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用文教学的认识

2024-07-17

对应用文教学的认识(精选十篇)

对应用文教学的认识 篇1

其实在历史上众多的数学家对无穷小也有过模糊的描述。这些描述与学生对无穷小最初的认识有些相似。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将“原子论”应用于数学, 认为线、面和立体等分别由有限多个原子组成, 计算立体的体积就等于将构成该立体的有限多个原子的体积加起来, 用此方法他第一个提出了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可以说这是无穷小和积分思想的先声。17世纪的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利列在《不可分量几何》中将面和立体看成不可分量“流动”所生成, 在他看来不可分量就是无穷小。

古希腊的一篇极重要的文献《阿基米德方法》中阿基米德运用穷竭法来解决二次曲线曲面的一些问题。阿基米德的穷竭法蕴涵了极限的思想, 但他极力避开无穷小这一概念, 以保证推理的严密性。因为他认为无穷小概念存在着说不清的矛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芝诺悖论。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了阿基里斯追乌龟说来否定时空的无限可分, 又提出了飞矢不动说来否定时空的有限可分。若从此时算起, 无穷小是否存在困扰了数学家们2000多年。

17世纪中叶, 牛顿和莱布尼茨对微积分的创立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但是他们都没能用一个严密的方法来定义无穷小, 存在不少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论述。牛顿在《求积法》中说:“让增量迅速消失”;莱布尼茨说“一个永远疾驰和变化的量直到消失为零”;“愿要多小就有多小的量”;“无穷小不是简单的零, 而是相对的零, 就是说它是消失的量, 但仍保持着它那正在消失的特征。”但他又说“我不太相信度量中真正有无穷小”。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描述是模糊的动态的, 仅凭借直觉和经验来理解问题。但是这样模糊描述而没有精确的数学定义会使许多微积分问题无法进一步研究, 甚至出现许多错误, 例如莱布尼茨去讨论级数。

当时这些对无穷小的描述遭到了大量的怀疑批评甚至是指责和攻击。18世纪的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讥讽牛顿的无穷小量是“逝去的鬼魂”。[1]无穷小存在吗, 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很多的矛盾或悖论?作为微积分的基础, 对无穷小的理解便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这就导致了数学史称之为的第2次数学危机。

2 从直观的几何方法到极限定义的算术化

许多教材在引入极限时常举正多边形边数倍增逐渐趋近于圆的例子。也许学生会问几何方法来定义极限和无穷小不是也可以吗?不是很直观吗?而ε-δ语言运用的是减法、绝对值, 小于等算术运算来定义极限。这种算术化的定义为什么更好呢?

其实从古希腊的安提丰、阿基米德等的穷竭法到17世纪意大利的卡瓦列里的不可分几何, 几何方法一直是微积分研究的主要方法, 甚至认为微积分与几何不可分割, 只能是几何的一部分。17世纪费马等人运用算术解析方法来研究微积分, 却受到广泛强烈地批评, 例如沃利斯的《无限算术》被指为“卑劣的书”、“符号的疮疤”。[2]但是将极限建立在几何直觉上是不可能将极限更一般更精确地描述出来的, 也限制了解析方法的发展。

到了18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将以函数形式来研究微积分, 完全走出了几何学的禁锢, 不需要把微积分问题都归为图形来研究。在19世纪柯西和魏尔斯特拉斯最终用算术运算来定义极限, 极大促进了微积分的发展。

3 ε-δ语言定义无穷小的意义

经过达朗贝尔、波尔查诺、柯西、魏尔斯特拉斯等数学家200多年的努力, 直到19世纪ε-δ语言才成为严格精确定义极限和无穷小的方法[3]。与历史上模糊动态的描述相比, 可以让学生从中看到ε-δ语言四个显著的特点:

3.1 无穷小以函数为研究对象, 是描述自变量的范围, 是函数

值与0的距离, 尽管函数对我们是如此平常, 但柯西等人引入函数在当时是重大的历史突破, 因为之前没有函数概念情况下讨论无穷小其关系很混乱。

3.2 ε-δ语言是静态的, 当中没有诸如“趋近”、“瞬间”、“越来越

靠近”等物理运动式的模糊说明, 用的只是数学逻辑符号, 非常简练清楚。完全没有17世纪牛顿和莱布尼茨自己都承认没有说清道明的尴尬。

3.3 定义严格而精确能使之成为微积分众多定理和方法的演绎基础, 不会产生理论上的矛盾和错误, 这才有可能让研究更深入。

当柯西在巴黎科学院宣读一篇关于级数收敛性的文章时, 老数学家拉普拉斯大惊失色, 会后匆忙回家检查他的《天体力学》里的级数是否收敛是否有错误[2]。足见定义的严格精确具有的巨大作用。有了这些历史知识, 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用这种逻辑方式定义而不用模糊动态的直观解释。

