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相关疾病

2024-07-12

营养相关疾病(精选七篇)

营养相关疾病 篇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共180例为我院2009年7月-2013年1月呼吸内科住院不同严重程度的住院患者, 将180例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组, 其中Ⅰ期60例、Ⅱ期60例和Ⅲ期60例, 三组临床资料数据经检验处理后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患者均按《尘肺病诊断标准》 (GBz70-2009) 由我院尘肺诊断小组及赣州市疾控中心诊断符合尘肺病诊断标准。 (2) 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排除标准

(1) 经检查证实由肿瘤、结核、真菌等因素所致的咳喘患者; (2) 合并其他严重的心肺疾患、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3) 合并有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及精神病者。

1.4 监测指标

1.4.1 呼吸功能监测:

肺功能、血气分析、6min步行试验、mMRC评分这四项指标。所有患者均行呼吸功能监测:每分钟最大通气量 (MVV) % (实/预) 、第1秒末用力呼气量 (FEV1) % (实/预) 、最大通气量 (FVC) % (实/预) 、FEV1/FVC% (实/预) 、CO弥散量 (DLco) % (实/预) ;氧分压 (PaO2) (mmHg)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mmHg) 、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 (A-aO2) (mmHg) ;6min步行试验6MWT (m) 、呼吸困难评分 (mMRC评分) 。

1.4.2 全身营养状态指标监测:

皮褶厚度、bodymassindex (BMI) 、血清白蛋白 (ALB) 、臂围、前白蛋白这五项指标。BMI测量身高、体质量, 并计算出体质量指数, BMI=体质量 (kg) /身高的平方 (m2) 。臂围:取前臂曲侧或上臂背侧下1/3处得周径。皮褶厚度计 (国家体委科研所) 测量皮褶厚度;皮卷尺测量上臂围长 (MAC) 。ALB、前白蛋白采用全自动生化仪监测。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选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t建议。以P<0.05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情况对比

见表1。

注:经统计学分析, 三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2.2 呼吸功能相关因素分析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尘肺病患者严重程度与呼吸功能的相关因素, Ⅰ期尘肺为标记为1, Ⅱ期尘肺标记为2, Ⅲ期尘肺标记为3, 列入分析与严重程度的呼吸功能相关检测指标变量有肺功能:MVV%、FEV1% (实/预) 、FVC% (实/预) 、FEV1/FVC% (实/预) 、DLco% (实/预) ;PaO2 (mmHg) 、PaCO2 (mmHg) 、P (A-aO2) (mmHg) ;6min步行试验 (m) 、mMRC评分。经过逐步回归分析, MVV%、FEV1/FVC%、PaO2 (mmHg) 、mMRC评分是呼吸功能显著相关危险因素 (P<0.05) 。见表2。

注:B为偏回归系数, OR为优势比, 95%CI是95%可信区间。

2.3 全身营养状态相关因素分析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尘肺病患者严重程度与全身营养状态的相关因素, Ⅰ期尘肺为标记为1, Ⅱ期尘肺标记为2, Ⅲ期尘肺标记为3, 列入分析与严重程度的呼吸功能相关检测指标有皮褶厚度、BMI、ALB、臂围、前白蛋白。经过逐步回归分析, BMI、前白蛋白、臂围是全身营养状态显著相关危险因素 (P<0.05) 。见表3。

