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功能与意义

2024-06-15

语言的功能与意义(精选七篇)

语言的功能与意义 篇1

1 语言形式、意义和功能结合的重要性及理论依据

1.1 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看

在语言学研究史上, 索绪尔首次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划分了语言学研究的不同领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而言语就是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对语言的使用。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王德春, 2010::11) 。当代语言学不再把语言体系作为语言学的唯一研究对象, 研究重点从结构转入建构, 从语言体系、言语活动和言语机制三个方面认识语言现象的本质, 注重言语研究, 进入建构语言学阶段。

建构语言学认为, 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语言体系在使用中变化发展。语言的使用就是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选择语言材料, 组织话语, 完成交际任务。人们在交际活动中逐步掌握语言体系, 在言语交际中建构话语、理解话语。这就是说, 语言结构和语言建构是相互作用的, 结构离开建构就不能适应社会交际, 语言体系就显得贫乏。语言学应该在继续研究语言结构体系的同时, 更多地研究建构规律, 研究建立话语和发展语言结构的规律。而学习外语时则要在言语交际中自觉地逐步掌握语言体系, 进而自觉地不断提高言语能力。所谓在言语中掌握语言体系, 就是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自觉地逐步掌握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但掌握外语体系并不是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 而是为了不断提高言语能力, 从而达到完成交际任务的目的。通过言语学习语言, 再利用语言来学习言语, 如此循环往复, 相互推进, 就使语言学习和言语学习取得成果。 (王德春, 2010:35-61)

在外语教学中, 各种关系的处理也服从于语言和言语总关系的处理。正确处理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是外语教学的关键, 也是处理好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语言功能关系的关键。让学习者理解并明摆着三者之间的关系, 也是他们掌握好一门外语的关键。

1.2 从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看

近十几年来, 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 人们掌握第二语言与掌握母语有着基本相同的顺序。也就是说, 人们头脑中有一个“内置的大纲”, 学习者有自己掌握语言的内在规律。教学无法改变人们头脑中的固定的语言习得顺序, 学习者并不是按照教师预设的语言顺序掌握语言的,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意义上而非语言的形式上。因此, 按照语法难易顺序排列大纲进行的教学是没有效率的。

另一方面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 成人及青少年已经失去了儿童学习语言的内在能力, 与母语的“自然习得”不同, 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时, 是一种在教学指导下的语言习得。在这种学习中, 仅靠大量接触正确地语言输入是不够的, 也就是说仅仅是自然地接触语言是不够的, 仍然需要学习者去注意语言的形式, 如词汇、习惯用法、语法结构、语用方式等。但是, 语言学习的烟酒茶哼歌也同时表明, 单一的语法知识记忆并不能确保语言的正确使用, 也不能确保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犯语言使用错误。也就是说, 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并不意味着就能正确的使用其学习的语言。即使学生可以背诵对应的语法规则, 依然不能在实际的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语言进行合理的使用。这表明语言预付规则的学习与语言的使用是两回事。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上, 通过不断的接触与语言语义相关的语法规则以及交流机会来对不同情境下不同的语境进行持续的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在合适的机会上使用对应的表达方式, 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的语言使用系统。具体的实践证明, 在充分掌握语法知识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的交际可以有效的提高你语言的流利程度, 并能够显著的增加学习者使用语法的准确程度。因此, 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注意语言的使用形式, 解决其中存在的语言使用问题。

2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形式、意义与功能的结合

2.1 概念与定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的语言教学方法, 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所谓“任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生活中所从事的各种各样有目的的活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 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 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任务也包括各种增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练习活动。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定义可以看出, 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去表达有意义的思想, 去完成任务, 而不是仅仅把思想集中在语言本身的结构形式上。 (龚亚夫, 2003:52-53)

2.2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原则与特点

任何一种外语教学法都有自己的教学原则。这些原则体现了教学法倡导者对于语言的本质、语言学习规律的认识及相应的教学理念。任务型语言教学从不同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原则, 主张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其中“形式与意义的结合原则”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它强调语言的形式与语言的意义必须结合, 语言的功能与语言的结构密不可分, 而语言的意义与形式则是学习的基础。要让学生学会用语言做事情, 不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是行不通的。学习者应该清楚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关系。任务的设计必须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结合。每一阶段任务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导入性, 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 通过系列任务的训练, 能够自己进行推理和演绎, 理解语言的功能, 并在交际中进行真实运用。这样学习者就可以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同时, 培养并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龚亚夫, 2003:56-75) 。

