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

2024-07-24

国际竞争(精选十篇)

国际竞争 篇1

一、企业商标国际注册的基础

1. 企业树立商标国际注册意识。

由于前瞻性商标战略的缺乏、费用上的短视考虑、对国际市场前景的怀疑或暂无此打算、传统的“出了名再注册”或“商品不愁销路无须注册”以及对无形资产不重视等思维惯性等原因, 很多企业不重视商标的国际注册, 这给了国外不法商人恶意抢注的机会。据报道, 自1989年我国加入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系统至2002年底, 我国企业通过马德里系统到其他国家的注册申请总共只有2450件, 平均每年不到200件;而仅2002年德国就提交国际商标申请5158件。由此可见, 企业树立商标国际注册意识, 运用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这一便捷的方式, 通过商标国际注册拓展国际市场, 显得格外紧迫。

2. 企业应适当对国际市场相关法规了解。

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国企业瞬间被卷入全球市场竞争狂潮, 初涉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对国际惯例与游戏规则尚欠了解。在商标国际注册方面, 企业要积极。同时, 企业必须了解相关的国际注册条约和注册国家的法律, 依法注册, 才能成功注册。

3. 政府应提供相应的环境保障。

首先, 政府要加快市场与法制环境与国际的接轨。后WTO时期是国际规则对接的时代, 中国的市场成熟度、法律体系及其执行力度, 较之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这是中国企业缺乏法律意识、忽视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重要原因。中国企业只有在一个与国际市场法律体系接近的环境中历练, 才能真正树立法律意识并将之内化为一种习惯, 进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其次, 政府要提高国际竞争环境下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需要政府的保驾护航, 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参加相关国际组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 加强与国外知识产权机构和团体的交流, 熟知国际法规与惯例并进行宣贯, 搭建包括商标在内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等, 充分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在可能的范围内为中国企业谋求利益和提供帮助。

二、企业商标国际注册的必要性

1. 商标权注册取得制度要求。

注册原则是指商标所有人通过注册获得商标权。这一原则与使用原则最大的区别在于, 它是以申请注册的先后来确定商标权的归属, 谁最先提出商标注册申请, 商标权授予谁。注册原则是基于法律保障的观念形成的, 一般实行注册原则的国家采用的是自愿注册制度, 即由商标使用人自行决定是否申请注册。现在世界上多数成文采用自愿注册原则。因此, 企业如果准备在这类国家销售产品, 必须提前准备商标注册, 以免被他人抢注影响产品的出口销售。

2. 商标权效力地域性要求。

商标权作为知识产权, 其特点之一是效力范围的“地域性”, 即一国或地区的商标注册机关核准注册的商标, 商标权人的商标专有权限制在该国或地区的领域之内, 其他国家对此权利没有保护的义务。《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六条之一规定, 商标的申请和注册条件, 在本联盟各国由其本国法律决定。”“在本联盟一个国家正式注册的商标, 与在本联盟其他国家注册的商标, 包括在原属国注册的商标在内, 各不相关。因此, 中国企业在国内进行商标注册, 只是在中国享有商标专用权, 一旦产品出口到国外, 如果自己的商标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要得到保护, 必须到该国或地区注册。

3. 避免企业商标被抢注。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企业商标在国外被抢注的事件频发, 被抢注的范围越来越广。据国家工商总局不完全统计, 国内有15%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 平均每年中国商标被国外抢注案件超过100起, 涉及化妆品、饮料、家电、服装、文化等多个行业。一些著名商标例如白酒品牌五粮液 (在韩国) 和“杜康” (在日本) 、家电品牌康佳 (在美国) 和海信 (在德国) 、卷烟品牌“阿诗玛”和“红塔山 (均在菲律宾) 、墨汁品牌“一得阁” (在日本) 相继遭遇了被抢注的命运, 被抢注的区域遍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商标国家注册, 以避免被抢注现象。

三、企业商标国际注册的途径选择

1. 马德里协定注册体系。

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体系 (马德里体系) 始建于1891年, 该系统由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管理。由于我国是马德里协定成员国之一, 我国企业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该协定和议定书的规定, 在国内向我国商标局提交一份商标国际注册申请书就可以取得在指定的一个或多个商品类别和在指定的一个或多个成员国家的商标注册。虽然马德里协定注册体系具有“省时、省力、费用低”等优点,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市场战略和马德里协定注册体系的特点, 决定是否选择马德里协定注册体系。

选择马德里协定注册体系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是:首先, 商标检索。为了注册成功, 企业在决定通过马德里协定注册商标时, 有必要通过中国的商标代理机构对成员国进行商标检索, 以确认该商标获得注册的可能性, 否则, 一旦该商标注册被驳回, 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花费。其次, 在国外注册的商标最好与国内注册的商标一致, 以达到商标效应的最佳化。而在实践中, 很多中国企业在国内往往只注册中文的商标, 而到国外注册商标时, 一般都要注册英文商标或者与当地语言相一致的商标, 以适应商标注册国际化的需要。因此, 如果企业国际注册的商标与国内注册的商标一致, 更便于适用马德里协定进行国际注册。第三, 依据马德里协定进行商标的国际注册时, 也可同时考虑逐一申请, 因为, 如果逐一申请时的目标国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成员国, 则可享有申请优先权。逐一申请的另一好处是:企业如果通过中国商标局向WIPO的国际局提交国际注册申请, 由于受人员和其他条件所限, 中国商标局往往不能及时将企业申请递交到国际局, 而国际局以收到申请的日期为申请日, 这样就导致国际注册申请被耽误。而直接逐一注册, 则可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2. 欧盟商标注册。

1993年12月20日, 欧盟会议通过了《欧洲共同体商标条例》 (简称CMTR) , 这是英、德、法、意大利、西班牙等欧盟国家开始实行一种在欧盟全部国家 (到2004年5月1日, 欧盟已扩展到25个国家) 使用的商标体制。1994年9月1日成立欧洲商标局。欧盟商标局于1996年1月1日开始受理欧盟商标申请。根据《欧洲共同体商标条例》, 申请人可以通过向欧洲商标局申请注册共同体商标而直接获得在整个欧盟的保护。通过欧盟商标保护期限为十年, 可续展, 每次续展保护期限为十年。欧盟商标的申请人不限于欧盟成员国的国民, 其他入《巴黎公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的国民也可以提出申请。

3. 逐一国家注册。

狭义上的商标国际注册是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 而马德里协议国家并不是世界所有国家。广义上的商标国际注册还包括欧盟商标注册等区域注册、协定外的国家逐一注册。简言之, 我国企业在中国之外进行商标注册都是商标的国际注册。如老挝、越南都不是马德里协定成员国, 如果企业的产品要进入这些国家市场就必须到这些国家逐一注册。”

四、企业商标国际注册应注意的问题

1. 根据商标权确权的方式, 采用不同的策略。

商标权确权的方式主要有注册取得和使用取得。日本、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采用注册原则, 企业的产品如果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这类国家, 则应及时的进行商标注册。

2. 根据企业的市场范围选择商标注册的国家或地区。

一般情况下, 如果企业的产品不具有领导市场的能力, 企业可不急于在国外注册商标, 特别是在使用优先制的国家。如果企业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或准备进入国际市场, 企业应确定商标注册的产品类别和申请商标注册的国家或地区, 做到“有的放矢”和“未雨绸缪”。

3. 根据商标注册的时间性要求提前申请注册。

商标注册需要一定的时间, 提前注册的好处是:在企业产品进入该国市场时, 就有已经注册的商标予以保护。如果在产品进入某外国市场之后再申请商标注册, 商品市场没有垄断性, 还很有可能被当地的商人抢先注册, 最终被迫丢掉已经开拓的市场。

4. 在了解申请国或地区的法律、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设计商标。

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时, 既要了解国外商标法的规定, 也要了解国外的文化。如巴基斯坦、肯尼亚等国不准用数字作商标, 所以, 有企业申请“555”数字商标未被核准;又如法国人认为“黑桃”是死人的象征, “桃花”是不祥之物, 因此, “黑桃”和“桃花”在法国是禁止作为商标的图形使用的;意大利把菊花当成“国花”, 所以在意大利忌用菊花作为商品的商标使用;日本把菊花视为皇家的象征, 忌用菊花作为商标图案;拉丁美洲国家把菊花视为妖花, 所以在这些国家最好不要在商标上使用菊花的图案。另外, 设计的商标要有显著性。采用商标注册的国家都要求商标必须具有显著性。我国企业在商标国际注册时, 大量使用显著性欠佳的通用词汇, 这是不明智的。如“联想Legend”商标是英文中固有的词汇, 除显著性不强外, 还容易被抢注。于是, 联想不惜重金重塑Lenovo。

当代的国际竞争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当代世界格局和国际竞争的实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用现代国际现象、国际关系问题去分析国际竞争实质。

(3)德育目标:以国际竞争的实质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明确作为21世纪青年一代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具:漫画、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去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长进行时间的狂轰烂炸之后,达成了停战协议,这时候美国本想派地面快速反应部队占领南联盟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可就在这骨眼上,俄罗斯捷足先蹬,占领了贝尔格莱德的机场并封锁了其对外一切交通。美国佬恨得咬牙切齿,却也无可奈何.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当代的国际竞争(板书)

国际竞争就是国与国的竞争,现代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强有弱,有大有小,对那些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和集团,人们通常用这样一个字来形容或取代它,那就是"极”。比如说美国,它不仅仅是极,而且—人们还叫他超级大国。那么,什么是极呢?

