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多元

2024-07-25

思维多元(精选十篇)

思维多元 篇1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就包括鼓励多元思维。后现代思想家对“对话”非常推崇, 他们认为的对话绝非内心的独白, 而是一种人际发生的过程, 它是指现在和过去的对话, 解释者与解释者的对话, 这是一个无限展开的过程。对话的本质并非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 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 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 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因此真正的对话总是蕴涵着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志在培养人们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有一句名言:“我不赞成你说的话, 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就是对后现代思想家们所培养的美德的注释。倾听他人, 尊重他人是指在面对同一事物时虽然我们鼓励多元的思维, 但是我们应该彼此尊重对方对待事物的看法、态度, 欣赏其看待事物的方式, 学习其方式中体现出来的优点, 从而促进双方的进步。这里也包括了另外一个层面的含义, 就是自身的进步,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个人对一个事物会有着不同深度的认识和解读, 这就是个人不断进步, 成长的一个过程。

语文课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任何脱离或游离于文本之外的事情都不利于学生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和语感的形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进行语言的揣摩, 意境的体悟的教学。学生自己的体悟往往比教师的讲解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就要从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方式这两个方面来阐述了。

教师对文本首先应该是理解接受, 开放性和批判性思考必须建立在对文本主体性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 教师的施教主体性体现在他有以自己感受和体验认识和解读文本的权利。其次他还有组织教学的主动性和自由性, 应体现个人教学个性等。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是以自己的知识构成以及人生观为基础的, 他也只是个独立的个体, 对文本的解读只是一个方面。教师在这时就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解读, 尊重学生的想法, 适时对其进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营造平等、民主、宽松、自由的教育教学氛围, 营造表达以充分时空的课程与教学制度环境。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组织形式、空间布置、言语渗透性) , 运用多元的教学活动形式唤醒学生多样化的表达, 鼓励学生的多元表达。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首先是“倾听”、理解、感受, 然后才是发现和批判, 而构建主体的审美能力及高尚文化品位是主体阅读的目标以及发现和批判的基础。当然学生也只有进入文本, 站在平等的立场感受文本, 才能有真正发现和建构。学生在对文本进行了反复的阅读和揣摩之后, 才能对其进行解读, 把自己的体悟加诸于文本的解读之中, 进而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解读。在表达和互相解读的过程中, 学生的个人体验获得了升华, 促进了文化的增值和创生。这也是我们后现代主义鼓励多元思维的一个方面。

下面我以高中语文新课改后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荷塘月色》为例来说明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以及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应如何培养。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一直是高中语文课中的精读课文, 是教师教学的重点篇目。这篇文章历来都有这样五种解读。

1.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不满, 以及他苦闷彷徨, 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人教社教参)

2.寄情山水, 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 表现凄凉的心情。 (钱理群)

3.借景抒情, 表现作者的愁闷的心境。

(孙绍振)

4.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 局受个人的小天地, 表现闲适的心情。 (余光中)

5.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五个方面的解读都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 都有着客观的根据, 这种由文本反映出来的多元解读是我们语文课程的特殊性。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 揣摩一些精美的语言时, 因为个人理解能力的不同, 他们会在不同的语句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这些方面的解读都会理解到。但是教师要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强调阅读活动中的个体差异。就不应该仅仅把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解读禁锢在这五个方面。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1.重视学生个人的生活和阅读经验, 个人阅读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反思, 进行探究和创造性阅读。

3.反对对文本进行无界限解读或过度阐析。个性化阅读、多元解读不是乱读, “一千个读者就应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读《红楼梦》, 就会有一千个林黛玉”。但哈姆雷特应该还是哈姆雷特, 不会读成李尔王, 林黛玉也不该读成薛宝钗。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在此次课改时把对江南采莲的情景描写的内容重新加进了课文中去, 这样我们就应该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为什么要写江南采莲的情景呢?这样就又赋予了这篇文章一种解读, 那就是:作者对江南美景的想念,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样就教会了学生要结合作者的经历, 仔细阅读文本, 这样才能真正学会鉴赏一篇文章, 这其实也就是知人论世方法的体现。

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对文本“知识”的复述, 而是培养全面素质与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人。语文学科是各个学科的基础, 它具有基础教育功能、素质教育功能和生存教育功能。我们应从多个方面来解读文本, 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多样性理解能力, 让学生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陶冶学生的情操、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工作素养, 让学生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摘要: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鼓励多元思维。语文学习中阅读鉴赏是最重要的一大部分, 由于每个人的个性、知识构成、思维方式的不同, 对同一文本会有着不一样的解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 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以及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张扬个性, 使得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多元解读,多元思维,语文阅读能力,个性化阅读

参考文献

[1]叶奕乾, 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6.

思维多元 篇2

让人才内部流动起来

人才内部流动在ABB公司已成普遍共识。“我们不能单纯地阻挡人才流动,而要依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来留住人才。”ABB北亚区及中国企业传播负责人刘文汇接受《经理人》采访时说,“与其让人才离开公司,不如让他们在ABB内部流动。ABB倡导优秀人才在公司内部流动起来,而且公司尽量让他们流动好、发展好。”

在刘文汇主管的传播部门,曾有一名优秀员工看中了人力资源部门的一个空缺职位并提出了申请。当时刘文汇非常舍不得他离开,但换位思考:“不管我有多不愿意,但也不能阻挡他的选择,那里可能更合适他。如果我可以顺着他的发展意愿推动他的职业发展,那不是件很好的事情吗?”他最终如愿以偿。

ABB电力系统业务部北亚区及中国负责人刘信刚也遇到类似事情。其所辖一个业务单元的负责人被ABB澳大利亚公司招聘走了。这位负责人看中了 ABB澳大利亚公司的空缺岗位,再通过公司内部员工应聘机制申请到这个岗位,因为这个职位适合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且有利于他兼顾家庭。刘信刚说:“我们的业务部门非常需要他,只好忍痛割爱,但我们很支持他。”

内部人才流动已成为ABB的全球政策。ABB北亚区及中国人力资源负责人周廉说:“如果不能满足他的发展诉求,他完全可以去其他企业。与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打破公司内部隔阂,让人才在公司更大的平台里发展?”

