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关乎学校教育

2024-07-08

教育思想关乎学校教育(精选十篇)

教育思想关乎学校教育 篇1

一、法的定义

什么是“法”, 指纯粹按政治权力的从属关系组织起来的一套等级制度, 与之相适应的统治方术不在于提倡宗法道德而在于严格执行功过赏罚的办法, 以维护君主意志的至高无上的权威[1]。法家思想最根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切以法为本。《管子》对“法”的表述体现这个特点。“法者, 天下之程式也, 万事之仪表也”[2](《管子·明法解》) (以下引用《管子》篇章只注篇名, 不再注书名) 。“法者, 天下之仪也, 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 百姓所县命也”[3](《禁藏》) 。“法者, 天下之至道也, 圣君之宝用也”[4](《任法》) 。《管子》把法比做自然界的四季、星辰、日月:“如四时之不貣, 如星辰之不变, 如宵如昼, 如阴如阳, 如日月之明, 曰法。”[5](《正》)

二、法的作用

在《七臣七主》篇中, 《管子》对法的作用做了阐述:“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纷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 吏民规矩绳墨也。”[6]法是用来推动立功警戒行暴的, 律是用来确定本分制止纷争的, 令是用来命令人主管工作的。法律政令是官吏百姓行为的规矩绳墨。

《管子》认为, 通过法的惩恶赏善, 使群臣、百官及百姓知道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从而达到百官奉法守职、百姓 (万民) 敦厚诚实的目的。“法立令行, 故群臣奉法守职, 百官有常法。法不繁慝, 万民敦悫, 反本而俭力。故赏必足以使, 威必足以胜, 然后下从”[7](《正世》) 。因此, 法律可以起到规范民众行为, 减少犯罪现象发生的作用:“故贫者非不欲夺富者财也, 然而不敢者, 法不使也;强者非不能暴弱也, 然而不敢者, 畏法诛也。故百官之事, 案之以法, 则奸不生;暴慢之人, 诛之以刑, 则祸不起;群臣并进, 策之以数, 则私无所立。”[8](《明法解》)

《管子》把治国无法与有法的后果进行比较:“人君不公, 常惠于赏, 而不忍于刑, 是国无法也。治国无法, 则民朋党而下比, 饰巧以成其私;法制有常, 则民不散而上合, 竭情以纳其忠。”[9](《君臣上》) 治国不用法制, 百姓就会在下结党营私;国家法制完备, 则百姓不搞党派, 对上尽心效忠。

三、法的制订

《管子》强调, 凡是准备兴办事项, 必须先出台有关法令。将要做某件事, 必须先明确赏罚的规定。具体办事的人要严格遵照君主的法令进行赏罚, 总结情况, 回复命令, 上报执行赏罚的结果。如果有和法令相违背的, 即使事有成效, 也叫独断专行, 罪行当死, 不得赦免。“凡将举事, 令必先出。曰事将为, 其赏罚之数, 必先明之。立事者谨守令以行赏罚, 计事致令, 复赏罚之所加。有不合于令之所谓者, 虽有功利, 则谓之专制, 罪死不赦”[10](《立政》) 。

而要使百姓为君主效力, 必须建立法制推行政令。所以治国使用民众最好的办法是建立法制, 禁止放荡制止暴行最好的办法是刑罚。“使民用者, 必法立而令行也。故治国时众莫如法, 禁淫止暴莫如刑”[11](《明法解》) 。圣明的君主设立标准, 制定法制, 就像天地一样坚实, 像列星一样牢固, 像日月一样明亮, 像四季一样真实, 这样政令颁布施行百姓就会听从它。“故圣君设度量, 置仪法, 如天地之坚, 如列星之固, 如日月之明, 如四时之信, 然故令往而民从之”[12](《任法》) 。

因此, 《管子》制订一系列法规, 规定虞师、司空、司田、乡师、工师等百官的职责, 对百官及百姓进行管理。如乡师:“行乡里, 视宫室, 观树艺, 简六畜, 以时钧修焉, 劝勉百姓, 使力作毋偷, 怀乐家室, 重去乡里, 乡师之事也”[13](《立政》) 。《管子》对不同爵位享受不同待遇等都制订标准:“度爵而制服, 量禄而用财。饮食有量, 衣服有制, 宫室有度, 六畜人徒有数, 舟车陈器有禁。修生则有轩冕、服位、谷禄、田宅之分, 死则有棺椁、绞衾、圹垄之度”[14](《立政》) 。

四、法的执行

《管子》认为, 法律制订以后, 必须依法办事, 否则会造成钩心斗角的内乱, 甚至犯上杀君的祸患:“有道之君者, 善明设法而不以私防者也。而无道之君, 既已设法, 则舍法而行私者也。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 则为人臣者援私以为公……奸心之积也, 其大者有侵逼杀上之祸, 其小者有比周内争之乱。”[15](《君臣上》) 所以, 从君主到百姓都要依法办事:“朝有定度衡仪, 以尊主位, 衣服緷絻, 尽有法度, 则君体法而立矣。君据法而出令, 有司奉命而行事, 百姓顺上而成俗, 著久而为常。”因为大家都依法办事, 因此“是以上有余日, 而官胜其任;时令不淫, 而百姓肃给。唯此上有法制, 下有分职也”[16](《君臣上》) 。

《管子》强调要依法治理国家, 依法对人民实行奖惩, 使人民受刑而无怨恨君主之心, 受赏又无对君主的感激之情, 自觉依法行事, 从而达到依法治国的目的“……故明主之治也, 当于法者赏之, 违于法者诛之。故以法诛罪, 则民就死而不怨;以法量功, 则民受赏而无德也, 此以法举错之功也。故《明法》曰:‘以法治国, 则举错而已。’” (《明法解》) [17]韩非子也持这个观点。“巧匠目意中绳, 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 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绳直而枉木斫, 准夷而高科削, 权衡县而重益轻, 斗石设而多益少, 故以法治国, 举措而已矣”[18](《韩非子·有度》) 。而如果从君主、大臣到百姓都服从法律, 这就是大治“……圣君亦明其法而固守之;群臣修通辐辏, 以事其主;百姓辑睦, 听令道法, 以从其事。故曰:有生法, 有守法, 有法于法。夫生法者, 君也;守法者, 臣也;法于法者, 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此谓为大治”[19](《任法》) 。

在法律执行过程中, 对那些行为放荡、性情邪恶的人要处以死刑或流放:“五经既布, 然后逐奸民, 诘诈伪, 屏谗慝, 而毋听淫辞, 毋作淫巧。若民有淫行邪性, 树为淫辞, 作为淫巧, 以上谄君上而下惑百姓, 移国动众, 以害民务者, 其刑死流。”[20](《五辅》) 在《立政》篇中, 《管子》连续以三个“罪死不赦”强调不落实法律的后果, 对不及时传达法令 (留令) 、不服从法令 (不从令) 、专断独行 (专制) 、削减法令 (亏令) 等, 都罪行当死, 不得赦免。“太史既布宪, 入籍于太府, 宪籍分于君前……宪未布, 使者未发, 不敢就舍。就舍谓之留令, 罪死不赦。宪既布, 有不行宪者, 谓之不从令, 罪死不赦。考宪而有不合于太府之籍者, 侈曰专制, 不足曰亏令, 罪死不赦”[21](《立政》) 。

