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机械化

2024-07-20

茶园机械化(精选六篇)

茶园机械化 篇1

茶叶也是产业链最长的农产品之一, 跨越农业和食品业两大领域。一般规模茶厂都拥有包括茶园 (鲜叶管理) 、茶厂 (生产加工) 、仓库 (仓储保存) 和销售 (包装销售) 的全程产业链。因此, 茶叶产业对从业者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 涉及茶叶技术人员、田间作业人员、茶叶加工技术人员、包装作业和仓库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和销售类从业人员。其中, 田间管理、鲜叶采收和茶叶加工方面用工需求最大, 劳动强度高。此外, 茶叶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 全年劳动力分配不均, 使用工难问题加剧。故实现茶叶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无疑是解决产业发展用工问题的好办法。

1 茶叶机械发展现状

我国从解放初至20世纪70年代以来, 广泛开展了茶园管理机械及技术的研究开发, 形成了适合大宗茶生产的茶园机械化作业单机设备。进入80年代, 大宗茶产业发展面临危机, 名优茶产业应运而生。以精细采摘和加工为特色的名优茶生产使面向大宗茶生产的茶叶采摘机械乏人问津。而随着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规模化国有场圃、集体企业改制, 茶产业从规模化集中经营向分散经营转变, 股份制、个体承包成为我国茶叶经营主体, 茶场 (厂) 规模变小。由于企业经营方式转变, 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 茶园生产管理制约因素少, 因而销售价格偏高、适应大型茶场作业的茶园栽培管理机械逐渐淡出茶园栽培管理领域。在我国广大茶区, 茶园管理依赖人工作业的现象维持至今。

名优茶产业发展的风生水起, 使我国茶产业产值和效益日趋提升, 茶产业在传统农业产业中脱颖而出, 成为高效农业的代名词。自20世纪90年代起, 名优茶机械化加工作业的大范围推广, 使名优茶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显著提升。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发展至今, 名优绿茶加工工艺流程已基本实现加工机械化、连续化生产。

近年来, 我国茶叶机械研制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一些茶机制造商开始重视茶园管理机械的研制, 单机作业机械开发研究较多, 能提供实现茶园管理作业的机械设备。但在推广使用方面, 还停留在以茶园管理机械设备单机作业性能评价为主的研发阶段。由于茶园管理设备购置成本高、田间使用技术门槛高、缺少配套栽培技术支持、缺少特色产品支持等原因, 我国茶园管理机械设备推广进程缓慢, 与茶场、茶叶企业对实现茶园管理、采收机械化作业的迫切需求之间仍有较大的距离。

2 实现茶园机械化管理的重要性

劳动力资源紧缺, 劳动力成本上涨, 对各个产业的影响日渐显现。对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而言, 更显紧迫。茶叶生产中栽培管理环节的支出很大, 部分茶场栽培管理成本占茶叶生产总成本的40%左右, 而在大宗茶生产中, 采摘用工占总用工数的50%以上, 茶园耕作约占总用工数的30%左右, 成为制约茶叶效益增长的重要环节。茶园田间管理高强度、低回报的农业生产工作已被劳动者所鄙弃, 劳动力密集型发展模式缺少生机和活力。通过茶园田间管理机械的使用, 减轻茶园管理用工需求, 提高劳动工效, 成为探讨缓解用工问题的核心。

目前适用于栽培管理的机械严重缺乏, 尚没有理想的耕作机械, 特别是名茶及高档茶的采茶机械缺乏, 使得茶叶生产中栽培管理环节的支出很大, 占到茶叶生产总成本的45%左右。

3 制约茶园机械化管理的因素

近几年来, 茶叶机械研制开发进程加快, 形成了较多拥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的自主产权装备, 茶园管理作业单机设备基本齐全, 并基本实现茶叶加工的机械化和连续化。但是由于缺少机械化管理作业配套栽培技术的支持, 以及茶叶机械价格偏高等因素的影响, 茶园管理机械推广应用进程迟缓, 茶园生产管理和茶叶采摘依赖于人工的现象迟迟得不到解决。茶园管理机械研制开发部门不熟悉茶树生长习性和茶叶加工技术特点, 茶叶加工生产企业不熟悉茶叶机械设备性能, 也是导致茶叶机械化作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现有的国产茶叶机械与发达国家间存在的差距较明显。一方面, 国产茶叶机械的总体质量没有进口机械的好, 无论是运行质量还是安全性能都与进口机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 国产机以单机作业为主, 没有形成连续化生产,

导致加工成本较高。此外, 国产机较为简陋和粗糙, 安全保护装置也较欠缺。

4 茶园机械化管理发展设想

(1) 根据不同地形茶园管理要求和农业机械设备性能开展机械化作业茶园栽培管理配套技术研究和机械使用性能、效率评价。总结不同地形茶园中耕、施肥、除草、除虫、修剪、采茶等作业的机械设备集成和管理技术, 建立一整套茶园机械化作业工作规程, 将机械化茶园管理系统整合到有机、绿色茶园的新建开垦、栽植、中耕、除草、施肥、修剪和采摘等日常栽培、管理作业中, 构建高产、优质有机绿茶机械化管理茶园作业技术体系。

