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与学困生的关系

2024-08-31

班主任与学困生的关系(精选十篇)

班主任与学困生的关系 篇1

一、教师权威与学困生的意蕴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权威”界定为:“在社会生活中靠人们所公认的威望和影响而形成的支配力量。”[2]因而,教师权威即指教师由公认的威望和影响而形成的对学生的支配力量。在微观课堂中教师权威更加完全地凸显出来。由于每个教师个体独特性的存在,从教学目标的制订到教学设计的实施,最后到教学活动的展开处处可以窥见教师权威的存在,因此教师权威是教育者在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外在行为方式。比较典型的教师权威定义为“教师依据该领域所确定的目标与规范对学生的控制与管理,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与观点中服从并依赖于教师”[3]。所以,教师权威是人们所公认的教师这个群体所持有的特殊的权利,权威来源于教学实践。学困生指在学习上出现困难的学生。根据美国学习困难联邦委员会的定义: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y,简称LD)是一种异源性失调,表现为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方面的明显障碍。[4]此文中所研究的学困生,主要是指智力正常,却由于学习基础较差,且存在不良的学习因素,如学习兴趣较弱、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能力较弱等,导致学习出现障碍与困难的学生。

二、教师与学困生的关系界定

正如《学记》所言:“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教师则在这种至高无上的庇护下拥有教育学生的权威力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是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探讨教师权威与学困生之间的关系。从认识论和社会学两个视角可得出二者关系主要是主客体关系和人际关系。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1.教师与学困生的主客体关系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上的一对范畴:“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有目的的承担者;客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5]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依存。一方面发挥教师教的主体性,从古至今,“师道尊严”成为几千年来人们恪守的古训,且将“师”与“天地君亲”并列而提,这充分彰显了师生之间主客体关系中以教师为主体。从本体的角度分析:哲学是理论的基础,主体其实是哲学;从教学的认知和认识角度分析:教师担当认知活动的发出者,教师认知的对象是教学内容和学生,同时学生也是认知活动的发出者,学生的认知对象是学习的内容和自我的了解;从教学实践角度分析: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学生是教学实践的客体。在中国教学论的主体性学派理念下,从教学实践角度导引下,“教师作为道德上的“圣人”、知识上的权威,在课堂中居于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作为配角的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恩泽”[6]。因而,现代教师权威强调的是教育者主体与被教育者客体之间的服从与管理,是一种强制性的关系。另一方面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尤其基于学困生的学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积极引导学困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因而,针对学困生主体的实际学情,教师客体要适切制订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切记好高骛远。从“木桶原理”中可得出:一个木桶的最终储水量不是由木桶的最高木板决定,而是由木桶的最低木板所决定。同样,教师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是否掌握学习目标是由学困生所决定。因此可以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只是一句教育口号,而不是教育中的一个理性问题”。[7]教师权威与学困生之间相互依存,并非置于二元对立的地位。

2.教师与学困生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关系,“师生人际关系是指在师生交往活动中形成并在交往活动中遵循的‘人—人’关系。[5]师生人际关系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接触中形成并在这种过程中遵循的关系。然而,师生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功能,“师生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5]一般而言,师生之间的关系具有亲密感,然而学困生与教师之间,尤其基于教师权威观念下的学困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出现疏远感,这种疏远感产生的原因在于教师对学困生的期望与学困生现实的状况出现偏离。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智慧的培养与启迪,更要有对学生心灵的呵护与照料。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满足师生的情感需要。在师生良好情感的维护下,呈现内隐化的教师权威使得学困生消除紧张惧怕的心理压力,更加愿意吐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在实践的教育教学中,明确学困生的实际问题与困难,教师就会更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从而使“木桶原理”达到最优化。因此,教师权威与学困生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那么,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学困生也应该尽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学生应尊敬老师;其次学生应理解老师;最后学生应尽最大努力使自己达到老师对其的各方面要求。”[5]因此,只有在实践中教师权威与学困生之间建构一个合理的人际关系平台才能在实际中促进二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外在依附:教师权威与学困生的冲突表现

从微观视角审视课堂,在实践的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三要素,即教师、学生与知识,教师与学生是以知识为中介而搭建成为教育性关系,这种教育性关系通过教学活动而外显化。在当今的课堂中,现代教师权威的强制性特点与权威的“外在依附”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审视微观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外在依附”权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教师依据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固化的课堂知识结构、僵化的课堂教学问答来构建自身的权威,这种外在依附权威的普遍存在与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相冲突。

