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二级城市

2024-08-29

西部二级城市(精选七篇)

西部二级城市 篇1

关键词:西部,生态养老,生命质量,养老模式

“生态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实现生理、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养老方式。随着家庭单位趋于小型化, 居家养老的弊端不断出现, “生态养老”近年成为不少老年人的迫切需要, 而国家连续几年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为老年人的“生态养老”提供了经济基础, 选择生态养老成为了一种趋势。为了了解目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 2012年8月26日—10月30日, 笔者所在的调研组对四川省南充市11家营利性敬老院共204位意识清醒的老人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调查情况

调查以生命质量量表 (The Mos 36-item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36) 为基准, 结合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条目构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南充市营利性敬老院老人生命质量量表各项指标得分分别为:生理机能 (PF) 53.9±28.7, 生理职能 (RP) 36.5±30.6, 躯体疼痛 (BP) 55.0±22.4, 一般健康状况 (GH) 48.1±22.0, 精力 (VT) 57.3±18.5, 社会功能 (SF) 69.4±22.4, 情感职能 (RE) 48.0±29.6, 精神健康 (MH) 64.4±17.1, 均值为54.07分, 各维度中最高得分为社会功能 (SF) 69.36分, 最低为生理职能 (RP) 36.52分。此次调查显示, 南充市老年人的生理职能普遍偏低。

从保健学的立场看, 自然环境因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寿命的长短。因此, 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必须要改善敬老院老人的生活环境, 做到科学、合理、人性化并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新事物必然会取代旧事物, 不同时期都应该有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养老模式。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作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中, 则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基于此, 笔者认为, 当前“生态养老”能从诸多方面弥补现有养老模式的不足, 在提高敬老院老年人生命质量上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当前国内养老模式的探讨

目前, 我国的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三种为主, 均为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随着时代的进步, 旧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 并出现一系列始料不及的问题。

1.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三种养老模式中最为传统的模式, 老人主要依靠膝下子女的赡养度过晚年。新中国成立初期, 因计划生育政策尚未实施, 各家庭子女人数较多, 与此同时, 社会发展水平低, 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文化上的需求甚少, 因此老人在众多子女的共同照顾下, 一般可安度晚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使得许多家庭由三世同堂的传统家庭模式朝着核心家庭和“4—2—1”主干家庭模式发展, 其数量与日俱增。同时, 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文化上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许多老人由于同子女分开居住或膝下无子女而独自生活, 由此出现了许多“空巢”老人。除此之外, 当前年轻人社会生活方式和节奏变化快, 使得其赡养老人变得难上加难, 单靠两位年轻人在抚养一个孩子的同时供养四位老人, 在社会压力巨大的今天诚然已不现实, 由此, 便产生了社会养老机构。

2. 社会养老机构。

所谓社会养老机构指的是社会上由政府或个人设立的敬老院、养老院、疗养院等。此类养老机构的出现为生活在城市中终日忙碌的年轻人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赡养老人的负担。然而, 此次调查中笔者发现, 有35.3%的老人对所生活养老院环境感到欠佳或不满, 而我们也观察到当前许多营利性敬老院老人生活环境欠佳, 院内的设置仅满足了老人一般的生理需求, 而精神及心理需求相关的设置和规划甚少。部分养老院为了保证老人“绝对”的人身安全, 甚至长期关闭敬老院大门, 以致老人无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 给人一种牢笼感。同时, 调研组也观察到, 个别营利性敬老院里, 仅配备了3~4名护理人员, 而需要服侍的老人却有60多位, 即是说每一位护理人员每天平均要护理20位左右的老人。由此可见, 这些敬老院的老人不能得到良好的生活照料和心理安慰。此外, 由于老人们离开熟悉的家, 来到陌生的环境中生活, 心中难免会觉失落和思念家人, 这也间接地对老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另外, 我们也观察到某些营利性敬老院未设置专门的医务室, 老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得不到专业保障。

3. 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目前仍处于初始实验探索阶段。在此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问题: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福利性与营利性的矛盾以及缺乏专业化社会工作人员、资金来源少、机构规模小、服务内容不齐全 (如老人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安慰的缺乏) 等。同时, 由于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公民整体素质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笔者认为此种养老模式由于其覆盖面小, 仍无法满足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需求。

三、“生态养老”模式的探讨

基于对我国城市现有主要三种养老模式的分析, 笔者认为家庭养老模式正逐渐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淹没, 社会机构养老模式在硬件设置和老人护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由于受到多方社会因素的限制, 均无法满足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需求。在社会养老基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 为建立起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应大力发展社会机构养老模式, 面对目前社会机构养老模式所存在的不足, 笔者以为“生态养老”能从诸多方面予以弥补和改善, 比如创建“全生态养老社区”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保障终老的生活支持系统, 集家庭、机构、市场、社会等各类服务于一体, 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多元共生的社会生态。笔者将从衣、食、住、行、医疗、精神娱乐和生活护理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生态养老”的内容。

从生态的角度上讲, 老年人所用服饰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设计生态、材料生态、舒适和谐。设计生态是指服饰的设计要遵循简约大方的原则, 表现出老年人应有的精神活力状态而不失仪态;材料生态指老年人所用服饰的制作材料应绿色健康, 无污染, 对人体没有不良反应。譬如应避免穿着人工化学合成纤维材料制成的衣物, 选择一些绿色材料, 如绿色纤维、彩棉织物、蚕丝织物等纯天然纤维面料且不含致癌物质的生态环保材料;舒适和谐是指衣物的手感要顺滑, 穿在身上要贴身以防感冒着凉, 且衣物的样式、色泽、图案符合老年人的身份。

众所周知, 食物对人体健康有着必然的影响, 不同的饮食内容、方式在治疗某些疾患方面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当前市场上的部分食材的安全性受到质疑的时候, 笔者认为, 如若敬老院条件较好, 可以自行种植蔬菜瓜果, 并依据老人的口味和喜好选择种植种类。同时在此次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在被调查的营利性敬老院老年人群中, 绝大多数老年人患有疾病, 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最多, 占所调查人群的32.4%, 其次为呼吸道疾病、糖尿病、风湿、骨关节病等。有必要在敬老院里向老人介绍老年养生之道, 以有效的辅助治疗老人所患疾病, 大力推进绿色疗法。比如中医认为, 在五味与健康的关系方面, 常食苦味食物可预防骨关节病的发生, 因苦味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是骨关节疾病的保护因素;常食甜味食物在一定程度上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有积极影响, 却对内分泌系统疾病有负面影响;常食咸味食物对心血管系统有负面影响。

