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文化

2024-06-25

盐文化(精选十篇)

盐文化 篇1

而各地在土地征用中普遍选择货币化安置而对农民的补偿又很低, 使得这些原本拥有土地承包权却又技能单一的失地农民, 不仅享受不到土地升值所带来的利益, 在失去了集就业、养老、最低生活保障为一体的土地后, 不能与城里人一样获得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的情况下, 还要为转变就业方式、生活方式而付出大量的成本, 因此大多数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 征地的趋势有增无减, 理所当然地, 农民失地现象也就不可避免, 如何来解“三无农民”之痛, 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盐文化旅游资源

数千年来, 盐官、盐商、盐工、盐民及广大居民在制盐、运盐、售盐、管盐、食盐、用盐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盐文化, 并且与其他文化, 诸如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滩涂文化和旅游文化相交融, 跻身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之林。具有吸引力的盐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

盐业城市、城镇及古建筑

在中国因食盐生产而建立的城市有运城、盐城、海盐、自贡、临邓、楚雄、姚安等数十座, 因运销食盐而著名的城市有扬州、盐津等, 以及若干城镇, 如自贡的仙市镇、永安镇、四川的罗泉古镇、云南的黑井镇、甘肃的盐官镇等。这些城市、城镇因为有盐利作为雄厚的经济基础, 围绕盐业建立的各种各样的行帮会馆为显示其势力, 相互攀比竞争, 其建立的会馆、庙宇都极尽雕梁画栋之能事, 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装饰艺术, 皆堪称精品。如自贡的盐商会馆、盐工会馆、行帮会馆、盐商住宅、祠堂, 皆多为文物, 特别是西秦会馆, 被公认为我国南方古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如扬州、两淮盐商不惜巨资, 精心构筑园亭和别墅, 其设计之讲究、工艺之精巧, 冠盖江南。如山西运城围绕着盐湖建成的盐池神庙、关帝庙、司马温公祠、普济寺等诸多古建筑。

食盐生产的现场和遗址

如自贡的小桥井、东源井、大英的卓筒井、现代化的真空制盐和海盐生产现场等, 均能让参观者为古今劳动人民的智慧所叹服。

食盐产、销区的会节

食盐产、销区有会馆就有会节。在中国, 因盐而产生的会节名目繁多, 如川东大宁的“绞洪节”、自贡的“牛王节”、“王爷会”、云南大姚的“开井节”等, 不一而论。这些节庆活动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盐商、盐工特色饮食

盐本身被称作“百味之祖”, 是饮食文化的基础。又因为盐区人员流动大, 资金雄厚, 其饮食更丰富, 更精致, 更奇绝。如四川自贡的“火边子牛肉”、“水煮牛肉”、“李氏泡菜”等。这些特色饮食也具有旅游吸引力。

虽然我国制盐业历史悠久, 盐文化内涵丰富, 盐文化可开发旅游资源种类众多, 但盐文化旅游的开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探索依托盐文化旅游

的解决途径

我国盐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地方目前多为经济不够发达的中小城市和城镇, 而本文所探讨的“三无农民”, 多处于西南地区, 其中不乏众多的盐业古镇。这些盐业古镇, 多分布在深山林中或川、滇、黔、渝交接区域, 经济欠发达甚至落后, 且环境封闭, 工业资源有限, 资金缺乏, 人口综合素质不高, 大规模发展工业极不现实, 而旅游开发利用、实施旅游扶贫显然是这些地区发展经济更快速有效的途径。“三无农民”要尽快脱贫致富更实际的途径首先是利用与大城市截然不同的旅游环境和特色旅游资源, 尤其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盐文化旅游资源, 以发展盐文化旅游业为切入点, 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结合。因此, 深度开发盐文化旅游不论是对旅游业发展本身, 还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 帮助解决“三农”问题都有极大的价值。在开发途径上, 应在搞好规划布局和建设调整的基础上, 创建由众多项目支撑的拳头旅游产品, 精心设计旅游线路, 具体的开发设想有如下几个方面:

营建盐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既是对古盐业遗址的保护, 也是古盐旅游的重要方式。在遗址保存完好、文物建筑群集中的区域建现场博物馆, 把分散文物集中起来统一展示, 并用雕塑模型展井盐生产的流水线, 如开凿盐井图——并架装图——灶房建设图——人工汲卤图——盐览输卤图——炭灶熬盐图——井盐搬运人仓图——河船运盐图——道力夫运盐图, 使游客获得现场感知, 实现博馆旅游教育的功能。

积极开展盐业风俗旅游

很多盐业古镇, 由于地理偏僻和文化落后, 还保存着古代的制盐方法和习俗。可以把这些资源开发成旅游项目:如在产盐古镇进行现场钻、治井演示, 使游客对井盐钻、治井技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还可在生产井盐的地方, 在参观制盐过程后自己动手体验制盐的过程, 让游客实地感受盐业生活。另外, 因盐而产生的会节名目繁多, 如川东大宁的“绞殡节”、四川自贡的“牛王节”、“王爷会”、云南大姚的“开井节”等, 不一而论, 适当设计策划, 组织适合的节会, 吸引广大中外游客。

加强盐业古镇的规划设计,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有了盐业古镇的依托, 节庆中的盐文化、戏曲中的盐文化、饮食中的盐文化、古代盐业生产过程和场景才有再现的场所和氛围。盐业古镇基本上属于乡村集镇, 但比一般的乡村集镇的文化底蕴丰厚得多。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反映了人们对一种高层次精神享受的追求。古镇本身可以成为颇具响应力的旅游目的地外, 亦可成为周边乡村旅游的依托。

复建盐商宅第会馆园林, 开发观光旅游

盐业生产、运销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及其各种文物, 尤其是古街、古铺、古盐场、盐商会馆、盐商居所、盐工会馆、行帮会馆等古建筑既是盐文化的载体, 更是可观可感的盐文化旅游资源, 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对街区内遗存的宅第会馆园林加以修缮、复原, 形成城市山林群落, 展现明清精品古宅名园的风貌;另外, 与盐有关的街巷或首尾相连, 或纵横交错, 将盐商宅第园林串成一体, 此时似又可开发具有盐文化内涵的古巷游与园林游相结合的旅游产品。

发掘饮食中的盐文化, 开发特色饮食

发掘饮食中的盐文化, 开发特色饮食, 设立盐商菜馆、盐工饭馆, 以及开发各种特色小吃, 或为旅游者提供特色饮食, 或开发为旅游商品。当地居民量力经营, 既兼顾开发商和当地居民的利益, 又满足了旅游者的口福, 同时推动了当地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张学梅: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唐静: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邹文芳: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郭云: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盐文化 篇2

一、指导思想

食堂文化建设是学校创建“人文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食堂文化建设,旨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人文环境。

二、主要设想

(一)精心设计,创设良好的就餐环境。

根据小学生健康活泼的身心特点,广泛征求意见,对一、二楼学生餐厅的就餐环境进行布置,在学生餐厅的墙壁和立柱上安排一些水果、蔬菜等鲜亮逼真的图案,结合爱惜粮食、文明就餐、讲究卫生、和谐相处、助人为乐等基本要求有机安排一些宣传标语,让每一面墙都能 与学生形成交流,让一句话都能给小朋友一个启迪。同时在食堂外走廊精心布置中华饮食文化、文明就餐要求及小厨师实践剪影等宣传画廊,使学生能够通过就餐学到知识养成习惯,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良好品质。

(二)强化管理,加大对过程的考核和宣传力度。

组织后勤服务人员认真学习食堂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服务行为,讲究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在学生餐厅分别设立“后勤工作人员文明监督岗”、“文明餐区公布栏”、“岗位能手公示栏”及服务反馈意见箱及服务热线zz。为了提高各年级和班级就餐管理的水平专门设立“文明餐区经验介绍公示栏”,对文明餐区的管理水平和经验进行推广和宣传。行政处与学生处、大队部及值周老师共同配合,加强日常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努力使全体师生员工自觉形成一种主动参与的责任感和乐于争先的使命感,从而使食堂就餐管理工作开创一个新局面。

(三)营造人文化、特色化的生活氛围。

食堂文化建设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宗旨,一方面根据住校生远离父母的情况,与学生处合作为住校生专门开展“生日祝福”系列活动,在当日公布“祝福×××生日快乐”展示牌的同时,还专门准备一份生日礼物:一句祝福的话,一张祝福的卡,一碗祝福的面,一块祝福的蛋糕等,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欢乐的`气氛,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为了给师生员工提供营养搭配合理,价廉物美的菜肴和优质的服务,我们还组织后勤服务人员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食堂运行管理台帐。

对食堂采购、操作、保管、财务等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检查和总结,对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整改,加大考核力度,加强日常管理的台帐建设,做到目标明确到位,制度执行到位,责任落实到位,检查评比详细记载并及时反馈,拟采用校务公开的形式对食堂运作管理过程中的财务收支,物品采购及保管、操作流程及要求,员工及餐区的考核等情况进行公开。

三、实施过程

1、通过食堂工作研讨会提交方案并征求意见;

2、完善创新方案并拿出预算报校长室研究;

3、在已部分实施的基础上,全面组织实施方案;

