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背景

2024-06-22

介绍背景(精选十篇)

介绍背景 篇1

1. 历史:“写作背景”曾经长期占领语文课堂

“写作背景”在语文教学中曾经很重要。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课文的教学流程基本都是固定的:先是揭题, 接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最后才是文章解读。“写作背景”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长期以来, 语文课都存在“政治化”倾向, 而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常常被忽略, 真正属于语文的东西太少。“写作背景”之所以“走红”, 正是受当时政治大环境的影响。现在看来, 从“写作背景”入手来学习一篇文章, 很容易就将文本与政治、与时代链接起来, 且无需对文章再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解读。在“政治第一”“思想挂帅”的时代, 这是紧跟时代, 体现教学“先进性”的一条捷径。然而这种将“写作背景”作用推向极致的做法, 对语文教育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往小处说, 容易让学生忽视文本内容, 让他们不会解读文章;往大处说, 会让学生产生语文课就是思想品德课的错觉, 从而使他们缺少欣赏文学之美的能力。

2. 现状:误读新课程理念, 让“写作背景”失宠

语文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后, 特别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这让不少教师产生了误解, 以为从此不要文本的解读, 可以不要“思想性”了, 于是就自觉地将“思想性”与“工具性”和“人文性”对立起来。因为历史的教训让大家认为, 再像过去那样强调“思想性”, 语文课就缺少了语文味, 课堂就有被异化的危险;教学中还强调“思想性”, 就会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 成为观念落后的标志。于是与“思想性”息息相关的写作背景, 也就无可奈何地失宠了。

3. 态度:对不同文本的“写作背景”要区别对待

无论是把“写作背景”推上天, 还是把它踩入地, 这两种态度都走了极端, 都不可取。儒家文化中的“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取的路径。所谓“执两用中”, 是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 采取适宜的办法。具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就是要辩证地来看待和运用写作背景这项教学资源。有些文本具有最完整的自足性, 其写作背景与文本的关联度较低, 我们就可以将背景隐去, 毕竟背景并非走向文本阐释之门的唯一路径;有些文本, 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 与背景的关联度较高, 我们就要适时适度地引入写作背景, 为文本的解读找寻一把匹配的钥匙。不同的文本就应该区别对待, 不能一概而论。“执两用中”是我们处理写作背景资源的正确导向。

4. 操作:学习传记类文本要特别强调“写作背景”

传记类文本与一般的文本相比, 具有更大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无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是触动学生的心灵, 挖掘文本对于生命的关注问题都是应该的。因此, 对于这一类文本, 我们在备课时需要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扩展文本的信息容量。在教学中要调用相关的背景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唤醒语言的生命, 增强文本的真实性力量。例如, 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淘气小浣熊》这本书, 学生在整体阅读后, 很容易了解故事的梗概——一个名叫斯特林·诺斯的小男孩, 孤苦伶仃, 没有妈妈, 爸爸也经常不在家。他不得不与宠物为伴。斯特林渐渐发现, 围绕在他周围的是这样一群活宝:古板的圣伯纳犬、各种猫、一家臭鼬和一只乌鸦。有一天, 他又在森林里发现了一只小浣熊———“小淘气”。于是他全新的生活开始了……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小淘气”长大了, 已经不适合做宠物了, 于是, 它决定去寻找自己的生活。故事在结尾处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小淘气”的最终命运是怎样的?如果此时教师引入后续的背景材料, 更有利于释放这一传记文本的真实力量。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诺斯在世的时候, 人们最爱问的就是这个问题。尽管诺斯后来再也没有见到过“小淘气”, 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仍然坚持兑现了12岁时作出的承诺:不猎杀、不围捕任何鸟类和其他动物。人即文本, 文本即人, 作者言行一致、热爱动物的情怀, 更能感动读者。如果我们再告诉学生, 1992年, 斯特林·诺斯社团买下了诺斯儿时在威斯康星埃杰顿与“小淘气”共同住过的房子, 并成立了一家博物馆, 学生是不是更会对文本产生强烈的信任感呢?是不是会在心中升腾起某种与文本中的情境相遇的强烈期待呢?后续背景的导入, 能够让文本变得立体、丰满起来, 最大程度还原全部的真实, 让传统文本成为富有活力的真实学习情境。

除传记类文本需要调用写作背景之外, 对于那些和现在的学生生活有“隔阂”的文本, 也需要调用恰当的背景介绍。因为这样有助于让学生跨越时空, 将冰封的文本尽快地消融。

讲师背景介绍 篇2

宋洋先生

工商管理学士

睿瞳企管公司培训中心总监 睿瞳企管公司首席培训师 讲师 实战系统销售技巧与营销专家 北京大学MBA总裁班高级讲师

北京锡恩辽宁黄埔训练基地决胜终端专题高级讲师 贵州益佰医药集团黄埔基地指挥

河北太平人寿“鹰计划”工程项目经理

历年经历: 历经中外合资企业、国营股份企业、民营企业十余年的淬炼,曾在民营企业集团中任副总经理、部门经理、人力资源总监、培训讲师等。具有从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等丰富的工作经验,扎实的管理理论功底,了解和深谙各种性质和类型的企业特点。

服务企业: 中国网通海尔集团 中石油 中外运 顶津食品 黑龙江省测绘局 辽宁省委党校 黑龙江省委党校平安 国美集团 龙煤集团 中国建设银行 哈尔滨空中交通管理局 中国农业银行 黑龙江邮政储汇 沈阳606研究所 哈尔滨703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应化所 远大购物中心 农垦总医院长春国商集团惠普方太厨具 中国劲酒 KFC 招商银行 中保财险 哈工大 华林佳通 蓝星石化 南方航空 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 中邮普泰 华为集团 哈兽研 用友软件 哈药集团 贵州益佰医药集团 海洋王照明 嵩山食品 神州数码

宋洋观点:竞争优势的拥有必须先经历如冠军成功前的艰苦训练,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已不能只依赖自我的激励与修炼,专业的训练将在最短的时间内令团队获得效率,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核心课程:

打造高执行力的营销团队 员工职业化训练 促销管理与策划

狼性营销技巧训练 大客户销售技巧 决胜终端—店面销售技巧

【客户留言见证】

 宋老师的课程是我们听过的最实在的课程,希望下一步宋老师能帮助我们专门开发一些新的课程,感谢宋老师!

