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

2024-08-07

桂林山水(精选十篇)

桂林山水 篇1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 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 后用一个“却”字转折, 说明这些美景虽美, 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 显示出漓江之水更加迷人!接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 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 清, 绿。用“感觉不到流动”凸显“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 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 红叶似火的香山, 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出桂林的山所具有的奇、秀、险的特点, 并运用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的末段以“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 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 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

教学建议:

一、自主预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桂林山水》一课文字优美, 想要使课堂教学灵动、艺术, 具有感染力, 课前预习必不可少。预习课文看似简单, 要做到高效预习是需要教师具体指导的。结合本课教学目标, 可以提出以下预习任务:

1.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自学生字新词。 (1) 认真拼读带拼音的生字, 进行扩词练习。 (2)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带拼音的生词, 多读几遍。 (3)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有积累价值的词语、短语, 认真练读。 (4) 碰到不会读的字词, 查询工具书并标注出字音, 简单记录字词的意思, 在旁边写出形近字加以辨别, 认真练读。

3.自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

4.教师要对预习任务认真检查, 给予评价。 (1) 检查生字。拼读“澜、瑕、翡、峦、骆、驼、兀、绵”等生字并扩词, 提醒诸如“澜、峦、兀”等字的拼音, 讲解容易与其他字混淆的“瑕、翡、绵、兀”等生字。 (2) 检查生词。先让学生认读, 再请学生说说预习时自己弄懂意思的词语并交流理解词语的好方法。重点介绍是如何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境弄懂“甲天下”、“怪石嶙峋”等词语的。 (3) 同桌学生互相抽读部分段落。要听清楚是否读正确, 互相评价朗读预习是否过关。

通过学生的认真预习, 教师通过检查并进行激励性评价, 《桂林山水》的新授课一定能最大限度扫清学生的字词障碍, 使课堂教学顺利推进,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度。

二、自主初读,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学生经历过预习关后, 通过自读课文, 就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感知, 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桂林山水》初读程序可以设计如下: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在预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读课文时尽量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不结巴。

2.练读“障碍句子”。一篇课文中总有那么几句话会让学生读得冒汗, 课文中含有“啊”音变的短语是学生的朗读障碍, 需要多练读几遍:漓江的水真静啊 (nɡa) ;漓江的水真清啊 (nɡa) ;漓江的水真绿啊 (呀) ;桂林的山真奇啊 (呀) ;桂林的山真秀啊 (哇) ;桂林的山真险啊 (哪) 。在练读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总结一些简单的音变规律。

3.说一说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让学生在表达与倾听中再次熟悉课文内容, 理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头绪, 降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难度。

4.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像《桂林山水》这样文路清晰、结构明了、篇幅不长的课文, 学生有了“畅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这一环节的过渡, 概括课文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自主悟读,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悟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悟读的习惯, 就要让学生在“自主”悟读的过程中夯实文字基础, 获得阅读方法, 体验阅读乐趣, 收获阅读成果。

1.让学生标注已读懂和读不懂的词句, 记录产生的疑问, 铭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 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收获方法、收获智慧。

2.积累精彩句子, 让学生把最喜欢的句子尝试背下来, 养成“每日一诵, 每课一诵”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丰富知识的积累。自主悟读完成后, 先让学生和同桌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 可以交流读懂的字、词、句, 也可以交流对某段话的理解和作者的写作方法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接着, 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展示自己背下来的精彩句子。

3.交流互动, 质疑解难。学生同桌互相质疑、解疑, 简单的疑问同桌讨论, 更难的问题留待小组内提出讨论, 若小组内还解决不了的疑问, 就在全班交流环节中提出来, 综合大家的想法, 形成自己的理解。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可以贯穿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例如: (1)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无瑕的翡翠”是说十分纯洁, 没有任何斑点的绿色宝石。把漓江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 水深使水面呈现绿色, 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 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 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纯粹的碧玉。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2)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这句话写出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 山与山之间各不相连, 正如文中以新生的竹笋为喻, 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山的形状各异, 无法说尽, 因而用“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来概括, 恰到好处。 (3)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诗句的意思是“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 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 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两句诗的出处说法不一, 一说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周庄河》, 一说是本文作者境由心生的创作。理解课文, 诗句的出处不重要, 但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以这两句诗收尾毫无唐突之感, 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概括全文, 照应开头。