(2) 茶树灾变规律及灾害管理技术研究。分析茶树病虫害、草害、寒害、旱害等灾害发生规律, 开展茶树灾害发生预测预报工作。筛选高效、耐久的灾害防除机械设备。

(3) 机械化采摘茶园树冠培养、肥水管理技术研究。比较分析采摘适期、采摘高度、蓬面形状等不同处理对机械化采摘得率和效率的影响。开展机械化采摘茶树蓬面留养配套覆盖技术研究。

(4) 特色大宗绿茶新产品开发。以中低档机械采摘鲜叶和夏秋茶原料为对象, 揉合其他茶类工艺特色, 打破六大茶类分类禁锢, 研制开发高香、醇和特色大宗绿茶产品。制定特色大宗绿茶产品生产工艺技术参数, 确定连续化制作生产线, 促进产业化发展。

径山古茶园 篇2

径山为浙西天目山的东北余脉,因有路径可通天目山而得名,雄伟峻拔,气势非凡,苏东坡有“势若骏马奔平川”之句。径山群峰罗立,古木参天,翠竹掩映,四季青翠,风景宜人。早在唐天宝元年(743),法钦禅师就在这里结庐开山,种茶供佛,从此径山成为绝胜觉场、名茶产地。在南宋时,径山寺被朝廷敕封为御前皇家功德院,评定为江南禅院“五山十刹”之首,殿宇辉映,楼阁林立,僧众三千,时有“东南第一禅院”之称。历代无数高僧、墨客、茶人、学者、权贵、名流无不心向神往,留下许多名篇华章、轶事佳话,造就了融名山名寺、高僧名士、禅学茶艺、诗文书画于一体的径山文化。

唐朝中期以后,得陆羽《茶经》推波助澜,烹飲之风大行天下,禅僧、士林、宫廷的茶宴、茶会、茶社开始兴起。到宋代,北苑团茶作为皇家贡茶名冠天下,飲茶法从唐时“烹”为主变为“点”为主,“分茶” “斗茶”之风盛行朝野市井。随着禅宗临济宗在江南地区的兴盛和佛教的世俗化,禅院在僧人坐禅修持、僧堂仪规和接待檀越、交结信众过程中,无不依普请之法参用茶事,茶宴、茶会、茶礼融入僧堂生活和禅院清规,成为禅僧必修课和基本功,径山茶宴应运而生。

自唐代径山寺开山祖钦师植茶采以供佛,径山茶宴就初具雏形。据嘉庆《余杭县志》记载,径山“开山祖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这就是径山茶宴的起源。当时禅僧修持主要方法之一是坐禅,要求清心寡欲,离尘绝俗,环境清静。静坐习禅关键在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而茶提神醒脑、明目益思等功效,正好满足了禅僧的特殊需要。于是飲茶之风首先在禅僧中流传,进而在茶圣陆羽、高僧皎然等人的大力倡导下在社会上普及开来,“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飲者”。陆羽当年考察江南茶事时,就曾在径山东麓隐居撰著《茶经》,至今留下“陆羽泉”胜迹(在今双溪)。

宋元时期,径山茶宴作为普请法事和僧堂仪规被严格规范下来,并纳入《禅苑清规》,臻于禅门茶礼仪式和茶艺习俗的经典样式,并发展到鼎盛时期。到了宋代,品茗斗茶蔚然成风,制茶工艺、飲茶方法推陈出新,茶会茶宴成为社会

径山古道

The inscription on the wall marks an ancient Jingshan path

径山寺新貌 A view of restored Jingshan Temple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during the Song (960-1279) and the Yuan (1279-1368).

Master Faqin came to Jingshan in 743. He built himself a shelter, started a tea farm, and practiced Buddhism.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ea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master’s Buddhism practice. The temple came into being and the reputation spread.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it was designated as the tem-ple for the royal house and called Jingshan Wanshou (meaning Lon-gevity) Zen Temple. It was officially designated as the number one of the ten Buddhist temples in the south.

Tea was more than a way of life since day one with Master Fa-qin. Zen monks needed to sit and meditate for a long while. A cup of tea helped them calm down and sustain their energy for keeping concentrated on their spiritual inquiry. Tea sipping became popular first among Zen monks. This practice became widespread with the promotion on the part of Lu Yu, who wrote Book of Tea. During one of his field studies across Zhejiang, he stayed near Jingshan Hill.

Tea evolved to play a central part in the Buddhism practices at Jingshan Temple. A set of complex tea rituals was developed and integrated. Monks needed to master the tea-related commandments and daily routines. Tea rituals were also developed to entertain visiting monks, pilgrims and disciples. Over centuries, initial rules concerning tea at Jingshan Temple grew into “Commandments of the Zen Temple”, stipulating procedures and a complete list of dos and don’ts concerning how tea rites should be observed and con-ducted at the temple. This set of tea rites went to Japan and grew into the Sado or the way of tea, developed and perfected by monks of Rinzai Sect in Japan.

