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高效听课

2024-08-12

中学生高效听课(精选九篇)

中学生高效听课 篇1

一、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

听课前准备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听课的效率。听课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知识的准备。

这主要是通过预习的方法,了解自己是否掌握听新课需要的基础知识。如果发现自己还不具备这种知识基础,便要在听课之前及时补上。这样可以保证在教师讲新课的时候听得懂。

2. 物质的准备。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是根据课本的内容来讲解的。另外,学生在具体的听课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还将记录下来。有时,教师讲解需要一定的学习用具相配合。因此,学生在做听课的准备工作时,还应该准备好用的课本、笔记本和其他的学习用具。

3. 精神的准备。

听课的精神准备有两方面:一是以积极的态度来等待上课。我们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自己的最后一节课,就会倍感珍惜学习的机会,态度转变了,精神上自然就准备好了。二是保证有旺盛的精力。比如有些同学晚上贪玩(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等)、“贪学”,深夜不休,以致睡眠不足,到第二天上课时,哪能精力充沛、专心致志地听讲呢?有些同学患有某种疾病,如腹泻、头疼等,而不能专心听课。也有的同学杂念太多,心理不能平静下来,这当然就更容易分心了。因此,同学们要按时作息,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听好课;消除杂念,使自己“心静如水”,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晚上作息要正常,不要熬夜,听课时,多调动自己不同的感官。如果消极懒惰地听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二、课堂中要集中注意力

阅读、思维和观察等一些学习活动都可以服从个人的意志、能力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课这种学习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自己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是因为这种学习活动涉及到另外一个人———教师。因此,在准备工作做好的基础上,学生要听好课,首先要集中注意力。注意教师的一言一行,就会发觉她他要传递的信息并不只是口头语言,所以注视教师很重要。这样听课时,学生才会知道哪些是重点,也能分辨哪些是难点。

三、做到“五到”

“五到”指眼到、口到、手到、耳到、心到。“眼到”是指上课时要注意到教师讲课的每一个步骤、每一次板书、每一个实验甚至包括教师的神情、动作等。注意到这些,可以为深入思考作好准备。“口到”指上课时需要动口的地方一定要动口,因为动口有利于培养说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比如,学生可以主动提出疑难问题,也可以经常主动举手发言,阐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语文、英语课上,如果有会话、朗读的机会,也不可以轻易放过。“手到”指在听课时要注意记笔记,要注意圈、点、勾、划、批。这种学习习惯如果坚持下去,会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便于日后复习,而且还会受益终生。“耳到”指听课时既要注意听教师讲课,也要注意听同学发言。有些同学往往只注意听教师的每一句话,而忽视了同学在课堂上的发言,这是“耳不到”的一种表现。因为教师对那些精辟的、准确的回答无须再重复一遍,而往往给予肯定,对于不甚完善的回答,则常常给予启发。在这两种情况下,如果不注意同学的发言,都会中断听课思路,长期下去,极易导致听课不专心。

四、听课要有浓厚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指人们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自觉性,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格外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意向。因此,学生在听课时,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学科兴趣,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一定的策略,调整自己听课的兴趣。

五、正确处理听和记的关系

听课中,“听”和“记”是两回事。注意力分配在听课上面,笔记就难以记全,而将注意力分配在记笔记上,听课的质量就要下降。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听讲和记笔记的关系。我们认为,对于学生的听课来讲,正确性的方法和策略是应该“以听为主,以记为辅”。这也就是说,听课的主要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听”的方面。至于“记”的问题,只需要记一些关键的东西。

六、听课应该注意教师所用的推理思路和方法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明白教师的最终结果,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果所用的推理思路和方法,甚至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想出比教师更好的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策略水平。那种只知道记结论,如答案、得数等,而忽视学习思维方法的听课过程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中学生高效听课 篇2

1、预习少不了

每次上课时间都要将要课本中要上课的内容预习一遍,这样才能知道大概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而且带着问题听课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才是王道。