学生通过自主悟读, 对课文描述的情景产生了切身的体验, 也就对课文生出了喜爱之意, 对作者生出敬佩之心, 对桂林山水生出热爱之情, 从而激发了积累美文中精彩句段的热情, 迸发出创作美文的愿望。

四、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习惯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灵魂。如何设置阅读课的探究问题, 关系到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1.出示合作问题。《桂林山水》一课中需要探究的问题不多, 从难度系数来讲, 值得探究、适合探究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对比?为什么用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

2.小组合作。 (1) 小组分工。 (组长负责组织和发言, 其他组员谈自己看法, 副组长负责评价倾听情况。) (2) 按分工展开讨论。

3.全班探究。 (1) 小组长发言。 (2) 教师引导其他同学补充。

4.教师评价各组合作成效并总结探究成果, 学生记录探究成果。从作者以大海、西湖对比漓江的水, 以泰山、香山对比桂林的山, 更加衬托出桂林山水的美丽迷人的写法,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写作主体, 表达自己的情感。

游桂林山水作文600字:桂林美景 篇2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一直希望见证一下它的美。终于有一天,我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美丽的桂林,见证一下桂林的庐山真面目了。

那天正在下雨我们一大早从被子里爬出来穿上衣服拿好背包,举着雨伞去开始徒步丽江我边剧雨伞边注意着脚下的小路,为什么呢?因为漓江旁的小路上总是有人赶牛群,走过牛群一走不要紧,走过的路上全是牛粪,一不小心就会踩上一个热乎乎,软绵绵的牛粪,我可不想把我的新鞋弄脏了,可事情总是怕什么来什么过了一会儿我还踩在了你一个牛粪上,妈妈到丽江边洗鞋子了我就站在那儿看风景,刚刚一直真低着头看着地没想到这里的风景这么美一座座小山朦胧在,细雨和烟雾之中,若隐若现的.,山上有一些三三两两的花花草草,显得像烟雨中的一点红。

我们继续往前走,一会儿看见了一个小饭馆,爸爸妈妈吃饭时我跑到江边继续欣赏那里的美丽风光,风把江边的柳条吹过来刮在我的脸上,我看见江上的小船随风摇摆缓缓前进,船尾的螺旋桨激起一圈圈的涟漪,我看着这风景入了迷,直到爸爸来呼唤我继续赶路时,我才回过神来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继续往前走着我们走到了一个桃林边,哪里有数不清的粉嫩的美丽的桃树和一个个娇艳桃花,桃花们都舒展着自己娇嫩的身体没有一个含苞未放,它们全都展开了自己美丽的笑脸,桃花林远方还有3座现在手指一样的小山。如同3根手指,插入在泥土里,在雨后的烟云里,一会儿看不见这座小山了,一会儿又看不见那座小山了一会儿,又都看不见了,一会儿,又全都能看见了,是不是特别好玩,特别新奇呀!

桂林山水(节选) 篇3

当然,这是太陽的作用。太阳这时还在山那面、云里边。由于重重山峰的曲折反映,层层云雾的回环照耀,阳光在远近的山峰、高低的云层上,涂上了浓淡不等的光彩。这时,桂林的山最是丰富多彩了:近处的蓝得透明;远一点的灰得发黑;再过去,便挨次地由深灰、浅灰,而至于只剩下一抹淡淡的青色的影子。但是,还不止于此。有时候,在这层次分明、重叠掩映的峰峦里,忽然现出一座树木葱茏、岩石陡峻的山峰来。接着,便可以看到,漓江在远处慢慢地泛着微光,一闪一闪地亮起来了。太阳把漓江染成了一条透明的青丝罗带,轻轻地抛落在桂林周围的山峰中间。

