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

2024-07-13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精选七篇)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4—2007年间, 到我站检验科检测血清HBV标志物的7月龄~2岁的婴幼儿共184例。受检婴幼儿母亲在住院分娩时才被告知为HBsAg携带者, 该婴幼儿在出生24h内及1、6个月时, 分别注射了10μg乙肝疫苗和200U乙肝免疫球蛋白。

1.2 检测方法

抽取2ml静脉血, 分离血清,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 即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在有效期内使用, 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并判断结果。

2 结果

2.1 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

184例婴幼儿血清标本中, 血清HBV标志物检出模式共9种, 见表1。

2.2 不同性别HBsAg阳性率

184名婴幼儿中, HBsAg阳性者20例, 阳性率为10.87%。男性97例, 女性87例, 男女阳性率分别为11.34% (11/97) 和10.34% (9/87) 。经χ2检验, 男女性别间阳性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4, P>0.05) 。

2.3 不同地区HBsAg阳性率

184名婴幼儿中, 乡镇出生的73例, HBsAg阳性率为10.61% (7/66) , 市区出生的111例, HBsAg阳性率为13.27% (13/98)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1, P>0.05) 。

3讨论

资料显示, 184名婴幼儿中, 血清HBV标志物检出模式共9种, 不同性别、乡镇和市区出生的婴幼儿间, 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率仅为10.87%, 比文献报道的40%要低得多。说明HBV母婴传播主要通过产后哺乳或与婴密切生活接触等途径感染, 对母亲为HBsAg阳性的婴幼儿, 采用联合免疫阻断垂直传播效果给予充分肯定。但仍有失败者, 宫内感染是导致新生儿出生后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3]。HBV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宫内感染, 时间主要发生在孕晚期。而我们没有在孕晚期对HBsAg阳性的孕妇进行免疫。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 为进一步降低我市居民的HBV携带率, 应采取如下措施: (1) 加大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 普及乙型肝炎的防治知识, 提高群众的预防意识, 能够自觉地注射乙肝疫苗来预防的感染; (2) 加强疫苗管理, 确保疫苗质量, 增加广大人民群众抵御HBV的能力; (3) 未感染HBV者及HBsAg阳性家庭成员, 应及早到正规医疗机构按时足量地接种乙肝疫苗, 以减少患上乙型肝炎的机会; (4) HBsAg阳性的孕妇, 不仅对其婴儿进行联合免疫, 而且要在孕28、32、36周时, 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乙肝患儿的出生。

参考文献

[1]周正任.医学微生物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5-292.

[2]刘晓萍.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结果评价.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5) :25-26.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乙肝两对半及HBV-DNA定量检测的消化内科、门诊及健康体检者共计6745例。

1.2 分组

筛选出HBsAg (+) 患者家庭211个, 共计665例, 将其分为三组, 其中父亲HBsAg (+) (其中父亲HBsAg阳性, 母亲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DNA均阴性) 的家庭103个, 子女116例其中男63例, 女53例;母亲HBsAg (+) (其中母亲HBsAg阳性, 父亲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DNA均阴性) 的家庭108个, 子女127例其中男68例, 女59例。选择父亲和母亲HBV血清学标志和HBV-DNA均阴性的家庭93个为对照组, 子女113例其中男52例, 女46例。父母年龄51~61岁, 其子女未接种过乙肝疫苗, 子女年龄为30~42岁。

1.2 检测方法

(1) 将HBV标志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ELISA检测。试剂盒由郑州安图绿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酶标仪为瑞士TECAN 150-8全自动酶标仪。 (2) HBV D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试剂盒由深圳凯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PCR仪为美国ABI StepOne plus实时荧光定量PCR仪。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HBs Ag (+) 父亲或母亲所生子女的HBV感染数与HBs Ag (-) 父母家庭子女HBV感染数比较, 见表1。从表中可见, 与HBsAg (-) 家庭HBV子女感染数相比, 不管是父亲HBsAg (+) (χ2=18.025, P<0.005) 还是母亲HBs Ag (+) 家庭 (χ2=45.769, P<0.005) , 差异显著。

2.3 103个父亲HBsAg (+) 家庭中共有41位子女感染HBV, 108个母亲HBsAg (+) 家庭中共有68位子女感染HBV, 二组家庭所生子女男女性别差异显著 (χ2=7.776, P<0.01) , 见表2。

