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配性研究

2024-08-09

匹配性研究(精选十篇)

匹配性研究 篇1

关键词:终端匹配,WOA走线,高速信号

高速信号阻抗不匹配的真正起因是不断缩减的信号上升时间和下降的时间, 从而使得PCB板上的每一条走线由理想的导线转变成为复杂的传输线。如今, 传输线效应已经成为制约高速信号能否正常工作最关键的因素。高速PCB板中的互联信号线构成了传输线, 在PCB互联信号线上如果有阻抗不匹配的地方就会出现信号的反射, 并可能引起错误的触发从而导致最终数据的错误, 影响产品质量。本文所提到的高速信号都以mini-LVDS为例。

1现状分析

目前一般TFT液晶面板设计架构如下图1所示:

图1设计为一颗Source Driver IC对应一颗FPC, 这样的设计WOA走线较短, 从而高速信号质量较好。但是现在由于分辨率越来越高, 出于Bonding机台及机构设计的一些限制, 越来越多的设计架构如图2所示, 即两颗Source IC对应一颗FPC, 这样电源及信号走线会较长或不均衡, 从而导致高速信号质量变差, 匹配性不佳, 容易造成信号的反射, IC接收信号异常从而出现显示画面异常及高频闪点等不良现象。为了研究造成信号反射的主要线路点 (PCBA、FPC、WOA走线) , 我们做了如下实验。

实例分析:

实验测试项目:通过测试mini-LVDS信号的swing, 确认影响swing质量的主要因素。

实验测试步骤:module单体测试→去掉整个cell→去掉FPC。

实验测试机台:9000示波器。

PWB设计:高速信号走线为L形, 分别测试近端及远端的Data 0、Data 1、Data 2。

实验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

由表1得出:Module三组Data swing差异较大, 阻抗发生变化主要在cell上, FPC上阻抗几乎没有变化, 说明对高速信号影响最大的是cell上走线, cell上swing变化约为125m V。

基于以上实验结果, 我们有在cell上做如下改善验证实验。

(1) 减小高速信号cell走线阻抗。

(2) 四颗IC的高速信号阻抗尽量一致。

具体修改数据如下:

基于以上修改, 其他设计不变, 测试模组swing数据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 改善后模组在cell上swing变化约为81m V, FPC上几乎没有变化, 且三组Data swing较一致, 与改善前相比信号衰减较少, 改善效果较好。

基于以上实验可知, Cell上信号走线对于高速信号的终端匹配影响比较大, 目前module的高速信号设计方面, PCB高速信号走线的阻抗可以请PCB板厂进行模拟管控, 信号终端匹配阻抗的选择可以参照PCB板厂模拟的光板阻抗及实测阻抗进行设计。FPC目前较多采用单层铺铜走线设计, 因此走线阻抗几乎在几十到几百毫欧, 所以对信号的影响可以忽略。目前面板设计主要关注面板外围走线的DC阻抗, 因此设计过程中需尽量保证各组高速信号线的DC阻抗一致, 从而减少走线阻抗不匹配导致的信号反射问题。为减少设计成本可以采用软体先建模, 确认信号的大致状况后再来评估设计架构及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往设计, 我们过多关注DC阻抗对高速信号的影响, 往往忽略了AC阻抗的影响, 为了提高产品性能, 未来高速信号走线需要同步关注AC阻抗。综上, TFT液晶面板设计时不仅要考虑PWB的Layout走线及终端匹配, 同时也要考虑cell上外围Layout走线阻抗的一致性, 从而生产出高品质产品。

参考文献

[1]马群刚.TFT-LCD原理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戴亚翔, 田民波.TFT LCD面板的驱动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11) .

岗位匹配性 篇2

成为一名公务员是我的理想。我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就注重培养、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能成为一名公务员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我报考的岗位是党政办秘书,它的职责是:为领导工作服务,为同级和上下级机关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做好上传下达,收集信息,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搞好督查、信访、保密、会务、接待、值班等工作以及其他临时交办的突发性工作。

报考这个岗位我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我今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学习的是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是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学校学习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锻炼、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校期间,我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加强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同时辅修了《行政管理》、《文秘》等课程,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我具有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进行各种操作。还取得了秘书中级资格证书和计算机二级证书。

其次,在大学期间,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一直在社区发展组织——宣明会和敬老院做志愿者和义工。并利用假期的时间到乡镇党政办公室见习。通过上述的社会实践和锻炼,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动手能力,使我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再次,我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待人宽容,做事积极主动、细心,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对工作充满热情,能较快的适应新事物、新环境。

最后,我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平时喜欢参加一些体育运动,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为以后能更好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匹配性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企业用人标准;匹配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80-02

一、背景概述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30万,相比较于2009年的611万增长19万,再加上2009年未就业的80万人,2010年的就业人数为700多万,如此高的增长率带来的是更加严峻的就业环境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喊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应届生的不满意程度也越趋明显。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同时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矛盾出现。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帮助学生建立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匹配的就业能力,是高校就业指导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用人标准探讨

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是获得盈利,因此企业必然对于运营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人提出很高的要求,并总结出一套企业用人的基本规则和标准。具体来说,企业用人标准是指所需人才能够达到企业提供岗位的基本职责要求,即求职者的基本素质与提供岗位相匹配同时企业的回馈也与任职者的付出成正比,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实现该岗位的效用,从而实现帮助企业盈利的目标。具体来看,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的基础知识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能否进行有效培养继而使其成为优秀人才的前提条件。如果应聘者的基础知识很差,则会大大增加人才培养的难度和风险。在这些基础知识中,除专业知识外,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人与人的沟通;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处理事务时一般会比较严谨和细致。

2.出色的行动力

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追逐利润最大化,因此必然是一个对效率非常看中的组织。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企业要避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必须做到各个岗位上的人能够达到岗位职责的要求、100%完成工作目标。因此企业要求内部的员工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行动力。当企业做出战略决策的时候,通过政策的推行,每个层级的员工迅速做出调整,进入工作状态,为新的目标奋斗。

3.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往往会打出“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的字眼,是否必须选择“专”而业?针对“非专”而业的状况,经数据统计显示,20%的企业表示不会考虑非该专业的应聘者,但高达80%的企业愿意根据非该专业应聘者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做出适当考虑。企业往往更愿意选择能够迅速理解并认同企业文化、快速融入团队并在短时间内掌握足够的岗位知识技能的应聘者。温家宝针对就业“专”还是“非专”的问题上说过:“总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可能要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完全相符的工作,但是这是暂时的现象,我们不希望这样做,因为岗位很紧,所以你们先找到工作,解决生活问题,然后,随着我们经济复苏再调整工作。”①

4.与企业文化相契合的团队精神

现代企业几乎不存在“个人英雄主义”逞能的土壤,成功离不开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一个缺乏团队精神的人,表现为自私、利己,很难与别人合作,也很难认可别人的贡献。这样的人才,将会与团队格格不入,即使有“一技之长”,也很难有机会施展,最终无法为团队创造出应有的绩效。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问题剖析

