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脑梗塞患者

2024-07-26

老年性脑梗塞患者(精选十篇)

老年性脑梗塞患者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入院治疗的96例老年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样本,将其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共有56例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2例,年龄79~89(83.4±3.7)岁;女性患者24例,年龄78~86(82.0±4.0)岁;对照组组共有40例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3例,年龄76~88(82.1±4.3)岁;女性患者17例,年龄76~86(80.1±5.1)岁;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从年龄组成、性别组成、病情程度等各方面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较好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仅给予传统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56例患者在常规护理之外,还要实施额外的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如长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刻关注患者病情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老年性脑梗塞患者,最常接触的是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对待患者的态度,会对他们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护理人员亲切的称呼,友好热情的微笑,对患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操作者的业务水平,并全程陪伴患者左右,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同时护理人员应做好病人康复期的护理,功能锻炼、按时理疗。如电脑中频治疗,小脑电刺激术等,并且利用自己所学的按摩知识、为病人做按摩等。护理人员与老年性脑梗塞患者之间愉快的沟通,可以减少患者住院期间的医患冲突,缓解老年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在此种环境下,护理人员要注意分散老年患者的注意力,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对其心理疏导,同时安排一个家庭成员陪伴其侧,连同护士鼓励患者。

其二,环境对患者的心情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患者的病情恢复。良好的医疗环境往往会让患者心情舒畅。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而且干净整洁的医疗环境,会使患者及家属感到舒适。因为老年患者往往不喜欢吵闹,如果医务人员可以创建一个像家一样的舒适医疗环境,对于患者而言,一定会事半功倍,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其三,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增强责任心。护理人员应加强临床护理工作,落实基础护理,做好“三短”“六洁”工作,比如为病人剪指甲、洗头等。协助病人生活护理,协助大小便,喂饭、喂水、服药到口等。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往往在心理上的难以接受患病情况,伴随着情绪波动较大,心情起伏,同时身处医院这种压抑的环境下,更让患者感到焦躁不安。如今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对护理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信任,严重的可能出现矛盾,打骂医生,并拒绝检查。同时提高了病人对医生的满意度和信任感[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两组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观察组的56名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8.2%,对照组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优质护理对治疗老年性脑梗塞患者起到了关键性作用[2]。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和治愈率,减少病人因护理不当造成的时间和金钱上的浪费。内科疾病不易治愈,病程较长[3]。实际表明,老年性脑梗塞在发作时,各方面的身体机能都不如常人,患者的需求在现行医护水平下无法满足。实施优质护理有助于建立医患互信。热情,主动,耐心的护理服务,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提升信任,提高患者满意度。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可以改善目前护理工作的局限性,改善病人术后恢复情况,同时它也是医院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医疗体系深入开展的主要任务。此种护理方法值得推广。

“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4]。把对患者的关怀作为一切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5]。总之,我们需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爱心和责任感来照顾我们的每一个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强化“以人为本,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针对老年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以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改善医患关系,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成功率为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1]殷慧香,董瑞馨.护理组长负责制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7):109-110.

[2]郭亚丽.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抢救室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1):1026-1027.

[3]代鸿宇,陆阳,张鑫.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及其后遗症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10):76.

[4]李艳艳.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在内科疾病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2,V.1030:679-680.

老年性脑梗塞患者 篇2

【关键词】脑梗塞;预防保健;功能恢复护理

脑梗塞是因为脑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的坏死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表现为语言不顺、四肢麻木、偏瘫、抽搐、进食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该病老年人发病率较高,一般男性高于女性。此病预后又较差,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其发病急,若发现后不给予及时治疗,大多会留下后遗症,因此,对于该病,做好护理工作除了日常护理外还需要从预防保健、功能恢复等方面来护理。

1临床资料

本组脑梗塞患者40例,老年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55岁,最大86岁。高血压患者有5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9例,糖尿病和冠心病都有11例,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均有8例。发病1天内入院21例,1周内入院9例。第2次住院治疗,病程达到2年以内的有7例,2年以上有3例。有32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其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

2临床护理

2.1基础护理

2.1.1日常护理护士要跟患者介绍相关知识,教患者多休息,每天都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不准吸烟或喝酒,保持情绪稳定,可以少量运动,但是不能大量活动而过度劳累。

在病房或者医院里,患者需要穿轻便、防滑、合脚的软底鞋,患者不能单独一人离开医院。

2.1.2饮食和营养护理饮食上要改变以前的不良习惯,不准暴饮暴食。患者吃易消化清淡低盐低脂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类食品、贝壳类食物、无鳞的海产食品等患者不要去吃。男性患者禁烟、酒,绿茶类可以饮用。如果是冬季,因天气干燥,患者每天睡前需饮一杯温开水。

护士要每天观察患者进食情况,根据进食情况做好每天的营养及药物的供给。糖尿病患者要根据其病的饮食要求护理。

2.1.3预防保健护理对于昏迷的脑梗塞患者,护士要注意观察分泌物排出情况,防止阻塞发生窒息或肺部感染;清醒的患者,应多鼓励其咳嗽排痰出来,排不出来采取相应的吸痰措施;每日早晚行口腔护理,预防口腔炎。

患者的床单保持清洁、干燥,应穿宽松舒适的衣服。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护士要注意观察其受压部位血管运行情况,定时给患者翻身、叩背,并对受压部位做按摩,预防褥疮发生。

预防患者泌尿系被感染。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尿量、尿色,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防止患者便秘。日常叫患者吃香蕉、蜂蜜或含纤维素比较多的食物,如有患者3天未大便的情况,通知管床医生开药服用或通过灌肠来帮助患者排便。

2.1.4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自身因素不同和周围环境差异,心理活動复杂。因此,护士要多与患者沟通,为了解患者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时,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这样就可以从交流中更多的了解到患者的脾性,就可以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做心理疏导,让患者有个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2.1.5监测护理对脑梗塞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尤其重要。时常注意患者的心肺监测,发现患者的心律、心力出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患者须吸氧;测血糖,坚持每天1次,对于有糖尿病患者可用胰岛素治疗,注意用药量;测血压,如果发现血压升高,有可能是代偿反应,要谨慎使用降压药。在监测中,如发现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包括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应该及时纠正钠、钾等电解质的紊乱。