In the past, the tea party was held at Bright Moon Hall for visit-ing VIPs such as court ministers, nobles, venerable monks, and celebrated scholars. Such a ceremonious reception differed in scale and process from those held by and for monks at the temple. At a reception for secular VIPs, monks acted as hosts and VIPs guests. They sat separately according to a seating plan developed and abided by at the temple. On some occasions, however, guests and seculars could be mixed in seating.

Ordinary tea parties were small in scale and did not qualify to be held at the Grand Brightness Hall. Tea could be served at Zen rooms, guest rooms and monks’ dorms.

Bright Moon Hall is spacious with large windows. The simply furnished hall opens to a view of shady trees, peaks and the sky, creating a sense of serenity and majesty. In front of the hall is a small pond dug by a monk hundreds of years ago. □

茶园使用防霜机械系统的初探 篇3

1 使用的基本情况

1.1 使用设备

引进日本古田电机株式会社生产的DFC1030-3K型茶园防霜机械系统一组共6台, 防霜机叶轮旋转直径为100 cm, 电机功率为2.48 k W, 电源为三相380 V。

1.2 设计安装

根据我地早春发生“倒春寒”霜冻时的气流方向, 试验防霜机顺气流方向安装, 6台防霜机南北向成2排分布, 间距为30 m×30 m, 防霜机左右摇摆角度为90°;下俯视角度为35°。安装基础高度为6.66 m, 出风点高度为7 m。电缆空架配置, 防霜机控制系统集中在一个控制箱内。2台为一个回路, 分路间隔5 s启动。利用日本进口感应温度探头探测温度, 实现自动控制。感应探头设置于茶树蓬面, 设定开启温度为3℃, 停止运转温度为5℃。

1.3 使用地点

在镇江市南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内, 茶园面积为0.59 hm2。4年生茶树, 品种为特早芽种“乌牛早”, 一直采取立体采摘方式管理, 采摘面集中分布在60~120 cm。以试验区相邻的同一品种、同时定植、同等高度的茶园作为对照。

1.4 观察内容

一是观察防霜机的开启时间;二是观察防霜机覆盖范围的茶蓬温度变化情况;三是测定不同距离的风速;四是测定不同区域的噪音。

2 使用的效果

2.1 霜冻期防霜机自动开启正常

据观察2007年3月上旬霜冻过程, 我们把温度设定在开机温度为3℃, 关机温度为5℃。连续5 d防霜机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 最长日开启时间达15 h, 根据当天的温度情况, 开机时间在19∶00~23∶00, 停机时间为次日的6∶00~10∶30, 累计自动开启时间为54 h, 没有任何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2.2 风力稳定, 送风距离远

我们选择试用区第二排防霜机, 从管柱下中心线起, 拉一直线向前, 然后向左、向右每隔15°作为扇状直线, 每边各3条。中心线10 m作为一个测试区, 共设了4个测试区段40 m远。静态无风状态下, 用风速仪在每个测试区段内测量各区段内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风速。测试结果:10 m处风速为4.80~5.20 m/s, 20 m处风速为2.10~2.40 m/s, 30 m处内风速为1.40~1.70 m/s, 40 m处风速为1.10~1.30 m/s (见表1) 。

m/s

2.3 噪声指数60 d B之内

我们在中心线10、20、30、40 m处测试不同距离的噪声, 结果:10 m处为59 d B、20 m处为54 d B、30 m处为51 d B、40 m处为48 d B。

2.4 增温效果明显

2007年3月6~7日, 在防霜机启动情况下, 我们在防霜机高度7 m处、对照区茶树蓬面0.80 m (集中采摘层高度) 处和试验区防霜机正前方6 m处的茶蓬面 (高度0.8 m) 设置3个点;采用自动温度记录仪, 每间隔30 min自动记录温度变化情况。茶树蓬面附近气温和上空7 m处气温, 在傍晚过后都急剧下降, 但茶蓬附近气温下降更快, 降幅更大, 出现明显的逆温现象。温差在不同时段有所差异, 达到2~6℃;最低温度出现在当日23时以后至次日凌晨3时, 最低温度达到-1.50℃, 而防霜机区域内最低温出现在0点, 温度仍然达1.20℃, 且时间很短, 只有30 min。到0∶30以后一直保持在2℃以上。2009年3月25~26日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测试, 并在试验区8、16、24、32 m设4个测试点, 结果得出同样的趋势。对照区最低温度出现在26日1∶30时, 温度为0.70℃;试验区的4个点的温度为6.20、3.70、4、3.90℃。分别比对照区高5.50、3、3.30、3.20℃。在4个测试点内8 m的增温最好, 离防霜机距离越远, 风力渐弱, 增温效果渐低, 24~32 m增温效果基本一致 (见图1) 。