大学生是企业招聘的主要渠道和来源,企业乐于培养适应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进入职场的新人,预期其逐步成长为岗位上的中坚力量和长期人才。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3以上的企业每年都需要通过招聘应届毕业生来补充企业内部的岗位空缺;与此同时,经过调查统计,这些企业对于大学生的满意度只有区区12%,远远低于社会招聘人员。这些企业给出的最通常的结论是应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候所掌握的和工作相关的能力远远达不到企业对岗位的最低要求,而应届生对薪资和发展空间的期望值高于企业能够提供的标准。因此出现了企业用人现实需求的巨大差距。

1.岗位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岗位专业知识的定义是为了完成该岗位赋予的工作要求而必须具备的各项知识的综合。知识储备的不足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专业的不对口,即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不属于同一个领域。据数据统计,“所学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的比率在应届生当中占据将近30%,这意味着1/3的毕业生的工作和所学专业不一样,不同的专业方向自然导致知识储备的困难。二是在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岗位要求衔接不够紧密,以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和岗位举例,计算机系的本科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对扁平和框架化,从计算机的历史沿革开始研究,对于具体的实操性知识研究不够深入,而企业需要的人才在技能方面更加偏向,对编程软件的操作或动画设计等需要有较强的功底。

2.实践经验匮乏

大学生在校期间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学业当中,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具备充分的社会实践能力。即使在读书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更多的只是课余实践参与简单的实习工作,与毕业后就任岗位的职责要求的差距仍旧很大。因此,大学生上岗后,往往需要花费一段时间重新学习,才能逐渐适应岗位要求。大学生实践经验的匮乏和实践能力的相对较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用人要求与学生实际能力的不匹配矛盾非常尖锐。

3.学习能力较弱

学习能力是指在岗位工作中,不断地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岗位技能并获取更多的实践能力。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填压,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这反映在工作当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被动地接受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和安排,就做出机械式的反应,即使有不错的执行力,但完全不具备创新能力。俗话说,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在某岗位工作的时候,应该逐步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和体系,在未来获得发展机会的时候,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从而获得先机。

4.职场精神疏于培养

中小学教育中,一直强调现在的学生仍然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年轻人的实际表现并不理想。大学生求职普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不愿意从事看似薪水低廉的工作、不愿意从事压力较大需要吃苦的工作,先天的优越心理导致很多学生手高脚低,甚至有应届生面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面试的时候提出最适合的岗位是管理工作,因为学习的专业是管理。如此不能准确自我定位的行为,与成熟职场人相去甚远。

四、基于企业用人要求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上文从企业用人标准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对较差的现状。而学校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之一是帮助建立学生良好的就业能力,因此学校应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来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1.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同时,完善知识体系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主体,课程的设置尤为重要。首先,应该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科学的设置课程体系,并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更加细化,与需求充分对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其次,对学生的评估手段多元化,除了应用传统的学科成绩的考评体系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企业实习绩效的评估权重加大。

2.在注重课堂教学之外,培养实践能力

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入学后,学校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包括公务员、读研究生、进入市场竞争就业等。笔者认为应加强进入市场竞争就业方面的意识灌输,并将之重要性真正提到比公务员、读研究生更重要的层面,因为公务员为小众群体、而读研究生仍属于求学的一个阶段,就业才是大部分学生毕业将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具体来说,应建立科学全面的就业指导体系,而非简单的就业指导课,包括加大就业指导的费用投入,对就业指导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让老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工作或实践,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指导团队;同时校企合作加强,引进更多的企业进入校园,企业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到企业的需求。

3.在专注技术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打造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个性化较强的新一代大学生比较匮乏的方面,而企业非常注重这一方面的基本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其他能力不同,职业精神的树立不是朝夕之间,必须有长期的、体系化的过程才能产生实际效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首先,将其提升到思想政治的高度,培养现在大学生的吃苦耐劳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结合企业用人标准,通过案例式教学,让大学生真正认可并愿意自我建立正确的观念。其次,所有专业都应开设心理学课程,并且在应用心理学角度增加权重,让学生建立自我能力评估、优劣势分析、未来自我规划等方面的能力。第三,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开设礼仪课程、职场规则课程,让学生在就业前提升这些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素质,快速适应职场要求,缩小与岗位职责之间的差距。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匹配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就业时面临的最大调整和难题,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必须通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方法来弥补。因此,学校在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指导团队的基础上,加强指导实效,提升系统效应,建立长效机制是非常必要并且迫切的,才能确保有效缩小学生就业能力和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麦克思.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张华.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逆向思考[J].青年探索,2003,(3).

[3]何淑萍,张欣乐,郑骄阳.企业用人标准与毕业生就业素质分析[J].总裁,2009,(8).

[4]王凡.浅论边际人格现象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J].思想教育研究,2005,(9).

[5]李嘉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个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1).

[6]李冉,孙丹,宗文婷.高校就业现状分析及应对方案[J].考试周刊,2010,(5).

教材题材与学生兴趣匹配性研究 篇4

北京大学自2003年开始使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作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基础英语阶段学习的英语精读课本。每年春秋季两个学期使用此教材的学生大约3000人, 这套教材使用至今已有7年了。它已经成为基础阶段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核心教材。本文从学生学习兴趣角度来分析学习者兴趣与教材题材的匹配关系。研究目的是通过了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教材兴趣的需求来为今后大学英语教材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依据。

二、教材评价与学生兴趣理论

1. 教材评价

对大学英语教材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者Hutchinson等指出学习并非取决于教材本身, 尽管后者在设计和编排上都很精密, 学习取决于教材与学习者状态之间的最优匹配, 同时, 学生与教材是否最优匹配也决定了教材的使用效率。Harmer认为研究教材的一种方法是看它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这是评判教材的依据和前提。胡建伟研究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编写原则, 要给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各种知识和语言探究的机会, 要激活学生内在的知识系统,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语言水平, 因此教材要以学生为基础。

2. 学习兴趣与动机行为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它在学习中扮演积极角色, 而且构成了一个学习者的愿望、需求和兴趣三个要素。在其中, 兴趣是最主动、对学习动机影响最大的要素。兴趣影响动机行为是因为对英语有兴趣的学习者会把时间和精力“投资”到学习内容上。当学习者被某种语言所吸引, 他们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英语教材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我们提供的教材在强调语言自身规律的同时, 能够考虑到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的发展, 就能很好地体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

三、个案研究: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为个案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作为英语精读课教材, 包括8个单元, 学生要学习这套教材中指定的5个单元。在为期16周的学期里, 学生要完成精读、泛读和听力三个部分的学习。精读课只占一个学期三分之一周学时。5个单元为:第3单元就业指导;第4单元多元文化;第5单元短篇小说;第6单元对生活态度的评价;第7单元“9·11”恐怖袭击。

1. 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将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题材? (2) 课文题材对英语学习有什么意义? (3) 学生如何评价兴趣与题材之间的匹配关系?

