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意识的培养

2024-08-31

应用意识的培养(精选十篇)

应用意识的培养 篇1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所以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来表示;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也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来表示;按照习惯的说法,上面两种情况都可以用来表示一半外,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小数,小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 这样,学生对学习小数有了一种强烈的需求和愿望,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二、利用教学内容,培养应用意识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应用活动. 其中数的产生、空间与图形的构建、统计与概率的由来,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新课的引入就是以天安门和比赛奖杯的实例来的,进而抽象到数学中的平面图形,再抽象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征. 再如:三年级下册有许多数学实践活动,如美丽的花边、奇妙的剪纸、我们的试验田、运动与身体变化等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应用与生活,让学生真切的体验到现实世界充满着图形.

三、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情趣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对学生来说是很容易掌握计算步骤和方法的,但是学生往往忽略模式答案的书写格式,常会忘记写余数,缺乏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 针对学生计算时出现的情况,我设计了一道情境题:

老师准备和36位同学去划船,每条船只能座6人,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学生列式是36 + 1 = 37 ( 人),37÷6 = 6 ( 条) ……1(人).

这次余数1没有丢掉. 为什么不能少写1呢? 学生展开了讨论. 有的说,把1漏写了,如果验算的话,结果会和题目的总数37不相符合了;有的说,1是余下的1人,也要去划船,不能随便的就少写或者漏写了;有的说,做完了题目就要细心检查,改掉粗心大意的习惯. 学生的回答有一翻道理,原来余数是有实际意义的. 学生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感受到学习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现时感受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待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意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四、搜集应用事例,体会运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老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教学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例如,三年级下册中质量单位吨的产生与用途,小数的产生与发展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 例如,教学“认识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 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五、创设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分小组活动,找一找生活或教室里的物体,估计他们的面积大小从而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尝试、体验生活. 设计开放化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广泛的数学经验,学以致用,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应用意识的培养 篇2

澧县盐井镇中学王烽华

当代对数学本质的描述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模式和秩序的科学。但是,复杂的空间形式、严密的数量形式、严谨 的逻辑 推理,与现代学生追求个性突出、敢于标新立异的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格格不入,从而使一些学生对数学产生望而却步的情绪。只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消除学生对数学产生的深奥、枯燥、难学的印象。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中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强化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问题。

一、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原因

1.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应用能力是数学的本质决定的 数学的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数学返璞归真,恢复数学本来的面目,回到真实的然、社会和生活中去,服务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从生产、生活中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2.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提高与应用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数学大纲中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可以说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因为应用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把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用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的应用是近几年数学教改的热点,新编中学教材把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编写的始终。如由‘细胞分裂、人口增长引入指数函数 ;由地震震级的变化规律引入对数函数;并且在每章后面都开设有研究性课题

和阅读材料,如数列中的阅读材料“有关储蓄的计算 ”和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等,这些都是为了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应用能力。

3.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数学作为各学科的基础学科,在时代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正日益转化为人们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社会对数学应用的需求和数学的社会化功能,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站在新世纪的数学教育的角度讨论高中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加深化人们的认识,更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行动。而这些都是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

二、当前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现状

1、学生的应用题基础薄弱

长久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重课本、轻生活,因而生活阅历有限,对应用题的背景和情境不熟,教师们常常在教学中抱怨“学生应用题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实际上,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而是学生阅历不足造成的。另外,很多学生遇到文字比较长的应用题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知道怎样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我曾做过一次调查,针对所教的初一两个班的学生,入学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应用题的得分情况是这样的:考试中遇到应用题,有信心,可以很快找到解题方法的占21%;信心不足,但会尽力去想办法解决,争取多得分的占42.1%;没有信心,根本不知道应用题该如何下手的占

36.9%,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严重不足。

2、应用数学的意识差

应用数学的意识,简而言之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我国旧的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理论”占多数。对实施数学应用教育是不利的,这是造成学生 缺乏数学应用意识的主要原因。显而易见,学生在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缺乏用数学的意识,当然无从谈起用数学解决问题。

