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民营经济新局面

2024-06-18

开创民营经济新局面(精选十篇)

开创民营经济新局面 篇1

一、围绕“工业振兴工程”, 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对安阳企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安阳市人事局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振兴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创新思路, 问需于企, 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走访、电话询问等形式, 及时了解安阳重点建设项目企业发展的实际困难, 加快与外国专家组织的联系对接, 积极聘请外国专家为安阳企业“问诊把脉”“开具良方”, 破解难题。同时, 为方便外国专家来安阳工作, 安阳市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积极推行企业引智项目申报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外国专家证”办理“零障碍”“一站式”服务, 努力打造安阳“引智直通车”品牌。安钢集团的“1750mm酸洗-冷连轧联合机组”“煤气脱硫”是河南省引智重点项目, 为确保顺利实施, 引进美国、德国专家完成了机组设计, 解决了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等技术问题, 获得了先进的冷轧产品生产技术。2008年, 安钢建成千万吨生产规模, 实现销售收入510亿元、利税25亿元, 圆满完成“三步走”发展战略。宏源型钢、凯瑞数码、鑫盛机床等是安阳的支柱型民营企业, 安阳市人事局积极开展服务, 协助解决技术难题, 不断提高科研水平。2008年, 宏源型钢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 创汇260万美元, 工程机械车轮产销量跃居全国首位。帮助凯瑞数码公司引进香港专家, 完成新型光存储记录材料研制, 2008年该公司投资1.2亿元, 引进5条世界最先进的光盘生产设备, 年增产光盘4500万张, 增加销售收入1.1亿元, 增加利润2800多万元。近年来, 在安阳市人事局的大力支持下, 鑫盛机床的综合实力也由原来的全国同行业第34名跃居前5名。

二、围绕“三农问题”, 加大农业引智工作力度

一是注重发挥农业引智项目的示范作用。农业引智项目建设有利于不同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 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一个有效渠道。近年来, 在安阳市人事局的帮助下, 安阳市先后建立了内黄渡店村、汤阴仝庄村、安阳县绿康蔬菜公司等6个河南省“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 这些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推广瓜果、蔬菜种植3.3万余亩, 发展蔬菜生产大棚6.6万多个, 建设食用菌生产大棚4200余个, 栝楼种植500余亩, 带动农户蔬菜种植2万余户, 养殖户2万余个, 户均增收3700余元, 形成了“一户带多户, 多户带全村, 一村带多村, 多村成基地”的格局,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2009年6月, 安阳市内黄渡店村和安阳县绿康蔬菜公司2个省“一村一品”基地被国家外专局确定为“千村引智示范项目”。二是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升级换代。为进一步突出引智服务特色, 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近年来, 安阳市人事局协助市蔬菜研究所引进以色列、荷兰等国家的蔬菜专家, 选育、推广优良蔬菜品种300多个, 召开专题培训会100余场, 培训技术人员和菜农3万余人次, 累计推广种植面积800万亩, 创经济效益近15亿元。帮助林州市萌发公司请来德国畜牧专家, 使其获得国际先进的饲料配方和管理经验, 目前林州市每年可提供优质种猪1.1万头, 带动养殖户2.5万余个。引智工作“引进一个品种, 带富一方百姓;引进一项技术, 带强一个产业”的作用得到明显体现。

三、围绕公共事业引智, 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近年来, 安阳市积极引进国外智力为公共事业的发展服务, 同时引进国外公共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一是围绕医疗卫生事业引智成效显著。在安阳市人事局的支持下, 安阳市二医院连续多年引进香港医疗专家, 免费为安阳贫困残疾病人进行手术和康复治疗。近年来, 共有香港医疗专家159名近429人次来安阳, 接待门诊病人近3000人, 开展骨科、唇腭裂、白内障等9个专业的手术750台, 进行康复治疗1600人次, 制作支具1140件, 为病人减免医疗费用近800万元, 为创建和谐安阳做出了突出贡献,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积极开展污染治理方面的引智,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共识。在安阳市人事局的帮助下, 贞元集团引进丹麦、德国专家开发“有机废弃物生产车用沼气”项目, 对城市生活垃圾等进行处理产生沼气, 经净化提纯后作为汽车燃料。该项目一期投资6000万元, 年可处理有机废弃物11万吨, 生产车用沼气500万立方米。该项目不仅净化城市环境, 同时作为国内首家车用沼气项目,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得到省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三是引进国外安全生产管理专家和管理经验,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近年来, 安阳市人事局注重不断拓展引智领域, 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围绕矿山、基础设施、食品、公益活动场所等易发生事故的企业和场地, 聘请外国专家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减少了事故的发生;引进国外社区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加强对社区的管理, 提高了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引进国外高层次文体专家, 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国际交流合作。

四、围绕“三支队伍”建设, 加大国外培训力度

经济开发区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 篇2

**经济开发区坚持“六个围绕”,奋力开创新常态下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

一是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抓招商。加快引进生物医药、精细化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项目,努力形成以济宁生物产业园为核心,食品工业园、万张工业园、马集工业园全面发展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二是围绕重大项目抓招商。编制适合园区持续发展的产业规划,按照产业培育目标,实施“强链”、“建链”、“补链”工程,引上游、接下游、抓龙头、带配套。

