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2024-08-05

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精选十篇)

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篇1

一、抓准文本中心的提问

在课堂上, 多提有助于理解文本的问题, 少提一些表面性的问题。一篇课文, 总有它的内涵和中心思想。凡涉及到课文内涵、中心思想, 并与中心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等方面的问题, 都属于本质性问题, 而涉及到课文其他枝枝节节的问题, 则属于现象性问题。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文章, 凡是同描写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词语和句子有关的问题都是本质性的问题。在作者与老人第一次对话这一部分中, 作者问老人:“如今游客多, 您老工作挺累吧?”老人回答:“不累, 不累, 我每天早晨扫上山, 傍晚扫下山, 扫一程, 歇一程, 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 自在悠闲。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 我抓住“轻轻松松”这一词提问:老人真的轻松吗?让学生思考老人每天都做了些什么, 老人如此艰辛, 为什么还能自在悠闲, 从而体会老人乐观自信的心态。

二、抓牢一根主线的提问

好的课堂教学总有一根问题主线, 它贯穿整个课堂。拽着这根线, 课堂便像一串春天的洋槐树花一样芳香弥漫。如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 对于“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整个情节学生要明了;而吴王要攻打楚国, 大臣劝说无效, 少年的劝说却有效, 这其中揭示的奥妙, 学生也要理解。这两方面怎样才能衔接得顺畅自然?我们可以抓住这样一根主线教学:

师:默读课文, 想想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故事。

师:文中讲了几个故事?

生:两个故事。一个是“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故事, 一个是吴王将要 攻打楚国 的故事。

师: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大故事套小故事。大故事是吴王要攻打楚国, 大臣劝说无效, 少年智劝有效的故事。小故事是螳螂捕蝉的故事。先分析小故事, 再来看大故事, 还有什么理解不透彻的呢!

有些课文还有一种简单的抓主线的方法:某些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部分会有中心句, 这就是课文最好的主线, 循着主线提问与理答, 课堂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课堂上在抓住主线提问的同时, 还需要设计辅助性问题, 需要按程序分小步走, 铺路搭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

三、依托课后问题的提问

文本课后的问题, 是编者智慧的结晶, 也体现了编者的意图, 只有理解了这些问题,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如《莫泊桑拜师》课后问题:“福楼拜是怎样的老师?莫泊桑是怎样的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谈一谈。”把这个问题在巩固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抛给学生, 学生就会深入思考: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 既总结了文本内容, 又联系了实际生活。

四、巧抓课文结尾的提问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比较容易掌握, 但如何真正将语言落实到写作运用上,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小练笔训练。而课堂上有效的提问又是开发学生练笔思维的有效途径。课文结尾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 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如《半截蜡烛》的结尾:“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 蜡烛熄灭了。”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让学生续写故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写好的故事相互分享, 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 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高效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篇2

程 锦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基础。它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然而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热烈,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的优化课堂提问在当前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高效课堂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1.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个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这种情况出现在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

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信心。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

1.2教师的问题表达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作答。

首先,问题表达不清楚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备课不清楚,胡乱提问,连教师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问的是什么问题,学生也是乱答一通,像这样上一堂课,学生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教师也不知道自己上了什么课。另一方面就是语言表达不清楚,前后矛盾。比如教师复习了分式方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及其步骤,然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是抓住解题步骤。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是抓住等量关系。教师又问:那到底关键是什么呢? 教室一片沉默。

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这位教师在复习了分式方程中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及其步骤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答案就可能是学生回答的这两种,因而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时间也白白浪费了。

1.3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

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当然,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说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就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对学生来来说不一定简单,如几何题作辅助线“连接某一条线段”,知道了就非常简单,不知道就非常难,这就造成了师生间的交流障碍。

1.4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大部分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老师提出来的问题作出反应。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的思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提高学习效果有巨大的作用。

2.高效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2.1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要能激发兴趣,引人深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从而获取数学知识。一次听过一位教师上课,在学习了同类项内容后课后小结时,巧妙地举了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好比是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是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小结后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排队;好比是卖水果,各类水果各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兴趣盎然。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通过这样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思维,学生会牢牢掌握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2.2提问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深度

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适宜,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做出回答。如果所提问过于简单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而难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智力范围,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降低学习兴趣。我们提倡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曲题直问,逆向提问,一题多问等多种方式,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和健康情感的培养。2.3提问必须精而准

精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提问要恰当,准确无误,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有效性,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思绪又得到严格的训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问题过多,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都是一些诸如“懂了吗?还有什么不会的吗?找到了吗?”等无效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站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角度上,多设计一些启发思考、拓展思维的综合型问题。

2.4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

提问涉及面要广,要注意被问的对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以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回答。同时,教师要吃透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要求提出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在数学课中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兴趣。对中等生提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既获得了成功感又能激励其上进。对尖子生,提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激励其上进。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