2.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北京大学非英语专业2007级本科生7个班210人。他们2007年9月入学, 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分级考试, 被分到一级。英语课使用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1~4册。一个学期学习一册, 到2009年6月, 他们完成四册书的学习。

3.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问卷包括个人信息、对课文满意度的描述分析。210名学生填写了问卷调查表, 问卷数据输入SPSS软件统计, 访谈随机选出正在使用这套教材的8名学生。

四、结果与讨论

1. 关注现实生活的题材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课文

外语教学中, 教材占有特殊的地位, 它是实现教学大纲的重要保证之一, 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 也是学生获得有关知识、技能的主要来源。教材只有在语言和内容上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他们所关注的话题, 才能受到他们的欢迎。在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5个单元的问卷调查中, 55%的学生对第3单元就业分配内容最感兴趣。而多元文化占8%;短篇小说占33%;对生活态度的评价占2%;“9·11”恐怖袭击占2%。访谈中, 学生认为第3单元“对自己找工作有帮助, 有现实意义”“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启发性, 贴近生活”“实用性强”“能学到切实可用的知识”。杜威认为选择教材必须以改进我们共同生活为目的, 教材要提供给学生现代社会生活内容的种种价值, 一个课程的教材计划必须考虑它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的结果都显示了课本贴近学生的生活状态, 反映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 才是他们喜欢的教材。

2. 课本的题材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

高一虹认为学习兴趣的提高可以给学生带来一些自我认同的变化, 比如, 主观能动性的提升, 学习自信心的加强, 自主性学习意识显著, 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内在兴趣动机有利于外语学习达到最为理想的状态。访谈中学生们说, “题材决定了兴趣, 兴趣决定所花时间。”“兴趣提高阅读欲望”, “题材引发我对课文的兴趣, 激发学习的热情, 让我学起来有动力, 吸引我的注意力。”“感兴趣的题材让我融入进学习中, 影响英语学习态度。”“题材不好没兴趣看, 题材好还愿意多读几遍。”学生们的态度显示了兴趣对动机行为产生直接的作用, 带来学生情感上和认知上的变化。210人中有165人 (78%) 认为课文题材对英语学习有影响。这个数字足以表明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对英语学习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获取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目标之一, 教材需要发挥知识载体的功能, 成为学生了解掌握人类已有经验的重要媒介和资源。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极度丰富的现状使教材无法包容学科知识的全部或甚至仅仅是主要部分, 因此教材应该选择能够激活学生内在知识系统, 提升内在兴趣动机的话题。

3. 兴趣与题材的匹配反映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材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材关注学习者本身, 必须指向外语教学的认知过程。符合学生的智力和情感需求。学习外语的过程是学生以认知为基础的主动处理输入信息的过程。当教材的选择基于学生的兴趣和他们所关注的未来生活的题材时, 教材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编写原则。第三单元就业指导节选于1991年8月15日的Vital Speeches of the Day (当今重要演说集) 杂志。作者哈维·麦凯 (Harvey Mackay) 是美国一家著名信封公司的总经理。他用自己50年的人生经历告诉高校毕业生寻求职业的经验。这篇课文贴近他们所关心的就业选择, 反映他们现实的心理状态, 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题材。第3单元的题材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选择。访谈时, 一个学生说:“如果课文的题材不能与时惧进, 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话, 没有人会喜欢学习课文。”学习取决于教材与学习者状态之间的最优匹配。教材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息息有关。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 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 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 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 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 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大纲明确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材编写当然要遵循大纲的要求以学生为基础。教材的编写者要以学生内在兴趣发展为出发点, 尊重学生的选择。真正让教材服务好学生而不是教材决定学生的语言学习。

教材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 处于中枢地位, 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本文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了解了学生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在兴趣与题材匹配性方面的看法和评价。关注学习者生活状态的题材是受学生欢迎的教材, 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内在动机趋向。以学生为本的教材编写应该与学生的兴趣相匹配, 才能让教材发挥持久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and E.Torres.The textbook as agent of change[J].ELT Journal, 1994 (4) :315-328.

[2]Harmer, 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1983.

匹配性研究 篇5

长沙政法干警锦囊妙计之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性

文章来源:http://changsha.offcn.com/html/zhengfaganjing/

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性是长沙政法干警面试中的重要考察要素,个人只有充分地了解自身的价值观、兴趣和成就动机,才能知道摆在自己面前的工作是否适合自己。从历年长沙政法干警考试题目中看,对该考点的考察,历年皆有所涉猎。而该考察要素与其他考察要素结合的考题也越来越多,真题示例如下:

每个岗位都有其职责。作为一名政法干警新兵,你怎么做? 警察的工作很辛苦,你有什么看法?

做大池中的小鱼,还是小池中的大鱼,你选择哪个?理由是什么? 你所学的专业是什么?如果拟录取后的工作与你的专业无关,你怎么办?

而考生要想较好的把握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性这一考点,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剖析求职动机,明确自我定位

剖析自己的求职动机,需要考生深入挖掘自己对职业的要求,确保自己的求职动机符合所报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具体要求。求职动机包括:低级的求职动机,例如现实性需求、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是否对口等;高级的求职动机,如个人理想的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服务他人、被组织文化所感召。考生回答时,对成就动机的表述要有所选择,突出符合政法干警文化的部分,才更能得到考官的认同,切忌只谈现实利益问题。

2.了解组织文化,把握岗位需求

考生学习该考察要素,一定要对政府组织文化和政法干警的岗位要求有所了解。例如,政府公务人员需要做到“忠诚公正”、“文明服务”、“敬业奉献”、“沟通合作”,政法干警则要牢牢把握“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而具体来说,基层政法干警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劳教部门、武警部队等单位,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岗位,具体职位具体分析,把握工作岗位和对考生的道德、能力、素质要求,答题过程中才能针对性的选择素材、回答问题,展示自己与拟任岗位的匹配性。

3.答题突出重点,表露真情实感

首先,要做到重点突出。求职动机有多方面的要素构成,考生在面试过程中不能力求面面俱到、全盘托出,建议考生从小处着眼,重点讲述某项突出的特点或经历,不要贪多,秉着将一件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的原则即可。其次,表述要有真情实感。“以理服人”不如“以情感人”,从“情感”上下功夫,不仅要求我们在表述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声调,更重要的是,考生应深入挖掘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经历,了解与政法干警优秀事迹、工作职能相关的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鲜活实例,以及这些实例对自己的影响,通过故事的讲述打动考官。切忌面无表情,味同嚼蜡,答成流水账。

迷恋性匹配,她毁了感情散了家 篇6

但是,这仅仅是我美好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早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性欲很低。每次当我去撩拨他,他勉强“应战”,不到两分钟就败下阵来。我感觉很无奈,就这问题跟他探讨过,并劝他去医院检查。然而,他对此并不以为然,说:“夫妻结合,最主要的任务是生育,只要能生育不就行了吗?管它持久不持久呢。再说,去医院检查这种毛病,会让人笑掉大牙的,我才不去呢!”