《管子》认为要依法办事, 否则灾祸动乱就会发生, 君主地位就会危险。“审治刑赏, 必明经纪。陈义设法, 断事以理。虚气平心, 乃去怒喜。若倍法弃令而行怒喜, 祸乱乃生, 上位乃殆”[22](《版法解》) 。

五、法制教育

法律颁布后, 必须得到遵守才能落到实处, 否则就是一纸空文。而怎样才能使法律得到落实, 使得百姓都遵守法律呢?《管子》认为:“夫民必知务, 然后心一, 心一然后意专, 心一而意专, 然后功足观也。”[23](《五辅》) 这里“务”就是法的意思。百姓必须懂得法, 然后才能做到思想一致, 思想一致然后才能做到意志专一, 思想一致而意志专一, 然后功业可成。与韩非等法家的愚民政策不同, 《管子》强调百姓要知法、懂法, 它的思想无疑比其他法家思想先进得多。

百姓不仅要知法, 《管子》还指出:“明主者, 有法度之制, 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而不敢为奸。百姓知主之从事于法也, 故吏之所使者, 有法则民从之, 无法则止。民以法与吏相距, 下以法与上从事, 故诈伪之人不得欺其主, 嫉妒之人不得用其贼心, 谄谀之人不得施其巧, 千里之外不敢擅为非。故《明法》曰:‘有法度之制者, 不可巧以诈伪。’”[24](《明法解》) 意思是说, 执法权不应是君主、官吏擅专的, 而应同样授予人民。也就是说, 人民有权了解执法的原则、方法、准则, 并以法为准绳监督执法人, 而且有权拒绝执法人的非法要求, 制止其违法行为。

那么, 百姓怎样才能知法甚至监督执法者呢?《管子》认为, 必须对百姓进行教育, 即法制教育。在《五辅》篇, 《管子》对教化内容做了阐述:“然则得人之道, 莫如利之;利之之道, 莫如教之以政。”[25]具体就是对老百姓在“德、义、礼、法、权”五个方面的教导。其中“法”有五个方面, 包括君主任命大臣治理政事、大臣坚守职分、士人修养品德、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等, 通过宣布政令, 官吏和百姓知道自己的职责。

为使百姓知法, 当时还专门设置了“民啬夫”、“吏啬夫”二职。吏啬夫负责法律执行, 民啬夫负责法制教育, 教育对象是百姓。“民啬夫成教、吏啬夫成律之后, 则虽有敦悫忠信者不得善也;而戏豫怠傲者不得败也”[26](《君臣上》) 。对此, 唐初学者尹知章解释道:“民啬夫之教既成, 则人皆忠信, 故无有独得善者也;吏啬夫之律既成, 人皆惧法, 不敢为非, 虽有豫怠, 不得为败也。”[27]

《管子》法制教育思想丰富、博大精深, 其法制教育思想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要辩证地吸收这些宝贵遗产, 发掘其合理因素, 古为今用, 从而有助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使之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

摘要:《管子》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书中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其中包括法制教育思想, 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法制教育观。研究《管子》法制教育思想, 有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使之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

关键词:《管子》,教育思想,法律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思想史组编.中国经济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2][3][4][5][6][7][8][10][11][12]谢浩范, 朱迎平, 译.注管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

[9][19][20][21][22][23][24][25] (汉) 刘向, 校. (清) 戴望, 校.正管子[M].诸子集成本.长沙:岳麓书社, 2002.

[13][14][15][16][17][26][27] (唐) 尹知章, 注. (清) 戴望, 校正.管子[M].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安全关乎你我他 教育宣传靠大家 篇2

通讯员:宋晓丹

2014年6月20日上午10点,在农场机关三楼会议室举办了一场以“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知识竞赛。经过激烈的预赛和决赛两个环节,最终房产公司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我们不会沾沾自喜于现在,更不会不思进取于未来。在以后的各类比赛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是房产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并将纳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依次推动房产公司安全生产就是效益主体中,扎实有效开展好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关乎你我他,教育宣传靠大家。我们要将此次竞赛所学习了解到的安全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为农场的安全生产事业贡献微薄的力量。

天正通达房地产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教育关乎人类安全 篇3

而如今,气氛变得阴暗起来。翻查任何一天的新闻摘要,你都能发现恐怖主义和暴力因为错误的宗教观而层出不穷。其中一些是由非国家行为人犯下的,而另一些则是国家行为人犯下的;但所有这些,都是在以宗教信仰不同为表现的分歧和冲突的环境下所犯下的。这是人类在21世纪的新的斗争。我们需要标本兼治,才能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

如今,从远东到中东,再到欧洲和美国城市的街头,夺走无辜生命、给社区留下疮痍、动摇国家稳定的灾难比比皆是。这是一个不断演化、增长和突变,并让我们很难对付的威胁。

传播这种暴力的极端分子拥有与年轻人沟通的网络,也知道教育的力量。极端分子把“不是朋友,就是敌人”——更是上帝的敌人——的观念灌输给年轻人。

不难理解,对安全的争论总是聚焦于结果。在发生袭击后,各国考虑的是马上采取安全措施,恐怖分子会被猎杀。接着人们就会回到日常的生活中,直到下一次袭击的发生。

当然,政治在其中也起着作用。极端分子最善于利用政治仇恨,但他们播撒仇恨种子的土壤是被无知的肥料滋养的。这就是我们需要开始把教育视为安全问题的原因。

极端分子用上帝的名义来为杀戮洗脱罪名。这是对正常宗教信仰的卑劣的扭曲,并且是可怕的,这不仅直接造成伤害,还间接造成极具破坏性的思想分歧和宗派意识。深陷这类极端主义困扰的社会有着真正的恐慌,这种恐慌会让正常生活陷入瘫痪,并且让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远。

极端主义不受国界限制。如今,我们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互相联系得更紧密,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和与他们不同的人发生联系。因此,人类更需要尊重与自己不同的邻居,但是,把邻居视为敌人的可能也增加了。

这就是21世纪的教育事关我们所有人的安全问题的原因所在。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要向那些容易受恐怖分子影响的年轻人证明,有更好的途径让他们的声音得到倾听,也有更有意义的方式让他们参与到世界中来。

好消息是,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以我的信仰基金会为例(仅仅是一个例子):我们的学校教育计划促进全世界12~17岁学生的跨文化对话。我们的项目进入了20多个国家,通过安全的网站让学生们互相联系,他们可以在训练有素的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中互动。

通过视频对话,学生们从各种信仰和观念的角度出发,共同讨论全球问题。他们从中获得了对话的技能,可以通过打破对宗教和文化的刻板印象而避免冲突。对最贫困地区的学校,我们做特别的安排,因为他们靠自己的能力无法接触到互联网。

