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培养的初中地理

2024-07-27

能力培养的初中地理(精选十篇)

能力培养的初中地理 篇1

从2011年开始, 云南省各地州已把“初中学业水平地理考试成绩”纳入高中、中专录取总分, 比如红河州2011年与地图有关的分值就占58%, 2012年占66% (省统测) , 2013年占62分 (州统测) 。可见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已成为学生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提高的关键。那么, 怎样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呢?

一、以图代文, 帮助学生读图

学生开始学习地理知识, 我们总是习惯以文字形式展现。其实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各种地理事物, 各种地理形态的形成过程在地图上再现, 引导学生找到对应的地理位置并思考地理变化过程, 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 随时变换不同形式并储存于大脑中, 逐步形成“心理地图”。这样一来就可以锻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把握信息知识的灵活性、机动性, 培养其随“题”而变的能力。新教材中的各类地理地图直观、形象、生动, 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 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起到了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运用地理地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减轻学生负担, 落实双基,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读“大陆漂移示意图”时, 让学生讨论在终年严寒的南极大陆, 为什么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提示学生参考森林分布图、大陆漂移运动图等,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得出结论:煤炭是由古代的森林形成的, 而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 后来由于大陆的运动、漂移才到了地球的最南端。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 提高了学习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最后再通过相应的巩固练习, 并联系生活实际拓展相关知识, 发散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以图代文”的学习方法, 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提高地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读图训练, 感悟用图基本法则

地图能力和空间能力, 靠死记硬背是难以提高的。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呢?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规律和方法:

1.先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这是读图的前提和基础。

2.明确要素, 引导读图。在教学中正确选图, 适时、适当地使用地图, 在使用地图时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方法, 说明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确定目标, 引发读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 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其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 知其“地”而求其“理”。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法则可以概括为:左书右图, 看书读图相结合。

三、认真设计地理略图, 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突出地理知识的特点和个性, 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也是一种使学生真正掌握地图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边讲边画, 学生边听边记, 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教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 做到视听结合, 手脑并用, 思维集中, 印象深刻, 便于记忆, 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教我国的主要地形名称时, 采用地理略图进行教学, 可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我国的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 也便于记忆。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中国政区轮廓图, 然后边讲边画边问, 绘出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及弧形山系喜马拉雅山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二条西北———东南走向山脉;二条南北走向山脉。绘图使各条山脉的空间位置清楚醒目, 进而根据山脉的分割, 让学生熟悉各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大兴安岭的东侧为东北平原, 西侧为内蒙古高原;太行山的东侧为华北平原, 西侧为黄土高原;巫山的东侧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西侧为四川盆地;雪峰山的东侧为江南丘陵, 西侧为云贵高原;天山以北为准噶尔盆地, 以南为塔里木盆地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的连线范围内为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称为青藏高原;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西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和盆地, 为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该线以东主要为平原和丘陵, 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运用略图, 按这样的教学步骤, 可让学生对我国的山脉名称、地形分布、地势特点等, 形成非常清晰的框架, 使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画我国的主要地形名称略图, 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

地理略图可以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直观,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建立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概念。显而易见, 精心设计地理略图进行课堂教学, 有助于师生的双边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既便于教, 也利于学, 可达到精讲多练多思的目的,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运用乡土资料辅助教学

课改提出:“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学生一般对自己生活的家乡比较熟悉, 也愿意了解相关内容。在教学《降水的年际变化概念及特点》时, 我利用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出示两幅传统民居照片, 分别是西北内陆和江南民居, 请学生观察两处房屋有什么明显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可知, 房屋屋顶不同, 西北内陆是平顶, 江南民居是尖顶。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同学们有兴趣去了解吗?”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继续深入学习, 通过学习就知道原来房屋屋顶形式不同与当地降水有关。从而总结出我国的降水变化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在讲完书本的知识后, 可补充这样的练习,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建水县气象局网站, 下载建水县2000~2011年11年间的年降水量相关数据, 运用绘图工具, 将枯燥的数据转换成直观的折线图让学生观察。通过图表, 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也对家乡的降水情况有了感性的认识。

五、构建心理地图, 提升学习水平

1.细心观察, 学会简化。首先要对地图进行观察, 形成感性印象, 进而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在观察中, 除了要认真仔细外, 还要学会简化。通过简图的构思设计, 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的目的。

