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运行系统

2024-06-13

会计运行系统(精选十篇)

会计运行系统 篇1

第一, 会计监督系统概述。会计监督是指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形式所具有的职能作用。会计监督系统是具有层次性的, 这种层次性还表现在, 会计监督有内部会计监督和外部会计监督之分。内部会计监督系统指通过会计、内部审计等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及其所体现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经济监督;外部会计监督系统指国家有关部门、中介组织等在得到授权或者受托的情况下, 对指定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及其所体现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经济监督。内部会计监督系统是微观层面上的会计监督系统。从目标上看, 内部会计监督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 保证单位资金、财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及其会计核算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从主体上看, 内部会计监督的责任主体不仅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本身, 也包括单位法定代表人及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等其他机构或人员。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是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执行主体;从客体上看, 内部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是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从方法上看, 内部会计监督主要体现为核算监督和制度监督两种手段。外部会计监督系统是由独立于被监督单位之外的主体来执行的, 它以单位整体作为监督的对象, 但主要通过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再监督来实施。外部会计监督系统由社会会计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两部分构成。社会会计监督指民间审计监督, 它是中观层面上的会计监督形式, 其主要职责是鉴证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政府会计监督对政府负责, 主要包括财政监督、国家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证券监管、银行监督、保险监管等形式。各种政府监督检查部门, 所针对的单位、监督检查的目的和重点各不相同, 但强调的都是对单位会计活动及会计资料的监督检查, 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新会计法从系统论的角度对会计监督进行不同层次的界定, 明确了其是由内部会计监督、注册会计师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完善的会计监督系统, 必须在有效的运行机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这就需要对会计监督系统存在的前提、产生的根源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作用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 会计监督系统的运行。会计监督作用机制的良好运行, 有赖于全方位的保障措施, 健全法制是其中之一。首先, 应进一步完善《会计法》。新修订的《会计法》较前虽有很大改进, 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进一步完善, 在《会计法》中应做出明确规定。如外部会计监督形式对企业往往会造成重复检查, 但却都能查出现新问题, 然而没有哪个监督部门做最后结论, 并承担责任, 企业经营者的会计责任没有被真正解除。因而《会计法》应作出关于会计责任解除的相应规定, 即规定除故意欺诈外, 会计报表一旦被某个会计监督部门认可, 该部门就应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负责, 这样可以强化会计监督系统中各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其次, 不断健全和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目前需要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 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 尽快研究制定与《会计法》相配套的法规、制度或者实施办法, 以保证《会计法》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同时, 要对现行的会计法规、制度进行清理, 严格有关会计规章制度的报批和备案制度。特别是要对地区性的会计规章进行全面清理, 对不适应新形势要求、不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 要按法定程序予以废止, 部分内容与《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相抵触的, 要及时进行修订。再次, 促进《会计法》与相关法律的衔接。《会计法》规定的法律责任主要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两种, 具体操作应与相关法律衔接紧密。如由于《会计法》适用于全社会各单位, 对国有单位的违法行为人可以追究其行政处分, 而对私营企业主则不易操作。因此, 在相关法规中要明确他们的行政责任。又如《会计法》规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对照《刑法》, 对会计犯罪行为规定很少, 仅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罪、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罪, 在《刑法》中应增加与《会计法》相应的会计犯罪的内容。最后, 规范《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目前, 我国颁发并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 对企业会计准则也进行了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处在并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要处理好《会计法》、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关系。《会计法》不宜具体, 不应过分强调操作性, 不应将属于会计准则甚至属于会计制度规范的内容归入其中。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都是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组成部分, 均属于具有行政法规性的规范性文件, 两者都是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 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出的规定, 但由于二者涵盖的业务内容不同、侧重点不同、适用范围不同等, 尤其是根据我国具体的会计工作实际, 它们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并存, 二者不可互代。

会计运行系统 篇2

一、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运行现状。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现状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简称ABS,是人民银行采取集中核算方式处理会计业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通过与“支付系统”连接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并办理人民银行内部资金汇划业务。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以中心支行(或分行、营业管理部)为基本会计核算单位成立核算中心支行本级营业部及所属各县(市)支行为营业网点核算中心设臵综合柜、联行柜通过中心服务器连接各专柜和营业网点终端自动处理全辖账务。

自2003 年以来,会计业务核算模式经历了由会计分散核算到会计集中核算的重大变革,目前运行的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于2005年正式推行,近五年以来会计核算系统经过多次升级换版,随着业务的发展,其中一些操作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对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工作乃至整个金融体系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会计核算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方面在的问题

一是会计人员短缺、老化,配备不强不足,难以满足《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中的岗位要求。二是会计人员流动性差。会计人员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难以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且对日常业务的熟练性会使其在思想上麻痹大意,形成误操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惯性思维,惰性操作”。三是会计工作奖惩不对称,缺乏工作激情。会计工作的风险责任大,相对又比较单调、枯燥,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使得部分会计人员容易产生较为复杂的心态,在工作中不能认真履行职责,审核不严、操作失误。

(二)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运行管理方式和具体操作内容都必须依靠制度的约束来完成,但内控制度的硬性规定有时也会影响业务的顺利开展。第一,制度设计滞后形成工作障碍。如:会计核算系统历经多次升级后增加并修改了一些操作功能,但营业部门仍然使用着2003年总行编制的操作手册。第二,违规兼岗现象禁而不止。在当前会计人员紧缺的情况下,若实行强制休假和人员事假,就难免出现系统维护人员和主管人员参与会计账务处理的违规兼岗问题。第三,重要岗位轮换强休难以实现。会计主管人员原则上三至五年要轮换一次,但由于既熟悉会计业务又有管理经验的人员越来越少,难以实现制度要求的岗位轮换。

三、中央银行会计集中信息系统运行中的风险隐患

(一)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主要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一是内部的管理控制。如操作人员不认真执行口令保密制度和操作规程,管理层对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不到位;工作人员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审核不严、操作失误;操作人员恶意合谋,录入虚假信息,发生经济案件;工作人员服务理念不强、服务效率不高造成的核算系统资源利用不足,整体效能不能最大化发挥。二是外部的管理控制。如外部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攻击系统,致使核算系统不能正常运行;非法进入核算系统,破坏数据,造成数据丢失或泄密;恶意修改数据,发生案件等。三是支付系统各结点的管理控制。如支付系统各参与者内部控制不严,网络安全工作不细,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等。

(二)信用风险。新系统中由于债权债务关系相互交织,某一参与者在某一阶段出现支付困难都有可能引发连带性的清偿危机,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信用风险影响面广,危害性大,主要表现为:同城票据交换清算中非清算账户头寸不足影响资金清算的风险;清算账户不能及时筹资影响资金及时汇划的风险;贷款户违约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的风险等。

四、风险控制的建议和措施

(一)明晰风险控制目标,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风险控制目标就是促进会计集中核算和支付清算安全、持续、高效进行,为制定货币政策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为银行业提供优质、迅捷的服务,防范资金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同时要确保有效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风险管理就是围绕这个目标,针对存在的各种风险,确定防范重点,监督控制过程,做到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连,并对控制的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及时调整、解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

现发现风险、采取措施、产生进一步管理决策的控制效果,确保系统风险的最小化。

会计标准与我国新会计准则运行评价 篇3

【摘要】本文试图从会计标准的角度,对会计标准如何引导本土准则国际化程度的选择及其究竟从哪些方面对我国新准则国际化运行效果加以评判等问题进行剖析,并对我国新会计准则运行评价做实证检验设计。

一、会计标准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作用机制

标准可以定义为是一组切实可行的行为。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待标准,而不是根据社会道德,那么这些规则标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报酬功能或成本功能。违反规则标准就要发生成本。会计标准事实上主要指会计准则。从国际上对会计准则的界定来看,会计准则是指规范财务会计信息生产和传输的一般原则和具体标准,它的内容应该是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方面的规范,能指导会计人员面对不同的交易和事项,如何处理数据、加工信息,以便最终能从财务方面概括、完整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面貌。

会计标准属性分为“技术观”和“经济后果观”。对应这两种属性,会计标准的建设就有两种逻辑起点:一种是以会计标准的技术属性为逻辑起点,提出会计标准的建设应采取“理论导向法”。以会计标准的技术属性为逻辑起点,要求用科学的会计理论来构造科学的会计原则,然后再用这些会计原则来指导和检验会计惯例的科学性。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强调会计理论的科学性,被称为“理论导向法”。另一种是以会计标准的经济后果性为逻辑起点,以会计标准的经济后果属性为逻辑起点,要求会计标准制定过程中对可能的经济后果进行权衡,强调利益的协调过程,这被称为“偏好集合法”。这种以会计标准的技术属性为逻辑起点提出的“理论导向法”和以会计标准的经济后果属性为逻辑起点提出的“偏好集合法”为会计准则运行提供了方法支撑和评判其运行效果的理论依据。

会计标准化是一个比趋同更为严格的概念,要求达到或接近会计标准的统一。Frederick D·S、GerhardG·Mueller,Tay

and Parker(1990)等学者指出,标准化和协调是不同的概念,标准化要求制定和实施全球统一的会计标准来取代各国的会计标准;而协调并不要求以全球统一会计标准取代各国的会计标准,它要求的是各国会计标准通过不断协调,求同存异,逐步缩小差异,进而提高财务报告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

从会计标准的技术层面看,会计准则国际化在其进程中分为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趋同不同于协调,趋同是指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统一标准,由IASB主动推行,各国被动接受的过程,这是一种单主体、单方向的过程;而协调是以平等、独立、自愿为前提的,没有任何一方能强制性地推行某种标准,协调主体将通过沟通机制,在各方认可的基础上逐步消除会计标准差异的过程,是一种多主体、多方向的过程。IASC在改组为工ASB后提出要建立“全球会计准则”的目标时,运用到了“趋同”一词,以此表示今后将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协调。对我国而言,这是一个主动、双向和逐步地减少会计标准差异的过程。