3、应用数学的能力弱

数学模 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研究和学习数学模型,能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的应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数学建模的教学与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因阅历有限、缺乏耐心、对应用问题的背景不熟等原因,难以构建出合适的数学模型,阻碍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4、学生接受应用题训练的机会较少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应用题文字叙述长,分析起来繁琐费时,课堂效率不高,而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又无法在短期内形成,在以往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重也不高,所以教学中分析探索过程往往一笔带过,更是很少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学法指导。所以学生接受训练的机会少,自然解应用题的能力只能一直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三、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数学能力的对策

1、从基础入手,树立学生学应用题的信心

从前面调查的结果看来,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还是要先从基础抓起,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简单的应用题背景较简单,语言较直接,容易使学生领会如何进行审题,理顺数量关系,容易建立数学模型,为解复杂一点的应用题打下基础,又能带给学生成功解题的体验,增强学应用题的信心。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弄清问题——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2、教学过程中及时渗透应用题的教学

要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一定要在课堂上多渗透应用题的教学,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数学知识应用的渗透,适时地切入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应用题训练的机会。其实,我们现在用的“华东师大版”教材,已经很好地注意到了数学的应用性,在讲每一个知识点之前,都先结合现实应用提出问题,也就是先以应用题开头提出问题,引出悬念,然后才讲新知识。其实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训练解应用题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这一教学内容上的引导。比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的开头就有这样

一道应用题:例2: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这虽然是一道较简单的应用题,一般学生很快就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但这也是一个训练的机会,而且当学生发现所列出的方程跟以前所学过的不一样时,更激发了他们学习这一章新知识的兴趣。但是以应用题的形式引出要学的新知识切忌提出的问题太复杂,让人很难理清头绪,这样既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更谈不上有引起学习新内容的兴趣了。总之,选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各种数学知识的应用,从简单到综合,逐步深入。

3、重视过程教学,培养“建模能力”

“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这个过程称为数学建模”。建模能力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学生的应用题能力差,最根本还是建模能力不强,怎样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可只展示结果,更应重视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教会学生思考,例题的教学是关键。在初中阶段,常见的数学应用题模型有下面几个:建立方程(组)模型、建立不等式(组)模型、建立直角坐标系、建立函数模型、统计型问题、建立三角模型、建立几何模型。教师可以分别进行专门练习,特别是在初三复习时,进行系统复习总结很有必要。

4、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觉得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2.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许多人认为,学那么多数学有什么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事实上,数学的应用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以往的教材是和生活实践是脱节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这也是向数学应用迈出的一大步,比如线性规划问题就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应用。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3.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4.鼓励攻克数学,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研究的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欢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5、鼓励质疑,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在解完一道题是时,总是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没有质疑,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若果真找出“权威”的错误,对学生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例如:抛物线y2=2px的一条弦直线是y=2x+5,且弦的中点的横坐标是2,求此抛物线方程。某“权威答案”如下:由y=2x+5,y2=2px得:4×2+(10-p)x+25=0 ①;由x1+x2=-(10-p)/4得p=2故所求抛物线方程为y2=4x。质疑:把p=2代入方程①,方程无实解,或方程①要有△=4p(p-20)>0,即p<0,或p>20,故p=2不合题意。本题无解。

教学中,对这样的新发现、巧思妙解及时褒奖、推广,能激起他们不断进取,努力钻研的热情。而且我认为,质疑教学,对学生今后独立创造数学新成果很有帮助,也是数学探索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些实例的讲解,学生对数学的实用性将有更深刻的理解。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成为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当然应当成为数学应用教学目的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可通过大量的“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引导学生走向数学的殿堂。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篇3