3.4 ε-δ语言运用的是减法、绝对值, 小于等算术运算来定义无穷小, 脱离了几何的束缚。

柯西和魏尔斯特拉斯最终用算术运算来定义无穷小, 极大促进了微积分的发展。

4 学生了解无穷小的历史在教学上的意义

许多学生甚至部分老师认为不理解ε-δ语言同样可以学好后面的高等数学课程。其实对极限定义的理解不是“用没用”这么简单, 笔者认为这是转变学生数学思维方式不可多得的教书环节。以往的中小学数学都是在直观基础上来定义概念的。在学生头脑里数学就是对现实生活或直觉的符号抽象。我们结合微积分史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明白, 只要不前后矛盾数学就可以建立起它的逻辑关系体系, 并不是简单地以现实空间或直觉为归纳基础, 只是数学与科学问题结合有助于问题的解决[4]。正是这一数学思维的转变才有了现代数学, 如非欧几何、集合论、实数论等。所以数学教师也可以以史来传道授业解惑, 真正发挥高等数学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无穷小是整个高等数学的基础, 有时我们也把微积分叫做“无穷小分析”。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比较肤浅。很多学生都会问, 无穷小就是变量趋于零, 为什么要用ε-δ语言这样抽象的定义来描述, 反而使我们感到这个概念不好理解了。针对学生的认识我们可以结合数学史上的第2次数学危机来加强学生对无穷小的理解, 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加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无穷小是高等数学基础, 通过向学生讲解数学史上的第2次数学危机和关于无穷小概念的研究发展历程, 可以加强学生对无穷小的理解, 转变学生的一些数学思维方式。

关键词:高等数学,无穷小,数学危机

参考文献

[1]龚升, 林立军.简明微积分发展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5.[1]龚升, 林立军.简明微积分发展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5.

[2]Carl B Boyer.微积分概念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2]Carl B Boyer.微积分概念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3]Katz V J.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Brief Version[M].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4.[3]Katz V J.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Brief Version[M].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4.

[4]Morris Kline.数学与知识的探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4]Morris Kline.数学与知识的探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对应用文写作特点的认识 篇2

一.应用文写作的四大特点

应用文作为应用型文书有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四点是实用性,时效性,程式性以及简明性。

二.以行政公文写作为例分析应用文写作的四大特点

.行政公文的定义:行政公文指的是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工具。

实用性:正如行政公文定义中所说的行政公文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工具,这也就说明我们撰写行政公文的目的是依据行政公文来进行公务活动。而且公文是在公务活动中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是为了现实的特定工作或完成特定的限时任务而制作发布的,因此具有明确的效用性。例如请示公文就一定是包含了某机关向其上级机关请示某问题以求得解决问题这一效用。

时效性:公文式在现实工作中形成和使用的,因此,它的作用有时间的限制。某项工作一旦完成,由这项工作所形成并使用的公文的作用也就随之结束。例如某某市卫生局2014年关于防治春季流感的通知,在2014年春季这一时限过去之后,这一公文将结束其作用。

程式性:公文的制发中有着严格的程式规定。即公文必须按照党和国家领导机关颁发并发布的公文规范制发,使用有明确规定的文种,遵循规定的格式和 行文程序,不得擅改。我们所写的行政公文不同文种都有着不同但是严格的程式规范,只有确保行政公文按照规定格式来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执行双方去理解公文的目的,而且进一步确保了公文的法定性。

简明性:在行政公文的书写中要求作者书写的情况属实,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文字精炼,书写工整,标点准确,篇幅力求精短。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固定使用事务性语汇,大量使用专业术语,规范使用新生简缩词以及文言词。

三.总结

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点滴认识 篇3

关键词:应用题多角度思考生活实际兴趣

解应用题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孩子小,其思维还是以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而应用题却是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抽象思维为特征.那么,如何对低龄学生进行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呢?

一、把生活实际与应用题结合起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用题选材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呈现形式多样化。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事物出发,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把一些抽象、繁难的题目转化成简单、与生活更为贴近的题目。转化的目的是它能分散难点,化繁为简,有迎刃而解的妙处。例如:一列快车由甲城开到乙城需要10时,一列慢车从乙城开到甲城需要15时,两车同时从两城相对开出,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120千米,两城相距多少千米?从这道题形式上看是“相遇问题”,要解决并不容易,如转化成“工程问题”来解决就毫不费事了。转化后的应用题为:“甲、乙两辆洒水车执行甲城和乙城之间的马路洒水任务,甲车独洒需10时,乙车独洒需15时,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城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洒120千米,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当应用题教学更贴近于实际生活,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就不再对应用题感到畏惧。

二、教学生学会审题及解题步骤,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首先要让学学会审题所谓审题,就是理解题意。看到一道应用题,要反复默读,弄清已知条件和提出的主要问题。要想解决好应用题,审题是至关重要的,题目的意思不理解,思路就不清晰,要想做出来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解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地把题目的意思理解透,题目的意思明白了,就等于题目解出了一半,教师在教学中要故意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容易理解老师的思路,学生的思维会在老师的长期训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然后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就是指题目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及所求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某班有男生27人,有女生22人,问该班共有学生多少人?其数量关系是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如果问,男生是女生的多少倍?则数量关系就是倍数比的关系。在应用题中,有的题数量关系简单,很容易弄清,有的题则数量关系复杂,这就需要对已知条件中所有的数量进行综合分析,只有弄清数量关系,才能找到解题途径。再列式解答依据分析得到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如果是方程应用题的解决,还要注意检验解答过程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与原题的题意是否相符,最后写出答案。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便于对他们思维能力的不同方面进行训练。其实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很多,关键是学生能否感受到,并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摆脱习惯方法的干扰;引导学生跳出原来的解题模式。例如,一间房子地面用边长为3分米的方地砖铺地,共需96块,如果用边长为4分米的方地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由于比例应用题干扰,部分学生会且只会用反比例解:3×3×96=4×4×X,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用一般应用题的方法去解,于是又有了以下几种:3×3×96÷(4×4),96×(3×3÷4÷4)或96÷(4×4÷3÷3)。

