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具灵活使用

2024-08-04

教具灵活使用(精选四篇)

教具灵活使用 篇1

一是教学引入环节。教学伊始,秦老师出示一个矿泉水瓶子:“这是一个矿泉水瓶子,一般情况下,喝完水,用了一次就扔了。那为什么有很多人都拿着这样一个用过的空瓶子进入世博园区呢?”由于当时上海正在举办世博会,学生大都有参观世博园的体验,知道世博园区禁止带饮料入内,但世博园里的饮水点能够免费供应饮用水,可以直接利用空瓶灌装饮用水,所以学生可以顺利地回答。

出示课题后,秦老师的引导语是:“老师这里有一大堆铅笔屑,手边正好没有垃圾桶,你觉得哪些一次性用品是可以直接用来装铅笔屑的?”通过饮料瓶直接利用的例子,引出了课题,引向了交流其他一次性用品的直接利用。

二是教学过程环节。在秦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学习用大卖场广告册的纸张简单加工做成纸盒子,不仅可以装铅笔屑,也可以装瓜皮果壳。这时,秦老师出示剪掉了上半截的矿泉水瓶子:“你们说的这些东西,我打算用这个来装,能看出是用什么做的吗?用过的矿泉水瓶子不仅可以直接拿来装水,经过简单加工后还可以装其他的东西。”这里,饮料瓶又成为了一次性用品简单加工利用的例子。

三是教学总结环节。在秦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创意加工一次性用品的制作后,又出示了一个利用矿泉水瓶子做成的花瓶。同时,秦老师再利用PPT课件,让学生看到用矿泉水瓶子做成的漏斗、笔筒、花篮等。在这里,饮料瓶又成为了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创意加工利用的学具。

在课后研讨中,很多教师对秦老师巧妙利用矿泉水瓶子来串联教学环节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矿泉水瓶子,承载了学生对一次性用品形成“直接利用”“简单加工利用”“创意加工利用”“回收利用”等众多认识。由此可见,教师对教具要有多个角度的观察和思考,不在于“多”,而在于“巧”。

蒙氏数学教具使用 篇2

蒙特梭利数学教具系列之——纺锤棒箱

一、教具构成:

45根纺锤棒,纺锤棒箱(两个样式相同的木箱各分为5格,印有数字,一个箱子印0-4,一个箱子印5-9)。

二、教育目的:

1、练习数量与数字的配对

2、理解“0”的概念

3、数序的感知

4、为学习十位数作准备

三、教具操作:

1、介绍教具,纺锤棒箱端放,安0-9的顺序并排一起,放有纺锤棒的整理箱放在纺锤棒箱的右下方

2、引导幼儿按顺序认读纺锤棒箱中1-9的数字。

3、家长指着纺锤棒箱中写有1的格子读“1”,然后右手从整理箱中取出1根纺锤棒放在左手心,两手握住棒的中间将棒垂直竖起向幼儿展示,并同时说明:这是1。说完将棒放进纺锤棒箱中写有1的空格中。

4、同样展示2之后,引导幼儿以此方法依次操作3-9纺锤棒。

5、操作结束后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纺锤棒箱的每个格子中都有纺锤棒吗?“0”的格子里没有纺锤棒?为什么没有?

6、家长小结,“0”就是没有,一个都没有就是表示0,所以0的格子不能放纺锤棒,它应该是空的。带幼儿读“0”。

蒙特梭利数学教具系列之——数字与筹码

一、教育玩具配置

1、圆形红色筹码55个 2、1-10的数字卡片10张(或1-10的活动数字字形)

3、文字卡片“奇数”、“偶数”各五张

二、主要学习目标:

1、数字和数量相结合的概念,以及数字的关系;

2、认识10以内的奇数与偶数。

3、10以内的基本运算

4、认识数的大小

三、活动提示

1、筹码和数字的对应

a)从盒中取出1……10的数字从盒中取出来,请孩子按数的顺序横向排列且互相间留有一定间距;

b)指着„1‟,请宝宝拿出相应数量的筹码放在数字卡的下方;

c)依次方法,请幼儿取和„2‟一样多的筹码,放在„2‟下方分开排列,横向对齐,中间留一指宽间距;

d)以同样方法做筹码和数卡„3‟的对应的排列。排第三个筹码时,要另起一排,并放在上排两个筹码的下方,与上排左边的筹码垂直对齐;

e)请幼儿按以上方法做余下的筹码与数卡间的对应排列。

2、认识奇数和偶数

a)指着„1‟卡和它下面的1个筹码,说„1下面的筹码是1个,它没有朋友,„1‟就是奇数;

b)指着„2‟卡和它下面的2个筹码,说„2‟下面的筹码2个,它们是朋友,„2‟是偶数;