——冰城牧业总经理赵友  宋老师能把100人的课程上得如此活跃、实战,真是不容易!这样的课程应该多听,我们会把相应的课程推荐给其它招行。……

——招行张经理

 最有价值的是老师的归纳和总结变成每个人的自我行动承诺和计划。我可以应用到具体工作里。

背景介绍 时机要好 篇3

背景就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现实环境,它包括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等。在教学中,适时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打破时空的阻隔,更好地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作者的感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背景材料是语文教师教学的一大“法宝”,大多数教师会选择在授课初始时,认为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但笔者却认为长期这样,势必会削弱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能力,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那什么时候介绍为宜呢?笔者认为应因文本而异,选好时机,发挥背景资料的最大价值。

一、欲铺垫激趣,选在导入时

有些文本的时代背景如果不在课前介绍,则会使学生理解困难;有些文本的写作背景则包含着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这样的文本都可以选择在课堂导入时介绍背景。前者能为课堂教学作知识性、情感性的铺垫,后者能为整个课堂的教学激趣。如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而且牵涉到法国的历史,需要一开始就介绍背景。在课前先介绍一下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普鲁士不仅占据了这两个城市,而且还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语言改学德语。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学生才能更快地走进文本。再如唐朝诗人刘禹锡被贬官至和州,结果受到和州知县的几番刁难,半年时间令刘禹锡三次搬家,居室越来越小,前两次刘禹锡不以为然,还写下了两副对联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情怀,最后一次,他愤而写下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千古铭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这样的写作背景立刻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文本的热情。

二、欲解疑答惑,选在初读时

由于时空的限制和阻隔,有些文本在学生初读时可能会产生诸多疑惑,适时介绍写作背景可令学生豁然开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生初读时可能会想:康桥是哪里?为什么要“别”康桥?为何是“再别”?第一次“别康桥”是什么时候呢?两次别康桥的原因一样吗?作者再别康桥时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呢?这时教师出示背景介绍: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也就得心应手了。

三、欲深化中心,选在精读时

有些文本的背景不介绍,似乎也不影响学生的阅读,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肯定比较肤浅,不够深刻。要想让学生对文本的主题、思想有更透彻的了解,可以将背景介绍安排在精读文章时。如鲁迅先生的《社戏》,文章看似写了一些童年趣事,表达了对童年生活、对农村淳朴的人们的怀念,但果真如此吗?在精读文章时,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文章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礼教仍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学生身心备受摧残。少年儿童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更鲜明了,学生对文章中心的认识无疑得到了提升!在精读文本时,还可以补充介绍一些名家对作品的评价、感悟,或是作者本人所言,这样的资料补充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主题。

四、欲拓展延伸,选在总结时

有些文本,言虽尽却意无穷,教师在总结时,可抓住契机适时进行背景的补充介绍,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拓展延伸。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讲述了菲利普先生一家乘船去英国旅行,巧遇多年未见的他们误以为已成大富翁的叔叔——正在卖牡蛎的于勒,菲利普夫妇看见他穷困潦倒的样子,如见瘟神,只顾寻思脱身之计,哪里还有什么手足之情?文章中的于勒,自始至终都未发现他的亲人就在眼前,是不是菲利普夫妇做人太自私自利呢?这是不是当时社会中的个别现象呢?教师在总结全文时请学生以“假如于勒是个富翁”为情境改写文章,要求作品的主题不变。这时,就要适时地补充背景:文章写于1883年,当时的法国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表达出作者对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的不满。在这样的背景解说中,学生的改写才不会偏离主题。无论于勒是富裕还是贫穷,他的哥哥嫂子惦记着的不是人,而是钱。

当然,适时介绍文本的写作背景不仅有以上几种情况,如果文本涉及的背景材料比较复杂,而且与理解内容息息相关,可因文而异,根据背景材料与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合理地分解,分层次介绍,多层面运用。总而言之,要让背景资料成为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纽带,发挥背景资料的最大价值,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富魅力。

浅谈初中古诗教学中的背景介绍法 篇4

首先, 介绍写作的时代背景。

古诗, 作为一种文学作品, 同样是来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它必然是时代的产物, 即文学作品是某个时代生活的反映。假如我们能够了解某一首诗的时代背景, 也就有可能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涵了。同样, 如果几首诗都作于同一时期, 那么, 这几首诗的内容也大概可以依此类推。例如, 当学习到盛唐诗歌时, 教师即可介绍该时期的背景:经济繁荣, 国力强大, 人们生活安定, 文化也随之繁荣起来, 尤其是诗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生活安定, 很多文人便可游历山水, 表达政治抱负。因此, 当时的诗人或者描绘山水情趣与田园风光, 或者描写边塞军旅生活, 希望建功立业, 报效祖国。总之, 盛唐诗歌主要贯穿了“山水田园”“边塞风光”等主题。当学习了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之后, 就可以拿他与同时期的王维比较, 让学生领会两人均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样, 学生碰到王维的《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鸟鸣涧》等诗时, 其中的主旨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果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让学生领会到其主要内容是表现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的, 并指出作者与高适都是当时著名的边塞诗人。经过如此点拨, 学生对高适的《塞下曲》《燕歌行》等诗所表现的主题就可以领略一二了。

而到了中唐时期, 社会已经逐步走向衰落, 加上八年的“安史之乱”, 使得阶级矛盾激化, 社会混乱, 民不聊生。该时期的诗风及其内容和盛唐时期完全不同了, 主要出现了现实主义流派, 诗歌内容转向描写乱世百态、人民疾苦。先后出现了杜甫、白居易两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或者忧国忧民, 或者反映民生疾苦, 杜甫留下了《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现实主义名篇。其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便是他作为一位忧国忧民诗人的真实写照。而后的接班人白居易, 提倡“歌诗合为事而作”, 名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均以反映民生、关注社会为题材。