3 讨论

全世界HBV感染者约有20亿, 其中慢性携带者约31.5亿。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 HBs Ag携带者亦高达10%~15%, 慢性HBV携带者超过1.2亿。HBV感染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HBV传播模式是乙肝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母婴垂直传播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也是人群中大量HBV慢性携带者形成的主要原因[2]。随着人们对母婴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以及家庭内部接触传播的认识, 父婴垂直传播在垂直传播中的作用也已引起足够重视。目前研究表明HBV垂直传播不仅包括母婴传播, 而且包括父婴传播。父婴传播是指HBV通过生殖细胞即精子直接传给子代[3]。近年研究表明, 父婴传播也是HBV的重要途径。父婴垂直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在HBV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所起的重要作用, 已被广大学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数据所证实。但垂直传播的规律和特点还未见报道。

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 为了找出垂直传播的规律, 我们分别对研究对象的母亲和父亲作常规体检, 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V感染标志物和RT-PCR法检测HBV-DNA, 母亲均为阴性者 (作了肝炎史随访, 均无肝炎病史) , 父亲必须是HBsAg或HBV-DNA阳性;父亲均为阴性者, 母亲必须是HBsAg或HBV-DNA阳性。子女是未接种过乙肝疫苗和受血者。

本研究母亲或父亲HBsAg (+) 的211个家庭中, 子女HBV感染率与HBsAg (-) 对照组家庭相比, 无论是父亲HBsAg (+) 家庭 (χ2=18.025, P<0.005) 还是母亲HBsAg (+) 家庭 (χ2=45.769, P<0.005) 差异显著。说明父亲或母亲HBsAg阳性家庭的孩子比父母HBsAg均为阴性的家庭更易感HBV。也证明了垂直传播不仅包括母婴垂直传播, 也应包括父婴垂直传播。无论母婴还是父婴垂直传播都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这与大多数研究者结论一致[4,5]。

通过对母亲或父亲HBsAg (+) 家庭中被感染孩子的男女不同性别研究发现, 父亲HBsAg (+) 的103个家庭中, 子女41名HBsAg阳性, 感染率为35.34%, 其中男孩34名, 占子女HBs Ag阳性的82.93%;女孩7名, 占子女HBsAg阳性的17.07%。母亲HBsAg阳性的108个家庭中, 子女68名HBsAg阳性, 感染率为53.54%, 其中男孩39名, 占子女HBsAg阳性的57.35%;女孩29名, 占子女HBsAg阳性的42.65%。父亲HBsAg阳性家庭子女中男孩与女孩HBsAg阳性率与母亲HBsAg阳性家庭相比差异显著 (χ2=7.776, P<0.01) 。说明母亲或父亲HBsAg阳性家庭中被感染孩子存在性别差异, 即父亲HBsAg阳性家庭中的男孩更易被感染HBV;而母亲HBsAg阳性家庭所生子女中, 男女性别无明差异。

以上的研究说明在HBV垂直传播中, 不仅包括母婴垂直传播, 也包括父婴垂直传播。无论母婴还是父婴垂直传播都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且母亲或父亲HBsAg (+) 家庭中被感染孩子存在性别差异, 即父亲HBsAg (+) 家庭中的男孩更易被感染HBV。但有关父婴母婴传播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还不十分清楚, 特别是在本研究观察到的父亲HBsAg (+) 家庭中的男孩更易被感染HBV的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理论基础还有待进一步证明[6]。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 从基因方面对父婴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还有待于以后的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HBV在母婴父婴垂直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及所生子女中是否存在男女性别差异。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乙肝两对半及HBV-DNA定量检测的消化内科、门诊及健康体检者共计2745例, 筛选出HBsAg (+) 患者家庭211个, 分为父亲HBsAg (+) 组;母亲HBsAg (+) 组;选择父亲和母亲HBV血清学标志和HBV-DNA均 (-) 的家庭为对照组, 分别统计所生子女HBV感染数, 统计学处理。结果 与HBsAg (-) 家庭HBV子女感染数相比, 父亲HBsAg (+) (χ2=18.025, P<0.005) 和母亲HBsAg (+) 家庭, 差异显著;父亲HBsAg (+) 家庭与母亲HBsAg (+) 家庭中所生子女中男女性别差异显著。结论 母婴和父婴垂直传播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父亲HBsAg阳性家庭中的男孩更易被感染HBV。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婴垂直传播,父婴垂直传播

参考文献

[1]赵连三.HBV感染垂直传播阻断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7, 15 (15) :1677-1681.

[2]王清图, 修霞.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及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0, 16 (3) :142-143.