一、再现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应用情趣

“数学”这颗明珠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出来的,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数学教师的职责是把这些宝贵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能够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这就要让学生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应用情趣让学生有兴趣学,有兴趣用。比如“面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亲自摸一摸、比一比、拼一拼、摆一摆,才能更好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理解“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单位测量”时,我设计如下环节:小明有两块长方形地,一块是窄而长的,一块是短而宽的,要在上面铺上漂亮的地砖,但是小明没学过数学不知道哪块地面积大需要的地砖是多还是少,让我们来帮帮他。为了方便大家的比较,老师把这两块地缩小成这样(出示一张窄而长的和一张短而宽的长方形纸)。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不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 大,于是小组合作用学具拼摆在此学生发生分歧,有的学生用小长方形摆满一张纸,有的学生用圆形,有的学生用正方形,还有的学生用正方形只摆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摆完之后大家发现用圆形学具摆不行,因为两个圆形之间有空隙,用长方形摆和正方形摆虽然都可以,但是如果一张纸用长方形摆,一张纸用正方形摆,还是不能确定哪个面积大,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来:比较面积大小要用一样的单位来测量。学生们又用正方形学具验证了一遍,确定我们总结出来的这句话是正确的。如此设计学生不但巩固难解面积的含义还知道生活中铺地砖用到“面积”还为下节课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作了铺垫。

二、让数学走出课堂,体会应用价值

当数学与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学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以后,这我设计这样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制作2010年的年历。制作年历需要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二月是28天还是29天,还可以把一些重要的日子标出来。有的小组还给年历配上了漂亮的图画,制作完年历还可以统计每月出生的人数,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这样设计不但能灵活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把看似毫不相关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了。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篇4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思维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精彩的描述道: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可见, 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 应重视发展形势的应用意识, 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身边, 数学有用, 我要用数学, 我能用数学。但现行教材明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主动转变数学观念,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我们发现:叶面的露珠、溅落的水银, 总是球形的;由滴管口慢慢出来的不是液流而是液滴;翻砂车间翻砂浇铸时溅出的铁水也总是凝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球形弹子, 诸如此类的现象, 我们司空见惯, 我们是否给予了关注?此类问题, 我们不妨探求一下等体积为V的球、边等圆柱、正方体之间在表面积S上的大小比较:。而。这可解释为;一滴水为了保护它有限的生命, 防止被蒸发, 要尽量的减少与空气的接触面, 所以要使自己的表面积最小。这问题也可以从物理学上得到有力的理论支持, 试验可以表明:这种奇怪的现象是由表面张力引起的, 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体表面尽可能缩小, 即自然界隐含的一个最小作用原理, 这也体现了数学学科综合化这一特征。

二、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

著名的古代分牛问题中, 说的是以印度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 要把自己的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 其中老大得1/2, 老二得1/4, 老三得1/5。按印度的教规, 牛被视为神灵, 不能宰杀, 只能整头分, 先辈的遗嘱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 三兄弟为分牛一事绞尽脑汁, 却无计可施, 最后邻村一智叟把问题解决了:“这好办, 我借一头牛给你们, 这样共20头牛, 老大得10头, 老二得5头, 老三得4头, 剩下一头再还给我。”真是妙极了, 一个曾使多少人绞尽脑汁无法解决的大难题竟这样干净利落的被解决了, 这事也被当做佳话广为流传。但这方案好像又存在疑义, 老大似乎只该分得9.5头, 怎么最后却得了10头呢?其实只要运用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的知识, 就可知这种分牛方案完全合理不容置疑。

三、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

建筑学上规定:房间建筑的采光度等于窗户面积与房间面积比, 但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面面积。采光度越大, 说明采光条件越好, 问增加同样的窗户面积和地面面积以后, 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索尝试, 构建问题隐含的数学模型:若窗户面积为a, 地面面积为b, 共同增加面积为m, 问题即转化为比较 (a+m) / (b+m) 与a/b的大小问题。

四、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

据报载:为缓解用电紧张局面, 引导市民错时用电, 宁波市电业局曾对居民实行峰谷电价, 有关专家告知市民, 只要一户人家的“谷电” (即晚10点到次日晨8点所用电) 用量超过每月总用电量的11%, 那么装“峰谷电表”就是合算的。打个比方, 如果你家月均用电量为100千瓦时, 那么只要“谷电”用量超过了11%, 你家用峰谷电就合算了。我们不禁想问:11%的分界线是如何测算出来呢?其实简单的函数思想就可以解决看似复杂的实际问题。

应用意识的培养 篇5

【摘要】数学是现代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之一,它所体现的思想方法、逻辑推理、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渗透到各个领域。针对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建模应用意识弱的现状,应让学生走进数学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审视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其自主探索和数学建模意识,发展数学应用能力。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作一些自我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意识;能力

