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丽的医生

2024-07-04

最美丽的医生(精选十篇)

最美丽的医生 篇1

2015年,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正式推选出10位“最美医生”、10位“特别关注医生”、1个“最美巡回医疗队”和1个“最美医生荣誉团队”。从本期起,本刊将部分刊登“最美医生”和医疗队的事迹。

他1 8岁开始行医,23年来接出诊5000余人次,足迹遍及聂荣草原每个村落。41岁的藏族医生次仁班觉因他的宽厚仁爱,被牧民称作“聂荣草原上最温暖的太阳”。

在海拔近5000米,方圆2751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上,西藏聂荣县查当乡藏医次仁班觉忙碌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每个牧民的脑海中。不管阳光明媚或是风雪交加,只要看到这个心中的“活菩萨”,牧民们心里就会觉得格外踏实。牧民说:“他就像是我们大家的亲人一样,看到他就觉得很亲切、很温暖。”次仁班觉用自己的医者仁心默默守护着2 0 0 0多牧民的生命健康,他还有一个愿望,要让自己的子孙世代做为人民服务的“门巴”。

医者仁心默默守护

极地、高寒、缺氧,在寒冷空旷的聂荣草原上,牧民就医非常困难,进入深冬,牧民们更是很少出门。但是次仁班觉必须要出诊,每次只要听说次仁班觉来了,牧民们都会奔走相告,一起来看病。在聂荣草原,没有人不知道次仁班觉,因为他的家族已是六代行医,百年以来,一直守护着牧民的健康。

次仁班觉家有个免费药房,世世代代,从未收过百姓一分药钱,这个药房让聂荣草原上的牧民牢牢记住了这份恩情。次仁班觉说他的家族有一个规矩,就是子孙后代都要好好学藏医,给老百姓看病。次仁班觉的祖父曾说过,穷人是看不起病的,如果穷人知道你是收费的,他们就会有所顾虑,这样会耽误病情,看病不可分贵贱,只为穷人能够心安。如今,先人的思想已经深深融入到了次仁班觉家族的血液里,虽然次仁班觉一家每年的全部收入不到5万元,要保障家中8口人的日常开销,但他每年仍会拿出近3万元购买药材,为群众免费治病。看到次仁班觉过着并不宽裕的生活,不少人劝他开一个私人诊所,多赚点钱。次仁班觉却总是笑着回答:行医第一是为了继承父业,第二是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党员,这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次仁班觉从不介意去经济条件不好的牧民家中治病,医药费能少收就少收甚至不收,遇到危重的病人,就算自己也在生病,还是要在第一时间赶去治病救人。

草原上有一对命运坎坷的母子,母亲独自带着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生活。十几年来,次仁班觉始终为母子免费送医送药。母子俩生活贫苦,次仁班觉曾拿出自己的3万块钱,组织村民、为母子盖房子、买家具,让他们有了个像样的家。次仁班觉与妻子卓娣结婚1 5年,在妻子眼中,他是个好脾气的人,但最大的缺点是家里的事情总顾不上。提起家里人,这个大大咧咧的藏北汉子总是面带愧色:“病人太多,有时候真的顾不上家里的事,觉得很对不起家里人。”

风雨无阻行者无疆

查当乡有2200多人口,分散居住在13个行政村,散落在2751平方公里的雪域草原上,牧民求医看病很不方便。在草原上,一个乡村医生就是一座流动的医院,如果乡村医生不坚持流动行医,很多牧民的病就会被耽误。“就算有时候很累,但一想到我的辛苦能换来牧民们的健康,就觉得很值。”次仁班觉说。

只要知道哪里有病人,次仁班觉就会骑着摩托车,带着药箱尽快前往病人家中治病。藏北草原天气多变,但无论什么样的天气也阻挡不了他的前行。“行医途中因天气恶劣、路面打滑,连人带车摔跤是常有的事,可我是藏北汉子,这些我不怕。”他笑呵呵地说道。从乡卫生院到各村的路,最近的3公里,最远的有100多公里。如果天气好,次仁班觉可以骑摩托车,倘若冰雪掩盖了道路,他只能骑马前行,要是雪下得太大,他就只能步行出诊。这20多年里,在辽阔的草原上,陪伴在他身边最多的是摩托车、药箱和一匹马,路途上的孤独和寂寞已经习以为常。有时候,在茫茫草原上骑上几十公里的摩托车,遇不到一个人。如果是骑马,次仁班觉就和马儿说说话;如果是步行,他就哼个小曲,唱上几首歌……

从18岁成为一名乡村医生起,次仁班觉就开始了这种“草原独行侠”式的行医生涯。2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查当乡的每个角落,甚至几百公里外的青海省杂多县也有他出诊的记录。在他的心里,病人永远是最重要的。一次仁班觉骑马去青海扎多县出诊,结果路上遭遇大雨,连人带马摔进河里。他顾不得保护自己,第一反应是保护药箱。“人和马摔坏了不要紧,要是药箱摔坏了,就没法给人家看病了。草原行医,太苦太累,但一想到我的苦累能换来人们的健康,就觉得值。”

无悔选择世代坚守

走进次仁班觉家低矮的屋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毛主席画像和墙角堆至屋顶的药材,还有贴在墙上的14张红色奖状。奖状是次仁班觉的二儿子土旦西珠的,他正在县城上中学。”我想让土旦西珠报考西藏藏医学院,将来和我一样当医生。”次仁班觉说。为了能让土旦西珠顺利接班,他已着手教土旦西珠打针、输液等基本技能。

