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村

2024-08-22

新疆农村(精选十篇)

新疆农村 篇1

一、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

消费结构变动度 (K) , 是指某地区一段时期内消费项目构成变化值的绝对值之和, 用来考察消费结构变动程度, K越大说明消费结构的变动程度越大, 将K除以观察期年数得到年均结构变动度 (K) 。

从表2可以看出, 1997~2004年新疆农村居民年均消费结构变动度为7.29%, 2005~2012年为5.82%, 消费结构变化较大, 并呈现下降趋势。从时间段上来看, 1997~2004年消费项目的k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食品、居住、医疗保健、交通、其他、文娱、衣着, 其中K值最大的食品贡献率为30.86%, 最小的家庭设备, 贡献率为3.52%;2005~2012年消费项目的k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食品、居住、文娱、医疗、交通、衣着、家庭设备、其他, 其中, k值最大的食品, 其对年均消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为26.80%;小的其他, 贡献率为3.29%。

单位:%

二、实证分析

(一) 消费结构的ELES模型分析

将1997-2012年新疆农村居民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纯收入和各项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ELES模型分析, 得出如下结果 (见表3) 。

从表3的结果表明了, 八个回归模型均通过了F检验, 模型整体显著;调整的拟合有度数值较高, 拟合效果非常好;DW值也表明了各个回归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 同时模型参数大多数通过t检验。整体上看, 新疆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为0.369, 即收入每增加一元平均0.369用于消费。分项消费中, 食品、居住和交通通讯边际消费倾向排在前三位, 剩余项目边际消费倾向依次为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文教娱乐和其他服务。

从消费结构看, 食品和居住消费边际消费倾向较大, 依然占居民消费较大比重, 表明了农村居民还处于传统消费阶段, 同时交通通讯边际消费倾向增强, 主要是国家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 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 农村居民的出行更加便利, 用于交通通讯费用增加;在国家惠农政策下, “新农合”得到广泛推广, 农民就医得到了一定保障, 医疗保健消费倾向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家庭设备、文教娱乐消费很低, 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软环境”的提升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 也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

注:括号内为t检验值, ***、**、*分别表示系数通过1%、5%和10%显著性检验。

(二) 因子分析

按上述分类标准, 将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分为8项。它们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百分比分别用xi (i=1, 2, ..., 8) 。运用spss20.0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所得结果见表4和表5。

通过因子分析, 得到两个公共因子, 其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见表4。前两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6.5%, 即两个公共因子能很好的解释8个变量。经过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矩阵, 见表5。

由表5可得旋转后的因子得分函数:

(三) 结果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 公因子F1在食品、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四方面有较大的载荷, 而F2在衣着和家庭设备两个方面有较大的载荷。从F1的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矩阵可以看出, 居住和交通通讯两个方面的载荷数和得分均大于0, 这表明在居民消费结构中这两项呈上升趋势, 其中上升较快的是居住, 其次交通通讯。而食品和文教娱乐两个方面的载荷数和得分均小于0, 即在居民消费结构中这两项呈下降趋势, 其中下降较快的是食品, 其次文教娱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文教娱乐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从2005-2012年都是持续下降的, 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消费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在不断改善, 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虽然食品在因子分析中呈下降趋势, 但在消费变动度和边际消费倾向上均是最大值, 这说明新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整体上还处于传统消费阶段;交通通讯方面消费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和边际消费倾向的不断增大,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疆的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农村。

为进一步拉动新疆农村消费市场、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政府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加大对农村居民的信贷支持力度和农村、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引导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 大力开拓农村精神文化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申秋红.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J].财贸研究, 2007 (5) :36.

[2]新疆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2Ol3.

[3]刘晓红.南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 2008 (4) :3-5.

[4]乌德政, 刘鸿渊, 曾艳琳.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J].经济体制改革, 2007 (1) :109-112.

[5]李鹏, 曾光.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6) :50-54.

新疆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 篇2

“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素质提高、组织加强、环境改善”的要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强化措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

第一,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实现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根本,增加农牧民收入是核心。我们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思路、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加快农牧民增收步伐。

一是实施“转变”战略,夯实特色农业发展基础。按照“农牧结合,以农为主,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的思路,大力发展传统优势农业和蔬菜种植业,建设特色农业县。2007年,力争种植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5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种植业的占43%;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4%,人均纯收入来自畜牧业的占34%。要围绕发展壮大红花产业调优种植业结构。红花是裕民县最具特色和优势的经济作物,近几年通过政策扶持、市场拉动及产业化水平的提升,裕民县红花种植效益日益显现,发展前景广阔。我们要继续坚定发展壮大红花产业的信心不动摇,从政策保障、技术服务、寻求市场、组织流通各方面给予红花种植更大支持,使农户放心种、舍得投、多增收。在继续抓好红花、小麦、打瓜三大基地建设的同时,井灌区可根据市场行情,适当扩大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积极引进试种甜菜、制酱番茄等新的经济作物品种;加大山区旱地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因地制宜扩大旱地红花、打瓜种植规模,发展标准化、集约化农业。要围绕发展壮大巴什拜羊产业调优畜牧业结构。充分利用裕民县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壮大巴什拜羊产业,加快以巴什拜羊肉为主的绿色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要树立品牌意识,做好巴什拜羊绿色食品品牌认证工作,在深层次发展上做文章,使裕民县成为名副其实的巴什拜羊“特产之乡”,2007年新增巴什拜羊养殖示范村3个、示范户100户,培育家庭牧场50户,使巴什拜羊数量占小畜总量的85%以上。城郊乡村要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在满足城镇居民对鲜奶需求的同时,积极为周边县市奶制品加工企业提供奶源。积极发展家禽养殖业,在农牧区发展一批家禽养殖“专业村”和“专业户”。大力发展牛羊育肥业,把牛羊育肥作为农牧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实现常年育肥,四季出栏,均衡上市,增加养殖效益,使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68%和60%以上。要加快建立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一方面要引导和鼓励农牧民盯住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建好自己的“菜园子”,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依托巴克图口岸发展外向型蔬菜种植业,在进一步扩大露地蔬菜种植的同时,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政府要给予一定补贴,抓好蔬菜大棚建设,新增蔬菜大棚20座,使全县蔬菜大棚达到50座。城郊乡村要率先发展,形成一定规模,辐射带动全县大棚蔬菜种植,使裕民县蔬菜生产逐步由“常规型”向“反季节型”,由“自给型”向“出口型”转变。