2.2急性期护理急性期的患者,须吸氧;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出现痰多或呕吐现象,立即给予吸出,预防痰或呕吐物被吸入肺引起肺部感染。若患者出现窒息甚至生命危险时,应行气管插管或行机械呼吸。

急性期的脑梗塞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士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和意识形态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2.3功能恢复护理生命体征稳定时,患者可以投入康复训练。

如瘫痪病人,从肢体功能锻炼开始进行,如行走,翻身、起坐、站立、取物、手腕屈伸、抓握、喝水等活动。

失语病人,进行语言训练,方法有对话、读报、听收音机等。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锻炼,护士协助锻炼生活起居。如起坐步行锻炼:逐渐进行,锻炼时注意呼吸要自然;增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锻炼手腕屈伸、取物、抓握、喝水,协助生活起居;训练大小便功能,保持大便通畅,防止排便用力而导致颅高压。

在功能恢复训练中,护士须鼓励患者做主动运动,切忌硬拉硬拽。

2.4出院指导嘱患者要按时用药,体育锻炼要持之以恒,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循序渐进,动作要轻柔舒缓。

体力劳动可促进血液循环,但不能过度劳累,须劳逸结合;患者每天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受到刺激后精神紧张。

护士在患者出院时最好给发一张健康卡,写明患者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疾病名称等,便于出现危险情况时周围人员救治。

3小结

对于脑梗塞患者的护理,因每个病人有不同的生理特点,根据其特点要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计划,并做好饮食、口腔、皮肤、康复护理,保证患者生活合理,不过度劳累,避免情绪激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血压监测,保持血压在较稳定的水平;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再次复发;调整饮食;加强康复功能锻炼,有助于加快身体康复,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改焕,主编.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罗冬梅.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

[3]吴秀华.脑梗塞静脉溶栓的护理体会[J].北方药学,2011(11).

[4]高巧林.56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24).

[5]王阿东,张灵雅.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S1).

老年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治疗的72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发现梗塞灶86个,其中额叶区4个,顶叶区8个,枕叶区8个,颞叶区7个,小脑梗塞1例,双侧基底节区11个,单侧基底节区47个。根据梗塞灶进行分类:其中小面积梗塞灶(梗塞灶直径<20 mm):35个,大面积梗塞灶(梗塞灶直径>20 mm)30个,多个梗塞灶(发生2个以上梗塞灶)21个。同时诊断为糖尿病。其中男44例,女28例,年龄66~83岁,平均72.8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症状。其糖尿病病程在1~25年,平均12.3年,入院时血糖水平为:7.56~50.3 mmol/L,平均12.8 mmol/L。同时选择同期收治的72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其中男43例,女29例,年龄65~81岁,平均71.6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同时给予扩血管、降低血粘度和对症处理。

1.3 糖尿病诊断标准

(1)空腹血浆葡萄糖(FPG):FPG<6.0 mmol/L(110 mg/dL)为正常,≥6.0~<7.0 mmol/L(≥110~<126 mg/d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7.0 mmol/L(126 mg/dL)为糖尿病,需另1 d再次证实。(2)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 h血浆葡萄糖(2hPG):2 hPG<7.8 mmol/L(140 mg/dL)为正常,≥7.8~<11.1 mmol/L(≥140~<200 mg/dL)为IGT,≥11.1 mmol/L(200 mg/dL)为糖尿病,需另1d再次证实。(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200 mg/dL),或FPG≥7.0 mmol/L(126 mg/dL),或OGTT中2 hPG≥11.1 mmol/L(200 mg/dL)。症状不典型者,需另1 d再次证实[1]。

1.4 脑梗塞的诊断标准

(1)有脑动脉硬化的症状和体征,而初发于45岁以上者。(2)排除了颅内肿瘤、炎症、中毒、外伤等原因。(3)有高血压史,特别是Ⅱ期以上的高血压。(4)有眼底动脉硬化的表现。(5)心血管系统及其他部位具有某些动脉硬化者:冠状动脉硬化的临床和心电图改变,主动脉硬化的X线征,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杂音,桡、颞、足背动脉硬化征[2]。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塞灶分类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两组患者塞灶分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见表2。

3 讨论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因供应脑部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管膜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或动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坏死,其基本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动脉病变首先为动脉内膜损伤,破裂,随后胆固醇沉积于内膜下,形成粥样斑块,管壁变性增厚,使管腔狭窄,动脉变硬弯曲,最终动脉完全闭塞导致脑梗死。发生脑梗死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不仅颅内大血管、中等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严重,而且伴有小动脉的硬化和毛细管的微血管病,糖尿病患者HDL2C降低以及脂肪代谢障碍胆固醇的合成旺盛,脂质沉积在血管内皮上,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极易产生广泛微小血管的病变,脑梗死[3]。DCI的发病率为3.6~6.2%[4],比非DM者高出2~4倍,梗塞以多发性中小或腔隙性为特征,好发于基底节及脑深部结构,与文献报告一致。

DM是造成多发性腔隙性CI独立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5]。老年糖尿病更为常见,DM者血管壁纤维化,基底膜局灶性粗糙增厚,在中、小动脉、微动脉中为其特征性改变。在血管病变的基础上,DM者红细胞聚集性增高,使发生于微血管中的逆转现象更加突出。且提前出现,同时,血流缓慢也加强了自身对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促进作用,致微血栓形成,造成腔梗。

综上,老年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梗塞面积与血糖水平有一定的关系,血糖越高,梗塞的面积越大,梗塞的个数也越多。

参考文献

[1]许文灿,陈慎仁,陈永松,等;糖尿病并脑梗死的发病和预后及与血脂的关系[J].中国医师杂志,2004(12):45-46.

[2]Haffner SM,Valdez RA,Hazuda HP,et al.P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insulin2resistance syndrome(syndrome X)[J].Diabetes,2011,41(6):715-722.

[3]王洪新,孙兆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含量的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2(9):32-34.

[4]曾向阳,谢建春.2型糖尿病性脑梗塞43例临床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5,1(6):44-45.