4、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 企业品牌方案

★ 品牌策划方案

★ 品牌推广方案

★ 建设方案

★ 书香校园建设宣传标语

朝向盐文化的精神寻根 篇3

一、史料性:文化厚重感与历史纵深度的交融

无论从世界还是中国看,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食盐有着特殊的功绩。总体上说,我国有关盐的文字记载浩如瀚海,但大致而言,呈现两极状况,明朝以前的相对稀少短缺,明清以后较为繁多,仅就清盐档案来说,在国家的馆阁中所藏的盐务档案可谓汗牛充栋,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它们查阅一遍对一个人来说几乎是不能做到的。这就给写史者带来了很大困难:前者要在辽远悠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寻踪觅迹,撷取有关盐的文字记载,后者则需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记录中翻检爬梳,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整理编串。这是一个既枯燥繁琐又艰苦卓绝的巨大工程。不仅如此,对一些重要的问题的考察,仅凭文字记录是远远不够的,这是由所研究的对象的性质决定的。一般而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对如此芜杂庞多的涵盖,仅凭有限的文字记载是不能说明和证实的,特别是古代盐文化在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的表现,至少就要用考古人类学的方法,用田野作业的手段来获取和证明,这就是说,不仅要读千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我们没有见到作者日复一日的风尘奔波和笔耕艰辛,但我们在书中却看到了作者举重若轻的体系建构和相得益彰的考据史料整合。这种史的纵深度与厚重感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盐文化源起性问题的研究上。在《中国盐文化史》中,我们看到作者的精心考证。在宏观方面,作者沿着人类发展的历史顺序找寻,从渔猎时期,到牧畜时期再到农耕时期,运用已有的考古成果,如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和黄河、长江流域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以及这一时期的有关神话传说等,对盐的起源进行分析考证。在对黄河流域的考古史资料引述中,就涉及了周口店人、蓝田人、丁村人、河套人、山顶洞人、南召人以及许昌人等考古成果,而这些地方都是自然盐的分散地。作者详细记载了晋南地区和胶州半岛等地发现的古代盐仓遗址和人类早期晒盐煮盐的器皿。在对长江流域的考古记述中,作者也详尽地引述了可资引征的考古发现与盐文化的关系,如巫山人、长阳人、元谋人等,具体的地名、时间、发现古盐井的数量都一一列举(见第39页);而使用神话、传记、史志等文字资料来厘清和佐证盐文化的源起,更是严谨不苟,从《列子》、《山海经》到《吕氏春秋》至今人的研究新成就,无不包揽无遗。对人类使用自然盐的问题上,作者指出曹学俭《蜀中名胜记》、康熙时期《黑盐井志》等著作上均有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白鹿饮泉”、“牛舐地出盐”、“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记载。依据柏杨《中国人史纲》等研究成果,指证纪元前二十七世纪时,黄河中游跟汾水下游一带,三个最为强大部落,即神农(炎帝)部落、九黎(蚩尤)部落、熊(黄帝)部落,征引《史记》记载和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认为:黄帝曾战炎帝于现河南扶沟,败蚩尤于涿鹿(现山西运城)“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将中华盐文化史的开端论述得清晰明确。

其次,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盐的管理制度,盐政人物以及该时期食盐贸易、食盐风俗习惯等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论述上。这一部分的资料最为庞大芜杂,但作者以时间为经,有条不紊地串珠连线,一一道来。在盐的管理上,从血腥争夺到自由兑换再到《管子》记载的官营政策,从《盐铁论》到明朝盐业禁垣的修建,再到清朝、民国时期的各种盐业政策,可以说,每一朝代的盐业管理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它的来龙去脉,寻查到它的成败得失,进而体会到盐文化对于国家每个朝代的重大作用和对市井小民悲欢生活的日常渗透。对于盐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作者在叙述盐政的同时引出历朝历代著名的盐业管理人物,对这些人物在史志中的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的种种表现予以记叙评论,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僵化的死去的历史,而是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参与活动的动态的历史。在本书中,涉及的主要人物有三皇五帝,有朝野重臣,有富商巨贾,也有民间名人,林林总总不下百人之多。在风俗习惯的叙写中,作者点面结合,重点介绍了夏商周时期的食盐祭神、作贡、交易等习俗;汉魏六朝的食盐腌制、作酱习俗等;唐宋时期的食盐饲养、药用以及用盐钞贸易等民间习俗和交易习惯。甚至,作者把视野从汉民族扩展到少数民族,从盐文化拓展到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在历史纵向的坐标里作跨民族、跨文化的比较影响研究。

再次,对盐业科技文化史揽括上。这些主要表现在对池盐、井盐、海盐的开发利用上。对自然形成的盐的利用,有意识对盐进行加工这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表现,是人类聪明智慧在盐文化中的具体体现。书中对这一历程分别从池盐、井盐、海盐等几个方面予以展示,历史地再现了这一科学技术的发明使用和创新发展,作者从李冰开井盐,到垦畦浇晒技术的出现以及生产流程的介绍,再到粲海井的开凿及使用天车、笕管输卤等科技文化的奇迹,从志书、神话、传说,《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等科技典籍,以及汉代画像砖《煮盐图》和元代《熬波图》等史料予以详实的说明和论证。

又次,关于近代和现当代时期的盐业文化的著述、期刊学会的归纳梳理。《中国盐文化史》作为一种史的体裁让阅读者一览某一时期的重要著述,而省去研究时在大量资料耗时费劲之苦,是它的一大作用。《中国盐文化史》在这方面做得特别精细。打开书的第487—491页,我们就可以轻易地得到20、21世纪出版的主要盐业著述以及这些著述的内容简介,还有这一时期所有的有关盐文化的研究的期刊、学会,从国家级到省级再到地级,中国盐文化期刊、学会尽在其中,得一本而知天下盐业,在这里并不是溢美之辞,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拥有。盐文化文本形态的改变,也是这个时期的重大文化事件,从文字文本到镜像文本,从固态保存到动态展现,为盐文化的传播

与研究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本书给我们提供了盐文化的纪录片,盐文化博物馆的存现状况,让我们对盐文化的史料性了解掌握建立在更全面具体的信息平台上。

此外,对史志、游记、文学、绘画、雕刻等方面反映的盐文化进行的细致爬梳也是本书史料性的重要体现,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详述。粗略统计,全书征引使用各种文字资料不下500多种,历史画像、地图330多幅,涉及从上古时期出土文献文物到现当代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上下五千年,纵横二万里,无愧为盐文化研究中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书。

二、学术性:弥纶百家而后独出新见

史的写作忌讳史料的罗列,或者理论先行,以理论剪裁史实。我们看到《中国盐文化史》成功地避免了这一写史过程中易犯的毛病。在书中,作者大量引征史料,但并没有给人以雍肿庞杂之感,因为它不光是简单的梳理整合,更是在此基础上指认这一文化现象现在的意义和作用,对于学术界争论的东西,作者则是一一列出有代表性的意见,然后在论析史料的前提下,弥纶百家、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发一己之独见,出一家之言论,从而以史带论,以论来整合约束史料的选择运用。而且,这种论述往往是基于史实的文化意义论析得出,它完全不同于以往一些论著中以存在主义,纯粹社会政治学等理论先入为主的观照批评,因而在史与论结合时更合理更科学,从而更具有学理性。它不仅把读者带进了丰富的资料场里,也带进了一个具较强学科意识和学术意义的思想竞技场中。这种学术性特点贯穿全书,几乎在每个小章节都充分体现着,我们仅举几例来说明。

其一,用考古学和词源学方法来考查“盐”字的源出与盐文化的关涉。明人邱仲深根据《禹贡》的有关记载,断言“盐”字起源于夏朝。即“考盐名,始于禹”。禹为夏朝时的帝王,从目前考古来看,我国在夏朝时尚无文字。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由于最早的“自然天生的盐”不叫“盐”,而称“卤”,真正称为“盐”的是“煮海为盐”后人工制取的盐。汉朝许慎《说文解字》对“盐”字的解释是:“盐,卤也,天生(即自然生成)曰卤,人生(即人工制取)日盐”。目前甲骨文上尚无“卤”或“盐”字发现,但在金文上却有“卤”字。金文出现于周代,按夏、商、周三代从周上溯至夏,夏朝时出现“卤”字当有可能。基于这种认识,在第一章第九节和第二章第二节里,作者对“盐”字的出现与对甲骨文、金文的考查结合起来。仓颉造字,不唯民间传说至今,在《荀子》、《平阳府志·帝王》等书中都有记载,作者在这里很谨慎地记述了关于仓颉造“盐”字两个版本的传说,但这仍不是信史,作者进而从出土的甲骨文和金铭文中指认“盐”字来源。从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全集》和罗振玉、李学勤等古文字学家的思想启发下,通过对“卤”字的分析和左树珍在《中国盐政史》中的有关论述,作者有据有理地指出“甲骨文中没有被学者考证出‘盥’字、‘盐’字,并不意味着当时没有反应盐的文字。”并令人信服地列出三条原因来加以论述(见第59页)。作者在这里运用考古学、词源学的方法,综采多家之言,小心论证,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为“盐”在词源学的意义上为盐找寻着最早的文化地位。

其二,关于“盐宗”问题。从事不同盐角色的人群各有其自己认同的祖宗,从事盐生产的人认同自己的祖宗为“夙沙氏”。从事盐经营的人认同自己的祖宗为“胶鬲”。据《孟子·告子篇》和朱熹注:胶鬲是殷商末年人,原为商纣王的大夫,遭商纣之乱,隐遁经商,贩卖鱼盐。而从事盐管理的盐官尊春秋齐桓公时代的管仲为盐专卖鼻祖。宋朝时,有人认定“夙沙氏”一人(或一部落)为“盐宗”,并在河东解州修建了盐宗庙。清同治年间,有人在江苏泰州建庙,主位盐宗为夙沙氏,并同时也把胶鬲和管仲的塑像立在旁边。后世把管仲称为盐宗,作者对此表达了不同的学术观点。通过对管仲其人和《管子》的解读,《中国盐文化史》从专营方面指出,在管仲之前“专山泽之利”的记载就已经出现,这种政策在舜执政其间,在周厉王时期都已开始实施,只是到了管仲才从理论上予以论述;从最早开发食盐方面看,贡献最大应当是齐国开国先祖吕望,因而尊管仲为盐宗之说不能成立。这一提法在学术意义上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是一种学术创见。这种理论创见还表现在对《盐铁论》的解读上。作者对桓宽本人、盐铁会议举行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盐铁会议本身审慎分析论证后,指出了《盐铁论》社会作用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认为它盛传于世的原因有:“其一,它得益于汉昭帝刘彻时期盐铁会议的记录;其二,它得益于汉代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其三,它得益于桓宽个人深厚的文化素养。”(第153页)这种结论的意义,已经超越出盐文化领域,对从社会政治角度和文学艺术角度理解《盐铁论》都不失有启发意义。