这时,你可以出去了。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有时是转过一幢房子,忽然,一座高倚天表的山峰矗立在你面前;有时是坐在树下,透过茂密的枝叶,又看到它清秀的影子;或者在公园的亭子里,你刚探出身,一片翠幕般的青峰,就张挂在亭子的飞檐上。如果站在湖边,它那粼粼波动的倒影,常常能引起你好一阵的遐思。

这样,桂林山水总是无时无处不在你的身边,不在你的眼里,不在你的心里,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维中留下它的影响。

但是,如果住在阳朔,那感觉不知会是怎样的。就去过一次的印象说,只好用“仙境”二字来形容。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了。一座座的山峰,从地面上直拔了起来,陡升上去,却又互相接连、互相掩映、互相衬托着,由于阳光的照射、云彩的流动、雾霭的聚散和升降,不断变换着深浅浓淡的颜色。而且,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的丛林,把它遮盖得像穿上了绿色天鹅绒的裙子。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漫山遍野开满了血红的杜鹃,就像在绿色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这使得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出一种热烈的情感。

到阳朔去,最好是坐了木船在漓江里走。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漓江的水,是出奇得清的,恐怕没有一条河流的水能有这样清。清到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上小虫爬过的爪痕。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长长的、像蒲草一样的叶子,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动。

从桂林到阳朔,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却是各有面目,变化万千,要生动得多的。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远近的山峰完全被云和雨遮住了。这时,只有细细的雨声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得静极了。这时,忽然一声欸乃,一只小小的渔舟,从岸边溪流里驶入江来。顺着溪流望去,在细雨之中,一片烟霞般的桃花,沿小溪两岸一直伸向峡谷深处,然后被一片看不清的或者是山,或者是云,或者是雾,遮断了。

这时,我想起了可染同志的《杏花春雨江南》……

但是,接着,“画山”在望了。陡峭的石壁,直立在岸边,由于千百万年风雨的剥蚀,岩石轮廓分明地现出许多层次,就像是无数山峰重叠起来压在一起。这些轮廓的线条,层次的明暗,色彩的变化,使人们把它想象成为九匹骏马,所以画山又称“画山九马图”。九匹骏马,矗立在漓江岸边的石壁上,或立或卧,或仰或俯,或奔腾跳跃,或临江慢饮,看上去确是极为生动的。但是,可染同志的那幅《桂林画山侧影》,同时在我记忆里复活起来,而且是更为生动地在我面前出现了。

画的篇幅不大,而且是全不着色的白描。整个画面,几乎全被兀立的山岩占满了,只在画面下部不到五分之一的位置,有一排树木葱茏的村舍,村前田塍上,有一个牵牛的人走来。但这些都不是画的主体,也不引起观者的特别注意。而一下子就吸引了观者的,正是那满纸兀立的山岩。山岩像挨次腾起的海上惊涛,一浪高过一浪,层层叠竖,前呼后拥,陡直地升高上去,升高上去,直到顶部接近天空的地方,才分出画山九峰的峰峦来。而山岩石壁,直如斧劈刀斩一样,峻峭、粗涩的石灰岩质,仿佛伸手就能触到。于是整个画山,现出一种雄奇峻拔、咄咄逼人的气势。这时,在我面前,画山仿佛脱离开周围的山而凸现出来、活动起来,变成了一个有生命、有血肉、有思想和情感的物体。自然存在的山和艺术创作的山,竟分不出界限,融为一体。

但是,这只是刹那间的事。等到画山过去,印象消逝,在我记忆里,便只剩下一种雄奇的意境、奋发的情思了……

坐在船头,我木然地沉思着,并且像是有所领悟地想到:人的劳动,人的精神的创造,是这样神奇!它像是在人和自然之间,搭起了一座神话中的桥梁;又像是一把神话中的金钥匙,打开了神仙洞府的门。人们通过这桥梁,走进这洞门,才看清了自然的底蕴,自然的灵魂。

(选自《名家经典山水游记》,向弓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

[读有所思]

“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长长的、像蒲草一样的叶子,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动。”从表现手法来看,这一句有什么作用?(蒋光红/设计)