他的态度让我郁闷,我说:“老公,夫妻两个人在一起,性和谐很重要啊,性不匹配是要出问题的。”他生气了:“女人就是麻烦!反正我不去,要去你去!”他的态度让我十分生气,于是我们爆发了新婚以来最严重的争吵,连离婚都提了。

之后,是长达三个月的“冷战”。我们分房而睡,两个人很少说话,而他似乎也没有想要和好的意思。

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我遇到了有妇之夫伊夫。在朋友的饭局上,他的体贴、帅气吸引了我。而我,也从他的眸子里读到了钟情和爱怜。他有情我有意,我们便发生了亲密关系。伊夫给我的感觉至今让我难忘,那一晚,我们感觉美妙极了。相比前夫,我和伊夫的性匹配度是极高的。

我知道,自己发生外遇不应該,但因为有了那一夜,我再也忘不了伊夫。之后的日子,我们常常见面。一年多后,他的妻子发现了,闹到我的单位。前夫忍受不了我的背叛,提出了离婚。

离婚后,重新踏上相亲之路的我,成了“试性”的拥趸者。对于自己有感觉的男人的暧昧,我并不拒绝,反而顺水推舟予以配合。我被前夫的性无能吓怕了,担心再次走入围城,重蹈覆辙。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性和谐对婚姻有多重要,不“试”怎么能知道是否合适呢?

专家点评

首先,笔者对于故事中青青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其悲剧就在于夫妻性不匹配。所谓性匹配,就是指双方在性需求、性频率、性强度、性方式、性观念等方面的同一度。我们身边还有不少已婚男女过着类似性不匹配的婚姻生活,给个人、家庭都带来不尽的伤害与痛苦。

其次,要对青青的前夫给予一定的批评。笔者认为,给妻子满意的性生活是男人给予妻子最基本的幸福之一。早泄、阳痿、性功能障碍等是男科常见病症,目前的医学技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愈率很高。青青的前夫应该摒弃讳疾忌医的错误思想,主动地寻求中西医诊治。

再次,笔者对青青表示同情,却不赞同她迷恋性匹配和“试性”。青青与前夫的性匹配度是很低的,但这绝不能成为她寻找婚外情的借口。青青劝导前夫无果后,应该设法寻找正规医疗机构的帮忙,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导丈夫接受医学治疗。她还可以培养与前夫相同的爱好,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在性爱时刻意营造浪漫的氛围等。婚姻生活,除了性之外,还有很多值得付出、体味和珍惜的东西。所以,青青不应将精力集中在性生活上。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那些打着追求性匹配幌子“试婚”“试性”的行为,其实是性滥交行径,是对婚姻的不忠和对性爱的亵渎。临床医学证明,拥有多个性伴侣是诱发和传染盆腔炎、宫颈炎等病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应当拒绝“试性”行为,忠诚婚姻、关爱生命。

刘正辉(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委员,《家庭医生报》编辑部主任助理)

编辑/木非木

匹配性研究 篇7

关键词:利基战略,流程利基,产品利基,技术能力,后发企业

1 引 言

利基战略 (Niche Strategy) 以某个狭窄的业务范围为战略起点, 集中资源和力量进入, 首先成为当地市场第一, 不断扩展地域市场范围, 采取多种途径建造竞争壁垒, 分阶段、分层次地获取并巩固全球市场单项冠军的地位。相对于运作良好或者资源禀赋优良的领先企业而言,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后发企业初始资源和能力存量少, 技术技能和研发能力远远落后 (江积海, 2006) [1], 而采用利基战略可以使后发企业避免与领先企业正面竞争, 从而有利于经验积累和技术能力提升。

许多学者对利基战略与企业绩效或企业技术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Echols & Tasi (2005) [2]将利基战略分为产品利基和流程利基, 把网络嵌入性作为调制变量, 探讨了利基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 只有网络嵌入性高的企业, 其利基战略对绩效才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在他们的研究中没有考虑不同环境及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利基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张米尔和田丹 (2005) [3]通过案例研究揭示了基于利基策略的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形成机制, 认为利基策略能够降低本土企业进入壁垒、减少发展初期同竞争对手正面冲突的可能性、能够进行产品系统层次的技术学习、能够形成市场拓展和技术能力成长的良性互动, 从而使得本土企业能够逐步形成核心技术能力。但是, 他们对利基战略本身没有进行分类, 也没有分析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利基战略的动态变化以及与企业技术能力的匹配机制。现实中, 企业在技术能力的不同阶段, 由于创新特点不同, 利基战略重点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后发企业不同利基战略导向如何与企业技术能力相互动态匹配以取得更好的组织绩效。

2 利基战略类型

利基体现了一家企业同竞争领域内其他企业相比所具有的独特性。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来自于新产品, 还来自于企业内部的过程、组织和运作管理。利基可以使企业通过提供很少有其他企业能生产的一种产品或一系列产品来建立差异 (Porter, 1980;Stuart, 1998) [4][5], 或者通过其他企业所没有实行的业务运营流程来创建差异 (Baum and Oliver, 1996) [6]。利基企业通过提供在某方面显著不同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业务流程来创造价值, 因此对利基企业的研究可以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所执行的业务运营方式两个方面来考察这家企业来如何不同于它的竞争对手 (Porter, 1996) [7]。

因此根据利基定位不同, Echols & Tasi (2005) [2]将利基分为产品利基 (Product niche) 和流程利基 (Process niche) 。所谓产品利基指企业的竞争定位是建立在围绕企业提供何种产品进行竞争的基础上。通过提供不同于竞争者的一个产品或一系列产品, 企业能减少竞争压力, 增加获取竞争优势可能性。所谓流程利基指企业的竞争定位建立在企业如何运营业务的基础上。流程利基在于企业运营技巧或执行业务方式的独特性。不管企业有没有提供独特的产品, 流程利基在于实施了一种专有的、独特的业务运营方式, 包括以一种创新的方式管理与它的价值链活动相关的流程 (Chatterjee, 1998) [8]。

3 技术能力发展阶段

许多学者从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刻画了企业技术能力演变的实质。吴晓波 (1995) [9]将企业创新阶段分为引进、模仿、消化吸收、改进型创新、全新型创新五个阶段;Kim (1997) [10]提出了后进国家技术能力的三段式模式——获得、消化吸收和改进;谢伟 (1999) [11]将技术能力分为“技术引进——生产能力——创新能力”三种模式;赵晓庆 (2002) [12]根据技术能力的性质, 将技术能力分为仿制能力——创造性模仿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三个阶段。总体来说, 这些学者按照自己研究的需要对后发企业技术能力演化进行了不同阶段的划分, 它们只有形式的不同, 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 根据上述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 可以认为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的, 受囿于已有技术范式, 并沿着既定技术路径发展的技术创新过程。本文将主要借鉴Kim (1997) [10]和赵晓庆 (2002) [12]技术能力分类, 按照发展阶段将技术能力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复制性模仿能力、创造性模仿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3.1 复制性模仿能力