2、要听重点

其实想要学习更有效率就要知道老师上课讲的那些事重点,要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还要抓住老师讲的关键字和句子,这些都是课程中知识的浓缩。

3、记笔记

上课光听是不够的,还要记笔记才行,听课过几天可能会忘记,但是笔记却能一直陪着你。笔记内容也要跟随老师的脚步记,但是课堂上的重点知识尤其要注意记。

4、记下不懂的问题

高效听课“三部曲” 篇3

一、课前有准备

教师听课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与借鉴。我们听的课主要有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参赛选手的竞赛课、同年级的研究课和随堂课等,这些课虽然层次不一,但都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作为听课者,不论听什么课,首先要有准备地去听课,尽可能事先了解授课教师情况和教学内容,并自我进行初步的教学构想:教学目标定位是什么,我会怎样引入,大体分哪些环节,我将如何突破难点,我会怎样设计板书,对教学的场景、角色、过程、效果,都做预设,做到先“备课”再听课,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对所要听的课心怀期待。如我在听邱学华、吴正宪等知名教育专家的课之前,事先拜读他们的教育论著,这样在听他们的课时,不但可以欣赏到他们娴熟的教学技巧,还可以学到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如何体现在课堂中,这对自己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就帮助很大。竞赛课是选手(甚至许多教师)心血的结晶,听课前有必要自己先认真分析教材,研究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版本教材里是如何安排和处理的。对不同选手执教同一内容,自己不妨也做不同的设想,听课时注意不同选手是如何突破难点达成目标的。对于交流课、随堂课,也应对教材、班组、教师个性有所了解,听课时学习如何组织教学、随机应变、夯实基础、面向全体等,这样课后便于与授课教师交流学习。有准备地去听课,使听课有针对性,“看热闹”的成分少了,看“门道”的成分多了,听课实效性增强了。

二、课堂有思考

在听课的过程中,除了做必要的流程记录,更多的要动脑思考。将所听的课与自己的事先构想进行比较,不断给自己“照镜子”,会发现别人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设计思路更好,语言更有特色等许多自己所欠缺的方面,把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迅速记录下来。有时发现有的地方处理不如自己预设的好,也作简单记录。课堂教学是动态的,会出现不可预测的“节外生枝”,听课时学习执教者是如何处理课堂生成的。更多的时候把自己置于执教角色思考:这个问题我会怎样处理?我会如何变“问题”为“宝贵资源”?有时把自己定位为学生,期望执教教师能怎样关注我、鼓励我。如有一次听课,我发现坐在后面的一位男生凡教师提问他都举手,但教师一直没有让他回答,有几次他激动得都站了起来,但又都失望地坐了下来。看着他,我的心竟也很急:“老师,让他回答一次吧!”为此我们一直在思考: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听课可以让自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发现自己课堂教学中发现不了的问题,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三、课后有反思

不少教师听课结束合上听课本就完成任务,即使参与评课,也多是一些浅层次的点评。笔者认为听课中得到许多启示,有了许多想法、思考、困惑,都是宝贵的财富,是反思的素材、提高的基石,那些课堂上只能随手记下的东西,需要课后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反思。反思才能消化,才能从中吸取养分。

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用听课前自己的教学构想对比所听的课,或许会发现自己得意之作原来如此“幼稚”或“还可取”,不妨把二者“合二为一”,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教学构想进行整理,对别人的教学设计提出实实在在的意见。

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听好的课,是一种享受,听课之后慢慢去“嚼”、去“品”,每次品味,可以吸收好多东西,都能获益,如同补充“维生素”。如果所听之课不够理想,也能吸取一些教训,如同“打预防针”,避免自己走弯路。

作者单位

云南省玉溪第一小学

中学生高效听课 篇4

其他学科我不太懂, 就只说说语文。

一是学生展示内容的应试化、低幼化。

“高效课堂”的主导思想是还课堂以学生。这没有什么问题。甚至还是一种纠偏——传统课堂确实存在着教师霸占课堂学生被边缘化的痼疾。但我非常期待看到的是:课堂还给了学生之后, 学生做什么呢。

