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旁护理

2024-07-10

床旁护理(精选十篇)

床旁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10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年龄19~32岁,平均28.7±5.2岁,平均孕程为32.5±4.5周;体质量为67~80kg,平均70.9±10.5kg,胎儿预测体质量为2.30~4.45kg,平均3.10±1.65kg。对照组年龄21~33岁,平均29.3±6.5岁,平均孕程为33.2±4.3周;体质量为65~82kg,平均71.5±11.2kg,胎儿预测体质量为2.25~4.52kg,平均3.17±1.59kg。两组产妇年龄、孕程、体质量、胎儿预测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阴道试产条件;②年龄18~35岁,孕程28~37周;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④B超检查一切正常,均为单胎、头盆相称、宫颈良好、骨盆正常;⑤无全身性、遗传性疾病及其他妊娠合并症、并发症;⑥新生儿指标正常。

1.2.2 排除标准

①有明显剖宫产指征者;②合并严重疾病意者、妊娠期合并症、瘢痕子宫、胎先露异常、胎膜早破者;③巨大儿、过期妊娠、早产及有引产史者;④合并有精神疾病现病史与既往史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每日由护理人员提供给产妇护理及对新生儿进行沐浴、抚触、脐部护理、脐部消毒等。观察组则采用床旁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及方法如下:新生儿的一般治疗和护理工作由产妇在床旁完成,责任护士对产妇进行一对一指导,首先由护士向产妇及其家属展示如何进行抚触、沐浴、脐部护理、消毒、更换尿布、保暖方法等技能,讲解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症状与处理方法、新生儿疾病筛查、预防接种等知识;鼓励产妇及家属参与新生儿护理,加快产后母亲角色的适应,让其感受到身为人父母的乐趣,建立起照护新生儿的信心;同时向产妇宣教母乳喂养的技巧和优势、会阴切口护理、乳房保健、体能恢复、营养、产褥期的常见知识及处理方法等知识[2]。

1.4 观察指标

①产妇护理能力:出院后2周采用自制的产后护理知识和技能掌握率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母乳喂养、产后营养、体能训练、沐浴、保暖方法等8个方面,每个方面分为知晓、部分知晓、不知晓3个等级,分别计5、3、1分,满分为40分,32分以上为掌握,24分以上为部分掌握,低于24分为未掌握,并将掌握、部分掌握纳入掌握率的计算。②护理满意度:采用2010年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中的《产妇满意度调查表》[3],于出院前对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共5个方面20项内容,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满意,80~90分为一般,<80分为不满意,并将满意、一般纳入满意率的计算。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产妇护理能力

治疗前,两组产妇的护理知识与技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的护理知识与技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护理知识与技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床旁护理组的产妇护理知识和技能掌握率好、护理满意度高,提示床旁护理优于传统护理模式。床旁护理时婴儿不需要离开母亲,各项护理工作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由产妇对新生儿完成,不仅解除了产妇对新生儿的担心,还有利于增强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技能;同时,由专业护理人员向产妇传授产后护理和康复的相关知识,这在最大程度提高了母乳喂养率和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4]。整个护理过程是以护理人员为主导、产妇和家属积极参与的模式下进行,极大满足了产妇、新生儿、家庭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高质量的产科护理和健康教育也增强了产妇照护新生儿的信心,有利于产妇产后母亲角色的转换,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母婴保健常识和相关育儿技能得以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增加了护患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提高了产妇的护理满意度[5]。此外,床旁护理模式对护理人员的选择也有较高要求,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综上所述,床旁护理有利于提高初产妇的产后护理知识、技能及护理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冯祺荣.母婴床旁护理对初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110-111.

[2]操楠.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5):395-396.

[3]何雪菊,杨素勉,姚志翠,等.不同护理模式对产妇康复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3):71-72.

[4]朱利娜,王养娥.母婴床旁护理与传统护理模式效果评价[J].西部中医药,2015,28(1):112-114.

产科开展母婴床旁护理的实践与成效 篇2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

黄巧

400013

<摘要>母婴床旁护理是指在围产期母婴同室保健范畴内,持续地促进妇女儿童健康保健教育及实施,在独一无二的分娩过程中,提供母亲、婴儿和整个家庭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尊重产妇及其整个家庭的参与知情对围产保健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医院(或科室)服务满意度,促进良好融洽医患关系建立的现代产科高质量护理服务新模式。[1]我院产科在2009年4月派人在北京妇产医院学习母婴床旁护理的操作模式,并于同年10月在产科开展该护理技术,不仅得到了产妇及家属的一致好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母婴床旁护理 观察 体会 1.临床资料

我院产科病房自开展母婴床旁护理以来,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从2009年10月至今,共有300例产科病房母婴同室的产妇及新生儿采取了母婴床旁护理的操作模式,即挑选学历较高、责任心强、沟通能力强的高素质护士在母亲床旁进行新生儿的一切护理,包括新生儿沐浴、抚触、脐部护理、更换尿布、母婴床旁宣教等,均采取一对一的服务模式,现将母婴床旁护理内容介绍如下。

2.母婴床旁护理方法

2.1 床旁沐浴

床旁沐浴是母婴床旁护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出生后首日可常规实施新生儿床旁沐浴护理,应使用盆浴,尽量避免淋浴,护士操作床旁沐浴的同时,产妇可不用起床便能清晰地观看床旁沐浴各步骤的详细操作过程,同时,床旁沐浴严格实行一人一车一盆,母婴/婴护均一一对应,有效预防交叉感染,母婴同室,婴儿极少离开妈妈和家属的视线,显著避免产科工作差错,降低错误率,护士操作中应尽量详细讲解沐浴步骤和各要点,家属同在一旁观看学习,对出院后新生儿护理有很大帮助。