1.教师权威的课堂教学形式与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冲突

从宏观视角审视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在西方教育史上,从第一个倡导教学理论的德国教育学家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didactica,到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进一步发展拉特克的观点,赋予didactica为教学的艺术,再到18世纪德国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论和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漫长的过程。然而,要探究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与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之间的冲突,首先要探讨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法。“赫尔巴特认为,观念是人们认识世界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它是通过统觉———旧观念对新观念的同化作用而获得的,因此教学过程是观念被统觉的过程,是从清楚明确的感知到与旧观念的联系以及扩大到应用的过程,即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俗称教学四阶段论。”[5]此后,由赫尔巴特的弟子席勒补充发展为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五个阶段到席勒的弟子莱因修正为预备、提示、联合或比较、总括、应用,这就是曾经影响世界各国教师的“五段教学法。”基于中国特色的历史与国情,赫尔巴特范式的“苏联版”尤其是凯洛夫的教育学对中国教学论的发展影响至今。教师权威的“外在依附”潜藏于五段教学形式中,基于教师权威的力量,每堂课的教授内容都是按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教学设计进行,甚至教师规定好课堂教学中五个环节所耗费的时间。教师如此精细化地预设不考虑学困生的实际状况,只追求课堂教多少不深究学生学多少。然而,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学习动机对于学困生的学习弥足珍贵。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化的特征导致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不强,二者存在冲突,更有甚者引起学困生的厌学情绪。

2.教师权威的课堂知识结构与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冲突

“传知已不重要,启智才是良师。”[8]知识与智力是完整的能力结构,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学习与时俱进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更要凸现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智力。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知识与智力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学习能力的强弱。基于不同的学习能力呈现出学校的学困生群体。然而,渊博的知识不仅是教师获得外界认可的重要标签,同时也是构建教师自身权威的有力手段。在传统的尊师重道观念的影响下,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上位者”,具有知识上的垄断地位。知识所赋予教师的外在权威使得教师权威具有不可侵犯性。此外,“杜威把知识分为四类:一是理智地获得的技能,即知道如何做的知识;二是熟悉了解;三是通过向他人学习而间接地获得的东西,即学问;四是理性的知识,即被归纳为普通原理并以系统的方式联系起来的知识。”[9]知识富有鲜活的生命具有不同的特征,教师应根据不同知识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教授策略,从不同的策略中锻炼学困生的学习能力。然而,在实践中知识被教师固化,具体表现在教学课堂中,一方面,由于知识是客观存在的真理性认识,因而学生面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几乎没有质疑,固化的知识权威主宰着学生的认识,久而久之学困生养成直接接收知识而不间接思考问题,缺乏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依赖于知识权威而形成的教师权威也得到了学生的默认与肯定,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不容置疑,在不存在质疑的课堂中奢谈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种空想,固化的知识结构与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之间相冲突。但是,对于固化知识的过分信奉将会导致学生学习中的教条主义日益加重,学习思维惰性十分凸显,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亟待提高。

3.教师权威的课堂教学问答与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冲突

“在提示型教学方法中活动的着力点在教师,学生总是扮演被动的角色。”[10]微观视角下,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包括内隐的和外显的),然而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师生问答。“根据师生在问答活动中参与程度、支配权力不同,问答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质问式问答行为和对话式问答行为。”[5]教师权威凸显在质问式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在教师几乎完全控制着问答过程和方向,教师可以提问而学生则不能。在问题设置上只是为了敷衍正常的教学过程从未考虑到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极端行为无视学困生的存在。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出现困难,很大程度上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对学困生学习兴趣的观照。僵化的课堂教学问答与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之间存在冲突。佐藤学认为,课堂中最一般的对话单位是“教师主导的提问与指示”“学生的应答”“教师的评价”,可以用完结的封闭的单位(“IRE”结构)来表达。[1]在课堂的“IRE”对话中,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拥有者对学生进行质问,在学生进行回答后,教师评价其正确与否。这种单一化、直线化的问答模式普遍存在于当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在“教师主导的提问与指示(I)”环节中,问题由教师提出,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权威在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上很少考查到学困生,往往问题的提出超过学困生回答的能力范围,在课堂中学困生被边缘化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其次,在“学生的应答(R)”环节中,其作答的方法及内容都处于教师的教学预设内,回答中出现的任何偏差都会被教师引导向“正轨”,学生的思想束缚在教师权威中,在权威的内隐下无法谈及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教师的评价(E)”环节中,教师作为最有权威的个体介入其中,用“对”与“错”简单的界定来衡量学生的作答,形式化的评价方式挫伤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只能看作教师驾驭课堂的充分表现。正如佐藤学所说:“在课堂对话中借助最后的‘E’的介入,剥夺了平等的人际关系对话的性质。”[1]

