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影响

2024-08-21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影响(精选十篇)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影响 篇1

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调整

经过欧债危机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战略有了一定的变化, 这是中国逐渐融入到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同时中国为了应付欧债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在投资政策上出台较多的优惠策略, 投资环境的改善, 以及对独资、并购等投资情况的限制也随之降低。因此, 尽管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 但由于多年来中国对市场经营的熟悉下, 中国已经具备充足的应对经验。因此多数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全球战略体系的重要部分, 为此欧债危机后跨国公司积极调整对中国的投资战略是发展的需要。就总体发展趋势来看, 这种调整主要表现为:

(一) 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行业结构的变化

经过相关数据分析, 跨国公司近两年来在中国的行业结构变化非常巨大。就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情况来看, 其在中国的投资总额有所下降, 尤其是在欧债危机发生后, 每年的投资实际比例相较于欧债危机前也有所下降, 但在危机爆发后却出现了大幅反弹的情况, 在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快速上涨的情况, 但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在制造行业投资金额相应的减少, 因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制造行业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正逐渐降低, 尽管在欧债危机中使速度得到了控制。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批发零售业及商务服务行业等却深受跨国公司的喜爱, 在欧债危机后其投资比例也出现了明显的涨幅。同时IT行业和科学性技术行业也逐渐受到了跨国公司的关注, 在投资比例上也有了相应的涨幅。

(二) 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地域结构的变化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主要投资地域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两大区域,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政策的改革, 这两大区域在区位优势、基础设施设备等上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这使得他们更加深的跨国公司的青睐, 但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计划下, 跨国公司同时也注意到了西部地区的广大市场潜力[2]。根据近年来跨国公司的投资趋势可以分析得出, 跨国公司在各地区的投资总额在逐渐上升, 但在中西部地区投资总额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但由于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 中西部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使得东部地区超越到了中西部前面, 这无疑显示出东部的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远远超前东部地区, 但随着我国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程度上升, 投资政策的进一步改善, 优惠策略的推陈出新, 大多数跨国公司也随之向中西部迈进。

(三) 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方式的变化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包含了独资、合资等形式各样的方式, 近年来在欧债危机的冲击, 跨国公司为了更加便于实施投资管理, 在投资方式上也是不断更新。其中非常明显的变化是:跨国公司为了提高对企业的控制管理, 多通过对股权结构进行大力调整、运用扩股增资的方式或者利用收购兼并等方式, 来进一步提高合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的独资化。随着欧债危机的推移, 越来越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并将总部或者投资性子公司落户到中国, 这主要还是由于跨国公司共同营造的一个优越的投资环境。在欧债危机的推动下, 使得跨国公司将发展步伐集中到了高端的业务上。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战略调整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战略进行调整, 对中国的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就当前中国的产业情结构、市场结构以及贸易结构三大结构而言都受到了影响, 而这三方面与中国的经济又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 跨国公司战略调整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对产业结构进行及时的优化能够有效对公司进行升级, 并且能够有效整合产业结构, 是加快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工业化的快速提高可以说是经济总量的有效提升, 也可以说是对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随着欧债危机推动跨国公司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的增加, 尤其对服务性行业中投资力度, 这使得中国的第三产业越来越活跃。简而言之, 跨国公司投资整合产业资源, 优化产业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跨国公司战略调整对中国市场结构的影响

随着跨国公司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 中国的市场结构得到了有效改善, 同时, 在国际竞争力日渐激烈的今天, 跨国公司的投资无疑对中国的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改善。跨国公司在加大对中国投资力度是其调整战略的重要环节。跨国公司凭着其雄厚的条件, 结合中国的人力成本等先天优势, 在中国的市场中创出了一片天。

(三) 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战略调整对中国地区贸易结构的影响

跨国公司加大对中国的投资总额, 使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推进, 增强了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同时对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并且在对各地区的出口上也有了明显的调整, 使得中国企业更加接近国际化轨道, 使得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凡伟.欧债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途径与应对之策[J].国际融资, 2011, (11)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影响 篇2

5前言:

自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也不断的发展和,外贸产业不断的扩大,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对外贸易虽然有着更良好的环境,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近几年,随着金融大危机的爆发,国际形势和经济环境正在不断的变化,一些贸易制度已经不再适用,在当前形势下,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来说,制度的改革和进步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推动我国外贸的继续发展。针对于此,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中国外贸制度的发展作了相关研究并提出建议。

一、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对外贸易制度的发展研究

1、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研究

我国外贸60年的发展史,从制度层面可划分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治的外贸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开放型的外贸。王菁,姚军的《中国外贸制度改革的博弈分析》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外贸制度改革进行了系统、详细的分析。刘庆林撰写的《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中对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细致的研究,其中介绍虽然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虽然走过了一条创新路径,但是相对于发展来说,制度的创新还是相对落后了。于立新在《中国外贸制度同国际惯例的差距与改革》一文中介绍了我国外贸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差距,其中有:①企业进出口权审批制度的差距,②进口管理体制的差距

2、其它国家对外贸易制度改革的研究

杨西在《对拉美国家外贸制度改革的比较思考》中详细的研究了拉美国家的对外贸易制度改革的特点,另外杨西在《智利外贸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着重对智利一国的外贸制度改革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和映照,对我国的外贸制度发展启发很大。卓韦在2003年综合新闻国际商报上发表《韩国政府调整外贸制度》一文中介绍了韩国的外贸制度改革:①强化现有的出口扶持制度②推出新的出口扶持制度③简化进出口程序④实行新的进出口限制制度

二、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发展及改革方向

阮卫华在《入世过渡期后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方向探析》提到了我国外贸制度的主要改革方向:①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我国的贸易救济体系,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③以科学的贸易观加快构建我国的绿色贸易制度,④进一步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向服务型政府定位。于立新在《中国外贸制度同国际惯例的差距与改革》中也提到了关于我国外贸制度改革的一些建议。刘庆林撰写的《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中说到我国外贸制度的主要创新方向,宏观上:①创新外贸领导体制,②创新外贸管理体制,③创新外贸计划体制,④创新外贸价格体制,⑤创新外贸价格体制,⑥创新出口管理体制,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微观上:①积极探索企业制度创新,②创新出口退税制度,③创新进出口商会体制。唐海燕教授在《中国对外贸易创新系统构建及其路径》文中也介绍了一些关于外贸制度创新的办法。潘平在《中国60年外贸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中提到了我国外贸制度创新的新举措:①适时适度的财政政策创新,②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创新,③转型升级的增长方式创新,④有的放矢的贸易政策创新,⑤多元立体的市场格局创新

三、外贸公司受到的影响及调整

陆萍在《我国专业外贸公司发展战略的调整》描述了外贸公司受制度的影响以及应该做出的调整:①立工贸战略联盟,②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③建立产品研发中心,④重视人才培养,⑤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文小玲在《我国专业外贸公司发展模式及对策》中详细介绍了外贸公司遭遇的挑战和需要做出的调整以及未来外贸公司的发展模式:①坚持 OEM 战略和创自有品牌两条腿走路,② 构建新型贸工关系,③坚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④稳定外贸人才队伍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大量文献及资料已对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作了研究,对所存在的问题作了建议。因为对外贸易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外贸制度的创新及改革对于外贸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应尽量加快对对外贸易制度的完善的创新。

