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风险管理

2024-08-16

体育风险管理(精选十篇)

体育风险管理 篇1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风险识别

体育院校作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体育教育人才的重点基地,体育训练的开展不仅在强度、负荷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而且承担了重要的竞技比赛任务,学生所接触的体育训练种类更加全面。因此,在体育院校运动训练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更为严峻的体育风险。尤其是面对格斗对抗类如散打、拳击等风险性较大的项目时,部分体育院校为避免竞技的风险性,削弱了此类项目的训练内容。

如果一味地为避免风险而减少训练种类,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且不利于此类运动项目的发展。要尽可能地对风险进行防范,处理好追求风险利益与防范风险损失的关系,对体育风险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

1. 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定义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主要是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这一特定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是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各个阶段或环节可能遇到的风险,也就是在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1]由于体育院校是专门从事体育教育训练的学校,学生接触高强度、高负荷的运动训练更为频繁,体育风险更大,对风险的管理也更为必要。

“体育风险管理”一词,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于美国,当时主要使用的是“体育风险管理策略”、“体育风险管理技术”。目前,国外“体育风险管理”概念的定义有多种,从众多定义分析看,“体育风险管理”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准确预测体育相关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二是最大限度地控制这些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共识的概念为:“体育风险管理是指规划、管理和控制一个体育组织或体育机构的资源,以使由于该组织或机构举行的体育活动造成对他人、社团实体、社会和它自身造成的伤害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过程。”[2]

2. 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特征

体育院校作为体育教育和从事运动训练、竞赛的专业院校,在校学生除需要掌握满足课堂体育教学的技术外,还要熟练掌握专项技能,甚至参加竞技比赛。因此它既具有普通学校体育风险特征,又具有竞技体育风险的特征。

2.1 风险诱因的主动性

体育院校有些体育训练项目在训练过程中要求主动攻击、积极参与对抗,如在散打、拳击中要求学生在完成动作时,一定要快、准、狠,强调一击致敌。此类的项目训练中相互配合训练的学生在完全掌握动作要领和避免运动损伤中,很难把握其中的度,容易形成运动伤害。另外,由于体育院校的竞技性,学生在参加运动竞赛争取更好成绩时,会不顾及一些小的伤病而坚持进行训练,这就与运动损伤的恢复和紧急治疗方法背道而驰,造成了学生“轻伤不下火线”的意志坚强与伤病共同“发展”的现象。

2.2 风险结果的严重性

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轻则受皮肉之苦,重则伤筋断骨,甚至丧失生命,不仅给受伤者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而且给体育教师和管理者带来很大的压力、困惑,进而给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造成很多负面影响。体育院校由于对其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要求比普通高校更为严格,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也存在着更大的风险。

2.3 风险管理的复杂性

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学实战性强,对抗性、危险性项目较多。在教学组织中稍不留意或保障措施不到位的话就会出现重大事故。而这些又是体育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为以后从事体育竞赛和体育教学打基础的基本内容,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熟练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又避免体育风险,给体育教学和管理提出了严峻考验。

3. 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具体过程

借鉴现代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体育院校体育的实际,将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过程分为四个主要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与检查。

3.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主体对所面临的风险及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包括认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方面的内容。根据体育院校体育风险形成的原因,可将体育风险分为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三大类。人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练员。体育院校的部分教师有普通教师和竞赛教练的双重身份。环境因素包括场馆、设施、器材等。管理因素包括教学的组织、突发事件的应对等。具体见表1。

3.2 风险评估

体育风险评估就是指在对体育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详细资料加以分析、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通常用概率表示风险发生的大小;第二,风险的影响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分析;第三,风险可控性分析。

在对体育院校的体育风险进行评估的同时,也应考虑到体育院校的特点,在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强调敢于拼搏、刻苦训练的竞技体育精神。如果仅注重体育风险损失的规避,过多地考虑体育教学训练中的消极因素,就势必使教师和学生在惧怕运动伤害等风险损失的同时,放弃部分特色体育项目的训练,难以提高训练水平和比赛能力。

3.3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在对可能遇到的学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评估的基础上,学校体育管理部门提出学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应对措施与整体策略,这个过程是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的应对策略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接受风险等。除应将降低风险应用于整个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外,针对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所引起的后果严重程度,还应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在体育院校体育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应对的定性分析表(见表2) ,以便从决策的宏观视角应对体育院校体育风险。

在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的分析(如表2)中,对发生概率高、损失比较小,而训练比赛迫切需要、必须掌握的技能,可以采用化风险减轻的措施,如高难度动作的学习、实战对抗的需要等;对一些发生可能性小、后果不严重的风险通常采取自己承担接受风险的策略如训练中常出现的肌肉拉伤、损伤等;而对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都较大的风险,如果竞技比赛迫切需要甚至是必须时,则尽可能采用风险转移、风险降低的策略,通过为体育训练相关的人员购买教育保险、人身安全保险及财产损失保险等保险来转移,或者通过安全教育宣传、相关制度规则来降低风险。而如果训练、教学暂时不需要或需要迫切性较低时,则可以采用风险规避。例如,个别学生身体存在特殊疾病或不适宜运动时,教师应禁止其参加运动训练。

3.4 风险监控与检查

风险的监控与检查主要指对各类风险及风险应对策略的计划、步骤的监控与检查。为更好监控体育风险,学校应成立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步骤,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制定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计划的目的在于创造给良好的运动环境,维护场地器材和设备的完善及安全,降低体育伤害程度等,要达到这些目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更为重要。执行风险管理计划要求风险管理机构及成员合理分配任务,对计划进行审定;制定风险管理方案,明确相关方面的内容;风险管理信息获得必须有制度保证;在监督上要与每个机构结合对管理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估,并在适当时候做出调整。风险管理小组在计划的执行与监督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计划在执行与控制阶段,只要严格按照计划来开展工作就应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由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的执行是变化的过程,一些原本存在的风险可能会消失;一些原本低级别的风险会变成高级别的风险;并会产生新的风险,这将加大风险管理的难度。所以,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过程中,管理机构应该予以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规避。为此,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计划应该建立日常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定期沟通就成为极为重要的监督工作。这样可以实现及时反馈与补充,并能持续不断地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与监督。

4. 结语

体育院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是适应体育教育改革的尝试,在体育院校领域充分运用风险管理的知识,在降低体育风险危害的同时,主动追逐风险利益的意识,以期从体育风险中获得较大的利益,培养出体育基础扎实、竞技能力突出的教师和运动员。本文通过分析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特征与过程,为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的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立春, 常立飞.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J].体育学刊, 2010, 17 (3) :41.

[2]张大超, 李敏.国外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 2009, 29 (7) :44-45.

[3]汤卫东.学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及法律责任[J].体育学刊, 2002, 9 (3) .