四、内在生成:教师权威与学困生的冲突消解策略

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现代教师的“外在依附”权威具有的强制性、不可违抗性等特征也会不断受到冲击,相应地,“内在生成”权威逐渐成为人们的诉求,实现“外在依附”权威向“内在生成”权威的转化过程正是实现教师权威与学困生冲突调试的过程。这一生成过程不仅有利于学困生的合理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1.教师权威的理性转变———与学困生的潜力相融合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演绎的课堂教学形式不利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对学困生学习动机的培养首先要在观念上由非理性转向理性;在人际交往上由疏离转向融合。教师应该理性地抛开学业成绩评价符号,重新审视被标签化的学困生,用平等的观念耐心地培养学困生学习动机的潜力。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对人的培养不仅是从书本上能够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和动作技巧,还有书本上所学不到的意志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由于各种教学常规的检查以及标准统一的教学效果终结性评价,这种制度化的衡量标杆让教师对学困生产生“异样”的关照。探究产生这种关照的深层原因不仅在于为教师自己积攒更多的荣誉资本,而且在于学困生成绩提高后所带来的幸福感。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一旦教师的期望与学困生的成绩之间出现偏离时,教师就会运用权威对学困生施加压力,甚至采取体罚与变相体罚相结合的粗暴方法伤害学困生的身心发展,在这种极端的状态下二者的人际关系就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疏离,导致学困生成绩越来越差。由于每个学困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同时要遵循因材施教,不是每个学生将来都要成为大学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位学生将来都是一名公民。心理上出现的困难比学习上出现的困难更让人担忧,因此,教师要理性看待学困生,坚信只要方法适当,学困生在学习上存在很大的潜力。其次,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在操作五步教学法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设置教学情境。恰当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力。因此,教育者要放下权威的外衣,用理性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群体的成长。

2.教师权威的知识生成———与学困生参与的机会相合作

固化的课堂知识结构导致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弱化,教育教学中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只有在相互生成、相互参与、相互合作中才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然而在微观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紧扣教学大纲,严格执行教学目标造成对知识的照本宣科,在课堂中忽视对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放在具体生动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情境中,教师应在学困生实际参与互动的教育教学中针对学困生的知识薄弱点和遗漏点对症下药。首先,采用对知识打补丁的方式重新生成学困生自身所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结构。任何知识都存在内在的逻辑链条,逻辑链条的错位将会给学困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压力的感召下学困生就会对学习能力失去自信。为了调试这一不良状况,教师要把当下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困生自身拥有的知识相联系,让学困生参与课堂知识的良性互动,达到维果茨基提出的学生学习中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效地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微观课堂实施知识传授环节中,把固化的知识结构转向生成为学困生知识打补丁的方式将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其次,让学困生体验到知识传递中的爱。教育的基本前提就是源于爱,没有爱的教育是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更谈不上对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困生的爱要发自内心,教师要转变思维,变换角色,设身处地为学困生着想。在微观课堂中教师落实对学困生爱的行为主要凸显为一张张“无字奖状”,即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肯定的点头、一次大拇指的夸赞,等等,教师在课堂中的不经意的教学行为将会给学困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学习力量,通过正能量的积累更好地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困生的更好发展。

3.教师权威的反思性实践———与学困生向学的心向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教师而言,不仅在微观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进行认真思考,更需要在教学过程结束时对学困生的所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反思。作为教师权威的反思性实践是要与教育内部系统的学困生向学的心向相结合。内因是决定事物变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如何提高学困生向学的心向是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的重头戏。因此教学反思不再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在反思中应该更多地结合学困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反思,有计划地教学,有步骤地引导学困生向学心向。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困生领会的内容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教师有效地反思教学,可以促进教师对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再认识和再思考。通过不断地“反思—实践—再反思”有利于教师在备教材环节为解学困生之所疑做好准备;在备学生环节为解学困生之所难做好准备;在备自己环节为更好地传授教学内容打好基础。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懈,金石可镂。”学习就如同雕刻一样,只要坚持不舍,金石也可以镂空。“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进学修德的有效途径。所以,学困生在学业成绩上的失败不取决于愚,取决于学困生持之以恒的态度、有心向学的心向、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教师权威的反思性实践要与学困生的有心向学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8-111.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690.

[3]白艳.后现代教师权威的解析及现实意义[J].教育学术月刊,2009(7):9-11.

[4]罗华.学困生注意转换能力研究综述[J].凯里学院学报,2014(4):140

[5]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5-76,80-81,86,40,203.

[6]秦志学.教师权威:理解上的偏执与实践中的期盼[J].教育学术月刊,2011(3):67-68.

[7]崔允漷.关于学生学习的若干认识论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4):49-54.

[8]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4.

[9]杜威.知识[M].沈剑平,唐晓杰,译.//教育学文集:智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38-240.

班主任与学困生的关系论文 篇2

摘要: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只有尊重学困生、理解学困生、信任学困生,才能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乐学”。

关键词:班级管理;学困生

任何学校、班级都有学困生,只是落后的程度、数量多少不同而已。身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我们要以身作则,树学生的表率,处处关心、爱护学生,立足讲台,呕心沥血。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情感、性格、意志、兴趣等各方面的特点来培养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愿学、乐学。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笨蛋”、“朽木不可雕也”、“老顽固”、“干笋子炒肉”……却成了一些教师的口头禅,造成了学困生 “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从而抛弃学业。对此,根据本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尊重学困生