2.5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提问后要耐心等待,课堂提问的发问间隔时间还是一个很有讲究的学问。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对于事实性的低级认知问题,等待1秒左右为宜;而对于批判性和决策等高级认知问题,等待时间要适当延长。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不到一秒增加到3至5秒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如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10秒。因为时间过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即已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2.6提问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并及时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应给予及时的评价,这个评价要客观,中肯。否则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是教师对概念性的知识重点强调,对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总结,达到对知识概念不混淆,对知识规律系统掌握,提升学生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

小班科学活动中有效性提问策略 篇3

一、以神秘的口吻提问。

科学活动知识性比较强,它主要是探寻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与现象的本质特征,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一些科学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人理解掌握。小班孩子观察能力弱,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而不能持久,而且受情绪的影响很大。因此,对小班孩子的提问可以神秘的口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为萌发幼儿探究糖在水里现象的兴趣,教师有意压低声音、神秘地说:“糖宝宝悄悄告诉我它喜欢水,想请小朋友送它到水里去,猜糖宝宝到了水里会变、变、变吗?”最后三个字“变、变、变”停顿有力,音量由低到高,“变”让幼儿感觉很神奇,也就愿意猜想“真的会变吗?怎么变?”,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把老师当成魔术师,眼睛紧盯不放,期待着奇迹马上出现。此时幼儿的注意力可以用“聚精会神”四个字来形容,因为教师神秘的口吻增强了他们观察的目的性,对有关事物的注意程度就高,保持注意的时间也就越长,观察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二、拿直白的语言提问。

小班幼儿理解语言的能力不强,词汇量也少,他们对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与词汇比较敏感,这类词语首先能够在幼儿大脑中引发想象,接着大脑把信息传递给身体其它器官,就有了语言和行为的反馈。因此对小班孩子提问的语言要直白些,能够激起幼儿思维共鸣,明确回答的指向,才会投入到积极思考的行动中。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幼儿动手操作发现了糖在水里的变化后,第一位教师马上引出“溶解”的概念,“溶解”对小班孩子来说比较深奥,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在教师接着抛出“还有什么东西也能溶解”的问题时,幼儿一脸茫然无知的状态,教师只好唱独角戏。第二位教师没有马上总结出概念,而是拿一系列直白的语言进行追问:“糖宝宝变了吗?怎么变得?最后怎样了?”、“那糖宝宝到底藏到哪里去了?你怎么知道的?”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糖宝宝慢慢地变少,最后不见了;”“糖宝宝藏在水里了,水变成了红糖的颜色,叫糖水。”教师在此时提升出概念就顺理成章,一下子被幼儿理解与掌握了。

三、用拟人的手法提问。

皮亚杰认为,学前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主客体互渗的阶段,他们认识科学带有明显的“泛灵论”的特点。小班孩子在此方面的特征尤为明显,他们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想象成和人一样有思想、能感觉、会交流,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好像童话般美妙多姿,不仅小动物能唱能跳,而且花草树木、星星月亮等也都能说会道,童话世界就像磁铁般强烈吸引着孩子去探究。反之那些缺乏生命力的东西就不会引起孩子多大的兴趣。因此,对小班孩子可用拟人的手法提问,让他们产生喜欢、有趣的感觉,思考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教师把糖拟人化,赋予宝宝的角色身份,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兴奋点。“请小朋友将碗里的糖宝宝变一变,把它变没?你想怎么变呢?”、“红砂糖宝宝到了水里会藏起来,其它的糖宝宝也会这样吗?”等问题将糖变成和孩子一样的身份,喜爱自己的孩子会产生“爱屋及乌”的心理同样喜欢“糖宝宝”,对糖宝宝的关心也就能充分表现出来,纷纷参与到思考与发言中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变游戏的方式提问。

小班孩子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很低,心理活动不能有意地持久集中于某个对象。因此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效度基本取决于他们对学习任务兴趣度的高低上,如果他们对学习任务的兴趣度高,那么他们接受学习任务的愿意度就高,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的效度也高。反之,如果兴趣度低,那么就会带来接受任务的愿意度及完成任务的效度都低的连锁反应。卢梭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用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起孩子的求知欲望,这是个很好的启发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就是让他们去玩,教师巧妙地将学习任务渗透其中,要求幼儿玩中发现秘密,趣味性大大增加,孩子的求知欲望也就较为强烈。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教师问:“其它的糖宝宝是不是也像红糖宝宝一样会藏起来?请你去玩一玩吧。”幼儿得到去玩的指示,兴趣立马就有了,纷纷玩起各种糖宝宝在水里的游戏来,乐滋滋地加糖、放水、搅拌、观察,边玩边把发现的秘密惊喜地告诉同伴和老师。就这样,幼儿通过玩游戏自主习得糖的可溶性知识,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学目标达成度就高。