[4]帕克豪斯著.秦椿林, 李伟, 高春燕等, 译.体育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机制 篇2

为防范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保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学校把体育运动风险防控作为教育管理与督导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计划,制订适合本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指导意见或工作方案,明确风险防控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完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落实防控责任和措施。根据《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一、管理职责

1.学校建立校内多部门协调配合、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制订风险防控制度和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明确教务、后勤、学生管理、体育教学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组织和督促相关部门和人员履行职责,落实要求。

2.学校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产品和质量标准选购体育器材设施,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要求供应商提供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安全检测及评估报告。应当建立体育器材设施与场地安全台帐制度,记录采购负责人、采购时执行的标准、使用年限、安装验收、定期检查及维护情况。

3.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应当严格按照安装要求,由供应商负责完成安装,安装完成后学校应当进行签收,签收结果记录在体育器材设施与场地安全台帐中。

4.学校应当按规定安排学生健康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按照《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纳入学籍档案管理。学生新入学,应当要求学生家长如实提供学生健康状况的真实信息。转学应当转接学生健康档案。涉及学生个人隐私的,学校负有保密义务。对不适合参与体育课或统一规定的体育锻炼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应当减少或免除其体育活动。

5.学校主动公示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管理制度、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等信息,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二、常规要求

1.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体育活动及体育训练前,应当认真检查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体育课教学、体育活动及体育训练中,应当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对技术难度较大的动作应当按教学要求,详细分解、充分热身,并采取正确的保护与帮助。

2.学校组织开展大型体育活动或体育比赛,应当成立安全管理机构;制订安全应急预案;检查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设置相应安全设施及标识;设置现场急救点,安排医务人员现场值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大型体育活动或体育比赛需要第三方提供交通、食品、饮水、医疗等服务的,应当选择有合格资质的服务机构,依法签订规范的服务合同。

3.学校应当根据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具有安全风险的体育器材设施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需要在教师指导和保护下才可使用的器材,使用结束后应当屏蔽保存或专门保管,不得处于学生可自由使用的状态;不便于屏蔽保存的,应当有安全提示。教师自制的体育器材,应当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或人员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评估合格后方能使用。

4.学校对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使用安全情况进行巡查,定期进行维护,根据安全需要或相关规定及时更新和报废相应的体育器材设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5.学校利用开学教育、校园网络、家长会等进行体育安全宣传教育,普及体育安全知识,宣讲体育运动风险防控要求和措施,引导学生和家长重视理解体育运动风险防范。

三、事故处理

1.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当按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要求及时实施或组织救助,并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2.发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情形严重的,学校应当及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属于重大伤亡事故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结束,学校将处理结果书面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3.学校应当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妥善处理体育运动伤害事故。

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篇3

摘 要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以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为研究对象,对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探讨了我国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基本状况,并根据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特点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体育 风险管理 策略 学校

学生在学校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体育伤害事故,一些学校在面对可能发生的不利局面总是采用“因噎废食”的消极态度来应对学校体育风险问题,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体育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学校体育科研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对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对策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学校体育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体育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对风险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积极主动的风险防范意识,在面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经常采取消极应对措施,虽然一些制定了与体育风险管理相关的管理条例,但是缺乏执行力度,这是学校体育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学校对体育的不重视,必然导致体育上的经费投入不足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最后就会造成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不能定期保养、修理和更换,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学生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器材、场地和设备上进行体育活动发生伤害事故的概率就增大了很多。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体育教师风险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风险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这是导致学校体育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体育教师普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管理知识培训,因此在工作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疏忽,主要表现为课堂上能不能对学生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和周密细致的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另外,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也是影响体育安全的重要因素,提高业务能力可以增强对伤害事故的发生的预见性,并正确地指导、帮助和保护学生。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生正处于青壮年时期,正是血气方刚、争强好胜的时候,常常为了逞一时之快,而忽略了自身的安全,造成了运动伤害。具体表现为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生理卫生常识,主要表现为在体育运动中不遵守比赛规则、不服从指挥、擅自作出高难动作等。同时,有的学生带病上课或在疲劳的情况下参加剧烈的运动,就会由于生理功能下降,肌肉力量较弱、反应迟钝等原因而导致事故发生。

二、学校体育风险发生的特点

(一)风险发生领域广泛

学校体育风险的发生在时间上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其发生空间范围相对稳定。从中小学体育风险的发生领域来看,风险不仅会在体育课堂上发生,也可能发生在学校体育的其他领域,如体育训练与竞赛领域、课外体育锻炼领域、体育设备、器材与运动环境领域和学校体育医疗服务领域等5个领域。其中,52.82%体育教师认为学校体育训练与竞赛领域和课外体育锻炼领域最容易发生风险。

(二)风险发生率较高

学校体育风险特殊功能决定了其自身的风险性,无论前期工作做的再好,还是存在有漏洞,风险还会发生。近80%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表示其所在的学校发生过体育伤害等风险事件,65.28%的体育教师强调上体育课或组织体育活动会为自己带来非常大的风险。

(三)风险后果较为严重

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前期工作失败以后,风险隐患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其后果比较严重。数据显示,超过65%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表示学校体育风险问题与中小学体育的“缩水”现象之间关系紧密,已经成为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39.81%的体育教师表示学校会限制开展风险性较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体操等)。

三、学校体育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制定出体育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

学校通过积极制定体育风险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环境下所对应的不同责任划分,同时,要抓好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如要求后勤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平时要经常检查体育场地和器材,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修复或更换,将事故隐患消除在发生前。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防范的提示与指导等。

(二)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提高工作责任心

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体育教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风险意识和责任心,加强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保护学生身体不因参加体育而受到任何伤害。教师要重视学校体育课教学常规,强化教学纪律管理,要针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和需要,规范教学行为,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强化学生的课堂组织纪律性,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也要注重保护与帮助,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通过认真备课,充分考虑到学生体质状况、运动技术水平、气候、场地设备、教学分组、运动负荷等与体育安全相关的因素。

(三)加大对学校体育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

学校应该在校园里多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学习、安全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学校也要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对其家庭有无遗传病史要有确切的了解,为消除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发生伤害事故的隐患做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方武.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对武汉市江夏区中小学开展体育活动的影响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9.