2.展开想象, 巧记于心。初中学生还是以形象记忆为主, 如果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地图与一个具体形象联系起来, 就更容易记牢。例如在讲述世界地理时, 把意大利想象成皮靴、而西西里岛是一个足球、阿拉伯半岛想象成一只大象脚……

3.画图训练, 强化记忆。在教学过程中, 我不但自己经常在黑板上画图, 还要求学生在黑板上或练习本上作画图训练。比如课堂上指导学生绘制简图、草图、示意图。经常地进行画图训练, 使大脑皮层刺激的力度加大, 学生对这些区域的轮廓、海陆位置关系、区域间的相对位置就有了深刻记忆。

4.勤看多用, 装载知识。心理地图的形成要靠反复的读图、用图, 要有对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图形象的感知。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习惯性地把地图册放在桌边, 左手书右手图, 遇到生疏的地理事物名称或不明确的地理分布, 及时查阅。将所学的知识点如国家、地区、山河湖海都要在地图中一一找到, 落实在地图上, 用图装载知识, 正所谓功多艺熟, “功夫”到家了, 心理地图的空间感觉自然就有了。

六、重视各种地图在教学中的组合运用

能力培养的初中地理 篇2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各类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图像系统”。这些图像系统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负载着大量显性的或隐性的地理信息,一方面为教师讲解知识、演示地理原理、说明地理成因及地理分布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变化规律提供了方便,在地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只有真正重视地理图像,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才能极大地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理清教材图像,解读课标要求

从教材的内容来看,地理图像可分为5种类型:

1、地图:包括各级各类政区图、地形图和专题图(如气温、降水量、资源、人口、交通分布图等);

2、示意图:包括线形图(如各类等值线图、经纬网图等)、剖面图(如地形剖面图等)、立体图(如地球自转、公转示意图等);

3、统计图表:如气温、降水量数据表格及各类扇形统计图等;

4、景观图;

5、以提示某一地理主题为内容的地理漫画。

关于地理图像的阅读,课标中有明确的能力要求。例如:掌握地图基本知识,正确阅读地图和各种地理图表,正确地从地图或地理图表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根据地理图像中的显性信息获取隐性信息等等。仔细解读地理课标,不难归纳出地理学科教学对学生读图能力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即:学会识图、学会记图、学会析图。

二、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1、识图能力的培养

识图是读图的第一步,其根本要求是学生能看懂图像,看出“有什么”、“怎么样”。

首先,要为学生识图排除“障碍”。地理图像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看懂图像的起点和关键。我们知道,不同图像对地理信息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地图表达信息主要是依托其三要素,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表达信息是依靠其坐标的意义等等。因而,教学中下大力让学生理解各种图像的相关概念及其意义,是学生能读懂图像的关键所在。于是,概念教学就应该是地理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次,要指导学生有序看图。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步地进行。比如,看区域位置图,就应按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一步步地进行指导。通过有层次、有步骤地看图训练,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学生良好识图习惯的养成。

再次,要指导学生多角度看图。图看三遍其“义”自见。但是,反复看图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比如,在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上,可以从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区域,从黄河、长江各流域,从各地形区甚至各省区等不同角度去认识。这种变换角度的观察,不仅能形成巩固,还能使认识全面。

此外,要引导学生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看图。特别是在看区域图时,不能让学生孤零零地看一条“线”或一个“点”,而是要进行组合观察,扩大到一个“块”或一个“面”。但对于区域中的一些重点地区,又应该进行“放大”观察,细致入微地认识其细部特征。比如:观察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图,对于其“十字路口”位置的认识,就要把它放到更大的范围,看到它与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大洋洲,甚至美洲、欧洲、非洲之间的相对关系,从而形成“十”字形象;同时,对于“十字路口”之“咽喉”马六甲海峡的认识,又应该把其范围缩小,把局部放大,细致观察它的准确位置和细部轮廓特征。这样把整体与局部结合起来看图,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

2、析图能力的培养

所谓析图能力,就是学生对图像展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其根本要求是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分析出“为什么”。