3 讨论

注:B为偏回归系数, OR为优势比, 95%CI是95%可信区间。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尘肺病患者可以出现较为明显的呼吸功能受损, 并且呼吸功能受损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这与夏安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 但本研究还表明MVV%、FEV1/FVC%、PaO2 (mmHg) 、mMRC评分是呼吸功能受损显著相关危险因素。尘肺病患者还可以出现较为明显的全身营养状态恶化, 并且全身营养状态恶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这与张艳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 但本研究还表明BMI、前白蛋白、臂围是全身营养状态恶化的显著相关危险因素, 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尘肺病是一种慢性结构性肺病, 长期的尘肺病可以合并严重的营养不良, 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能量营养摄入不足, 容易导致能量营养摄入不够; (2) 由于长期低氧血症。导致尘肺肺心病的发生, 容易出现胃肠道淤血, 出现胃肠功能减退, 而出现吸收功能障碍; (3) 由于尘肺病患者容易出现肺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 以及弥散功能障碍, 出现呼吸衰竭, 呼吸肌做功明显增加, 体内代谢明显增加, 进一步加重了能量营养的消耗, 加重营养不良[5]。营养不良将直接导致患者呼吸功能下降, 生命质量降低, 影响患者的预后, 这种尘肺病患者营养不良导致的呼吸功能下降、生命质量降低与其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表明:尘肺病Ⅰ~Ⅱ期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和呼吸功能降低。

通过本次研究表明:尘肺患者的严重程度与呼吸功能和全身营养状态密切相关, 因此在尘肺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同时改善全身营养状态, 有助于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和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卢雪梅, 黄坚芳.尘肺病的治疗及康复护理现状[J].内科, 2012, 7 (2) :171-173.

[2]郑木林, 胡天桥.我国尘肺病流行现状与控制对策[J].职业与健康, 2010, 17 (26) :192-193.

[3]张艳, 叶方立, 李文芳.150名尘肺现患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价[J].中国职业医学, 2009, 36 (5) :429-430.

[4]夏安莉, 唐玉樵, 叶绿素.煤工尘肺患者646例肺通气功能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7, 25 (6) :363-364.

慢性肾脏疾病营养治疗 篇2

肾脏病是慢性进展的疾病, 蛋白尿、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独立危险因素是导致疾病进行性发展的重要致病因素。营养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低蛋白饮食, 减少尿蛋白, 降低血磷, 减缓肾小球硬化。2001年, 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发表了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检测和防治指南、肾脏病生活质量指导 (K/KOQI) , 提出慢性肾脏疾病的一体化治疗理念, 包括延缓肾脏疾病进展、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减少营养不良、贫血、高血压、骨病等并发症, 提高生存率、生活质量及社会生活的重返率。在一体化治疗的理念中, 有合理饮食、控制血压、降低血脂等多项与营养治疗有关的内容。证实了营养治疗在慢性肾脏疾病的综合治疗中的地位[1,2]。

1 蛋白质

1.1 蛋白质的摄入量

在慢性肾脏疾病营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低蛋白饮食能达到两个目的:缓解尿毒症症状和保护残余肾功能。因此, 营养疗法的原则要求限制蛋白质摄入既符合残余肾功能可耐受水平, 又可满足机体对氨基酸和能量的需要。

蛋白质是一种含氮物质,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人体消化、吸收、代谢后产生氮质代谢产物, 经肾脏排泄。理论上讲, 摄入蛋白质越多, 随尿排出的氮就越多, 肾脏的负担就越重。减少蛋白质摄入是减轻肾脏负担的重要措施[3]。

很久以来, 人们已经将限制蛋白质摄入作为处理慢性肾脏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全国肾脏病和糖尿病专家小组在2004年2月达成了第一次《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 并于2005年3月进行了修订, 旨在指出慢性肾脏病患者蛋白质饮食的治疗前景, 提供合理的临床饮食治疗方案。

在利用肾衰竭和糖尿病模型的动物实验显示, 限制蛋白质摄入后使增加的肾小球内压和肾小球血流量均转为正常, 进而抑制了肾小球硬化和肾衰竭的进展, 这是低蛋白饮食对慢性肾衰竭治疗有效的主要依据之一[4]。

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了糖尿病营养质量推荐标准, 其中有关于蛋白摄入量的描述, 把蛋白质摄入量限制在0.8g/kg·d, 可改善慢性肾脏疾病终末期患者的肾功能指标。研究表明, 糖尿病伴有微量白蛋白的患者, 把蛋白质摄入量限制在0.8-1.0g/Kg·d, 有助于改善肾功能, 即使是蛋白质摄入量没有能够降低到规定标准, 只要减少蛋白质摄入, 也能改善患者肾功能[5]。