体育风险管理 篇4

纵观当今职业发展需求及社会职业供需关系, 不难发现当今职业需求呈现出职业化、综合化与多元化的特点, 因此要提高体育管理学专业学生的未来的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必须要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体育事业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 但是体育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多数和相关的体育赛事紧密相联, 而体育赛事作为一项社会活动, 本身就充满复杂性和多变性, 对从业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课堂观察不难发现当今我国高校体育管理学专业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上来讲, 仍然是以课堂教学授课为主, 尽管在体育管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作用较好, 但长此以外, 极易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以至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得, 单纯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和判断能力的培养, 与未来体育管理高级人才的需求相距甚远。因此, 在课堂上, 为学生创设一个仿真的环境, 使其在课堂上便能够充分感受到实际社会环境并接触到实际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有效利用所学知识在复杂的社会条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 主要研究了案例教学法的含义、作用及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使案例教学法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1 案例教学法在体育管理学学科教学改革中的建设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我国教育系统长期以来特别关注学科专业知识的灌输, 尤其注重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 而对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少涉及, 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长期被压制, 无法在教学活动中使自身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获得相应的提高。而案例教学法首先是从具体实际案例分析入手指导学生独立思考, 抽绎并内化为自身知识储备, 逐步将自己的认识水平提高到理论的高度, 从而理解体育管理学中的某项基本知识的过程。因此, 案例教学法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上来, 强调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好实际问题;注重鼓励教师激发学生对实际案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为创设的案例环境中, 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解决所面对的突发问题, 以此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变革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开拓与深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师生不再是以传统的书本知识的习得作为第一要义, 对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而是注重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 注重其思考问题的过程与其解决问题所用的方法。在案例讨论中, 教师可以根据预设的情境鼓励学生可大胆假设,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来寻求答案, 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2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育管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最终目标和计划就是通过专业系统地学习, 为社会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要求学生除了必须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之外, 还必须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体育管理实践中, 并在实践中升华并且提高。案例教学法完全可以满足这一教学要求, 将实际的体育管理活动呈现给学生, 给学生留以独立分析决策的空间, 让学生身临其境, 再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实际案例的内外环境做出分析判断, 最后再通过集体讨论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实际案例中, 已为学生提供并介绍了体育管理工作人员的丰富经验, 学生在对实际案例进行阅读、分析、思考探索和讨论的过程中, 就能吸收其经验并接受其教训。除此之外, 也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案例分析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案例教学法由于倡导学生的参与度, 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课堂表现, 因此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形式上来说, 较传统教学方法增加了很多不可控因素, 对教学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技术要求, 但同时也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更具动态的教学案例和科研素材, 无疑对于高校体育管理学教学教师在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对于合格的体育管理学教学教师而言, 案例教学法的采用则迫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首先必须认真筛选出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然后在课堂讨论环节中, 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堂节奏, 在讨论中起到指导的作用,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若想上好这样一堂课, 就对他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但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做后盾, 以回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 还要求教师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与强烈的教学责任心。除此之外, 还要求教师能够关心时事, 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做到紧扣社会现状, 具有代表性。因此可以说, 案例教学的过程, 不但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而且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 它要求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 案例教学法在当今我国高校体育管理学专业实施的制约因素

2.1 高校体育管理学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不能全面实施

案例教学法较传统的教学法而言, 该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因此, 这便对体育管理学的授课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因为其只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等特点, 就要求体育管理学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学情, 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必须要严格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 体育管理学教师除在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之外,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经验。但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体育管理类教师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普遍不足, 能够从事大赛管理经验或者参与组织体育赛事的教师人数比例过低, 他们虽然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基础, 但是缺乏必要的管理实践经验, 因而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难以对案例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解答, 这样也就难以发挥出案例教学所应有的作用。

2.2 教学基础设施配备普遍不足, 制约案例教学课堂实施

案例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方法而言, 由于需要大量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学生实际的参与, 因此在教学基础设施上也对当今的体育管理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时需要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案例的图片视频资料, 并现场进行实践探索, 寻找解决方案, 个别内容还需要教师组织学生现场演练, 因此这就需要采用一些多媒体教学设施, 比如录像机、计算机、投影机之类的配套基础设施能够跟得上,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 由于我国特殊的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地区配置不合理, 除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外, 我国大部分高校仍然缺乏这类的多媒体设备, 因此尽管是案例教学, 案例也只能是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出现供学生阅读, 这样就很难将案例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 同时, 也会影响教师采用此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3 小结

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相关教学能力和未来我国体育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拥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建设性探索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案例教学, 积极需求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现阶段相适应的体育管理学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 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重视师资队能力的提高, 提高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能力等方面下功夫, 无疑将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较好的发展出路。

参考文献

体育管理学 篇5

组织职能: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和计划的有效执行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动态原理:指在管理活动中,注意把握管理对象的变化情况,不断调节各个环节,以实现整体目标的规律的概括。

相对评价指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其中一个为基准,然后将该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与这个基准相比较,评价每个个体在这个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以达到评价的目的社会体育管理:指为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对与开展各种社会体育活动有关的因素和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导等,以期达到社会体育总体目标的综合活动

运动竞赛制度是国家为了有效地协调各类竞赛活动,提高运动竞赛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而制定的有关组织竞赛的法规与准则 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系统地研究体育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计划的功能与作用1计划具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应变动能2计划能保证各项工作紧紧围绕组织的发展目标3计划为控制提供了依据和标准

体育管理控制的基本类型1预先控制2现场控制3结果控制

体育信息管理1学校体育情报资料的管理2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管理

社会体育管理的概念与特点1管理目标的多样性2管理便捷的模糊性3管理系统的复杂性4管理体制的社会性

农村体育所涉及的内容包含有社会体育、学校体育,还有少部分竞技体育的成分

竞赛期间的人员管理,主要包括对裁判员、运动队及观众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制定体育计划的程序1分析环境,科学预测2正确决策,确立目标3分析差距,提出对策4拟定多个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5确定方案,编报计划

体育管理控制的基本要求1控制应具有针对性2控制应具有适时性3控制应具有客观性4控制应具有灵活性5控制应具有经济性6控制应把突出重点与注意例外情况结合起来

微观管理的主要内容1建立健全学校内部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加强体育人事管理等2加强学校体育各项业务工作的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效果3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不断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4加强学校体育的制度建设、体育情报信息与宣传教育工作和场地设施器材经费管理5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与评估

职工体育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式1主动争取单位领导对职工体育的重视和支持2认真制定本单位职工体育工作计划3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鼓励、营造单位职工体育氛围4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5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竞赛6建立职工体育评比检查制度 制发竞赛规程的注意事项1竞赛规程的制订要以竞赛的目的任务和竞赛计划为依据2竞赛规程的制定要符合客观实际3竞赛规程应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精神4竞赛规程应提前制发5单项规程要与总规程吻合6应具有稳定性

社区体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形式1处理好社区体育组织与行政机构的关系2充分发挥驻区企、事业单位的作用3增强居委会一级社区体育组织建设4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社区体育活动经费5以多种形式开展社区体育活动6建立社区体育工作的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体育教研部的主要管理工作142

构筑体育管理的塔尖 篇6

池建,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体育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和圣何塞大学应用科学和艺术学院体育系度过了三年时间,回国后即着手创建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并任第一任院长。日前,他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畅谈了留学经历和对体育管理工作的思索,并进一步提出了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今后的发展目标。

在美国体会最深的是管理规范

谈到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池建感触最深的是国外体育管理的规范制度。他举了密西根大学体育健康管理研究中心的例子,该中心从纵向讲分成group(团队),所有问题都是通过group的管理者集中再向上反映,越级反映问题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从横向讲,角色定位非常明确,每个人对管理职责和规章制度都很清楚。