1、极的概念——指国力强,对国际事物影响大的国家或集团(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幅漫画,回顾一些历史的知识)挂漫画《谁是霸主》

(漫画:两个大汉坐在导弹上正在进行臂力的较量,满头大汗,不相上下),提问:这幅漫画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了什么时候的世界格局?学生齐答:二战后。对,这是两极格局,美是极,苏也算一极。这种格局又延续到什么时候? ‘1991年’非常正确,1991年曾在国际上叱咤风云几十年的苏联解体了,两极格局彻底终结。整个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2、世界多极化趋势(板书)

(1)出现原因(板书)

整个世界为什么走向多极化?从这幅漫画我们知道,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两极格局的终结是世界出观多极化的第一个原因。但其中消失的是苏联一极,剩下的美国难道不会搞单极世界吗?美国的确有这野心,但他不可能做到.举个例子吧!每年4月,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美国总要提出了旨在反华的<<中国人权状况》提案,却总在以中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反对下没有得到通过。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已经是连续十次否决美的反华提案.甚至于2002年,美国被踢出了人权委员会。这告诉人们,中国在掘起,第三世界在掘起,已经敢向美国人说‘不”了。此外,西欧,日本经济飞速发展,这也使美国没办法去垄断国际事务,世界不可能任由美国去搞单极世界。第三

世界的掘起,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第二个原因.世界走向多极,目前,已经出现了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中国五大政治力量中心。

(2)多极化的表现:五大力量中心(板书)

请大家看投影,(放投影并讲解)

利用投影一一讲述各国情况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竞争(略)

③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意义(板书)

综上所述,以美、日、欧盟、俄、中五大力量为中心的多极化世界大大扼制了美国搞单极世界,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现在请大家再看看这幅漫画,注意两个细节:两个大汉坐的所谓的凳子其实是导弹;两个大汉另外一只手却在抢按对方的-导弹引爆按纽。

这告诉我们:美苏之间的较量实质上是军事的竞争。世界在向多极化发展中,同样存在激烈的竞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集团都不可能稳坐钓鱼船,永远独占鳌头。那么,这种竞争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3、国际竞争的实质(板书)

(1)国际竞争表现在多个方面(板书)

国际竞争是表现在多个方面的。有我们比较熟悉的体育竞争、还有商业竞争、贸易竞争、金融竞争等,而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②国际竞争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①什么叫综合国力?②综合国力的内容包括什么?③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是什么?④提高综合国力有何意义?

含义

内容

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板书)

提高的意义

(在学生看过书后提问,然后利用投影总结)

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材料、生物工程、航天航空、环境保护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军事、政治各个方面。科技上谁领先、谁就有优势。美国几乎垄断了电脑芯片的国际市场,靠的是什么?就是科学技术。科技是龙头,而经济就是墓础,经济的发展能力其他的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现在知识经济悄然兴起,以知识为基础,与科技相结合。各国都以清楚地认识到,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学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综上所述,科技带动经济发展,对增强综合国力起决定性作用。综合国力强了,就可提高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从而在多极化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以积极的行动投到国际竞争中来。那么,它们也是如何参与国际竞争的呢?

4、如何参与国际竞争?

世界各国纷纷制定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请看投影(放投影),并思考上面的思考题。

(投影设计如下)

世界各国纷纷制定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

美国——经济作为政府首要目标,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经济增长

日本——实施技术立国,加快成果转化

德国——调整科研战略,系统推进创新,使经济出现活力,赶 日超美

法国——鼓励技术创新,提高竞争能力

韩国——提“头脑强国”

口号,力争到21世纪初在科技、经济

上居世界前列

思考:这些国家的发展战略重点是什么?

我国又该如何做呢?

各国都把自己的发展战略重点放在科技和经济上。

(1)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制定面向21世纪的以经济科技为重点的发展战略(板书)

(2)我国应该如何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100多年的近代史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是的,落后就要挨打。南联盟遭受空袭不正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例子吗?俄罗斯敢于抢美国的胜利果实凭的不就是强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用高科技武装的军事力量吗?而我们国家,在这次轰炸中却是受害者,我们的驻南使馆在炮火中倒蹋。对此,我们的领导人作了理智的处理。可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低调的处理。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强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该做什么?我们必须抓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科技兴国战略,此外还要统筹兼顾发展文教卫生,提高政治力、外交力,处理好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2)我国做法:a抓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科技兴国战略(板书)

b统筹兼顾全面提高综合国力(板书)

(课堂小结)随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终洁,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世界在向多极化发展过程中,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集中到以科技、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必须抓科技、经济重点统筹兼顾全面提高综合国力。这样才能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不受制于人。

课堂练习:师生共同讨论令人深思的一则材料:在美国市场,由中国企业加工的耐克鞋的卖价100美元,美国耐克鞋厂拿走了75美元,把美耐克鞋的图纸和制造工艺带到大陆南方的台湾商人。拿去了22.5美元而大陆的制造业只得2.5美元。

讨论要点:①中国制造企业吃亏在哪里?

③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

力的较强,而发展科技、经济最需要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纷纷发言,都认识到我们吃亏就亏在技术上,尽管耗费多(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却少,发展科技,经济最需要的因素是人才。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一步小结,引申课堂知识,进一步达到教学的德育目标。)

江泽民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

国际竞争 篇3

这种挑战已不仅仅是营业额上的排位,也超越了盈利数字的对比。当众多的中国企业还在集中全部精力寻求经济利益的时候,一批跨国企业已经树起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大旗。

上世纪50-6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对企业责任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企业的天职是获取利润,企业有一个而且只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在公开、自由的竞争中,充分利用资源、能量去增加利润”。于是,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在很长一个时期被当做所谓的仁慈的利他行为问题而置于人们的视野之外。

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始,“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使利润最大化”的观点失去了统治地位。霍华德·R·鲍恩提出的企业追求自身权利的同时必须尽到责任和义务的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观念重新复苏。企业应该保护社会大众的利益并在改善社会的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一种伦理共识。

进入21世纪,企业社会责任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不可或缺的选择,企业社会责任也被进一步视为包含着经济、法律和伦理责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突出强调企业的社会属性,使企业和社会之间完全有机地融合起来。企业除了获取利润外,还有更重要、更合理、更高尚的社会责任与价值目标,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和长远收益。企业的社会责任被进一步具体化为几个方面的伦理责任:第一,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必须讲道德、讲诚信、透明,不能损人利己;第二,企业必须承担对多重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如对消费者、供应者、竞争者、所有者、员工,以及对政府和社区等承担责任;第三,企业必须对环境负责任;第四,企业必须承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等。企业社会责任不应视为一种替代性的法律义务,而应当视为对法律义务的展开和补充 ,从而使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和实践更丰富和充实。

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经济充满着活力,一批又一批企业开始在市场上搏击,“中国制造”冲开了一个又一个阻碍和壁垒,让中国人自豪,让外国人震惊。