家是心灵的港湾, 好的住房条件是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 因此, 建造生态住宅为生态养老中一大重点。生态住宅应具备以下几点下基本要素: (1) 敬老院选址绿色生态, 应选择无化工污染、空气质量良好、场地绿化率高的居住环境。 (2) 建造材料绿色化, 无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 地板最好采用木质。 (3) 采光要科学合理。老年人由于机体器官功能的退化视力变差, 为方便老人的生活起居和平时的阅读娱乐, 应当对居室内的灯光有着特殊的要求。居室内照明光线的强弱能够影响到人的心理变化, 因此, 适当提高老年人生活环境的照度值, 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4) 室内布局设计要生态合理。老人由于行动迟缓不便, 居室内的家具布置要遵循人性化的原则, 室内空间要简单宽敞, 家具材料最好采用木质以减少凉性, 有条件还可养几盆绿色植物, 比如长寿花、文竹、吊兰、常春藤等, 不仅让老人所居房间充满生机, 而且还可净化室内空气。 (5) 保持良好的通风、通气效果, 让老人能感受自然的气息。 (6) 有良好的室内温度调节系统。冬季天冷, 可安装地暖, 避免燃气取暖造成的潜在烧伤和火灾隐患;夏天当然离不开空调, 但因老人体质弱, 轻微的外周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导致老人身体的不适, 所以需要敬老院的护理人员注意调节好空调的温度和开放时间。笔者认为在邻近室外栽种一些常青树来取凉更为生态环保;热水的供应可以采用太阳能热水器而显生态环保。 (7) 定期改变室内布局, 保持新鲜感, 让老人不觉乏味。

敬老院不是囚禁老人的牢笼, 而是老人颐养天年的快乐园地。敬老院应秉承尊老的原则, 在保证老人不受伤害的前提下, 定期进行出游计划。适时的乘车旅游观光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当然车速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观光地点最好选在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的绿色旅游区。这样的出游计划可使老人精神活跃, 从心理上得到满足, 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敬老院中医务室的设立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在老人突发意外情况时, 其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医务室除了给老人进行常规的疾病预防和治疗外, 还应给每位老人建立“体能健康记录簿”, 详细记载老人自入住敬老院以来身体健康变化情况, 从而因人而异地为老人选择护理方式。还有一个细节性的注意事项, 应该开展药物使用方法交流会, 由专职人员向老人讲授常见病的用药方法、剂量、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等, 让老人放心用药、科学用药、安全用药, 从心理上消除老人对药物使用的顾虑感。

和谐不仅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更为重要的是人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和谐。前面讨论的是敬老院老人生理健康的内容, 要达到和谐, 还必须让老人从心理上达到健康状态, 因此, 老人的健康心理建设是生态养老内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计划生育的实施改变了传统家庭模式, 独生子女忙于事业和人际关系的经营, 无法全身心地关心好家中的老人, 这是当今老年人内心最为无奈和孤寂的地方。如何填满老人空无的内心呢?对于有儿女且家离敬老院较近的老人, 敬老院管理者可同老人儿女商议好, 达成协议, 适时 (每两周或其他时间间隔) 用专车把老人送回到家中同其儿女相处一到两天, 由此既满足了老人同儿女相处的心愿, 也解决了年轻人忙于工作无时间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的问题。敬老院可安排每周心灵交流座谈会, 邀请老人聚在一起谈谈各自在这一周里的喜闻乐见, 也可向身边的好友倾诉内心的不快, 达到共同分享快乐和互相抚平不悦的目的。还可以设立趣味活动兴趣小组, 如手工艺爱好小组、歌唱小组、花卉爱好组、太极爱好小组、棋艺爱好组、老年舞蹈、球类运动项目等, 老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小组项目, 从而让老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敬老院老人由于年龄大, 身体机能下降, 在日常生活起居上需要专职护工的精心照顾。首先是护工的人数, 每五位老人应至少有一位护工来负责, 以便让每位老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护理;其次, 护工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有爱老敬老之心, 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怀;然后, 护工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护理知识, 懂得老人护理的基本日常生活原则。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调查的多家敬老院里, 仅有一家有专职的护理人员护理老人的日常起居, 其他敬老院护理老人的护工大多是当地农村的村民。由此可见, 大多数敬老院护工的基本素质是偏低的。因此, 为了让敬老院老人得到更为科学和细致的健康护理, 相关管理部门和机构应组织敬老院护工进行规范化培养, 并发给相应的合格资格证书, 从而提高当前敬老院护工的整体护理水平。

“生态养老”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下, 以绿色生态、科学合理和人性化为原则, 以敬老院老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护理为出发点, 从根本上改善老人生活环境, 让老人达到身心健康, 最终提高敬老院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与此同时, 为了能让营利性敬老院迅速地成长与成熟, 建议政府部门放宽对营利性敬老院的政策, 鼓励其发展与竞争, 从根本上提高老人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静.论自然环境对人健康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 (34)

[2].刘丽萍, 蒋升漠, 陆发安.我国城市养老模式及其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7, 23 (172)

[3].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J].人口与经济, 2005 (2)

[4].卫小将, 何芸.社区照顾:中国养老模式的新取向[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1 (23)

[5].吴蓉, 陆小彪.服装的生态设计与审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8 (2)

西部山地城市新区城市空间塑造 篇2

1 基地分析

1.1 区位分析

分析基地所在城市的大区位关系, 分析该城市在大区域中所处的地位及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接着分析基地在城市中的位置和所处的地位, 以及四周相邻关系。最后交代基地的范围和面积大小。

1.2 景观视线分析

沿旗峰大道周边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景观资源, 如沿路沿水有特色的山体、大型构筑物和建筑物、西侧大型山体等。以旗峰大道这些重要的景观资源来进行城市设计, 更有利于创造一个生态良好、环境怡人的城市居住区。在以后的建设中, 应当加强积极的景观视线组织, 弱化消极的景观因素影响, 同时也应当对主要的景观节点预留视线通道, 在适当的地点建设观景平台等。

1.3 用地高程分析

规划基地范围内以山地为主, 基地东低西高 (东西高差达100多米) , 北高南底 (南北相差150多米) 。沿清江两侧有地势平坦用地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1.4 坡度分析

旗峰大道沿线区域地块整体呈狭长型, 东面临清江, 地势平坦, 局部地段有成片用地, 便于开发;西面地势变化较大, 多为山体, 成片开发难度大。对本规划范围内进行用地评定, 分三类:一类建设用地是用地坡度小于10%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求的用地, 二类建设用地是用地坡度在10%~25%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 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三类建设用地是用地坡度大于25%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1.5 现状主要因子综合评价

1) 环境资源条件较好, 但负面影响因素较多。2) 城市空间拓展迅速, 但优良的城市建设土地稀缺。3) 居住配套设施不能满足生活与发展需求。4) 现状工业布置不合理。5) 土家族文化保护的力度不够, 一些有价值的民族建筑和民族村寨被不同程度地拆除, 一些地段的建设与民族风貌不和谐。6) 规划区域内绿地水系开放空间未能形成有机的整体, 山体开挖较为严重。7) 道路交通网络不完善, 路网密度低, 无公共停车场地。