三、文学性:对中国文学史的另一种解读

张银河先生不仅是一位盐业文化研究者,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而且也是一位对文学情有独钟的作家,这使得他的这本著作处处充溢着文学性的光彩。阅读《中国盐文化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阅读中国文学史,或者说是从盐文化视角对中国文学史的另一种解读和阐明。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它与政治意识、宗教信仰、哲学等共同组成了精神文化中的金字塔。从文学体裁来看,本书涉及到文学的各种体裁,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诗歌、戏曲、辞赋、小说,到现代的影视文学都有较为详细的反映。而小说从《穆天子传》到魏晋小说到现当代的长篇小说,诗歌从上古时期虞舜的《南风》、南北朝民歌到唐诗、宋词再到现当代的自由诗,而戏曲从汉代角抵戏到元明清传奇,散文则从《尚书》到历代辞赋到明朝的小品文,再到现代如林语堂等人的随笔等也有较为完整的呈现。远古神话和近代的民间传说也使得几乎和盐文化相关的内容都包罗其中,千汇万状,洋洋大观。不仅如此,古代的很多史志如《史记》、《后汉书》等,科技书如《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等,医学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地理书如《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它们既是学术文本,也是文学文本,这些典籍中只要有与盐有关的记述,本书也都一一涉猎,并以文学性的语言加以叙述论说。

从文学人物来说,我们看到从虞舜的《南风》诗以下,各个朝代的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小说家、戏曲家等大都包罗其中。荀子、管子、列子、屈原、贾谊、左思,唐宋以下的如李白、杜甫、柳宗元、欧阳修、范成大、郑板桥、汪中,现代如郭沫若、田汉等,小说家如唐传奇的多个作者,明清的冯梦龙、凌蒙初、施耐庵及才子佳人小说作家多人,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也赫然在列。此外,我们还看到金庸的《天龙八步》描绘了云南盐业重镇黑井的产盐历史盛况,林语堂的长篇小说《红牡丹》也多次描写盐商生活,而专门以盐场生活描写盐人

悲喜人生的小说如王余杞的《自流井》、罗淑的《井工》等在盐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在此,我们不能不提及与文学艺术并肩比美的其它艺术形式在本书中的表现,那就是绘画艺术与石刻艺术以及栈道、八阵图、盐桥、盐屋等造型艺术。《煮盐图》与《熬波图》是本书重点介绍的两幅图画,作者在分析这两幅图时不仅指证了它们对盐生活过程的史料作用,也分析了这些图画所蕴含的艺术因素和审美价值,附在图旁的诗文也更提升了它的艺术性。《河东盐池图》、张士诚起义《石刻记功碑》是两幅图文并茂的石刻,形象生动逼真,雕刻精美,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总之,在阅读《中国盐文化史》的时候,就是散步在中国文学艺术的长廊里,我们不仅又一次感受中国古代历朝诗人们叹息民生的细腻情怀,感慨《格萨王传·保卫盐海》优美的语言和动人的情节,还一次次与我们在文学史中所熟知的人物形象相遇,进一步了解到过去为我们所忽略掉的与盐文化有关的细节,比如我们由此知道了伯乐所见的那匹千里马原来是在拉盐车的路上,《三国演义》中关羽原来是在山西贩盐的小商人,《杜十娘》中杜十娘所邂逅的孙富却正是盐商子弟等等。

四、普适性:恰好的叙述策略与话语方式

《中国盐文化史》并非是只写给盐业内部人士阅读的专业书籍,它同样可以为所有阅读者接受,这源于其内容对于接受群体的普适性,而这种普适性主要得益于它的叙述策略和话语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恰当的叙事时序和叙事空间架构起来一个完美的文本体系结构。研究叙事学的荷兰学者米克·巴尔说过:“叙事是一种文化理解方式;到处都是叙事,并非一切‘是’叙事,而是在实践上,文化中的一切相对于它具有叙事的层面,或者至少可以作为叙事被感知与阐释。除了文学中叙事种类的明显优势而外,我们随便就可以想到叙事可能会‘出现’的许多地方,它包括诸如诉讼、视觉形象、哲学探讨、电视、辩论、教学、历史写作等。”作者依照一般史书写作的方式,以时间为经线,自上而下,自古而今,这种叙事时序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这是一部具有普泛性文化史书写作的常规要求,作者在这一方面没有标新立异,从传说时代开始到当代为叙述终点,以朝代为界限,娓娓道来,为本书突破专业限阈,成为一本普泛型文化普及书争取了更多的接受者,这也是作者研究盐文化史的初衷:不仅要成为专业人士研究的学术性著作,更要成为一般百姓乐于阅读的科普书。但这种平常的叙事时序并没有导致书的架构的平庸,我们看到,叙事空间的巧妙运用使本书建构成为一个既内容丰富多彩又体系完整的文本。在每个时序的叙事中,作者把神话传说、文学艺术、制度政策、人物传记、史志典籍、科学技术、风俗民情等都包容进去,在每一个朝代的盐文化叙事中,都让人走进一个多姿多彩、丰赡繁富的盐文化博物馆,物、情、事、理、天、地、人、神,纷至而来,应接不暇,使人恍然行走在中国古文化的大花园中,有观赏之欢愉,无行走之辛苦。

第二,概括性叙述与具体性分析结合。在悠长的叙事时序和繁多的叙事时空中,作者没有有意拉长拉宽阅读视域,而是点面结合,繁简适度,把概括性叙述与具体展开巧妙地结合起来,该长则长,应短则短,而所有设置既是在史论展现和分析的就欠的范围之内,又在接受阅读的限域之间,使我们在翻阅本书的时候没有负累的感觉,相信读者在打开本书的时候是可以感觉得到的。

第三,以“文”入史和史论结合。这里所说的“文”有两层意思,一是文学艺术,二是文采文笔。对于前者,我们已经在前边论述过了,就是作者以艺术的手法进行史的叙述,有的章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以盐文化的角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诠释,从而使盐文化史充溢着诗性。一般而言,史的写作态度应当是冷静客观的,是零度写作的态度,但史的写作也并不完全杜绝情感的介入。作者在论及中华灿烂的盐文化时,仰慕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这些突出地体现在他的富有情感意味的文笔之中,在盎然的诗情诗意的流转中达到情感渲染的文化叙事目的。史论结合的叙述策略我们在前面也有所谈及,这种方法手段的运用,使得史中有论,在史料中提炼观点,以史料支撑理论,使史与论结合完美,相德益彰。

话语方式是叙述策略得以完全实现的语言手段。在本书中言说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文学性、情感性、简明通晓性以及图画符号参与言说等。而其中话语的通晓性是其最主要的言说方式,这使得本书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诘屈拗口的阅读障碍,从而实现了史书在阅读接受过程中的普适性效果。由于本书征引了大量的古文史料,所以如何避免由语言带来的接受障碍是对著述者书写能力的考验。我们看到,在书中无论引用哪些文言史料,作者都不厌其烦地用现代汉语予以解释,这种解释不是简单地从古文翻译,而是用作者自己的特有的话语方式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阐明,在这里,作者用自己平白质朴的言语方式,越过了古文带来的众多的语言礁石,也行之有效地绕过了过多地使用“学术黑话”可能带来的理解困难,因而,我们在这部书中浏览时,没有翻山越岭的劳累,却如乘小舟泛清流的轻松与惬意,这是我们大家都能够轻易感受到的。同时,为了使交流沟通更具直观性和平易感,作者精心选取了大量的图画(包括地图)等参与盐文化史的叙述,这种对话方式,使相对抽象的文字符号与直观可感的图画符号相互补充,相互指认,加强了接受者的理解能力,加深了对盐文化史的印象。这样使得全书在整体感觉上质朴通俗,平易近人,趣味盎然。

但这并不是说这本书是白璧无瑕的完美之制了,相反,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明显的。由于著者追求史的完备性,因而有些重要的反映盐文化的著述没有能够充分展开,如对《齐民要术》的论述即是这样;可能由于资料的限制,或作者取舍的原因,一些文学中所表现的盐文化情节如《南北史演义》(第十一回)中关于盐池记载,孔尚任的诗歌《自盐城》以及赵树理小说《灵泉洞》等没有能进入作者视野;在延安时期,共产党人利用食盐贸易渡过经济封锁的艰难阶段,这也许算是盐文化中的“红色文化”部分,但却没有被论及。再者,为了追求普适性和趣味性的接受效果,部分章节的学术性做出了一些必要和不必要的妥协,从而使理论深度有所弱化,为着同样的目的,极少数的插图并没有与该章节所论述的问题有直接的关联性,也是一种细节上的遗憾。

当然,这种要求对本书来说也许过于苛刻了,因为,以一己之力在二三年业余时间里撰写这样一部鸿篇巨制,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如二月河先生在序中所言“实属不易”。它填补中国盐文化史研究空白的学术意义是非常显在的,以这样的文本形式和言说方式来有效地传播古老的盐文化的社会价值也是相当重大的,我们期待着再版时会更加完美。

作者简介:石长平(1968-),男,文学博士,许昌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和文学理论研究。

浅谈盐文化促自贡灯会旅游发展 篇4

关键词:自贡,盐文化,灯会,旅游,发展

被誉为“千年盐都”的自贡, 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她在两千年制盐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盐文化内涵, 留下了丰富的盐文化旅游资源, 为自贡灯会旅游的发展提供后劲和动力。

一、自贡盐文化及盐文化旅游资源简介

1、盐文化的含义。盐文化的历史蕴含非常丰富, 主要为:

第一, 盐业中的英雄崇拜。如供奉井神 (盐都自贡有井神梅泽) , 建筑供奉诸神的庙宇 (井神庙、火神庙、井主庙、王爷庙、井口土地庙等) , 从而构成城市文化活动的核心场所, 成为市民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 盐业技术文化。第三, 盐业的制度文化。第四, 盐文学、艺术。盐文学是以盐场的景物、盐业生产过程和场面, 以及盐业社会的生活题材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游记等。如宋代陆游“卖蔬市近还家早, 煮井人忙下麦忙”的诗句;清代李芝的《井盐赋》;民国时期王余祀的小说《自流井》等都反映了当时盐场的社会、历史、民俗和盐业生产等内容。第五, 地名中的盐文化。盐业城镇的地名多与盐有关, 如盐都自贡的地名有以盐井为地名, 如自流井、贡井等;有以笕为名, 如大昌笕、大生笕等;有的以盐商商号为名, 如八店街、尚义号;有因盐的运销而形成的地名, 如进盐坝、盐店街。第六, 饮食中的盐文化。产盐区的饮食特征与风味无不与盐密切相关, 而各地盐商别具一格的饮食又不断丰富着传统的饮食文化, 并使许多民族围绕盐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2、自贡盐文化及盐文化旅游资源

自贡井盐生产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 先后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 在中国和世界的井盐生产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自太平天国运动引发“川盐济楚”之后自贡井盐产量便占到川盐总量的一半以上, 一直是井盐生产中心。

自贡有最早的股份制生产企业的原型。形成于乾隆四十四年 (公元1779年) 的四川省自贡同盛井盐开采经营合约———《同盛井约》, 被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誉为“中国最古老股票”, 己经具有现代股票的基本特征, 将中国股份制工业企业的出现时间提前了整整100年, 包括《同盛井约》在内的自贡盐业契约档案文献, 已由省档案局正式向国家档案局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

自贡有至今仍在生产的人类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它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 由此自贡被誉为世界钻井之父, 钻井技术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的井盐生产陈列专业博物馆, 保存有丰富而完整的盐史资料。

自贡在2000多年的井盐生产中,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盐文化, 渗透到自贡的每一个角落, 影响到自贡的方方面面, 成为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系列完整的盐文化旅游资源。

如至今仍在生产的古盐场 (燊海井、东源井等) , 古代天车群;反映当时盐工、盐商、盐官等人生活场景的会馆、住宅、城堡、古街等文物古迹;仍清晰可见的古盐道和保存完好的重要站点, 显示着昔日的繁华;丰富的盐史文献资料, 独占鳌头的井盐文化研究成果, 进一步加深了文化的内涵;保存完整的独特钻、治井工具, 充分展现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与井盐生产有关的民俗文化方兴未艾。包括彩灯、川剧、民间的舞狮、舞龙表演;与井盐文化并存的饮食文化, 仍具有独特的魅力。以盐商菜、牛肉系列为典型代表等等。

自贡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 即西秦会馆、燊海井和富顺文庙,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 其中与盐业历史相关的即占了四分之一。

二、自贡近几年灯会旅游发展状况

自贡灯会的成型是在清明时期, 逐渐衍展为具有相对固定内涵、并在特定时段进行的并有一定传承线路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新中国建立后, 自贡一度中断的春节灯会得以恢复, 重放异彩, 自贡灯会从1987年起命名为“自贡国际恐龙灯会”, 到2009年共举办15届。

第十三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于2007年2月9日开幕, 历时40天, 于3月20日圆满结束, 灯会共接待中、外游人五十万人次;接待了各级领导及中外各界嘉宾共五十三批、八百五十三人。

第十四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于2008年1月16日开幕, 2008年8月结束。灯会在自贡市“打造南国灯城, 提升城市形象”的开局之年举办, 核心作用突出, 影响效应明显。同时, 结合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 该届灯会以“奥运圣火点亮百年灯城”为主题, 把奥运文化和中国彩灯文化相融合, 弘扬了奥运精神, 传播了奥运文化。该届灯会举办时间虽长, 但期间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长时间的低温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 使该届灯会观灯人数受到很大影响。

第十五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于2009年元月10日开幕, 3月20日闭幕。本届灯会以“展示成就, 共享成果”为主题, 突出“拉动内需、恢复旅游”的目的, 以灯文化特有的形式, 靓丽展现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年自贡市城市建设及全市各行各业改革发展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在历时58天的展期里, 灯会共计接待中外游人65万人次, 直接门票收入745万元, 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服务业的发展。

三、自贡灯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在“浅谈自贡民俗旅游之灯会旅游”一文 (发表于《商业文化》2008年第12期) 对自贡灯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过分析和归纳, 本文就不再重述。

1、客源范围较小

2009年的第十五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虽共接待中外游人65万人次, 但客源主要以省内和重庆地区为主, 客源范围小, 影响到灯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游客停留的时间较短

大部分游客在游览灯会的当晚住在自贡, 第2天就离开, 有些成都和重庆的自驾车游客甚至当晚就开车离开。

3、交通拥挤, 停车难

灯会举办期间特别是在春节大假和周末, 通往彩灯公园的道路上交通十分拥挤, 塞车严重, 有些出租车司机都不愿意前往, 由于彩灯公园附近的停车位非常有限, 停车非常困难, 给观灯游客带来许多麻烦, 造成不便。

4、灯会旅游产品单一, 缺乏盐文化内涵

自贡灯会推出的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型, 以观灯为主, 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盐文化旅游资源, 融入丰富的盐文化内涵, 内容单调, 吸引力不够强。

5、缺乏表现自贡三大主题——“千年盐都, 南国灯城, 恐龙之乡”的大型文艺节目

各旅游目的地为了吸引游客, 宣传目的地形象, 增加目的地的影响, 纷纷推出大型文艺节目来加大宣传力度, 如桂林推出“印象刘三姐”, 杭州推出“印象西湖”等, 自贡缺乏这类大型的文艺节目来宣传自贡。

6、缺乏体现深厚盐文化内涵的休闲娱乐设施

离自贡一百多公里的遂宁市大英县, 利用其丰富的地下盐卤资源, 打造出一个集健康、理疗、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疗养型旅游度假区——“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 每年吸引着上百万游客前往度假休闲,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被誉为“千年盐都”的自贡, 虽然盐文化积淀深厚、地下盐卤资源丰富, 却没有一处有规模的能够体现深厚盐文化内涵的休闲娱乐设施, 这不仅削弱了游客对自贡盐文化深厚内涵的了解和理解, 同时也削弱了“千年盐都”这一城市主题形象的宣传和影响。

四、利用自贡的盐文化旅游资源促进灯会旅游发展的建议

1、加强营销力度, 丰富营销手段, 强化营销策略, 扩大客源范围和规模

自贡市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灯会旅游的营销宣传工作, 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的营销策略, 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大众媒体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 重点是经济发达的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营销宣传时重点树立“千年盐都, 南国灯城, 恐龙之乡”这三大主题形象, 特别突出“千年盐都”这一城市形象。只有让更大范围的人了解认识了自贡, 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前往旅游。

2、多渠道筹积资金修建体现深厚盐文化内涵的休闲娱乐设施

自贡由于缺乏体现深厚盐文化内涵的休闲娱乐设施, 使游客在自贡停留的时间较短, 而且影响到“千年盐都”这一主题城市形象的树立, 所以自贡市政府应推出一系列的投资优惠政策, 吸引外来资金投资修建体现深厚盐文化内涵的休闲娱乐设施, 使游客来了留得住。这样既完善了旅游的功能设施, 也突出了“千年盐都”这一主题形象, 加深了游客的印象。

3、完善相关信息系统, 在火车站、高速公路口设立灯会旅游咨询处, 方便外地游客

建立一个完善的灯会旅游信息系统, 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以及停车等信息, 并在灯会举办前开展在线咨询服务, 开通专门的灯会旅游咨询热线, 方便外地游客了解灯会旅游的相关信息。灯会举办期间, 在火车站、高速公路口设立灯会旅游咨询处, 方便外地游客。

4、制定有效的办法, 采取有力的措施, 解决灯会期间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

灯会举办期间特别是在春节大假和周末, 前往彩灯公园观灯的游客很多, 再加上许多外地司机对道路不熟, 导致路上交通拥堵, 十分不便, 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交警部门除制定有效的办法, 采取有力的措施, 增加警力以确保道路的畅通外, 可以设立一些临时的停车场如春节期间正遇四川理工学院放假, 四川理工学院宽大的校区便可作为临时的停车场, 增开从临时停车场直达彩灯公园的公交车专线, 这样既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 也减少了大量的外地车涌入本已拥挤的道路, 为道路的畅通创造了条件, 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也方便了游客。

5、利用现有的盐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灯会旅游的内容, 增加其吸引力

自贡虽有深厚的盐文化底蕴, 有着较为丰富的盐文化旅游资源, 但在其利用方面显得比较肤浅, 仅仅停留在观赏层面。如自贡市政府花巨资打造的再显“千年盐都”旧貌的“老街”这一盐文化旅游资源就没有被充分利用, 灯会游客有时间仅仅是逛逛“老街”。建议政府在“老街”挑选几家打造成为旧时盐商庭院, 让游客可以前往家中做客, 游客在“盐商家”可以一边喝着自贡的名茶一边观赏民间艺人的剪纸、唱戏等表演, 游客还可以跟着学, 也可以观赏“盐商家”的厨师做菜并学做“盐商菜”, 还可以洗盐足浴等等。这样既延长了游客在自贡停留的时间, 又使客人亲身体验到盐文化的魅力, 丰富了游客的旅游内容和经历, 加深了游客的形象, 增加了吸引力。

6、编排一台表现自贡三大主题——“千年盐都, 南国灯城, 恐龙之乡”的大型文艺节目

目前, 全国许多旅游目的地, 为了吸引游客, 宣传目的地形象, 增加目的地的影响, 纷纷推出表现旅游目的地形象和主题的大型文艺节目来加大宣传力度, 如桂林推出“印象刘三姐”, 杭州推出“印象西湖”等, 自贡市也可以效仿其它旅游城市, 编排一台突出自贡城市形象三大主题——“千年盐都, 南国灯城, 恐龙之乡”的大型文艺节目“印象自贡”, 这样既丰富了游客的娱乐生活, 也加深了游客对自贡的印象, 突出了城市形象, 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创造了条件, 打下了基础。

五、结语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魂, 自贡灯会是伴随着两千年制盐历史而产生的大型民俗活动, 因此自贡灯会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盐文化, 盐文化是自贡灯会旅游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但如何充分利用自贡的盐文化来促进自贡旅游的发展, 值得广大同行和自贡市政府领导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彦群.盐文化与旅游开发[J].盐业史研究, 2005, 02 (31-34)

[2]、吴晓东.自贡盐文化旅游发展战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 09 (235-238)

[3]、侯虹.自贡盐业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议思考[J].盐业史研究, 2005, 02 (38-40)

[4]、数据来源:自贡灯贸委.http://www.zgdenghui.cn

[5]、赖斌, 杨丽娟.盐文化主题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挖掘与深度开发研究----以大英死海、自贡盐都为例[J].人文地理, 2009, 01 (86-89)

沧州高盐环境嗜盐放线菌多样性研究 篇5

沧州高盐环境嗜盐放线菌多样性研究

利用NaCl的质量分数为10%和20%的`不同培养基从35份采自河北沧州高盐环境样品中分离得到33株中度嗜盐放线菌和13株耐盐放线菌.多相分类研究表明,嗜盐菌株具有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分类特征的多样性,在系统发育上试验菌株分别属于拟诺卡氏菌属、链霉菌属和纤维单胞菌科一新属.分析结果表明,沧州地区高盐环境中嗜盐放线菌主要类群是拟诺卡氏菌属和链霉菌属,另有少量纤维单胞菌科放线细菌;也说明高盐环境是分离新物种的重要来源.