首先,在意识上,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图像所反应的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有的互为因果,有的相互制约,并且这些联系之间一般有普遍规律、共同原理可循。例如: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特征与其气候、河流、植被等要素之间有相互联系,并对工农业生产、建筑交通、旅游和聚落等人类活动产生影响;自然资源、能源、交通、人口分布等要素之间有相互关系,并对工业或农业生产产生影响等等。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的联系分析,放开思路,瞻前顾后,从而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能力。

其次,方法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可着重进行两类思考方法的训练:一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普遍规律。比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较广,北美洲这种气候的分布面积小而狭长,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这一比较,可以分析得出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普遍规律;二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个别现象,分析其特殊原因。例如: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可以看到赤道及其附近一般为热带雨林气候,为什么东非高原出现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训练,可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避免在析图过程中,片面、绝对、静止地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

3、记图能力的培养

既然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那么很显然,对图像的记忆能力应是学生读图能力不可或缺的。记图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记忆图示的重要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心理图像”。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记忆训练。例如:

形状联想训练(如长江干流形似“V、W”,黄河像“几”字,广东像“象鼻”,黑龙江像“天鹅”),相对位置记忆训练(如四川省大致在长江“V”形中间,武汉位于长江“W”中间凸起处,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之间),空白地图填绘训练(如在中国空白地图上绘出主要山脉、填注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单位)等等。通过各种感观的结合,形成有效记忆,从而更多地积累地理信息。

初中地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创新能力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123

创新能力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发挥情商和潜能的敏锐性、应变能力,体现出人格的特征。因此,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而且能形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育创新动力

好奇心是智慧之花,求知欲是学习动力。中学地理教材,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丰富多彩,为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和认知需要,学生在学习中面临问题或任务,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时,就产生了探究新知识的渴望,也包含探求未知的欲望,它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还会努力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精心设计课题导言,制造悬念引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或以问题引发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来组织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的合理化。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揣摩以下问题:为什么冬天冷而夏天热?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为什么我们居住的地区有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教师讲课,激发了兴趣和求知欲,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营造鼓励创新和充满想象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敢于标新立异。如在教学《天气与气候》时,笔者让学生先聊聊家乡最近的天气状况,说说周末都去哪里玩,谈谈自己喜欢或讨厌什么样的天气,并说明理由。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学生的大胆直言,非常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他们的所知所想,及时解决他们在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给予直接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营造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容易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反思,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求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鼓励学生质疑反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于设计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为什么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下面埋藏着丰富的煤炭?乞力马扎罗山是著名的“赤道雪山”,在20世纪初,有许多欧洲人不相信它的存在,你知道导致其顶部出现积雪的原因吗?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形象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扩散思维,是指当遇到一个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标,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如植树造林有什么作用?用发散思维就可回答为森林提供木材,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和核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运用假设、对比、逆向、拓展、递进等多种启发方式,把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家乡的交通状况对于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问题,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集中思维就是从已知的种种信息中产生一个结论,从现成的众多材料中寻找一个答案。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图中相关内容,找出相互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习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时,在课堂上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和中国干湿区的分布图,让学生思考长江流经的省区沿岸的地形、气候降水、支流分布、植被特点等,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从而得出答案。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化文为图、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讲地球运动的变化过程 时,笔者用多媒体配以动态演示,使地球运动形象直观,

简单明了,展现在学生眼前,清楚易懂,从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着眼点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探究新知,提高其概括归纳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于是产生了求得解决问题的欲望与探究的兴趣。

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地理课外活动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世界地形》前,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沙土等材料,分小组制作陆地五种基本类型的地形模型,在课堂上介绍本组的作品,并对其他小组进行点评。这种课内外合作探究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而且使学生深刻了解地形的特征,在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智慧,从而使热爱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等科学素质得以培养。

地理教师要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 教育创新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调动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篇4

一、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

想要在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这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于读图的兴趣。许多学生在初次接触到各种地图以及图表时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厌烦, 这一方面在于学生们还不具备较好的读图能力, 烦琐的图表带给学生的往往是较重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 当学生对于图表还没有形成较好的感性认识时, 这些图表确实会带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 这也是学生们对于读图提不起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想要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化解这些问题。可以从简单的读图过程开始来培养学生们对于读图的兴趣, 同时, 在读图能力的培养初期也可以给学生们介绍一些鲜艳的以及漂亮的图表。这些都能够培养学生们对于读图的兴趣。

