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节水意识

2024-06-18

培养学生节水意识(精选十篇)

培养学生节水意识 篇1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呢?因为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早在20世纪30年代, 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而孩子的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 只要我们积极扶持、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 孩子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只不过长期以来我们不断压抑、打击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使他们这方面的意识、能力不断减弱直至消失。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联想孩子的成长过程: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以后, 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无穷无尽的问题。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 他接下来就是新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这是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的回答。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下一代教育的民族, 为了孩子的教育, 父母花多大的代价都是舍得的。问题是我们要孩子掌握的都是我们认为应该掌握的, 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出自孩子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进入学校以后, 知识教学的倾向, “去问题”教育的倾向更是有增无减。学生有什么问题, 几乎都得到了老师的解答, 都有标准答案。并且好多问题都是老师提出, 老师解答。有时学生回答问题错了, 再得到老师不正确的评价。长期以来, 学生的问题意识渐弱。殊不知, 去除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也就去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因为只有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才会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现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 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但有些人可能会说:“创新是很重要, 但那是大学的事情, 中小学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其实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能, 而且非常必要。因为如果孩子的创新能力从小没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 就会逐渐地受到抑制甚至丧失。这样的学生, 要想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就困难多了。这里我举一个画圆想象的实验例子来说明问题:一位教师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问:“小朋友们, 你们想象一下, 这个圆可能是什么?”结果在两分钟之内, 小朋友们说出了22个不同的答案。有的说, 这是一个苹果;有的说, 这是一个烧饼;有一个小朋友说, 这是老师的大眼睛。这位教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要他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了, 没有一个学生发言。老师没办法, 只好点名让班长带头发言。班长慢吞吞的站起来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

这个实验非常简单, 却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小朋友在两分钟内说出了22个不同的答案, 经过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优秀学生, 面对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两分钟过去了, 却没人回答。被迫回答的班长还说大概是个零吧。大学生真的都失去了想象力吗?不是的, 经过多年教育, 他们建立了一个信念:教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 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 他们揣摩不出教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所以不敢贸然回答, 不愿当众出丑。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 我怎么想问题, 而是教师怎么看问题, 教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 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教师的答案, 而不是向教师的答案提出挑战。

大学生节水意识调查问卷 篇2

当代中国大学生节水意识调查问卷

2012年4月调查内容:目前在读的中国大学生的节水意识及其对于中国节水型高校建设的一些看法。调查对象:当代中国高校在读大学生(以南京仙林大学城部分高校在读学生为抽样调查样本)调查方式:不记名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首先感谢你能抽出时间来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请你如实地填写问卷,谢谢你的配合!

以下问题如无特殊说明皆为单选,请在选项上划勾(√)或者在给定的括号里填写

1.请问你觉得水资源和其它一些资源(比如石油、煤等基础资源)相比较而言是怎样的地位?()

A.水资源相较于其它资源更为宝贵,我们要珍惜水资源。

B.水资源和其它一些基础资源没什么太大的差别。

C.水资源随处可见,没有其它一些基础资源宝贵。

2.请问你觉得自己的节水意识很强吗?()

A.很强B.较强C.一般D.较弱E.几乎没有

3.请问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浪费水的经历么?()

A.从来没有B.偶然会有C.经常会有

4.请问日常生活中你在浪费水的原因是什么?()

A.一不小心就用水过量B.害怕麻烦而用水过量

C.觉得用多用少无所谓D.无意识浪费,根本没有节水意识

E.其它原因(请注明):

5.请问在浪费水资源之后你会怎样看待自己的做法?()

A.会有内疚的情绪,觉得自己犯了错误。

B.我只是害怕麻烦,没什么大不了的。

C.无所谓,用水的时候根本不会注意是否浪费。

D.我已经很节约用水了,基本不会浪费。

6.请问对于身边其他人浪费水的现象你会怎么看?()

A.这是缺乏道德修养的体现,我会立即阻止并加以劝说。

B.真是很常见的现象,见惯不怪了。

C.这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没有关系。

7.请问你有坚持节约用水或者类似的经历么?()

A.我一直坚持节约用水。B.我曾经坚持过,但没有持续很长时间。

C.偶尔会注意到节约用水。D.从来没有。

8.请问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真正做到每次用水只用到足够的量就不再多用,你觉得这样做会省下你多少的用水量?()