作 者:吕志堂 张利平李艳华 石楠 李丽 LU Zhi-tang ZHANG Li-ping LI Yan-hua SHI Nan LI Li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刊 名: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6(1) 分类号:Q938 关键词:嗜盐放线菌   生物多样性   高盐环境  

“高档盐”高档盐 的营养有多高? 篇6

相比而言,钠、镁、钾、钙4种元素的含量最值得关注。因为普通的盐就是99%以上的氯化钠,而钾、钙、镁元素含量很低。所以钠元素越高,产品就和普通的精盐越接近。从三份样本中钠元素和钾元素的含量分析来看,深井盐和竹盐都达到了“低钠”的标准。与纯氯化钠制成的,几乎不含钾的普通精盐相比,其中的钾元素百分含量能达到总矿物质重量的25%以上。低钠盐有利于预防高血压、保护心脑血管,尤其适宜三高患者食用。不过,购买普通的低钠盐,其中的钾盐含量就能达到25%以上,价格要实惠得多呢。相比之下,玫瑰盐中钾元素的含量较少,仅为钠元素含量的1%左右,因此在补钾方面并无实际意义。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成分是镁元素。在玫瑰盐当中,镁的含量要高于其他两份样本。镁是人体必需元素,对控制血压、平缓情绪和强健骨骼牙齿均有益处。氯化镁略带苦味,少量镁盐能给盐增加风味。成人一天的镁摄入推荐量为300毫克,每100克玫瑰盐中含有742毫克,按一天摄入6克盐来计算,获取的镁含量为40多毫克,虽然不多,但也不可忽视。这三种盐中都含有少量钙元素,但数量均少。从盐中得到的钙含量,对人体补钙起不到明显作用。

吃盐到底哪家好?其实,人们没必要指望仅仅依靠食用玫瑰盐来达到补镁补钙的效果,因为相比之下,卤水豆腐就是补充镁和钙的上好食品,而且价格便宜。200克左右的卤水豆腐,就能补给人体一天所需镁量的1/3以上,还能同时补充200多毫克的钙、20克左右的蛋白质,以及大豆异黄酮等多种有益的营养成分。如果想在料理食材的过程中,给美食再增加一些新风味和新概念,那么选用哪种高价盐,就看个人选择和经济能力了。

在市场上购买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一下其中的氯化钠含量有多少。如果号称是某种概念盐,但氯化钠含量高达95%以上,甚至98%以上,那么不用期待它的营养价值有多高。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直接购买普通低钠盐就足够产生健康效果(在不额外多用的前提下) 。其次,无论含什么微量元素,盐都不是适合多吃的东西,每天还是要控制在6克之内为好。即便是低钠盐,如果比普通盐多用25%,吃进去的钠也就和普通盐一样多了。

藏区用盐史视野下的盐文化 篇7

关于早期藏区历史流传的文献记载极为稀少, 按照较晚的文献《贤者喜宴》 (成书于1564年) 记载, 藏区用盐始于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松赞时期。文中讲道:“其时 (囊日松赞时期) , 在牛群中有一北方疯野牛, 名为泰嘎如仁 (thal-ka-ruring) 被力士所杀, 其肉悬挂于马鞍之上, 然肉坠落在地, 沾附了盐, 遂感觉到吃咸肉的美味, 由是始知取盐之事, 并有了采用北方食盐的习俗。”[1]而传说中属于阿底峡尊者发掘的伏藏之一的《西藏的观世音》中也记载道:“赞普南日 (即囊日松赞) 松赞在雅隆东北方的钵巴宫驻锡期间主持修建了贤宁敏久宫……是他最先在才邦山 (tse-sponggi-ri) 发现金矿, 在给日山 (ge-rivi-brag) 发现银矿, 在昌布岭 (vphrer-povi-rdsa) 发现铜矿, 在热嘎山 (ra-gavi-ri-brag) 发现铁矿, 在拉措湖 (blamtsho) 发现了食盐。”[2]这似乎是在暗示, 随着雅隆部落的扩张, 逐步地在藏北地带大面积活动, 从而开始利用那里丰富的湖盐资源。也有学者对这一记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藏北的湖盐其实此时并未得到利用, 盐的传入和吐蕃与突厥人的接触有关。[3]

早期由于交通运输能力的不足以及藏民活动范围的限制, 湖盐的产量并不高。这一点可以从“顿渐之争”平息后, 尊奉佛教时给予官养僧人的待遇中看出。《贤者喜宴》中写道:“……此后对二百五十名僧人 (chos-vkhor-gyi-rkyen) 由官府提供给养。每年每月供给佛教宗师 (bcom-ldan-vdas-kyiring-lugs) 青稞七十五克, 并以诸多衣服作为利益之根本 (赐予之) , 即 (每年) 每人一套衣服, (此处系译者根据《贤者喜宴·拔协》记载对校为九套, 疑作者引用时有漏写) 香料酥油一千一百两。马一匹, 纸四册 (卷) 、墨三锭、充足的食盐。秦浦之二十五位大修道者, 每人赐予青稞五十克、香料酥油八百两、马一匹、衣服一套六件。所委任的寺院轨范师共十三位, 每人青稞五十五克, 衣服一套、水酥油八百两。秦地 (mchims) 之普通僧人, 每人给青稞八克、纸两卷、墨一锭。对于二十五位学僧 (slob-gnyer) , 每人给青稞二十五克、长期供给衣服一件三套。”[1]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佛教宗师的待遇里有充足食盐一项, 这是其他僧人所不享有的待遇, 从这些尊奉的政策上可以看出, 似乎在赤松德赞时期, 享用食盐仍然还算是一种比较奢侈的品味。

北宋淳化四年 (993年) 八月, 宋太宗曾下诏“自陕以西有敢私市戎人青白盐者, 皆坐死……”[4]到淳熙十年 (1183年) 又出台了“私贩解盐断罪告赏条格”, “自今与蕃商博易解盐之人, 徒二年, 二十斤加一等……”[5]一直以来, 北宋政府用茶马贸易来维持军马的规模, 而对西北吐蕃部落实施盐禁政策也暗示盐走私在当时是一项利润极高的行当, 宋人也将输往西北民族地区的物资概括为“茶、盐、米粮之属”, [6]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吐蕃部落对食盐的强烈需求以及自身产量不足的状况。

明清时期, 藏文文献数量大大增加, 然而主要侧重于宗教方面。直到清代, 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才直接干预到藏区, 藏区盐产的信息才更多地被记载。康藏地区产盐不多, 输入境内的主要有五道:乐山牛华溪、犍为五通桥输入的暗黑色成砂岩状的四川盐巴;建南盐源县黑盐井、白盐井所产井盐;盐井县的井盐;垛零池盐;类乌齐池盐。[7]而在西藏则主要是湖盐产区, 在前藏西部, 有腾格里海。公努木盐池、里牙尔盐池、尔布盐池等产地, 后藏地区则有乌兰达布尔逊山所产紫色石盐。

二、贸易中的盐

青藏高原的北部以畜牧业为主, 藏南则有规模较大的种植业, 主要谷物是青稞。藏北的畜牧业生产并不能摆脱对谷物的依赖, 却有着丰富的湖盐资源可资交换;藏南农业区缺乏酥油、肉和食盐, 却有盈余的粮食资源。于是牧民常用牦牛和羊前去驮盐, 驮来的盐除自用外还到周边去做盐粮交换, 用换来的青稞调剂食品不足。藏北牧民一般在每年的六月前往盐湖驮盐, 距离近的一年能够驮两次, 远的一次。到秋天赶着驮畜前往藏南等农业区交换粮食, 牲畜往往也在交易之列。[8]

从20世纪50年代末60代初西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的材料来看, 盐粮交换在夏季以外的时间都存在, 以秋季为多。远至日喀则、羊卓雍湖, 江孜、山南和塔布, 近到旁多、拉萨、工布和曲水。[9]无疑, 这一贸易中, 牧民是扮演主动角色的, 原由主要是, 在藏区往往地方政府并不组织跨地区的贸易活动, 并未形成地方粮食交易市场, 这就需要牧民自发组织前往农区交易粮食以供给日常所需。

藏盐不仅在藏区流通, 在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如尼泊尔、锡金和拉达克, 一直以来都食用藏盐。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大学士福康安等合奏:“……藏内一切食用物什全赖外番……至边界番民与接壤居住之巴勒布番民就近易换盐米, 至多不过数包……”[10]直到中华民国时期, 时人对藏区的调查仍旧认为藏区严重依赖于与外界的贸易, 对外主要集中在对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等国的贸易, 西藏对外输出的产品中盐是大宗之一。

地方政府的盐务管理主要是收取税负, 或者是直接收取一定比例抵税 (通常的盐税在1/4到1/5左右) , 或者是低于一定比例的价格购入再转手出去, 整个税负缴纳过程皆是实物, 不涉及货币。[11]