3 结束语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倡导者认为, 在进行任务型语言教学时, 语言的形式与语言的意义以及语言的交际功能必须紧密结合。语言教学的挑战就是如何使学习者清楚地明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提出“形式-功能性原则” (the form-function principle) (Nunan, 1999, 转引自龚亚夫, 2003:57) , 明确了语言形式与交际功能之间的关系。其中, 语言的意义与形式是学习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 通过系列任务训练, 完成推理和演绎, 从而理解语言的功能, 并在交际中进行真实运用。

摘要:语言的形式、语言的意义以及语言的交际功能不仅是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也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外语教学成功的关键。以语言习得研究成果为主要理论依据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提出了“形式-功能性原则”, 强调形式与意义的结合, 主张通过完成“任务”来培养运用语言功能的能力。

关键词: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语言功能,结合,任务型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和意义论文 篇2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意义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新的理念、思想、技术等诸多方面都涌入到社会中,在这些优秀因素的促进下不仅使得社会得到快速的发展,而且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产物,是在人类学的传统下发展而来的,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更加强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性,而且立足于语言实际应用,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系统语言功能学,最早是在英国出现,是由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所创立,系统语言功能学从理论的角度出发的话,是指在社会属性的基础上,将语言当作工具来开展实践活动,而不是仅仅在思维上对它进行认识,与此同时,更加注重个别语言的分析,通过观察和统计手段来验证理论。也就是说,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立足语言的人文性和社会性,注重语言的交际,提高社会人从事社会的行为能力。

二、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认知研究

1、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背景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而其语言学理论的构成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借鉴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方面的成果,由于马林诺夫斯基在人类学研究过程中发现语言是不同的,由于受到地势、人文等因素的影响,语言需通过翻译才可以被传递,而语言的翻译最大的障碍就是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一因素。第二,借鉴弗斯的语言理论,在弗斯的语言理论中得出语言的使用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说话环境,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其所想表达的意思也就会有所不同。

第三,借鉴沃尔夫的语言相关论观点,在沃尔夫的语言相关论观点中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发现语言的内部组成与使用语言的使用者之间在哲学观和认知结构方面有着非常大的紧密联系。

由此,韩礼德所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是在这三种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创立了完整的体系。

2、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类与三大元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其内部还有很多的分类,在加上系统功能语言学集中表现在对语言系统和对语言功能的重视和关注,所以说从这一方面就可以将系统语言功能学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系统语言学,另一个就是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虽然所是由英国韩礼德所创立,但这它最早起源的是在古希腊时期,但是正处于古希腊文明大发展阶段,受到普罗塔哥拉斯和柏拉图等人语言观念的影响而有所发展,而且也提出了语言有三大元功能,分别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所谓的语言概念功能指的就是人们借助语言来讨论有关世间、事物以及周围发生的情况,语言的人际功能指的就是,使用语言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语言来进行与其他人的交往,以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语言的语篇功能指的就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怎样组织良好的语言信息,保持信息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显示信息的传递者与发送者实际所处的交际环境等诸多方面。

3、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特点分析。在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背景与分类之后,还需要对系统语言学的特点有所了解,才能从更加深入的角度去真正的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属于功能语言学收稿日期:的分支,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是较为全面的,其研究的范围涉及了诸多个方面,有语言学、词汇学、语法学、语境研究等多个方面,这一显著的特点使得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理论方面较为全面;

第二个特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实用性,可以将其用在多个方面,像外语教学、翻译研究、文体分析、计算机应用等多个领域,可以说实用性是较为广泛的;

第三个特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历史较为长久;

第四个特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较强的社会使用性,更好的帮助人们在社会的发展中,人际的交往中可以处理的更好,促进双向发展。

三、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不足之处与意义的研究

1、系统功能学语言的不足之处。在了解系统功能学的发展背景、分类以及特点之后,还需要了解系统功能学存在的不足,只有将这几个方面全部的了解之后,才算是做好了对系统功能学的认知。因此,系统功能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从系统功能学家的角度来看的话,使用语言的人民在使用的过程中已经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听的人只需要对所听到的语言进行稍加的分析,就可以明白讲话人所讲的意思,往深层次角度来说,通过讲话还可以体现人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背景,而韩礼德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学理论并没有对对如何发现和确定间接言语行为的会话含义做出解释,就会使得系统功能学理论在这一方面缺乏客观衡量标准,使人无法得以证实。其次,很多人在讲话时都会有一语双关、言外之意的意思,而系统功能学理论在这一方面却是极力避免,其主张的是通过话语明白说话人的意思,能说明语句的基本功能,并不能解决话语含义这个问题。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并不总是用标准的陈述句来回答问题以及提供信息,因为人的思维是活跃化,所以讲出来的话更不可能跟机器人一样有标准的说话形式,很明显的系统功能学理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不全面的。