通过时代背景的透视, 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内容风格。此外, 充满战乱的南宋也是一个典型的时期。当时, 金兵入侵, 国家战乱, 人民痛苦。于是出现了反对民族压迫、要求统一祖国的诗歌, 爱国诗人陆游、辛弃疾便是其中的代表。无论是陆游的“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愤》)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还是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 梦里吹角连营” (《破阵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只要教师对当时的背景进行系统的点拨, 对于其中的“统一、爱国”主题, 学生不仅能很快领会, 而且只要是同期的作品, 学生亦可以由此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了。

其次, 介绍作者的个人背景。

“文如其人”, 作品的思想内容往往是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映, 如果作者的生活、经历发生变化, 诗歌内容也大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 只要了解到作者的生活经历, 很多诗歌的内容便可以得到展现了。例如, 南唐词人李煜, 从南唐主沦为囚徒后, 词作内容也相应地由描绘宫廷生活转向对故国的思念。其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虞美人》)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浪淘沙》)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等名句, 便是他后期沦为囚徒后, 留恋故国生活的写照。北宋著名诗人苏轼, 以他的仕途经历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他仕途得意, 大展才华, 写出了“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种充满英雄气概与爱国热情的名句。但是当他被贬官黄州后, 表现的是逃避现实的思想与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 等一系列流露个人苦闷的诗句, 就是他后期的生活表现。再如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根据她个人的经历, 亦可把她的词作分为前后期。前期生活安定, 主要描写她的闺中生活, 表现的是对自然风光的留恋与欣赏。“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莫道不消魂, 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等表现的是她闺中情怀。而后期, 由于国家沦落, 中年丧偶, 她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 词作内容转为表现不满现实与对丈夫的怀念之情, 词风变得感伤、消沉。其中《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均是后期的代表作。

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 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明了了。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无论写洞庭湖景, 写欲渡无舟楫相助的苦恼, 还是写对垂钓者的仰慕, 这一切又与张丞相何干?略知题材知识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干谒诗。诗前半部分泛写洞庭波澜壮阔, 景色宏大, 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部分即景生情, 抒发个人进身无路, 闲居无聊的苦衷, 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虽然目的是要得到张九龄的赏识与录用, 但全诗颂对方, 而不过分;乞录用, 而不自贬, 不亢不卑, 委婉含蓄, 保持了自己的身份。诗歌鉴赏中经常说到知人论世, 这里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是作者特定的境遇和心态;三是作者创作时的用意。

最后, 通过以上背景的介绍与点拨之后, 还须设计一些同类的课外诗篇, 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在阅读中利用背景这把钥匙自行打开诗歌内容。如学了王维、孟浩然的边塞诗后, 可设计王昌龄的《从军行》《出塞》, 王之涣的《凉州词》等;学了杜牧的写景抒情诗《泊秦淮》后, 可设计他的《江南春》《山行》等进行对比阅读, 让学生把知识迁移于课外。这样, 教师授之以法, 以点带面, 而学生也能够学以致用, 从而达到“不教”的最终目的。

公司设立背景介绍 篇5

为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响应国发2号文件“节能减排”精神,在贵州省人民政府和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华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黔西南州政府签订的《合作协议》基础上,华石公司作为股东单位立足黔西南面向“滇、黔、桂”三省辐射大西南推广LNG综合利用产业。

贵州华石油气能源投资公司共同打造了“华石一卡通”服务平台,该平台集融资、信贷、结算、保险、风控、能源供应基础建设、LNG物流运输、整车配套配件于一体,以服务清洁能源终端市场用户为己任,整合平台各方优势快速、高效推进清洁能源市场发展。同时全力打造中国金州.华石清洁能源产业科技示范园区。

华石园区通过针对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配套配件、商贸物流、电商平台、科技研发、会展会议,采用精优集中,定位分散,降低生产到销售运营成本,针对大西南供需物流集清洁能源储备、清洁能源物流输送、清洁能源金融结算、清洁能源综合利用产业、清洁能源综合商贸产业汇于一身,立足黔西南三省通衢地理位置面向滇、黔、桂三省,辐射大西南,形成重要的产城一体清洁能源经济链示范园区。

通过清洁能源园区的能源保供优势、政策扶持优势、信贷结算优势、能源储运优势、专项保险优势、市场价格优势、产业一体优势、科技体验优势、民族文化优势、生活服务优势、会展旅游优势,完美地实现上游到终端在示范园区中形成产城一体经济链。华石园区占地一万亩,整体规划,分五期推进,总投资86亿元,建设周期5年

资料是关于清洁能源的推广宣传,由能源与物流、环保相结合而形成一个大市场。中国金州.华石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贸科技示范园区的简介。为打造“华石一卡通”服务平台,该平台集融资、信贷、结算、保险、风控、能源供应基础建设、LNG物流运输、整车配套配件于一体,以服务清洁能源终端市场用户为己任,整合平台各方优势快速、高效推进清洁能源市场发展。

华石园区通过针对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配套配件、商贸物流、电商平台、科技研发、会展会议,采用精优集中,定位分散,降低生产到销售运营成本,针对大西南供需物流集清洁能源储备、清洁能源物流输送、清洁能源金融结算、清洁能源综合利用产业、清洁能源综合商贸产业汇于一身,立足黔西南三省通衢地理位置面向滇、黔、桂三省,辐射大西南,形成重要的产城一体清洁能源经济链示范园区。

通过清洁能源园区的能源保供优势、政策扶持优势、信贷结算优势、能源储运优势、专项保险优势、市场价格优势、产业一体优势、科技体验优势、民族文化优势、生活服务优势、会展旅游优势,完美地实现上游到终端在示范园区中形成产城一体经济链。华石园区占地一万亩,整体规划,分五期推进,总投资86亿元,建设周期5年(签约的单位有贵州人民政府、黔南州政府、中国石油、中国银行、中国重汽等)

目前,政府是支持的,且已有450家物流公司与其合作。

(L N G = LONG 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链+NATURE 生态环保,山水文化新城+