2.5 茶叶受冻害明显减轻

2007年在霜冻害发生后12 d, 对防霜机前方0~30 m的茶树每隔3 m为一个取样点, 共11个点。采摘枝条上的全部新芽, 按照新芽受冻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分级标准为芽叶受冻伤且影响产量或外形的为冻害 (结果见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 防霜机区域内11个点平均芽长为28.91 mm, 比对照的13.54 mm长14.65 mm, 芽长增加108%。从百芽重看, 试用区11个点平均百芽重为7.68 g, 比对照的3.47 g重4.21 g;比对照重121%。芽叶完好率比对照区提高3倍以上, 受冻害率下降90.64%, 即防霜效果达到90%。

3 问题和探讨

3.1 我地早春茶叶遭受冻害的几率大

据近30年的气象资料记载, 苏南地区3月份有霜害几率占90%以上, 年平均发生天数为5.10 d。从生产实践来看, 茶叶的特早芽种、早芽品种, 每4~5年中就会遭遇重霜1遇 (损失60%~80%以上) , 中霜1~2遇 (损失30%~60%) 、轻霜1~2遇 (损失30%以内) , 无霜害年份5年难得一遇。

芽/m2

3.2 防霜机械是利用“逆温现象”进行防霜

在一般情况下, 温度是随着高度的上升而下降, 但在早春“倒春寒”条件下霜冻发生时, 在一定的范围内温度是随着高度的上升而增高, 这种现象叫“逆温现象”。在逆温条件下, 离地面6 m以上高度空气层的温度比地面平均温度高出约2~6℃[1];当日出后, 则茶蓬温度升温快且幅度大, 出现相反的逆温现象。近两年来, 分别对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省茶区21处茶园、105个点进行了试验, 都得出同样的趋势。防霜机原理[2]:一是利用钢管将一种特制的风机架在离地面6 m以上高处, 当霜冻发生时, 将上方较高温度的空气不断吹送至下方茶蓬低温空间, 使其混合增温, 以提高地面温度, 避免树体温度降至0℃以下;二是扰动茶园近地空气, 形成微域气流, 吹散水汽, 减少形成露水, 阻止霜 (冰晶) 的形成;三是即使形成霜时, 也可减缓化霜速度, 从而减轻芽叶的二次冻害。

3.3 茶园防霜机械的防霜效果明显

据对11个点调查, 受霜冻害率比对照低71.52百分点, 12 d后茶芽平均芽叶长度比对照长108%。百芽重增加121%, 防霜效果明显。

3.4 防霜机长期使用经济, 但一次性投入成本偏高

该示范机械是全套进口, 单台价格在1.60万元, 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但综合折算成本就不太高了。一台机覆盖面积在1 000 m2左右, 折合人民币约1.10万元/667 m2, 相当于钢架大棚设施投入, 比智能温室的投入要低。使用寿命达20年, 综合折算每年分摊成本530元/667 m2, 加上电费约50元/667 m2, 实际每年投入仅600元左右。根据近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 早春茶受到严重冻害, 当年损失达1 000~3 000元/667 m2。轻度冻害也会影响高档早茶的品质, 价格大打折扣, 综合成本并不比其它防霜措施成本高。若能国产化生产, 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3.5 茶园防霜机械系统易操作, 自动化程度高

与传统茶园防霜冻技术措施相比, 防霜机械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使用寿命长、操作简单、节能环保、安全稳定等优势。据日本多年应用实践证明, 还可提早开采5~7 d。

本次使用只对防霜效果进行观察试验, 对于防霜机理、地形地貌对温度的影响、茶树不同品种、在不同地点种植、不同的栽培管理方式的抗寒差异等, 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随着早茶价格的上升, 制作高档茶叶的早芽良种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由于江苏省早春气温不稳, 茶园遭受霜冻危害时有发生, 给茶农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为探讨方便、省事、可靠的防霜办法, 引进日本茶园普遍采用的DFC1030-3K型茶园防霜机械系统进行试验, 探索该机械系统在我地实际应用的效果, 为茶园各种防霜措施比较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茶园,使用,防霜,机械,初探

参考文献

[1]茶冻霜害对策资料集[C].日本静冈县:茶生产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 1979.

[2]武田善行, 野中邦彦, 中村顺行, 等.茶大百科[M].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 2008.