ABB在100多个国家设有机构。很多员工更愿留在中国发展,但ABB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中国员工到ABB全球的企业去历练。周廉说,几年前,ABB国外机构还会认为中国本土员工没有国际经验,对中国本土员工的能力产生质疑,但现在情况完全逆转,公司一旦出现职位空缺就会首先告诉中国方面,询问是否有合适的人选,因为以前被派遣的那些中国员工用实力赢得了口碑。“所以现在每当输出一名员工时,我们就会告诉他:你是ABB中国的大使,将影响今后ABB中国人才的输出!”

其实,人才内部全球流动,能使他们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变得更有竞争力。从长远看,这对人才成长非常有益。

多元文化是基石

但企业要真正让人才在内部有效流动起来其实并不容易。中国企业未来要真正使这种人才战略理念落地最需要什么?是企业多元文化的培育!ABB在这方面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和借鉴。

ABB也经过了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现在已变成一个多元文化的公司,尊重不同文化,并以这种理念去接受、熟悉不同文化,进而又加速了公司内部的文化融合过程。刘信刚说,ABB对任何文化上的差异都不会有强烈的冲击感,很难分清究竟哪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占主要地位。

这种多元文化的核心是以宽容的心态,尊重人才,把员工真正放在中心位置,关注员工的发展,

在这种优秀的多元文化中,人才内部流动才会变得更容易。ABB就是以多元文化为基石,从管理层构成、决策机制、用人机制等方面都体现出这种多元性特点。

在刘信刚看来,ABB的多元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没有人会感觉在ABB是少数群体,或者被排挤、不被重视。其次,强调平等。比如,在ABB的员工持股计划中,所有员工都有平等的机会,考评过程非常公平、透明。再次,尊重。尊重体现在公司管理的行为和细节中。ABB中国有近1.8万名员工,其中有近30个不同国籍,外国员工近200名。为平等对待这200名员工,ABB中国遵从公司整体运行机制,统一采用英文作为工作语言,公司内部网络、刊物、通知等都采用中英文对照。

对HR部门来说,内部员工就是其客户。周廉说,公司服务好了员工,员工才会真心实意去服务好外部客户,以此确保ABB在企业内部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

内流机制做保障

为确保人才流动在企业内部有效进行,除了完善多元文化外,ABB还制定了系列措施。

制定人才全球历练计划。其核心是做好人才管理:如何吸引人才,如何发展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据刘文汇介绍,ABB集团全球最高执行委员会有11 位成员组成,他们分别来自8个不同国籍,并在不同国家生活、工作过。比如,曾任ABB中国公司董事长兼总裁、ABB北亚区负责人、现任ABB全球电力系统业务负责人的路义普,瑞士人,在中国工作生活了6年,来华前曾在ABB的不同部门任职。路义普的继任者柯睿思,法国人,曾任北亚区兼中国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在中国工作3年,积累了中国本地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现在已是ABB全球市场及客户解决方案负责人。现任ABB中国公司总裁方秦,拥有意大利、委内瑞拉国籍,在瑞士、南美、意大利等地工作过,来中国前是ABB全球变电站业务单元的负责人。

建立人才内部流动机制。周廉说:“我们激励员工主动抓住机会,并要求所有上级管理者不能阻碍下属跨部门流动。”ABB内部所有职位空缺都第一时间在内部系统公布。若员工对空缺职位有兴趣,就可进行职位申请,并告知其上级。之后,公司采取平等的面试方式对申请空缺职位的员工进行面试,择优录用。最终达成协议后,该员工的新上级要与其老上级进行沟通,告知结果并在新的工作开始时间上达成协议,最后完成员工的转岗工作。若没有应聘成功,员工也要把结果告知其上级。

但若员工应聘失败,HR部门和其上级据情况及时与该员工沟通甚至安慰,从各方面对员工进行关怀。刘信刚说,主管不会对落选员工刁难,若确实发生了这种情况,员工可独自找人力资源部门反映情况。人力资源部门会直接找其主管或其主管的上级进行沟通,以妥善处理。

关注多元算法 展示多元思维 篇3

关键词:数学学习;多元算法;多元思维

在数学课堂中,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常常是数学思维的互动。这些洋溢着数学思维的互动能生成新的知识,是一种创新的互动。如果这些生成的内容是我们课堂教学所需要的,那么生成的数学内容就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补充。这些补充是学生思维的展现,通过有效的引领,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维。

在学习四年级下册《连减的简便计算》时,解决数学问题“还剩多少页没看?”学生通过分析题意,列式为:234-66-34。正当我们要研究如何计算时,一个学生列出了新的算式:234-(66+34)。于是,我先让学生说说这两种列式都是正确的原因。

学生1:要求“还剩多少页没看”,可以用整本书的页数连续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页数,就是剩下没看的页数。

学生2:已知昨天和今天看的页数,可以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已知整本书的页数和两天看的页数,用减法就能求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两种不同的列式反映了生活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四年级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然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别计算自己的算式,再比较“234-66-34”和“234-(66+34)”两个算式。

学生3:我发现“234-66-34”和“234-(66+34)”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一个算式是两个减号,另一个算式后一个改成加号,并添上了小括号。

学生4:我发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按运算顺序计算,也可以先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再进行计算。

学生5:我觉得按运算顺序计算不是简便计算,不符合今天的学习内容。但是,如果先减去第二个数再减去第一个数就更简便了。

针对学生的回答,我让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方式归纳这两种算法,于是,学生写下了两种连减的简便计算公式:a-b-c=a-(b+c)和a-b-c=a-c-b。正当我们要做“做一做”时,一个学生举手说:按运算顺序计算也可以是简便运算。我们只要把“234”改成“266”就是简便运算了。

学生所展示的策略是自主探究的结果,这些策略是这堂课的亮点。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学生将多元的策略进行整合,内化为自己的策略。這些多元策略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陈连静,女,1977年7月,本科,工作单位是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美域第一小学。

多元教学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篇4

如今的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阐释了当代社会发展的人生观、质量观和教育观。用思维导图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的工具, 新课程是全脑功能开发、全人教育依托的载体, 运用新课程、新教材, 加入全脑教育的内容和自变量, 并将二者融为一体。