GROWING 国家经济战略转型的增长引擎)LNG重卡环保优势分析

现以黔西南州每年重卡运输2000万吨计算,平均每趟按30吨计算。

20000000÷30吨≈666667(趟)

单趟节约成本156.22元

666667×156.22元=104146718(元)

每年节省一亿零四百多万。

666667×73L=48666691(升柴油)

节约1升柴油=减排2.63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717千克“碳”

还背景知识介绍一片纯净的天空 篇6

关键词:背景知识;作者介绍;适时;适量;适度

G633.3

那天的课是上午第一节,执教苏教版的一篇文言文《项脊轩志》,十多分钟过去了,还在滔滔不绝地讲着“归有光”和“唐宋派”。突然,一个学生推门而入,在位置上坐定,一句清晰的感慨传入耳中:“还好,没开始讲课呢。”我猛然一震,是的,课堂已经将近一半,可我还纠缠在背景知识的介绍中不亦乐乎。这是一次失败的背景讲解。课后,我陷入了沉思……

回到办公室,我开始反思背景知识介绍的引入问题。课堂背景知识介绍的现状如何?究竟应该怎样放置课文的背景?怎样的背景知识介绍对学生才最有帮助?

一、课堂背景介绍的现状

根据符号论美学原理,文学作品是“文本”和“非文本”的相统一。众所周知,教材是我们学习的文本,而背景知识介绍则是非文本。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文本,背景知识这个非文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背景知识,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其知识广度,使其深入领会作品内涵。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的背景知识如文章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成就、其他历史人文知识等。如《沁园春·长沙》中涉及的历史背景非常重要,通过了解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才能体会到诗人的写作意图,领悟诗人豪迈的心情、伟大胸怀及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美。

综观手头的教案以及身边的课堂教学发现一个几乎相同的现象,背景讲解放置的时间及背景内容的介绍惊人的相似。再回头看看自己的课堂,更是汗颜那么多年的教学竟被这样一种固定模式束缚着。一堂课的精彩导入之后,往往也被“精彩”的背景知识介绍统治着。从作者简介到作品的时代,再到文章的具体背景,无不详细而精准地进行着。教师讲得动情,学生也听得入迷。乍看之下,无论课堂设计还是学生反应似乎都是无可挑剔的。而且自己也一直在这种“精彩”和“理所当然”中快然自足着。在经历了那么多次课堂以后,不禁对这种模式产生了怀疑,进而有了一些思考。

二、对课堂背景知识介绍的尝试

在上《陈情表》时,特意对课文背景的介绍作了一番改动。第一堂课中,把背景放在课堂中进行介绍,在李密三番四次地拒绝做官和自我贬低时,适时抛出背景,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不仅引导学生对那个时代有更好的了解,同时还帮助他们最恰当地了解李密这样做的原因。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我又作了一番改动,把背景当中的一些可有可无的内容去粗存精,重点介绍跟课文紧密联系,跟作者息息相关的内容,结果发现非但没有削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这两堂课,我对语文教学的背景知识设置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浅陋地认为在抛出背景时可以作如下思考。

三、背景知識介绍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介绍作者为引子

在时间和空间上离学生较远的文学作品,在课堂教学导入时介绍作者相关经历,比如:古文选篇、鲁迅杂文、叙事小说等。在教学苏轼作品《赤壁赋》,可以给学生讲“乌台诗案”的故事,此案件是苏轼的仕途人生的低潮,也是其文学创作生涯中的转折,与其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乌台诗案”获释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经过赤壁时不免触景生情,于是采取当时的传说,通过借题发挥的写作方法,以抒发自身对人生的感悟。这样的背景知识介绍,使学生更加了解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苏轼,领悟了东坡式“自在洒脱、空灵超然”的人格境界。

(二)适时原则。不能一味把背景知识放在最前面来介绍。也许有些老师是为了让学生在解读课文之前,对写作时代和背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希翼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殊不知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这样。一个大而笼统的背景介绍非但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甚至还会造成学生偏读、误读。所以背景的放置一定要适时。在学生有需要时,抛出背景介绍,我想这样的效果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在《兰亭集序》教学中,关于魏晋时期士大夫们的精神的介绍是必须的,但究竟什么时候讲?大多数老师选择在课堂开始介绍王羲之的时候就大谈特谈魏晋风骨,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因为当时学生对文本本身的把握并不全面,不能了解教师介绍这一背景的目的,只是把这一背景当做故事消遣,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如果在讲到第三段末尾“死生亦大矣”这句话时,再抛出这一背景,那么学生不仅对魏晋风骨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而且对王羲之的思想也可以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何乐而不为呢!

(三)适量原则。有些老师包括笔者自己,在背景介绍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它当做了一段历史进行教学。这也就是我在前文说的“教师讲得精彩,学生也听得入迷”。这样的背景知识介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活跃课堂气氛,补充课外知识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与课堂初衷相差甚远。

(四)适度原则。所谓适度是指教师在背景的深度挖掘上也应适可而止。背景是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所以适度很重要。听过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其中有些老师很注重背景的讲解,这本来不是一件坏事情,但是因为过多过深地纠缠在里面,而事与愿违。自己也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在教授《逍遥游》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庄子《逍遥游》的精髓,我把庄子的哲学思想深入地分析了一番,结果发现非但没能加深他们对《逍遥游》思想的理解,反而把他们带入了一个不辨云雨的迷茫境地。浪费了课堂时间不说还活生生地割裂了文本理解的连贯性,真是得不偿失。适度原则很重要,我们不能高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凡事只能循序渐进。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材涉及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地域、历史沿革、时代变迁、作者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制约,造成学生在阅读上出现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遵循相应的背景知识引入的原则,正确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并在恰当时机进行时代背景、人文背景、作者创作背景等的讲解,有目的地创设与背景知识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丁玲.浅议语文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学习[J].科教文化,2011,5(12):77-78.