二是实施“拓展”战略,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要通过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增收。以争创“自治区劳务输出示范县”为契机,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加大政策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劳务致富光荣的社会氛围,推动农村劳动力由季节性向长年性、由农村向城市、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探索政府引导、部门推动、中介机构和企业运作的市场化路子,大力培育农村劳务输出经纪人,创办中介机构,依法开展劳务输出业务;县、乡劳动力培训中心和劳动保障事务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劳务用工信息咨询和发布,劳动力的组织和输出等工作,特别是要注重向克拉玛依、和丰等地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定向输出劳动力;劳动监察部门要依法严厉查处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007年,力争转移劳动力5220人(次),实现劳务创收1770万元,人均纯收入自来劳务收入的占15%。要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增收。着力形成“龙头+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格局,进一步扶持悦羊、巴尔鲁克、裕翔、宏展、红花缘等现有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对农牧民增收的拉动作用;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农牧民经纪人,切实发挥其在农副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实施“订单农业”,努力实现红花、打瓜、玉米、蕃茄、马铃薯等农产品订单销售。2007年,力争各类协会发展到22个,实现50%的农副产品通过协会以“订单”形式销售。认真组织参加好第二届塔城地区-东哈州农产品展销定货会,为裕民县农副产品的顺利出口奠定基础。要通过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实现增收。以扶贫项目为突破口,加强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整合资源,捆绑资金,以项目的实施带动贫困乡村的发展;加大扶贫帮建力度,进一步争取上级对口单位对裕民县的更大支持和帮扶,巧借外力脱贫致富。2007年力争344户1715人实现脱贫。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减轻农牧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加强对涉农收费和农资市场的监管,防止变相增加农牧民负担,切实维护农牧民利益。要将国家及自治区的各项“惠农”政策研究透、争取足、落实好,在继续抓好粮食、农机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补贴政策落实的同时,要抢抓机遇,争取更多政策支持。

三是实施“提升”战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科学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提高农牧民素质和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抓科技的长效机制,走“科技兴农”的路子。要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种植业。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力度。2007年重点推广打瓜膜下滴灌栽培技术,要将其作为裕民县农业的技术革命来抓。首先,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各乡场和涉农部门要通过算对比帐,增强种植户对实施膜下滴灌新技术的信心;同时,把膜下滴灌技术作为科技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范围、多形式、多渠道、深层次进行培训。其次,加强技术服务。农业技术部门要对种植示范户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为膜下滴灌的顺利推广提供技术保障,确保种植示范户学得会、用得好、能增收。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县财政将拿出200万元左右对实施膜下滴灌的示范户进行补助,各乡场也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加大对示范户的扶持力度。2007年,力争推广面积达到3-5万亩。要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按照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继续开展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要建立保障机制,县财政将拿出50万元作为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牲畜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牧民定居补助等方面。大力推广人工授精、冻精冷配、胚胎移植等繁育技术,推广“机械配备、槽斗齐备、长草短喂、饲料粉碎”的饲喂方式。进一步加强防疫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防疫质量和水平,确保动物重大疫病防疫率达到100%。继续巩固、发展、创新牧民定居成果,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项目支持,进一步加大畜牧业投入,着力改造牧民定居一线简易棚圈,加快暖棚暖圈建设;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方针,引导和鼓励定居牧民通过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二三产业及外出务工实现多渠道增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人工、半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抓好3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可持续发展。要全面提升农牧民素质。继续加大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力度,组织、人事等部门已经制定出裕民县农牧民素质教育培训规划,我们要因地制宜,以县党校、农广校等为培训主阵地,对村队党员干部及农牧民群众分层次培训,培训内容以膜下滴灌新技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等为主。要创造条件把部分有能力、有威信、能带富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致富能手送往地区、自治区甚至内地进行培训。2007年县财政将拿出10万元资金作为农牧民培训的专项经费。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实施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等培训项目,加大农牧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牧民科学生产、外出务工及经营管理技能,培养新型农牧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年培训农牧民1.5万人(次)以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二,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改善农村面貌。完善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农牧民群众需求最迫切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做起,实现道路畅化、“四旁”绿化、环境净化、整体美化。

一是抓好村庄规划。各乡场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梯次推进的原则来

制定规划,做到“村村有规划,一村一特色”,2007年要全部完成53个行政村的规划制定工作。规划内容要涵盖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农牧民增收规划等各个方面,正确处理好“里子”和“面子”、近期和远期、试点和推广的关系。建设局要为各乡场编制规划建设图提供技术服务,各乡场的产业规划要结合实际,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评估、论证和制定,并按照规划尽快组织实施。要进一步扩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范围,在继续抓好地区确定的4个试点村建设的同时,2007年再确定10个试点村,其中在牧民定居区确定1-2个试点村,使试点村占全县行政村的26%。

二是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村绿化工作力度,全面抓好“三北”四期和“村村绿”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尤其要抓好塔裕公路绿色通道和生态三期续建工程,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抓好“三清四改”工作,重点抓好井灌区库鲁斯台片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改善村容村貌。

三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医疗卫生、通讯、文化设施等建设,提高配套服务能力。结合通达工程的实施,加快乡村道路建设,重点完成38.7公里农村道路柏油罩面工作;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克孜布拉克水库除险加固和70公里防渗渠等工程,利用日协贷款资金抓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水的利用率;实施好2.3万亩国家重点土地整理项目,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抗震安居工程的实施,建设农村抗震安居住房485栋。

第三,健全保障机制,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在抓落实,因此,必须在组织、人力、资金、管理等方面健全保障机制,使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新农村建设领导机制,实行领导包点责任制,县委、政府领导每人联系1个试点村,并采取几个部门联系帮扶一个村的办法,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解决试点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双培双育”等活动为载体,加强村级班子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尤其要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把提高村干部素质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来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落实民主管理。坚持村级民主管理“四权”制度,让农牧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要落实好自治区继续保留“两工”的有关政策,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探索建立“两工”合理使用的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教育和引导农牧民进一步弘扬“裕民精神”,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出足自己的力,创建自己的业,办好自己的事”。

三是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充分调动农牧民“筹资筹劳”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力争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亿元。

四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认真抓好清债务、清土地、清草场、清牲畜“四清”工作,对清查出的集体资产要通过招标发包等形式提高收益;要进一步盘活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各村队要在集体收入中预留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2007年,年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要达到10%,5-10万元的村要达到30%。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它要求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建设、工作摆布等各个方面,落实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它要求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型农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它要求坚持稳定并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它要求既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求出路,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找增收途径。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方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是一种福祉,对农村是一场变革,对农业是一次发展机遇。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二十字”总体要求,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必须首先立足于农村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必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目标及工作,都要体现农民的根本利益。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

在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和谐新风尚,推动建立覆盖整个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在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还要让农村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村道,最终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农村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新疆农村贫困发生制约因素解构 篇3

关键词:贫困;制约因素;新疆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8.021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使得经济增长与减贫效应之间的研究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于消减贫困的研究中,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都可以概括为“经济增长-收入差距-贫困变动”三角的分析框架,换句话说,就是把不同时点上的贫困状况变动分解为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两个影响因素,并讨论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变动对于贫困变动所具有的不同效应。在新疆,减贫、扶贫、助贫工作,一直都被政府列为改善民生生活的重要内容。面对新疆农村突出复杂的特点,如何更好地缓解基层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从根本上解决新疆农村贫困问题,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各级政府不得不面对的巨大考验,也给政府的减贫、扶贫、助贫的工作方式给予启发。