A.不超过10%B.10%-20%C.20%-50%D.超过50%

9.请假想一下,在面临何种情况下你会变得非常节约用水?(可多选)()

A.在用水费用很高的情况下。

B.处于连续干旱的情况下。

C.身边的人都在注意节约用水的情况下。

D.有人注意你的行为的情况下。

10.请问在日常生活中你用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它一些地区的用水危机?()

A.经常会想到B.偶尔会想到C.从未想过

11.请问假设别人指责你浪费水资源而且情况属实,你心里会怎么想?()

A.别人指出了我的错误,应该及时改正并感谢别人。

B.觉得别人小题大做,不应该为这种事情指责自己。

C.气愤,觉得这样的事情别人不应该干涉自己。

D.感到很惊讶,别人竟然因为这样的事情指责自己。

再次感谢你能参与调查,支持我们的调研工作!

培养学生和谐意识 篇3

现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是百般呵护,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能为孩子做到的一定做到,不能为孩子做到的创造条件为孩子做到,孩子成了家庭里的“一把手”,真所谓“衔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孩子们的懒惰和依赖心理的养成,并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稍不顺心便耍脾气、使性子,浑然不觉他人之感受。而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由于农村中的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些老人和孩子,孩子与老人之间存在深深的代沟,缺乏勾通,而父母又不能亲身教导,这样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就失去了家庭这一阵地。

学校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多年,但高中仍然有一般高中和重点高中的区别,必然会导致初中教育追求升学率的弊端出现,特别是教育条件落后的农村。我作为农村地区一般高中的一名班主任,深深感受到初中应试教育的缺憾。据不完全了解,初中教学的评比,只是看上了多少个重点高中线,每个班级最多只重点培养十五到二十个学生,准备冲剌重点高中,以便为班级,为学校争光。教师从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给予关照,而对双差生则听之任之。那些双差生上课时可以偷懒,只要不挠乱课堂就行。有的学生干脆几天不到校,在社会上闲逛。对双差生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双差生被放到了遗忘的角落,让他们产生了自卑、懒散、堕落的心理。毕业后踏入社会,容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喝酒、吸烟、赌博、沉迷网吧、偷盗、打架,这些都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现在从国际到国内,从国家到地方,都在讲求和谐,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中国人自古就祟尚“和为贵”,学生更应培养和谐意识。一般高中的学生有不少是双差生,学习差,行为也差。作为一名一般高中班主任,结合我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谈谈浅显的看法。

从教师这一角度来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师生关系的和谐。我认为教师要努力作到以下四点:

第一、要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关心学生就是胸中装着学生,心中想着学生,服务于学生。关心学生体现在许多方面:当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苦恼时,班主任及时帮助解开疙瘩;当学生在身体上出现不适时,班主任及时帮助寻医问药;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班主任及时帮助“清理路障”;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不便时,班主任及时帮助排忧解难。班主任应争取做到:学生哪里需要班主任,哪里就有班主任的身影。这就是说,对于学生的得与失、冷与暖、好与恶、喜与悲,班主任不仅要记在心上,说在嘴上,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事无巨细,时无长短,只要是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班主任都应该主动地去做。班主任做的一切都将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里,进而成为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成长、进步。

关心不仅意味着奉献与努力,还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唯有关心学生,才能取信于学生。人们常说“关心如日”。关心的确像太阳,它能给人光明,给人温暖,给人指点,给人疼爱和保护。

第二、要理解学生,学会与学生沟通。

理解学生就是懂得学生心里想的,相信学生口中说的,明白学生手中干的。中小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浅、经验少等多种因素,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些都在所难免。一个人总是由童年到少年,再由少年到青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作为班主任,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错误,不能“见到风就想到雨”,不能怒不可遏,动辄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正确的态度应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又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班主任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

唯有理解学生,才能与学生沟通。人们常说“理解万岁”,理解是宽容的体现,是情感的贴近,是心与心的碰撞。理解能避免疏远、对立,理解能化解矛盾。理解是粘合剂,将师生之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第三、要信任学生,开启学生心灵之窗。