由此,池建认为,进行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是要建立起一套规章制度。国内的硬件办公条件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关键在于软件,也就是说在人的自我约束力达不到的时候,外界有什么样的一种外力来约束,因此,制定规章制度是首先要进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次,制度建立起来了,在实际中怎样执行。北大等高校进行的聘任制度改革,就是中国教育管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具体措施。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可以使两个人的效率之和大于二,降低内耗,提高行政效率。

回国后首先发掘研究生院的市场

池建说,研究生院在发展中存在着规模效益差的问题。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这是个前提。过去人们很容易把规模和质量对立起来,认为规模的扩大势必影响质量,这应该说是个误区。任何行业都必须要有规模,企业没有规模,最终会被大鱼吃小鱼似地淘汰掉,而从餐饮业看,小饭馆没有竞争力,越是大的饭店就越是车水马龙。市场经济有一个特点:鼓励竞争,鼓励强者,不同情弱者,越是形成规模就越容易创造经济价值。作为一个学校来讲,按照北京体育大学现有的条件,应该说规模效益很差,如果同样的师资、场地和设施在国外,学生人数可能要翻到四、五倍甚至更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办研究生院,首先一定要把规模效益提高。

扩大研究生规模也是北京体育大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大学一般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一般称水平比较高的学校为研究型大学,它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相对一般的学校就称之为教学型大学,一般来讲以培养师资为主。衡量能否成为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它培养的人才达到什么样的规格,以及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关系。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大概在一比三,就是一个研究生三个本科生,优秀大学如清华、北大能达到一比一,超一流大学可能是倒挂,也就是研究生多本科生少。作为北京体育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的体育大学,首先就要在内部学生的结构上进行调整,把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提高。目前校内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是一比七,校党代会上提出目标在五年内达到一比五,教育部领导视察时更进一步提出了一比三的目标。提高比例关系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降低本科生招生人数,这在目前社会普遍都在扩招的情况下不太现实;另一种就是提高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本科生招生提高的幅度稍小一点,研究生提高的幅度大一点,通过这一办法来实现一流大学的目标定位。

2008年奥运会同样给体育大学研究生院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008年奥运会需要大量体育管理方面的人才,研究生院的毕业生基本上适应了这一需求,而与国外奥运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相比,我国高层次学历的比例要低得多,这也为扩大规模提供了契机。

国家政策提供了客观机遇,加之北京体育大学的积极争取,研究生院的招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超比例增长。按国家招生计划,今年硕士生应该是150人,实际招生221人,扩招61人;博士生计划招62人,实招87人,扩招25人。尽管扩大的数量不是太多,但是按比例计算达到了70%多,在全国高校里遥遥领先,因为国家扩招的幅度平均控制在8%左右。其他还有学位课程班的200人,在职攻读硕士的100人,还有港澳台留学生、港澳台的高级访问学者,各类学制的研究生总共近650人。

改革,核心是提高培养质量

扩大研究生规模、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质量是一个大概念,它涵盖了课程质量、论文质量等多方面的内容,但质量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是学校所应担负起的责任。

目前的情况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很不够。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一个倒挂的制度。在中小学阶段,课程难度很高,强度也很大,全部是为了应试,绝大部分的强化训练都是无用功。这些无用功的作用就是相互之间的内部竞争、内部消化,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价值,真正价值的体现应该在于雄厚的知识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等到进入大学,尤其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就不知道学什么了,而进入博士生阶段几乎就没有什么课可学了,如果课程质量再不高就更学不到东西了。一个完善的培养体制,应该在课堂上能学到很多东西,在课堂以外也能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综合起来在整体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课程内容的价值并不大,缺少一个好的课堂环境。在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中国体育教育的质量还跟不上,这一阶段学生亟需掌握知识立足社会,可实际情况是严进宽出,越到高层越学不到知识。例如,学校的一门运动生理学课程,从本科开到博士,只是在名称上有所不同:“初级运动生理学”、“中级运动生理学”和“高级运动生理学”,实际内容并没有什么变化。国外的博士课程并没有这么简单,它实行宽进严出,首先必须经过课程一关,课程非常难,学完后又有一个综合考试,之后还有一个论文,经过这三关才能拿到博士学位,80%的人都在这一过程中被淘汰掉了。经过这样严格训练的博士生,走上岗位就能发挥作用,一方面提高了质量,另一方面办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为解决这一问题,池建提出了两个目标:一个课程质量,一个论文质量。

以上讲的都是课程质量,这是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而论文质量是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从管理角度看,论文质量和导师队伍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作为管理者应尽可能发挥管理的职能,来实现论文质量的提高。在往年的论文评审中,评委由导师来找,评委碍于情面,很难让不合格的论文不予通过,从深层利益上讲,评委本身也带有学生,他的学生的论文也要由其他导师来评。这时就有一个良心和制度的关系,导师的良心指导他应该按照客观质量来评审,但不完善的制度造成他很难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进行客观的评审,学生也很容易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对论文引不起应有的重视。这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论文质量的萎缩。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一风气,关键是管理者怎样在制度上对论文评审进行一种制约,由此,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从今年开始实行了评委的随机聘任制。首先,研究题目提出后,由校方随机聘任评委,这就清除了个人找评委的因素;第二,匿名评审,一切有可能暴露个人信息的内容在论文初稿都不允许出现;第三,限制评审时间,要求评委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评审工作,不给应付论文者机会。通过这些制度,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去年开始的末尾淘汰制,博士生淘汰了两个,硕士生淘汰了三个,这样一个管理上的动作在学生中引起了一定的震动,很多学生停止了一些价值不大的实习,开始认真地准备论文。

我国重大体育赛事风险管理初探 篇7

重大体育赛事一般指奥运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和具有相当影响的世界单项运动会以及知名的、高水平的洲际性或地区性体育比赛。重大体育赛事的特点是规模大、影响大以及水平高, 加之环境的剧变、竞争加剧以及国际化发展趋势, 使体育赛事运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及风险。风险管理对于消除和控制体育赛事中的不确定性、规范经济行为及保障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都有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重大体育赛事运作风险的主要分类

纵观以往的重大体育赛事, 赛事的运作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政治风险、商业风险、组织管理风险4类。

2.1自然风险

赛事的自然风险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指由地震、暴雨、流行疾病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 导致的体育赛事可能被中断、延误甚至是取消。如由于在我国部分省市暴发了传染性很强的非典型肺炎 (SARS) , 原计划在中国举办的2003年国际足联女子世界杯赛最后易地美国举办。另一类自然风险是指体育赛事竞赛项目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风险而导致的可能的人身伤害、赛事的中断、延误及取消。如攀岩、登山、极限运动、搏击、赛车等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人身伤害风险的项目的竞赛, 一旦在比赛中出现重大的人身伤害事故, 赛事的运作无疑将会受到极大影响。