从会计标准经济后果的属性看,各个国家会计准则差异很大,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也参差不齐。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对不同国家会计准则进行约束的规则,其约束的动力就在于会计准则的选择考虑了违反规则标准的成本后,选择一种能够提供最大净利润的方案。在经济学上,绝对禁止意味着违反成本是巨大的。就规则来说,自愿与强制行为之间在经济实质上不存在差别,但是会计准则改变了各种不同行为的成本与效益。所以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真正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强制性的,强制性变动的本质有助于避免因为对会计准则的变动没有做出反应而造成的负面结果。这样看来,国际会计准则引导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实质就非常明显了。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运行评价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标准节约了交易成本和搜寻成本。所有的人都受到了标准化的利益,但实行标准化的成本却必须由那些其偏好的选项没有被选作标准的人来承担。欧盟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直接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节约其制定准则的搜寻成本。但是,准则的转换成本各不相同。国际会计准则适用的会计环境倾向于资本市场发育较完善、经济水平发达的国家,至于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其原有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距较大,在参与准则国际化协调过程中又处于劣势,因此在准则国际化趋同过程中,其转换成本是巨大的。

标准既可以看作是一种限制竞争的方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提供行业公共物品的方式。绝大多数会计计量准则与披露准则都是公共物品,它的颁布与实施,减少了财务报告阅读者为理解财务报告信息所耗费的资源。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的推行,意味着成本的节约。

1.我国新会计准则运行在初期阶段应关注会计准则的转换成本

实务对准则指导的反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难以逆转性。在我国,会计准则的转换成本主要包括对会计准则不恰当的诠释带来的会计信息不对称,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另一项成本表现为会计准则反复修改以及利益主体反对会计准则管制时通过利润操纵而使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带来的间接成本。

我国2006年2月出台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补充和修订的大量准则内容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近,然而首次使用新准则时应关注其成本和效率。初期准则转换时,所面临的是:对会计报表可能需要做大量的调整工作,如果未掌握两套会计准则的差异,调整工作将无法进行。因此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转换的注意事项,应充分考虑首次使用新准则的适用范围、首期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会计政策中所给予的豁免和禁止追溯的规定、列报和披露时的比较信息和过度说明等。

2.我国新会计准则运行成本与收益会随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呈现出动态变化

从理论上讲,新制度出现的最初其转换成本大于预期收益。随着制度的整合,其成本逐渐降低,潜在收益逐渐增大。新会计准则刚刚出台,将对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多数投资者对新会计标准下的财务报告数据感到陌生,资本市场上的波动也出现明显的不利趋势。例如,石油巨头壳牌集团宣布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转变使公司养老金资产减少了49亿美元,股价随之就下跌了0.6个百分点;但移动电话巨头沃达丰集团宣布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后,其商誉报告中的变化使报表利润提高多达68亿英镑,其股价却没有因之而有所上升。由于外资或外贸的增长难以弥补此时资本市场动荡造成的政府效用减少,故整体上表现为总体效用下降。因此我国新会计准则运行在初期会呈现成本大于收益,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成本与收益会随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呈现出动态变化。从形式上看,会计环境的趋同促进了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进程,而会计环境的差异阻碍了这一进程。这实质上是由于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导致受同一会计标准所带来的成本与收益的变化。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进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标准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各个国家会计准则趋同的标准,判断其效率应从两方面来衡量。一是准则的质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标准是其会计信息的质量符合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特征;二是准则实施范围具有广泛性,只要相同经济业务类型适用的准则就应当是一致的,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应用的效果节约了各个国家的准则修订成本。标准化的直接分配结果可能相当不公平,一些主体为向标准靠拢需要花费巨大代价。一旦花费时间与金钱并逐步适应了新的标准,他们就不再愿意改变现状。从这方面看,国际会计准则本身的制定与修订更需要慎重。

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进程中所能体现的公平在于准则制定的博弈方。在衡量成本收益之后,一定的利益集团就会联合起来左右准则的制定机构。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在其发育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接受以发达资本市场为标准的国际会计准则,显然呈现出与公平的矛盾。标准的统一突出了效率,如会计准则的可比性、相关性、一致性,标准的制定则强调公平的概念,包括政治权力的公平、机会公平、结果的公平。当公平的接受程度超出底线时也会阻碍效率的实现,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并非简单的各自独立运作,应充分考虑其效率与公平问题。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的实证检验设计

从会计标准的属性看,技术属性是可以超越国界的,而经济后果属性大多和社会特性联系在一起,前者表现在会计标准规范的原则规定上,后者主要表现在会计标准规范的描述性规定上。由于不可能公平地分配效益和成本,因而有极少数的几个会计准则能够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没有哪一种制定会计准则的机制不受可能使用会计准则的利益集团的操纵,从而导致各个国家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关注。

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包括正面经济后果和负面经济后果。经济全球化使得统一的会计准则更能促进国际投融资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这种经济利益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正面经济后果及其根本动力。

1.正面经济后果,即会计国际化所产生的可理解的益处。主要包括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三个层次的经济后果:(1)企业全球化的财务报告简单化和跨国公司财务报表具有可比性,使国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在可比较的基础上分析财务信息;(2)合资企业会计利益国际比较性增强和税收负担降低,大量吸引外资;(3)伴随着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国投资的进入,政府获得长远利益。

2.负面经济后果。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实务的指导,其制定与实施结果之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是由于其经济后果的不可逆转性,负面经济后果所带来的潜在成本也应引起关注。负面经济后果很多主要是对国内利益集团产生的,主要是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后造成的转换成本,其中包括系统转换中受负面经济后果影响的利益主体反对国际会计准则而造成的损失。

3.研究设计。(1)正面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

会计准则国际化对国内利益集团产生的主要正面经济后果是吸引外资。具体表现为:在国外资本市场中,我国境外上市公司新增数量、融资规模扩大、国内资本市场外资企业增加的数量等,所以可以融资规模扩大作为正面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

(2)负面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

负面经济后果主要是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后造成的转换成本,其中包括系统转换中受负面经济后果影响的利益主体反对国际会计准则而造成的损失。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负面经济后果表现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表现为会计准则反复修改以及会计准则不恰当的诠释带来的会计信息不对称,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间接成本主要是受负面经济后果影响的利益主体反对会计准则管制时,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在国家,因而只能通过利润操纵来弥补。目前,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关注的主要问题依然是会计准则无论如何完善,利润操纵大大削弱了修订后会计准则的预期执行效果。因此可以利润操纵的程度作为会计准则国际化负面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

(3)研究假设与假设检验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目的就是追求其正面的经济后果,因此可以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提出合理假设。H: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历程中,会计准则国际化带来的正面经济后果大于其负面经济后果。

假设检验: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程度、负面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正面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偏相关系数的计算检验结果验证简单相关系数分析所得的结论;若两次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的相关系数较小,对应的相伴概率值都大于指定的显著性水平0.05,需要进一步通过曲线估计检验。从曲线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各个模型的拟合度以及是否通过显著性检验。

三、结论

试析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维护与运行 篇4

现今,使用AIS系统具有普遍性,但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每个单位都配备有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因特网的两栖人才;也因为AIS系统本身涉及的知识面广、技术复杂以及数据处理的不可预见性等原因,故而使AIS系统的安全维护与应用给会计从业人员带来诸多挑战。本文着重从实务操作层面,以金蝶K/3 ERP系统为例,探讨了AIS系统安全维护与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

一、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

目前,AIS系统普遍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如单机用户常用WIN XP、网络用户常用WIN 2003等。由于WINDOWS是通用操作系统,大多数用户在该平台上除运行AIS系统外,还要进行其它的事务处理:而WINDOWS系统本身缺乏自清理功能,时间长了,系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文件,以致AIS系统运行会变得越来越慢。另一方面,随着因特网的普及,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成为了大家挥之不去的梦魇,极大地威胁着AIS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因而,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是AIS系统数据安全和系统故障处理的重要手段。

数据备份是指利用存储技术,将一些重要的数据提前复制到一些安全的存储介质上,如:硬盘、CD-R、U盘、磁带等等,以便在系统崩溃后,有效地进行系统和数据恢复。一个AIS系统,其数据是多年录入、处理、存储形成的,若不进行备份,一旦破坏,恢复就很困难,势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时甚至无法恢复原样。因此,数据备份非常重要,是一种很好的安全防护策略。为了安全起见,备份介质最好不要选择系统硬盘,现在一般备份在U盘较为方便和安全。AIS系统需要备份的数据主要有:凭证、账簿、报表、余额表等:其它如WORD、EXECL等OFFICE文档以及有价值的其它文件、资料、程序等。

数据恢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数据破坏、系统崩溃时,把先前保留在存储介质上的数据和系统重新复原的过程。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有许多重要信息数据是不能被破坏、不能丢失的,如:银行的存、取款信息、保险公司客户的保险资料、AIS系统的凭证、账簿、报表数据等等,一旦丢失,便可能招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最大限度地进行数据恢复、数据复原,就容不得半点疏忽和差错。

二、系统重装维护

运行在WINDOWS平台上的AIS系统,往往会因为系统缺乏自清理功能、病毒或使用不当而导致系统崩溃或运行速度下降,故难免要进行系统的重装维护。许多财务人员由于对计算机的操作不是很熟悉,对重装系统往往感到不知所措。以下是笔者从多年的AIS系统安全维护运行中总结的重装系统、恢复数据的诀窍:

1.重装前的准备

(1) AIS系统数据备份。对于金蝶K/3来说,备份方式包括:完全备份、增量备份、日志备份,这里应采用完全备份,并将备份数据存放到U盘或CD-R上。点击[开始]→[程序]→[金蝶K/3]→[中间层服务部件]→[账套管理],选中待备份的账套,点击[备份]按钮,选择备份路径,[确定]备份后,系统会生成*.BAK和*.DBB文件。(注意:应经常做账套备份)

(2)使用“驱动精灵”等工具软件,备份好系统各类驱动程序。

(3)系统软件安装盘:主要包括系统安装盘、主板驱动盘(若非集成主板,则还需显卡、声卡、网卡驱动盘)、数据库SQL Server 2000安装盘、金蝶K/3 ERP系统安装盘以及自己需要的一些工具软件,如:OFFICE 2003、WINRAR、GHOST备份恢复工具、PQ硬盘分区格式化工具等。