高效课堂的做法是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先自学, 然后课堂展示, 互相质疑, 教师点拨获得知识。从初衷来看, 这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

问题出在导学案的内容。

因为要便于操作——学生得分组展示, 要适于板书, 适于学生讲解, 于是乎, 导学案的内容就必得分板块, 要能够很好地落实。这样一来, “导学”成为了导“知识”。至于思想、文化、文明、情感、艺术等对于语文可能更为珍贵的东西, 不太好上“导学案”, 于是便被忽略了, 甚至完全省略了。

我前后观摩了若干堂“高效语文课”, 学生确实动得很欢, 但讲解的可惜几乎全是基础层面的东西。略微深入一点点的, 也不过是练习册和参考书上的低层次内容。这实在不能怪老师, 是学习的固定模式决定了学习内容的低幼化。

比如听《桃花源记》。授课老师自己也先跟我呻吟了:“王老师, 这么上还是语文课吗?”确实非常为难我们的年轻老师。当学生课堂展示的全是“词性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的“言”方面的知识的时候, 我想陶渊明也会愤怒的。正如另一位年轻老师在我面前捶胸顿足:“王老师啊, 这可是《桃花源记》啊, 这可是《桃花源记》啊?”

我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如果学《桃花源记》, 重心居然放在这些东西上面, 这不是暴殄天物吗?

我跟他一样感到惶恐和痛心。

语文学科和理科有很大的不同。其魅力恰恰在于知识的模糊性和情感的多元化。可以这么说, 只有知识肢解, 没有艺术和情怀支撑的语文课绝不会是动人的语文课——哪怕它适合于考试。

语文课跟相声一样, 必须得“抖包袱”。在不断的情感濡染和理性感性交织渗透的引领中带着学生跨越千山万壑。语文是审美的历险。而一张导学案, 把学生的思维全然固定, 把所有历险过程全部首先定义为做题, 这是语文的窄化和“死”化。

二是教师的边缘化。

看了几堂“高效课”, 最着急的还不是学习内容的应试化, 最着急的是教师的无所作为。这样的课堂模式固定甚至学生朗读教学目标都是程序化了的。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 学生确实动得很多。可是老师呢?有的面无表情地站在一边, 有的无所事事地偶尔穿插几句话。从头到尾, 极少见教师有什么创造性的行为。

这也不能怪老师。“导学案”已经把老师完全“出卖”了, 教学程序一目了然, 教学内容明明白白。学生几乎不用独立思考, 所有内容《课文全解》等一类书上全都有。学生只需要照搬过来填写在导学案上, 再板书上黑板即可夸夸其谈。加上课堂时间极其珍贵, 老师被边缘化既是无奈, 也成自愿。

据说“高效课堂”以教师讲解的多少来衡定课堂效益, 总之是讲得越少越好。据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有一位很著名的高效数学教师, 每一天都用秒表卡自己的讲课时间, 最后终于把教师的讲解成功下降到了3分钟。于是皆大欢喜成为典型。

数学课这么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较之于语文, 数学确实明白透彻得多:课堂完全试题化绝不会有人诟病。在中学, 数学就是解题, 就这么简单。但语文真的没有这么简单。课堂上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点拨本就天然属于语文的一部分。讲得过多肯定不好, 但完全不讲或者讲得不精彩, 我以为是对语文责任的推脱和逃避。

而这样长期把课堂“焦点”彻底让位给学生, 我以为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很可怕的。语文教师的职业兴趣来自于什么地方?前段时间和校长聊天, 我提到一个观点:你给老师过生日送礼物很重要, 关心老师的起居家人也很重要, 但这些都是外围力量。真正促进教师的职业兴趣蓬勃发展的, 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高峰体验, 是来自于师生的情感和智慧高度交锋融合之后产生的美感。只有这个东西, 才能让教师痴迷于课堂, 痴迷于教育。