三、结合画图,分析解决问题

以纯文字形式进行讲解,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从现实世界抽象数学关系的能力,影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出现后,数学教材中所接触到的应用题更多的是以表格、图文形式出现的,利用图形结合讲解,运用画图讲解分析是最好的手段,如上坡、下坡问题,环形路问题,行程问题等,通过画图可以直观地找到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学生也易于理解,在具体解题时,画图肯定比凭空想象简单的多。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题分析的良好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画出示意图以帮助解题。例如这道应用题:二月份甲的奖金是乙的4倍。三月份甲比上月多得奖金8元,乙比上月少得奖金2元,三月份甲的奖金是乙的6倍。问三月份乙得奖金多少元?

由题意可知,二月份和三月份甲的奖金都是以乙的奖金数为“1”,但二月份和三月份乙的奖金数是不一样的,所以题目中的“4倍”与“6倍”的单位“1”是不相同的,这就需要用转化法统一单位“1”。但是转化的方法与上题不同,为了便于说明,先画出图。(如图所示)

已知二月份甲的奖金是乙的4倍,把甲二月份奖金4份中的每一份去掉2元,那么每一份余下的部分就与乙三月份的奖金同样多。这就是说,甲二月份的奖金比乙三月份奖金的4倍多8元。从而可知,乙三月份奖金的6倍比乙三月份奖金的4倍多16元。运用“同样多”的概念,就把“4倍”与“6倍”的单位“1”统一成以乙三月份的奖金为单位“1”了。从而得到(2×4+8)÷(6-4)=8(元)

总之,通过应用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资料:

对应用文教学的认识 篇4

一、金融危机下国贸专业就业困难的原因和就业前景分析

1. 国贸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根本点在于学校定位、教育模式、就业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都是“千校一面”, 缺乏特色和竞争力;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无法适应不同层次、市场的需求;学生对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缺乏良好规划;存在传统的等、靠、要思想, 对现实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基本的应对能力。有人在2008年10月7日到2008年11月16日期间对福步外贸论坛500名会员进行了国际贸易专业就业情况的调查 (有效回复399人)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就业形势非常好, 比2007好”的, 有11人 (2.76%) ;认为“就业形势好, 和2007差不多”的, 有10人 (2.51%) ;认为“就业形势还行, 比大多数行业好”的, 有30人 (7.52%) ;认为“就业形势一般, 在各行业中居中”的, 有121人 (30.33%) ;认为“就业形势差, 在各行业中居下”的, 有153人 (38.35%) ;认为“就业形势极其严峻, 建议改行”的, 有74人 (18.55%) 。在调查中超过50%的人认为国贸专业的就业存在困难。

2. 就业前景分析

中国加入WTO后, 外贸总额平均增长速度为28.8%, 增长最高的年份达到了35%。全世界贸易增长年平均率12%。中国是第二大出口国, 其增长率有20%~30%, 把全世界的增长率提高了好几个百分点。如果扣掉中国, 全世界贸易增长率只是个位数。现在, 我国出口中94.9%是制成品, 2007年57.6%是机电产业。我国对外开放成果的关键在于引进外资和增强国内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吸收出口导向型的外商企业,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劳动成本上升后, 转到中国, 和低成本劳动力融合起来, 使得中国一下就融入了东亚的生产网络里, 最终靠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 面向全球出口。在我国出口当中有58%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二是我国实行一系列的出口鼓励政策, 包括出口退税等。我国现在是全世界竞争力最强的低成本制造商, 有774种商品制成品中国出口排名第一, 出口总额现在已经超过美国, 排世界第二。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 近五年, 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 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2倍, 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位外贸专才计算, 就需要180万人。而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 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 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 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 尚有100多万人才的大缺口。

目前我国的国际经贸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严重不足, 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人数不多。在21世纪,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地球村的出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 与国外的贸易往来将进一步增大, 因此大批量地培养国际经贸人才已成为我国人才培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 如今对人才的要求有了全面提升, 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物操作经验, 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 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 从业经验丰富。

二、实践性教学环节构成及实施

1. 构成

一是通过课堂教学训练 (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分析等) 架设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桥梁;二是进出口贸易模拟操作实验室仿真国际商务环境的专项技能培训, 是学生认识自己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重要平台;三是校外实践性教学课程, 通过到对口外经贸单位进行业务技能的实习和训练, 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实践意识和质量意识, 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 (论文) 等实践教学环节。尤其要完善管理制度,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一方面提高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 加强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另一方面,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真正实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目标。