2.2政治风险

赛事的政治风险体现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上。在国际层面上, 代表不同政治、宗教观点的利益集团利用重大体育赛事的机会进行的斗争, 导致可能对赛事的抵制和破坏等。如冷战时期,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进行了抵制。随后, 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则拒绝参加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由于宗教、领土冲突等原因, 约旦、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拒绝与以色列同场竞技的情形更是屡屡发生。在国内层面上, 在比赛期间, 国内民众对外国参赛队的抵制以及国内恐怖组织、邪教组织等制造的各种反动事件对赛事的冲击非同小可。如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期间, 部分中国球迷的过激反日行为就严重影响了赛事的运作, 为防止出现重大意外, 中日两队决赛时, 赛场警力大幅增强, 导致赛事的安保费用开支加大。

2.3商业风险

商业风险是指经营主体即个人或集团在从事商业经济活动过程中, 可能由于受到表现或客观因素的影响而遭到经济利益上的损失。重大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运作同其他经营活动一样, 也存在商业风险。赛事的市场开发推广的一个重要资源就是明星运动员的出场比赛, 如果具有感召力的明星运动员因故取消了比赛, 这对赛事的推广工作将是一个重大打击, 整个赛事的推广运作计划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包括大量的商业机会和利益的损失。如2004年AC米兰足球队访沪比赛, 著名球星舍夫琴科的因故缺席, 导致该次赛事的票房收入大减, 这同以罗纳尔多为首的世界顶级的足球明星全部出席的中巴足球赛的高额票房收入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如2002年上海网球大师杯赛的申办费用高达760万美元;2004年Fl世界汽车锦标赛, 光赛车场区域一期投资就高达26.45亿人民币;巨额的赛事成本是赛事运作推广运作的重大压力, 是赛事盈利的主要风险之一。如预计的观众群体过大, 数量较多, 造成门票的预计销售额同实际销售额的巨大差距。如2002年中巴足球赛时, 赛事门票销售点设置得不合理, 导致大量球迷购票不方便, 还有一些球迷没有买到球票。

2.4组织管理风险

赛事的组织管理风险是指在赛事的运作过程中由于规划、维护水平的不高或疏忽大意等原因导致的比赛可能中断、延误及取消。比如交通堵塞导致运动员无法按时到达赛场;体育场馆设施维护不当或竞赛器材不合格造成比赛中断或延误;安保措施不力, 使赛事遭受恐怖袭击, 致使大量人员伤亡;观众组织和疏散不当导致人员拥挤发生踩踏, 这些都是重大体育赛事所面临的组织管理风险。一旦这些风险成为了事故, 将会对赛事的运作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3、重大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可能性等因素进行考察、预测、收集、分析的基础上, 制定出包括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积极管理风险、有效处置风险及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等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赛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防止在赛事运作过程中发生事故, 最大限度减小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 保证赛事能够运作成功。

3.1重大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方法

根据重大体育赛事的运作经营特点, 赛事的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损失规避、损失转移、损失控制3种方法。

3.1.1损失规避

当某种行为使得某些事件不可能发生时 (也就是, 发生概率等于零时) , 这种行为就是损失规避行为。赛事的损失规避就是指在赛事的运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责任和经济损失超过了组织者的承受能力, 或由于某种原因, 赛事组织者不愿承担可能发生的事故造成的损失, 而采取的延缓举办、取消举办比赛, 彻底规避赛事运作的各种风险的方法。如本应在中国举办的2003年国际足联女子世界杯赛易地至美国举办, 对本项赛事的中国组委会而言, 就是一种典型的损失规避行为, 彻底避免了组委会因参赛运动员可能感染上SARS而造成的政治、经济上的巨大风险。

3.1.2损失转移

重大体育赛事的损失转移是指赛事的运作组织者通过签署合同、寻求经济担保、购买保险等方式将赛事的运作风险转移给第三方组织或者个人的方法。如1998年纽约市长岛友好运动会组委会就为所有的参赛运动员支付了保险费, 在那次赛事中受重伤的中国体操运动员桑兰, 就由美国保险公司为其支付了1000万美元的保险金。

3.1.3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指那些用以使损失的频率及程度达到最小化的努力, 这些努力通常分为防损和减损两类, 是赛事风险管理的核心方法。体育赛事的运作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通过对风险的充分研究, 提高风险意识, 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 在赛事的运作过程中采取各种合理有效的手段减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生事故后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 这是重大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关键。

3.2重大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措施

重大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 其本质是一个对赛事的风险进行规划, 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并在赛事运作过程中贯彻实施这些计划的过程。

3.2.1评估风险, 制订应急预案

赛事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对赛事进行风险评估, 即邀请相关专家、专业机构、赛事的参与者及工作人员等, 根据赛事整体的运作规划, 对赛事所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全面的预测、分析和评估。编制详细周密的风险应急预案, 并在赛前告知各国运动员、观众应注意的各项安全事宜, 广泛散发安全宣传单 (册) , 醒目标示逃生出口、防火设施等。

3.2.2校验规划, 进行应急演习

在赛前组织赛事运作团队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裁判员、运动员学习讨论赛事的风险应急预案, 了解赛事的风险状况, 熟悉各种应对方案, 并对应急预案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重大体育赛事在开幕前, 一般都会通过组织规模较小、级别较低的比赛或对赛事场景的模拟等方式, 进行反恐、防火、逃生、救急等各种专项演习, 用以训练相关人员、提高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能力以及检验各种风险规划的全面性、可靠性。尤其是在9.1l以后, 恐怖袭击成为体育赛事所面临的重大风险, 反恐演习是奥运会、足球世界杯赛等重大体育赛事的必修科目。

3.2.3贯彻规划, 防微杜渐

重大体育赛事风险应急规划的贯彻实施是确保赛事运作顺利的关键。在贯彻风险应急规划时要做到防微杜渐, 不让风险发展成为事故。体育赛事的规模越大, 就越要求各个职能部门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齐心协力编制起抵御风险的防护网。

3.2.4整理和保全各种资料, 应对相关事故诉讼

风险具有有限的控制性特点, 即使是最完备的赛事应急规划也不能完全避免发生各种事故的可能。因此, 一旦发生事故, 应立即启动应急规划, 展开救急行动, 并对事故展开积极的调查, 保全记录有事故发生经过或现场场景的录像带、照片、媒体报道等材料;积极应对因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法律诉讼, 使赛事组织方在事故调解和诉讼中处于有利地位, 降低组织方的损失。

4、结束语

展望未来, 我国将陆续举办网球大师杯赛、F1汽车锦标赛、亚运会等一系列的重大体育赛事。要将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举办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最大化, 就必须利用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措施, 利用损失规避、损失控制、损失转移方法对赛事风险进行管理, 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 将各种事故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最小化, 保证赛事的顺利运作。

参考文献

[1]肖锋, 沈建华.重大体育赛事风险特点与风险管理初探[J].体育科研, 2004, 25 (6) .