[3]张春和, 金艳, 郭爱兰, 等.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及预防[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9, 19 (11) :2727-2728.

[4]王寿叶, 杨文东, 马庆海.乙型肝炎父婴传播及免疫干预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 18 (1) :24-26.

[5]文玲, 彭萍, 张艳玲, 等.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05, 21 (3) :277-278.

病毒性肝炎的垂直传播及预防 篇3

1 甲型病毒性肝炎

1.1 甲型病毒性肝炎

经粪-口途径传播甲型肝炎病毒不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但妊娠晚期患病, 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体血液或受粪便污染可使新生儿感染。

1.2 预防

有甲型病毒性肝炎密切接触史的孕妇, 接触后7d内可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2~3mL。其新生儿出生时及出生后1周各注射1次丙种球蛋白, 急性期禁止哺乳。

2 乙型病毒性肝炎

2.1 乙型病毒性肝炎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约占婴儿感染的1/3传播途径有3种: (1) 宫内传播; (2) 产时传播; (3) 产后传播。

2.1.1 宫内传播

应用分子杂交技术已证实宫内感染的存在, 目前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的途径有: (1) 经胎盘传播, 可能由于胎盘屏障受损或通透性增强引起母血渗漏而造成。 (2) 精子传播:有报道, 母亲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父亲为慢性感染的可存在父婴传播。有研究表明, 正常人活精子能俘获乙型肝炎病毒DNA, 被俘获的乙型肝炎病毒DNA在精子内的分布位置与乙型肝炎患者精子相同。 (3) 单个核细胞传播:妊娠期间有少量的白细胞通过胎盘屏障, 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单核细胞可能成为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脐血中检出乙型肝炎病毒D N A可作为宫内感染的标志。

2.1.2 产时传播

是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 占40%~60%, 胎儿通过产道时吞咽含HBsAg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 或在分娩过程中, 因子宫收缩使胎盘绒毛破裂, 母血漏入胎儿血液循环, 只要有10~8mL母血进入胎儿体内即可使胎儿感染。

2.1.3 产后传播

母亲唾液及母乳喂养有关。

2.2 预防

2.2.1 从孕前做起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愈后2年再孕, 夫妇一方患病应使用避孕套预防交叉感染。据报道, 父亲患病, 母亲在孕前做预防接种, 接种成功后, 约90%婴儿出生后获得被动抗HBs。

2.2.2 加强围生期保健

对孕妇进行筛查, 可检出无症状携带者, 对其新生儿进行检测和预防免疫。

2.2.3 新生儿预防免疫

曾用产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目前已多不主张应用。产后新生儿处理: (1) 主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30μg, 生后1、6个月再分别肌内注射10μg。新生儿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良好, 体内产生抗-HBs, 可有效保护肝脏不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免疫率达75%。 (2) 被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0.5mL, 出生后1、3个月再各注射0.16mL/kg。特别对乙型肝炎母亲所分娩的婴儿, 可减少或阻止乙型肝炎病毒进入肝脏, 免疫率达71%。 (3) 联合免疫:新生儿出生后6h内和生后3~4周时各肌注100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疫苗仍按上述方法进行。免疫率高达95%。经全程阻断, 于生后6个月复查。

2.2.4 产后哺乳问题

母血HBs-Ag、HBe-Ag、抗HBC 3项阳性及后2项阳性均不宜哺乳。乳汁中乙型肝炎病毒D N A阳性者不宜哺乳。

2.2.5 关于剖宫产的问题

经阴道分娩增加胎儿感染病毒概率, 目前主张剖宫产, 但并非剖宫产的绝对指征。

3 丙型病毒性肝炎

3.1 丙型病毒性肝炎

晚期妊娠患丙型肝炎是时约2/3发生母婴传播受感染者约/13将来发展为慢性肝病。但近年的国外文献报道仅当母血中丙型肝炎病毒RNA滴度高时才发生母婴传播。且许多发生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在生后1年内自然转阴。

3.2 预防

尚无特异性免疫方法。预防方法: (1) 减少医源性感染; (2) 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3) 对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母亲的婴儿, 在1岁前注射免疫球蛋白。

4 丁型病毒性肝炎

母婴传播较少。

5 戊型病毒性肝炎

病情常常危重, 母亲病死率可达15%~25%。

6 输血型病毒性肝炎

主要经输血传播。

7 庚型病毒性肝炎

可发生母婴传播, 但婴儿感染庚型肝炎病毒后不导致肝功能紊乱, 慢性乙丙型肝炎患者易发生庚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 篇4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病毒疫苗,母婴传播