2、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互补。在上述的不足之处我们可以看到,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尽管发展的时间较长、包含的理论也多,但是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与此同时,这一理论在认知领域缺乏对认知的关注而备受批评,因而也就出现了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强调的就是对认知的看法,认为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强化语言的作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在系统功能学的存在的不足之处中已经提到了,由于人类具有活跃的思维性,不可能如同机器人一样有固定的说话模式和说话语句,在加上现实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人们要借助语言去把这种变化识别出来,因此语言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经验与方式的传递者。所以说,由于认知理论学强调机制的多样性,侧重将人的认知与身体经验的互动,从而构成相关的语义,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相互结合,以达到互补,促进发展。

3、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研究。在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整体认知之后,就要明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意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所研究的重要内容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意义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两大特点。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对意义的阐述主要为:语言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庞大系统,它体现了以意义为基础的语言深层聚合关系,体现了语义层、词汇语法层以及音系层,体现了语言的意义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坚持意义的语境论为,语言是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际交往的方式之一,可以说语言的使用,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人类的生产生存,都是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简单的来讲,就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教育领域中的意义为例,来简单的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在教育领域中,更多的适用于偏文科性质的学科,由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将语言学与语义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相互联系在一起,使得能够在这一理论的作用下对文章进行更好的解读,更为全面的对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更加深刻的弄懂文章所想表达的含义,从而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背景、写作思想等多个方面。这不仅是对于本国语言的学习有帮助,更多的是对学习第二语言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也成为教师所开展诸多方法,如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所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在教育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教育的发展是意义重大。

四、结束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适合用于很多方面,并且可以促进事物的进步与发展。这一项理论自从被英国语言学家所创立,在发展的洪流之中不断的更新与变化,在现代的发展中很多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不是很清楚,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本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做出简单的探讨,对这一理论在发展背景、内容的分容、所具有的特点、存在的不足之处,在认知领域的发展以及所以及相关的意义方面进行相关的阐述与分析,希望能够促进系统功能语言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梅。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下中外语篇研究[J]。语文建设,2016,(23)。

[2]陈瑜敏,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意义”[J]。外语教学,2016,(05)。

[3]郑海岩。浅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及理论框架[J]。中华民族博览,2016,(08)。

[4]刘晓玉,霍琳。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不足[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02)。

[5]张长颉。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意阐释中的应用[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2)。

语言积累的意义与途径 篇3

一.积累与语文学习

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逐渐聚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说的就是不断积累,熟练技能的道理。当代作家叶文玲在谈到第一次写作成功的体验时说,“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这些话说出了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至关重要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把积累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课程总目标中提到,“(义教阶段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阶段目标中提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2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3-4年级),“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5-6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7-9年级)。上述目标阐述形成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积累“体系”:分级说明了积累的来源(课内外阅读、生活实际),积累的内容(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古代诗词),积累与阅读体验、生活实际、审美情趣的关系。

二.积累与生活实际

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来看,积累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书本(课内外阅读)与生活实际。但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偏废。从文艺理论上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作家们更注重的是阅读“社会人生”。事实上,生活中每天发生的、媒体报道的新人新事、新风新貌永远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极其口语化、大众化的鲜活灵动的语言,又是学生写作克服“学生腔”,做到语言生动贴切的最好实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列举的这些媒介和载体无一不来自生活实际。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早在前几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大语文教育”观点: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科书在编排方面也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这一精髓。义教阶段第四学段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第二单元编排了一个“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理解“生活处处有语文”,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要注意吸收和积累社会生活的新鲜用语。教师在指导这项活动时不能把它仅当作一个阶段性的活动安排,而要把它的要旨和方法贯彻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会积累语言。

三.积累的具体途径

1.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是学生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总目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7-9年级阶段目标);并在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推荐书目。在具体的指导时,教师还应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学期计划、学年计划、假期计划等)、阅读效果的物化管理(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规范学生课外阅读行为。

2.在诵读中积累

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

3.在搜集中积累

搜集功能在信息社会体现得无处不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义教阶段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搜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接触搜集。学生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媒介和载体显现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这种搜集活动发生在随时随地,形式比较灵活,学生积累到的是鲜活灵动的生活语言。

二是分类搜集。学生按一定的专题从各种语言载体中搜集语言信息,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搜集吟咏花草的有关诗词。这种搜集有一定的限制、目的,难度较大。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实现了同类语言材料的链接。

4.在交流中积累

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因为有交流就有兼收并蓄,学生花很短的时间(相互交流的时间远比独自探索的时间要短)积累到了不同的语言信息;有交流就有辨伪存真,在辨析和取舍中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另外,交流活动带来的彼此认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语言积累以外的另一层妙处了。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如摘抄笔记、心得体会)等形式。