[2]范明志, 陈锡尧.对我国重大体育赛事风险识别的初探[J].体育科研, 2005, 26 (2) .

[3]沈建明.项目管理风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体育风险管理 篇8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校体育,休闲体育,体育管理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的腾飞发展给国人带来了富裕,也给体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人们有钱了,有时间了,在工作之余便开始休闲度假了。由于工作或在其他一些时间内,体育锻炼的缺乏不能满足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于是体育休闲便开始火热起来。除了满足大众精神娱乐的需求,更能保证身体健康的需要,一举多能。纵使休闲体育如此之美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休闲体育的基础不稳、普通大众中存在很多人不知道进行哪项运动、不会技能性运行项目、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体育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是存在的,社会也是不断在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问题也会逐步解决,伴随着又会有新的问题存在,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有机体。下面该文就当前体育教育的现状对社会体育发展管理方面带来的启示,论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1 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的关系

“体育教育”主要是指人一生所接受的关于体育方面的教育与训练,而并不是指体育教育专业或者是侠义的小体育。此处“体育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特点。体育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校体育,分支包括许多,如:各种体育培训机构。“休闲体育”该文主要指人们只要以娱乐、健身、消遣为目的的体育锻炼。休闲体育产生的条件从外部因素包括人们衣食无忧,闲暇时间充足;内部条件包括个体主观意向、个体精力充足、身体健康、体育锻炼兴趣。

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关系。体育教育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主要包括:打下健康的身体基础;培养运动兴趣,打下兴趣基础;培养正确的人格,打下价值观基础;结交运动伙伴,打下社交基础等。体育教育可以说是为休闲体育服务的,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应对和适应未来的未知生活。体育教育就是休闲体育的基础,或是说休闲体育的雏形。今天的体育教育让大家学会了哪些,明天这些就是大家从事的休闲体育内容。

2 体育教育当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体育教育在上面已提到,它是指人一生所接受的关于体育方面的教育与训练。主体是学校体育,分支包含众多,如:各种各类体育培训机构。

2.1 体育教育的主体——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体育教育的主体,也是人接受体育教育最主要最基础的途径。学校体育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是所有学科中跨度最长的学科,这也是体育锻炼的特点长期性,持续性所决定的。所谓知往昔方能辩今非,回顾一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演变过程,使人们更能清楚认识现今的学校体育,以及学校体育未来发展的趋向。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学校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但同时学校体育也受制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都影响或决定着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与目标。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已经进入休闲时代的队列。不管休闲时代的标准是什么,可以看到和肯定的是,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开始普遍的富裕了,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了,有休闲的需要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也在不断地追随时代的潮流。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不断地冲破现有的困境,解决当下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得到发展。认清问题,反思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综合各优秀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当前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比表3和4,可以清楚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只是由于不同地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才出现了有些地方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有些地方却是这些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的状况。正是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如果从长远的目光来看,只要找到了问题所在,那解决这些问题只是时间问题了。

2.2 体育教育的分支

体育教育的分支包含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述:各类体育培训机构、社会性的健身俱乐部和亲朋间的体育传授。体育教育的各种分支的产生正是为弥补学校体育教育的不足或缺陷。由于学校体育无法满足个性的需求,不能因材施教,有些也没能达到理想的体育教育效果,于是社会性的各种体育教育机构孕育而生。这些社会性的体育教育组织,补充了现有的学校体育教育。如各类体育培训机构:放眼可以看到,在学校旁边,社区里各种舞蹈培训机构,球类培训机构,跆拳道管、武术馆或者是假期里面的各种培训班等,这些体育教育培训很好地培养了大众的体育技能水平,同时也丰富了业余生活。这个过程同样是体育教育,是一个从不知道,不会做体育运动到清楚明白,会而且精通体育运动的过程。再如亲朋间的体育传授:这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体育教育方式。通过亲人或者朋友对体育某些方面的精通或熟悉,向他们学习这些体育运动技能和知识,达到体育教育的效果。

3 休闲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休闲体育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特点是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综合各优秀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当前休闲体育存在的问题如下。

观察表5可以发现影响当前休闲体育发展的因素有:社会资源因素,体育教育因素,管理组织因素。而其中体育教育因素起着主要的作用。当前的体育教育现状是在不断发展的,回看表4,未来的体育教育是朝着终身化、多样化、专业化、普遍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未来的休闲体育的发展。未来的休闲体育也将会变得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锻炼人群普遍化、锻炼人群更加自主化、专业化、类专业体育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必将提高休闲体育大众人群的自主管理与自我组织能力。

4 透过体育教育的发展看休闲体育未来管理方向

上文以讲到了未来休闲体育的内容会多样化,休闲体育的形式多样化,锻炼人群普遍化而并以中老年为主,锻炼人群也更加自主化、专业化。在这样的趋势大潮流下,未来的休闲体育大军该如何管理?是任其自主发展不管不顾,还是政府一把抓,从头管到尾呢,这是当前应该思考的问题。未来的休闲体育该不该管,如何管,管到什么程度,这都是亟待解决的思考题。

4.1 该不该管

事物的发展都有着一双无形的手在推动着,其中蕴含着自身发展的规律与奥秘,但是如果一味地任其自由发展则必然导致极端与矛盾,所以休闲体育的发展必须有国家在顶层上的管理。

4.2 如何管

由政府作顶层的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在制度方面统筹一切休闲体育的活动。保障各类从事休闲体育人群的利益和权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4.3 管到什么程度

政府在制定好顶层的制度设计后,就应该将权力下放,腾出空间让各类社会组织大展身手。通过合法的竞争,各类社会组织给大众带来的将是最有效益,最适宜,最丰富的休闲体育。

5 结语

休闲时代的到来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如何做好休闲时代的管理,将直接影响数亿万国民的生活质量,可以缓解社会矛盾,稳固社会和谐基础。在休闲时代来临之际提前做好计划与安排,做到有备无患。正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参考文献

[1]周登嵩,李永亮,毛振明.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2000年发展战略目标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1997(1):17-21.

[2]姚蕾.中国城市学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4(12):68-73.

[3]董翠香.新中国50年体育师资队伍培养回顾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319-320.

[4]李华生,杨进,周绍忠.中南六省部分乡镇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J].湖北体育科技,2000(3):86-89.

[5]胡星鸿.山区小学开展低篮架、小场地、小篮球运动的探究[J].新课程究,2008(11):70-72.

[6]彭永强.试论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辽宁体育科技,2002(1):64.

[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3.

[8]孟宪军.大众流行的健身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曹士云,白莉.21世纪中国老年人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0,22(1):13-25.