英语学科可以结合英语课型特点组织专题式绘图, 如词汇、语法、写作、口语等。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主题进行绘制, 展示与交流环节, 培训效益得到最大化, 都学习到思维导图在不同课型教学中的运用。比如, 我们在学习四年级课文“At the snack bar”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理顺课文, 从order food这一中心词, 拓展出Dad和waitress两个分支, 然后引出Mike和Helen, 再画出他们各自所点的食物。这样可以使思路更清晰, 课堂思维更活跃, 可以直观看到思考的过程, 学习更有趣味性。同时, 我们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对本节课的词汇进行拓展和延伸,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设计环节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对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的出发点与过去不同, 过去强调的是学科体系构建, 从学科体系的逻辑程序分析教材。现在是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 强调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帮助学生有效有意义地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 一种知识库。

在平时的教学环节设计中, 我尽量设计一些“经典”环节。比如, 每天课前两分钟的“我最喜欢的单词show”环节, 每位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单词, 向同学们介绍, 而且我的要求是黑板固定版块的设计要精美, 每位同学都应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必须准备一个笔记本认真记录别人的单词“宝贝”。又如, 全身反应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 为学生学习的几乎每一句英语, 都配上了生动的动作, 让孩子们边说英语, 边用动作将其含义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吸引学生参加活动, 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 犹如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英语。

三、通过想象,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让学生丰富想象, 积极探索求异, 坚持独立见解,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通过想象, 创设情境, 给予每位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有研究表明, 质疑式、讨论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中, 让学生小组合作, 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 大胆进行发散创造。

在课堂上, 我经常设计一些教学形式安排以某个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出现:问卷。如在学生询问他人“Can you……?”的过程中, 再整合成自己的语言, 然后在通过第三者的提问, 进而巩固了该知识点的掌握。真实的交流是为学生走出课堂以后能学以致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经常给学生一个单词, 比如, gift, 学生利用发散思维想出人 (who) 、在哪里 (where) 、送给谁 (who) 、为什么 (why) , 利用所给和所想单词, 组成一个句子, 学生所造的句子各有不同, 有的还非常有趣, 真正做到词不离句, 从而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好奇心强, 我们就要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扩展延伸教材内容, 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向、新颖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激发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兴趣, 提倡一题多议, 敢于打破常规, 使我们的教学向纵向深处发展。

课堂上, 这些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的“经典”环节, 生动、智慧、实在,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扎实, 也让我感悟到了做教师的幸福。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一代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应该积极进取, 勇于开拓, 一是要完成观念的蜕变, 让课堂“活”起来, 多启发、引导学生, 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 活化教材。二是合理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法来调动学生思维, 适时扩展延伸,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会学习, 会探索, 并且学好英语。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和思维统一的学科, 其内在本质是语言与思维的辩证统一。教师通过各种途径,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的机会, 给每一个孩子最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多元化,逻辑,创新,发散

参考文献

[1]宗启茂.面向21世纪学生外语素质的构成与培养[J].中小英语教学与研究, 1999 (03) .

鼓励多元解读,突出思维开发 篇5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着力于优化教学结构、开发创新思维,要化结果为过程,注意多元解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优化课堂提问,指导学习方法,培育创新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优化结构 创新思维

笔者曾经在大市范围内上过一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公开课,课前作了深入的思考、合理的安排和精心的准备,课堂在笔者自如的掌控中一帆风顺,水到渠成。但教后却让我感到有不少困惑。

一、教学设想

1.《装在套子里的人》并没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情节。为了表现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缩不前、害怕变革和自觉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性格,契诃夫只描述了他的“套子式”的生活和“婚姻事件”。文章一开始就以一种“全景”“全知”性的叙述视角,用夸张的手法勾勒了别里科夫其人:“套子”式的穿着打扮(外表)、生活习惯(行为)和思想性格。别里科夫的“套子”,既套住了自己也套住了别人,害得全城的人“战战兢兢”,“不敢”正常生活和思考。“套子”的涵义的探究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前提,是贯穿课堂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必不可少。

2.“婚姻事件”是进一步刻画别里科夫形象的重要情节。对它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理解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姐弟的矛盾,以区别不同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从情节发展、神态描写和人物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别里科夫,加深对其形象的认识。

3.本课的教学重点:找出“套子”的种类,并找出相关描写;从“套”自己、“套”别人、人物之间的冲突中,分析、归纳别里科夫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实际操作:

第一步,先从契诃夫的《变色龙》导入,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奥楚蔑洛夫的特点——“变”。接着,指出契诃夫小说刻画人物的特点,即抓住人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通过幽默、夸张、变形的手法,突出讽刺效果。学生结合初读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感悟,指出这篇小说刻画主人公别里科夫就是用了这样的方法,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刻画了“套子”。

第二步,指导学生找出别里科夫的各种“套子”,归纳为生活中的“套子”(有形的)和思想上的“套子”(无形的),由此得出“套中人”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封闭、守旧、僵化。(板书)紧接着,我又问: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如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一天到晚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的“套子”式的人物啊?(学生回答:不可能真正存在,有夸张的色彩)我接着说,从别里科夫的自身形象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了夸张、幽默的艺术手法,含有一种讽刺的意味。由此,可以看到:别里科夫是“可笑”的。(板书)

第三步,让学生四人一组,联系时代背景,讨论分析人们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投影出相关背景资料,指出别里科夫的卫道士身份及他在本质上与沙皇专制制度的一致性。因此,全城人害怕的其实是沙皇专制的制度和统治,并由此得出:别里科夫是“可恶”的。(板书)

第四步,分析第5段中对别里科夫“战战兢兢”、害怕新生事物的描写,探讨别里科夫紧张害怕的原因,最终得出结论:别里科夫害怕新生事物对旧秩序的冲击与破坏,这个“套中人”与“套子”一样是外强中干的,可见别里科夫是“可怜”的。(板书)

第五步,请学生概述别里科夫结婚悲喜剧的情节,并且分别从神态、语言、情节、人物性格冲突的角度,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保守、僵化、虚弱,并且得出:别里科夫是“可憎”的。(板书)(学生不知道如何说是好)然后,讨论别里科夫最后心理崩溃的原因。结论是受到新事物的冲击,旧的信条被打破了。可见,他又是可悲的。(板书)

最后,让学生朗读最后一节,并结合实际,谈谈对“套子”和“套中人”的看法。

二、分析与反思

从思维的延续性考虑,这五个“可X”结构的词语贯穿起整个课堂,串连起人物性格的各个要点,很有层次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初看起来,这种对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概括也是比较全面的。

