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影响

2024-05-29

生态移民影响(精选九篇)

生态移民影响 篇1

偏桥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境内, 是九龙河干流水电规划“一库五级”开发方案中自上而下的第四级电站, 无调节能力, 主要任务为发电, 系引水式开发。闸址位于铁厂河与九龙河汇口下游约250m处, 属乌拉溪乡河坝村辖区, 左岸隧洞引水至九龙河和踏卡河汇合口上游约278m的踏卡河右岸Ⅰ级阶建地面厂房发电, 属乌拉溪乡偏桥村辖区。挡水建筑物为闸坝, 闸顶高程2011.0m, 最大闸高13.00m, 闸前壅水高5.1m, 装机容量22.8万kW, 单独运行时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0.919亿kW·h, 与溪古联合运行时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1.238亿kW·h, 与溪古、斜卡联合运行时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1.609亿kW·h。

偏桥水电站建设产生的移民共计178人, 均为乌拉溪乡河坝村移民。其中生产安置人口为47人, 在本村川新河坝采取垫高防护开发净耕地;搬迁安置人口为27户131人, 采取跨组搬迁安置和本组原地后靠安置两种方式。

2移民安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研究移民安置对环境影响, 不仅要考虑在重新安置过程中, 会对当地的陆生动植物、土地、水环境等产生影响, 而且还应当注意在移民安置结束后, 移民的后期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2.1 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

移民安置过程中居民点的建设和进场公路的修建等活动, 对土地进行开挖, 使原地表上植被被破坏;同时施工期的临时占地 (包括施工弃料、弃渣的临时堆放场所) , 将对地表植被产生碾压、破坏, 使植物干枯死亡, 对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从而导致陆生动植物的生境发生改变, 并直接影响区域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移民安置对生态系统和生物量的影响时, 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计算景观的多样性 (H) 和均匀性指数 (E) [1,2], 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Pi;E=H/Hmax

式中:Pi为斑块类型i的景观比例;

S为斑块类型的数目;

Hmax为在最大均匀性条件下多样性指数。

观测斑块数量增减和森林在景观内部的面积变化, 森林植被类型演替、覆盖率、资源数量变化趋势, 得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进而预测移民安置对陆生动植物影响范围和程度。

偏桥电站移民安置采取在本村组后靠自行择址建房的分散安置方式, 在整个居名点的建设中只会占用少量耕地和荒地合计21.35亩, 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不会受到影响。因而对该区域内的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影响较小, 基本不会改变安置地陆生动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点。

2.2 对土地的影响

移民安置工程兴建对原地貌、地表及植被造成扰动、破坏, 主要表现在主体工程和施工公路建设过程中土石开挖和弃渣活动使表层土裸露, 土地失去原有的防冲、固土能力, 使其自然稳定状态受到破坏, 从而诱发水土流失。

偏桥电站移民安置区基本上都是在耕地和荒地上建设, 对土地开挖的情况很少, 因此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弃渣活动。在分析预测这类水土流失时采用流失系数法, 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W-—弃堆土流失量 (t) ;

Si—弃土量或临时堆土量 (t) ;

Ti—堆土时间 (a) ;

i—工程最终弃土和临时堆土;

a—流失系数 (%) , 即在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下, 弃渣体自然流失至自然稳定状态时可能产生的弃渣流失总量与弃渣体总量的比值。

2.3 对水环境的影响

偏桥电站移民安置中没有工业企业的安置, 因而移民安置后不存在工业企业生产废水排放对水质的影响。对水环境会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居民点修建过程中工程用水和移民安置后移民生活污水。

施工期废水主要是包括清洗车辆、机械设备等废水, 主要污染物是悬浮物、石油类等。后期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来源于移民产生的排泄物、食物残渣、洗涤剂等有机物, 污水中主要含有BOD5、COD及大肠杆菌等。偏桥电站移民安置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产生量较小, 以自然蒸发为主, 不会对周围地表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更多的需要考虑后期生活污水对环境的影响。

鉴于移民安置迁建点基本为沿河两岸后靠安置, 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相对集中且多为岸边排放。因此, 在预测移民生活污水排入水库后, 是否会形成岸边污染带, 采用导则推荐的“湖3湖泊环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的岸边排放模式进行预测。

2.4 对大气环境和声环境的影响

移民安置过程中对当地大气环境和声环境产生影响主要是安置工程的建设。在居民点的建设和进场公路修建中, 土石方开挖、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运行, 将会产生粉尘和噪声, 对当地原有居民将会产生一些影响。但其影响的范围是局部的, 影响时段是有限的, 随着安置工程的结束, 其产生的影响也基本结束, 因而只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噪声和粉尘加以控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但是仍需要注意关注。

2.5 产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将产生弃渣、弃土, 安置后则会产生生活垃圾。产生的固体垃圾不进行必要的处理, 如遇大雨, 垃圾将会被冲入河流之中, 从而对水体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并且对安置区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卫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严重时可能会引发流行性疾病。因此, 必须对生活垃圾和弃渣采取措施, 尽量减小其危害。

生活垃圾的成分与生活水平、食品结构、能源结构有很大关系, 经调查分析, 偏桥水电站移民生活垃圾主要有如下特点:垃圾中有机成分含量较高, 主要以厨余为主, 包括果皮、菜叶、骨头等;垃圾大多采用露天堆存和收集, 含水率较高;可燃物含量少, 垃圾热值较低。

调查显示平均每位农村居民每天生成0.9千克的生活垃圾[3], 移民安置后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评估采用类比调查分析方法进行。

3移民安置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移民安置活动对陆生动植物、土地、水环境等等产生的不利影响, 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 使安置工程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3.1 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陆生动植物

(1) 弃渣场绿化

移民安置区建设过程中, 为降低土石方弃、取费用, 尽量采取挖填就近平衡。在弃渣过程中, 不得向水域倾倒, 并根据需要采取临时的拦挡防护措施, 避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弃渣结束后, 应选取适生树种或草种对渣场进行绿化, 兼顾水土保持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2) 营造水土保持林, 进行四旁绿化

安置点设置一定面积的公共绿地, 在安置区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以及灌渠两侧种植经济林木, 进一步提高林草覆盖率, 加强其水土保持的功能。

3.2 水环境保护措施

偏桥水电站建设征地区搬迁移民27户131人, 采用本村组就近后靠安置, 数量较少且分散, 搬迁移民采用粪池对人畜粪便进行处理, 同时使用PVC管道将生活污水引至积粪坑处理后用做农家肥, 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居名点建设主要是居民房屋修建, 因而产生的废水量较小, 不会形成地表径流, 采取以自然蒸发为主。少量废水在下渗过程中, 由于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吸收和降解的功能, 不会导致废水污染物渗入地下而影响地下水, 也不会对周围地表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3 大气环境和声环境保护措施

采取封闭施工现场、粉煤灰运输车应盖篷布、施工场地在非雨天时适时洒水、控制运输车辆速度等方式对工程机器和运输车辆产生的粉尘加以控制。此外对于噪声的控制, 则可以通过采用降低施工噪声技术、低噪声或装有消声装置的机械设备等方式[4]。

3.4 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

将安置区的生活垃圾分户分散处理, 居民厨余垃圾用于家禽及牲畜饲养;对于少量的塑料制品, 拟设置垃圾桶集中收集后进行填埋处理;其中有机物可作为沼气池发酵原料, 剩余的分拣后用作农肥。这些措施既可以控制生活垃圾污染, 同时也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 减少投资成本。如果是大型的移民工程, 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 则需在乡镇或中心村建立垃圾中转站进行填埋, 或者将垃圾置于高温炉中进行焚烧处理等等方法[5,6]。

4总结

本文分析了移民安置对环境影响的各个方面, 并以偏桥水电站移民安置为实例进行了阐述, 使评价结果增加了客观性, 同时对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对水电工程移民生产开发安置的环境影响分析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一点参考。

摘要:水电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移民, 并且移民在进行重新安置时, 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安置地的环境尤其是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本文将对安置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 分析移民活动对安置地产生生态环境影响, 并对安置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参考文献

[1]曹新向, 翟秋敏, 郭志勇.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16 (2) :187-190

[2]王彩虹, 孙力, 孙越天.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大兴安岭森林植被变化进行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35 (7) :153-154

[3]魏欣, 刘新亮, 苏杨嵌.农村聚居点环境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基于中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中国发展, 2007, 7 (4) :92-98

[4]陈晓.城市建设过程中噪声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J].华商:60-61

[5]殷丽萍.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及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 2006, 2006, 25 (增刊) :130-131

生态移民工作方案 篇2

根据省委、省级政府关于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和镇委第十二次的决策部署,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历史机遇,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扶贫生态移民为抓手,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用地、完善功能”和“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基地集中,产业向城镇和园区集中”的原则。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小城镇有序发展,形成以镇城为中心,客田村、黄家村为极点,隘头、四坪、冯家等小集镇为纽带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引导产业向城镇集聚,促进我镇生态环境恶劣地区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发展。

二、总体目标

按照国务院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的要求,坚持把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作为推进我镇小城镇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重点。