病毒性乙型肝炎( 乙肝) 在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多发病、常见病,而近年来其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其中由于母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 在围生期将病毒传播给子代,即母婴传播,已成为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1,2]。因此,探讨控制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对预防及降低人群中乙肝病毒的感染率是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证实,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联合乙肝病毒疫苗( HBVac) 对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有较好效果, 但实际应用中,国内有些报道认为该方案的有效率较低。本研究选择了本院分娩的198例感染HBV的母亲及其198例新生儿进行调查,以评价联合免疫在实际应用中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按照自愿、知情和保密原则,采用分层随机抽取方式,纳入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本院分娩的HBV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纳入标准为孕产妇在孕期乙肝标志物检测结果HBs Ag为阳性, 孕妇年龄在20 ~ 35岁,孕周为39. 14±1. 53周,孕妇排除其他肝炎,排除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排除早产儿、极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 ( HIE) 、颅内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羊水吸入综合征及先天缺陷等。最终纳入198例。将同意孕期注射HBIG及新生儿注射HBIG和HBVac者设为研究组,共126例。研究组干预措施前HBV DNA阳性31. 75% ( 40 /126) ,HBs Ag、HBe Ag双阳性孕妇31例, 新生儿男66例,女60例; 出生体重3324±187 g,胎龄39. 21 ±1. 34周; 顺产75例,剖宫产51例,胎头吸引13例。将仅同意为新生儿注射HBIG和HBVac者设为对照组,共72例。对照组干预措施前HBV DNA阳性29. 17% ( 21 /72 ) ,HBs Ag、HBe Ag双阳性孕 妇为12例,新生儿男性37例,女性35例; 出生体重为3287± 174 g,胎龄为38. 98 ± 1. 89周; 顺产42例,剖宫产30例,胎头吸引7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例在HBV DNA阳性率、体重、性别及胎龄、分娩方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1. 2疫苗类型所用HBVac为北京天坛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剂量0. 5 m1 / 支,有效期内使用。HBIG为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剂量3 m1 /支,有效期内使用。

1. 3研究方法研究组在孕28、32、36周各肌内注射HBIG 200 U,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肌内注射HBIG 200 U,并接种HBVac 5 μg,在出生后1个月时注射HBIG 200 U,并接种HBVac 5 μg,在出生后6个月时接种HBVac 5 μg。对照组在孕期不注射HBIG, 仅在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肌内注射HBIG 200 U, 并接种HBVac 5 μg,在出生后1个月时注射HBIG 200 U,并接种HBVac 5 μg,在出生后6个月时接种HBVac 5 μg。以上病例中HBs Ag、HBe Ag双阳性孕妇均禁止母乳喂养婴儿,在婴儿7个月时抽静脉血查乙肝血清标志物5项(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 ,并在13个月时复查乙肝血清标志物5项,两次结果均为HBs Ag( +) 且抗HBS( -) 者是母婴传播。

1. 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输入Excel表格,Excel逻辑检查,核对无误后,使用SPSS 19.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HBV母婴传播阻断情况对照组72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 Ag( +) 且抗HBS( -) 者2例,感染率为2. 78% ( 2 /72) ,有效率97. 22% ( 70 /72) ; 研究组126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 Ag ( +) 且抗HBS ( -) 者1例,感染率为0. 79% ( 1 /126 ) ,有效率99. 21% ( 125 /126 ) 。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 χ2= 0. 245,P>0. 05) 。

2. 2两组中HBs Ag ( +) 且HBe Ag ( ﹣) 的孕妇HBV母婴传播阻断情况对照组中HBs Ag( +) 且HBe Ag ( -) 孕妇60例,分娩的新生儿HBs Ag( +) 且抗HBS ( -) 者1例,感染率为1. 67% ( 1 /60) ,有效率98. 33% ( 59 /60) 。研究组中HBs Ag( +) 且HBe Ag( -) 孕妇95例,分娩的新生儿HBs Ag( +) 且抗HBS( ﹣) 者0例, 感染率为0,有效率100. 00% ( 95 /9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1. 59,P>0. 05) 。