可是课刚一结束,一位听课老师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也给学生设下了一个套子。”我一下子还不能理解,但冷静下来反思,并仔细琢磨这句话后,我开始有点明白——预设性的答案显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这五个“可X”运用得的确清晰连贯,但是也把课堂上的奇思妙想限定住了。活泼生动的语言只剩下五个“可X”的词语。于是,我又想起当时的情景:原本热热闹闹的课堂一下子冷静下来,原本活跃兴奋的眼神逐渐失却了光彩。“老师事先早都已经安排好了”“事先准备好了标准答案还要我们回答干什么,不是让我们当场出丑么?”……我仿佛再次听到课上那几个学生的窃窃私语,当然更多的还是沉默。为了配合公开课的课堂气氛,有几个学生似乎拼命地想跟上我的节奏,费力地猜想我下面可能会说出什么答案来,然后假装恍然大悟。可是他们的眼睛却骗不了人。

回想起备课时的情景,由于《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课文中的名篇,备课资料翔实,我只知道“备课文”,对于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多,没有着意于“备学生”。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时,我始终在按照自己的思路推进,盲目地赶进度,人为地给学生的思维“加框”,以教师的认识水平和思维定势来概括人物的特点: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时,概括为“可笑”;分析人们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时,概括为“可恶”;分析他的“战战兢兢”时,概括为“可怜”;分析他与柯瓦连科的正面交锋时,概括为“可憎”;分析他一命呜呼时,概括为“可悲”。这五个“可X”结构的词,是我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对课文的理解。而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经历、阅历和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一方面是未定型、不完整的,另一方面也是灵活的、独特的。现在我却用一种固定的思维“套”住他们,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他们,并不是让他们自己来理解。

其实,学生的理解虽然有不成熟、不完整之处,但是他们的思路是丰富多样的,语言是鲜活灵动的。例如:当我在分析人们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时,学生们讨论得相当激烈:有的说别里科夫是沙皇进行舆论控制的工具,有的说包括别里科夫在内的俄国群众都满怀恐惧,还有的同学讲到了等级制度的危害,以及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学校所起的宣传工具的作用等等。大部分学生都结合实际,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想一想我板书上的“可恶”二字,未免就显得单调、苍白了。

由此看来,这节课确实存在不足:在教学中,只看重结果,没能注重过程;没有很好地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文学作品时显得过于刻板单调,未实现多元解读;对学生思维的开发没有明确的目的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三、改进与启示

优化教学结构,开发创新思维,语文教学应该做到哪些呢?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化结果为过程,解读文学作品时注意多元解读,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品读多体会,优化课堂提问,指导学习方法,学生自然而然会抓住问题的要害。

这节公开课给我的启发主要有两点:一是要鼓励多元解读,预设与生成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是要重视思维开发,优化思维流程,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具体说来,师生应该着力注意如下问题:

(1)突出多元解读,构建宽容、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中过程应该重于结果,要注意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过程,尽量多营造对话契机。袁振国先生在《教育新理念》中说,在知识的学习和教学中,应该化结果为过程。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只有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陶行知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该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多元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只要是“哈姆莱特”,又何必强求每个人心中的“哈姆莱特”一模一样呢?

多元解读能够彰显学生个性,完善主体生命。教育的本质回归,意味着尊重与发展个体生命。在激励求异的原则下,多元解读的课堂气氛是宽松而民主的,学生敢持己见,标新立异,有充分的心理空间和自我意识。因此,个性得以张扬,人格得以健全。具体操作时,应该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见解,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议读”机制。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引领、点拨和归结。例如: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时,可以在抛出问题之后,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在“读读议议”中相互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最终得出不完全是预设的结论。

(2)重视思维开发,强化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重视智力开发是现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语言是智力形成的条件,也是思维的工具。所以,思维品质的开发、培养,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中对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探究问题应主要来源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作为教师,在教学上重视思维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倡发散思维,鼓励求异创新,开发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活泼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见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其个性得以张扬。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德秀教授在《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教学》中指出:“求异思维乃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在各科的学习上,皆常用到。”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不模仿,不抄袭,不与人雷同,努力做出独创的成果。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必须尊重学生的异议,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达到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从而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2)创设问题情境,钻研提问艺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培养思维能力。教师一方面可以准备情境冲突,精心设计一些核心问题,优化提问的“梯度”,避免简单、零碎的提问;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把语文学习中“读——思——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并提出问题,本身就是思维能力的进步。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指出,“内潜”的智力活动最初都是从“外显”的操作活动开始的,外显活动可以经有声或无声的语言而达于思维。因此,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要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历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激发兴趣,诱发求知欲,开启思维,感悟知识的真谛和作用。

(3)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加强多种方式的思维训练。联想和想象常常能诱发灵感,平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去欣赏课文、构思作文。思维训练的“体操”,不但能巩固已有知识,甚至还能引起兴趣,例如开展趣味性强的语文知识竞赛与游戏等。

总之,这一节看似成功实际上却暴露出诸多问题的公开课,让我体会到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摒弃“穿新鞋走老路”的模式,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现实之间还有着极大的二元背反。我们必须从实践入手,立足课堂,决战课堂,决胜课堂,深化新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思维多元 篇6

一、直观教学,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直观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感知地理, 从中得到一定的地理数据, 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各种能够反映地理实情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都能够起到直观教学的作用。学生在接触到这些直观教材之后可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经常使用地图, 这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运用地图能够将一些地区的地理情况十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如果要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情况, 用两幅不同的地图, 相比文字也会更加直观, 让学生能更快地发现知识点。如在教授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特点的时候, 我就将两幅不同的地图放在一起, 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中的区别来自己判断。通过这样的直观比较法能够让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所提高, 形象思维也会有所促进的。

除了地图以外, 必要的影像资料也是不可缺少的, 如要给学生解释地壳运动和地球板块变化的时候, 我就将相关的内容制作成了简单的动画, 配上适当的音响效果之后, 学生增添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们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的。各种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将学生的大脑全部调动起来, 让他们在声音、图像等各种不同的内容刺激之下, 思路得到扩展, 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在地理教学之中运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二、综合分析,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地理学习之中, 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能够提高的话, 学生就能够根据学到的地理知识来高效地判断和分析一些地理现象了, 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便能够更加全面, 看待问题的时候也能够不再片面了。