三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抓招商。坚持招大引强与招高引新并举,高端转型与集群发展并行,加快引进“专、精、特、优”型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

四是围绕招商活动抓招商。**经济开发区计划在江苏、浙江分别召开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推介会,召开百家知名企业进园区活动,同时积极参与县政府组织的其他招商活动。

五是围绕全体动员抓招商。深入实施全员招商机制,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形成“人人参与招商、人人服务招商”的浓厚氛围。

开创经济工作新局面 篇3

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 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 展。要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 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 ,为经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体制环境。要继续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对 外开放。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 一。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 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

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是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 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要围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大任务,着重把握好四个重点。一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二是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是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四是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

开创民营经济新局面 篇4

上海市联社成立至今已经五十五年, 我们走过了一条艰辛而曲折的道路。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 在历代老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努力下, 集体经济事业从无到有, 从小变大, 由弱到强, 不断壮大, 逐渐发展成为上海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又一代联社和集体企业职工特别是有志于为集体事业创业的骨干, 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为发展集体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 有的为之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上世纪50年代初, 刚解放的上海大批工厂停工, 工人失业, 市场供应物资奇缺, 当时的国有经济也比较脆弱。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 开展失业工人生产自救, 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这些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成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8年后, 受党内“左”的路线的影响, 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搞“大跃进”, 生产关系上“升级过渡”, 追求“一大二公”, 一批集体企业被升为“地方国营”, 又加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 致使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1961年6月, 中央发出《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 (试行草案) 》, 即《手工业三十五条》。在党的号召下, 市手工业系统为发展集体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64年将升级过渡不当的91户企业恢复到集体所有制, 并恢复了联社机构, 集体经济再度得到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 也给集体经济带来了发展契机。上世纪80年代, 市联社系统的集体企业, 在产业调整中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 不失时机地发展家电产品, “双鹿牌”电冰箱、“水仙牌”洗衣机等一批名牌家电产品均出自集体企业;双鹿电器和水仙电器曾是本市最早由集体经济组织控股的上市公司;在推进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进程中, 上海长江刻字厂等集体企业率先进行改革, 至今仍保持发展的活力;飞达羽绒服装总厂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注重品牌建设, 资产质量和社会知晓度不断提高;联社控股的上海新工联集团坚持职工全员持股制度,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事实证明, 各种不同类型的集体企业当今依然体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在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 市联社按照集体经济的性质特点不断进行深化改革。1999年在原市工业党委、市经委的支持下, 结合上海轻工改革的要求, 联社实行了单列, 改变了联社长期以来依附于行政机构和国有控股公司的状况。联社单列后, 我们不靠行政关系来维系和成员单位的联系, 而是按照联社“指导、维护、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 在注重有效的服务上发挥特有作用。我们加强集体经济调查研究, 加强交流合作, 加强咨询服务, 发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来拓展工作领域, 扩大联社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我们加强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 建立了联社内审机构, 努力维护联社和集体企业的合法权益。我们要求确保集体资产依法规范运作, 确保集体资产用于发展集体经济, 确保集体资产的运作成果用于集体企业职工和曾为集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老职工。我们还制定有关政策意见, 推动系统内集体企业的深化改革, 探索新型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

根据全国总社提出“各级联社要在改革中增强自身实力, 办好经济实体”的要求, 市联社在1992年兴办了上海二轻实业总公司 (现改名为上海新工联集团有限公司) , 行使联社资产的控股、投资、管理和经营等职能。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调整、发展, 特别通过产权制度改革, 产业结构调整, 新工联已发展成为联社经济的支柱, 职工自己的企业。不少专业联社也在兴办实体, 增强实力, 提高联社资产的运营效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增强了为成员单位服务的能力。

通过多年的改革实践, 市联社初步实现了两个根本转变: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浓厚行政色彩的政府机构“附属物”转变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以经济性和服务性为主要特征的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二是从依靠收取管理费、资金占用费来维持生存转变成为完全依靠兴办实体、增强自身实力来提高为政府当帮手和为集体企业服务的能力。

历史证明, 集体经济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巩固公有制主体,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海的城镇集体经济为发展国民经济、满足市场需求、改善人民生活、为大工业配套、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出口创汇, 特别是安置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上海城镇集体经济在改革与发展中还存在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对集体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同志对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不足, 在工作中, 往往只强调国有经济的改革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对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采取排斥和否定态度。集体资产流失、被侵吞、被平调和改变性质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多种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的出现还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二是国家对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缺乏连贯性的经济政策, 集体企业改革缺乏政策法规的支持。国务院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颁布以后十多年来也从未做过修改和补充, 其某些条款已与新的情况不相适应, 集体企业改革举步艰难。专业联社随着行业公司属地化管理和集体企业抓大放小, 也发生很大变化。联社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在充分肯定集体经济地位作用的同时提出了深化集体经济改革的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致富原则, 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 缓解就业压力, 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 这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又指出:“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 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提出:“深化集体企业改革, 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可以充分看到:发展集体经济是我们党历来强调的方针政策, 各级联社和集体企业的干部职工要坚定信心, 不断深化改革, 创新企业经营机制和联社运行机制, 要站在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 积极投身于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事业中去。