2.1.1 婴儿沐浴所需物品:a 婴儿床旁护理车。b 婴儿浴盆、干净的毛巾、大 各一条。c 备用的婴儿服(应选用纯棉质地、开胸、无钮扣婴儿服)、干净的尿布、打包被。d婴儿专用沐浴露、爽身粉、柔湿巾、护臀霜、润肤露或婴儿油。e消毒棉球、无菌护脐带、75%的酒精或0.2%碘伏、水温计以及沐浴后使用的称重计等。

2.1.2 婴儿床旁沐浴步骤:病房温度26-28℃。沐浴水温38-40℃。检查护士手指甲,要求不过肉际,手上不可佩戴戒指、手表等饰物,洗净双手、围上围裙,一般沐浴的顺序:先清洁眼睛——清洁面部——洗头——清洗婴儿全身,特别注意:婴儿洗头时需要用大毛巾包裹婴儿身体,防止受凉。清洗婴儿全身前:摘下尿布,用婴儿柔湿巾揩净粪便、尿液等污物。防止其腐蚀婴儿臀部发生尿布疹,沐浴完后,立即用清洁干净的大浴巾吸干婴儿身上水珠,进行脐部护理,用棉签蘸取0.2%碘伏由内圈向外圈做直径3-5cm的环行消毒,消毒2次、每次更换棉签,然后用我院产科自制脐带纱布卷包裹脐部,婴儿臀部需涂上一层鞣酸软膏,使用剂量为黄豆粒大小,形成透气保护膜,隔绝细菌,有效预防尿布疹。最后称重并记录。

2.2 床旁抚触

婴儿床旁护理抚触步骤:房间温度28℃以上,播放柔和的音乐,帮助婴儿放松,操作前务必洗净双手,检查指甲是否过肉际,不可佩戴戒指和手表等饰品,正式抚触前,先温暖双手,在掌心倒一些婴儿润肤油,双手轻轻对搓,使婴儿油具备一定热度后开如抚触,抚触步骤为:头面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抚触,特别注意:应选择适当的时机给婴儿做抚触,可选择沐浴前后,午睡或晚上睡觉前,也可选择两次进食之间,婴儿不烦燥、不疲倦、不饥饿也不太饱、清醒的状态最适合。

2.3 母婴床旁宣教:在孕(产)妇床旁进行一对一宣教,内容包括: 2.3.1产前对孕妇健康宣教:入室宣教(环境介绍、呼吸器的使用、用物准备、主管医生/主管护士介绍、探视制度、饮食卫生介绍、自测胎动、吸氧的目的)产科合并症宣教(针对孕妇自身情况而定)分娩前、术前宣教(临产征兆、分娩过程简要介绍、术前准备项目及目的、分娩前/术前心理疏导)

2.3.2 母婴同室护理健康宣教①产后第一天(母乳喂养的好处、早吸吮、按需哺乳的意义,母亲正确的喂奶体位及婴儿含接姿势,如何保证充足的乳汁)②产后第二天(纠正母亲抱奶体位及婴儿含接姿势、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臀部护理方法、讲解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抚触、新生儿黄疸)③产后第三天(产后避孕指导、恶露的持续时间、乙肝疫苗和卡介菌接种、出院指导)3.结果

3.1 实施床旁护理操作模式后,产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发生护理纠纷显著减少,保证了医疗安全。[2] 3.2 母婴床旁护理挑选的都是学历高、有责任心、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所以护士们自觉学习相关知识和护理技能的自觉性提高,护理技术更加娴熟、规范,从而提高了我们的护理质量。

3.3因为母婴床旁护理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护理服务,所以减少了差错率的发生,并提高了新生儿的护理质量。4 体会

母婴床旁护理操作模式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程度,自我院产科母婴同室实施床旁护理以来,满足了产妇、婴儿和家庭的需要,促进了母婴亲情交流,保障了母乳喂养成功,帮助产妇顺利实现初为人母的转变过程,减少产后抑郁,使产妇在分娩后可亲历各项婴儿护理服务,缓解家庭成员的不安和焦虑,使新生儿父母更勇于承担起养育的重则,而且降低了 “母—婴分离”“婴—婴”同室护理引发的交叉感染,降低产科出错风险,减轻医护人员精神压力,为更好地提供人性化产科护理服务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母婴床旁护理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母婴床旁护理;母乳喂养;现代护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133-01

为满足每个产妇及其家庭在社会心理、教育、身体和文化上的需求,产科护理模式不断更新。笔者所在医院于2010年5月到北京妇产医院学习母婴床旁护理操作及管理方法,随后开展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得到产妇及其家庭的一致好评,实践证明,母婴床旁护理可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9月笔者所在医院产科病房新生儿60例为对照组,产妇年龄22~37岁,平均(25.8±2.9)岁;孕周32~37周,平均(35.2±0.5)周;孕产次1~3次,平均(1.20±0.36)次;其中剖宫产21例,顺产37例,阴道助产2例;2010年9~12月护理新生儿60例为实验组,产妇年龄21~37岁,平均(26.1±2.6)岁;孕周33~37周,平均(34.2±0.8)周;孕产次1~3次,平均(1.30±0.12)次;其中剖宫产23例,顺产36例,阴道助产1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操作模式:①对照组60例新生儿采取封闭式操作,即每日在同一时间由护士将新生儿转运到专设的婴儿洗澡间进行集中洗澡、游泳、抚触等。责任护士针对整个病房(有2人间或6人间)进行宣教,其内容包括:母乳喂养的优势、母乳喂养技巧、如何坚持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等。②实验组60例新生儿实施床旁护理模式,具体方法是每天上午为新生儿沐浴、抚触等,护理活动都由责任护士在产妇床旁一对一进行,包括:一对一宣教母乳喂养知识,更换尿布法,新生儿洗澡、游泳、脐部护理、抚触等内容。责任护士在护理操作结束后立即进行母乳喂养技巧指导,并从新生儿正确含接至有效吸吮全程指导。分别观察术后3 d内婴儿吸吮情况,摄取乳头的次数以及纯母乳喂养例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新生儿护理掌握情况,实验组各项技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1),显示床边护理具有更好的护理效果。见表l~3。