然而,反思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一些企业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让这个正在不断进步的社会蒙上了许多阴影:有污染环境的代价,有损害消费者的行为,有员工权益无法保证的现象。我们无法想象,当中国如果公司员工在从事生产劳动中身心健康都得不到保证,企业不能为顾客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和安全的产品,“消费者主权”流于空谈,企业对投资者、竞争对手、乃至所在社区尽不到应尽的义务,甚至企业的生产要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之上,偌大的中国没有一条自由奔流的河流时,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还能岿然不动、安然无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繁荣、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发展又从何谈起?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和形成行动竞争优势,欧美跨国公司的CSR实践及相关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对公司、公司使命、公司范围、可持续管理和经营、责任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认识及经营管理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这些新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观念、方法、途径将可能在未来形成新的企业竞争模式。因为,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现代企业身上单独的附加品,而应该是融入到企业所有经营活动之中的一种意识和理念。

近年来,欧美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生产守则及社会责任认证,这只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感受新的竞争压力的一个开始。欧美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的CSR探索将会在未来形成包含社会责任因素的竞争规则,这将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的更大挑战,也是中国企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责任。

国际竞争 篇4

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在可获得的数据的基础上, 建立包括三项指标的测评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将相对数指标和绝对量指标结合起来, 即反映进出口的比较优势指数、反映出口所占比例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反映市场占有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

(一)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 是研究产业竞争力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有力工具, 该指数认为i国在j产业或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由j产业或产品在i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当期世界贸易中该产业或产品占世界贸易总额之比“显示”出来。该指数的计算式为RCAij= (Xij/Xit) / (Xwj/Xwt) 。如果RCA大于1, 说明i国第j种商品具有“显性”比较优势, RCA小于1则说明没有“显性”比较优势, 或者认为“显性”了比较劣势。

(二) 比较优势指数

比较优势指数 (CA) , 即一国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总额与进出口总额之比, 它是一个剔除了各国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 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出现的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性, 因此, 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 比较优势指数具有相当的可比性。该指标的理论值域为 (-1, 1) , 在值域内, 竞争力单调递增。取值大于0, 说明比较优势大, 且越接近1, 表明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 则说明比较优势小, 行业竞争力也越小。该指标的计算式为CAij= (Xij-Mij) / (Xij+Mij) 。

(三)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 即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市场出口总额的比率, 在综合考虑该国整体规模和实力的基础上, 可以简洁地表明该国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该指标的计算式为Aij=Xij/Xwj。

二、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本文选取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代表发达国家, 韩国和香港代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与我国进行对比。在时间段的选取上, 选择了1997~2007年为计数阶段, 考察最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主要的服务行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具体情况如表1。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 (UNCTAD) 的数据库整理计算得出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总体服务竞争力在9个国家和地区中最弱, 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版税和许可证服务排名倒数第一, 只有旅游处于前列, 具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低于德国和美国, 但由于在建筑、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具有比较优势, 从而使得按照贸易量比重加权后的RCA指数超过这两个国家。日本在旅游、建筑和专利服务, 韩国在运输和政府服务方面的优势使得他们的总体RCA指数高于我国。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 (UNCTAD) 的数据库整理计算得出

(二) 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服务贸易通常分为三大重要类别, 即运输、旅游和其他 (包括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文体娱乐和其他商业服务8项) 。其中第3项大都是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服务项目。我国与其他国家主要的服务行业CA指数比较如表2所示。

表2结果显示, 我国服务贸易行业CA指数的国际排名落后于发达国家。2006年我国运输业的CA指数为-0.24, 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所考察的9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最后。我国旅游业的CA指数为0.17, 在9国和地区排序中名列第3, 说明我国旅游业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并不十分乐观。在包括金融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行业在内的其他服务贸易行业的CA指数方面, 我国为0.05, 在9国和地区排序中名列第4, 处于中等水平, 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还有待提高。

(三) 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的国际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 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还不是很高, 最多只占到3.90%, 其比较优势并不明显, 但从时间序列上观察可以得出,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明显处于上升过程, 竞争能力正逐渐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7年的1.78%增加到2007年的3.70%, 增长了近3倍, 世界排名也上升到2007年的第7位。这充分反映出,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服务贸易总体上竞争力不断增强。

从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较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增长也很突出。1997年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最后一位, 大大落后于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 至2005年就已经超过韩国和中国香港, 最近两年我国的服务贸易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已经逐步拉开了与韩国和中国香港的差距, 甚至超过了意大利。在发展中国家中,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也是最快的, 11年中提高了2.12个百分点。虽然目前我国是惟一排名在前10名的发展中国家, 而且已经表现出良性的发展势头, 但是要看到我国的服务贸易市场份额与美英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数据库和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1997-2007) 整理计算得出

三、结论

通过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以及对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考察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各部门的竞争潜力与竞争实力, 综合上述指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 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较弱

我国的服务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具备竞争优势的, 虽然服务贸易竞争力近年来上升的幅度越来越大, 但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 竞争力还很弱, 尤其在服务贸易质量上。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 尤其是英美发达国家的经验, 用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 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处于劣势

在大多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我国都不具备竞争优势。例如, 金融、保险、咨询和专有权等领域, 指数都较低, 说明竞争劣势非常明显。不仅如此, 我国贸易量大的都是运输、旅游等低附加值的产业, 而这些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正在逐步萎缩。相反, 在全球服务贸易中欣欣向荣的商业服务行业, 我国的国际参与程度非常低, 如金融、通讯、电影等。保险、咨询虽然贸易额比较大, 但基本是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完全没有出口竞争优势。

1.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急剧滑坡, 说明在银行业逐步开放的情况下, 外资商行强占我国本土市场的规模程度远远强于中资银行的对外扩张。脆弱的我国金融业如何应对全球竞争是我们必须对应的严峻挑战。

2.通讯行业在最近几年的竞争力也在逐步下滑, 可以看出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贸易保护逐步消除的趋势下, 我国原先享有垄断地位的通讯服务商需要改进其经营方式, 未雨绸缪。

3.专有权利使用费、特许费和保险这两个行业一直竞争力较弱, 没有任何改观。由于这涉及我国司法和社保体系的改革, 这种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困难重重, 所以短期内它们的国际竞争力应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尤其是保险业, 国家宏观调控使其经营模式的不确定性极大, 例如保监会对其销售产品种类的限制、对其投资品种的限制等。未来大金融格局的出台, 如保险银行证券混业经营、协同监管等都有可能对金融保险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三) 产业竞争力分析——劣中取次劣

我国具有竞争力的项目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从CA指标上看, 在我国的服务贸易中, 大额贸易项目中具备出口竞争力的是旅游、计算机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而缺乏出口竞争力的是运输、保险和专利。在小额贸易项目中, 具备出口竞争力的是建筑、广告和电影, 而缺乏出口竞争力的是通讯、金融和咨询。

1.旅游服务业的优势

旅游服务比较优势较为突出, 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是开展得最好的, 也是开放程度最高的。我国的旅游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中上游位置, 尤其是入境旅游, 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三大指数在近几年基本处于波动中有所上升的状态, 说明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渐提高。旅游业是我国服务贸易中有优势的产业之一, 是增加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2.建筑服务业地位提升

建筑服务业在最近几年地位有所提升, 三大指数表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 尤其是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较快发展, 使该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现已发展成为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优势产业之一。

(四) 有潜在竞争力的幼稚产业

1.电影、咨询的竞争力在逐步好转, 说明这些行业正在逐步走出国门。尤其是电影行业, 随着我国打击盗版力度的加大以及国产商业片的兴起, 中国电影传媒行业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2.计算机服务业的竞争力提升也体现了我国科研总体实力的提升, 这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外包效应, 因此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潜力, 这和最近几年国家的政策扶持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外包就其本质来说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大批的软件从业人员只能从国外拿到底层的项目, 通过机械重复的劳动而赚取微薄的利润。因此需要考虑如何由单纯的外包出口转向品牌出口。

摘要:在研究了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基础上, 从RCA和CA指数以及国际市场占有率三个指标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中外比较分析的方法找出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优势行业和潜在优势行业, 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傅京燕.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特征的国际比较及提升对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8 (3) :31-35.

[2]吕世平, 范蕾.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 2006 (2) :20-22.

[3]鲁晓东.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济探索, 2007 (10) :23-27.