2 用地空间发展分析

2.1 发展问题分析

2.1.1 旗峰大道沿线区域发展面临的瓶颈

1) 城市发展与土地稀缺的矛盾。2) 沿路建设与自然山水景观保护的矛盾。3) 丰富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开发滞后的矛盾。4) 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协调的矛盾。

2.1.2 旗峰大道沿线区域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

1) 景观道路建设与土地深度开发。2) 房地产发展与城市功能、形象的提升。3) 发展旅游经济与民族文化保护。4) 各类交通的组织。

2.2 swot综合战略分析

2.2.1 发展优势分析

1) 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土家文化。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定恩施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 有中国“后花园”之称。规划区域处清江与高山相间的地段, 景色优美, 环境宜人。同时, 恩施是土家族的发源地, 土家族人口数占市人口35.8%, 规划区域内两个行政村村民大多数亦为土家族, 生活中仍保持着许多传统民族生活习惯。2) 交通便捷。本规划区域现与209和318国道相连, 在城市总规的路网中, 规划区又与恩施火车站 (1.5 km) 、恩施机场 (1 km) 相连。因此规划区有着便捷的对外交通优势。3) 优越的区域位置。规划区域位于恩施城市旅游的北入口之一, 是恩施通往腾龙洞景区的必经之路。同时, 规划区北接龙凤坝工业组团, 南邻老城区, 东靠黄泥坝综合中心区和枫香坪车站综合区, 区位条件优越。

2.2.2 发展劣势分析

1) 土地资源稀缺。能较大成片开发的土地较少, 区域的城市紧凑度受到一定影响。2) 地理环境复杂。规划区域内存在较多的山体, 地块坡度变化大。复杂的地理环境增加了开发建设的成本。3) 基础设施建设较慢, 服务功能弱。总体来看, 规划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薄弱环节, 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严重缺乏,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的发展。4) 规划管理有待进一步跟进, 规划区域内的建设缺乏统一有效地管理, 房屋建设很多都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这种低层次开发导致了城市特色缺乏、城市功能不完整、土地使用不经济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3 战略论证

2.3.1 景观道路的建设分析

本项目景观道路建设的目的为:1) 从生态角度出发, 对城市景观进行改造;2) 从城市整体角度对城市功能进行整合;3) 改善城市交通;4) 挖掘道路的景观资源, 带动城市旅游、地产、休闲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3.2 房地产开发分析

本项目规划特点为:1) 功能综合。将居住、旅游、休闲等功能进行综合, 形成综合功能区。2) 通过景观大道设计, 将游览走廊、博览干线和两条高尚生活示范街区围合联系起来, 形成特色鲜明的景观集合体系。3) 旅游形式多样化。形成文化型、观光型、休闲型、度假型、商贸型的综合型旅游新格局。

3 空间定位及确定目标

3.1 功能定位

整体定位:根据《恩施市城市总规》及相关资料的研究, 本次规划对旗峰大道沿线区域定性为:旗峰大道是恩施市北入城景观大道。其沿线区域以复合地产开发为模式, 逐步建设成为恩施的文化、生态主题型城市综合居住社区, 并承担起城市部分旅游功能。

3.2 确定发展目标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处理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两者的关系的前提下, 调整用地结构, 促进土地集约高效使用, 高标准配置相关公共服务设施, 加快城市建设、提质更新, 营造和谐社会。

4 空间塑造

4.1 道路系统设计

4.1.1 路网结构

规划以《恩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区交通规划为依据, 加强片区城市道路网建设, 重点是改善片区支路网状况, 并与规划地段周边城市道路合理衔接。主次干路网布局结构为“一纵三横”, 如图1所示。“一纵”为旗峰大道, “三横”为红旗大道、滨江大道和水溪大道, 其中旗峰大道、红旗大道和水溪大道为城市主干路, 滨江大道为城市次干路。

4.1.2 路网等级

规划三级城市道路。规划主干道红线宽度35 m以上 (包括35 m) , 次干道红线宽度为24 m~35 m:支路红线宽度为24 m以下。

4.2 竖向设计

规划主要对该区主次干路及支路进行竖向设计, 确定其交叉点坐标和高程。规划新建支路形式采用平坡式, 综合考虑与城市现状主次干路衔接, 确保对外交通顺畅, 道路的竖向设计应尽量做到技术、经济, 道路平缓、安全、舒适。地块的竖向设计应满足地块高于道路、建筑高于地块、建筑室内高于室外的一般要求。

4.3 绿地系统设计

旗峰大道沿线区域片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规划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出发, 以自然生态绿地 (旗峰大道沿线区域和道路绿地、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 作为规划范围绿化系统的基础, 形成“一带、一轴、多核”点、线、面的绿地系统结构。“一带”即清江滨水绿带。规划在保护和利用清江沿线区域的同时, 将其功能扩展, 形成以文化生态休闲为主的市级综合性公园。“一轴”即红旗大道道路景观轴, 规划沿红旗大道两侧布置带状绿地与旗峰大道沿线区域的景观联系通廊;沿红旗大道两侧休闲、观光功能与周边的居住、商务、娱乐等功能有机融合, 形成更具城市活力的景观轴。“多核”即山体林地以楔状和块状插入形成的斑点绿地。公园绿地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的公共环境、改善人居条件, 还是城市居民户外游憩的主要场所, 街头绿地对于美化城市街道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同时美化了城市街道的形象, 提升了街区环境品味。

4.4 公共开放空间设计

通过梳理原有自然景观, 将自然景观分为滨江景观与山林绿地景观, 并与人文景观和商业景观相结合形成以商业中心为主的城市功能节点和以滨江公园为主的一个城市主要开敞空间, 以及多个小滨江公园的次要开敞空间的景观格局。并形成一定的视线通廊, 达到各个景观的有机联系。

1) 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结构。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结构包含开放空间廊道和重点开放空间两个方面的内容。开放空间廊道分为游憩绿廊和中心区商业街。重点开放空间包括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社会公园。

2) 广场用地。广场用地包括滨江广场 (游乐广场) 、中心区北广场 (商业广场) 、中心区南广场 (休闲广场及停车场) 。

4.5 天际线设计

在充分考虑地形和相邻周边关系的基础上, 对基地从四个方向进行天际线设计, 如图2所示。

4.6 整体空间构思与形成

将该区域绿地景观系统、山系、水系、道路空间、公共开发空间、功能区块、天际线等多方面的空间意向叠加起来, 就形成了如图3, 图4所示的该区域整体空间结构和形态。该区域规划的整体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一轴、两带、三区”。其中“一轴”:为旗峰大道空间发展轴。此次规划主要任务在于建设旗峰景观大道的同时, 有效地开发旗峰大道沿线区域, 整合城市功能, 推动恩施的经济发展。同时, 改善与308国道、209国道、龙凤镇的连接交通。“两带”:指清江滨水景观带和西面山体景观带。天然的山水给此次规划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基础。在规划中, 尽量保留和利用这些天然的生态基础, 形成丰富的城市景观。“三区”:由南至北依次为:民族生活社区、生态生活社区和原生态观光区。民族生活社区, 景观上延续南端旗峰大道风格, 并引入文化地产开发概念, 以民族文化为主题, 形成民族风格的居住社区并开发出民族生活体验式旅游项目;生态生活社区是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 以生态生活为主题, 以生态设计观为原则, 以景观复合地产为模式, 合理布置别墅、多高层、商业街、办公建筑和公共设施建筑。形成高品质生态环境、功能综合、景观层次丰富的城市综合社区;原生态观光区主要是在保持209国道两侧自然原始景观基础上, 以原生态观光为主题, 挖掘旅游项目, 并开发少量的旅游接待项目, 完善旅游功能, 形成较完整的旅游观光区。