2.重装系统

(1)按下POWER键开机时,应按住Delete键不放,直到进入CMOS版面,将开机引导顺序设置从光驱引导。(注意:为防止带病毒进入新的系统,务必请先行关机)

(2)磁盘分区:为了防范病毒和去除硬盘坏区,建议先删除原来的分区,再自行创建新的分区,并进行新的格式化。注意重新分区时,C盘应分得大一些,因为在WINDOWS模式下,安装的任何软件(不论是否安装在C盘)都会在C盘留下注册信息(注册表只能在C盘),从而C盘会随着日后的使用而迅速变小,进而影响系统运行的速度;另外,格式化时还应注意选择文件系统的格式:NTFS或FAT32,一般来说,NTFS具有更好的性能及安全性,但FAT32却具有更好的兼容性。

(3)操作系统的安装维护。从光驱开始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只要根据WINDOWS系统的安装提示操作,就可以顺利完成WINDOWS系统的安装。WINDOWS 2003系统的安装与XP系统的安装大致相似,只是WINDOWS 2003网络功能更加强大,对于金蝶K/3ERP系统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安装操作系统的同时增加IIS组件的安装。

如果是集成主板,也就是主板上集成了显卡、声卡、网卡等多种功能,这种集成主板的驱动安装比较简单,将主板自带的驱动盘放进光驱会自动启动安装开始程序,一步一步就能顺利完成;但如果不是集成主板,则应将显卡、声卡、网卡的驱动程序分别予以安装。如果找不到主板驱动盘,这时就要用系统重装前备份的驱动程序了。

(4) SQL Server 2000的安装维护。SQL Server 2000有企业版、标准版、个人版等不同版本,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对网络功能的支持不同,其对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其中在WINDOWS XP下,只能安装个人版,不支持网络功能;在WINDOWS 2003下可以安装任何版本,但只有企业版、标准版支持网络功能。三个版本均包括三个安装部件:数据库服务器、联机分析器和英语查询部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硬盘空间大小和安装SQL Server 2000的目的来决定安装哪些部件,但数据库服务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是第一次安装,应选择创建一个新的SQL Server实例(默认用户、密码均为sa):若计算机上已安装SQL Server,那除了创建新实例,还可以升级已存在的组件或为其增加或删除组件。还有一点就是注意选择安装类型:Client Tools Olny,只安装客户工具;Server and Client Tools,安装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工具;Connectivity Olny,只安装微软的数据访问组件和网络库。其它安装步骤按系统提示执行即可。

(5) AIS系统的安装维护。目前国内软件市场上,AIS系统种类繁多,但比较有影响的还是用友和金蝶两大品牌,它们一北一南,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金蝶K/3 ERP系统包括多个系统大类,主要有AIS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生产制造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下面介绍金蝶K/3会计信息系统的安装维护问题:

①安装前的环境检测:

为了金蝶K/3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安装一些第三方的组件,如SP1、SP4、IE6.0等,这些组件在K/3的资源盘里,环境检测时会自动从该光盘中读取。在将K/3资源盘放入光驱时会自动运行或手工运行光盘上的setup.exe文件来进行环境检测,接下来便可根据提示来进行组件的安装。完毕之后,系统会给出环境检测的结果,若符合K/3安装环境,便可进行金蝶K/3系统的安装;若不符合,则需找出原因,添加组件,重新检测,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②金蝶K/3 AIS系统的安装:

环境检测成功通过之后,用户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服务部件的安装。放入金蝶K/3系统安装光盘,系统会自动运行或手动运行光盘上的setup.exe程序,安装程序的主画面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选择“安装金蝶K/3”并按回车键确认,根据系统提示,即可完成金蝶K/3系统的安装。

需要注意的是:金蝶K/3系统有单用户版、多用户版。如果是单用户版,只能单台机单个用户使用,建议采用WIN XP操作系统,并安装金蝶K/3的全部部件(包括中间层服务部件、数据服务部件、客户端部件等)。如果是多用户版,由于是多用户多客户端同时操作,应配置一台性能好、功能强的计算机作为服务器,建议采用WIN 2003作为网络操作系统,金蝶K/3的中间层服务部件、数据服务部件应安装在此服务器上;其它计算机作为客户端,建议采用WIN XP操作系统,安装上金蝶K/3的客户端部件即可。

③金蝶K/3 AIS系统数据的恢复:

一旦金蝶K/3 AIS系统出现故障,数据恢复就必不可少。对于金蝶K/3系统来说,只要有先前完整备份的数据盘,就可使原有的数据得到一一恢复(包括凭证、明细账、总账、科目余额表、报表等等),还金蝶K/3系统以原貌。具体步骤是:点击[开始]→[程序]→[金蝶K/3]→[中间层服务部件]→[账套管理],在账套管理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点[确定]→在看到界面中再点击[恢复]按钮→选择数据库SQL Server身份验证,输入安装SQL Server时默认用户及密码,点击[确定]→选择数据备份文件*.dbb,输入新的账套号与账套名,点击[确定]→即可恢复原有账套,从而,完成金蝶K/3 AIS系统数据的恢复工作,步入日常操作。

至于首次启用金蝶K/3系统,首先需要通过中间层[账套管理]新建账套,这已不属于“账套恢复”,在此不再赘述。

(6)安装一些必要的工具软件,如:OFFICE 2003、WINRAR、杀毒软件、防火墙软件等。

(7)用GHOST备份新系统,在系统再次出现故障时,可以大大简化系统的恢复工作,节省恢复时间。

三、会计信息系统运行

一个AIS系统能否发挥它的功能和优势,关键看它能否得以正常地运行,而要正常地运行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有既懂财务会计理论又懂计算机应用的两栖人才。

(二)必须选择一套通过国家相关部门认证的正版的AIS系统,比如金蝶、用友等。千万不能为了省钱而选用盗版软件,安装盗版软件不仅面临法律风险,还面临着极大的技术风险,后果难测。

(三)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使用制度。如机房管理制度、系统维护管理制度、文档数据备份制度、安全保管制度、用户权限分级、密码控制制度等。

(四)计算机硬件应及时维护、更新。按摩尔定律,计算机现在大约3-5年就应更新换代,才能有效保证其硬件的安全性能,使AIS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五)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大中型的AIS/ERP系统应配备专职的系统维护员或系统管理员。

(六)学会灵活、巧妙、适时使用GHOST进行数据备份。

四、结束语

会计运行系统 篇5

汇集了作业成本后,就需要计量每一单位作业的成本。每一单位作业的成本既是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的依据,还可通过不同时间及与其他组织进行比较,而确定这些作业的效率。

作业动因是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的基础。典型的作业动因有如采购订单份数、验收单份数、检验报告数或时数、零部件储存数、支付次数、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调整次数、制造周转次数。作业动因应该能解释作业成本为何会上升或降低。一旦知道了每一作业的成本以及是什么因素在驱动它,作业动因就能被用于确定哪些产品消耗了作业,成本将按照所采用的成本动因比例分配给每一产品或产品线。

(三)abc运用简例

我们列举一简例,意在说明上述程序的具体运用的同时,也看看间接性的辅助作业成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以及两种方法下产品成本计算结果的差异。

假设某会计师事务所本周完成了a、b两项审计(事务所的产品)。该事务所在传统模式下是以直接人工成本(即注册会计师工资)为基础,分配间接成本。两个审计项目均需要100个审计小时,事务所支付给每个注册会计师的工资为每小时 200元,因此本周的直接人工成本为40000元。又知该事务所本周的间接成本额为64000元,则其间接成本分配率为160%。

但事实上,在第一项审计中,事务所花费了大量辅助工作用于资讯、传真以及打电话,而第二项却没有太多此类需要,

如果直接人工是间接成本分配的唯一基础,则(高)资源密集型审计项目将会被少计成本(如a),少资源密集型审计项目则会被多计成本(如b)。为使成本计算更加准确,事务所改用abc系统。

首先,从明细帐中了解到该事务所本周的资源成本有:直接人工成本40000元,复印/传真费7200元,长途电话费12800元,资费36000元,数据处理费8000元。事务所的作业经分析归类为:审计,复印/传真、长途电话、资讯电话、数据处理。

由于事务所作业及成本相对较简单,我们可视每一作业为一个成本池,将资源成本归集到作业中,并为其选择一个合理的成本动因。然后根据作业量,计算单位作业成本。

然后,我们根据各审计项目(产品)对作业的消耗,分别计算每一项目(产品)的成本。

由此可见,abc系统与传统成本计算系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通过作业或作业中心界定成本池,而非传统的生产车间或部门成本中心。第二,用以分配作业成本到成本对象的成本动因,是建立在因果关系基础上的作业动因。而传统方法则采用单一的数量基础成本动因,它通常既与资源成本无关,又与成本对象无关。

会计运行系统 篇6

【关键词】会计;保险公司;运行模式;组成部分

一、引言

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在这个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当中,不管是大规模的保险公司,亦或是小规模的保险公司,都同国家的整个宏观经济相伴而生、相依为命,而且还同企业自身的运行水平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在这种收益和风险“一半为海水、一半为火焰”的状况下,所有保险公司要面对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都会对大大增强会计的敏感性。会计处理对象和会计环境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然而,要想让保险公司将会计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首先必须做到的就是改革会计的运行模式,让其符合社会与保险公司的发展要求。这篇文章具体探讨了应当怎样改进保险公司会计的运行模式,这一做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改进保险公司会计的运行模式的具体措施

众所周知,保险公司会计主要是把会计学的处理流程、专业方法以及基本原理应用到保险公司的财务活动与业务当中去,它采用特定方法,主要计量形式是货币,是对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结果、过程以及内容进行监督和核算的行业会计,在保险公司的管理活动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想要使保险公司会计的运行模式得以改进,就必须与国际先进的理念和准则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公司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同企业相关的经营成果、财务情况等相关信息,同时应当真实、客观地将保险公司管理层对于责任履行的确切状况反映出来,使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能够做出更合理、更正确的决策。具体应当做到如下几方面:

1、给保险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延续性,能够真实地反映公司经营情况。

保险公司的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是同使用财务报告人的经济决策相关联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使用财务会计报告的人正确的预测或评价公司未来、现在以及过去的状况。所以,保险公司的会计在提供、处理、加工与收集会计信息的时候,应当注重实效,面向用户,充分将使用人员的信息需求考虑进来。另外,对于已经发生的相关事项或者经济交易,企业必须及时地进行会计报告、计量与确认,不可以延后或提前。在进行会计报告、计量及确认的时候必须坚持及时性这一原则,第一点要做到就是及时将会计信息收集起来,也就是发生经济业务以后,对各种原始单据进行及时地整理和收集,缩短会计和业务之间的空间跨度和时间距离;第二要对会计信息进行及时地处理,将财务报告及时编制出来,保证会计专业处理流程可以高效和便捷。这样,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才会是有效并且真实的,还能使保险公司的办事效率得以提高。

2、给保险公司提供的营销信息要精确,对经营者职责履行的状况予以正确地反映。

现代的企业制度重点强调的是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开来,保险公司也是这样,管理层是接受了委托人的托付,对公司所有的资产进行管理和经营。其管理层有有效、合理地对这些资产加以运用的权利,无论是社会资产还亦或是经济资产。因此保险公司投资者应当做到时常掌握保险公司管理层对于资产的具体使用状况,并以此来判断是不是应当更换和加强管理层、是不是要调整信贷或投资政策等。所以,保险公司会计在具体运行的时候必须如实反映管理层使用、保管社会资产以及经济资产的履行状况,来帮助债权人和外部投资者等利益相关人员评价公司的资源使用有效性及经营管理责任。

3、给保险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要相匹配,帮助使用报表的人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为在保险公司的运营规律当中是要求先收取保费,后给付或发生赔款的,也就是在保险责任期间保单的持有人都是保险公司的债权人,所以,对保险公司来讲,使用财务报告的人主要有社会公众、保险公司员工、税务部门、企业管理者、监管部门、债权人以及股东投资者等。一旦保险公司会计所提供财务信息与投资者无关的话,财务报告也就丧失了自身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它无法为助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帮助。为使投资决策的价值性得以实现,会计所提供出来的财务报告一定要是可以对保险公司的社会资源与经济资源进行如实反映的,并且还要能够反映这些资源的变化状况;会计所提供出来的财务报告还要能够对保险公司活动的所有损失、所得、收入与费用金额进行真实的反映。这些可以体现出企业经营成果和过程的会计信息,才会真正的帮助投资者合理科学地对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效率、资产质量以及偿债能力等进行评价;帮助投资者对和投资相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与风险等进行评估,让投资者更理性的进行投资决策,进而使保险公司得到更好地发展。

三、结语

在国家金融保证体系当中,保险公司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而在企业管理中会计工作又是牵涉面最广、最敏感的一项工作,同时又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如今保险公司会计所要面对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变化不定的,因此必须对保险公司会计报告、计量以及确认的所有前提条件进行明确的规定,才可以使会计报告、计量和确认工作能够正常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黎颢;从内部控制看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J];当代经理人(下半月);2005年03期

[2]魏筱玲;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及改善[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06期

[3]吴晓辉;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的内部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耿磊磊;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作者简介:

郭志春(1979-),女,大专学历,会计师,现任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中心支公司财务负责人,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管理。

会计运行系统 篇7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人民银行国库数据集中系统与财政部门的财政一体化系统相分离, 财政授权支付、财政拨款必须从财政一体化系统导入国库数据集中系统才能进行处理

部分业务还不能直接导入, 必需手工录入, 业务处理后, 业务操作还必须再进入财政一体化系统进行确认, 商业银行才能收到信息。人民银行国库数据集中系统上线后, 商业银行划缴的税款、划收的财政授权支付款项如果有错误, 不能单笔退付, 必须整笔退回, 这就影响了税款的及时入库和单位的资金使用。如:永胜县支库8月至10月, 短短三个月就退回不能处理的缴款业务9笔、金额239万元, 财政授权支付业务13笔、金额726万元。

(二) 基础数据采集录入不够准确

税务与企业及银行签订三方协议时, 如果基础信息采集不准确, 就会导致录入三方协议后, 与银行验证不通过, 无法通过网上申报系统正常划缴税款。致使企业财务人员感受不到应用网上申报纳税的方便快捷。

(三) 现行网络系统运行不够稳定

由于银行、财政、税务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存在差别、联网方式的不同、数据库升级和网络设置更改不同步, 导致网络连接不是十分稳定, 造成企业申报时常常出现网络中断, 无法正常划缴税款, 尤其在网络突然拥塞时, 税款划缴传至银行系统, 银行通过电子缴库已经划缴税款, 但不能及时将信息反馈到税务机关的征管数据库, 造成纳税企业重复申报纳税, 同时网络不通畅会造成税务机关、财政机关不能按日下载国库部门上传的入库资料, 对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财政、税务工作人员只能每天来人民银行对账, 而且出现重复缴税的现象也很难发现, 使得国库会计数据库集中系统的优越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四) 现行征管模式对接不够配套

主要表现在:一是建安、交通运输等以票管税行业网上申报纳税受到局限。建筑工程和交通运输企业实行的是开票征税, 货款结算时间具有不确定性, 这样势必形成申报期提前或滞后, 加之网上申报纳税与发票开具分离, 仍然要到税务大厅开发票, 企业认为通过网上纳税并不省事, 仍然习惯于开票纳税。二是网上申报滞纳的税款要自动加收滞纳金, 而日常征管中, 部分滞纳的税款统计界定并不十分严格和清楚, 滞纳金加收规定也未完全执行到位。三是财政部门收缴的非税收入, 目前仍然是手工填制缴款凭证缴。因此, 一些企业感到通过网上申报纳税对企业不利, 不愿意办理网上申报纳税。

二、建议

第一, 建立人民银行国库数据集中系统与财政部门的财政一体化系统的自动连接转换信息平台, 使财政拨款、财政授权支付业务能够自动转换到人民银行的国库数据集中系统中, 以便人民银行及财政部门实时掌握财政库款的支拨使用情况。

第二, 在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进行账务处理中, 增加单笔错误款项退回程序, 以减少资金在途积压情况。

第三, 税务机关要切实解决好网上申报纳税中出现的问题, 税收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网上申报软件和后台管理软件的操作规程, 帮助纳税人规范网上申报行为, 通过加大宣传, 增强纳税人的认识, 通过优化服务让纳税人感受到网上申报带来的实惠和便捷。同时要加大投入完善软件功能, 建立完善的银行、财政、税务等部门的计算机信息共享平台, 对网上申报纳税功能进行完善和补充, 确保网络线路畅通, 以解决纳税人在办理网上申报出现的掉线、登录不上, 服务器没有响应等问题。并对纳税人申报端增加重复申报锁定功能, 申报期间有过一次申报的, 不允许进行第二次申报, 第二次申报需要税务机关在管理软件中进行监控, 经过税务机关授权后才能申报, 以减少重复纳税现象。

会计运行系统 篇8

1.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1.1 财务流程的改变, 使传统会计控制靠人工控制, 核算工作由使用算盘, 笔纸进行记帐, 算帐, 报帐的职能大部分由计算机处理, 由于计算机的数值计算和逻辑运算功能更加强大, 所以得出的结果更精确, 更可靠, 更及时.但是传统会计工作程序被淘汰, 以往的人与人之间的制约机制大部分已失效, 各种医疗财务数据都是依赖于计算机系统及其他介质而存在, 医疗财务数据的有意或无意的破坏都可以在计算机中不留痕迹, 其安全性, 真实性, 完整性如何保障呢?

1.2 传统会计控制的主体是人, 在信息化条件下已改变为人和计算机系统, 而会计人员对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掌握相对薄弱, 难以在软件设计, 测试和应用中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当前HIS系统基本上都是由软件公司根据医院的要求, 由计算机专业人员负责开发和维护, 通常计算机专业人员不懂医院业务流程, 而医院会计人员对信息技术也所知有限, 只能被动地使用HIS系统生成的数据和信息, 使用软件开发公司提供的固定报表, 而有的对其中的数据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对HIS系统及其开发商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系统设计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发现, 更无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给财务管理留下一定的隐患.如2007年6月份的时候我院住院收费就发现一例现金缴款表与收费员现金收入审核表数据不符的情况, 一个收费员6月2号缴款过程中发生异常, 使得缴款表中预交金退出部分少了300元。但是具体是由于什么业务操作导致这个异常错误发生客服人员在程序上还查不出来。因为明细的业务表数据并没有错, 所以暂时还没办法找到问题的根源。现在只是将错误的数据改好, 以便医院补打正确的的缴款报表。所以还要继续跟踪类似的情况发生, 以便及时与客服人员联系, 及时处理。使问题得到解决。又如住院收费处对保存在系统内的患者情况掌握相对模糊, 导致对停留在系统内的实际已出院的患者的出院结算缺乏监督, 造成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在院患者数据缺乏时效性。

1.3 如果软件设计存在缺陷, 导致财务管理出现漏洞。而会计核算人员对医院信息系统不能熟练应用而往往缺乏对帐方面的意识和责任心的话, 就会造成财务管理出现空白.例如在北京市某肿瘤医院住院处原主任石巧玲的特大贪污案就是典型的事例:该案中财务上仅对住院处上报的报表进行审核, 而对住院病人预交金和退款单的管理中没有进行有效的核对。住院病人预交金的记帐联, 存根联和病人出院结帐时交回的收据联等原始会计凭证全部保留在住院收费处, 财务处只掌握住院病人预交金的汇总数字, 在会计核算中, 报表反映的是总帐的数据, 而明细分类就只在医院信息系统的住院收费系统。会计人员从来没有对HIS系统数据余额与会计总帐进行过核对, 而石巧玲就是利用这一漏洞在3年多的时间里累计贪污1000多万元的, 后在该院一位老会计发现医疗预收科目只有400多万元时 (正常是2000多万元) 认为肯定有问题。向单位领导汇报才得以案发。HIS系统与会计核算之间脱节造成的后果由此可见一斑。