1 文献回顾

经济的增长和收入的初始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发生率。在World Bank[1]的研究认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主体收入来自农业收入,区域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又影响各农村的贫困发生率。换句话说,农业发展越迅速,贫困发生率就越小。玛依拉·米吉提(2010)在其研究中也提出,新疆经济的增长对缓解农村贫困的具有一定作用,但由于初次收入分配的恶化,又会抵消经济增长的减贫效用。在经济增长的减贫研究中,尤其针对三产业的结构与减贫贡献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刘修岩等[2]关于教育与消除农村贫困的研究中,认为不同的产业对农村减贫的作用是不同的。他认为第一产业对农村减贫的作用大于第二、三产业,第二、三产业的减贫效应差异不显著。在CSIS[3]、万广华[4]、章元等[5]等学者的研究,都有类似的研究结论。在对新疆的研究中,任婷[6]采用Shapley值法则来分析新疆三大产业贡献程度的路径依赖的问题,研究认为新疆第一产业的减贫效应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减贫效应最小。黄国勇[7]在研究新疆农业增长与农村减贫之间关系时,也有相似结论。基于对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学习,笔者在不区分新疆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来源前提下,选取人口素质、交通设施、劳动力素质、对外贸易、政府财政支出、城镇化等变量,构建研究新疆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发生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2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择

2.1 模型设置

根据文献,笔者建立如下经济增长和贫困发生的基本模型:

(1)

其中,Pit表示第i个样本县在t年份中的贫困发生率,而表示第i个样本县在t年份中的经济增长率,具体用样本县的人均GDP增长率表示,αi表示没有观察到与特定样本有关的因素,εit表示各估计误差,β系数表示经济发展对农村贫困率影响的参数估计系数。

为了估计农村经济增长产业构成变化对贫困率的影响,把农村经济增长分解成不同产业构成的增长,即:

(2)

式(2)中,P、S、T表示第一、二、三大产业结构。从对贫困发生产生不同的作用,Ravallion和Datt(1996)研究表明在特定的时期和区域内,产业结构对贫困影响的大小还取决于产业间规模大小的相对衡量。根据Ravallion和Datt的研究方法引进产业规模大小的因素,把产业初期值引入到模型(2)中:

(3)

同时,令,这里K=P, S, T,那么式(3)就变成:

(4)

把上式(4)带入到式(1)中,建立产业结构变化时经济增长和贫困发生之间发生作用的模型:

(5)

对农村贫困发生起作用除了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化内生变量外,笔者引进一系列外生控制变量X,最终建立如下模型:

(6)

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笔者选择新疆17个边境重点贫困县市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新疆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工代赈”横向课题2013年调研数据,主要研究新疆边境农村贫困县贫困的成因以及扶贫模式的创新,其余数据来自2007—2013年《新疆统计年鉴》《新疆调查年鉴》县市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以及自治区政府扶贫办。使用扩展模型式(6)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选择固定效应等5种模型对新疆17个边境重点贫困县数据来进行参数估计。

2.3 变量选择

笔者选取的变量有人口素质变量(RKSZ),根据新疆农村的多民族聚居的现状分析,采取民族人口比重来衡量;交通设施变量(JTSS),根据样本县地理位置分析,用每平方公里的公路里程比重来衡量;劳动力素质变量(RLZB),依据新疆农村劳动力素质情况分析,采用参加技能培训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变量更加能衡量劳动力素质的实际水平;对外贸易变量(DWMY),对外贸易对农村贫困的作用,综合考虑采用样本地区贸易总值与GDP的比值进行模型估计;政府财政支出变量(ZFZC),从新疆农村反贫困工作的经验分析,采用样本地区财政支出与当地GDP的比值,分析该变量对农村贫困减少的影响;城镇化变量(CZSP),从该变量以样本地区非农产业人口的比重,分析该变量对农村居民贫困减少的影响作用。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估计结果

模型一,是新疆农村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与三大产业增长率之间联系和作用的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回归分析;模型二,是控制新疆农村贫困县自身发展特质变量的参数估计;模型三,是在模型二的基础上,控制对外贸易变量后,分析产业结构变化与自身特征、外部经济联系间作用对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影响;模型四,是控制外生变量财政支出比重,分析其对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影响;模型五,是控制城镇化水平变量,分析其对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影响。参数回归结果见表1。

3.2 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模型一的回归结果中,第一、三产业增长对新疆农村贫困的减少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而第二产业的增长具有负向影响。在模型二中,考虑到农村和农民自身特质后,第二产业增长对新疆农村贫困的减少有负向显著影响,第一、三产业增长率以及人口素质、劳动力技能培训因素对农村贫困减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模型三中,考虑对外贸易因素后,从估计参数看,与模型二的结果相比变化不显著。在模型四中,考察政府财政支出变量后,政府财政支出比重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他结果与模型三相比变化不显著。在模型五中,农村城镇化变量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作用影响显著。与模型四相比,第一产业增长率参数估计值下降,但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影响显著;第二产业增长变化率对农村的减贫效应不显著;第三产业增长率对农村贫困减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素质变量对农村贫困减少具有负向影响,人口素质变量在模型一中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力技能的提高对农村贫困减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变量呈负向不显著影响,这可能是样本都是新疆边境贫困县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造成。

4 结 论

从实证结果分析,第一产业增长率变化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影响较为显著;第二产业增长率变化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影响负向不显著,这一结论可能与样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工业发展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可能舒缓第二产业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影响作用;第三产业增长率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影响正向显著。

从社会、经济政策效应分析,农村自身特征因素中人口素质变化、劳动力生产技能的提高,对外贸易变量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影响,从模型的参数估计上看,虽参数估计值逐渐增大,但整体表现出正向不显著;政府财政支出变量、城镇化变量在模型参数估计分析中,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变量,在模型参数估计中呈负向较显著影响[8-13]。

参考文献:

[1] WCED(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 刘修岩,章元,贺小海.教育与消除农村贫困:基于上海市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0):61-68.

[3] CSIS. 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e 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392-398.

[4] 万广华,张茵.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我国贫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6):112-123.

[5] 章元,许庆.农业增长对降低农村贫困真的更重要吗 ——对世界银行观点的反思[J].金融研究,2011(6):109-122.

[6] 任婷.经济发展视角下新疆农村贫困问题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

[7] 黄国勇,张敏.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减少效应分析——以新疆为例[J].农业经济,2013(12):84-85.

[8] Jalan J,Ravallion M.Behavioral responses to risk in rural China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1,66(5):23-49.

[9] 邢新宇,胡建,梁山,等. 环首都贫困县农产品品牌实施策略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4(5):112-115.

[10] 罗楚亮.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J].经济研究,2010(5):123-138.

[11] 雒佩丽. 河南省传统农区贫困问题调查与思考——以黄淮四市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0(6):143-145.

[12] 张辉,田建民,李长法,等. 河南省黄河滩区贫困问题成因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2):110-112.