有身份的茶园 篇4

王安明兄弟几个一起打造的安溪感德镇福远茶叶专业合作社,在感德镇岐阳村有一个茶园基地,虽然在生态茶园的路上走得比老林晚一些,但步子谨慎、扎实。

专家“策划”茶园

安溪感德镇,是中国茶业第一镇,乌龙茶的主产地之一。感德产茶历史,据说有千年。比较临近的传说,有茶神谢枋得。谢枋得是南宋爱国诗人(1226-1289年),江西信州弋阳人,曾与文天祥同榜进士。南宋灭亡后,谢枋得不愿在元朝做官,便到感德槐植等地讲学、劝道,鼓励民众开垦荒地,种植茶叶,并留下茶诗《觅茶》:茂绿林中三五家,短墙半露小桃花。客行马上多春日,特叩柴门觅一茶。据说是因谢枋得的倡导,感德茶业才得以发展,所以当地人尊其为茶王公。明成化五年(1469年),槐植人集资兴建茶王公祠,塑正顺尊王金身供奉,纪念谢枋得,之后更将其拜为茶神。现在,槐植茶农春茶时节还会祭拜茶神。

我们此次没去槐植,而是去拜访感德岐阳村茶农王安明。历史上有一位姓王的人,在铁观音历史中不得不提。据说当年王士让(安溪崇信里尧阳乡,今西坪镇南岩村人)奉召赴京师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携南岩山麓之乌龙茶相赠,方苞品后,自感为茶中珍品,转献乾隆,乾隆看这茶叶形似观音脸重如铁,赐名“铁观音”。

王安明兄弟四人一起经营茶生意。其他三兄弟分布各地开拓市场,他留守岐阳,负责茶园的管理。

抵达岐阳次日清晨,我们冒雨上王家的茶园。茶园距离岐阳村最近居民居住区中洋自然村亦有约2.5公里。王家茶园就是一座山头,种植面积110亩。从王安明家出发,走路上山,需40分钟,采茶工人常步行,但因路难走,王安明兄弟安排我和摄影搭摩托车上山,并交代我们要坐好扶稳胆子大。狭窄的山路贴着山壁,只可一辆摩托车小心前行,踩着油门上坡拐弯,左侧似悬崖,右侧梯壁上的野草不停拍打着车上的人。山头所处位置叫牛长坑,海拔540多米,茶园坐东朝西,日照时间长,比周边的茶山更具优势。

茶园分三个部分,按海拔从高往低,分别为限量版、茶人心及通过阿里巴巴、天猫等销售的普通茶叶区域。限量版茶园约30亩,位于海拔549米处,多云雾,产出茶园中最好的茶叶。茶人心,也是社区支持农业(CSA)订购区,大约三四十亩。设定社区支持农业订购区,王安明是希望可以与城市消费人群建立比较固定的生产、消费合作关系,他想策划一个“来安溪种棵树”的活动,城市人既可认养他的茶园、认购他的茶叶,还可在茶园中亲手栽种一棵树,既可以优化茶园生态,也能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更深的一种联络。

关于社区支持农业,现在还只是尝试。未来一两年,高速公路感德段计划通车,王安明认为,那可能会带来更多自驾客流,也会给社区支持农业这一区块带来活力。

这些做法和想法,不少与福建省农科院及台湾财团法人有机农业研究基金会的专家有关。

王安明的茶园自称“感德镇首家有身份证的茶园基地”,除通过无公害茶园认证,合作社还与福建省农科院以及台湾财团法人有机农业研究基金会大陆顾问团队合作,推出了“茶叶安全生产管理质量溯源系统”。从合作社产出的每一斤铁观音,都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码”,消费者可通过条形码,查询到包括采摘、毛茶、运输等各种信息,据说细致到采摘日期、采摘时天气、什么时候喷了什么药物、运输线路等等。

基于这种合作,王安明笑言变成了“小学生”,每天都要做作业,像罗岩村的林瑞福一样,王安明也每天都要做农事记录,当天,是除草还是采摘还是观察,都要写下,而且还要拍下照片,打印出来,贴在记录本上。

为什么要这种合作?王安明说,虽然做茶自己更懂,但关于虫害、土壤,“我们其实只是根据经验,大概性的知道”,他觉得,要做无公害、有机茶,光靠经验是不够的,“一旦土壤有情况,或者有病虫害,农科所和台湾的专家肯定比我懂得怎么做。”与专家的合作刚刚开始,前段时间台湾有机农业研究基金会负责安全管控的人员来抽样检测,没有发现茶园存在土壤、农残等方面的问题,包括“很难通过”的稀土,也顺利过关,这给王安明增加了更多信心。

黄豆与茶叶

牛长坑的茶园已开垦七八年,王安明说,茶园的土壤需要翻种一次,保持其肥力,要不然土壤、肥料会变质。

不过,要维持自己这110亩生态茶园,还需要周边环境的配合。去年,福远成立了合作社,5户茶农加入。王安明说,未来希望把茶园周边的茶农都带动起来,一起做生态茶园,这往大了说,是大家一起做好茶,往小了说,“别的茶园不好,虫子会跑过来的。”他认为今年秋茶时,社员可以增加到五六十户。

感德的茶,多是铁观音。但铁观音的做法分正味、消青、拖酸等,口味上为韵香、清香和浓香。对茶叶采用何种做法,涉及到茶叶本身的特质、摇青炒青及烘焙的时间等,也关联到每一个茶农的手艺。王安明计划在合作社,纳入感德各种做法的好茶,譬如,他们岐阳的茶,香气好,但水路清淡,那就可从槐植村吸收正味铁观音做得好的,从剑斗吸收拖酸味道不错的,从祥华吸收传统炭焙手法、水回甘更好的茶农,一起合作生态茶园。“我可以在每个村子先发展一个茶农,他可以先试着按我们的方法做,如果觉得好,就可以把他茶园周边的茶农带动起来。”