2. 3两组中HBs Ag ( + ) 且HBe Ag ( + ) 的孕妇HBV母婴传播阻断情况对照组中HBs Ag( +) 且HBe Ag ( +) 孕妇12例,分娩的新生儿HBs Ag( +) 且抗HBS ( -) 者1例,感染率为8. 33% ( 1 /12 ) ,有效率91. 67 % ( 11 /12 ) 。 研究组中HBs Ag ( + ) 且HBe Ag ( +) 孕妇31例,分娩的新生儿HBs Ag( +) 且抗HBS ( ﹣) 者1例,感染率为3. 23% ( 1 /31 ) ,有效率96. 77 % ( 30 /31 ) 。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 χ2= 0. 05 ,P >0. 05 ) 。

2. 4孕妇HBe Ag( +) 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对照组HBe Ag ( +) 孕妇分娩新生儿感染率 ( 8. 33% ) 与HBe Ag( ﹣) 孕妇新生儿感染率( 1. 67% ) 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校正 χ2= 0. 103,P > 0. 05 ) ; 研究组HBe Ag( +) 孕妇分娩新生儿感染率( 3. 23% ) 与HBe Ag ( ﹣) 孕妇新生儿感染率( 0) 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校正 χ2= 0. 350,P >0. 05) 。198例患者中,HBe Ag ( +) 母亲所生孩子HBV感染率 ( 4. 65% ,2 /43) 比HBe Ag( - ) 母亲所生孩子HBV感染率 ( 0. 65% ,1 / 155) 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校正 χ2= 1. 433,P>0. 05) 。

2. 5不良反应孕妇及新生儿使用HBIG和新生儿接种HBVac后未发现发热、寒战、皮疹等反应,无肝、 肾功能损害,局部注射部位正常,未发现红肿、硬结, 临床随访12个月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影响母婴健康、发育的不良事件。

3讨论

我国长期以来乙肝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乙肝在我国呈流行上升趋势,这其中HBV携带者人群是HBV传播的主要传染源,母婴宫内 感染又是 婴儿HBV感染的重要途径[3]。而国外的研究显示HBV的胎盘传播率与孕妇HBV的复制活跃程 度直接相 关[4],国内的学者则认为在妊娠早期、中期HBV的母婴传染率为6. 20% ,较少发生HBV宫内感染[5]。所以是否对妊娠晚期HBs Ag( +) 的母亲注射HBIG以阻断HBV的母婴传播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焦点。在本研究中,我们对HBs Ag( +) 的孕妇在孕28、32、36周各注射HBIG 200 U,宫内感染率为0. 79% ,较对照组感染率2. 78% 无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妊娠晚期对HBs Ag( +) 的孕妇注射HBIG用于预防HBV母婴传播的作用不明显,这也与近几年国内研究相符合[6~9]。其中对于母亲仅为HBs Ag( +) 而HBe Ag ( -) 者,对照组感染率为1. 67% ,研究组感染率为0。 两组相比差异不明显,且两组阻断效果都较好。HBs Ag及HBe Ag双阳性是胎儿感染HBV的高危因素, 对于母亲为HBs Ag及HBe Ag双阳性者,有文献报道称即使预防用药仍可致HBV母婴宫内感染,阳性率达23. 33% 。本研究中对照组HBe Ag( +) 孕妇的感染率为8. 33% ,提示对于HBs Ag及HBe Ag双阳性的孕妇感染率较高,而研究组HBe Ag( +) 孕妇的感染率为3. 23% ,虽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尚需今后开展更大样本的研 究,以明确联 合应用HBIG和HBVac对阻断HBs Ag及HBe Ag双阳性HBV母婴传播的确切效果。

对于新生儿我们采用的是联合应用HBIG和HBVac来阻断HBV的母婴传播,效果较好,也与国内规范相符合[6]。通过对新生儿注射HBIG可中和通过软产道及密切接触而感染的HBV,其后婴儿通过接种HBVac可产生自身乙肝抗体,使机体获得主动性保护免疫。我国长期以来也是采用新生儿联合应用HBIG和HBVac来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其安全性也得到了肯定。据有关资料报道,被动注入的HBIG不仅能中和婴儿体内的HBs Ag和病毒颗粒,而且能提高新生儿接种疫苗后HBs Ab应答水平和延长抗HBS持续时间[4],在一项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实验中 ( 包含了4446例新生儿及3253例HBs Ag( +) 母亲) ,87% 新生儿联合应用了HBIG和HBVac来阻断HBV的母婴传播,使新生儿总感染率仅0. 75% ,HBe Ag( +) 母亲新生儿感染率仅3. 37%[8]。这也与本研究新生儿总感染率1. 52% ,HBe Ag( +) 母亲新生儿感染率3. 23% 相似。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 篇5