一、统一思想, 坚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理念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控制力与集体经济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从我国集体经济的产生到改革开放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 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和理论创新增添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 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 发展不平衡, 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不可或缺。新型集体经济既可发展规模大、技术先进的现代企业, 也可以组织劳动力容量大的专业化小企业和多种多样的传统手工业, 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生产力需要, 同时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需要在生产要素上进行组合, 在生产经营上进行联合, 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集体、合作经济。

新型集体经济是体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较好组织形式之一。新型集体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相结合的经济。体现了企业职工平等的合作劳动关系, 实现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制度, 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保持社会稳定, 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有力的保证。

由此可见,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改革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历史使命。我们要站在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高度, 充分认识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要适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环境, 用前瞻性、开拓性的新思维, 加快改革、发展和创新, 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带领广大员工把集体经济事业做大、做强、做实、做长。

二、承先启后, 为推进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努力工作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 我们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化集体企业和联社的改革, 积极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 主动争取政府部门的领导, 发挥集体经济联合组织“好帮手”的作用, 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为上海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是注重新型集体经济理论研究, 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加强对新型集体经济的理论研究是推进新型集体经济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充分发挥各级联社、集体经济研究会、合作经济研究所、上海集体经济杂志、中国合作经济网在集体理论和政策研究方面的作用。

二是加强管理和监督, 坚持依法维护集体资产。集体资产是50多年来历代市联社系统的劳动者创造和积累的。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物权法》, 按照全国总社《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物权法>的通知》, 结合总社《关于依法管好联社资产维护合法权益的紧急通知》、《联社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 从实际出发, 搞好集体资产管理和监管工作, 依法维护集体资产的合法权益, 防止集体资产的平调和流失, 要特别注意在体制变动、企业改制中维护集体资产。

三是积极探索研究联社的功能定位。在新形势下, 联社作为集体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 要突出经济性和服务性。从经济性来讲, 联社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 因此要运作好联社的集体资产, 增强自身的实力, 实现联社的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从服务性来讲, 要切实为成员企业服务, 要通过服务凝聚成员企业, 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 作为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的各级联社, 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自身的功能定位, 通过深化改革, 突出经济性, 注重服务性, 为发展集体经济发挥政府好帮手的作用。

四是抓好结构调整转型, 提高产业升级水平。市联社和专业联社仍要发挥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优势, 发扬互助合作精神, 千方百计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 继续指导和帮助成员集体企业按照上海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认真审视和调整企业的战略定位, 把转变发展方式,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围绕做好、做强主业, 进行资产调整、结构调整、产业调整、组织调整。同时要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指导成员单位制订好“十二五”发展规划, 继续保持改革和发展的良好势头, 为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增强联社经济实力做出新的成绩。

三、互助合作, 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集体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已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优良传统, 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互助合作、同甘共苦、共同富裕等等, 这些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这次我们彰扬长期从事集体经济工作者的活动目的就是继承发扬集体经济的优良传统, 用科学发展观推动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坚持立足自身, 靠自己的力量;坚持互助合作, 发挥集体的智慧, 市联社、专业联社、各成员企业之间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互相帮助, 凝聚力量, 共同开拓集体经济事业;坚持艰苦创业, 奋发图强, 增强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大局意识和创业意识, 继续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为集体经济持续、持久发展继续努力, 自强不息;要热爱集体经济, 兢兢业业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 尽心尽责维护集体企业和广大职工的利益。

开创民营经济新局面 篇5

山东频道(2008-07-27 10:29:26)来源:大众日报

山东省委工作会议今天(26日)在济南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深入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总结上半年的工作,研究安排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努力开创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开创民营经济新局面 篇6

欧新黔同志在讲话中简要回顾了五年来的经济运行工作。她指出,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级经济运行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实施有效调节,不断化解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健康因素,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欧新黔同志强调,2008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的第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政府换届之年。届时,还将在我国举办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做好2008年经济运行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各级经济运行主管部门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双防”要求。紧紧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要求,做好经济运行各项工作。

二是继续搞好煤电油运及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推动煤炭订货制度改革,做好年度产运需衔接工作,抓好重要时段的供应保障。继续加强电力生产、供应和使用等环节的综合协调,深入推进需求侧管理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搞好成品油总量平衡,稳定市场供应。确保煤炭、石油、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提前做好春运的各项准备工作。认真做好两节两会、春运、春耕、汛期、奥运会、迎峰度夏、度冬等重要时段的煤电油运等运行要素保障。

三是着力推进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落实2008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采取综合措施,通过上大压小、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鼓励优势企业对落后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加大淘汰落后工作力度。继续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准入管理,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扩张。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稳步推进品牌建设。落实好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联动发展。鼓励打造国家和区域知名品牌,加快培育我国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大力提高工业产品质量。

五是进一步推进应急体系建设。继续开展《“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根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及时做好重要应急物资调运与协调。

开创民营经济新局面 篇7

一、破釜沉舟开发园区, 坚定不移狠抓项目, 推动工业经济大跨越

发展县域经济, 核心是抓工业, 载体是兴园区, 关键是上项目。近3年来, 凌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园区出总量, 项目出精品”的工业发展思路, 调高标准, 主动加压, 全力打造经济发展的“特区”和“引擎”, 逐步积累厚实的工业家底, 为在辽宁乃至全国县域竞争中占得先机、脱颖而出奠定基础。