在王安明家中,我们看到一袋100斤的黄豆。问他,才知这黄豆是要种到茶园去的,这是为了改良土壤。王安明说,尽管以前农残控制得不错,使用的多是生物农药,但土壤仍然需要1-2年的改良。他希望达到的状态是:茶园变成一种“自然现象”,不用施肥,不用喷药,茶园可以自然循环。

春茶之后,王安明会让工人将黄豆种入茶园,夏茶时节,黄豆长苗但尚未开花时,将其翻入地里,使其发酵,变成茶园肥料。100斤黄豆,可种植40亩地,成本可控。不过,种植花生,效果可能更好,只是花生成本高。王安明打算用一两亩地试种花生,与黄豆比较,测算成本是否可接受,“如果太高,还是用黄豆。”据说黄豆也可使铁观音具有独特香韵。

从这一点看得出王安明的谨慎,包括采茶。采访那几日都在下雨,我们见到不少茶农在阴雨天抢着采摘茶叶。在王安明看来,雨水天盲目采下,是做不出好茶的。采茶,要好天气,时间得在上午11点至下午4点之间,太阳能晒到,发酵的功能好。如果时机不对,“采了做不出好茶,那不如不采。”因为天气,今年的限量版就没采下多少斤,他把希望寄于今年的秋茶。秋茶通常有15-20天的采摘时间,雨水也少。

我们到感德时,王安明刚好有新茶做出。王安明的父亲,以及村里的几位老茶人,来到王安明家中评茶,五个茶杯,放入五份茶样,一道道品过去,交流口感和建议。每个人的意见都会有所不同,但这正是王安明想要的。

他偶尔还会做点纯手工的茶,做一种经验的积累,以便不忘记制茶的手感。我们在他的茶柜中,发现了一些陈年的柚子茶,就是手工制作的,其中保存最久的已有30年,是他十一二岁时做的,有人出高价,他也不卖。柚子茶可治疗胀气等消化问题,王安明所做的柚子茶,柚子要是红心的,要加冬蜜、盐,以及纯手工的茶叶(以前采用的是手炒的茶叶),喝起来有酸、甜、咸以及茶味。他说白心的柚子做茶更容易,但香气不好,药效也更差些。柚子茶的保存不需要太刻意,用麻绳绑起来,挂在家中阴凉通风处即可。如今他每年还会做千把个柚子茶。

普通茶园如何转变成有机茶园 篇5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化肥、农药的不恰当使用,导致农业环境污染加剧,使土地持续生产能力下降,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污染物质的迁移与恶性循环,使食品、水源、空气受到污染,直接危害到人们健康,人类生存受到挑战。

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相继建立专门机构,制定相应的法令法规,严格限制化学产品在农业和食品行业的使用范围与数量,大力倡导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没有污染的天然有机食品;同时,为保证有机食品的安全生产,还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和要求。

如今我国已有100多个农副产品通过国内外有关颁证组织的有机认证,如豆类、蜂蜜、谷物类、茶叶、中药材、奶制品等,主要出口到欧盟和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

有机茶是我国第一个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的标准不同,标准的要求也不同。无公害茶和绿色食品(A级)茶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也允许使用少量化肥,但产品中农药残留必须符合我国和欧盟规定的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有机茶和AA级绿色食品茶生产过程中则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肥料和除草剂等,只能使用有机肥料,并采用生物措施和物理的方法防治病虫草害。

2 常规茶园要怎样转换为有机茶园

2.1 不使用任何禁止使用的物质

茶园生产管理者有一个明确的、完善的、可操作的转换方案。该方案包括茶园及其栽培管理前3年的历史情况;

2.1.1 道路系统的设置

为使茶园管理和运输方便,根据整体布局,需设置主干道和次干道,并互相连接成道路网。

2.1.2 排水系统的设置

园地范围内的沟、渠等水利系统设置,应与道路网紧密配合,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做到小雨不出园,中雨、大雨时能蓄能排。有条件的可建立茶园移动式喷灌系统,保证茶树生长具有适宜的水肥条件。

2.1.3 荒芜和失管茶园3年以上,应经过至少12月的转换期。

因此,荒芜和失管茶园如有证据表明多年未使用禁用物质,也应经过至少12个月转换期。

荒芜和失管茶园未达不到3年,则必须满足转换3年的要求。

2.2 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技术措施;

2.2.1 在发展新茶园和改造低茶园时,应因地制宜地有目的保留部分林木植被,在山顶、山坡梯田之间保留一定数量的自然植被。

在低纬度、低海拔区茶园中适当种植豆科植物和遮阴树,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与风蚀、改善小气候,提高茶叶质量。有计划地在基地周边的上风口营造防护林带,尽量保护好基地中的生物栖息地,即改善茶树生长环境,又能更多更好地利用光、热、水、气、肥等自然资源,增加基地的生物多样性,美化茶厂的环境,同时获得较高的生物生产力。