到20,全镇争取实施各类生态移民搬迁安置7000人以上,实现扶贫生态移民基本全部脱贫,一半以上生态移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目标;带动提高城镇化率30个百分点以上,客田村建城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万人,黄家村建城区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00人,冯家村建城区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00人,隘头村建城区面积达到0.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00人;城镇供水、供电,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光纤宽带“三网融合”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电信通讯、养老等主要社会设施建立健全。

三、目标任务 按照“建设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和避灾扶贫搬迁”三位一体的思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消除隐患、脱贫致富、修复生态为目标,20**—年镇搬迁2359户7356人,其中20**年移民搬迁183户752人,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任务。

四、基本原则

坚持扶贫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迁出范围,主要是镇内居住在那些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资源缺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地灾隐患威胁大的地区群众。

在这些区域实施移民搬迁,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稳定减少贫困人员,减轻生存承载压力,有利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吃不愁、穿不愁;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基本住房有保障)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双重目标。

坚持生态移民安置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居住在那些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资源缺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地灾隐患威胁大的地区群众,因环境条件难以改善,生产生活十分艰苦,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他们早想摆脱那里的困境,盼望移居到经济发展环境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创业和生活,这为加快有序推进我镇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民意基础。

小城镇是城乡统筹的`结合部,推进小城镇建设,培育形成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向城镇集聚,促进移民群众就业,有利于移民群众尽早脱贫致富,发展壮大城镇经济,推动镇域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自愿参相结合的原则。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是省委、省级政府决定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是完成此项重大民生工程的关键。

各村和镇直各有关部门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参与原则,认真做好搬迁人口和迁入地被征土地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不强迫命令、强搬强拆、强占强征(地)。

坚持搬迁群众享受“三不变、四自愿”政策,即:土地承包权不变,计划生产指标不变,社会保障不变;搬迁群众自愿选择安置城镇,自愿选择农村户籍,自愿选择生产创业门路,自愿选择建房方式。

要抓好典型示范工作,认真搞好迁入地生产发展条件和生活设施建设,把搬迁安置群众能够“安居乐业”作为整个工作的核心抓好抓实。

坚持群众自筹为主与国家补助为辅相结合的原则。

因我镇地理环境条较差,很多村寨都是依山而建,坡地多,平地少,平场等工程费用高,而国家补助又低。

因此,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必须坚持群众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

坚持统筹安排与开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为提高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统筹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要做好迁入地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注重提高迁入地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服务能力,注重提高迁入地的人口容纳力、环境承载力和致富发展能力,要与镇城区和小城镇、农业园区、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引导和帮助群众实现就业,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

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方案和规模,要根据迁出地、迁入地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来合理确定。

安置地尽量做到集中连片,每个安置点安置人口不能少于750人,每个安置小区不得少于50户。

鼓励整村整组搬迁,鼓励集中规模安置,鼓励搬迁人口产业转移。

搬迁安置形式可以有土安置,可以无土安置,可以本地就业安置,可以外出务工安置。

搬迁建房形式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竣工时间要求的前题下可以由搬迁群众自建,可以联户集团建,可以与开发商联合建,可以与保障性住房合建。

前提是要群众自愿,要确保群众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复杂,按照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本着群众自愿,分清轻重缓急,兼顾当前和长远,根据先易后难、需要与可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推行,使生态移民搬迁与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健康良性发展。

五、移民搬迁对象 (一)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农村居民。

(二)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水电路不通、生存环境恶劣和危房的居民。

(三)居住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生态保护区、重要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居民。

移民搬迁对象为本县范围内的群众,户籍及户籍人口的认定时间为20**年3月20日前。

六、移民搬迁安置方式 移民搬迁安置采取集中安置方式,严格控制分散安置。

集中安置以城镇安置、移民新村安置为主。

凡进入城镇集中安置点、移民新村,在50户以上的均属集中安置。

七、移民搬迁安置用地选址及集中安置点建设要求 (一)移民安置用地选址要求

移民搬迁安置用地选址应符合抗震设防和防灾减灾要求,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分布地带和可能发生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的区域,并符合城镇、村庄规划布局,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卫生条件。

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需经有资质的专门机构进行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认定,符合避险要求后,方可规划、建设。

(二)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要求 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规划、建设要充分适应新时期村庄发展建设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合理布局功能结构,精心安排道路交通,巧妙布置住宅群体空间。

水、电、路、讯、污水处理全盘考虑,卫生室、文化娱乐室、学校、商业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到位,逐步建设,使移民新村环境优美整洁,服务设施配套完善,达到舒适文明的居住标准。

八、移民搬迁安置建设用地及移民住房建设标准 (一)移民搬迁安置建设用地标准 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和群众居住习惯,按照节约用地原则,集中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亩以内。

移民搬迁建房用地采用建新拆旧方式实现占补平衡,移民户迁入新居后,必须拆除旧房,及时复垦。

(二)移民住房建设标准 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建房,分别按、120、150方米二种户型规格进行设计建设,由移民户根据人口数量,按人均不超过40平方米的标准选择户型,但每户建房面积最大不得超过160平方米。

分散安置原则上按集中安置点建房面积标准执行。

九、移民住房建设资金补助标准 集中安置补助标准:统规统建的,安置补助标准为每人7000-8000元。

十、年度计划管理 (一)移民搬迁安置年度计划的编报和下达 每年初,县政府依据省、市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和本县移民搬迁安置规划,向各乡镇下达年度搬迁安置计划指标。

各乡镇应结合当地实际,分清轻重缓急,全面调查收集资料,组织编制上报镇移民搬迁年度实施方案和移民集中安置点规划,经县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由镇政府统一组织实施。

(二)年度移民搬迁对象的审定 按年度计划指标,由移民搬迁户本人申请,村委会审查、公示,镇政府审核,县移民办审批。

实行村、镇、县三级审核,“谁审定、谁签字、谁负责”。

(三)移民住房建设时限 移民搬迁安置用房应在当年的12月底前全面竣工,并通过县移民办验收。

移民安置房未在规定时间内竣工、或验收不合格的,不予兑现移民搬迁建房补助资金。

十一、投资与计划管理五、投资与计划管理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资金,由国家补助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整合部门资金和群众自筹部分组成。

国家补助资金全部用于搬迁群众建房和必要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得用于征地和其他补偿性费用;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可用于征地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工程建设管理以及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等;要整合部门以工代赈、扶贫、保障性住房、城镇供水、通村公路、农电改造、工程移民、财政一事一议、就业培训、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石漠化治理、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等资金用于安置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与搬迁群众密切相关的生产发展项目、生产性基础设施和必要生活设施及社会事业等,整合项目资金由镇政府负责;群众自筹资金主要用于搬迁群众建房。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镇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省、市、县下达的年度计划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和项目搬迁安置点的可研及实施方案报省、市、县审查,项目村根据省、市、县审查批复情况拟定具体实施工作方案报镇政府审批,实施单位方能按照镇政府审批的实施工作方案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相关手续后进行开工建设。

十二、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政策协调。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要在镇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镇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协调下,由项目村组织实施。

项目村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村长任组长,委会负责人为成员,抽1-2人专门办公抓此工作,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具体、任务落实、政策配套、资金到位、管理有序。

(二)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研究,制定实施工作方案。

要做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包括安排搬迁群众的住房建设、项目选址及用地手续、群众的生产发展条件、各项生产生活和社会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组织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基本建设程序规定履行论证和审批手续。

要围绕搬迁安置工作,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包括安置规模、住房建设、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方案和安置用地政策、耕地调整政策、户籍迁移政策、子女入学政策、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

(三)责任分解,各司其职。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工程与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涉及面广,涉及的群众多、部门多、利益也多,工作如果做不细,将会导致很多矛盾的发生,甚至会产群体性矛盾纠纷,带来一方社会不稳定。

因此,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力解决并完成各自任务。

具体职责分解如下:

党政办公室负责审核上报实施方案及投资计划,指导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向上争取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项目和小城(集)镇建设资金,并按基本建设程序规定履行论证和上报审批手续。

提出政策上的指导意见,并配合镇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村管所共同协助指导各村扶贫生态移民搬迁项目与小城镇建设工作。

积极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和小城(集)镇建设,协调各部门之间抓好相应工作,并对集镇建设项目实施督促和管理。

每年配套安排以工代赈资金用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项目资金不得少于当年省、市、县下达我镇以工代赈总资金的30%。

村管所主要负责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安置点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相关证件办理,负责指导工程建设和施工质量监管,负责申报争取小城(集)镇建设的有关项目和实施。

配套安排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保障性住房资金,每年所配套安排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和保障性住房资金不得少于当年省、市、县下我镇计划总额的20%。

对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安置点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相关证件办理只收工本费。

国土所负责制定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安置点的建设用地政策、耕地调整政策及用地手续报批和相关证件办理,配套安排一定比例的土地复垦费用于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负责配合住建为搬迁群众办理用地和房产权证等手续。

财政所负责加强对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资金的监管,并做到及时足额拔付。

负责将各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道路(街道)硬化列入一事一议资金来安排解决。

交管站负责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点公路配套建设,负责扶贫生态移民群众开创的产业基地配套机耕道建设。

水务站主要负责各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移民群众饮用水工程建设,负责将各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一并列入小城(集)镇给、排水设施规划和项目争取。

供电所负责各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移民群众列入新农网改造,完善各扶贫生态移民新村和小城(集)镇供电设施,优先做好并满足移民群众创业发展的用电需要,确保生态移民和安置地城镇居民用电安全有保障。