c)指着„3‟卡和它下面的3个筹码,说„3下面的筹码是3个,上面2个筹码是朋友,下面还有1个筹码没有朋友,„3‟就是奇数;

d)依此类推,将引导幼儿认识奇数和偶数。

3、10以内的基本运算

a)加法: 如计算3+2=?题,“3”对应3个筹码,“2”对应2个筹码,两部分筹码合在一起,小朋友就能数出5个筹码,那么就算出“3+2=5”。这使加算不再抽象与枯燥,非常具体与好玩的操作使小朋友很容易学习加法。

b)减法: 10以内的减法练习,课例与加法类似。

c)合成加法练习: 如计算3+2+5=?,方法与上述加法类似,很容易算出“3+2+5=10”。

d)合成减算练习: 如计算9-3-5=?方法与上述加法类似,很容易算出 “9-3-5=1”。

e)加减混合运算: 如计算9-3+5=?,方法与上述加法类似,很容易算出 “9-3+5=11”。

f)10以内数的分解:如“5”由哪两个数组成,通过5个对应筹码的分列,可以得出结论:“5”可分解成“4”和“1”、也可分解成“2”和“3”。

4、认识数的大小

通过数量的对应与比较可以轻松掌握数字大小的关系,如“2”与“3”哪个大?小朋友通过数数,可以观察到“3”的筹码比“2”的筹码多,那么“3”大于“2”。

蒙特梭利数学系列教具之——长棒

一、教具构成:

红色木棒10根,每根之间的差数为“1”

二、教育目的:

1、透过视觉的辨别,在知觉上对长度(一次元)的差异有正确的了解。

2、发展手、眼与肌肉的协调性。

3、隐含长度测定概念的教具。

三、教具操作:

A.依长短顺序排列:

1、让幼儿取出10根长棒,用手摸一摸(从头到尾),感觉每根棒的长度变化。

2、家长可以与幼儿每人任取一根,对齐一头对比一下,谁的长,谁的短,强化幼儿辨别长短的概念。

3、让幼儿从10根棒中找出最长的一根,放在最上面,然后再找次长的放在最长一根的下面,左端要对齐,一直排列最短的一根。可以让幼儿说一说摆出的图形象什么(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4、让幼儿取最短的一根,从第二根开始接,第二根+第一根与第三根一样长,一直比较到第9根(每次都用第一根接)。

5、任取一根长的棒,让幼儿想一想哪两根接起来与之一样长,(锻炼幼儿的目测能力),(可两根也可三根接)。

B.改变排列方式的序列练习

1、以最长的棒为底,左端对齐,垂直往上积高

2、以最长的棒开始,顺次排列成直线或折线或发展幼儿想象摆出更多的图形(要求从长-短递减)。

蒙特梭利数学系列教具之——数棒

一、教具构成:

由1到10的10根木棒组成,其尺寸与“长棒”相同,木棒每隔2CM分别漆上红、蓝两色,红色部分表示奇数,蓝色部分代表偶数。最短棒为4CM,代表“1”的量。数棒是代表连续“量”的教具。

二、教具目的:

1、了解数的集合体(量)

2、记忆数词名称(从1-10)

三、教具操作:

提示

(一)初步认识

1、让幼儿取出10根红蓝棒。请幼儿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特征(有长、有短、有红蓝色)。

2、让幼儿找出最长的,最短的,可以象操作长棒一样从最长到最短排列,把红色一端朝向左侧。

3、也可以让幼儿从最短的“1”开始,左手捏住棒左端,右手二、三指并拢摸棒,边从头

到尾摸,边数“1”(摸过一个颜色数一个数,要连续),最后排好。

4、象操作长棒一样用“1”去补棒,得知两根之间相差“1”

提示

(二)1、可以象以上方法去摆好棒,让幼儿观察有何现象出现:所有的代表奇数部分,都是用红色表示的1、3、5、7、9;所有的代表偶数部分,都是用蓝色表示的2、4、6、8、10

2、取数字卡(未提供),让幼儿把每一章卡片放在相同数量的数棒旁(数字数量相对应)。

提示

(三)1、首先让幼儿安1-10的顺序把长棒排列好,再把数字卡对应放好。

2、取长棒10放在最上面,让幼儿想一想。取“1”放在10的下面,左端红色对齐放,想一想“1”和?合起来是10,再拿9接在1 的后面,数一数从1-10,1+9从此类推,做2+8,3+7,4+6,5+5(用长棒代替另一个5)。

3、还可以启发幼儿倒过去想一想8+2,7+3,6+4,9+1=?(学习加法交换率)。

4、启发幼儿再想一想哪三根棒连起来是10(连加)。

5、也可以用数棒做其它“10”以内数的加法。

蒙特梭利数学教具系列之——1-100连续数板

一、教具构成:

1、1-100数字排列板,有10行*10列方格;