老年性脑梗塞患者 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5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62-02

中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是指45岁以上中老年人无论何原因所致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院内经过系统的抢救、治疗和护理,面临即将康复出院的一定时期内,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为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预防疾病复发、使患者愉快地出院,我们对50例患者进行了心理调查,找出主要的心理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为我科2010年7月至2013年5月住院的中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过系统治疗,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其中男47例,女3例,年龄45-66岁不等,全部已婚。

1.2 方法 在医生做出出院前疗效评定1周内,由两名护士负责,向患者发放问卷,列出心理问题9项,让患者勾选,并根据其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出院后定期随访,根据出现的不同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

2 结 果

2.1 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所占的百分比

2.1.1 担心疾病复发45人(占90%)。

2.1.2 担心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影响夫妻感情38人(占76%)。

2.1.3 担心工作能力、劳动能力下降36人(72%)。

2.1.4 担心别人总把自己看成“心脏病患者”18人(占36%)。

2.1.5 担心心功能不能康复16人(占32%)。

2.1.6 担心拖累子女及其他亲人25人(50%)。

2.1.7 担心长期服药,对身体其他方面有影响10人(20%)。

2.1.8 担心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医疗费用9人(18%)。

2.1.9 没有任何担心的事情0人(0%)。

2.2 结论 通过对50例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发现每个人都存在心理问题,存在心理问题的多少与职业、性别、文化程度无关,P>0.05,前三个问题出现频率较大,被列为中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康复期间的主要心理问题。

3 护理措施

3.1 加强卫生宣教,控制高危因素 控制肥胖,因为肥胖可增加心脏负担,是诱发因素之一,所以应使患者体重降至标准体重。戒除吸烟、少量饮酒;高血脂患者以素食为主;高血压患者宜低盐饮食,每日盐量控制在5g以下;多吃纤维丰富的食物,适当进行身体锻炼,保持大便通畅。

3.2 避免诱发因素 职业负担过重者,应适当调换工作,避免寒冷、疲劳、过饱过饥;保持安静,解除精神恐惧和不安情绪;保证足够睡眠,保持精力充沛;出院后指导患者袪除增加心脏负担的生活习惯,保持安定、乐观情绪。

3.3 科学指导性生活 心肌梗塞患者对性生活往往有很大的戒心,唯恐发生意外,甚至從此不敢再过性生活,有文献认为心肌梗塞后性交猝死是极少的,约为0.6%,且75%出现于婚外性生活中。为消除患者顾虑,事前可服用安定、口含硝酸甘油等,可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配偶对患者要体贴,通过主动配合来减少患者的体力消耗。对暂时不能进行性生活者及其配偶,应使他们认识到夫妻之间可以采取其他方式进行感情交流,如聊天、散步、爱抚等,并创建家庭的温馨气氛,重建夫妻的性和谐。

3.4 了解家庭和社会情况,做好患者及家属的疏导工作 不良的心理因素是心肌梗塞发病动因,引起心肌梗塞发病常常是很重的情绪负荷和心理压力。心肌梗塞所致的病痛,又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而形成恶性循环,故加强心理护理、控制焦虑情绪是心梗治疗的重要环节。应用支持性心理护理法,遵照接受、支持、保证原则,全面了解患者内心世界的主观感受,明确导致疾病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通过家属和社会共同协作的方法,使患者从疾病的心理负荷中解脱出来,使其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以达到防止复发、治愈疾病的目的。

老年性脑梗塞患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收集

诊断标准:采用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 (1) 符合诊断标准; (2) 年龄:60~75岁; (3) 首次急性颈内动脉系的脑梗塞患者, 由头部CT或MRI证实; (4) 生命体征稳定, 病情在48小时内无进展, 意识评分Glasgo>8分; (5) 病程<1周; (6) 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溶栓治疗后的脑梗塞患者以及脑出血手术后的患者; (2) 不能遵从治疗性指导者、因严重意识障碍、严重痴呆、失语、耳聋和失认等影响抑郁、焦虑情绪表达者; (3) 有药物滥用及酒精依赖史; (4) 有严重的自杀企图及行为; (5) 入组后依从性差, 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根据上述标准将收治的88例脑梗塞患者纳入研究。

1.2 一般资料及分组

88例脑梗塞患者, 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 分为常规结合康复护理组 (简称综合组) 和常规护理组 (对照组) , 每组各44例, 其中男46例, 女42例;年龄最小者63岁, 最大者75岁, 平均68.2岁。根据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进行分组,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3 护理方法

1.3.1 常规护理干预:

入院后即按照常规建立脑梗塞患者护理流程及质量标准。

1.3.2 早期康复护理:

包括康复训练及心理健康护理两方面内容, 其中康复训练主要是床上保持良好肢位及体位变换、床上四肢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坐位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立位平衡训练及步行训练[5]。一般而言, 康复训练每天1次, 每次45分钟, 并嘱咐家属帮助练习;心理健康护理主要针对老年脑梗塞患者清醒后的恐惧和抑郁心理, 在其意识恢复后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 并使患者了解情绪、心理等精神因素在疾病预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适当教授自我放松技术, 以排遣不良情绪[6], 同时, 使其明白规范用药、合理饮食对治疗的重要性, 培养患者良好的遵医行为, 更好地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和完整性。3个月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SSS) 进行评分;采用Bathel (BI) 指数评分标准评定日常生活能力[7];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 (QOL-C30) 评定生活质量;采用基本认知能力测验检测基本认知功能[8]。

1.5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在SSS、BI评分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3个月后, 与对照组比较, 在SSS评分上综合组下降明显,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在BI评分上综合组则升高明显,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 躯体、角色、情感、认知、社会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评分的均值显著增加, 且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或P<0.01) , 综合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P<0.05) ;两组治疗后乏力、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咳嗽和疼痛等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 (P<0.05或P<0.01) , 其中综合组在改善乏力、食欲减退方面较对照组更具优势 (P<0.05) , 见表2。

2.3 治疗后两组认知功能比较

与综合组比较, 对照组在心算、数字工作记忆以及总分方面得分较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3。