抓机遇, 树旗帜, 举全市之力建园区。谋势、乘时, 贵在知时。省里提出“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后, 凌海市利用独特的沿海优势, 调整思路, 整合资源, 主动请缨, 向省和锦州市申报将凌海南部沿海区域纳入“五点一线”范畴, 经过不懈努力, 规划面积125平方公里的凌海大有临海经济产业区于2008年6月最终获得批准, 并在去年7月随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新机遇给凌海创造无限的发展空间, 自2008年以来, 凌海就按照打造中国最北部海岸经济区、中国最北部滨海新城、辽宁沿海经济带旗帜开发区的目标, 举全市之力建设大有产业区。目前, 产业区内主干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 辅路、热源厂、污水处理厂等工程正在紧张施工, 预计2010年年底将实现“七通一平”航天航空、健康食品、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四大主导产业已经定位;以产业集群、主题概念为主招商活动高频度开展, 中冶京诚基础设施、新华龙钼铁深加工、科诚电器、盛泰燃气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预计今年年底, 产业区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2亿元。在此基础上, 积极承接锦州市产业转移, 借助102国道沿线交通优势, 做好外引内联文章, 加快推进双羊工业和凌南工业区, 尽快实现“项目连片、技术集聚、产业成群”的目标, 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争主动, 重精品, 千方百计引进大项目。大项目、高科技项目、标志性项目、生产性项目, 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 就必须做好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这篇大文章。近3年来, 凌海市不断强化“人人是招商主体、处处是招商环境、时时是招商时段、事事是招商大局”的开放意识。坚持创新方式, 拓宽渠道, 想方设法“走出去”, 千方百计“请进来”, 紧紧盯住省内外知名企业, 采取高层推动、主题概念招商等多种方式, 加快双向开放步伐, 重点引进了一批符合国家新兴产业政策、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同时, 大力优化服务环境,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 做好地方性政策措施的立、改、废工作。由四个班子领导牵头, 对落地项目实行保开工、保进度、保投产、保达产、保环境“五保”责任制, 坚持一事一议, 特事特办, 深入新重点企业现场办公, 帮助解决办理项目手续、生产经营、资金短缺、电力紧张等问题, 推动了项目建设大发展, 连续2年新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扩改工业项目超百个。新华龙钼铁深加工、东蒙水泥、国电风电、光合密封等20多个投资超亿元项目相继投产达产,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

二、突出特色发展农业, 坚定不移创新模式, 推动现代农业大提速

“悠悠万事, 富农为大”。农民富裕根在农业, 发展农业重在打造特色, 发展农业重在创新模式。

打造两乡一县。近3年来, 凌海市委、市政府立足培育特色农业, 扶优做大产业, 提出了全力打造“小菜之乡”、“海参之乡”和“生猪养殖大县”的发展目标。一是打造“小菜之乡”。以百通集团为龙头, 探索整合锦州地区小菜资源的路子, 今年小菜种植面积要达到8万亩, “百合小菜”争创国家名牌。二是打造“海参之乡”。充分发挥凌海海域潮间浅滩开阔、底质肥沃的独特优势, 积极引进先进使用养殖技术, 加快海参养殖区域开发, 通过3年发展, 海参养殖面积力争达到15万亩、总产量达到7500吨, 努力打造“辽参第一乡”。三是打造“生猪养殖大县”。借助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的有利契机, 利用国家政策性资金扶持, 提高生猪规模化饲养、集约化经营水平, 推动生猪饲养业超常速发展, 今年生猪饲养量要达到350万头, 加快推进全国生猪养殖大县建设进程。

主攻龙头带动。凌海市始终坚持做强龙头促增收, 龙头企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每年都要新建5户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础上, 圣田公司、众邦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势扩张, 扶持百斯特米业、喜粒粮油等成长型龙头企业提档升位, 通过强龙头、扩基地、兴产业, 拉长产业链, 使农民在产业化链条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培育农业品牌。品牌出效益, 品牌促进增收。任何一个发展较快的地方, 大都具有本地的知名品牌。凌海市始终坚持以品牌带动产品、产业升级的理念, 挖掘农业资源, 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 开发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品营销对路的名、特、优、新、稀产品, 打造无公害、绿色品牌, 每年都完成5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质量认证。目前, 百合小菜、建业韭菜、三台子棚菜、大业西瓜、余积蛋鸡、温滴楼奶牛、沈家台杂粮等已在省内外打响品牌, 市场占有率和外向度明显提升。

三、精益求精建设城市, 坚定不移提档升位, 推动城镇建设大发展

近几年来, 凌海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城镇形象的塑造, 为增强县域竞争力创造发展潜力和空间突出优化布局。凌海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 以城市向东适度拉长、向南重点拓展为思路, 拉开城市框架, 扩大城市规模。目前, 城市南拓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交通网络、供排水管网、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 生活居住区、商业金融区、文化娱乐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同时, 积极扶持中心镇发展, 初步形成了以阎家为中心的南部城镇群、以石山为中心的东部城镇群和以翠岩为中心的西部城镇群等三大组团发展格局, 有效推动了城镇一体化进程。