1.2 蛋白质的种类

传统观念认为, 肾脏病患者饮食蛋白质结构中优质蛋白质要占50%以上的比例, 这一点正确的。同时, 传统观念还包括尽量减少植物蛋白摄入, 因其含有较多的非必需氨基酸, 且钾、磷含量较高, 加重肾脏损害, 甚至有临床医生禁止患者食用植物中的蛋白质, 而采用麦淀粉作为主食[6]。

近期的研究表明, 大豆蛋白的氨基酸模式和人体蛋白接近, 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富含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属于优质蛋白。国外有不少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观察, 发现大豆蛋白能改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降低血液中的尿素氮, 改善尿毒症症状, 使尿蛋白减少, 血脂降低。此外, 大豆蛋白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如磷脂、大豆低聚糖、大豆异黄酮、皂甙等有阻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改善心肌缺氧、解毒、抗氧化、抗免疫物质黏附等作用, 能有效改善慢性肾脏疾病预后, 因此属于可食用的蛋白质[7]。

1.3 蛋白质营养不良的防治

慢性肾脏疾病病人自肾小球滤过率 (GFR) <60ml/min起即易发生营养不良。原因是慢性肾脏疾病带来的内分泌障碍、胃肠道粘膜水肿导致的食欲不振、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肝脏合成异常导致的脂质代谢异常等, 实施低蛋白饮食治疗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更高。故应从此时即开始对病人营养状况进行监测。营养状况监测的方法包括人体测量如体重指数测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和上臂围测量等, 生化指标如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和血清胆固醇等, 并结合主观综合营养评估。

对于肾衰竭患者来说, 要同时考虑其整体营养状况, 防止发生营养不良, 尤其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0-50%, 值得高度重视。

慢性肾脏疾病病人限制蛋白质摄入, 虽能改善肾脏疾病病理进展, 但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问题随之而来, 补充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制剂能弥补这个缺陷。目前临床常用的剂型是复方α-酮酸, 是氨基酸脱氨基的产物, 在体内经氨基化生成非必需氨基酸、转化成碳水化合物和脂类, 氧化供给能量[8]。

2 热能摄入量

实施低蛋白饮食治疗时, 热能摄入量需维持在125.4-146.3kJ/kg·d。其中热能的来源有65%是碳水化合物。营养学理论支持这个结论, 机体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能预防体内或膳食中的蛋白质消耗, 不需要动用蛋白质来供能, 即碳水化合物具有蛋白质节约作用。如果患者合并有糖尿病, 则在选择碳水化合物食物时要注意避免食用单糖和双糖的食物, 选择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食物。

3 低盐饮食

大约80%的肾脏病患者有高血压, 其发生机制包括容量依赖和肾素依赖型。无论哪种原因导致机体血压升高, 其治疗措施都包括减少水钠潴留、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等, 营养治疗方案中需要提供低盐饮食。对于水肿的患者, 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1-2g/d, 水肿严重的患者钠的摄入量控制在500mg/d[9]。控盐方案中要充分考虑到食品加工和制备过程中加入的钠或含钠复合物如谷氨酸钠、小苏打、酱油、盐渍或腌制食品、休闲咸味食品等。

4 补充钙剂和低磷饮食

慢性肾脏疾病, 特别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肾性骨病, 包括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骨软化及骨再生障碍等。其发生与疾病导致的低钙血症、高磷血症有关。营养治疗要求补充足够的钙质, 食用牛奶、虾皮等含钙高的食物, 将血清钙维持在正常值下限[10], 同时限制饮食中磷的摄入, 控制食用含磷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坚果类、乳酪等[11]。

5 铁剂和维生素的补充

慢性肾病患者常发生食欲不振、进食量少以及因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减少而并发贫血症状, 需要及时补充各种维生素, 尤其是促进红细胞合成和代谢的维生素如叶酸、维生素B6、B12等。