5 结语

山地城市的空间塑造相对平原城市来说, 竖向设计部分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与改造原有地形是塑造新区城市空间的关键环节。山地城市能否合理将原城郊山地空间改造成城市空间, 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本文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些尝试, 在此提供给大家探讨。

摘要:针对山地城市空间塑造与平原城市的不同, 介绍了恩施市旗峰大道沿线区域城市空间的形成过程, 阐述了山地城市新区城市空间的塑造过程与方法, 以期营造一个生态良好, 环境怡人的城市居住区。

成都移动打造西部首个“无线城市” 篇3

本刊讯1月18日,由成都电信联合各大手机终端制造商合力打造的“天翼通信城”手机卖场在成都著名的太升南路通信市场建成并正式对外营业,这也是目前西部规模最大的天翼手机专业卖场,它不仅为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购买天翼手机新选择,还将有效提升“天翼”品牌在西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副总经理周清久,成都分公司总经理钟维斯等出席了开业典礼。四川中网公司总经理杨龙代表进驻“天翼通信城”的各大代理商向消费者承诺,将信守承诺,自觉维护中国电信的品牌形象,以优质的产品、实惠的价格、贴心的服务,为广大消费者营造一个舒适的购物环境和全新的购物体验。

据介绍, 成都电信“天翼通信城”首发店拥有7000平米的超大运营面积, 汇集了国内外知名厂商的原产天翼手机, 各种型号和档次一应俱全。消费者在这里不仅可以轻松选择心仪的手机, 还可以享受店方提供的现场办理、开通和使用天翼业务的服务。同时, 中国电信“爱音乐”、“七彩铃音”、“手机报”和“189邮箱”等增值业务也全面进驻该卖场, 并有导购人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保证客户享受到称心的“一条龙”服务。

成都电信相关人士表示, 作为成都首家集终端销售、套餐和增值业务办理、电信导购服务于一体的互联网手机卖场, “天翼通信城”将通过中国电信品牌和资源优势, 采用与各大终端制造商直接合作的方式, 有效减少了中间环节, 打破了成都通信卖场传统的服务模式和市场格局, 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省时、省力、省心和省钱的“四省”购物体验。同时, 客户还将通过中国电信优质、高速和绿色的CDMA网络, 体验全新的信息生活。

西部二级城市 篇4

1. 1 老龄化社会的迫切要求

自1999年始,我国就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计: 2022 ~ 2030年为我国人口老龄化急速发展阶段,届时60岁及以上老人由2. 6亿增长到3. 7亿,老龄化水平将达25%[1]。老年人机能退化,医学敏感度高,健康状况堪忧。卫计委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患病率高,慢性病发病率为53. 9% ,是调查人群平均水平的4. 2倍,人均患有2 ~ 3种疾病[2]。5家三级医院调查显示,老年人的平均医疗费用是普通患者的2 ~ 3倍[3]。他们需要持续、综合的医疗、康复、护理服务。

1. 2 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

按照中国传统,老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但是这种养老方式却日渐式微。其一,自1978年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效果卓著,家庭的“4 - 2 - 1”结构已普及,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其二,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年轻人从业压力不断增加,他们需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 他们比老辈人注重释放身心和提升生活品质,用在照顾老人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其三,家庭养老天然地包含着医疗卫生的概念,但是家庭缺乏全方位的、完善的康复护理条件,家庭养老方式品质低下,专业化的康复护理需要出场。

1. 3 传统养老机构的医养分离

对老人而言,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传统养老机构大多医养分离,功能单一,缺乏医疗康复护理条件,基本上只提供生活护理,维持着老人“活着”的状态。老人健康出状况时,需要拖着老迈的病躯,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所以老人宁愿住在大医院不出院也不愿住进养老机构,这是一直困扰养老机构发展的最重要原因。而唯有医疗卫生行业的介入才能有所转机[4]。

1. 4 三级医院的照护难题

三级医院承担着繁重的医疗、教学、科研任务,不可能只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因政策所限,综合医院不能大规模发展康复科,并且有平均住院日的约束; 各地医保机构对三级医院有总额预算管理,限定着报销总额,医院承受着超额的压力,因而一般只重视老人的急性病治疗,不能满足老人长期住院医疗、康复护理的需求。而老人是治疗结束但康复护理未结束,他们担心出院后没有专业化的服务,就不愿回去; 老人住院能享受医保报销,自费负担较轻。这造成了大医院押床、赖床的占床现象严重,损害了其他病患的利益。实际上,康复护理类的照料,二级医院就可以做到。

2 城市二级医院转型为医养融合服务体的适应性调整

2. 1 夹缝中的城市二级医院

三级医院走的是高精尖的发展路子;社区卫生机构贴近百姓生活,定位在最基础的医疗需求,还有政府“保基本、强基础”的托底; 不上不下的二级医院因政策、资金、学术水平等原因,核心竞争力与三级医院差距较大,只有部分二级专科性医院相对较好。对患者来说,方便省钱就到社区卫生机构,疑难杂症就到三级医院。调查显示: 被调查者中在生病时首选三级医院的人占46. 0% ,首选二级医院的占15. 7% ,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占38.3%[5]。夹缝中的二级医院生存被边缘化了。而且,新医改方案中指出,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由三级向二级网络过渡。因此,二级医院就必须选择发展定位。

转向社区卫生机构是“自甘堕落”; 与三级医院合并或由其托管意味着自身消亡; 如果继续跟随三级医院发展心脑血管科、外科等三级医院的优势学科,走高大上之路,只能是以卵击石,况且这在以往的实践中早已证明是难以成功的。生存艰难之时,自我救赎才是根本之路,答案是: 做强———依据社会需要,调整发展方向,重点打造具有发展前景的医疗卫生服务。

2. 2 转型定位及实现方式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中第一次明确提了出“医养融合”概念。医养融合是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与养老资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进而提升养老的整体服务水平[6]。《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40号) 中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政策支持为二级医院提供了发展良机。

2. 2. 1 转型的定位

社会养老的需求、传统养老机构的医养分离及三级医院的不能满足,为城市二级医院留出了生存的空间,政策的支持提供了机会,那么二级医院就应顺势而为,调整内部结构,重新配置整合现有的科室资源,实现功能转变,满足老龄化社会对医疗康复护理的养老需求。