次仁家族六代行医。西藏和平解放前,次仁班觉的爷爷是巴青县的农奴,懂得藏医术的他经常受到农奴主的欺负和压榨。西藏和平解放后,为了感谢解放带来的自由,爷爷带着全家来到了最需要医生的藏北草原查当乡落户,并立下了“世代为穷苦人们免费医治”的家训。

几十年来,次仁班觉的父辈谨遵此训,为草原上的牧民们免费看病。在次仁班觉的童年记忆里,家门口常常有求医的牧民扎起帐篷,等着爸爸和叔叔给他们看病。看病的人有的来自本县当木江乡,有的来自安多县,更远的来自青海省杂多县。一个个帐篷将次仁班觉家门口变成了草原上的临时帐篷医院。“我今年41岁,至少还可以行医20年,但我终究会老呀!”次仁班觉说,为了能让子孙继承家族医学传统,他决定学爷爷留下一份遗嘱,要子孙后代继承家族传统,做一个为草原牧民服务的好医生。

美丽的医生作文 篇2

理想是帆,载我们驶往成功的彼岸;理想是灯,照亮漆黑的夜晚。人生,因为有理想而辉煌,生活,因为有理想而丰富多彩。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这只是个平凡而又普通的职业,如果我当上医生后,会用全部的精力,尽量做到最好。

雨下的很大。回到家后,我晾好伞,才发现家中一片寂静。我迷茫地向厨房走去,此刻,母亲应该正在煮饭才对。我向其他房间摸索过去,没有一个人。

我心中隐隐不安,总觉得会发生什么似的。“叮铃铃——”一阵刺耳的铃声在客厅回荡。我手忙脚乱,急匆匆地从房间里跑出来。

“喂?喂?儿子,你到家了吗?急死我了都……”父亲在电话另一头又喊又叫,还没问清楚情况,就被喊着赶到医院去。我不禁打个冷战,莫非真出什么事了吧?

我三步并作两步向医院跑去,这时从“102病房”中走出来一名护士,她看了我,向我挥挥手,意识我走过去。

我往病房中一瞥,爷爷正躺在病床上,瘦得皮包骨头,我不忍直视。爷爷望见我,有点儿激动地抖了抖手,可就是说不出话来,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好几个医生在进进出出,小小的病房被挤满了,医生拿着报告单,无力地对大人们摇了摇头,母亲跪在地上哭着恳求医生治好爷爷……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病房力只听见大人们抽抽噎噎的`声音。突然,爷爷的眼睛上翻了一下,就不再像从前那么有神,测心跳的机器“哔——哔——”地响了起来,爷爷死了,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顿时,妈妈号啕大哭起来,那悲惨的声音使我永生难忘。

医生最恨的偏方 篇3

黄金诚,杭州市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

陶承军,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陈志凌,杭州市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王初,杭州市中医院中药房主任。

举报一 吃虫子治咳嗽

一位网友三岁的女儿反复咳嗽的症状居然因为吃虫子而好转了,他将此事放在网上得到了很多家长们的追捧。医生在出诊时经常有家长问吃虫子真的能治咳嗽?

这位网友的女儿一岁后发现患了哮喘性支气管炎。挂吊针、用抗生素都去不了根儿。夏天孩子回老家玩,爷爷从山上灌木的树刺中,找了二十几条虫子给孙女吃——当地人都说这种虫子可以提高孩子抵抗力。吃了半年,孩子的咳嗽竟渐渐好了。

杭州市中医院中药房主任王初说,在浙江的某些地方,确实有给孩子吃虫子增强抵抗力的做法,但具体是什么虫子,各地都不一样,虫子的叫法也都不一样,对这些虫子也没做过专门的研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医院的中药房里,都没有这样的虫子入药。反倒是每年医院里都有乱吃偏方而导致过敏等的孩子来就诊,有些情况还比较危险。

儿科主任医师黄金诚医生说,止咳偏方大多数的原理都是让孩子摄入高蛋白高营养的物质,增强其抵抗力。但是这样的偏方食用需要非常谨慎。

推荐靠谱小偏方:

干咳无痰试试川贝蒸梨:川贝蒸梨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咳嗽症状,比方感冒初期、肺部感染严重的孩子,就不一定适合吃川贝蒸梨,只有干咳无痰并且炎症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时,才能吃润肺止咳的川贝蒸梨。

举报二 母乳涂脸治湿疹

湿疹真称得上是小婴儿的“流行病”了,也因此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偏方。杨女士的儿子两个多月开始,也长了不少的湿疹。老家来帮着带孩子的阿姨对杨女士说,每次喂完奶,挤两滴母乳涂到宝宝脸上就好了,老家都是这么做的。杨女士照做之下,第二天,儿子的湿疹更加厉害了,整个小脸红彤彤的,孩子痒得直哭。

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陶承军主任说,门诊常常接诊到用这种土法治疗湿疹而导致皮肤发炎的小患者。新生儿皮肤娇嫩,血管丰富,抵抗能力也较成年人弱,母乳涂在皮肤上,容易造成汗腺口、毛孔的堵塞,使汗液、皮脂分泌排泄受阻而形成汗腺炎、皮脂腺炎和毛囊炎,还容易滋生细菌。