开创民营经济新局面 篇8

一、关于民营企业建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民营企业建档的必要性。

一是改变民营企业档案管理落后状态的需要。哈尔滨市在没有开展民营企业建档工作之前, 80%的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基本上处于“盲点”和“四无” (无管理人员、无工作制度、无库房、无设备设施) 状态。随着民营企业数量的增多与规模的壮大, 被视为“盲点”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变为“盲区”, 而且这个“盲区”又有扩大趋势。消除“盲点”, 遏制“盲区”的扩大, 已经成为档案工作的一件大事。二是体现民营企业档案自身凭证和商业价值性的需要。 (1) 民营企业档案虽属私有性质, 但它是国家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的依据, 利于工商、税务、审计等部门履行监督职能。 (2) 没有民营企业档案提供的可靠原始数据与信息, 国家就无法准确评估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难以制定出科学的民营企业发展规划以及方针政策。 (3) 档案可为民营企业上市或办理破产、兼并等重大事项提供评估资料。 (4) 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如缺乏完整的档案, 就会丧失竞争的优势, 甚至承担巨大的风险。三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档案内容呈现多元化趋势的管理需要。档案资料来源于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数量多、涉及面广、专业性强, 尤其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等关系到国家和社会、企业、人民利益, 必须管好。

(二) 民营企业建档的可行性。

一是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民营企业地位空前提高, 越来越受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关注。许多档案界的专家学者积极主动为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把脉, 形成许多好的想法和建议。2006年, 国家档案局、国家发改委、中华工商联合会共同印发《关于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意见》, 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十二五”期间, 国家档案局将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纳入重点调研课题, 将出台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一系列标准。这一切说明, 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搞好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政策环境已经形成。二是民营企业经营者开始认识到档案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尤其档案在参与国际竞争、反倾销诉讼和倾销应诉中的作用, 把档案看作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视为企业发展的根基, 整章建制, 广纳档案管理人才, 在档案管理上舍得投入, 主动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三是随着民营企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档案工作已融入企业信息管理, “无纸办公”条件下的电子档案以及档案、图书、情报资料的一体化管理技术应用, 降低了档案管理的成本, 缩小了档案占有的空间, 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 档案通过网络在线技术实现信息即时获取、资源共享。

二、推进民营企业建档的有效途径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不同, 其差异在于非国有性, 这就决定了不能简单照搬对国有企业档案指导的模式。南方民营企业与北方民营企业也有不同, 其差异在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深度、思想解放的程度、市场经济的发育度, 这就决定了不能全盘套用南方城市的一些做法。我们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时应因地制宜, 根据本地民营企业发展的情况, 结合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现状, 寻找适合推进本地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有效途径。

1.向民营企业宣传《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业务标准, 介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2000年, 市档案局开始指导第一家民营企业——东方集团, 之后又相继指导了葵花制药、华雨制药、光宇集团、松雷集团等民营企业建档工作。在指导中, 我们发现民营企业经营者普遍对档案部门的职能不了解, 对国家档案法律、法规、标准不了解, 甚至不知道《档案法》的存在。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 帮助民营企业经营者了解《档案法》对档案工作的要求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 帮助他们认识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也是全社会档案工作的一部分,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权利和责任帮助民营企业建立好档案、管理好档案、利用好档案。我们先后通过市中小企业局、侨联、工商联、私营企业协会等多家渠道, 向民营企业家们宣传民营企业建档的重要性, 并在《哈尔滨市工商》刊物上发表《致全市民营企业家一封信》, 建立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联系卡, 号召全市民营企业家们积极行动起来, 在档案部门指导下开展好民营企业建档工作。

2.调查研究, 选准主攻方向。去年, 我们对全市民营企业进行了调查和登记, 通盘了解民营企业建档状况。鉴于民营企业数量大、种类多、发展极不平衡的特点, 我们决定抓住主要矛盾, 把突破口划得更小些。具体说, 就是“四先”、“四后”, 即先抓大后抓小、先易后难、先抓规模以上的生产加工企业和科研单位后抓商饮服务行业、先建档后规范。在这一原则指导下, 我们相继抓了年产值超亿元、超千万元、纳税50强民营企业建档工作, 为全市民营企业建档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有效的示范作用, 出现了一批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较高的民营企业。现在, 全市民营企业建档工作面不断扩展, 星火燎原的前景令人振奋。

3.借势借力, 做好依靠开发区管委会这篇文章。有规模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全市各级开发区, 而开发区管委会与驻区民营企业联系又十分紧密, 影响力强。我们决定借助开发区管委会的力量, 开展驻区企业建档工作。我们与开发区管委会多次沟通、协调, 在取得他们支持后, 同他们一道深入驻区企业, 宣传建档的重要性, 把档案工作纳入开发区管委会为驻区企业服务的一项内容。最近, 我们与哈尔滨开发区管委会共同制发文件, 向全市驻区2 100个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提出建档要求, 并选择时机对驻区企业档案人员进行培训。目前, 坐落在区县 (市) 开发区的民营企业建档率达到65%以上。

4.打造氛围, 推广典型, 掀起民营企业建档高潮。2007年, 我们借助国家档案局、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意见》的契机, 邀请市中小企业局, 在宾县宾西经济开发区召开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现场会, 传达国家关于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意见, 宾县宾西经济开发区驻区企业宾县水泥厂、山东禹王集团作了开展档案工作的经验介绍。这次会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应, 推动全市掀起民营企业建档工作新高潮。

