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流

2024-07-26

农业物流(精选十篇)

农业物流 篇1

城市郊区地理位置特殊,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纽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之间商品、资金、信息流通的中转站。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城郊型农业有着乡村农业无法比拟的独特地理优势。城郊型农业是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的正常运转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与乡村农业相比较,城郊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对城市的依赖性更强,现代化程度也远远超过乡村农业。在许多城市郊区,尤其是大都市的郊区,往往能够见到各种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大型农业生产车间及农业基地。相比较而言,乡村农业存在着经营分散、产业集中程度对较低以及市场化发展部完善等诸多弊端。

目前,农业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农业物流、城乡农业物流互动以及农产品物流方面的研究,对于城郊型农业物流,往往被笼统地归结为农业物流的范畴,或者干脆简单地纳入城市物流领域,城郊型农业物流的具体研究较为鲜见。王珍(2007)[1]等根据农业物流的对象来划分,将农业物流划分为农业供应物流(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和农产品销售物流,并提出了与之对应的三种农业物流模式。徐益敏(2008)[2]对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下农业物流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三位一体的低成本城乡双向流通模式。魏书威(2009)[3]等根据“农业产业化”理念,探究了兰州都市圈农业新出路。陈晓鸣(2011)[4]等研究了都市农业流通组织及其物流配送的发展趋势。罗兴武(2012)[5]从低碳视角,提出了城乡双向商贸流通农业物流模式构建。他认为,基于城乡统筹发展农业经济,构建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物流,从布局、结构、区域上构建和优化农业物流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使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紧密。王博(2012)[6]根据利润等式探索了城乡物流共赢模式,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来提高城乡农业物流的效率。从目前数据库检索的资料来看,城郊型农业物流的研究依然还不够充分。大部分文献主要对都市农业物流、乡村农业物流以及城乡物流互动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专门就城郊型农业物流问题进行的研究的文章少之又少。鉴于城郊型农业的特殊性以及目前研究状况,加强城郊型农业物流的研究,就目前而言,显得非常迫切。

2城郊型农业物流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2.1 城郊型农业物流的基本特征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较为明显,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商贸流通以及产业发展等等仍需要经过较长的发展积累。因此,现行阶段的乡村农业物流依然具有分散性、非均衡性、差异性等特点。相比较而言,城郊地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市场经济发育较为全面,市场体系能够与城市接轨。并且,这些地方往往是交通要道汇集、货物中转站的重要节点。因而,其农业物流也有别于一般的农业物流,具有其独特之处。

第一,聚集性高。

与乡村农业分散性的经营不同,城郊型农业具有很强的聚集性。这主要城郊型农业的商品化有巨大的关系。为了降低成本,城郊型农业生产者必须通过资本、技术等规模效应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城郊型农业的聚集性必然带动了与之农产品特点相匹配的农业物流的需求的聚集性。这种聚集性可以降低农业的经营成本,同时也可以通过物流的“规模经济”和“距离经济”降低物流配送成本。

第二,均衡性好。

由于市场经营程度比较高,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也较为现代化,郊区型农业的生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农业的分布也较为均匀,例如上海松江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开展“种养结合”试点,推出“一片粮田+一座猪场”的生态种养模式。随着现代农业技术,例如:温室技术、生物工程、无土栽培等技术的运用,使得农业的生产突破了作物生长的季节性。这些方面的改变,使得城郊型农业物流在流量和物流服务方面也变得更加均衡。随着城郊型农业产业的完善,城郊型农业物流也能够在农业物流这块土地中挖掘剩余利润。

第三,专业性强。

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败、变质,这就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性强的物流服务。而传统农业由于自身的经营的分散性,物流企业提供的专业性的成本也会因产品的自身的质量大打折扣。目前,为了保持农产品的鲜度,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很多物流企业都构建了冷链物流。例如,安得物流累计投资一亿多元,购入高端冷藏车辆近200台,不断扩大的冷链物流市场,并成立冷链物流公司以专业的水平满足客户在不同方面的需求。安得物流还参与了国家食品冷链标准的编制工作,规范冷链物流行业服务质量、保障食品物流品质与安全、扩展农产品流通渠道。郊区型农业物流主要生产果蔬、肉类、水产品、乳制品等易腐败农产品,这些产品对物流服务,尤其是冷链物流服务技术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从事郊区型农业物流服务企业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

2.2 城郊型农业物流发展——农业发展催化剂

城郊型农业物流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城郊型农业物流的能够在解决好现代农业产品如何实现“空间效应”和“时间效用”的同时,还能够带来其他一系列的潜在的价值,在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2.2.1 推动郊区型农业产业化完善发展

现代农业流通体系是联系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农业生产和农业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郊区农业产业的竞争力,推动郊区型农业的产业转型。物流包装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农产品的运输质量,同时降低了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货损。现代运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冷鲜链物流技术的成熟更是保证了农产品从生产—流通—消费的产品品质。这些技术使得高端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理念得以实现。此外,随着电子商务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郊区型农业的运营模式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的革命。

2.2.2 有助于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

农产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着我国民生建设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不少问题是由于物流环节存在着隐患而导致农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例如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就是由于其供应商的供应商出提供了不合格的产品;“毒牛奶”事件所涉及的问题,也突显了我国物流标准不够完善的问题。通过完善的物流体系的建设,发展先进的物流技术,研发密封包装技术、冷藏保鲜技术、建立农产品物流运作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物流原因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将这些技术运用于城郊型农业,也将提高城郊型农业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

2.2.3 为构建低碳经济提供良好的条件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经济越来越倾向节能型及环保型方向发展。城郊型农业物流将可以发挥物流的环保功能,降低农业在生产流通及消费过程中的污染。通过建立农业与物流的协作互动,物流企业可以将市场上的信息实时反馈给农业生产商,使得生产商能够根据市场进行安排农业生产规模,避免了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确所导致的损失和浪费。此外,通过实施逆向物流,可以将市场上积压、变质的农产品进行回收或者通过流通加工中心进行处理,减少农业垃圾的排放,变废为宝,使得环境污染最小化,农业效益最大化。

2.2.4 有助于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截止至2007年,我国农村依然有5亿多的农民,相当一部分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比如在拆迁过程中所形成的失地农民。郊区型农业物流涉及农产品的种植、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产业链相对完整。通过发展郊区型农业物流可以吸收一部分农民到农业物流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者是农产品流通型企业就业。这样不仅缓解了大批的农民涌入大城市所造成的负面问题,还解决了现阶段郊区型农业物流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此外,这些在郊区型农业企业就职的农民,也可学习现代农业的经营和运作模式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这些经验也可以为促进乡村农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3福州市城郊型农业物流模式的建构

3.1 福州发展城郊型农业的基础条件

3.3.1 依托于福州市的发展

与乡村农业相比,郊区农业对城市经济的依赖性更为明显。根据社会经济学派从市区周围地区与城市的经济联系出发,认为郊区是城市范围内,经济水平、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既不同于传统农村地区,又不同于城市的中心城区到农村的过渡区。“郊区是城市范围内,经济水平、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既不同于传统农村地区,又不同于城市的中心城区到农村的过渡区。”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福州市的郊区也应当是农村到福州市中心的过渡区域。这些区域应该主要包括福州的“五区八县”的边缘地带,以及这些地带和农村的结合的过渡区域。这些区域由于离市区较远,且土地相对广阔而集中,适合发展福州市每日所需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主要是指:鲜花、禽蛋、鲜肉、水产、蔬菜、乳制品等。例如,在福州青口的禽蛋类农产品,每日都可以通过福清高速运往福州市的各大农贸市场,以满足市场对禽蛋的需求;福建最大的食用菌和花卉生产基地罗源县,可以通过自营或者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将食用菌和花卉源源不断的供应往福州市区等。而以上这些产品在福州市区内是基本不生产的,必须依赖郊区农业的生产和供应。但是,离开了福州市中心居民的巨大需求,郊区农业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这种依赖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城市职能划分使然。而这种依赖关系的实现又必须通过各种物流模式才能够得以实现。