五、按情境的思路提问。

小班孩子天真可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具有非常强的模仿力,喜欢模仿现实生活情境并有栩栩如生之感。在组织小班孩子集体教学活动时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一定要遵守,即《纲要》所说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生活经验对于幼儿来说就像鱼儿与水一样亲密,脱离了生活经验的教学让幼儿感觉陌生,不能引起认知与情感冲突。相反,贴近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与教学活动之间就会产生心电感应,蕴藏在幼儿大脑里的智慧源泉就会汩汩流出。因此,对小班孩子来说,创设情境是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情境的途径很多,我们认为提问情境非常有必要,因为按情境的思路进行提问能够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幼儿理解接受。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让幼儿判断盐、果汁粉、沙子能否和糖一样溶化,为激发幼儿发表言论的积极性,教师将问题情境化:“小朋友看,盐、果汁粉、沙子也来了,它们在争论着,说自己在水里也能溶化,它们说得对吗?”因为问题带着“争论”的情境,幼儿大脑中就会勾勒出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判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引发出一场幼儿原有经验之间的争论,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幼儿理解掌握就较为深刻。

初中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篇4

一、掌握好问题的“角”度

课堂提问首先要切合知识不跑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当时的教学情境选择合适的问题, 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在创设问题之前, 教师应明确“在这个时候问这样一个问题, 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才能直接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方向, 模糊不清的提问只会导致学生不知所云, 发生思维障碍.

例如, 在学习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常见的植物”一课中为了区分种子植物中“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特征, 我提问:“比一比豌豆和松树的球果有什么不同?”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提问, 引导学生从豌豆的种子有果皮包被得出是被子植物, 从松树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 是裸露的得出是裸子植物.

二、掌握好问题的“时”度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 需要教师善于捕捉, 及时引导, 不管是课前设疑, 引人入胜, 或者课中置疑, 波澜跌宕, 还是在课后留疑, 余味无穷, 只要把握好发问的时机, 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另外, 把握好问题的时度, 还应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有资料表明, 国外教育专家尤威曾经做到调查, 如果教师将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秒至5秒, 那么, 学生回答问题的平均长度、深思熟虑的回答、从证据推导出结论性的回答都得到了明显的增加.因此, 教师提出问题后, 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这既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 更是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三、掌握好问题的“梯”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个性、水平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 教师应注意问题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问题如果太简单, 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出答案, 学习兴趣就会降低, 问题如果太难, 就变成了优等生的“专利”, 中等生和差等生只能在一边冷眼旁观.不管是太难还是太简单的问题, 都只会造成表面上的热闹, 造成反馈失真.所以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 教师可以把问题的解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把问题科学的分解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渐进式的小问题, 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物质的溶解性》一课中进行实验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时, 我采用先提问, 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如让差等生回答:“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很容易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然后由中等生作答:“这个溶解的快慢该怎样判断呢?”、“两杯水, 一杯搅拌, 一杯不搅拌, 哪杯溶解得快?为什么?”再由优等生作最后的总结.在这一过程中, 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教学, 在师生互动中一步一步的揭示出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四、掌握好问题的“深”度

提问如果不具有启发性, 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只是机械地作出应答.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有深度而不表面.设计问题时, 可以选择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当学生面对似曾熟悉却又仅凭已有的知识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时, 才能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冲突,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 寻找问题的解决.

例如, 在学习“力的存在”一课时, 考虑到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 比较抽象, 因此, 我尽量采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提问, 把概念逐步深化, 如, 风看不见, 摸不着, 你是如何感受到它的存在?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且, 通过对力的存在的认识,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从而亲近科学, 喜欢科学.

五、掌握好问题的“密”度

把握好提问的密度, 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 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大要素.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 授课者不知是为了达到提问多的效果, 还是有作秀的味道, 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学生对答如流, 而我们听课的教师却还没反应过来.笔者认为, 授课时不在于“多问”, 而在于“善问”、“巧问”.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 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 反而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因此, 教师应注意提问的次数, 问题的设置应做到有疏有密, 才能达到很好的提问效果.

总之,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 又是一种教学艺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 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 打开学生求知的心门.因此, 教师应围绕课堂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问题不同进行提问, 用有效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

摘要: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 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启迪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阐述了初中科学教学中进行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欧阳海英.论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大观周刊, 2011 (23) :193.

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篇5

教师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诸如目的不明确,零碎不系统,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或自问自答,随口发问之类的问题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所以,笔者认为,除了以检查教学效果目的的提问外,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主要不是去发现“知道正确答案的学生”,而是帮助全体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如何“处理”面对的问题,去形成“会思考问题的学生”。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而“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

一、当前某些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无效问题较多

有的教师喜欢集体问答,经常向学生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是什么”等问题。教师问,学生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好多同学只是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根本没有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滥竽充数、不愿思考的习惯。因此可以说,这样的问题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

2.提问总是面向个别优秀学生

有的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向个别优秀学生提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抓住答对的学生,把他当作顺势往下滑的杆子,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表面上看教学过程十分顺利,岂不知,这样做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地去思考,去参与,而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致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每况愈下,这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3.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就像是演绎教案。在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时,往往提出问题后,急于让学生做出回答,而且一答对就过去,以完成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却很少去考虑“学生们都思考了吗?是真的答对了还是猜中的。”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却难以得到足够的发展。