2.2.2缓冲带可以是一片耕地、一条河流或一痤水库、一片丛林或树林,也可以是一片荒地或草地等;

物理障碍可以是一堵墙、一个陡砍、一个大棚或一座建筑等。也可以有机茶园外围茶树自然生长来形成隔离带,这在云南、广东和海南等热带地区使用较多。也可以在有机茶园的周围种植一些作为,但这些作物一定要按照有机方式种植和管理,收获的作物也只能作为常规产品销售,并且都需要有可供跟踪的完整的记录。

2.3 能持续供应茶园肥料、增加土壤肥力的计划和措施

*在丘陵山区茶区,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对这种坡地茶园应修筑水平梯田,降低坡度,

*实行等高种植和合理密植,

*对梯田地茶园梯壁上的杂草要以割代锄,或在梯壁上种绿肥、护坡种植或可供茶农食用和当地销售的当地作物,如豆类、花生等。这样可以减弱地面土壤侵蚀,增加水分渗透,稳定土壤温度和湿度,增加土壤肥力与生物活性,促进茶树生育旺盛。

2.4

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防治,减少茶园病、虫、草害的计划及生态改善和具体计划和具体措施等。

2.5 同时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记录档案。

包括生产过程中肥料、农药的使用和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并保留所有的农事活动记录档案,供认证机构根据标准和程序进行核查。

有机茶园基地生产建设田间档案内容如下:

2.5.1是地块分布图,清楚地显示出茶园各个地块的大小方位、边界、缓冲区及相邻土地的状况,显示茶树、建筑、树林、溪流、排灌系统等。

2.5.2是茶园历史记录,详细列举过去3年每个地块每年的投入物(肥料和农药等)及其投入的数量和日期。

2.5.3 活动记录,农事活动记录是实际生产过程发生事情的详细记录、天气条件、遇到的问题和其他事项

2.5.4 当年投入物记录。详细记录了外来投入物物品、种类、来源、数量、使用量、日期和地块号等。可以从收据和标签上加以鉴别,记录应和地块号相关联。

茶园机械化 篇6

1 文化属性确立

茶文化在茶园文化景观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地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 在文化上也会有一些差异。由于文化的定义比较大, 涉及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这些因素又以各地区在饮食文化和风俗文化的差别较大。茶文化作为饮食文化的一种, 因此在各地区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 各地区在建立茶园文化景观时, 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地的文化背景, 而不能仅仅将其作为普通的休闲建筑, 照办其他现存的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具体而言,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时, 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 茶园环境的自然属性, 在建立茶园文化景观时一定要结合选址地周围的实际环境, 使茶园景观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否则, 设计的茶园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自然属性相互冲突, 不利于发挥茶园景观的作用。一个与周围不相称的景观, 对于游客也没有任何吸引力;第二, 我国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最早起源于我国, 然后传入到其他国家, 在这些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应的茶园景观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那么我国在进行茶园文化设计时, 不能照搬别人的茶园景观设计。而是要结合我国的茶文化背景, 否则, 一味照搬别人的设计, 只会导致自身的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不伦不类;第三, 地方文化属性。我国的茶园文化设计首先要考虑我国的茶文化,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个地区在建立当地的茶园文化景观时, 要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只有综合我国的大文化属性和地区文化属性, 才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园文化景观。文化属性是支撑茶园设计的核心要素, 脱离了文化属性的茶园设计都很难经得起推敲, 最终也会被淘汰掉。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设计为例, 汉中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也具有得天独厚的神态环境, 这为汉中西乡的茶园文化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汉中西乡在开展茶园设计时结合汉中丰厚的文化历史, 在充分利用好汉中的生态背景条件下, 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这为该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动力。

2 自然属性

在茶园文化景观当中, 自然景观是最重要的元素。因为我们虽然可以通过设计建立一些外在的景观, 但是却无法建立自然的景观和风貌。因此, 我们在建立茶园文化设计时, 一定要发挥自然景观在这当中的重要作用。外部景观设计对于自然景观来说只是起辅助作用, 是在自然景观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通过外部景观的点缀修饰作用, 让自然景观或者茶山的文化属性表现的更明显。在茶园文化景观当中, 自然景观以自然乡村风貌和天然茶山为主。自然因素对于茶园景观的设计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 因此在进行自然景观设计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设计时, 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土地的基质, 不能脱离实际而主观臆想的去设计。否则, 设计出的景观设计, 在原有基质上无法实现, 或者与原有的自然景观彼此冲突, 这样导致最终的茶文化景观设计效果很差, 也会与最初的设计动机相去甚远。