1 孕期母亲及新生儿的HPV感染

育龄期女性是HPV感染的高峰人群, 不同地区关于孕期HPV感染的报道有很多, 如2009 年Castellsague等[2]对828 名健康西班牙孕妇调查, 孕妇HPV感染率为6. 5% , 新生儿感染率为19. 7% ; 2010 年Smith等[3]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医院调查了333 名孕妇, 得到孕妇HPV感染率为29. 7% , 新生儿的感染率为1. 5% ; 2013 年我们团队[4]对南京鼓楼医院3139 名孕妇调查, 结果显示孕妇HPV感染率为13. 4% , 新生儿感染率为23. 6% ; 据统计, 孕妇HPV感染率在6% ~ 65% , 平均在24% , HPV垂直传播率在4% ~ 72% 不等[5]。不同地区孕妇及新生儿HPV感染率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研究群体、选择样本 ( 如怀孕年龄、初产妇或经产妇、第一次性交年龄、有无流产史等) 、样本量大小、试验方法等不同而造成的。

临床认为新生儿极少发生HPV的持续感染。如Park等[6]对HPV阳性的新生儿随访到出生6 个月发现HPV已转阴; Rombaldi等[7]报道HPV阳性的新生儿, 在6 个月和12 个月时转为阴性。

2 HPV垂直传播的方式

HPV垂直传播的首先是在1956 年由Hayek提出的。他发现: 从未有过性生活的儿童和青少年发生多发性喉乳头瘤, 通过调查发现他们的母亲有HPV感染史, 得到了HPV母婴传播的猜测。迄今为止, 关于HPV垂直传播的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

2. 1 经生殖细胞传播 HPV DNA已经在人类生殖系统的不同位置被检测到, 精子细胞[8,9], 精液[10], 子宫内膜和卵巢[11]等, 表明HPV传播可以在卵母细胞受精时或之后立即发生。Forest等[12]通过实验证明HPV感染的精子能够将病毒基因组带入卵母细胞, 并且在受精的卵母细胞内病毒基因组能够活跃表达。

2. 2 产前传播 HPV DNA可以在羊水, 胎膜、脐带血和胎盘滋养层细胞[13,14,15]检测到, 表明HPV可能存在宫内感染, 即产前传播。Sarkola等[13]研究包括315 名母亲和311 名新生儿的胎盘和脐带血样本, 并利用PCR、原位杂交技术进行DNA分析和细胞定位, 结果发现: HPV DNA在4. 2% 的胎盘和3. 5% 的脐带血样本中检测到, 在胎盘中HPV 6 和HPV 16 DNA定位在合胞体滋养层细胞中, 提出: HPV可以穿过胎盘屏障, 这可能是HPV宫内传播感染的潜在路线。Bodaghi等[16]研究发现健康人群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存在HPV16 基因组, 提出假设: 因为外周血单核细胞可以迁移到炎症组织并从组织或血液中摄取微生物, 因此它可能作为HPV的储存库, 通过它迁移到全身各个组织。Bruck等[17]从人类胎儿组织库获得胎儿的宫颈上皮, 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在2 例宫颈病变母亲的胎儿的宫颈上发现了HPV感染。这是最直观的发现存在HPV的宫内感染的证据。

2. 3 围产期传播 围产期传播这里主要讨论在生产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获得感染。Tseng等[18]研究发现: 通过阴道分娩的新生儿HPV病毒检测率相比于剖腹产要高 ( 27. 3% vs51. 4% ) 且研究[19]指出经过长时间的生产 ( > 10h) 青少年呼吸道乳头瘤样增生的发病率增加。相反的, 研究认为[7]剖腹产并不能完全规避新生儿感染HPV的风险。HPV感染并不是剖宫产的指征。

3 HPV感染对妊娠结局、男性不育以及孩子影响

3. 1 HPV与自然流产、自发早产与胎膜早破 多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HPV是一种作用于上皮细胞的病毒, 然而Liu等[20]成功地使HPV16 在体外培养的胎盘滋养细胞系上进行了完整的生命周期, 表明HPV也可以在人类胎盘滋养细胞上生长繁殖。