扶贫办负责支持扶贫生态移民群众的产业发展,优先指导并做好产业发展项目申报和审批工作,扶贫资金安排要向扶贫生态移民群众作重点倾斜。

农技服务中心负责做好扶贫生态移民群众的实用技术培训,做好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工作。

负责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移民群众迁出地土地的经营发展,提高土地产收益率。

林业站负责将迁出地大于25度的坡耕地还林还草,负责牵头并配合麻阳河保护局研究争取将保护区核心区不愿搬迁的群众有计划地逐步转为护林(保育)工人,研究规划在旅游景点景区选择适当地址安置部分(规模需达50户以上)保护区移民群众。

在国家政策允许情况下,负责指导生态移民群众进行特种养殖和经营。

文化服务中心负责扶贫生态移民新村的文化广播体育设施项目争取和建设。

负责旅游景区景点规划,完善旅游设施,指导生态移民群众生产旅游产品和规范旅游服务。

旅游项目发展资金优先向扶贫生态移民倾斜。

派出所负责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实施工作的治安管理,为扶贫生态移民搬迁顺利实施保驾护行。

依照生态移民群众意愿,办理生态移民群众的户籍迁移关系。

卫生院负责将扶贫生态移民新村纳入全镇村级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范筹,统筹规划建设并配齐移民新村村级卫生室设施设备及医务人员。

计生办负责将扶贫生态移民新村纳入全镇村级计生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范筹,统筹规划建设并配齐移民新村村级计生室设施设备及计生指导服务人员。

社会事务办公室办负责将扶贫生态移民迁入安置后尚未脱贫期间的困难群众一并列入城镇低保和民政救助范围,让扶贫生态移民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民政福利待遇。

教育管理中心负责安排解决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群众的子女就近入园和就近上学问题,做好减免生态移民困难群众子女书本费,困难学习生活补助费要向生态移民群众子女倾斜。

镇政府负责安置地址的初选,负责搬迁群众意愿调查上报,负责搬迁安置建设用地的征用落实工作,负责组织搬迁群众入住和生产发展扶持管理等工作。

(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各村、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出现的新情况,认真倾听搬迁群众和安置地群众的的意见和呼声,注重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制定和落实搬迁群众在安置地享受土地、户籍、教育、医疗、计生、就业、社保等各项优惠政策,确保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能致富、不反弹”。

十三、前期工作及步骤

按照“组建机构、选址调研、规划设计、实施动员” 四个环节开展工作:

第一阶段(20**年3月30日):组建机构。

各村委会组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与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机构,抽人具体办公开展工作。

各村组建的实施扶贫生态移民与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需报送镇政府和镇实施扶贫生态移民与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阶段(20**年4月1日—5月31日):选址调研。

深入村组走访干部群众,向群众介绍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政策,摸清底数,发放搬迁申请书(表),按照群众迁入地意愿和拟搬迁时间要求归类汇总,然后根据归类汇总资料确定安置选址和安置规模。

归类汇总资料同时上报镇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三阶段(20**年5月31日—9月30日):规划设计。

镇村管所根据乡镇所选地址和要求完成各搬迁安置点勘测规划设计,规划设计要达招投标要求。

勘测规划设计费用由镇财政酌情解决。

第四阶段(20**年10月1日起):实施动员。

各村根据村管所作出的规划设计和省、市、县下达的投资计划和规模,编制各安置点的具体实施工作方案报镇政府审批,并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规定要水履行相关手续后开工建设。

生态移民法治之难 篇3

鄂温克人布冬霞在距离玛利亚索猎民点50多公里的地方,放养了40多头驯鹿。她和丈夫经营着一家“布冬霞部落”,接待山下来的游客,同时以贩卖驯鹿制品为生,每年收入甚至能达到几十万元。

生态移民这些年来,除了回迁到山林中继续以前的生活方式的一批使鹿鄂温克人,另外一些年轻的族人则在适应着发生的变化,许多人走下山,接受高等教育,从事着国家干部、教授、医生、工人和服务行业的工作。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所说,“走出大山是必然的,但需要一些时间。也许20年,或更长一点,经过一代人,就可以完成自然而然的过渡,而这种过渡是不需要伤筋动骨的”。

是什么引起了鄂温克人的彷徨不安

在谈到使鹿鄂温克人近年来的变化时,呼伦贝尔学院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龚宇回忆:“像我这一代的鄂温克人都是山下长大的,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有在假期才能在大人的带领下上山。”

小时候,龚宇曾亲眼见过鄂温克人在山上转场,一只驯鹿接着一只驯鹿,场面非常壮观,鹿铃声响彻整个山林。如今,汽车代替了驯鹿,道路也平坦了很多,现代文明悄然走进了鄂温克人的生活。

事实上,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社会变迁的使鹿鄂温克人群体,生活状况的确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部分变化是好的,例如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建国初期,使鹿鄂温克人有高达70%的肺结核发病率,到1990年已控制在2.1%以下;进入本世纪以来,大量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使鹿鄂温克人,已渐渐走出山林,不再以原始的狩猎和放养驯鹿为生。

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好的部分。一些使鹿鄂温克人并不适应城镇生活,在经济上也并未有所发展。例如,当政府反复投入活动板房、先进帐篷来取代使鹿鄂温克人简陋的“仙人柱”(类似于“撮罗子”的鄂温克族帐篷)时,没有考虑到“仙人柱”是最适应他们游猎迁徙生活的居住条件;当政府用先进的日用器具取代那些桦树皮制品时,没有考虑到很多桦树皮制品不仅适应露天野营生活中释便、隔潮等实用特点。

了解使鹿鄂温克人移民历史的都知道,2003年的生态移民并不是政府主导的使鹿鄂温克人的第一次整体移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谢元媛介绍,在2003年生态移民以前,使鹿鄂温克人早已经历过两次政府安排的定居。

第一次是在1959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使鹿鄂温克人中的一部分定居在了额尔古纳河畔的皮毛山货集散地,住进了当时国家拨专款建造的“木刻楞”里。但当时的定居并不彻底,大部分猎民只是把“木刻楞”当做下山交易时的歇脚点,平时依旧保持原有的游猎生活。1965年,政府安排了第二次定居,在敖鲁古雅建了33栋“木刻楞”新房,并在满归建立医疗、粮店等服务设施,同时为猎民开辟了新猎场,配发了新的枪支和子弹。

两次定居都称不上真正的移民定居,有学者称这两次定居分别为“定而不居”和“居而不定”。“2003年的生态移民可以算作政府安排的第三次定居。这次定居使猎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谢元媛介绍。猎民被禁止狩猎,在森林里自由搬迁也受到限制,再加上驯鹿不习惯山下生活,驯鹿产品质量下降、数量减少,使鹿鄂温克人承受着这样的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也是导致他们彷徨不安的最大因素。

郝时远认为,以狩猎和驯鹿业为主的鄂温克族猎民群体,其生活方式是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只有通过对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自然地引起生活方式的改变。否则,在继续传统生产方式的前提下,生活方式只能适应生产活动的需要。这便是鄂温克人经过生态移民,而迟迟难以融入城镇生活的原因。

“但对于鄂温克族猎民来说,实现定居是他们走向现代文明的唯一途径。历史表明,没有哪一个居无定处、迁徙不断的民族会成为现代的民族,浪迹天涯的吉普赛人即是明证。”郝时远说。

有不少学者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只有生命得到保证,文化才能得到传承,总不能因为要保留传统文化而让一个民族永远生活在一个社会形态中。(在生态移民后)可以通过建立民族博物馆、民俗村、狩猎场等各种方式来有效保留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的文化。”根河市人大副主任、敖鲁古雅鄂温克文化研究学者孔繁志对媒体表示。

亟待出台有关生态移民补偿的专门法律

对于使鹿鄂温克人不适应城镇生活而回迁的现象,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系教授杨朝霞表示并不意外。“生态移民的特殊性,必然导致移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杨朝霞说,“什么是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指的是为了保护或修复某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对这个地区的居民进行重新安置的一种人口迁移。从原来的环境中迁出来,肯定会不适应,肯定会有所牺牲。就像我作为法学教授,让我去从事农耕,我也一定会不适应一样。”

杨朝霞认为,解决生态移民问题的关键就是生态补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安土重迁的思想,任何一次生态移民,想必都有不乐意的人。但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移民又是不得不进行的。既然无法避免,那么在生态移民的问题上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成了:政府是否有合理的生态补偿。然而,杨朝霞表示,“目前国内只有一些零散的生态补偿地方性法规,没有专门的法律,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杨朝霞看来,生态补偿法律体系一直难以建立的原因,首先在于,国内对生态补偿的概念并不明晰。“生态补偿应该是政府为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而限制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从而对他们作出的行政补偿。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概念一直与生态赔偿、生态补贴等概念混淆,国内的一些立法,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例如,《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将水稻田作为生态补偿范围,其实保护的并不是生态环境,并不合适;《长沙市境内河流生态补偿办法》规定上游水域造成污染,要对下流进行补偿,其实是一种政府对政府的生态赔偿。”杨朝霞说。