总而言之,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中国对外贸易的成熟与发展,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潘平,中国60年外贸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12期

[2]王 菁,姚 军,中国外贸制度改革的博弈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3年第1期第29卷

[3]于立新,中国外贸制度同国际惯例的差距与改革[J],开放导报,1995年第3期

[4]唐海燕,胡立法,中国对外贸易创新的制度培育[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6期

[5]唐海燕,中国对外贸易创新系统构建及其路径[J],国际贸易,2005年第8期

[6]厉以宁,怎样看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的制度调整[N],北京日报,2009 年8 月3日第 018 版,理论周刊

[7]钟滨,我国外贸制度变迁[N],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4年2月第1期

[8]阮卫华,入世过渡期后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方向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期

[9]刘庆林,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 5 期

[10]卓韦,韩国政府调整外贸制度[N],国际商报,2003 年01月04 日第 004 版

[11]杨西,对拉美国家外贸制度改革的比较思考[J],拉丁美洲研究,1995年第2期

[12]杨西,智利外贸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拉丁美洲研究,1993年第5期

[13]陆 萍,我国专业外贸公司发展战略的调整[J],改革与战略,2004年12期

[14]文小玲,我国专业外贸公司发展模式及对策[J],理论月刊,2008 年第 4 期

[15]吴浩波,关于外贸公司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管理者,2010年第1期

[16]魏巍,玉海国,WTO下我国外贸制度的变迁[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 年第 3 期

[17]张宇,制度变迁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知网,江苏大学,国际贸易学,2011,硕士

[18]张海伟,制度和制度变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D],中国知网,东北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2012,博士

[19]谢辉,制度变迁与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中国知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2006,硕士

[20] Taufiq Choudhry,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the United States exports:evidence from Canada and Japan,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19(2005):51-71.[21]Ratko Zelenika , Helga Pavlić , Darko Zelenika,INCOTERMS 2000 IN THE CALEIDOSCOPE OF THE FOREIGN TRADE SYSTEM[J],Economic Review, 2003, Vol.54(1)

欧债危机对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欧债危机 跨国公司 投资 中国

2009年年末,希腊主权爆发债务危机以来。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又随之将其扩大成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向全球经济掀起了巨大的“风潮”。尽管欧盟及IMF对外宣称将投入7500亿欧元来解决这次危机,但这一举措却未能够有效解决遏制住危机的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较多的企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发展景象也是呈现负面形势[1]。国际跨国公司也随着危机的扩散而危机四伏,在对外界进行投资时也是非常慎重,这无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巨大。

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调整

经过欧债危机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战略有了一定的变化,这是中国逐渐融入到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同时中国为了应付欧债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在投资政策上出台较多的优惠策略,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对独资、并购等投资情况的限制也随之降低。因此,尽管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但由于多年来中国对市场经营的熟悉下,中国已经具备充足的应对经验。因此多数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全球战略体系的重要部分,为此欧债危机后跨国公司积极调整对中国的投资战略是发展的需要。就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这种调整主要表现为:

(一)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行业结构的变化

经过相关数据分析,跨国公司近两年来在中国的行业结构变化非常巨大。就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情况来看,其在中国的投资总额有所下降,尤其是在欧债危机发生后,每年的投资实际比例相较于欧债危机前也有所下降,但在危机爆发后却出现了大幅反弹的情况,在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快速上涨的情况,但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制造行业投资金额相应的减少,因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制造行业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正逐渐降低,尽管在欧债危机中使速度得到了控制。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批发零售业及商务服务行业等却深受跨国公司的喜爱,在欧债危机后其投资比例也出现了明显的涨幅。同时IT行业和科学性技术行业也逐渐受到了跨国公司的关注,在投资比例上也有了相应的涨幅。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地域结构的变化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主要投资地域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两大区域,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改革,这两大区域在区位优势、基础设施设备等上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这使得他们更加深的跨国公司的青睐,但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计划下,跨国公司同时也注意到了西部地区的广大市场潜力[2]。根据近年来跨国公司的投资趋势可以分析得出,跨国公司在各地区的投资总额在逐渐上升,但在中西部地区投资总额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但由于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中西部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使得东部地区超越到了中西部前面,这无疑显示出东部的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远远超前东部地区,但随着我国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程度上升,投资政策的进一步改善,优惠策略的推陈出新,大多数跨国公司也随之向中西部迈进。

(三)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方式的变化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包含了独资、合资等形式各样的方式,近年来在欧债危机的冲击,跨国公司为了更加便于实施投资管理,在投资方式上也是不断更新。其中非常明显的变化是:跨国公司为了提高对企业的控制管理,多通过对股权结构进行大力调整、运用扩股增资的方式或者利用收购兼并等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合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的独资化。随着欧债危机的推移,越来越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并将总部或者投资性子公司落户到中国,这主要还是由于跨国公司共同营造的一个优越的投资环境。在欧债危机的推动下,使得跨国公司将发展步伐集中到了高端的业务上。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战略调整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战略进行调整,对中国的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就当前中国的产业情结构、市场结构以及贸易结构三大结构而言都受到了影响,而这三方面与中国的经济又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跨国公司战略调整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对产业结构进行及时的优化能够有效对公司进行升级,并且能够有效整合产业结构,是加快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工业化的快速提高可以说是经济总量的有效提升,也可以说是对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随着欧债危机推动跨国公司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的增加,尤其对服务性行业中投资力度,这使得中国的第三产业越来越活跃。简而言之,跨国公司投资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跨国公司战略调整对中国市场结构的影响

随着跨国公司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中国的市场结构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在国际竞争力日渐激烈的今天,跨国公司的投资无疑对中国的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改善。跨国公司在加大对中国投资力度是其调整战略的重要环节。跨国公司凭着其雄厚的条件,结合中国的人力成本等先天优势,在中国的市场中创出了一片天。

(三)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战略调整对中国地区贸易结构的影响

跨国公司加大对中国的投资总额,使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推进,增强了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同时对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在对各地区的出口上也有了明显的调整,使得中国企业更加接近国际化轨道,使得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凡伟.欧债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途径与应对之策[J]. 国际融资,2011,(11)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影响 篇4

农业食品业是中国利用FDI最早的领域之一。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的农业食品类跨国公司基本上都在中国开办了合资或独资公司。以饮料业为例, 美国的百事可乐、可口可乐, 日本的麒麟等跨国公司都在中国建有生产基地, 全国340家规模以上果汁生产企业中, 外资企业数接近1/3。跨国公司涉足经营的领域主要是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制种业等, 项目范围遍及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

WTO过渡期结束后, 跨国公司加强了对中国农业食品企业的并购力度, 以及对种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及研发等各环节产业链的控制。目前在奶粉加工领域, “美赞臣”、“多美滋”、“惠氏”、“雅培”四巨头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在肉类加工业, 美国高盛集团已控股国内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 同时获得了第二大肉类加工企业雨润集团6.5%的股权。

二、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农业食品业的影响

1、跨国公司进入带来了技术、人力资本和制度外溢效应。

一是技术外溢效应。在与跨国农业食品公司的竞争中, 中国本土企业通过学习、模仿和技术革新, 在生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财务等方面, 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二是人力资本溢出效应。跨国农业食品公司为了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 招揽了大量中国本土人才参与到其研发和管理行列中, 并对中国雇员、供应商、农民等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从而提高了中国劳动力的素质。三是制度外溢效应。跨国农业食品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为中国本土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推动了中国企业制度的完善。