首先,在对待全体学生上,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要努力做到以信任之心待之,以信任之目视之,以信任之耳闻之,以信任之言导之;其次,在对待后进生上,同样要以信任为前提,不能横挑鼻子竖挑眼,不能抱有成见,诸如“你说的话我全然不信”,“你又在撒谎骗人”之类的言语切忌出口。学生犯了错误,应当心平气和地让他坐下来,想方设法让他开口说话。然后顺势进行引导,最终使之幡然醒悟。班主任要学会“热处理”和“冷处理”两种工作方法;再次,在对待班干部上,要坚持“慎重选拔,大胆使用,热情支持,严格要求,提高素质”这2 0字的基本准则,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调动全体班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在信任的土壤上茁壮而健康地成长。唯有信任,才能和学生交心。班主任不仅要做学生的良师,更应做学生的益友。人们常说“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班主任要用这把信任的金钥匙,去开启学生心灵之窗。

第四、要尊重学生,才能取信于学生。

在诸多爱生的美德中,尊重是爱之核心。班主任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书也好,育人也罢,都是师与生的双边活动,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复杂程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方能动、另一方被动的生产模式。

唯有尊重,才能取信于学生。人们常说“尊重就是坐在一条板凳上”,尊重就是平等。班主任对待学生,要能将心比心地思考,设身处地地比较,要推心置腹地教诲。在尊重的词典里,是根本找不到“歧视”、“冷漠”、“排斥”和“遗忘”的。

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说,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处理好自己与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可从以下两点着手:

第一、将心比心,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学会理解他人。

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即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多一份宽容,少一分苛责,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它也是人生制胜的第一步。

第二、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今具有时代意义的热门话题.今天人们生活在幸福之中,奔波于忙碌之中,往往忽视了自己所承受过的恩情.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篱笆修筑竖三桩,暖流涌动感心房”。感恩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存在的,我们感恩是因为曾经获得和索取―父母的爱,朋友的情,尊师的教导!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父母,看待亲朋,看待社会,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从社会这一角度来说,净化社会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要切实认真的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改革考评制度,把德育放在首位,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有关职能部门也要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好的环境,树立好的榜样。

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篇4

一.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实现主体价值

刘锡庆教授曾经指出,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语文教育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学生训练语言,即是训练精神,垫定其精神的根底。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智力、情感、人际交往更多地参与其中,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发挥其潜在能力,实现其个人的价值。

1、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学生———文本,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文本,学生———教师———编者。这些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个体。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如在设计《祁黄羊》的教学过程时,我想学生对本文的时代背景不够了解,可能难以走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于是我这样设计:一、在课前,请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通过阅读资料,学生对当时的整个局势有所了解。这样,就能走入文本,从而更能理解祁黄羊在推选人才上的慎之又慎。二、在课堂上,让学生寻找祁黄羊选贤的词句,让学生说说感受到了什么。三、课外延伸,让学生找找历代名将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忠心耿耿。课改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教学设计得从学生出发,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特别喜欢的部分作出反应,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如在学习《九色鹿》时,让学生说说课文中各个人物的特点时,学生对皇帝的特点有了小小的分歧,有的同学说“他也想抓九色鹿,所以没有阻止调达”;有人说“知错能改”……在争论中内化了课文。这样,赋予了语文以个性化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我认为,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二.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个性世界

巴班斯基指出:“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即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我认为,语文老师应该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发展其个性;加强对学生个性的研究,使教学具有人性化;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应该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总之,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不致被学习所限制,不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语) 。因为,任何抹杀个性的教学只能扼杀人生存的积极性。

三.语文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协作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再也不能以教师自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而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成为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的学习顾问;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视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知识的探索者,以建立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在课堂交往与平时相处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过失;关注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的创新,肯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活动,肯定学生对语文教学活动所做出的贡献,肯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出的结论,肯定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创新、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赏识中发展语文素养;有协作意识,把师生之间的教学看成是一种合作活动,是完全平等的协作活动,尤其是要把语文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和交流视为一种平等的对话,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和碰撞。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初探 篇5

学生问题意识的严重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把自己看成是布道者,将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师道尊严”影响,教师被演绎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居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目标、内容、难度、速度、形式与方法都在老师的控制之中。另一方面学生缺乏信心,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习惯于在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从上学起,特别是从初中起,学生一直处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老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吸收老师所讲的东西,成为存储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容器”。