尊重、关心、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是转化他们的前提。由于一些老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与外界缺乏交流,经常采用一些陈旧的教育模式。自然学困生也就成为了这部分老师的苦恼。“某某学生怎么怎么的差……”也成为了嘴边话,甚至有的老师还以“黄金棍下出人才”的.思想来教育成长的一代,这不但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抑制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背上了“怕打”的思想包袱。儿童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需要老师的细心呵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学困生往往比别人有更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敏感别人对他们的尊重程度,老师要紧紧抓住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不要触伤他们的自尊心。要以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为诫,设身处地为学困生着想,想想他们所处的环境、内心的期望、落后的滋味;想想他们毕竟是求知的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这样,我们教师就要控制情绪,不随便对学困生“开炮”,要用微笑、表扬、呵护来关心他们的成长,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爱学”。

2理解学困生

学困生由于受到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的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有的迟到,有的思想开小差……。老师不可轻易指责,泼冷水,而要多和学困生接触、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温暖,从温暖中来找原因,从关心中呵护他们成长。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听不懂,作业完不成,老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认真的备教材,备学生,采用“一帮一、手把手”等多种模式,细心分析学生每一个疑点。对学困生的作业,应采用面批,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出、纠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我也行”的成功喜悦心情。对经常迟到的学困生,要弄清事由,是路程远,还是家里太忙……,教师要与家长多渠道、多途径的联系。对于思想开小差的学困生,教师要认真观察、分析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以授课内容为基础,拓宽话题,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在乐中旁敲侧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根据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提出相对降低难度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回答,从而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心情,同时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学们鼓掌祝贺,老师送去的一缕赞许微笑和表扬,都能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乐学”。

3信任学困生

根据学生的特点、爱好,组建兴趣小组,充分发掘学困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成为小组或班级的领头人。教师、同学为他们的成功加油、鼓掌,使他们充满自信,积极活跃在班集体中。如我班的罗电同学,他开始的时候学习不理想,在观察中我发觉他很讲究卫生,懂礼貌,于是通过班上选举让他担任劳动委员。在打扫卫生时他冲锋在前,干劲十足,汗流夹背也不休息,同时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教室布置得井井有条。他埋头苦干,无怨无悔,不负老师、同学所托,营造出了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为班集体争得了荣誉,使“流动红旗”永驻我班。他自信心增强了,有了学习目标,和班集体融为一体,克服了不良情绪,通过自己的努力、智慧,最终登上了“光荣榜”。 班主任在加强班级管理的同时,应该用自己的行为“说真话”、“办实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率先做到,做学生个体或整体班级效仿的楷模。新课程标准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我们班主任要把这种理念运用到班级管理之中。我们常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因此班主任的榜样示范作用更加不可低估。为了教育好学生,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比如,当发现教室里有纸屑时,自己亲自弯腰去捡;学生的课桌椅歪了,自己亲自去扶正;学生遇到困难了,发现后主动关心;每次劳动自己带头执行,奖励兑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这样我所制定的要求,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执行。

班主任与学困生的关系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优生;学困生;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大量的常规课堂教学中,优生不愿意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能立即回答,而差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则完全游神于外。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呢?那么在课堂中究竟怎样才能处理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呢?

一、创设多元开放的情境

例如,在讲授“比”时,先让学生自己准备各种资源(豆类、小棒等)带到学校,让学生在摆的基础上,自主进行两种数量的比较,并提出与比有关的问题,写出比的式子。接着,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同学间共享资源,互相提出与比有关的问题,写出不同“比”的式子,同时在相互对比的理解基础上让学生探索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写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分之几与几比几的关系。学生收集的材料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这个过程全体学生都在好奇的驱动下自觉听取别人的发言,学困生在与同伴、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也顺利地实现了共同建构,从而突破重难点“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二、提供兵教兵的发展平台

教师的精力与时间都是有限的,面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着实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依靠优生的传、帮、带发展学困生,能合理解决优生与学困生共同发展的问题。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把优差生进行合理的搭配,优生就是学困生的小老师,采用“能者为师”的方法渗透生中有师的思想。练习时,优生不但要会做,而且在指导中又必须有流利的语言和良好的思维,才能对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这样优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学困生也及时得到指导。这种兵教兵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控制优生因无事做而游神于外,而学困生也能得到双份的教学时间。教师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全班发展的全局,真正实现均衡发展。

三、提供梯度开放的练习

新课标指出“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因此,练习设计必须阶梯性地进行,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1)依据不同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新授后的“模仿”练习中,学困生只做书中的做一做,优生则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并且必须口头表述其解题的过程。(2)结合学生的数学能力差异,教师同时安排基础题和提高题,要求学生必须把基础题完成了才能完成提高题,这样才会差生“吃得了”,优生“吃得饱”。(3)在练习内容和形式上要多样化,一方面设置基本活动题,作保底练习,另一方面设计富有思考性、迷惑性的题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在开放中培养和提升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靳玉乐.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5.