2. 加强课堂教学训练, 夯实实践性教学基础

课堂教学的组织改革主要是围绕实现课堂主体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改善师生关系以及建立健全合理与科学的教学考试评估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 目的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师生于课堂教学内外的互动, 既表现于师生间的思想和语言交流, 也表现于课堂讲学的形成条件和效果。在课堂中, 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常以动态形式存在于教学全过程, 并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从要件。融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训练, 通过讲解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行业热点等, 有效地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 我们把实践性教学的焦点主要放在模拟实习和毕业实习上面, 对课堂教学的教学训练认识不足, 导致学生的主要兴趣和精力都偏向模拟实习, 一方面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学习精力投入不够, 也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要正确发挥实务课程在实践性教学中的功能, 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我们有必要对课堂教学训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的探讨,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开阔学生的视野,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 案例教学的使用。结合多媒体手段, 以案例、互动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来总结教学的中心内容和知识点,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互动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如补偿贸易理论的教学, 教学步骤是: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布置课后准备作业 (我国补偿贸易和外汇储备的数据和外汇管理政策的变动角度分析) —介绍新的发展情况—引导学习总结 (布置课堂讨论) 。

(2) 专题教学的展开。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选择相应的专题性教学内容, 为重点解决某一教学问题, 通过专题教学, 使学生系统了解我国在不同领域逐步开放政策的历程, 结合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 分析论证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程序。

在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注意启发和引导, 重视非智力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共同讨论不但可以强化学习效果, 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方便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建立健全合理与科学的教学考试评估机制, 加大平时积累的比重。

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篇5

尤丽吐孜·吾守尔

(乌鲁木齐市65中学一级教师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要 “双语”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来读﹑写和听﹑说;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交际需要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双语教学”是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关键词 “双语”;“双语教学”

当前,“德育教育”﹑“探究性学习”﹑“双语教学”等新概念已成为新世纪的“热门主题”,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新的着陆点,其中﹑“双语教学”是最引人注目的视点 之一了。

今年(2005年9月)﹑我得到了参加乌鲁木齐市“双语”骨干培训班学习(为期一年)的机会。我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有了更新的意识,意识到了人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完人,人生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学习过程,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说人为了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继续学习﹑要终生学习。意识到了﹑语言当前从一种交际工具变为了一种思想﹑变为了一种知识库。

我们都知道,充满竞争的21世纪需要“跨世纪”人才“复合型人才”,总的来说,不仅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还要求我们具备高素质﹑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因此,大力发展我们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市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有了不可忽视的发展,但与全疆教育工作发相比展而言,民族教育教学质量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前,随着形势的发展,学习语言,掌握普通话,大力推进“双语教学”﹑成为了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当前,“双语”和“双语教学”是当前民族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下面我谈谈在“双语”培训学习中,对“双语”和“双语教学”的一点认识。

一、“双语”的定义

能用两种语言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民族语言基本等同地运用听,说,读,写,当然是母语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举例来说:能用两种语言的人可能:1)使用一种语言来﹑听说读写;2)在不同场合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在家用本民族语言,在工作中,使用另一种语言;3)讨论学校生活时,使用一种语言,而用另一种语言谈论个人情感。

二、“双语教学”的定义《浪漫应用语言学字典》所给的定义是: “双语教学”是能在学校里用第二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

1)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称为;“漫入型”“双语教学”。

2)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模式称为过度型“双语教学”。3)学生刚入学校时,使用本民族语言,然后逐渐地

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

三、“双语教学”的成功条件

(一)是理念,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功能,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教师应该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发展,既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活泼主动地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是指要在观念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

2)生活世界的教学生态观。学校的教育教学不应当被压缩在学科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它要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与情感的高度统一。

3)民主化的教学理念。教学的民主化,意味着教育教学由一统化走向多样化。

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素质教育和新的教学模式的一个新突破口,新理念是新教学模式的最根本目标。我们达到根本目标需要文化交往,大量获取新信息,获取很多知识。为了满足我们这些需要,(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为人师表,是教育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言语,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我市已经大规模的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了“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才能自如的进入新的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是“双语教学”成功的主要力量。

(三)是环境条件:教育是讲环境的,环境是人的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是人成长发展的土壤。学生一走进校门,感到十分轻松,舒畅的环境,自然而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加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各种各样的学习环境就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是一种“双语教学”不可缺少的条件。

(四)是组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看电影和收听广播,组织汉语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学习汉语周”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汉语水平,是一种“双语教学”成功的精神条件。

总而言之,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掌握了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学会一门语言,不但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张嘴,还多了一个头脑!语言是构造完美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和“双语教学”是“以人为本”,推进和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 需要。我认为,我们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通过深入地学习思考,认真分析研究,统一认识,确定目标,就能将“双语教学”成功地进行下去。

My Idea About Bilingual and Blingual Teaching

Yultuz(STAR)

[Abstract] “Bilingual”be able to read and written only on language.Use each language in different types of situation.eg: Use each language for different communicativepurposes.eg: “bilingual teaching ” the use of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Key words ] “Bilingual” ;“bilingual teaching”

作者简介:尤丽吐孜.吾守尔(1971-),女,维吾尔族,乌鲁木齐市65中学一级教师。

联系电话:***

我对“双语”和“双语教学”的

一点认识

乌鲁木齐市65中学教师:尤丽吐孜.吾守尔

对应用文教学的认识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师;多媒体;认识;应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辅助工具,因而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多媒体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和吹捧,同时也有教师把它当作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和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关键指标。其实不然,多媒体的身份只是辅助,而不是关键环节。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对教材的处理,还有就是教师本身对多媒体的应用熟练程度,而不是只要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就会好,学生就容易接受,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在此,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多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浅谈几点看法,供同行参考,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