新课程要求教学方式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由注重学习系统化知识向注重学习生活化、整合化的知识转变;由注重知识的强制性授受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与建构转变;由注重个体学习进步向个体学习与集体协作并重转变;由注重统一标准向关注个体差异转变。而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的探究教学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它是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这就是说,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般课堂教学,由老师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学生认真推敲问题,提出观点,组织答案。由于教学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学生的学习会留下不少疑点。每一节课留一点时间让同学们及时把问题提出来,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释疑,能使传授的知识更为完善。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交流。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害怕发言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讥讽,顾虑重重,示以沉默。这时,教师要善于诱导,一开始,即使他们的发言比较肤浅,缺少深度,甚至有些离题,也不要加以简单的否定,而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紫藤萝瀑布》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学时,黑板上挂一幅盛开的紫藤萝图片。第一步要求学生合上课本,看着挂图,听配乐课文朗读。然后要求学生打开课本,跟着配乐轻声地朗读,创造情境,初步感知美文。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文章中的美词、美句、美段,鼓励学生说说认为它美的原因。(提示:1.准确的副词,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2.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3.能反映事物性质特点的句子;4.饱含生活哲理、给人生活启迪的句子、段落。)学生自选角度、内容品味文中的美点,学生发言,老师的评点穿插于其中,以多肯定、少否定,勤表扬、少批评为原则。第三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仿写景物描写片段,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做到听、说、读、写四位一体。

其次是小组活动,相互质疑。就是分小组活动,先小组内质疑、讨论、释疑,教师巡回指导。组内不能解决的,由代表向全班质疑。要能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必须深入地感知课文。这些疑点一般是有代表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通过这些,教师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适时查漏补缺。让一个学生给其他学生提问,不仅能促进其他学生思考,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老师的质疑会更有针对性,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更深入、更透彻。例如教《有的人》,初步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质疑。有学生提出:“有的人指哪几种人,这两种人有什么区别?”前一问要联系副标题、写作背景来解答,后一问要结合两种人与人民的关系(他们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人民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来回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第一节中两个“活”和“死”的不同含义,体会诗人对两种人的不同评价,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揣摩中心。以上案例的分析,促使学生揣摩、发掘蕴涵较深的内容,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学会了咬文嚼字。

再次是辨析问题,观点撞击观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让教材的观点与学生的观点、让学生的观点与学生的观点发生撞击,从而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孔乙己》一文的结尾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是否死去,而是作者自己猜想孔乙己已死去,诱导学生去思考,明确交代孔乙己死去好,还是猜想结尾好,并说出理由。让学生讨论,辩论,见仁见智,深化理解。一场争论后,学生认为正是这个猜想性的结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孔乙己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最后,授之以法,教会学生发问。一旦动起来了,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一堂课甚至几堂课都解决不了,这时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问难中去体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什么样的问题才有价值,怎样去求发展思维,怎样“于无疑处见疑”,等等。如学记叙文,要从内容和形式入手,作出理解分析,就是要能理解分析记叙的要素、顺序、人称、详略、结构、中心、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阅读说明文,要能说出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指出说明方法的使用和作用,明确说明顺序,分析词语的准确性。阅读议论文要从三点入手:一、要有整体观念,弄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二、注意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辨析论征关系;三、注意辨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有时学生难免会说出个别逾越了“道德底线”,或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想法,这时教师应该说“不”。

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也为学生的发展带来诸多益处。

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 篇6

一、情感投入, 让学生乐问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教师, 无一不与学生有着良好的情感关系。因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 学生乐意加入老师的话题, 也就会自由发挥他们的思维。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和高高在上的架子, 给学生以亲切感和信任感, 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 关心爱护学生, 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爱、可信。只要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无论是谁, 教师首先要回答:“好问题”, 即使问题与教材内容无关, 教师也不要批评, 而要启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这样可使学生都乐于向老师提问题。渐渐地, 学生就会养成乐于提问的习惯。

二、营造教学气氛, 让学生主动问

在教学中, 学生主动提问的前提是要有一个真实、平等、活跃的教学气氛。这种教学气氛不光是指师生表面的活跃, 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并允许多种答案的存在, 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老师还必须坦诚对待学生, 在教学中, 我们难免会出错漏, 当学生指出或质疑时, 我们不可因爱面子而否认。教师应当承认自己知识的不足或有差错, 并鼓励学生今后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精心组织, 让学生善问