2、跨国公司进入带来了资本积累效应和“挤出效应”。

一方面, 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农业食品业带来了资本积累效应。大量外资的涌入, 增加了中国农业食品业的资本存量, 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互补性投资, 增强了产业发展的后劲。目前外资企业的资产合计占到了中国食品业的20%以上, 成为其资本形成的重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 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国内资本产生了“挤出效应”。跨国农业食品公司一般具有规模、资金、品牌、人才等优势, 往往在其涉足的行业大规模投资并购, 使中国产业资本被逐出。这种“挤出效应”在中国大豆压榨业表现得最为明显。一些榨油企业多年形成的品牌被外资品牌逐步取代, 中国自主的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不断降低。

3、跨国公司进入促进了中国农产品出口, 同时也造成了国外农产品对中国的大量倾销。

大量外商投资中国农业食品业,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初级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出口贸易。跨国农业食品公司往往具有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娴熟的营销技巧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等优势, 因而比中国本土企业更具出口潜力。目前出口农产品总值位居全国前列的省市, 如广东、山东、福建、浙江、上海等, 也是外商投资农业食品业比较多的省市。另一方面, 跨国公司的进入为国外农产品大量倾销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近年来活跃于世界市场的跨国农业食品公司, 其母国大多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成为其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一种手段。例如, 益海嘉里、ADM、嘉吉等跨国公司通过并购中国本土榨油企业来实现对大豆产业的控制, 并大量进口美国转基因大豆。短短几年时间, 国产大豆就被进口转基因大豆打败, 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

4、跨国公司进入创造了就业机会, 同时也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

跨国农业食品公司进入中国, 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就业机会。跨国农业食品公司投资设厂, 除了少数高级管理人员来自母国外, 其他人员基本上都是从中国国内聘用。2005年以来, 外资食品企业从业人数一直维持在100万人以上, 约占全国食品工业从业人数的30%左右。另一方面, 跨国农业食品公司会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和就业产生“挤出效应”。中国中小型农业食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弱, 但吸纳就业较多, 是增加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 众多中小企业将会破产, 从而导致资本替代劳动, 减少就业。

5、跨国公司进入有助于优化中国农业食品产业结构, 同时也带来了市场垄断问题。

一方面,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有助于优化中国农业食品产业结构。中国农业食品领域中小企业众多, 市场结构分散, 存在企业弱小和过度竞争等弊端。跨国农业食品公司进入导致原来的市场结构被打破, 产业不断集中, 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另一方面, 跨国农业食品公司大举进入中国, 导致市场垄断效应。跨国农业食品公司投资并购的根本目的, 是取得垄断地位, 而不仅仅是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目前在中国一些农业食品领域, 已形成了跨国公司寡头垄断的态势。可口可乐公司占有中国饮料、浓缩液市场份额的70%。益海嘉里、ADM、嘉吉等跨国公司控制了中国大豆80%的实际加工能力和进口货源。

三、政策建议

1、加强对外商投资的规划和引导。

加强对农业食品领域利用外商投资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制定, 使外资引进与国家农业食品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 充分释放跨国公司的正面效应, 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确定外商投资的开放重点和次序, 细化农业食品领域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产业指导目录。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 从立项、注册、审批等方面进行限制。从而引导外资的投向符合农业食品产业政策, 保障中国农业食品产业安全。

2、建立跨国投资、并购的动态监测机制和安全预警机制。

建立外资企业在国内农业食品市场行为的动态监测机制和安全预警机制。成立专门机构, 加强对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监督管理。建立并购信息网络, 及时通报主要外资企业在农业食品市场的行为, 重点监控跨国公司并购国内农业食品流通加工龙头企业的动向。制定农业食品产业损害调查制度和保护政策。一旦发现危害农业食品产业安全的跨国投资和并购, 立即采取相关措施。

3、做好立法工作, 防范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 禁止导致收购方产生或强化市场垄断地位的并购行为。要特别利用好《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等法律、法规, 完善其实施细则, 提高可操作性。对目前已经被跨国公司控制的行业 (如大豆产业) , 应从国家战略利益角度进行行业管制, 可以通过特别提案的方式进行表决, 令跨国公司减少投资、转让股份, 以确保国家食品安全。

4、加快培育能与跨国公司抗衡、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今后农业食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争夺, 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就必须培养自己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为此, 要把国有资本向涉及国家食品安全、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和领域集中, 加强国内农业食品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 组建一批能够与国外企业相抗衡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能够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

摘要:伴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 跨国公司加大了在中国农业食品领域的投资并购力度。本文全面、客观的梳理、分析了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农业食品业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为:跨国公司一方面对中国农业食品产业成长与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出口竞争力提高起到了推进作用;另一方面,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利益也会造成了多方面损害, 包括产业和市场控制、对本土企业发展和就业的“挤出效应”、国外农产品的大量倾销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跨国公司,FDI,农业,食品业

参考文献

[1]李建平, 刘冬梅.外资并购对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11) .

[2]秦路, 李嘉莉.外资并购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对策[J].世界农业, 2008, (1) .

[3]张晖.外资对我国农业企业并购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 2008, (12) .

兰德公司对中国的评价 篇5

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 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二)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信仰的可怕国家之一。

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这导致自我泛滥,缺少约束,缺少统一的精神支柱,他们没有通一规范的道德意识和真理意识,每个人只相信他自己,每个人按自己的意志确立行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行为的道理,这导致中国人在各个行业和生活领域中没有统一意识。

中国是无神论国度,大多数人接受的是无神论者教育,蔑视宗教信仰,把宗教信仰当做迷信,精神领域没有共同的凝聚和约束。大部分人,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是无神论者,其实质行为上却是泛神论者,在中国,拜鬼现象非常普遍。

由于缺乏信仰,中国人没有罪恶感,没有亏欠和内疚感,只要犯罪不被知道,就是无罪,这导致中国人在内部矛盾分歧时,在人性中的残忍和冷漠,纵观中国整个历史,最残忍的争斗和屠杀都来自于他们内部自己。

(三)中国人所说的政治除了欺骗和背叛没有其它东西。

中国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法制社会,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守法行为格格不入。中国人老想走捷径。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即成就来自于与努力工作和牺牲。在中国,人情高于法律,导致一代又一代人在徇私枉法贪赃受贿的社会不公正和法律不公正中互相效法模仿,徇私枉法成为中国人的传统。在中国,政治斗争是罕见残酷而无情的,政治斗争让中国一代一代人失去人性。

(四)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

中国人倾向于索取而不给予。他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的真蒂不在于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中国人普遍不懂得如何为了个人和社会的福址去进行富有成效的生活。潜意识里,中国人视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知。这样一来,一个人就会对“保有面子”这样微不足道欲望感到满足。“面子”是中国人心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中国人接受真理并尝试富有意义的生活。

这个应受谴责的习性使得中国人生来就具有无情和自私的特点,它已成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没有勇气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首先,他们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想被贪婪所占据。再有,就算他们有能力筛选出正确的事情,他们也缺乏勇气把真理化为实践。

中国人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他们总是梦想奇迹或者好运,因为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他们总

想不劳而获。很少有中国人明白一个事实,就是威望和成就是通过一步步努力的工作和牺牲实现的,不付出就没有所得。简单来说,如果是为了谋生,那一个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为了生活,一个人必须要去奉献。