《桂林山水》的审美教育 篇4

第一步, 听听看看感知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 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就是教会孩子能发现美和感受美。”感知美是儿童初步的审美能力的体现, 它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感性地、直观地去把握对象的形象美。黑格尔说:“美的生命在于显形。”怎样把美的形象显示出来?多媒体可以再现情境, 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 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 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 增加感知强度。教学中, 我利用多媒体把一幅优美的桂林山水图展现在学生眼前, 同时播放课文配音朗读, 让学生边听边看, 并提出问题: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进入到桂林山水的美景中, 对课文描绘的景物有了一个完整的感知, 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第二步, 读读想想欣赏美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 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桥梁, 读者才与作者会面, 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 和作者的心情契合。”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只有让学生用情去品味, 才能与作者共鸣, 受到震撼。本文语言洗炼、令人叫绝, 通过对课文美词佳句的赏析, 可以拉近学生与美景的距离, 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思考课文怎样用绝妙的语言描写山的“奇、秀、险”与水的“静、清、绿”。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领悟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 再对课文开头和结尾略加分析, 一幅“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山青水秀图再现眼前, 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 更加激起了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强烈感情。

第三步, 画画写写创造美

创造美是美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 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可见,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教学本文时, 通过对美景的观察, 课文的朗读, 语言的剖析, 学生对课文所包含的美有了感知和欣赏, 但是还没有达到最终目标。课文第三自然段写到桂林的山形态万千。教学时, 我先问:“形态万千”是什么意思?这里写到哪几种形态?接着问:“这里的山峰还有些什么形状?你能用画笔画一画吗?学生兴趣高涨。画完后, 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画展, 学生可真是画得奇形怪状。最后我作了补充介绍:是啊, 桂林的山千姿百态, 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斗架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希望同学们将来成为一名画家, 用你们心中的色彩去画出这里的奇山秀水!

桂林山水写景作文 篇5

春节,我和妈妈一起去了桂林。我们初二就坐火车走了。

到了桂林,我看到桂林那么干净、美丽,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城市。我们看了象鼻山、坐船游了桂林的两江四湖十三桥,我们还照了很多美丽的风景和照片,还坐船游了漓江,看到了传说中的桂林山水,知道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里的山水真漂亮。我们还游了冠岩,我学会开电动滑道车,好刺激啊!在冠岩里面,我们还坐了火车、电梯和船,很好玩!

在桂林的几天,我还认识了一位来自焦作的好朋友,我们一起玩“7王253”,太好玩了!

畅游桂林山水间 篇6

桂林游的第三天,我们去了古东景区。

来到古东景区服务站,爸爸排队拿草鞋、雨衣、头盔、小毛巾等东西。你们知道我们接下来要干什么吗?对了,我们要去爬瀑布。有人奇怪了,这瀑布怎么爬呀?让我来告诉你吧!古东的瀑布比较平缓,人们可以踩着石头一步一步往上爬。

古东的第一级和第三级瀑布比较陡峭,所以十四岁以下的人是不允许爬的,这样我就被排除在外了,可是爸爸可以,真是羡慕。只见他双手紧握铁链,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半山腰,我看见爸爸的衣服呀、裤子呀全湿了,但是他却很开心。

我和妈妈爬的是第二级瀑布,我刚把脚放到水里,一股冰冰凉的感觉扑面而来,真是太爽了。开始爬瀑布了,起先我非常害怕,慢慢地,我适应了它的刺激,大胆地向前走,还在溪里抓起了小鱼呢!还有最恐怖的是走一条溪里面的小道,如果一不留神掉里面的话,水可是会没到脖子呢。

这次,我们享受了一个快乐的古东之游,希望你们有机会也能来桂林古东游玩哦!