三、生活的盐

藏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样东西就是茶。关于吐蕃时期饮茶习俗的记载尚难寻觅, 然而由宋朝进行大规模的茶马贸易, 大致可以确认当时吃茶已经是藏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宋史·吐蕃传》中提到藏人“无蔬茹醢酱, 独知用盐为滋味, 而嗜酒及茶”。此句中的茶大概是指来源于隋唐时期, 至今仍然保留的唐人“吃茶”的习惯:大块的茯茶先是被揉碎放在铁锅或茶壶当中, 放上生姜、红枣等和青盐, 用沸水煮开。其中加入青盐能与茶叶中的胆碱中和, 同时掩盖茶叶本身的苦涩。这些在今天仍旧能够在藏民的生活中找得到。[12]

一个民族的语言在演变发展过程中, 一个句子或者名词往往会形成约定俗成的内涵和外延意义, 通过分析和解剖藏族格言和谚语中的意象和所指, 可以挖掘出藏族在历史发展中民族心理形成的轨迹, 和民族记忆渊源的根基。其中, 在藏族谚语中就有不少茶与盐共话的例子:

无谚之语难听, 无盐之茶难喝。[13]8

放牧时不唱山歌, 如同茶里没放盐巴。[13]98

无盐之茶似清水, 陌生之人似魔鬼。[13]146

都是在讲盐之于茶的重要性, 这也恐怕是高原地区以外的人所难以理解的口味, 无疑都是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除了谚语之外, 广为流传的藏族民间文学《茶与盐的故事》更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茶与盐的紧密联系。

除了在煮肉和熬茶的用途, 盐在藏民的生活中还有着更为多样的用途。藏医将盐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 早在《四部医典》中, 就提到药有六味, 咸居其一的划分。咸味药物这一类包括“光明盐、硵砂、角盐、黑盐、藏红盐等”。[14]35在藏医理论中, “具有甘、酸、咸、辛味的药物能医治龙病;具有苦、甘、涩味的药物能医治赤巴病;具有辛、酸、咸味的药物能医治培根病”, [14]35其中, 咸味药物“能使身体结实, 有疏通作用, 能治闭塞梗阻症, 用以罨熨时则产生胃火, 有健胃作用”。[14]36

摘要:本文对藏区的用盐史进行了梳理, 由此展开对藏区盐生产、盐粮贸易、医药用盐等问题的探讨。在藏族谚语和文学中能够发现, 不仅茶是藏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盐也有着同样的地位。作为一种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物品, 透过盐这一窗口, 人们能够对特殊环境下生活的藏民的精神世界有更深的了解。

盐文化 篇8

因盐而兴的自贡是中国井盐文化的发祥地, 创造了令世人赞叹的科学技术文化成就。然而近年来, 当人们提到“千年盐都”的时候, 更多的是想到恐龙、灯会, 即便提到盐, 似乎更多的也是提到辉煌的过去。那么是什么使得千年盐都风采不再?笔者试图从大众传媒对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1 大众传媒对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现状

1.1 政府与大众传媒的合作

日前, 笔者采访了自贡市文化局副局长万一。“千年盐都”作为自贡的一张城市名片, 早已被海内外游客所接受, 而这座城市厚重的盐文化当然也是吸引游客的核心。自贡市政府近年来对于盐文化品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打造主要是通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打造大型原创舞蹈诗《盐泉》、主办自贡恐龙国际灯会和自贡“盐卤浴旅游”等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活动来进行的, 并与自贡电视台、自贡日报以及自贡广播电台合作进行宣传推广。

1.2 民间与大众传媒的合作

民间的专家作为“意见领袖”在宣传自贡盐文化旅游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报纸上刊载的相关文章改革开放以来约有“上千篇”, 另有一定数量的专著, 宋良熙先生主编的《中国盐业史辞典》也即将面世。但是专门研究中国盐业史的专家仍然相当匮乏, 只有三百多名, 相比之下日本有两百多名学者在研究中国的盐业史, 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1.3 大众传媒的宣传

自贡被誉为“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 媒体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 中央电视台曾有栏目《中华一绝》在《新闻联播》结束后播出, 有段时间连续播放过《话说盐井》。最近在9套播出的纪录大片《咸说历史》六集中有两集介绍自贡。《探索·发现》中也专门播出了《深井盐藏》介绍自贡, 除此之外, 《舌尖上的舞蹈》也通过央视这个平台对盐文化进行了很好的宣传。在此期间, 光是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这个栏目, 宋良熙先生就曾5次作为嘉宾, 在节目中如数家珍地讲述了自贡的许多动人的故事。系列专题片《人文自贡》、《自贡盐商》、《自贡滋味》已在四川电视台播出, 正在申报参加“五个一”工程的评选。

自贡电视台曾努力通过电视剧这种形式来宣传自贡, 其中就有聘请沈浩芳为导演拍摄的《盐亨》。该剧最初想在央视播, 但因“主题不够鲜明, 立意不够高”未能如愿。改名为《豪门金枝》后在上海台等6家电视台热播。

自贡日报对一切有价值的盐文化活动都会进行报道。最近自贡市文化局与自贡日报社通力合作, 在《自贡日报周末版》正式推出了《盐都文物》专栏, 主要由自贡文化局供稿。另外现在正在筹划推出《文化视点》专栏, 全方位的对自贡的文化进行宣传。

网络媒体作为新媒介的代表, 也对盐文化旅游起了重要的宣传作用。比如“自贡在线”网站上的“旅游”栏联接, 以及该站上的“西秦会馆”、“盐都快报”、“西秦杂谈”、“西秦快讯”等都有大量的民间网络作者对自贡盐文化进行宣传。

2 对于大众传媒对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反思和建议

2.1 从宣传主体的角度

2.1.1 更多地利用大众媒介

文化局、旅游局等政府部门开展的一系列盐文化宣传活动应该在时间和范围上加强力度, 让大众随时都能了解动态, 培养大众主动关心盐文化旅游资源的态度, 灵活并充分地运用大众媒介。

2.1.2 利用级别更高的大众媒介

1) 塑造当地大众媒介自身的良好形象

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 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 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 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 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 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度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做出判断。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 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 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权威性, 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2]。现在自贡当地大众媒体的形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例如可以与知名企业和知名学者专家媒体合作来提高媒体的可信性。

2) 积极利用高级别的媒体

自贡拥有丰富的盐文化旅游资源, 得到了国家甚至是联合国认可, 但是游客客源地构成相对单一, 与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极不相称, 见下表:

由上述图表可以反映虽然自贡旅游人数不在少数, 但是自贡当地的游客数量占了极大的比重, 达到47.5%, 除此之外, 绝大多数也只是周边城市的游客, 游客来源地单一, 辐射面小。由此可见, 自贡旅游需要在省内媒体中加大宣传, 在国家级媒体中增加知名度争取创造美誉度, 在跨国媒体中更应该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国际友人知晓自贡浓厚的盐文化氛围。

3) 利用多种多样的媒介

由上图可以看到, 通过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获取旅游信息的只有19.4%, 互联网只占4.7%, 户外广告占1.2%, 其他途径占74.7%, 这说明自贡目前的旅游促销还停留在较原始的层次上, 宣传手段和效果极其落后, 在当今数字化大潮下, 新媒体的利用率太低。笔者认为除了有效利用形象好规格高的传统媒介外, 还应利用网络、手机、车载电视等新媒体, 既能节约大量宣传成本, 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素有“中华第一瀑”的黄果树瀑布在利用新媒体方面是值得借鉴的。2009年10月19日, 黄果树携手中国铁路媒体旗舰运营商——华铁传媒, 共同开通了“黄果树品牌列车”, 力图将每年数十亿旅客的铁路大动脉打造成黄果树品牌传播的大本营。2010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预测将会吸引7 000万参观人次, 在四川旅游业普遍抱怨上海世博会抢走客源的同时, 贵州黄果树瀑布开通了“上海——贵阳”直达列车, 将上海世博会这次挑战转化成机遇, 利用铁路媒体这一独特、精准、广泛的传播方式, 不仅吸引了上海世博会的游客, 同时也提升了黄果树瀑布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自贡盐文化旅游也可借鉴类似方法, 在开往四川各旅游景点的交通工具上大力宣传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 激发游客就近旅游的想法和行为。

3 从大众媒介的角度

3.1 打造媒体自身品牌

媒体自身的形象关系到媒体在受众中的影响力, 因此媒体自身品牌塑造是很重要的。自贡电视台应该尽量争取多做一些高质量的有关盐文化的节目来提升自身的美誉度。

3.2 规范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宣传专栏

目前关于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专栏和专题节目不多, 而且尚不够规范, 如之前提到的自贡日报《盐都文物》专栏没有固定版面, 并且记者多是临时调配, 没有固定特约专家进行撰稿。同时宣传主要是通过零散的新闻报道来进行, 没有长期有效的宣传机制。

3.3 丰富宣传内容

3.3.1 娱乐与休闲元素

目前自贡盐文化宣传大多是历史纪录片式的回顾或是偶尔关于盐文化的新闻报道而已, 内容和报道方式过于单一。自贡盐都整体旅游产品的两个重要旅游资源:盐业历史博物馆和古盐井的门票价格均为10元/人, 而大英死海的门票价格是180元/人。四川省旅游政务网公布的信息, 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在2001年~2005年的平均游客接待量为12.4万, 而大英死海在2003年开业后, 两年内就达到了年接待人数105.4万人次。这充分证明门票价格高低不是决定旅游人数多少的主要因素, 娱乐化、休闲化在盐文化旅游中占了很大比例。因此, 在宣传的时候应该突出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中的娱乐性和休闲性元素。