教师应当提倡学生把在现实生活中以及在宣传媒体中所听到、见到的事件的地点, 在地图上找到准确的位置或范围, 以增强学生对地图应用的兴趣, 培养学生们逐步养成紧密结合地图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习惯。例如, 1990年8月伊拉克出兵侵占科威特, 爆发了著名的海湾战争, 可以叫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找出这两个国家的具体位置, 并且引导学生从地理这个角度来分析海湾战争的起因。通过和时事政治的结合, 能够让学生们进一步熟悉地图, 这将为学生读图能力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将读图过程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以及他们关注的热点相结合, 这是一种很值得采纳的教学模式。这个过程中不仅很好地化解了学生们对于读图的抵抗心理, 这也能够让学生们展开对于地图的综合应用。学生们在逐渐摸索中不仅会对于图表越来越熟悉, 对于读图的兴趣也在一点点积累与提升。

二、让学生认识到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让学生们意识到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这也是培养与提升学生读图能力的一种方法。读图能力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是很重要的, 许多知识点的教学都是以图表为依托, 许多知识点的理解与消化也需要图表的帮助。学生们往往不容易意识到这一点, 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读图过程不重视。教师要更正学生的这种观念,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读图的重要性。学生们只有肯定了读图的作用后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读图过程更认真仔细, 只有这样学生的读图能力才能够慢慢得到培养与提升。

地理老师在授课时应当让学生明白没有地图就学不好地理,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 在给学生们讲“人种与人口”时, 最好在教室里挂上世界政区图。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大致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空间分布, 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就能够基本掌握白种 (欧罗巴人种) 、黑种 (尼格罗人种) 、黄种 (蒙古利亚人种) 这三大人种在世界上的空间分布。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问题在此也一目了然, 如没有地图则教学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读图对于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还体现在许多其他方面。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更多地展开对于地图的应用, 并且让学生们在过程中感受到读图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当学生们深刻意识到读图能力的重要性与作用后, 才会更愿意发展与锻炼自己的这方面能力, 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读图能力。

三、掌握正确的读图程序

读图方法与读图程序非常重要, 这也是学生读图能力的最为直观的体现。许多学生在读图时都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与途径, 读图过程十分盲目, 读图效率也不高。不仅如此, 学生还会误以为读图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当这种观念形成后对于读图过程往往也会更不重视。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训练学生们的读图技巧, 要让大家掌握正确的读图程序, 这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 要让学生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 这是读图的根本。弄清比例尺, 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弄清方向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理解图例注记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的正确性, 才能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在能保证读图高效和正确。此外, 在许多知识点的讲述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正确读图, 并且要引导大家切实体会到读图对于学习过程的帮助。例如, 在讲述“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时, 可以让学生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并且让大家标出图中等降水量线的数值, 找出各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学生们在探索与摸索的过程中会慢慢找到答案, 经历了这个过程后, 学生们自然能够在阅读降水空间分布图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中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的相关特征了。这是非常典型的读图教学模式, 教师要让读图教学在课堂中有更多的体现与应用, 这样才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

能力培养的初中地理 篇5

个性品质是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用强健的体质、敏捷的思维、灵敏的反应、强大的抗压力与对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习,并保持坚强的意志、高尚的人格、纯真的情操的性格。学习初中地理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不仅能够在具有丰富思想内容的地理教材中感受爱国情怀,还应具有放眼观世界的`心胸。例如,在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实例来说一说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对问题的研究与学习中产生社会责任感及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及环保意识。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地图、地球知识,指导学生查找民族、文字、宗教图文信息的资料,让学生在查阅资料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学生的探索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其独特的地理素养、个性。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主要是以课堂学习为主,可是单一的课堂学习并不能够满足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需求,更不能够真正地启发到学生,致使学生发挥出内在的地理潜能。因此,教师可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开展一些地理活动,并给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有勇气走出课堂,大胆实践、探索,释放创新潜力,有效性地学习地理知识。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其一,善用地图,强化学生的图像思维。通过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得知,地理现象和地理状况的分布是有差别的,都拥有各自的特点。而且,地图所表示出的地理想象、状况与地理环境是有联系的,它简单明了地表现了人文、水文、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的分布。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识图、读图、填图,要求学生灵活记忆、运用地图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二,适当地加入科学探索。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探索地理知识,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时刻保持清晰的思考思路。总之,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保持清晰的思维,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不断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形成地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曾毓斌.新课改下初中地理创新教学法探究[J].时代教育,2013(24).