阳朔漂流

今天,我们来到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称的阳朔风景区,准备享受乘竹筏漂流。

在岸上,我看到了几根竹子捆成的一只只竹筏,心想:就这么几根竹子,能漂起我们一家三口和船工吗?想着想着,我心里不由得害怕起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小心翼翼地走上竹筏,紧接着爸爸妈妈和船工都上来了,竹筏往下沉了一点,但是很平稳,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么可怕,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我们乘着竹筏,开始了遇龙河之旅。遇龙河的水流得比较平缓,我们慢慢地向前行驶,欣赏着两岸美丽的风景,心情特别舒畅。当然,遇龙河也有刺激的地方,其中就有一段河道有许多大落差和小落差,竹筏会从高处突然漂到低处。这时,水花从竹筏的缝隙里或两侧溅出来,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娃娃,拼命往身上跳。结果一趟下来,我们成了落汤鸡。我们还去品尝了遇龙河的长寿鱼,那真是美味极了!

阳朔山美、水美、鱼儿美,真不愧是阳朔山水甲桂林啊!

(浙江省海盐县向阳小学

指导老师:夏凌黎)

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篇7

(1) 小学学科:语文。

(2) 课时:两课时。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按总—分—总的写法, 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 以优美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标画出自然段;自学生字新词, 读准字音, 理解词意。

设计说明:本课教学, 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 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 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 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 做到因道学文, 以文悟道, 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定喜欢旅游吧, 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桂林, 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 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出示多媒体课件, 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

(二) 切入中心, 突出重点, 教给方法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齐读, 提问:谁知道文章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呢 (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这里“甲”是什么意思?和全文存在什么关系?

过渡句: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我们就随着作者陈淼先生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去领略一下桂林的美丽景色吧!

2.作业

(1) 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好的词句, 抄在本子上并且背下来。

(2) 阅读与本文类似的写景的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复习, 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桂林山水, 共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畅游桂林山水。

(二) 抓重点, 读课文

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1.品读第二自然段

(1) 请大家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词语, 用直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一边读一边想象桂林水的美。

(2) 作者写漓江水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大海和西湖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大海和西湖的照片, 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师:我们继续来学习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三个分句。

教师提问:这几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静、清、绿) , 再读“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从哪方面突出了“静”? (生答:感觉) ;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从哪方面突出了“清” (生答:视觉)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答:这样写能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漓江的水静、清的特点。) ?

教师继续提问:谁能描述一下我们平常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议论, 这两种水一对比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出桂林漓江的水静和清的特点。

最后, 学习“绿”的特点, 先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 教师提出问题: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生答:无暇是没有瑕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翡翠的图片, 用翡翠比喻漓江水的特点, 可见漓江水具有什么特点 (生答:绿) ?

2.指导朗读

采用研读法, 即该怎样读, 为什么这样读, 让学生真正做到由感而发。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 读时语气要缓, 要轻。“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得稍重些即可, 不要过分强调重音, 以免使得整体不和谐。“静”字读得稍慢, “清”略显示轻快, “绿”读得更加明快。读这一段, 整体感觉轻缓, 富有起伏。

指名读——师生评价 (问:这里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能体现漓江水的这一特点呢?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 请说说理由。你能试一试吗?评价中穿插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朗读) ——自由读想象体会漓江水之美。

3.仿写句子

(1) 公园里的花真美呀, 美得……

(2) 会场里真静啊, 静得……

(3) 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及时运用课堂上刚刚学过的句式, 很好地做到了知识的迁移, 把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

通过刚才对这一段的学习,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 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 看到了桂林水的美, 激发了学生们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同时,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赞叹之情。还让学生学到了读段的方法和写的练习。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比较二、三两段,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

(2) 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 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而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 多媒体放映桂林的山的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力的丰富, 用词的精妙之处, 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 运用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并选一座山峰, 发挥想象说话。

5.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 理解“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三) 研讨写法

这样的美景可以说在天下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 在文章的第一段才说“桂林山甲天下”。引出本文的写法。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 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 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总—分—总)

(四) 朗读全文, 整体背诵

(1) 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 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 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 练习背诵全文。

(五) 总结方法, 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 教师引导, 结合进行朗读指导, 明确:

(1) 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 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 理解“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并理解“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的词意) 。

(3) 同样,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

(4) 桂林的山很“险”, 抓“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等词语, 领会山势之险。