3.3.2 通俗化

盐文化的新闻报道大多数是科技新闻, 因此“翻译工作”必不可少, 可化深奥为浅显。让广大读者在简单的词句中了解自贡上千年的盐文化, 同时也培养自己这方面的兴趣。目前, 科技新闻记者队伍业务水平不高, 许多科技报道呈现宣传腔、概念化、程式化, 老套陈腐, 缺乏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报道, 谈不上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有效性, 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调查结果显示, 盐文化新闻从业人员中, 非专业化现象较为普遍, 有的不懂盐文化, 有的不懂新闻, 既懂新闻又懂盐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尤其缺少精通业务、善于创新的高级人才, 缺少既会操作、又能研究的专家型记者编辑, 缺少做大做强盐文化新闻的大思路、大手笔, 因此加强媒体的业务能力迫在眉睫。

3.4 增强互动

媒体应该主动策划主持一些与大众的互动活动, 增强宣传效果。比如设置一些有奖有趣的征稿活动, 吸引大家来参与, 这样既能广泛获得稿件, 同时也扩大了声势, 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关注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

3.5 利用新媒介

面对不断扩大的旅游市场, 新媒体应该主动参与到竞争中来,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种特性为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4 被宣传方的角度

4.1 主动与媒体合作

目前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单位, 如盐史馆和久大集团都和大众媒介联系不甚紧密。作为自贡盐文化旅游纪念品——特色盐的生产公司久大集团也拒绝在自贡电视台上作宣传和广告。而盐史馆的大多数报道都是“被动”的, 主动宣传较少。2008年汶川地震后, 四川旅游业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关于自贡盐文化旅游的报道淹没在了大量的灾难报道中。1996年2月3日, 一场突如其来的7级地震使古城丽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但丽江却化灾难为机遇, 当机立断作出一系列改变, 充分利用媒体的关注, 打造出了“体验之都”、“爱情之都”、“浪漫之都”、“艳遇之都”、“小资天堂”的旅游品牌, 魅力四射。

4.2 利用已有品牌开展有影响力的活动

丽江在旅游品牌战略实施过程中, 大胆地投入财力、人力, 不断拓展丽江旅游产品内涵, 形成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海洋性冰川“玉龙雪山”、世界大峡谷“虎跳峡”、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人类母系社会活形态文化“摩梭风情”和大型旅游文化演出《丽水金沙》、《印象丽江》为主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相互配套的旅游产品体系。纳西古乐会到国内外巡演, 《千里走单骑》、《一米阳光》等影视剧热播,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失去的地平线》、俄罗斯作家顾彼得的《被遗忘的王国》在海外传播, 扩大了丽江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十年间, 丽江先后成为拥有三项世界遗产的地级市, 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欧洲人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等殊荣。2006年, 该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60万人次, 其中海外游客30.87万人次, 旅游业总收入为46.29亿元人民币, 相当于该市GDP的46%。借助丽江的模式, 自贡可以在已有品牌上做文章, 比如筹拍以“自贡井盐”为中心的大型电视剧。另外, 有“品仙台”之称的自贡可以把川剧这一艺术瑰宝重新进行开发和保护, 多举办影响力大赛事或会展。

4.3 注意反馈

反馈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环节是不能忽视的, 盐文化旅游资源单位自然应时刻掌握政府、游客和投资者的各项反馈, 及时评价传播效果, 这样才能及时的制定和调整宣传方案。

5 结论

通过上文的论述, 我们可以发现大众传媒对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应充分恰当地利用大众传媒, 影响大众认知, 改变大众的态度, 激发他们产生行为变化, 从而对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曾凡英.盐文化的内涵和特征[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1999, 11.

[3]刘彦群.盐文化与旅游开发[J].盐业史研究, 2005 (2) .

[4]王正彬, 凌成秀.基于市场调查的自贡游客旅游市场特征实证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2.

[5]高舜礼.中国旅游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

[6]熊元斌.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工业盐“乔装”成食用盐 篇9

工业盐“乔装”成食用盐

2015年8月, 湖北省盐务管理局武汉分局武昌支局接到线索:武汉市和平乡东方红村出租屋内, 有人用工业盐加工成假碘盐。

2015年8月5日上午, 警方在一处待拆私房内查获假“云鹤”牌绿色精制碘盐3.066 t、假“云鹤”牌精制碘盐0.05 t以及假冒包装箱、包装袋等。屋内两女一男正在使用捆包机将工业盐原料分装成小包假冒“云鹤”牌精制碘盐。

次日鉴定显示, 出租屋内查获的3 t多“云鹤”牌碘盐系假冒产品, 碘含量为零, 为工业盐。

老板、雇员称“这盐有毒”

案发后, 老板汪某和三名雇员王某、吴某和杨某, 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老板汪某是黄陂人, 曾在武汉打工, 发现市场上将工业盐充当碘盐有利可图, 于是做起了黑心买卖。

“我知道这些盐不能吃, 有毒!”老板汪某交代这些“毒盐”卖到阳逻比较多, 主要是腌菜用, 有的也卖到小副食店和干货调料品店。雇员吴某接受警方询问时承认, “这盐不能吃, 有毒。”雇员王某的工作是包装盐箱, 称一天可以包装50~60箱。

最后, 警方从武汉洪山区一家卖调料品干货的店内查获40箱假盐, 总重0.84 t。老板称每箱比市价便宜15元。总计4 t假盐险些流入市场。

腌制品店成监管重点

法官介绍, 工业盐和食用盐外观相近, 凭肉眼难以区分。有的食品加工作坊、腌菜店因图便宜更乐意购买使用工业盐。加之非法食用盐加工窝点常藏身于城乡结合部, 往往成为监管死角。

植物盐胁迫及耐盐机制研究进展 篇10

1 植物的盐害机制

由于植物的抗盐性状涉及生理生化多方面的因素, 是一个多基因控制的极为复杂的反应过程, 而且不同植物甚至同一种类不同品种的植物, 对盐胁迫的反应及其适应机制也不尽相同[7,8]。

1.1 盐胁迫对植物形态发育的影响

盐分对个体形态发育上具有显著的影响, 具体表现就是盐胁迫抑制了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生长, 长时间处于盐胁迫下, 植物叶的面积缩小, 这可能是由于盐分影响了细胞分裂和细胞延伸的速率或是减少了细胞延伸的时间。细胞分裂受盐胁迫抑制在悬浮培养细胞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Bernstein等[9]观测到盐胁迫 (100 mmol·L-1 NaCl) 缩短了高粱叶片的生长区, 同时降低了该区细胞的最大生长速率。盐胁迫还加速了个体发育的进程。Grieve等[10]报道了盐胁迫使小麦的主茎的发育缩短了18 d, 提早了生殖结构的发生, 而且小麦的开花时间也缩短了, 即盐胁迫加速了植物的成熟。Grieve还发现盐胁迫降低了叶原基的发生率, 减少了叶片数。

Ramaly A L [11]研究指出, 盐胁迫会降低作物体内干物质生产。郑光华[12]也强调, 盐分的积累使土壤溶液浓度增大, 根际渗透压加大, 水分外流, 影响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 使作物生长发育受阻。过高的含盐量, 会阻碍植物对氮素的吸收, 降低植物体内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使植物生长受抑。蔬菜秧苗定植后常出现苗老而不发, 根系生长受阻, 发育迟缓, 植株矮化, 叶片变小, 叶色浓绿, 提前开花, 早衰甚至死亡等现象, 这些都是盐害的典型症状[13]。

1.2 生理干旱

土壤盐分过多使植物根际土壤溶液渗透势降低, 根据水从高水势向低水势流动的原理, 这就给植物造成一种水逆境, 植物吸收水分困难, 此时植物要吸收水分, 必须形成一个比土壤溶液更低的水势, 否则植物将受到与水分胁迫相类似的危害, 处于生理干旱状态。如一般植物在土壤盐分超过0.2%~0.5%时出现吸水困难, 盐分高于 0.4%时植物体内水分易外渗, 生长速率显著下降, 甚至导致植物死亡。在含盐量为 0.35%以上时, 盐渍土中大量的可溶性盐可导致土壤水势及水分有效性降低, 植物体内含水量也逐渐下降, 渗透势降低。这时, 调整细胞的渗透压而使其不萎蔫, 是植物对环境中盐分过多时一种常见适应方式[14]。

1.3 特殊离子毒害

一般植物不能在高度盐渍化土壤上正常生长的原因之一, 是高浓度的 Na+ 对植物的毒害作用[15]。盐胁迫下, 作物被迫吸收盐离子, 由于盐离子的毒害作用, 造成活性氧等自由基产生和修复系统的动态平衡被破坏, 启动了膜脂过氧化或膜蛋白过氧化作用, 造成膜脂或膜蛋白损伤, 从而破坏膜结构, 使质膜的透性增加, 胞内水溶性物质外渗, 作物表现出盐害特征[16]。并且植物体内的 Na+ 可取代质膜上的 Ca2+ 导致细胞膜透性增加, 从而使细胞内 Na+ 增加和 K+ 外渗, Na+/K+ 比值增大, 打破原有的离子平衡。由于膜的透性变化致使植物吸收某种盐类过多而排斥了对另一些营养元素的吸收。从而, 植物细胞内部的离子种类和浓度也就发生变化, 这种不平衡吸收, 不仅造成营养失调, 抑制了生长, 同时还产生单盐毒害作用, 即当溶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离子 (对盐碱土而言主要为 Na+ ) 时, 对植物起较强的毒害作用。如 Na+ 浓度过高时, 植物会受到 Na+ 的毒害, 减少对 K+ 的吸收, 同时也易发生 POundefined和 Ca2+的缺乏症。除 Na+ 外, 还有其它离子的积累也是植物发生盐害的主要因子[17]。