诚然,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但如今我们已经在超过1000所学校中有了经验;超过50000名学生获得了指导,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国家范围极广,包括巴基斯坦、美国、约旦、埃及、加拿大、意大利、菲律宾和印尼等。我有幸看到,这些学生对全世界不同的文化、信仰和观念问题能够轻松地接纳。

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多非常好的范例,但其中的许多还缺乏它们所需要的资源、重视和承认。

我们需要动员各种力量来打败极端主义,这需要全球性的努力。所有政府都必须严肃地承担起教育年轻人接受和尊重不同信仰和文化的责任。

教育思想关乎学校教育 篇4

孔子的教育思想经历三千年的历史积淀, 越发显现出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它所闪耀着的人性光芒。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理想人格的培育、自我修养的加强和道德教育产生弥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当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极具借鉴价值。

一、“君子谋道”———关注理想与直面现实的自然融合

孔子教学有着明确的理念。子曰“女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 。君子、小人的判断标准不是身份的高低, 而是道德修养的高低。孔子的教学理念, 就是通过教育, 使各种人才都成为有修养、有境界的“君子”, 从而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孔子认为, 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 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对“道”的不懈追求。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 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谋道”就是“志于道”。孔子认为, 君子“不谋食”, 不是否认君子作为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而是认为君子不应当过分追求物质生活或者物质欲望。在“谋食”之上, 是君子更应该追求的“道”。按照一般的解释, “道”就是真理。君子追求真理是其职责所在, 孔子更强调的是君子所追求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他认为, 君子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君子最高的理想追求是“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仁”包罗了从“德”的最高观念到一般道德规范的范畴, 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

孔子不仅明确君子的理想追求, 而且指明了实现理想的路径。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要承担社会责任, 追求“仁”, 就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完善自己的人格。“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实际上, 勤于讲学, 闻义而行, 不善不改, 都是为了“修德”。孔子还认为理想信念对于支撑人追求“仁”, 完善自身人格的巨大作用, 要求“志于道”并“死守善道”。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意义甚大。尽管国家多年来一直要求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人才, 但是“利”的泛滥使得大学弥漫着一种物欲和浮躁的空气。单就中国大学博士生的培养而言。据新闻媒体报道, “1999年以来, 中国博士生规模迅速膨胀3倍, 仅2008一年就颁发了43 759个博士学位, 数量与美国相当, 而质量却遭到越来越多的诟病。”[2]类似于“大跃进”的办学, 其普及高等教育、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职能在逐渐丧失, 大学的“传道授业解惑”之独立精神逐渐让位于“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日趋功利性。庞大的“考碗”队伍、浮躁的学习态度和理想信念的沦丧都在印证着大学的沉疴。当然这由于中国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引起, 与当前的就业压力、生活压力有关。但这也从某种层面上说明, 让大学的终极关怀体现在对“人”尊重上, 让大学的职能真正体现其负有的教学、研究、服务的职责, 让大学出现更多“仰望星空的人”, 是大学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义务。

二、“子以四教”———知行合一和德才兼备的完美统一

贯穿孔子教学理念的教育内容, 体现在他的“子以四教”上。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是“六艺”, 但是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讲, 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 即“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

“文”就是古人积累的一切文化知识, 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文献是《诗》、《书》、《礼》、《乐》, 即“以诗、书、礼、乐教”[3]。孔子十分重视文化典籍的研究, 但是他的教学不是强行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在“述”的过程中, 赋予新的意义, 便于学生理解。同时, “述”的最终目的是在学习古代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 这就是“以述为作” (冯友兰语) 。“行”指的是实践。“行”是对“文”的目的的进一步阐发。孔子固然很重视“文”, 但是他更重视“行”。他所倡导的“学而时习之”、“行有余力, 则以为文”说明比之于“文”, “行”更重要。但是, 孔子并没有将二者割裂开来, 孔子主张在实践的指导下学习, 所谓“见贤者思齐焉, 见不贤者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 都说明在实践中处处都是老师, 只要勇于实践, 自然可以得到学问的提高。孔子强调“文”和“行”体现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统一, 是“知行合一”的重要表现。

“文”、“行”之余, 孔子强调的是“忠”、“信”, 是品德教育。“忠”是指“忠恕”之“忠”, 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为仁之方”, 即实现仁德的方法。“忠”是对人的一种基本态度, 由衷地、发自内心地对待别人, 方可赢取别人的尊重。“信”就是“言而有信”, 其含义是讲信用、讲诚信, 诚恳待人。孔子教育学生,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一个人即使有很好的学识, 如果缺乏诚信, 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由此看来, “忠”和“信”是孔子教学的基本点, 也是孔子所要塑造君子基本要求。

纵观孔子的“四教”说, 我们可以看出, 孔子对知行合一以及“修德”的重视, 而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匮乏的。例如, 许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沦为老师的“一言堂”。一门介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课堂, 授课方式是老师介绍、学生记录、考试考笔记, 而很少让学生自主研究存在于在他们中间最普遍的问题, 再相互交流心得和成果, 进行思维的碰撞, 锻炼科研能力。从孔子的教育内容上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点:一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结合大学生特点, 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研究一些和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 引发研究和思考的兴趣。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落脚于对学生人文关怀上。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学习实际, 引导其不断完善人格。

三、教学方法———学高为师与身正为范有机结合

孔子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颇有启迪作用。

1.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倡导以身作则的师德思想, 强调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感召力。教师应以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 凡提倡学生做的, 自己必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首先不做, 所做和所说的一致, 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 正所谓“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 。孔子认为, 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他常对学生说:“予欲无言”, 就是说“我”不要再用言语来教人。学生就问他“子如不言, 则小于何述焉?” (《论语·颜渊》) 他回答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这也是很明显地说明了他不重在言教的意思[4]。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这就要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前提是, 自身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 成熟的理论素养, 方可使学生信服。

2. 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孔子很重视个体的差异性, 他对个体性格、能力、才智、兴趣等都十分重视。他的教育充分考虑了这些特点, 他从这些特点出发, 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发挥各自特长, 得以全面发展。孔子因材施教决定了他的诲人不倦。“爱之, 能不劳乎、忠焉, 能不诲乎?” (《论语·宪问》) 孔子认为, “诲人不倦”是师德最宝贵的品格, 是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同时, 这也成为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榜样和典范。

3. 关爱学生、有教无类。

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 不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更重要的是“有教无类”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 体现了他的博爱思想。同时, 他说:“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他爱学生, 不论出生贵贱, 亦不论资质高低, 只要诚心向学, 就热心教诲。育人是一项复杂的过程, 它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对学生的发自肺腑的关爱是育人最高境界。当前大学校园存在相当部分贫困生, 贫寒的家境、自卑的心理等因素都构成了他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所以,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真心地关爱他们, 从而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将会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学产生越来越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4.