2.运行医院信息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策略

2.1 首先, 选择一个比较成熟, 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该系统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 如符合《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及《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等才能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且尽量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建立内部控制系统, 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可行.加强数据, 程序及网络安全控制.加强数据备份, 存储与处理控制.加强修改权限和修改痕迹控制, 加强防病毒防黑客控制.使用人员应按要求进行岗位设置, 制定岗位责任制, 明确权限.保证各类人员可互相制约, 互相稽核, 互相监督.并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岗位轮换等.例如设置病例分析员, 通过对出院患者病例中所附检查, 治疗结果和临床护理记录的分析, 核对患者在院期间费用记录, 防止病区漏费情况的发生, 因为病区录入医嘱人员虽与核对人员不同一人, 实际操作时都是用另一人的账号和密码进行一键操作全部签名核对完毕的, 核对工作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控制作用。

2.2 加强用户权限管理控制, 如发票补打功能的应用不会增加“应交账款”金额, 而医院每日各种发票少则几百张, 多则上千张, 手工稽查难度很大, 所以这个功能的使用不能只考虑方便患者和操作员, 应进行权限限制, 控制套取医院发票的情况发生。还有退费权限的控制, 若发生错误记帐或记费后患者拒绝治疗检查的必须进行退费, 所以必须限定有退费申请权限的人不能有费用更正权限, 有费用更正权限的不能有在收费窗口收取现金的权限。以保障医院资金的安全。数据录入和核对, 系统操作和系统维护等等都是不相容职务, 应该相分离。以达到相互牵制, 相互制约, 堵塞漏洞和消除隐患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的目的。加强对病区患者费用的核查, 结合患者病例记录, 对长期费用不发生变化的在院患者要特别注意, 督促对逃跑欠费患者进行结算, 保证实际出院患者及时进行出院结算, 从而使财务部门的欠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及时进行欠费追讨。

2.3 票据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 如果管理不力, 容易给人可乘之机, 造成挪用公款、套取医院票据等违纪行为的发生。HIS系统运行后, 票据都是从系统中打印出来的, 从根本上杜绝了“大头小尾”发票的出现, 保证医院资金的安全.并且由计算机系统进行票据入库, 领用, 退回, 报账等控制.在电脑上可以查询到每位收费员未结账款, 以便稽核人员督促收费员及时交款。另一方面, 在发票领用时, 将各人的领用发票号码在电脑中进行分配登记, 标明起止号码, 当前使用号码, 使得电脑打印号与发票上的号码一一对应, 这样稽核员能够核对发票打印金额是否正确。票据的稽核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的环节, 不要以为上HIS系统后, 我们的会计资料就一定是正确无误的。实践中发现, 电脑有时也会出错, 而且有时错的还比较离谱。例如:打印异常, 有可能发票打印不出来, 但电脑已将数据保存;还有一种可能是发票打印, 但由于网络的原因, 使得数据丢失或数据保存不完整等等。都有可能影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使得发票打印金额与计算机保存的数据不一致。票据的稽核既是作为电脑出错的补救, 又是软件进行完善最好的手段, 通过稽核发现错误, 并对软件进行重新修改, 使相同错误不至再现。事实证明, 软件不少错误和漏洞, 是通过稽核员的仔细审核才得以发现的。一个认真负责的稽核员能使软件的错误和漏洞得到及时的发现与解决, 从而发挥了会计控制监督作用,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

3.医院信息系统始终是医院管理的一种工具, 它不是万能的, 不可能尽善尽美, 只能在应用中善于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才能使它逐步完善。

我们只有加强管理, 充分利用其现有功能, 不断完善其控制功能, 根据《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规定 (试行) 》, 《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和《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制定完善的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有效执行, 才能保证医院财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会计核算正确和可靠地反映医院经济活动, 使医院走上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丁小春, 邓久文.医院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问题浅议.西部会计, 2005, (05) .

[2]吴青松.信息化管理与医院内部会计控制.中国卫生经济, 2005, (9) .

[3]卫生部.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 (试行) .2006.06.

[4]段新倩, 高晓立.也谈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商业会计, 2007, (20) .

对会计集中核算运行的体会 篇9

会计集中核算是中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 它的实施与运作标志着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新突破, 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新形式, 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下笔者就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

1. 强化了财政监督力度, 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取消了各单位自设的银行账户, 由会计核算中心在银行为各单位设立分户, 并预留单位付款印鉴。预算内资金由财政拨入各单位的基本账户, 预算外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先入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再按规定拨到各单位的账户上, 使预算内外资金由过去的分散管理变为集中管理, 有效解决财政资金调度紧张的问题, 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同时, 通过对单位每笔资金的审核, 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督, 保证每笔资金按预算、按项目使用, 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 优化会计机构设置, 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发放权及业绩评定权等都将从单位分离出来,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主体, 使会计人员有效地摆脱了与核算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 相对独立地工作, 因而能够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来处理每笔核算业务, 而且能够依法大胆地抵制一些违规行为, 从而有利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等问题, 使会计核算工作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 核算中心的成功运行为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改革、国库集中支付纵深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核算中心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 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 同时为政府采购的纵深发展提供了空间, 凡规定纳入政府采购的物品或劳务, 统管单位违规的, 核算中心将予以拒付, 凡部门预算中没有纳入的采购项目, 单位自行办理的, 核算中心也不予报销。核算中心使政府采购真正实现了采购权、物品使用权、资金拨付权三权分离。

二、当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主要存在的问题

1.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监控。

原始凭证是反映经济业务最基本的资料, 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和监督是判断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环节, 会计中心的人员并没参与单位的具体业务, 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 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票据是否合法有效, 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 都必须报销。

2. 不利于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会计人员提供的财务信息, 自从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之后, 集中核算将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进行了集中, 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等需要反映的经济事项分散在单位, 会计人员与单位的联系较少, 组织关系脱离, 会计核算工作由中心会计人员操作, 这样的制度明显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脱节, 不易获得及时的财务信息, 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违反了基本的会计理论, 导致资本运动不能真实的反映在财务管理工作上。

3. 会计集中核算中弱化了对实物资产的管理。

集中核算重视资金管理, 而忽视了对实物资产的管理, 从而使单位实物资产管理环节相对薄弱。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各单位购进固定资产由单位报账员凭购货发票等原始凭证报账, 核算中心据以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 而大部分单位没有建立固定资产实物账, 放松了对实物资产的管理, 特别是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 核算中心人员无法了解资产的使用状况。

4. 核算中心人员少, 工作量大, 会计信息的时效性降低。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由很少的会计人员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统一核算, 并且取消了单位银行账户, 由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统一核算账户, 集中办理资金收付, 进行统一会计核算, 预算单位不再设会计人员, 实行报账员报账制度。但是由于工作人员较少, 工作量较大, 各单位的报账员等候时间较长, 不仅给会计人员带来巨大的压力, 也使经济业务的核算不能第一时间进行, 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明显降低, 致使各单位不能及时了解本单位的财务信息和资产运行的情况, 也不能及时做出决策信息, 降低了各单位的工作效率, 这无疑也会带来各单位报账员与会计中心工作人员的矛盾。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几点建议

1. 强化监督, 实现从单纯核算服务型向监督管理型转变。

中心会计既要向核算单位负责, 认真搞好日常会计核算, 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同时更要向政府财政和《会计法》负责。核算中心一方面要严格按照财经纪律办事, 关口前移, 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掌握单位正常经济活动情况, 参与单位的经济决策和预算编制, 定期组织报账员学习财经法规, 听取单位建议和意见, 最大程度地避免核算业务判断上的误区。另一方面要更新监督观念, 建立一个有效实施会计监督的运行机制, 改善监督环境。加强同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进行联合检查监督, 重视社会监督作用, 切实强化会计监督, 真正发挥源头治腐作用。

2. 在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方面, 需要加强报账员队伍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并不改变单位会计责任主体, 并不减少各部门财务职能, 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 部门财务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参考文献

[1]昝志宏, 王东.山西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读本[R], 2008.

会计运行系统 篇10

上篇:重构会计发展的战略蓝图

2008年5月7日, 京郊城外的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聚集了中国会计界的所有重量级人物, 来自会计管理机构、行业组织、考评机构、教育机构、学术团体的负责人, 齐聚于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参加由财政部主持召开的全国会计工作会议。

会议开始的当天, 听取了财政部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王军副部长所作的《解放思想, 再铸辉煌》的报告。他在报告一开始, 从时机、主题、形式三个方面强调会议的重要性。笔者开始只是作为会议的惯例理解他强调的重要性, 并未引起特别的重视。然而随着对会议主题的进一步了解, 对报告进行的深度解读, 特别是其后全球经济形势所发生的急剧变化对会计所产生的影响, 才对其重要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更为其在社会转折关键时期的清醒、预见意识、所具有的长远历史眼光和深遂战略眼光所折服。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在新的历史时点上, 规划未来中国会计发展的蓝图, 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会计体系, 让中国会计在世界会计舞台上居于引领地位和具有重大影响力。这是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 中国会计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这一战略抉择是基于对历史经验及成就的正确认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会计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全球会计界的关注, 从一个封闭僵化不为世界认同的会计国家, 一跃成为与国际会计实现趋同, 并参与国际会计事务, 影响国际会计进程的会计国家。中国会计模式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中国会计由此站到了世界会计舞台的中央, 成为全球会计的重要力量。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成并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趋同, 是中国会计走向世界的标志。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 西方及国际会计组织始终主导着全球会计准则的话语权, 中国会计长期以来是作为接受者而被排除在国际会计舞台以外。进入新世纪以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 中国的会计与中国的经济在同时崛起。中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在坚持中国特色及植根于中国实践的基础上, 借鉴与吸收国际会计经验, 建成了既能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需要, 又符合国际会计发展要求的会计准则体系。仅用了十余年走完了国际会计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路程, 创造了全球会计规则建设前所未有的效率, 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这一战略抉择是源于对中国模式的从容与自信。

2008年10月8日, 财政部长谢旭人在北京会见国际会计准则基金会受托人主席盖尔特·扎尔姆, 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高级官员时说:中国政府始终将会计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特别是过去五年来, 为应顺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 中国会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换。

谢旭人部长将会计行业提高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工程的战略高度, 代表中国政府向全球会计界表明了中国会计发展的立场。