4.对学生的回答缺少及时的、必要的评价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也不让其他学生评价、质疑,而是马上让另外的同学回答,追求多样性,鼓励发散思维。这样的问答虽然改变了一问一答的模式,却也伤害了回答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更加不清楚自己的回答正确与否。那么,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一些策略

1.精心设计,目的明确

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提问,提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段。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会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因此,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还是了解学情、复习旧课的摸底性提问,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或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等。

像有的教师一样,有的课堂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集得像“地毯式”的“狂轰滥炸”;有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不是启引,而是即让另一个学生代答,常常是一长串的学生才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的培养了。

也有的教师不好好钻研教材重难点,导致课堂提问的设计往往粗制滥造,或偏难过易,或空泛琐碎,学生思维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2.难易适度,深题浅问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提的问题应难度适易,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是”与“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使之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

3.新颖别致,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一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问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还应在提问的形式上不断地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4.循循善诱,层层深入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设计的问题不能空洞面广,要有梯度。形成了提问的梯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5.面向全体,鼓励为主

提问要面向全班。对教师来说,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教诲。对个别基础差的,在提问中,教师要优先照顾,鼓励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应答完毕,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题的同学白眼相待,也不能乱表扬,更不能不加点评,直接让其坐下。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方向。?

教师提问时,应当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等全体学生思考一遍之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并使全班学生都积极思考,在心中试拟一个答案,还能更好地对某个学生的答案加以评价,提出质疑。教师提问时,一般问题只说一遍,语言要清楚明确,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重复,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提问的习惯。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篇6

1. 提问需要精简凝练

“精”指的是精练扼要、言简意明,而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听了之后就可了解其意义,当学生在思考时,能够在短时间内把问题记在头脑中。“当”指的是得当,所提的问题应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学生的疑点。如初中几何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可设计如下问题,如图所示:

∠C=∠D=90o。要使RT△ABC≌RT△BAD,如果用AAS还须加条件,如果用HL,则还须加条件。这样的问题,不再是教师给出了条件与结论,学生按从已知到求证的思路去证明。而是让学生填上缺少的条件使结论成立,如此简明扼要的问题设计,能使学生通过思考迅速找到答案。

2. 提问应具有挑战性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提问往往目的不明确,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反而淡化了正常教学,因此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我在复习等腰三角形的特点时,就将它同一般三角形的特点结合起来提出了以下问题:

师问:三角形的各边都可相等吗?

生答:可以。

师问: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5cm,另一边是3 cm,求第三边?

生答:3 cm或5 cm。

师问: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为10 cm和2 cm,求第三边?

生答:第三边为10 cm。

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所研究的两个问题中得出结论,紧接着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中,为什么在第二个问题里只有一个答案,而在第一个问题里却有两个答案呢?”这就要求学生在等腰三角形知识以外,运用“任何一个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答所提问题。这样学生不仅把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和三角形的一般特点联系起来,且明确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两条边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相等。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启发学生思考,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往往教师一问下去,学生便会思绪飞扬,拓宽了学生思路。

3. 提问注意难易适度

问题的难易程度既对知识的本身而言,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而言,所谓难易适度,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过难和过易都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提问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4. 提问应层次分明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既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也需要看看学生是否有答题的准备和欲望,否则会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如在解“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x+2)+k·2=0 的两个实数根为x1、x2,且有x12■+x■x■+x22=■,求k的值”这一题目时,我分为三个层次:

(1)针对基础较差学生,我采用了伸手摘到桃子的提问方式:“它是关于未知数x的几次方程,它的各项系数是什么?”这时学生就想到先要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就能说出它的各项系数,接着我继续提问:“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有什么关系?”

(2)针对基础较好的中等学生,我采用了掂起脚跟摘到桃子的提问方式:“如何把x12+x1x2+x22化为两根和与积的形式”,当学生回答“x12+x1x2+x22=(x1+x2)2-x1x2”后,我再追问:“根据已知条件你是否能建立一个k的方程从而求出k呢?”。

(3)当大部分学生建立好方程并能够求出k1=5,k2=■后,我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采用了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提问方式:“此时的k是否都是结果呢?”这时,学生思考后回答道:“k2=■不合题意舍去。”我再请同学考虑:“今后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分几步求解?”如此,在解这道题目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勇于、乐于回答问题,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因为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只有让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状态,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

1. 教师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是创造和谐课堂气氛的重要条件,会消除学生害怕回答问题的心理障碍。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自然、耐心,相信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拷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的思考,也就不能畅所欲言。

2. 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回答不出或回答错的学生不能冷言冷语、甚至挖苦嘲弄,免得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此时,教师可把原来的问题分解成几个比较容易和较小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一回答,帮助学生重新审题、拨正思路。

3. 不能把提问作为整治学生的一种手段,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而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尤其对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更要善于“察言观色”,注意他们的神态和表情,如他们目视教师,神态自若,则表示成竹在胸地期待教师提问。对于眉头紧皱、苦苦思索的学生,表示他们尚未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不合时宜地提问会打断他们的思路,引起他们的反感。如他们竭力回避教师目光,说明他们心中无数,害怕提问,若教师此时提问,则会被看成是有意和他们过不去,而造成对立情绪。