一、以教材内容选择多媒体

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主要还是要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来突破教学内容。在大多数的教材内容中,选取多媒体进行教学主要是节省教师书写时间。能够用多媒体直接反应教学直观性的内容其实并不多。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选择,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有效服务,不能为了形式化教学而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活跃度,但也有可能因学生的好奇心和活跃度而转移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灵活选择多媒体和有效控制教学。如,《走进化学世界》一节如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再加上教师精妙的课堂语言的讲解,通过精心设计的引导讨论,在教学上才会让学生觉得化学是一门神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讲到原子、分子的内容时,通过多媒体把微观的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就可感受到这些微粒的运动的存在。在讲到质量守恒定律时,这点如果用实验来突破教学目标,可能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如果采用多媒体,效果就非常明显。在一些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教学中,可先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引起重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才会避免不必要的突发事件发生。

二、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多媒体

教学是面对学生,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具、多媒体的运用都要为学生而设定,不要为了展示教师本人的个人表现而偏离了教学的根本宗旨,更不能把现有的教学设计而照搬到课堂教学,这样是对学生一种不负责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选择,就要研究学生能否采用多媒体教学,选择怎样的媒体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时要考虑到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学对象,使其学有所获。如,一个教师带有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在层次好的班级,多媒体的选择应主要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可以了;在层次差点的班级,还要考虑到对学生形成知识的具体化,也就是说通过多媒体把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困难问题容易化,让学生轻松获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另外,在一些偏远农村初中学校,因学校设备有限,有些班级学生从未接触过多媒体教学,教师突然要使用这新鲜玩意儿给学生上课,这时教师不但要研究多媒体的设计和选择,还要研究教学中如何把学生从新鲜感中拉回来,要不然会适得其反,乱了自己的方寸,打乱了教学阵脚。所以,在教学中对多媒体的选择和应用,对学生的研究是至关重要。

三、加强化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自我研修

化学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脱离了实验,教学就成了无味的演讲,要想让化学学科在实验和信息技术手段下进行教学,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还要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化学知识和化学素材的能力,并能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这样在化学教学中才能使“教学、实验、多媒体应用、学生参与、学生对知识获取”得到融会贯通。在这种背景下,必须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要具有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否则我们的教学将无法与时俱进。首先,多参加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达到化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学会化学素材归纳整理、ppt制作、简单动画制作与处理、化学仪器画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多媒体选取、从网络中寻找适合的素材。如,在设计教学时,对多媒体的选择,只要我们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我们的教学课件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从网上寻找;可以是图文结合的,也可有声影相随。其次,教师加强自我研修和反思,培训毕竟是短暂的,内容是很肤浅的,在实际应用中,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参加培训,更要在实践应用中进行研修,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我们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能力。最后,我们化学教师还要具有化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评估能力,也就是在教学中,对我们使用的课件等媒体会使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达到什么样目的,这样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会有什么样的区别等都要作出相应的判断,从而改进教学方式。科学地选择相应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应用文教学的认识 篇7

应用型本科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备金融、保险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保险领域从事营销、管理,并能够在银行、证券、投资及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实际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保险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保险机构逐渐增多,对保险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但同时也对保险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险人才市场上出现了保险人才供应和保险人才需求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双重特征,具体表现为保险人才供求的“两难矛盾”:“保险业界人才难求,保险学生工作难找”。究其原因,有自1959年我国商业保险停办到1980年恢复,这20年间没有任何保险教育的历史原因,也有保险人才知识结构方面的因素。历史原因导致保险人才市场人才需求大于人才供给的总量失衡;高校培养保险人才的知识结构滞后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则是导致保险人才市场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双重失衡,尤其是知识结构的失衡严重制约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使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很难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逐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一个转折,人们的消费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包括保险在内的非必需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将会急速上升,到时人们不仅需要传统的保险产品来规避风险,而且可以利用保险创新产品来投资理财,或者是规避风险和投资理财的某种综合。这一规律对保险消费的影响,已被许多国家保险业发展史所证明,人均国民收入的特定水平,成为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百分比)和保险密度(根据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高速增长的转折点。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这一水平时,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增长速度,会大大超出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可以乐观地预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我国保险业距离这一历史转折点已不太遥远,而这一历史转折点的到来,无疑会对我国保险业的腾飞产生强劲的带动作用。为积极迎接这一机遇,就要求我国高校培养的保险人才能够洞察保险市场需求,具有创造性地生产、宣传、销售保险创新产品的能力。据悉,在2000年投资连接型产品大受欢迎的时候,一些国内的保险公司迟迟没有动作,就是因为当时有人才短缺的苦衷,因为投资型产品对精算与投资风险控制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为达到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应突出保险精算、利息理论、金融工程、保险投资等金融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地位,优化我国保险人才的知识结构,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保险与金融的关系

现代保险学者一般从经济角度和法律意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保险。从经济角度讲,保险是分摊灾害事故的一种财务安排。在许多人把损失风险转移给保险组织的情况下,由于保险组织集中了大量同质的风险,所以能借助大数法则来正确预见损失发生的金额,据此制定保险费率(保险精算的研究对象),并通过向所有成员收取保险费来补偿少数成员遭受的意外事故损失。从法律意义上讲,保险是以保险人同意补偿被保险人损失的一种合同安排。