近年来, 专科护士在肾脏病的营养治疗中作了大量工作, 收到良好效果。尤其是杭州市中医院设立了以护士为主体的饮食营养门诊, 对慢性肾脏疾病3-4期病人进行营养治疗干预, 包括膳食调查、营养素摄入量计算、营养状况评估、营养教育和指导以及对患者营养状况的跟踪等, 在提高患者对营养治疗的依从性、减少营养治疗带来的营养不良、监测患者的肾功能指标、营养指标及其他相关指标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值得进一步探讨。

治疗仔猪腹泻疾病的营养疗法 篇3

所谓“营养疗法”, 就是通过饲喂等手段达到机体营养平衡, 从而不断提高仔猪的消化机能、免疫机能, 达到止泻痢的效果。

仔猪一旦出现拉稀, 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脱水, 严重的出现贫血。为防止脱水可用口服补液盐, 氟哌酸加入温开水中供小猪自由饮用。仔猪出生后7~10 d就应该补饲较易消化的乳猪料, 特别是一些高档次的乳猪料内含丰富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及血浆蛋白粉等, 不但能满足仔猪的营养需求, 而且能有效增强仔猪体质, 促进仔猪小肠黏膜的生长, 增强消化机能, 同时也提高了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

营养是猪疾病的克星 篇4

1 疫病的挑战及动物的反应

病原微生物与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斗争和适应。动物在进化中发展出复杂的免疫系统, 在面临疫病挑战时, 能快速动员起来, 将侵入的病原压制住直至消灭, 动物在与疫病的战斗中存活下来。而简单的病原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也发展出一套对付动物的武器, 并且可改变自己来突破动物的免疫防线, 一部分动物在疫病的攻击下败下阵来。这种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的斗争会继续下去。

疫病的挑战激活了动物的免疫系统, 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 (例如白细胞介素) 和化学因子。这些免疫因子共同作用于机体, 产生一系列代谢上的变化, 养分, 特别是氨基酸优先供给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组织。在疫病挑战时, 动物厌食现象非常明显, 这种情况下肌肉降解成为氨基酸的重要来源。

2 激活与免疫导致特别氨基酸的需要改变

疫病挑战导致动物生长减慢甚至停止。主要原因是病畜采食量的大幅降低, 但疫病挑战导致动物维持需要 (免疫需要也归于维持) 的增加也是重要原因, 不论是寄生虫、病菌还是病毒的感染, 动物的维持营养需要均大幅增加。疫病挑战, 可导致所有养分的维持需要大幅增加。可见感染大幅增加蛋白质的需要。

现在基本清楚, 在疫病挑战时, 动物代谢增强, 对养分的需要增加, 动物的营养分配从生长转向免疫。动物的这些代谢反应是为了抗御疫病, 尽可能存活下来, 这是长期进化或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 在人工选择下, 猪在疫病挑战时的代谢模式有一定的偏离自然选择的轨道。近年来猪的育种进展使得猪的生长潜力大幅提高, 瘦肉生长速度大幅增加。这样的猪一旦受到感染, 可利用养分的分配模式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分配到免疫系统的养分减少, 分配到生长的养分增加。在健康的条件下, 这自然对提高生产性能有利 (猪的选育是在非常健康条件下进行的) , 但在疫病挑战时, 这样的猪免疫力较低, 死亡率高于老品种 (我国的地方猪生长缓慢, 但抗病力远远高于现代外来猪) 。持续地专注于提高生长性能的选择, 在基因上改变了养分的分配, 必定牺牲生长以外的功能。因此, 饲养高生长潜力的瘦肉型猪, 必须提供高的营养水平, 特别在疫病挑战时保证营养的供应才能有足够的养分用于免疫, 猪才能战胜疫病。

营养相关疾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呼吸科240例COPD营养不良患者即:(1)贫血,Hb<90g/L;(2)体重下降10%以上;(3)血Alb<35g/L;(4)周围血淋巴计数<2000个/mL;(5)上臂肌周径或三头肌皮皱厚度低于正常值80%。其中男150例,女90例,平均年龄(69.5±19.5)岁。