2、100枚数字片,大小可以填入数字板上的方格;

3、订正板,印有小数字1-100的表格,在数字排列时作参考,或用于确定正误;

二、教育目的:

1、感知1-100的数字次序,知道每个数的读法和写法。

2、为了理解连续数排列的概念,以便更灵活的使用各个数字。

3、培养幼儿做事有序的好习惯。

三、操作方法:

1、从1-100数字袋子中取出数字,从1开始取,从桌子左上端开始摆;

2、摆数字时要有秩序,第一排1-10(第二排11-20以此类推),每次只拿一组10个数字。

3、取订正板放在左侧,100数字排列板放在右侧;

4、用左手指订正板上的1,右手取1数字小片放在排列板左上角第一个格子中,以此类推玩完10,放一个数字的同时读出数;

5、从袋子中取11-20,对应放置。以此类推放到100;

6、收数字片时从100-1倒数着收,每次收5个,边收边读;

变化与延伸:

1、数字的消除:在写有1-100的方格纸上,听成人指令,找到并划掉数字如“请划掉16”。

2、数字的填空:画有10*10的方格纸,最上行的格子印有1-10,最左列的格子印着1-91的数字,其他方格全部空白,如家长说:写出56,家长左手食指指3,右手手指指5,让幼儿在交叉处的空格处写53。

3、数字连线画:一幅画全部用点子来表示,点子上端有数字,分别是1-100,幼儿可以从1开始连线,一直连到100,边读边连,最后可以看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4、奇数和偶数:家长和幼儿一起从1开始找出奇数和偶数分开放好。

蒙特梭利数学系列教具之——加法板

一、教具构成:

在画有横向18格,纵向12格的方格的板子上,上端写1-18的阿拉伯数字(1-10是红字,11-18的蓝字),10的旁边画一条纵的红色分隔线。

定规尺:

红色和蓝色板子各9枚装在盒中,每枚木板各有规定的尺寸。

蓝定规尺:

作为被加数使用,有1-9共9枚,数字写在板的右端。

红定规尺:

当成加数使用,有1-9共9枚,上面标明数字与刻度。

二、教育目的:

1、更清楚的帮助幼儿了解数的组合及其结果。

2、对于1位数+1位数,答案在1-18之内的数有更清晰的认识。

3、用此计算板作练习,促使计算更进步,并导入心算。

三、教具操作:

提示一:10的基本加算练习

1、取出加法板和定规尺让幼儿观察,说一说其特征,区分红,蓝定规尺。

2、蓝色定规尺,按从9到1的顺序(左端对齐)摆在加法板的上方左侧。

3、红色定规尺,按从9到1的顺序(左端对齐),对准加法板上的中间红线摆好。

4、取一个蓝色定规尺“1”放在加法板第一行第一个方格中,然后用右手指数后面的空格,数到10,得出结论“9”,“1”和“9”和起来是“10”。取红色定规尺9接放到“1”的后面,再从1-10数一下(验证),再把此板向下移一行。

5、取蓝色定规尺“2”及红色定规尺“8”做10的合成。以此类推。

6、家长还可以口头或写出作业单给幼儿出题目练习,也可以用此方法练习10以内各数的合成。

提示二:构成11-18的加算练习

1、先把红蓝定规尺的“1”取走。

2、取蓝色定规尺“2”放在加法板上,再放红色定规尺“9”,“2加9等于。。。11”得出“11”的结果。

a)从第一个格开始数1、2、。。。11。

b)看定规尺终点上方标出的数字“11”。以此类推,分别放在3+8,4+7。。。9+2等于11。

c)用此方法练习11-18各数的加法。

家长可以出一些小作业单,每张作业单上要得数相同,待幼儿能力提高后再出混合得数的作业单。幼儿操作正确,家长要给予奖励。

蒙特梭利数学系列教具之——减法板

一、教具构成:

画有横18格,纵12格组成的方格板,印有1-18的数字。1-9是蓝色,10-18是红色,在9 的地方用1条蓝色直线隔开。

定规尺:A、红、蓝色1-9板条各9枚,红色定规尺上有刻度。

定规尺;B、自然色的木制定规尺17枚,上面没有数字与刻度。

 蒙氏数学部分教具使用方法(2)

二、教具目的:

练习1-18以内的减算

三、教具操作

提示一:不用自然色定规尺的减算练习(10以内数)

1、取出减法板和红、蓝色定规尺。让幼儿观察,并说一说特征,区分红蓝定规尺。

2、在减法板的上方左侧按从9到1的顺序自下而上摆好红色定规尺,再沿中间蓝色直线的上端自9到1,自下而上摆好蓝色定规尺。

3、取一个圆环放在减法板上沿“10”的数字上面。

4、取红色定规尺中的“1”放和板左上第一格,取蓝条“9”接在“1”后面。先指“10”,后指“1”和“9”并说:“10可以分成1和9”,边说边指,做完后把定规尺向下移一行。