3 讨论

脑梗塞易导致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已得到医学界的公认, 究其成因, 多是由于在脑梗塞过程中引起的大脑皮质及其相关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甚或是凋亡, 从而使神经元的再生能力下降, 死亡增多, 最终引发脑区功能与结构的变化[9]。研究报道指出:早期康复训练可增强脑神经可塑性, 进而改善学习记忆、注意力等认知功能[10,11]。本研究通过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包括早期康复训练与心理干预的综合康复护理, 结果发现:综合组患者SSS评分明显降低, BI评分明显提高, 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 具有显著差异, 而治疗后在心算、数字工作记忆以及总分方面, 综合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降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伴随认知功能障碍明显改善, 表明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于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改善大有裨益,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我们在研究采取QLQ-C30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 该量表主要包括5个功能子量表、3个症状子量表、1个总体健康状况子量表和6个反映症状和经济状况的特异性条目构成, 共l5个领域[12], 其中功能量表的得分越高, 表示生活质量状况越好, 症状量表得分越高, 表示生活质量状况越差。同时, 选用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发的基本认知能力测验软件进行针对患者记忆功能的认知能力检测。研究结果亦显示:综合组较对照组在躯体、角色、情感、认知、社会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改善更明显 (P<0.05) ;其中尤以改善乏力、食欲减退方面较对照组更具优势 (P<0.05) 。

综上, 我们推论, 早期康复护理不仅对于老年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而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拥军.脑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J].中华内科杂志, 2005 (44) :872-873.

[2]潘更毅, 史岩.急性脑梗塞个体化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2) :81-82.

[3]蒋海华, 时恒平, 徐艳, 等.脑梗塞患者康复期心理障碍的分类研究[J].中国康复, 2008, 23 (3) :177-178.

[4]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7, 7 (2) :200-201.

[5]陈少贞, 江沁, 刘鹏, 等.认知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独立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18) :14-16.

[6]刘立芬, 曾昭祥, 刘琳, 等.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 2006, 19 (4) :203-205.

[7]Appelros P, Andersson AG.Changes in 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score after stroke:Lacunar infarction predicts cognitive decline[J].Eur J Neurol, 2006, 13 (5) :491-495.

[8]李明德, 刘昌, 李贵芸.“基本认知能力测验”的编制及标准化工作[J].心理学报, 2001, 33 (5) :453-460.

[9]Johansson BB.Regeneration and plasticity in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J].JCereb Blood FlowMetab, 2007, 27 (8) :1417-1430.

[10]KullerLH, LopezOL.Dementia:is it time for a change in focus?[J].Alzheimers Dement, 2008, 4 (1) :77-84.

[11]KurzAF.Uncommon neurodegenerative causes ofdementia[J].IntPsychogeriatr, 2005, 17 (1) :35-49.

老年性脑梗塞患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在我们陕西核工业215 医院(三级医院)就诊的住院患者,时间在2014 年8 月-2015 年8 月。全部病例按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符合无症状脑梗死标准者。排除有明显肝、肾功能损害者;有血液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史者;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观察组86 例,其中男56 例,女30 例,年龄(69.44±6.22)岁,经头颅CT、MRI证实为脑梗死。对照组90 例,其中男52例,女38 例,年龄(70.98±5.88)岁,经头颅CT、MRI证实无脑梗死病灶。两组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静脉采血约4ml,其中2ml用于TEG检测,2ml用于常规凝血系列检测。所有标本均在2 小时内完成检测。 TEG检测采用TEG5000 型凝血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常规凝血检测采用全自动血凝仪CA-7000 及配套试剂检测。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 周各采血1 次,治疗主要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1.3 检测相关参数及意义

TEG观察指标有R值、K值、α 角、MA值、CI。全自动血凝仪采用CA-7000 及配套试剂,观察指标有: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TT)。

1.3.1 TEG检测用物理方法模拟人体内环境下凝血、纤溶过程,迅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高凝、低凝、纤溶亢进,并分析形成原因。它实现凝血因子启动、血小板聚集、纤溶的动态监测,提供患者真实凝血实时全貌。(1)凝血反应时间(R时间),表示从血样开始检测至描记图幅度达2mm所需的时间。(2)凝血酶形成时间(K时间),表示从R时间终点至描记图幅度达20mm所用的时间。(3)α 角度,表示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做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用于反映血凝动力学特征。(4)血栓最大弹力度(MA),为描记图上的最大幅度,表示最大切应力系数。MA反映了正在形成的血凝块的最大强度或硬度及血凝块形成的稳定性。(5)凝血指数(CI值)综合凝血指数,即以R值、K值、α 角、MA值为基础描述总体凝血状态。反映血样在各种条件下的凝血综合状态,它的正常值为-3~3,>+3 是高凝,<-3 是低凝。

1.3.2 常规凝血检测指标意义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检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意义同PT。APTT(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FIB(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I,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行TEG检测指标比较

结果显示脑梗死组存在血液凝固性改变,R值、K值较对照组缩短,α 角、MA值、CL值较对照组增大(P<0.05),提示血液呈高凝状态。且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TEG检测值改变,表现为治疗前R值、K值减少,治疗后R值、K值升高,治疗前 α 角、MA值、CL值升高,治疗后减少(P<0.05)(详见表1、表2、表3)。

2.2脑梗死组行TEG检测与常规凝血试验检测的指标比较

据表4 结果显示R值与PT、PT-INR呈正相关,与APTT无相关性,与FIB呈负相关(P<0.01)。K值与PT、PT-INR呈正相关,与FIB无相关性(P<0.01)。

3 讨论

老年无症状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较常见,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一般认为是无卒中史,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在尸检中或CT、MRI检查时发现已有梗死灶。其缺乏典型的症状、体征,多为非特异性症状、体征。临床上易被误诊。故临床医生必须明确无症状脑梗死并非无临床症状,只是症状轻微不典型。且传统的危险因素亦是老年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若早期未识别,失去治疗机会,一旦症状严重,预后较差。尽管筛查出高危人群,对于指导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缺乏相对客观的依据。临床上脑梗死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脱落、血管内皮的损伤,从而使血管内皮细胞下胶原暴露,血小板激活,启动凝血连锁反应产生了凝血酶,而血小板激活后释放二磷酸腺苷和血栓素A2,最终形成血栓。动脉粥样硬化占到急性脑梗塞患者的60%,,因此早期监测体内血栓形成的情况对疾病的治疗、预后有很大的帮助。