4. 对学生的回答必须及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对积极发言同时回答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于积极发言但回答不够全面完整的学生要善于引导、鼓励,补充他们的不完善之处,对那些不够积极发言,被指名回答又不够满意的学生,要分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过程性评价,以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第一,能增强师生双边活动,融洽师生关系,使教学在和谐氛围中进行;第二,可使学生集中精力,教师提问时,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保证了学生的听课效率;第三,因为有问题的设计,就必须有学生的回答,锻炼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第四,通过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回答,师生可以从中获得对各自有启迪的信息反馈,并作为今后进一步教与学的重要参考。可见,科学提问将成为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李亚.教材教法探讨,优化课堂提问的原则[J].中学数学,1998,3.

[2]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

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篇7

一、当前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 问题过于简单, 无效问题较多

有的教师上课时喜欢集体问答, 经常向学生问“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教师问, 学生答, 表面上轰轰烈烈, 课堂气氛很活跃, 实际上好多学生只是条件反射, 随声附和, 根本没有进行思考。久而久之, 必然导致许多学生养成滥竽充数、不愿思考的习惯。因此, 可以说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没有任何帮助。

2. 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现实教学中, 有些老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教, 而不是学生的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问时一碰到学生反应慢, 就做过多的反复重复或是提醒, 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个别学生不能准确清楚地解答时, 急于把答案给点明了, 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在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时, 往往提出问题后, 急于让学生作出回答, 而且一有学生答对就过去, 以完成自己制定的教学任务, 却很少去考虑“学生们都思考了吗?都懂了吗?是真的答对了还是猜中了答案?”等问题。长此以往, 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时间思考也就养成懒得思考的习惯。

3. 提问总是面向个别优秀学生

有的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 耽误课堂时间, 总是喜欢向个别优秀学生提问, 以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 老师往往抓住答对的学生, 把他当作顺势往下滑的杆子, 急于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表面上看教学过程十分顺利, 岂不知, 这样做使课堂变成几个学生的舞台和多数学生的看台。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地去思考、主动地参与, 而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 致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 学习能力无法提高。

二、科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

1. 提问应具有思考性

创设问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 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进行, 创设问题时首先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太深, 容易使学生不知所云, 形成“死水一潭”, 问题太浅则造成课堂表面上的活跃, 学生疲于应付, 懒于思考。因此, 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 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 使他们感到答案若隐若现, 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激活他们的思维。我认为思考性问题提问有以下几种方式:侧击式。即通过与所提问题有关的另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出问题的答案来。对比式。是通过两种不同情况的对比, 把要揭露的问题烘托出来。反问式。从反面提出问题, 引出正面的答案来。

2. 提问应具有艺术性

若问题过于呆板、机械, “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 收不到好的效果。提问时若能旁敲侧击, 绕道迂回, 问在此而意在彼, 生动含蓄, 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景, 会使学生番然醒悟, 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理解。如在讲蒸发吸热时, 问:在夏天狗为什么老是伸出舌头?如果从问题反面提出假设, 制造矛盾, 这样更易激发学生的联想, 激发学生思维, 使思维向对立的方向发展, 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 从而找到问题的本质。例如, 在学习昼夜交替知识时, 设问:假设地球是透明的会怎样, 假设地球不自转又会怎样?提问时我们可以通过曲问直问、正问反问使提问更艺术、更有效。

3. 提问应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从而“围歼”难点。如在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时, 设问:为什么要放在暗处一昼夜?为何要用铝箔纸将一部分叶片遮住?为何要放在酒精中水浴?滴加碘液后有何变化?由此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你又可以怎样设计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水和二氧化碳?提问时可以通过层递式提问, 将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 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 通过一环扣一环, 一层进一层的提问,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 循序推进, 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解疑明理的高峰。

4. 提问应具有探索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如在学习浮力知识时, 我们可以将一枚鸡蛋放入水中, 鸡蛋沉了下去。然后设问:你有哪些方法使鸡蛋浮起来?学生思维一下开阔起来, 有的建议往水中加食盐, 有的建议往水中加醋, 有的建议往水中加蔗糖……又如一瓶饱和食盐水和水, 你有几种方法将它们区别开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来区别,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他们整合了各学科的知识, 设计出的多种答案。如 (1) 分别测出它们密度, 利用密度来区分。 (2) 根据浮沉条件, 放入鸡蛋观察它的沉浮。 (3) 加入硝酸银看能否产生白色沉淀。 (4) 用蔬菜、萝卜进行细胞吸水, 失水实验。通过这样的提问,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开拓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三、科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的几点建议

1. 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 他们好奇心强, 探究的欲望、竞争的意识强, 他们思维活跃、反应快、接受能力强。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 发挥他们的天性, 使课堂成为他们表现的场所和舞台。在课堂提问时,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既要看到显性的行为参与, 更要重视隐性的心理投入, 特别关注有自卑心理的学生, 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扬长避短, 紧紧抓住他们的闪光点, 使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思考, 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2. 把握好提问时机