[2]方可成, 苏岭.博士“工厂”读博=赌博?[N]南方周末, 2010-09-09 (4) .

[3]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4]庞桥.孔子教师道德思想浅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5) .

[5]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教育是一项关乎未来的事业 篇5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但是,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其变化更是难以预测。基于此,2016年8月26日,中国首届校园CIO教育峰会于北京举行,在信息化战略与“互联网+”背景下。共同探讨“更好的教育”。

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

“信息化时代对老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应该是学习的设计者、搜集信息的指导者、困难的帮助者、学习的伙伴。而教育自身的规律不会变,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不会变。还有一点,学校是儿童走出家庭的第一个社会场所,是必经的社会化过程。技术让我们便于获得信息,但信息不是知识,知识也不是智慧。学校和教师的角色是不会改变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强调。

顾明远指出,社会的变革,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革新,正在改变着教育的生态环境,改变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改变之一是,学习的渠道扩宽了。以往的教育主要在学校里进行,现在可以在网上学习,在虚拟世界学习。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而是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

改变之二是,教育培养的目标转变了。以往的教育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且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现在是创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改变之三是,课程内容要变化。课程不仅要增加新的知识内容,而且要把课程加以整合。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是综合的,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往往是在交叉学科上发生的。以往课程是分科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因此未来课程将重视学科内容的整合。国外开始流行的名为“STEAM”的课程,就是把科学、技术、工程、美学和数学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思维。

改变之四是,学习方式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如果说,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了个人的部分体力,那么信息革命使电脑代替了个人的部分脑力,而互联网则把个人的脑力联系起来,变成人类共有的大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知识。

改变之五是,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将促进课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

改变之六是,改变了师生关系。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更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合的环境;指导学生在信息海洋中正确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使他们不至于迷失方向;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但是,顾明远同时指出,教育在变化中也有不变,就是教育的本质不变。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正如《反思教育》中所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当今教育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回归教育的本原。教育是人的权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教育永远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放在第一位,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

他认为,未来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有人认为,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可以不需要学校了,也用不着教师了。这种观念已经被多数学者所否定。学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进入学校不仅学知识,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就说,21世纪学习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和学会生存。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学校中培养。《反思教育》也提到,教育不只是个人发展的条件,还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个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程中发展的。因此,个性化学习并不排斥集体学习,学校则是学生集体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最好场所。

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信息技术、互联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但不能迷信信息技术,要认识它的局限性,并且运用恰当,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这是所有机器代替不了的。教师的活动蕴涵着人的感情、人文精神,师生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充分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教育与VR相结合

“VR是科技时代的产物,智能科技的象征,它拓展了信息获取的边界。人的眼睛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机器,对于善于人机对话的这一代,世界是平的,教育也是平的,人机互动的革新将带来更公平的教育,而这一点也是追求普惠教育的全通教育的理想是一致的。”上海科技大学教授、虚拟现实中心主任虞晶怡是拥有15年虚拟现实研究经验的VR研究者,他在现场展示了VR技术可能带来教育的改变。并提出“让知识看得见、摸得着”的观点。

学习环境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如建造人体模型、电脑太空旅行、化合物分子结构显示等,在广泛的科目领域提供无限的虚拟体验,从而加速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亲身去经历、亲身去感受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主动地去交互与被动的灌输,有本质的差别。

有媒体指出,V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开始出现一些萌芽。例如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虚拟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就可以不用危险的化学品避免安全问题,同时也可以多次实验,更深刻地、形象地理解科学原理。虚拟实验可以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彻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大到宇宙天体,小至原子粒子,学生都可以进入这些物体的内部进行观察。一些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观察的变化过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学生观察。

nlc202309081414

还有一种是虚拟的训练。比如说维修汽车,各种器件的安装、维修等过程都可以通过虚拟的设备来进行培训。新东方和乐视共同推出的一种全景的VR视频教学,戴上这个眼镜之后你就像身在教室里边,你转头或者是抬头低头场景都会发生对应的变化,给整个英语教学带来非常逼真的体验。

经历多年的探索,VR教育在当今时代已初具规模。而谈起虚拟现实的交互性,虞晶怡从两个方面的技术来解读了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混合显示技术将“滤屏和深度传感器混合在一起,使得旁边的人可以看到你在干什么”,增强了学习者们的互动性。而光线熏染技术则“可以看到非常难三维重建的物体”,甚至“虚拟物件可以拿起来。再扔下来”。

“教育+大数据”的场景

“学习本身应该是一种快乐,而不是学习成绩带来的奖励。大数据的时代,我们还会在乎一朵小红花的奖励吗?大数据会不会让我们看得更远,也更好地活在当下。涂子沛认为,教育是一个被低估的产业,大数据让教育和知识成为一种面向市场的服务,让未来的学习更精准、更个性、更智能。”原阿里巴巴副总裁涂子沛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教育+数据”的未来展望。

茄葩微信公众号指出,工业化时代的教育,由于强调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我们把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抽象成一个具体的特征,符合这个特征的才是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符合这种特征的,我们就想办法把它去掉。在这种高度抽象和具像化的过程中,人性被抽离。

随着大量重复的标准化的工作被机器所代替,被数据所代替,人类面向创新社会的时候,原本被我们忽视的个性,那些人和人真正不同的技能,才得到关注。所以,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迈进,全世界都朝着创新社会、信息社会和个性社会发展变化,如果中小学教师还指望把标准化的东西教给学生,对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在大数据背景下,知识教学不再只能在学校进行,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功能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应该回到杜威的观点,就是教育即生长。那我们做教师的。在这样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应该把关注人的生长提升到重要的地位。

早前,特级教师倪闽景就已阐述了教育应用大数据技术的价值判断。教育大数据有四类,第一类是教学资源类大数据,第二类是教育教学管理大数据,第三类是教与学行为大数据,第四类是教育教学评估大数据。

但他同时也指出,大数据的本质是用机器的方法用数据提炼信息,预盼未来的可能性,但是教育太复杂了。第一。与学习相关的变量太多。可以说是无法穷尽,但如果设一些最少数的变量,往往没有用。比如说如果大数据采集学习的时间和内容,我希望预判这个孩子学习的结果,最后的结果是有相关性,指导作用非常有限。第二,变量越多,告诉大家问题会越多,最终噪声会掩盖真相。一堂课就会有无数的数据。一个人一堂课上都有无数的数据,各种小动作对教育来说很大。也许一个孩子的成绩好坏,不是由主要关注数据决定,而且是一个非常小的因素起最主要的决定。第三,越个性需要越精准,但是越精准的东西越透明。比如说淘宝买东西,至少要告诉地址,或者手机号码,但是中间因为有这个精准的服务,有个性化的服务。就会产生很多安全的问题,这就很难解决教育伦理的问题。第四,人的未来并不全部是由过去决定的,大数据抽取都是过去,用大数据演绎将来,这个不一定对的。数据本身如果也成为未来因素的时候,未来不再依据数据来演绎,数据会变成一个诱发的因素,比如说预测大坝会坏掉,或者预测一个人行为的变化。