国际竞争 篇5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国际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

土木工程 1004班 王见祥

【摘要】:当今时代是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能孤立与世界之外,关起门来搞建设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否则只能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之中败下阵来,湮没于历史。所以我们必须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逐渐培养自己的国际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当然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更有义务来这样做,因为我们接受了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培养,相较于其他人群我们有更多机会和条件来接触国际的前端思想与事物,只有我们武装了自己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建设祖国的大潮中更多的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祖国以更加文明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思想 实践 创新 合作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一.内心深处要认识到国际意识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性

(一)解放思想坚持党的领导

我们都懂的一个道理,思想正则目标明确,所以说端正思想问题是一切事情办好的前提条件。[1]一个忙忙碌碌的富人要比单纯的穷人更可怜,富裕和贫穷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看法,财富、光荣、健康也不像拥有者所说的那样美好和快乐。是好是坏全凭自己的感觉。对自己感觉满意的人才会高兴,而不取决于别人是不是对你满意。

1.改革开放的成就表明我们要解放思想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30多年了历程,这30多年的巨大变化我们都是可以看得到的。国际形势在以90年代的苏联解体结束了两极格局,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邓小习近平总书记以深远的眼光告诉我们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同时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我国也加入了WTO组织,与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日趋加强,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国内政治体制逐渐完善,经济上通过不断努力逐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现在,在社会改革方面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伟大命题不断提出,是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在文化方面,我们与国外的交流日益频繁,在潜移默化中我们吸收了很多先进的文化,使国内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2.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的思想堡垒

这些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国家从来都没有放弃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我们要时刻惊醒,如“茉莉花革命”等等,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整个的国际大环境,在接受外来事物的时候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决不可以全盘的接收,我们在培养国际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来作为自己的思想堡垒。

一.落实培养国际意识与国际竞争力的方法(一)实践出真知做好国际交流与国际竞争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告诉过世人,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所以在我们培养国际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的过程中也不能例外,我们不仅要在理论的层面上来了解国际,按照固有的思维来看待世间的变化,要通过自身的切身体会来看待。我想我们需要做的有很多,以下应该是对我们的作用有很大帮助。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1.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培养自身国际意识

首先我们应该养成爱看新闻的好习惯,因为新闻不仅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和眼界,而且可以在无形中把我们培养成具有很高情趣的人,有利于我们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今社会我们了解信息的手段除了广播电视外,还有网络等。然而我们还是处在学习阶段,我们看新闻不能没有节制,没有时间节制,否则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影视剧的欣赏来培养国际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我们要有目的的看一些国际上优秀的影视剧,让我们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通过比较鉴别,培养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做一个合格的世界人和一个永远的中国人。然后,我们在大学阶段可以有很多机会认识很多国外留学生,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和条件,应该主动大胆的与他们交流培养自己的国际心态,放眼世界,开拓眼界,提升境界。

2.大学生应树立人才竞争全球化意识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必然会导致人才竞争全球化,人才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只是简单的在某个企业,或某个城市与其他人进行小范围竞争。现在的人才必须面对整个人才市场的竞争,这个人才市场是跨区域的,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开放的,面向国际的,所以具有国际竞争的人才才能给企业带来全球的竞争力。

(二)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

1.创新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

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我们要充分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2]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倡导学术诚信,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2.我国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不足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我国大学生目前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创新兴趣,二是缺乏创新思维,三是缺乏创新毅力,四是缺乏观察能力。我们大学生要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训练,特别是思维上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时,至少要做到三点:(1)选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容易缭绕在一颗树上无法散开。(2)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3)鼓励自己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3.我国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不足

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时间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但它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调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作为大学生应该刻苦学习深入钻研,积极主动地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成功推行自主创新伟大战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合作更具有竞争力

1.合作成为获取成功的利器

当今和未来世界,没有综合就没有创造发明,没有综合就没有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没有综合就没有未来。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一项研究成果都需要跨学科、跨部门人才的通力合作,任何一项跨地区、跨部门的研究都需要研究者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和高度的协调能力。更需要那些具有广博知识和精湛技能的综合型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开始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智力的综合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造就更多的综合性人才。为了适应这种社会需要,许多专业性学院正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3] 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 要被人一脚踢开的。

总之,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初步完善,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的社会;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是一个交往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机会更多的社会;是一个正在逐步向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迈进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要求大学生必须要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最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学科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有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对己、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既具有自尊、自重、自爱的独立人格,又具有尊重、理解、宽容和学习他人的美德;既具有民族自尊和爱国主义精神,又具有尊重、理解其他民族的宽阔胸怀和帮助贫穷落后国家的国际主义精神;既具有高度发展的认知能力,开拓创新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又具有勇敢承担风险的事业心和敢于承担重任的社会责任感,并且能够脚踏实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变革自我的创造能力。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4]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未来是个未知的概念,但我们相信未来是美好的。21世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世纪,而小康社会是全社会都在从事教育、全民都参与学习,通过学习发展个性,提高素质,改善生活质量,逐步向学习化社会过渡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新教育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叉,创造全方位的教育发展环境。这种发展环境就是要保证社会上每个人时时处处都能接受教育,连续不断的进行学习。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是为了发展自身个性,创造美好生活,学习本身成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学习的内容不只是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现实的技能和本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要预测、设计和创造未来。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就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去迎击挑战,去发展自我。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竞争社会中去拼搏,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参考文献

[1] [蒙田《蒙田随笔集》

[2] 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 [3]艾思奇 《大众哲学》 [4]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5]胡锦涛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

中国布局国际标准竞争 篇6

2009年9月11日,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暨“感知中国”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传感网是指通过大量多种类传感节点组成自治网络,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提供感知信息服务的智能综合信息系统。Forrester等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1,下一个万亿级的信息产业将是物物互联。凭借技术与产业的10年积累,以及当初与国际同行同时起步的“同发优势”,中国成了国际传感网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将可能在这个新领域取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中国传感网标准工作组的成立,标志着在这场决胜未来的标准之争中,我们将集全国之力,力争让世界采纳“中国意见”。更重要的是,这次中国对传感网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部署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标准竞争之路上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标准之痛

加入WTO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5000多亿美元猛增到2008年的2.5万亿美元。但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的贸易结构造成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缺乏定价权,往往是出口量越大,其单价被购买方压得越低,巨额的贸易带来的是微薄的利润。同时贸易结构中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较低。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例,在出口贸易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重虽然逐年上升,但是到2006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只有29%。相比之下,据世贸组织统计,早在2000年,世界前十大出口国和地区的产品平均高新科技含量已达40%。

在我国市场经济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薄利多销是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理念和经营策略,企业长期停留在低利润的竞争阶段,现在逐步进入了销售额大幅度增长,利润逐步下降的发展困境之中。不得不承认,当我们还在以廉价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外资,希望能够以市场换技术的时候,发达国家甚至已开始从技术战略发展上升到标准战略,并手持标准利器大行其道。猛然间,我们发现自己未来的发展已经受到发达国家所制定标准的束缚。面对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的标准控制,缺少自己主导的国际标准和标准发言权的中国,以世界上几乎最廉价的劳动力、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承受着巨大的污染赚取低廉的加工费,而掌握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只需一纸标准或专利技术合同,就可以抽走绝大部分利润。最生动的例子便是DVD面临的出口困境。中国DVD企业每出口一台自有品牌的DVD产品要向DVD专利持有人缴纳大约20美元的专利费,而每台DVD的出口价格已经跌到29美元。再如,一台售价79美元的MP3,被收走45美元的专利费,留给中国企业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利润比为30∶1。跨国垄断企业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强化自己对产业链的控制,攫取产业的绝大部分利润。美国的微软、英特尔和日本的索尼等都在标准上大赚特赚,最为典型的是高通公司。作为一家出售知识产权的公司,他将自己1400多项技术全部申请专利,然后将这一套解决方案申请为国际标准,通过标准许可

费用、产品专利费用、芯片等三种形式坦然获得巨额收入。

标准滞后是巨大的市场利益

产品标准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与生活生产相关的每一个产业都有无数规则控制着其发展。比如电信、网络、钢材、饮料、物流,等等。在国际上,每一个行业标准的背后都会有一些企业的影子,比如摩托罗拉、因特尔、可口可乐、沃尔玛,这些巨头往往通过提高自身的企业标准,来推动产品和技术升级,进而推动行业标准升级。追求产品高附加值是企业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提升技术,领先行业从而制定标准。技术标准就像是一种游戏规则,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能够有效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获得最大的利益和生存空间,进而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甚至成为行业的定义者。对于新进入者和跟随者而言,没有标准,将永远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缴纳昂贵的学费。标准之争其实是市场之争。