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 提出问题, 唤起学生内心的探究欲望, 积极思考。科学课上, 教师提问的时机不是受教师主观意志左右, 随心所欲的。一个问题提出来后, 学生能不能回答, 首先要受学生原有认知水平限制, 要有科学探究的实践经验作基础。问早了, 学生认知结构或思维过程会出现断层, 则欲速不达;问迟了, 提问的结果可能会皆大欢喜, 但却使提问失去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教师应在学生似懂非懂, 有思有疑, 急于弄清问题的当口来问。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 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之时, 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 达其辞”的最佳时机。

3.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好的评价能使师生思维融为一体, 使提问更有效, 使教学活动有序和谐, 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 学生回答问题后, 应结合学生回答实际, 对答案进行简要的、明确的评价。对学生评价要恰如其分, 使用评语要谨慎, 应多用鼓励的评语。当学生答案不理想时, 有时可运用教育机智捕捉答案中的有用因素, 也要对学生及时鼓励、肯定, 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当然也可适当放手, 让学生评。但无论是教师评价, 还是学生评价, 都要体现激励机制, 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根本, 从而提高答问兴趣及质量。

总之,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 更是一种艺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往往能拨动全体学生的思维之弦, 奏出一曲耐人寻味, 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把握提问的时机、掌握提问的分寸、考虑提问的层次、优化提问的方法, 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让课堂风生水起!

参考文献

[1]李春玉, 张旭东.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技巧[J].课程·教材·教法, 1996 (02)

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篇8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来进行.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 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 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启发学生去探索, 去发现, 从而获得知识.反之, 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 “精”指的是精练扼要、言简意赅, “当”指的是得当.

另外所提问题应该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 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 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二、灵活应用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 当教师设计好了提问内容, 把握好了提问时机, 选择好了提问对象, 那么, 就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了, 而这东风就是提问技巧.

1. 提问形式要多样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 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 布悬设问, 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 (2) 导趣设问,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3) 巧变设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一个问题往往有多个角度透视, 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提问语言要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符号化, 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学科的这种特点, 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 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练, 不能含糊不清.

3. 课堂候答时间要把握

课堂候答时间指的是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找学生回答, 而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 等待3秒左右为宜, 这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充足的时间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 会提出更多的问题, 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等.因此, 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1) 提问没有精心准备

如果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 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 提问琐碎频繁, 不分主次, 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 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 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 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

(2) 提问只关注优等生

如果教师上课时担心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答不出、答不准问题, 影响教学进度, 于是喜欢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 避开后进生, 这就使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 而是消极等待, 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 久而久之, 这些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 在课堂上开小差, 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

三、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原因

1. 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

有的教师在讲解例题和习题的时候, 所提的问题主要是记忆性的提问, 而且往往是针对知识点就题论题发问, 所提的问题缺乏深度、梯度和广度, 缺乏适度的拓展、变式和延伸.其实, 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入, 没有把握好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造成的.在备课活动中, 也经常遇到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出现错误的时候.

2. 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有的教师缺乏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方面的研究.他们的提问往往只是为了教学的必要, 或者说是在履行新课程所提倡的精神, 但他们并没有对新课程的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提问之前并未能仔细揣摩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

3. 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够重视

对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 至于提问是否具有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 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 教师自己也没有去思考.因而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表述含糊, 指向性不明, 学生听了不知所云, 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科学性错误, 更谈不上提问的艺术性了.

四、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对策

1. 要善于用提问, 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皮亚杰说过:“在逻辑———数学领域, 儿童只对那种他亲身创造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亲身经历了一个分析比较、判断推理, 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 这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巧妙的提问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是我们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也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例如“小数乘法”一课, 上课开始, 我用情境图展示例题, 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式 (算式是:小数×整数) , 然后提出一些问题:

(1) 这里的小数表示什么?整数表示什么?

(2) 你还能用哪些方法算出结果?

这个例子通过问题的设置, 使学生经历了由整数乘整数到小数乘整数的过渡, 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由教师引出整数乘小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相同.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 既让学生感悟到了乘法和加法的内在联系, 并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2. 要善于用提问, 拓展学生的思路

课堂教学中如何用精巧的提问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 这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 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 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 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感觉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合理运用课堂提问, 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探索, 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篇9