峰会现场还发布了全课云2.0,在新的技术和资源环境催生下,全新的全课云2.0将为校园CIO提供更加智能的教育信息化依托。此外,全通教育推出全课云优盟计划,意在联合业内更多的合作伙伴,打造一支更大的校园CIO团队,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当被问到“校园CIO”的具体场景时,陈炽昌举了一个例子作为回答,老师利用技术改变教育的意愿是积极的,但力量比较单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基础较薄弱。老师的一天的工作中,需要一个校园IT系统来记录学生的所有学习和活动的动态数据,再做分析和评估,同时还需要有硬件的支持。这也回答了我们为什么提出“校园CIO”这个概念,老师没有好的支撑系统,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

关于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词,陈炽昌表示,人创造机器,机器教育人。而吴鹰则认为是颠覆机遇,应试教育带来的一些硬伤,同时也是机遇,对教育模式的弊病的颠覆,在未来的教育信息化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场景下,凭借数据模型可以准确地评估孩子的学习情况,甚至不再需要考试,每一个方面都能被准确、全面、精准的评估。这一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预测,也是吴鹰一直看好全通教育的原因所在,吴鹰认为未来的教育领域一定会出现BAT级的企业,但是需要时间,教育行业需要长期的积累。

教育思想关乎学校教育 篇6

关键词:信息时代,电影,思想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产业知识化的推动下, 计算机技术正在不断普及, 计算机文化的迅速传播使我们走进了一个新时代: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思想教育应该贯彻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人为本, 从学生的思想现状出发, 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资源, 让电影走进大学的思想教育课堂。

一、电影所具有的思想教育意义

一部电影, 可以记录一代人的人生旅程, 展示一个时代的青春风采;一部电影, 也可以影响一代人的思想历程, 在一代人的记忆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一代的青年人, 就是在一代电影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正如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 不会忘记电影《小花》、《上甘岭》这些激励和鼓舞了一代人的好电影, 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 都有令我们难忘的电影。电影之所以让人难忘, 其内涵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难忘”正是衡量思想教育成功的标尺。

自有文字记录以来, 在岁月的河流中, 生活留下了颗颗闪光的宝石, 这些不朽的文化“宝石”经过岁月的洗礼, 放射出夺目的光芒。我们读典读史, 会感受到人类灵魂深处的悸动。经典的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 例如《傲慢与偏见》、《唐·吉诃德》等, 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间接地从电影中看到, 或者说, 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时, 可以先看电影, 再读经典。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电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电影呈现给我们的, 是一个浓缩的世界。我们一起看电影, 却能看到不一样的人生。看电影《罗马假日》, 有的人能看到人性的弱点, 从而体味到宽容的重要;有的人能看到人性的优点, 从而体味到生活的美好;有的人则能看到奥黛丽·赫本所扮演的安妮公主的高贵典雅。经典的电影就是一部全面的思想教育教科书, 这部书的每一页都能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二、电影进课堂符合时代的特点

今天, 历史的车轮驶入了二十一世纪, 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出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学生, 与之前的任何一代人相比, 可以说是在现代化科技下长大的, 比之前任何一代人都更具自我意识。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对这一代人的教育影响显得越来越苍白, 而电影 (影视作品) 以其宏大的场面、直观的情节更容易让学生从灵魂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

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老师在一次报告中, 提到一个关于陶行知“老母鸡吃米”的故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作报告, 把一只老母鸡放到了讲台上, 说:“这只老母鸡已经3天没有吃东西了, 你们看我怎么喂它的?”说着一把抓住老母鸡的翅膀让鸡吃米, 老母鸡头一歪, 不吃。陶行知说:“看来还要加压!”又按住老母鸡的头, 使劲让它吃, 老母鸡昂着头, 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 就是不吃。陶行知说:“看来这种方法行不通, 要换个方法了。”他放开老母鸡, 捋捋老母鸡的羽毛, 摸摸它的头, 老母鸡慢慢安静下来了, 突然发现前面有米吃, 冲上去一下就把米吃光了。

这个故事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我们的思想教育像不像要老母鸡吃米, 求知求索本来是人世间最大的乐事,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老师的说教, 而逆师道行之, 痴迷于网络, 厌倦现实生活?究其原因, 我们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育, 而是一味按自己的思维进行强迫式教育。因此, 教师要巧用影视作品的“寓教于乐”的方式,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电影进课堂, 有助于学生快速学习人类的优秀思想成果, 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 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德。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电影就如一溪活水, 滋润着思想教育的土地。它生动活泼, 寓教于乐, 深受学生的欢迎。让电影进入课堂, 可以创新思想教育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 使他们的思想如凤凰涅磐一般, 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精心选择电影教材

运用电影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 应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 精心选择“电影课程”。笔者在思想教育课堂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以下影视内容:

1. 经典电影《罗马假日》, 诠释爱情的真谛。

爱情是青年学生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根据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精心选择了一些经典的爱情大片, 例如《罗马假日》, 学生看第一遍的时候, 都笑得前仰后合;看第二遍的时候, 有了淡淡的忧伤, 看到了其中的真、善、美, 尤其是对“责任”有了充分的认识。经典电影, 能净化学生的心灵, 升华他们的思想, 其教育效果远非简单的说教所能达到的。

2. 大片《木乃伊》, 锻造学生的英雄观。

《木乃伊》电影场面壮观, 气势恢宏, 给人以极大的视觉享受。如果只停留在娱乐的层面, 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怎样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自由辩论, 充分阐述自己观点。学生谈到了人性, 讨论了其中“真正的男子汉”的英雄气概, 讨论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在这样的讨论中, 学生明辨了是非, 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这是一种快乐而有效的教育。

3. 电影《美丽人生》, 让学生理解生命之美。

《美丽人生》讲的是:犹太青年圭多和儿子因犹太血统被关入集中营。圭多不愿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悲惨的阴影, 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 他骗儿子这只是一场游戏。他以游戏的方式保护儿子的童心, 自己却惨死在纳粹的枪口下。电影前半部分幽默诙谐, 后半部分悲凉凄惨。这部电影阐释的是人生美丽如斯, 学生在看了以后, 无不受到心灵的震撼。这部电影让他们明白了生命的壮美, 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不论人生境遇如何, 都要笑对人生。

4.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让学生体味人生。

“Remember, Red, hope is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瑞德, 希望是件美丽的东西, 也许是最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死的。) ”这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经典台词。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励志型影片。蒂姆·罗宾斯扮演被误控杀妻而判入狱二十年的银行家, 他早就计划了逃狱之计, 但表面上不动声色, 而是利用他在税务上的专业知识跟狱方职员打成一片, 又跟囚犯中的老大结成好友, 从根本上改变了狱中文化。我个人把它作为保留影片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积极主题, 它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 它让我知道人的一生中所应该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 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当一片羽毛缓缓飘荡的时候, 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优美的圆舞曲, 因为不论拿到的是什么, 巧克力永远都是可口的。“忙着去活或是忙着死去?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相信自己, 不放弃希望, 不放弃努力, 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 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学生观看了这部电影后纷纷交流心得, 从中体味到了人生的真正内涵。