3.3.2 完善的基础设施

郊区和农村有所不同,根据社会经济学派的定义,郊区属于城市的范围,是城市向农村的过渡的地带。因此,与纯粹的农村地区相比,城市郊区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海西大战略的背景下福州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走上了快车道。目前福州市“五区八县”中的8个县(市)中除了永泰、平潭外,其余6个县(市)均有高速公路通达,福州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近300公里。而且,随着海西大战略的实施,福州市正全力推进绕城高速公路西北段、机场高速公路二期、贵新隧道、平潭海峡大桥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连接市区与永泰的福永高速公路也即将动建,力争实现全市所有县(市)通达高速公路。鼓山大桥、福峡路、三江路、林浦路等东部新城市政道路建设正在加紧建设中。同时,福州市也动工建设了螺洲大桥、环岛路、火车北站市政配套道路、火车南站广场高架桥等工程。由于郊区所提供的农产品都有易腐烂和变质的特性,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有助于解决此种问题,并为福州市城郊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3 地方特色农副业附加值高

不同于远离城市的农村,福州市城郊的农业主要还是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为主。这些农副产品主要是:蔬菜、水果、鲜花、禽肉、奶蛋等。例如福州福清市的烤鳗、永泰的李干、罗源的鲜花和食用菌以及连江的“海产六宝”等一系列既有特色又具有高附加值价值的农产品。以及在这些区域有一套的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通过存储、分拣、包装等一系列增值活动,使得农产品价值得到进一步增加,极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这些附加值得活动很大一部分是在物流的过程中实现的。

3.2 福州城郊型农业的基本模式

福州市的城郊农业具有补充性、高附加值性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也就形成了福州市城郊农业物流的一般发展模式。笔者结合实地调研归纳出福州城郊农业物流发展的几种一般模式。

3.2.1 自营物流模式

由于传统的经营模式依然存在,福州市城郊农业生产业依然存在农业生产者自营的物流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局限于分散的经营方式上,而这又和人多地少的市情有关。例如根据福州市统计局200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福州人均耕地面积为0.33亩。因此,很难形成像美国那样规模化经营。此外,随着福州市的基础设施和道路网建设不断完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规模经营的农民有能力将自己的产品运到市场上进行出售。但是,从农民自身的角度出发,此种做法可以省去一部分中间的物流和人工费用,以增加自身的收入。这种经营模式与乡村农业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依然具有分散性、差异性、不均衡性。城郊农民自营的物流模式具体如下图所示。

3.2.2 供应链物流模式

城郊农业物流的第二种模式就是供应链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将城郊农业生产者、生产型企业、流通企业通过供应链平台进行物流集成的农业物流模式。通常情况下福州市郊的农产品可以直接提供给当地的农产品加工商,由当地的加工商进行简单或者深加工。然后再将加工完的产品运往福州市区,或者是发往国内外其他地区。这种模式比较常见,本文重点阐述了“农业生产者+流通企业+消费者”这种模式,而这种模式的代表主要是“农超对接”这种形式。目前,福州的主要大型超市有永辉、新华都、家乐福、乐购、麦德龙以及沃尔玛等。这些超市有些已经通过“农超对接”这种方式实现了农产品有“田间地头”直接运往超市的货架下进行销售。以家乐福为例,家乐福通过“农超对接”这种模式使得农产品价格比市场价低50%以上。价格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减少了中间环节以及由于各个环节所引起的物流费用,从农民田间直接采购到超市,运输时间只要1天,比一般从批发市场采购缩短了2天时间,这样既保证了蔬果的新鲜度,也降低了周转过程的损耗,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将节省下的费用让利于普通消费者,让市民享受到新鲜的同时还得到了低价实惠。此种模式具体如下图所示。

注明:实线表示农业生产者+生产型企业模式的物流方向,虚线表示农业生产者+流通型企业的模式的物流方向。

3.2.3 第三方物流模式

福州市郊区农业的物流模式还可以由以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实现。由企业收购农业生产者的农场品。然后将农产品运往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统一将农产品配送给各个企业,再由企业将农产品进行销售。福州在仓山、晋安、马尾、闽侯、连江、福清、长乐、罗源、闽清、永泰、平潭设置农村生产生活资料配送中心,实现福州市社区之间、农村乡镇之间1小时物流配送经济圈。福州市正在大力建设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并建设“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三级物流运作设施网络。物流中心的建设再加上城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第三方物流企业一方面能够源源不断将城郊的农产品运往市中心,同时也能够将福州市的触角延伸到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不仅加强了福州市区与其农村的联系,还能够大大地改善当地农村以及市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得农村、城郊和市中心三者同时受益,使得多赢的局面得以实现。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及物流方面的应用,福州地区的郊区、农村以及市区之间的联动发展将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此外,通过合理的仓储、流通加工、包装等一系列增值作业,农场品的品质及附加价值也将有所提高。此种物流模式具体如下图所示。

注明:实线表示农产品物流方向,虚线表示信息流方向。

4总结

城郊农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职能之一。福州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农业的发展,更要重视城郊农业物流的发展。因为,物流是联系城郊、农村以及市区的重要纽带。随着海西大战略的实施,福州市已经开始布棋摆阵,大手笔地进行物流中心建设。但是,在建设物流中心的时候务必要考虑城郊农产品的需要,使福州的经济发展得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王珍,郭成恒.略论我国农业现代物流运作模式[J].现代物流,2012,(03).

[2]徐益敏.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下农业物流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04).

[3]魏书威,文正敏,陈亮.农业产业化须搭“农产品物流快车”———兰州都市圈农业出路新探[J].陕西农业科学,2009,(03).

[4]陈晓鸣,陈美丽,胡文显.都市农业流通组织及其物流配送的发展趋势[J].浙江农业科学,2010.

[5]罗兴武.低碳视角下城乡双向商贸流通农业物流模式构建[J].商业经济,2012,(03).

[6]王博.利润等式下的城乡物流共赢模式探究[J].中国商贸,2012.

[7]方志权.上海郊区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研究[J].科学发展,2012.

[8]郑远红.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模式探讨[J].农业经济,2010,(04).

[9]顾焕武.郊区型农业经济的思考[J].都市农业,2004,(04).

[10]王新利.我国现行农村物流模式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03).

[11]林新忠,王强,蒋言芳.栖霞市打造“连锁经营+配送到户+科技服务”的邮政农村物流新模式[J].科技致富向导,2011,(06).

农业物流论文 篇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主要包括棉花、粮食、林果、畜牧、特色农产品和设施农业六大产业。目前,新疆自治区农业发展已初步摆脱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共有注册农产品加工企业一万多家。新疆地区农业发展与我国其他农业大省发展模式差异很大,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疆农业发展体系。其农业发展特点共有以下三点:

(1)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总体发展水平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属于干旱沙漠地区气候。特别是地区环境差异大,南疆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和戈壁滩,北疆环境稍好。南、北疆农业发展模式也完全不同,南疆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北疆畜牧业经济占优势地位。新疆的独特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农牧业总体发展落后。

(2)农牧户居住分散,农牧业生产组织力差。新疆地区虽然有了部分规模化农业单位,但以分散农牧单户仍是农牧业发展的主体单位。由于新疆自治区地域辽阔,农牧民居住分散,从而导致农牧业发展分散。

(3)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新疆地区由于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落后,现在仍是以农牧业为经济主导的省份,因此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状况差、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差。

二、新疆地区农业物流发展模式探究

(1)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物流模式需要政府增强对农业的融资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当地农业银行、国有企业等机构设立现代农业物流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对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财政补贴或补助的方式,培育农业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农业物流业的发展整合。或通过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进入农业物流产业领域,支持他们以发行股票、债券或资金重组等方式筹集资金,通过政府的担保促进农业物流的发展。

(2)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利用国家相关资金建设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政府在促进农产品流通方面可以采取降低农产品运输车辆通行费等手段,降低农业物流运输成本,增强新疆地区农业相对竞争力。