5.在运用中积累

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不会运用的积累再多,也只能算个“两脚书柜”;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具深沉厚重。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①词汇积累的运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词汇积累的编排自成体系,第四学段(7-9年级)的教科书在每篇选文后的中到出了要求掌握和积累的词汇——“读一读·写一写”,编排意图不仅仅是正音(读一读)、书写(写一写),而更重要的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让学生不断地丰富语言。教师在指导可要求学生“说一说”(选用单个词语或多个词语组合口头造句)、“用一用”(选举多个词语进行情景语段写作),通过这些训练使文本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②生活语言的运用。

学生搜集到的生活语言,也要在运用中积累。具体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生活语言,并在写作讲评中设立语言大众化、生活化的评价标准,师生共同讨论、评点。通过这些训练使生活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③优秀诗文的运用。

学生诵读的优秀诗文也要运用到写作中去,主要做法一是让学生多做诗文改写、续写之类的练习,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文的意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二是在写作中准确引用、阐发诗文意蕴,在运用中加深对优秀诗文的品味。通过这些训练使文化沉淀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只有“积跬步”——不断地积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

语言积累的意义与途径 篇4

一.积累与语文学习

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逐渐聚集。“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都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事实上, 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 形成技能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 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 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 不可或缺。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清·孙洙) ”, 说的就是不断积累, 熟练技能的道理。当代作家叶文玲在谈到第一次写作成功的体验时说, “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 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 这些话说出了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至关重要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把积累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课程总目标中提到, “ (义教阶段学生)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阶段目标中提到,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1-2年级) ,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语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3-4年级) ,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 (5-6年级) , “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7-9年级) 。上述目标阐述形成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积累“体系”:分级说明了积累的来源 (课内外阅读、生活实际) , 积累的内容 (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古代诗词) , 积累与阅读体验、生活实际、审美情趣的关系。

二.积累与生活实际

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来看, 积累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书本 (课内外阅读) 与生活实际。但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 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事实上, 读懂“生活”, 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 更加不可偏废。从文艺理论上说,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作家们更注重的是阅读“社会人生”。事实上, 生活中每天发生的、媒体报道的新人新事、新风新貌永远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极其口语化、大众化的鲜活灵动的语言, 又是学生写作克服“学生腔”, 做到语言生动贴切的最好实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例如:……, 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 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 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 等等。”列举的这些媒介和载体无一不来自生活实际。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早在前几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大语文教育”观点: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科书在编排方面也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这一精髓。义教阶段第四学段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第二单元编排了一个“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旨在让学生理解“生活处处有语文”, 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要注意吸收和积累社会生活的新鲜用语。教师在指导这项活动时不能把它仅当作一个阶段性的活动安排, 而要把它的要旨和方法贯彻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 在生活中学会积累语言。

三.积累的具体途径

1.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 是学生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总目标) ,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7-9年级阶段目标) ;并在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推荐书目。在具体的指导时, 教师还应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 (学期计划、学年计划、假期计划等) 、阅读效果的物化管理 (摘抄、概括、心得) 等方面规范学生课外阅读行为。

2.在诵读中积累

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 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 (段) , 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 (段) 。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 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 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 帮助学生消化理解, 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 最终形成积累。

3.在搜集中积累

搜集功能在信息社会体现得无处不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 (义教阶段学生) 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搜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接触搜集。学生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媒介和载体显现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这种搜集活动发生在随时随地, 形式比较灵活, 学生积累到的是鲜活灵动的生活语言。

二是分类搜集。学生按一定的专题从各种语言载体中搜集语言信息, 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 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搜集吟咏花草的有关诗词。这种搜集有一定的限制、目的, 难度较大。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实现了同类语言材料的链接。

4.在交流中积累

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 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 俗话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 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 因为有交流就有兼收并蓄, 学生花很短的时间 (相互交流的时间远比独自探索的时间要短) 积累到了不同的语言信息;有交流就有辨伪存真, 在辨析和取舍中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另外, 交流活动带来的彼此认同和成功感受, 又是语言积累以外的另一层妙处了。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 (如摘抄笔记、心得体会) 等形式。

5.在运用中积累

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 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不会运用的积累再多, 也只能算个“两脚书柜”;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具深沉厚重。在教学中,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1) 词汇积累的运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词汇积累的编排自成体系, 第四学段 (7-9年级) 的教科书在每篇选文后的中到出了要求掌握和积累的词汇——“读一读·写一写”, 编排意图不仅仅是正音 (读一读) 、书写 (写一写) , 而更重要的是语言材料的积累, 可让学生不断地丰富语言。教师在指导可要求学生“说一说” (选用单个词语或多个词语组合口头造句) 、“用一用” (选举多个词语进行情景语段写作) , 通过这些训练使文本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2) 生活语言的运用。