保险最基本的功能是经济补偿功能,这种功能可以概括为:维护社会再生产过程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平衡性。时间上的连续性指社会在生产过程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生产中断得到及时补偿和恢复;空间上的平衡性指生产资源的原有配置结构,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发生失衡现象,保险机制通过补偿功能的发挥,及时克服这一现象,维护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

美国学者兹维·博迪和罗伯特·C·莫顿认为,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广义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体系,狭义的金融体系是金融机构体系。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被视为现代金融的三大支柱,保险业已成为现代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保险学作为金融学科的一个分支,必将构成金融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出,保险和金融都是研究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资源的跨期合理配置问题,即经营的对象都是风险。但传统保险经营的是纯粹风险,即只有损失的可能性没有获利可能性的风险,不经营投机风险(如价格风险),即既有损失可能性也有获利可能性的风险,部分原因在于传统的保险强调经济补偿而不是通过保险获利。而投机风险由金融机构体系的其他机构(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通过提供金融合约来加以管理(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等)。但在近几十年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综合风险管理、非传统风险转移工具的开发、新型保险险种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后,部分投机风险也被纳入一些非传统保险产品的功能范围内。如投资联结保险、分红保险、万能保险等,这些险种是不同金融产品间功能界限模糊的产物,提供的是保障和投资功能,突破了传统保险的保障概念,使得现代保险的概念拓展至投机风险。所以,保险学是金融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金融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且保险有向其他金融领域渗透的内在倾向。

同时,现代保险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现代金融业的大环境、大背景,必须根植于现代金融的土壤中。首先,保险创新产品的定价依赖于现代金融理论,比如上市交易的巨灾保险衍生品、上市交易的气温衍生品、巨灾再保险掉期、纯粹巨灾互换以及整体化风险管理等都利用了现代金融理论衍生产品的定价技术。其次,保险公司是一国资本市场乃至国际金融市场上极其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的很多保单,比如投资连接保险、分红保险和人寿保险等具有储蓄功能,保费收入形成一笔长期稳定的投资基金,可以投资于一国的资本市场,同时也只有通过投资于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保单中规定的收益。所以,保险基金同一国的金融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最后,保险公司需要管理自身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这同样需要金融理论模型、金融工具的支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保险学是金融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校的金融学科没有保险学,其金融学科就是残缺不全的,这将从一定程度上制约其金融学科地位的高度。同时,保险学科的发展必须植根于金融学的基础之上。

三、突出金融基础理论在本科保险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笔者先后从事保险精算、风险管理、统计学原理和金融学的教学工作,在保险精算和风险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学生数理和金融方面基础的薄弱。为适应市场对保险人才多层次的需求,本科保险专业应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以下三个方面的课程,从而使保险课程体系更加完整和系统。

首先,金融基础理论。用金融学替代原有的金融学概论,风险管理课程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及教材的选择上应包括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增加证券投资学(或保险投资学)、金融市场学、计量经济学、保险精算、金融工程与金融经济学课程,其中金融工程与金融经济学可作为选修课程。

其次,数理方法。在数理方法课程的设置上本着够用为原则。为此,增设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线性代数课程,运筹学作为选修课程。

最后,相关软件。保险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一门数据分析软件,如Eviews、Spss、SAS等。

摘要:我国高校培养的保险人才知识结构滞后于我国保险业发展, 导致保险人才市场结构失衡。通过对保险学科根植于金融学科的认识, 提出进行保险专业课程建设, 优化培养人才知识结构, 是解决结构失衡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保险学科,金融学科,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许谨良.风险管理 (第二版) [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赵立航.我国保险教育回顾与展望[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4.

对会计稳健性原则应用的几点认识 篇8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 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 应持谨慎的态度。它可以理解为是对会计人员在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 在充分考虑了相关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以及配比原则等其他会计原则的前提下, 按会计不确定性程度大小"谨慎"的选用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一种要求。

2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在实际中的运用, 有以下几种情况:

2.1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稳健原则的典型方法

这一原则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要依据, 可以真正体现出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的特征。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将市价定义为可变现净值。所谓的可变现净值, 是指在正常经营过程中, 以预计售价减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余额, 而不是指存货的现行售价。当市价低于存货成本时, 意味着企业持有的存货将导致一定的损失, 应将这部分损失从资产价值中抵消, 列入当期损益。如果仍按成本计价可能不能反映其实际所拥有的价值, 甚至会出现资产浮夸的现象。为了稳健反应存货的价值, 应以市价取代历史成本计算期末存货的价值。

2.1.1 坏账准备

《准则》扩大了计提坏账准备范围, 即除应收账款外, 其他应收款也列入了计提的范围;计提比例和计提方法均由企业自主合理确定, 这就给企业增加了选择的空间, 有利于企业抵御坏账损失产生的风险。

2.1.2 存货跌价准备

《准则》规定, 资产负债表中,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即对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

2.1.3 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减值准备

《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 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 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 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 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予其账面价值的, 企业应当按照所确认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金额,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等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上, 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商誉项目按照减去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反映,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作为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反映。

2.1.4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预计发生减值时, 应当根据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上, “持有至到期投资”项目, 应当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期末余额, 减去“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期末余瓿后的金额填列。