5.以人为本, 真诚扶持, 用真诚打动和吸引民营企业。我们设立了民营企业建档绿色通道, 对民营企业建档实行“三优先”原则, 即对需要培训的民营企业实行优先培训, 对需要指导的民营企业实行优先指导, 对需要服务的民营企业实行优先服务。民营企业对此反响很好, 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总们成为了我们的朋友。

三、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民营企业建档不一定重复国有企业建档的老路, 因为民营企业起步的大环境有了质的飞跃。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如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世贸组织规则, 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1.加强档案立法, 创建法律环境。对照世贸组织法律框架的要求, 明确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在《档案法》中的法律地位, 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办法, 使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有法可依、依法管理。

2.突出监管重点, 确保档案安全。《档案法》规定“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保密的档案, 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 民营企业中有关商誉、品牌、著作权、专利等知识产权档案、高新技术档案等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利益以及企业和人民利益的档案, 其所有者都具有妥善保管好的责任和义务, 这同时也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的重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尽早制定当地民营企业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档案的监管办法, 确保档案安全完整。

3.强化宏观管理, 激发企业潜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从具体的、微观的、繁琐的业务指导中淡出, 强化深入的调研、规范的制定、政策的激励等宏观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适时提出有效措施和办法, 并采取档案质量认证或目标管理、评估、档案利用效果评奖和档案服务新战略、服务民生星级竞赛等形式, 激励民营企业创建档案管理新模式。

开创民营经济新局面 篇9

未来五年的基本目标是:努力实现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2015年进入全国中等发达省份行列,2020年建成西部强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陕西省“十二五”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的主要任务是:坚持扩内需促发展的政策取向,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处理好现有经济结构和新增产业项目的关系,突破环境容量承载有限的制约,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在优化结构基础上继续发挥投资的主导作用,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基本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扶持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优势,提升文化、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促进钢铁、建筑、纺织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现代农业对农民增收的引领作用。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大幅度提升保障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铁路网、“两环三纵七横六辐射”高速公路网和“一主多辅”航空运输网,把西安建成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和航空枢纽。到“十二五”末,新增铁路2500公里,营运里程达到6000公里,形成全省铁路三小时经济圈。新增高速公路2000公里,通车里程突破55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城际交通和西安大都市轨道交通形成框架。建设一批重点水利项目,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加快骨干电源和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外送电能力突破2000万千瓦。以建设国家低碳示范省为契机,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进一步保护大秦岭,打造公路、铁路千里绿色长廊,让三秦大地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在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打造关中城市群和南北交通干线、陕北长城沿线、陕南汉江沿岸城镇带,实现大中城市建设生态化、管理精细化,县城提高承载、扩大容量、宜居乐业,集镇人气聚集、设施齐全、管理有序,社区组织健全、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到“十二五”末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7%。力争600万农村居民到城镇安居创业。创新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后五年财政增收部分主要用于民生。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两年实现城乡全覆盖,并建立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以及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与物价上涨挂钩机制。五年解决254万户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预防在基层”和公共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实施秦巴山区、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整体搬迁工程,十年搬迁避灾和贫困人口280万,促进扶贫工作重心由县向乡村转变。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充分激活科技教育潜能,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科技资源统筹创新工程,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到“十二五”末,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先进、引领西北的创新型区域。知识产权产业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实现“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的转变。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建设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大幅提升非公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消除有碍于体现公平正义和改善民生的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升经济外向度。到2015年,累计吸引外资185亿美元、内资2万亿元,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0%以上,经济外向度达到15%以上。

全力以赴做好陕西省2011年的各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实现稳健起步、首战取胜,对于巩固和延续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至关重要,我们一是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困难,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二是要运用好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综合施策,重点治理,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总收入增长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和15%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3.5%,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

一、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的势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万亿,比上年增长25%,安排省级重点项目430个,其中续建项目190个,新开工项目50个,前期项目190个,年度投资2300亿元。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

继续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围绕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加快实施神华陶氏、延长煤油气综合利用等一批重大项目,积极推进镇巴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进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抓好陕汽25万辆重卡及30万辆微型车等重点项目建设。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支持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在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上率先突破。同时,加快发展风电产业,建设陕北百万千瓦风电基地。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抓好100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技改项目。与国家特大钢铁集团合作,重点发展板材加工项目。支持有色产业向精深加工领域发展。增强建筑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业。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打造食品知名品牌,扩大果品加工、乳品、地方特色食品的生产规模。以西安纺织城搬迁改造为示范,推动纺织行业全面提升。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壮大旅游业规模,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会展、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等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支持西安搞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形成若干服务业聚集区,将我省打造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物流中心。

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支持西安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园区,加快宝鸡、渭南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积极争取榆林高新区、汉中开发区升格,继续支持其他园区、产业基地和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向2015年9个园区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的目标迈进。搞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县域工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力争年内新增中小企业2万户。

三、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和现代农业建设

从今年起,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以提高农业高效灌溉能力为目标,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灌区改造步伐。二是以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搞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三是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为目标,加快实施重点河流治理工程。

按照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的要求,以园区建设为基本模式,以粮果畜菜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建设榆林沙丘地区、安康月河川道等5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5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启动实施新增2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项目,今年粮食播种面积4700万亩,总产1150万吨。实施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发展3个百万头生猪大县和154个万头生猪养殖村,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发展设施蔬菜,丰富全省的“菜园子”。