新疆农村城镇化建设探讨 篇4

1 农村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变的历史过程, 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不断发展完善, 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的过程?主要表现在:

第一,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城镇人口中所占的相对份额不断上升。

第二, 农村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农村城镇化要求非农业在地理位置上集中和扩大。

第三, 社会从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越来越多。

第四、生产要素和产业的积聚, 城镇基础设施的健全农村转为城镇。

第五, 政府对城镇化的认识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总而言之, 农村城镇化表现为社会经济系统中各种要素的组合不断优化。因此, 农村城镇化推进不是简单的把原来居住农村人口集中到各个相应的地域上, 还要综合考虑经济系统的各个要素, 从新疆农业发展, 乡镇企业概况及城镇规模建设, 环境保护和政府管理方面综合考虑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极为重要。

2 新疆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特征与现状

2.1 新疆城市的区域特征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位于我国西北部, 幅员160多万km2,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 位处北纬, 34025′-49011′, 东经73040′-96018′, 周边与8个国接壤, 是我国国界线最长的省区,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地理位置与经济空间极为特殊, 空间结构分布独特,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义特别重大。从新疆中心城市分析,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北部为中心的北疆经济城市和乌鲁木齐南部为中心的南疆区域划分。新疆城镇特点之一具有分散性, 绿洲被沙漠戈壁分隔, 沙漠总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 雨量及少, 每年平均降水为145mm, 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23%, 新疆干旱沙漠环境突出, 盆地区沙漠, 戈壁分布广阔, 但在河流出口及河流两岸水分条件较好, 形成了大小不同的绿洲, 广泛分布于两大盆地边缘。绿洲是干旱区人类活动的基本空间, 它不仅是农业的基础, 而是建设城乡居住和发展工业的基础, 因此, 绿洲被沙漠戈壁分隔, 造成生产力布局的分散性, 并导致商品流通费用增大。特点之二, 产业结构单一, 主要表现为单一的农牧业生产类型且相邻的绿洲生产条件相似, 生产结构类同, 产品生产主要是农业产品和半成品。特点之三, 封闭性, 由于自然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较低, 形成了自给自足式的生产, 专业化生产和商品流通不发达。此外, 新疆区域之间的城市与城镇, 农村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北疆地区城镇分布较为密集, 分布总的趋势是北多南少, 西多东少。22座城市有14座分布在北疆准葛尔盆地周围, 南疆塔里木盆地只有6座城市, 90%以上的城镇集中于西部区, 全疆现有市县90个, 其中地级2个, 县级市20个, 县城68个, 按市镇非农业人口规模计算, 特大城市一个 (乌鲁木齐) , 中等城市8个, 其余均为小城市 (包括县城) 。没有50万至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2.2 新疆城镇化水平现状

新疆的国土面积相当于欧盟15国面积总和的一半多, 从新疆地理系统看有山地半荒漠系统, 绿洲系统和盆地荒漠系统所组成, 由于系统组合方式不同, 形成不同气候条件及不同自然资源分布配合就构成各地区之间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全国其它地区有所不能比较。

在新疆人类活动范围主要是在绿洲范围内, 绿洲为物资流, 能量流, 信息流。商品活动是高投入, 高输入, 高输出并存,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表现强烈, 新疆87个县 (市) 串珠壤嵌在2万多公里的交通线上。县与县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12公里;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至各地州的平均距离为724公里, 各经济活动区之间空间距离是经济发展十分重视的因素之一。空间距离的遥远和绿洲经济活动的集中性, 决定了新疆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表现非常明显。一个城市的发展必然对周围区域产生扩散作用, 城市的教育文化, 科学文化, 思想观念会向周围的农村进行传播。由于城市与城市之间, 城市与城镇, 乡村之间距离的差异与内地城市相比, 人口居住分散程度很好, 居住大中城市人口中有相当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和小农生产者, 加之新疆镇的规模都很小, 基本不具备城市的功能, 因此, 各区域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 乡镇企业不发达。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围绕乡镇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没有一种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适合所有地区, 各区域有强烈的独立性, 因此, 农村工业化生成很慢, 没有工业化的生成就不可能有城镇化的发展。加之新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是满足城镇居住, 实现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的物质载体, 是城镇功能完善程度的具体体现和发达程度, 因此, 在新疆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投入与使用同全国其它省市相比还比较落后。

3 新疆农村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新疆农村发展水平较低, 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济区域, 现阶段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一个农村规模经济, 而新疆农村几乎没有产业支撑, 农业产出效应没有真正意义的发挥作用, 农业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2) 有些地区不从实际出发, 缺乏科学规划, 盲目攀登, 一哄而上, 乱铺摊子, 结果 “有场无市”, 造成资源浪费、空亏财力;有的忽视调查研究, 不重民意, 不按经济规律办事, “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 搞小城镇经济建设, 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 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 单纯算经济帐, 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 对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

(3) 在新疆农村城镇化发展中, 人口和经济分散造成了交流上的相对封闭, 生产要素流通困难。

(4) 新疆的经济增长有严重的不稳定性。由于区域分散性新疆城市经济占总体经济的比重过小, 加之长期存在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本地产品质量差, 加工程度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 没有规模化经济致使新疆经济增长有着严重不稳定性。

(5) 农村人口不能有效的向城市转移, 城镇化的目的, 在产业聚集的基础上实现人口的聚集, 从新疆目前状况分析, 北疆地区外来劳动力比较多, 多数没有城镇户口, 居住以租房为主, 这只是“劳动力”个人转移, 不会带动人口的规模进入, 农民没有进城, 很大程度上受城乡分隔的就业政策限制。

(6) 新疆高素质人才稀少, 人才流失严重, 财力有限。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和混居的地区,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新疆光辉灿烂的文化, 是民汉两种语言共存的区域, 也是双语文化区。但由于种种原因, 至今有许多城镇农村居民不懂汉语, 到2007年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 还有15%人群处于半文盲状态, 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当中能运用双语的人数站20%, 但80%的少数民族同胞不懂汉语, 语言交流是新疆经济与城镇化建设缓慢的因素之一。

(7) 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落后, 城镇基础建设包括能源, 供排水、交通运输、通讯、环保、社会保障等系统组成。由于新疆整个城镇及农村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村城镇的规划管理水平都很低, 因此, 到目前南疆及北疆偏远地区不能摆脱短电, 断水的捆扰。

(8) 当前许多城镇的工业小区和商业小区建设规划尚未纳入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 小区建设起点低、项目杂, 基础设施薄弱, 与小城镇建设不相匹配, 不能为小城镇聚集技术、资金、商品、市场、能源、交通、通讯、人力等要素提供足够的“服务半径”, 以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工业虽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但由于城镇小区对乡镇企业和农民的吸引力不强, 农村工业空间上比较分散, 致使农民离农不离村, 甚至乡土都不离。

4 新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设想

通过对新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分析, 特别是对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加快新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根据新疆实际结合,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在政策上扶持现有城镇的发展。