一、教师的提问要有层次性, 避免同层次的问题简单叠加

目前的科学课堂教学中, 有些教师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所提问题看似学生参与, 课堂气氛热闹, 实际是无实质效果的。有些提问是直接性提问, 缺乏层次。譬如在一个探究活动中, 每个问题都应该是有层次的, 逐渐加深难度, 但是有些老师往往是很多同一层次问题的叠加。例如, 在八年级科学“水的密度”一节教学中, 教师叫学生自己先看“常见物质的密度”表后, 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 水的密度是多少? (2) 冰的密度是多少? (3) 铜的密度是多少? (4) 水银的密度是多少? (5) 二氧化碳的密度呢? ……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后, 就话题一转, 开始了密度公式的应用习题。 这样提出的问题, 明显的是缺少层次性, 作为学生固然要学会查密度表, 但是最关键的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建议查阅一些密度值后, 提出一些层次稍深的问题: (1) 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吗? (2) 或者说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有什么区别, 从中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 (3) 水和冰的密度为什么不同?只有这样, 才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去归纳、总结, 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比如第三个问题的提出, 学生开始深入思考、积极讨论, 并结合生活经验知道, 水结冰后体积膨胀了, 但是水的质量保持不变, 所以使冰的密度减小。一方面在让学生知道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特定的密度外, 更好地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主动地加深对密度公式的理解。又如在讲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 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请大家想象一下, 如果一天没有水, 你的生活会怎样?”

“你会直接饮用河水吗?”

“是哪些原因导致我们身边的河水污染呢?”

“杜绝水污染人人有责, 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治理现在的河水污染问题, 你又有哪些办法呢?”

先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 去感受水对于生活、生命的重要性, 然后提出目前水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污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层层深入。长此以往, 就会诱使学生思考、琢磨, 从而将知识消化、巩固。

二、教师的提问要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注重实效性

有些教师, 看似提问, 但其实属于无效性提问。比如在有些问题中, 教师生怕学生不会回答, 已经透露了很多信息, 学生只要粗浅回答是或者不是, 对或者不对, 好或者不好, 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着课堂, 表面上提问, 实质上是灌输, 至少够得上无效提问或者是低层次的提问, 不能深层次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一节教学中, 一位老师做了实验:取适量的等质量的两份蔗糖分别加到同温度等质量的水、酒精中, 发现在水中蔗糖全溶解了, 而酒精中的几乎没有减少;就此, 这位老师说:你们注意看, 同样是蔗糖, 但是在两种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情况一样吗?这个回答结果不是明摆着嘛, 是学生无须做考虑就可以回答的问题, 如果把问题改成:通过这个实验, 说明蔗糖在两种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一样, 你还能举类似的例子或者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吗?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再比如说, 一位新教师在讲解“利用分解反应制取氧气”的实验时, 这位教师从事先准备好的工具箱中拿出仪器“分液漏斗”, 指着学生从来没见过的分液漏斗询问学生:“这东西我们以前有没有见过?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它有什么用途呢?”学生一头雾水, 气氛瞬间冷场, 最后教师才说“我们叫它分液漏斗”。学生们从没见过的东西问它名字, 这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不但如此,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随口就问“是不是” “对不对”, “同学们请看, 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加到装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瓶中以后, 导管中是不是有气泡产生啊?” “说明反应已经开始了, 对不对” ……学生在很多情况下变成了“应声虫”, 异口同声地说“是”或“不是”, “对” 或“不对” , 好像军队士兵军训喊口令, 这样的课堂, 气氛难免死气沉沉,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然无从谈起。

教师的提问, 着重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 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 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 能给学生点拨正确思维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应避免问题的随意性、无目的性和无效性。对于初中学生, 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 (如 “对不对”、 “是不是”等) , 多用疑问性提问, 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 学得新知。

三、教师在课堂中提问要做到预设和生成相统一

面对新课程教学, 我们的科学课堂提问还应做到预设和生成相统一, 只有好的预设才能产生好的预期教学。一方面, 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 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教学预设, 另一方面, 我们要留下足够的空间, 包含丰富生成性的预设。作为科学教师, 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不仅能把知识辩得更清, 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自信心。比如:我在“家庭电路”一节教学时, 给学生介绍测电笔的结构后, 提出如何辨别火线和零线的时候, 有个学生突然打断讲课, 反问说:那岂不是人也要触电了吗?此时我稍作停顿, 留下一点时间空白, 给学生一些考虑, 同时把赞许的目光投向提出问题的俞浓波同学, 然后又转向大家, 接着问:“有电流通过人体, 人就一定会触电受伤吗?”此时的学生热闹极了, 开始了激烈讨论, 片刻后有一位学生争着站起来大声而坚定地回答:

“不一定。”

“能适当说明分析思路吗?”我又稍作停顿后追问。

“嗯, 比如我两手分别接触一节干电池的正负极, 其实这时人体相当于导体, 把电源的正负极通过人体连接了起来, 那为什么人也没有触电的感觉呢? ”

“好, 回答很好, 请坐。不过我还真想知道:人没有触电的感觉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这时已经有很多同学在下面说了:那是因为电源的电压低, 流过人体的电流太小。

“可是测电笔笔尖接触到的电源可能是有220伏特的电压呀, 电压不算低啊?”又有同学在继续问着。

“测电笔里边有一个大电阻, 起到了分压作用, 大大减小了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多同学齐声大声的说。