5、取红色定规尺“2”放在“1”的上边,取蓝色定规尺“8”接在“2”的后面,叙述方法同前。

6、以此类推,完成10可以分成9和1

7、也可以鼓励幼儿做其它数的练习(1-9)。

提示二:不用自然色定规尺的减算练习(18以内)。

1、告诉幼儿试试看“18减9”用右手指减法板上的数字“18”,拿蓝色定规尺9,定规尺一头“9”字要刚好放在数字“18”(最上段右端)的下面。

2、右手指最上段左侧空格,报出“9”之后,开始数空格,18-9的答案是“9”。拿红色定规尺和蓝色定规尺并排。让小朋友注意到红色定规尺和减法板上段的数字同样是蓝色字

3、家长可以鼓励幼儿举一反三,练习18以内的其它数。

提示三:使用自然色定规尺的减算练习。

1、家长可以从17-?开始练习。

2、如“试一试17-9”。操作时先从自然色定规尺中拿起最短的盖在减法板18的数字上面(因为18与这次计算无关)(把尺盖在方格里)。

3、其次取蓝色定规尺9,一端对齐17下面排好(右侧是最短的自然色定规尺)。

4、进行提示2的操作“17-9。。。答案是8”。拿红色定规尺8排在蓝色定规尺旁边。

5、做后把每枚定规尺还原。

如:做12-8

首先找自然色定规尺中6个格长度的一枚(从右顶端)盖在减法板上,前面从1-12个空格。取蓝色定规尺8,再取红定规尺4

提示:给幼儿出的题目,答案一定要是个位数。

减法板的蓝色分隔线(在9和10之间)表示减算的答案是在9以下,也就是红色规尺一定出现在蓝色线的左侧。

蒙特梭利数学教具系列之——乘法板

一、教具构成:

乘法板横纵10排,100个圆穴,小筹码1个,1-10的数字片,100粒红色珠子。

二、教育目的:

1、学习乘法板的使用方法

2、理解乘算的概念

3、记忆100以内的乘算

三、教具操作:

1、家长给幼儿准备10以内数的乘法,如:4*3,5*8等的作业题目。(幼儿首先要会手口一致点数100)

2、取乘法板和数字片,数字片在板的左侧从1-10纵向排列好,用一个小碗装100粒红色珠子,小筹码放在左上角的洞里。

3、让幼儿随机抽一个题目,先读出题,如6*4

4、以故事的形式说出题目“分苹果”。有4个小朋友,每个朋友需要6个苹果,一共需要多少个苹果

5、把小筹码取出放在横排数“4”的上面,取数字板“6”,插入左侧的空隙中,取红色珠子,从“1”下面开始竖行放,边放边数1、2、3、4、5、6放完一行,再从2下面放1-6,“3”。。。“4”。。。放完以后再拿起一个空碗从第一粒珠开始收回,边收边点数,一竖行,一竖行的收“1-24”。我们来数一数,一共多少个苹果?24个苹果。

6、提示幼儿观察摆出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

7、可以让幼儿再作一次4×6,比较一下摆出图形的不同。

蒙特梭利数学教具系列之——除法板

一、教具构成:

除法板、绿色插孔珠子81粒、绿色小人9个

二、教育目的:

直接导入除算的练习,导入数的分割(除数和被除数)

三、教具操作:

A进行可以整除的除算练习

1、家长给幼儿准备题目,开始可以准备简单一些的:一位数的除法,幼儿掌握后可以再逐渐加难度到两位数除以1位数(整数)。

2、取除法板,分别用小碗装绿色珠子及绿色小人任取一题目卡,讲一讲,如“9÷3。

3、以故事的形式给幼儿交待题目,“我有9个苹果,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人能分几

个苹果?“

4、取一只空碗,从绿色珠子中边读数边取出9粒,取3个绿色小人,从板上端第一行的绿框穴从从1-3开始放小人。

5、取绿色珠子,从第一个绿色小人开始分起,边读“你一个”,“你两个”“你三个”,三个人每人一个,第二行每人分一个,第三行每人分一个,碗中绿色珠子发完为止。

6、取一个红环,圈住板左侧的数字“3",3就是得数,说出“9除以3得3”,“每个人能分到3个苹果”

7、用后让幼儿收拾好。

B使用除法板进行不能整除的除算练习

1、家长准备一些不能整除的作业单,开始数字不要很大,先进行一位数的除法练习,然后加大难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练习;

2、以故事的口吻讲述题目,如“24÷7”,请幼儿在小碗中装上24颗绿色珠子,然后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

3、取7个绿色小人放入最上行绿色框圆孔穴中。

4、从第一行小人开始分起,“你一个”。。7个,第一行分完分第二行,直至碗中的珠子分完。

5、“果子不够了,不能平均分”再说明“把这些余下的放到一边,这些就叫作余数3”