3 讨论

母婴床旁护理一切操作均在产妇及其家属身旁进行,新生儿24 h不离开母亲,可以促进母婴之间的情感交流,婴儿有需求母亲立即满足吸吮及母乳喂养的要求。由于我国国情,多数为初产妇,产妇无母乳喂养经验及信心[1],因此,有专人一对一的进行健康宣教尤为重要,而且每天在新生儿沐浴、游泳抚触之后进行及时的母乳喂养督导十分必要。根据每个产妇的个体情况可以给予专业的指导及协助,如分娩30 min内早吸吮,正确的含接、抱奶姿势,每天吸吮次数,乳头破损、皲裂的护理,如何保证6个月纯母乳喂养等。母婴床旁护理有效杜绝了护理差错事故,良好的沟通增进了护患之间的信任,产妇及家属的依从性加强[3]。

(本研究母婴床旁护理与封闭式护理相比较,节约了新生儿沐浴、抚触、游泳等操作的转运时间,节约了消毒新生儿用具、用品(沐浴盆、沐浴巾、更换衣物均自带,一人一盆一物)的时间;护士将节约的时间用于与产妇其家属的一对一的健康宣教及母乳喂养技巧指导落实到位,两组新生儿吸吮次数、吸吮障碍等护理掌握情况显示,实验组各项技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1),显示床边护理具有更好的护理效果。

母婴床旁护理是母亲和新生儿护理操作与健康教育的现代护理模式;母婴床旁护理较以往封闭式护理相比,母婴同室不分离,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新生儿按需哺乳的吸吮次数[3-4];并可以得到产科专业护士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及技能指导并落实到位,因此母婴床旁护理可有效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5-6]。

[参考文献]

[1] 李广隽.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与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6):2793-2794.

[2] 邓文娟,肖艳兰,黄河清,等.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22-23.

[3] 吴穗琼.母婴床边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当代医学,2011,18(26):117-118.

[4] 陈秀菊,周爱玲,陈殿红.综合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效果的研究分析[J].齊鲁护理杂志,2009,15(14):32-33.

[5] 凌丽.产科护理模式的转变对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28(18) :141.

[6] 王开英.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5,7(14) :1983-1984.

床旁护理 篇4

1 母婴同室床旁护理的方法

在病床边设新生儿床、新生儿淋浴、单独的卫生间, 病房相对湿度50%~60%, 相对温度26~28℃。由专科护士进行常规的新生儿护理、观察。在对母婴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专科护士进行指导、示教、讲解、帮助产妇适应角色。

产妇分娩后30 min, 即开始由专科护士协助进行母婴早接触、早吸吮, 吸吮时间不低于半小时, 早吸吮可促进下丘脑释放催产素, 刺激子宫收缩, 减少产后出血, 可强化新生儿的吸吮能力、促进胎便排出。

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可保证按需哺乳, 增加母婴感情。专科护士有效协助、指导产妇正确的母乳喂养, 并进行观察护理, 能有效帮助产妇子宫复旧, 并且可预防奶胀。专科护士能通过母婴同室床旁模式及时评估母亲、新生儿的反应, 以评估母婴的安全, 保证母乳有效喂养。

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 使专科护士能在床旁就常用的喂奶体位、坐位、侧卧位、环抱式体位、正确托乳房的姿势、正确的哺乳姿势、帮助新生儿有效的含接姿势、哺乳期的乳房保健、预防吐奶及呛奶、呛奶的正确应对方法、新生儿抚触的方法进行示范操作。实地进行一对一指导及讲解, 提高了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及能力。

2 产科护理中母婴同室护理模式体会

2.1 拉近了护患距离、提高了产妇的满意度

在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的运行中, 减少了护患之间的矛盾, 使产妇倍感产科护士在母婴护理中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从新生儿的喂养方式、方法入手, 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护理观察、系统的示范操作, 使产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增加。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连贯性, 对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产妇满意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 保证母婴安全

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的开展, 对于打造专科护士, 提高专科护士技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产科护士除需要具备产科专科知识及能力外, 还需具备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技能, 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保证母婴安全。

2.3 促进产妇掌握产后健康知识、新生儿知识及技能

护理人员能够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对产妇进行各种指导、示范示教、讲解, 使产妇能够掌握分娩后随之而来的各种困扰。专科护士在产后护理过程中充当知识的传播者、引导者、教育者的角色。教会产妇正确哺乳方法、喂养技能、母乳喂养中常见的问题、育儿知识及新生儿护理知识。此外, 对产妇产后健康知识的指导, 如正常产褥、产后锻炼、应对产后抑郁、产后月经复潮及避孕、产后廋身等综合知识, 进行有效指导, 从而提高产妇的自我保健及新生儿护理能力。

床旁护理 篇5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 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34-02

急性脑出血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行手术治疗并给予患者实施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目前在临床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现结合我院临床护理工作实际,将急性脑出血行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47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术前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6.7±2.8)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21例,颞叶出血10例,丘脑出血7例,额叶出血5例,小脑出血3例,颞叶、 顶、枕叶合并出血1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重,病情进展快,随时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向神志清醒的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急性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步骤以及七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打消患者对手术治疗的顾虑,以便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各项围手术期护理工作。同时,密切与患者进行交谈,安慰患者不稳定的心理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多鼓励患者,使得患者正确的看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应立即给予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降低颅内压的药物,紧急抽血,作好术前必要的血液检验[1],协助患者完成CT、MRI等辅助检查。同时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了解患者病情肢体活动情况,便于评价术后护理人员为患者做肢体功能锻炼的效果。术前剃除患者手术视野范围内的头发,并且清洁干净,用碘伏消毒周围皮肤,对病室内的设备进行严格的消毒。清点并准备好术中需要的手术器械,并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以处理手术中的突发情况。