在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的中国市场,竞争已经开始超越品牌竞争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充分,仅仅依靠优秀品牌的塑造还不够。只有掌握了标准才算是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但是,企业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切不可急功近利,应该循序渐进。没有产品质量标准及管理控制的一流水平,就不可能参与产品标准的制定。只有一流企业才能生产出一流产品,也才能代表所在领域的最高水准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所以关键还是在于企业“内功”的修炼。标准化还能降低企业采购、经营、贸易和研发成本,减少风险承担;有助于企业合作,形成战略联盟;避免企业对单一供货商的依赖性以及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信任度,等等;同时也促进产业内其他企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企业标准的有效实施也推动了国家标准战略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往往通过内部标准化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产品技术,制定标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参与制定标准,一方面是要提高企业对于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标准制定与修改的速度,从而促进行业发展。世界标准发展如火如荼,而且正成为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核心筹码,甚至可以危及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标准之惑

实现标准领域的成功并非一日之功。发达国家的标准形成总是遵循着先开发技术,后申请专利,然后大量专利组成一个解决方案形式的模式。大型企业在竞争中往往通过提高自身的企业标准,来推动产品和技术升级,进而引领行业标准升级,从而在形成的产业标准中占有先机,进一步取得对市场的把握和利润的终端控制。在标准这一点上,大多数中国企业从技术到标准整个环节上做得不尽如人意,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技术升级和改造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在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国际上通常采用R&D(“研究与开发”)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国的R&D水平体现着一国的经济实力,一个企业的R&D水平,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国际上的著名企业都把R&D视为企业的生命,无不投巨资于R&D。据资料显示,1996年,通用汽车(GM)的R&D经费为64.13亿美元,占销售额的5.6%;朗讯的R&D经费为41.19亿美元,占销售额的11.6%。我国的海尔集团也是靠R&D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不到1%,相比之下主要发达国家达到2.5%~4%的水平。另外,中国消化吸收再创新费用与引进技术费用的比例为7%,也远低于日本、韩国1000%的水平。研发投入不足造成了基础技术的缺失,没有基础技术作为支撑,就更谈不上制定更具复杂性、系统性和高层次性的产业标准了。

二、企业的专利申请和保护意识淡薄。许多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发出技术之后不申请专利而使这种知识产权白白流失。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有几千家,其中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这种情况在中医药行业表现得十分突出。中医药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屡被不当占有。以色列人向美国申请了“治疗消化性溃疡和痔疮的中药组方”专利,并于2002年获得授权,权利要求涉及口服给药、直肠给药的所有剂型。这意味着,我国出口的同类中药一旦在美国市场上出售就构成侵权。申请者在专利说明书中承认组方来源于上海出版的《中华本草》英文版。2002年,青蒿素被美国掌握并申请了专利,迅速实现了产业化。实际情况是,青蒿素是世界卫生组织承认由中国发明的一种治疟疾的新药,但没有申请专利。中国因此每年至少损失2亿~3亿美元的出口。

三、企业对制定标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界有一种说法,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以自身标准为基础,承担国内国际标准拟订任务并通过审定和颁布实施,才是最优秀最值得信赖的企业,能成为国家甚至是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代表了在该领域的最高水准。但在我国,由于企业的标准战略意识的缺乏,加之制定标准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致使许多企业并不积极主动。我国的标准化机构是政府部门,多数标准的制定也是由政府为主导。强制性标准的数量远远超过自愿性标准的数量,原因在于本来应该是市场主体的企业无法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主体错位使得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动力不足。

四、标准的形成方式落后于市场需求,标准制定过程中企业参与度较低。我国制定一项产品标准都是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再针对产品特征来制定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这种“先有产品后有标准”的模式是总结性的、滞后的,不能反映市场的未来需求,更不能对产业起到引导作用。而在当今技术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应该是“标准先行”。欧美国家的做法是:首先,一些企业发现了一些从来没有被发现的先进技术或工艺后,就进行保护性专利注册;然后,各个拥有核心专利或对产业有重要影响的公司走到了一起,在经过标准的程序后,形成的标准组织进行标准的制定,最后才落实到产品。在政府进行强制标准这样一种体制下,一些标准征求意见的范围比较窄,没有更多生产企业参与标准的制定,不能广泛反映主管部门、生产、应用、科研、检验等方面的意见,对不同意见不能进行很好地协调,使得标准的出生就不具有广泛性,没能符合大多数企业的利益,从而招致企业不满,限制企业的发展。

中国标准之路

截至2006年底,在17000多项国际标准中,由我国起草被批准的只有20多项,加上现在起草正在进入审批程序的共计50多项,只占到3‰。而在中国20000多项现行国家标准中,有6500多项是采用国际标准转化而来,转化率近40%。积极探索标准之路是中国企业和政府不得不面对的战略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现在和未来;谁缺失标准,谁将永远没有话语权。标准战争兴起,发达国家纷纷调整自己的标准战略:美国专利商标局在2002年发布了一份《21世纪战略纲要》:专利商标局要发展成一个以质量为核心,工作效率极高,对市场反应灵敏的组织,以支持市场驱动型知识产权制度;欧盟建立了统一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各国技术力量、资金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协调和一体化,促进企业之间的结盟;2002年,日本政府知识产权战略会议发布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口号,在日本全社会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国际竞争 篇7

一、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标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是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反映了一国某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比例提高说明出口竞争力增强。用进出口数据计算各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结果如表1所示。

1. 从表1可知,美国的该指标均在14.9%以上,八国中保持最高地位。美国的货物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及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均排名世界第一。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其具有强大的货物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及发达的旅游服务市场。法、意这一指标都保持在5.2%以上,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法国,基本接近7%,是全球旅游大国。英、德均介于3.7%~4.6%之间,处于中游位置。其中德国在入境游方面,最大的海外客源市场是美国。2001年因“9.11”事件美国出境游暴跌,冲击了德国入境游市场,使其该年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偏低。2002年之后有所恢复。日本和加拿大的指数偏低。尤其是日本,其国际竞争力处于最弱的地位,旅游经济不够活跃。中国处于中游地位,该指标尚未突破4.5%。可见中国在旅游贸易方面与发达国家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国际竞争力不够雄厚。

2. 从年度变动趋势看,美国的指数以较大幅度逐年下降。2001年的“9.11”事件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旅游业遭受重创。受经济疲软和恐怖主义等不安全因素的影响,美国旅游业损失巨大,目前回升缓慢。法、德、日则呈现逐年缓速上升趋势。加、英、意保持相对平稳状态。中国的该指标则波动中缓慢上升,但2003年受“非典”影响,大幅下降。到2004年,我国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恢复并有突破性发展,旅游外汇和国内旅游收入达824亿美元,入境人数达1亿人次、出境游人数2885万人次。2005年,国际市场占有率恢复上升到4.3%。

(二)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是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表示一国该产业或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以及净出口或净进口的相对规模。指数为正,说明其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在世界市场中,是此类产业或产品的净供应国,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指数为负,则表明其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出口竞争力较弱。指标值为-1表示该产业或产品只进口不出口,+1为只出口不进口,若为0,则为水平分工,说明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互换。从出口角度来看,该指标值越接近于1,国际竞争力越强。用进出口数据计算各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竞争指数,结果如表2所示。

1. 从表2可知,日、加、英、德的指数均为负值,是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净进口国。其中,日本指数最低,出口竞争力最弱。其次是德国和英国。2000年英国是世界第五大旅游国,旅游收入占世界旅游收入的4.6%。但2001年之后,受口蹄疫危机的困扰和“9.11”事件影响,其旅游业遭受历史上少见的重创,指数一度下跌到-0.36。2001年赴英外国游客数量较上年下降了9.4%。2002年,国际旅游收入下降到279亿美元。全球经济疲软更使其旅游业雪上加霜。近期英国旅游业已渐渐复苏。加拿大的指数在这四国比较中相对最高,出口竞争力相对较强。目前加拿大旅业已开发出六大主要客源市场和五大产品系列。入境游方面,客源市场主要依赖美国,2000年其国际旅游收入60%来自美国市场。2002年赴加的美国游客增长了3.5%。然而,全球经济动荡、美国“9·11”事件及阿富汗战争仍影响着加拿大的旅游贸易发展,致使其贸易竞争指数偏低。美、法、意的指数均为正值,即为出口专业化。说明这三个国家都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其中,意大利指数最高,出口竞争力强,法国次之。美国相对较低,其指数尚未突破0.2。中国该指数虽均为正值,但其值不高,一直徘徊在0.06~0.15之间,说明中国虽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但其出口竞争力仍然相对较弱,与旅游服务贸易发达国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2. 从年度变动趋势看,美、德该指数变动较小,呈平稳状态,其旅游贸易出口竞争力较稳定。法国和加拿大则缓慢下降,说明其虽是出口强国,但竞争力逐年有所削弱。意、英在近六年中呈大幅波动状态,说明该两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都不稳定。中国、日本则一直处于上升态势。日本上升较明显。中国也上升平稳,出口竞争力逐年增强。主要原因首先是安全因素,大部分国际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把“个人安全”放在首位,而中国是世界上较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其次是三峡产品热销成为带动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动力。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一国某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其剔除了国家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一国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若指数小于1,说明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指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对于服务贸易,若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极强;指数介于2.5~1.25区间内,则表明国际竞争力很强;指数介于1.25~0.8区间内,则表明国际竞争力较强;当指数小于0.8时,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用进出口数据计算各国旅游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结果如表3所示。