(5) 结合学习比喻句, 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 反复诵读课文,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 (ya) , 真秀啊 (wa) , 真险啊 (na) 。

(六) 布置作业

(1) 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 看半句抄半句, 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 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 (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 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 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 可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

(2) 背诵课文。

摘要:《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在以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辅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扫除学生的认识盲区,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桂林山水画的品质提升 篇8

一、桂林山水画的历史文化探究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山水凭借迤逦的自然风光与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吸引着众多的艺术家为此挥毫泼墨,创作出大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桂林山水画作品,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为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桂林的山水养育了桂林人民,桂林山水之灵气更是培育了一大批桂林山水画家。桂林是山水相映、相互辉映、有奇峰、清流、古榕、翠竹、渔火的互相衬托,孤峰不高,流水不浊,树木常绿等特点。漓江上下游弋,俊俏、巍峨的山峰,清澈透明的江中倒影,片片孤舟渔船,群峰林立,千山竞秀是山水画家们永恒追求的主题。

桂林山水画是指以桂林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表现桂林山水自然本性的律动与意韵为目的。中国历史上就有很多画家通过桂林山水或以桂林山水成名,如15世纪的石涛,以及20世纪的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等。广西老一辈画家帅础坚、阳太阳、黄独峰、涂克等也曾经创作出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漓江山水作品,为漓江画派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黄格胜、郑军里、阳山等为代表的广西画家,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形成了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艺术追求的画家群体,这些画家以共同的艺术表现对象和相近的绘画风格,在国内画坛独树一帜,引人瞩目,逐渐形成了“漓江画派”。

二、影响桂林山水画发展的因素

在商品市场的引领下很多作品随波逐流,媚俗,走捷径,搏出位。优秀的美术作品应是画家心灵的写照,绘画不只限于状物、悦目,而且要传情,要有创作的旨趣,要表达主题精神,同时也是画家的人生观、艺术观,以及理想气质、人格、兴致、趣味等多元素的综合体现。很多作品一方面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影响;另一方面为了应对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而致使作品庸俗化,缺乏理论的支持,自身又匮乏文化的滋养,缺乏对文化的深度把握,功利性是影响桂林山水发展的主要因素。

内涵表现的浅显,对传统艺术精神的理解不够。也是影响桂林山水发展的一个方面。过于追求制作手段的新颖,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艺术语言的锤炼。山水创作应将形与神完美结合,追求一种形之外的神情,同时也是将自然之性和人心之悟的完美结合,追求一种心灵的释放与宁静。

三、提升桂林山水画品质的建议

(一)要从传统出发,继承传统领悟桂林山水的气场和精神

桂林的山水画写生与创作,要抓住其特有的地方特色,各地的名山大川都有其特色,如黄山奇、峨眉秀、华山险、青城幽,这都是它们的特色和总得感受。桂林漓江的清秀旖旎与西北的黄土高原,在气质和形象感受上都有很大区别,所以我们在画桂林山水画时要细心的分析、研究和体会,选择最能体现桂林地方特色的景色,加以表现,主要区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区分阴晴雨雾的自然变化,分清对象是石山还是土山,是火成岩还是水成岩,给予充分而真实的表现。

(二)全新的创作理念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他的语言形式和形式表达的终极目的都是对一种文化的阐释。当代很多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作品,仔细揣摩这些作品,似乎都被一种绘画的形态模式所局限,并且被用以充当一种所谓回归传统的出路时,就已经远离了真正的传统本质,这种表象与本质的脱离,体现了绘画本体精神的空泛与绘画意识的不明确。面对一幅优秀作品,我们更多的是偏重对笔墨技巧的研究,忽略了个性化的典型形象塑造。试想没有个性化的造型,怎样表现个性化的意象。因此,如何提升桂林山水的品质应放在充实提炼和深化内涵这两个方面,充实提炼使表达更大胆也更有力度,深化内涵则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当代山水画家的社会责任。