从我国会计发展的轨迹可以发现, 中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是政府主导的改革历程。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先后数次制定会计改革发展纲要, 会计发展自始至终都是来自制度的力量, 政府始终在发挥着制度决策者的作用。而正是政府主导模式的作用, 中国会计在较短的时间里, 快速地迈入了国际会计的行列, 这不仅证明了中国会计模式的有效性, 同时也为世界会计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随着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失败, 全球都将目光转向中国。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备受全球关注。自二十世纪以来两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都是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挽救了经济的衰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来自于凯恩斯主张政府应积极干预经济的学说, 美国由此走出萧条而走向复苏。目前仍不见底的全球金融危机, 始作俑者的美国政府彻底放弃了自由经济主义政策, 再次实施政府干预而直接站到了救市的前台。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再次证明了放任自由主义的失败, 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而危机则彰显了中国模式的力量, 面对来势凶涌的危机, 中国政府迅速果断地决策, 推出了整套面对危机的应急方案, 沉着冷静地应对了危机的冲击, 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 政府主导模式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战略抉择是源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应对磨难、挑战与风险的精神力量, 是在社会发展转折的关键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 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社会事物发展现状的分析中, 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要求, 对超越现实的危机所作的清醒防范。

在接受访谈的过程中, 笔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王军副部长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多次强调成绩由历史总结, 自己要多找差距与不足。在5月8日全国会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 再铸辉煌》的报告中, 用了一个专题近三分之一的篇幅, 全面分析我国会计发展中的差距与不足。在简要地总结了我国会计近年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及经验后, 着重进行差距分析。他特别强调了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将忧患意识提高到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和把握历史机遇的高度。指出忧患意识是对历史必然性的精神内醒, 内涵着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基于此, 他预示着我国正面临着新的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宽领域的改革开放浪潮, 会计事业也要随之迎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他以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说明, 能否抓住机遇攸关一个民族、国家的兴衰存亡, 特别是在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由此他特别提醒, 如果缺乏忧患意识而没有紧迫感和使命感, 没有抢抓机遇, 没有改革创新的动力和行动, 最终就会丧失机遇, 改革就会半途而废。

基于强烈的忧患意识, 通过超越现实的危机性和问题性的警醒认识, 不满足于现状, 理性地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他从对现有成就的肯定中发现潜伏的危机与问题, 提出要“认认真真查问题、找差距”。

他首先站在国际化的高度, 分析了我国会计监管的差距, 认为中国会计国际化探索仍只是破题, 还处于初期的、局部的探索阶段。他将中国会计国际化作为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化和与世界会计发展趋势相统一的系统工程, 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会计要求的视角, 提出要形成有目标、有步骤、全涵盖、巧整合的系统规划。并从中国会计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服务网络、国际化品牌等方面, 客观地指出了与国际化要求而存在的差距, 为中国会计国际化提出了发展路径。

在基于全球化背景下, 他对会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目前会计的职能定位未能适应市场化的要求, 相当多的会计仍停留在基础的记账、算账、报账服务上, 停留在“平衡于借贷之间、忙碌于账证之间、淹没于报表之间”的初始状态。还不能从公司治理、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等多层面, 重新思考和认识会计职能定位。会计还没有全面实现向决策有用型、决策支持型转变。提出必须从基础的会计核算服务向经济预测、决策、控制等高端服务转变。

会计介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会计影响力不强、会计的表达方式过于专业, 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他特别指出, 目前会计过多地局限于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 对宏观主体的要求响应不力, 反映迟钝, 降低了会计在社会经济中的影响。长期以来, 会计习惯于用过于专业的方式传递会计信息, 热衷于自说自话, 自娱自乐, 使会计信息不能被社会公众所接受, 导致会计话语权旁落, 最终制约了会计行业作用的提升。

会计诚信建设王军副部长有独到的认识和深层的思考。早在他主政中国会计时就提出了“诚实守信的品格、客观公正的意识、开放广阔的胸襟、进取创新的追求”四位一体的会计诚信体系。在本次会议报告中, 他进一步将会计诚信提高到是会计行业核心价值观, 是会计行业的灵魂, 是整个经济健康运行重要基石的战略高度。对会计诚信理念不落实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对会计诚信教育、约束机制、会计诚信的文化内涵建设等方面, 进一步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王军副部长对会计理论研究繁荣, 表现了热切的期待和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在对会计实务差距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 分析了会计理论研究的不足。指出会计理论文章发表不少, 但真正有深度、有见地、达到国际学术水平的文章却不多;会计著作越写越厚, 越写越多, 但真正能影响广泛、影响长远、影响国际的却不多。要求要加强对中国会计丰富实践的研究;加强对中国会计未来发展的研究;加强对国外会计先进理念的研究;还要加强对中国经验的国际推广。特别要求要加强学风建设, 要克服浮躁心态, 摒弃功利主义, 扎扎实实深入到会计理论研究当中;要改进研究方法, 拓宽研究思路, 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 把会计领域的各个方面, 会计与经济相互影响的各个方面, 联系起来系统研究, 实现各个突破。

作为我国会计管理的决策者, 王军副部长高度重视会计发展战略, 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战略的重要性, 指出战略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 十分关键。并将其上升到旗帜的高度。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改革开放30年, 中国从一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经过30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中国会计经过30年的探索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下一个30年如何推进, 会计如何改革发展, 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 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价值体系及发展模式重构的版图中, 中国、中国会计将担当何种角色, 承担何种使命, 处于何种地位, 需要中国会计人进行独立谨慎地思考, 更需要中国会计抉择者作出重大的战略抉择。

深谋远虑的战略决策、科学合理的战略步骤、果敢决断的战略策略, 对于历史转折时期新起点上改革进程, 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中国会计决策者对这些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成熟的思考。

王军副部长在报告中指出, 改革开放前30年会计是“算”, 即会计只追求算账;改革开放30年则重“改”, 即不断地改革探索;而今后30年要致力于“升”, 即不断地提升会计的水平及影响力。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全面分析判断会计行业发展新形势的基础上, 进一步解放思想, 明确发展方向和任务, 探寻实现目标的途径, 实现会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会计人的庄严责任和神圣使命。

一个有未来的会计发展战略, 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及适应世界会计变化相结合的战略, 而这样一个战略如何构筑与制定, 历史上还没有先例可以参照。这不仅需要战略制定者具有高超的智慧, 更需要具有超越时代的魄略。而这一战略在当代中国会计抉择者手中得以完成——《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中心, 以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走进世界会计舞台为着力点, 以机制建设、标准建设、业务建设、人才建设、文化建设、理论建设为支撑的会计体系。

《纲要》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化发展的会计模式。基本结构是: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 依法管理和经济行政手断并用, 有利于发挥会计职能作用, 有利于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的会计管理体系;健全与国际惯例持续趋同并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及经济体等效, 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审计和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健全与现代企业管理和实施国际化战略相适应, 满足不同服务对象及市场需要多层次、全方位、精细化、高端化、网络信息化的业务服务体系;健全能够较好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充分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体系;健全能够全面提升会计队伍业务素质和诚信水平的会计人才教育评估体系;健全既具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影响, 对会计实践具有先导作用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

《纲要》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及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所制定的, 是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会计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以政府管理为主导, 以标准体系为准绳, 以业务体系为手段, 以指标体系为依据, 以人才队伍为基础, 以理论体系为指导, 具有内在逻辑体系的中国会计模式。

《纲要》既绘制了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路线图, 同时也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时间表。用5年时间建成中国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经过20年努力探索, 使中国会计在世界会计舞台上居于引领地位和具有重大影响力;30年后会计将集统计、金融、管理为一体, 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 使会计行业成为最具影响的行业之一。

中篇:巩牢抵御风险的坚固防线

2008年6月28日, 承担我国经济监控任务的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 联合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布中国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基本规范将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 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一规范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版的“萨班斯法案”正式诞生, 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大面积实施内部控制的序幕。

这次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作出了具体的规范。为配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行, 财政部还同时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等征求意见稿, 构成了由基本规范统领、评价指引评估、应用指引指导、鉴证指引公证的层次分明、内容完整、衔接有序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及评价指引制定的完成, 是我国继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之后, 在会计审计领域推出的又一与国际接轨的重大改革。这一举措被称为是稳定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 无论是对巩固企业防范风险舞弊的“防火墙”, 还是铸牢促进经济健康运行的“安全网”, 都将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建成发布及若干配套指引公开征稿意见, 再次彰显了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内部控制建设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 形成过程也是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其漫长而又曲折复杂的进程, 不仅浪费了社会的物质资源, 更让投资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大量财务舞弊导致经营失败, 本世纪初安然、世通的财务舞弊, 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 这都源于内部控制的缺失。

与西方国家内部控制建设利益博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我国内部控制共识的高度一致。无论是共同参与制定规范标准, 还是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 我国相关部门都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参与制定部门, 搁置部门利益、摒弃政出多门, 共同积极推动内部控制建设, 这在西方国家是不可想象也无法做到的。与西方国家内部控制建设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高效率。西方国家内部控制建设长达半个多世纪, 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而真正进入实质性的建设是在美国的《萨班斯法案》实施之际。2006年7月15日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 (CICSC) 成立, 从调查研究、起草制定、征求意见, 到正式发布仅用了两年的时间, 效率之高世所罕见。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若干配套指引的作用, 财政部副部长、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准则委员会主任王军作了系统的阐述。他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发布会上指出, 企业内部基本规范的发布及其若干配套指引公开征求意见, 是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正式颁布和顺利实施之后, 财政、审计、证券监管、银行监管、保险监管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企业和资本市场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是我国打造内部控制标准的可贵创新与重大突破。