论初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地理课堂;思维能力;教学目标

初中生往往是初次系统地接触地理,能不能有效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灵魂。只有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才能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亘古不变的终极目标。目前,教育大力倡导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这种目标的具体化。培养地理的思维能力既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空间想象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要重视丰富学生感知,扩大知识领域,奠定思维活动的基础;又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从而调动起储存的多样信息,使学生在掌握思维方法后建立一定的思维体系,并通过问题的解答、辩论,促进其思维能力并开发其思维潜能。通过多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喜欢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丰富地理形象,培养学生的地理形象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见多方能识广,在对知识不断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思维就不断活跃发展,可见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掌握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及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习惯,这些都有助于丰富知识和扩大思维活动。

二、创设新颖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巧引歌曲

如:学习“印度”时,给学生放一个印度的舞曲可以看到印度人的服饰,可以提问印度的气候应该是怎样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用诗词

把古诗中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能知道中国大江大河大多由西向东流。

3.巧插趣味故事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澳大利亚”一节时,讲了有关澳大利亚动物的一些小故事、小笑话,让学生在趣味中去探索澳大利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三、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能综合对待问题。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如:知道地球会自转后,可以问问如果地球不自转会怎么样,学生会思考,那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就不会出现了。

3.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如:告诉学生地球与其他大多数宇宙行星一样都是球体,有些学生会提问为什么呢,这就是一种思维的发散。

4.鼓励学生提问,剖析思维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中的启发诱导有密切关系,有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做出迅速回答,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引出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概念,潜移默化地提高地理的思维能力。

新的地理教学课标也在淡化地理中死记硬背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的地理教学与发散性的地理相结合,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分析理解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课程·教材·教法, 2000.

[2]徐立松,孟胜修,王燕津.中学地理教學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6).

[3]张振国.连荣地新形势下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及对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3).

初中地理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一、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学习兴趣基础之上。试想, 如果学生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 又如何能展开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呢?这样自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培养。为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对学科学习情感的激发与培养, 要让兴趣成为学生思维的动力。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学科教学中, 改变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枯燥式、封闭式、灌输式教学, 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呆板沉闷的教学氛围, 还能还原地理学科教学的生动与活泼, 让地理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 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 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认知活动中来, 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 潜能得以释放, 这样才能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如在学习“板块的运动”这一内容时, 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来向学生直观而动态地展现高山的隆起和裂谷的形成过程, 这样的教学就不再是机械的讲解, 而是在动态的演示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二、以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问题是智慧的开端, 是打开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 自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核心所在。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以讲解为中心, 只是将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 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 这样自然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提问艺术, 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掌握技能, 培养思维。如在学习“中东丰富的石油”关于石油枯竭后的发展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如下问题:“中东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带来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 因而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但是许多国家却在积极地发展其他行业, 如旅游业、农业等, 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更有针对性与指向性, 可以引导初中生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深入的分析, 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终究会有用完的一天, 当石油资源枯竭后依旧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的讲解, 而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主线所展开的主动探究与积极思维, 这样学生自然就可以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并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三、以感性材料引导思维形成

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感性材料正是思维的起点, 没有一定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思维就会失去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学生的思维正是建立在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分析加工的基础之上。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材料, 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形成。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 在教材与生活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以打破以往教材与教室的限制, 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而直观的感性材料, 以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而独立的思考, 让学生在思考与思维中深入事物的本质, 进而上升为理性认知,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以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的眼睛, 没有地图的地理教学注定是失败的。加强地图教学, 以地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地理学习, 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取与巩固, 更加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如在学习亚热带季风气候时, 我们可以结合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来展开教学,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就可以总结出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点, 此时教师再加以必要的启发与诱导, 进而使学生通过思考与思维总结出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 冬季少雨夏季多雨。这样学生就不再是机械地记忆书本知识, 而是能够通过地图将这些知识点存储起来, 这样自然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气候特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与绘图能力, 帮助学生积累更为直接的地理学习经验,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 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 在地理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快乐学习、主动探究, 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地理知识, 掌握地理技能,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这是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再沿用旧模式、旧观点、旧方法, 而是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性思维, 将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开放的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新社.初中地理教学中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 (33) .