1. 从表3可知,美国的指数最高,表现出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是世界经济发达大国。而且其客源市场有保障,与加拿大、墨西哥毗邻,地缘优势使近距离流动成为其国际旅游市场的主流。此外,美国拥有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发达的旅行社业和饭店业。显然,美国是国际旅游市场上最具比较优势的国家。这也是其旅游业高度发达的原因。法、意的指数基本上均超过1.25。其中意大利的指数相对较高,说明其在旅游贸易方面也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意大利的丰富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而其政府历来重视发展旅游服务贸易,每年都拨出专款,并鼓励旅游投资。因此,其旅游业发达,旅游收入是弥补国家收支逆差的主要来源。而法国的指数除2001年外基本处在1.25~1.38之间,说明其也具有相对比较优势。法国的旅游接待条件,从起居设备、饮食到服务质量均属上乘,拥有各类饭店近2万家,约50万间客房,占世界客房总量的4.9%,大小旅行社3800多家,使其旅游业具备高度发展的条件。英、德、加的指数均小于1。其中,英国的指数相对较高,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除2001年外,其余年份的指数值均超过0.8。2005年更是接近1。相对而言,德国和加拿大的比较优势较弱,指数值一直徘徊在0.4~0.65之间。尤其是德国,均在0.5以下,在旅游贸易方面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日本的指数六年来一直徘徊在0.1~0.34之间,比较优势是八国中最弱的一个。中国的比较优势处于中游位置,指数介于0.6~1之间,在国际市场上有相对比较优势和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作为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和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品位、繁多的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品种齐全、选择性多的旅游产品,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中国政通人和,安定的政治环境给我国发展旅游贸易提供了保证。与境外航线的不断开通,航空运力的持续增加,也对推动中国的入境旅游发展,特别是中远程入境游非常有利。此外,中国发展入境游采用的国家营销体制在对内整合资源、对外整体推介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

2. 从年度变动趋势看,日本和加拿大的指数缓慢上升。尤其是日本,增幅明显。美国和意大利一直处于小幅波动状态。而法、德、英则在波动中有所上升,但速度缓慢,增幅不明显。说明这五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处于较平稳的状态。中国旅游贸易的发展较不稳定,指数波动较大。除2001年有小幅上升外,从2002年起出现较大幅下滑。2003年受“非典”冲击,指数更是下滑到最低点。2003年共接待入境游客9166.2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4%,旅游外汇收入174.0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6%。2004年有所恢复,指数上升到0.71,但与2002年相比,指数值仍下降了近0.23。2005年,这一指数又下滑至0.66,说明中国的比较优势增长不稳定,无法保持稳定强势的国际竞争力。

二、结论

(一)美、意、法三国竞争力强

美国、意大利和法国在八国比较中,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最强,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处于领先位置,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美、德、加三国发展快

英国、德国和加拿大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潜在的发展空间较大。日本发展相对滞后,在旅游业的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

(三)中国的旅游

中国的旅游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中游位置。三大指数在近几年基本处于波动中有所上升的状态,说明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渐提高。同时,其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优势不稳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国虽是旅游服务贸易大国,却不是旅游服务贸易强国,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金博轶.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

[2]冯学钢,赖坤.中国旅游业发展环境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3(7).

[3]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4]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旅游绿皮书——2003~200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CEI中国行业发展报告——旅游业2004[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

[7]陈家刚.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6.

[8]钟海生,郭英之.中国旅游市场需求与开发[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五金行业国际竞争力浅析 篇8

一、五金行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国五金行业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发展, 年工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 并吸纳了众多的就业。企业所有制结构转变为以民营为主, 企业多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地区。

多年来, 我国五金行业通过实施结构调整和品牌发展战略、建立特色区域、扩大国际交流, 正在向“专业化、现代化、集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一些产品和技术与世界同步, 在有些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8年, 我国五金行业规模以上企业7344家, 实现工业生产总值4288.89亿元, 同比增长19.48%。可以说, 我国五金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完整的五金工业生产体系, 使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五金生产和贸易国之一。我国五金产品大约有60%出口。据海关统计, 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我国五金制品的出口额达到236.49亿美元, 年均增幅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同时, 我国主要五金产品的出口增长率均高于产量的增长率, 电动工具、手工具、磨料磨具等行业的生产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 厨房电器和卫浴产品出口增速十分明显, 使得我国作为全球五金制造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稳固。

二、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 我国五金行业国际竞争优劣势分析

1、五金行业国际竞争优势

我国人口众多, 巨大的市场和多层次的需求为五金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建设, 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产品质量提高, 价格优势明显。近年来, 产业集群建设带来的区域竞争优势促进了产业竞争力升级, 产业链配置优化、现代物流等社会资源的整合, 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多渠道的市场流通体制和专业化市场的发展, 为五金产品流通提供了最便捷的通道。

2、五金行业国际竞争劣势

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低档产品的产能过剩, 无序的市场竞争使市场混乱, 同业竞争徘徊在低成本竞争阶段。五金企业主体不强, 多为中小企业, 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表现为企业个体多, 普遍不强。虽然实现了区域聚集, 但企业间的协作能力差, 集群优势还不够明显。

(二) 国际竞争指数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与该产品或服务的世界总出口额之比, 它是衡量贸易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指标, 直接表现其国际竞争力。

近几年全球五金市场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0%左右, 同期我国五金制品出口除200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 当年出口增长8%外, 其它年份均超过20%, 增幅远远高于全球五金市场的增幅。由此, 我国五金制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000年初的1%左右提高到目前的3%以上, 出口竞争力稳步上升。

虽然, 近几年我国五金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渐上升, 但与美国等几个最发达国家相比, 在全球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仍较低, 几个最发达国家占全球的份额均保持在两位数, 而我国的份额不足4%, 与我国五金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2、贸易竞争力稳步提高

从理论上说, 决定一个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竞争优势, 另一类是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可以理解为“同一产业的竞争力比较”, 而比较优势则是“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力比较”。在现实中,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相互联系的。

——贸易专业化指数 (TSC指数)

贸易专业化指数用来衡量一种商品在一个国家出口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它还可以用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同种产品的竞争力。当结果趋于1时, 表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强。

2003~2008年, 我国五金制品的贸易专业化指数从0.78提高到0.84, 反映出我国五金制品的进出口贸易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详见表1)

从表1中不难看出, 近几年我国五金制品的贸易专业化指数基本保持在0.78—0.85之间, 且逐年增长, 说明我国五金制品贸易在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燃气热水器行业的TSC指数由0.7增长到0.932, 表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理发工具行业的TSC指数由0.28增长到0.37, 竞争力有所提高, 但TSC指数绝对值较低, 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易拉罐行业的TSC指数由0.78降低为0.445, 国际竞力明显减弱。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RCA指数)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率。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出口贸易强度和专业化优势最重要的指标。如果RCA>2.5, 表明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1.25~2.5之间, 表明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0.8~1.25之间, 表明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0.8, 则表明国际竞争力较弱。

2003年, 我国金属制品的比较优势指数 (RCA指数) 为0.92, 近年来基本上保持在08~0.9之间, 属中度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应该注意到, 近几年我国五金制品的RCA指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主要是因为我国五金制品多属劳动密集型产品, 不少五金企业采取的是加工贸易方式,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这使得我国五金产业的后劲不足。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对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五金行业来说, 在比较优势相对减弱的同时, 需要依赖增强竞争优势来保持和提升本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 五金行业竞争力变化分析