城镇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纽带, 扶持城镇就是促进城乡差别的缩小和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重点投入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同时兼顾对天山南坡塔里木河流域经济发展, 对北疆西北部城市化进行合理的调整, 因为该区经济没有成为经济的主体, 工业在城市的集中度不高, 只有34.95%, 但该区域是新疆农业生产基地, 有大量从事农业人口和农业经济活动, 把该区发展成农业发展型区域, 从农产品储运加工入手, 建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点, 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可以形成具有规模的城镇, 该区对农业和第三产业的需求量很大, 因此, 形成合理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及为重要。

(2) 搞好新疆农村城镇化的内部规划。

应科学搞好小城镇规划, 突出重点, 恰当定位, 既要为小城镇高起点、高标准发展打好基础, 也要为小城镇的产业培育和建设进行正确导向。对南北疆自然环境经济及人文环境进行研究, 在规划过程中突出新疆特色, 把长期发展和目前起点结合起来, 建设资源开发型和节约型, 地缘优势型, 环境友好型城镇。

天山北坡近80%的国内生产总值由城市提供, 93.55%的工业产值出自城市。因此, 把该区域建设成工业主导性区域, 大力发展基础设施, 把新疆特色工业基地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 连片开发, 以工业兴镇, 逐步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城镇。

(3) 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好坏是体现现代城市文明和环境整洁的重要标志。目前, 新疆城市规划中工业城镇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但大多数城镇基础设施相当落后, 虽说各乡镇都实现了“四通”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话, 但依然不能摆脱信息流通缓慢, 短电、断电的捆扰, 因此, 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引导性资金的同时, 还要动员和利用社会力量, 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 把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来对待, 保证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 应尽力体现产业培育和建设的氛围。

(4) 加快农村小城镇工业的发展速度。

依托新疆得天独厚的农业环境和资源培养出新疆特色产业, 就地开发农产品加工点, 增强城镇对周围地区农村带动作用。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城镇品位的同时, 大力营造投资兴业的良好环境。一是转变观念, 打破条条框框, 挖掘自身潜力, 降低乡镇企业进入小城镇的门坎。首先向小城镇搬迁的企业, 都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税收减免、适当的贷款贴息和土地出让金优惠, 促进农村工业企业适度集中。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拓宽发展空间。三是利用小城镇机制活、风格独特、邻近试验基地等特点, 制定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 从大中城市引进高科技人才, 在小城镇周围建立农业现代科技试验基地, 形成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四是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小城镇主管部门, 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对小城镇产业开发的研究、引导和协调, 提供高效服务, 逐步建立起讲公评、讲信誉的市场环境, 以利于小城镇的产业培育和发展。

(5) 加快新疆民汉双语工作进展。

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引入资金、技术、人才、设备同时强化城镇农村居民的汉语培训, 积极培养民汉双语人才, 为新疆经济建设发展, 在农村普及农业科学知识, 大力推广适合新疆自然环境的农业种植物。

(6) 突出新疆城镇的自身特色。

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是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目前, 新疆南部城镇雷同的多, 因此, 把靠近交通要道的城镇建设成拉动市场带动型的商兴城镇, 通过市场带动城镇发展。

(7)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目前, 我区农村城镇化的环境问题突出, 不少小城镇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垃圾围城现象普遍, 生态恶化趋势加重。突出表现是:

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随着农业的发展, 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 村镇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污染, 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 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污染等。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工业企业 (乡镇工业) 企业的粗放式经营和发展使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 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 采取以下措施避免或缓解农村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1、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从而使农村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2、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要兼顾农业持续发展;3、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4、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管理;5、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6、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兰凤.新疆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33 (4) :18-21.

[2]冯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3]刘文柱, 王贵荣, 章剑.新疆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研究[J].新疆调查, 2007, (8) .

新疆农村信用社信贷知识习题 篇5

1.信用社在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答案:(一)评定信用户。信用社根据农户信用观念和信用纪录评定信用户,经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审批小组审批确认。

(二)确定信用等级。信用户划分为优秀户、良好户、一般户三个等级,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每个信用户的贷款限额。

(三)发放贷款证。将信用等级和贷款限额在信用证中填写明确,然后将贷款证发给信用户。

2.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借款人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案:(一)具有本辖区户口、在本辖区内有固定住所的农户;

(二)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三)无不良信用纪录,在信用社无不良贷款,在其他金融机构无借款;

(四)从事土地耕作或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有合法、可靠的经济来源;

(五)身体健康,具备劳动生产或经营管理能力,具备偿还贷款本息能力,原则上年龄不得超过60周岁;

(六)已在信用社建立农户档案,并取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

(七)需具备的其他条件。

3.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贷款发放流程是怎样的?

答案:农户持贷款证、身份证申请借款,填写制式《农户小额信用借款限额核定表》(申请书)→信用社凭信用证办理贷款手续→填写贷款凭证→发放贷款。

新疆农村信用社考试通关课程

4.签订《抵押担保借款合同》的要求有哪些?

答案:(一)合同的填写要字迹清晰、要素齐全、时间一致、前后相符。

(二)签订时,借款人与抵押物所有人(包括共有人)一同到信用社,提供有效身份证明,经审查核对无误后,由抵押物所有人(包括共有人)亲自在抵押担保借款合同上签字盖章,需办理公证的,共同到公证部门办理合同公证手续。

(三)在抵押物评估、登记、保险手续未办理完毕之前,全部的贷款手续应由信贷人员掌握、保管。

5.信用社发放抵押贷款签定《委托拍卖书》的要求有哪些?

答案:信用社发放所有抵押贷款时,可要求抵押人出具《委托拍卖书》,在借款到期未全部清偿时,信用社可凭委托书直接协同受委托的合法拍卖机构对抵押物公开拍卖,以拍卖所得价款偿还借款本息。

(一)贷款额度在20万元以内的(含20万元),在设定抵押时,对价值较低并且有价格证明凭证(购置发票、买卖合同等)的抵押物,可按其凭证协商定价,不需评估,但应在相关部

门办理抵押登记冻结手续。并在合同中约定:“借款人到期未偿还借款本息时,抵押人同意由贷款人委托合法拍卖机构,对抵押物进行公开拍卖,以拍卖所得价款偿还借款本息”,抵押人在合同约定事项后亲自签字盖章;

(二)对贷款额度超过20万元,抵押物价值较大的,应由合法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但对评估价格明显高于信用社调查的市场价格时,信用社暂不予发放贷款,应根据市场价格重新核价;

(三)信用社对贷款抵押物的价值评估,可固定选择两家以上的合法评估机构作为指定评估部门,由借款人任选一家进行评估,信用社不得设定唯一评估机构。

(四)抵押贷款限额最高不得超过抵押物评估价值的50%。

6.各种抵押物的登记部门有哪些?