本研究结果显示86 例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与90 例非脑梗死患者脑梗死比较,通过TEG检测与常规凝血检测均提示各指标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提示在脑梗死患者中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的特点,其凝血功能是存在改变的。且治疗前后对血液的高凝状态是有改善的(P<0.05),所以TEG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是有指导意义的。同时TEG检测与常规凝血检测有一定的相关性,TEG以图形的方式动态检测血液凝固过程的变化,能够反映患者的凝血全貌,提供凝血异常的确切原因,从而指导临床用药。而常规单项凝血试验只能评价凝血体系的一部分,并不能真实反映体内出凝血平衡状况,常常需要一系列的凝血试验,综合分析才能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

综上所述TEG具有便捷、快速、敏感的特点,可及时全面的反映患者的凝血状态,可指导医师根据不同时期患者凝血功能的状态指导用药。对于老年无症状脑梗死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有指导意义,而不是经验治疗,突显循证医学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摘要:目的 研究血栓弹力图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血栓弹力图对86例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及9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分别测定凝血反应时间(R时间)、凝血酶形成时间(K时间)、α角、血栓最大弹力度(MA)、凝血指数(CI值),同时应用常规凝血检测进行比较。并对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栓弹力图各项值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急性期R值、K值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T、APTT检测指标偏低。TEG参数中R值、K值与PT-INR呈正相关,与FIB呈负相关。α角和MA与PT-INR呈负相关,与FIB呈正相关。而且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R值、K值、α角、MA值、CI值均有所变化。结论 TEG检测可全面反映体内的凝血变化过程,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凝固性有异常,与常规凝血试验检测可相互补充。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无症状脑梗死,常规凝血

参考文献

[1]王庸晋,段满乐.现代临床检验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49-158.

[2]刘人伟,翁心植.现代实验诊断学检验与临床.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医学出版分社,2009:105-120

[3]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5.

[4] Bhatt DL,Fox KA,Hacke W,et al.Clopidogrel and asprin versus aspirin alo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atherothmmbotic events[J].N Engl J Med,2006,354(16):1706-1717.

[5]包成鑫.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09,15(4):189-191.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7] SwallowRA,AgarwalaRA,DawKinsKD,etal.Thromboelastography:bedside tool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J].Platelets,2006,17(6)?:385-392.

[8]邱丽君,顾青,孟俊,等.脑血管疾病血栓弹力图和纤维蛋白原相关性探讨[J].检验医学,2012,27(5):382-385

[9]王克迪,孔玉华,等.血栓弹力图仪临床应用报道.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1,26(4):135-137.

老年性脑梗塞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2009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10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其中男性74例, 女性32例, 年龄65~86岁, 平均年龄81.4±3.8岁。梗塞部位:前间壁26例, 前壁20例, 前壁并高侧壁10例, 广泛前壁13例下壁26例, 下壁并正后壁6例, 右室5例。患者并发症主要为心源性休克、右心衰以及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 包括各种早搏、室速、室颤、房速、房颤和束支传导阻滞等。临床表现为:胸痛60例, 大汗淋漓12例, 上腹胀痛3例, 头晕、胸闷7例, 心悸、气短7例, 意识障碍5例, 血压下降70例, 其中休克7例, 血压升高16例, 闻及奔马律20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1], 急性心肌梗塞的确诊符合下列3个条件中的2条及以上者: (1) 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 (2) 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3) 心肌坏死的血清标记浓度的动态改变。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检查等, 做出初步诊断。

1.3 临床观察与护理

1.3.1 早期监护及护理:

嘱患者在发病初期要卧床休息, 活动会导致病情的恶化, 因此, 要向患者讲解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对躁动不安的患者可给予适量镇静剂。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进行24 h心电图连续监测, 5~7 d的血压和呼吸监测。在发病的第一天, 不允许患者自动翻身。每个30 min至少巡房一次。在106例患者中有70.0%的患者出现了先兆症状, 主要包括胸闷、气短、乏力和心绞痛等。一旦发现先兆症状, 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与护理。如果出现严重室性早搏, 尽快告知医生, 及使处理, 防止猝死的发生。部分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 尤其是在发病初期,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烦躁和咳嗽等症状, 严重时可出现尿少、肺水肿等。患者出现休克时密切观察其血压、面色、皮肤温湿度、脉搏和意识等。在使用血管收缩剂时,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和心律变化, 既保证病人的安全, 又保证治疗的效果。

1.3.2 胸痛的观察及护理:

胸痛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 本研究中有56.6%的患者都出现了胸痛, 且多数患者因胸痛出现情绪恶化、烦躁不安, 从而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一般可应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增强心肌收缩力, 减少心肌耗氧量, 扩张冠状动脉, 从而保护心肌细胞。也可采用极化液, 一般用10%葡萄糖溶液500 ml, 胰岛素8 U, 硝酸甘油5 mg, 10%氯化钾10 ml, 每日静滴1次, 能够恢复心肌细胞的应激性, 减少心律失常的出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剧烈心绞痛难以忍耐时需要应用吗啡进行治疗, 但老年患者常合并多个脏器功能减退, 有的还合并有肺气肿等, 因此, 在应用吗啡时, 要保证剂量和给药速度的安全性。我院采用小剂量皮下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滴注, 一般将3 mg吗啡加入20 ml葡萄糖或盐水中缓慢注射, 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综合情况适量调整用量, 最高不超过5 mg。

1.3.3 活动指导及康复护理:

患者的活动方式和强度应根据病情分阶段进行。在发病2周内即绝对卧床休息期, 患者的大小便、洗漱和翻身都由护理人员帮助进行, 在这期间要对患者的肢体进行被动活动, 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缩。2周后, 可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四肢活动或轻微的活动, 例如自动翻身等。随后可鼓励和帮助患者逐步离床活动, 刚开始帮助患者在床边站立, 慢慢尝试在室内缓慢走动。活动量的大小和活动频率应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和一些常规监测指标等, 若有不适应立即减少活动量或停止活动。