四、全面启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支持科研院所以技术入股形式与企业合作,鼓励各工研院将研发团队、资产和成果整体孵化为科技企业。加快建设省科技资源中心,大力发展技术创新联盟和科技中介服务,促进省内装备、技术等科技要素开放流动共享。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继续实施军民融合“双百”工程,采取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优先供地、减免税费等措施,引导军工企业与地方建立股份制的民品企业、参与地方国有企业改制或合作,开发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民品。全面落实国家鼓励地方单位参与军工企业改制和军品研发生产的各项政策。

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按照“百人计划”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抓好陕西“科技新星”青年人才的培养。

五、切实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

综合运用工程节能、技术节能、合同能源管理三大措施,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的节能。继续抓好200家耗能大户和100个节能项目。实施新一轮煤矿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城镇新建筑全面实行强制性节能设计标准。完善节水激励政策。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政府机关要带头节约能源,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切实抓好治污减排工作。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范围,运用市场手段推进环境保护。

加快实施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支持铜川搞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切实抓好汉中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等项目建设,支持各地建设以低碳和循环经济为特征的产业园区。推进资源再生和大宗工业废旧产品再制造产业发展,大力实行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发展新型环保产业。

六、全力推动城镇化加速发展

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为目标,加快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加大省市共建力度,推进西安、咸阳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和网络化。

支持宝鸡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促进渭南、榆林、汉中建设百万人口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鼓励铜川、安康、商洛等市增强承载能力和辐射功能,推进杨凌建设城乡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型城市。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用五年时间在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

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为农村居民进城创业和提高生活质量搭建平台。到2015年,形成10个20万人以上、33个10万人以上的县城和30个超过5万人的镇,提供就业岗位160万个。

鼓励和支持基础薄弱、人口持续减少的村庄合并,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全年实现60万人脱贫。

七、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坚持把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摆在首位。从今年起,逐步提高财政支出用于促进消费的比重,重点用于增加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建立以工资指导线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为主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以绩效工资为重点,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

通过培育消费热点与优化环境并举,拉动消费进一步增长。举全省之力办一届有创意、有特色、水平高、影响大的世园会。积极开发休闲、体育、保健等新型消费业态,稳步扩大住房、汽车等消费,今年重点建设乡镇超市和20个县级农贸市场。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900亿元,增长19%以上。

八、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今年新增财力的80%主要用于民生,重点抓好七件事。

一是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今年将新型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扩大到70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人均分别提高80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全部实现市级统筹,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60%,门诊统筹扩大到90个县。实行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制度,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

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今年省财政安排30亿元,统筹用于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以及扶贫开发整体搬迁。

三是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的综合机制。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小额贷款等多种服务,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农村退伍军人和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0万人。

四是切实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学前一年免费教育、两年普及教育,力争三年内每个县城至少有两所、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坚决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下大力气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点支持国家985、211大学和省属研究型大学建设。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五是着力增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药品“三统一”制度并延伸到县级。积极推进宝鸡的市级和全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医德建设,鼓励城市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六是创新公共文化生产和服务方式。启动汉长安城和秦都城大遗址保护、西安文艺路改造、电视剧版权交易中心等项目,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加强重点文物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七是深化平安陕西建设。加强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建设,实施监狱布局调整和搬迁改造工程,逐步增加警力,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健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

要一如既往地支持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九、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全面落实我省贯彻国务院“新36条”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点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培育和发展土地、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落实资源税改革政策,利益向市、县倾斜。推进水价、供热价格改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发展地方中小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开创民营经济新局面 篇10

一、项目概况

江山瑞城位于青岛开发区江山南路以东、长江西路以北, 南临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和唐岛湾海滨, 西靠青岛开发区首个城市化示范居住区———长江路示范居住区 (规划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 , 占地面积8.023万平方米, 共有住宅19栋, 建筑层数为18-26层, 托幼1栋 (三层) 、综合会所1栋 (四层) 及其他配套公建设施, 总建筑面积29.3万平方米,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小区容积率为2.79, 建筑密度为14.97%, 绿化率为48.6%。目前江山瑞城已完成基槽土石方开挖工程, 主体工程已开始施工, 计划2006年底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江山瑞城是从2003年开始, 由管委 (区政府) 牵头主抓的住宅示范项目, 2005年又被建设部立项列为“节能省地型”住宅示范项目。江山瑞城在项目规划设计之初就纳入了建筑节能环保的生态开发元素, 与现在提出的“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思想完全吻合。该项目65%的节能标准在青岛市乃至山东省尚属首创, 开辟了大力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的新纪元。

二、坚持高标准规划, 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一) 节能

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优化住宅体形系数等技术手段, 使整个小区所有楼座主要朝向统一, 均为南向偏东11.86°, 并合理控制楼座间距, 保证了自然采光充分, 且满足了国家规范和青岛市地方法规的日照时数要求。每栋楼设计两个单元, 板式拼接, 户内布局合理, 自然通风性能良好。另外, 可以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 主要采用了EPS板 (聚苯板) 外墙外保温技术和Low-E玻璃门窗保温技术, 减少和降低能源消耗, 建筑节能达到65%。