学生搜集到的生活语言, 也要在运用中积累。具体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生活语言, 并在写作讲评中设立语言大众化、生活化的评价标准, 师生共同讨论、评点。通过这些训练使生活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3) 优秀诗文的运用。

学生诵读的优秀诗文也要运用到写作中去, 主要做法一是让学生多做诗文改写、续写之类的练习, 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文的意趣和意境, 并有所创新;二是在写作中准确引用、阐发诗文意蕴, 在运用中加深对优秀诗文的品味。通过这些训练使文化沉淀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Chapter1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篇5

一.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大学语文主要培养的是(C)。A、背诵 B、书写 C、语感 D、文采

(往年考过)2.(镜像问题)王蒙的(A)这部作品给使他被错划为右派。A、《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B、《青春万岁》 C、《春尽江南》 D、《中国天机》

王蒙写作的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校园小说是(C)。A、《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B、《语言的功能和陷阱》 C、《青春万岁》 D、《恋爱的季节》

王蒙的第一部作品是()。A A.青春万岁

B.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C.班主任 D.青春之歌

3.《人论》是(D)的作品。A、笛卡尔 B、黑格尔 C、笛卡尔 D、卡西尔

4.“幸福”一词在中国的广泛使用源于(C)国家的影响。A、美国 B、德国 C、苏联 D、日本

5.(镜像问题)“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是(C)的作品。A、李白 B、李贺 C、李商隐 D、李隆基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是李商隐的作品。(是)

(往年考过)6.“言不尽意”最早是(B)意识到的问题。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屈原

下面(C)最早提出了言不尽意的观点。A、王蒙 B、苏轼 C、老子 D、孔子

(往年考过)7.红色文学的主题是(C)。A、爱情 B、青春 C、革命 D、农村

8.(镜像问题)“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是(B)的名言。A、巴金 B、汪曾祺 C、郭沫若 D、矛盾

(往年考过)“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社会生活”是(C)的观点。A、康德 B、萨特

C、维特根斯坦 D、尼采

(往年考过)“语言的局限就是我们全部世界的局限”是(D)的观点。A、马克思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D、恩格斯

(D)提出了“如果说不清楚就说明没有想清楚,如果写不清楚就说明没有说清楚”。A、王蒙 B、徐志摩 C、臧克家 D、闻一多

(A)曾说过写小说就是写语言。A、汪曾祺 B、王蒙 C、普罗普 D、林风眠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的、直接的现实”是(D)的观点。A、弗洛伊德 B、王蒙 C、郭沫若 D、恩格斯 9.(镜像问题)辨认色彩最强的是(B)人。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美洲

中国人辨别色彩的能力强于欧洲人,是因为汉语中表示色彩的词汇非常丰富。()我的答案:×

10.《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是毛泽东的作品,这篇文章的语言是面向(B)群体。

A、知识分子 B、农民 C、工人 D、官方

(往年考过)11.小品《主角和配角》反应了(C)时期两种群体力量的博弈。A、抗战 B、大跃进 C、改革开放 D、现代化建设

12.小品《主角和配角》体现了语言和(C)的关系。A、思想 B、意义 C、权力 D、情感

13.蒋介石在大陆第一次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电视剧是(D)。A、《闯关东》 B、《席卷大西南》 C、《亮剑》

D、《长沙保卫战》

(往年考过)14.《热血、辛劳、汗水和眼泪》是(D)的演讲。A、希特勒 B、斯大林 C、毛泽东 D、丘吉尔

《热血、辛劳、汗水和眼泪》是()时期的演讲。C  A 法国大革命  B 一战  C 二战

 D 解放战争

15.(D)真正带来了长篇小说的繁荣。A、毛笔写作 B、钢笔写作 C、沾笔写作 D、电脑写作

16.(B)因写作京剧《沙家浜》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A、王蒙 B、汪曾祺 C、丁玲 D、艾青

17.下面诗句中的月亮不代表思乡之情的是(A)。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8.王蒙总结了语言的三种功能,其中不包括(B)。A、交流功能 B、区别功能 C、推动思想功能 D、浪漫功能