答案:(一)、以无地上定着物的土地使用权抵押的,为核发土地使用权证书的土地管理部门;

(二)、以城市房地产或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部门;

(三)、以林木抵押的,为县级以上林木主管部门;

(四)、以航空器、船舶、车辆抵押的,为运输工具的登记部门;

(五)、以企业的设备和其他动产抵押的,为财产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六)、以上述财产以外的其他财产抵押的,为抵押人所在地的公证部门。

7.质押担保贷款的借款人(除存款单、债券、银行承兑汇票质押外)的基本条件有哪些?答案:(一)法人和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二)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产业政策;

(三)资信状况良好,在信用社无不良贷款,在其他金融机构无借款;

(四)生产经营正常,具备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五)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及合法可靠的经济来源;

(六)企业贷款(含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必须持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正、副本;税务部门核发的《税务登记证》(国、地税)正、副本;完税证明;中国人民银行核发的《贷款卡使用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以及有关部门核发的其他有效证明;在拟贷款信用社开立基本账户或一般存款账户的《开户卡》;已经取得贷款项目立项、环保、土地及其他国家规定的批准文件;需提供的其他资料;

(七)内部管理制度健全,有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较为稳定的管理人员;

(八)所经营的项目有市场,经科学预测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能如期偿还贷款本息;

(九)需要具备的其他条件。

8.采取什么样方法进行贷后检查?

答案:贷后检查要深入乡、村、屯、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与借款户见面,检查帐目、核对贷款、了解情况。

9.贷后检查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案:(1)帐务是否准确,总分帐是否相符,帐簿是否一致,科目划分使用是否正确;

(2)有无借款户不认帐,顶名、冒名贷款及以贷收息行为;

(3)贷款是否合规合法,有无超权限、超规模、跨区域放款现象,保证、抵(质)押贷款是否符合规定,手续是否合法,凭证要素是否齐全;

(4)贷款时效及抵(质)押担保贷款的期限是否有保证;有无挪用、截留贷款,收贷不入账和以贷收物、以贷谋私违法问题;

(5)贷款抵(质)押物品是否与会计总帐、抵(质)押物品登记簿及贷款档案一致;

(6)贷款档案是否按规定管理,登记是否真实完整;

10.XX市农村信用社的大额贷款报备制度应如何执行?

答案:信用社应对单户累计贷款余额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大额贷款建立管理台帐,每月月末前对本月全社大额贷款的发放、收回的发生额及余额汇总登记一次,同时上报县联社;县联社每月根据各信用社上报的台帐对全县本月大额贷款的发放、收回的发生额及余额汇总登记一次,于下月10日前将本月台帐上报市联社;市联社每月根据各县联社上报的台帐对全市本月大额贷款的发放、收回的发生额及余额进行汇总登记。

11.如何进行到期贷款的催收工作?

答案:(一)短期贷款到期前7天,中长期贷款到期前30天,应向借款人发出《贷款催收通知书》;农户贷款可口头或电话通知借款人,筹措资金按期归还贷款本息;保证贷款应通知担保人协助催收。

12.贷款逾期后,信用社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贷款逾期7日内向借款人、保证人发出《贷款催收通知书》;向抵押人或出质人发出《处分抵押物通知书》或《处置质押物通知书》;对贷款逾期一个月仍不能还款的,要进行如下处理:

(一)、采取质押形式担保的,应根据合同约定处理质押物偿还贷款,并将处理情况书面通知借款人;

(二)、采取抵押形式担保的,应根据合同约定,先与抵押人通过协商的方式处置抵押物。协商不成或无法协商的,可直接凭抵押人出具的《委托拍卖书》委托有关部门依法处置抵押物;

(三)、采取保证形式担保的,要依法追究保证人的连带保证责任。

(四)、行政事业单位在岗职工信用贷款、保证担保贷款到期后借款人未能偿还贷款本息,信用社可于贷款到期日的次日起,根据《委托扣划工资授权书》和《代扣工资还款承诺书》,按月扣收借款人、联保人或保证人的工资,直至还清贷款本息为止。扣收工资时不能全额扣收,要为其保留最低生活保障费用(按当地政府规定标准)。

13.以非货币方式偿还贷款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一)借款人、担保人无能力以货币方式偿还贷款;

(二)抵贷物属于国家允许流通和转让的财产;

(三)抵贷物权属明确、不存在产权争议、未设定其他担保物权;

(四)抵贷物未被查封、扣押和监管;

(五)对用于偿还贷款的实物财产已经对外竞卖、拍卖,并在三次降价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变现的;

(六)借款人、担保人再没有其他可变现的财产;

(七)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布破产的。

14.贷款重要证件(原件)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一)、各类他项权利证明;

(二)、质押物止付冻结手续;

(三)、动产质押公证书;

(四)、抵(质)押物保险单和第一受益人变更登记手续。

15.贷款基本档案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1)借款展期申请审批表;(2)借款展期协议书;(3)贷款催收通知书;(4)贷后检查材料(检查报告,借款、保证企业季度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审计报告等);(5)借款纠纷诉讼文书。

16.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基本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1)农户档案;(2)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3)农户小额信用放款凭证;(4)其他文件资料。

17.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户保证担保贷款的基本档案资料包括哪些?

答案:(1)农户档案;(2)农户联保小组申请审批表;(3)调查报告;(4)联保借款协议书;(5)联保借款申请书;(6)联保借款合同书;(7)贷款凭证;(8)其他文件资料。

18.个体工商户联保贷款、保证担保贷款的基本档案资料包括哪些?

答案:(1)书面借款申请书、借款申请书;(2)联保借款合同、保证担保借款合同;(3)借款人(联保人、保证人)证、照复印件(借款人身份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4)调查报告;(5)贷款凭证;(6)发放贷款责任书;(7)贷款公示书;(8)其他文件资料。

19.行政事业单位在岗职工、信用社内部在岗职工授信贷款、保证担保贷款的基本档案资料包括哪些?

答案:(1)借款书面申请书、借款申请书;(2)信用借款合同、保证担保借款合同;(3)借款人、保证人身份证复印件;(4)借款人、保证人所在单位证明;(5)借款人、保证人工资收入证明;(6)调查报告;(7)贷款凭证;(8)发放贷款责任书;(9)借款人家庭主要成员偿还承诺书;(10)委托扣划工资授权书;(11)代扣工资还款承诺书;(12)贷款公示书;(13)其他文件资料。

20.抵押担保贷款的基本档案资料包括哪些?

答案:(1)书面借款申请书、借款申请书;(2)调查报告;(3)借款人、抵押人证、照复印件(借款人身份证、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份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贷款卡使用证、开户卡);(4)抵押担保借款合同;(5)企业借款人、抵押人上末及申请借款前一期(月)的财会报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6)贷款项目可行性报告或项目建议书;(7)发放贷款责任书;(8)他项权利证明复印件(土地他项权利证明、房屋他项权利证明、设备他项权利证明等);(9)资产评估报告书;(10)抵押(质押)物品清单;(11)

保险单及第一受益人变更登记手续;(12)抵、质押品代保管凭证;(13)抵押企业(人)董事会同意抵押承诺书,抵押物属于共有财产的,共有人共同出具的同意抵押承诺书;(14)贷款公示书;(15)大额贷款报备表;(16)贷款批复意见书;(17)其他文件资料。

21.质押担保贷款的基本档案资料包括哪些?