他全方位地分析了规范发布的深远意义。首先, 构建了标准框架。科学地构建了一套内部环境优化、风险评估科学、控制措施得当、信息沟通迅捷、监督制约有力的内部控制框架。可以有效地解决政出多门、要求不一、企业无所适从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监管效益、降低监管成本。有利于优化企业管理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有利于保障资本安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其次, 强化了内控理念。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风险防范意识, 实现了由内部牵制、单一会计控制向全面、全员、全程的风险控制的观念转变, 必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立信守诚、和谐进取、健康向上的内控文化。对深化企业改革, 推进金融改革,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第三, 建立了内控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对财务报告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约束, 提高了企业资源管理与利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提供了有力支持。第四, 夯实了制度基础。基本规范的制定实施, 既是促进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其他有关法规制度有效执行的配套制度安排, 同时也是推动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令行禁止的重要机制保障。第五, 确立了实施模式。有效地化解了标准制度与实施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提高了内控标准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认性, 增强了标准的执行力。第六, 构筑了联动平台。在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的大会计系统之中, 完备的会计法规为会计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建成颁布, 同样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在全球内部控制领域享有盛誉的美国科索委员会 (COSO) , 其所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COSO报告) , 是目前国际上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最主要的依据及其参考蓝本。科索委员会主席拉瑞?瑞腾博格, 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发布之际, 给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发来的贺辞中称:中国新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阐述简明有力, 与包括美国科索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在内的世界领先的内部控制框架, 在所有主要方面保持了一致。相信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将帮助中国企业茁壮成长, 未来还将引导所有其他组织取得更大的成功。并承诺将继续同中国合作, 推动中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建设。

长期关注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专门发来贺信, 指出内部控制标准是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 并对中国政府在内部控制标准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高度赞赏。欧盟驻华使团副团长溥马克认为,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发布, 是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发布实施之后, 中国政府在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向上, 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走出的正确一步。世界银行高级专家美琳达?罗丝, 对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 实施内部控制年度自我评价制度表示赞赏。认为这一制度安排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受托责任, 提高企业经济和财务行为的透明度。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工商业界职业会计师委员会主席周光晖表示,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工商业界职业会计师委员会, 高度关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 并希望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 能借鉴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核心原则和指南。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 同样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积极评价。长期致力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院长杨雄胜教授称,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 中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规范》是中国企业按国际化标准严格自律的宣言书, 是中国对美国SOX法案颁布实施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的积极回应, 更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逐步接受并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则, 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强化管理的要求。

对于《规范》的功能, 杨雄胜及我国最早从事内部控制研究的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朱荣恩都认为, 既有类似SOX法案的强制力, 又有COSO报告的示范作用;既对中国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强制性要求, 又为千差万别不同类型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基本框架;既吸收了内部控制的国际先进理念, 又充分考虑了中国内部控制的现实环境要求。不仅为内部控制实践提供了基本标准和实践指引, 也极大地丰富了内部控制理论。既是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与实践所取得的成果, 也是中国为内部控制国际化所作出的贡献, 必将载入国际内部控制的史册。

在我国内部控制标准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 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主体的企业, 也在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挤身于世界十大啤酒企业的我国著名的青岛啤酒公司, 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由不自觉向自觉转变, 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战略转变。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企业, 历经历炼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得益于企业重视内部控制管理, 尤其是高度重视具有战略影响的风险管理。企业在借鉴国外先进风险管理理念及技术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构建了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使企业成功地抵制了各种风险的侵蚀, 使企业始终引领着中国啤酒行业的潮流。同样重视风险管理的我国能源巨头中国神华集团, 这家拥有数千亿元资产, 实现销售收入过千亿利润数百亿的企业, 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管理的核心。构建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促进与保持了企业稳定快速发展。

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艰巨性, 社会各界都有清醒的共识。认为基本规范的发布, 只是内部控制建设的起步, 未来的任务任重道远。首先, 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完善还有很多难点。从全球范围看, 无论是我国的基本规范, 还是美国的COSO报告, 都只是原则性的框架, 现在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具体应用层次的指引可资借鉴。如何结合中国的现实环境, 将基本规范中的理念、要素、框架, 完整地导入企业运行的过程中, 仍面临着挑战。其次, 内部控制的实施难度大。在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成立伊始, 王军副部长就指出, 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执行, 是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的灵魂。内部控制真正有效实施, 实质上是源于企业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自觉行动。而现实中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据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显示, 即使在内部控制基础较为健全的上市公司, 也只有44%的上市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 有56%的上市公司尚未建立内控机制。最后, 内部控制实施的成本收益原则。根据现行内部控制实施模式要求, 内部控制实施的主要工作由企业承担。企业既要根据规范要求建立相应的实施文件并具体实施, 又要进行自我评价, 还需要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实施进行评估、鉴证。企业需要增加投入, 基于成本收益考虑, 会降低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动力。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 财政部及参与内部控制规范制定的相关监管部门都作了具体的部署。王军副部长强调, 下一阶段工作重点是:着力抓好实施准备工作, 要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企业实施成本, 稳步扩大基本规范实施范围;着力加强宣传培训, 为贯彻实施基本规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着力健全内控规范体系, 要逐步建立以基本规范为统领, 以评价指引、应用指引和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等配套办法为补充的内控标准体系, 并不断完善以法制为推动、以企业实施为主体、以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为保障、以各方面积极参与为促进的内控实施体系;着力巩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建设高质量的内控标准体系提供强大智力支持;着力推进内控国际趋同, 通过促成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与国际内部控制框架的趋同乃至等效, 为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积极支持;着力发挥体系联动效应, 研究分析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会计教育与人才评价、信息化建设之间的联动关系, 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联动效应, 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中国证监会要求证券监管系统和上市公司, 要积极做好贯彻实施基本规范的各项准备工作。审计署表示, 国家审计机关将继续关注和支持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紧密联系审计工作实际, 在推动基本规范的贯彻实施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保监会将把内部控制监管作为保险公司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行业切实推进基本规范的贯彻执行。银监会、国资委表示, 要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 在银行系统及中央企业做好贯彻实施工作, 切实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迈上新台阶。

承担内部控制鉴证重任的会计师事务所, 对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普遍认为,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企业的逐步实施与推进, 引导企业风险意识的加强, 促使财务报告自觉性的提高, 将会有效地降低错报风险, 从而会极大地改善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企业内部控制鉴证的实施, 也拓宽了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与领域, 为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能力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与条件。

在我国通过制度建设构筑企业防范风险“安全网”的同时, 推动会计服务行业做大做强战略也在向纵深推进。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继2007年5月发布《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后, 为了贯彻落实《意见》, 又积极协调推商务部等国务院九部委于2007年底共同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会计服务出口的若干意见》 (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对支持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提出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若干意见》提出, 鼓励中资银行在海外发展过程中, 以及国有企业等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境外投融资安全、资产保值增值以及内部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 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力量;鼓励和支持会计师事务所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审计鉴证和管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明确会计师事务所承办审计鉴证、管理咨询、技术性业务流程设计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 以及提供其他跨境服务, 开展境外投资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措施政策等, 简化外汇审批手续, 放宽用汇使用限制;依法简化执业人员的出入国 (境) 手续;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在境外设立业务机构, 有关部门在境外投资促进、扶持、保障、服务、核准等方面, 提供便利, 并在资质认可、信息咨询、市场考察和对外联络等方面给予支持。将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境内外国际服务贸易展览会和经贸洽谈的重要内容, 重点予以推介;促进境外监管机构认可中国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业务报告;通过多双边谈判和自贸区谈判, 推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市场开放, 放宽会计师事务所跨境停留期限, 简化会计师事务所境外设立业务机构的手续;在大型项目合作中, 将会计专业服务纳入合作协议的内容, 带动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 不断改善注册会计师行业国内执业市场环境。减少不必要的资格限制、行业分割和市场壁垒, 创造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法律环境。

这一政策行动在中国会计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再次证明了中国模式的效率。不仅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 更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壮大拓展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在政府会计行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行业组织也在为战略的实施进行具体部署与组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制定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意见后, 于2008年底发布了《关于规范和发展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意见》, 对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在综合考虑事务所规模、内部治理、执业能力、执业质量等因素的基础上, 对不同事务所执业领域作出界定, 引导和支持中小型事务所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 细分市场, 做精做专, 规范小型事务所发展。注重全面提升中小事务所技术水平, 组织专家研究分析香港审计实务手册, 并结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制定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应用审计准则指南, 研究我国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应用新准则中遇到的问题, 研究制定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应用审计准则指南, 帮助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提高技术发展能力。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及行业组织的指导协调下,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走向国际市场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椐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数据显示, 目前已有多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布局境外, 建立了以本土所为主的分所、成员所、合作所等执业网络, 其服务涉及审计、管理咨询、税务服务、会计外包、中外准则转换、境外工程等, 服务的地区已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 走出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以合并来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步伐再度加快, 在2008年掀起了新一轮的合并潮。2008年新年刚过,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两大巨头中瑞华恒信和岳华, 在象征我国最高权威的人民大会堂宣告成立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 在合并的当日, 新成立的中瑞岳华将香港罗申美会计师事务所并入旗下, 作为中瑞岳华在香港的机构, 合并后的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 超过几年来一直稳居本土所老大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而成为新龙首。紧随其后, 北京五洲联合与万隆松德宣布合并。4月, 河北华安、光大、永正得三家会计师事务所合并。11月29日, 天健光华会计师事务所与重庆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宣告合并。12月20日, 安徽华普、辽宁天健、北京高商万达三家会计师事务所宣布“三合一”成立华普天健高商会计师事务所。一天之后, 北京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宣告成立。12月21日, 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与天华会计师事务所宣布合并, 成立北京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12月26日, 浙江天健称将与东方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在2008年年底前完成合并, 合并后“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名称变更为“浙江天健东方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一系列的合并不仅改变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版图, 也使本土所由此告别了雏鹰时代, 踏上了挤身国际大所的征途。

在政策支持、行业指导、CPA奋力拼搏的合力作用下, 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 不仅行业集中度在继续提高, 人均业务收入也在不但提高。尤其可喜的是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差距显著缩小。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华业务收入增长速度, 不仅低于百家所增长速度, 更低于本土所前十强的增长速度。而本土所前十强的业务收入首次超过了位居四大榜首多年的普华永道, 标志着抗衡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时代已经来临。

下篇:夯实会计发展的基础工程

会计人才战略作为中国会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会计的运行过程中, 承担了会计的主要任务, 是中国会计模式的主体。如果说中国会计标准体系建设更多的是学习借鉴国际经验, 中国会计的人才战略则是独立的自主创新。这一由从业资格准入制度为保障, 专业技术制度为考评机制, 不同考试教育体系为支撑的会计人才战略,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以资格准入制度为保障体系, 构建合格的会计职业队伍。会计作为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工程, 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对其承担会计运行工作的会计人员, 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 不仅要求具有娴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执业操手。否则, 不仅会计运行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还会危及和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因此, 构建合格的会计职业队伍, 是会计运行的基础。