高中阶段学困生与班主任管理 篇4

在新的形势下, 基础教育面临着若干问题,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 像我们这种一般农村高中的学生, 其智力、能力、经济状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 给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教育部相继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通知》, 等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 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从个性养成开始, 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对我本班学生的管理反思, 有必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那些在学校不被看重的“学困生”, 他们在学校受到冷遇, 没有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 没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这是不合格的人才。邓小平说过,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而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认为更应该关注学困生, 从学习到生活。一位大师曾说:“情感具有极大的鼓舞力量”。尊重学困生的人格, 尊重学困生的认知能力和过程, 以宽容和耐心,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通过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课堂上营造幽默、风趣、活泼、平等、合作、交流的氛围, 让学困生在快乐的笑声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最终融入教学课堂, 培养学习自信心, 让他们找回学习中的自我。教书育人, 作为班主任, 更多了一份职责, 一份牵挂, 总想着如何加强XX同学近段时间的变化, XX同学的成绩怎么上不来……这一系列的问题缠绕着你。如何解决?

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的活动

一、用爱心点燃“学困生”心灵中奋发向上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班主任首先要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掌握他们的思想、情感、兴趣、经历等, 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讲清道理, 耐心教育, 引导他们及时改正, 用爱心点燃他们心中奋发向上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渡过学习难关。多引导他们对学习的观察和思考, 如多做一些有趣味性的学习题目。

二、与“学困生”建立融洽、深厚的师生感情。学生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烦恼,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融洽、深厚的感情, 关心和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对待“学困生”更应如此。当“学困生”向我们倾吐心中的烦恼和家中不幸时, 我们就要以典型的英雄事迹、模范行为、先进事例等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引导, 从而在思想上感化他们, 使他们消除与老师之间的隔阂。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增加“学困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当他们回答错误时, 要面带笑容加以启发和引导, 而不横加指责。

三、尽可能地多开展各项课内外活动, 及时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 我们要尽量利用各种机会和活动课, 挖掘“学困生”的智力和潜能, 发现“学困生”的优点, 激励他们上进。增强学困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自信心, 让他们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

四、做好“学困生”的家访工作。班主任家访, 要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 通过家访, 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 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对于“学困生”, 这项工作尤为重要, 更值得班主任特别重视。

总之, 班主任应该对“学困生”充满关爱、信任与期望, 不能对他们漠不关心, 任其发展。点化“学困生”需要用爱心去浇灌, 用耐心去教导, 常抓不懈, 不厌其烦地接触他们, 关心他们, 爱护和帮助他们。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无私地倾注爱心, 努力为“学困生”创造条件, 必将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效果, 使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 茁壮成长。

摘要:教师的天职是给孩子希望, 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不爱学生, 不懂得如何施授予学生的教师没有资格做教师。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

参考文献

[1]陈平.走近“学困生”[J].江苏教育, 2003 (7)

班主任与特困生谈话记录 篇5

班主任与特困生谈话记录、、、,女,2014级、、、班学生,、、盟科、、旗人。在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情况当中发现,该生在12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只靠父亲一人料理家里的一切事项。除了、、、同学在我校读书外,家里还有弟弟和妹妹分别在高中和初中读书。同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利用课余时间每天在饭馆打工(每次班主任查宿舍时都10:20分左右才回宿舍)。

在该生看来她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人,失去了母爱,家庭经济情况又不景气,每次开学缴学费都是她最难过的一段日子。尽管如此,但她求知愿望强烈,在谈话过程中她说到:“我一定要读完我宝贵的大学三年,只要学校不撵我走的话我再苦再累一定要读完;我是不幸的,但我一想到我跟同学们一样坐在教室里学到知识的时候就感到特别幸福和快乐”。

班主任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篇6

一、小学班主任的素质是做好小学生教育的基本条件

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我就带头运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我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打铁须得自身硬,小学班主任作为带路人,要具备灵魂工程师的素养,要在思想境界和行为规范上做到比受教育者先进一步,具备为小学生发展导航的能力。让学生有信仰,班主任首先要有信仰;要学生讲诚信,班主任首先要言必信、行必果;要学生有爱心,班主任首先要有爱心;要学生有进取心,班主任自己要体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等到自己的学生到了高年级时你会发现,班级中的小班干部跟自己的班主任行事做风是有百分之八十相像的、班中有些孩子的字跟班主任也是相似的,有的学生的相似度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外人一般情况都无法分辨哪个是学生哪个是班主任的字体。也就是说,孩子无时无刻的都在模仿你。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是做好小学生教育的基本条件,小学班主任要想成功地塑造学生的心灵,营造心灵的绿洲,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的多次“反复”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应当以期盼结果的心情对待过程,这样才能水到渠成。

二、小学班主任的“说教”对孩子也有很大的影响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课前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将心比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爱心来换取学生的真心,用希望、激励等科学教育方法,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上进的信心,切忌冷漠、讽刺、挖苦、歧视、打击等,变“心罚”为“心爱”,以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要以为孩子小,跟他们说话他们听不懂,无论多大的孩子,只要你用对了语言他们都是能理解的。