讲与不讲, 讲得多与少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讲到了学生的心中, 点燃了学生的情怀和智慧。

教师的讲, 如果极富有个性和文才, 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曾经读到这样的典故:

西南联合大学的国学大师刘文典, 恃才傲物, 不可一世。他曾和学生在三五月圆之夜, 团团围坐在草坪上, 吟诵《月赋》, 那种情景, 让钱理群先生思慕不已。

同样是刘文典, 有一次警报响起, 他挟着一个破布包, 往郊外逃窜, 正好遇见沈从文夺路狂奔。刘文典火冒三丈, 侧过身大骂沈从文:“我跑是为了庄子而跑, 你这个该死的, 你为谁而跑?”

每每读至此, 我一方面震惊于刘文典的狂妄, 一方面又同情沈从文先生。

作为先生, 首先是真性情, 其次才是真学问。

才高八斗的刘文典, 自认为世界上懂《庄子》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 一个是自己, 另半个是冯友兰。每当刘文典开讲《庄子》, 吴宓等西南联合大学几位重量级教授便前往听讲。刘文典旁若无人地闭目演讲, 讲到精彩处, 戛然而止, 抬头张目望着教室最后排的吴宓, 慢条斯理地问道:“雨僧兄以为如何呵?”吴宓闻听立即起立, 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 高见甚是!”吴宓号称清华四大教授之一, 是钱钟书先生的授业恩师, 尚且对其恭敬如此。

老师有真性情, 洒脱不羁, 随心所欲, 呈现一种自然生命的姿态。这种教学, 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 而是一种生命的唤醒和启迪, 它给予学生的必然是生命的浸染、熏陶、舒展, 传递的则必然是自由天性的裸露, 个体生命的承担, 独立人格的追寻。

真实的生命, 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教育也该如此。

这样的老师, 如果不讲, 那该是学生多么大的损失啊。

俗语说, 教师是靠“嘴皮子”吃饭的。讲的水平, 任何时候都是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而教师, 如果以“还课堂以学生”为借口, 降低自己讲的质量, 退化了讲的能力, 这对于语文, 实在可算是灾难了。

所以, 高效课堂如果要真正成为好东西, 必须在两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教学内容不能应试化、低幼化。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边缘化。

课堂, 必须成为师生都双赢的场所, 我们的教学才有希望。

高效课堂听课心得 篇5

通过这个学期听每位老师的高效展示课以及自己上的一节展示课,我觉得收获很多,对于高效课堂五环节有了更深的体会,在一些细节部分应该如何做,应该避免什么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接下来我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高效课堂的目标要可测,这点在备课时要注意,而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就是备目标时要问问自己,这个目标我准备怎么检测,能回答好这个问题,目标的设定才算完成,不能简单参考教参或者其他;

第二:高效课堂的立意要高于教材,但又不能脱离教材。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教知识,只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育人。尤其思想品德课,就是教学生明事理,为人处事,培养自律、爱人爱己、诚实守信等品质为目的的学科。因此,备课时要注意这节课我从哪个方面开始,升华到那个层次,落脚点在哪里。不仅要教学生明白道理,而且要善于运用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真实事例,让学生更有共鸣,进而促进学生行为的变化。

第三:简单的问题不能复杂化。高效课堂讲究高效,每一节课都有它的核心目标,怎么铺陈,怎么解构,怎么搭桥,怎么总结,这是老师需要费心思的地方。铺陈性质的如导入及过渡,是比较容易做到新颖、自然、有启发性的,但是解构复杂的问题,要注意不能把问题太过细化,如果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学生反而会容易混淆、迷茫。这一点,我想可以参考目标的重难点,一般情况,一节课的难点是需要解构的,先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再讲什么,又解决什么问题,层层深入,逐步递进,这样学生学起来才能水到渠成。第四:细节中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及学习规律。比如ppt中图片、视频等的出示,一般情况是先讲明要求、提出问题后再让学生看或听,顺序不能颠倒,更不能边放边说要求或者提问题,这样会让学生不知所措,漏掉很多重要信息,影响后续的学习。

第五:备课不但要备内容,而且要备好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备好学生的组织,就要考虑课堂中活动该如何开始,有哪些要求要提前说明,活动中要注意什么问题等等;备好学生的管理,涉及到课堂的激励机制,激励中要奖罚分明,尤其对于课堂纪律一定要有明确要求,学生有听课、学习的基本规范,才能保障课堂内容的有效学习。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也一直在努力,在这里提出来,也是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勉!