(3)政府可以通过相关宣传平台以新疆特色农产品为突破口,从而带动新疆整体农业物流的发展。新疆地区由于远离内地,许多农牧产品都是内地市场上的紧俏商品。通过以上不胜枚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开拓新疆农产品在我国甚至世界的销售市场。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有:首先,要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建立新疆特色农产品标识的销售网点。同时要对本地农业生产者进行相关培训、整合和扶持等。其次,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支持,通过开办农业合作化基地培育优质的农产品。最后,政府应该积极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例如:新疆部分地区经常遭受大风雪的袭击,使农牧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政府应该通过相关气象预报手段和专项保险资金立项等措施减少农牧民的损失。

(4)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大型综合化的物流交易市场促进当地农业物流的发展。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境地区,共与8个国家为邻,具有强大的区域贸易优势。可以通过政府主导与国外地区就近商品贸易。

如何构建农业4.0物流体系 篇3

李克强总理已经明确提出,农业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道,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之路。与传统农业的生产主导型模式不同,农业的工业化首先是物流的科学化,农业的创新则必须先解决信息的集成利用。在工业进入4.0时代的同时,在全球和产业融合一体化的同时,农业已经不能再固步于几农几社、购销运输和靠天吃饭的思维之中,而是要彻底地、采用全国网化模式、互联网大数据模式、全员物流模式来实现突破,解决互联网企业和农业生产者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欲兴国家,先兴农业;欲兴农业,先兴物流。作为实体化比例最高、基础产品比例最大、附加值最低、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物流的作用和价值比例自然也就最大,而现代化的物流则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智慧化的物流就是农业工业化的瓶颈和跳板。建立一个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农业4.0物流体系,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和根本基础。“这个工作做得好,就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大发展的跳板,这个工作做不好,就会继续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中国创新学会顾问周景勤教授这么认为。

农业物流4.0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13年夏被提出的,最早的提倡者包括中国项目管理研究院、中国项目学会的专家。其后,中国项目管理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中国策划研究院、中国创新学会、中国投资技术协会、原头配网络公司、中项联合咨询公司等单位和机构的专家们就开展了农业物流4.0体系的研究和设计。两年多来,数十位专家们开发出农业智慧物流模式(框架)、农业物流4.0平台、农业物流大数据平台模型,并设计和建设了原配商城、农数中心两大实体平台,同步开展了实验、公测和试用,覆盖范围达到了全国十几个省市、5000家企业和上百万农业生产者。其中原配商城平台还获得了2015年度中国创意策划十大项目奖、2015年中国项目管理创新大奖二等奖和2016年中国创新投资项目农业类推荐提名。

“原配商城这个平台,从思想上贯彻了创新驱动发展和市场导向两大战略,运营模式采用的是分级项目化和流通标准化两大模式,技术思路是A2A和U2U,投资的管理采用独立项目核算和单元化控制,盈利点在于成功率和效率的提高,主要利润来自于规模效益、成本连续降低和失误浪费减少,产业基础理论是农业工业化和服务信息化,产业基础是农民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生存的关键点在于其科学性和精细性。”中国项目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吕秀玉在评审会上这么评价。“他这个商城不是按照传统农业思路设计的,而是按照现在工业物流模式设计的,这一点非常难得。”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徐铁认为:“目前在我们国家,农业4.0是喊得响、做得少。2016年农村电商市场规模预计5000亿元,全国涉农网站已超过4000个,但是亏得多,赚得少;投机挣钱的多,农民得益的少。全国做农业的电商多了,就以阿里为例,乡镇村级农产品淘宝网店已经达到40多万家,他们的千县万村计划要在3到5年内在全国投入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购物站。这个发展速度是喜人、诱人和惊人的,但是距离全民发展、全农发展和全国发展的要求差距还很远,关键是广大农民参与的少、广大农企挣钱的少、广大农品改善的少。”

吴国玉副教授是原配商城的投资人之一,他在1991年就建立了南京第一家大型食品批发配送中心,是南京四次国家大型赛事数万人的餐饮综合保障供应方,为南京几百家高档社区、生鲜及商业超市提供数万种食材批发配送服务,24年来没有出现任何食品安全问题。两会期间,他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投资做原配商城,就是要打造专业化的行业第一平台,完成一二三线城市的集团公司平台布局,形成市场输入与输出的全国市场平台化,打造统一的食品行业相关认证专业化标准,实现原配商城成为食品流通市场超级航母的中国梦。建设农业物流4.0是对的,是必须的,在这个方面投资,是有希望的,是正确的。下一步我还想投资做一个咨询公司,做中国的农业投资麦肯锡。”

截止到2016年3月,全国各地已经有数十家机构参与了农业物流4.0的研究工作,有上百家企业申请配套成果实验,共建试用基地。作为实体成果的原配商城和农数中心,也收到了几十家投资公司和大企业的投资意向。“这个领域目前还是空白,基本是一个的蓝海。大家可以去百度搜索一下,基本搜不到农业物流4.0这个词。说明这个领域目前的参与者还很少,竞争者自然更少了。农业物流4.0既是科学之路,也是一个创意成果,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创新。但是这个创新不好干。我国农业目前大部分地方还是2.0,农业物流最多也就是2.0,甚至很多地方还是1.0。到4.0是要直接跳,难度可想而知,工作量更不用说了。”中国项目管理研究院副秘书长陈正捷介绍。

在“十三五”规划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精神下,我国的农业会迎来又一个春天,中央一号文件为未来“互联网+农业现代化”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做好农业物流4.0,才能深入地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市场导向战略,充分体现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工业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农业物流:河南农业的加速器 篇4

关键词:河南,农业物流,SWOT分析

一、河南省农业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

1. 优势 (Strenghth) 分析

(1) 交通区位优势。河南地处我国中原腹地,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也是古往今来的交通枢纽, 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地理区位优势。河南地处全国路网中心, 是重要的铁路枢纽, 全省铁路通车里程4600多公里, 京广、京九、焦柳与陇海、宁西、新菏、漯阜在河南境内形成三纵五横的铁路网络。新亚欧大陆桥横跨全省。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 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中转站, 郑州站是新亚欧大陆桥最大的客货转运站, 通过铁路出口的商品可以在郑州直接联检封关。

(2) 农业资源优势。河南是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生产大省。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10﹪, 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5﹪, 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5﹪, 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7﹪, 烟叶、豆类、芝麻等农副产品和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粮食产量连续多年超过一千亿斤、连续八年居全国首位, 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河南也是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大省。2009年, 全省化肥销售量115万吨, 农用地膜销售量5.14万吨, 农药销售量4.2万吨。农资物流供应链主要有三条:一是以农资、饲料生产企业供销部门为主体形成的自营物流供应链;二是以供销系统农资企业、农业系统相关部门或企业为主体形成的农资、饲料物流供应链;三是以农资批发市场、有关储运企业、批发商为主体, 通过零售商再到生产者手中的物流供应链。

2. 劣势 (Weakness) 分析

(1) 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 物流需求分散, 物流供给能力不足。

农业生产仍基本是以农户为单位, 分工不细, 收入有限, 不能形成生产规模, 对物流需求不足且分散, 无法实现规模经济。目前农村生产组织、流通组织不完善, 农业物流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技术条件差, 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

(2) 农业物流的基础投入不足

一直以来, 本省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增产上全力以赴, 但物流保鲜技术、物流加工和冷链建设等后续物流环节的基础投入明显不足。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 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

(3) 物流信息系统不健全。农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下, 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现有农业物流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 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带有盲目性, 流程不合理, 平时库存积压, 一旦市场扩大又显得库存不足, 影响农产品的保值增值。

3. 机会 (Oortunity) 分析

(1) 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农业物流作为振兴“三农”的举措之一, 为农业物流提供了政策支持。

(2) 外商的投资开始关注农业物流, 不仅可以解决资金和装备, 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

(3)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成功应用于工业物流, 对农业物流的发展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4. 威胁 (Threat) 分析

(1) 农产品运输、储藏及装卸问题

农产品对运输、储藏、加工和装卸要求都比较高, 以保证在物流过程中不变质、无污染。另一方面, 农产品价格较低, 必须降低包装、运输、储藏及装卸等物流成本。为解决这个矛盾, 必须实行运输的集装化、储存的低温化、装卸的机械化。目前河南省农产品运输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 分散储藏、甚至露天堆放的问题相当突出, 装卸搬运多数靠人工操作, 导致鲜活农产品储运成本居高不下, 降低了本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由于体制原因, 涉农各部门和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系统, 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格局, 它们自成体系、独立运作, 相互之间横向联系不多, 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 造成物流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 又各自为阵, 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建设, 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结果是:一方面物流企业数量上供过于求, 另一方面, 在质量上又满足不了市场需要。