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我在教学中注重对于学生逻辑归纳和推演能力的培养, 利用图表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经常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将图表的内容用文字来叙述出来, 或者是将文字的内容转换成图表的形式。这样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他们能够突破时空来观察事物, 从众多纷繁复杂的事物之中抽丝拨茧, 总结出一定的内容来。例如我在让学生认识某一个区域的地形的时候, 总是让他们尝试从地图中找到一些信息, 用文字表达出来, 如该地方的地势如何, 海拔多高, 地形和地势的情况如何等, 让学生尝试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出地图中的内容。

除此之外, 我还十分注重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说让学生对某些地理问题进行分解, 分析其中的各种因素, 从而发现其中的内在本质, 这样的思维能力对于了解一定地理区域内部的状况是很与帮助的。例如我让学生分析一下我国的工业基地, 寻找工业基地所在的地理区域是否都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尤其分析诸如上海宝钢工业基地等地方, 没有大型铁矿, 为什么还是能够成为著名的工业区呢?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让学生对一些地理问题进行全面地思索, 避免片面性。

通过综合分析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掌握分析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学生充分理解地理知识, 掌握地理知识是十分有利的。

三、激发情感,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学习地理的时候, 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以致用, 在教学的时候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他们将学到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际生活之中, 要知道所有的理论都是来源于实际的, 当然要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之中了。

我总是和学生一起搜集身边的资料, 然后根据这些有限的资料, 加上自己所掌握的地理知识, 尝试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通过提出这样的开放性小问题, 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而且他们的情感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激发, 他们开始尝试接触地理中的新鲜问题, 开始自主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例如我会让学生收集一下家乡的地理情况, 将相关资料整理起来, 对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如用自己已经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一下, 在山林间开发生态旅游是否是可行的;当地的地理情况是否有利于进行农林种植业的发展, 如果要发展经济作物的话, 要发展怎样的经济作物等?这些问题都是和学生身边的现实环境真实相关的, 是学生有可能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在尝试用地理知识完成这些任务的时候, 他们的情感得到激发, 学习的热情大大得到提升, 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充满热情的。

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话, 适当地进行一些乡土地理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这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情况, 更能够让他们以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思考一些地理问题,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除了让学生搜集资料以外,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我还让学生尝试去野外进行观察和调查, 如观测一下自己家附近河流的水位问题、污染情况等, 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法等。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深化地理课堂的改革, 在地理课堂中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方法, 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提高, 能够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更加感兴趣, 也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锻炼自己的头脑。

参考文献

[1]左东奇.浅谈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教学》, 2013年03期

思维多元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向思维,训练设计

从古到今,创新一直是促进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尤其在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各个行业中对人才的标准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和交际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多向思维的训练,较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身及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培养兴趣,激活创新意识

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内驱力,可以有效推动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深入互动交流与展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为创新意识及能力养成创造条件。课堂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积极创设特定的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成为探求知识的主体。

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老师这样进行课前导入:

“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非常神奇的故事,说有一个人在山林中劳动,中午时靠着一棵槐树边睡着了,突然间从大槐王国中来了一队人马,将他请进宫中,说国王看他非常勤劳,特意让他来到这里并做了高官,他发现他的家人也来到了这里,一家人和睦相处,从此过上了安定、自由、富裕的生活。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在他平时劳动的山林。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何感想?”

引入课题后,教师再次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是单纯向人们讲述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给人以新鲜感,还是另有什么目的?”

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展示成果。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以总结、补充,“同学们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结合小说谈到社会现实,《桃花源记》一文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从中反映出人们追求自由、美好生活愿望,希望早日脱离战争,过上幸福生活,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在学习中通过生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引出学习的内容作铺垫。引导学生加强互动交流,加强思维训练,积极展示个性思维成果,增加知识理解的深度,开拓学生思维训练的宽度,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方法,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层面、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实践应用等诸多方面的要素,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的方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加强横向思维训练。如在学习《木兰诗》一文中,老师这样设计:

师:“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使她成为巾帼英雄的代名词,同学试想一下,如果花木兰女儿身在军中被发现了,局面会怎样?”

同学们议论纷纷。

生:“在古代三纲五常等级观念鲜明的年代,她这种欺骗皇上的做法是要被杀头的,结局肯定很悲惨。”

生:“她为了国家利益出征,父亲年迈迫不得已,女扮男装情有可原,我想不会怪罪她的,她仍是人们心目中的女英雄。”

师:“同学们能说出自己观点,很好。在当时战争不断的动荡年代,为国效力是为全社会所赞同的,无论通过什么途径最终是爱国的表现,答案不可能统一,只能是仁者见仁了。”

其次是加强生活化思维训练。如学习《伤仲永》一文,可以这样设计:

师:“通过学习本文,给我们哪些启示,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方仲永天资聪明,就因后天不加强学习,变成一个普通人,实在可惜。我们作为普通人,更要好好接受教育学习。”

生:“爱迪生小时候并不聪明,但他非常刻苦,凭借顽强毅力发明了许多专利,造福别人,我们要相信通过刻苦勤奋也会成功。”

结合课文内容加强对学生想象思维及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加深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强化了人生价值观教育,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

三、快乐展示,体验成功快乐

研究表明,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将成果展示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快乐,可以很好地提升人的内在探究动力,并能让这种动力持久保持下去。在课堂学习中,要结合实际让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成果展示,促进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如在学习《春》一文中,老师进行这样思维设计:

师:“朱自清的散文为我们展示一幅幅优美图画,同学们从中有哪些新发现,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互动后展示。)

生:“文中手法巧妙,尤其是大量修辞运用使文章非常生动,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从中掌握写作中修辞手法运用知识。”

生:“我从中学习了联想手法运用,如‘闭了眼,树上已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非常绝妙,作者由眼前树枝上的花朵,联想到花儿凋谢后变成累累果实,非常诱人!”

生:“我很欣赏文中为读者描绘的五幅绝妙的图画,每一幅都可以单独作为一部分,结构设计非常好,我以后在写作中也要学习这种构思来提升我的文章质量。”

师:“同学们还能从选材方面谈谈技法吗?”

生:“文章的选材都是生活中常见事物,却能将其描绘得如此美妙,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同样能将文章写好。”

师:“同学们从这篇课文中探究出许多的写作技巧,以后写作中要将这些方法及时运用,你的文章也会同样精彩!”