1.2 方法

使用德国JACEGER公司的肺功能仪检测2组治疗前后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

240例COPD患者随机均分成营养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机械通气、激素等一般性治疗。营养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营养支持。对于一些不能进食的危重患者,于入院前5d内给予肠外营养104.6kg·(kg·d)-1,氮0.2g·(kg·d)-1,非蛋白热卡为葡萄糖和脂肪乳(60%∶40%)。同时补充电解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配制3L袋],胃肠功能恢复,及时转为肠内营养。

注:营养组治疗前比较,a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 P<0.0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肺功能指标,各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 组病人入组时的年龄、性别、营养状况、肺功能指标以及病程等比较,无显著差异。营养组治疗后FEV1为(1.52±0.35)L,FVC为(3.03±0.51)L,与治疗前FEV1(1.22±0.45)L,FVC(2.35±0.51)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对照组FEV1为(1.28±0.43)L和FVC为(2.60±0.52)L,有轻微改善,但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营养组治疗后FEV1、FVC明显改善,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1。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其患病率和病死率均高,因肺功能呈进行性减退,常严重影响患者劳动力和生活质量,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COPD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严重气流受限时(FEV1<35%),营养不良发生率达50%。中度气流受限时,营养不良发生率达25%。呼吸功增加引起能量消耗增多是COPD稳定期患者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此外,COPD急性加重期的应激反应,厌食和并发的肝肾功能异常也会加重营养不良的发生发展。而营养不良出现后,又进一步影响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减少呼吸肌重量,减弱呼吸肌强度,降低呼吸肌力和呼吸肌耐力,削弱患者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力,易发生肺部感染进而诱发呼吸衰竭,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患者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显著下降[3]。本研究中,营养组加用了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的FEV1、FVC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呼吸指标虽有改善但不明显。治疗后营养组与对照组相比,FEV1、FVC明显改善(P<0.01)。我们认为恰当的营养支持治疗能增加呼吸肌储备,减慢呼吸肌萎缩,改善患者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阻止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进行性减退,从而提高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这与文献报道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的COPD患者,其肺功能指标也有了显著性提高相一致[4]。

参考文献

[1]CELLI BR,MACNEE W,AGUSTI A,et a1.Standard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PD:a summary of the ATS/ERS position paper[J].Eur Respir J,2004,23:932~946.

[2]王俊霞,胡建军,田艳茹,等.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康复指导与护理[J].河北医药,2008,30:551~552.

[3]AGUSTI AG.Systemic effect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Proc Am Thorac Soc,2005,2:367~370.

中医饮食营养与疾病病因关系浅探 篇6

1 饮食营养与生理病理关系的认识

《黄帝内经》不仅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创立了药膳食疗学的理论基础,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同时以药治与食治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医学理论典籍。关于饮食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尽的论述。《黄帝内经》指出了五味与脏腑的生理关系, 五味是人体气血的源泉, 是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阴之所生, 本在五味”, “是故谨和五味, 骨正筋柔, 气血以流, 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 长有天命”, 以及《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的:“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 以养五藏气, 气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等。均说明了五味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指出五味各有其偏性, 对某脏功能具有促进作用。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记载:“心欲苦, 肺欲辛, 肝欲酸, 脾欲甘, 肾欲咸, 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酸生肝, 苦生心, 甘生脾, 辛生肺, 咸生肾”;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五味入胃, 各归其所喜, 故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咸先入肾”。这些论述即向人们指出了从事食事活动来调理脏腑, 要根据五脏的特性, 选择相应性味的食物, 才能促进脏腑的功能。所以说《黄帝内经》为药膳食疗的配伍组方揭示了基本方向。