二、发展河南省农业物流的对策

1. 加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河南省目前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和农业物流现代化不高的现状,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 重点推进现代化的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若干农业仓储中心和配送中心, 全面推行农业物流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对现有骨干农产品交易市场进行信息化改造。

2. 培育与发展农业物流组织

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办法, 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界限, 培育一批农业物流企业, 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3. 推进农产品加工增值

农产品加工增值可以减少农产品损失, 延长保存期限,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河南省农产品的物流增值服务的着力点是:农产品分类包装、农产品精制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分级拣选等。

4. 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保鲜技术的研发

一是要研发农产品的包装技术, 发展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礼品化、系列化。二是要研发农产品物流的冷冻保鲜技术。

参考文献

[1]何明珂.郑媛.农业物流促进农村经济[J].中国供销商情, 2004 (4)

[2]陈珊珊.农业物流现状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J].农业经济与科技, 2006

农业物流论文 篇5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decisionsupportsystem,IDSS)的概念最早由Bonczek等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IDSS是在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基础上集成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及专家系统(expertsystem,ES)而形成的,其核心思想是将人工智能与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相结合,使DSS具有人工智能.IDSS既充分发挥了专家系统以知识推理形式解决定性分析问题的特点,又发挥了决策支持系统以模型计算为核心解决定量分析问题的特点,在人机协同下充分实现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得到了一个大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辅助决策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4].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IDSS主要由人机接口(对话系统)、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及方法库(简称四库系统)5个部件组成,每个库又带有各自的管理系统.在四库系统中,数据库是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数据集合;模型库是将众多的模型按一定的结构形式组织起来的模型及它们的表现形式的集合;方法库是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标准算法的集合;知识库是经过分类组织的各种知识的集合,是数据库在知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人机接口是连接计算机与决策者的终结纽带.上述5个部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数据库是最基本的部件,也是其他库的数据源;模型库为决策者提供推理、比较选择和分析问题的模型集;方法库是基本方法和算法的集合,方法库是为模型库服务的;知识库分类存储大量的知识,是从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中通过推理,提取出知识的集合[5].

2现代农业物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功能与体系结构的设计

现代农业物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内农业物流作业、物流过程和物流管理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筛选、储存、分析、评价、反馈、发布、管理、控制和决策的信息系统.它能提高对用户需求和农业物流服务的响应性;保证农产品运输的快速、可靠、准时;提高运行效率、降低农产品库存和管理成本;整合物流资源,使农业物流资源配置更合理、更优化;提高相关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决策的科学性;强化政府对农业物流市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能力[6—7].

2。1系统功能设计

现代农业物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农业物流的数据采集功能.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等实体相关数据采集,包括农业政策法规、要闻和热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如农产品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农畜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和整个物流流程数据.这里的数据可以是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

(2)农业物流的运输管理功能.农业物流的运输综合运用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及时跟踪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并优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运输路线和快速响应,节约运输成本和减少时间,同时注意农产品流通保鲜特点,采用不同运输方式.

(3)农业物流的储存管理功能.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储存管理既要满足现有的储存要求,又要为预期的农产品储存高峰做准备,同时农产品的季节性脉动产出与连续性消费之间的矛盾需要农产品物流的储存活动来调节.储存管理包括农产品或农业生产资料出入库信息管理、库位资源管理、库存管理、报表管理以及流程监控,并提供计算机辅助决策,对即将达到或超过上下限库存量范围的不同程度进行分级预警.

(4)农业物流的流通加工与配送管理功能.农业生产结束后,农产品进入后续加工及物流阶段,其“生长”活动的生命属性和生化特征还将不同程度地延续至最终消费,因而农产品的流通过程兼具生物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特点.如连锁超市所需农产品的加工配送、分类分级、管理、包装、营销于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中心和配选中心等.

(5)农业物流的包装管理功能.包装是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生产的终点,物流的起点,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具有保护功能、定量功能和标识功能.改进特色农产品包装,分级分类包装、加工后小包装,实现包装增值服务.

(6)决策支持功能.在现代农业物流中,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库存控制、运输车辆调配、流通加工与配送中心的选址、农产品市场分析与预测等,需要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智能计算方法提供决策支持,分析和指导农业生产和经营.

(7)接口管理功能.上述各功能的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接口,与GPS卫星定位系统的数据接口之间的数据融合等.

2。2体系结构设计

从现代农业物流管理现状和需求出发,综合国内外最新现代农业物流管理模式和技术解决方案,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专业模型等,对现代农业物流进行实时监控和综合管理与决策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划分为现代农业物流实时信息采集综合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模型库和方法库、知识库、用户接口等4个层次.

(1)信息采集传输和综合数据库、数据仓库子系统.此子系统是由信息采集传输、综合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对数据的存取、查询、更新、维护等功能,并实现对模型库、知识库的连接和会话功能.数据包括农业物流经营主体数据、经营企业成员和农户数据、主体经营报告数据和公共信息等,这些数据大多汇总到数据库中,这些数据信息通过数据仓库技术提取处理、转化加工,成为数据挖掘的数据源.数据可以是Web数据、GPS数据、GIS数据和其他农业物流相关数据.此子系统能够完整地描述、组织和管理农业物流中产生的各种数据,使农户、农产品配送企业、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等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

(2)模型库和方法库子系统.模型库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存储所有的计算公式、预测模型与仿真模型.通过人机交互,使决策者能够方便地利用模型库中的各种模型支持决策,得到的结果通过中间数据库输出到用户接口系统.方法库建立在模型库基础上,为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提供求解算法,并依据模型进行预测和优化.

(3)知识库子系统.知识库是应用人工智能原理、方法和技术,根据技术指标和专家知识、经验建立规则库.它支持知识的入库、链接、修改、删除、分类及调用和维护等.知识库中存储的农业物流领域知识是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及其他智能处理方法、技术发现的知识.一般是在确定决策的需要和任务的基础上,对于经验性强、较为模糊的知识可以从领域专家那里直接抽取;对于系统性强、需要精确描述的知识可以选择适当的数据挖掘技术和其他智能技术或统计分析技术,如关联规则、神经网络、决策树、聚类、粗糙集、支持向量机、时间序列等,从数据库、数据仓库中提取出隐藏的、新颖、有效的模式或规则,即知识,加入到知识库[8].知识表现形式可以是图表、图形,也可以是规则,为决策者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

(4)用户接口子系统.用户接口子系统是系统的人机接口界面.它负责协调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之间的通信,输出系统的结果、信息供决策人参考.

3现代农业物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实现

系统使用Java语言开发,这使系统具有良好的跨平台特性.由于Java面向对象的特性,能够更大程度的通过运用设计模式带来对象级别的复用,这给系统带来更好的可扩展性和高复用性.通过JavaEE的规范Jsp和Servlet,配合一些常用的开源框架如Spring、Hibernate、Struts,在MVC的架构下,可使系统有更好的可维护性[9].系统采用JSP技术,Browser/Serve三层结构(浏览访问层、应用服务层、数据支持层),并以Oracle10g作为数据库.