[2]杨柏成.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 2013 (5) .

浅谈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1. 掌握读图程序, 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

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 以确定地图的类型、范围等内容。对地图图像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 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 提炼出地理事物的规律、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 准确把握内涵,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要把读图贯穿始终, 把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 使学生牢固树立地理空间概念。最好能把一些空白地图发给学生,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地图上表现出来, 加强检查与督促, 使图植根于学生的脑海, 有利于学生准确快速地储存和提取有效信息, 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 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归纳性思维

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集合和相互联系, 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 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每一幅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 思维程度逐步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一地图要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 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 “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人口稠密区,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和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把它作为世界聚落的分布也是完全可以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 在这一幅图上也可以归纳出世界人口和世界聚落的分布密集区。

3. 绘制地理图或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绘制图表”要求学生能够模仿、记忆、想象, 做到眼、手、脑并用, 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降水和降水分布”的活动内容中, 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 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出某地降水柱状图。通过学生的绘制, 确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图文变换, 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主要是数据表格与图形之间的变换, 通过变换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如, 针对人口、资源、气象、工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图文变换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5. 既注意规律性又注意特殊性,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地图反映的是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等。有时需要将其中某些组成成分分割开来, 以突出某一空间或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 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了解一幅图的概貌, 还须对图中局部地区、个别地理事物有所认识、分析、了解。

二、地图教学措施

1.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采取不同的方法, 掌握不同的技巧

如政区图、地形图, 最好能结合空白轮廓图, 边学边练, 循序渐进, 先掌握主要的高原、平原、山脉、河流、岛屿、主要国家和首都、我国省级行政单位。

2. 熟练运用一些模式图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比如, “全球海陆分布简图”“我国主要地形分布简图”“大洲分界线简图”等等。能够熟练并快速地绘制这些简图去分析遇到的问题, 避免死记硬背和张冠李戴。这样, 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提高了学习质量。

3. 对地理课本中出现的一些示意图, 学生难以理解的可通过演示

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意义时可转动地球仪或围绕讲台转动, 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具体。此外, 读示意图、剖面图要注重概念、原理与规律。此类图像旨在用直观、形象、简洁的图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演变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是用来解释地理教学中“为什么这样?”的知识。因此, 在教学时注意采用观察法、分解法、动态法等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有关地理概念的关键点或要素, 并加以识别、理解, 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深刻、准确理解图像所表达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及规律。

4. 地理教师要更多地去思考如何以生为本, 展开师生双边活动

把讲新课、读地图、读课文、做练习融为一体, 对于块状特征突出的政区图、湖泊图等我们可以裁剪地图, 采取以技能带知识, 以活动带技能的方法, 可以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有效地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换。

5. 一帮一, 小组合作共进步

现在每班八九十人, 老师根本管不过来, 必须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 让好学生代替老师督促学生, 检查学生的作业, 讲解不会的知识, 同时引进竞争机制, 对每个小组进行定期考核打分, 对表现最优秀、进步最快的小组进行表扬奖励, 对表现不好的小组给予相应的惩罚, 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学习得有动力、有激情、有干劲。

能力培养的初中地理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图表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地图和 地理的关 系十分密 切,地理似“肉”,地图犹如“骨架”。学生只有把地理知识附在地图这副“骨架”上,通过地图形成清楚的地域概念,才能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地理教材中的各种图像图表材料一方面为教师讲解知识、演示地理原理、说明地理事物成因及地理分布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及变化规律提供了方便。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 学好地理的钥匙———读图 技能,使学生由 熟悉地图 到看懂地图,进而能分析、运用地图,并逐步建立起有确切空间概念的知识系统。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于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教材上的图像图表材料,诱导启发学生,培养他们读图的积极性

大多数刚刚进入七年级、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学科的学生对花花绿绿的《地理》课本和《地理地图册》充满了好奇,但是这时他们还没有读图、用图的意识,往往只是天马行空地提出疑问:为什么日月星辰会东升西落?我们这里会不会发生地震呢?如果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作用没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就会习惯“有图不用”,凭空想象,或无从下笔。这些都是读图、用图意识不强的表现。因此,教师要适时 诱导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对地图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图表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所起的作用。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促使他们 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的兴趣的问题,应该向学生多讲讲世界或中国的时事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例如: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2011年3月日本大 地震、北京奥 运会、上海世 博会、广州亚运会……若每次都让学生将这些事件的发生地点和地理背景在地图上圈出来,并稍作分析,这样地图就不是摆设,事件的四大要素 之一———“地点”,总是可以落在地图上。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会被激发,感觉到我们身边时时处处有地理。久而久之,“地图总是可以派上用场的”的意识也就容易建立了。。