1、环境竞争力提升幅度较大

1) 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我国五金行业产量居世界之首。2008年数据显示:搪瓷制品总产量52.39万吨;日用不锈钢制品总产量191.97万吨;燃气热水器总产量1077.85万个;燃气灶具总产量2758.6万个;锁具总产量148643万把。近年来, 我国的五金产品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2) 国内需求稳定

五金产品与汽车、房地产、造船、工程机械等行业的关联较为紧密。上述相关产业稳步的发展, 对五金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 带动我国五金产业向更广领域及高精尖方向发展。

3) 产业政策逐步完善

近些年, 我国在节能、环保、安全、税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扶持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 给予中小企业资金、创业、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和扶持。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五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组织竞争力有所提升

1) 产业集群稳步发展

近年来, 我国五金行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 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胶东半岛三大五金产业区, 几十个五金特色产业集群以及一批产业出口基地, 五金产业集群已呈网状分布, 并具有相当规模。

已命名中国五金产品之都3个:锁都 (温州) 、阀门之都 (玉环) 、钮扣之都 (桥头) 。已命名中国五金产业基地8个:五金制品产业基地 (小榄) 、水龙头生产基地 (水口) 、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 (新会) 、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 (温州) 、剃须刀生产基地 (温州) 、五金制品生产基地 (余姚) 、出口工具生产基地 (金华) 、丝网产业基地 (安平) 。已命名中国五金之乡 (镇) 3个:拉链之乡 (桥头) 、五金之乡 (永康) 、五金之镇 (大新镇) 。

2) 规模经济性有所提高

经过长期的发展, 我国目前约有5万余家五金制造企业, 超亿元规模的企业100余家。近几年, 我国五金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数稳步增加, 2003~2008年企业变化情况见表2。

3、创新竞争力略有提高

近年来, 创新成为五金行业发展的主题, 研发投入逐步增加, 自主创新的产品比重不断增加。例如, 我国不少大型淋浴房企业每年均投入大量研发资金, 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 产品性能和质量实现突破, 其产品还通过了美国ETL和欧盟CE认证,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家用燃气灶具和压力锅、不粘锅等行业品牌集中度日趋提高,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苏泊尔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创新, 其产品包括明火炊具、厨房小家电、厨卫大家电、相关橡塑制品等系列, 数百个品种。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100多项。

五金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与欧美公司相比, 差距依然明显。80%的欧美公司都有研发中心, 多数企业的研发费用约占利润的10%。相比之下, 中国大部分五金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严重阻碍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三、中国五金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一)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升级

我国五金行业劳动密集型特征突出,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难以根本改变。由于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因素影响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兴起, 我国五金行业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出路在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推动产业的升级。只有这样, 才能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提升智力因素

目前, 缺乏专业人才已成为制约我国五金行业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 要走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道路。同时可以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 通过收购国外专业研究机构的方式提高研发水平。

(三) 推进自主创新, 实施品牌战略

目前, 我国五金行业没有摆脱以量取胜的传统发展模式, 在国际市场上过度竞争, 削弱了国际竞争力。要改变这种状况, 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品牌战略, 推进自主创新, 在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方面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注重自主品牌建设, 把产品经营上升为品牌经营, 提高抗风险能力与自身的“议价”能力。

4、发展产业集群, 打造五金产业链

我国五金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 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 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打造区域品牌, 提高整体竞争力。

5、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 为五金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出台一些有效政策, 促使企业发展中国品牌, 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如建立“创新补偿机制”, 通过实施税收减免优惠以补偿企业用于研发的成本投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进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湖南烟草国际竞争力研究 篇9

一、湖南烟草竞争实力

(一) 价格竞争力评价

同类产品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 可以间接地反映出该产品的质量与档次差别。计算公式为价格比= (出口价值/出口数量) / (进口价值/进口数量) 。它所表示的是这一时期同种商品的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较, 表明的是1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数, 即进口能力。

从进出口价格比来看, 湖南省略高于印度, 却远低于另外两个国家, 表面上看湖南省的烟草进口能力有个很好的发展趋势, 但是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烟草出口单位价值数据来看, 中国的出口单位价值偏低, 而就湖南省来看便具有更大的比较劣势了。大致可以认为湖南省的烟草进出口还处缓慢发展阶段。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湖南统计年鉴 (2001—2005) 原始数据整理计算。

(美元/吨)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STAT数据库和湖南统计年鉴 (2001—2006) 原始数据整理计算。

(二) 成本竞争力评价

烟草的种植成本收益及与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的比较效益偏低。据调查, 目前种烟的物资和劳力投入是最多的, 但投入产出效益比是偏低的。如郴州地区2004年每亩物资投入512元 (其中150元由公司、政府支付) , 劳动力投入每亩45天, 按每天工资20元计算, 折算金额900元, 而每亩产量145公斤, 亩产值1 900.95元, 实际投入效益比为1∶1.35。在物资投入的512元中, 由烟农自己负担投资的为362元, 烟农的每亩纯收入为1 540元, 除去用工折价900元外, 每亩剩余利润278元。从种烟收入与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收入对照比较, 种烟的投入产出比也是比较低的。此外, 与云南省相比, 湖南的烟草种植成本明显偏高。较世界种烟大国来说更是有待提高其种植技术, 降低成本。这些都说明湖南的烟叶在成本竞争力上还不具备一定优势。

二、湖南烟草竞争潜力

(一) 生产要素

从历年世界烟草产量变化来看 (具体见下页表3) , 十年来中国烟草产量最大, 巴西位居第二, 其次是印度、美国。就湖南省的烟草产量占全国的份额来说, 其还是具有一定优势, 但与表中另外三个国家相比, 近些年来湖南省的烟草产量优势并不明显, 且不稳定。

此外, 从烟草生产要素禀赋状况的评价来看, 中国烟草种植面积占世界总烟草种植面积的比重最大, 而湖南省的烟草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10, 说明湖南省烟草生产要素比较丰裕, 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但是, 从烟草生产要素的转换效率来看, 湖南省烟草生产的产出率是较低的, 说明湖南省烟草的种植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只有大力普及科学种烟技术, 提高烟草单位产出率, 才能更好地发挥湖南省烟草种植面积这一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单位:千吨)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STAT数据库原始数据整理计算。

(二) 国内需求竞争力评价

(单位:公斤)

数据来源:中国烟草在线。

从烟草国内需求国际化能力来看 (具体见表4) , 中国年人均烟草消费量有1.7公斤左右, 加上中国人口有13亿多, 因而, 中国国内需求国际化能力是非常强的。而且中国参与区域贸易集团足以提供进入国外市场的途径, 对外国文化是开放的和国家海外形象极大地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三) 相关支持产业要素竞争力评价

湖南省在烟叶生产加工的研制和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开发和推广应用了一大批适用烟叶生产加工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产品。“无公害烟叶”正是最近推行的一项新型生产技术。它涵盖整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烟叶无公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不只是烟草行业的问题, 还是整个大农业的问题, 烟草上使用无公害技术生产, 能够减少污染, 改善土地营养, 其他农作物也会相应受益;反过来, 如果仅烟草上应用无公害技术, 而整个大农业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 无公害烟叶生产也难以保证。

(四) 制度环境要素竞争力评价

湖南是农业大省, 而烟叶生产又是湖南农业生产中的一大特色产业。一直以来, 湖南烟叶以气香质好、吃味醇厚、各种化学成分含量较适宜等特质受到普遍欢迎, 成为全国烟叶的主产区之一。早在2001年, 湖南省就明确了烟草农业标准化工作思路和基本目标。近几年来, 湖南各地区相继引入并推行烟叶质量管理体系, 使烟叶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追溯和过程控制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此外, 湖南省质量技监局和湖南省烟草专卖局 (公司) 充分利用行业优势, 从标准化入手, 把各项先进科技成果、管理手段转化为标准, 认真实施, 跟踪监督, 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全省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的提升。为优化基层烟站的工作流程, 规范工作行为, 湖南省烟草专卖局 (公司) 还制定了《湖南省烟站管理规程》, 并在烟叶产区试行, 为加强基层管理尤其是烟叶标准化工作提供了保障。

三、提高湖南烟草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鉴于近年来湖南省烟草的出口结构出现不适应世界出口水平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湖南烟草行业增长方式中找原因。从目前的出口方式来看, 湖南省的卷烟出口基本上依赖单一的传统贸易方式, 通过经销商实现在国际市场的销售, 对市场缺乏控制力, 在市场运作上处于被动地位。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造:一是增强市场意识, 适应市场需求。二是节约资源, 降低成本。要加强内部管理监督, 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要加强预算管理和控制, 降低成本费用, 提高资金利用率。三是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二) 整合品牌, 形成合力