二级医院应在与三级医院主营业务错位的前提下,转型为医养融合的服务体,如康复医院、护理医院、老年医院。走以康复护理为特色的,兼具一般性诊疗和生活服务的发展之路,以差异化的发展来实现自身繁荣。实现的手段是,践行“大专科、小综合”。“大专科”指老年病、康复等专科,这必须要比三级医院的专科实力还要强,老百姓才会认可; “小综合”指一般疾病的诊疗。

2. 2. 2 转型的实现方式

调整结构与功能的转型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彻底转型,自主举办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但在现行的体制下,医疗机构属于卫生部门管理,养老机构属于民政部门管理,两者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医养分离。因而二级医院自办养老机构,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毕竟体制间尚需沟通与协调,虽可尝试,但结果不明。二是不彻底转型,与养老机构紧密合作,托管养老机构的医疗业务,或以技术与服务“入股”的方式逐步改造养老机构。应该说,在目前的体制框架下,二级医院在借助医疗优势基础上的不彻底转型,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转型方式。彻底转型和不彻底转型都是以“大专科、小综合”的技术与服务为手段,给老人提供持续照料的医养融合服务———病前的疾病预防、病中的 便捷就医、病后的康复护理。

二级医院与养老机构紧密合作的医养融合,是医疗与养老协同创新的养老模式。养老机构能够获得专业性的医疗支持,医院能够优化整合卫生资源,提高使用效率。郑州报道,二甲的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多年来着力发展了老年病科,由它牵头与36个联盟单位相互协作,组成了“河南省老年医养协作联盟”[7]。老人患病时开通绿色通道,由专门的老年病科及时诊治,出院后定期回访。平时养老机构承担着康复病房的角色。南京报道,秦淮河畔的欢乐时光老年公寓请专业医务人员坐诊,老人看病及时方便,老人的健康有了可靠的保证; 开办6年来,床位爆满,入住率常年保持在97% 以上[8]。

2. 3医养融合中的“医”

二级医院转型为医养融合的服务体,是审视了养老服务的内容,将为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放在了首位。医养融合中的“医”包括了3个相互关联的阶段: 无病可预防、有病可医治、病后可康复。

对于健康老人及失能、半失能中的未患病老人,应以生活护理照料为主,辅之以健康保健管理。如建立健康档案、体征检测,指导老人们从饮食、运动等方面改善身体状况。对于一般性疾病,应通过门诊或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医务室解决。对于急性病老人,应在养老机构中设置急救设施或是开辟急救通道,提供及时救助。对于大病初愈和慢性病老人,应提供医疗性的康复护理照料。

3 城市二级医院转型为医养融合服务体的现实途径

3. 1 着力培育具有引导与示范作用的医养融合服务体

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行走惯性可知,二级医院的转型是离不开政府的鼎力支持的。按照改革的基本路径与方式,是要先行试点、示范,然后再推广。因此,就城市二级医院转型的现实途径来说,政府要盘活现有存量的医疗卫生资源,扶植1 ~ 2所二级医院,使其在业务上转型为以康复护理为主的医院,建立样板式的医养融合服务体。以此吸引社会关注度,激发老年人的向往,并对其它二级医院转型为医养融合服务体的社会性展开形成引导与示范作用。唯有此,二级医院的转型才会有“底气”。

3. 2 建立样板式医养融合服务体的政府支持

成立由发改委、卫生、民政、财政、人社等部门组成的医养融合服务工作组,制定发展规划,协调部门关系,出台扶持政策,切实支持城市二级医院转型为医养融合的服务体。

卫生部门———明确转型后的二级医院等级不变; 简化对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审批手续; 出台规模设置、设施建设及康复项目、护理服务标准等质量评估规定。人员统一管理,身份与编制待遇不变,保障其权益; 利用医院和高校资源,进行在职教育与培训,帮助他们获取康复医师等职业发展的从业资格,提高医养融合服务水平与质量。民政部门———强调养老机构与医院的携手衔接、协同联动,共同培育医养融合市场; 对养老护理的床位费给予补贴,积极支持医养融合体的发展。财政部门———对转型的二级医院 用于场地、设备、设施等用途的资金给予补助; 通过政府补贴,提高人员待遇,稳定队伍。发改委———逐步调整老年康复护理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重点支持体现技术与服务价值。人社部门———夯实医养融合服务体的物质基础。在医保报销方面,医养融合服务体必须纳入定点,确保医保费用预算指标合理增长,加大对慢病、大病费用的支付额度; 应健全监管制度,做好医疗机构费用的控制和质量监管,切实保障参保老人权益。在长期护理费用方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long term care) ,促进长期护理保险与医保制度的衔接与互助。另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设计开发适合医养融合的商业保险,如护理保险、健康寿险、意外险等险种,发挥其风险分担作用,从总体上降低老年人的支出压力。

4 结语

我国西部中小城市物流发展探讨 篇5

1 西部中小城市物流发展现状

目前, 西部中小城市的物流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总体规模较小, 发展水平较低, 但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据统计, 近年来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等行业对西部经济的贡献有显著增加, 在此带动下, 物流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运输与仓储企业对原来的业务进行重组和完善;批发零售企业对原有的购、销网络进行改造和完善;新兴商业业态如连锁业、大型综合超市等逐渐把营业网点向中小城市扩展, 拓展其服务范围;第三方物流逐渐启动;大型专业物流公司也逐渐在西部中小城市设立网点, 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总体来看, 西部中小城市发展现代物流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需求动力,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物流发展的因素。

1.1 物流观念模糊, 缺乏现代物流理念

物流观念普遍落后, 是制约西部中小城市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物流对降低企业流通成本、增加利润的作用, 以及对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的战略意义。由于观念上存在着“重生产、轻物流, 重自给、轻外协”的这种自我封闭的思想, 导致相当多的企业仍然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 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 不愿将物流业务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完成, 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同时, 这也致使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需求不足, 制约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1.2 物流功能单一, 业务模式简单

实地调查得知, 西部中小城市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业务仍停留在仓储、运输、配送和装卸搬运上, 这只是物流的几项基本功能。而针对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货运代理等其他功能的业务基本上很少开展或者根本没有开展。这样, 物流企业就只能提供简单的物流服务, 很少能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 也无法满足不同的物流市场需求。

同时, 由于这些物流服务技术含量少, 附加价值低, 企业因此也缺乏市场的竞争力, 所有的业务都可以互相仿效, 无法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1.3 物流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落后

西部中小城市物流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 有的物流公司甚至只有一部电话、两个人, 基本没有建立物流的信息系统, 在仓储、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以手工作业为主, 自动化和网络化程度很低。由于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 不能优化调度、进行有效配置, 也无法对客户提供查询、跟踪货物等服务, 有时还会出现送错货的现象, 而断货、对客户的响应不及时等问题也经常出现。这些造成物流组织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低、客户满意度差、盈利能力低, 从而严重影响了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