我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会计职业资格管理的探索。1990年财政部制定发布了《会计证管理办法 (试行) 》。《办法》对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及其管理作了明确的要求, 并首先在国有企事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中试行。规定在这些单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 必须按照规定条件经考试或考核才能获准从事财务会计工作, 并接受会计管理部门对其从事会计工作的考核与监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对会计管理的要求, 财政部1996年对会计证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 将会计证的管理延伸到国有经济以外的外商企业、股份制企业、工商企业等非国有经济、农村集体经济, 覆盖了全社会所有的社会经济组织。

经过不断的探索, 在全面系统总结会计证管理制度实施经验的基础上, 财政部于2005年正式制定发布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 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纳入了法制管理范畴。作为我国首个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法律文件, 对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作了具体的规范。规定所有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 不得从事财务会计工作, 不允许其参加会计技术资格的考试、评审及聘任。规范对社会经济组织任用会计人员也提出了要求, 规定所有社会经济组织不得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财务会计工作。规范对会计管理部门提出了具体要求, 规定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 要对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人员, 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制度、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接受会计继续教育等, 进行严格的考核、检查与监督。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实施, 使我国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对规范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发挥了有效约束作用。对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从业队伍,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

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为考评体系, 选拔与评价会计行业的优秀人才, 是中国会计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会计人才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从事财务会计人员总量已超过千万, 如何激励会计人员增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动力, 构建有利于优秀会计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 科学合理地认定与评价会计人才, 是我国会计人才战略的重点。

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 是在积极探索、不断完善、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我国改革开放伊始, 就开始实施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制度。1978年国务院发布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首次以国家行政法规的形式对会计人员技术职称管理作出了规范。鉴于当时会计处于文革重创的起步时期, 决定采用评定的方式确定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随着会计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 会计人员知识和结构发生变化, 评定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式管理的要求。为了提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科学性,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制度。1992年财政部、人事部联合发布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 决定对初、中级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实行考试制度。进入新世纪以来, 又根据经济形式变化及科学管理的要求, 对考试的等级、考试科目等, 先后进行了几次调整与改革, 逐步完善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

为了满足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级会计人员的要求, 构建完整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管理制度, 在完成初中级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建设后, 开始对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进行改革。从2005年开始先后在部份省市, 对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进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财政部于2008年发布了《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与评审办法 (试行) 》, 决定对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考试制度。由此, 形成了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初、中、高级统一的考试制度。

我国在构建职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制度的同时,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资格管理制度也在积极地构建中, 其制度建设的路径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构建相同。在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初期, 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实行评审制度。从1991年开始, 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取得了新的突破, 迅速地站到了全球经济前沿成为第四大经济体。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实施了人才战略、国际趋同战略和做大做强的行业战略。行业发展的关健在人才建设, 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是实施人才战略的基础, 加快和培养符合国际化需要的行业人才, 需要对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在经过近两年的准备后, 在财政部的直接指导下,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8年底全面启动了会计行业中技术含量最高, 改革力度最大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以《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为指导, 提升考试理念、充实考试内容、完善考试方式, 建立起符合终身学习理念和充分发挥考试多元评价功能的考试制度。使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与国际普遍认可的考试模式相趋同, 将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打造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走向国际的“通行证”。

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的改革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财政部高度重视, 王军副部长亲自主持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会议, 指出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小打小闹不行, 要大改大革;缝缝补补不行, 要革故鼎新。目标是将注册会计师考试打造成中国注册会计师走向国际的“通行证”, 使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增强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对国内外有志青年的吸引力。

经过30年来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逐步建立起了覆盖范围广泛、层次结构合理、考评方法科学的会计人员评价体系。不仅为我国千万会计大军的成才营造了公平合理的成长环境, 实现了无数人的会计职业梦想, 也为我国构建合格优秀的会计职业人才发挥了激励支持作用。

以会计教育为智力支持体系, 构筑引领会计发展的人才高地, 是中国会计模式鲜明的特征。在会计教育、管理部门的共同协力下, 我国的会计教育形成了层次鲜明的教育体系和覆盖广泛的会计教育网络体系。我国的会计教育已经构成了从博士、硕士、本科、专科、高职、中专、技校、职高及专业证书知识结构与特征完整的纵向会计教育体系。同时还形成了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全日、业余、函授、夜校、自修、短训等不同教学主体与方式的横向会计教学网络体系。

会计继续教育作为覆盖范围最广的会计教育体系, 在中国会计模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承担了我国会计从业人员适应社会发展知识更新及会计技能提高的重任, 是我国会计最为重要的智力支持系统。

会计继续教育是我国会计管理的重点, 财政部将其作为会计基础工程, 始终纳入常规管理。1990年, 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在职会计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 对会计从业人员在职教育作出了具体要求。为了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质量, 1998年财政部发布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 对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作出了规范, 形成了规范的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2006年, 财政部颁发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对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继续教育的对象、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继续教育的机构、师资、教材, 继续教育的管理等, 都作出了明确的规范, 使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步入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的会计继续教育始终在不断地创新, 推动会计继续教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由普及型向高精型转变, 由常规型向长效型转变, 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以国家会计学院为依托, 构建高级会计人才的教育基地, 是中国会计人才教育转型的标志。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厦门成立了国家会计学院。会计学院以现代化教学设施, 规范化的教学管理, 科学化的教学方式, 已经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专业化、正规化、现代化会计、审计、财经、金融等经济类专业高级继续教育综合基地。为加快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建设、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在2008年7月29日召开的国家会计学院董事会议上, 国家会计学院董事会主席、财政部长谢旭人指出, 国家会计学院不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还在打造精品、创立品牌、凝聚人才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要求要将国家会计学院建设成为会计、审计、财政、金融等专业领域, 政策和实务问题的政策研究中心;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会计信息中心;开展国际合作、人才和信息交流的国际交流中心, 成为国际知名的学院。

谢旭人部长提出的这一目标已经初显端倪。全球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学者撰文指出, 中国建设国家会计学院, 是中国政府以会计为契机,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制度。国家会计学院对于在中国普及市场经济的知识与理念、宣传与推广国际会计准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国家会计学院的建设, 对于其他转型与发展中经济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认为中国的成功植根于领导者的远见与能力、植根于富有效率的行政体系及独特的国情。这些经验, 其他转型及发展中的经济体可能无法全盘复制。

以会计领军人才工程的启动为引领, 是中国会计人才战略转型的示范。起步于2005年的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工程, 是中国会计人才建设的重大战略。这一旨在打造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会计领军人才战略工程, 以涵盖企业、事业、中介、学术等各领域为对象;以逐级推荐、严格考试为选拔方式;以学习与研究,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方式;以财务会计、经济、金融、财政、战略管理为主, 兼容社会、政治、历史、文学为辅的综合教学内容;以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组成的教学力量为师资;以集体学习、远程教育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高级人才教育模式, 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的教学模式。这一战略工程的实施, 标志着我国会计人才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也预示着我国会计人才教育与培养, 步入了由普及型向高精型发展的轨道。是我国会计人才教育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在我国会计教育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会计领军人才工程实施以来,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财政部初步统计结果显示, 在企业事业中介及学术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 造就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有的从基层进入高层管理者;有的破格晋升为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有的成为高级合伙人;有的进入国家人才工程;还有的被聘为政策制定及管理咨询的高级顾问。领军人才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 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超过百项。真正地发挥了行业领军作用, 在会计行业产生了广泛的示范效应。

2008年11月12日, 中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在北京宣告成立, 这一技术支撑的中国会计基础战略工程由此正式启动。同时这也是又一显示中国力量的战略行动。委员会由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证监会等十部委, 几乎涉及所有的财经信息的监督与管理部门。规格之高, 门类之齐全, 是前所未有的, 充分显示了我国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与决心。

旨在为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协调机制及智力支持会计信息化管理组织, 明确地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总体目标, 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 建立由政府指导并组织推动, 单位主动参与并具体实施, 市场积极响应并配合支持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以企业提供标准化信息为基础, 方便使用者高效利用信息的数出一门、资料共享的综合信息平台;形成以XBRL国家分类标准为重要组成部份的会计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打造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培育为社会提供高质量软件产品、技术及咨询服务的会计信息化产业。

我国如此大力度地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建设, 是源于全球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会计行业的影响所作出的积极主动应对。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和正在颠覆传统会计技术的运行方式及其环境, 会计行业如何应对信息聚集崛起变化的要求, 重构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技术体系, 迎接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此中国会计信息委员会主席、财政部副部长王军, 在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作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 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 是顺应当化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响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改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有力支撑;是顺应会计行业发展战略, 构建协调统一的大会计管理体系的内在要求;是顺应维护国家利益使命要求, 参与国际规则制度和协调的必然选择。

会计信息化委员会的成立及战备目标的确立, 标志着我国打响了会计信息化的攻坚战。作为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工程的财政部, 随即发布了关于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工作的意见, 明确提出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推进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管理与监督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教育与会计理论研究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信息人才建设;推进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建设。同时还对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与安排。王军副部长要求, 要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指导与总体规划;要积极推动会计信息化立法建设, 为会计信息化提供法律保障;要加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要统筹兼顾, 既要把握标准的前瞻性, 又要考虑标准的实用性, 有步骤、有计划地构建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要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研究建立国家扶持、单位鼓励、个人参与、选拔、评价与使用相结合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合格优秀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会计信息化战略工程的启动, 预示着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将迎来新的浪潮, 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时起步的会计信息化建设, 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 从起步探索, 到成长发展;从广泛应用, 到介入管理, 我国的会计应用技术, 已告别了沿用几个世纪的手工时代, 初步进入会计信息化的时代。会计信息化在相当范围内得以应用, 会计信息产品相对成熟, 会计信息生产与服务产业也初步形成。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会计信息化仍处于初级阶段, 突出地表现在应用的范围不广泛, 应用水平低, 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数出多门, 复合型的人才缺乏。

上一篇:艺术创造能力下一篇:DSTA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