二、强化读图步骤的课堂教学及训练,培养学生读图好习惯

很多学生面对地图更多的是被地图的色彩所吸引,并没有真正读出地图所反映的地理信息,这就需要教师从重视地图名称 及图例入 手,培养学生 分析地图 的能力。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都有其名称和标题,都说明了其要反映的主题内容。图例则有助于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拿八年级上册课本来说,中国版图反复出现,很多学生并没有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并没有在读图之前先弄清地图名称。在地理中考中因读图习惯不良,漏读、误读图名或漏读、误读图例而导致失分的事例不胜枚举。例如,考我国的温度带,有些学生就把气候类型填上去,主要是因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与《我国的气候类型》两张图的结构有点相似。又如,讲到分层设色图,如果不看图例,学生就无法把等高线地形图立体化,地形地势的判别更是无从下手。所以养成看图首先读地图名称及图例的习惯,对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是有帮助的。教师要从教材入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学生拿到一幅地图,尽可能做到以下几步:一读图名,了解这是幅什么图;二读图例和注记,了解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三读有无坐标轴,若有坐标轴,要看清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四读图表中表达了哪些地理信息。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这是提高读图能力的基础和关键。

三、注重图文结合,培养学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1.图文结合。在教学中要将文字 与图像有 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如讲授气候类型的分布、工业布局、耕地利用、行政区划、自然 资源及地形区的分布等都必须有相应的地图,教师边讲解边引导学生看图,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2.以图析文。即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像,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事实证明,图像信息比文字信息更容易记忆与展现。如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形》一节,涉及的知识点有山脉的走向及其分布,主要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分布,我国地势三级阶梯 的划分等,如果教师能边讲解边画示意图,学生边听边模仿进行转绘练习,久而久之,学生脑海中就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一幅幅相关图像,借图析文、借图忆文,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大有益处。

3.以文释图。即将图像内容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要求学生动口、动 手、动脑参与,经过认真思考,用地理语言、文字表达 出来,实现图与文的转换。这是培养地理思维的最好 方式。如在《中国的地形》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先说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如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主要丘陵的名称、位置、地表形态特征;再让学生在图上找出规律,得出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规律;最后再分析讨论地势对气候、河流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之,图文结合 是使用地 图、学好地理,使“地”与“理”统一起来的重要一步,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地理技能水平

绘图是动手操作的环节,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引导学生绘制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目前地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绘图包括彩描黑白地图的点、线、面,绘制各种分布略图、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等等。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加强绘图训练。

1.利用板图教学。教学中除了充分运用各种挂图、投影图以外,还要经常在黑板上绘制示意图,并引导学生跟着一起画,引导学生逐步养成随手画图的好习惯。图示顺序和讲解同步进行,画完讲完,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如“经纬网”相 关问题是 初中地理 难点问题,很多学生空间 想象力达 不到这节 内容所要 求的水平,若能将经纬网问题尽量化简到横平竖直的网格,问题就相对容易解决了。最后再让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练习。教师要适时予以引导、肯定和鼓励,只要坚持下去,通过不断地训练,学生就会尝到学习地理的甜头,不光提高了绘图的技能,而且还养成了使用图形语言的好习惯。

2.让学生用白纸描 图。简单的轮 廓图、示意图、分布图等反 映地理特 征的地图 可让学生 亲手绘制,如画《中国地形图》、《世界海陆分布图》、《长江、黄河水系图》等。复杂的地图可让学生用白纸描下来,然后再把主要城市、地形、河流、工业区等要素绘制在图上。

五、强化学生填图能力,提高学生用图水平

进行填图的规范化训练,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填图训练的方式应多样,充分利用地图册或填充图册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形成在地图上定方向、识比例、量距离、会注记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立体空间概念,加深对地理事物因果特征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这样经常性的自主训练,有意无意地将一幅幅图像输入存储到学生的大脑中,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还能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能力培养的初中地理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呢?我主要是从实际生活入手, 并结合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和爱动手操作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 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联系实际生活