2.2 术中护理

患者入室前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安慰其紧张的情绪,入室后帮助患者取平卧位,将其头部适当抬高15 °,偏向健侧,暴露患侧,积极配合麻醉师完成麻醉工作。躁动不安者用约束带将健侧肢体固定,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并持续吸氧2~4L/min。术中给予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理、 脉搏、意识、瞳孔、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如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的改变、血压升高、脉搏变缓等表现,则提示颅内压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做降颅内压处理,如有呼吸不畅,应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畅通[2]。 术中积极配合手术医师,操作应熟练,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术后仍然要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重点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情况,如突然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呼吸变慢,血压升高,烦躁不安,双侧瞳孔不等大时应则提示可能为颅内高压、脑疝先兆,此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处理,如术后患者昏迷程度逐渐加深或清醒后再昏迷,应警惕继发颅内出血的可能[3]。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对于高温者可给予头部戴冰帽物理降温,从而降低脑代谢率,减少耗氧量,以利于脑恢复和减轻脑水肿[4]。对于血压不稳定者应遵医嘱采用降血压、降脑压、止血等措施,在使用降压药物时应严格掌握指征,降压过程不可过快、过低,以免进一步加重脑缺血。

2.3.2 引流护理

急性脑出血行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患者术后需留置引流管,护理人员应确保引流管装置始终保持密闭、无菌、畅通、各接口衔接牢 固,引流袋不可高于头部,以防引流物反流,引流管妥善固定,每日近端向外挤压引流管,以防引流管阻塞、受压、扭曲或脱出[5]。同时加强巡视观察,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如引流液为新鲜血液,要考虑再出血可能,如引流液为无色液体,则考虑有引流出脑脊液的可能,此时应报告医生处理。

2.3.3 饮食护理

术后第1d给予患者流质饮食,术后第2d可给予正常饮食,对于进行长期昏迷的患者应在 3天后或肠呜音恢复后方可进行鼻饲流食[6]。同时,加强患者的营养,嘱患者多进食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术后的恢复。

2.3.4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对于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科学的康复训练计划,并按照计划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训练。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7],早期指导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训练、 抗痉挛姿位的摆放、卧位坐起、腰腹肌及深呼吸的训练、健肢主动活動等训练。恢复期指导患者进行坐位、床上动作、站位、从床上到轮椅之间的转移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步态、语言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训练,使患者逐步的恢复。

3 结果

本组47例急性脑出血行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患者经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后,痊愈13例,好转25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3例,其中2例患者死于严重的器官衰竭,1例患者死于脑疝。

4 结语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一种治疗脑出血的新技术,其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对患者的神经损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目前得到了广大医师和患者的亲睐。

对急性脑出血行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患者最好围手术期护理工作需做好严格的术前准备,术中积极配合医师,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护理和引流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功能恢复锻炼,进一步巩固手术治疗的效果。因此,通过对急性脑出血行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患者实施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急性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护理及出现问题的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1,(8):20.

[2]许金梅.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46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4):64-66.

[3]陈淑云,刘岩.急性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术后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6):5541-5542.

[4]李昌娟,罗秀金.急性脑出血床旁颅内血肿微刨清除术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67-668.

[5]姚素玲.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配合及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8):91.

[6]任丽芳.急性脑出血患者床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9):300.

[7]孙自杰,李健,王小渠,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护理体会[J].华西医学,2009,24(8):2187-2189.

床旁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5例病人, 男8例, 女7例;年龄40岁~71岁, 平均47.5岁;肺癌5例, 食管癌2例, 淋巴瘤3例, 直肠癌2例, 肝癌3例, 均需要接受化疗。所有病人均使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1.2 方法

1.2.1 物品准备巴德 (BARD) 静脉输液港1套 (型号0605550) , 静脉切开包、无菌衣、无菌手套、治疗巾、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5cm×7cm自粘敷料2片、20mL、10mL注射器各1个、2%碘伏、75%乙醇、换药包、10cm×12cm透明贴膜1片、5cm×7cm剪口纱1片。

1.2.2 植入方法医生局部麻醉, 使用穿刺针选择锁骨下缘中外位1/3 位置处, 进入锁骨下静脉并使用导丝指引, 将导管放入血管。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地方为导管头端最佳位置。将导管留置到位建立皮下隧道和皮袋, 再将输液座植入皮下。输液座置入囊袋后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 部位一般选择前胸壁锁骨下窝, 埋置输液座与皮下组织厚度为1.0cm~1.5cm。整个过程病人要进行心电监护。备好急救车于床旁。术后即可使用输液港, 术后7d拆线。

2 护理配合

2.1 术前护理先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行必要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胸部X线片及心电图等, 排除手术禁忌证。术前1d监测病人体温, 交代术前沐浴, 并同病人及家属讲解术中的注意事项及如何配合, 病区内设有墙报宣传静脉输液港操作的原理、方法及维护等知识, 介绍已接受静脉输液港置管的病人相互交流沟通, 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2]。

2.2 术中护理病人在植入操作过程中, 护士应指导病人放松, 去枕平卧, 头偏向对侧, 行心电监护, 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给予3L/min~4L/min氧气吸入, 配合手术医生, 严格无菌操作, 调节好病室温度, 询问病人有无胸闷、心悸、疼痛等不适。