我国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有着比较大的差别。从气候上看, 南方地区湿热, 雨水量较为充足, 而北方地区则相反, 北方干燥寒冷, 相对降水量较少。截然不同的气候对应的差别较大的自然风貌。由于南方雨水充足, 所以在土地上主要是水田和茶园。在自然景观上, 则表现为数量众多的茶山。北方由于雨水量匮乏, 在土地耕作上以旱田为主。在自然景观上则表现为茶田与旱田共存的局面。从降水量这一因素就可以看出, 气候的差异对于自然风貌的影响。不同的自然风貌, 也就需要进行不同的茶园文化设计。因此, 这也要求我们在进行茶园文化设计要因地制宜, 结合当地的自然风貌, 设计茶园文化景观。通过设计出凸显当地特有的茶园景观, 不仅能表现当地的茶园文化, 也有利于表现当地的自然风貌。

3 景观形式展示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设计时, 要考虑的因素较多。要想设计出的茶园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 对于我们的要求则更高。这主要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完善:一是通过良好的规划, 确保茶树的种植布局合理;二是茶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而是要与周围的动植物群落保持和谐共处的布置。这就需要我们在茶文化景观设计时, 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 在良好的大局观的指导下, 设计出规划区与自然环境和谐融洽的整体布局。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设计时, 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景观的分类。单从结构上分类, 景观不外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其中自然景观我们已经在前文提到过, 它容易受到各地区的气候、降水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自然景观主要包括:茶田、茶山等农业景观。在进行相应的设计时, 还要充分考虑规划地的自然景观, 因为如果茶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不能喧宾夺主, 而是要更好的体现当地的自然景观。因此, 必须弄清楚两者之间的指导与从属的地位关系。在设计茶文化景观时所涉及的人文景观主要是为了突出规划地所特有的茶文化以及当地的特殊文化。这种人文景观不仅包括我们常见的各种历史建筑以及山水风貌, 还包括规划地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通过在实际茶园文化景观时设计的人文景观, 增加茶园文化景观的特色与魅力, 同时对于宣传当地的文化也大有裨益。

从景观是否纯天然进行分类, 景观又包含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在进行茶园景观设计时, 必然要综合使用这两种景观, 如何使得这两种景观搭配得当、交辉相印, 需要设计者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茶田在景观中无疑是属于自然景观, 如何在构造茶园时, 通过构造的人造景观更好的凸显自然景观的特色, 需要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茶园文化所包含的“雅”的意境, 另一方面要确定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之间的主次地位。毫无疑问, 与人造景观相比, 自然景观更能凸显当地的文化内涵。因此, 在进行具体的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之时, 需要确定以自然景观为主导的思想, 通过人造景观的搭配, 使得设计出的茶园文化景观能更好的凸显当地文化。只有这样, 设计出的茶园文化景观才能更具特色, 也更能吸引游客前来欣赏。这对于宣传当地文化, 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与经济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的说来, 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就是要在茶文化为主体的前提下, 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实际的自然景观糅合在一起, 通过设计的文化景观更好的宣扬当地文化, 凸显美丽的自然景观。只有结合规划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设计出的文化景观才是最适合当地的茶园文化景观。如果各个不同的地方, 都采取生搬硬套的模式, 按照同一个模板进行同样的茶园文化景观设计, 那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以地方文化为内涵, 是为了使当地文化更好的为世人所知。

4 科学的施工过程

在进行具体的茶园文化景观施工时, 需要实施多方面的工程。如果施工过程不得当, 对于良好的景观设计理念的落实效果也会打折扣。茶园工程包含的工程较多, 需要在施工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茶园工程中的土方工程为例, 该工程不仅工程量偏大, 任务也很重。如果在施工之前不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旦在某一个施工环节出现纰漏, 导致整个施工过程需要返工, 对于整个茶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也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设计需要对茶园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程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的施工过程, 才能更好的完成茶园景观的设计。

5 综合管理规范

在完成了茶园文化景观的施工过程之后, 并意味着茶园景观设计工作的完结。还要通过在具体的茶园文化景观经营管理过程中, 通过对茶园的精心养护和管理。使得茶园文化景观的外观能够较好的延续下来。在具体的养护过程中, 茶园景观的养护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的土质情况, 以及对于景观植物的一些特殊要求等因素, 对包含茶树在内的所有景观植物实施施肥、修剪等养护工作。茶园的管理工作较为繁琐, 它主要包括对茶园景区的看管、景观设施的维护工作, 以及对游客的服务管理工作等。通过规范的管理工作, 有利于提高茶园文化景观的管理水平。在这种高水平的管理前提下, 才能让游客更好的欣赏到设计者精心设计的茶园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李帆, 石锦安.乡村景观与生态茶园构建模式探讨——以雅安和龙茶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 (27) :14873-14875

[2]胡赛强.安溪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策略[J].茶叶科学技术.2010 (03) :45-49

[3]蒋秀碧.论我国茶文化及其社会功用[J].时代文学 (下半月) .2009 (11) :205-206

[4]邱海蓉, 冯中朝.茶园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 (学术版) .2009 (01) :271-274

上一篇:蛋白质序列比对算法下一篇:信息类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