而且母乳中并不含有治疗过敏的有效成分,生湿疹的宝宝皮肤屏障已经受损,再涂以母乳,只会使皮疹愈发严重。

推荐靠谱小偏方:

麻油去除湿疹污垢:饮食是引起小儿湿疹的一个重要原因,平时我们认为最安全的食物,对小婴儿来说,就可能是危险的过敏原。越是这样,越不能给孩子乱服偏方。所以专家推荐的靠谱偏方几乎没有,倒是生活习惯要多多注意:太阳少晒,衣服少穿,如果有湿疹污垢堆积在头皮上,可以用麻油、橄榄油来剥脱。

举报三 流鼻血时仰头举手

有读者说,我家孩子流鼻血时,我会让他把头往后仰,举起手来,哪个鼻孔出血就举哪一边的手。

杭州市中医院耳鼻喉科的陈志凌副主任说,这个方法在家长中很流行,就是成人流鼻血,也会经常这样做。实际在这个姿势下,鼻腔内已经流出的血液因姿势及重力的关系向后流到咽喉部,不仅没有止血,还会将血液吞咽到食道和胃肠,刺激胃肠黏膜产生不适感或呕吐。出血量大时,还容易吸入气管及肺内,堵塞气道,导致危险。因此孩子流血时,千万别让他仰头。另外,左鼻孔流血要举起右手,右鼻孔流血要举起左手,这种方法也是不科学的。手臂与鼻子不是在一条血管上,这样做只是多此一举。

推荐靠谱小偏方:

最美丽的笑 篇4

因为天使看到了那个胰腺晚期大量出血的可怜女人, 她想帮她渡过生命的难关, 在她跨入断肠桥前把她拉回有爱的人间。

天使的附托让原本混沌的护士一下子头脑清晰、动作敏捷、迈步如飞、奔梭于病房、治疗室和办公室间, 沉着冷静将具体病情变化报告于医生。

医生办公室内, 一声叹息, 源于医生治得了病, 治不了命, “她的胰腺癌侵化胃肠道引起血管破裂致大出血, 我们正积极地应用输血止血对症支持治疗, 到底止不止得住, 谁都不能保证, 至于手术, 她已是晚期癌症衰竭期…你们要有心理准备…”家属期待的眼神, 黯然失色, 虽然从发现该病, 就有了心理防备真正面临这一刻还是难以接受。

丈夫回到病房, 抛下坚毅的面具, 握着妻子苍白无力的手, 难以遏制地嚎嚎大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 一旦泪水决堤是无尽的悲伤。衰弱的妻子眼神更显得无助与空洞。

这一幕灼痛了天使善良的心, 她那剪水的双瞳差点也留下了泪水。“坚强些, 坚强些, 祈祷她不会有事的。”

“护士, 你帮我看看还在继续出血吗?”虚弱的声音传来, “我肚子胀, 总想解, 又解不出, 我, 我难受…便盆在我身下。”掀开被子, 是更浓烈于病房的恶臭与血腥。家属一把抢过便盆要倒入厕, “不, 不, 一定要护士看看…”

“不要担心, 你解出的都是暗红色的了, 不是鲜红色, 而且也比刚才少很多了, 说明没有继续出血, 你放松些, 深呼吸一下, 哎, 对, 不要紧张, 好好休息一下, 医生说给你用点镇痛的药, 等下就好了。”

走出病房, 不得不对家属道出实情, “她还在出血, 不想她太紧张, 就说了那堆话, 你们尽量让她放松, 好好照顾吧, 我会随时过来的。”

夜静静地淌, 在轻微的呻吟、剧烈呛咳、嚎嚎呕吐声中, 护士迈着天使赋予的轻盈的脚步奔波于病房, 纤纤玉指驱逐着病魔的威胁……

晨曦带着新生的希望随着阳光踏着大地来了。患者的血居然止住, 病情平稳下来。她挺过来了, 一夜无眠, 关心她的人都松了口气, 包括邻床的人。

天使翩然而至, 又轻轻离开, 帮助另外的人去了。护士精神地撑了一夜。交班时, 还在病房门口, 她就看到了那苍白的脸上灿烂如花的笑, 眼神里流淌着感激、信任与坚强!

出院后的随访中, 得知患者目前状态良好, 医生护士继续嘱咐她加强营养, 注意休息, 预防感冒, 保持乐观的情绪。

我最敬佩的人是医生作文 篇5

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病,在医院等了很久医生还没来。正当我灰心烦躁的时候一个医生突然叫到:“刘周宜到四号诊室就诊。”盼星星等月亮终于到我了,我急忙走进诊室,心里有一点点紧张,进去会做什么呢?我的病怎么样?妈妈走进去就告诉医生我现在的病状。说完医生用温柔的声音跟我说:“不用担心,去打针吃药就好了,平时你要多锻炼身体。”说完后她拍拍我肩膀,笑着起身赶紧走了。我问妈妈医生怎么这么急呢,妈妈说:“医生工作太忙了,医院有很多病人等着他们呢。”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由衷感到敬佩,他们太有责任心了。

在我打针的时候,我一直看着忙来忙去的医生,“妈妈,彭医生呢?”“他去照顾病人了。”妈妈的话音刚落,彭医生就出现在我身后,“你要多喝水,记得吃药,多运动,你的病是反复的,要一个星期才能好。”