中学生高效听课 篇6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效益的主渠道,更是彰显教学水平、教学机智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短短40分钟的课堂,既要贯穿预设的教学目标,并随着学情的即时变化突破重难点等,又要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年轻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面对年龄各异的学生,执教老师如何构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常规模式;如何创设浓郁的课堂艺术氛围、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突破难点、知识板块的衔接、进行知识拓展和探究,切实体验科学驾驭课堂的策略。这些都是我们年轻音乐教师急需交流、解决的话题。

二、评析中汲取亮点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小学音乐课程审美性强。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据此设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引领学生通过具体操作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思路开阔,语言生动富有磁力,关键环节和学生互动,在互动中渗透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悉心为学生充分展示风采搭建平台,让音乐课堂真正成为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主阵地。具体表现为:

1.导入新课形式新颖

A教师播放一段电影《聂耳》中的精彩视频片段,并以欣赏视频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带着问题欣赏;接着师生对话交流,简洁明了地揭示新课题《卖报歌》,并从其代表作品、生平事迹的共同回顾开始新课的教学。

B教师教苏教版《跳吧!跳吧!》,以赏析《波兰舞曲》活动开始,歌曲播放后让学生欣赏,然后让他们判断歌曲源自何地?流行地区?作曲家是谁?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相继谈起浪漫乐派的著名作曲家肖邦的不平凡经历以及创作《波兰舞曲》的话题,从而板书新课题——《跳吧!跳吧!》,紧扣学生的心弦。

2.春风化雨般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注重艺术氛围创设、学科知识渗透与人格教育

教师的课例中引导学生胸怀要向大海一样宽广,要学会包容,融入人格教育。在深化体验的环节,能鼓励学生即兴编创舞蹈动作载歌载舞;体现了音乐学科知识传授的专业性,精雕细琢,环环紧扣;并能够鼓励学生登台演练,用打击乐即兴创编伴奏行,配合教师合奏乐曲《金蛇狂舞》,深入体验乐曲的情感内涵。一个教师通过实际课例,巧妙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追星现象,用正确的价值观确立心中的榜样,并以此为动力,奋发学习,努力成才。

三、探究问题症结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途径

涉入教坛不久的年轻音乐教师,缺乏教学经验的磨砺,虽然课堂上有不少闪光点,但与新课改理念和新课标的要求相比,尚存差距,亟待调整:

1.教学视野不是很开阔

部分教师导入新课的切入点选择的很好,但是缺乏画龙点睛,不能让揭示新内容的氛围迅速升温,缺少推波助澜的效果,降低了拓展教学视野的基础。

2.教学中全局意识相对匮乏

课堂上看似容量较大,涵盖内容较多,但却呈现头大尾小的态势,某个版块教学很精彩,而随后环节教学却比较松散,教学重点不太突出。

3.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情感短缺

小学音乐学科倡导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器重情感体验,注重人格教育。在个别教师的课堂中,有的教师总是一味站在讲台前,神色慌张,不能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一堂课平铺直叙式推进,有的学生昏昏欲睡。