2.3 术后护理行胸部X线片, 确认病人输液港位置, 当天即可输液, 穿刺点局部无菌透明敷料, 更换时间应为每周1次, 无损伤针头保留时间通常为7d, 输液过程仔细观察病人是否有红肿、液体外渗等, 如发现异常反应立即停止输液。告知病人麻醉药效消失后, 切口处有轻微的疼痛, 一般2d~3d可自行消除。指导病人保持输液港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擦洗不可用力, 避免局部摩擦损伤皮肤, 不能用力撞击植入部位, 24h内穿刺侧上肢勿做剧烈外展活动, 避免负重。同时, 嘱病人注意观察有无胸痛、胸闷、肢体麻木、发热等症状。教会病人及家属自我观察, 出现穿刺部位肿胀、局部敷料渗血、渗液、贴膜潮湿、松动、卷边、输液速度变慢等时应立即告知护士, 及时解决。

2.4 出院指导 (1) 出院时应教会病人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与科室联系方法, 确保得到及时安全、有效的应急处理。 (2) 记录冲洗输液港时间, 长时间不使用静脉输液港时, 每4周使用10 mL生理盐水冲管, 冲洗时必须用无损伤针。 (3) 输液港植入侧上肢减少剧烈运动, 避免重体力劳动。防止注射座翻转及导管扭转。

3 小结

输液港为肿瘤病人提供了一种减轻痛苦的治疗途径, 可以留置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 满足了肿瘤病人的治疗需求, 有效的解除了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毒性作用, 避免了发生药物外渗引起的组织损伤, 减少了病人因反复穿刺带来的恐惧, 提高了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 床旁输液港植入术的开展, 方便了病人,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摘要:[目的]探讨床旁植入静脉输液港的应用与护理。[方法]对15例床旁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病人的护理过程和操作要点进行总结。[结果]15例病人均置管成功, 围术期无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术后使用期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床旁开展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应用方便、安全, 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关键词: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床旁护理,化疗

参考文献

[1]钱泓.静脉输液港的健康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 (12) :59-60.

床旁护理 篇7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旁边护理

临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THR) 是对关节部位较大肿瘤、关节强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及严重骨关节炎治疗的有效方法。其中, 临床护理干预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1]。本次研究选择该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9例, 随机为分2组, 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25例采用全面的床旁护理, 就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49例, 男26例, 女23例, 年龄24~81岁, 平均 (58.3±2.6) 岁。其中髋关节陈旧性结核5例,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7例, 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骨性强直13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4例。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7例, 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42例, 排除内科严重疾病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 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25例在此基础上采用床旁护理干预,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术前床旁护理

(1)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主动和患者沟通, 就疾病基础知识、手术的优势、注意事项向患者作耐心讲解, 介绍同类型成功的病例, 以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 健康教育:同时就术前锻炼的重要性进行强调, 以减少术后卧床的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肢康复进程、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 术前准备:术前严格备皮、药物皮试、常规化验, 对感染进行预防, 最大限度增强患者舒适度, 减少意外发生。

1.2.2 术后床旁护理

(1) 生命体征观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持续低流量吸氧, 给予多参数监测, 对心血管功能变化行严密观察, 掌握输液的速度, 预防肺水肿或急性心衰的发生, 注意观察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尿量。 (2) 患肢护理:严格无菌操作, 保持充分负压引流。同时对患肢皮温、肿胀程度、血运、感觉、运动情况进行观察,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取患肢外展位, 对脱位进行预防, 可给予三角形厚垫放置于两大腿间, 三角形一角抵会阴部, 以助两腿外展。抬动患者时需整个托起其患肢及髋关节, 用牵引架拉手将臂部抬高, 以避免疼痛、增强肺部呼吸量、促进血液循环。

1.2.3 并发症床旁护理

(1) 深静脉血栓形成:术毕麻醉未消失时即行踝关节背曲被动运动, 麻醉消失后, 行腓肠肌主动运动、股四头肌运动, 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预防。 (2) 肺部感染: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 必要时行雾化吸入, 鼓励患者用牵引架拉手将身躯抬高, 以促进血液循环, 利于肺部分泌物排出, 对肺部感染进行预防。 (3) 褥疮:下肢、臂部垫软枕垫, 对骨突部位做好保护, 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按摩受压部位, 定时翻身, 保持床铺干燥、清洁, 预防褥疮形成。 (4) 术后感染:全程无菌操作, 术后置负压引流管于伤口内, 行支持疗法, 给予抗生素使用, 积极预防感染。 (5) 人工股骨头脱位:术后限制过早负重, 对体重量进行控制, 嘱患者使用双拐, 降低活动量。术后直腿抬高活动不宜过早进行, 以免导致脱位和疼痛, 置换的髋关节避免内收和外旋运作。

1.2.4 功能锻炼床旁护理

就术后功能锻炼早期开展的重要性向患者才家属讲明, 并对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提高患者配合依从性。指导患者术后1~2 d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防止关节僵硬, 促进患肢血液循环, 指导患者行踝关节和足趾屈伸运动, 指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在骨水泥固定型术后第3天引流管拔除后,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行不负重下床运动, 也可辅助CPM机锻炼, 或在床上行直腿抬高试验。术后1周扶拐行走, 锻炼时由家属在床旁守护, 避免意外的发生[2]。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住院天数、术后感染、髋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发放调查问卷, 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组间计量数据行 (x±s)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平均住院 (12.3±3.5) d, 对照组平均住院 (19.5±3.6) d;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 术后感染2例, 腕关节脱位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6%, 对照组为79.2%。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临床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模式, 主要采用任务分配的方式, 对护理工作中程序性和指导性未足够重视, 与患者及家属未行有效沟通, 细致入微的护理服务较难提供。但近年来, 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使人们对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医学模式已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医护模式转变, 在生理、精神、社会各方面提供优质化的护理服务渐被引起重视[3]。在临床开展床旁护理服务, 可有效弥补传统护理的不足, 有规划、积极主动的行临床护理工作, 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护理措施进行制定, 并对实施后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和临床反应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 及时发现, 并采取措施应对异常, 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及时了解, 帮助患者确定恢复目标, 提高其配合依从性, 建立患者主动配合和护士主动护理的良好护理状态及和谐护患关系, 就髋关节置换术的优势、方法、注意事项向患者讲解, 大大消除了患者顾虑, 对病情进行密切观察, 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功能锻炼指导, 可促进术后康复进程,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床旁护理, 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患者满意度, 明显改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金怀.影响骨折病人康复锻炼依从性因素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8, 22 (7A) :1699-1700.