1.3.4饮食护理:

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 对各种食物成分的需求有其特点。因此, 老年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应少食多餐, 饮食不能过饱, 以清淡饮食为主。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需要, 食物做工要精细, 咸、甜适中, 多补充水果和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心衰患者减少钠盐摄入, 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应多食含钾食物。由于患者巨大的精神负担和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胃肠蠕动, 往往会出现排便困难, 必要时要及时使用缓泻剂。对于患有前列腺肥大的患者还容易出现排尿困难, 必要时需要留置导尿管帮助患者排尿。

1.3.5心理观察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多为突然发病, 患者没有心理准备, 且伴有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患者入院后要有两周的绝对卧床休息期, 患者入院后多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慌和急躁。此外, 大量的监护和抢救仪器, 频繁的病情观察和护理都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这些负性情绪使患者交感神经兴奋, 导致心率加快, 血管收缩增强、血压升高, 冠状动脉供氧、供血更加减少, 心肌坏死范围进一步扩大[2]。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因此, 密切关注病人的心理和情绪, 根据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对疾病的治疗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患者要主动多接触病人, 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向患者讲解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因, 治疗和预后等,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态度和蔼, 动作轻柔, 并通过实例向患者讲解该病的治疗效果, 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结果

经过密切观察病情和全方位护理, 80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显效率达到75.5%, 即4~6周患者便进入恢复期, 2个月后病情稳定出院, 6个月后生活功能恢复良好。

3 讨论

3.1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首发症状不典型

有研究显示,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非胸痛发生率较高, 发生率为36.0%~61.0%, 本研究为43.4%, 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3]。且年龄越大, 非胸痛发生率越高,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老年人痛阈高、冠脉侧枝循环建立、老年人反应迟钝等, 也可能是由于老年人以心衰、心源性休克等首发有关。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首发症状不典型就要求患者入院后更加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3.2 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 老年人比较孤独, 对疾病更加恐惧, 情绪相对较好的患者恢复效果较好, 因此, 在下一步的治疗和护理中要更加关注心理状态对病人的治疗的影响, 帮助病人克服不良心理状态。

3.3 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个体化

老年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因此, 疾病治疗没有统一的模式, 要结合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发症、年龄、经济状况和心理状态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并且密切关注治疗效果, 根据患者的反应和自觉症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既要保证治疗效果, 又要保证患者的安全[4]。

关键词: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1, 29 (12) :707.

[2]陆霞, 吴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情感障碍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2) :65-66.

[3]王金英, 赵薇, 赵颖, 等.老年急性心肌梗塞86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2, 19 (2) :86-87.

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护理探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料

选取38例于该院收治的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其中,20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在46~78岁之间,有(60±2.2)岁的平均年龄,最长有21年的糖尿病史,最短有5年,(11±2.3)年的平均病史。4例糖尿病足,不存在高血糖高渗状态和酮症酸中毒。所有患者确诊都行头颅CT或核磁检查。17例急性多发性脑梗12例脑干梗死 ,5例多发腔隙脑梗 ,4例小脑梗死。17例有头痛 ,恶心,眩晕,呕吐14例,失语5例,偏盲4例,10例肢体瘫痪或痛温觉感觉异常。患者有均高于7.9 mmol/L的空腹血糖, 最高有24.9 mmol/L,32例尿糖阳性 ,30例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高者。

1.2 治 疗方法

用口服盐酸二甲双胍或是胰岛素配合瑞格列奈治疗所有患者,并使感染得到预防和控制。同时,提供营养脑神经、降血糖、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则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脑水肿征象者采用降颅压脱水法。

1.3 护 理方法

1.3.1心理护理作为一种慢性疾病 , 糖尿病对患者形成一种长期的困扰,对患者的心理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有些甚至严重到抵触、抑郁、悲观绝望的地步。所以心理方面很重要,进行心理护理也是必须的。医护人员应将糖尿病与脑梗塞两者的治疗方法、内在的联系和要注意的事项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 让患者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对严重焦虑抑郁的患者,可采取适当的镇静措施。此外,患者可通过深呼吸训练、听音乐等来放松身心。

1.3.2身体护理防止压疮以及失用性萎缩 , 应鼓励患者常下床运动,使更多的脂肪酸为肌肉所利用,高密度脂蛋白得到提高,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有所降低, 利于糖尿病脑梗塞患者的防治。除每天常规检查外,患者还要有科学合理的锻炼,2次/d,30min/次 ,包括肢体训练和吞咽功能训练等。护理人员应具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制定科学详细的训练计划,并督促完成[2]。

1.3.3饮食护理饮食如不加控制 ,病情就会加重 ,治愈率也就下降了,因此对糖尿病者进行饮食护理很重要。因此,计算患者每天所要的总热量,然后遵循低脂低糖原则安排患者饮食。患者每天还要使用降血糖药物,定期检测血糖,按照血糖变化科学、合理地调整饮食[3]。

一定要控制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饮食, 选高纤维水果及蔬菜作主食,这样能促进机体代谢糖。此外,患者还可食用鱼、肉、蛋等高蛋白食品使营养均衡。

2 结果

2.1 观 察指标

显效: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肌力正常,生活完全自理。有效:血糖基本控制在正常水平内,肌力3~4级,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无效:血糖不能控制稳定,肌力0~2级,生活不能自理。

2.2 结 果

该院收治的38例老年性糖尿病并脑梗塞患者经过治疗和心理护理,身体护理和饮食护理等护理后,显效19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8%。

3 讨论

目前脑梗塞已成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 甚至较多患者并未发现有糖尿病症状, 只是在进行日常检查或其他病症检查中才发现的。特别是脑梗塞患者, 所服用的药物就含有大量糖类,如葡萄糖、甘露醇等药物。有关研究报告显示,与正常人相比较,糖尿病人有较高的患脑梗塞的几率,原因可能是由于高血糖容易引起血液黏稠,利于形成血栓,增加脑梗塞风险。所以,定期地检查血糖值,对预防和治疗脑梗塞很有帮助。