普通高校体育课风险管理探究 篇9

体育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自身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特征,从而使得伤害事故与体育活动如影随形。

1 普通高校体育课的特殊性

1.1 体育课程本身的特殊性

体育运动是体育课的必备载体,而由于体育运动本身所具有的危险性、复杂性、实践性和对抗性等诸多特点,因此,在体育课堂上,由于各种原因,如器械使用不当、技术操作不当、保护不得力、场地不达标等所造成的伤害事故频发。

1.2 大学生心理的特殊性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身体发育成熟定型;智力达到最高峰;对衣、食、住、行、爱情、理想等追求放大化;易接受新生事物,创造力强。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使得大学生相比较中小学生而言,在课堂上更难于组织和管理,从而使得本身就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课堂变得更加复杂。

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挫伤。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风险管理的现状

学校体育教学的风险管理是指制定并执行风险管理计划,以便有效地控制体育教育活动,以避免发生安全意外、伤害和损失的过程。[1]通过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约占13%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中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扭伤、拉伤、擦伤等),80%以上的教师认为体育教学伤害事故不可避免;71%的教师承认因为已经发生的伤害事故促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减量、减强度、减难度;在访问的十位大学分管体育工作的负责人中,一致认为对体育课而言安全、不出事故最为重要。从以上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体育教学过程中导致的体育伤害事故所伤害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身体、心理,更是对一线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学管理者的工作热情的一种挫伤,甚至由此导致的一系列法律纠纷也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鉴于此,反观我们高校体育课风险管理的状况,却令人堪忧。目前,我国尚无专门针对体育课堂教学伤害事故的相关法律法规,一般在发生重大伤害事故时往往依据《民法》等相关法律来进行权责的处理。没有了法律的保障,就好比红军在前线打仗却没有后勤保障一样,所谓的“管理”是不完善的。

3 风险存在的原因

3.1 目标伴随的必然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动机作用下的具有目的指向性的活动,因此,人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必然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而外部环境的变化性和不可控性,以及人对自身能力认知的准确与否都导致了在实现目的或目标的过程中伴随了风险的产生。从这个角度来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我国普通高校设立体育课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体质,使学生通过体育课与其他课程的学习达到成为一名“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而在实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必然伴随了风险的产生。这是从理论角度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存在风险的分析。

3.2 实践伴随的客观性

实践包含了三方面的客观存在——教师、场地器材、学生。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大有小、认真程度有深有浅、对风险的预期有多有少,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疏忽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场地、器材不合乎运动规格,一旦发生损坏或是维护不得力等状况,都会直接导致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对于学生而言,态度认真与否、心理和生理准备是否充分、技术是否得当等是导致运动伤害事故的潜在因素。

3.3 管理的空间缺位

在现实状况中,无论是从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的角度,都没有对学生的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安全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诸多导致事故的安全漏洞。从管理者角度而言,学校领导虽然将安全工作纳入其管理条例之中,并且作为其工作开展的首要前提,但是,对于安全工作而言,不是仅仅思想重视就可以万无一失,而需要实实在在的指导与行动,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方能保证学生安全工作的实施。可我们在各个校园的课外体育运动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课余体育运动没有专人指导、没有相应的保护设备(如双杠、单杠下面所需的保护摔伤、扭伤的保户垫)、场地周围没有相应的安全预防提示、学生受伤后的抢救机制尚未建立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虽然不是导致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但是却成为安全事故发生和加重的潜在隐患;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教师是体育课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其对安全工作的态度与事故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作为各项安全措施的具体执行载体,如若教师不能对安全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对教师而言,首先应对安全预防工作有着足够的重视,这是教师担负其安全教学任务的必要前提;其次,仅有重视是不够的,还必须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工作环节当中去,如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到教学事故的严重后果,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教会学生预防事故发生的一些可操作性的手段,如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不安全因素的警惕性、在没有专业人员保护的情况下不做高危险动作等,在课外活动需要指导时,教师应做到认真负责,预防各种伤害事故的发生。对学生而言,珍爱生命,主动去重视并了解相关安全知识,在做各种活动时从心理上和行动上做好必要的准备,从事有危险的活动时做好考察、咨询和防范措施,都是一个现代化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体育素养。

4 伤害事故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产生的影响

伤害事故一旦发生,就会在社会、家庭、教师、家长和学生中间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4.1 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学校作为人才培育的基地,担负着重大的社会使命。发生事故本身已经对学校的形象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如果事故处理不当,或者引起相关纠纷,最终付诸法律,对学校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则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4.2 对家庭的负面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一旦在体育课上受伤,家长出于保护学生的愿望,往往对学生日后参与体育锻炼采取消极态度,在调查中,约有一半的家长成为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最大阻力。可见,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发生伤害事故对学生家长心理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进而也影响了学生的体育态度。

4.3 对教师的负面影响

教师是离教学伤害事故责任最近的地方,一旦在教师的体育课堂上发生教学事故,将是对教师的责任心和能力的严厉拷问,尽管有时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教师的失职。所以,一旦发生伤害事故,对教师的心理将会造成严重挫伤,同时,一些教师也由于害怕负担责任等多种理由,将上课风险降低,“因材施教”,给学校体育教学任务打折扣。

4.4 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最直接表现为躯体的伤害,在此基础上,对心理的伤害影响更为持久和深远。多数学生在发生躯体损伤后,对造成伤害的动作存在畏惧心理,心理素质不好和不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甚至会从此对体育课充满恐惧。

5 我国普通高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

对风险的管理需要从以下两个环节入手:计划、组织和控制。

5.1 计划

计划是管理的第一步,有效的计划能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风险管理中,计划是建立在对风险存在原因认知基础上的。对于体育课堂而言,风险主要来自两个大方面——硬环境和软条件(如图1所示)。

在充分了解风险成因的基础上,针对每个环节做好风险预期的基础上,做好对风险的防范措施:针对硬环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课前认真观察教学环境,如天气是否炎热、场地是否有积水、裂缝、坑洼等,器材是否有坏损、螺丝松动、开裂、生锈等,教学现场是否存在分散教师和学生注意力的相关因素等。针对软条件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于体育部门管理者而言,选择和吸纳有能力的合格体育教师是减小课堂风险的前提,在此前提下对体育教师定期开展安全讲座,使每个体育教师都有强烈的课堂风险意识;使体育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风险的危害性的基础上针对以往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课堂教学事故开展预防措施培训和交流,制定课前准备常规,纳入教师上课准备计划之中,从硬环境和软条件两个角度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

5.2 组织和控制

课堂组织的过程是发生伤害事故的土壤。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在讲解示范时,学生不认真;要求学生练习时,学生开始自发组织比赛;在教学比赛时,学生由于激动兴奋沉浸于比赛之中而导致教学场面失控等等。在这些过程中,都埋下了风险的隐患。因此,建立监控机制,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始终处于教师掌控的范围之内,才能有效事故的发生。

在这个环节中要做到对风险的防范,除了需要负责具体开展课堂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师具有的高度的责任心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的能力。所谓风险防范能力即是对风险的预知和应对能力——即在认真履行教学计划所制定的教学常规的基础上,还需要教师随时观察教学环境、观察学生肢体、情绪和交流的变化,在教学环境发生不利变化、学生出现态度不认真、走神、嬉闹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排除不利教学环境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而确保教学组织过程与计划环境和条件保持安全性上的高度一致,从而达到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进行有效风险防范的目的。

6 结论

由于体育课本身和大学生心理的特殊性,普通高校体育课堂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对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做好对风险的预期和防范至关重要。但是,对风险的防范仅仅靠思想上重视是不够的,尚需要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尤其是后者,需要其在具体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中切实从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角度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才能在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完成其教学任务。

摘要:文章针对体育伤害事故问题,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风险管理的现状,探究建立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大超,李敏.国外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7):43-54.