6、这个题目24÷7=3……这是得数,就是除法里面的商,然后再写出余数3,教幼儿问题和答案的写法及余数(…..)的记号,24÷7=3……3,写余数的笔最好和题目想区别。

蒙特梭利数学教具系列之——邮票游戏

一、教具构成:

绿色邮票。。。。印有“1”的数字。

蓝色邮票。。。。印有“10”的数字。

红色邮票。。。。印有“100”的数字。

绿色邮票。。。。印有“1000”的数字。

二、教育目的:

使单独加算的概念更深刻,加强定位的练习。

三、教具操作:

加算

提示

(一)邮票游戏的加算(没有交换)

1、家长要为幼儿准备一些4位数,每位相加都不超过9的作业题。

2、取邮票每种一枚让幼儿观察、认识、并记住各表示是几。

3、如:3142+3526+1231=?

4、让幼儿分别按题目的数字取邮票。

5、个、十、百、千按位放好

6、进行计算:从个位开始,把所有个位上的邮票收到一起,然后算一算是等于几“2+6+1=?”,进行十位,百,千位的收拢点数。点数以后,让幼儿用一张纸写好各位所得数字。

7、读出答案“7899”。

提示

(二)邮票游戏加算(有交换时)

1、家长可以给幼儿准备四位数与四位数相加,有进位的数字题,如:3456+1846=?

2、让幼儿从加数开始从盒中取邮票,取后按要求分别放好:

3、3456=个位6枚绿色;十位5枚蓝色;百位4枚红色;千位3枚绿色

4、1846=个位6枚绿色;十位4枚蓝色;百位8枚红色;千位1枚绿色

5、从个位开始收拢,然后点数6+6=12=10+2,十枚“1”可以换1个“10"。幼儿逐一进行计算、更换。每次更换要把换后的邮票向上一位的格中放。

乘算

提示

(一)邮票游戏的乘算(没有交换)(完成加算有票游戏的小朋友可以玩)

1、家长可以给幼儿出题,但是不要进位。乘数最好是一位数,并且要小。如1121×2=?

2、让幼儿先看被乘数1121,取出相应数量的邮票,象加算方法一样摆出来。放时要从右端个位开始放。

3、讲解乘数“2”就是同样的邮票取2次,所以取了第一次,还要取第二次,让幼儿安“1121”在取一次,摆放在第一次的下面。

4、从个位开始收拢点数,记数(作加算)

5、得出答案“2242”

提示

(二)邮票游戏的乘算(有交换)

1、家长为幼儿写出数学题,被乘数可以是4位数,乘数要小些,可以有进位。如:1367×2=?

2、幼儿按“1367”取出相应的邮票,分别摆好。

3、×2 的“2”意思是取2次,所以让幼儿按“1367”再取一次邮票摆好。

4、从个位开始收拢点数(作加算)。个位邮票有14枚,10枚1可以换1个10,把10放到十位处,再作收拢点数,更换。

5、把四位数全部点数完毕,得出结果:2734。

减算

提示

(一)邮票游戏减算(没有交换)

1、家长给幼儿出题,减数的个位数要够减。如:4839-2327=?

2、让幼儿取出邮票“4839”摆好

3、把“2327”分别放到相应位置下

4、从个位开始减:从9个“1”中减去“7”,边取边点数。然后排在下段,上段只剩下2枚邮票,十位,百位,千位也一样,最后上段剩下的邮票个位2个,十位1个,百位5个,千位2个

5、告诉幼儿,上面剩下就是得数2512。

提示

(二)邮票游戏的减算(有交换)

1、家长给幼儿出题,减数减被减速要不够减。如:8475-3687=?

2、让幼儿取出邮票“8475”摆好

3、把“3687”分别放到相应位置下

4、从个位开始减:从减数个位是7被减数个位是5,不够减;从十位上取一个“10”的邮票送回,换10个“1",与原摆好的”5"放在一起,交换后再从中拿走7个,十位,百位,千位也一样,最后说一说各位上剩下的邮票是多少

5、剩下就是得数4788。

除算

提示

(一)邮票游戏除算(能整除,没有交换)

1、家长给幼儿出题,要可以整除的数。如:8444/4=?

2、取出“8444”,按位排列好

3、首先从千位邮票开始分配,分成4份,第一回每份各1个,第二回每份再给1个,同一位数字必须每次只分1个,8000分4份,共分2回,每份各2个“2000”

4、以此对百,十,个位进行分配

5、邮票都分完,开始清点,得出结论2111。

提示

(二)邮票游戏除算(能整除,有交换)

1、家长给幼儿出题,要可以整除的数。如:8576/4=?