1.4 物流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缺乏有效规划

由于地理、交通等原因, 西部中小城市物流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存在一定问题。从交通运输网络来看, 有些中小城市地处铁路、公路主干道沿线, 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但还有相当部分中小城市由于交通不便, 现代物流发展非常缓慢;从设施上看, 许多中小城市的场站设施比较缺乏, 而且功能落后、简单。另外, 一些中小城市还没有对本地区的物流发展进行统一、有效、合理的规划, 导致物流设施分布散乱、重大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

1.5 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西部中小城市物流企业大部分是从传统储运业转变而来, 企业自己的物流部门也基本是从原来的仓库、运输部门转换而来, 这些部门原来的从业人员总体文化水平较低, 缺乏现代物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制约了西部物流的发展。

同时, 由于我国在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起步较晚, 高等院校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又缺乏实际经验, 真正能够切实为企业提供有效方案的中高级物流人才较少。而且, 具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物流专门人才大多选择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工作, 致使西部中小城市的高素质、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极度缺乏。

2 西部中小城市物流发展思路与对策

2.1 发展思路

西部中小城市发展物流应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 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 以市场为导向,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为宗旨, 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现代物流企业, 实现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2 发展对策

2.2.1 加强宣传教育, 强化现代物流理念

理念的形成需要政府的介入, 中小城市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理念对发展当地物流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高效的物流协调管理机制, 制定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通过宣传和教育, 引导和支持企业转变经营观念, 按照现代物流理念, 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方式, 剥离低效的运输仓储功能和业务, 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建立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管理模式。由此也可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场, 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2.2.2 拓宽物流功能, 开展多项物流服务

西部中小城市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努力推动运输、仓储等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 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如传统的运输与仓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优势, 围绕市场需求, 延伸物流服务范围和领域, 逐渐发展成为部分或全程服务的物流供应商;生产与流通企业的内部物流部门应剥离或加强物流部门;而新兴的物流公司则应该不断开拓市场, 增加物流服务的技术含量, 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 提供高附加价值的物流服务, 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2.2.3 推进物流技术进步, 发展专业化物流公司

现代物流是信息化程度高、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西部中小城市发展物流必须实施信息化战略, 大力推广先进物流技术及设备的应用。通过实施信息化战略, 推动地区物流设施、物流技术及物流管理与国内先进水平接轨, 发展现代化的专业物流公司。同时, 鼓励物流公司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建设, 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为客户提供货物查询、跟踪服务,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提升客户满意度, 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2.2.4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进行统一有效规划

西部中小城市应按照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优化交通运输网络, 因地制宜, 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消除城市交通瓶颈, 提高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之间的协调配合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 中小城市还应依托西部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 根据市场需求, 进行统一有效的规划, 合理布局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及相关道路等设施。对重大物流设施项目布局, 必须符合整体规划要求和市场需求, 要充分论证, 以防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2.5 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现代物流的经营和管理, 需要综合性的物流人才, 他们既要熟悉物流组织、交通运输组织的相关业务, 也要熟悉作为物流服务对象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销售, 同时还需具备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技能。总之, 市场需要的是既有知识又有能力, 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综合人才。培育这样的人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重视继续教育。对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开展多层次的物流继续教育, 为他们提供再学习的机会。

2) 全面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全面推行物流从业人员初、中、高级和技师资格管理制度, 根据其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 确认其所能从事的物流工作。

3) 加强学历教育。可利用现有的高校教育资源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4) 引进专业人才。采取切实可行的奖励、激励机制, 引进优秀人才。

3 西部中小城市物流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 西部中小城市物流的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的原则, 不能盲目建设。例如近年来许多地区都在建设物流园区, 有些城市盲目跟风, 建成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还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问题。所以,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进行合理规划, 要因地制宜, 考虑各种因素, 进行合理定位。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有序推进, 依托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大型专业市场或区域经济, 来合理布局进行建设。总之, 要从实际需要出发, 充分考虑物流市场需求, 着重在物流服务功能的完善、物流服务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成本的降低上下工夫, 提升综合竞争力。

2) 要坚持物流与交通运输同步发展, 促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物流建设同步协调。例如中小城市的公路建设, 就必须考虑物流的因素。中小城市的公路与大城市的连结, 可以使中小城市物流进入大城市的物流圈, 从而推动中小城市物流的发展。

3) 是要坚持集中发展, 积极引导同类服务对象和相同运输方式的物流企业集中, 为实现集中配送和集约化运输创造条件, 以此降低物流成本, 推动西部中小城市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颖洁, 丁建国.新形势下西部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1 (6) .

[2]张晓莲, 韩昆.对发展我国西部现代物流产业的思考[J].甘肃农业, 2009 (4) .

[3]范静.关于我国西部中小城市物流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13) .

西部二级城市 篇6

一、行政特立与割划

不管是泛珠三角还是泛长三角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特立与割划, 我们所说的行政特立与割划是指成立中央特别协调小组, 掌控着省级行政让渡的部分管治权, 其中的割划不是土地的分割与划拨问题, 而是行政权力组合、分拆与让渡问题;只有省级行政权部分让渡才能真正做到协调与强制性变迁, “‘十一五’中国经济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的分级方案‘十一五’中国经济区内部区域管治的分级类型包括四个等级。即一级管治 (强制型管治) 、二级管治 (控制型管治) 、三级管治 (协制型管治) 、四级管治 (规制型管治) ”。我们的对策实际上含有四个管治的特点, 在权力部分让渡的情况下倾向于协制型管治, 也就是说从源头上克服“竞制” (竞争中的烈性面我们称为“竞制”) 明显大于联合的局面。

因此, 我们斗胆倡导中国可以在个别区域试行行政特立与割划的试验, 而成渝是一个理想之地, 因为前期的渊源和今天的发展要求, 使这个区域具备可以试验的条件。

二、经济产业结构的合成即城市群产业单一规划试验

一个城市带一个产业群, 尊重和改造现有产业结构, 规划新的产业结构群在一个即将兴起的区域经济体势在必行, 这个行为离不开行政特立与割划。目前几乎所有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个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链条,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都没有改变这个状况, 成渝有必要、有条件、有能力改变这种形式的桎梏;再者, 国家也有义务做出一定选择和行政规划, 从战略高度上行使产业结构的合成即城市群产业单一规划试验的权限, 为一种新模式的探索寻求新的解决路径, 不要总是锁定在原定势的路径上, “我国现阶段城市群内部统一的市场体系及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产业经济一体化方面的进展较慢, 重复建设, 产业结构仍很雷同, 存在地方保护、资源大战、贸易壁垒, 在税收, 土地价格等多方面优惠外资企业的政策, 以政府行为扭曲了各地在市场自然条件下所具备的比较优势, 在投资及产权交易市场方面, 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 会通过种种方式阻止产权的跨区交易”。城市群产业单一规划试验也许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式, 在成渝经济体中试验的损失会被优化组合后的社会福利改进所弥补, 在这个区域还没有相当发达之前进行新的行政改革试验应该说是个保险的做法。