Hermonat等[21]研究对比了在自发流产与选择性流产的胚胎组织中的HPV感染率, 发现HPV感染率在自然流产标本是选择性流产标本的3 倍。Hermonat等[14]后续又利用原位PCR技术识别感染HPV的特定细胞。发现合胞体滋养层是HPV感染的主要目标细胞。Boulenouar等[15]发现HPV-16 癌蛋白可在滋养层细胞表达, 减少滋养层细胞粘附, 提高迁移和侵袭性。HPV感染可能会导致滋养层发生特征性改变, 从而导致流产、早产的发生。

Cho等[22]对311 名韩国孕妇研究发现高危型HPV的感染率为14. 1% 。高危型HPV感染的孕妇胎膜早破的发病率更高。HPV感染可能是胎膜早破的一个危险因素。

3. 2 HPV与男性不育 Laprise等[8]发现HPV在一般男性精液的流行率约为10% 而在不明原因不育的男性达16% 。Connelly等[9]观察到精子细胞暴露于HPV-16 和HPV-18 的E6 /E7基因后凋亡现象增加。Foresta等[10]评估200 名男性精子捐献者, 观察发现HPV感染者精子的运动性明显减少。HPV感染可能是男性不育的一个危险因素。

3. 3 HPV感染对孩子的影响 儿童HPV感染通常是无症状感染。在儿科, 皮肤疣和喉乳头瘤是公认的最广泛的良性HPV病变。儿童HPV感染, 尤其是在肛门—生殖器, 往往会引起性虐待的怀疑。然而, 研究[23]发现小儿肛门—生殖器的HPV感染起源经常是无法追溯的, 无性虐待, 这些孩子的暴露因素可能来自于母亲孕期HPV感染。围产期HPV 6 和11 的传播会导致幼年发病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瘤病的发生[24], 但较为罕见, 估计每年发病率为每100 000 名婴儿中2 ~ 4 个[25]。

4 总结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 篇6

近年来, 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特别是传染病学的重视。HBIG是由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人员献血后采集的高效价乙型肝炎表面抗体血浆, 经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分离提取, 并经过病毒灭活处理制成的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制剂。主要用于乙肝的预防, 可用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 Ag) 阳性及HBs Ag和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及其所生的婴儿[2]。目前, HBIG主要是在不同的怀孕时间以及婴儿出生后不久对孕妇以及婴儿分别进行免疫球蛋白的注射, 但是对于HBIG的注射剂量因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身体状况以及不同人群对HBIG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 本研究通过对HBIG的2种不同剂量进行比较分析, 以摸索临床应用的最佳剂量, 从而在临床上起到降低乙肝母婴传播及新生儿感染几率,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2007年11月至2009年12月以来于我院产检并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年龄为22~36周岁的孕妇, 平均年龄27.5岁。并从中筛选出肝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的48例作为对象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治疗, 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 2组在健康状况、肝功能相关指标以及身体状况方面不存在差异。

1.2 治疗方法以及样品采集

采用上海新兴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HBIG, 2组孕妇均于妊娠28周、32周和36周时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m L和250IU/m L共3次注射[3]。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采股静脉血1m L, 然后分别肌肉注射HBIG 100 IU和200IU, 并接种第一针基因重组乙肝疫苗5μg (北京天坛生物所) , 第二、三针 (5μg) 分别在1、6个月龄接种。其余各种条件均一致。

1.3 指标检测方法

48例孕妇产前和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及其随访期间所采血清均采用ELISA检测HBV标志物, 试剂盒为 (南京建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生产, 并按说明书操作及判断结果。检测仪器是美国百乐公司生产的全自动酶免分析仪。

2 结果

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血清ELISA检测HBs Ag阳性即判断为宫内感染。第1组即HBIG注射剂量为200IU的24例孕妇所生新生儿中有2例HBs Ag阳性, 宫内感染率为8.33% (2/24) 。另外一组即HBIG注射剂量为250IU的24名母亲所生的新生儿中有1例HBs Ag阳性, 宫内感染率为4.17% (1/24) 。对2组宫内感染率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9, P>0.05)

对新生儿出生后24h内血清ELISA检测中抗HBs阳性者的比率为各组抗HBs阳性率。第1组24例新生儿中抗HBs阳性率为20.83% (5/24) , 第2组24例新生儿中抗HBs阳性率为12.5% (3/24) , 对2组新生儿抗HBs阳性率进行统计学检验, 有统计学意义 (χ2=22.43, P<0.05) , 差异显著。

3 讨论

预防母婴垂直传染不仅可以减少婴儿患乙型肝炎的几率, 更重要的是能切断一条乙肝传染的重要途径, 从根本上减少我国乙肝患者的局对数量, 对乙肝病毒的传播起到遏制作用。新生婴儿处于乙肝的免疫空白期, 不仅对乙肝病毒易感, 且感染后病毒难以清除, 形成长期携带状态, 他们对周围人可造成长期感染威胁, 对于自己则往往成为青中年期乙型肝炎及中老年期肝硬化和肝癌的祸根, 因此,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表明, 对于我地区患者, 在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剂量上, 250IU的注射量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优于200IU注射量, 因此, 在临床应用中, 可在我区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华, 吴良霞.母婴垂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阻断研究[J].淮海医药, 2000, l8 (4) :25l~252.