复制性模仿能力是指根据现有成熟技术进行操作和维护生产设备所具备的技术能力, 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技术能力。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 在原有的技术范围内, 达到有效操作的技术能力以及依照正规的日程或按照需要进行维修、保养现有的有形资产的能力;第二类包括在现有设计范围内, 调整和改进已有的生产技术, 以适应变化的条件以及增加产量的能力。

3.2 创造性模仿能力

创造性模仿能力是在现有的技术平台和核心技术构架内, 对原有设计进行创造性的模仿改进或重新设计, 以适应新的市场需要的能力。在此阶段, 企业开始根据本地的特性, 对产品和工艺进行调整和改进, 或进一步对产品作为一个系统进行重新设计。

3.3 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通过建立新的技术平台或改变核心技术而推出新产品的能力。自主创新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渐进的自主创新, 这是通过原有技术的融合或引入研究中的技术以建立新的技术平台;第二类是根本的自主创新, 这是通过自己的研究发明出全新的技术, 由此开发出全新的或新一代的产品类别。

4 不同利基战略类型与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匹配

后发企业如何根据当前的技术能力恰当的选择利基战略, 利基战略又是如何支持能力增长、以至推动能力增长呢?本文将从利基战略类型和技术能力增长两个维度, 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看利基战略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动态作用机理。

4.1 复制性模仿能力——流程利基主导

对处于复制性模仿能力阶段的企业, 其战略应以流程利基为主导, 通过模仿、复制、低成本等方式获取企业的生存能力。

在复制性模仿阶段, 面对成熟的产品技术, 由于后发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以及对国内市场的了解和其他优势, 可以通过获得领先企业技术许可或购买成熟技术或雇用技术专家等方式进入这个市场, 并逐渐占领低端产品市场。由于囿于资金和技术能力的限制, 后发企业一开始只能生产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产品, 市场定位也通常是领先企业所放弃的低端产品市场。该类市场一般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 但对价格比较敏感, 竞争领域内各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类似。由于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 企业竞争焦点在于产品质量合格基础上的价格最低, 因此产品利基战略主导是不合适的, 相反致力于降低生产成本的流程利基导向却能够为后发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在该阶段, 企业主要是熟练使用已经成熟的生产设备, 通过干中学掌握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诀窍和生产管理技能 (如质量管理) , 技术能力主要体现为生产中使用成熟技术的能力。因此, 以流程利基战略为主导, 企业能致力于尽快掌握生产运行技术, 尽可能发挥学习曲线效应, 提高生产稳定性和工艺的可靠性, 保证产品质量, 降低产品成本, 获得用户的认可并尽快的进入和扩大利基市场, 形成战略推动能力、能力驱动战略的良性循环。

另外, 流程利基主要引起企业内部组织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多以缄默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企业设备、人员、组织和日常操作规程内, 竞争者常常无法立即发现, 内部组织变化的收益也无法很快被模仿。因此, 同质产品竞争的情况下, 采用被竞争者难以模仿的流程利基战略能够使企业的竞争优势更持续。

4.2 创造性模防能力——流程利基和产品利基并重

在创造性模仿能力阶段, 后发企业在占领利基市场的同时开始扩大产品的应用域, 此时企业的利基战略导向应以流程利基和产品利基并重。

首先, 在原有的利基市场, 由于通过使用引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研究, 后发企业已经掌握了外部引进的技术。随着市场的占领, 后发企业能够学习更先进的技术, 从一个慢的跟随者转变为快的跟随者, 利用模仿R&D和反求工程等方式不断地进行工艺创新。在该市场实行流程利基主导战略, 可以促使企业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和企业生产技术要求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 从而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 扩大生产规模, 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份额。

其次, 经过利基市场的运营, 企业对这种相对成熟技术已经充分了解并能够恰当地将该技术应用于其他方面, 即能够根据不同市场特性重新设计产品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开始尝试进入其他细分市场如中端产品市场或其他地区市场。在其他市场实行以产品利基为导向的战略, 可以使企业逐渐摆脱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压力, 同时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增强技术能力。

当然, 企业在创造性模仿阶段, 虽然企业已经具有了工艺和产品重新设计的能力, 但在水平上仍低于国外先进水平。企业只是基于现有成熟技术的新应用继而创造新产品, 而不是对此技术加以改进和超越该技术领域的领先企业, 因此其生产的产品表现为功能改进、自有品牌的建立和产品的深度自主化。

4.3 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利基主导

经过前面两个过程的技术积累, 企业逐渐具备了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产品的开发能力。对任何一家从事制造业的公司来说, 其长期竞争优势最终都依赖于成功的产品开发能力。新产品开发孕育希望, 能提高企业市场地位, 改进财务绩效, 创造新的产业标准, 发现新的市场空隙, 甚至使整个企业再生。为了能够向主流市场或相关领域不断渗透, 企业必须开发出新的产品, 因此该阶段应实行产品利基为主导的战略。

在自主创新能力阶段, 研究与发展能力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 以产品利基战略为主导, 企业开始突破利基市场的限制, 并利用在利基市场上积累的资源持续投入到研究开发中, 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独特的核心技术能力和独立的技术平台, 开发出新的产品, 进入新的细分市场, 甚至开始多元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良性互动, 企业技术能力不断提升。

在自主创新阶段, 往往也是后发企业技术超越的机会窗口。因为追赶和学习最大的超越机会窗口将出现在技术轨迹更替、范式转换的阶段, 而后发企业产品利基战略导向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积累使得企业有能力把握这一机会。因此, 从动态角度看, 随着企业技术能力的增长, 企业主导的利基战略类型也应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变。当技术能力从复制性模仿能力、创造性模仿能力发展到自主创新能力时, 其主导的利基战略应依次分别为流程利基主导、流程和产品利基并重, 以及产品利基主导, 由此推动企业技术能力的阶梯式上升。表1显示了后发企业不同技术能力发展阶段的动态特征。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5 总 结

对于我国来说, 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国内市场增长迅速且需求结构多层次, 这不仅对高、精、尖产品有巨大需求, 而且很多传统产业和成熟技术的市场空间也很大。市场需求的迅速上升和国内需求市场的多层次性, 为我国后发企业迅速进入低端市场或其他利基市场提供了可能, 避免了其在初始进入时直接与先期进入的跨国公司进行面对面竞争, 提高了后发企业的进入成功率。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技术能力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复制性模仿阶段、创造性模仿阶段和自主创新阶段分别需要以流程利基主导、流程和产品利基并重以及产品利基主导, 只有这种连续的企业技术能力与战略的相互匹配才能保持企业持续的良好绩效并最终实现技术追赶和超越。

参考文献

[1].江积海.知识传导、动态能力与后发企业成长研究——中兴通讯的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 2006, 27 (1) :100~106

[2].Echols A.&Tasi W.Niche and performance:themoderating role of network embedded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6 (3) :219~238

[3].张米尔, 田丹.基于利基策略的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形成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5, 23 (6) :388~393

[4].Porter ME..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New York:Free Press, 1980