三、班集体是小学生集体观念教育的主要载体

班级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生活单位,是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一个班集体的好坏,不仅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直接影响,对几十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建功成才有着不可低估的导向和熏陶作用,而且能够波及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因此,小学班主任首先应该培养好班集体,组织丰富多彩的班会,形成团结、向上、文明、进步的集体舆论。依托班级体,充分调动小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生活在集体中的人大都有从众心理,少年儿童更是如此,因此,新生班的班主任更应着重培养新的班集体,班主任应跟班到位,从行为规范、思想动态、文明礼貌、集体主义、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全班进行正面教育、引导,这样才能把握住班集体的主流,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对那些“学困生”的思想工作,更要耐心细致。“学困生”之所以“困”,绝非旦夕所至,对他们的教育要想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功夫全在于“耐心”。要克服简单粗暴的做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只有耐心地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才能使他们心悦诚服,和教师一起搞好班级工作。尽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以赞代责,用鼓励代替批评,用热情代替冷漠。

四、课上与课下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是一节课的说教或是教师的一个举动就能达到的,这是一个在点滴中渐进的过程。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我就抓住了孩子的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四十多个孩子在一起学习,难免有打闹、吵架的现象发生。为了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我常根据班内发生的具体事例编成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是可以在我们的课上时、课间时甚至放学时随时进行的。例如:语文课上说大自然的美丽自然就会想要保护环境,数学课讲到人民币时自然就会提起要爱护钱币不可以在上面乱写,下课时学生之间打闹时自然就会告诉学生我们是一个集体,集体里的每一个人都像是我们的家人一样,我们要爱家里的每一个人,要互相帮助,而不是去欺负弱小……

总之,一个班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班主任是密不可分的,班主任就是学生的榜样,就是学生人生的一个方向标,班主任的行为习惯、思想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做为一个班主任,要事事能以身作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想学生就会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幸福了。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西华园小学)

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篇7

一、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爱严结合

在传统的小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于教师没有亲切感, 有的学生甚至见到教师就开始坐立不安, 不敢抬头直视教师, 也不敢和老师说话, 这样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 还会对学生今后人际交往等发展带来弊端。所以, 班主任在对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首先要学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 并根据这些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教师在沟通时要做到严格与宽松相结合。在这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没有约束比较宽松的对话环境, 让学生了解老师, 摆脱传统意义上教师和戒尺相关联的那种思想观念。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 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所犯错误教师要严格对待, 要和学生讲道理, 这样学生才会懂得自己做错的地方, 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塑造良好的班主任形象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的学习生活中, 他们还处于懵懂的阶段, 对于学习并没有太多严格的了解。小学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关键时期, 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关键阶段。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班主任在这个时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和日常行为规范, 通过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为学生做榜样,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而且,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 对于一些比较焦点的事物学生就愿意去模仿, 而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非常有威望的人物, 学生经常会去学习和模仿班主任。所以, 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不断补充和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 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让学生除了积极参与学习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艺术文化等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个性化发展。

三、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年龄过小、心理承受能力、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方面都不太成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 为了构建一个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就要在这方面做好工作。首先, 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 知道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状况, 学生的家庭构成和家庭状况,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 让学生在学习方面、为人处世方面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方面能够做到有模有样。然后, 教师要经常与班级的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了解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困惑, 这样学生会对教师存有感激之情, 拉近与班主任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对教师有强烈的热爱之情, 增加信任感。最后, 教师要学会关心和包容学生, 对于学生犯的错误教师要对学生讲道理, 让学生知道自己错的地方, 不要一味地责骂, 这样会对学生造成心理阴影, 但是通过宽容和理解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到愧疚, 还能够让学生自觉在内心去改正, 这样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学会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技巧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上居高临下地授课, 而且经常会说一些严格的事情来约束学生, 并且在平时的课余时间和学生很少接触, 仍然利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 教师在孜孜不倦的口述, 学生在下面坐着被动地根据教师的指示听讲学习, 这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沟通的机会,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世界比较独特, 奇思妙想, 这些思想教师很难理解, 甚至很多教师认为这是谬论, 扼杀在了摇篮里。事实上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 在平时的沟通过程中教师要懂得方法, 不要对学生有偏见, 学着换位思考, 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学生, 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 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 还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思维, 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总之, 对于小学生来讲, 小学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塑造学生行为方式的关键时期, 是发展学生个性化的重要环节, 这个时候小学班主任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其重要性,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 从而为学生排忧解难,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于课堂的学习产生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如何协调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关系 篇8

一、维护并协助科任教师树立威信

班主任要充分尊重科任教师, 听取他们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在工作地位上是平等的, 只有分工的不同, 不存在主次之分, 班主任应该在工作中尊重科任教师, 帮助科任教师树立其在学生中的威信, 科任教师要有较高的威信, 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主观因素。另外, 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科任教师, 教育学生要学会“实事求是”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教师。要号召学生学习各科任教师的长处, 摄取丰富的营养, 使自己健康地成长。班主任如果发现科任教师的不足, 要本着团结互助, 共同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为目的, 向科任教师及时指出, 使科任教师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言行。