治疗的有效措施就是积极的临床对症治疗, 不过良好的临床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该院给予的心理治疗,使患者保持乐观心态,消除患者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促进了疾病的康复。同时,医护人员还鼓励患者多下床运动,督促患者每日定时定量完成包括吞咽训练、肢体训练等科学训练,促进其肢体功能的康复。并且,医护人员还要督促患者定期检测血糖,控制饮食,食用一些高蛋白食物使营养均衡。

综上,治疗糖尿病并脑梗塞患者,不但要降血糖、扩血管,改善脑循环,而且还要加强患者的心理、身体、饮食护理,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需要医护人员一方面要有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还要有与病人正确的沟通技巧,才能做好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最优的护理模式。方法 精心治疗和护理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8例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经过活血化瘀、预防感染、积极降糖和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该院收治的38例患者中,显效19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8%,患者病情得到康复。结论 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必须加强临床护理治疗,才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老年性脑梗塞患者 篇9

【关键词】血脂;脑梗死;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

【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12-1

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脑梗塞是中老年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十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目前,高血压作为脑梗塞重要的危险因素已被医学界所认可[1]。为研究血脂水平与中老年脑梗塞的相关性,我们检测了脑梗塞患者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水平,并与健康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脑梗塞组120例均为2007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其中男性80例,女性40例,年龄45~83(平均55.6±5.1)岁。符合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健康对照组120例均为随机抽取的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老年人,其中男性84例,女性36例,年龄43~89(平均56.8±4.9)岁,两组年龄及性别组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抽血前两周均未服用任何降脂药物。

1.2血脂指标的检测

抽取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ml,进行血清分离后使用相应试剂盒(北京中生生物工程高技术公司)和日立7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C、TG、LDL-C、HDL-C、ApoA、ApoB水平。

1.3诊断标准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TC>5.72 mmol/L、TG>1.7mmol/L、LDL-C>3.64mmol/L、ApoB>1.1g/L为升高;HDL-C<0.91mmol/L、ApoA<1.0g/L为降低。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脑梗塞组患者血清TC、TG、LDL-C、ApoB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HDL-C、ApoA含量显著降低(P<0.05)(表1)。

3讨论

血脂主要指血浆内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血脂虽然在全身脂类中仅占很小比例,但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高脂血症是指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高脂血症在我国已不少见,据调查成人中TC或TG升高者占10%~20%,甚至儿童中也有10%者血脂异常,而且高血脂症的发生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饮食习惯发生改变等原因有密切关系。血脂水平由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决定,后者起主要作用,主要影响因素有生活方式、药物作用、内分泌代谢障碍和某些疾病(如肾病综合红斑狼疮、骨髓病)等。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血脂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猝死的危险因素。此外,高血脂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2]。

血清TC、TG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脑梗塞的关系密切[3]。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的病理学基础,LDL-C及HDL-C的水平与粥样硬化的程度有关。高浓度的LDL-C和低浓度的HDL-C以及心肌缺血是中老年人脑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载脂蛋白是构成血浆脂蛋白的蛋白质组分,其中ApoA为HDL的主要蛋白成分,流行病学研究证实,HDL水平与冠心病的危险性呈负相关,HDL具有把胆固醇从周围组织转运到肝脏分解,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的作用,减少动脉粥样硬化。ApoB为LDL的主要蛋白成分,而LDL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冠心病危险性呈正相关。

本项目研究结果表明,中老年人脑梗塞患者血清TC、TG、LDL-C、Apo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HDL-C、Apo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TC、TG、LDL-C、ApoB升高是中老年人脑梗塞的危险因素,而HDL-C、ApoA升高则是保护因素。降低血清中TC、TG、LDL-C、ApoB的水平,提高HDL-C、ApoA的水平对预防中老年人脑梗塞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Iwashita M,Matsushita Y,Sasaki J,et al.Relation of serum total cholesterol and other factors to risk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Japanese men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J].Circ J,2005,69(1):124—31.

[2] Sasaki J,Arakawa K,Iwashita M,et al.Reduction in serum total cholesterol and risk of coronary events and cercbral infarction in Japanese men:the Kyushu lipid intervention study[J].Circ J,2003,67(6):473—82.

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护理分析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该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76例,依据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两组。 对照组女患者与男患者分别15例、23例,共38例,糖尿病病程平均(7.45±0.36)年,病程范围1~10.5年,年龄均为(72.32±2.44)岁,范围61~85岁,其中5例头昏 ,失语6例 ,13例肌力症状 ,14例智能损伤 。 实验组女患者与男患者分别14例、24例,共38例,糖尿病病程平均(7.41± 0.40)年 ,病程范围1~10.8年 ,年龄均为 (72.43±2.33)岁 ,范围62~ 84岁 ,其中4例头昏 ,失语6例 ,14例肌力症状 ,14例智能损伤 。 对照组与实验组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护理模式选择常规护理, 实验组护理模式选择综合护理。

1.2.1心理指导加强护患交流 、沟通 ,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采用不同交谈法,包括鼓励式、询问式及理解式交谈等。 如患者表现为忧郁、孤独、自卑等,应热情给予患者体贴与关心,并采用鼓励、肯定、赞扬等话语,缓解自卑及孤独等。 查阅病历,了解病史, 并询问患者同事、家属等,掌握患者生理、心理及精神状况,制定针对性指导措施。 从患者角度出发,利用表情、语言及眼神等给予患者尊重、理解、同情,使患者感受到温暖,保持愉悦心情。 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心理指导工作,倡导家属经常陪伴患者,增加探视次数,给予患者安慰、关怀,创造家庭化、温馨化病房气氛。

1.2.2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患者降纤酶静脉滴注治疗 , 静脉穿刺选择手足小静脉,见血后立即将止血带松开,避免针头内出现凝血堵塞,造成穿刺失败。 用药期间对患者血小板变化情况做好监测,当计数<80×109/L时 ,需立即向主治医生报告 ,停止用药[2]; 严密监测血糖,预防低血糖。