从四川到哈佛:美女医生的美丽人生 篇6

书香门第的女学霸

翻开曾敏的履历,立刻想到了一个词:学霸。

曾敏本科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博士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 2007-2009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心血管中心攻读博士后,现任海南省人民医院医疗保健中心三病区科主任。

曾敏很年轻,1975年出生,年仅40岁。曾敏本人看起来更年轻,皮肤细腻,气质清雅,言语温柔亲切,感觉像30出头。

曾敏出生在四川省南部县,那是一个相对偏僻的小县城。曾家是当地的书香门第,爷爷奶奶都毕业于四川大学。奶奶曾在四川女中就读,在那里接受了很多先进的西方思想,在那个男女平等思想刚刚兴起的年代,曾敏的奶奶已经接受了西方女权思想的洗礼。

在奶奶的经营下,曾家家风民主好学,尽管物质不宽裕,但全家人以读书为趣,其乐融融。

在父母眼里,曾敏是个省事的孩子,学习自觉,从来不用父母操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学校有名的女学霸。

高中毕业后,曾敏被保送进华西医科大学。也许,凭个人实力,曾敏能够考进更好的大学,但她没有去尝试,因为华西医科大学是她的理想学府。其实这完全是奶奶的影响,奶奶曾经的理想是当医生,梦想考入华西医科大学。遗憾的是,四川女中毕业后,奶奶结婚了。华西医科大学不招已婚学生,无奈之下,奶奶才选择了报考川大。

奶奶的遗憾被曾敏读进了心里,她默默发誓,一定要考进华西医科大学,当一名优秀的医生。

学医很辛苦,不仅要临床实验,需要强记的东西也特别多,药理毒理病理一本本大部头,全部要清楚记在脑海中。

所以,在上大学期间,曾敏依旧过着跟高中一样的枯燥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读书,即使偶尔的休闲,脑子里想的也是书本。

辛苦付出换来了硕果累累,曾敏年年拿奖学金,毕业后,经历了层层严格选拔后,考入校附属医院工作。

但是,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曾敏很快放弃了,她选择来到了海南,理由只有一个,爱人在这里等她。

哈佛校园里的深情留影

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曾敏如鱼得水,才华得到了尽情发挥。无论是同事还是领导,都非常喜欢她。尤其是患者,那些经曾敏之手抢救回来的患者,眼里只认她,一口一个“曾主任,您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患者的爱戴,无形中增加了曾敏的工作强度,曾敏多次在出差途中为患者解惑。

“患者的心情一般比较着急,如果医生不及时帮助解决,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病情。”曾敏笑呵呵地说。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随时为患者解忧。

曾敏曾有幸到美国留学,那是2006年,曾敏收到了哈佛大学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心血管中心的邀请函,临行前突然发现已经怀孕了,为了孩子,曾敏毅然推迟了计划,孩子出生9个月后曾敏才登上飞往美国的飞机。

美国两年学习,曾敏收获多多。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曾敏最大的感触是美国的医疗资源丰富,不仅有最先进的医疗仪器,最重要的是医患的比例,在美国,一个医生平均一天接诊10个病人,而在国内,一个医生一天可能需要接诊三十甚至六十个病人,中国医生的医疗负担更重、劳动强度更大。

曾敏还深刻感受到,医生在美国是非常受人尊敬的职业,跟美国人聊天时,只要对方知道你是医生,立刻肃然起敬。

在美国学习的两年里,丈夫抽空飞过去探望陪伴,漂亮的哈佛校园留下了他们的深情留影。

遗憾的是,孩子太小,只能留在国内由父母照顾,初为人母,就母子分离,思子之情常常令身在异国他乡的曾敏泪流满面。

美女医生的幸福家庭

工作的出色,给曾敏带来了事业上的成就感,但最令她踏实的,还是她的小家庭。她说:“职业女性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绩,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宽容和支持她的丈夫。”曾敏的丈夫与她是大学恋人,两人的感情经过多年检验,已经成熟。由于同行,丈夫完全理解她,支持她的工作,不会因为她时常值班通宵而有怨言。

有趣的是,两人常常把会诊搬到家里。丈夫是外科医生,有时手术前会跟曾敏讨论心血管方面如何处理。

难得的是,从来没有人觉得别扭,父母和孩子都非常习惯,每当他俩讨论会诊时,父母和孩子会在旁边安静地倾听。

由于工作忙,随时可能会有会诊和急诊,家庭计划常常被打断,多年来,他们很少去度假,大多数时间都献给了工作。令他们感动的是,孩子从来没有抱怨,而是非常体贴懂事。有一次,曾敏生病,儿子端来了温开水和好多水果,说“妈妈,我在隔壁写作业,你不舒服叫我一声,我马上就跑过来。”还把他最喜欢的玩具小鸭子拿过来放在床边,“妈妈,你生病怕不?让小鸭子陪你。”

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曾敏知足快乐。但也有遗憾,曾敏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数不清,但却忽略了亲人的健康。

曾敏的婆婆患病多年,发现时已经是肺癌晚期,曾敏的父亲也是如此,一发现,已经是晚期了。

“父亲一天比一天消瘦,如果是患者,我肯定敏感地想到要排查胰腺方面的疾病了,但自己的父亲,就没有那么在意,结果终生遗憾。”