另外, 新《准则》规定,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随意转回。

2.2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上也体现出稳健性原则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直线折旧法 (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 和加速折旧法 (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 两大类。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能大, 利用率高, 修理费用小, 收入多, 而设备的后期则相反, 因而在设备使用初期加速折旧, 计提较多的折旧能使收入与费用更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

2.3 待摊费用的摊销

《准则》规定, 待摊费用应在一年内摊销完毕, 但如果待摊费用所应摊销的项目, 不能再为企业带来利益, 应将尚未摊销的待摊费用全部转入当期成本、费用。

2.4 待处理财产损益要当年处理完毕

《准则》规定:存货、固定资产应当定期盘点, 每年至少盘点一次。盘点结果如果与账面记录不符, 应于期末前查明原因, 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 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 (厂长) 会议及类似机构批准后, 应在期末结账前计入当期损益, 不允许列示于资产方。这样, 企业对长期积压贬值、变现能力差, 账面成本高于市价的存货和盘盈、盘亏、毁损的固定资产的处理有了充分的自主权, 可确保这两项资产的变现能力。

2.5 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收入必须在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时才能确认: (1)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 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 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人企业; (5) 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其中收入能否可靠地计量, 是确认收入的基本前提。例如, 如果在销售过程中由于某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可能出现商品销售价格发生变动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新的商品销售价格未确定前通常不应确认商品销售收入;而且根据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原则, 如果有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不能够合理地估计, 企业不应确认收人, 已收到的价款应确认为负债。这些规定, 充分体现了稳健性原则。

2.6 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规定: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例如, 该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 则应将其报废并予转销, 其账面价值转作当期损益。

3 关于稳健性原则正确运用的几点思考

实行稳健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是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3.1 体现稳健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

在稳健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 适度把握是关键。“适度”意味着要在有充分证据表明相关经济利益流入和能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将资产或收益予以反映;反之, 则不反映负债或损失。“透度”把握不准, 不仅会导致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 与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不相关, 更严重的是可能误导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各项决策, 甚至扰乱会计市场, 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

3.2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贯彻和运用的行为主体。应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稳健性原则时把握好“度”, 只有会计人员准确把握稳健性原则的实质, 提高其判断能力, 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 才能力求做到客观和公正, 避免主观和随意。

3.3 税收因素

对英语写作教学的认识 篇9

然而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缺乏足够的训练,对英语写作要么感到无从下手,要么用词不当,构句无章,错误频出,行文不流畅,表达不地道,无写作质量可言。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促进写作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一、从词汇教学入手,抓好语言基本功

进行写作,词汇是必不可少的,正如盖房子需要沙、石、水泥、钢筋一样。词汇是写作的基本材料,少一点都不行。词汇量小,就很难得心应手地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词汇教学往往被认为是枯燥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把词和意义结合起来,注重语言的信息性。此外,教师还要介绍很多的构词法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二、从小处着手,训练英语思维

从英译汉、汉译英到课前三句话练习,让学生每天在课前用三五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从三句五句到十句八句,时间长了便可以出口成章,为今后的写作奠定稳固的基础。另外,写英文日记不仅可以为今后的作文积累素材,长期坚持下来还可避免拿起笔来无话可写的现象。实践证明,这也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加强指导阅读训练

一般来讲,学生在中学阶段比较注重学习语言点,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重视。在课上加强对学生课文阅读的指导,找出主题句,总结段落大意,把握作者的谋篇布局思路,总结概括文章大意,背诵精彩的段落、句子,不但可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技能,提高阅读速度,也可以使他们从中学习到英语文章的整体结构是如何组织的,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注重写作训练的多样化

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说的能力有赖于听,进而有助于写。首先,在“listening”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听懂,做完听力练习之外,还可以让他们复述听力材料,或者让学生听写听力材料。在“speaking”的教学中,除了听录音、对话、表演和编写相似的对话外,还要求学生把对话改写成一段短文,这样就要求学生在变成短文的过程中,注意时态、语态、人称和前后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写作打下基础。其次,在“reading”教学中,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组进行复述,学生复述课文不是件容易的事,既要把握课文中的重点、逻辑关系,又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主要内容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锻炼他们组织篇章结构、把握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又能提高语言的精练度,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有较快的提高。

五、培养学生娴熟的写作技巧

英语写作中不但要注意文章的思想性、目的性和意境,还要注意文章语句的结构美、修辞美和篇章布局美,当然还少不了文章的书写形式美。英语作文的书写技巧一般侧重于其书写工整、正确和字母的线条美,且注重书写美观大方。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写作技巧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英语书法的指导。

浅谈对教学的认识 篇10

关键词:教学感悟,年轻教师,教师素养,学习态度

作为一名非师范类毕业的年轻大学教师, 在由学生转变为教师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如如何上好课, 如何处理科研和教学问题等众多的疑惑。幸运的是, 笔者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 并担任了班主任和创新实验指导老师。所经历的林林总总使笔者不断地从学生和教师两个不同的角度认识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以及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同时也让笔者认识到, 教学过程不仅受到教师的素养的影响同时也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对此, 笔者将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就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教案的重要性