三、农民意识形态的同化, 让其认同城市群品牌

农民的意识形态对城市来说是异化的、边缘的, 不得不说是城市的哀痛, 城市的品牌效应是不存在的或者没有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以致足以让农民安顿和幸福的生活。农民不稳定的奔走浪费着经济和身心资源, 只要转变思想认知, 农民的生活就会得到帕累托的改进, 生活质量要好于现在。关键问题是成渝城市群如何打造自己的城市群品牌, 使成渝能够像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一样有一个巨大的品牌效应, 形成一个外溢引力, 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同化农民对成渝城市群的认同感, “ (1) 建构公平的制度, 让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需要改革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 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 (2) 政府应面对当前城市化的现实, 采用柔性方式对城市进行管理。管理的前提下, 应辅之以有效的柔性管理模式城市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尊重人的需要、利益和情感, 用道德手段而非单纯的冰冷的制度进行管理; (3) 建构新型的人际关系, 增进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还需要引导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 让城市居民真正认识和了解农民工的内心世界, 让农民工逐步改变一些不适应城市生活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使其逐步适应农村生活到城市生活的转变, 通过社区文化和社区理念的培育, 力争在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形成一种共享化的人际关系。”

四、措施落实的责任法律化

法律不能穷尽所有可能性, 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无需交叉, 尤其是行政的执行与惩戒问题, 也就是说在行政执行过程中权力要明确到一览无余是最合意的, 却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应该注重权力分割和责任分担, 集体领导制度下的行政权力个体化带来的行政不作为却找不到行政后果的责任人, 三权分立政治模式的不可行是不是可以在责任负担上实行“三权分立式”的行政责任分担制, 为了避免“责任集体制”、权力个体化倾向, 有必要依据权力范畴对其能够明确分工的职责和责任要有确切的责任承担规定, 不能把追究制仅仅当成“纸老虎”, 很多情形下追究制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和执行层面, 所以要谈权力具体分割即各个部门除了交叉权责以外、各部门能够明确的范围进行严格的权力区分和责任承担制, 然后由涉及部门之间明确其中的交叉部分应属的权责范畴, 然后再定量定责;对于难于把握的领域, 由上级部分根据日常行政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受顾多少原则分别承担不同分量的责任即部门权力分割, 这是个体权力分割的基础。进而, 对部门之内的权力分割也按照此种原则项指标一样逐项分解, 让权力与责任挂钩, 一定得权力就要附带一定的责任, 不让其呈现分立状态, 否则所谓的问责制就形同虚设。如果成渝能够部分实行行政特立与割划, 一定要克服措施落实责任偏离法律化的轨道。

五、非正式制度的文化激活, 促进城乡互动互嵌

把文化作为农民认同成渝城市群品牌的基点推向一个新高潮。难点在于文化激活的内容和非正式制度的内容具有部分相似、重合、交互等诸多关联, 如何剥离它们之间的“暧昧”关系是使用制度经济学的非正式制度原理对文化激活的难点, 如何区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相关性的正向作用无法忽视;如何界定出非正式制度与文化激活的积极作用部分是个难题, 更难的是文化激活与非正式制度的交互部分, 使二者怎么样才能引导农民在观念层面上认同和跟进城乡统筹。通过大力倡导非正式制度的文化激活精髓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相结合, 通过非正式制度中的道德力、民风力格除文化激活之农民对成渝城市群建构的城乡统筹不认同因素, 所谓成渝二级城市群与城乡统筹改革战略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说从实质上把农民市民化, 农民逐步向市民转化的, “不仅是指农民由居住在农村转变为居住在城市, 从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 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转变为从事非农业劳动, 而且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等由农村范式向城市范式转变, 最终成为一个符合城市文明要求的具有现代市民素质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做到此, 才能促进城乡互动互嵌, 也要依靠非正式制度的文化激活。

六、城际交通一体化或者泛规划

这是个比较热的话题, 凡是研究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基本上都有所论述, 所以我们援引成熟的研究成果作为我们借鉴的一些措施。就城际交通一体化来说, 成渝做得远远不够, 重庆与成都还没有见到二者之间的统筹规划, 更不用说其二级城市群之间的协作了。重庆规划建成“三环十射三联线”的高速公路网基本骨架和规划建成“一枢纽十干线二专线七支线”的铁路基本网络。而四川以成都为中心推进“6+3+2”高速公路项目年度建设工作, 计划开工建设广元—甘肃界、纳溪—贵州界、广元—南充、宜宾—泸州—重庆界、内江—遂宁、成都—什邡—绵阳6条高速公路;铁路方面, 成兰、成绵乐、成都—都江堰铁路以及成都新客站、成昆铁路货车外绕线都将在年内开工建设, 成西、成贵铁路正在开展前期方案研究等设计勘察工作, 其他规划项目成渝城际、川藏、川青等铁路, 也在开展方案规划研究等前期工作。今年将建成南渝、邻垫、西攀、攀田4条高速公路。这两地的交通交叉规划涵盖了我们倡导的6个二级城市群的全部, 甚至比二级城市群的涵盖面更大, 只是统筹规划了, 但缺少了协作, 有些交通路线完全可以统一规划的。比如重庆的渝泸 (江津-泸州) 铁路线和四川的宜宾—泸州—重庆界的铁路线可以改为宜宾—江津—泸州—重庆界, 仔细琢磨其中的交叉与浪费现象大量存在, 这就是“一方面城市群内重大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 基础设施有很强的外部性, 区域内每个理性的城市如果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角度出发, 不给其它城市以搭便车的机会, 其结果是整个城市群的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另一方面, 城市群重大基础设施的供给过度, 在城市群内各个地方政府都从完善自身功能, 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角度来进行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客观上也造成重大基础设施的供给过度, ……长三角长江段的港口和珠三角国际机场密集都是很好例证。”

广场舞在二级城市南充市的现状探究 篇7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 公园2 广场3 社区”,即南充市的北湖公园和白塔公园,西山广场和嘉陵舞韵广场,白土坝、金玉岭和师大附小三个社区的广场舞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西华师范大学的图书馆,南充图书馆,中国知网,以及百度以关键字“广场舞”进行搜索。阅读了广场舞文献30 余篇,阅读了《社会体育学》、《体育学》、《体育研究方法》、《体育统计》、《体育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等书籍,为本研究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2)访谈法。

综合运用个人专家研究法和群众访谈法。 为了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更为详实了解广场舞的实际情况,对南充市广场舞锻炼站点、活动场所的广场舞参与者以及不参与的周边居住者进行了访谈,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基础。此外,为了本课题的科学性,我们还分别对西华师范大学的社会体育方面的杨强老师,杨明发老师,以及舞蹈专业的老师们做了访谈。

(3)问卷调查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的前提下设计了问卷并收回专家卷10 份,共计群众有效问卷138 份。

(4)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的文件实施检测,得到的最终数据,运用Spss、Excel数据处理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全面的统计处理。