“医生对患者往往细心,自己粗心,很多医生一查出来就是晚期了,回天无力。”曾敏说。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篇7

坚守乡建十年铸就“新农人”

中国的农耕已有数千余年历史, 但是传统农业存在不足之处, 在政府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 “三农问题”成了重中之重。2003年, 在温铁军教授等人的感召下, 一群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热爱农业的大学生们, 创办了21世纪国内第一所免费农民学校———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

他们从养驴种菜教学中探索农业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一路走来, 遭遇了颇多的挫折。2007年, 学院由于种种原因被迫停办, 但是这支学生团队却日益成熟。团队转战北京, 开始城乡互助模式的探索。2008年, 他们成立了非盈利社会企业;同年, 介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和海淀区政府共建的产学研基地, 启动了市民农业项目。2009年, 借鉴“社区互助农业” (以下简称CSA) , 正式更名为“小毛驴市民农园”直至今日。

站在笔者眼前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团队负责人之一黄志友, 与想象中“西北农大高材生”形象完全对不上号。黝黑的皮肤, 粗糙的双手, 话语间透着几分羞涩, 并不高大健硕的黄志友, 看上去就像是个朴实的西北农民。

在谈到“三农”“青年创业”“农场”等问题时, 黄志友完全像是变了个人, 羞涩的神情不再浮现在他的脸上, 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骄傲。他将自己定位为“新农人”, 他说农业虽然很苦很难, 也经常遭到家人的反对, 但是对自己和团队这十年来的坚持努力感到骄傲。

黄志友说, 十年农建工作小有成就, 尤其是在“市民农园”项目上, 一晃就是五年。这五年来, 他们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与城市的共融、水土保护、生态农业标准化、农业绿色种植、市民放心菜等问题, 农园现在总面积有400余亩。农园累计服务约2000个城市家庭, 接待5万多名农业爱好者参观访问, 推动了社区互助农业模式本土化, 带动了国内生态农业发展, 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实习生, 成为“新农人”的摇篮, 树立“新农业”标杆, 完成了自己第一个五年计划。

社区互助农业, 80、90后献年华

2009年, 国内对于CSA的了解是少之又少, “市民农园”参考了澳洲及新西兰等发达农业国家的范例, 摸索着进行。黄志友说起CSA满是感慨, 带有些许的遗憾。

“CSA提倡消费者积极参与, 与生产者共建信任、分担风险, 建立产供销链状模式。消费者预先支付份额费用, 不定期到农园劳动, 参与监督, 收获土地上的健康产出, 体验城市里无法体验到的农村田园生活, 可以很好地减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感, 同时也能直观地让市民了解绿色生态农业。”黄志友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据他介绍, 在北京, 市民的接受力超过他们的预期, 市民们很愿意走进乡村。CSA目前已成为乡村的一部分, 互相融合成一个体系, 它很好地提供农村就业岗位, 带动农村发展, 形成都市农业。

80、90后的青年大学生一直是CSA最有利的主导者。“CSA一直坚持大力推动大学生实习与就业岗位及人才的培养, 十年历程送走了很多实习生以及共同奋斗过的‘新农人’。做‘新农人’特别苦, 有很多的难处, 比如户口、工资、孩子上学问题, 很多同伴因为家庭、事业、婚姻都渐渐放弃了。”说到此时, 黄志友脸上透出些许遗憾。但他很快又说, 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做好“新农人”, 在他心中, 会永远感谢这些默默为“小毛驴市民农园”挥洒青春的80、90后大学生们。

带动创业定下一个“五年计划”

据了解, 截至2012年底, 先后有500多个都市家庭选择在这里耕耘自己的健康小菜园;1200多个家庭选择长期享受农场产出的健康蔬菜;30000多名农业爱好者来这里学习、交流;400多家国内外媒体, 将这里的农业经营理念传播给社会。

黄志友介绍说:“我们的团队善于接纳新兴事物, 愿意向全国各地农人传授经验, 探讨心得。现在CSA已经形成规模, 近些年全国已有大小150余家CSA农场。我们的团队, 每年都会召开全国社区互助农业大会 (CSA) 暨有机农业经验交流会, 今年已是第五年, 我们希望中国的有机农业能蓬勃发展, 为90后树立创业榜样, 让年轻人可以放眼纵观有机农业发展前景, 吸引更多乡村大学生, 可以回到家乡创业, 带动农建发展, 避免农村劳动力匮乏。”

2014年是农园建设第六年, 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起始年, 黄志友希望能多元化发展农场, 振兴地方农业产业, 带动周边旅游、养老、教育的发展, 将农场镶嵌在地方, 把产业分配给周边村落, 形成社区化、本地化模式。利用基地及资源建立全国的绿色有机销售平台, 发展销售网络, 带动行业发展, 让北京市民可心吃到新鲜菜、放心菜。他们还积极与政府交流推动立法, 让绿色生态农业可以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降低税费、水土保护、监督管理, 加大农业人才引进, 建立相应激励制度, 让生态农业能真真切切扎根于地方。

种植“绿色食品”拒绝播种转基因

如今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市民们都怕吃到转基因食品, 据黄志友介绍, “小毛驴市民农园”很好地避免了这个问题。