[5].Stuart TE.Network positions and propensities to collab-orate:an investiga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in a high-technology industr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8, 43 (3) :668~698

[6].Baum JAC&Oliver C.Toward an institutional ecologyof organizational found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 (5) :1378~1427

[7].Porter ME.What is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Review, 1996, 74 (6) :61~78

[8].Chatterjee S.Delivered desired outcomes efficiently:the creative key to competitive strateg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 40 (2) :78~95

[9].吴晓波.二次创新的进化过程[J].科研管理, 1995, 16 (2) :27~35

[10].Kim L.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M].刘小梅, 刘鸿基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 (原版1997)

[11].谢伟.技术学习过程的新模式[J].科研管理, 1999, 20 (4) :1~7

匹配性研究 篇8

任何液压系统都是由一个或多个基本液压回路组成的。所谓基本液压回路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功能而把某些液压元件和管道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油路结构。在这些基本液压回路中, 实现功率传递的调速回路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 因为液压传动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此[1]。调速回路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 分为节流调速回路、容积调速回路和容积节流调速回路。其中节流调速回路以其简单的结构形式和易于控制的调速特性, 而在定量液压系统中被广泛的应用。本文将针对定压节流调速回路中, 多执行元件间的设计参数匹配性问题进行说明。

2 多执行元件节流调速回路的特点

本文探讨的多执行元件节流调速回路, 是指采用定量泵的液压系统, 且在节流调速回路中, 并联两个以上液压执行元件的液压回路。其显著的特点是:系统布置简单, 可实现同时对多个执行元件的控制, 对减少液压系统的重量和成本十分有利;但多个执行元件之间会因压力和流量的彼此影响而在动作上相互牵制, 对有严格动作速度和顺序要求的系统, 其执行元件的设计较为复杂。

实际上在对多个执行元件进行控制的液压系统中, 多数采用一些特殊的回路来实现预定的动作要求。常见的这类回路有顺序动作回路、同步回路、互不干扰回路和多路换向回路等[3]。但在诸如航空、航天等对液压系统的体积、重量和可靠性等方面要求严格的领域里, 增加单独的控制回路会使本就狭小的安装空间更加拥挤不堪, 而复杂的回路显然也不利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因此通过对执行元件的活塞面积和出杆直径等参数的优化设计, 避免多个执行元件间的相互干扰而产生的多余动作, 甚至利用执行元件间的相互影响而达到独特的传动效果, 对于简化系统原理和减轻系统重量是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3 多执行元件间的设计匹配性分析

图1所示的是一个简化的多执行元件节流调速回路原理图, 对于拥有多个执行元件的节流调速回路来说, 执行元件之间的运动关系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3.1 执行元件外负载的影响

在液压系统中, 负载决定了压力。同样在多执行元件的节流调速回路中, 相同的受压面积下, 负载较轻的执行元件首先产生运动。而负载较重的执行元件需要液压系统建立起足够使其克服负载阻力的压力后, 才能进行动作。实际上大多数执行元件的压油面积并不相同,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需要同时考虑负载和压油面积的综合影响。在图1所示的回路中, 执行元件A和B的受压面处的液压压力相同, 则负载和受压面积的比值大小决定了哪个执行元件先动作。假设其负载分别为FÁ和FÁ, 若FÁFAÁ<ÂAÂ, 则执行机构A首先动作, 反之亦然。

3.2 回油端节流阀的影响

在液压系统原理设计中, 如果执行元件的一腔接通回油管路, 则一般情况下认为该处的液压压力为零。在多执行元件节流调速回路的静态分析中, 这种假设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在执行元件的运动过程中, 这种静态的假设由于回油端节流阀的节流效应而不再适用。在执行元件开始运动后, 回油端开始产生流量, 此时节流阀的两端产生压力差。由于节流阀的一端接通回油, 因此节流阀两端的压力差值即为执行元件回油腔的液压压力, 此压力随回油流量的增大而增大, 随节流面积的减小而增大。在某些液压系统的回路中, 执行元件回油腔的压力甚至会大于供油腔的压力。在图1所示的回路中, 若执行元件A进行匀速动作, 则其活塞两端受力具有以下的关系:

P1•A1=P2•A2+FA

从力的平衡方程中可以推出, 当外负载小于活塞两端面积差与供油压力的乘积, 即ÁF< (AÁ-AÂ) PÁ时, 回油腔的压力PÁ会大于供油腔的压力PÁ。

3.3 执行元件缸体直径的影响

在多执行元件节流调速回路中, 拥有较大作动缸体的执行元件, 其在整个回路中占有主体地位, 受其他执行元件的影响较小。而作动缸体较小的执行元件, 受其他执行元件的影响较大。

从以上几点主要的影响因素来看, 均与执行元件的压油面积相关。因此当我们在设计多执行元件节流调速回路的液压系统时, 为了使执行机构能够按照预想进行动作和实现功能, 平衡几种主要因素的影响, 可以通过调整各执行元件的压油面积实现。同一节流调速回路中各执行元件的匹配性设计也基于这几点而得以体现。

4 工程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在某型短途支线客机起落架收放液压系统中, 由起落架的上位锁作动筒、下位锁作动筒和收放作动筒三个执行元件组成了一个多执行元件的节流调速回路。在设计之初, 并未考虑执行元件间的匹配性问题, 各执行元件的压油面积仅由其静态输出力决定。在该系统地面联试时, 起落架收起过程中, 上位锁作动筒意外伸出, 仅在收放作动筒运动停止后缩回, 导致起落架收起上锁功能不稳定、可靠性差。

经过执行元件匹配性分析后, 发现收放作动筒在收起过程中的外负载小于活塞两端面积差与供油压力的乘积, 因此回油腔的压力大于供油腔压力。而上位锁作动筒由于未考虑多执行元件的匹配性, 在起落架收起过程中, 其回油腔的压油面积大于供油腔, 从而导致了其意外伸出的故障。后经过调整上位锁作动筒两腔的压油面积比, 减小回油端压油面积, 使回油端活塞受力小于供油端, 解决了该问题。

5 结论

在具有多执行元件的节流调速回路的设计工作中, 除通过静态分析确定执行元件的压油面积, 使输出力满足外负载的要求外。还应针对节流阀在执行元件运动的过程中的节流效应, 进行动态分析和匹配性设计, 以便各执行元件在动态过程中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的运动和功能。

参考文献

[1]液压传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飞机液压传动与伺服控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匹配性研究 篇9