这个时候, 我发现很多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 自己提问又在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探讨过程, 是学生自己主动提问, 又自己解决, 教师重在顺势引导, 以问带教, 层层深入, 这样的课堂, 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都很高, 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浓。此时的我不忘记向刚才提出问题的学生再一次投去赞赏的目光, 并补充说:谢谢你给我们带来了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及时给学生予以肯定, 也使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落实。然而有些教师, 特别是在新教师中, 往往在课堂中不注意变通, 一味以备课本为主, 有时只是自己提问, 缺乏对学生的倾听, 对学生问题的评价也过于机械, 这样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难, 更难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

促进学生思考问题, 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 才是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发学生自主的发问。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成败, 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 要给学生留下空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 什么留着不讲。实践证明, 恰到好处的留白, 会给教学带来更大的魅力。现在的课堂上, 大多数老师在一个问题提出后, 就急于想得到学生的解答, 以显示自己的课堂是如何如何热闹如何如何高效, 他们在发现一两个学生举手后, 就迫不及待地示意学生回答。这是极不科学的一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的手段,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 一定要给学生留出一点空白, 让学生去回忆, 去思考。课堂的提问, 要给学生留够“空白”, 让学生去充分想。这时一定不要在大部分学生正想时, 教师就让学生回答, 这会给学生造成思维阻碍, 也影响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 思维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过程。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 要让学生有讨论研究的时间, 思维有创造的余地。如果老师能在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空, 那么问题的答案可能会呈现出多样性, 有时还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偶尔还会发现有孩子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的独特思路, 这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留有空白, 这是因为独特的思路常是个别人的看法, 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全体学生去想一想, 去理解, 同时让具有独特思路的同学自己也想一想, 完善自己的思路, 这样将会让独特的思路为大家所接受, 对学生思维的发散起着积极的作用, 课堂留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

总之, 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 又是一种教学艺术, 授课时不在于“多问”, 而在于“善问”, “巧问”, 要给学生一点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要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他们自己往前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 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

摘要: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凡善教者必善提问”, 所以, “善提问引思考巧留白促升华”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难得的艺术。

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篇10

一、概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预设一些课堂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知识

很多时候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忽略对概念的诠释,但是正是教学过程中的这种疏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我们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对概念进行教学会帮助教师更好的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知识掌握的盲点。针对问题对症下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概念、掌握基础。只有这样学生在综合性的解题过程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我在课堂上经常针对本节课的知识为学生提出一些有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概念本身也更好的掌握知识要点。

例如,我曾在课堂就这几个问题与同学们展开讨论。“问题1: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问题2: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问题3: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问题四: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问题五: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这些基本概念当学生刚接触中必然有些陌生,我让学生持正确观点,与我展开辩论。直到他们能清楚明白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我就知道学生真正接受了这些几何概念。同时,在这一提问与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很多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解释。这也对我日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

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当的安排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课堂例题拓展提问,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知识

数学的教学需要互动,我们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联系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关的课堂例题教学,并针对有关的例题进行课堂的提问,帮助学生通过启发式教学与自主的思考学习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这种提问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提供一种良好的启发教学模式。我们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药适当的单排与我们本节课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在我教学的过程中就经常为学生做一些相关的提问与分析。我举一课堂教学实例进行实际的分析。

例1:如图所示,己知四边形ABCD中,AB=DC、AC=DB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此题是有关“梯形”,知识内容的一道数学问题,此题的日的和意图是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掌握梯形问题辅助线添加的基木方法、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梯形知识性质,该问题可以采用几种方法进行解答?”接着让学生进行探讨活动,学生在相互讨论活动中意识到,此题实际是考查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要证明四边形是等腰梯形,一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作一边的平行线,证明平行四边形;另一种就是通过证角相等,证明AD//BC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进行问题的证明。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拓展型的提问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知识、分析数学问题

很多时候学生在教学时不是不知道怎么做一道题,而是没有明白具体的解题方法。这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的效率明显降低。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展开有关的拓展提问与教学。帮助学生在拓展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分析理解问题。认识到数学解题过程中掌握解题技巧与方法的重要性。课堂上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更好的在课后进行复习与总结,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时有很大的帮助的。

例2:已知点C是线段AB上一点,D、E分别是AC,BC的中点,且AB=16,求线段DE的长。

分析:通过作图分析我们很快可以得到DE=8(AB)。

变式:如果点C是直线AB上一点,其它条件不变,还求线段DE的长。

这时,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观察与上题的异同。猜想结论:DE=8(1/2AB).进而证明。

变式:已知OC是AOB内的一条射线,OD、OE分别是AOC,COB的平分线,且AOB=80°,求DOE的度数。

变式:如果OC是AOB外的一条射线呢?

这种类似的启发式的教学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时更好的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与分析。我们应当知道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做某一道题目,而是针对这些题目以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拓展,在这种提问式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整体的结构性以及知识的重要性而言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而,我们作为教师也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展开相关的教学探索。提问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是具有启发性与实际教学意义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多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以便学生日后更好的学习理解数学知识。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学习阶段,这一阶段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学生抓好这一时期的教学,为学生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之前的学习更好的衔接。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提问,课堂教学,方法探析,分析讨论,拓展提问

参考文献

[1]许道娒.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

上一篇:音乐修养下一篇:管理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