首先, 这种模式的生产环境必须有清洁的水源、健康的土壤、丰富的田野生态;保证土地多年没有化肥和农药的污染, 与自然合作、以土地为生。其次, 产品保障, 所有蔬菜、畜禽等生鲜品, 全部由自己生产和管控, 使用统一农资、投入品和技术标准。遵循有机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 采用农业适用技术体系, 本着简单适用、因地制宜、可持续、多元包容的技术方针, 持续改善土壤, 推进传统作物种子的保育。生产过程开放透明, 生产过程中坚决不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化学添加剂和转基因种子等;向消费者公开详细生产信息, 包括生产者、生产地点、土壤、水源、种子、肥料、病虫害防治措施等, 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监督机制对农业生产来说, 过程监督远比结果监督要靠谱的多。”黄志友说道。

黄志友强调:“只有用心做农业,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才能使老百姓的菜篮子安全问题得以解决。放心菜, 需要让市民做监督员。”

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 篇8

我曾经说过, 童年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 童书的价值远远没有被认识。是的, 我们对于儿童的研究太落后了。西方心理学家把人的大脑比喻成为“black box” (黑匣子) 。其实, 对于我们来说, 人类的童年就是一个黑匣子。儿童是怎么认识世界的?儿童的各种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我们说“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为什么精神分析学家总是追溯到童年去寻找心灵的密码?不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就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

而所谓童书的价值远远没有被认识, 是因为我们长期只关注儿童的躯体发育, 而忽视了儿童的精神成长。乃至于现在, 孩子们物质的充盈与精神的贫瘠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与鲜明的对照。为什么惠特曼说, 一个孩子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 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 那个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为什么格林说, 人生14岁以前所阅读的东西会远远比以后的学习重要得多?为什么那些伟大的学者都认为儿童早期的阅读会深刻地影响人的一生?

我在许多场合一直强调,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所以, 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 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阅读, 特别是儿童的阅读。我们把“营造书香校园”作为“新教育”六大行动的基础, 在全国860多所“新教育”实验学校里, “晨诵、午读、暮省”已经成为儿童的生活方式, 以“读写绘”一体化为特色的“毛虫与蝴蝶”阶梯阅读已经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用优美的童书滋润着孩子们的童年已经成为“新教育人”自觉的追求。

事实上, 目前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阅读状况令人忧虑。有调查表明, 59.2%的学生只用很少的一部分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 甚至有6.2%的学生阅读时间为零。在竞争激烈的应试压力下, 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一些懂得阅读重要性的父母, 在面对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图书时也很困惑:除了四大名著、安徒生童话等耳熟能详的书名外, 应该选择哪些图书给孩子读呢?

其实, 这也是我们的困惑。在推进儿童阅读的过程中, 我最关心的事情之一, 就是为孩子们选择怎样的图书。因为只有真正的好书, 才能够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才能够点燃他们的阅读兴趣。我国每年新出版图书有30万种左右, 其中少儿读物约4万种左右, 长销书还有数十万种。在这浩如烟海的童书中, 究竟哪些书最适合各年龄段学生阅读?从2000年开始, 我们的《新世纪教育文库》为中小学生各选择了100本推荐图书。2004年以后, 我们又专门为“新教育”实验学校推荐了“新教育儿童文学书包”, 但是这项工作没有真正深入、持久地做下去, 也没有取得让我非常满意的成果。

为此, 2010年, 新教育研究院专门成立了新阅读研究所, 作为民间性的阅读研究机构, 组织专家开展了这项“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研制工作, 我们的项目组克服了众多困难, 付出了极大心血, 在腾讯网和“教育在线”网站等媒体平台上进行了10万份左右的问卷调查, 在不同地区的近10所学校进行了学生试读, 召开了多次各种规模的专家论证会,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终于将目前的这个书目拿出来放到了大家的面前。

我知道, 做书目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对任何书目都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 我们有自己的选择标准。我们的基本原则是精选精编, 努力做到经典性与广泛性统一, 深刻性与可读性统一, 层次性和整体性统一。

具体来说, 我们按如下要求选择:第一, 按小学低 (一至二年级) 、中 (三至四年级) 、高 (五至六年级) 三个学段, 分文学、科学、人文三个类别推荐, 最终每个学段推荐基础书目10本。第二, 推荐时围绕“核心价值观”教育展开, 把人类那些最重要的价值, 如爱、自信、尊重、友谊、同情、敬畏、宽容等, 通过那些书籍带给学生, 最终的书目应囊括小学生核心价值的主要内容。第三, 推荐时对题材、体裁、国别、出版时间、出版社等均不做严格限制, 但是强调突出民族性, 中国作者的图书必须超过一半。第四, 同一作家原则只选择一本代表作品, 在基础书目中不考虑套书或丛书。第五, 综合考虑装帧、插图、价格、翻译质量等因素, 选择性价比最合适的图书。

也许我们的这个书目还有不足或缺憾, 欢迎各界朋友特别是小学生及其父母、教师们能够提出宝贵意见, 我们会不断完善, 每隔一两年进行修订, 力争做出一个大家满意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我们还有一个更加宏大的梦想, 就是继续研制学前儿童、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教师、父母、公务员、企业家等各种人群的基础阅读书目, 最后形成一个中国人的基础阅读书目。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有了这次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的研制经验, 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各种阅读书目系列研制项目中做得更好。