此外,生态补偿的问题庞杂繁复,要制定一套能统领全局的法律,实在有技术上的难度。“生态补偿的领域就有土地、水域、湿地、森林等好几种,再加上每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确实在技术上难以实现一部法律解决所有问题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我建议先就一个领域,例如湿地生态补偿,进行立法,然后逐步完善其他领域。”杨朝霞说。

对于生态补偿立法的具体内容,杨朝霞认为,生态补偿立法应当注重对移民的经济补偿和行政指导两个方面,“即供血性与造血性的补偿”。

经济补偿很好理解,政府为了保护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限制了移民的生产生活,对于这些作出特殊贡献和额外牺牲的移民,应当作出补偿,比如为他们建设安置房、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为他们的提供生产工具等。立法应当明确经济补偿的标准。

而相对于经济补偿的供血性,行政指导则具有造血功能。提供行政指导的方式,包括安排就业、指导生产以及精神抚慰等方面,通过逐步改变移民者的生活习惯,促使他们适应新的环境。

除了生态补偿需要专门立法,也有学者提出要建立生态移民的法律体系。今年年初,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张美英就在内蒙古“两会”上提出,应当制定生态移民法,来解决生态移民没有持续性的问题。

“关于生态移民法,我以前曾申请过课题进行研究,我相信如果实现了生态移民法的立法,生态移民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但是我现在放弃了。生态移民的特殊性在于,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城镇,甚至每一个村落,面临的具体问题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一直在变化。例如内蒙古使鹿鄂温克族的生态移民只涉及数百人,而宁夏2011年以来的全面生态移民工程就涉及22万余人;有的生态移民是从不适宜居住的地方迁往适宜居住的地方,而有的生态移民则是出于拯救濒危民族、濒危物种的考虑。”长期关注生态移民问题的宁夏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张云雁告诉记者,生态移民的立法也要慢慢来。

生态移民有全社会的责任

但是,就使鹿鄂温克人而言,传统生活与生态移民间的尖锐矛盾,使他们无法耐心等待法治的变化。

一方面,文化在渐渐消失。仍居住在猎民点的使鹿鄂温克人维佳跟导演顾桃对话时说:“文化才是文明的血液。因为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失去了一切就代表消亡。现在我们的技术和语言,正在消失,制度也在解体,对此表示悲痛!”

无论是玛利亚·索,还是维佳、维佳的姐姐柳霞,他们难以理解的是,他们自己都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外人总觉得鄂温克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不和谐的、侵犯大自然的、自身难保的。“狩猎文化非常和谐,什么时间打什么动物,它是按自然时刻表而行动的,而都市人这么想是不对的,猎人是会保持生态平衡的,而且非常尊重自然。”维佳说。

使鹿鄂温克人朴素的观点也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肯定。“在民族发展的方式选择上,取代不如改造。当用我们认为是先进的事物来代替那些因地制宜的落后事物时,一要看这种先进事物是否符合地区实际和民族特点,二要看那些落后事物是表现形式的落后还是方式本身的落后。”郝时远表示。

另一方面,失去了原有生活方式的使鹿鄂温克人开始自暴自弃,要么酗酒以度终日,要么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扶助,而民族的性格也在消磨中丧失。

2010年夏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杜发春曾赴加拿大北极地区努纳武特进行调研。上世纪30年代以来,加拿大政府对居住在那里的因纽特人采取了一系列的移居行动,从传统的渔猎生产方式转向现代城镇生活,因纽特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与使鹿鄂温克人的情况类似,因纽特人的定居也导致了积极和消极的后果。“在北极城镇伊魁特市,我们看到,具有传奇色彩的拱形圆顶小雪屋已经让位于设有暖气、水电齐全的房屋,小雪屋仅在狩猎时使用;现代的交通较为便利,传统的狗拉雪橇大都被雪地车、越野车、自行车及各种汽车和卡车取代;长矛被来复枪淘汰。然而,定居后的现代生活也使因纽特人的社会经济生活面临严峻挑战:大多数因纽特人依赖政府的福利和救济生活,在因纽特社区,就业难、住房拥挤、酗酒、年轻人的高自杀率、文化断裂等社会问题突出。”杜发春说。

杜发春认为,生态移民固然能解决生态环境和移民生活的继续恶化,但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社会问题,不能因此而忽视移民后移民的健康、教育、就业和文化断裂。

在国外,一些关于生态移民的实践,也许能解开使鹿鄂温克人面临的这种困境。

专栏作家舒泥提到了赴美国考察印第安保留地的感受。印第安人作为美国土著,与移民来的白人一直不睦,自19世纪印第安人与美国签订一系列和平合约以来,双方才进入相安无事的阶段。在和平合约中,美国政府许诺给印第安人划定保留地,在保留地,印第安人有充分的自治权利合约签订以后,印第安人经过了一段生活方式遭到破坏的艰苦时期,但现在比以前好多了。尽管现在仍然存在不少矛盾,但印第安人至少有钱而且安定了,同时,印地安人也很好地融入了美国社会。“生活在保留地的印第安人只剩下了一部分,保留地里也有很多白人。一些印第安人的孩子学英语,业余时间学自己的语言,有语言文化班啥的,也在城里就业,什么工作都做。也有人在旅游点表演民族歌舞。”舒泥说。

台湾地区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学者纪骏杰也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于生态移民的另一套理念:即从“排除人类影响”到“人与自然共同演化”。

纪骏杰举了美国黄石公园的生态移民案例来进行说明。黄石公园最开始的创设理念就是“排除人类影响”,严格执行禁区管制与禁猎等措施,对原住民采取区隔、孤立等方式,最终将原住民驱赶出了国家公园范畴。无独有偶,美国西海岸的优胜美地国家公园也是如此。

这种“排除人类影响”观念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所改变。1980年前后,在美国阿拉斯加与加拿大育空地区的国家公园,开始相继建立了国家与当地居民合作经营的模式。不同于传统国家公园反对公园内的人类活动,合作经营模式主要变化在于注重将人类活动导致的有害环境影响减至最低,同时,允许原住民使用国家公园内的自然资源以维护他们的文化、发展、营养、政治需求。

“人与自然共同演化,这才是符合社会正义与环境正义的作法,也是国际上正确的趋势。如此一来,原住民一方面可以为他们的社群权益发声,另一方面可以贡献他们的传统生态知识,延续传统自然资源使用方式,并以此确保他们的文化延续。”纪骏杰表示。

生态移民影响 篇4

所谓生态移民就是从恢复生态、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出发, 把原来位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高度分散的人口, 通过移民的方式, 使他们集中起来, 形成新的村落, 在生态脆弱地区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如今, 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已经十余个年头, 移民们的经济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产方式

由放牧为主进行了极大的转变。移民的生产方式主要转变为四大类:第一, 打工。主要是年轻人, 到城市里做服务员等。但是人数不多, 而且流动距离不远, 收入较少;第二, 部分妇女到村内一些小的加工厂或者手工作坊进行简单的劳动。这类主要以中老年妇女为主, 而且离家最近, 参与的人数比较;第三, 做小生意, 以小卖部、小饭馆居多, 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所占比例极小, 而且大都是家底殷实的移民;第四, 部分青壮年劳力在建筑工地打工, 主要集中在周边城市地区。

(二) 家庭收入

大部分移民的家庭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政府固定的每月每户发放的补贴500元;还有一部分是居民所得收入。

二、政府为促进就业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分析

为了提高移民的就业率, 政府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以提高移民们的劳动技能。以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为例, 政府把生态移民技能培训放在农牧区科普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 适时聘请省州专业技术人员, 统筹三江源、农牧、扶贫等培训项目和资金, 2005年至2008年累计投入资金111.9万元, 共举办种温室大棚种菜、汽车驾驶、石雕工艺、藏绣等各类培训班32期, 扶持科技示范户13户, 培训移民1370人。政府通过技能培训使这些移民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 切实提高了劳动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了基础。果洛州和玉树州也先后进行了相关劳动技能培训。二是政府直接投资项目, 直接创造劳动就业岗位, 吸收剩余劳动力。如投资450万元的科加滩300户移民建材市场建设项目, 项目建成后可以极大地吸收当地的剩余劳动力, 并且年收入总额可达70万元以上, 人均增收780元左右。这些举措极大缓解了就业难的问题, 调动了部分剩余劳动力, 居民们的就业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除此之外, 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同时鼓励移民自主创业。政府还提供资金扶持。这一扶持性资金性质为无息借款, 借款期限为2年, 最长不得超过3年。借款额度按照创业扶持资金扶持项目的内容及规模审核确认, 集体按照10万-50万元, 个人最高不得超过5万元。

三、影响三江源地区移民再就业的因素

(一) 主观因素

1. 移民由于长期游牧, 思想观念落后, 不能适应经济信息时代的发展。

就业观念滞后, 部分人一味等待政府安排救济, 而不是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就业, 重土难迁 (大部分外出打工的移民都在离家附近的快餐店、建筑工地等等) 。

2. 文化素质低, 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

据统计在三江源所辖的16个县, 5万余名中青年大部分文化素质比较低, 且缺乏技能。这就导致一系列的问题。1) 就业范围、工作种类严重受限, 只能从事报酬少的体力劳动及其他技术含量低的工作。2) 部分移民的普通话说不好, 与人沟通困难。这更加局限了他们的就业范围, 给劳动力的跨省流动了不便, 不利于移民的剩余劳动向中东部等发达地区流动。