[2]王德全, 陈学旱.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前瞻性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 2002, 6 (4) :294~296.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0年5月-2014年5月于本院分娩的HBs 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220例, 对其进行跟踪随访。随访前对纳入研究的产妇及其家属说明随访目的, 并免费为其婴儿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 包括抗-HBc、抗-HBs和HBs Ag。关于孕妇HBV感染情况的临床资料来源于孕妇产前检查, 其婴儿出生后乙肝疫苗接种及HBIG的使用情况通过孕妇分娩时的住院病历、儿童预防接种记录本获得。所有产妇均产下单胞胎, 排除孕妇HBe Ag阳性、有妊娠并发症或肝功能异常者。

方法:对8~12个月的婴儿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采集婴儿静脉血标本, 及时进行血液分离, 并用1.5 m L EP管将血浆保存于-70℃的冰箱中以备检查。选择ELISA检测试剂和微粒酶免疫测定试剂, 并参照试剂盒说明书分别对血清中的抗-HBc、抗-HBs和HBs Ag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对于HBs Ag阳性病例需进一步测定其HBe Ag和抗-HBe。

统计学方法:本文采用SPSS 17.0软件, 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免疫预防对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调查显示, HBs Ag阳性孕妇220例中, 孕妇产前使用过HBIG 41例, 平均注射次数 (3.1±0.6) 次;孕妇未使用过HBIG179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婴儿HBV感染情况, 注射组HBs Ag阳性2例, 阳性率4.9%;未注射组HBs Ag阳性6例, 阳性率3.4%, 注射组HBs Ag阳性率与未注射组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乙肝疫苗接种效果:随访中婴儿单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34例, 婴儿采用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方式186例, 单纯组HBs Ag阳性3例, 阳性率8.8%;联合组HBs Ag阳性5例, 阳性率2.7%。联合组HBs Ag阳性率明显低于单纯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危害严重、流行广泛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也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3]。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和性传播,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母婴传播是引起HBV感染的重要因素。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 一旦感染乙肝病毒, >90%将发展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因此对新生儿进行HBV的免疫预防具有重要意义[4]。研究表明, 对HBs Ag阳性的母亲孕期注射HBIG, 对于新生儿HBs Ag阳转有重要影响, 可能是因为母体中的HBIG可以通过胎盘传给婴儿, 但是最近多篇报道对此提出质疑[5]。对于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婴儿, 联合使用HBIG和乙肝疫苗接种大多数可以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然而亦有4.7%的婴儿阻断失败, 原因是阻断失败婴儿的母亲均为HBe Ag阳性。

本文研究结果说明对于HBs Ag阳性的孕妇及其婴儿, 为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对孕妇进行HBIG免疫预防无法降低HBV的母婴传播, 而应当对其婴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和注射HBIG, 从而降低婴儿的HBV感染率。

摘要:目的:探究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乙肝疫苗接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220例, 调查孕妇HBIG使用情况及婴儿免疫方式, 检测婴儿乙肝血清标志物。结果:孕妇注射HBIG的婴儿HBsAg阳性率4.9%;未注射HBIG的婴儿组HBs Ag阳性率3.4%, 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单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的婴儿组HBsAg阳性率5.9%, 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的婴儿组阳性率2.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 为了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对孕妇进行HBIG免疫预防无法降低HBV的母婴传播, 而应当对其婴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和注射HBIG, 从而降低婴儿的HBV感染率。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乙肝疫苗接种

参考文献

[1]唐洁, 许联红, 陈洁, 等.新生儿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及传播易患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1) :3427-3430.

[2]徐陈瑜, 陈洁, 温坚, 等.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3, (1) :1-5.

[3]陈淑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文献复习[J].中外医疗, 2008, (29) :129-130.

[4]陈红, 李瑛, 刘晓红.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方案探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 18 (11) :74-77.

上一篇:广西北部湾组合港下一篇:研究生英语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