答案:(1)书面借款申请书、借款申请书;(2)调查报告;(3)借款人、质押人证、照复印件(借款人身份证、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份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贷款卡使用证、开户卡);(4)质押担保借款合同;(5)企业借款人、质押人上末及申请借款前一期(月)的财会报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6)贷款项目可行性报告或项目建议书;(7)发放贷款责任书;(8)动产评估报告书;(9)动产保险单及第一受益人变更登记手续;(10)动产质押公证书;(11)抵押(质押)物品清单、权利质物清单;(12)质押物冻结止付手续;(13)质押企业(人)董事会(自然人)同意质押承诺书,质押物属于共有财产的,共有人共同出具的同意质押承诺书;(14)抵、质押品代保管凭证;(15)贷款公示书;(16)大额贷款报备表;(17)贷款批复意见书;(18)其他文件资料。

22.保证担保贷款的基本档案资料包括哪些?

答案:(1)书面借款申请书、借款申请书;(2)调查报告;(3)借款人、保证人证、照复印件(借款人身份证、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份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贷款卡使用证、开户卡);(4)保证担保借款合同;(5)企业借款人、保证人上末及申请借款前一期(月)的财会报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6)贷款项目可行性报告或项目建议书;(7)发放贷款责任书;(8)保证企业(人)董事会(自然人)同意保证承诺书;(9)贷款公示书;(10)大额贷款报备表;(11)贷款批复意见书;(12)其他文件资料。

23.贷款档案管理基本规定有哪些?

答案:(一)贷款档案管理人员。贷款档案由信贷会计、部门综合人员主要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工作,贷款重要原件由出纳员或专职管理人员负责保管。

(二)档案管理人员要严守职业道德、遵守档案管理制度,不得擅自将档案复制、转让、出借,或以其他方式泄漏机密。

(三)有关部门(人)借阅信贷档案查询资料,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并进行借阅登记。

(四)贷款原始材料管理。分类建档,按户编号,逐页编码,填制目录,按年装订成册。

24.贷款资料如何进行管理?

答案:(1)农户经济档案和小额信用贷款档案要按户建立,按村屯归档;

(2)农户联保贷款档案要按联保小组建立,按村屯归档;

(3)城镇个体工商业户联保贷款档案,要按联保小组建立,按贷款发生先后时间归档;

(4)其它贷款档案管理,要按贷款发生先后时间逐笔按户建档,分贷款种类归档管理。

25.贷款资料管理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一)、贷款档案资料要分别立卷,分类装订,专人专柜保管,随时补充;

(二)、必备的贷款资料(贷款合同、借据等)要按统一设计的文本表格填写,做到字迹清晰、数字准确、内容完整;

(三)、贷款档案资料的内容要齐全,对另行管理的贷款重要证件,要通过复印件的形式在档案中全部体现。

新疆农村 篇6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疆策勒县;发展状况;问题;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也就是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政府组织扶持、农民互助共济的大病统筹基金制度。

一、策勒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情况现状

策勒县①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部,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策勒县辖 7乡 1镇,2015年策勒县总人口16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总共31858人,农村低保户25954人,城镇低保户5904人。农业人口达131,578人,目前为止自愿参加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达127,336人,参保率达96.78 %。2014年全县1月至12月合作医疗总支出31,482,196.64元,门诊44570人,门诊统筹支出897,509.42元,平均补偿费用19.01元。住院17817人,住院统筹支出13,428,863.00元,平均补偿费用721.70元。转院人数9717人,合作医疗转院支出15,624,282.47元,平均补偿费用1561.44元。受益人次117,901人。”由以上数据可知策勒县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到有效解决,广大参合农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获益。

策勒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步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项惠民利民政策,几年来在改善民生条件、促进生活和谐、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极大地缓解了广大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顾虑,使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惠。策勒县从2005年7月1日起,被列为自治区级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县,2006年1月日被列入国家级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县。自2007年策勒县起开展“门诊统筹+住院统籌”的补偿模式。全县补偿资金逐年增加,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社会各界反响良好,实现了农民、政府、医院三方面和谐发展的良好格局。

策勒县卫生系统共有公立性医疗卫生机构15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7个(县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站、维吾尔医院、卫生监督所、地方病防治办公室、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办公室),乡镇卫生院8所;私立医疗机构21所(其中一级医疗机构5所,诊所16所)。

二、策勒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普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广大农民获益匪浅。但是,由于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至今仍有少部分农民还不清楚参加合作医疗的权利和义务,心存疑虑,怕参加合作医疗真正的实惠,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完善和履行的复杂性留下很多问题。

(一)医疗机构监管力度不够,定点医疗机构不规范

由于有关部门的监督不到位,有的定点医疗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出现药品使用不合理、不规范、开大处方、超额出院带院、住院期间肆意让参合者做不必要的检查、治疗、造成合作医疗基金的流失。策勒县卫生局和有关部门只局限于对地级及地级以下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并不能全面对各级定点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全面的了解与掌握。

(二)部分群众对新农合认识不到位,所以参合比率不高

目前策勒县农民的参保率是96.78%,仍有3.22%的人口未参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农村健康投资观念、共济观念以及风险观念淡漠;同时存在对“新农合”的优越性和对该政策稳定性的怀疑。客观上,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卫生要求,“新农合”提供的保障程度低,补偿过程手续繁琐。另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都对参合意愿有很大影响。

(三)农民不愿意去上级医院检查治疗

第一,上级医院的报销比例低。如乡级90%,县级70%,地区级60%,自治区级45%。除此之外,来回交通费较贵,农民经济能力较弱,所以重病的农民也没办法去上级医院检查医疗。

第二,语言上的沟通存在障碍。在策勒县农村98%以上农民基本上不懂汉语,反而上级医院的绝大部分是汉族,他们到县级以上的医院就诊治疗有很大的语言障碍,经常出现沟通不顺而引起的错误诊断,所以农民害怕去上级医院看病,甚至有些农民因语言障碍放弃就医。

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施行以来,尽管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同时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当采取相关的措施,尽早加以解决,以便更好地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作用。

(一)加强“新农合”宣传力度

一是区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传播工具,加强“新农合”的宣传,正确引导广大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改变他们缴费自己没有看病就吃亏的想法,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新农合”的好处。二是县乡一级政府可以以村为单位举行定期的宣传,组织干部家访等形式的活动,加强宣传力度,在宣传过程中加强对“新农合”具体报销项目,自费药品项目等农民关注的问题进行宣传解答;乡镇宣传栏贴出这方面的相关材料,让农民了解报销范围,增强对“新农合”各项具体制度的了解,提高农民的参合的积极性,使广大农民积极配合“新农合”的开展工作。