2、取出“8576”,按位排列好

3、首先从千位邮票开始分配,分成4份,第一回每份各1个,第二回每份再给1个,同一位数字必须每次只分1个,8000分4份,共分2回,每份各2个“2000”

4、其次分配百位,第一回每份分1个“100”,剩下1枚,家长提示幼儿可以更换成10个“10”

5、以此类推,对十位,个位进行分配

6、分配完后,清点,得出结论2144。

蒙特梭利数学系列教具之——构成三角形

(一)三角形盒

一、教具构成大的白色等腰三角形1片、绿色直角不等边三角形2片,黄色钝角三角形3片,红色小三角形4片;

二、教育目的1、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和变化;

2、建立相等的概念和类概念;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教具操作

1、请幼儿把盒中所有的三角形板一一取出,边取边观察,并把形状、颜色、大小都相同的三角形放在一起;

2、家长取白色的大等腰三角形,让幼儿观察颜色、边数(三条)

3、鼓励幼儿分别用绿色直角不等边三角形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黄色钝角等腰三角形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红色正三角形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每当幼儿拼出一个三角形时,提醒幼儿用白色三角形放在刚拼好的图形上比一比,有什么现象(一样大)

4、鼓励孩子想办法创意,如两个重新拼好的三角形合起来,数一数平行四边形的边,三个重拼的合起来是梯形,让幼儿发挥想像说说象什么。估计幼儿大胆创意,并可用笔把自己的创意记录下来。还可以4个三角形在一起拼出一个大三角形。

(二)长方形盒

一、教具构成1、2对直角等腰三角形、黄色2片,绿色两片。

2、3对直角不等边三角形,白色2片,绿色2片,黄色2片。

3、1对正三角形,黄色2片;

4、两个相异的三角形,红色2片(直角不等边三角形,钝角等腰三角形)。

二、教育目的学习构成和分解四边形。

三、教具操作

家长可以让幼儿把全部三角形片片取出来后观察,找出相同的,不同的。把形状、颜色相同、大小相等的三角形摆在一起。也可以以很神秘的口吻与幼儿游戏,单个单个摆出,拼出更大三角形或其他形状(适于年龄比较小的幼儿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1、从盒子中很神秘的取出两个黄色的正三角形,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示范〕用右手食指摸板上的黑线,左手压住板,然后左右手各压一块板手推,合拢在一起(黑线并行),变成一个新的图形-菱形,可以告诉幼儿新图形的名称,让幼儿边摸边数一数共有几条边。

2、可以再取出两片绿色的直角等腰三角形,让幼儿尝试拼成正方形。

3、取两片黄色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4、取白色直角不等边三角形拼成长方形,绿色直角不等边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黄色直角不等边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5、取出两片红色的相异三角形,告诉幼儿形状和大小不一样,但是颜色一样,可以放在一起拼成梯形。

延伸教学:

1.幼儿把各图形组好以后,引导幼儿观察三个平行四边形的不同,特别是直角不等边三角形,使用的边不同,得出的平行四边形形状不同。

2.在硬纸上画出相应大小的图形让幼儿练习。

(三)小六角形盒

一、教具构成1、灰色小正三角,绿色小正三角,红色小正三角

2、黄色大正三角,红色钝角等腰三角形

二、教育目的1、学习图形中彼此间的关系与图形的对称。

2、用正三角形组成六边形。

三、教具操作

1、让幼儿从教具盒中取出三角板,观察一下,哪些是一样的,把一样的放在一起。哪些是不一样的,互相之间有什么不同,可以与家长说一说(培养幼儿的观察及表达能力)。

2、取六枚灰色小正三角形,先摸黑线然后再拼,将每块上标的黑线靠在一起。A组成三个菱形;B组成三个平行四边形;C用平行四边形组成六角形

3、取绿色小正三角,先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然后尝试一下,摸黑线后拼一拼,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形状?(梯形)。

4、取红色等腰钝角三角形,鼓励幼儿尝试可以组成三个菱形(在提问幼儿同时,家长可以作示范或语言提示)。

5、将三组红色的菱形组成大六角形(家长作)

6、家长引导幼儿作以下的比较工作:

绿色梯形与灰色六角形比较,刚好是正六边形的一半。灰色六角形与红色大六角形进行比较大小相同(可重叠求证),其各2枚构成的菱形大小也相同。

延伸活动:

1、让幼儿自由排序,再重叠比较。

教具学具使用有效性示例 篇3

一、教具是教师点拨学生思维的致胜法宝

1.化难为易,突破学习障碍

在四年级下学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例题的教学中,我先通过用手指引的方法,让学生找出增加部分的面积是由哪条长乘哪条宽得来的。接着,我追问:“现在告诉我们面积和宽,你能求出什么?”同学们很快发现,这条长恰好也是原来花圃的宽,从而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