《黄帝内经》指出任何饮食物的摄取、消化和吸收, 都取决于脾胃的运化功能。由于脾胃在消化生理上的这种重要作用, 故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在消化生理上, 《黄帝内经》提出了“脾胃学说”:“人之所受气者, 谷也。谷之所注者, 胃也” (《灵枢·玉版》) , “脾胃者,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素问·经脉别论》) 等。这些论述均指出了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 都必须首先经过脾胃的消化和吸收, 才能转化为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气、血等物质, 故称“胃者, 水谷气血之海也”。这实际上是从理论高度概括了脾胃在饮食营养消化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强调必须以脾胃为本, 重视保护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这在传统饮食营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1]。

《黄帝内经》同时指出了五味对脏腑病理变化的影响。一切食物和药物都各有其不同的性味, 其性能各有所偏。如果某种食物过量食用, 其偏性就可能导致脏气损伤, 产生病理变化。如《灵枢·五味论》所说:“五味入于口也, 各有所走, 各有所病”;《灵枢·五味论》所述的:“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 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呕;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洞心”;《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阴之五宫, 伤在五味”, “昧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味过于辛, 筋脉沮弛, 精神乃央”等等。《黄帝内经》从五行相克来认识五味病理, 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骶皱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指出咸入肾, 多食则克伐心气, 导致脉与色的病理变化;苦入心, 多食则克伐肺气, 引起皮肤和毛发的病理改变等。这些论述告诉我们, 尽管是日常所食的食物, 如果食用不当, 或偏食嗜食, 也可能引起病变。而且这些病变的发生还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提示了利用食物治疗疾病的途径。

2 饮食营养与病因病机关系的认识

《难经·四十九难》云:“何谓五邪?然, 有中风, 有伤暑, 有饮食劳倦, 有伤寒, 有中湿, 此之谓五邪”, 即把饮食所伤作为导致人体致病的外邪之一。《黄帝内经》认为正常人体全身阴阳气血处于动态平衡,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 就会出现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过者暴, 不及者徐, 暴者为病甚, 徐者为病持”。《黄帝内经》对于“生病起于过用”的认识有:饮食不节、七情太过、劳逸过度、药物过用四个方面。认为饮食的大饥大饱、或过寒过热、或偏嗜, 皆为“过用”的现象, 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素问·痹论》谓“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灵枢·小针解》所载“饮食不节, 而疾生于肠胃”等, 均强调了饮食不节易造成肠胃的受伤。其认识不仅对历代医家的病因观及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对现代医学中诊断、治疗及养生都具有指导性。现代医学也认为, 饮食不节也是肥胖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病因之一或诱发因素[2]。

金元医家李东垣极力提倡营养疗法的重要性, 同时也指出若五味太过或不及, 则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而强调要谨调五味, 才能延年益寿。人生始, 全赖饮食滋养, 饮食种类有万千, 但总不出辛甘酸苦咸五味。五味入五脏, 辛入肺, 甘入脾, 酸入肝, 咸入肾, 苦入心。所以, 李东垣根据五味所属、五脏所养提出了“饮食五味, 常则养人, 异则为邪”, “口嗜而饮食之, 必自裁制, 勿使过焉, 过则伤及正也”的观点。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过量饮酒为致病因素之一。在《灵枢·论勇》、《素问·腹中论》等篇章对酒性的论述都说明酒性膘悍酷烈, 易于耗伤气血, 易导致人体疾病。《黄帝内经》认为, “酒伤”的病变部位主要是在脾胃, 并累及肝胆, 从而导致气机逆乱, 气血化生不足, 而变生诸病。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指出:“若醉入房, 汗出当风, 则伤脾”;《灵枢·论勇》所云:“其 (指酒) 入于胃中, 则胃胀, 气上逆, 满于胸中, 肝浮胆横”等。《黄帝内经》明确提出, 饮酒应当适可而止, 切不可“以酒为浆”,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故半百而衰也”。已经认识到过量饮酒会耗伤精气, 散失真元, 导致早衰, 这实际上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健康长寿的规律。