(二) 节地

一是在保证住宅功能、舒适度和日照时数的条件下, 提高了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江山瑞城的容积率为2.79, 建筑密度达到14.7%, 提高了单位住宅用地的利用率。二是通过优化设计, 改进建筑结构, 合理控制住宅体形系数, 增加建设用地可使用空间, 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三是向立体空间发展, 充分挖掘地下空间。汽车进入家庭的趋势不可逆止, 江山瑞城超前规划、设计前瞻, 小区停车位按1:1的比例设计了三个地下立体停车库, 1#、2#均为地下负二层结构, 3#为地下负一层结构, 总占地39000平方米, 可以满足1200个停车位和配电、换热等设备用房的要求, 有效减少了地上停车占地, 节约了地面空间, 便于进行景观布置和留出更多居住空间。四是合理配置居住区的环境绿化用地, 适当增加绿地率, 使江山瑞城的绿地率达到48.6%。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 降低环境温度。这样能缓解曝晒及骤雨造成建筑物表面的温差变化, 使绝大部分辐射热不致进入围护结构向室内传递, 减少了热量传递和降低能耗, 改善了小区生态和室内环境。

(三) 节水

1.采用中水回用技术。结合区内中水配套工程的实施, 小区内部同步敷设中水管线, 并预留与市政管网大配套对接的接口。通过对盥洗水、洗澡水、洗衣水等污水的回收处理, 达到中水使用标准, 主要用于小区冲厕、洗车、绿化、消防和景观用水。通过中水回用, 该小区可节约自来水40%。既节省了费用, 又减少了污水排放。

2.采取雨水收集、汇集措施。小区东临焦家庄山, 自然地势呈东高西低走向, 在山体设计开辟一条水渠, 收集雨水汇入小区内2000平方米的蓄水池, 利用小区地势高差, 建造人造瀑布、人造溪流等景观, 形成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水环境。

(四) 节材

首先, 推广应用高性能、低耗材的建筑材料。江山瑞城均为高层建筑, 结构构件承载力大, 在重要受力部位采用高强钢筋和高强混凝土提高建筑强度和使用性能, 减少了材料消耗。其次, 提供一次性精装修到位的住宅最终产品。这样既可避免建筑设计的预留空间、尺度等模数与装修设计过程中存在相关模数协调尺寸不一的“缝隙”衔接问题, 又为后期的配套部品产业化生产打下基础。成品房的推出也带动了相关家居部品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业链的顺畅。如今大部分家居配套产品的生产已基本实现工业化、集约化, 从工程施工角度来看装修工程量的60%已经可以实现工厂生产, 余下40%的工程量可现场装配。有了这样成熟的集成技术, 住宅建设不仅可节约建筑耗材和缩短工期, 也可有效避免二次装修造成的破坏结构、浪费资源、装修噪声扰民、装修垃圾对小区的环境污染和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等问题。

(五) 环保

利用处理后的达标中水做小区景观水和绿化用水, 完成地表水收集, 加之小区48.6%的绿地率, 形成绿化和水系相结合的自然生态节能环节。这一环节不仅增加了小区景观韵味, 且具有吸尘、减噪, 调节小区的自然湿度和温度, 改善小区内的微循环气候。成品房的推出可避免二次装修造成的噪声污染和装修垃圾对小区的环境污染, 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垃圾的外运, 减轻环境负荷。

(六) 技术管理

1.把好规划设计关。合理正确地设计方案是保证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为严格执行建设部有关文件精神, 管理好设计单位的设计工作, 把好工程设计关口, 政府主管部门多次邀请建设部、省市专家对设计施工图进行综合点评与专家会审, 不断优化施工图设计方案, 强化设计质量, 杜绝设计隐患。

2.把好施工技术关。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政府主管部门从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合理的编制招标文件到对参加投标的施工、监理单位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 最后经过激烈的竞争角逐、优中选优, 中标的均为业绩优秀、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社会信誉度高的企业。从施工队伍人员素质确保了施工质量。加强对施工单位做好施工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 确保施工单位按设计标准完成施工。

3.把好材料进场关。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一环。项目建设的主材及特殊材料供应由建设方通过招标方式确定材料的品牌和价格以及指定货源地, 在材料进场时, 由监理单位负责检查材料的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检测报告, 项目建设方不定期的抽查, 对关键部位供材需要进行二次检验的送检测中心检测, 待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4.把好施工操作关。为使施工质量得以保证,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先进的新技术:深基坑支护预应力锚杆施工技术、清水混凝土技术、悬挑式脚手架应用技术、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建筑防水新技术、高强度钢材应用技术、给水管道卡压连接技术、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和建筑智能化系统调试技术, 在整个施工过程实行全程跟踪管理, 对重点部位实行工序动态调控, 确保施工全过程的操作到位和施工安全。

5.把好质量控制关。施工质量控制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一环。为了做好质量控制, 制定施工质量控制目标、施工质量控制过程、施工质量计划编制、施工生产要素控制、施工作业质量控制以及制定施工验收办法等措施, 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达到合格标准。

6.把好竣工验收关。工程完成后, 验收是最后的环节, 是对工程质量的最终评价。正式验收前, 组织各方技术人员认真按照建筑施工验收标准规范要求, 做好质量初步验收, 力保工程终审验收合格。

上一篇: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术下一篇: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