4.新课内容的拓展,不够细致、深入

有的内容不能体现、深化主题,缺乏思索、创意。只是知识的累加,不能进行有效提升。

5.教学中缺乏灵活多变的机智

教师提问学生没能及时回答,出现了冷场现象,教师没能进行及时调控,启迪性不足。有的教学中出现了满堂问的现象;问题设计缺乏主问题的斟酌与提炼。

四、改进建议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良药

1.切实实施青蓝结队工程

新教师新授的每一课时备课稿都要与师傅共同商榷、修改后再进班上课,以免少走弯路,课堂上避重就轻。

2.尽快完善音乐教室配置

音乐教室里配齐钢琴、多媒体等一套完备的设施,足以为小学生提供开放的艺术体验空间,让其随时有登台演练、展示自我的机会。

3.定期开展优秀教案、多媒体课件、微课制作、教学反思评比活动;多听推门课、常态课,听后即评,驱动青年教师自觉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4.加大开设评优课、示范课的力度,增加音乐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和培训的机会,多听多看,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教学素养

5.改善教学评价机智,驱动每个学生萌发成就感

新时代的小学音乐课,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教师何以引领?是音乐教师长期探究的话题。教师在教程中应注重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给表演和展示的机会,及时肯定主体参与的感受,让他们切实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期萌生源源不断的自主学习的动力,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高效课堂高效听课 篇7

听课前带问题

“为学患无疑, 疑则进也。”带着问题听课, 不仅是一种谦逊的听课态度, 更是获取真知的最佳途径。在高效课堂实践的过程中, 课改进程、师生状态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不存在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套路可循, 昨日的法宝到今天的课堂未必管用。这就要求广开眼路, 关注更多的课堂实践, 帮助自己拓宽视野, 借力前行。像“导学案的设计有何新的变化”“评价得分如何让更多的同学参与”“仅仅第二课时才能上出精彩吗”等, 这些问题从实践中来, 也只有到实践中去, 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听课中勤批注

“不动笔墨不读书”, 同样, “不动笔墨不听课”。课堂似一部正在进行的直播现场, 但不是每节课都有直播的摄录设备。课堂上或精彩、或压抑、抑或错误的片段都稍纵即逝, 而我们听课教师在此时此刻的心灵震颤是最真实的听课反映, 也是稍纵即逝。如果及时批注自己的感受, 将对评课议课带来的意义, 因为它是鲜活的生态课堂, 无论对作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反之, 仅凭印象进行的大概描述, 带来的也将是肤浅的印记, 终会随时间而烟消云散。像本次大赛上, 同样是写字指导, 洪老师让学生抓住关键笔画书写的方法让大家感觉很实用。所谓关键笔画, 是指在田字格中书写时处于横中线或竖中线上的笔画。把握了关键笔画的书写, 就保证了汉字的端庄美观。而分享这一听课心得的, 正是源于听课教师在听课时的及时批注。

听课后写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 听课亦如此。如果说听课时的及时批注似感性认识的话, 课后的反思更像是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一课一世界, 对比每一节课, 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分析其背后产生的原因, 哪些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哪些是不合时宜的, 及时地把头脑中零散杂乱的看法整理成系统的文字, 这文字便具有了启迪智慧的价值。这次的听课交流中, 郜老师一篇《对高效课堂的再思考》, 通过课例说明了教师作用的定位与把握;陈老师《听课八得》则从目标设计、流程把握、探究深度、检测完成等八个方面进行阐述, 嫣然成了一个专家报告……正是这样的反思, 才推动了整个高效课堂的质量提升。

工作中重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现问题、及时批注、注重反思解决的是我们的认识问题, 而课堂便是把认识转化为行动的主战场。校情不同, 学情不同, 教师的风格也各有不同, 他山之石, 可否攻玉, 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但若以此作为逃避实践的理由则大错特错, 毕竟, 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是相通的, 课标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在朗读时要求做到有感情是共性要求, 而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则是具体指导;在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共性要求, 而具体到今天练笔是练习哪一个点则是具体要求……正是这样的实践, 才让我们不断地充实与前进。

高效课堂从提升数学听课能力开始 篇8

一、未雨绸缪, 预习为先

课前预习是提升学生听课能力的发端, 古人云:“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 了解其梗概, 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 预习时就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 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 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不好, 甚至不理解时, 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 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 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预习的方法除了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 (或预备知识) 外, 还应该了解其基本内容, 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 采取什么方法, 重点关键在哪里, 等等.