19.《侠客行》中,只有不识字的小孩认出了蝌蚪文,这体现了语言的(D)。A、言不尽意 B、言过其实 C、可替代性

D、对思想的束缚

20.老一辈的人不懂玛丽苏、大叔控等词的意思,体现了语言(D)。A、是交流工具

B、是表达感情的媒介 C、具有大众性 D、具有时代性

21.(镜像问题)艺术的真正魅力来源于(D)。A、觉悟 B、修养 C、艺术技巧 D、语言技术

艺术的真正魅力来自于语言。我的答案:√

22.下面词语被语言赋予时间流逝感受的是(B)。A、月亮 B、流水 C、桃花 D、梅花

23.下面不能体现时间是空间的隐喻的是(C)。A、一顿饭的功夫 B、从前

C、9点10分 D、自古以来

24.毛泽东发表文章团结广大群众抗日时使用的语言是(C)。A、严肃正规的语言 B、冷静的语言 C、市井化的语言 D、有逻辑的语言

25.下面不能体现语言中包含着权力的是(B)。A、青年特指男性

B、俄罗斯的叙事诗很长 C、小老婆 D、叫花子

26.红色文学的主题是()。C A 爱情 B 青春 C 革命 D 农村

27.美国“垮掉的一代”反抗的是(C)。A、政府 B、体制 C、父辈 D、战争

28.下面不能体现语言性别歧视的是(A)。A、女人不能骂人 B、默认青年为男性

C、女人没有按照正常人类的形式被命名 D、生男孩是可好,生女孩是也好

29.(镜像问题)下面不属于演讲技术特点的是(D)。A、感染性 B、单向性 C、共谋性 D、冷静性

演讲需要从几个方面增强感染力,其中不包括(C)。A、感情 B、独语论断 C、道理

D、自我打动

30.语言的权力效益体现在(D)。A、让人觉得屈辱 B、让人觉得愤怒 C、让人觉得激动 D、以上都是

31.下面不能作为公共象征的是(B)A、热血 B、电脑 C、长城 D、五星红旗 我的答案:B(往年考过)32.《日喻说》是(A)的文章。A、苏轼 B、韩愈 C、柳宗元 D、杜甫

33.黑格尔提出,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D)。

A、劳动 B、思维 C、情感 D、语言

(往年考过)34..王蒙认同语言工具论的提法。我的答案:×

35.王蒙提出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语言。()我的答案:×

(往年考过)36.《语言的功能与陷阱》是王蒙的一篇演讲词。我的答案:√

(往年考过)37.语言会激发思想,但也会扼杀人的创造力。我的答案:√

38.语言的“狗屎化效应”指语言说得多了,语言往往就失去意义了。我的答案:√

(往年考过)39.语言规定了种种瞬间的体验,甚至可以创造其本身不具有的意味。我的答案:√

(往年考过)40.在文学创作中,永远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我的答案:×

(往年考过)41.语言不需要表达对象,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我的答案:√

(往年考过)42.演讲是一种公共话语行为。语言组织总是暗含着鼓动性和说服性。我的答案:√

43.在演讲中,理性的说服比感情的感染更有效。我的答案:×

44.(镜像问题)语言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否则会产生消极的后果。我的答案:×

45语言来源于生活,不能脱离现实。()我的答案:×

(往年考过)46.语言本身隐藏着权力,本身可以影响我们的认识和思考。我的答案:√

(往年考过)47.一般来讲,作家的理论思考能力都很好。我的答案:×

48.语言有帮助思想、推动思想的功能。我的答案:√

(往年考过)49.语言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否则会产生消极的后果。我的答案:×

50.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社会生活。我的答案:√

(往年考过)51.语言本身隐藏着权力,本身可以影响我们的认识和思考。我的答案:√

52.作家写作都是事先在脑子里构思好情节大纲才开始写的。()我的答案:×

53“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体现了言不尽意的魅力。()我的答案:√

54.任何时候言过其实都会让人反感,要尽量避免言过其实。()我的答案:×

55.不同的语言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地位。()我的答案:√

56.语言可以催生感情,即使是哈哈大笑也可能传递悲凉的情绪。我的答案:√

57.市场社会的代表语言就是官方语言。我的答案:×

58演讲中主体置换的目的是改变听众的利益需求。()我的答案:×

59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很多时候会受到语言的影响。()我的答案:√

60虚假提问能够增强说话的气势。()我的答案:√

61画国画的对墨色的分辨能力要强于画油画的 我的答案:√

63语言的形式可以决定语言的内容。()我的答案:√

64蒋介石在大陆第一次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的电视剧是《长沙保卫战》

我的答案:√

(往年考过)65从语言的使用上来讲,使用反问句去询问他人,通常是不礼貌的。我的答案:√

(往年考过)66在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里,言论自由是社会得以正常运作的基石,正是因为倡导言论自由,因而也就排除了贵族或特权阶层的存在可能,毕竟言论自由不等于言论特权。

我的答案:√

67王蒙曾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举了诸葛亮斩马谡的故事,这个例子说明的是语言的哪个陷阱?言过其实

68王蒙曾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举了阿Q和徐志摩分别向吴妈示爱的例子,作者意图要说明语言的哪种功能?修辞