现在的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突出反映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见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本内容, 恰当地插入合适的地图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学习《东莞地理》时, 就展示有关东莞的一些图片,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关注家乡的发展以及家乡的环境污染。总之, 我尽量结合实际生活, 并力求把热点新闻图片引入课堂, 学生对此非常喜欢。同时, 这也体现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 采用游戏拼图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如果教师一味地就图讲图, 课堂势必枯燥无味。大家知道, 大部分初中学生爱玩游戏, 我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 在教学中也采用游戏法来学习地图。如, 学习《辽阔的疆域》一节的时候, 我就进行了分组拼图 (中国行政区划图) 比赛, 先赛出组冠军, 然后赛出个人冠军。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 个个热情高涨。通过游戏法, 他们很快记住了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形状和地理位置, 教学效果很好。

3. 自制地图模型

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鼓励、指导学生自制地理模型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比如, 通过制作地球仪, 学生对经纬线的概念、规律等有了明确的理解;通过制作等高线模型, 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判读等高线图;通过制作日本、美国等国家的轮廓图, 他们对这些国家的形状、位置和地形特征都记忆深刻。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说:“要动手的读书, 读书的动手, 把读书和做工两者联系起来”, 只有手脑联合才能产生智慧。

二、夯实地理基础知识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要有较强的读图能力, 仅仅凭读图兴趣还不够, 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基础知识是读图的基本条件。比如, 经纬线的特点和规律, 地图的三大要素, 常用图例的表示意义,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表示方法, 气候的基本要素,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主要特点, 常见国家的轮廓形状及其主要山脉、河流、城市等, 熟记中国、世界行政区划图和我国及世界主要的山脉、高原、盆地、平原的分布等。这些基础知识的积累, 对于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 并建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才能准确地判断地图、分析地图, 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

三、重视读图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读图能力, 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读图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 我告诉学生按照四个步骤去读图:第一步, 先看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 往往揭示了地理事物的类别、范围。如, 是气候图还是地形图, 是交通图还是人口分布图等等, 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 是我国北方的还是南方的等等。第二步, 看图例和注记。每一个符号、每一条线条、每一个数字, 都有其具体的地理意义, 我们只有根据图例和注记才能准确分析图表, 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步, 观察图表特征, 寻找标志性数据或者知识点。比如, 图表中重要的地理符号, 如山脉、河流、海峡、运河、地势、地形、城市、等温线、等高线等等。有些图表还附有文字说明, 读图时也要特别注意它们所隐藏的地理信息。第四步, 全面综合分析, 组织有效答案。也就是结合所提出的问题, 运用图表信息和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构建新的地图轮廓, 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 地图种类多种多样, 如地形图、交通图、景观图、统计图、折线图等等, 不同的地图有不同的特点, 我们还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去分析图形。

四、创造良好的读图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保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同样离不开良好的读图环境。为此, 学校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读图氛围和环境。大家知道,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主阵地, 因此, 每一节地理课我们都应该图文并茂, 做到无图不成地理课, 尽量把知识点落实到图上。此外, 在教室里可以悬挂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世界政区图和世界地形图。在走廊墙壁, 也可以用这些地图来装饰。在地理园, 当然更不可缺少地图。总之, 让学生在学校里随时随地可以接触到地图, 从而联想到世界某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 学生就会渐渐喜欢看图、析图、画图, 其读图能力自然就会大大提高。

五、加强填图绘图练习

在地图学习中, 填图和绘图是读图的再创造和提高。在填图和绘图过程中, 学生会对地图进行再现、分析、构建。如, 学习《辽阔的疆域》时, 我要求学生在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划图上填出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通过填图, 在学生的大脑里会再现我国每个省区的名称、位置, 甚至形状等等。通过填图、绘图练习, 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

总之,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地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 应该重视学生读图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帮助他们养成看图、用图的习惯, 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 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因此, 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能力是学好地理的关键。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 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 创造良好的读图环境, 并加强填图绘图的练习,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生,读图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玉梅.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成功:教育, 2011 (07) .

[2]郭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提高学习地理兴趣.科学之友, 2010 (02) .

上一篇:社区物业管理问题下一篇:机械美学与古典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