四、拓展延伸, 强化教育实效

1. 看电影作品, 引导学生读经典。

看完电影《傲慢与偏见》后, 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原著,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学生会自发地找原著来读。看影视作品是快乐的, 读原著更快乐。

2. 看电影, 思人生。

教师和学生一起看电影, 就是一次思想的聚会, 观念的联欢。学生在感受到影视的巨大魅力后, 自发地进行讨论,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 把讨论引向深入。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做一个微笑的倾听者, 必要时再参与讨论。教师在自由辩论中发现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偏差的时候, 应该给学生有益的指导, 对于学生的美好感受给予热情肯定, 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教育。在这样的讨论中, 教师是一盏明灯, 照亮学生思想的道路。

3. 就某部或某类电影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

看完经典的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之后, 可以组织学生就此进行专题研究。例如, 看电影《死亡诗社》之后, 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其中的经典台词:Gather your rose by the time you may, old time is going to fly.And this same flower is smiling to you today;tomorrow will be die. (及时采拮你的花蕾, 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 明天就会在风中枯萎。) 学生对此有极大的研究兴趣, 他们会通过网络, 分享心得。

教育思想关乎学校教育 篇7

实践理性。道德智慧的生成依赖于人的理解。道德智慧是生长在个体内部的实践理性能力, 它必须依靠人的理解而内化。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 现实生活中德性与德行, 它最终体现在人的具体实践行为中来。它不仅仅需要人知道什么是善, 更重要的是让人在自己所处的各种具体情景下能进行理性的反思判断, 从而做出符合具体实践情况的道德选择。

因此,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将道德概念和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的具体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注重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引导他们对具体情景进行分析,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特别是善于从他们自身的境遇出发让他们进行理解与领悟, 形成道德智慧来作出符合实际的道德选择和行为。

4.尊重价值的多元—道德教育的本真

一、研究现状

教育和工作及其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研究却不够细化、具体。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对其研究的个案与案例较少。本人通过图书资料等渠道搜集学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的

从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视野来看, 道德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自然现象是可以用客观规律或因果律来描述的, 而社会事实必须依赖于人的理解。正如狄尔泰所说的那样——自然需要说明, 人需要理解。道德教育就是让学生在解释与理解中思考与领悟出道德价值和意义, 使得他们在价值理解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和实际选择, 从而引导他们的行为。在道德教育中, 尊重价值的多元, 就是承认不同主体所持有的前见和当前境遇的差异, 意味着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应坚持民主与对话的方式, 反对以灌输道德规范以及文化霸权的方式来压制其他价值, 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 尊重学生的自主判断与选择。

道德价值多元格局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人类在道德领域里必然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对于那些得到大家普遍认同与持有的价值观念为人们所共有。但著作或发表的论文, 没有一本 (或篇) 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对象, 几乎都以“大学生”为主体。

同时, 本人在CNKI上搜索近十年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相关的研究, 只有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车广吉在2003年第2期的《白城师范学院学报》中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择业观念;吉林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的吕良在《通化师范学院学

对这些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不是通过一种强势文化对另种弱势文化的控制的结果, 而是这些作为主体的解释者共同理解的结果, 正如伽达默尔所认为的那样:如果我们的价值观念一致, 也正是通过理解而达到一致。

综上所述, 从哲学解释学理解的视野来看, 呼唤道德教育走向理解, 让学生在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上践履德行, 让人的理解不断闪现人性的光辉, 道德的光芒, 不断构建一个更为光辉、美好的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 (德)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

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3]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 2001.报》2004年12期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构建能力及建构;中国矿业大学法学院的胡廷龙在《考试周刊》期刊2007年27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与课程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由此看来, 尽管部分学者涉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 但都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些探讨, 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关注却尚未涉及, 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值得研究者们去探究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政策与对策。

二、存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法与内容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需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 即重外延, 轻内涵;重能力, 轻素质;重教书、轻育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心理需要认识不足, 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相应行为的发生, 这就是所谓“知行脱节、言行不一”。

(2) 科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专业的独特性;政治理论的高层次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社会实践的深度性等特点。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 甚至社会的发展方向。

(3) 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加地明确自己所学, 同时高校应建立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的评价机制,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总体与宏观研究居多, 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扣时代主题, 坚持与时俱进, 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和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式和载体创新研究不断丰富, 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内容不断充实、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学科交叉研究的现象越来越多等, 这些研究为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一微观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这对于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大学生不一定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理论研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值得探讨与研究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2) 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 以调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为立足点, 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有利于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方法、内容与途径等。

(3) 有必要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为高校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供重要依据和决策参考。

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出来的目标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 还应当是可靠接班人;主要任务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 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教育者、管理者、政治领导与干部等。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 甚至是社会的发展方向。

如今, 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知识理论灌输, 广大学生主要凭借对思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 他们今后从事的职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充满着艺术性。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除了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外, 还应学会如何主动运用、教授思想政治知识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实践作用。

(1) 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 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深远的意义。

(2) 启发从新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新的理解, 重新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3) 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其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树立榜样与产生辐射效能、带动力、感染力的需要。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政治敏锐感, 从而学会运用政治眼光评判问题、解决问题, 成为社会的积极管理者、教育者、政治领导者;有利于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主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措施、工作机制。

(4)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有利于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途径,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对于提高我国行政领导与干部的政治素质, 加强思想教育人员的职业教育, 完善高校教育体制及我国政治教育体系与制度均具有导向意义。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出来的目标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 还应当是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为此, 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必要性及意义等。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国杰.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师, 2010 (7) .

教育思想关乎学校教育 篇8

知识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受教育者个体认识、思维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的知识技能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形成一定技能。知识教育的内容很宽泛,从大的类别来分它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教育。[1]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是一门知识,但它与一般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同,它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内容、方法、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促使其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2]

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作为不同性质的教育形态,他们既相互区别又关系密切。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在教育功能方面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从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根据其不同的教学目的,各有分工,其具体的教育功能是不同的。知识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传授知识,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从教育的宏观功能来看,教育本身都具有教育性,不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知识教育都具有教育功能,其立足点都是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虽然它们的具体目标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这一点上两者之间又具有统一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内容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密不可分。知识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科学知识本身对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知识教育可以改变人、培养人。各类课程的教育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还是一门科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知识的传授,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知识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新时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对策