爱是最美丽的语言 篇9

陈世兰于1991年分配至中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在工作中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每一个她护理过的病人都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 对病人的真诚。1999年冬天, 一名23岁外地来巴东务工的妇女, 因家庭矛盾口服大量剧毒农药, 被邻居发现后紧急送往中医院抢救。入院时已处于昏迷状态, 口吐白沫, 四肢抽搐, 接诊后医护人员立即进行洗胃、导泻等应急处理。该女子的丈夫因在气头上, 在办理完入院手续后恼怒地说了句:“既然想死, 就让她死去吧……”说完竟然拂袖而去。此时, 患者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正处于昏迷之中, 大小便失禁加之大量呕吐物导致整个病房一片狼藉, 散发着强烈的恶臭, 人们经过病房时都要掩鼻而过, 就连卫生员都不愿进病房做清洁。面对这样的场面, 许多年轻护士也退却了, 而陈世兰却强忍着欲呕的感觉, 一次次打来热水为患者进行皮肤、头发的清洗, 并清扫整理了病房。

第二天一早, 女子的父母闻讯后从外地赶来, 欣慰地看到女儿干净地躺在病床上, 可他们却并不知晓先前发生的一些状况。在女子的父母追问该女子丈夫的行踪时, 陈世兰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她丈夫筹集住院费去了。原来, 就在当天晚上陈世兰和该女子的邻居辗转找到其丈夫联系方式并给他打过电话, 在电话里陈世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耐心的说服该女子的丈夫。女子的丈夫经过认真思考, 终于在第二天下午露面了, 虽然陈世兰在女孩的父母面前并没有指责他不负责任的行为, 但是更让他感到愧疚万分。在住院期间陈世兰时常以大姐姐的身份和这对夫妻交流谈心, 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家庭观, 夫妻两人开始相互理解宽容, 坦诚地向对方承认自己的不对之处, 小夫妻感情日益好转, 在经过20余天的精心治疗后, 女子高高兴兴地出院了。

扎实的理论基础, 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 严谨的工作态度使陈世兰在同龄的护士姐妹中脱颖而出, 2001年年仅28岁的她担任内科护士长, 也成为中医院最年轻的护士长。2001年底, 一位巴东籍的退休老干部彭某因为中风后遗症, 左侧肢体瘫痪, 由于家人的疏忽而造成老人骶尾部皮肤大面积褥疮, 在当地三甲医院就诊后病情逐步加重, 难以控制。因为老人担心客死他乡, 所以遵照老人的要求, 家人把他送回巴东, 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想法把他送进巴东中医院。入院时老人已出现神志恍惚, 骶尾部皮肤大面积破损, 部分已经溃烂。时任护士长的陈世兰在患者入院后及时组织科内护士例会, 并针对老人的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护理措施。在长达3个半月的住院治疗期间, 因其子女在外地工作, 大部分时间无暇照顾, 只请了一个亲戚帮忙照看老人。让他们没想到的是, 奇迹居然发生了, 老人原有的褥疮不仅没有扩大, 反而结痂愈合, 病情明显好转, 殊不知, 在这背后付出了内科护士姐妹们多少汗水, 多少辛劳。面对老人近170斤的魁梧身躯, 身高只有155厘米, 体重才90斤的陈世兰, 显得身材娇弱, 每次给老人翻身时, 用她自己的话说“本身只有100斤的力气, 却要使出120斤来”。内科的护士姐妹们在陈世兰的带领下为老人清洗, 更换被服, 清疮换药, 按摩翻身, 真真切切地把老人当做自己的长辈, 用心来呵护着老人。在老人出院时, 老人的儿子特地给医院送来一面锦旗, 他感激地说:“感谢巴东中医院内科医生精心的治疗, 但更要感谢护士同志们对我父亲的悉心照料”。老人坐在接他回家的车上, 伸出还是很迟缓的双手紧紧地抓住陈世兰流下清澈的泪水, 无声的嘴唇不住地蠕动着。

在内科护理部, 陈世兰很注重人性化管理。在科室有一件奇怪的事情, 那就是每年年底评选的科室先进工作者中却从不见有陈世兰的名字。每当有人问起这个问题时, 她总是淡然一笑:“医院已经给了我很多荣誉, 我认为这些荣誉都是和身边的同事们分不开的, 在我眼里, 她们每个人的表现都很优秀, 每个人都让我感动, 所以我觉得这些荣誉应该让她们获得。”工作中陈世兰总是以身作则起着模范带头作用, 不论寒暑, 她都坚持每天早上7点到岗, 在她的感染下, 科室护士精诚团结, 整个医院中, 内科护士总是最早进入工作状态, 也是最后下班的一支队伍, 但她们无怨无悔。陈世兰在狠抓护理工作质量的同时, 并不一味地以惩罚作为管理手段。因为她深知, 护士工作责任重、强度大, 还要经常遭受患者或病人家属的责难和训斥, 如果过多的以经济处罚为手段的管理, 会让护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 带着抵触情绪去工作, 很难让她们能真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只有尊重理解护士, 进行换位思考, 充分调动她们的积极性, 才能让她们热爱本职工作,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工作中, 担任护士长的陈世兰不仅是一位管理者, 更是一名参与者, 她除了担当护士长的角色外, 大多时候是穿梭于病房, 服务于患者。当她从护士嘴里得知一位脑梗塞患者, 便秘十余天, 经过几次口服导泻药软皂灌肠后仍不能正常排便, 就亲自到病房询问病情。看着患者痛苦的表情, 她毅然戴上手套一点一点将硬如坚果的宿便掏出, 患者脸上的表情渐渐舒展开来。事后患者的女儿羞愧地对她说:“真惭愧!这些连我们做儿女的都不愿意做的事情, 你却替我们做了, 能遇上你这样的护士也是我爸的福气!”