[2]Mercuri LG.Prophylaxis after toral joint replacement[J].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0, 58 (7) :1702-1703.

床旁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4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 最小21岁, 最大38岁, 平均年龄 (26.4±1.3) 岁;初产妇80例, 经产妇68例;自然分娩78例、剖宫产70例。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74例。两组产妇年龄、分娩方式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 包括新生儿预防接种、沐浴、脐带消毒, 产后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研究组患者采取母婴床旁护理,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新生儿护理。出生24 h内, 在病房内给予沐浴, 坚持一人一车一盆, 避免交叉感染, 清洗顺序为眼睛、面部、头部、全身及臀部等, 沐浴时应注重保暖;在沐浴前后及睡觉前, 给予抚触, 此项操作的最佳时机为婴儿处于清醒状态, 并且不饥饿、不烦躁, 室内温度控制在28℃左右, 播放舒缓、轻柔的音乐, 抚摸其双手, 待其掌心有一定热度后, 再抚触其面部、胸部、腹部、肢体及背部等;同时出生3 d后行疾病筛查;根据产妇及其家属的意愿, 为新生儿提供疾病筛查与预防接种。

(2) 床旁宣教。产后, 护理人员向产妇及其家属讲解操作要点、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具体内容有母乳喂养, 产后营养、复查及避孕, 新生儿常见生理问题、处理方法等, 让其了解母乳喂养的合理性、科学性与重要性, 并指导其准确喂养, 避免出现相关问题;同时给予饮食、运动指导, 并加强乳房、皮肤、切口等护理。护理时应密切关注母婴的各项生命体征, 通过床边测量体温、体能训练、心理疏导等, 改善产妇身心状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满意率、健康知识掌握率及母婴状况评分[2]。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及健康知识掌握率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健康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母婴状况比较

研究组的母婴状况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临床护理的要求不断提高, 为了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临床护理模式日渐丰富与多样, 现代护理逐渐渗透到了社会、家庭等方面。对于产科护理来说, 传统护理方法难以满足产妇及其家属的需求, 因此,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 提出了新型护理模式, 即母婴床旁护理, 它是以产妇及新生儿为核心, 为其提供个性化与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待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后, 提高了母婴生存质量, 使产妇及其家属掌握了科学的喂养知识与方法, 利于其转换自身角色, 彰显了人文关怀, 满足了其护理需求[3]。

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4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及母婴床旁护理模式, 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健康知识掌握率及情绪稳定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此结果表明, 在围产期给予母婴床旁护理干预, 应用效果显著, 值得进一步推广。

李慧娇[4]以产科患者为研究对象, 给予了母婴床旁护理干预, 其结果显示, 与常规组相比, 床旁组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均相对较高, 差异显著, 与本研究报道一致。国内学者以100对母婴为研究对象, 展开了对照分析, 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 护理人员分离母婴, 在专门房间内提供婴儿沐浴、消毒、抚触及预防接种等, 同时开展健康教育, 利用视频、资料, 定时播放与集中讲解;而研究组给予母婴床旁护理, 全部护理操作均在产妇病房内完成, 通过一对一护理, 让产妇及其家属了解各项护理操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通过健康教育, 使其掌握母乳喂养方法、乳房护理、产褥期并发症预防等知识, 其结果为研究组的健康知识掌握率、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8.5%与100.0%, 而对照组分别为80.4%与91.4%, 两组比较, 差异显著。此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母婴床旁护理优势显著,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改善了产妇身心状况, 护理人员向产妇讲解了母乳喂养的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等, 为其提供了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以此提高其自我保健、自我保护等意识与能力, 从而保证了母婴的健康与安全。同时, 床旁护理不仅传播了健康知识, 还让产妇掌握了护理方法, 如:新生儿护理、产褥期卫生保健等, 经护理人员示范, 激发了产妇及其家属学习的热情, 护理人员还对其演练中的不足给予了纠正, 使其尽早掌握喂养、照顾新生儿的知识与方法, 从而及时转换了自身角色。2护理人员凭借自身熟练的护理技能, 解决了护理中的各种问题, 并彰显了人文关怀, 在了解产妇及其家属护理需求后, 落实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同时, 利用其良好的沟通方式、高超的专业技能, 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再者, 护理操作均在产妇及家属的身边, 经家庭化、个体化护理服务, 尊重了其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及隐私权, 逐渐获得了其信任, 经有效交流后, 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融洽了医患关系。

常规护理模式母婴处于分离状态, 在沐浴室集中沐浴、抚触, 在治疗室进行预防接种, 同时健康教育, 集体讲解, 此时的护理缺少连续性与人性化特点。而母婴床旁护理, 母婴共处一室, 尊重了产妇及其家属的权利, 同时增加了医护患间的信任, 构建了和谐的医护患关系, 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护理质量, 满足了患者护理需求[5]。

同时,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经围产期床旁宣教, 让产妇及其家属掌握了分娩、喂养、保健等知识, 同时也了解了各时期护理技能与方法, 在实践中, 产妇及其家属可随时提问, 经及时解答、示范与指导后, 提高了其护理水平[6]。