4结论

农业物流 篇6

关键词:物流产业 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1.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科学化。现代科技正迅速地向农业生产、加工等领域渗透。科技进步将逐步替代对传统资源投入的单纯依赖,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因。只有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农业才有先进的装备设施、先进的生产管理,劳动者自身的技术素质才能得以提高。

集约化。集约化主要是指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即由单纯的注重数量和速度增长,转到主要依靠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二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三改单纯注重物质、资金投入,为在物质、资金投入增加的同时,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物质和资金利用率实现农业增长。

商品化。商品化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即从以自给自足为目标向完全形成商品为目标的逐步过渡。

市场化。它是现代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现代农业生产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是要面向整个国际市场。

2.现代农业的特点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物流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为了进一步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采取优惠财税措施,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

1.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现代涉农物流要求农产品种植实现专业化和区域化,这样虽然单个农户的生产量不大,但区域化集中种植可使农产品供应总量增大,这样既便于组织货源及第三方物流业或流通经纪人的介入和发育,也有利于采选、分拣、包装、加工等农业流通产业的发展。

2.有利于绿色食品生产和参与农产品出口竞争。加快发展涉农物流业,可以在农产品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统一供应高效低毒农药和生态肥料,统一扶持和监控农户生产流程,统一收购符合出口标准的农产品,同时方便了农产品的后续加工、包装、运输、报验(检)等出口手续。

3.有利于扩大劳务输出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传统销售方式束缚了大量农村强壮劳动力,影响了农民从事劳务输出。加快发展现代涉农物流业,可以解放大量的农业销售劳动力,节约农产品流通成本,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参与劳务输出。同时,涉农物流业的发展还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农产品的采选、分拣、包装、加工就会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

4.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涉农物流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实现了专业化和现代化,更加便于组织农产品加工,直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反过来说,农业产业化发展,由于在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环节实现了集中供应和收购,也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涉农物流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发展涉农物流业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5.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促进农民增收。涉农物流业的发展滞后使农产品销售的人工成本居高不下,销售时间长、效率低,从而导致农业整体效率低,农产品价格竞争不具优势。发展涉农物流业可提高流通效率,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多环节促进农民增收。

6.有利于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涉农物流业发展可使农业流通效率提高,流通效率提高会反过来刺激生产,农业生产结构不适应的矛盾就会突出。农业产前、产后现代化必然会促进产中的现代化,改善流通的结果最终会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进程。

三、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1.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制定适合国情的现代涉农物流发展规划。不断完善相应市场准入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明确我国涉农物流的发展方向、目标、原则、内容、地位和作用等等。要建立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各有关职能部门协同参与的一站式管理体制和服务机构,消除多头管理,简化物流企业立项审批程序,提高流通效率和行政管理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给予涉农物流产业较其他第三产业更为优惠的土地、贷款、税收及相关扶持政策;继续深化交通体制改革,完善交通运输法规,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推动公路、水运和港口投资多元化和运营商业化,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有计划地组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商贸会、洽谈会,发展农业会展经济。通过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建立新型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为未来我国的涉农物流发展提供整体蓝图和指导方向。

2.加快提高我国涉农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在扶持已有涉农物流企业等涉农物流主体的同时,重点是加快区域性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鼓励倡导多种形式的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农村运销户、农民经纪人、代理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采用“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大户+农户”、“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有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农业物流龙头企业和示范、连接、亲和力强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为提升我国涉农物流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和系统化奠定基础。区域性农协组织的发展能够协调农民种植、采摘和粗加工行为,使得农产品种植在品种、采摘时间、分拣、包装等规格上做到统一,既方便销售,又方便组织对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也便于相关物流企业的介入和参与。另外,溯源管理也方便。

3.科学总结和创新我国涉农物流的运行模式。在加强和提升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重点扶持超市化、连锁经营化以及各种专业型和综合性物流中心的建设,不断总结、提高和创新现代涉农物流的运行模式,并逐步形成具体导向性政策,积极扶持和大力推广,实现现代农产品物流理念、规模、层次、管理的整体提升和迅速扩张。生鲜商品的自身特点要求快速进入消费环节,中间的流通环节越少,生鲜商品的价值越能得以体现。但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都是分散的,生鲜商品在流通中必须进行一次或多次运销。而发达国家的生鲜产品或者农产品销售主要靠连锁超市和食品商店,如美国和德国的农产品的95%是通过这类终端销售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连锁超市及配送新型的经营业态。

4.加大现代涉农物流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通过倾斜的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近期优先向涉农物流基地、保鲜冷藏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项目倾斜,着力改善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的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交通运输条件;建立农产品“冷链化”物流:产后预冷—冷库粗加工—冷藏车运输—物流基地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将易腐烂的农产品(比如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在途损耗率。当然,为了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流通的在途损失,还必须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提高冷库利用率等。

5.进一步加强现代涉农物流的信息体系建设。一是成立由农业、贸易、气象、供销、交通、工商、统计等部门参与的农产品市场预测预报体系,对有关情况及时分析预测和发布,为市场提供服务。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应用计算机网络将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连接起来,通过EDI(数据交换)和POS(时点销售信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交换,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达到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实现市场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包括交易结算、物业管理、客户管理、财务管理、人才管理的信息化;通过网络和其它媒体让农产品信息真正进村入户,切实为农户和龙头企业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信息,减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6.进一步加大对涉农物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力度。当前我国关于物流,尤其是涉农物流方面的学术或理论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尚未作深入的探索,难以为物流具体实践做出理论指导。因而政府部门应在此方面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设立一定的研究基金或划拨适量经费,组织一些专业人员对各地区农产品生产、需求、销售等环节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以便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组建相应的物流组织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要在高校拓展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资助扶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为中国尽快培养一批熟悉涉农物流供应链管理以及涉农物流各个环节运作,适应时代发展特别是适应加入WTO对涉农物流要求的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及民办教育机构举办从业培训,建立物流行业的职业终身教育系统;同时,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行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经济日报[N] .2007-1-30.

[2]厉以宁.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J].农业经济导刊,2003,(6): 45-48.

Develop to adap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hat the modern agriculture requests strongly

Zhao Yuguo

Zhongzhou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Trade

Abstract:The logistics has been considered a pathway to improve agronomics. The logistics is maintained and enhanced by agriculture, which has shifted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one. Taking this view,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relation between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logistics industry, and finds some issues of logistics industry to fit agriculture industry.

Key Words:Logistics industry;Modern agriculture

农业物流发展思路探究 篇7

1 农业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农村物流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 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骄人成绩, 但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而且全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 各方面配套措施跟进较慢, 农村物流更是举步维艰。现阶段真正影响农业发展的不在生产领域, 而在流通领域, 发展农业物流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当今, 我国农产品的流通形式主要有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这些流通方式因不具备现代物流流通要求, 所以在流通过程中往往损失较大。因此, 建立有利于农产品加工、运输的农业物流体系显得更加重要。

还有, 农产品物流难度大, 生产组织水平低。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除自己用很少的一部分外, 大多都将其送到市场进行流通, 这些农产品纷繁复杂, 数量巨大, 形成了难度较大的农产品物流。但农村的物流和生产组织均处于无序状态, 规模小, 管理水平低, 形不成相配套的物流体系。再加上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 以及与农村物流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使农村物流发展没有多大起色。

1.2 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 对农业物流的认识不到位

现阶段, 人们对于农业物流概念模糊, 没有物流意识和观念。不知道农业物流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少农民文化程度有限, 把物流和简单的运输完全等同起来。不知道农业物流还涵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等其他内容。不知道农业物流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对农业物流的认识不到位, 农业物流就难以真正打开市场。

1.2.2 农业物流基本配套建设跟不上, 物流技术不先进。

农业物流虽有一定程度发展, 但和农业发展程度不相协调。到目前为止, 我国仍有部分农村地区道路设施不完善, 有的村庄甚至没有公路。公路质量低下, 铁路普遍较少, 交通方式单一, 不能满足物流发展的要求, 且各种交通方式不能有效对接, 形不成网络结构, 运输成本高, 效率低下。农业物流流通工具落后, 对农产品的包装再加工处理水平差。在我国, 农业物流对生鲜食品的运输常采取常温方式。在运输过程当中, 因保鲜技术不到位, 部分农产品往往出现腐烂、变质现象, 经济损失惨重。我国农业生产单一、零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农产品的出售大都较为零散、自发性较强, 易导致利用率过低, 使整个物流成本提高。

1.2.3 农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我国在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了较大进展, 但对于农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却重视不够。农业部门为了适应农业发展现状, 也建立了一些农业信息网络, 但这些信息网络没有延伸到基层农村。有些农业物流信息资源过于分散, 更新发布不及时, 农业物流信息技术没有普遍推广, 无法将有效信息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来。在农村, 人们对于农业方面的信息, 较为封闭, 一般还是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而对于现代化网络信息沟通方式接触太少, 了解信息较为被动。包括农产品现实销售价、原料的购买价、运输成本变动等等了解程度都相对缓慢, 导致信息相对滞后,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2.4 缺少农业物流专业人才。