教师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能只是机械地会问几个“为什么”, 而应该培养学生善问, 问得深, 问得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创新精神方面提问题, 提高问问题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 以便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探 篇7

一、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早在二千年前, 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 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 认为“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宋代的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 而提出新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二、构建温馨和谐的师生“心理动力场”, 激发学生敢于问“问题”

因为缺少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也显贫乏, 而创新能力则非常有限。这可能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特征, 也是一个弊端。所以, 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使学生问题意识的显现与发展获得环境的肯定与支持。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问、大声问、正确问、流利问、创建性地问。使学生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意识。教师及时扑捉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与灵感, 鼓励他们积极展示个性, 推动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最终达到创新学习的目的。当学生的问题被老师重视并解决, 学生有被尊重的感觉, 从而, 更愿意提问, 乐意提问, 善于提问。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 经常的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 并加以批评、训斥甚至讽刺和挖苦, 毫无疑问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设情境给学生创设问“问题”的时空

教学中另一部分学生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学生因基础与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不善于思考, 也懒得思考。对于这部分学生除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外, 还要特别采取启发式教学, 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着手, 精心设置问题情景, 把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多种问题形式, 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 在问题与求解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领域的情境。有意识把学生引入一种释疑的最佳心理状态, 达到问题意识与情理情境的融合, 促使学生不怕困难与挫折。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

教师要不怕学生提问, 学生找疑难问题越多, 学生的参与性就越强, 一旦把学生提出的诸多的问题作为自己教学的催化剂, 会使教学永远充满诱惑力和生命力。课上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提问, 教师肯定其所提问题, 并当堂解决。当然, 教师也不是什么都会, 什么都懂。若学生所提问题当时解决不了, 或问题大, 时间来不及, 便可以留给课后或下节课。但要注意, 不能回避学生提出的问题, 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及时给予表扬,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使他们多思、深思、爱思、会思。

四、合作释疑, 教给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从各个方面去思考, 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对于基础问题自行解决。中等难度的问题, 教师可以采用旁敲侧击地发问学生许多问题, 一直到学生自己想通了这些问题, 原先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也可以适当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将头脑中已有的那些认识模块、重新组合, 迁移上升为解决问题策略方法, 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对于脱离学生认知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 将学生大致地分组, 讨论前必须使每个组员, 对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创建, 然后让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对每个问题大胆谈出自己的见解, 其它组员则通听取、补充、质疑、交流、比较, 使本组对所有问题形成一定的认识、达成统一意见, 并总结出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教师及时反馈信息, 给予精练的点拨或组织交流或提示后再明辨。务必使每个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获得正确的见解。教师适时有效地组织多层次、多层面、多形式的讨论, 让学生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自主悟出新知, 闪现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创新学习必将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驱动器。因而, 我们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打造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003年。[1]全日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003年。

[2]姚本先:《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 《中国教育报》, 2001年。[2]姚本先:《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 《中国教育报》, 2001年。

培养学生节水意识 篇8

一、创设问题情景, 使学生想提问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 在教学新课时, 教师要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 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 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1. 设置悬念, 使学生因好奇想问。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 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 来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教师说:“只要你说出你做的三角形其中两个角的度数, 我就能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不信就开始吧!” (因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每人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 并分别量出各角的度数标在角上) 。结果学生一个个报出, 老师一个个答对, 可神奇了。这时, 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 便产生这样的问题:究竟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有什么规律?从而带着强烈的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的去探索知识规律。

2. 举行竞猜, 使学生因猜想问。

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 “猜想引入”有它独特的魅力, 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 使其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 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教师先出示216、513、918、473、1265、1347几个数, 让学生大胆去猜、去发现:“猜一猜, 这些数哪些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猜想, 使学生初步勾勒出知识轮廓, 从整体上了解所学内容, 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提出“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促使学生问题意识自然而生。

二、营造民主氛围, 使学生敢于提问

1. 突破观念的束缚。

有句名言说得好:“崇拜权威就等于扼杀智慧。”试想, 如果不突破这种陈旧的观念的束缚, 我们的教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吗?我们的学生会创新学习吗?因此, 作为教师的要努力引导学生打破传统观念, 敢于怀疑已有的结论。