本节学习中老师指导学生加强课堂探究,并与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从中有一种成就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为后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浅析初中英语多元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8

一、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改变学生英语单一的“思维定向”。诸如:对课本中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注重联系现实的生活话题“重点”思维训练, 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去打开思维视野, 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等等。课程选择上注重联系实际的现实生活, 英语用词也更为时髦、常见, 培养了学生对身边所见所感问题意识的发掘, 增加学生对课程的灵活性运用, 对学生知识面进行拓展。

二、辩论赛形式和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发散思维

在西方式英语教学中, 合作探究性学习和辩论赛是学生们的必修课, 学生们习惯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更多注重的是“少说话多做事”, 这一传统观念严重阻碍了英语学习发散性思维的开展, 为此, 我们必须借鉴西方教育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模式, 在英语课堂中注重英语的辩论, 可以以一个故事展开辩论, 如以热气球为主题的辩论:在一天, 热气球上有三个人, 斯大林、迈克尔·杰克逊、猫王同在气球上, 但是热气球出现漏气, 必须要让其中一个人放弃生命, 保证其他两个人的生命安全, 以此让学生展开论述, 学生自行挑选角色进行辩论, 最后大家投票进行决定谁该放弃生命拯救另外两个人, 学生容易被这种开放性的辩论所吸引, 将学生分为几个英语交流小组展开论述, 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换自己的看法, 同时也可以设定一个特定场景的对话情境进行表演, 小组成员之间自行组织一个小组预演情境, 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个情节的教学过程中去, 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让学生都有发言和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对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让学生在这种多元化教学模式中体会到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乐趣。

三、提升英语词汇的联想能力

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巴普洛夫说过:“联想能力是记忆力最好的基础。”的确, 联想记忆是将事物各种的联系串联在一起, 形成一种惯性的思维, 由一个已知的事物联系到另外一个未知事物或与之关联的多个事物, 一般的联想方法有构词联想法、联想记忆、类似联想法、因果联想法等。例如, 以构词法联想为例, 构词法单词=前缀+词根+后缀, 例如以inspect为例, 大概的意思是“检查”, 我们可以记住前缀是in (里面) , 词根是in的后面部分, 大意是 (看) , 那么它的整个意思是检查, 这样就很方便学生产生联想, 事实上, 很多的构成单词都可以基于这种由前缀和词根简单地推知单词的含义, 由此, 在我们不认识单词的情况下采用构词联想法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记忆。又如, 以cold为例进行联想, 由因果联想想到snow, rime等词汇, 由归类联想到summer, white, winter等等, 随着英语学习的词汇量逐渐加大, 英语学习的压力增大, 学生对于英语单词的记忆和拼写也显得越来越困难, 而联想记忆法的出现很大程度地缓解了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此外, 教师还可以将相似的词和意义相近的单词放在一起学习, 或者是一些单词拆分记忆, 如“family”一词的解读可以分成“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翻译过来就是“爸妈我爱你=家庭”, 这样可以使学生牢记这个单词, 拓展和延伸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充分挖掘学生的联想记忆潜力, 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多元化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四、结语

初中英语教学注重学生多元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 也是现代英语教学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 对于提高学生多视角的思维能力会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它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英语, 拓展学生全方位学习的能力, 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摘要:在国家对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大力倡导下,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和多元化的英语视角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而现有的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的英语教学, 学生对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也出现抵触情绪。为此, 现在的英语教学不得不进行教育模式改革, 英语多元化、多视角的教学模式正好适应了英语课改的需求。

关键词:多元化视角,初中英语,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保红.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及其主要方法[J].知识窗 (教师版) , 2009 (09) .

理性外表下的多元化理性思维 篇9

近年来建筑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差异性正在缩小。基本几何的体形加上精致的表皮成为了主流。从建成作品来看, 经历了后现代主义, 解构主义, 世界各地的建筑师们似乎又一次达成了默契, 重新回到了趋于理性的建筑形式。但是理性的外表是否意味着理性的设计思维过程?相同的形式下是不是蕴含相同的建筑思维方式?理性的手法和外表背后的设计动机是否一致?通过对日本建筑师山本里显的建外SOHO和万科的朗润园进行比较分析来探讨建筑设计中理性思维和理性形式之间的关系。

理性一词是舶来品, 从英文直译过来就是智慧和判断。这样的解释使得理性变得复杂化, 因为智慧是基于经验和体验的主客观并存, 而判断所基于的立场亦是多样化的。因而理性并不纯粹, 理性是一个基于背景, 基于经验的东西, 正如奥斯汀的小说《理智与情感》将理性和感性并列在一起, 理性中永远包含着感性的判断, 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交织的, 很难截然区分。作为思维活动的一种, 设计思维中一贯的符合逻辑的理性思维是否存在, 值得商榷。

2 建外SOHO与万科的朗润园住宅对比分析

将住宅作为分析的切入点, 理由是住宅即简单又复杂。简单是住宅仅供社会最小单元家庭使用, 复杂是因为每个最小单元家庭都不一样。每年中国的建成住宅数量繁多, 作为媒体出镜率最高的建外SOHO和即将建成的万科集10年经验大成的朗润园可谓中国住宅建筑的代表作。建外SOHO位于北京CBD核心区, 是“小型家庭办公”居住概念在中国的代表。朗润园位于上海闵行七宝, 是万科环保主义住宅的最新产品。从建筑造型来看两者的可谓殊途同归, 都是追求极简, 从细部构建到形体都是简约收敛, 结构逻辑清晰, 理性味道都是十足的。但若将两者进行全方位的比较, 结果可谓大相径庭。

比较一: 定位、市场、客户、商业理念、设计管理组织, 见表1。

比较二:设计理念。

建外SOHO

山本的切入点是家庭和住宅的关系,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 家庭与房子的关系:首先家庭是孤独的, 因为它的范围十分有限, 所有家庭关系都是内向的, 无法独立提供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渠道, 因而作为社会单元太小, 但由于社会组织的要求, 家庭必须承担各种责任而成为最小社会单元。房子被一个家庭单元占有, 所有的家庭却不尽相同, 因而理论上家庭和房子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多样的家庭应有多样的房子, 简而言之, 即为一个社会单元设计设计一个居住单元。然而, 由于家庭并没有真正的能力成为一个社会的独立单元, 因而集合住宅成立的理由即是家庭作为无法自给自足的社会单元必须聚集起来共生而形成集聚居住形式。