如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应用科学基础的数学,在21世纪也得到发展,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科教兴国”基本国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的数学教育把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在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创设出激发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情境,做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只有自身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比较强,有足够的知识基础,才可以担负这一责任。

一、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数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今后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急需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新课改的需要,新的数学课程将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数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无疑是纸上谈兵,必须学会应用。并且,只有具备对知识应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成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应用能力是由数学的本质决定的。数学的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数学返璞归真,恢复数学本来的面目,回到真实的社会和生活中去,服务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从生产、生活中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的一个显着特点。数学知识的应用是近几年数学教改的热点,新编初中数学教材把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编写的始终,在每章后面都开设有研究性题目和阅读材料。这些都是为了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应用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索和应用的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将枯燥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代替,将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去亲自探索。如:收集用平面图形铺地面的实例,在探索中思考为什么用一种正多边形铺满地面时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三种;并探索任意一种四边形铺满地面的理由,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幅用平面图形铺满地面的美丽图案,看看谁设计得更有创意。这样的方式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都是很有促进作用的。还可以通过创设游戏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这一课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而且具有现实性,通过玩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游戏的不公平性,从而更好地调动思维,思考其中蕴涵的数学道理。

四、亲历建构过程,形成自主创新的思维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与个性。而新理念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的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会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五、通过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这充分说明了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机制,培养学生“我会学”的能力。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能替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能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只有具备对知识应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成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和实践能力。也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实现数学的真正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设贴切的情景,拓宽应用渠道,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克服对数学的厌学、怕学的现象,而且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机,这对提高初中学生的素质及以后的进一步学习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篇6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学习兴趣;素质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对数学的应用有着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强化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应用的广泛性是其突出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地位日益提高,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渗透到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数学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数学的广泛应用和发展,要求数学教育必须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能帮助学生对数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有一个直观生动而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数学乃至科学的发展道路,了解数学用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真正懂得数学究竟是什么,从而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所谓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周围生活中问题的思维倾向。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另一方面,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发现和认识现实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通过课堂内容的“生活化”处理,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一种观念并逐步转化成为意识。

1.拓宽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依赖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密切相关。首先,教师必须在教法和学法上多下功夫,狠下功夫,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加强数学的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用数学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重视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体系,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应用的内容,以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至臻完善的境地,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科学排比,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拓展为生动、有趣的典故,或适当、合理地运用图片、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思维达到“兴奋点”,才可能带着愉悦、激昂的情绪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比较、分析、探索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自己的智能和才干。这无疑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重要举措,这无疑是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实际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2.联系实际,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但数学本身却又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必须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習兴趣,并且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发展,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新知识应当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尤其应关注现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把“实际”与“知识”联系起来,注意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通过,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昌平.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骆祖英.数学史教学导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3]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初探 篇7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当今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搜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资源

良好的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或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意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必须扎根于生活, 并且应用于生活.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 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又要靠近课本, 这样既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又能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愿望, 使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其中.

例如, 七年级教学“数轴”这个概念, 如果照本宣科, “把一条规定了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单单这样引进概念, 学生不一定理解, 其实人们早就懂得怎样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各种数量.如秤杆上的“点”表示物体的重量;温度计上的“点”表示温度;水闸上的标尺用“点”表示水平……秤杆、温度计、标尺都具有“三要素”: (1) 度量的起点; (2) 度量的单位; (3) 明确的增减方向.这些模型都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 从而引进“数轴”的概念.这样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件引入新课, 学生接受容易, 还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近感, 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和学习中确实有许多事物互相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有利于扭转“背定义、套公式、记题型、对模式”的死板僵化的学习方法, 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还激发了他们探索生活的兴趣.兴趣是学知识的前提, 有了兴趣就有可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就有可能获得很大的成绩.这就为解决今后的新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引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创设情景, 合理设置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态度、数学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联系生活实际, 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

三、通过“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 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落到实处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然应当成为数学应用教学目的中的“重中之重”.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 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学生应用意识不可缺少的武器.因此应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循序渐进.应用问题设计成探索和开放性试题, 让学生积极参与,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数学应用, 就应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来认识并实施应用题教学, 更加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 (这是数学应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 然后试图用已有的数学模型 (如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量等) 来解决问题, 最后用其结果来阐释这个实际问题, 这是教学中一种“实际———理论——实际”的策略.它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 运用并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对数学问题及模型进行变换化归的能力, 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阐释和处理的能力.