语文课堂教学中背景介绍的四种效用 篇7

第一、利用背景介绍, 能突破重点难点

一篇课文突破难点的方法很多, 但利用介绍写作背景来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未免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宗璞的课文《紫藤萝瀑布》, 本文的重点难点就是如何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即正确把握作者的复杂而又微妙的感情。而要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感情, 就必须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来突破。先要结合前文“那时的说法是, 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和“生死迷、手足情”。作者故园的一株紫藤萝受极左思潮的冲击从稀落到被毁掉, 她是十分遗憾的;作者的小弟是著名的强度专家, 在正当盛年时身患绝症, 做姐姐的自然焦虑悲痛, 这些就是花和人的不幸之所指了。联系历史背景, 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之后, 拨乱反正,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紫藤萝的命运, 从花儿的稀落到被毁, 到如今的繁花似锦, 正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现在她面对盛开的紫藤萝, 回顾花和人的命运, 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其中自然也包括死亡。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 每个人都要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 以饱满的生命力, 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不能陷到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 要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美之本质深度的追求, 对生命意义执著的拷问, 和对历史长河迂回曲折而终将前进的无限感慨这一复杂感情。本文正是利用背景介绍, 才使本文的重难点的解决水到渠成。

实际上通过利用背景介绍, 来突破课文的突破重点难点这一效用, 在这种写作时代比较久远, 感情比较特殊、复杂的文章中尤其突出。再者像诗歌《雨说》的重难点———理解重点诗句“勇敢地笑”、“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别关起你的门窗”、“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等等, 借助时代背景的介绍, 就能很好地突破本首诗的重难点。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 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 成长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也经历了一次沉重的精神上的摧残。诗人身在台湾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 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 正如春雨降临大地, 万物复苏, 而诗中的“雨说”, 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 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 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还有像小说《老王》、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李煜的《相见欢》等等。

第二、利用背景介绍, 能升华学生情感

利用课文背景的介绍, 能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作者或作品的情感。记得我在上《陋室铭》时, 当我向学生分析主旨句“‘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的含义是, 这 (虽) 是间简陋的房子, 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陋室也就不觉得简陋了之后, 有几个学生轻声说“刘禹锡这么骄傲, 也太自傲了”。听到学生这番议论, 我意识到学生是由于不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而造成对诗人人格的误解。见此情景, 我马上补充了本诗的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 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 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 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 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无怨言, 反而很高兴, 还随意写下两句话, 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 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 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 附近垂柳依依, 环境也还可心, 刘禹锡仍不计较, 并见景生情, 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 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 满不在乎, 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 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 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 面积一次比一次小, 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 实在欺人太甚, 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 并请人刻上石碑, 立在门前。

学生听了之后似有恍然大悟之状, 并流露出敬佩的眼神, 当然对诗人在本诗中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接受, 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实, 在许多诗歌教学中, 例如《华南虎》、《我爱这土地》、《我用残损的手掌》、《水调歌头》等等, 借助写作背景的介绍, 都能升华学生情感,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人在特定时刻所抒发的感情。

第三、利用背景介绍, 能趣味引入课题

写作背景效用之三, 还在于可以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导入课题。例如上面举到的《陋室铭》一文, 可在上课开始就以故事的形式讲它的写作背景———“三次怒迁居室”, 然后问学生:“假如是你们, 会怎样呢?”“刘禹锡会怎样回击呢?欲知详情请看今天要学的课文《陋室铭》”。又如杜甫的《石壕吏》, 上课一开始, 用多媒体播放解说历史剧的“安史之乱”片段, 然后老师配合解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 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 由于指挥不统一, 为安庆绪所败, 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 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 所以有“诗史”之誉。我们今天要学的《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那么, 杜甫在这途中到底看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本文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 从而很自然地导出新课题, 又可以拉近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距离。

根据本人的教学体会, 像这种写作背景故事性较强, 且与文章内容有直接关联的课文利用写作背景导入, 均能趣味引入课题。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梁衡的《夏感》等等。

第四、利用背景介绍, 能激发阅读兴趣

这里介绍的“利用背景介绍, 能激发阅读兴趣”不同于上面讲的第三种效用。第三种效用通常是在上课开始时使用,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 而第四种效用是指在课文上完时, 补充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来激起学生阅读同时代作品或同类作品、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的兴趣。

例如杨绛的《老王》, 在分析了老王和“我”的人物形象之后, 问:“老王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学生会想到那是特殊年代造成的。此时老师可用多媒体播放“文化大革命”时期荒唐动乱的画面。同时老师进一步解说道:这是一个极其荒诞的年代, 有许许多多的革命功臣和高级知识分子遭受迫害。关于这个特殊年代, 杨绛还著有《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记事》等作品……。从而促进学生有阅读杨绛的同类作品的兴趣, 以了解杨绛“平静中有抗议, 调侃中有悲哀”的写作风格。

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 都会烙下生活年代的印记, 如果对作者的生活年代不了解, 单纯的以现代生活为对照来学习这些文学作品, 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所蕴含的感情就很难,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者写作的背景的效用, 把学生带到作者生活的年代, 让其身临其境, 这样, 就能较容易的透彻理解文意, 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摘要:背景介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 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 每位语文教师也充分利用背景介绍来解决自己的教学目标, 本人小结一下, 利用背景介绍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有四种效用。分别是:能突破重点难点、能升华学生情感、能趣味引入课题。

介绍背景 篇8

一、难度适宜,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要改变学生的被接受状态, 确定难易适度的教学目标是前提条件。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 教师对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心路历程、诗词风格广泛涉猎, 多方了解, 深入思考, 精挑细选, 选择学生容易吸收的教学内容进行“烹饪”。

笔者在不久前听了本校青年教师执教的《牧童》。该教师为了实现“入境始与亲”的良好心愿, 在上课伊始就作了长达4分钟的介绍, 介绍诗人生活的动荡年代, 诗人的道家思想。大量资料信息的涌入, 使学生应接不暇, 只有静静地坐着聆听的份儿。处于“被接受”状态的学生既没有“情”的涌动, 也没有“思”的火花。更为糟糕的是, 课始的教学为整节课奠定了“静”的基调, 在随后的教学中, 学生一“静”到底, 鲜有举手发言者。