为了掩饰中国目前的失业,贫穷,惊人的资源浪费等现实,XXXX编造出一串数字来把中国打扮成一个经济上欣欣向荣的国家。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来填补中国的这个无底洞。所以当人们下次听到XX府所宣布的经济高增长率等数字时应该想想这些臆想出来的数字是否正常。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不得不为这个XXXX粉饰的表面上繁荣的伪资本主义国家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五)中国人的价值观建立在私欲之中。

由于在贫穷的环境下生长并且缺少应有的教育,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得优雅的举止和基本的礼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着装笨拙粗鄙却不感到害羞。他们在青少年时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说谎并从别人那里索取,而不是去与别人去分享自己的所有。

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但(以前)无限制生育政策所带来恶果使得中国成为了无限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国。这些输出也包括那些受过教育的劳力输出,除了他们的教育水平,实则和其他一般苦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大规模生产的便宜产品降低了输入这些产品的地区的商业信用度。由于技术落后,管理失败,中国制造的单位能耗要比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高出很多。因此,随着出口额的增加,中国在扩大生产的同时丧失着宝贵的能源。同时,这种行为也严重的污染了环境,使中国变为全世界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 目前中国正在遭受着资XX主义社会两大邪恶的折磨,即环境的破坏与人性的丧失。由于中国人天生的贪婪的本性,它们可以毫无保留的接受资本主义的阴暗面和无止境的利益纷争。

中国人对西方的技术与产品狂热追求却对西方管理文化所强调的坦率,直接,诚实这些品质漠不关心。有人曾经做过的一个精彩的比喻可以用来解释这种奇怪的被称为中国模式的资本主义的现实,即没有法律约束的资本主义就像不存在地狱这一概念的__,最终每个人都堕落,无一幸免。事实上,现在的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质量低劣,价格便宜,仿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代名词。

由于中国文化不鼓励敢于冒险这种优良品质,所以中国人极力避免冒险,他们也不想寻求机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六)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

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义性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执迷于对物质的索取,这点上要远远胜于西方人。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他们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思想尚不能达到一个生命(补:即肉体和灵性的并存)存在的更高层次。

中国人追求腐化堕落的生活,满足于自我生理感官需求,他们的文化建立在声色犬马之中:麻将、赌X博、色X情、吃X欲、贪X欲无不渗透在他们生活和文化中。

(七)失败的中国式教育成为世界的笑柄。

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却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社会改善总体水平,而是为统制阶层和少数富有阶层服务的。中国的XX部门总是引以为豪的标榜自己是人X民的这个,人X民的那个,但没有一个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唯一服务的对象就是他们自身集团的利益。

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失败和耻辱。它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所服务的对象:社会。这个教育体系不能提供给社会许多有用的个体。它只是制造出一群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够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影响 篇6

关键词:股权结构;公司绩效;公司治理;IT行业

在公司治理中,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是与公司利益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也是治理结构中拥有最高权利的组成部分。而公司绩效作为公司运营状况的直接反映,是衡量企业与股东利益得失的重要指标。针对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展开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重点之一。但是,不同学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结果却出入较大,有的甚至完全背道而驰。而本文将重点放在更为具体的方面,针对中国IT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展开研究,以最近的数据为样本,从而得到更为具体准确的结论。

一、文献回顾

考虑到中国在公司治理的环境、历史和现状等方面有较大的特殊性,本文将分别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本文中股权结构主要分为股权集中度与股权构成两方面。

1.国外文献回顾

(1)股权集中度

Berle和Means出版了《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认为股权的分散使所有者失去了控制权,积极的代理者转变为消极的代理者,经理与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自此以后,众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

Demsetz和Lehn对股权集中度与会计利润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两者之间无相关性的结论。而Sheleifer和Vishny则认为大股东可以监督管理层,促进公司绩效的提高。

针对新兴国家的股权结构,Lins研究发现公司绩效与大股东的控制权呈正相关,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Lins指出新兴国家普遍具有公司股权集中的特点,这点与中国相一致,但他的研究对象中并没有包含中国。

(2)股权构成

Jensen和Meckling將股东分为对公司具有实际控制权的内部股东和没有实际控制权的外部股东,并认为内部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加使他们支付背离价值最大化的成本,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之后国外学者针对股权构成的研究,相当一部分是围绕内部股东展开的。

Stulz研究发现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关系。MeConnnell和Servaes也认为经理人持股比例在超过某一点后会使经理人更加谋取个人利益,使公司利益受损。而Oswald和Jahera则统计得出在不同研究中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或无相关关系的结论。

2.国内文献回顾

(1)股权集中度

许小年和王燕通过研究1993-1995年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市净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利润率相关性较弱。孙永祥和黄祖辉以1994-1998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1)与Tobin’s Q值呈倒U型关系的结论。而陈小悦和徐晓东针对非保护性行业展开研究,发现C1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施东晖则通过生产函数指出C1与产出呈U型关系。而苏武康则研究发现C1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而后几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2)股权成分

张红军研究发现社会公众股东对Tobin’s Q值没有显著的影响,而法人持股比例与Tobin’s Q值呈正相关。陈晓和江东则得出在竞争性行业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法人股和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的结论。朱武祥和宋勇对国内家电行业进行研究后,发现国有股、法人股和外部公众股比例与市净率无显著相关性。而吴淑琨则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内部持股比例与ROA均呈显著性倒U型相关;国家股比例、境内法人股与ROA呈显著性U型相关;流通股比例与ROA呈U型关系。

(3)IT类公司股权结构

针对国内IT行业,刘任帆和于增彪研究发现公司绩效与股东表决权比例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但与前十大股东中生产性股东的个数在5%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而周昌仕的结论是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并无显著相关性。元丹和崔婧则发现其股权集中度与ROE正相关。

二、理论分析

1.研究结果出现分歧的原因分析

(1)不同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

国外相关研究中,受关注最多的美国公司股权集中度低,个人持股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大。相比之下,日本公司法人持股与银行持股较多,股权集中且股东关联性强。而德国公司中全能银行等金融机构有着重大影响。由于特殊国情,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高、流通性低,国有股比例大,流通股分散,机构投资者影响有限。在这种差异下,不同国家的学者难以得出一致的结论。

(2)选取的数据所处的行业与时间不同

通过选取多个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关系的行业特征。研究中选取的数据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整个市场中的公司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二是单独一个或数个行业。前者由于是将不同行业一起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意义不大。

另外,即使在同一行业中,行业特征也会随时间变化,导致前人与后人研究结果的差异。

(3)公司绩效衡量指标选取的问题

在国外,尤其是证券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Tobin’s Q值被认为是衡量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也常常被用来衡量公司绩效。而在国内,也有学者使用Tobin’s Q值进行研究(孙永祥,黄祖辉,1999;张红军,2000)。但直到现在国内证券市场仍不够成熟,股票价格很可能偏离公司实际价值较多,选取Tobin’s Q值衡量公司绩效可能会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差。

相比之下,选取ROE、ROA等指标更接近公司实际绩效,但容易受到会计作假、盈余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4) 内生性问题