四、实施“问题解决”形式教学,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提出问题”阶段, 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的情境, 而“问题”的设计是关键, 它要符合学生可接受、有障碍、易产生探索欲望的原则, 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受问题的挑战在“分析问题”阶段, 教师要从观念和方法的层次上去启发学生, 鼓励学生探求思路, 克服困难, 进行独立的探究, 展开必要的讨论和交流, 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解决问题”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解答过程, 把能力培养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 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理性归纳”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过程进行检验、评价、反馈、归纳、小结, 并结合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学法指导, 而学生要通过理性归纳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学会学习, 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培养进取心和创造精神.这样通过“问题解决”的形式和程序来设计教学过程, 必将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益.

五、参加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 要加强学生课外实践比如, “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 利用体育时间让学生跳远, 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解直角三角形学完后, 让学生测量计算建筑物的高度;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 让学生了解附近市场或超市的销售情况, 并提出进货建议, 等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既理解了知识, 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应用意识的培养 篇8

一、社会题材融入数与代数的课堂

总所周知, 数学知识点多、考点多是逻辑性比较强、比较抽象、严谨的一门学科, 如,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二次函数, 它的意义、图象、性质、应用都是比较抽象, 难于理解的; 教师一定要善于教学设计, 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引例, 不断挖掘知识点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化难为易, 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例如, 二次函数概念教学时, 首先设计一道梯度练习题

现有120 cm的篱笆要围成一个矩形场地ABCD, 所示 ( 1) 若AB =10 cm、20 cm、30 cm, 则矩形ABCD的面积是多少? ( 2) 若AB = x cm, 矩形ABCD的面积为Y, Y与x之间的关系应怎样表示? ( 3) 认真观察上式的特征, 与以前学过的函数有什么不同.

解析: ( 1) 当AB = 10, BC = 50, 所以矩形ABCD的面积为500 cm2, 当AB =20, BC =40, 矩形ABCD的面积为800 cm2, 当AB = 30, BC = 30, 矩形ABCD的面积为900 cm2, ( 2) 当AB = x, BC = 60 - x, 矩形ABCD的面积为: Y = x ( 60 - x) = - x2+ 60x.

通过实际问题层层设问,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回顾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 发现问题, 这个函数的自变量次数是2次, 粗略认识二次函数, 进而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二次函数的概念.

2. 接着设计第二个问题 : 能围出面积大于900 cm2的长方形吗?

解析: 通过列表猜想: ( 表略) 在表内数据中, 当长小于30 cm时, 面积会随着长的增大而增大, 当长小于30 cm时, 面积会随着长的减小而减小. 并且具有对称性, 由此猜想, 当长等于30 cm, 长方形面积最大等于900 cm2, 故不能围出面积大于900 cm2的长方形.

还可以把函数变成一元二次方程进行配方得到, 所以Y = x ( 60 - x) = - x2+ 60 x = - ( x - 30) 2+ 900, 因为 ( x - 30) 2≥0, 所以Y的最大值为900 cm2,

3. 最后进行反思, 正确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 可用二次函数来求面积最大值, 体会可以运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2].

二、几何、图形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

在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中, 课程内容不要单纯的呈现数学知识点, 枯燥的讲解例题,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 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 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如, 在讲述勾股定理逆定理时, 可以引用师傅造房子的做法, 说明这个定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 准备做房子时, 先定好位置, 通常每个角落都是直角, 为了减小误差, 师傅是不会用三角板的直角去确定直角的, 先在相邻的3个角落钉下小木桩, 木桩与木桩之间牵上红线, 若把三个角落看成A、B、C三个点, 即A、B、C代表三个木桩, 然后C与A, C与B牵上红线, 在AC上量出CQ =15 cm, 在CB上量出CP =20 cm, 那么PQ就应该等于25 cm, 来调节A或者B的位置. 用这种方法测量出来的∠C = 90°, 这样建筑的房子在角落墙与墙才互相垂直. 这就是数学上的勾股定理逆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为社会生产与生活做出贡献.