众所周知, 知识的掌握、情感的发展是一个渐次递进的过程。对学生而言, 他们第一次接触到诗人吕岩。初次谋面便要去洞察诗人的思想动态, 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 实在是太深奥了, 这些本应是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所研讨的课题啊!可想而知, 此番做法使得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学生与激情洋溢的教师成了两条道上的人。学生充当起“被接受”的角色, 主动思考的热情烟消云散, 被动地咀嚼着“大餐”, 却没有尝出个中的滋味。

二、把握时机, 敦促学生自读自悟

成功的背景介绍除了需要难易程度适当, 还需要把握介绍的时机, 适时介入相关资料。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 在朗读、比较中主动积极地去感悟诗词风格。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自己发现的结果会深深刻在他们的脑海中, 理解格外深刻, 感悟经久不消。

1. 在反复诵读中谋求共鸣

笔者在听了《牧童》一课后, 有感于执教教师灌输式的诗歌背景介绍, 尝试着用另一种方式在班里教这首诗。课始, 笔者对诗人做简单的介绍。告诉学生吕岩就是他们熟知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学生的眼睛亮亮的, 学习兴趣被唤醒了, 此时正是接触诗歌的最佳时机。于是, 笔者赶紧趁热打铁, 让他们读一读这位仙人写的诗。借助各种形式的朗读, “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草场、笛声、月夜、牧童, 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铺陈在学生眼前。学生沉浸在“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安然与恬静中, 对牧童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的生活无比羡慕。笔者适时抛出问题:“人们常说, 言为心声, 你们知道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声吗?这与他后来的成仙有关吗?”由于“预热”充分, 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吕洞宾喜欢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所以他后来成了仙。”“我听别人说, 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在现实生活中吕洞宾的生活肯定不是很如意, 所以他希望能如同牧童一样过得自在惬意。”……虽然学生的语言有些幼稚, 理解有些偏颇, 但是他们已经透过诗, 看到了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此时笔者稍加点拨, 告诉他们吕洞宾生活的年代正值兵荒马乱。学生恍然大悟, 原来吕洞宾出家当道士, 是对混乱时世的厌倦, 对清风明月相伴的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就是他追求心灵宁静的一种映照。

“好诗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学生在朗读自悟中找到了作者感情的源头, 摸准了作者感情的脉搏, 与作者鼓瑟和鸣。因有了这份透彻的感悟, 在随后的朗读中, 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将那份闲适快乐演绎得淋漓尽致。

2. 在互照互证中聆听心声

每一位成熟的作者, 都有自己独特的文风。在教学时链接引入该作者的其他作品, 可以出现多种意义的互照互证,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绪和文字张力, 感受诗词背后的万千气象。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 志不得伸, 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该词与作者以往的豪放词有很大的区别。辛弃疾以“醉”字统领全篇, 沉醉于乡村清秀的景色, 沉醉于农家生活的快乐。但是, 有着满腔热血, 充满着报国热情的辛弃疾怎么可能在抗金心愿未了的情况下真的“沉醉不知归路”?作者的“醉翁之意”并不在描写农家安居乐业的生活, 而是在表达着他自己的愿望———希望大宋处处国泰民安。所以, 《清平乐·村居》的教学, 不仅仅让学生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追求。

为了让学生走出文本, 走近辛弃疾, 笔者拓展引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通过两首词中“醉”的比较, 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听到作者内心充满着英雄豪情与悲愤的独白:只有将金兵赶出大宋, 后方人民才能生活安宁啊!

3. 在比较品评中体会风格

引进同一作者的诗词, 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 加深对诗风的感悟。同样, 在教学中引入不同作者写的同一题材的作品, 引入他人的评价, 也有利于让学生在比较感悟中进一步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匠心独具。

张志和的《渔歌子》画面感很强, 有青山、桃花、青箬笠、绿蓑衣, 色彩鲜明, 又有白鹭飞、流水、鱼跃, 整个画面动感十足且有声有色。怎样让学生感受这种声色并茂的表述方式呢?请看这一案例。教师在介绍了张志和是个画家后, 让学生找找词中的景物和颜色, 谈谈张志和的表达风格。学生自然轻而易举地发现《渔歌子》是词, 也是画。这时候, 教师出示了颜真卿对张志和的评价———“画中有词, 词中有画”, 用夸张的口吻表扬他们和名家想到一起去了, 真了不起。随后教师出示了李煜的《渔歌子》:“浪花有意千里雪, 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 一竿身, 快活如侬有几人?”学生在比较品评中进一步体会到张志和词画一体的表述方式, 明白诗、词是不一样的,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同一词牌的词格式、字数都一样。

三、延伸课外, 促使学生内化诗风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的最高境界就是调动学生的内因, 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古诗词背景探究同样如此, 我们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 将这份“自主探究”延伸到课外, 贯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贯穿在学生求知和生命绽放的过程中。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开篇古诗便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李白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 赋山水景物以生命, 在与敬亭山的“相看两不厌”中写出了自己的孤独, 道出了自己的怀才不遇, 更表达了自己的坚定。学生深深折服于李白的丰富想象, 回忆起以前所学的诗篇。正所谓“不同年龄的人拥有不同的阅读感受”, 学生在重温《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将着眼点落在李白的想象力上, 于是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教师趁热打铁, 请他们去读一读李白的其余诗篇, 找一找最能反映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瑰丽想象的诗句。在两周后的“读李白诗歌, 品太白遗韵”活动课中,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介绍着自己的阅读成果, 将自己认为能代表李白丰富想象力的诗句与同学共享。于是, “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都成了学生鉴赏的对象。在读书声中, 在探讨声中, 学生与诗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介绍背景 篇9

今年是海南建省创办经济特区二十周年, 经过20年的探索、开拓与发展, 海南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尤其是确立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群。2007年海南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申请设立“海南国际旅游岛试验区”。2008年3月5日, 国务院办公厅以《关于支持海南省发展旅游业有关问题的函》原则同意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2008年4月25日, 海南省政府在海口市举行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闻发布会, 海南省旅游局局长宣读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 根据行动计划, 海南旅游业将全面与国际接轨。