(一)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知识教育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将各学科进行了分类,存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此,其他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有形或无形地忽视了。纵观世界其他国家,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关于国家精神与道德等方面教育的课程,但这些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却都做得很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国教育界都注重将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等教育思想融入到知识教育中。据调查,韩国各大学主要是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伦理、道德、人文、政治等文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培养具有资本主义法制观念和高度民族责任感的公民。如韩国注重发挥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宗教课程通过介绍宗教知识传播大量伦理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宗教价值评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3]美国也没有类似于我国这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独立学科,他们是通过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所谓的“通识教育”学科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4]美国通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考评中都体现了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识教育内容涵盖科学、人文、社会各领域,通过教给学生人类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和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素质的训练,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西方主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通过学生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知,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颂扬,直接或间接地达到意识形态方面内容的教育。在历史、哲学、艺术、建筑等人文或社会领域涉及的科目学习中往往采用较为直接的渗透,而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科目的学习中也会巧妙地渗透人文精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我国的知识教育课程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待于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和深刻挖掘。如在我国古代,各种学术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承载着德化教育功能。朱熹曰:“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以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5]儒学理论之所以流传至今,能够深深地植根于亿兆人民的心底,就是因为其具有经世而不衰的教化功能。

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今,各类院校按照学科分类开设了各类文化课程,这些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关系密切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作为一门学问,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这种学术性表现在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内在逻辑和内容框架,与自然科学一起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学科体系。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本身就赋予了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职责。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造学科条件。文学作品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表现的是社会价值观念。古人云:“文以载道”;“道”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思想性,起主干的作用。“文”若失去了“道”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文以载道”思想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社会性功能。自然科学的各类课程同样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数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教材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好教材。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和公理都是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处处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由此可见,从不同角度深刻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是现阶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二)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门科学知识。现在大学生课堂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内容,都是经过人类社会长期实践证明为真理的科学知识体系。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匹配的,没有一定的知识教育,学生是无法完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知识教育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然要求。科学的革命理论和先进的道德意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要被人们理解和掌握,必须普及和传授大量相关的知识,使受教育者不仅理解革命道理的内容,而且把握道理所渗透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使教育对象不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更要在对待相应思想理论态度上具有一定的坚定性,形成正确的思维能力与行为能力,并能够自觉、能动地利用相应思想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各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深刻挖掘其思想内涵,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时,就要学一些哲学、经济学及社会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时,就要学一些人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理论。融文化知识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生动性,使学生喜欢听、愿意学,又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真理的力量感染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赵水琛, 郭红娟.论知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 6.

[2]成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7, 4.

[3]陈立思, 高翔.从人文社科课程设置看韩国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 2007:7-8.

[4]邵青艳.论美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教育研究, 2006, 12.

教育思想关乎学校教育 篇9

一、教育理念

在教育目的方面,儒家强调最根本的是能够培养有高尚人格的人,把立德放在教育的根本位置来推行。《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最后一句话给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就是修道。率是遵循的意思,遵循人的本性,就是道。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有义的。先秦思想家荀子讲,天下万物可以从四类来看,第一类是水火,有气而无生,没有生命。第二类是草木,有气也有生,但无情无知。第三类是禽兽,有气有生又有情,但无义。第四类是人,有气、有生、有情、有知又有义。义,就是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有人,才有判别是非、善恶和崇善弃恶的天性。但人生下来以后,这些东西会受到环境的污染而丢失,要通过教育、学习找回来,所以孟子讲“为学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孟子讲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有找回这四个心,发现了这四个心,我们才可以具备仁、义、礼、智等做人的最基本德行和品德。

荀子则从另一角度来看人性的问题,说人生来也有动物性的一面,“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息,趋利而避害”,如果这些本性不加以管制,任其自然发展的话,就会形成什么?相互的争斗。所以荀子提出要化性,化性就是改变,克服贪欲,要起伪,用人为的东西改变人为了满足欲望而去争夺制造混乱的本性。什么是人为的东西?就是制定礼乐。只有通过礼乐的教化来变化人的本性,所以荀子的命题叫化性起伪,通过礼乐教化来改变人的争夺本性,使人趋于善。

礼乐教化同样也是教育,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崇善弃恶,这是儒家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教育理念。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第一步,我们接受教育以后,要懂得做人的道理。人有极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必须能自我管制、自我选择。第二步是接受了教育,知书达礼,就要与一般的人不完全一样,在社会中起引领、示范、带头作用,让大家跟着学习。第三步,我们的境界还要再提升一步,能够做一个君子。《周易》中讲,“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用敬来管理自己的心,用恭敬心、尊敬心、敬畏心来管束自己的心,用义来规范外在的一切言行举止,达到完全自觉、自律。第四步,再上升一步就做一个贤人、圣人。当然,做到圣人不容易,也没有几个人能成为圣人,但我们向往每个人能够成圣成仙。

所以,儒家通过教育,目的就是让我们做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普普通通的人,能够做一个读过书、知书达礼的人,能够做一个君子,能够做一个贤人,能够做一个圣人,一步一步地上升。整个教育围绕着如何传道、修道,教师的责任也在这里。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师说》中讲到了教师的职责是什么?首先就是传道,传为人之道,这是根本、核心。其次,教师授业,教很多具体的技艺,重点是教会人们一种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智慧。儒家强调的是要教会人们怎样认识、把握、运用这个问题,教会人一种思考问题、掌握问题、运用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智慧。最后是解惑,解偏蔽之惑。教师的责任就是让人们能够从片面地看问题中解脱出来,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既要有崇高的理想,也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实践。所以,中国儒学整个解决教育的问题和宗旨,就是围绕人怎样成为真正的人来展开的。

二、教学步骤

儒家教育告诉我们很多具体的教学步骤。传统的教育把人的教育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小学阶段,一是大学阶段。从年龄上讲,8岁到15岁是小学阶段,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民义务教育。小学教育是从王公大臣以至庶人子弟都要接受的教育,这相当于全民义务教育。到大学就不同了。大学是择其优者而用之,选择的是优秀的人,跟我们现在差不多。但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把全民教育当作专业教育来进行,希望每个人从一年级开始到初三年级毕业,都能够成为专家和学者,而不是作为全民的普及教育来认识。

小学阶段主要学习什么?一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节是行为规范的准则,洒扫应对进退是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言行举止规范。打扫,就是整理内外环境,整理周边生活环境。清代朱用纯《朱子家训》一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应对,就是跟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懂得跟不同的人交往应该有的礼仪、态度。进退,就是什么事情主动做,什么事情等着他人来告诉,要懂得进退。这些言行举止、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是8岁到15岁小学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从小养成。

二是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文是道理、文理,我们要懂得“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最基本的道理。礼乐,是各种各样的仪式场合和仪式活动,如唱歌、跳舞、吟诵等;射御,是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当然不是专门的体育活动,如射箭、驾车,为了射中目标,我们必须要保持身正、心正,反躬自问,要射礼,反省自己,不埋怨客观条件;书数,书是告诉我们怎么认识汉字、书写汉字,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传承载体,通过形让大家进行思想文化交流,将上百种方言聚集在一起,让我们从古至今的文化不中断,必须保留并强烈维护汉字形、音、意三者一体的文化传承和交流的载体功能。数,包括天文、地理、历法等方面最基本的知识和常识。

小学阶段不仅包括言行举止规范和君子规范的养成,还要把握一些最基本的文艺武艺技艺。如果说礼乐是文艺的话,射礼就是武艺,书数就是技艺,它是全面的。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全面的,但是又很实际、很实用,让人们从小养成一些基本习惯后,习惯就会变成自然。