饮酒与疾病的关系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饮酒过度可导致急慢性酒精中毒和依赖, 同时还会影响人体免疫功能。饮酒与肿瘤关系的研究也一直被人们所重视。现在研究发现, 饮酒过量与口、喉、食管和肝等部位的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饮食过用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这说明《黄帝内经》饮食过用发病观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病因学说从春秋时期的萌芽, 到宋代形成, 经历了三个时期, 即奠基时期、发展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金匮要略》病因说的主要内容对内因-七情致病的认识“五劳虚极赢瘦, 腹满不能饮食, 食伤, 忧伤……经络营卫气伤”, 明确提出了饮食所伤对疾病的影响。

《金匮要略》之病因说, 有承前启后之作用, 使病因学说得到了很大充实。

从以上论述, 我们可以发现, 中医饮食营养的内涵深远, 中医历代古籍中对于饮食营养与疾病生理病理、病因病机关系的论述, 进一步证明了饮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路新国.《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4) :174.

营养相关疾病 篇7

1 佝偻病

由于高原犊牦牛在生长发育迅速期严重缺乏维生素D, 加之钙、磷代谢受阻, 使其骨细胞钙化作用不足, 导致持久性软骨肥大。

1.1 病 因

母乳、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D或断乳过早;光照不足, 缺乏运动, 从而减少了皮肤内维生素D原转变为维生素D的量;钙、磷不足或其比例不当。

1.2 临床症状

牦牛病初食欲减退、消化紊乱、精神状态不佳、喜卧;随着病情的加剧, 陆续出现异食癖, 面骨、躯干和四肢骨骼变形, 发育停滞, 消瘦, 下颌骨增厚并变软, 步态僵硬, 肢关节、肋骨软骨联合部增大, 出牙期延长、齿形不规则、齿质钙化不足、牙齿排列不规则、齿面易磨损等症状。严重的病牛常出现口腔不能闭合、流涎、进食困难的症状。

1.3 诊 断

根据临床症状、既往病史, 结合血液学检查, 即可确诊。

1.4 防 治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 配给全价饲粮;日粮中保证充足的维生素D和适宜的钙、磷比例;保持圈舍的清洁干燥、通风良好;保证牦牛有充足的运动和光照;犊牛断奶不宜过早;严防消化道疾病;定时补充适量的钙制剂和维生素D。

治疗:鱼肝油10~15 mL, 内服, 1次/d, 发生腹泻时停用;皮下或肌肉注射维生素D2胶性钙液1~4 mL, 1次/d;乳酸钙5~10 g, 内服, 1次/d;葡萄糖酸钙10~20 mL, 静脉注射, 1次/d。

2 牛酮血病

2.1 病 因

母牦牛大量泌乳时, 由于采食量不足或日粮配比不当, 无法满足泌乳所消耗的能量, 需要动员体脂和蛋白质的降解, 来满足机体的需要。母牦牛围产期过肥, 大量贮存的脂肪容易引起动员分解过度。母牦牛在妊娠、分娩和泌乳时大量消耗葡萄糖引起糖不足, 导致脂肪酸降解产生的乙酰辅酶A蓄积, 并在肝脏中被分解成乙酰乙酸而致病。

2.2 临床症状

根据牛酮血病常见的症状, 可分为消化型、神经型、瘫痪型3种。

1) 消化型。

病牛食欲减退, 乳量减少, 出现异食癖 (喜饮污水、舔舐脏物) 症状;反刍无力, 粪便干而硬, 明显消瘦, 皮下脂肪、皮肤弹性消失, 精神沉郁;体温、呼吸、脉搏正常。随着病情的加剧, 体温稍有下降, 心率加快, 脉搏细而弱。重症病牛全身出汗, 尿量和乳量减少, 汗液、尿液和乳汁有特殊的丙酮味。