2. 营造和谐氛围。

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 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 都敢于提问。首先, 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 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次, 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 要尊重学生的意见, 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 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 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3. 注意积极评价。

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 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一课时, 提问:“我们怎么来统计校门口来往的各种车辆?”生1:我用打“√”来统计, 如经过的是一辆客车, 就在客车栏里打一个“√”。也可以用画○或△等图案。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 能想到用符号和画图来表示, 相信你一定会在画画上有所成就的!生2:可以用“正”字作统计。如经过的是一辆货车, 就在货车栏里写一笔。师:你真了不起!能知道我国传统的写“正”字统计法, 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了解很多!生3:我们几个人合作, 一人计一种车辆, 也用写“正”字的方法统计。师:真不简单!在一个人计有困难时, 想到与同伴合作, 你的合作意识真是强!这样, 就能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 一个动作, 一个手势, 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 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三、教给提问技能, 使学生善于提问

有的学生对一些知识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与问题, 但他们缺乏提问的技能, 想问又不知怎么问, 提的问题要么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 不是关键性的问题, 要么与自己的思维不吻合, 词不达意, 所以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一般有:

1. 在新旧知识的联结上找问题。

如:我们在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 让学生画画填填:小王每隔4天去一次少年宫, 小军每隔6天去一次少年宫, 第一次在少年宫相遇后, 再过 () 天第二次在少年宫相遇。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找到了答案。接着我们提供了一组较大的数, 再让学生找一找?结果学生提出:学生尝试后发现用这种方法不能用了, 那该怎么办?教师抓住机会组织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讨论, 让学生原来的方法有局限性需要寻找另外的方法。

2. 从学习新知的联想中提问题。

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 我们提供学生这样一条信息:六年级一班有48名同学参加读书活动, 班委会决定每人购买一本单价为5元的书, 书店对购买50本以上者给予打九折优惠, 你觉得用哪种方案购书用的钱最少?学生在一番认真思考, 积极探索后, 向老师质疑:可不可以与其他班级合买?我问学生为什么要合买?学生摆出了他们的理由: (1) 每个学生单独买, 全班付:5×48=240元。 (2) 班级统一购买, 且购买50本, 全班付:5×90%×50=225元。钱付得少, 且多得2本书。 (3) 与其他班一起购买50本以上, 全班付:5×90%×48=216元。

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篇9

一、在教学关键处设计问题

一般情况下, 一节课的重点就是教学的关键, 关键问题解决了, 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教师在关键处设计问题要尽可能地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 并且所提的问题要反映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本质.例如:在讲到不等式的性质时, 如果设计为先给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再给出证明, 再举例说明, 最后让学生练习.从这样的设计中可以看出, 它没有包含不等式基本性质的产生过程, 没有给学生认知的机会, 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但是如果是如下设计, 笔者认为就可以比较好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首先, 教师提问:你还记得等式有怎样的基本性质和研究思路吗?此时可以唤起学生相关的知识, 在学生回忆和叙述的同时老师重点提出“同加”“同减”“同除”, 用以提示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研究思路;接着, 教师提问:“你能归纳一下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研究思路吗?”学生回答完后接着再提问:“那么, 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呢?你能自己探索一下吗?”这样, 通过类比的方法, 学生不难得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在这样的连环问题引导下, 学生不仅可以独立探索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 从而做到学生有效地学, 教师有效地教.