(二) 客观因素

1.缺乏产业资金。政府的扶持性资金过少, 而且贷款期限比较短, 不利于建立科技含量较高、利润高的企业, 也不利于企业的扩大化生产。另外, 家庭补贴也仅可以维持日常开支, 根本不能用于生产。

2.培训场地、规模的限制。对于培训, 政府应该承担大部分的责任。政府应该自觉承担起移民培训的责任。一方面培训出适合市场的多技能的劳动人才, 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完善培训设备、扩大培训场地的规模, 以适应日益增加的受培训人员规模。原因, 一是因为当地移民生活本就贫困, 如果要进行自我教育, 必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笔不小的开支, 挫伤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二是他们本就文化水平低, 自我教育存在的困难重重。

四、对政府的政策性建议

生态移民工程是涉及到几十万人的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 西部本就是欠发达地区, 它的后续工作, 需要国家政府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对于政府来说, 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并且适当提高贷款期限。要建立市场引导机制, 大力帮扶农业产业。通过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等多种渠道来提供资金。尤其要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引入, 通过引入高科技人才, 配套相关的设备, 发展科技含量较高、有特色、利润高的产业。

第二, 政府应该划拨专门的教育培训扶贫基金。用于完善培训场地、配套培训设备。

第三, 政府应该建立多元的补偿机制, 适当的提高财政补贴的标准并适当延长补贴的期限。补贴应当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标准, 比如按人头、按草场面积等。

第四, 在项目开发上, 政府应该因地制宜,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产业。如牛羊肉深加工、乳制品深加工等。确定适合当地的项目, 同时利用国家资金引导社会资本的流入, 从而缓解资金短缺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拜琦瑞, 马文静.生态移民与西北地区城镇化的经济学分析[J].西北人口.2004.

[2]周华坤, 赵新全等.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3) .

[3]严琼.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就业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生态移民影响 篇5

通过生态移民工程把部分生活在这一区域的贫困农民通过搬迁到临近的川区、宁夏中、北部的引、扬黄灌区或者城市的周边区域安置, 在缓解了迁出地农村经济发展, 改善农民生活的压力的同时, 政府在迁入地为移民提供居住的院落, 可以灌溉、进行机械化作业的耕地, 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 让移民以较低的价格购置生产所需要的各类机械。这样, 以前这些地区明显的区位劣势通过生态移民变成区位优势, 一方面使当地农村尖锐的人地矛盾和繁重的发展任务得到缓解, 为农村、农业、农民的大发展扯出发展空间。出现大量的闲置土地, 形成了土地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于是人们可以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条件发展不同的产业。同时也使原来依靠人力、畜力进行生产的农民很快的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告别了手拉车、二牛抬杠等原始生产方式, 进而采用拖拉机、播种机等现代化的耕种方式。让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享受到移民带来的扩散红利效应, 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另一方面, 移民到新地区的农民地处川区, 有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 灌溉水源便利, 耕地资源充足, 同时, 政府也在发展设施农业, 特色养殖业, 花卉、蔬菜种植等现代农业上提供各种帮助, 不断拓宽移民区农业、农民发展的路子, 深化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 使农民生活水平较迁出前,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生态方面看, 生态移民工程对恢复迁出地的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以固原的六盘山来说, 六盘山是这一地区非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称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对宁南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和河流水文状况影响很大, 长期以来, 当地居民为了生存而过度开耕, 致使六盘山水源涵养区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生态系统失衡, 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再加上大的气候因素, 当地最大的河流———清水河出现了断流、干枯的情况, 泾水的水量也大大减少了。生态移民工程的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水库淹没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贫困人口。而将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的农民搬迁出去, 缓解了当地人口与资源的紧张矛盾, 有利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对恢复山区植被, 促进六盘山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十分重要。

从扶贫方面看, 生态移民工程使宁夏在扶贫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宁夏的中、南地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就以宁夏扶贫攻坚的核心区———宁南山区的固原地区为例,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 2002年, 宁南山区 (包括海原县) 有绝对贫困人口26.7万人, 低收入人口71.3万人, 合计98万人。而当时固原地区人口总数只有180多万, 贫困人口占了总人口的54%, 是名符其实的贫困地区。据最新统计显示。2009年固原地区约有20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减少了70万, 贫困人口比例降低了71%。2012年底, 固原地区有50万贫困人口, 这一数字相比10年前减少了48万多人, 贫困人口的比例降低了约48%。

固原在扶贫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 生态移民工程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从2001年至今, 固原市已累计搬迁移民20多万人, 占到贫困人口的26%左右。同时, 由于移民所带来扩散红利效应, 总共使得约40万人实现了脱贫致富, 占到贫困人数的40%。生态移民已经成为固原实现“扶贫攻坚”战略目标最主要的方式。以人均收入的变化来看, 没搬迁之前, 当地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非常艰辛, 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300元左右, 而且收入很不稳定, 如果天公不作美出现大旱的情况, 则收入更低;搬迁之后, 按目前市场平均普通工每日80元计算, 则月收入2400元左右, 收入明显提高。而且当地的未搬迁户通过改变生产方式, 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机械化水平, 使得收入也有了大幅提高。

不过, 生态移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移民新村医疗保障体系参差不齐。为了给村民提供便利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每个移民村都配有卫生室, 但是移民村的医疗保障体系差距很大, 良莠不齐。比如, 贺兰县的新荣村的村卫生室建设较好, 医生和护士的服务态度也好, 有村民说:“相比较移民前, 现在的移民村的医疗条件好的很。”而盐池县的十六里堡新村情况有所不同, 村民说“听说村里有个小药店, 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我也没去过, 生病了只能去盐池县城的大医院, 有时候一个小感冒也要去县城, 花钱了不得”。于是我们想看看那个小药店, 可惜的是在村里转了好久之后, 我们最终还是没找到村民所说的药店。 (2) 职业技能培训、科普教育效果有限。我们都知道, 要移民村的村民接受新的生活习惯, 融入现代都市生活, 职业技能培训、科普教育必不可少。但是, 据统计, 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科普教育活动的人数比例占移民村总人口的48%, 而且50岁以上的老人占较高比例。一方面科普教育时间, 青壮年多数外出工作, 有机会接受教育的时间很少。另一方面科普方面的授课、讲座、培训时间太短, 仅仅几个小时而已, 根本无法学习一门技术, 于是许多人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 消极对待科普教育活动。在盐池县, 村民说他们从未见过科普宣传和培训之类的事。另外, 希望学习实用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的人数有303人, 占到了62.86%, 而希望学习网络技术的人仅有28人, 只占到了总人数的5.8%。这说明农民在利用网络技术提高收入和改变生活条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移民搬迁规模与安置能力不相符合。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建设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随着群众对移民态度的转变, 更多的农民希望通过搬迁获取致富机会, 从而摆脱贫穷的烂帽子。移民搬迁的工作已经由以前的动员群众进行搬迁变成了安抚想搬迁却没搬迁的群众的情绪。甚至许多乡、村主要领导直接到市、县移民办要求搬迁, 各级人大、政协的议案和提案也要求增加搬迁指标。搬迁规模与安置规模矛盾突出。从长远看, 生态移民工程对宁南的固原地区乃至全宁夏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人口素质和民族团结都具有关键性影响。只要我们与时俱进, 继续发扬过去生态移民工作中好的经验, 改正不足之处, 等到生态移民工程胜利结束之时, 也就是宁夏完成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之时。

摘要:本文从农业、工业、生态、扶贫四个方面, 回顾了生态移民工程给宁夏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 总结了生态移民工程在实施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希望为宁夏以后的生态移民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生态移民,扶贫,贫困人口,区位优势

参考文献

[1]胡建东.生态移民[Z].宁夏年鉴, 2012.

[2]王建保, 马瑞.原州区首批县内生态移民喜迁新居[Z].固原年鉴, 2012.

我国生态移民研究综述 篇6

国内不同学者因视角不同所以对生态移民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1993年, 任耀武等首次在文献中提到“生态移民”这一具体术语, 他在1993年出版的《试论三峡库区生态移民》一书中, 认为生态移民是“生态农业思想在移民中的应用”, 又可称为“可持续性移民”或“可承受开发性移民”;葛根高娃和乌云巴图在2003年发表的《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概念、问题与对策》一文中, 将生态移民定义为“由于环境恶化导致人们短期或长期生存利益受到损害, 从而迫使人们更换生活地点, 是一种调整生活方式的经济行为”;刘学敏等人在2002年发表的《西北地区生态移民效果与问题探讨》一文中, 将生态移民定义为“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出发, 把原来位于环境脆弱地区高度分散的人口通过移民的方式集中起来形成新的城镇, 在生活脆弱地区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认为生态移民是实现西北地区城镇化的特殊途径;方兵和彭志光在《生态移民:西部脱贫与生态环境保护新思路》一书中, 将生态移民定义为“从保护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出发, 既考虑移民能致富奔小康, 又不能破坏迁入地近期和长远生态环境, 同时还要保护迁入地原居民利益不受损害的多目标移民”;文冰等在2005年发表的《生态移民的搬迁形式研究——云南永善县马楠乡案例分析》一文中, 认为生态移民是“人口迁移的一种形式, 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系统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系统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 自然资源退化, 社会、经济条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存或进一步提高的需求, 而将当地人群整体迁出的移民”;吴正彪在2010发表的《试论生态移民与文化环境的适应性——以贵州省紫云自治县洞居人家搬迁为例》一文中, 将生态移民定义为“由于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而实行人口迁移的一种经济行为”;阿布力孜玉苏甫在2007年发表的《生态移民反贫困的实证研》一文中, 认为生态移民是“把原来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区、生态环境脆弱区、自然环境恶化区等人类不能生存下去的区域人口向其他条件较好的地区搬迁安排”;王放和王益谦从导致人口移动的因素、移民的目的、移民的方式三个方面对生态移民作出界定;孟琳琳和包志明在2004年发表的《生态移民研究综述》一文中则是从移民的主体和移民的行为两方面来界定生态移民。