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书育人, 而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 如何才能上好课呢?有些年轻教师可能会认为, 经常作科研报告还能讲不好课?其实不然, 首先, 课堂所面对的是学生而非科研同仁, 他们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 所以课堂的讲授方式一般是由浅入深, 由易向难较为妥当。其次, 如何在50分钟的课堂上, 让学生高效率地接纳所学的知识?这就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切呢?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的重点在于写好教案1]。有位老教师曾经说过:“教师好像一个导演, 而教案就如同导演手中的剧本, 要想导演好整个课堂, 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剧本。”笔者第一次站在讲台试讲后深深地理解了老教师的良苦用心。记得当时笔者觉得讲课对自己就是个小菜一碟。但当笔者站在讲台上, 使出浑身解数去努力讲清楚要讲的内容时, 却发现上课和报告完全是两回事。就像“打羽毛球和打网球”一样, 看似没什么区别, 但事实上是两种不同的运动。这次失败的试讲使笔者认识到, 上课之前没有设计讲课的场景, 没有预见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更没有标注出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这样的课堂如同肥皂剧一样枯燥乏味。至此, 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教案的重要性。因此, 精彩课堂的前提是, 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教案, 有预见性的教案, 并设置包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没有下功夫准备教案, 就不可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二、授课的艺术

课前的教案是剧本, 上课就是演员的表演。表演如何才能吸引观众, 这不仅取决于剧本更取决于的演员的演技。对于教师而言, 授课就如同演员演戏一样, 要有其独特的授课艺术2]。在大学里, 几乎所有的课程都不是孤立的, 课程与课程之间往往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同时知识与学科之间同样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果不能深刻理解知识体系以及所授课程的位置, 那么就会导致所授内容要么重复, 要么跨度大, 使得课堂枯燥乏味, 学生不愿意听讲。因此, 授课就像音乐一样, 要有适当的节奏、层次以及衬托。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例如, 在讲物理热学时, 可以不仅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也可以衍生到“天宫”的上天以及“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解体。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因此, 授课的过程就像画画、写小说一样, 要有情景、要有故事, 要有悬念, 要能吸引人。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是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 学生能否学好, 不仅在于老师是否教得好, 还在于学生能否认真的学。笔者曾有幸赴美学习过两年, 在此期间, 笔者听过不少的课。有些老师讲得非常好, 由简入深, 很容易理解;也有老师上课比较随意。但不论怎样, 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外大学具有良好的开放式教学及激励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措施。在美国, 学生认为教材上的内容更多是应该学生自学的, 而老师应该教授的是教材中的重点及难点以及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因此, 美国学生会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方式查阅相关内容;而老师也会通过前沿讲座等手段及时补充课程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的主动学习。除此之外, 美国大学的课后作业较为繁重。有时作业不仅涉及到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 还包括了其他课程的内容。这样的作业虽然非常繁重, 但同时却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此外, 大作业几乎都是跨学科的, 由一个团队完成,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会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师生关系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是并重的两个方面。其中,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最具体也是最重要的因素3]。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和学生体验愉快的情绪, 产生工作和学习的愉快感;同时,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和了解的关系, 使教师能更及时、准确、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个性特点。例如: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 一般都会得到学生的爱戴, 同时他的课堂也会是非常活跃,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比较不错的。相反如果一位老师相对严肃, 学生怕他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新教师而言, 必须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培样。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对教学产生积极有效的推动力。

五、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对于年轻教师而言, 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困惑“重视教学了, 就没时间搞科研了;而重视科研了, 教学就落下来了”。那么如何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呢?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4]”。与此同时, 教学过程也是对科研工作的审视和总结, 科研为教学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 科研中的点点滴滴可以充实教学材料, 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 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又可以深化科研工作, 教学与科研两者的结合使高校教师在科学领域里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因此, 教学与科研必须要两者兼顾。教学要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 科研要注意围绕教学展开, 实现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发展。

六、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师者, 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作为老师, 要给学生教授知识、同时也要为学生解答疑惑。那么如何才能够好、更全面、更清晰地讲授知识、解答疑惑呢?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是关键!首先, 自我意识体现出了个人对教学的主观态度。只有主观上喜欢教学, 才能有意识地不断地提高, 正所谓兴趣决定一切。其次, 自我意识也是一种责任的表现。责任是人这一生中必不可却少的东西, 如果没有了责任心, 将会一事无成, 同时也将面临别人对自己失去信心。作为教师, 尤其重要, 因为老师的工作在于育人, 老师的劳动对象在于人, 而非其他工作所面对的实实在在的某种物体。因此, 对于教师而言, 只有对得起学生, 才能对得起自己。

七、总结

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首先应该育人, 对得起自己的职业, 对得起所面对的学生。只有用心教书才能在学生面前赢得快乐;只有以理服人才能在讲台之上赢得尊严。还应该, 在教育的同时搞好科研, 以教学促科研, 用科研助教学。另外, 要在教学上不断进行探索, 同时还要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乐于奉献, 享受人生。

参考文献

[1]侯英敏, 吕炜, 张华清.高等数学多媒体课堂教学浅议[J].高等数学研究, 2011, 14 (1) :104-106.

[2]韩莹, 夏秀峰.浅谈授课艺术[J].辽宁教育研究, 2000, (S1) :45-48.

[3]王华.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9) :88.

上一篇:冒顶事故下一篇:云安全管理框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