二、促进学生课堂知识的当堂反思

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我会让学生坚持进行反思, 每一节新授课后, 我都会问学生几个问题:你学到了什么内容?这个知识蕴含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该知识?这个知识在你的知识体系中能与什么知识联系, 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让学生的反思逐渐成为自觉行为.很多时候学生的反思会促进教师的反思, 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例如, 在讲“向量的数量积”这堂课时, 由于向量对于高中学生是一种新的知识, 怎样在学生已知的知识上搭个脚手架, 我进行了深入思考, 想到从知识的发展上把实数和向量进行类比教学, 实数的运算经历了加减乘除, 那么向量的运算, 在介绍过加法、减法和数乘后, 应该是什么呢?我让学生从数学学科的发展角度来看, 接下去应该研究什么?学生齐答:除法. (虽然回答自然, 但是我还是吃了一惊) 我们知道向量没有除法, 我本来设计是让学生回答向量与向量相乘学生的回答没有错, 但是我没有准备, 因此我直接就说明在研究向量与向量的加减法后, 本节课的重点是向量与向量的乘法.可是学生不会就这么放我过去, 他们问为什么不讲除法, 是的, 学生在学习数乘以后, 学生心理上以为乘法已经学过, 而没想到向量与向量之间的数量积.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向量的加减法都是向量之间的, 而数乘是数量和向量之间的, 向量的乘法实际还没有研究,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应该层层递进, 所以接下来应该学习向量数量积.如此解释, 学生都接受了, 学生理解了学习的必要性, 学习的目的就明确了学习数量积是从物理的概念开始的, 也就是学习数量积有着特有的物理意义.这也达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 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三、提问目的要明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为什么要问?是为了引入新课还是启发学生思考或者是获取学生反馈等教师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问必须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展开, 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如笔者在一次执教“二项式定理”的公开课上曾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作为引入:

问题1:今天是星期四, 那么7天后是星期几?8天后是星期几?100天后是星期几?82008天后是星期几?

问题2:班主任欲在各组推荐的候选人中挑选组长.共4组, 每组推荐出2名男生、3名女生, 现每组挑选1名组长, 问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非常明确: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个问题是为了通过此问题的解决引入二项式定理.Jensen认为, 当学习开始时, 大脑更善于接受问题而不是答案.通过这两个问题, 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激发, 怀着极大的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这一节课的学习效果.

四、鼓励学生“敢问”和“善问”

教师还应注意鼓励学生“敢问”和“善问”.

师:已知三棱柱ABC-A1B1C1, 求异面直线AB1和BC1所成角的取值范围.

生: (一阵议论后回答) 最大值是90.

师: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是明确的, 角的大小只能是锐角或直角.同学们能否知道这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生1:与底边长和高的比值大小有关.

师: (进一步启发) 能否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研究?首先可以探讨两个极端情形.

生2:当h很小, 几乎趋向于0时, BC1趋向于BC, AB1趋向于AB, 则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趋向于60, 但取不到60.

生3:当h趋向于无穷大, BC1与AB1几乎平行时, 则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趋向于0度.

生4:BC1和AB1所成角的取值范围 (0, 60) .

(很多学生反对, 怎么不含直角呢?)

师:h的变化过程中, 当a=h时, 所成角是直角, 而在两个极端情形并没有取到最大值, 这是为什么?

生5:这说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不具有单调性!

这位老师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启发,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他的目标是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研究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于是连续发问:“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能否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研究?而在两个极端情形并没有取到最大值, 这是为什么?”三个问题紧扣主题, 却又为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不是从正面引出单调性, 而是旁敲侧击, 迂回作战, 取得成功.充分体现了教师提问启发的技巧,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五、结语

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10

一、联系实践,唤起创新欲望

在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现实或某个典型角色,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实际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创新意识,主动获取知识。

二、重视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学生不迷信老师,不迷信题目,不盲目吸收,而能独立思考,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质疑,并应该热情的鼓励,积极地与他一起探索,说不定会发现一个新的广阔天地。

三、参与活动,激发创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

引导学生参与操作过程,要与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初步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我在教“三角形面积”时,让学生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用拼合、旋转、平移的方法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引导学生发现拼成的图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三角形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四、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提倡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

1.建立民主和谐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及时表扬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激情。其次,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第三,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使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敢于创新勇气。

2.展开合作互助,创设创新环境

在每节课教学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开展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对学习问题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意愿,形成创新的氛围。

六、开放练习,拓宽创新途径

所谓开放性练习是指一个数学问题,它的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解法。因而它的解题策略也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开放性练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出示:问:根据已知条件,你能想到哪些间接条件?结果学生思维一下子被激活,想到了圆的半径、直径各是多少;想到了梯形的上底和高各是多少?想到了半圆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等等。又如:以下几个开放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的思考方法。(1)哪两个数相加的和是12?(2)根据以下数量,你能想到哪两个数的比?“某班有男生23人,女生17人。”

上一篇:交通频率下一篇: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