(5)逻辑分析法。

根据文献资料, 数据统计处理的结果和访谈中得到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做出逻辑分析,得出论文结论。

2、结果及分析

2.1、南充市广场舞参与者的基本特征分析

(1)南充市广场舞参与者的性别特征。

由图1 中可得出:从性别看来,女性的比例远远大于男性,原因在于女性天生就比男性爱跳舞。 但相比以前的广场舞数据,南充的男性广场舞爱好者已经明显增多,一部分难事也会选择去器械健身,太极,球类等项目。初步说明南充市广场舞的性别比例不是很协调。

(2)南充市广场舞参与者的年龄特征。

据调查, 广场舞参与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51-60 岁, 其次是61-70 岁。这两个年龄段一共占总数的64.5%,可见参与者以中老年人居多, 且主要分布在55-65 岁之间。 其原因主要是这个年龄阶段为退休年龄段,老年人的闲暇时间相对较多。

(3)南充市广场舞参与者的职业特征。

据问卷统计,参与者大多是退休人员。据调查发现,其中务工和个体户最多,其次依次是制造业、服务业、家庭主妇、教育行业,而公务员、国企以及大型企业员工较少。这说明人员主要分布在退休人员中,同时也说明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居多。

(4)南充市广场舞参与者的学历特征。

据调查分析,南充广场舞高中及以下的占据70%以上。总体来看,南充广场舞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究其原因,是因为目前参与锻炼的人群大多数都是农民、离退体职工和个体经营者,这些人余暇时间较多。同时目前高学历年轻人又参与较少,因此降低了高学历参与者的比例。

2.2、南充市广场舞活动现状调查分析

(1)南充市广场舞的场地规模度。

根据调查得知, 南充市广场舞的练习场地主要分布在公园,占36.5%。其次是广场,占总数的25.5%,专门的跳舞场和室内活动中心占的比重较小。这一方面是由于公园和广场距离居民区较近,便于居民开展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专门场地的缺乏,也使得广场舞的开展没有更多的场地可以选择。调查还发现,大多人认为场地比较紧缺,并且不固定,受阴雨天气和参与人数的影响。

(2)南充市广场舞的时间参与。

上图显示,南充广场舞参与者中,有18.75%的人选择上午进行锻炼,有2.1%的人选择中午进行锻炼,有65.1%的人选择在晚上跳广场舞。据分析,有以下2 个原因:首先是工作原因。对上班族来说,早晨的时间比较紧张,晨练和上午锻炼的时间难以保障。二是家庭原因。参与广场舞人员以中老年妇女为主,这部分人员承担着主要家务,白天难以有闲暇时间保障。晚上的时间比较充裕。

(3)广场舞扰民的惩罚措施。

据问卷数据显示,53.3%认为对于广场舞的惩罚措施应该是批评教育,30%认为不惩罚。 这说明南充市广场舞存在扰民现象,但是居民认为处罚应首先选择批评教育的方法,认为用罚款和拘留的方式作为惩罚所占比重较小。

(4)南充市广场舞开展的自发性。

据调查分析,南充广场舞具有极强的自发性,自主参加的人数高达90.91%。 自南充广场舞蹈产生以来自娱性是其主要特征。如正月十五闹花灯,晨练时的广场舞,大部分都是民众自发性的表演,他们利用舞蹈来抒发情感,同时观赏者也得到精神享受,这就是广场舞自娱乐性的价值所在。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1) 通过对南充市广场舞参与者的特征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南充广场舞参与者呈现出女性化、老年化、退休化、低学历的特征。组织人员也缺乏技术指导,她们的水平大都停留在初级阶段,舞蹈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2) 缺乏合适的场地成为广场舞扰民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广场舞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锻炼方式的情况下,要破除其制约因素来拓展广场舞的发展空间;

(3) 部分居民缺乏公共意识和自律精神。 调查显示部分广场舞参与者对时间段的选择和音量大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造成对公共空间的随意挤占,容易诱发矛盾和冲突;

(4) 缺乏必要的规范。 城市居民认可广场舞这种健身方式, 也对广场舞扰民采取极端惩罚措施持否定态度,更多人认为应该通过批评和教育的途径来处罚;

(5) 组织管理能力不足。 调查发现九成以上的广场舞都是自发性组织。缺乏专门的管理者和政府的必要指导。

3.2、建议

(1) 提升组织者专业化水平。 首先, 由于我国当前职业化的广场舞健身教练比较欠缺,导致它在开展时存在盲目性和不科学的问题。因此要重视广场舞健身教练的培养工作,并适当地对健身教练加以引导,使他们发挥积极的作用,来促进和谐社区。其次,可以定期组织广场舞的演出和比赛。既提升了表演水平,也融洽了人际关系;

(2) 提供常规化的训练场地。 《 全民健身条例 》 中明确提出, 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在进行财政预算时应当把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预算中,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对全民健身的资金投入。哪里有群众需求,哪里就应有政府的责任。因此政府有义务为广场舞这种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建设;

(3) 换位思考并强化法制和教育。 建议推行网格社区活动管理; 社区网格化管理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 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对于政府来说的主要优势是政府能够主动发现,及时处理,加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处理速度,将问题解决在居民投诉之前;

(4) 完善制度供给为广场舞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首先, 制定《 广场公约 》, 旨在通过限区域、 限时段、 限音量、 限设备等方面来规范居民的日常行为,杜绝噪音污染。其次,可以设立广场舞协会,制定协会章程,建立组织制度和责任制度。实现广场舞规范化开展。 再次, 当协商难以解决争端时, 可以由管理部门介入。如2014 年底广州市将出台的《广州市公园条例》,南充市2014 年专门印发《南充市市辖城区广场歌舞管理办法》共计13 条,这些都为喧闹的健身娱乐活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5) 加强政府指导并提升社区居民自治能力。 首先, 针对我国目前在公共空间使用方面的不足,政府管理部门要因势利导, 积极引导人们自我约束,并实施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其次,采取社区人员自己管理社区活动,实现“民事民定”。可以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采用PPP、BOT等方式管理运营社区土地及其设施。这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弥补了政府缺位,更有效地管理广场舞等活动,促进社会和谐。

摘要:本文采取收集问卷、访谈专家等第一手资料入手多维度的视角对南充市广场舞的开展现状及问题的治理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广场舞呈现出老龄化、公园广场化、人口不断增多,学历不断由低到中学历扩散等特征,分析其难以治理的原因是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缺乏合适的场地、部分居民缺乏公共意识和自律精神、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组织管理能力不足。其中通过调查最为根本的治理难点是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的场地空间问题,政府参与治理和提供更多的场地才能让广场舞等群众体育运动良性发展。

关键词:南充市,广场舞,全民健身,治理

参考文献

[1]林清辉.泉州市广场舞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3(5).

[2]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J].科技风,2010(12).

[3]刘玉能,高克力.民间组织与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整改技术下一篇:商业服务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