公司绩效和股权结构并不是概念明确的指标,很难用数个解释变量较完全地解释,如何选取解释变量和减少遗漏变量的影响是需要考虑的。

2.IT类公司特点

(1)股东投资

IT类公司大多起步晚、发展快,风险高但盈利能力强,股权集中度高。但该类公司成立之初由于抵押物缺乏等问题,获取贷款较为困难,如何融资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因此,该类公司容易吸引具有激进的风险偏好特征的投资者。这种投资者作为公司股东,会影响法人股、流通股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2)公司发展

IT行业变化大且难以预测,属于高智力型行业,这对经营者的企业家才能要求很高。为激励经营者尽力经营,公司可能采取股权激励等方式,这对高管持股比例会产生影响。而面对较大的风险,大多数经营者会更谨慎地进行投资、管理现金,在短期内会对公司绩效指标造成较大影响。

(3)收购与被收购

IT类公司更容易面临收购与被收购的问题,这使股东们需要面临选择:使公司继续发展并收购其他公司以获得长期利益,或者使公司被并购以获得短期利益,并相应改变公司经营策略。而股权越分散,股东大会做出被收购决定的难度就越大。

3.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1)股权集中度

在IT行业,战略决策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这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经理层,也要依靠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股权集中时,股东可以有效地监督、影响和更换经理,促使经理尽力经营公司,或者更换具有才能的经理。同时,IT类公司中大股东担任经理的现象更为普遍,股权的集中有助于其完全掌握公司。

股权过于集中可能激励大股东提升自己手中股票的价值,但也可能催生以权谋私。这一方面受大股东自身情况的影响,一方面与公司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使大股东值得放弃暂时的私利而选择提升企业价值以获取长远利益有关。同时,是否有其他大股东与之制衡也会影响其行为。

研究假设: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2)股权成分

①国有股

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目前国有股的产权主体缺位,政府虽然可以掌握公司,却不能从公司发展中获取直接利益,因此缺乏监督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国有控股的情况下,经理基本上由政府主管机构指派,而缺乏来自董事会的监督与约束,对公司有很强的控制力,却不能从公司发展中获取直接利益,因此有可能以权谋私。

研究假设: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②法人股

考虑到被控股公司的绩效会对法人单位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法人股东会有较大的动力直接影响股东大会的决策、参与董事会的组成并监督公司的运作。但是,法人股东如果只想要在短期内卖出股票,有可能不参与公司管理或者只以短期内的价值增长为目标管理公司,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则难以估计,这取决于法人计划持股的时间。

研究假设: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③流通股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实现了全流通,而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中,绝大部分公司的流通股比例已经达到了100%。

因此,本文认为现在研究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意义不大。

④高管持股

为了减少代理成本,对于高管进行与业绩相关的激励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而最直接的便是让高管持股。高管持股对高官的激励作用显而易见,但问题是堑壕效应的存在,当高管持股比例增加后,其对公司的控制能力增强,受到的约束减弱,更可能做出违背公司利益的行为。在IT行业,大股东创办公司后兼任高管的情况更加普遍,该类高管更可能将将公司与自己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堑壕效应的的作用。

研究假设: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⑤机构投资者持股

机构投资者本身就倾向于选择有发展前途的公司,而其大量持股有充分的积极性参与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有积极作用。但中国的相当一部分机构投资者仍不成熟,也可能对公司绩效造成反作用。机构投资者相对短期的投资目标也可能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但在公司绩效的指标上可能无法反映出来。

研究假设: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三、实证研究

1.样本选取

本文的样本来自2009-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选取其中的信息技术业公司,并剔除以下样本:①B股上市公司;②三板市场公司;③三年中所需财务数据不全的公司。最终剩余65家公司。

研究所用数据来自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所用统计软件为IBM SPSS Statistics 20。

2.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考虑到前文所述用Tobin’s Q值衡量公司绩效的缺点,本文选取ROE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如下指标作为股权集中度的解释变量:

①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1;

②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C10;

③Z指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影响 篇7

参考文献

[1]ISIL EREL, ROSE C.LIAO and MICHAEL S.WEISBACH, 2012, Determinants of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Journal of Finance67, 1045-1082.

[2]胡峰, 余晓东.跨国并购和新设投资的比较[J].财经研究2003 (02) .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影响 篇8

一、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特点

1. R&D机构规模偏小

由于跨国公司在华的R&D机构建立时间较短, 尚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规模偏小。据调查, 少数规模较大的R&D机构有数百人, 最多的达到1500人左右, 但大多数机构则不足百人, 少的仅有几个人。与跨国公司设在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的机构相比, 在华的R&D机构规模要小得多。

2. R&D投资行业分布集中

据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200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统计, 跨国公司在华40家较大规模的R&D机构中, 信息产业就有20家之多, 比例超过50%。卢进勇2001年的一份统计也表明, 在27家跨国公司R&D机构中, 信息产业有13家, 约占48%。另外, 生物医药及化工行业作为新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行业, 其R&D机构的数量增长迅速, 而且与信息产业不同, 它们的研究成果不易被仿制。

3. R&D投资的来源国家相对集中

目前, 在华进行R&D投资的跨国公司已经涉及到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荷兰、丹麦、韩国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美国最多, 接近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项目的一半, 其次是欧洲、日本的公司, 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等一些东亚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也在中国设立一定的研发机构。据学者寇文煜 (2004) 对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较大规模的40家R&D机构的统计中, 美国有18家, 占总数的45%;欧盟10家, 占总数的25%;日本8家, 占20%;其他地区有4家, 占总数的10% (见图) 。

4. R&D投资区域较为集中

从地区分布上看, 跨国公司在华的R&D活动高度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中国的科技发展的中心城市。原因是这些城市具备良好的R&D环境, 如高校、科研机构集中, 科技人才密集, 基础设施完备, 技术配套设施先进, 交通和通讯便利;此外, 它们都处在中国经济科技发展的前沿, 因此是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的首选区位。

二、跨国公司R&D在中国的表现形式

跨国公司在海外从事R&D直接投资时, 一般采取设立海外R&D分支机构和与东道国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的形式, 在中国的R&D投资也不例外。由于中国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决定了跨国公司在华R&D直接投资所采取的战略, 因此跨国公司往往根据其在华R&D直接投资战略选择合适的投资形式。

1. 新建独资R&D机构

这是跨国公司对华R&D直接投资最主要、最高级的形式, 跨国公司之所以普遍采取新建独资R&D机构, 主要出于以下四点考虑:第一、并购方式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政府对跨国公司并购中方科研院所有严格的限制, 即使并购成功, 跨国公司所面临的也是整合可能失败的风险, 因为中方科研院所在创新机制、R&D管理、文化氛围上与跨国公司有很大的差距。第二、合作不利于保护技术秘密。第三、保持总部对R&D机构的控制。第四、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2. 与中国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合作

跨国公司对华R&D直接投资的另一种形式是与中国的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目前这类合作研发活动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双方就特定课题进行联合研究与开发, 由跨国公司出研究经费, 大学与研究机构负责研究, 课题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及知识产权都归跨国公司所有, 实现优势互补, 可以把这种形式认为是跨国公司将R&D工作外包给中国的大学与科研机构;二是建立中外合作 (合资) R&D机构, 主要为跨国公司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它是中外合作研究与开发中最深入、最全面的方式。