在护理实践中, 对护理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与考核, 其不仅具备完善的母婴护理知识体系, 还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如较强的责任心、使命感等, 从而获得了产妇对其技术的认可, 提高了其护理配合度与依从性。通过培训学习, 护理人员应掌握专业、系统的护理知识及有效、丰富的护理方法, 同时还应了解健康教育知识, 具体包括产妇健康教育知识、分娩知识、喂养知识等, 护理时应向产妇及其家属介绍母婴床旁护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实施方法、注意事项等, 并结合产妇、母婴的身心状况, 为其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护理规划[7,8,9]。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护理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还要拥有充足的护理人员, 根据调查可知, 床旁护理需要时间为30 min左右,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部应合理配合护理人员, 并进一步优化护理流程。

综上所述, 在产科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 改善了产妇及其家属的身心状况, 满足了其护理需求, 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4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74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另74例为研究组给予母婴床旁护理, 比较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健康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母婴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产科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 满足了母婴护理需求, 提高了其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产科,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士琼, 李德姣.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温馨病房应用中的效果与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5) :340-341.

[2]张菲菲, 崔改英, 赵扬, 等.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实施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17 (2) :157-158.

[3]张静.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38 (5) :271-273.

[4]李慧娇.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与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 25 (6) :62-63.

[5]郑巧丽.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5, 18 (1) :148-149.

[6]赵囡囡, 史秀芳.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26 (4) :17-18.

[7]胡赛玲, 纵艳艳, 王君文, 等.母婴床旁护理在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12, 16 (3) :254-255.

[8]王玉玲, 王玉杰, 刘铭, 等.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 :3-5.

床旁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8年1月对157例合并高危出血倾向的急慢性肾衰竭患者共行CBP治疗607次,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均符合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肾脏病专业组1992年6月在安徽太平会议上制定的标准。其中男性82例、女性75例, 年龄19~76岁 (53.7±7.8) 岁;急性肾衰竭85例, 慢性肾衰竭72例, 血小板减少症43例, 上消化道出血37例, 气道出血26例, 脑出血24例, 手术2 d内出血17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10例。

2 主要观察指标

2.1 患者出血情况

消化道出血者观察并详细记录胃液的颜色和量以及血便的量;气道出血者观察吸出的痰液是否为血性, 有无凝血块以及量;DIC和血小板减少患者观察皮下淤血、淤斑情况以及出血倾向和血小板数值的变化;手术后患者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和量以及切口部位的渗血情况;脑出血患者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的变化, 必要时行脑CT检查以观察出血情况。

2.2 体外循环凝血情况

血滤器的凝血程度分为4级[3]:0级为无凝血或数条纤维凝血, 1级为部分凝血或成束纤维凝血, 2级为严重凝血或1/2以上纤维凝血, 3级为滤器纤维几乎全部凝血需更换。管路凝血程度主要观察静脉壶中凝血的多少, 只在静脉壶液面处有一个凝血块的为少许, 在静脉壶液面以及底部过滤处均有多个凝血块的为明显凝血。

2.3 滤器情况

观察滤器的颜色, 血滤器凝血程度达到二三级, 静脉压>230 mm Hg时应更换血滤器。

2.4 活化全血凝血时间 (APTT) 和肌酐 (Cr) 测定

分别检测CBP治疗0和12 h时的APTT和Cr的变化。

3 护理措施

3.1 加强心理护理

CBP患者多因病情危重, 心理状况复杂, 情绪反应特别强烈, 故应重视心理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主动关心安慰患者, 及时疏导患者的思想情绪, 使其配合治疗。在危重患者面前, 医护人员要注意讲话语气和方式, 不能表现出患者己无法挽救的事实, 也不要在患者面前谈及其本人和他人的病情。在抢救时操作应准确迅速, 并及时调整各种仪器参数, 减少报警, 增加患者心理安全感。

3.2 加强CBP的监测护理

①由于CBP治疗时间长, 治疗过程须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开始治疗时, 由于体外循环的建立, 很容易导致患者血压 (BP) 的下降, 应每3~5 min测量1次BP, 并且血流速度一定要慢, 一般30~50 ml/h, 逐渐增加血流量。治疗过程中发生BP下降时, 应立即减慢脱水速度并告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因床旁CBP过程中大量的液体流经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 为避免造成患者BP过低, 体外循环管路应采取加温措施, 每4 h测量体温1次, 必要时应加温置换液和透析液。如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 应考虑是否肺水增多, 立即通知医生并遵医嘱适当增加脱水速度;如患者出现心电图的变化, 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并在床旁备好抢救车以备急用。②密切观察体外循环动、静脉压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观察透析器以及管路颜色的变化, 发现异常应及时回血并给予更换。③为患者翻身活动、变换体位时应注意保护好管路, 如发生采血或回血不畅应及时调整管路位詈, 以确保体外循环的畅通。④密切观察出血倾向。如观察穿刺点是否有渗血, 皮肤黏膜是否有淤血、淤斑以及出血点等, 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⑤遵医嘱定时检查血生化以维持患者内环境的稳定。

3.3 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由于患者病情危重, 生活基本不能自理, 故应加强口腔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排除痰液, 通过湿化、雾化、叩背、吸痰等手段清理呼吸道, 以预防肺部感染, 定时翻身, 按摩骨隆突处。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无皱褶, 勤换衣裤、被褥, 预防褥疮的发生。

4 小结

床旁CBP治疗是目前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护理管理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高危出血倾向,持续血液净化,护理

参考文献

[1]Methta RL, Mcdonald BR, Aguilar MM, et al.M 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 for continuous arteriovenous hemodialysi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Kidney Int, 1990, 38:976-981.

[2]Ward DM, Methta RL.Extracorporeal management of acute renal failure patients at highrisk of bleeding.Kidney Int (Suppl41) :1993:237-244.