2) 联系:为了避免城市中的独裁主意, 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注重单个建筑的设计, 而非城市规划。我们需要的是如同伊斯兰城市般的“互连”基因的建筑。建筑的活动是自然而然的发展, 因为没有规划, 所有的房子都有触角, 并接受相邻建筑生出来的触角, 最终形成一个迷宫一样的城市。

3) 多样性:一个地方上需要容纳一个功能的观念已经被人摒弃了, 或者说人们已经不再认为单个建筑可以自给自足, 认为它的形式可以不受周围环境的约束, 情景主义和环境主义让我们明白建筑不是一个小岛, 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

山本的理念还包括“直通街”“干扰单元”“婚姻关系”等非建筑话题, 可以说山本的切入点是对家庭单元和其组成方式研究的结果, 在山本的理念中集合住宅存在的理由是由于家庭单元无法自给自足, 而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就是解决无法自给自足的社会单元组合在一起共生和作为社会最小单元的家庭对独立性要求的矛盾。

万科朗润园

产品主义是一个口号, 所有开发商都喊, 但产品主义的始作俑者和操作者只有万科。万科就像在做电视机一样在做住宅, 随着万科的售楼合同一定会附加一本万科住宅使用说明书。在万科的设计部数据来源于研究和信息反馈。万科的每个开间尺寸和房间面积都是综合了功能使用、结构、节能和用户反馈而得到的。这样的操作过程使万科的平面永远站在实证主义的立场上, 客观公正, 完全遵循目标客户群的需求。同时作为开发商的万科在经营理念上一直在追求工业化推广的模式, 同样的平面设计在全国各地的万科楼盘中推广, 在得到市场反馈后不断的升级提炼, 成熟的做法构件就推广, 市场不接受的就抛弃。这样的反复提炼之后, 万科的住宅就像工业产品一样成熟。当然这样的成熟仅限于建筑的平面设计和技术环节, 作为建筑, 在各个城市万科的造型还是多样化的。但是在最新的万科城市花园朗润园的设计中, 万科开始对建筑造型进行工业化的探索, 作为配合设计单位的山设计工房提出的设计理念与万科产品主义不谋而合。山设计工房认为建筑无需过多的装饰, 建筑的造型、材料、细部构件都必需和使用者的需求相适应, 例如:决定建筑造型的理由就是内部功能和体形系数, 窗洞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内部使用者的舒适度、采光系数、节能要求, 五金件的选择取决于无障碍的需求。这样的理念下的建筑就如同机器, 精确, 合理, 完全符合使用的要求。

比较三:总体规划, 建筑形式, 结构体系, 建筑细部。

1) 总体规划:

如图1、2所示, 建外SOHO由林立的27.3m×27.3m细长轮廓的塔楼构成, 塔楼4层以上是住宅, 通过林立的细长塔楼, 可以增大各住户的外墙面积, 确保通风。同时, 将这些林立的塔楼对南北旋转25°来确保日照和间距得要求, 也避免了对视的问题。塔楼的低层部分是对城市开放的街区, 被称为“SOHO”街, 包括商铺、餐饮、住家、花园的混合式都市社区, 建外SOHO的建筑空间分为三个层次, 即下沉式的广场、地面部分和从公寓延伸出来的空中走廊, 如图3所示。地下和地上都是完全的分开, 三层的走廊是SOHO住家自己的街道, 这儿更干净更安全, 这些浮在空中的街道穿行于城市之间, 形成了不规则、不定向的行走路径, 加上SOHO空间的多种用法, 如临时工作空间、客串展示空间、开放的起居空间形成了多重联系的居住体系, 如图4、5所示。

2) 建筑形式:

矩形的建筑体形, 瘦高, 表面是规整的方格, 大面积玻璃, 局部百叶。每一户占据了几个方型的单元, 如图6所示。

3) 结构体系:

标准的框架剪力墙结构, 内部空间自由分割, 结构外露成为建筑表皮的一部分。

4) 建筑细部:

每个窗洞的下沿横向的空调百叶, 平台上竖向的栏杆, 无过多建筑细部, 追求外立面的平整, 取消立面上的变化。

山本成功的将联系的概念做到了位, 创造了多层面的城市居住体验, 但与此同时山本的外立面设计却有些牵强。为了强化外立面的单元感有意将梁和柱截面宽度调成一样的高度, 形成立面上规则化的单元格。但是这样的规则化虽然和社会单元的概念有联系但是却和与山本的关于家庭多样性的理念相矛盾, 尽管在山本的解释中自由划分的户内单元能够满足家庭多元化的概念, 但是站在完全整齐划一的社区之内, 看着满眼的窗格, 给人的感觉还是个人价值被完全缩小的感受。可以说在理性的思维和理性手法之间山本选择了后者, 而没有坚持贯彻自己的理念。

万科朗润园

1) 总体规划:如图7所示, 45栋几乎相同的多层住宅, 统一的南北朝现阵列排布, 局部空间放大形成广场绿地。 和规整的建筑布局相区分的是所有的景观设计都采用了曲线构图, 形成了园林化的社区环境, 如图8所示。

2) 建筑形式:层层退台, 矩形建筑单元组合:层层退台的理由是露台在现行规范中不记入建筑面积, 与阳台相比购房者更喜欢露台。同是由于底层带花园, 底层的户型最受欢迎, 因而底层的面积也就最大。厚重建筑形式:厚重的建筑形是由于采用了5cm厚的外保温材料, 由于薄的保温材料价格太高, 作为开发成本考虑只得使用厚的, 同时尽量少的开窗也是由于节能的需要。方的形体组合:为了减小体形系数和统一外立面和统一突出的空调机位, 朗润园采取了完全的方作为设计的元素, 如图9所示。

3) 结构体系:标准的异型柱结构, 结构有一定的灵活性, 但梁的跨度并不大, 从而减小梁的截面, 降低梁高, 在有限的层高范围内获得足够的净空使用空间。结构高度外露成为建筑表皮的一部分。

4) 建筑细部:无障碍设计极其出色, 小区没有任何台阶, 所有房型都考虑了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使用需要, 例如:所有平台上横向的栏杆有两道扶手, 低的宽的供老人儿童使用, 高的细的供成年人使用。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在较低售价的条件下, 节能构造也很到位, 例如:窗洞的规格得到严格的控制, 一是由于立面统一的需要, 二是由于在成本严格控制、工业化生产条件有限的前提下, 精工细作的中空玻璃门窗规格不易太多。在严格的成本控制下, 朗润园的保温指标达到了英国节能标准。