3. 将中国纳入全球R&D体系

一些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中心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支持在华企业增强竞争实力, 还要把中国的研究与开发纳入到其全球的R&D网络。由于通讯技术, 特别是因特网技术的发展, 在全球各地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可以实现全球联网24小时不间断的研发目标。例如, 美国宝洁公司按产品 (专业) 进行全球管理, 实现全球范围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生产、管理和创新。其在中国的R&D中心的工作不仅为中国市场, 而是与宝洁公司全球18个R&D中心联网, 进行全球研究开发。把中国的R&D机构与跨国公司全球R&D联网, 不仅意味着R&D工作可以全球24小时连续进行, 还意味着将中国的R&D成果推广到跨国公司全球网点。例如微软中国研发中心“维纳斯计划”的成果, 正在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推广。

4. 增强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 改善企业形象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R&D项目, 设立R&D机构, 有利于增强企业知名度, 改善企业形象, 加强与中国有关部门的合作。现在, 中国政府、企业、民众往往把是否在华设立R&D中心作为判断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是否对中国有利的一个标准。今后,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 不建立R&D机构将使跨国公司在华形象受到影响。

三、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1. 加速对华技术转移的步伐

跨国公司R&D投资最大最直接的效应是有利于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通过三个途径实现的, 见图1所示。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进行R&D活动并申请中国专利, 提高了中国的整体技术水平。首先, 其科技开发和创新的成果将带动上下游产品的开发, 为中国的供应商及用户提供相应的质量技术标准、生产技巧或工艺创新, 同时为其他产业的创新提供溢出效应。其次, 跨国公司R&D机构与中国科研机构、大学、企业R&D部门进行合作, 相互提示本领域的研究方向, 交流研究心得和信息资料, 在相互交流中双方都能从中受益。第三, 外商在投资区域的研发投资活动将引起其它在华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采取防御性的跟进策略, 促进相同或相关领域产业研发的竞争, 扩大投资区域研发的规模和效率, 产生竞争与集聚效应。

2. 引进了先进的R&D管理经验

跨国公司的R&D活动由于其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管理的规范性等原因, 与市场能够实现紧密结合, 投入产出效果非常好。我国的大学、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大多缺乏科学的R&D管理机制, 因此导致R&D效率低下, 不利于R&D能力的提高。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与中国的大学、科研院所及少数高科技企业合作R&D, 为我国引进先进的R&D管理经验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在合作过程中, 跨国公司R&D机构成熟的研发管理机制极大地促进了中方人员R&D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 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向中国高科技企业流动也有利于将跨国公司先进的R&D管理方法带入中国企业, 推动我国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体制的建立。可见,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极大地改善了国内创新组织R&D管理水平低下的局面。

3. 有助于提高我国R&D投资不足的现状

我国政府R&D机构与企业R&D机构的比例为5:3, 发达国家为1:7。世界上发达国家R&D的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和企业自身投入, 并且一般来说后者的投入要高于前者, 美、日R&D经费平均60%以上来源于企业, 1990年日本企业投入R&D经费占全日本R&D经费投入的71%, 德国占到60%, 美国也在60%以上, 而我国长期以来, 研发投入的70-80%都由政府提供。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迅速增长将大大增强企业R&D投资的比重, 同时为政府部门的R&D投资重点投向基础研究领域, 改善中国R&D投资结构产生积极效应。

4. 推动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

第一, 后向联系带来技术溢出。因为设立R&D机构的跨国公司多是高新技术企业, 因此在R&D过程中, 对国内配套产品供应商的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跨国公司R&D机构为配套产品的供应商提供相应的技术标准、技术指导和产品样品等, 引导这些配套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第二, 竞争与合作带来技术溢出。跨国公司在华建立R&D机构后, 为了获取中国创新知识和研发资源, 往往将中国的创新组织, 如部分大学、科研机构以及部分高科技行业内的领先企业纳入跨国公司R&D网络, 对中国创新组织通过合作方式学习跨国公司技术管理方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起到了示范作用, 提高了合作组织的R&D能力。

第三, 跨国公司通过在华R&D投资, 提升了市场竞争的技术含量, 增加了竞争压力, 迫使中国的同行企业通过模仿创新不断提高R&D能力, 甚至实现了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例如, 中国的移动通信行业从无到有并迅速发展为世界领先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跨国公司R&D的本土化。

第四, R&D人员流动带来技术溢出。当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中的科技人员跳槽到中国高科技企业担任技术骨干或者自行创业, 就会把在跨国公司R&D机构工作期间通过工作积累和从培训中获得的技术知识扩散到受雇的企业或自有的企业中, 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可见,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于提高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整体R&D水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间接推动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

(5) 提高我国科技人才的素质, 产生人才流动效应

跨国公司是立足于世界前沿开展研发工作, 又提供优厚的待遇、优越的研究条件和富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 不但能抑制人才外流倾向, 而且能大批吸纳留学生学成归国, 对提高我国人才素质意义重大。其次, 跨国公司非常注重员工的培训工作, 把人员素质的提高视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我国研发人员众多, 但普遍缺乏面向市场的能力。在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的过程中, 从事科学研究、开发、创造、管理的中国员工可以积累大量的经验, 学到重要的知识技能, 成为适应未来的知识工作者, 这将是最宝贵的财富。再次, 人才流动是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促进当地技术创新的最为重要的途径, 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雇佣中国的科研人员必然会发生与中国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人员流动。这些人员将在跨国公司中学习到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带回本国的企业或者研究机构中, 大大提高了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

四、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1. 跨国公司的“技术锁定”策略会使我国产生对它的技术依赖

随着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发展, 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技术锁定”策略的运用。所谓“技术锁定”策略, 就是由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控制核心技术, 利用其在先进技术方面的垄断地位和内部化优势, 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等环节的关键部分设置一些技术障碍, 通过将非核心技术转让给东道国企业, 增强东道国企业对其的依赖性, 从而谋求最大利益。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巨大的国家, 跨国公司一方面在中国设立R&D机构, 另一方面在“技术锁定”方面大做文章, 牢牢控制着核心技术, 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 使当地企业在追求技术国产化的过程中, 陷入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陷阱。一旦某个产业在关键技术的发展上依赖于跨国公司, 则政府和当地企业将失去对由技术所决定的产业发展的控制权, 难以掌握产业发展的方向。

2. 面临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

跨国公司的R&D机构的设立, 有利于培养人才, 吸引和留住人才, 但是所造成的人才流失也是巨大的。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建立后, 一般会从中国直接招聘R&D人员。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凭借其先进的管理, 高水平的研究开发能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 对国内优秀的科技人才有极大的吸引力。这导致了中国大学的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骨干科技人才流入跨国公司在华的R&D机构, 从而使中国创新体系的R&D实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中国发展科技所需要的前沿技术的研究任务和企业技术创新任务失去了承担者, 使国有科研机构和中国高科技企业在技术骨干流失的情况下倍感压力。

3. 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国高科技企业一般规模不大, 由于R&D投资不足, 忽视R&D人才的合理配置, 长期以来R&D能力低下, 一般仅从事新产品的开发工作, 产品科技含量低, 企业把经营中心放在营销上, 习惯靠价格战来扩大市场份额。在跨国公司R&D机构进入中国之前, 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主要限于生产本地化, 技术来源主要是国外母公司技术的改进,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还可以凭借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在同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当跨国公司在华建立R&D机构后, 加大了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开展R&D投资的力度, 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这使得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4. 产业控制权的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跨国公司在生产与营销上成功地实现本土化战略之后, 在不少行业己经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在市场中处于领先者的地位。随着在华R&D机构的建立, 跨国公司将面对中国市场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由于跨国公司R&D机构拥有一流的人才和管理, R&D效率高, 迅速建立起技术优势。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影响 篇9