二、通中求精, 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是培养学生听课能力的基础.圈点勾画、批注、摘抄等是辅助阅读的基本方法.学生在阅读中一方面要寻找重点内容、关键字词圈点勾画;另一方面要将疑难问题批注 (旁批眉注) 或记录下来, 并通过与同学或老师讨论解答而获得解决.学生对重要的概念, 定理除反复阅读外, 还要注意对关键词语推敲理解, “反刍”是阅读的重要诀窍.

三、兴趣激励, 主动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学生产生内在学习要求、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直接因素.对数学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数学本身的魅力.如何进行兴趣激励呢?

(1) 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的广阔前景.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在未来人才的较量中, 数学知识将成为决胜的必不可少的支撑.数学知识在综合国力和军事上的地位不容小觑: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的是机械战争 (飞机、坦克) ,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的是物理战争 (原子弹) , 而未来战争打的是数学战争.如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的组成、战略物资的运输分配、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等许多方面应用了数学研究的成果, 并有相当多的数学专家在发挥作用.利用这些宏观的引述, 巧妙地阐述了数学的重要,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去理解数学.抽象的数学具有丰富的生活背景, 教师如能有心观察、联想, 定会使数学教学变得更贴近生活, 更贴近学生, 更受学生的欢迎.

例如:对于正数a, b, m, 若a

四、灵性互动, 精华笔记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 也是获得知识和学会学习的主要渠道.学生在听课时必须做到“三动”———动眼观察, 动口交流, 动手体验, 与老师共同营造一个灵性互动的课堂.

1. 动眼观察

在学习某些数学概念或定理时, 教师尽可能进行演示实验.如学习“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运用”时, 教师可以取一条长拉链, 拉开它的一部分, 在拉开的两条边上的一条边选择其端点, 另一条边选择中间的一点, 分别固定在两个定点处, 随着拉链逐渐拉开或者闭拢, 笔尖就画出一条曲线.

这时让学生仔细观察, 其中哪些是变量, 哪些是不变量, 进一步分析绘图原理, 由学生根据绘图原理试述双曲线的定义, 教师再做补充及修订, 在此基础上给出完整的定义.在师生互动中,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再去理性分析归纳, 从而掌握了双曲线定义的实质.

2. 动口交流

学生与教师之间应积极互动合作, 学习对方的思考方法,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促.在知识建构的基础上, 主动发问能更好地培养积极探究和自由质疑能力.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胆质疑, 相互答辩, 互相启发, 通过相互讨论, 一方面增强同学的交流与合作, 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 动手体验

学生在课堂上常常有自己动手体验的机会, 要珍惜这宝贵又生动的“做中学”.记笔记有助于发现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新编课本有不少“空白”, 可利用记笔记来完善, 建立“超链接”———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与听课笔记的关联, 与课后练习测验题的映照.

一本好的数学听课笔记既要能画龙点睛, 又要体现知识积累, 主要做到:一是每课必记, “一曝十寒”要不得;二是先听懂后做笔记.上课时重理解, 勿以记代听;三是课前, 课中, 课后都要记, 特别不能忽视课后记.其实, 课后对笔记进行整理是非常必要的, 先把课上未记下的补上, 再对记录不准确处修正, 最后对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这些都是学习的过程与体验, 也是笔记的精髓.