其实数学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找到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例子,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更密切. 只要教师认真备课, 真心专研教材, 不要用教材教教材, 而应该用教材, 同时细心留意身边的点点滴滴, 不断挖掘生活题材, 充实数学课堂, 那么数学课堂将不会沉闷、枯燥. 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充满快乐激情, 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如果教师学会用生活题材揭示数学规律, 又用数学知识解析生活,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数学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 学会了如何学数学、用数学,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总之, 现在的学生学业重, 压力大, 教师应想方设法令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努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素菊.还原数学的美丽———浅谈初中数学学习方法[J].新课程 (教研) , 2011 (7) .

[2]罗朝海.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微[J].吉林教育, 2011 (22) .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篇9

一、课堂教学应重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的有效教学, 有效性体现在学生真正内化的知识上, 而不是表象的课堂设计、容量上. 知识的传授应该要明确三点:一是知识怎么来的, 二是知识是什么, 三是知识有什么用. 因此, 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然后用数学知识解决提出问题, 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有正确、亲切的认识.

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 要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就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体重与血液之比大约为13∶1, 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 知道这些比例有什么用处呢? 如果要知道自己体内血液的重量, 你只要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就马上可以知道答案了;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 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 再比如, 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后, 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 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通过这样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让学生充分实践和体验数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所以说, 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形成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要养成用数学的观点看待、分析事物的习惯

数学知识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 只要我们善于用数学的观点去看待实际问题, 便可以很快且很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

如乘船过渡时, 你是否曾思考过:船的行驶方向总与水流方向成一定的角度, 如何才能用最短时间横渡到彼岸, 以及怎样才能使船笔直横渡过对岸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都隐含着数学问题.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便可以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 因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要善于用数学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长此以往,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得到逐步提高.

但光有数学的应用意识是不够的, 还应鼓励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因为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 例如: 小李的父亲从事家具加工业, 一天小李了解了一批加工业务. 具体的情况如下:加工一扇铝合金门可收入50元, 加工一扇铝合金窗可收入30元, 而加工一扇门需技工4小时和漆工2小时, 加工一扇窗需技工3小时和漆工1小时, 车间每日可用技工总工时为120小时, 油漆工总工时为50小时. 小李想了想, 发现这就是刚学过不久的线性规划问题, 于是向他的父亲提出建议:设计出一方案, 使每天能赚更多钱. 于是根据线性规划知识列式, 并求解, 最后得出答案. 经验证, 其父亲觉得很有道理, 很乐意地采取了小李的方案, 赢得了比以前更多的利润. 这样的事情让父子俩终身难忘, 这样, 小李将会逐步在其头脑中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开展数学应用知识竞赛活动

1. 开展数学知识竞赛

定期在课外开展数学知识竞赛是很有必要的, 竞赛的内容可以采用竞答式或游戏式, 取材必须是有关数学应用方面的问题, 源自于生活实际. 为了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要采取适当奖励的机制, 这样既可制造轻松的氛围, 也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 例如竞赛试题:一只跑得很快的猫, 盯上了正北方向60米处的一只老鼠, 吓得老鼠朝正东的一棵树飞跑而去. 猫跑的速度比老鼠快四分之一, 它急于要逮住那只老鼠, 于是总是对准老鼠追赶, 问老鼠在被猫逮住时能跑多远? 这是个有趣且贴近生活的例子, 学生看了肯定有跃跃欲试的感觉, 但是要真正解答出来并不简单. 这时, 老师应该适当地提示, 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 通过学生的苦思冥想一番以后, 必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2. 开展中学数学建模竞赛

中学生数学建模的题目大多数是生活实践的应用问题.数学建模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通过对所要建模的问题观察、判断, 从而建立出数学模型. 然后用纯数学的知识解决该模型, 最后把结论还原, 解释现实生活问题.