技术是保障, 人才是关键, 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农业物流的水平不仅体现在技术含量不高的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上, 还体现在物流的专业性人才上。现在, 人们进城趋势进一步加强, 使不少的农民远离农业。即便是从事农业的人, 文化程度都不高, 生产知识有限, 农业物流意识淡薄, 缺乏专业性, 不利于发展农业物流。再者, 我国高校类型繁多, 但培养农业物流专业性人才的学校却极少。

2 发展农业物流的重大意义

2.1 农业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物流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发达国家的农业物流就是如此, 而我国的农业物流不但不能增加附加值, 而且还使农产品的价值降低,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发达国家的农业物流果蔬产品损耗率为4%, 远低于我国的20%~28%的损耗率。发展现代农业物流, 可以把损耗降低到最低程度, 还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降低成本, 自然就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充足, 现在农业物流的发展, 可以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就业岗位。这既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也有利于农村局面的稳定。

2.2 农业物流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我国的一些农产品成本较高, 与国外的相比, 质量也不占优势, 尤其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这方面的压力更大。即便成本相当, 我国的农产品也无法和国外的相抗衡, 更谈不上竞争了。发展农业物流可以让我国农产品和市场需求对接, 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 增强它与国际产品相抗衡的实力。

2.3 农业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发展现代化农业, 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农业物流的发展会使农业的科技含量加大, 农业的科技化、现代化, 可以让原来分散的生产方式形成规模生产。而农业物流的信息对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降低生产和流通中的成本, 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这种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物流的协作, 可以细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分工, 提高生产销售、运作的专业性, 打造农产品的优良品牌。

3 农业物流发展的途径和思路

3.1 完善法律法规, 为农业物流保驾护航

我国农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物流行业起步较晚, 农民文化水平整体不高, 对农业物流的认识不到位。国家应从大局出发, 完善农业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政策上给予积极引导, 地方政府应针对本地特点, 制定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 制定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总体规划, 统一协调物流的组织和运转。从政策和舆论导向上引导人们, 加强对农业物流的关注和认识, 进而为农业物流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3.2 加大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业物流提供技术支撑

要想让农业物流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就必须重视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网络、通信等设施建设要跟上发展步伐。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 农业物流的发展离开了网络、通信则寸步难行。同时, 合理规划农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 在储运工具上下功夫, 提高农业物流技术含量。达到节约成本, 确保农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渠道畅通, 满足市场需求之目的。

3.3 加快农业物流的信息体系建设

现代农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很高, 没有可靠的信息体系的支撑, 农业物流寸步难行, 这也是农业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农村应抓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是让生产者和消费者有一个互通的平台, 网络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式。双方能对市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有利于对物流动向进行掌控。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建设, 逐步将各乡镇、单位、村庄连接起来, 进而形成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完善农业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 要将气象、中介、交通、工商、贸易等部门纳入其中, 对涉及农业物流情况的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并及时公布, 为农业物流提供系统化服务。还可以建立地方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使资源能够共享, 减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随意性。

3.4 强化农业物流意识, 加强农业物流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现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传统产业的思维模式上, 只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农业物流的积极作用, 才能使农业物流得到良性、健康发展。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增强农民物流观念, 强化其经济意识。同时, 借鉴国外在农业物流方面的成功经验, 对农业物流进行研究, 结合中国实际大力推广农业物流先进技术, 从发展观念、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上, 给农业物流强有力的支撑。

4 总结

总之, 在新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的步伐中, 要想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让农业物流快速运转, 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必须改变传统思想观念, 增强农业物流意识, 提高物流技术水平, 搞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装备建设。加强政府对农业物流的市场调节, 让好的政策为农业物流做好引导。重视培养农业物流方面的人才, 大兴研究探索之风, 鼓励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发展农业物流的队伍中来, 使我国的农业物流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加强的背景下, 全球物流时代也走上一个新台阶。经济极速发展的我国, 也顺势而为, 加强自身实力的扩充。农业物流的健康发展, 不但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而且也是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推动力。但目前, 我国农业物流发展处于萌芽状态, 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只有真正看清形势, 改变观念, 树立现代农业物流意识, 重视并大力研究、探索农业物流发展的路径, 才能真正让我国农业物流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物流,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非凡, 吴志华.中国农业物流体系的构建、现状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 2010, 32 (04) :6-9.

[2]郭鹏.立足产业优势带动农民致富走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新路子[J].农业知识, 2010 (22) :5-6.

[3]王雪丽, 刘文亚.冀中南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2) :73-76.

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物流研究 篇8

关键词:物流,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物流,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生态系统模式优化设计和实施途径

农业生态系统模式是受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共同作用,由多层次、多要素、多因子、多变量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涉及的因素很多。因此在进行模式设计时,必须向“解剖麻雀”一样,分层设计,统筹兼顾。由于区域资源与环境条件千差万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农业生态模式必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但不管怎样,模式设计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农业生态系统设计的基本程序分为:(1)系统环境辨识;(2)系统诊断;(3)系统模型分析和方案设计;(4)系统评价和方案选优;(5)系统运行及反馈修正。

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设计一般可分为4个步骤:(1)区域本底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调查阶段;(2)总体设计目标的制定阶段;(3)模式分层设计与各子系统设计阶段;(4)模式的集成、调试与优化阶段。如图所示。

实施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

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林、牧、副、渔等亚系统组成的,在每一个亚系统内又有许多子系统,要使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持续地发展,就必须使各个子系统的结构协调,搭配合理。如选择对环境有良好适应性的生物,注意生物分布的多样性及均匀性等。

维持农业生态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平衡。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从系统中获取农产品,过度地获取将导致系统入不抵出,对生态系统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以,要保持系统持续的生产力,就应给系统投入大量的辅助能,以保证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平衡。

增加植被的覆盖面,防止农业环境污染。植被是指生物圈内绿色的植物层,它是生态系统主要生产者,扩大植被的覆盖面,积累和转化尽可能多的日光,将会提高系统生产力。与此同时,要注意保护农业环境,防止环境污染造成的能流和物流的堵塞,疏通系统的循环通道,保持持续发展。

二、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物流的结构分析

1. 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物流的流体

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物流中的流体有两种:一种是所需的物质等,另一种不是所需要的物质,而是物流过程中形成的衍生物。衍生物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衍生物,主要指物流活动直接造成的废旧物品,包括旧物品、报废物品、损坏物品、农产品废弃污染物等;另一类是间接衍生物,主要指在物流管理过程中间接形成的衍生物。

2. 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物流的流向

在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物流中,有两种流向渠道:一种是物流通过“生产-流通-消费”的途径,满足用户的需要,这是物流流向的主渠道,称为正向物流;另一种是合理处置物流衍生物所产生的物流流向渠道,如回收、分拣、净化、提纯、维修退回、包装等再加工、再利用和农产品废弃污染物处理等,其流动的方向与前者相反,故称为逆向物流。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构成了闭合的循环物流系统,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三、构建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物流

1. 发展农业循环物流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

第一,要用循环物流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生态系统的点源和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

第二,是要以循环物流理论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生产过程。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到农业领域来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或者将农业作为一个工程,借鉴运用工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办法,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

2. 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物流的几点建议

第一,切实转变传统农业发展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现行的农业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各级政府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要进一步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

第二,打造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物流发展框架。以“四个方面”为主线,形成循环物流框架,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物流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物流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物流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物流链条。

第三,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物流载体。一方面,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兆骞.农业生态系统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67-170.

[2]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56-258.

[3]毛如柏.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0-12.

[4]卞有生.生态农业中废弃物的处理与再生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8-130.