1.4 破坏正常代谢

由于盐胁迫影响膜的正常透性和改变了一些膜结合酶类活性, 引起一系列的代谢失调: (1)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极为重要的代谢过程, 而盐分状况是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盐胁迫下植物叶绿体酶活性增加, 促进叶绿素分解。盐分过多使 PEP 羧化酶和 RuBP 羧化酶活性降低, 叶绿体趋于分解, 叶绿素被破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受阻, 气孔关闭, 使光合速率下降, 影响作物产量。Munns[18]指出长期盐胁迫将导致叶片中盐分积累以及光合作用下降。 (2) 呼吸作用:一般来说, 低盐时植物吸收受到促进, 而高盐时受到抑制。盐分过多时总的趋势是呼吸消耗量多, 净光合生产率低, 不利于植物生长。 (3) 蛋白质合成:盐分过多对蛋白质合成造成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由于破坏了氨基酸的合成, 如蚕豆在盐胁迫下叶内半胱氨酸和蛋氨酸合成减少, 从而使蛋白质含量减少。 (4) 有毒物质:盐胁迫使植物体内积累有毒的代谢产物, 如大量氮代谢的中间产物, 包括 NH3 和某些游离氨基酸 (异亮氨酸、鸟氨酸和精氨酸) 转化成具有一定毒性的腐胺, 还有蛋白质分解的产物游离的氨基酸、胺、氨等的积累[19]。所有这些有毒物质都会对植物细胞造成一定的伤害, 致使植物叶片生长不良, 抑制根系生长, 组织变黑坏死等, 毒素积累是盐害的重要原因。

2 植物的耐盐机制

耐盐是指通过生理或代谢过程来适应细胞内的高盐环境的现象。在盐胁迫下, 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生理生化特性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有些变化是盐胁迫伤害的结果, 是植物对逆境条件的消极反应, 有些变化则是植物对逆境的积极反应, 有利于对不利环境条件的适应。这对盐生植物与非盐生植物的抗盐能力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1 耐渗透胁迫机制

在盐胁迫下, 由于细胞外的水势低于胞内, 细胞不仅不能吸收到水分, 而且内部水分会向外倒流, 引起细胞的失水, 从而造成生理干旱。为保持胞内的水分, 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 细胞通过渗透调节, 降低胞内水势, 使水分的跨膜运输朝着有利于细胞生长的方向流动。

所谓渗透调节 (Osmotic adjustment) , 是指植物生长在渗透胁迫下, 其细胞中在渗透上有活性的无毒害作用的溶质的主动净增长过程。这种主动净增长的结果, 使细胞质浓度增加, 渗透势降低, 便于植物在低渗透势生境中吸收水分, 进而维持膨压。渗透调节从理论上来讲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达到: (1) 水分减少; (2) 细胞体积变小; (3) 溶质增加。实际上这三个途径是共存的。当然在一定的条件下, 对某种植物而言, 可能以某一种方式为主。

一般而言, 在盐分胁迫下植物进行渗透调节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吸收和积累无机盐离子许多盐生植物在盐分胁迫下, 主要依靠从外界介质中吸收和积累大量的无机盐离子进行渗透调节, 从而避免脱水, 防止盐害[20]。植物吸收和积累的离子多种多样, 主要有 Na+、 K+、 Mg2+、 Cl-、 SOundefined、NO-3 等。植物主要以主动吸收的方式从周围的介质中吸收无机离子。盐离子进入细胞后, 大部分积累在液泡中, 在那里降低细胞水势, 进行渗透调节。这些途径普遍存在于盐生植物和一些栽培植物中。 二是合成和积累有机小分子物质, 盐胁迫下, 植物细胞中常积累一些小分子有机物质以维持高的细胞质渗透压, 便于植物在高盐条件下对水分的吸收, 以保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如脯氨酸、可溶性糖、游离有机酸、游离氨基酸、甜菜碱、多胺、山梨醇、甘露醇等, 它们可以降低细胞内的水势, 提高作物的吸水能力, 但它们本身不会对作物细胞造成伤害, 是植物耐盐的重要原因。这些小分子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含量往往很低, 只有在盐胁迫等逆境条件下合成反应才会被激活, 在植物体内逐渐积累, 以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势、维持水分平衡, 还可以保护细胞内许多重要代谢活动所需的酶类活性, 与植物的抗逆性关系密切。如脯氨酸、可溶性糖、游离有机酸、游离氨基酸等通常这两种途径同时存在, 总是因不同的植物、器官和组织而各占的比例不同。

从细胞学和生理学观点看渗透调节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是多方面的。 (1) 渗透调节作用能在渗透胁迫发生时完全或部分的维持细胞膨压, 因而可维持细胞的伸长和扩展。如土壤水势为 0.1~0.8 MPa 时, 小麦根伸长是相似的, 大豆的根也有类似现象[21]。另外, 细胞内存在决定与膨压的过程和对膨压敏感的机制, 如膨压直接控制着膜运输和细胞膜的电性质等, 而膨压的维持使这些过程和机制是有益的。 (2) 其次渗透调节对光合器官具有保护作用, 在渗透调节下, 光合作用受到的影响除有气孔因素外, 还有非气孔因素, 即关闭气孔时, 外界二氧化碳不能进入叶片内部所造成的光合器官的光抑制作用。通过渗透调节能维持部分气孔开放和一定的光合作用, 从而避免或减少光合器官可能受到的光抑制作用, 因此渗透调节被认为是一些植物有效的抗渗透胁迫机制[22]。

2.2 耐离子胁迫机制

植物对离子毒害抵抗方式有2种:一种是避盐, 在盐胁迫环境和植物之间存在某种障碍 (如对盐离子不吸收或很少吸收, 即使吸收后也尽可能不向代谢活性部位运输) , 从而使植物具有全部或部分抵抗盐胁迫能力;另一种方式是耐盐, 是指植物体可全部或部分承受盐胁迫而不引起伤害或伤害轻微的能力。在组织中盐分浓度相等的情况下, 具有耐盐能力的植物比其它植物生长要好, 作物可以通过选择性吸收不同的离子来减轻毒害, 主要是通过吸收土壤中Ca2+ 或释放液胞中储藏的Ca2+ 来减少对Na+ 的吸收。Ca2+ 能维持细胞壁、细胞膜及膜结合蛋白的稳定性, 参与胞内稳定和生长发育的调节过程, 起第二信使的作用。它有效地改变了植物对有毒害作用的Na+的吸收, 限制Na+ 进入细胞, 提高Na+ 的流出速度, 从而抑制了Na+在细胞内的积累, 减少了过氧化物自由基的产生。但是随Ca2+ 的吸收或NaCl浓度的增加, 高Ca2+ 浓度和高NaCl浓度都会对植物造成盐胁迫伤害, 使膜透性增加, 细胞质外渗, 活性氧化物质产生, 对作物造成胁迫伤害。作物为了防止盐伤害往往启动一套保护酶系统。盐胁迫条件下, 作物的保护酶系统 (SOD、POD、CAT) 被激活。它们作为自由基净化剂能够消除盐胁迫下产生的活性氧和过氧化物自由基, 避免这些物质对细胞质膜和脂肪酸的氧化作用, 从而保证质膜的完整性。

植物耐盐另一主要方式是离子区域化作用。所谓离子区域化作用, 即将吸收到植物细胞中的大部分离子运输并贮存在液泡中, 从而降低细胞中的盐浓度。离子区域化作用与细胞的渗透调节有直接的关系。耐盐细胞对盐胁迫所做出的渗透调节的迅速反应, 一般是通过在细胞中积累大量的Na+, Cl- 来完成的。这些离子在细胞中的积累往往高于介质中的数倍以上, 并聚集在液泡中, 避免对细胞质的毒害作用, 同时起到渗透调节作用。离子区域化作用还取决于植物对盐分的吸收、运输和分配。

2.3 盐胁迫下植物叶绿体酶活性增加

盐胁迫促进了叶绿素 b 分解, 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受到损害甚至发生降解和破坏, RuBPCase 活性和含量降低, 削弱叶绿素吸收能力且抑制其碳同化。同时盐胁迫还会降低 C 循环的中间产物磷酸甘油酸和磷酸三糖磷酸甘油醛含量, 不利于 C 同化的正常运转。Aro EM等[23]认为盐胁迫可改善PSⅡ的功能, Everavrd等[24]则认为盐胁迫抑制PSⅡ的功能。朱新广等[25]从荧光动力学角度研究了盐胁迫对PSⅡ光能利用和耗散的影响结果表明, 较低光强下经高浓度 (300 mmol·L-1和400 mmol·L-1) NaCl 处理的小麦, 其荧光光化学淬灭效率 (qP) 较低, 荧光非光化学淬灭效率 (NPQ) 较高, Fo 淬灭系数大, Q 非还原性PSⅡ反应中心含量较大;而较高光强下其荧光非光化学淬灭效率和 Fo 淬灭系数则相对较低。由此推断较高 NaCl 浓度下PSⅡ反应中心光能利用效率受到极大损害, PSⅡ潜在热耗散能力较低, 功能受到抑制。但低浓度 NaCl (0~200 mmol·L-1) 下 NPQ 和 Fo 增幅较大, PSⅡ潜在热耗散能力较强, 较高光强下能有效避免或减轻 PSⅡ发生光氧化伤害, 从而起到保护 PSⅡ作用。

2.4 保持细胞膜结构的稳定性并且消除产生的毒害

盐逆境中, 植物细胞的质膜透性增加。耐盐性较强植物细胞膜稳定性较强, 在盐胁迫环境中, 质膜透性增加较少, 伤害率较低;而耐盐性弱的植物则质膜透性增加较多, 伤害率较高。植物在盐逆境中质膜透性的增加与组织中自由基含量增加有关。研究表明, 盐胁迫对植物体 SOD 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 也影响 CAT 和 POD 活性 , 导致细胞内活性氧和自由基含量上升 , 损伤脂质和其它大分子物质, 使质膜透性增大。

很多抗盐植物的某些酶活性要求有高盐的环境, 如玉米幼苗用 NaCl 处理时可提高过氧化物酶活性, 大麦幼苗在盐渍条件下仍保持丙酮酸激酶的活性, 但不耐盐的植物则缺乏这种特性。抗盐植物在代谢上的特点就是高盐胁迫下保持一些酶的活性, 维持正常的代谢[26]。通过代谢产物与盐类结合, 减少游离离子对原生质的破坏作用。如细胞内广泛存在的清蛋白, 它能提高亲水胶体对盐凝固作用的抵抗力, 从而避免了原生质受电解质影响而凝固。同时当细胞内氢离子浓度与含水量发生变化, 以及盐类进入细胞时, 它可对原生质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

3 展望

上一篇:择业心理影响下一篇:新型施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