国内由于划分方式的不同, 将生态移民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从生态移民的目的层面对生态移民种类进行划分。代表学者皮海峰在2004年发表的《小康社会于生态移民》一文中, 将生态移民划分为六类:以保护大江大河源头生态为目的的生态移民;以防沙治沙, 保护草原为目的的生态移民;以防洪减灾、根治水患为目的的生态移民;因兴建水利水电工程引起的生态移民;以扶贫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移民;以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稀有动植物或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为目的的生态移民。

从生态移民的原因层面对生态移民种类进行划分。代表学者包智明在2006年发表的《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一文中, 将生态移民划分为四类:根据是否有政府主导, 分为自发性生态移民与政府主导生态移民;根据移民是否对迁移有决定权, 分为自愿生态移民与非自愿生态移民;根据迁移的社区整体性, 分为整体迁移生态移民与部分迁移生态移民;根据迁移后的主导产业, 分为牧转农业型、舍饲养畜型、非农牧业型和产业无变化型等。

国内已有的生态移民案例可分为以下几种:

为保护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而产生的生态移民。例如“三江源”地区居住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牧民生态移民、内蒙古阿拉善生态移民、湖北神农架生态移民等。

因生态环境恶劣或自然灾害造成生态环境变化导致居民无法进行生产生活活动而产生的生态移民。例如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后, 当地人民进行的迁移;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湖南、陕西等地的下山脱贫移民等。

因工程建设、经济发展需要造成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的生态移民。例如金沙江、怒江开发引起的生态移民、三峡库区生态移民等。

小结

生态移民可以缓解人口数量、分布与土地承载力间的矛盾, 生态移民可以使人们更新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促进移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所以研究生态移民能更好的解决地区人口超载和自然环境恶劣问题, 更好的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人口合理分配, 能更好的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五位一体”, 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好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更好的探索和实践保护生态环境与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缩小我国各地区间发展差异, 更好处理好民族文化保护、地区文化差异和资源永续的关系, 更好的促进和维护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 生态移民是新时期我国科学发展观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新兴措施, 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及人口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和国家大力倡导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背景下, 生态移民成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和促进西部发展的必然举措, 对生态移民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是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R].中国生态移民的起源与发展, 2004, 7.

生态移民影响 篇7

1 固原市生态资源现状

固原市水、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十分贫乏, 年降雨量不足400 mm, 海拔高度1 500~2 000 m, 气候条件恶劣, 十年九旱, 无霜期130~150 d。降雨量的70%集中在7—8月, 且多大雨或暴雨, 加上植被稀少,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水资源十分有限, 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4.8%。因此, 实行生态移民, 不仅有助于彻底解决这些地区生态资源贫乏、恢复植被等问题, 尤其对解决目前宁南山区52.7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实施生态移民恢复生态的必要性

固原市自然条件十分艰苦, 是各类地质灾害多发区, 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再加上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 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经营, 乱砍滥伐毁坏了森林, 乱垦荒山破坏了植被。据资料记载, 固原市从解放初期的平均每6年一次干旱, 发展到现在每3年就有一场大旱。因此, 年年种树不见树, 开展生态建设难度较大[1]。要扭转这种状况, 目前最紧迫、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进行生态移民。移出后实行全方位的封山育林, 尽快地恢复生态是这一地区的当务之急。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控制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 恢复六盘山外围的植被和绿色屏障, 迅速恢复森林环境, 扩大水源涵养林的覆盖度, 使这座天然的大水库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这里的人民提供丰富的水资源。

3 生态移民后恢复生态的对策

3.1 生态现状不容乐观, 必须认真规划

固原市移民迁出地, 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十分严峻。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年降雨量少 (300 mm) 而蒸发量大 (2 000mm) ;地下水资源奇缺, 水质很差, 地下水的矿化度均在3 g/L以上。加上气候条件的限制, 生态恢复任重而道远。要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要解决水、电、路基础设施的问题, 然后才能从事其他工作。因此, 这些地区的当务之急是要科学规划, 合理安排, 循序渐进地进行生态恢复。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生态环境的现状, 创造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才能使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和自我恢复。因此, 实施生态移民战略, 对保护好六盘山区生态环境, 确保固原市人文社会和自然资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政策制度的保障是恢复生态的关键

“十二五”期间, 宁夏生态移民生态移民安置区234个, 安置移民5.87万户25.95万人, 占移民总规模的75%。到2015年, 使移出区的生态建设初具规模, 植被和森林资源恢复率达到65%以上。到2020年, 实现脱贫致富, 移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移出区的生态恢复初见成效, 水土流失有所遏制,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要实现上述目标, 各级政府要切实行动起来打好生态移民地区恢复生态这场硬仗, 有计划、有步骤地使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得以自我恢复。因此, 首先要按照区划划定移出地的范围, 计算腾出土地的总面积, 然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逐年进行封育, 力争做到恢复一片成活一片, 成活一片保护一片。因此, 政府部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项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 要成立专门机构 (生态恢复办公室) , 制定出相关法规政策为该项工作保驾护航, 只有这样才能使六盘山脉这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得到保护, 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2]。

3.3 林业部门要建立长效机制, 促进生态建设长足发展

林业主管部门是这场生态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和生力军, 要因地制宜制定出一整套远景规划, 使生态恢复工作得以长足发展。固原市地处六盘山生态敏感区, 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是主要市情之一, 地理和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地形复杂, 山大沟深, 植被稀疏, 实施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因此, 林业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 抓住生态移民的契机, 搞好生态建设。按照造林区划和要求, 依据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植苗造林和播种造林。要成立专门的护林机构进行全方位封闭式管护, 及时进行病、虫、鼠、兔害的检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保证幼树正常生长。只有这样才能使树木正常生长, 达到恢复生态、保护环境的目的。

4 效益

20年来, 宁夏已建成24处吊庄基地, 腾出15.67万hm2耕地, 使原籍留居的农民人均占有较多的资源量, 人畜饮水和水土流失情况有所缓解, 有利于自然植被的保护和陡坡地退耕还草还林, 促进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3]。如同心县喊叫水乡高岭村向新灌区搬迁200多人后, 当地已退耕种草300 hm2, 植树40万株, 收到了同时改善新灌区和迁出区生态环境的效果。泾源县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10年中人口增长了1万人, 但移民2万人, 等于使原地人口降低了1万人, 对于减轻当地的生态压力、促进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地区生态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原州、彭阳、隆德等县、区的一些地方, 在向吊庄迁移部分人口后, 逐步在山梁 (黄土梁峁的陡坡) 退耕种草造林,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为贫困山区资源的掠夺式农业经营向生态农业经营的转化创造了条件[4,5]。

参考文献

[1]马明, 周鸣和, 马文兴, 等.生态移民理论与实践研究[EB/OL]. (2005-08-05) [2013-04-10].http://www.qh.xinhuanet.com/rkyfz/2005-08/05/content_4814816.htm.

[2]关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模式的思考[EB/OL]. (2009-05-18) [2013-04-10].http://www.yuanlin365.com/news/107603.shtml.

[3]得荣.泽仁邓珠.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EB/OL]. (2005-12-20) [2013-04-10].http://cpc.people.com.cn/GB/34727/56414/56465/56514/3958422.html.

[4]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EB/OL]. (2011-10-08) [2013-04-10].http://www.nxfao.gov.cn/htmL/2012-10/2427_052.html.