江苏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策略分析 篇9

利用现代物流产业的新理念来扩展和引领农业经济的内涵, 用现代物流技术来提升农业生产活动, 用物流供应链的组合来推动农业经济, 从根本上提高江苏农业经济的总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一、现代农业物流的重要涵义

现代物流在工商领域的成功开发和应用, 为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世界经济的新视角下, 各国通过现代物流业来提升整个经济的总体效益成果是非常明显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有不断进步的生产力, 另一方面快速、便捷、低损耗的运输和精细化加工、现代营销的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 而得以实现以上各个功能的媒介就是贯穿于现代物流业的供应链体系。现代农业供应链物流则是指运用现代化的流通手段, 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全程组织、监控、疏导的过程, 以此实现将农产品和资料从供应方向需求方的的周期性流动, 将供应、生产和销售三大板块有机融合, 加强农业经济各个环节的协作、降低流通风险和成本, 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生产效率, 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整体效益的目的。

二、江苏现代农业物流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分析

江苏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 依托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的力量, 农业产品结构多元化、名目繁多居全国之首。近年来利用省内外合作及三资力量大力开发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特色化生产, 农业资源丰厚。但在农业物流方面目前基本上还是以物流功能单一的储运为主, 参与主体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物流所需要的冷链设备技术滞后、农产品供销信息不够通畅和透明, 造成产品流向盲目。基层和高端物流人才的双向短缺是造成江苏农业物流发展的关键瓶颈。

在国家倡导的产业政策下, 江苏省政府已明确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因此江苏农业经济的转型可以借助物流产业的发展实现自我的转型升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增长, 是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 将引领农业物流产业未来发展的潮流。城市化进程全面加快, 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将明显加大,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协调推进区域发展将成为重要的政策导向。这一时期, 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物流基地信息化和标准化探索也成为热点。研究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政策, 既要促进物流企业集约使用土地, 又要满足大宗商品实际物流需要。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 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为降低流通成本,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国内的相关政治法律都为农业物流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国际上看,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为农业物流业加快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 农业经济活动呈现国际化采购、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的格局。对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江苏来说, 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变化, 全面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 将带来巨大的国际农产品物流需求, 推动全省农业物流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从而进一步适应当今社会消费群体日益增长的高端农产品的需要。

江苏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和纵横交错境内的立体化交通线路建设的深度开发, 每年大量的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都为农业物流的发展带来契机。“十三五”时期, 江苏省经济发展仍将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 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居民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农产品进出口的流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必将推动物流业在新的起点上加速发展, 经济快速增长为物流业加快发展带来持续动力。

随着全球低碳发展浪潮的兴起,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围绕减少碳排放, 大力开发和积极应用低碳技术, 我国已向全世界作出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承诺。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资源消耗、发展绿色经济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也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江苏作为资源消耗大省, 缓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已成为“十三五”发展的紧迫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增长, 是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 将引领未来绿色农业物流发展的潮流。

经历2008年以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宏观形势严峻考验, 物流业产业呈现诸多新特点, 物流市场需求细分化将日趋明显;物流专业化服务则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大力开发个性化、集约化服务, 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物流信息化技术, 如EOS技术、RFID技术、ASS技术、GPS车载终端和GIS信息系统, 物联网技术将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 现代物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物流行业已是高度融合高新科技和实用工程经济等特点的新兴产业, 是集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一体的复合产业, 成为农业经济增长亮点, 农业物流行业既需要顶层设计的高端战略管理人才, 但更需要面广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实操型人才, 农业物流行业实用型人才工作集群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仓储保管、运输配送、加工分装、集装箱管理、物流信息处理和货代等岗位群。农业物流人才不仅要会熟练操作现代化的智能物流机械设备, 还要会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协调管理企业日常业务正常运营, 而且还能够主动捕捉行业变化并向上层决策方及时提供真实的物流信息, 以供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加强管理之需。

三、新时期下江苏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对策

(一) 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 加大冷链技术投入建设

由于目前绝大部分的农产品仍然是在常温状态下操作流通, 缺乏必要的设备和技术降低运输等环节的损耗, 导致在物流环节上的产品损失率高达25%∽30%, 远远高于欧美国家的5%的平均水平;一方面由于传统农业产品物流由于缺乏先进的机械化自动设备, 依旧处在人工密集型, 物流成本高居不下, 鲜活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在整个成本中占到60%∽70%的比例, 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0%的理想比例。因此, 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 加大冷链技术投入建设成为重中之重。江苏经济发达, 政府可以采取农业市场准入制度、相应税收和补贴等政策鼓励广大物流行业企业改善农产品物流技术设备, 减少社会资源的总耗损。

(二) 缩短农产品流通环节, 整合供应链一体化

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 在目前的流通体制下, 要经过多次的集散批发, 繁多的程序也造成了农产品流通成本的层层加码;传统农贸市场功能单一, 经营以自发而盲目的“小而散”为其特点, 即使在一个区域范围内, 也往往因为信息流通不畅或垄断而缺乏整体的安排和调度, 加剧了各个分市场的价格竞争。而整合农产品流通环节, 实现一体化的供应链模式来操作, 进行集成式的资源整合,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最大化, 通过农业生产合作公司形式与主要中介组织的合作, 优化对农产品集约式的管理, 推动农产品的物流朝着高质量、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向迈进。

(三) 全面实施农产品标准化接轨, 覆盖流通全程的物流信息网络

由于农产品固有的生物特性, 江苏的农产品虽然品种繁多, 但无论是包装还是质量评估, 目前还都缺乏统一的市场标准, 加之近年来频频暴光的食品安全事件, 暴露了农产品流通市场上鱼龙混杂不在少数。因此, 在各个流通环节设立基于标准的检验, 全面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力度, 已成为关乎国民生计的一大重要举措, 重点加强农产品流通工具和检验体系的标准化。建立农产品种植、收购、销售相关供需信息的公共农业供应链信息平台, 扩大农产品流通网点设置, 引导现代农业生产者更及时地掌握信息, 避免各地网络平台的人为阻断, 将更有利于农产品的流通;链接国际农产品市场,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功能, 开发自动订货系统, 便于江苏特色品牌农产品扩大国际知名度, 顺利走出国门为更多的国外消费者提供服务。

(四) 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品牌建设, 加快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

虽然目前江苏农产品流通领域总体上标准化程度低, 同质性强, 依旧缺乏流通品牌。若能进一步发挥苏宁、苏果、苏农等大型商贸龙头流通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贸物流服务主体, 鼓励优势物流企业整合物流资源,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创新特色服务, 加快品牌培育, 形成集展示、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商贸物流体系。逐步形成一批区域服务网络广、供应链管理能力强、物流服务水平优、品牌影响力大的现代农业物流知名企业, 是推进江苏农业物流快速发展最有效的组织途径。由此产生的农业物流人才的配套尤为重要, 目前省内乃至国内, 专门培养农业物流人才的院校凤毛麟角, 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农产品流通领域人才的需求。因此政府要积极搭建校企平台, 推进农业物流人才人才培养计划, 加大对现有农产品流通领域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核认定, 分层次地广泛开展职业培训, 提高整个江苏农产品流通领域从业人员的现代物流素质, 提高服务水平。

(五) 继续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物流经验, 通过政府立法继续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

目前江苏农产品物流虽然走在全国个省市的前列, 但是和国外发达的农业物流水平相比, 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无论是欧盟的流通合作组织、美国的产销一体化的农协、法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 还是日本的EOS系统和VAN附加值网络、荷兰的花卉全球拍卖系统等等, 总体而言都是在高素质一体化的农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全球农产品信息化的流通服务, 因此培育和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成熟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建议政府尽快通过相应的立法设置更为详细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要求, 打造更为规范合理的农产品安全流通体制, 改造目前国内过于松散的农产品流通环境, 大幅提升广大消费者的幸福安全指数。

通过对江苏农业物流现状的调研和分析, 可以看到江苏农业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机会, 但是也临着众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众多农业物流企业应该站在一个高度上来统观全局, 顺应国家对农产品物流逐渐提升的要求, 在硬件和软件上提前做足准备和加大改进力度, 则将一定会促进江苏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江苏省是传统农业产区, 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国家区域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 江苏省的农业区划也发生了很大的迁移, 近年来, 往昔发达的苏南地区的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已退居苏中和苏北之后。“十三五”时期, 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来促进江苏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江苏,现代农业,物流

参考文献

[1]黄桂红, 饶志伟.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整合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11 (2) :29-32