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 我们可以得出“国际旅游岛”的一般含义是指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 以扩大旅游业开放为重点, 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主要特点的旅游开放政策, 推进旅游服务的国际化进程, 以成为具有特色和极具影响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综观当今国际旅游业界, 类似于国际旅游岛的旅游天堂不胜枚举, 如:美国的夏威夷群岛, 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 泰国的普吉岛, 太平洋的斐济、瓦图阿努, 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 甚至新加坡, 都是依托海岛优势, 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 最终形成各具鲜明特色的旅游度假胜地。

二、海南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发展国际旅游的机遇和挑战

1. 海南旅游发展现状

凭借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遍布岛内的400多家旅游饭店, 和众多旅行社的努力, 海南旅游业在20内迅速崛起。根据下表数据分析, 与1987年建省前相比, 2007年海南接待国内外游客1845.51万人次, 是1987年的25倍, 旅游总收入171.37亿元, 是1987年的150倍, 国际旅游收入是1987年建省前的25倍, 而境外旅游人数是1987年的4.35倍。

2. 海南发展国际旅游的机遇

(1) 国家对于海南发展国际旅游的特殊优惠政策支持。2000年底, 国务院批准对21个国家的旅游团实行从海南开放口岸入境, 在海南居留15天内免签证的优惠政策。随后海南省又实行了对台湾同胞的特别签证, 拥有了全国有权为台湾居民审查签发一次性有效签证的四个口岸中的两个城市。从2002年4月1日起, 海南岛实行了面向全球的落地签证, 所有来海南的旅游团, 都可在海口、三亚口岸签证机关办理即落地签证。2003年3月24日, 中国国家民航总局正式批复将海南作为中国民航开放三、四、五航权的试点地区。

(2) 国际赛事于会议, 旅游节庆的举办。2001年2月26日, 来自亚洲和澳大利亚的26个国家的代表在海南举行了博鳌亚洲论坛的成立大会。博鳌亚洲论坛的成立, 以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举行, 亚洲的崛起和活力使世界的目光投向了海南, 随之而来的外国资金、技术与人才进入海南岛。进一步塑造了海南“国际商务会展旅游地”的新形象。

2002年世界小姐组织机构宣布将在海南三亚举办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从此三亚拉开了“美丽”的序幕。三亚分别于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举办了三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这是世界上第二座连续举办三届世界小姐总决赛的城市。

1996年开始举办的中国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已经成为集婚庆、旅游和度假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性旅游节庆活动, 每届都吸引了数百对海内外新婚或纪念婚夫妇前来喜结良缘或重叙温情。这些国际会议、赛事和旅游节庆的举办, 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目光, 使海南知名度大大提升。

(3) 游轮经济对海南国际旅游发展的影响。从2001年到2005年, 全省共接待国际游轮1104艘次, 出入境旅客达51.6万人次, 其中出入海口市口岸898艘次, 出入境旅客28.6万人次, 当然, 主要是海口至越南的短程航线;出入境三亚口岸206艘次, 出入境旅客23万人次。据统计, 2008年1月~3月份, 三亚海港口岸邮轮船舶入出境50个航次, 旅客入出境42898人次, 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 2 7%和3 2 0%, 比去年全年增长120%。创三亚海港口岸历史纪录。这些旅游多为来自欧洲地区的高端游客。

3. 海南发展国际旅游的挑战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与海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相似的岛屿星罗棋布, 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大溪地等世界著名岛屿竞相辉映, 这些岛屿的旅游资源与海南岛的旅游资源有很强的相似性。海南岛在国内旅游市场中最有特色的热带海洋旅游优势, 在国际旅游市场中并没有出彩之处。海南发展国际旅游, 需要面对的是众多同质旅游地的竞争, 而海南旅游产业起步晚, 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文化教育基础相对落后, 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效益差, 而其他国际著名旅游岛屿均已具备较高的国际知名度, 以及较成熟的营销网络。

海南旅游产业现有问题简要总结如下:

(1) 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促销主题不明确。海南境外客源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知名度不高, 西方发达国家对海南岛知之甚少, 这与海南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以及缺乏鲜明的营销定位和品牌是有很大的关系。

(2) 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深度与广度不够, 缺少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 没有将海南特有的海洋文化、热带原始森林文化、黎苗少数民族文化充分挖掘。

(3) 海南旅游业缺乏对海南旅游业定位、发展方向与阶段的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在旅游产业规划上, 片面开发低档次的观光旅游产品, 从旅游线路组合、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的开发规划和城市规划都体现出产品开发与资源特色的不协调, 形成了旅游资源的高品位和开发产品的低档次的严重错位。

(4) 旅游企业管理不善, 规模小, 经济基础薄弱的通病相当突出。在缺乏统一管理的情况下, 低水平重复建设, 恶意破坏生态环境, 价格竞争带来的普遍服务质量低下等情况屡见不鲜。

(5) 旅游区布局不合理, 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 旅游交通相对落后, 国际航线少。

三、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具体对策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就是要在国家相关优先发展的政策指引下, 通过全岛从政府到普通民众的群策群力,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 把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的窗口, 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首选之地。为此,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 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与协调是目标成功的第一步

旅游业是综合性特别强的产业, 需要很多相关部门和产业的配合, 同时提供的产品又是最终体现为无形的服务的一个特殊的行业。所以要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 首先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回顾世界著名国际海岛型旅游目的地, 无一例外。我们高兴的看到, 海南省已经制定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 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但要真正的得到有效的实施, 第一, 应该在省内设立高规格的旅游发展协调部门, 以便整合资源, 协调部门与部门, 地方与地方的关系;第二, 尽早建设促进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平台, 整顿岛内旅游业秩序, 彻底扭转目前不利于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一切不利因素;第三, 严把海南岛整体规划设计,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避免出现一哄而上, 低层次重复开发, 野蛮开发, 破坏整个海岛生态环境的情况, 生态环境是脆弱的, 又是不可逆的, 在宏观把握上一定要慎之又慎。