针对高大空间建筑火灾,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日本学者Yanaka和Yamana依据区域模型结合Zukoski羽流卷吸理论为基础,推导出在烟气控制系统下中庭建筑内烟气温度、中庭内外压力差以及烟气沉积速度的预测公式。Chow C L等提出了用于预测火灾内部烟层交界面的改进流动模型,表明只要合理设计顶部自然开口,对于较大规模火灾,静态(自然)排烟成为可能。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经济又有效的方法,Chen Qingyan教授指出建筑通风性能的研究方法中,分析解或经验式存在较少;全尺寸或小尺寸试验主要用来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需要更为可靠和精确,且与其他建筑模拟模型耦合是发展趋势。何嘉鹏等人针对高层建筑利用FDS模拟火灾时风幕的挡烟效果,结果表明合理的送风气幕设置对烟气扩散有较好的阻挡作用。在实验方面,EnriqueSanmiguel-Rojas等人在西班牙20 m高的Centro Tecnologico del Metal方形中庭中研究了1.3MW和2.3MW火灾强度下的烟气流动和排烟规律。霍然等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高层建筑中应用空气幕防烟进行研究,在使用空气幕的情况下,区域内CO体积分数和烟气温度都有大幅降低。

笔者在验证了全尺寸模型可行性的基础上,针对该高大空间建筑提出利用两侧水平送风气幕代替多组送风口,利用FDS开展顶部排烟口开口率、送风/排烟风机速度、火源功率对不同防排烟模式的影响研究。

1 数值模拟与验证

1.1 基本守恒方程

采用火灾模拟软件FDS,该软件使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处理湍流流动,通过近似有限差分法来计算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组分守恒的偏微分方程以求解每个计算单元内气体密度、温度和组分体积分数等参数。方程的通用形式如式(1)所示:

式(1)中各项分别为:时间项、对流项、扩散项和源项。其中:τ为时间,s;ρ为气体密度,kg/m3;Φ为一般变量;uj为速度矢量组分,m/s;Γ为扩散因子;S表示源项。

1.2 物理模型

研究对象为28m(长)×24m(宽)×20m(高)的高大空间建筑,建筑下方两侧各有一个3 m(宽)×2.5 m(高)的门,兼作补风口。顶部开口为可调节大小的活动天窗,其中心位于建筑顶部正中央。建筑中上部两侧设有机械送风(排烟)口,每侧均匀布置8个风口,每个风口直径为1m。温度和CO体积分数测点布置如图1所示。火源中心为坐标原点。

1.3 实验和模拟工况设置

采用1/10的几何相似比搭建模型,设置了“顶部开口自然排烟+中上部机械侧送风”工况。具体工况设置见表1。室外环境温度均为26℃。不考虑环境风速。

模拟采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开发的FDS软件对原型建筑火灾进行全尺寸数值模拟。模拟计算中,网格大小对于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按照式(2)和式(3)对网格尺寸进行计算:

式中:ζχ为网格尺寸,m;D*为火灾半径,m;Q为热释放速率,kW;ρ为空气密度kg/m3;Cp为空气比热容,J/(kg·K);T∞为空气温度,K;g为重力加速度,kg/s2。综合考虑计算速度与计算精度,设置火源区范围为2 m(长)×2m(宽)×3m(高),网格尺寸为0.125m。

1.4 FDS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图2给出了不同工况该建筑顶棚自然排烟口a8测点、右侧门附近2m安全高度处b7测点的烟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由图2可以看出,实验所得的典型测点温度和模拟所得的相应测点温度,无论从温度值上还是变化趋势上都吻合得较好,说明所建立的全尺寸FDS数值模型是可行的。

2 自然排烟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大空间建筑自然排烟口的排烟效果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如自然排烟口开口率、排烟/送风风速、火源功率等,其中开口率为顶部开口面积与建筑地面面积的百分比。而且不同排烟模式设置下,自然排烟口排出的不仅是烟气,而是掺混了大量室内空气的混合气体。由文献[13]可知,通过测量CO体积分数,可得到排出的烟气质流量中,纯烟气、补充进的新鲜空气所占比例,如公式(4)所示,其中为纯烟气排出质流量,开口烟气质流量,为补充新鲜空气量。因此,为了分析自然排烟口在大空间建筑火灾中不同防排烟模式下排烟效率的大小,引入参数有效排烟质流量,kg/s,如式(5)所示,其中COopen由均匀布置在排烟口处五个测点测得,COspace由距火源上方1m周围四个测点测得。

模拟工况如表2所示,工况设置中气幕宽度为0.24m,风机开启时间为60s。分别统计400、600、1 000s时自然排烟口排烟质流量,分析顶部自然排烟口开口率、排烟/送风风速、火源功率因素对排烟效果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自然排烟口有效排烟质流量在机械排烟模式下始终为负值,这是由于机械排烟造成自然排烟口倒吸室外空气,没有起到排烟效果。自然排烟工况下,开口率因素对排烟效率影响较大,随着开口率增加,顶部排烟效率增大,开口率Rf=0.6时,随着时间增加,排烟效率明显下降。机械送风模式下,风口风速为9m/s时,由于两侧较大速度空气对撞,形成向上约40°的气幕,烟气顺势向上扩散,排烟口排烟效率高于3m/s和6m/s工况。而风速为6m/s时,空气幕在火源上方形成较好的气幕层,将烟气托住并较快扩散至侧壁面,烟气在上部空间填充。

3 各因素对烟气运动的影响分析

为了研究不同防排烟工况对大空间建筑内火灾烟气的影响。现选取空间内垂直方向的3个测点,测点坐标分别为(8,0,4)、(8,0,6)、(8,0,8),火源中心为坐标原点。分析不同工况下测点1 000s时的温度和CO体积分数,对比分析各因素对排烟效果的影响。

3.1 开口率的影响

图4为顶部排烟口不同开口率下空间测点(8,0,4)、(8,0,6)、(8,0,8)处烟气温度及CO体积分数。从图4可以看出,3个测点处不同开口率下温度和CO体积分数变化趋势相似。开口率对机械排烟模式下空间烟气的影响较小。在机械送风模式下,Rf=0.6时测点温度最高,为66.1℃,Rf=0.3时温度最低,为30.3℃,相比降低了54.2%,因此对于机械送风工况开口率最佳设置为0.3;在自然排烟模式下,随着开口率增加,最大温度值和最大CO体积分数值始终维持在较高范围内。

3.2 气幕风速的影响

图5为不同气幕风速下测点(8,0,4)、(8,0,6)、(8,0,8)处温度和CO体积分数变化。由于自然排烟模式不受风机风速的影响,在不同风速条件下测点处最大温度值和最大CO体积分数值不变。机械排烟模式下,当风速为3m/s时排烟效果最优,原因是随着排烟风机风速的增大,使得补入的空气直接由位于门上方的排烟口排出,而不能有效地将烟气排出。在机械送风模式下,当风速为6m/s时,机械送风在火源上部形成较好的空气层,使得烟气在空气层上方形成堆积,而测点位于空气幕以下,因此其最大温度与最大CO体积分数值较低。测点(8,0,4)处,机械送风模式该点最大温度在风速9m/s时最高,为65.1℃,风速6m/s时,为30.3℃,相比降低了53.5%,因此该模式下最佳送风风速为6m/s。

3.3 火源功率的影响

图6为不同火源功率下各排烟工况对测点(8,0,4)、(8,0,6)、(8,0,8)处温度和CO体积分数的影响。在测点(8,0,4)处,机械排烟模式和自然排烟模式都呈现出最大温度和最大CO体积分数值随着火源功率增大而升高的趋势;在机械送风模式下,当火源功率为4.5 MW时,温度最大值与CO体积分数最大值都低于其余两种火源工况,其原因是在该火源功率下,烟气能够较好地突破气幕,并在气幕上方堆积,从而降低气幕下方的烟气浓度。