论生态移民的正效应 篇8

1.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79万平方公里, 每年流失的土壤为50多亿吨[1]。西部尤为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 极易造成破坏性山洪、淤积、山体滑坡等继发性生态灾害。

2.植被破坏严重。如黄土高原地区, 由于地理风貌的因素, 土质较好, 植被稀少, 开垦起来相对容易, 农民为了增收, 获得更多的土地, 因而越来越多的植被遭破坏, 加上无节制的放牧, 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 水土流失严重, 大风、沙尘等灾害性天气变多, 对当地的农业活动造成严重地破坏, 并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2]。

3.水资源匮乏, 旱灾频发。许多地方曾出现过河水断流和湖泊萎缩、咸化、干涸的现象。黄河2000年之前平均四年三次断流, 黑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断流现象也不断加剧, 塔里木河下游部分河段已断流30多年, 由于供水不能满足正常的需水, 干旱灾害频发, 干旱灾害范围广、面积大、历时长、损失重。素有“天无三日晴”之称的贵州省近年来也连续干旱少雨, 继2010年云贵川渝春季大旱之后, 2011年和2012年贵州再遭旱情, 原本多雨的贵州百年古井、饮水工程水源点等枯竭, 百万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4.荒漠化问题加剧, 风沙危害蔓延。我国262万平方公里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 这个数字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1]。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范围扩展, 已影响十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5.地质灾害频发。崩塌、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我国西北、西南诸省高山地带及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经常发生。2010年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泥石流灾害造成约1500人遇难。以前舟曲山上多是郁郁葱葱的大树, 很少发生泥石流, 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 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荒山, 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 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 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必然导致泥石流发生。

6.资源破坏严重。许多地区普遍存在资源消耗量大, 利用率低, 破坏严重等现象, 原来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严重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 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我国农业野生植物有4至5类、191种已处于濒危状态, 山东垦利县黄河入海口原有数万亩野生大豆, 目前只有零星分布。还有一些地区的桑、茶、果树和药用植物也遭乱砍滥伐, 用于治疗关节炎的雷公藤, 在福建、浙江两省几乎被砍光。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一方水土已养不了一方人[3]。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遭受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威胁。

二、我国实施生态移民的原因

追根溯源,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各种因素, 但核心因素是“人口因素”, 人口的规模、结构和分布状况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 表现为相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特性而言的人口规模不合理以及不合理的居民经济行为和消费行为。例如西北地区以及太行山和晋西北地区, 农村人口相对于环境承载率而言大大过剩, 加上交通不便、生产方式落后、人口素质低、思想意识封闭等障碍, 都严重阻碍着这一地区的人口外迁, 持续增加的农业人口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3], 生活在该区域的群众, 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 迫于生存压力, 只能对周边有限的生态资源进行无限制的掠夺开垦和乱砍滥伐, 从而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这些区域的农民越来越穷, 严重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基于生态学原理, 既然人口系统通过利用和索取自然得以维系和运转, 那么只有通过养护和回馈自然, 才能获得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平衡, 只有当养护和回馈多于利用和索取时, 生态环境才能得以休养生息, 因而实现生态安全的基本条件是协调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基本前提是缓解区域生态环境的人口压力, 即实施人口转移战略。生态移民是实现人口转移战略的主要方式之一, 是实现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和移民安居乐业的有效途径。国家通过生态移民将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贫困群众安置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 实施统一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与此同时实现人口的重新分布, 优化人口分布状况, 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移民的生活和教育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不适合人类居住区贫困群体的温饱问题, 消除区域化贫困, 实现生产生活的快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4]。故生态移民势在必行。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后, 人们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因而也更加关注生态移民问题。综上所述, 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是实施生态移民的最直接的原因[1]。

三、我国实施生态移民的正效应

1.生态移民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提升了贫困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国家实行生态移民政策以后, 把散居的人口向生存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和村落集中, 移民从山区搬出后, 对人口迁出区采取封禁措施建立生态无人区,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宅基地复垦还耕项目[3], 增加植被, 改善生态, 涵养水土, 调节气候, 逐步提高林草覆盖率, 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恢复和重建原居住地的生态环境, 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当地生态资源, 缓解了生态压力, 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实现贫困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5]。如阿拉善生态移民区通过围封转移, 将移民迁出地规划为公益林, 通过禁牧、人工补播、补植、封山绿化、围栏封育等措施, 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减轻了当地环境的人口压力, 使1768.2万亩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 大大减少了沙尘暴带来的损失[6], 提升了贫困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另外, 生态移民不仅保护了迁出地的环境, 同时改造了迁入地的自然环境, 新的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了科学规划, 路、水、田、山、树统筹考虑, 扶持群众发展绿色经济, 发展生态种植、养殖业, 新居住地的生态环境也得以有效改善。如宁南山区在移民迁入地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重建家园的整体规划当中, 加强对生态移民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资金投入, 科学编制生态移民项目区环境保护规划, 坚持高标准布局、高标准建设, 确保生态移民新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布局、村庄建设等规划相衔接、相协调, 彻底改善了生态移民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2]。

2.生态移民优化了人口分布状况, 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

我国许多地区移民集中安置点使农牧区居民由分散走向集中, 在建设时顺应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趋势, 注重与小城镇、小集镇、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统筹考虑扶贫开发和缓解“用工荒”, 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贫困地区的良性互动, 整体规划, 协调发展, 走生态移民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城镇化道路, 使移民搬迁一次到位, 减少资源浪费[7,8]。小城镇在移民搬迁进入后, 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得到进一步聚集, 促进了当地城镇化的发展。如宁夏生态移民工程使几十万移民出山入川, 移民持续的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为宁夏沿黄经济区多业并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带动各个移民安置点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革。从镇北堡, 到闽宁镇, 再到大战场方, 处处呈现的是移民安居乐业、多业并举的发展图景。当年的戈壁滩和盐碱地经过大规模移民开发后, 种植业、养殖业、商贸物流大力发展, 如今已是绿树成行、田畴交错、商贾如云、楼堂林立, 成为集商贸、旅游接待、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商业化宜居创业之地。永宁县闽宁镇几乎家家都在种葡萄成为有“中国波尔多”美誉的优质葡萄的产区;中宁县大战场乡主推特色产业富农产业, 建成花豹湾3860亩有机枸杞示范基地, 年产值达到1.2亿元, 建成大青山8.2万亩硒砂瓜种植基地, 栽种枣树56万株, 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通过生态移民来促进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区域城镇化的一种有益探索[3]。

3.生态移民促进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移民将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适度迁移、适度集中, 逐步培育形成新的中心村或集镇, 实现了农村人口的重构, 并采用人口适应交通的战略, 让人口向公路、通讯线路靠拢。节约了土地、能源、人力、机械损耗以及教育、医疗、交通、通讯等的建设成本[9,10], 保证了迁入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 使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得以覆盖和延伸。例如我国山区, 其中西藏, 四川阿坝州、甘孜州、青海海西州等平均每平方公里几个人, 许多县人口仅2万~3万, 并且分布零乱分散, 乡村稀疏, 互成孤岛, 为公路、邮路、电力等在县县通、乡乡通、村村通时需要付出线路长, 建设成本高, 终端用户少, 投资效益低, 加之山区气候多变, 塌方、洪水、泥石流、雪崩等一年四季不断, 安全率低, 线路的保养、维护成本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一部分成本经生态移民途径被充分集中和有效利用后可更好地促进迁入地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 方便群众生活, 改善人居环境, 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7], 使其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例如在阿拉善孪井滩整体移民过程中, 政府向移民提供耕地、蔬菜大棚和牲畜圈等生产设施, 加上完备的住房、水、电、网络、天然气、沼气燃料、娱乐场所、健身中心等生活设施, 以及快捷便利的公路交通、完善的医疗设施和优越的教育条件, 健全的金融、生产资料、农业科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已经实现了“搬迁一户, 解决一户温饱”的初级目标。

4.生态移民改善了移民子女的教育环境、提升了国民素质和能力

家庭化的举家迁徙是生态移民较为显著的特点, 由此便衍生了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 生态移民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解决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 多渠道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移民子女的就学问题[11]。生态移民工程后移民子女的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除了生员数剧增外, 最明显的改善就是学校的校舍, 新增加了教学楼、食堂以及学生宿舍, 我国三江源地区属于西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 符合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 学生去镇中心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基本上是免费的, 学校不仅不向学生收取学费, 还负责学生的书本、校服费用以及其他杂费, 住宿生的住宿、取暖等费用也不需要家长负担, 并且学校食堂还负责所有学生的一日三餐。这一举措减轻了生态移民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负担, 鼓励了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 移民家庭迁移到镇上后, 家里没有了牲畜, 不需要孩子留在家里帮忙, 就去上学了。并且生态移民后, 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青海省从2007年起每年招考一批教师, 称为特岗教师, 分配到偏远高海拔地区[12], 缓解了偏远地区师资匮乏的现象。生态移民充分保障了农牧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另外, 鉴于生态移民的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情况, 移民区政府加大对移民务工人员的教育投入, 通过各种途径解决迁入区居民的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问题, 培养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中“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居民, 使移民在培训中提高自身素质, 使他们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安居乐业。宁夏就通过启动实施培训就业援助工程、大力开展转移就业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提升了生态移民的技术技能使其就业更为快捷, 宁夏良田镇政府紧紧抓住颐和集团、祥达集团、锦旺配送等项目优势, 协议开发就业岗位, 举办园林绿化、种植养殖、挖掘机等培训班14期1597人, 培训产业工人1000人, 实现长期就业1263人, 使移民由农民转为产业工人、城市市民, 实现了长久转移、稳定就业。

5.生态移民带动了基层党组织建设

生态移民后, 形成的新村镇打破了移民党员的行政区划限制, 发展水平相当的行政村或自然村有效地组合起来, 建立区域型或社区型党组织, 提升了党组织的效能, 巩固了基层政权, 零星分散的党员有了党组织, 党组织不断加强和壮大。宁夏中部干旱带2008年以来, 共建成34个生态移民新村, 涉及移民2.89万户, 13万人。34个生态移民新村中, 有1个按乡镇建制规划建设;12个生态移民新村系因地质灾害等原因整体搬迁, 隶属于原建制村管理;21个生态移民新村系从不同乡镇、村移民到项目区, 目前都按建制村管理。34个生态移民新村目前已全部建立了村级党组织, 为生态移民新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并且移民后, 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逐步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 形成了各种专业部门和新的经济组织, 出现了一大批产业基地、产销大户、产业协会及个体私营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 行业相近的经济、技术、服务等组织间, 通过组建专业协会, 以协会为依托, 将有共同利益的党员联合起来成立“协会型”党组织, 党组织的力量得以壮大[13]。