2. 旅游形象的国际化定位和旅游产品的开发

宣传促销是海南发展国际旅游的突破口, 好的旅游产品往往需要多年经营创立的品牌, 精心设计的广告定位口号, 以及不遗余力地推广活动。美国夏威夷州旅游署每年投入2000万美元作为旅游促销费用, 派出自己的促销员到伦敦、东京、法兰克福、香港等地全方位出击,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当然也离不开适当的宣传推广, 需要特别注意的, 是第一, 品牌本身应具有国际化, 同时又能彰显地方, 民族特色;第二, 利用已有的推广宣传渠道, 特别是像博鳌亚洲论坛, 三亚世界小姐比赛等, 建议在条件适合的时候创办国际顶级体育赛事, 包括国际摄影比赛等;第三, 针对各细分市场的特点, 设计个性化宣传推广策略。

海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但旅游产品国际化程度低, 难以满足国际游客需求。当前产品带有明显的旅游观光特点。具体措施, 可以考虑, 第一, 海南可以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争取将Club Med这样的世界顶级度假村品牌引进海南, 以提升产品档次;第二, 在产品开发设计理念上变观光旅游为度假、休闲、疗养、生态旅游等体验型旅游产品;第三, 借鉴成熟著名的国际海岛开发的成功经验。

3. 创建国际化旅游环境平台

要成为真正的国际旅游岛, 必要的软硬件就成为支撑产业的发展平台。从目前来看, 海南要完善:第一, 旅游标识的国际化, 以及语言的国际化, 提倡全民学讲英语;第二, 建立环岛信息与服务平台, 能让身处异国他乡的国外游客在大多数游客集散地方便快捷的得到他们想要知道的所有信息;第三,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急救服务保障体系;第四, 制定国际化的旅游标准体系与旅游市场法规, 建立高效、快捷的旅游质量投诉热线;第五, 提高岛内民众素质, 提倡良好社会风尚和居民服务意识;第六, 旅游交通的国际化, 要形成岛内多层次的快捷交通网络, 同时要尽量多开通与境外主要中心城市的直航, 包括国内主要城市的航运;第七, 构筑国际购物环境。

4. 旅游产业组织结构国际化

一流的旅游业需要一流的旅游产业企业来承担, 从目前来看, 海南的旅游也存在这方面的困难, “小, 乱, 散, 差”是这些企业的通病, 不解决这些问题, 想要旅游业有长足发展是难上加难。规范, 整合, 提高, 竞争是不二之选。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远的未来, 一个旅游度假胜地, 购物的天堂, 有着独特魅力的新海南将会呈现在我们眼前。

参考文献

[1]特别报道:向着“国际旅游岛”进发[J].小康, 2008.9

[2]周军平:关于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方向性思考[J].今日海南.2007.7

写作背景介绍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10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初中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文章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解的方向。因此,在一些特殊课文的教学中,做好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恰如其分地介绍文章写作背景的实用意义。今天通过聆听毛洪其老师关于《初中现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讲座。更加明白写作背景介绍在语文教学中重要性。

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篇都可堪称经典,对经典的背景我们又将作何种诠释呢?所谓文本的写作背景介绍就是将作者在何时何地、因何原因、表达出作者何种情感体验、想传递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介绍给学生,从而让其更轻易地如临其境的思考,进行更细致的解读,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主题,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即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为迁移作基础。既然介绍写作背景的目的于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我们可用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七年级语文教材选取了著名作家郑振铎的《海燕》,作品反映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深。《海燕》创作于1927年,此时共产党人被大肆地屠杀,作者被迫远走欧洲,他截取赴欧途中的一个生活片段写成了《海燕》。作者把海上的小燕子和家乡的小燕子进行对比,从内心抒发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祖国和家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在第一个班级,我依照预设用五分钟简单地介绍了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作者的处境。之后便开始常规教学。而在第二个班级,我用大概10分钟对此阶段进行介绍,包括蒋介石对革命党人的迫害、革命党人的信念等。详细地介绍后,教学的效果立竿见影:第一个班级虽然提前进入理解分析阶段,但后半部分的分析是真正的难点,学生带着疑问前行,越深入理解就越困难,因对背景知识缺乏了解根本无法感同身受。与之相反的是,第二个班级却可以很容易理解文中那一句句饱含深意的文字。“‘燕子归来寻旧垒’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在离家是千里离国是几千里的海路上,不料却见到我们的小燕子,绵绵乡思力透纸背。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把作用简单概括为:一是通过对背景的理解可以对理解的升华有很大的帮助;二是对文章的重点难点句子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三是背景知识无疑会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相关背景故事,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起到扩展延伸的效果

又如讲《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诗文表达了对友人归京的惆怅心情。文中提到大雪封山,路转峰回“空留”马蹄印。作者此时是对友人的留恋,亦是对自己归期未果的惆怅。结束处给人一种隐隐的不尽之情。我们不能开始就把这种心情告知学生,否则学生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对作者此时的情感归依上,而忽略了诗文所代表的独特魅力。这篇诗文以“奇”字见长,那奇寒,千树万树梨花开,带给读者绝对是一种神奇的美感。所以应该在体验文字的艺术性和作者创设的意境美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处介绍背景知识,让学生去体会那种复杂的情感,把文字和背景结合在一起,在脑海中形成一幅雪中送友人的图画。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写作背景知识的介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首先应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把作者写作背景知识系统化、故事化地告知给学生,使学生在背景知识帮助下站在一定基础上走进文章、理解文章,获得个人的阅读情感体验。许多教学的重点难点也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对教学而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介绍背景】相关文章:

介绍背景04-08

公司背景介绍05-29

企业背景介绍06-29

签约背景介绍08-09

金融公司背景介绍05-24

签约背景介绍范文05-30

公司背景介绍范文06-06

企业介绍背景概况07-12

行业背景公司介绍07-23

公司设立背景介绍06-11

上一篇:模板工程混凝土施工下一篇:虚拟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