二、科任教师对班级工作有知情权和参与权

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事件, 如学生的变动, 班干部的任免, 学生的奖惩, 班规、班约, 都应让科任教师知道。学生集体活动, 要请科任教师参加。

三、互相沟通, 加强了解, 增进团结, 避免各种矛盾和冲突

班主任老师比各科任老师对班级情况掌握得更全面、具体一些, 班主任应主动和各科任老师交换意见。比如新学期刚开始, 学生名单、班干部的组成人选、座位的排定、成绩的情况等, 这些内容都要使科任老师心中有数;在平时工作中, 对班上发生的新问题、新情况都应及时交流意见。

四、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

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的协调一致是十分重要的。如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 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较低, 较差的学生对要求较严的科任教师常会产生反感, 而一些较好的学生则对要求宽严适度, 尽量一致, 保持平衡。尤其是班主任遇到棘手问题时, 如碰到屡教不改的学生, 教育过程中成僵局而难以奏效, 可请科任教师出面斡旋, 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 班主任可邀请科任教师参加。这样, 既可避免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唱独角戏, 又能弥补班主任精力不足的缺陷。通过这些活动还能使科任教师和学生之间加深了解, 增进友谊, 唤起学生对科任教师的尊敬之情。

五、班主任要善于与科任教师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当班级取得进步或某个学生获得成功时, 班主任要对科任教师的辛勤劳动与团结协作表示真诚的谢意, 而不能居功自傲, 忘了科任教师所付出的辛劳。当科任教师的劳动价值得到认可后, 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会焕发出多大的干劲和热情。

六、班主任要善于关心科任教师的思想、工作

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虽然是同事关系, 但同事之间一样也需要关心、爱护和互相帮助。班主任要善于在与科任教师的交往中了解他们的思想, 帮助他们的工作, 关心他们的生活。这样做, 有利于融洽同志关系, 也有利于形成相互理解与信任的人际氛围, 更有利于促进教师们以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精神投入到教育教学的整体工作中去。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但是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一个班集体的兴衰荣辱, 要靠全体老师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行。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关系, 我们的班集体就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学二农.《班级管理》,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8月

[2]钟启泉.《理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

班主任与学困生的关系 篇9

和谐有和睦协调之意, “和谐是基于本质联系的内外统一和相互渗透通过感知在人的情感和理智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反映”。中学班主任与学生的和谐关系是在二者共同努力下形成的相辅相成、和衷共济的情感关系。

1. 尊师爱生, 情感融洽。

学生要爱戴和尊重班主任, 懂得换位思考, 接受班主任的教育与引导。班主任要以生为本,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 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学生与班主任在情感上获得共鸣, 实现了一种满载真善美的师生关系。

2. 民主平等, 心理相容。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到公正合理, 与学生进行人格上上的平等沟通,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获得心理认同。学生应对班主任敞开心扉, 开诚布公的交流, 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难题要主动向班主任寻求帮助, 在班级活动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3. 全面发展, 充满活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班主任与学生要共同学习、团结协作、互促互进, 师生全面发展需要积累渊博的知识, 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班主任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中学和谐教育的充分体现。

二、目前中学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的问题

随着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和教育工作的高速发展, 班主任与学生基本能够确立民主平等、情感相容、全面发展的师生关系, 但从当前的教育第一线来看, 中学班主任与学生的师生关系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1. 认知和精神的缺位。

班主任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既是学生的领路人, 又是学生、家长和学校这三方关系的联络员。但是一些班主任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 觉得管理工作繁重, 承担压力过大, 对自己的工作和职能缺乏正确的认知。此外因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些班主任思想觉悟低, 公利心较重, 缺乏奉献精神与教育意志。

2. 过分重视智育。

虽说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 可现实的应试教育片面采用分数淘汰制作为选择人才的尺度。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主导者和管理者, 往往过分重视智育, 随意占用学生的副课与课外活动时间, 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此外, 班主任容易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优等生身上, 而对后进生缺少关注, 对二者不能一视同仁。

3. 缺乏爱心教育和情感关怀。

对中学生而言, 班主任不仅仅是老师, 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更是心灵的指引者和情感的寄托者。针对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这一特点, 一些班主任却不能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去应对以上情况, 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爱心和耐心, 对待学生的方式简单粗暴, 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而学生也无法喜爱、信任班主任, 导致了日趋紧张的师生关系。

三、中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策略

中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不仅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学校教育以人为本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所以现今构建中学班主任与学生的和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1. 尊重学生, 更新教育观念。

在现代信息社会, 中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大大增强, 班主任只有更新教育观念, 尊重学生,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才能有利于双方和谐关系的构建。学生不是容纳知识的器皿, 而是国家未来的开拓者和创新者, 班主任与学生的互动要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 一视同仁, 与学生同欢乐、同风雨、共追求, 班主任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风, 激励了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与爱戴, 这样师生之间地位之别也就冰消雪融了。此外, 班主任在教育活动和管理工作中, 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经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班主任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广开言路, 集思广益, 调动学生参与班级工作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共同创建良好的班集体。