四、结语

坚持把生态移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 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与移民子女的教育和个体发展相结合, 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 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发展的根本目标, 构建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指引下进行的生态移民战略能够缓解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压力, 使农牧区居民由分散走向集中, 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 改变农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改善移民子女的教育环境, 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利用率和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我们以此作为生态环境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作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突破口。让我们留给大自然一块自己的天地, 我们不要再“见缝插针”, 不要将牧羊群赶进所有的草地;不要开垦完每一块能开垦的土地, 要善待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

摘要:生态移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有利于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利于优化人口分布, 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改善移民子女的教育环境, 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建设。

挖掘生态山水资源助推移民经济增长 篇9

一、资源和前景

1、生态山水资源环境。武宁县水资源天生丽质, 境内水域面积34万亩, 水域穿城而过, 形成内、外一湖两岸, 为国家一级水体, 湖水能见度最深达11米, 共拥有3.75亩以上鸟屿1667个, 属国家级重点风景胜区。武宁县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1%, 是全国生态示范区, 森林茂密, 树种繁多, 其空气负离子指数高达每立方厘米15万个。武宁县山水资源组合度好, 发展生态山水经济空间和潜力巨大。

2、生态山水经济现状。一有逐步建成了以富民为主的林竹、林果、林药、林茶、林菜、林牧、森林旅游、花卉苗木等八大系列的林下生态经济产业, 产值6.5亿元, 占全县林业总产值的48.9%。二有正在建设中以富县为主的泰国风情度假村、庐山西海国际养生度假区、华厦国际旅游度假区、茶棋水文化园、山水菁华养老中心、红豆 杉养生谷等生态山水旅游项目, 给全县生态山水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集成的带动作用。三有三面临水, 水绕山环, 座落于庐山西海国家级重点风景区内唯一的一座武宁县城, 城市水域面积54平方公里, 森林植被和景观用地面积32平方公里, 房屋建设用地面积38平方公里, 是庐山西海地区唯一可依托的近地旅游城市, 生态山水名城独一无二。四有全县率先启动了移民扶贫整体搬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用3—5年时间新搬5万人进城进集镇进中心村, 用活增减挂土地政策, 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为全县生态山水经济的起飞夯实优势基础。

瑶池荷仙群舞

养蜂人家

3、生态山水经济前景。①武宁县是首批20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之一, 是江西省唯一获此称号的县 (市、区) ;②武宁县被现代互联网络和媒体评选为“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50个中国最美小城”之一, 也是最有国际化发展潜力的有氧健身、养生城市。③武宁县山水发展定位为国际性的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区、国内一流的山水 休闲养生名城、庐山西海旅游接待大本营, 这三个定位为全县今后移民生态山水资源发展指明了方向。④武宁县城已先后荣获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文明县城等多块金 字招牌, 为武宁县生态山水经济的发展增添法码。

二、困难和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移民生态山水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在多年的实践中, 不难看出我县移民生态经济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大, 对如何挖掘我县移民生态山水资源来助推县域经济的增长, 认识不足, 思路不新、方法不多, 步子不快, 尤其是生态山水经济是一项惠民和开发财团得实惠财政无收益 (或收益偏低) 的工程, 短期内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显著。因此, 武宁县在制订规划、政策和机制上缺乏强效引导, 整体合力不强, 发展移民生态山水经济的氛围不浓。

2、市场研究不够。怎样把武宁县移民特有的文化内涵与生态山水旅游有效结合?怎样以宗教游、自然景观游、有氧健身游、休闲养生游等分类细化, 来做大做活做强国际型生态山水大旅游?怎样找到一个切合点去向外宣传推介?还没有一个专业团队在国内国际市场中去调查、去研究、去迎合。中信为什么落户巾口?庐山西海管委会为什么会从柘林搬到巾口? 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武宁县资源好, 开发潜力非常大, 在目前重大旅游项目相继落户武宁的形势下, 政府投入人力、物力, 开展市场研究, 加强宣传推介对武宁县山水资源开发意义重大。

3、缺乏龙头带动。当前, 武宁县移民

生态山水专业合作组织绝大多数规模较小, 自身经济实力不强, 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县域经济之间联系不够紧密, 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而有带动性的生态山水旅游项目都正在建设, 能给县域经济带来效益多不多、旅游项目国际化程度高不高, 市场竞争力强不强, 辐射带动能力好不好等都在期望中试目以待。

4、招商难度增大。目前在武宁县财政不富裕的情况下, 引进外资, 引进能人, 引进大财团开发生态山水资源, 营销生态山水资源是必做的功课。由于资源类型不同, 国内国际市场需求不同, 消费群体的不同等因素, 常常出现招项目难, 招即富民又要富县的生态山水资源项目更难;引资难, 引有实力又有意愿的财团资金更是难上加难。

三、思路和建议

花源峪全景图

1、加大生态旅游招商。武宁旅游国际化势在必行, 生态山水旅游开发已正向国际化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 建国际级别旅游景区势不可挡, 在3—5年内, 积极主抓3个移民龙头生态山水景区招商。一是集中精力抓好杨洲小西坑和吴王峰旅游主景区的招商。以杨洲小西坑和吴王峰资源为特色, 建设水上娱乐中心、帆船俱乐部、环保木屋、休闲帐蓬、空中观光缆车、山顶观光台、供观赏的野生动植物园等旅游项目建设, 吸引国内外游客来武宁休闲观光, 回归自然, 休身养性。二是集中精力抓好上汤乡政府方圆百里温泉主景区的招商。以温泉资源为特色, 建设功能齐全, 配套设施完善的温泉疗养院、温泉休闲娱乐园、露天温泉冲浪场、露天温泉游泳馆等温泉疗养、休闲、娱乐项目建设, 吸引中外游客来此享受药疗、理疗, 阳光疗等, 做到有病治病, 无病休闲养生, 提高健康生活幸福指数。三是集中精力抓好罗坪七里坑野外拓展训练中心主景区的招商。以罗坪七里坑地理位置和森林环境的组合条件, 建设真人CS、信任背摔、攀岩、高空跳跃、徒步拉练、毕业墙等室外训练项目, 成为国企、外企、公务员等上班族人员来锻炼耐力, 磨练意志, 增强团队合作力, 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的野外拓展训练好场所。

2、加大移民整体搬迁。梳理好山水资源, 借助移民扶贫整体搬迁这一有利时机, 有开发潜力的山水地方, 要实行移民扶贫整体搬迁, 用移民扶贫整体搬迁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来促进生态山水经济稳步前行。如杨洲小西坑、罗坪七里坑、上汤乡政府所在地 方圆百里、宋溪伊山自然村、甫田平尧自然村等类似这样有开发潜力的山水地, 实行村落住户整体搬迁。一来把搬迁村落附近的山、水、耕地、房屋空出来集中流转进行规模经营, 让政府有目的招商, 引进国内国际有意愿的大财团进行山水旅游综合开发。二来农民可以自主把房屋、耕地、山场、水面等自有资源, 采取出让、入股、租赁、自营等形式有目标流转, 让村民积极参与生态山水资源项目开发, 服务生态山水资源项目建设, 从今往后, 农民可以选择住在武安锦城, 或选择住在本乡镇集镇, 或选择住在本村中心村, 在享受城市人生活的同时, 还可享受在生态山水资源区, 做旅游服务业、做种植业、做养殖业等行业, 过上人人都向往的入股分红和自营收入的生活, 使每个家庭和每个农民都无后顾之忧地吃上生态山水旅游饭、自营经济生态饭。

3、加大体验农场建设。根据武宁县特有的山水资源和游客的市场需求, 以政府为主导, 新建2个有特色的移民生态山水体验农场, 做到种养业与生态山水旅游有机结合, 促进武宁县山水原生态经济和生态旅游经济共同发展。一是新建宋溪伊山林下生态种养体验农场。发展林下养殖猪、蜂、羊、 鸡、鸭、石鸡等物种;林间种植香茹、黑木尔、食用菌等山野菜, 供游客实地体验观赏、购买、采摘, 继而把这个农场打造成全县新鲜农产品集散地。二是新建甫田平尧生态野吹体验农场。发展水边捕鱼、垂钓、摘蓠蒿、水竹 笋、水芹、蕨柳等野菜和农场自种的无公害蔬菜, 游客可以把捕或钓上来的鲜鱼和现场采来的野菜蔬菜, 根据自己的喜好现场烧烤、水煮、现炒等, 增加生活乐趣, 继而把这个野吹体验农场打造成每个家庭和每位游客都乐意前往, 人人动手, 体验着快乐收获、品味美食, 放松心情的精品农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生态移民影响】相关文章:

生态移民儿童05-12

易地生态移民06-18

高山生态移民07-11

旅游生态移民07-22

宁夏生态移民08-11

生态移民迁出区07-07

生态移民实施方案07-16

生态移民调研报告04-29

关于生态移民调研报告12-07

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02-28

上一篇: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下一篇: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