关键词:公司治理,集权文化,家族企业,股东集权

一、引言

国内对于公司治理的理论, 总是沿用英美学家的观点, 即以股权分散为主要前提。在1932年Berle和Means提出“经理人革命”的概念之时, 便指出了公司股权越来越分散的前提下, 在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过程中, 公司的实际控制权逐步由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掌握。因此, 现行的公司治理理论总是强调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强调经理人背信弃义的行为趋势。

如果我们将目标对象确定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公司, 不难发现英美学家的这些理论有些以偏概全, 事实上, 英美本身也存在与股权分散相违背的公司。沃尔玛连锁超市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在其自传《促销的本质》中就明确的表达了其对拥有公司控制权的外来人员的限制, 确保其家族对于沃尔玛连锁超市的股东控制权。除此之外, 苹果公司曾经也一度在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的引导下取得骄人成绩, 对于苹果公司来说, 乔布斯将其个人的理念贯彻于整个公司反而对公司产生积极影响。控制权集中的现象也同样出现在德国著名的汽车公司宝马和奔驰的制造商对经销商的控制中。同样, 在我国国内创业大股东对于公司的控制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中国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历史文化的社会群体中, 控制权的集中还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集权文化注定了我国公司制度与其他国家公司制度的区别, 也注定了对于我国公司治理制度的研究不能完全的站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之上。本文将从集权文化的角度, 分析在中国根深蒂固的集权文化对于中国公司股东控制权的影响。

集权理念是中国古代政权体制与政治结构的产物在秦朝之前国内的统治思想主要是体现为分封制, 由各地藩王分管各项事务。在秦人崛起的过程中, 主要实行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 商鞅所提出的霸权学说对于秦的富强起到积极作用, 商鞅用法的手段把秦文化的积极理念, 特别是集权、法制的思想转化为制度。正是由于秦人的集权管理使得秦始皇统领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始皇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制度, 修建长城维护对于国家的控制权, 为集权文化的根深蒂固埋下种子。

文化和管理有共生性, 文化会影响一个企业的管理方式, 也会对一个企业家的行为和企业文化产生影响。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起源不同, 因此所崇尚的管理方式会存在差异。在中国, 最初的经济基础是农业, 文化模式起源于相对封闭的黄土流域上, 主要结构是个体农业伴随着宗法家庭, 所以中国的家庭更加注重了立法与家庭结构, 形成了为长者尊的“金字塔”结构。

文化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与当代科学管理理念相结合, 东西方企业的管理文化呈现在出相互补充的特征, 并随着近几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融合的趋势。文化对企业治理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学科研究问题。

二、集权文化对股东控制权的直接影响

(一) 集权与分权的矛盾

现代化企业管理科学理论, 为强调对公司治理的科学性, 兴起了代理制度, 主张将经营管理权委托给有现代头脑、并且具备现代管理科学知识的杰出代理人负责公司的日常决策行为。但是, 这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在中国的推行还是遇到一定的文化阻力。委托代理制度其实蕴含的是财产所有权与信息的占有权的分离, 两权的分离在我国集权意识的背景下对于财产所有者来说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创业大股东, 财产所有者很难接受把自己的公司或者财产托福给完全靠“佣金”维系的第三方来管理。

对于偏好“集权化”的中国人来说, 现代管理制度对于自身财产控制权的限制或者引起控制权转移的行为都会使其产生本能上的不适应, 甚至会激起一些偏激行为的反抗。正是由于对于制度的不满, 一些大股东或创业股东会在董事会或者其他公司部门中大量安插自己的亲人或者信赖的人, 从而进一步维护自己的控制权地位。一些股东甚至通过控制董事会的行为维持自己的控制权地位, 从而造成董事会职能的异化。比如, 一些国有企业改革之后, 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总是变相的委托一些被自己控制的人形成董事会, 以便间接维护自己的利益, 干预企业的正常运营, 甚至还有一些人会亲自担任董事会成员或董事长。所以, 在集权文化的压抑下, 形成的现代管理企业的“分权”。

(二) 家族企业制度

中国现有的许多民营企业都是由创业大股东用血汗打拼出来的成果, 对于这些企业的元老级人物来讲, 让自己的后代继承自己的企业并发扬光大无不是他们对企业未来的憧憬。家族式企业将企业价值建立在家庭伦理规范、责任关系的基础之上, 承载了中国人一直以来对子女“子承父业”的期待。虽然, 在19世纪40年代到上世纪20年代间, “经理人革命”的浪潮就使的许多美国公司的业主将经营权交给经理人, 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但是中国文化自古就是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 家庭组织是整个社交网络的核心。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 曹雪芹也向后人展示了古代社会中名门家族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的利益往来关系。所以想让中国企业家彻底的放弃家族伦理完全信任经理人仍然有一定难度。在家族观念下, 即使企业家因为某些外力决定将其管理权授予经理人, 但其仍然不会彻底的放弃对公司的控制权, 所以依旧是造成了董事会制度名存实亡的局面。

由于家族文化的存在, 使得中国人对家族的血缘关系充分信任, 即“血浓于水”。这种观念使得中国家族企业有控制所有权、后代分家、社会信任资源缺乏的的特点。当第一代创业者过世后, 企业的资源会被他的很多儿子分裂, 如果死前创业者未能正确处理财产事宜, 存在于家族内部的控制权争夺也会发生。家族企业是一个家族经济活动的中心, 解决家族成员的工作, 负责家族成员的开支, 因此对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占据对于一个家族很重要。在我国, 一些家族企业为了得到控股的目的, 股权结构呈现出一股独大的现象。家族文化的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信任制度的发展, 促使了委托代理制度实施的困难。

(三) 企业背后的集权文化——以国美为例

国美奉行的制度是资本多数原则, 主要是为了防止在使用一票否决制的前提下, 小股东会滥用否定权, 从而做出不符合公司整体利益的决定。但是这种遵守股东平等原则的游戏规则却导致了国美创办人黄光裕以股权套现金从而侵犯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所谓的资本多数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创业大股东在企业中的控制权。黄光裕身陷囹圄, 才不得不将其对国美的控制权交给陈晓。但是当陈晓不能按照黄光裕的计划扩大店面, 采取缩减店面的意图以后, 黄光裕便对陈晓产生顾虑, 企图缩减其控制权。所以, 国美的控制权之争实际上是黄光裕对自己控制权的进一步巩固。且不说陈晓是否对大股东背信弃义, 只从黄光裕的角度, 我们便可以看出黄光裕并不想放弃控制权, 设置代理人的目的也只是维护自己的控制。

在中国现在成功的很多企业都是赶着市场化的浪潮由创业者呕心沥血建立与发展起来的, 在这批成功的大企业中, 有绝大多数企业都是由创业大股东掌握控制权。无论是对自己建立企业的情感的寄托还是对金钱的渴望, 创业大股东们都不会完全的放弃自己对公司的控制权。联想公司的柳传志曾经退出江湖, 宣称让年轻的领导者带领企业, 但是当公司面对巨大的市场冲击时, 柳传志也开始重新领导企业。创业大股东坚持将自己的经营理念贯彻到公司, 因为目前国内成功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创业大股东自身的理念和智慧的结晶。站在这样一个立场上, 中国委托代理制度实行的困难更像是委托者和代理人之间理念的差别。