而在“想想做”第1题中,原本我也是想让学生用手指出,要求原来试验田的长,看哪个长方形,根据哪些条件能求出来。在课上,我发现纸质的教具除了可以让学生用手指出边外,还可以通过折叠,突出某个长方形,将其余部分折到后面去,能更清楚地看出相邻图形中边与边的关系。

通过两次运用教具,给学生一个支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看得到、摸得到的。突出展示画图,能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关系,解决问题。

2.激发学习兴趣,验证猜想

兴趣是一种动力。学生如果对某一问题产生兴趣,思维就会积极活动起来,而学生积极思维又是其思维能力提高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二、学具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武器

有效的数学学习应在蕴含思维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所以,对学生来说,学数学,并不等于就是去记数学、去背数学、去练数学、去考数学,而更应是“做数学”。数学学具就是通过“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经历数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观察,切实深刻的操作、试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体味数学,从而内化数学思维。

1.使用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教师要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而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观察,理解了为什么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的算理。如果不借助学具,学生很难搞清楚知识的形成过程,但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摆小棒,不仅使学生感知到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同时在操作中使学生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并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2.学具动感呈现,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会归纳数学方法

在“平均数”一课中有例题如下图,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将各人的套圈数目表示的长方形进行平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比的结果。教师指出:像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结教师合电脑演示进行讲解,揭示了平均数的含义。

关于平均数的意义,教师没有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在引导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之后,让他们用自已的语言描述对平均数的初步理解。教师通过两队投球比胜负的竞赛,使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比总数的方法不公平,急需找到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同学们想到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使每个队都平均了,求出了平均数。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板进行探索,倡导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注重使用自制教具, 促进师生成长 篇4

一、使用自制教具, 提高师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动手制作、设计教具, 可提高师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动手制作、设计教具, 可提高师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因为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再次内化, 进行再创造.因而自制教具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例如, 在讲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长度关系”时, 我自制了如图1所示的教具来说明.找两根共用一个端点A的小棒, 其中一根是AB, 另一根是AC.不妨假定AB稍长, 将AC绕A点旋转, 让学生观察A、B、C三点在旋转过程中的哪些位置不能构成三角形.还可以让学生体会△ABC在变化过程中, BC长度的变化范围, 最短要大于AB-AC, 最长要小于AB+AC.这样, 学生会从图形本质上理解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 学得也很轻松.

心理学告诉我们,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积极因素, 强烈而持久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在数学教学中, 学习兴趣是他们学好数学的动力源.因此, 课程标准将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目标.个独立的教学目标.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发展阶段.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特点, 对自然界充满遐想, 对知识充满渴望.但由于年龄尚小, 学习意志不坚强, 学习兴趣易转移, 在课堂上注意力易分散.因此, 教师应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 给学生提供发现和获取知识的机会.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定理性质的认识等都需要学生亲自体验, 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 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 点燃其求知欲望的火花, 促其动手、动脑,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中线”时, 引导学生折叠三角形三边的中线, 得到重心, 并用铅笔顶住重心, 只见三角形稳稳地“站”在铅笔尖上, 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

在教学“轴对称设计图案”时, 教师利用剪刀剪出各种漂亮的剪纸吸引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设计成动手操作的具体活动, 学生获得的数学体验更是无比的深刻, 比枯燥的讲解效果好多了.在讲“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时, 公式的发现及验证可以借助一张相应的纸片, 通过剪刀来完成几何图形的拼接、剪切.

在“认识三角形”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通过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并在摆弄过程中, 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 可让学生尝试拉动三角形教具, 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再取一个四边形, 拉动一下, 得到四边形无法稳定, 通过对比从而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的教学, 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使用自制教具,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 (物化) 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 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有一些知识较抽象, 若教师对其进行操作演示, 学生将很难理解, 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 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从而达到目标.

在教学“从不同方向看”时, 我在课前准备了很多小正方体, 让学生摆出组合图形后从不同的方向来进行观察.通过实际观察, 学生能学习到三视图的画法, 发现自己在画三视图时的很多问题,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 我在课前准备了直观教具, 固定其中的两条直线, 旋转第三条直线, 让学生观察, 体会到只有“同位角相等时, 两直线平行”, 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直观理解.

我在教学“圆锥的侧面积”时, 设计了如下环节:课前用废弃的报纸剪一个扇形, 让学生寻找让扇形像人一样站起来的方法.学生兴趣高涨, 纷纷要求上台演示.预习过的学生马上想到卷成圆锥、粘好就能很稳当地站立.这样利用简单的一张废纸, 抛开了几何图形的生硬, 让学生在玩中感悟到图形的存在, 唤起了他们的灵感, 为接下来探索圆锥侧面积和扇形面积之间的联系、推导圆锥的侧面积公式做好了铺垫.然后, 我又利用一展一卷, 让学生找到了扇形的半径就是圆锥的母线;扇形的弧长就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面积就是圆锥的侧面积, 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侧面积公式.学生利用纸片的展、卷能将较难的知识简化.