2. 率先垂范, 提升人格魅力。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班主任的思想行为、道德观念对学生而言影响极大。班主任应当严格要求自己, 身体力行, 以自己的智慧、品德、修养来做好学生的表率, 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班主任教给学生的不只是书本里现有的知识, 还有无形的道德信念和人生哲学, 班主任不仅是学生求知的领路人, 也是学生做人的指引者。班主任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树立良好的班主任形象, 首先班主任要有真才实学, 科学育人;其次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言行真诚;最后要有高雅的审美情趣, 表里如一。富有人格魅力的班主任能够更好熏陶和教育学生, 与学生一同学习, 互促互进, 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真诚、谦谨、高尚的人。

3. 关爱学生, 创建心灵家园。

班主任应当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 信任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经常给予学生表扬和肯定,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把班主任当成知心朋友, 当成倾诉对象, 这样班主任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内心世界, 从而寻求最佳教育方法。现今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困惑, 作为班主任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指导与调节, 多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化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 获得学生对自己管理工作的心理认同, 用真情实感为学生创建心灵家园。此外, 班主任爱护学生的同时还需宽严相济, 严格但不专横粗暴, 严出于爱, 爱寓于严,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行为习惯,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265.

班主任与学困生的关系 篇10

一、当前我国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出现的问题

(一) 教师对班主任岗位的接纳度较低

目前在我国的小学班主任之中至少有一半的班主任不喜欢这一岗位, 只是迫于学校的安排不得已而为之, 从内心角度是不愿意接受的, 不情愿的。因此, 班主任对自己的岗位不满意, 工作积极性就不高, 也就很难处理好与班上学生之间的关系, 更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造成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的原因。首先, 班主任的岗位责任重大, 工作很累。其次, 学校对班主任的优待政策不明显, 福利制度不完善。这样直接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紧张。

(二) 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 在小学班主任眼中, 班级管理的好坏评价标准只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并且这种理念深入班主任的心中。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教师无视学生的兴趣, 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 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合理, 单纯地根据学习成绩评价学生, 学生的其他优点都得不到重视。这样直接造成教师只关注班上的优等生, 而对于学习不太好的学生, 班主任却严重忽视, 最终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 同时也造成这部分学生对教师心存不满, 导致师生关系出现紧张的情况。

(三) 班级管理的模式不合理

目前, 在小学的班级管理之中, 大部分的班主任还是认为教师是班级的主导, 没有认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实践中就更是以教师自己为主导。这样就导致班级中缺乏平等的氛围, 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无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 教师对班级的事务管理过多, 不能让学生自主进行管理, 这样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班主任的责任心不强

小学生本身自制力较差, 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 经常会出现错误。但是目前的小学教师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经常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比如, 出口伤害学生的自尊, 甚至出现体罚学生的现象;还有的教师因为学生小的错误, 就会找家长;有的班主任还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以学生学习成绩不同进行区别对待。这样种种的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直接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的情况。此外, 目前小学的班主任不注重学生的兴趣, 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多, 这也导致师生之间的沟通出现困难, 师生关系紧张。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方法

(一)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目前, 小学的班主任绝大部分都是以教学的主导者自居, 以不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这使师生关系出现阻隔, 影响了教学效果,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小学班主任必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首先,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真正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此外, 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自己管理班级, 保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立合理的班级管理机制, 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教师要改变之前对学生进行严加管理的模式, 树立现代化的管理观念。

(二) 塑造良好的班办任形象

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上不成熟, 有很强的“向师性”, 所以教师树立良好的班主任形象, 可以促进师生间建立和谐的关系。首先, 教师要树立一种得体大方、良好的外在形象。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与学生进行探讨时要谈吐优雅, 幽默风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 教师要注重自身内在修养的提高。班主任要不断学习,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使自己拥有丰富的知识, 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此外, 教师还要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总之, 教师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可以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效率。

(三) 深入了解学生

小学生本身不成熟, 自我意识没有完善的发展, 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 班主任的工作就是要深入了解学生, 获得学生学习以及思想等各方面的信息。这样, 教师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可以更好地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 促进师生之间交流, 并且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此外, 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 减少一些指责, 用现代的教学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 学习现代教学理念。这也是教师自我转型的必要的一步, 教师只有学会了解学生, 才能成为现代的教育者, 真正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三、结语

目前, 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存在很多问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目前教师对班主任岗位的接纳度不高, 班主任管理理念落后, 班级管理的模式不合理, 班主任的责任心不强。也就是由于现在的这些原因, 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师生关系紧张, 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塑造良好的班办任形象, 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 才能改变现状, 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苏健.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体会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31) .

[2]王桃英.试论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 .

[3]徐艳.论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文理导航:下旬, 2015 (3) .

上一篇:大数据安全防护下一篇:初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