[2]丁俊发.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J].中国流通经济, 2010 (1) :26-28

[3]雷勋平, 王亮.安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1 (3) :15-23

[4]巢峰.江苏省农产品贸易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1) :71-73

[5]李明.湖南省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J].江苏商论, 2011 (2) :73-76

[6]戚继胜, 陈春.高港区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思路[J].农村经济学, 2009 (20) :71-73

农业物流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体系构建 篇10

一、农业物流成本费用预算管理要求

(一)农业物流成本费用的范围

农业物流成本费用以“物流总成本”指标反映[1],包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等三类。

1.运输成本。运输成本是农村物流企业最重要的成本项目。它指物流企业使用运输工具运载农业生资和农产品等从物流公司到起运地再到目的地最后回归物流公司全过程所直接和间接发生的驾乘人工费、燃料费、配件更换、修理费等的成本费用要素。

2.库存成本。是从收购起点到农产品完成入库正式形成仓储服务的各阶段成本汇总形成,因此又称之为“存货成本”或“存货持有成本”,其要素包括农产品收购存储人工费、运输费、装卸费、搬运费、包装费、仓储折旧或租赁费、装卸运输合理损耗、入库前分拣和挑选整理、应摊利息费用等。

3. 物流管理成本。物流管理成本包含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显性成本指企业在组织安排农业物流活动运营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期间费用”支出,包括工资及福利费、业务费、保险费、办公费、过路(桥)费、调度费、利息和结算手续费、信息处理和传递等;隐性成本指隐藏于农业物流管理不当行为之中的“管理损失”,包括调度不畅造成库存占压资金的“机会成本”、保管或运输监管不力发生的货物缺失和下游客户退货损失等。

(二)农业物流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要求

农业物流成本费用支出渠道环节多,数额零星琐碎,费用性质和结构复杂[2],预算管理控制应以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

1.明确预算管理体系的功能和地位。农村物流企业应在设立“刚性预算”控制机制。预算是牵涉到每一项成本费用去向、性质、规模与水平的财务控制工具,其执行结果将成为企业考评部门及人员工作绩效等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可谓兼备控制、激励、考评等战略职能。因此,成本费用预算具备财务指标控制与发展战略管理的双重功能。农业物流要以降本控耗增效为出发点,坚持全员参与,将预算管理渗透到物流活动各环节,融入业务管理的每一作业模块,使之成为横纵贯穿、上下遵从的战略“指挥棒”。

2.设立强有力的预算管理组织。建议农村物流企业设立“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中心”(以下简称“预算中心”),负责领导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工作,包括预算规划编制、任务下达、编制审查、监督执行和调整、考评和激励等工作。

3.坚持预算分级管理。农业物流成本应实行部门预算和公司总预算两级管理制度。预算中心对各部门分解预算项目,提出各项指标控制建议数额和相关指标计算公式,连同预算要求等下达各相关部门,并负责督促执行和考评;各部门既是单位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责任主体,应签订《成本费用预算履行承诺书》;期末,财务部门在编造会计报表同时,要按照预算体系进行结算,并重点结算各个部门单位发生的成本费用,填制《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结算表》,并就即将超支项目作出预警提示;年末再编造出《成本费用决算书》,并重点就超支和节约指标向预算中心做出专门披露和说明,以便兑现奖惩。

二、农业物流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体系架构

农业物流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应包括成本费用预算规划、编制、执行和控制、分析和反馈、调整、考评和激励等六个环节。

(一)成本费用预算规划

这是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起点。要求在农业物流战略目标框架内,以其发展年度经营目标为成本费用预算目标的客观依据,由预算职能部门按照年度经营目标需求,初步设定企业整体的全面成本费用预算目标,提交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委员会评估、审议,并讨论分解、下达各级部门的年度及月度预算目标。

(二)成本费用预算编制

1.成本费用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方法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3]。农村物流企业应根据经营战略及管理水平的差异性选择适宜的种预算编制方法。直接编制法适用于独立编制执行成本费用预算的企业,它直接按物流支付形态编制人工费、材料费、一般经费和维护费等成本费用预算;间接编制法适于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农村物流企业,它以物流成本项目、范围、支付形态、客户、地理位置、产品及服务类型、资源、部门及时间为基础,将燃料消耗、人工等直接成本归集于相应的核算科目中,再对全面预算中的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等各项预算内指标,分解计入相应的物流成本预算中。

2.成本费用编制组织及原则。农村物流企业应专设“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中心”(以下简称“预算中心”),领导其成本费用预算编列和执行工作,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和直属分支机构协作配合实施;成本费用预算和单位预算都同样遵循量入为出、实事求是、支出打严打紧等原则。

3.成本费用预算编制程序。农业物流成本费用预算要严格履行“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基本程序,做到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通过“两上两下”,完成预算编制。(1)自上而下———下达预算指标。预算中心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和预算期业务形势预测,参照企业经营决策提出下一年度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目标,并确定成本费用预算编制的政策,下达各部门。(2)自下而上———编制单位预算草案。各部门下达指标,结合本部门业务范围和管理要求以及预测的执行条件,提出详细的本部门成本费用预算方案上报财会机构,财会中心汇总预算草案和并试算平衡后上报预算中心。(3)再自上而下———审查平衡并反馈修改意见。预算中心进行会审,在充分考虑企业决策和未来发展规划大局需要基础上,针对各部门承担职能和预算期内业务形势等具体情况,结合企业资金流量和资源供给能量,进行协调,对发现的问题和例外事项提出初步调整的意见,并反馈给各有关部门予以修正。(4)再自下而上———调整预算报请批准。各部门按预算中心反馈意见,编制正式的单位成本费用预算,报预算中心审核备案;各部门开始执行单位成本费用预算。

(三)预算执行与控制

首先要健全农业物流成本费用预算执行与控制体系,将成本费用预算指标量化、细化成经营责任,对于的情况下,用各项物流成本费用预算完成率指标来衡量年末执行效果,计算公式为:

对物流公司建设成本费用预算执行情况,可用稍加调整的年度指标来衡量,公式为:

这两个指标越小说明执行效果越好。指标若大于1,说明预算超额,需及时报告和请示处理[3]。

预算执行与控制措施。首先,要坚持刚性预算制度,原则上不批准一般性调整,重大调整必须报经董事会批准;其次,应建立成本费用预算全员管理制度,对各项成本费用预算指标逐一细化,分解到每个业务单位的员工个人,将预算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到人头;最后,建立成本费用预算指标预警系统,当各预算责任部门每月预算指标实际执行达到预算目标一定比例或者接近预算控制上限时,应及时向责任部门发出提示或警告,以便于责任部门应根据实际需求,做好经营管理战略或预算结构等的调整安排。

(四)成本费用预算调整

成本费用预算调整包括一般性调整和重大调整两种。农业物流成本费用零星分散、支出去向和环节复杂,难免发生突发事件,预算调控在所难免,各责任部门要认真预测预算期内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对以原成本费用预算为基础结合预算执行进度和外部环境变化且在不影响年度预算目标的前提下,对成本费用预算执行进度或个别预算项目结构,进行一般性调整;对预算编制时未预见的重大外部环境变化或重大战略决策调整如新增或削减农产品分拣、冷藏、保鲜等新业务和运输能量等,就应对年度成本费用预算进行追加或降低的重大调整。

(五)成本费用预算分析和反馈

在成本费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项指标完成进度、是否存在缺口或产生结余等状况,各部门须跟踪分析,并形成书面的预算业绩报告和差异分析报告等;预算中心对照成本费用账册和资金结算状况予以核实后,重点针对执行措施不力的责任、控制环节薄弱的突出问题与症因以及“例外事项”的管理手段等,进行深入系统地诊断剖析,对成本费用预算关键控制点确定预警提示,逐一反馈给各责任部门。

(六)成本费用预算考评和激励

1.成本费用预算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成本费用预算管理考评是整个体系的生命线,是控制成本费用的强有力保障。预算考评须以责任中心为考核对象,注重利用平衡记分卡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融合,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来设计考评指标并进行评价。

上一篇:课堂笔记应该记什么下一篇:中小学衔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