三、对股东控制权集中的评价

股东控制权集中对企业的影响则主要取决于控制者个人对于市场的把握, 即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最典型的案例便是苹果公司前任领导人乔布斯对苹果公司的影响。苹果公司是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 苹果公司所有产品的设想基本都来自少数高层管理者, 甚至有些是乔布斯的个人理念, 乔布斯在领导苹果公司期间拥有绝对的决策权, 完全将自己的理念得以在团队中实现。苹果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乔布斯个人理念的成功。所以股东控制权集中不完全是坏事, 当控制股东正确的理念得以贯彻时, 对公司的提高可以是历史性的。所以股东控制权集中是积极还是消极, 完全取决于公司股东个人的智慧。另一个案例可以来自于国美, 曾经陈晓担任CEO时企图降低店面的扩张速度, 但是遭到控制股东黄光裕的强烈反对。而今, 如果我们看现在销售额下降的国美, 不妨假设如果当时黄光裕允许陈晓降低实体店面扩张, 而使得公司注意力转向新兴的网络市场的话, 那么如今的国美就不会这样憔悴。

我们不能否定在很多情况下, 创业大股东都是在公司集权的前提下, 通过完全实现自己的理念使得公司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但是如果公司在长久的道路上都是领导者个人魅力的体现的话, 那么公司在成功概率上升的时候也会更有可能受到市场的冲击。

但是当大股东在充分体现个人魅力的同时, 其行为也会对小股东行为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国内一些大股东侵犯小股东的现象频发, 因此在大股东集权的情况下也提出了对法律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 我国国内公司控制权股东集权的现象与我国国内历史已久的集权文化有很大影响。集权文化在历史形成过程中对我国的政治与法律产生影响, 政治、法律对企业的管理制度创造影响。除此以外, 集权文化通过对企业内集权、家族管理制度的直接影响进一步巩固了企业股东集权。而站在公司发展的角度, 笔者认为只要通过一定的规定对集权者行为进行约束, 在集权者个人能力突出的前提下, 企业股东控制集权可以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汉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权思想和早期的独尊儒术.广州师院学报[J], 1994年第三期, 39-43

[2]王客西.从秦的兴亡看秦文化的特征.西安财经学院学报[J], 2006年第5期.14-18

[3]梁小惠.后危机时代中国民营企业治理的法律规制问题.河北学刊[J], 2011年第5期.134-138

[4]林峰.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研究[C].2008年

[5]汪青松.股份公司控制权集中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东北大学学报[J], 2011年第2期.146-150

[6]严军生, 吴思嫣.国美控制权之争的管理启示.现代管理科学[J], 2011年第1期.39-59

[7]应克复.专制集权主义:中国的文化基因.书屋[J].2008年第9期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跨国公司,经济安全,资源,策略

一、当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主要战略

1. 跨国公司的概念

跨国公司是一种新兴的企业形式, 在1860年开始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到了20世纪后期, 跨国公司更是迅速发展, 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把跨国公司概括为三方面:

首先, 跨国公司的成立需要选择一个国家作为基础, 并且对外投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公司。其次, 全球的经营战略。最后, 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产经营、市场和组织运作。

2. 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动因

我国的经济正在飞快的发展。纵观世界市场, 由于金融危机和世界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全球经济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中国的经济却获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我国的竞争优势在于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但是目前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高, 中国吸引外资的诱因已经不再是廉价的劳动力了, 而是我们国家广阔的市场潜力。

3. 跨国公司对我国主要的投资方式

(1) 科技为主导的投资。研发机构的设立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要手段, 随着我国加入WTO, 科学技术将会变得日益重要。目前, 许多跨国公司争先在华设立总部, 争夺领土、占据有利市场来适应高科技产业中产品周期短、市场需求量大、消费者需求复杂的特点。

(2) 扩大企业规模的合并。跨国并购是全球化最明显的特点。通过企业合并, 企业规模得到扩大, 规模效应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资源, 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加快直接投资。目前跨国公司对中国高新技术的投资增加的非常快。中国加入WTO以来, 跨国公司设立的R&D机构在我国的发展随着其他国家在我国的投资的增加而增加, 主要服务于本国在中国的投资。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重要战略地点。

(4) 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引进。外商投资会追求资本报酬最大化, 因此一定要求最先进的技术,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的技术是最好的、最先进的。面向国外的产品会有更高的技术要求。西方国家是跨国公司争夺的主要产地, 美国、日本、欧洲就占了整个市场的95%以上, 目前中国是许多国家跨国公司认为最有潜力的地区。

二、跨国公司垄断局面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

1. 经济安全的内涵

这个内涵定义起来是很复杂的, 首先是国家安全的经济化。也是本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稳定性。最后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竞争力。国家经济安全指的是一国的经济权益不受到威胁, 客观上不存在受到侵害的可能和事实。它是与国家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

2. 跨国公司垄断局面对中国经济安全的不利影响 (1) 跨国公司垄断局面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随着汇兑自由化、资本管制宽松化、热钱大量涌入中国, 中国金融市场面临巨大的威胁。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影响到我国, 资本流入带来先进的技术使得经济增长加快, 引起通货膨胀, 经济状况严重恶化。中国现阶段资本市场还很不健全, 一定要严格控制热钱涌入, 打击投机外商, 建立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2) 跨国公司垄断局面对中国资源安全的影响

社会资源是有限的, 而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无止境的。中国的资源随着跨国公司的进驻变得更加短缺。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 加剧了我国资源紧缺的局面, 我国的资源安全受到的威胁。

(3) 跨国公司垄断局面对中国传统产业安全的影响

跨国公司进驻中国确实在技术和资金上有帮助, 但是他们也占据了本土大部分市场, 不利于我国长期发展。尤其是中国进入WTO以后, 民族企业的发展更是越来越难与跨国公司抗争。而跨国公司的目的更是赤裸裸想占据中国的主导市场。据调查国内一些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已经被外商控制。一旦外商控制了内资市场, 中国的民族产业发展也会受限。

三、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思路与对策

1. 严格限制跨国公司规模

引进外资是为了弥补本国资源不足。因此我们既要欢迎外资, 也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引进外资。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1) 加强宏观调控。我们应该吸取美国的教训,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金融市场建设;提高资本投资率, 确保中国的资源合理的配置。拉动内需, 深化金融政策。

(2) 通过引进外资和提高质量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引进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项目, 从中小资本向大资本转变;改变目前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占引资主导地位的局面。

2.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加强对外资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

中国作为WTO一员, 必须做到公平的对待外资和内资, 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杜绝一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润。加强对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按照中国的国情和国际经济活动的惯例合理规范外商的投资经营活动, 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

3. 建立国家经济安全评价系统, 加强对外资的预警和监测

对关键产业的流程进行规范评估很重要, 要在竞争和评估中找到不足, 改正并且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力。谨防跨国公司对市场垄断。实施由我国建立数据库, 并且将信息公开化。中国应成立外资管理机构, 管理全国的外资工作, 制定国家的利用外资政策、定期对各地审批项目进行检查等, 保证外资的利用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淮.我国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与国际化对策[J].经济问题, 2006, (7)

[2]孟旭光.关于国土资源经济安全若干问题的思考[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8, (2)

上一篇: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下一篇:公用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