在生活中, 她不仅是内科护理部的领头羊, 也是护士的好姐妹和好搭档。因为是基层医院, 所以科室同时还要承担急救接诊工作。自从全民参加医疗保险以来, 内科更是超负荷运转, 病人住院人次急增, 急救接诊任务频繁, 即使科内护士加班加点也不能按时作息。记得有一次, 临近中午1点半, 大伙才吃上午饭, 正当陈世兰把饭放进微波炉加热时, 电话铃声焦灼地响起, 原来又是一次接诊任务, 并且路途遥远。看着大家疲倦的面容, 她就一句话:“还是我去吧!”来回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5个多小时, 把病人接回后, 她不顾路途的疲惫, 又继续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后来她笑称, 这顿午饭她终身难忘, 原来饥肠辘辘的她竟然在颠簸的救护车上凑合着把这碗饭扒完的, 食不知其味。

勤奋好学的她, 在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 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为了使自己的专业理论基础更扎实、更好地指导实践, 她利用工作之余, 坚持完成大专、本科的护理学习。由她制定的各班工作流程被纳入《巴东县中医医院护理工作指南》工作版本, 她撰写的学术论文曾经在全国多家期刊上发表。在2006年“5·12”国际护士节之际, 巴东电视台还专门为她制作了一期反映护士生活工作的电视节目。她带领的内科护理部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她本人也连续多年被医院授予年度考核优秀职工, 曾数次获得过全县卫生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2008年她被授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佳优秀护士”, 巴东县仅2人获此殊荣。

劳动的人最美丽 篇10

在本案例中,从地面到教学楼,学生面对面分成两排,盘旋而上,进行接龙传书,还有老师和接送孩子的家长的加入,队伍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动作有力自然,表情丰富多彩,不时有笑声、加油声响起……这一生动的劳动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呈现出来,感觉温馨而又甜蜜。面对这位家长的质问,笔者有以下几点想跟这位家长交流。

一、“重智轻劳”现象的家庭因素分析

作为家长,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劳动,不愿让孩子吃苦,一心只想让孩子把文化课学好,这样的心态决不是单个家长所特有的,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整体上来说,现在的中小学生劳动能力都比较差,独立生存和生活的能力都非常薄弱。家长在孩子求学阶段“重智轻劳”的现象,追根溯源,应该是从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开始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家长还是比较重视劳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的。一个原因是当时孩子考上大学的比例不高,另一个原因是家庭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是否爱劳动、能劳动、会劳动直接影响到孩子和家庭的生存与发展。

但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情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一是在校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尤其是长辈对孩子特别宠爱;二是高考加大了扩招的步伐,这让更多的家长们看到了改变孩子以及家庭命运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为迫切,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家庭风尚。家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均以孩子能读好书、考入大学为目的,大多数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并且对学校安排的劳动的支持力度也显著减弱,甚至要求学校不要再安排学生劳动了,唯恐劳动活动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这股“重智轻劳”之风至今现仍有增无减,所以从这一角度我们能够理解家长的要求和心情。

二、学校安排适当的劳动符合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在当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许多学校都针对过去应试教育的弊端设置了劳动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这对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肯定,必须要坚定地走下去。

案例中小学五年级组的教师安排部分学生来校整理教室、帮忙分书,从时间上来看是在开学之前,学生还在放假之中,这看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问题,但其实完全可行,而且很有必要。

教育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作为学生,必须要依靠教师整体的、系统的、持续的“传道、授业、解惑”,并通过自身日积月累的学习、反思、训练、实践,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形成高强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求学阶段不仅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他人学习,不仅要在学校中学习,也要在家庭与社会中学习,这样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更好地服务社会。教师在假期中让学生在家中或者到学校适当参加一些劳动,这是合情合理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并持续发挥作用。所以,从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来说,教师不仅可以在学生在校时间内,也可以在假期中给学生布置和安排一些适当的劳动,这个劳动当然包括家务劳动,也包括学校劳动等。

另外,学校教师安排学生劳动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开学有一个比较好的环境。这些学生的劳动应该说带有明显的公益性质,并且参与劳动的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愉悦,增进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获得了劳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此次劳动,既服务了同学,又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若干年后,学生记住的往往就是这些有助于自身发展而富有趣味性的事情。如此说来,教师的做法无可厚非,既符合学校教育的需要,也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这件事情还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三、要立足长远来看待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问题

作为家长,心疼自己的孩子大热天到学校参加劳动,提出自己的质问,这无可厚非。但家长不能替代孩子说话,家长可以问问自己的孩子到底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从眼前来看,现在宠着孩子,不让他们参加劳动锻炼,似乎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学习,但当有一天孩子踏上社会后依然不想劳动、不爱劳动或者劳动能力差,作为家长又会有何感想呢?那时可能要责怪自己,埋怨学校,迁怒于社会。但木已成舟,为时已晚。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把目光放远一点,应该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在孩子求学阶段,不能仅仅盯着孩子的分数,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孩子的其他方面不加重视,我们应该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健康成长。这样才能使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顺利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上一篇:小型变电系统设计下一篇:系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