大学阶段学什么?学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学为人之道的道理。其实,这四个概念是根据《大学》的精神概括的。《大学》中有三纲领、八条目,八条目就是为学的次序。八条目中讲格物致知是朱子概括的穷理,诚意正心是朱子概括的正心,修身齐家是朱子概括的修己,治国平天下是朱子概括的治人,这就是为学的次序。大人之学,是对成人开始进行教育,其中修身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中心位置。修身是为人的根本,修己是基础,《大学》在讲完八条目后概括了一句话:“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实,《大学》已经告诉我们了教育从基础教育到成人教育的步骤和内容。而在《中庸》中,我们会看到另一个学习的次第,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学到行,不能学而不行,也不能光行而不学,所以《论语》有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里的“优”不是指优秀,而是指悠闲,是做事情有空了就要学,学习了有空了就要去做,强调知行合一。从学到行经过审问、慎思、明辨,这个行才可以找到正确的方向。所以,儒家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次第、从内容的次第到过程的次第、学习本身的次第和方法的次第。

三、教育思想

儒家有很多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等。对于有教无类,现在的很多理解是,不分身份如何,我们都要教育,这是一层含义。但从原来的含义讲,这个“类”主要是讲人的智力上面的差异,有聪明的,有愚笨的。我们不应该因为他聪明就教他,不聪明就不教他,“类”是指智力层面的不同。也就是说,对于不管是聪明的孩子,还是比较愚钝的孩子,我们都要对他们进行教育。这是普及教育,特别是刚才讲到的小学教育,更应该如此。

在这种教育中,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即因材施教,不能用一个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理念来教育。我们应该按照孩子的天性引导他们向长处发展,让他们把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做到最极致,就是他们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不是要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比。这就要因材施教,材不同,教育也应不同,顺其自然,率性之谓道,顺着孩子的本性去开发、引导他们学习。

我一直推荐三篇文章让中小学教师认真学习和琢磨。第一篇是唐代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这位驼背老人种的树长得茂盛,结的果实丰硕,当人们问他有什么奥秘时,他说他就顺着树的本性去种,让它自然生长。我们移栽的树,树大根多,坑就挖大一点、深一点;树小根疏,坑就挖小一点、浅一点,埋下去后浇上水,让它自由生长,不要今天去看看,觉得土少再给它加一点,树上有什么疤就梳理一下,结果干扰它的自由生长,长不好,枝叶不茂盛,果实不丰富,名曰爱之,实则害之,这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第二篇文章是王阳明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讲的是如何教育儿童,强调顺着儿童的天性来教育,不要强迫他一会儿这样做,一会儿那样做,一会儿背这个,一会儿背那个,让孩子有抵触情绪,甚至可能会让孩子把学校看作囹圄、监牢,把教师看作仇寇、敌人,是很难学好的。教师要顺着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游玩,可以在游玩中引导他们学习。

第三篇文章是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龚自珍指出当时人们的欣赏标准出了问题,以扭曲为美,把梅花的枝条捆起来,认为扭曲是美的。他认为,只有梅树自然、舒展地生长才是最美的。所以他买了一个大的庭院叫作病梅馆,把扭曲的梅树“请”到里面,将捆在它们身上的绳子解开,让梅花自由地生长,恢复身心自然。

那什么是启发式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主动学习,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是说他们胸中有郁闷的问题,在解决不了时来求助。所以,启发式教育是启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举一反三,能够融会贯通。

传统的儒学从根本理念、教育目的,一直到教育的次第、教育方法,都给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是能够让我们今天的教育来汲取、运用的。

教育思想关乎学校教育 篇10

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独立于受教育者之外, 不论是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及文化, 还是学校的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 它们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受教育者。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又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国家的教育政策、学校的教育理念等也具有倾向性。所以,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又具有主观性的特点。

2、系统性。

环境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 不是某一单方面因素的影响, 而是各个环境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一个由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传媒环境互相关联!互相制约有机体, 各个子环境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着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与重组。各个子环境系统又各成系统, 有着自己的结构和组合, 社会环境离不开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再加上社区环境、工作环境等形成了自己的环境系统;同样, 学校环境由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构成,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院系、班级、社团和宿舍建设共同推进, 形成学校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1、社会环境影响

虚幻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逐步加深。网络本是信息传播的载体, 可以开拓视野, 扩大学生信息量。但是网络上信息混杂, 大学生很容易被网络上虚幻的东西所吸引, 迷失自我。现在有不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 把太多的时间花在网络上, 耽误了学习。还有不少学生沉迷于网上聊天, 追逐不真实的网络情感。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要想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正视网络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随着经济的不断融合, 开放的环境为我们带来了机遇, 也将在经济形态、文化及国民心理等对我们形成冲击。西方市场经济下的“物化”思想等正在逐步向我国民渗透:同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济利益关系得到了重新分配, “利益”的指挥棒使不少人形成了对金钱的迷信等。这些思想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大学生头脑中, 这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方面

教育主体观念弱化:在教育实践中, 教育者的主导性被过分夸大, 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被忽视, 教师或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当作政治理论和观点灌输的对象, 无视大学生是具有自主性、与教育者完全平等的主体, 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教育者的单向活动, 而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影响、和谐互动的过程, 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命令、强制压服、单向灌输的方式,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很不理想。

教育空间较为封闭:虽然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高校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但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还是局限在高校, 学校与家庭、社会、大众媒体之间的围墙并未拆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封闭状态。由于缺乏与家庭、社会、媒体的沟通, 大学生常常对校园之外的社会感到迷茫、压抑、焦急, 不能正确或全面地认识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 甚至导致思想混乱。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谐观

1、时效与开放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客观变化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 只有和时代同步, 和青年同步, 吸收新思想, 解决新问题, 才能人脑人心。教育工作者应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途径等方面创新,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染力。同时, 要积极主动建立与家庭、社会、大众媒体相互沟通的渠道。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引导良好

校风、学风的形成,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孟子说:“古闻伯夷之风者, 顽父廉, 懦夫有立志。“可见风气对人的影响之大。严谨求实、文明奋进的良好校风, 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浓厚学风, 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和熏陶, 成为其自觉成长的动力。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风学风,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校园文化建设中,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社团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在交际和合作中凝聚成一个整体) 提倡刻苦钻研、为人师表的教风和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勤奋求实、勇于进取的学习精神"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 把各个院系、班级、团体的活动协调一致, 互相配合, 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卫平:《论高校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 《湘南学院学报》, 2005年 (8)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育思想关乎学校教育】相关文章:

教育思想关乎学校教育论文04-23

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05-22

教育思想总结05-01

学习教育思想05-27

思想教育06-30

思想品德教育07-10

孔子教育思想07-12

军事教育思想05-05

孔子教育思想05-21

杜威教育思想05-29

上一篇:航空噪声下一篇:“控制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