有些人所画的桂林山水总是不大像桂林山水,如何抓住桂林四季常绿的南方特色,把漓江烟雨迷离的景色,以及青山、绿水、石洞、丛竹表现的生气勃勃、烟云满纸、耐人寻味,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技法方面对于构图、笔墨、皴法、色彩加以不断地创新。赋予桂林山水雄伟的气势、深远的意境。

在新的视觉形式冲击下, 各种技法似乎已经远离了传统的形式。有些参展作品又大又满又琐碎, 为了夺得评委的眼球, 而且这种作品几乎成了一种模式, 我们正在远离中国画本体,已至许多作品展后就被遗弃,没有什么用场。国画家成长的周期最为漫长,因其功力学养的积累是决定画家成功的关键,作为中国画家,一生却在修炼传统文化的要义,中庸之道,宁静淡泊。为了获取一时的成功是与真正促进品质的提升相背离的和不协调的。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应因循艺术发展形态,倡导当代中国主流价值和绘画评判标准,树立注重内在精神和社会文化共识的审美情态。我们要坚定民族艺术的自信,着力研究中国画的规律,形成与建立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形式秩序。

(三)将桂林山水打造成桂林文化事业的品牌

当代桂林山水画的发展应因循艺术发展的形态,我们要切实打造有国家性乃至世界性影响力的桂林山水画品牌。倡导当代中国主流价值和绘画品评标准,树立注重内在精神和社会文化共识的审美情态,提升桂林独特的本土文化品质感。我们应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系,提高画家自身的学识修养,以益于启迪心志、陶冶性情。赋予桂林山水画高度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内涵,打造山水文化这一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得益彰的文化艺术品牌,逐渐形成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地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精品力作,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结论

桂林山水 篇9

桂林山清水秀、青翠峭拔、洞奇石美, 甲天下的山水孕育了独特的人文环境。桂林山水与雁山云影交汇共唱水墨风流., 形成风格独特, 韵致新颖的梦幻山水自然生态。桂林山水甲天下, 梦幻桂林入画来。江南秀美的湖光山色, 锦绣多姿的田园风光, 云锁山头水系天, 渔翁垂钓在江边, 组成了一个个诗画交融的梦幻意境。

付黎明教授以执著的追求和开拓精神, 创造了自己在桂林山水画表现上的新形式和法则。特别是人们交口称赞他笔下提炼出漓江行舟的飞扬神采, 与嵯峨山峰的跌宕韵律, 其艺术形象体现了他对桂林山水形态美、色彩美和意境美的追求, 以及所倾注的人文精神。他从理论上探究桂林山水画的美学规律, 构建了他自成体系的艺术观点和绘画风格。本文展示的24幅作品, 呈现出付黎明教授笔下的梦幻桂林山水风韵, 群峰倒映山浮水, 无山无水不入神。

桂林山水 篇10

当然,这是太阳的作用。太阳这时还在山那面、云里边。由于重重山峰的曲折反映,层层云雾的回环照耀,阳光在远近的山峰、高低的云层上,涂上了浓淡不等的光彩。这时,桂林的山最是丰富多彩了:近处的蓝得透明;远一点的灰得发黑;再过去,便挨次地由深灰、浅灰,而至于只剩下一抹淡淡的青色的影子。但是,还不止于此。有时候,在这层次分明、重叠掩映的峰峦里,忽然现出一座树木葱茏、岩石陡峻的山峰来。接着,便可以看到,漓江在远处慢慢地泛着微光,一闪一闪地亮起来了。太阳把漓江染成了一条透明的青丝罗带,轻轻地抛落在桂林周围的山峰中间。

这时,你可以出去了。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有时是转过一幢房子,忽然,一座高倚天表的山峰矗立在你面前;有时是坐在树下,透过茂密的枝叶,又看到它清秀的影子;或者在公园的亭子里,你刚探出身,一片翠幕般的青峰,就张挂在亭子的飞檐上。如果站在湖边,它那粼粼波动的倒影,常常能引起你好一阵的遐思。

这样,桂林山水总是无时无处不在你的身边,不在你的眼里,不在你的心里,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维中留下它的影响。