三、使用自制教具,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 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 通过积极改变自己, 改变环境, 创造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初中生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往往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 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具, 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 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 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例如, 在教学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中关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以及“等边对等角”这内容时,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让学生自己制作等腰三角形, 并将其对折, 发现其中相等的线段和角, 顺势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从图形本质上去把握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用动态的眼光观察和思考几何图形,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类似的, 学生通过自己折叠准备好的线段得出中垂线的性质, 折叠准备好的角观察并得出角平分线的性质.

四、使用自制教具,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学生在形成数学概念的最初阶段, 都必须借助于感觉, 先观察和接触具体事物, 然后转化成感性认识, 再把感性认识转化成为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人类的认识成果是由许许多多的概念表述的.虽然初中数学的知识很浅, 但也有很多是很抽象的.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中学生, 光靠教师讲述建立概念是不够的, 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都要靠一些具体直观的教具把它们演示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的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教具符合这一规律, 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 获得感性知识, 形成知识的表象, 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 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在教学实践中, 教具不仅能使数学教学生动、直观、形象, 还可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便于接受新知.特别是在教学“图形的性质”时, 若经教师直观演示, 学生便很容易理解此性质, 印象会更加深刻.

例如, 在讲“对顶角的定义”时, 由于对顶角的图形, 其两个角具有公共顶点, 并分别在顶点的两侧.学生常常忽略了其中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方向延长线这一特征.为此, 可用两根可以旋转的木条制作一个活动的对顶角的模型.通过这样的教具演示, 学生就不会再忽略了对顶角这一重要特征了, 还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对顶角相等”这一重要性质.

又如, 在教学同位角概念时, 先呈现一个标准的“F”型同位角, 再旋转其中的一条截线, 仍然是同位角, 再总结可以用“F”型来描述同位角.类似的内错角用“Z”型来描述, 同旁内角用“U”型来描述.这样, 学生从整体上就有了初步辨认这三种角的认知能力, 也容易理解这一知识点.

再如, 在讲解认识三角形中关于三角形的高时, 学生容易误认为三角形的高必在三角形内部.为了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认知, 我制作了这样的一个教具让他们观察:取四根木条, 制造成如图2所示的活动模型, 其中BC、CF、BE固定, BA是活动的, 演示时分别将木条AB放在能经过木条CF的F、E、D处, 就可以分别得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而三角形在CF这条直线上对应的高始终是BE, 但相应高线会分别落在三角形的形内、和三角形一边重合以及在三角形的形外.学生在获得这样清晰的印象后, 就再也不会出现上述错误了.

在讲“弦切角定理”时, 将教具改用两条橡皮筋, 如图3所示, 一条相当于从圆O上引出的切线AC, 另一条橡皮筋以A为端点, 另一端在圆上运动, 让学生观察所有的弦切角是否相同?哪一种最特殊?

五、使用自制教具, 帮助学生理解定理、结论

马芯兰教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亲身经历与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猜想、验证一些定理、性质和公式, 避免了对定理、性质和公式的死记硬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 思维和想象极为活跃, 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 在讲“平行四边形”时, 可以自制一些简单的教具.如讲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以及菱形与正方形的转化时, 单凭教师的叙述, 学生很难理解.为此, 可用四根木条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轻轻一动, 其形状就发生了改变.让学生观察通过改变邻边的夹角到什么程度时它变成了矩形;或者制作一个菱形, 让学生观察通过改变邻边的夹角到什么程度时它变成正方形, 等等, 以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相关定理的理解.

又如, 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 我事先让每位学生做好一个任意边长的直角三角形, 并测量好三边的长度.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 进行猜想和发现边长之间的关系, 对发现的规律进行一般性验证, 最后用数学符号和文字语言阐述这一规律.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 勾股定理不再神秘, 不再可畏.

再如, 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 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用两组长度相同的木条拼成两个三角形, 并验证这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合, 从而直观地得出“边边边”公理.这一知识是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的, 容易理解,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使用自制教具,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数学, 就是为了用数学.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 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再把学到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这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 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教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 在讲“怎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时, 学生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如用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成比例;用测角仪测量等.那么测角仪怎样制作呢?可用一个半圆的大纸板, 将半圆分成两等份的刻度线标为0度, 然后, 用量角器将0刻度线分成的两侧分别等分成90份, 然后标上度数.在半圆的圆心处用钉子将半圆钉在一根1米长的木棍的一端上, 在钉帽处挂上一个小重物, 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测角仪.课后让学生去测量一下学校旗杆的高度.这样在提高学生的兴趣之余, 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上一篇:书记队伍下一篇:文学网络时代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