四、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听到的终会忘掉, 自己亲历亲为才印象深刻, 也只有亲身体验过的自己才能理解和运用. 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比如“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后, 利用体育课让学生进行跳远练习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 这样既锻炼了身体, 又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在学完“期望与方差”以后, 布置学生估算自己在这一学年中的成绩的平均分与波动情况, 这样学生不但分析了自己一年以来的总体学习情况, 而且知道自己在哪次考试当中偏离平均水平较大, 找出其中的原因, 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克服和改进. 从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与高效性.

五、加大教材改革与考试改革的力度

1. 加大教材改革力度

在教材的编制上要大胆突破陈旧的框架, 应体现“教育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增加数学应用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比例. 在知识的导入上要注重从提出实际问题开始, 在例题、练习的匹配上也应当引入些与时俱进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应用型问题.

2. 改革考试内容与方式

命题应从知识立意转化成能力立意, 在试题中增加对应用数学考查的比例. 尽量设计出一定的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与开放性试题.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篇10

一、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1. 善于运用生活实例,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由于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 学生在头脑中难以建立一个清晰的认识, 因此, 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推理和交流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从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 若教师能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到课堂中来, 与教学相结合, 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不仅应用题可以创设情境, 数的认识、几何知识等也都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类似的场景,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如在教一年级的小朋友时, 如果直接让他们认识1, 2, 3……这些枯燥的数字, 或是几加几、几减几的算式, 那样是显得比较抽象, 学生也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着, 毫无兴趣可言。而若教师将这些数字赋予生活的内涵, 走进生活去认识他们, 那么教学的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如教师可以举例:1可以表示一张课桌, 1支铅笔, 1位同学……同样, 2可以表示什么?2可以表示2间教室, 2辆汽车……让学生们各抒己见, 将在学校里、家里、路上看的事物都量化出来, 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数学, 备感亲切, 从而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收集一些应用事例, 加强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数学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大到宇宙天体的运动、航天飞船的设计, 小至细菌的生长规律、微观粒子的结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列举数学知识在各个方面的应用例子,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搜集这方面的信息,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进程, 体会数学的价值。

例如, 在学习统计的初步认识时, 可以让学生调查统计同学的出生月份, 看看哪个月份出生的同学最多, 或者是调查统计同学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 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 得出最终的结论。这样不仅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 增长同学之间的情谊, 同时又能让学生轻易地学习到数学知识, 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学以致用,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1. 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问题, 需要我们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所以当学生学习了某一内容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分析和解决助实际问题, 这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促进了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也真正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给学生们归纳了“成本、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式后, 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去商场购买东西时遇到过商场打折优惠的活动?学生们马上积极地表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有的还举出了自己所遇到的实例, 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 教师可以给出一组练习, 要求学生们通过讨论与交流帮商场算算有关的数量。练习: (1) 一支钢笔的进价是10元, 利润是3元, 这支钢笔的售价为

元, 利润率为; (2) 一件衬衣进价为100元,

利润率为20%这件衬衣售价为元; (3) 一台电视机售价为1100元, 利润率为10%, 则这台电视的进价为

元; (4) 一个书包进价为40元, 打七折销售后仍获利30元, 这个书包原定价为元。学生看到这些从自己生活经验角度出发的商品销售问题, 结合刚才理清的数量关系, 很快完成了计算, 轻松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2. 积极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生活和数学是不能画等号的, 单纯的数学知识是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充分而必要的动手操作与实践体验过程, 不仅能使学生对探究过程形成充分的感性认识, 而且对于帮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探究方法, 形成通过亲身研究来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因此, 在联系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布置一些实践内容, 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会一些探索的方式和方法。当然在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老师也要做到既关注学习过程, 又要兼顾结果。作为一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 应当让每个学生切实经历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作为结果的知识, 是以后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

让学生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展的活动, 如出版数学墙报、组织数学游戏、进行课外制作 (如用纸制作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 以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 。还可以举行一些数学竞赛, 如应用题比赛、测量比赛、步测目测比赛等。目测的项目有:让学生目测旗杆、大树的高度等;步测的内容有:道路的长度、操场的面积、草坪的面积等。

上一篇:服务大众下一篇:社会主义道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