但是,如果住在阳朔,那感觉不知会是怎样的。就去过一次的印象说,只好用“仙境”二字来形容。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了。一座座的山峰,从地面上直拔了起来,陡升上去,却又互相接连、互相掩映、互相衬托着,由于阳光的照射、云彩的流动、雾霭的聚散和升降,不断变换着深浅浓淡的颜色。而且,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的丛林,把它遮盖得像穿上了绿色天鹅绒的裙子。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漫山遍野开满了血红的杜鹃,就像在绿色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这使得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出一种热烈的情感。

到阳朔去,最好是坐了木船在漓江里走。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漓江的水,是出奇得清的,恐怕没有一条河流的水能有这样清。清到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上小虫爬过的爪痕。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长长的、像蒲草一样的叶子,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动。

从桂林到阳朔,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却是各有面目,变化万千,要生动得多的。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远近的山峰完全被云和雨遮住了。这时,只有细细的雨声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得静极了。这时,忽然一声欸乃,一只小小的渔舟,从岸边溪流里驶入江来。顺着溪流望去,在细雨之中,一片烟霞般的桃花,沿小溪两岸一直伸向峡谷深处,然后被一片看不清的或者是山,或者是云,或者是雾,遮断了。

这时,我想起了可染同志的《杏花春雨江南》……

但是,接着,“画山”在望了。陡峭的石壁,直立在岸边,由于千百万年风雨的剥蚀,岩石轮廓分明地现出许多层次,就像是无数山峰重叠起来压在一起。这些轮廓的线条,层次的明暗,色彩的变化,使人们把它想象成为九匹骏马,所以画山又称“画山九马图”。九匹骏马,矗立在漓江岸边的石壁上,或立或卧,或仰或俯,或奔腾跳跃,或临江慢饮,看上去确是极为生动的。但是,可染同志的那幅《桂林画山侧影》,同时在我记忆里复活起来,而且是更为生动地在我面前出现了。

画的篇幅不大,而且是全不着色的白描。整个画面,几乎全被兀立的山岩占满了,只在画面下部不到五分之一的位置,有一排树木葱茏的村舍,村前田塍上,有一个牵牛的人走来。但这些都不是画的主体,也不引起观者的特别注意。而一下子就吸引了观者的,正是那满纸兀立的山岩。山岩像挨次腾起的海上惊涛,一浪高过一浪,层层叠竖,前呼后拥,陡直地升高上去,升高上去,直到顶部接近天空的地方,才分出画山九峰的峰峦来。而山岩石壁,直如斧劈刀斩一样,峻峭、粗涩的石灰岩质,仿佛伸手就能触到。于是整个画山,现出一种雄奇峻拔、咄咄逼人的气势。这时,在我面前,画山仿佛脱离开周围的山而凸现出来、活动起来,变成了一个有生命、有血肉、有思想和情感的物体。自然存在的山和艺术创作的山,竟分不出界限,融为一体。

但是,这只是刹那间的事。等到画山过去,印象消逝,在我记忆里,便只剩下一种雄奇的意境、奋发的情思了……

坐在船头,我木然地沉思着,并且像是有所领悟地想到:人的劳动,人的精神的创造,是这样神奇!它像是在人和自然之间,搭起了一座神话中的桥梁;又像是一把神话中的金钥匙,打开了神仙洞府的门。人们通过这桥梁,走进这洞门,才看清了自然的底蕴,自然的灵魂。

(选自《名家经典山水游记》,向弓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

鉴赏空间

本文“三级跳式”的巧妙构思,颇见散文大家的匠心与功力———以桂林山水的美丽,来烘托阳朔山水的“仙境”;再以阳朔山水的“仙境”,来烘托可染画作的跃然;又由可染画作的跃然,升华至人的创造的神奇!环环相扣,笔笔层进,蓄势既足,旨意水到渠成地自笔尖流出。纤毫毕现的描绘细腻至极,生动形象的修辞传神之至,自然贴切的联想恰到好处……方纪先生的如椽之笔让我们由衷地感叹———“大家”不是一天炼成的!

[读有所思]

上一篇:我国会计发展改革探究下一篇:无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