五、学以致用, 实践真知

学是为用服务的.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 要学会如何应用数学知识, 确立起有用的知识价值.例如, 在“应用题”教学时, 先布置学生从社会上寻找实例, 建立数学模型, 转化为数学问题, 然后求解, 再让学生互相交流, 共同探讨,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中学生高效听课 篇9

关键词:学生,教师,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是一项能让听课者、授课者、学生三方均受益的活动。从听课者来说,可以汲取别人长处,增长见识,自己也会各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授课的教师通过汲取别人的建议,改进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而学生在公开课上积极、主动的发言,踊跃参与课堂教学,这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2010年10月,我开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这是一节学生实验课,课前我精心备学生、备教材、备各种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也预设了课堂可能会产生的问题,一切准备就绪。事先说好是在实验室上课,可是学生迟迟不到,原来他们不知道物理实验室在哪,这样一耽误十分钟过去,我急匆匆的上课,急匆匆收尾,课后我和听课的教师讨论这节课成功与不足之处,评课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及教学心态方面,对我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随后我又在另一个班开了一节实验公开课,由于实验器材不足,学生分成8人一大组,4人一小组(即A、B两组),A组学生操作串联电路,B组学生操作并联电路,两组学生分开操作,一组动手时另一组观看、做好记录。

一、共探讨六个实验

(1)在串联电路中拧去一只灯泡是否会影响其他灯的工作?

(2)在并联电路中拧去一只灯泡是否会影响其他灯的工作?

(3)在串联电路中再串联一个小灯泡,观察小灯泡的亮灭情况。

(4)并联电路中再并联一个小灯泡,观察小灯泡的亮灭情况。

(5)在串联电路中改变开关位置能否改变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6)在并联电路中改变开关位置能否改变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原来是对比实验即A组学生做实验(1),B组学生做实验(2),学生操作完实验,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着就让A组学生做(3),B组学生做(4),观察小灯泡的亮灭情况,接着对比说结论、联系实际举实例;最后改装电路,A组学生做(5)观察开关位置改变对电路是否有影响,B组学生操作开关位置对电路的控制作用难度较大,结果B组学生拆了线路怎么也不会连接。这主要因为实验室用的少,学生平时动手不强,本节课属于失败课,在听了听课者提出的的建议,我对这节公开廛作改进,先让A组学生做完(1)(3)(5)三个实验,再让学生根据实验观察、思考得出串联电路的特点,接着再让B组学生操作(2)(4)二个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做实验(6)。此实验难点在于如何改装电路,我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开关控制两个并联电灯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思考,提示学生只改一根导线的一个接线柱。学生通过观察,看出叉去一根导线后再添加另一根导线的正确做法。学生根据黑板上改进的实物图,改装电路操作实验(6),这样做既节省实验时间又为以后电路故障题做好铺垫。经过两次被听、被评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我收获很大。两次实验对比起来,第一次上课采取分组实验,A、B两组依次一对一的比较,而且又是一个优生较多的班级,但教学效果并不佳。而第二节实验课,学生成绩平平,但是他们思维特别活跃,参与的情绪也比较高,个个都想动手去做,我让A、B两组学生错开操作(即每个实验一大组只有1、2学生操作),这次实验是学生上的第一次实验课,小组是临时划分,对比看后一次课堂气氛比前一次活跃,教学效果也比第一次好,通过这两次公开课与听课教师的座谈、交流,我提高了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我积极准备第三次公开课,汲取前两次的经验教训,并对其中不足作如下修改:一是平时物理实验室要对学生开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二是四人一组组员要按好、中、差分配,每组要有一个人操作能力强、会讲解的学生。三是把这节课做如下改进:

1.学生两人一组先做串联电路的(1)(3)(5)并观察、讨论、总结出串联电路的特点。

2.让所有学生在纸上将串联电路实物图改接一根导线的一个接线柱,再添加一根导线和开关就能组装成一个开关控制2盏灯的并联电路(黑板上画出),再实验探究(2)(4)两个实验,讨论、交流得到实验结论。

3.再将上面改装的一个开关控制两盏灯的并联实物图再改装成一个开关只控制一盏灯的并联实物图,提示只改一根导线的接线柱,让学生在原来的实物图上继续改装成我们要探究的电路,在实验中探究并联电路与开关位置是否有关。

我想,每一个教师如果长期作这样的努力,积极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不用你天天吆喝,他们也会主动的观察、思考,增加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手、脑并用,体验探究的乐趣,不断增加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多渠道创新研究下一篇:医学网络考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