2) 神经型。

病牛躁动不安, 站立不稳, 出现攻击人或圈舍设施的现象, 全身紧张, 磨牙, 流涎, 大声嚎叫, 一般持续2~3 h, 但数小时后会复发。

3) 瘫痪型。

病牛产乳量急剧下降, 消瘦, 食欲不振, 肌肉无力, 卧地不起, 肌肉呈现持续痉挛现象, 不能站立。

2.3 诊 断

由于本病大多发生于牦牛分娩后, 所以根据临床症状、既往病史, 结合尿液、血液、乳汁中酮体量和血糖值, 即可确诊。

2.4 防 治

预防: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 饲喂合理配比的日粮。

治疗:可选用25%的葡萄糖液500 mL, 静脉注射, 2次/d;对于重症病牛可肌肉注射胰岛素100~200 IU, 来提高血糖含量;内服碳酸氢钠50~100 g, 2次/d, 以解除酸中毒;饲喂健康牛瘤胃液3~5 L, 3次/d, 以调整胃肠机能。

3 维生素A缺乏症

3.1 病 因

由于高原地区草场返青时间晚, 因牛群长期采食劣质饲料 (饲料调制加工不当, 日粮配比不合理) 或饲养管理不当, 导致牛体内缺乏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 继而引起一系列病变。

3.2 临床症状

病牛早期出现流泪、视觉障碍 (角膜炎、角膜混浊、结膜炎等) 症状, 呼吸道、口腔、唾液腺、胃肠道及泌尿生殖系统上皮角化, 进而导致呼吸道发生炎症、腹泻和流产, 且母牛所产犊牛体质弱 (成活率低, 存活犊牛生长发育不良、贫血、抽搐、关节肿大、共济失调) 。

3.3 诊 断

根据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还需要结合特殊的病理变化, 如胃、肠、脑、心、肝脏出现浆液性炎症;皱胃粘膜出现炎症、水肿;肠系膜淋巴结呈点状出血等。

3.4 防 治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平时要注重营养的供给;特别是在青绿饲料匮乏季节, 要注重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的供应。

治疗:病牛出现症状后要及时更换饲料, 添加青绿饲料、黄玉米等富含维生素A的饲料。对于重症病牛, 可在饲料中适量添加鱼肝油;同时用鱼肝油20~60 mL, 内服;或肌肉注射维生素A注射液5~7万IU。

4 低血镁性搐搦

4.1 病 因

在漫长的草场枯黄期里, 给牦牛长期饲喂缺镁、缺钙的饲料;在草场返青时, 牦牛采食的草中的镁含量依旧较低, 而且其对镁的利用率较低;粗放的饲养管理, 导致应激 (饥饿、天气骤变等) 增多, 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了本病的发生。

4.2 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常表现为兴奋不安, 离群独居, 四肢震颤, 牙关紧闭、磨牙, 眼球转动, 耳竖立, 尾及四肢强直, 直至全身阵发性痉挛。慢性病例病初食欲减退, 易惊怒, 四肢僵硬, 以痉挛性排尿和持续性排粪为主要特征。

4.3 诊 断

根据发病季节、饲养管理水平、既往病史, 即可确诊, 但应注意与狂犬病、急性铅中毒、神经性酮病相区别。

4.4 防 治

预防:可提高牧草中豆科牧草的比例, 并减少钾肥和氨肥的使用量;在草场枯黄期, 适当给牦牛补充镁和钙。

治疗:静脉注射20%的硫酸镁溶液200~300 mL和25%的葡萄糖酸钙500 mL。为避免血镁上升过快, 可以皮下注射25%的硫酸镁200 mL;或在饲料中添加氯化镁50 g, 连续饲喂4~7 d。静脉注射时不宜过快, 并注意病牛的呼吸、心率等。

参考文献

[1]娄凤娟.犊牛佝偻病的发生与防治初探[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 (5) :147.

[2]李徐延, 张洪友.奶牛酮病的综合预防和治疗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 2011 (5) :153.

[3]王生俊.犊牛维生素A缺乏症的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 2011 (8) :96.

[4]叶建敏.牛维生素A缺乏症及防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1 (10) :34.

[5]张树方, 岳文斌.牛病防控与治疗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346-349.

上一篇:ARP欺骗原理与防范下一篇:酒精中毒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