要想提高价格竞争力, 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国家政策的变化。如今在新一轮的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调整中, 全国卷烟工业企业将继续整合。湖南中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就必须保持和丰富“白沙”、“芙蓉王”、“芙蓉”三大品牌的竞争优势, 在今后即将开展的跨省重组中谋得主动。从而使各类品牌得到整合, 形成更强的合力, 最终提升湖南烟草综合竞争力。

(三) 树立信心, 继续投入中东、南美市场

CMS测算结果得出近年来湖南省烟草的市场结构出现了不利情况。因为湖南烟草进出口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规模, 与湖南周围临近的几个省份相比较, 也没有特别的比较优势。所以我们应该对症下药, 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 加大对市场的投入, 寸土必争。配合市场需求, 提升品牌的质量和形象, 牢牢扎根于市场, 占领了市场就是我们企业今后国际化的资本和基础。

(四) 协调和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作为卷烟生产大省, 湖南卷烟的销售呈现出国内强、国外弱的局面, 很大程度上与我们自己的战略规划有关系。卷烟出口在企业里究竟应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如何确定国内、国外的比重和难度系数, 让国内外达到和谐发展的局面, 是我们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有了这样一个方向指导, 才能明确, 什么是我们要努力争取的, 什么是应该放弃的。生产企业要给国际市场拓展部门一个平台, 让他们找到发力点。此外, 要进一步发展与重点省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五) 加强出口卷烟科研实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国际市场复杂多变, 要想配合市场、满足市场的需求, 这就需要有强有力的科研实力作支撑, 能经常改进我们的产品。因此建议生产企业配备专门的国际市场的研发拓展力量。中国的烤烟型卷烟在海外所占卷烟消费市场份额简直微乎其微, 市场容量受局限, 出口前途可想而知;而混合型卷烟是湖南省的弱项, 无论从品牌、质量还是市场接受程度来看, 很难说是国际大品牌的对手, 因此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可以考虑跳出卷烟分为烤烟型、混合型类的圈子, 利用湖南省的烤烟型优势, 迎合市场对混合型的需求, 创出新式口味卷烟, 让两种类型的消费者都能接受。既而凭湖南烟草的科研实力, 在国际市场上独树—帜, 确立一个出口强势品牌。

参考文献

[1]金赔, 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52-61.

[2]裴长洪, 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4) :11-15.

[3]孙林, 赵慧娥.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7) :18-21.

产业国际竞争力文献综述 篇10

一、国内外推崇的理论基础

(一) 波特及其著名的“钻石理论”

波特全面宏观的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一个认识。他对不同的国家地域间和不同的产业间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 深刻描述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四大内生变量包括国内的基本生产要素, 国内消费群体的需求, 互补或者替代性产业, 企业战略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构造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框架。

(二) 竞争力过程理论广受推崇

世界上部分经济学家将产业国际竞争力与数学机理有效地结合, 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该理论到中国后, 得到了有效的加工和升华, 充分考虑了产业的自生生存环境, 将公式有效地改变成产业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过程。

二、国内外不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一) 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而每个国家由于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农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正是这些差异带来世界上农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对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兴趣和研究, 从而推动了国际竞争力在农业中的运用。

1. 国外对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许多专家学者都运用了国内资源成本 (DRC, Domestic Resouree Cost) 这一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对外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论述。Muprhy (1987) 对欧洲八国的乳品业进行了分析, 从分析中不难得出爱尔兰、荷兰等国的比较利益最高。Cheng Fang (2002) 则集中比较了中国部分地区和美国中部区域的包括大豆、玉米以及生猪在内的生产成本间存在的差异, 中国主要靠劳动力的价格占据优势。巴布新几内亚小农场林产品的因货币贬值这一国家经济环境的因素变动的相关分析是由C.A.Kann Parina, E.M.Flemnig (1999) 做出的。Aye Aye Mon等学者则是利用DRC和敏感性各自的特点对缅甸的黑豆和绿豆做出了相关分析。

以上这些专家都得出了比较类似的结论:通过不断缩减成本可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力, 并且缩减成本的可操作性比较强。

2. 国内对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钟甫宁等 (2000) 提出了中国各主食的国际竞争力, 稻谷产量在有所下降的条件下, 仍然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认为小麦和玉米辅之以适当进口比较为宜。陈永福 (2001) 对我国的蔬菜做过简单绩效分析中日与美日蔬菜贸易差距显著, 值得关注。孙立新、秦富、白人朴 (2002, 2003) 前卫的提出中国正在丧失大豆的系列比较优势。官梅 (2004) 对我国的油菜产业做过研究, 并充分研究了其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专家学者们对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依托传统贸易进行的研究, 除此之外, 各位很乐意将中国加入WTO作为宏观经济环境进行考虑, 考虑的理论需要进一步更新。

(二) 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金融业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在国际竞争力中具有较大的说服力, 现代社会的国际竞争力不能仅仅看实物性国际贸易, 金融的融资融券, 资金的有效运用在国际竞争力中不可估量的魅力。

1. 国外对于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国外的金融国际竞争力主要是由于三次巨大的金融危机, 引发人们对于金融行业竞争力的充分思考, 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金融危机带给国家的损失和灾难的基础上进而加强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的。保罗·克鲁格曼 (1979) 等经济学家就提出对基本经济因素的控制能够抗拒金融危机, 从而是金融业迅速发展, 提高国际竞争力。羊群效应 (Herding Behavior) 、传染效应 (Contagion Effect) 等在第二次金融危机时被提出。而第三次则提出了道德风险论 (克鲁格曼, 1998) 、金融危机传染论 (考德莱斯, 1998) 等相关理论, 重点强调金融过程中的中介力量。

国外的学者们对于金融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都紧密围绕了三次巴塞尔协议的巨大改革和完善, 但正是巴塞尔协议的三次巨大变迁才成就了现代意义的银行等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2. 国内对于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罗春燕 (2008) 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做了简单的趋势分析, 表明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前景比较可观。郑展鹏 (2009) 则是对中国的金融业与美国等大国的金融业进行了比较分析, 对二者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 阐述了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无独有偶王静 (2008) 在其文章中也对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与美国进行了比较研究和说明。

以上学者的观点虽然有一些代表性, 但他们只分析了一部分金融的国际竞争力, 它们主要倾向与研究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情况, 而对商业中存在的金融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大多是忽视其的存在。

(三) 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旅游业市第三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际间的密切联系直接带来了国际间旅游的发展和繁荣,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于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有效地研究。国际方面要比我国的研究早些年, 理论比较成熟。上世纪60年代世界局面渐趋稳定, 经济形势缓和, 世界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 旅游学家和经济学家对于旅游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 国外对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K.Wober等人明确提出欧洲旅游需求的概念, 是旅游需求影响了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RD.foed (1982) 对美国的旅游也进行了分析, 支出收入水平等因素对于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N.Lei Per (1979) 认为, 一个旅游区域发展的好坏与客源地、目的地、旅行的路径和旅游产业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R.Mcintosh和c.coeldner (1989) 产品竞争引入旅游业, 提出产品竞争的信息指向的概念。W.Schertler (1998) 将信息技术与旅游结合, 以提高旅游的国际竞争力。

以上学者们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对于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理解更加深入细化, 由单一逐步走向成熟, 统计、经济学、心理学也被大量的引入到旅游业的国际竞争中来, 但是较为完整的旅游业国际竞争体系并没有形成。

2. 国内对于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中国学者们对于旅游业的观点主要是几个不同的学说, 例如旅游资源说、区域旅游的持续发展等。但国内的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使用模型单一, 主要用资源导向型等, 信息、技术等可以大量的借鉴和引用。

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总结

学术界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中的产业研究范围很广, 以上只是提及了凤毛麟角的一小部分, 诸如医药卫生、教育、文化产业等一系列产业学术界都有所涉猎, 但是这些研究之间都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仅仅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可以探究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

(一) 文献主要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一般性的论述

从大量的文献不难看出对于竞争力问题许多学者仅仅只是局限在提及或者一笔带过, 主要考虑的是该产业的现状及可能发展的趋势, 对于如何打造出具体可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讨论的相对较少, 没有形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体系, 各成整体。

(二) 学术界还鲜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专著

上一篇:管理和应用下一篇:大学生灾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