[2]石岩.体育活动风险研究之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8,29(3):4-6.

[3]古维秋.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2):102-104.

[4]杨亚琴,邱菀华.学校体育教育组织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5)84-87.

[5]刘一隆.试论体育课伤害事故及其法律处理[J].福建体育科技,2000,19(3):39-43.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篇10

1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概念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学生伤害事故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妥善处理与防范, 应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 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概念是众说纷纭, 没有一个准确、全面的概念界定。学者张厚福等人认为,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体育教学或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竞赛中发生意外伤害, 造成重伤、残疾、死亡等重大事故[1]。然而, 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中,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 (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 , 以及在学校负有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内发生的, 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2]。其他学者也对其概念做了总结, 但是由于研究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不同, 对该概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此, 笔者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定理解为, 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代表队训练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早操和课间操和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等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 或者是在学校所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 以及学生在学校负有责任的体育场所内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发生的并造成人身伤害的事故称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的主要是目的是科学地控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 它是通过与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运动特点相结合的情况下, 对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并对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潜在型风险和外显型风险进行评估和认定, 从而对出现的伤害事故进行合理、及时有效、科学的处理。我国台湾学者袁宗慰认为:“风险管理是在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可能性等因素进行考察、预测、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包括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积极管理风险、有效处置风险及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等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其管理的目标是:减少不期望事件的发生率, 使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 以及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步骤。在此, 笔者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理解为, 为减少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 将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对在读学生在进行学校组织的校内外体育活动, 或者学生在学校负有责任的体育场所内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发生的并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件, 设置出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伤害事故管理方法, 如在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可能性等因素进行考察、预测、收集分析的基础上, 制定出包括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积极管理风险、有效处置风险及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等。

2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类型及发生的原因

2.1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

就目前而言, 风险管理在体育管理中研究或者运用都比较少, 特别是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应用更是少之又少, 可以说在这方面的应用正处摸索的初级阶段, 因此, 就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进行研究, 对科学的预防和降低, 及时有效地处理学校体育体伤害事故的发生有战略性作用。另外,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 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类, 以便更好的管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 (1) 根据学校体育组织形式可分为, 体育课事故、课外体育活动事故、体育竞赛事故和课余体育训练事故、校外体育活动事故; (2) 根据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原因分为, 学校方面造成的事故, 体育教师方根据法律责任分为学校责任事故、学生责任事故、第三方责任事故、混合责任事故。

2.2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学校体育风险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使学校体育教育中的风险管理有着更特殊的内涵和方法。在企业里, 管理者们通常把风险管理的目标定在控制财务风险, 目的是减少损失, 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 其目标是定在减少运动伤害事故, 以保证学生免予人身伤害的目的, 进而促进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全面发展。所以, 分析并尽量找出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对如何更好的预防和解决伤害事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 笔者根据学校体育自身的特点、管理和学生方面, 可以简单的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运动是具有竞争性的一种涉及消耗体力和运用技巧的活动。在运动的过程中, 人体会在肌体疲劳, 或者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给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 (2) 管理不善。一方面是对器材、场地上管理不到位, 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设计、教学常规和教学进程等管理出现漏洞, 导致学生在从事体育运动出现伤害事件。 (3) 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一方面是教师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预判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管理, 如会因为逞能而去完成未必能完成的动作, 另外, 很少有学生能自行加强风险管理的学习。有调查显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多数是学生自身的顽皮好动、自我保护能力不强、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较低, 学校的疏忽大意, 以及部分体育教师的过失、失职, 而其他非学校人员的过失等方面造成的, 极少出现故意伤害的情况。

3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策略

3.1 学校方面

建立有效的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 如校医院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追踪和监控, 给学生制定个人健康档案, 并定期给学生做身体检查, 使学校和学生都能够及时了解他们的健康情况;加强教师在运动损伤处理方面的培训, 使伤害事故发生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科学、及时、合理的处理, 从而减少风险伤害度。

学校还可以通过利用购买保险转移伤害事故风险, 即在每学期开学时大力宣传、倡导和引导学生主动购买学校体育责任保险和购买个人意外伤害保险, 这样可以在伤害事件发生后, 减少学校和学生家庭的经济损失或经济纠纷;最后, 学校方面还应该做好风险管理准备, 以便应对突来的伤害事故。

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做有关体育风险管理方面的学术讲座, 或者送教师在其他学校学习风险管理方法;另外, 可以以海报的形式在学校做体育风险管理的专栏, 宣传相关的理论知识或者实。

3.2 教师方面

自觉提高自身风险意识和应对伤害事故的能力, 如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更多关于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或现实实例, 从而对体育风险管理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尽可能教会学生学会处理、识别、评估体育活动中伤害风险。

与此同时,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进行一些高危险的体育项目教学时一定要科学、合理的保护, 这是减少体育课上风险事故的发生的重要一环。在上课前, 及时检查场地、器材;在教学过程中, 细讲解课的难点与重点, 特别是要讲明本次课应注意的风险问题, 并及时提醒学生始终保持警觉, 避免或降低伤害事故的发生;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活动, 特别是冬天或早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 可适当延长准备活动的时间, 课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承受能力, 即按照技术动作从简到难、运动负荷强度从小到大、练习动作时从原地练习到行进间练习的原则进行。

3.3 学生方面

加强自身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 提高处理伤害事故的应对能力;树立健康、安全的体育观, 主动维护学校场地、设施;积极、主动购买保险, 并配合校医院完成健康档案;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 不在课中打闹、认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新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做好练习中的保护帮助;积极参加学校相关的风险管理讲座, 并将所学知识尽可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 在不适宜运动的气候, 或者鞋底太光滑的时候尽量不打球, 降低风险。

4 结语

任何学校体育活动都存在着风险, 有些风险事先可以预料, 有些事先无法预料。学校体育中发生的任何风险, 都会对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组织产生不同的影响[3]。因此, 在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加强风险管理, 即便在事故发生的情况下, 也尽可能将风险降至最低点, 从而为学校伤害事故的预防、处理带来积极作用, 进而推动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 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开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厚福, 等.学校体育中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Z].2002.

上一篇:三十年科技发展流变下一篇:中国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