床旁护理 篇10

我院1999年1月~2005年12月行床旁临时起搏术247例,均使用无漂浮球囊的普通电极。全院范围内应用:急诊科各种心脏骤停的急救50例,外科围手术期保驾68例,心内科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床旁急救[3]时施治129例。

资料与方法

心内科救治恶性心律失常129例。范围:①高钾血症、低钾血伴发窦性停搏、室速10例。②病窦综合征及Ⅲ°房室传导阻滞反复阿斯综合征61例,其中49例转行永久起搏器植入。③急性右室、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20例。④急性心肌炎伴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5例。⑤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2例。⑥原发或继发性QT间期延长伴尖端扭转性室速10例。其中8例去除病因QT间期缩短,室速消失后拔除临时起搏电极,另外2例因经济问题未行ICD植入,给予VVI型永久起搏器植入,给予80次/分的起搏频率加服倍他乐克,随访至今室速未发。

急诊科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包括: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心脏骤停。病人发病后由120紧急送入急诊科。院前经初级心肺复苏,入院后心电图明确为心脏骤停。由急诊科医生主持抢救;针对病因、呼吸复苏、心外按压、药物应用等。如果药物复律效果不佳,以上复苏同期心内科医生20分钟内完成床旁临时起搏术。均能到位,70%心肌应激,61%出现大动脉搏动,复苏抢救成功率42%。无心肌应激或电机械分离患者均系原发病无法缓解或来院时间过晚所致。故及时、合理应用床旁临时起搏术显著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

外科围手术期保驾68例。适应证:术前心电图发现窦性心动过缓且阿托品实验阳性或食道调搏异常、双束支传导阻滞、Ⅲ°房室传导阻滞、或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被估计为心脏骤停的高危人群,均为围手术期保驾的适应症。术前30分钟床旁临时起搏电极植入,有效起搏后开始麻醉。有效保驾率为100%。

手术方法如下。

入路:选择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入路。情况紧急多选择锁骨下静脉入路,路径短、到位迅速。股静脉入路安全、并发症少。笔者体会,熟练与锁骨下静脉穿刺者应用锁骨下静脉入路安全快捷。我院在247例床旁临时起搏术中80例选用锁骨下静脉入路,1例引起少量气胸,2例误穿锁骨下动脉(鲜红色动脉血从针尾喷出)拔针压迫止血。用锁骨下静脉入路时注意:带负压进针,如不能确定到达锁骨下静脉(暗红色静脉血回吸顺利)则不能盲目送入扩张管,穿刺针与皮肤夹角小于30°。穿刺成功后置入6F或7F动脉鞘。如外周静脉给药不方便,可选择7F动脉鞘,经鞘侧管给与抢救药,直接有效。经鞘管送入临时起搏电极。电极到位,在右室有效起搏后测定起搏阈值,小于1Ⅴ即满意。可嘱病人深呼吸、咳嗽,如起搏始终良好,可以固定电极尾端于皮肤。继以6~10Ⅴ、10MS高于自身心率10次以上频率起搏。

定位方法:①深度+室早+有效起搏定位。深度:股静脉入路65~70cm,锁骨下静脉入路30~35cm。心电监护记录到室早或室速(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提示进入右室。打开起搏器,以6~10Ⅴ、10MS、高于自身心率10次的起搏方式能有效起搏且时性心律失常不再出现的位置即可停止推送。②心内心电图定位。可将起搏电极尾端经鳄鱼夹与心电图机胸导相连,同时记录体表心电图与心内心电图,可指导电极位置的调整,使术者了解电极到达心内何部位。例如:仅有心房波A波表示电极头在右房;仅有心室波V波表示电极头在右室;心房波A波、心室波V波皆有示电极头在三尖瓣环处;出现希氏束电位提示电极头在方事交界区、出现右束支电位提示电极头右室近室间隔处。

①Ⅲ°房室传导阻滞,②电极在右心房内,房波大于室波;③电极由心房进入下腔静脉,方波逐渐小于室波;④电极进入右心室,室波进一步增大,T波倒置;⑤电极接触右室心内膜,室波高大,ST段抬高;⑥电极对心内膜加压,ST段抬高更明显。

讨论

总结床旁临时起搏术的优点:快捷、经济、安全。熟练于血管穿刺和导管推送者5~10分钟内电极到位。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低,便于在所有应用急救技术的医生中广泛开展。许多紧急情况不允许搬动病人,床旁操作占据优势。且省去了X线花费,为病人节省了开支,普通人群均能接受。不论血管穿刺还是导管推送均安全。我院所行床旁临时起搏术无1例严重并发症。

床旁临时起搏术的意义:提高为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提高急救水平,提高手术麻醉安全性,扩大手术适应症,为原发病的纠正赢得时间。部分有心律失常的心脏病人在起搏保驾下原来不能进行的手术也可以安全施术了。

这项技术不应仅仅局限于心内科,也应被急诊科、麻醉科、ICU医生掌握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学斌,郭继红.床旁临时起搏的临床应用.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2,22(2):113~114.

2 陈新,孙瑞龙,王方正,主编.临床心电生理学和心脏起搏.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08~812.863~866.

3 马长生,等主编.介入心脏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64~972,611~887.

4 李学斌,李鼎,郭继红,等.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观察.中华心律失常杂志,2003,7(1):33~36.

5 唐晓宁,姜红梅,靳丽华,等.30例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结果分析.中华心律失常杂志,2003,7(1):62.

6 周兰清,潘家华,喻卓,等.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173例分析.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8,12(4):186~187.

7 李宜富,罗林杰,石丹,等.经左锁骨下静脉床旁紧急临时起搏33例.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3,(17):1.

上一篇:经济实体下一篇:普外科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