4 结论

(1)针对具有顶部开口、底部两侧开门的高大空间建筑,通过1/10的模型试验台进行试验并与FDS全尺寸模拟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FDS全尺寸模型的可行性。

(2)定义了排烟质流量率来评价顶部自然排烟口排烟效率。结果表明,对于自然排烟模式,随着开口率的变大排烟效率提高;在机械排烟模式下,当排烟风速达到3m/s时,顶部自然排烟口处于倒吸状态而起不到排烟效果;在机械送风模式下,送风风速达到6m/s时,送风气幕诱导烟气向上部扩散,使得顶部排烟口排烟效率明显增大。

(3)合理的参数设置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匹配可以有效提升不同模式的排烟效果。对于机械排烟模式,在火源功率4.5 MW下,当Rf=0.3、v=-3m/s时,其排烟效果最佳。对于机械送风模式,在火源功率4.5 MW下,当Rf=0.3、v=6m/s时,其排烟效果最佳。

摘要:针对具有顶部自然排烟口的高大空间建筑火灾,在1/10的缩尺模型试验数据与全尺寸FDS模拟计算结果相吻合的基础上,提出用送风气幕代替多风口送风,研究顶部自然排烟口开口率、风机风速以及火源功率对自然排烟、机械排烟和机械送风三种防排烟模式的影响。对比这三种模式下测点的最高温度,并采用排烟质流量率对排烟口排烟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下达到最佳排烟效果时各参数设置明显不同。在机械排烟模式下,火源功率为4.5 MW、开口率为0.3%、风速为-3 m/s时排烟效果最佳;在机械送风模式下,火源功率为4.5 MW、开口率为0.3%、风速为6m/s时排烟效果最佳。

匹配性研究 篇10

一、P2P网络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不匹配。

由于逻辑层和物理网络的不匹配的原因,很容易出现同一消息重复穿越相同的物理链接的现象,带来大量多余流量。

根据文献的叙述,Gnutella网络是应用最广的典型的分布式P2P系统。而只有50000个节点的Gnutella网络,就会产生了330TB/月的流量。文献[2]指出:Gnutella网络中只有2%—5%的节点位于同一自治系统(AS)中,而超过40%的节点都位于前10大AS。这表明大部分的P2P网络流量都要跨越AS边界,增加了网间流量。

二、改进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不匹配的现有的办法。

现有,对P2P系统搜索效率的改进方法可以分为4类:基于转发机制、基于集群化、基于逻辑层拓扑优化及基于缓存。这四种方法可以一起使用,相互补充。目前已有的研究的相关工作,如下所述。

1. 基于转发机制

基于转发机制的改进方法原理,对于分布式P2P网络系统来说就是,节点根据物理网络信息选择一部分邻居节点而不是所有的逻辑邻居节点来转发查询消息。文献[4]提出的有向BFS方法中,每个节点维护一个基于一些量化值的信息,比如从邻居节点获得的查询结果walker数量、与该邻居节点的链接时延。节点选择返回最多查询结果的邻居节点或者最近的邻居节点来转发查询消息。文献[5]提出的K-walker查询方法,源节点会发送若干个不同的行走者(转发邻居节点)。行走者到达的节点,随机只选择一个邻居节点来转发该查询。而对于每个行走者来说,查询过程是顺序处理的。

2. 基于集群化

限制节点的交互信息的往来是严格控制资源搜索流量的关键问题。而将节点集群分组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首先,先对集群化进行理论描述文献[6]。通过估算互联网上任意两台主机间的近似距离(采用IP网络的时延来代表距离),生成加权图,加权值就是主机间的距离。这样,网络的集群化问题就被定义为图的最优化划分。用图论公式描述为:给定加权图、直径,将整个图划分为最少的N个集群,集群的总和覆盖全图。任意一个集群中,两个节点的间距小于K。这样形成的理想逻辑网络和物理网络结构的关系是,大部分逻辑层逻辑连接位于同一集群的各主机之间,而集群之间只通过少数逻辑连接来连通。

3. 基于逻辑层拓扑优化的方法

目前,有很多工作都是通过使用小范围的测量消息,来获知该范围内的拓扑信息,然后进行逻辑层的拓扑优化的。文献提出了LMT算法,是在Gnetella0.6 P2P网络协议基础上,设计了叫做TTL2的探测消息类型。

4. 基于缓存的方法

基于缓存的,包括数据索引缓存和内容缓存。集中式P2P系统提供集中索引服务器,保存所有节点的共享文件索引。KaZaA使用合作式的超级节点,每个超级节点保存一部分节点的文件索引。有些系统将保存索引这一功能分发到所有的节点。

三、基于聚类思想解决P2P网络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匹配性的新方法。

正如前文所说,P2P网络的位置知晓性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也确实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P2P网络的位置知晓性的问题,但是这些方法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基于缓存的方法必然对设备的性能有更高的要求,要有更大的存储空间才有可能保持的性能;基于转发机制的方法也存在着在某些情况下容易引发消息洪泛的可能。所以,基于这些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聚类思想的P2P网络的位置知晓性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聚类方法是数据挖掘技术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可以将解决P2P网络的位置知晓性的问题的方法中的基于集群化思想的地标方法与数据挖掘中的聚类思想相结合,从而得到新的解决P2P网络的位置知晓性的问题的方法。

本文讨论P2P网络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匹配问题,分析造成底层网络重复消息的理论原因,研究对等网络(P2P)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匹配问题。虽然对于P2P网络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匹配问题很多研究者提出了很多的研究方法,但是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本文根据网络环境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聚类的P2P网络知晓性的新算法。

参考文献

[1]K.Sripanidkulchai.The Popularity of Gnutella Queries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Scalability.http://www2.cs.cmu.edu/kun-wadee/research/p2p/gnutella.html, 2001.

[2]M.Ripeanu, A.Iamnitchi, and I.Foster.Mapping the Gnutella Network.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2.

[3]Yunhao Liu, Li Xiao, Xiaomei Liu, Lionel M.Ni, Xiaodong Zhang.Location Awareness in unstructured Peer-to-Peer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VOL.16, NO.2, FEBRUARY2005

[4]B.Yang and H.Garcia-Molina.Efficient Search in Peer-to-Peer Networks.Proc.22nd Int’l Conf.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ICDCS) , 2002.

[5]Q.Lv, P.Cao, E.Cohen, K.Li, and S.Shenker.Search and Replication in Unstructured Peer-to-Peer Networks.Proc.16th ACM Int’l Conf.Supercomputing, 2002.

[6]NG, T.E., AND ZHANG, H.Predicting Internet Network Distance with Coordinates-based Approaches.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FOCOM’02, New York, June2002.

上一篇:策略和建议下一篇:Fenton法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