尽管万科的理念是商业化的理念, 但在急功近利的建筑设计氛围下, 产品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建筑风格还是令人振奋的。万科的理念是直白, 但从设计概念到设计手法到建成住宅的结果, 所有环节都是反复实验论证有数据支持的成果。应该说, 除了商业动机的存在, 整个建筑是一个理性的建筑。

3结论

通过这三方面的比较不难看出在设计思维上, 建外SOHO和万科朗润园都具有非常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 但是由于出发点的差异导致了同样的基本几何形在不同的概念下产生不同的含义。山本将居住和人的社会构成作为出发点, 而万科关注的是人的居住需求和住宅工业化, 一个是设计师的立场, 一个是开发商的立场, 不同的立场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判断和视角。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手法和建筑, 山本对理想模型单纯性的偏好促使他选择了单纯的几何形式, 而万科亦基于成本和产品至上的原则选择了极简的形式。虽然外表是相似的但是思维的差异带来的是建筑内在性格的差异和使用者居住体验上的差异, 站在不同的立场, 同样的理性思维带来的却是多元的建筑成果。

摘要:通过对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的建外SOHO与万科的朗润园住宅作品的对比分析, 探讨了建筑相似的理性外表背后思维根源的差异, 并得出结论即对于建筑形象及内涵的解读不应仅仅停留在形式表面, 而应深入探寻形式背后的生成逻辑, 利于建筑师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理性,城市细胞,自给自足,聚集,花园洋房,产品主义,均好性

参考文献

[1]山本理显.建外soho的设计概念和设计过程[J].设计新潮, 2010, 12 (11) :25-29.

[2]山本理显.迷宫一样的细胞城市[J].设计新潮, 2010, 12 (11) :15-17.

[3]现代集团设计部.万科朗润园初步设计文本[M].

[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开放语文多元思维,尝试文本解构 篇10

一、解构文本获得形象感悟,建构父亲形象

在课堂初读环节中,我预想让学生与文本生成对话,建构父亲的形象。但从哪里入手呢?我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入手,发挥主体探索热情,让学生从结局开始思考,以续写结局的方式探讨“这位父亲为何了不起”。学生搜索文本,获得的直观感受就是:父亲有个了不起的儿子,能够为同学着想。而父亲,则为儿子着想。也有学生认为:父亲在所有人都放弃努力的时候,依然坚持相信儿子还活着,拼命去救他,这种行为很了不起。

师:“了不起”包含什么意思?

生:非常伟大。

师:你认为这位父亲伟大吗?请用一个词语来赞美他,并围绕关键词,续写结尾。

启发学生进行续写的同时,我让学生确定文中的关键词,梳理写作思路:骄傲、感激、坚持、信念……

【反思】

我有意识地凭借对文本的尝试解构,引领学生用多元视角进行多维思考。在初读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喜剧化的角度,重新思考文本结局,通过另类的完满展现,让学生能够轻松看清一个父亲的行为。与此同时,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坚强和信念,并通过学生自我书写,将崇敬和理解建构在文本中,完成形象建构过程。

二、解构文本获得情境感染,品读父亲的信念

在对文本进行细读的环节中,我预想让学生改变文章结构,重新预设一个结局,联系上下文讨论信念的积极性。(多媒体展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第二天清晨,一个面容憔悴的父亲,瘫坐在一堆破碎的废墟上,手里抱着一个孩子,哭得无力说什么。

针对这个结局,我让学生从文本中查找线索,推断是否有可能发生。“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活着似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如果是这样的结局,你还认为他伟大吗?为什么?

生1: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永远和儿子在一起,不管任何情况,也不管生死。他始终是伟大的。

生2:不论结果如何,父亲在过程中始终坚持要和儿子在一起。他是伟大的。

生3:父亲那种坚信儿子还活着的信念,证明他是伟大的。

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我让学生品读救儿子的过程,进行联想。有学生通过画面和镜头的感染,联想到这位父亲快要虚脱了,身上有伤,满身血迹。

借此我引导讨论:“他遭受了身体的疼痛,还有哪些压力。”在文本中的细节让学生理解父亲承受的精神之痛:人们的质疑和不信任,使得这位父亲仿佛一个疯子,没有人再来阻挡;万一有什么意外,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只剩下妻子一个人了……

【反思】

我让学生找到负载着父爱的词句进行梳理、品读,而后获得深入的体验,领悟到父爱的信念。

三、解构文本,收获心灵熏陶,辨证解读父爱

在精读环节,我预想再次改变结局,目的是让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并进行适度辩论,进而从细节中体会蕴涵文本中的父爱。都说父爱如山,在文本中,阿曼达的父亲给予他的是什么样的爱呢?

在大屏幕上,一声爆炸之后,人们发现,这位父亲和儿子,永远再也没能睁开眼睛看到美好的世界。

根据屏幕展示的这个结局,我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可能呢?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学生通过课文找到线索:一位救火队长阻拦他;一位警察说过,如果坚持挖的话,不但不利于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

师:就是这样可怕的结局,这位父亲没有放弃,他依然选择要坚持自救孩子。他到底伟大不伟大?

学生展开互动辩论,反方的理由是:这位父亲失去理智,他制造了爆炸。这位父亲有点自私,如果意外发生,他就抛下了妻子;这位父亲太冒险,应该让专业的救护人员来救孩子……而当正方的理由是:这位父亲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爱。他爱自己的孩子;当孩子们遇到危险时,他不离不弃,坚持承诺要和儿子在一起;和儿子在一起,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这是伟大的父爱……

通过辩论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而这正是文本中传递给读者的最深刻的人文情怀。

【反思】

在激烈的争论中,我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见证和理解,关于父爱的两难,同时更深刻理解文本的意义,达到了学生自我解读、自主探索的目的,这是自主学习的深层确立。

我对语文文本的解构尝试是为了促进多维思考,其本质也是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对于阅读教学素材而言,给学生提供价值取向或暗示,这本身就是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目标。有基于此,我相信我的探索是有益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思维多元】相关文章:

创新思维 多元融合07-14

论多元思维与人才培养06-04

什么叫多元化营销?多元化营销解读07-05

多元统计04-27

多元05-28

多元数据05-05

多元有效05-14

多元机制05-19

多元监督05-29

多元鉴赏06-01

上一篇:初中教师职称下一篇:民族自信与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