69王蒙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举了“失空斩“的例子,用来说明语言的哪种问题?言过其实

70王蒙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举了”轮扁斫轮"的例子,用来说明语言的哪种陷阱?言不能达意

广告图形在广告中的功能与意义 篇6

[关键词] 广告设计;图形语言

【中图分类号】 J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358-1

在信息传播学中,人类信息主要是由图形信息和文字信息两种形式所组成。图形信息的容量往往是文字信息的数百倍,一条需要长篇大论才能叙述完整的文字信息,只需借助一组图像就能完成。因此,对于信息传播活动而言,广告图形形式具备最简洁、最迅速的传达优势。

一、广告图形语言的構成法则

广告图形是将审美理念和实用功能结合统一起来的创造性表现,它不同于一般绘画多视点的造型活动。广告图形表现除遵循一般形式美的构成法则之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视觉艺术的特殊构成规律。

(一)抽象与单纯。人们由一个自然物象中所产生的视觉形象一般经历三种反映过程:一是物理反映,即视觉对物象的光、色、形、质的映入并在视网膜上成像;二是生理反映,经眼部肌肉的扩张与收缩并锁定物象和有意义的内容从而获取信息;三是心理反映,有意识地将到达大脑皮层的刺激信息进行视觉经验分析并作出判断。对那些未提炼加工的自然物象形态原型,人们称之为具象形态;对已经过真实视觉而进行提炼加工的人工形态,则称为抽象形态。好广告一次只述说一件事,传达一个信息,单纯是好广告的基本要素。从视觉感知效果上看,单纯最为注目,也最易识别;从记忆规律上看,要想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握图形印象,就必须抓住其最典型的特征形态,从现代生活节奏上看,人们置身于效率的现代社会中,更需要一些单纯的图形符号来调节感知,平衡心态。

(二)多样与统一。在广告图形视觉表现中多样统一是构成形式美极为重要的法则之一。现代工业大批量的“同质化”产品生产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结构,要求广告设计朝着系列化表现方向发展。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图形传达中应注意把握好多样统一的形式法则。处理好视觉构图的主要部分和从属部分的关系,是实施统一法则的前提。一般情况下遵循主要部分视觉优先,从属部分顺以协调,两者和谐统一的原则。

(三)调和与对比。宇宙万物都存在着即调和又对比的互相关系。有调和才有秩序 ,有对比才有生气。当一幅广告图形的局部与整体之间互相适合时,自然和谐的美感产生;当局部与局部之间互相呈现出视像上的对比时,彼此不同的特征更为显著。调和不仅易于产生视觉认知,更能影响形态表现。在广告图形表现中常用的调和对比主要有:形状的调和对比、色彩的调和对比、空间位置的调和对比。

(四)节奏与韵律。一切不同要素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云开日出产生节奏韵律美。在广告图形中节奏韵律表现为形态的强弱大小、色彩的浓淡寡艳、视觉的反差对比以及机理的粗细亮暗等。在图形构成中韵律主要表现有:重复律、渐变律、起伏律等。

二、广告图形语言的功能

(一)广告图形是最易识别和记忆的语言。广告如果没有形成对受众的记忆,信息传达等于失效,而记忆的基础首先是识别,广告图形是由形象、色彩、风格、形式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其独立的视觉特征和视觉感染作用使它成为最易识别和记忆的信息传播形式。正是基于对形象语言这一功能的认识,所以才广泛将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设计)运用于提高企业及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战略之中。

(二)广告图形是超越国度障碍的世界语言。在人类学研究中,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其视觉生理构造与大脑神经系统的连接关系都是一致的,所以人类的视觉感知方式和感知结果是一样的。无论使用何种文字语言的国家与地区,其公共指示标识、交通标志以及广告图形,都能让不同的语言、不同国家的人迅速识别。因此在广告设计中图形的语言就成为全世界共同理解的语言。

(三)广告图形是最具准确性和说明性的语言。在文字传达中往往因其语言的抽象性和接受者自身的理解能力,方式上的不同使信息概念相对模糊、走样。比如一部文学著作对人物的描写淋漓尽致、细腻入微,但对其角色的具体形象,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联想塑造。广告设计是通过图形对客观物象绝对再现或展视,使信息传达形式最具准确性和生动性。广告设计是一门说服艺术,要让人们信服某一事物或某一观念,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展示事物存在的证据,展示观念予人于益的事实。因此在广告设计中图形语言的视觉直观展示比文字形式的陈述更具说服力。