1.2.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神志改变 , 多数患者为轻度意识障碍,若伴有脑出血则障碍严重,并伴有精神改变,因此,必须对意识改变进行严密观察,警惕脑出血。 适当增加巡视此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面色苍白、头晕、昏迷、出汗、心悸、脉快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警惕低血糖,立即向主治医生报告,给予葡萄糖静脉注射或服用糖水,测量尿糖及血糖变化。

1.2.4饮食护理说明控制饮食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 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 住院期间患者活动量较少,故每日饮食热量应控制在25~30卡/kg,控制糖≤3g/kg[3]。 指导患者禁食糖分含量过高的食物,如糕点、甜品等,禁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为满足维生素需求,可适当进食糖分含量较低的水果。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及个人喜好,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保证合理、科学饮食,鼓励患者定量、定时进餐,确保身体及时获得能量,增强体内代谢,控制血糖。 若患者进食障碍,则给予其鼻饲,保证营养及能量充足, 食物以流质为主。 嘱患者多食小麦、燕麦、薏米等高纤维食物,促进排便,防止便秘。

1.2.5皮肤护理患者免疫力较低 ,皮肤黏膜易出现感染或受损 , 故需加强皮肤护理,每隔2 h给予翻身,床上保持干燥、清洁、平整,会阴部及皮肤保持清洁,防止褥疮。 患者足部缺血,易出现溃疡、感染、损伤及坏疽等,故每日协助患者使用温水洗脚,做好足部卫生,穿棉质、吸水性好、透气的袜子,并做好足部观察,防止糖尿病足。 帮助女患者进行外阴清洁,1次/d,勤换床单、被褥、衣物等。

1.2.6专科护理1语言训练 :本组有6例失语 ,是由大脑损伤引起的语言能力丧失或受损,患者表达困难,或无法理解日常用语的含义。 耐心向家属讲解失语症,说明成因、症状、治疗等,准备纸、笔,通过书写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安慰患者。 语言训练从练习简单字词发音开始,也可向患者示范口型,逐渐过渡至口语训练,使患者及早恢复语言功能。 2肢体锻炼:指导患者早期下地活动,积极参与肢体锻炼。 在护理人员或家属搀扶下练习站立,待站立平稳,无疲劳感后,实施步行锻炼,3次/d,30 min/次, 分别于早、中、晚餐后1 h进行。指导患者适当运动,结合体质、病情等选择慢走、散步、太极拳等项目。 若患者上肢活动障碍,则给予握物、举手扩胸等。 鼓励患者自主进食、更衣、沐浴等,提高生活能力。

护理前与护理后,分别测定对照组与实验组空腹血糖,评定神经功能(ESS),并比较。 调查满意度,并对比分析。

1.3效果标准

不满意:问卷评分<60分;基本满意:问卷评分60~89分;非常满意:问卷评分≥89分。 以基本满意、非常满意作为满意度。

1.4统计方法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

2结果

2.1空腹血糖

护理前,对照组空腹血糖(8.5±2.1)mmol/L,实验组空腹血糖 (8.4±2.0)mmol/L,组间比较 (P>0.05)无显著差异 。 护理后 ,对照组空腹血糖(7.8±1.6)mmol/L,实验组空腹血糖(6.4±1.1)mmol/L,组间比较,实验组空腹血糖下降幅度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ESS评分

护理前,对照组ESS评分(48.52±5.21)分,实验组ESS评分 (47.82±5.34)分 ,组间比较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护理后 , 对照组ESS评分(70.66±7.54)分,实验组ESS评分(90.12±7.69) 分,组间比较,实验组ESS评分提高幅度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满意度

组间比较,实验组满意度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讨论

相比较非老年性糖尿病,老年糖尿病病情轻,起病隐匿,较易漏诊,病程长,易并发神经系统及心脑血管等症,常见并发症有高脂血症、视网膜病变、脑梗塞、高血压等[4]。 高血糖 、高血压及高体重为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塞的主要高危因素, 糖尿病症状导致蛋白质、糖和脂肪等代谢紊乱,诱发脑梗塞[5]。 报道显示 ,患者年龄大,多伴有记忆力下降及视听能力下降等,易出现思维障碍及语言障碍,入院后对医院环境较为陌生,常感到焦虑、恐惧等,心理压力大,对病情连累家人过于担心,加上少数患者独居或丧偶,缺少家人爱护及关心 ,易加重孤独 、焦虑 、寂寞及忧虑 感,依从性差,无法密切配合 治疗 ,由此可见 ,必须重视临床 护理,结合疾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患者需求展开护理服务。 常规护理为传统工作模式,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缺乏科学先进理论,效果不明显,质量较差,无法满足临床需要[6]。 现阶段 ,专科护理发展尤为迅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逐渐提高,临床护理也由传统被动式服务向主动式服务转变,不断探索新型工作模式, 护理水平有较大提升[7]。 综合护理为近几年兴起的 ,基于全新护理理念,实现了主动、精心、系统护理,护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综合护理内容丰富、全面,包括心理指导、用药护理、病情观察、 饮食护理、皮肤护理、专科护理等,其中心理指导有助于患者形成健康、良好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有报道指出,机体在心情愉快条件下分泌有益酶、 激素及乙酰胆碱, 调节代谢活动至最佳状态,提高机体免疫,促进病情康复[8];用药护理有助于指导患者正确、规范、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病情观察有助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可及时处理;饮食护理可指导患者均衡营养;皮肤护理是避免皮肤并发症的关键[9]; 专科护理主要针对脑梗塞,包括语言训练、肢体锻炼等,对患者早期康复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中,实验组经综合护理后,空腹血糖由护理前 (8.4± 2.0)mmol/L下降为护理 后 (6.4 ±1.1)mmol/L, 对照组经 常规护理 后,空腹血糖由护理前(8.5±2.1)mmol/L下降为护理后(7.8±1.6) mmol/L, 说明综合 护理可良 好控制血 糖 。 实验组ESS评分从 (47.82±5.34) 分提高为 (90.12±7.69) 分 , 而对照组护理前后评 分分别(48.52±5.21)分、(70.66±7.54)分,实验组评分提高幅度大, 说明综合护理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积极作用。 实验组满意度94.74%,而对照组仅81.58%,说明综合护理工作质量高 ,患者较满意。

上一篇:信息再利用下一篇:创新教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