(四)广告图形是最具情绪感染力的语言。视觉因素对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所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抗拒的。视觉形式的客观性、具体性、准确性以及特有的心理刺激作用,综合起来可以传达许多容易意会、不易言表的信息内容,如诱人的食欲、喜庆的气氛、悲沉的情调、科幻的奇妙以及对材质的感受等。通过广告图形真实的展示甚至夸张的表现,能够调动受众的视觉经验,刺激其心理效应。

只有传达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使信息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结合,才能构成图形媒介的完全价值,使用广告图形语言传达信息并使之兼有社会精神文明文化教育的功能,设计才具有最完整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琏年,黄吉淳.广告艺术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章国利.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浅谈音乐艺术的功能与意义 篇7

关键词:音乐艺术,功能与意义

引言:

音乐艺术能经历千百年的流传而经久不衰, 除了人类对其特有的喜爱与重视, 更是因为音乐艺术对于人类有重大的教化作用与其他功能, 对于人类精神层次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陶冶人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功能。本文即是针对音乐艺术对于人类发展的功能与意义所作的探讨与分析, 希望能够对音乐艺术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一、音乐艺术的发展

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可谓是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发展阶段, 今天我们单简述音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音乐艺术的正式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上古黄帝时期, 当时音乐艺术有了最简单的演奏工具与形式, 随后经过古时期各朝各代的传承与发展, 在音乐表演形式与音乐种类方面都有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音乐艺术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社会环境, 经过社会环境的演变, 也逐渐分离出来众多的音乐流派与不同门类。直到近代以来, 中国的音乐艺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并且在世界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的大的背景下, 中国的音乐艺术发展也有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音乐艺术对于个人发展的功能与意义

(一) 音乐艺术对个人艺术技能的培养作用。音乐艺术作为艺术技能的一个重要形式, 对个人的发展作用首先体现在其能丰富人的个人的艺术技能, 音乐艺术通过对个人长久而深远的影响与熏陶, 能够提升个人对于音乐艺术的感知觉能力, 甚至能够逐渐培养出人的对于音乐的创造能力, 音乐艺术本身作为一项艺术种类的学术技能, 其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就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掌握了音乐艺术中的具体知识与内在的方法内涵, 相当于又学到了一项新的技能与本领。对于提升个人的艺术技能而言是一项重大改进。

(二) 音乐艺术对个人情操的陶冶作用。音乐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感觉上的享受与陶冶, 能够对个人情操的培养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音乐教学在艺术范畴中属于美育教育方面, 通过音乐教学能够提升学生个人的自身文化素质, 增强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发展水平, 而且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发展创造力, 增强学生创新力的过程, 音乐专业的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智力发面的开发水平, 提升学生的个人情操, 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一个良好的提升。

(三) 音乐艺术对个人欣赏力的提升作用。另外, 在音乐专业的学习过程中, 音乐其自身具有的独特魅力, 能够对学生个人的文化欣赏能力有一个很好的提升作用, 音乐能够让听者在聆听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愉快、舒坦的心理反应。从而从思想品质上对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进化作用, 而且在音乐的教学中, 学生能够从音乐艺术中获得一种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这种影响会深入学生的内心, 从本质上对学生个人有一个精神的净化过程。

三、音乐艺术对于社会发展的功能与意义

(一) 音乐艺术对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促进作用。音乐艺术同其他艺术种类一样, 在一定程度上也归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划分范围, 在特定的时间音乐艺术的发展也要经受所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的发展也可以称为是对一个特定时期内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缩影, 因而音乐艺术的良好发展状态, 也就意味着所处时期内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相对比较稳定。

(二) 音乐艺术对社会精神层次的陶冶作用。音乐艺术的主要功能与作用表现在它对社会精神层次的整体陶冶作用上, 音乐艺术可以算作是一种精神听觉上的享受, 而且音乐的影响功能主要表现在对音乐的欣赏聆听过程中, 以其特有的感召力能够平复人的繁杂心情, 培养人的稳定舒缓情绪, 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层次。而且音乐艺术也可以视为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积极产物, 其发展势必能够对人类社会精神层次的陶冶有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音乐艺术作为一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在艺术文化领域的伟大创造, 可谓是真正的艺术瑰宝。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美丽与特点, 征服了千千万万人的感知觉神经, 长期以来被人们喜爱并加以传承。音乐艺术之所以经久不衰的缘由, 一方面来自于其对人的感知觉产生的重大吸引力, 另一方面因为其对人类发展的重大功能与意义, 能够更高地提升个人的文化素质, 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因而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精神文化建设领域的一个经典瑰宝, 能够承载更多人的喜爱与欣赏。

参考文献

[1]付文娟.论音乐艺术的功能[D].河北大学, 2004.

[2]胡凯.浅谈音乐的功能与旅游[J].通俗歌曲, 2013, (04) :6-8.

上一篇:演出心理下一篇:童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