(二)提高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网络化管理水平

目前,新疆各试点县(市)普遍存在管理和报销手段原始落后,农民对因此产生的结报不方便、工作透明度低、手续烦等多有怨言。因此,逐步建立“新农合”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经办机构建设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解决“新农合”管理中不规范、资金运作的透明度、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问题的必由之路。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既可避免人工审核报销的弊端,确保数据准确,方便农民结报,减少农民往返奔波之苦,取信于民,有可实效、全面、准确地提供信息,便于决策者随时调整制度及改善运行机制。

(三)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的力度

一是监督对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使之合理诊断、合理治疗、合理用药、防止住院病人不合理上升。二是建立医疗服务质量巡回检查制度,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质量进行评估评价,并将评估结果予以通报,接受社会监督。三是要组织专家定期抽查定点医院的医疗方案是否合理,防止小病大治,从源头上确保新农合基金的合理使用。四是监督用药是否合理,药价的确定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购药渠道是否合法,从而保证参合群众的用药安全和减少不合理的经济负担。(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解:

① 策勒县新农合工作2014全年终总结汇报;2014.12.20

参考文献:

[1]邬美娣.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J].江西大学学报,2012,(12)

[2]策勒县人民政府信息网www.xjcl.gov.cn 2014.4.28

[3]策勒县“新农合”工作2014全年终总结汇报;2009.4.28

新疆农村金融区域差异动态研究 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区域差异,泰尔指数,新疆

随着国家一系列促进新疆大发展政策的密集出台, 新疆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据统计, 至2012年末, 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 比2009年增长了1.69倍。新疆农村金融也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 截至2012年11月, 新疆基本实现了空白乡镇100%农村金融服务覆盖。但由于受新疆地区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程度、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 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显著, 不利于新疆跨越式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因此, 本文试图从实证角度分析新疆农村金融区域差异, 并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为自治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对降低农村金融风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金融与经济关系研究已比较成熟, 但有关农村金融差异的研究并不多见, 基于新疆的研究更是较少。从研究内容方面可分为农村经济金融相关性、区域金融差异和区域金融发展收敛性三类:

(一)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研究

King和Levine (1993) 利用77个国家数据研究显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强正向关系;Luigi Guiso等 (2002) 通过设计新金融发展指数, 得出多数金融发达地区人均GDP增长速度比不发达地区快1%;Genevieve Boyreau-Debray (2003) 运用GMM面板模型研究得出:银行扩张信贷抑制经济增长, 但银行分支机构越多经济增长越快;赵洪丹 (2011) 基于1978—2009年样本数据研究得出:农村金融规模对农村经济发展有负效应, 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正效应有滞后性。

(二) 区域金融差异研究

钱水土等 (2011) 利用中国23个省1988—2008年面板数据, 引入地区和时间两个虚拟变量:发现中国农村金融的收入效应具有地区和时间差异;吕勇斌等 (2012) 通过空间计量模型, 实证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强烈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依赖性, 且空间依赖性逐年增强。

(三) 金融发展收敛研究

张胜林等 (2002) 研究发现:农村民间借贷与金融服务优劣有显著关系, 在服务“三农”机构缺失、信贷服务不到位的区域, 民间借贷机率较高。李敬 (2004) 研究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表明,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长期动态路径可能呈现草帽型特征;黄文等 (2011) 采用2006—2009年1875个县 (市) 数据, 得出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不存在收敛性, 但呈β绝对收敛的特征, 即农村金融发展落后地区潜在发展速度更快。

二、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一) 指标的选择与处理

本文参照已往研究, 同时考虑数据可得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等原则, 最终选取的经济金融指标如下:选取人均一产GDP体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剔除地区人口差异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选取人均农业贷款余额 (即农业贷款余额/农业人口总数) 反映金融发展数量效应;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 农村贷存比率为农村贷款与农村存款的比率;金融相关度=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农村增加值, 其中农村金融资产总量主要由农村存款和农村贷款构成。大多文献采用人均农业增加值代表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由于新疆未统计农业GDP数据, 一产GDP中包括农业GDP, 且两者相关性较强。农业贷款包括农业贷款与农信社集体农业贷款、农户贷款、个体经济户贷款之和;农村 (业) 存款为国家银行除去信用社转存款后农村存款与农信社乡镇企事业存款、承包及个体户存款、其他存款之和。实际上农村金融资产包括农村存款、农村贷款、证券和保险等, 考虑到证券和保险占比较小, 且缺乏相关数据支持, 因此用农村存贷款之和代表农村金融资产总量。

本文借鉴司正家 (2004) 的研究成果, 将新疆15个地州市划分为五个经济区域:1.天山北坡包括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昌吉;2.北疆西北部区主要包括伊犁、塔城、阿勒泰、博州四个地州;3.南疆东北部区包括巴州、阿克苏两地州;4.东疆部区, 包括哈密和吐鲁番地区;5.南疆西南部区, 包括克州、喀什、和田三地州。

(二) 差异衡量工具介绍——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 由泰尔 (Theil, 1967) 利用熵概念计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 由于泰尔指数将差异分解为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 并测算各种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度, 深入分析引起差异的原因。因此通常被用来对多组样本差距分解, 当区域分成k组时, 泰尔指数T (0) 可分解为:

undefined

(1) 式中第一项为区域内差距, 第二项表示区域间差距;vk表示第k组区域样本数占总样本的比重, pk为权重, 以第k个区域一产GDP占比代替, 则:

undefined

本文定义Tpi为第i个区域内各地州间的差距, (2) 式可简化为:

undefined

所以, 泰尔指数T又可写为:

undefined

(4) 中, TWR表示区域内差距, TBR代表区域间差距, 所以undefined代表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 undefined指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泰尔指数是取值在0~1范围的正向指标, 指数值越大则农村金融区域差异越大, 反之亦然。

(三)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1.新疆农村区域经济差异情况

运用泰尔指数测算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总差异、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贡献率, 详见图1。

数据来源:由各年《新疆统计年鉴》和新疆统计局网站的基础数据计算得到人均一产GDP的泰尔总指数

新疆农村区域经济差距呈波动式扩大。以泰尔指数衡量的新疆农村经济差距波动呈两个阶段:2004—2006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迅速扩大, 是新疆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初显成效阶段, 支持政策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7—2010年, 随着市场机制不断完善, 经济推动由政府拉动转向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 新疆各区域农村经济差异逐步回升, 但增速明显削弱。

区域间差异是农村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贡献率较大, 新疆经济区域内差距较小 (泰尔指数在3%以内) , 且泰尔系数频繁波动, 呈现波动上涨趋势。

2.农村金融区域差异情况

(1) 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数据来源:相应各年《新疆统计年鉴》《新疆金融60年》及新疆统计局官方网站

①2006—2009年新疆人均贷款总差距呈倒V形。从图2看出, 人均农村贷款总差距先扩大后缩小, 区域间差距和总差距波动趋势基本相似, 区域内差距的变化是V型的趋势, 贷款总差异有明显缓和。近年来, 随着新疆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 机构功能不完备、扶持政策不到位的短板问题正逐步解决, 推动主体由政府向农信社和农户过渡, 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崭露头角, 新疆农村金融地域性差距缩小。

②新疆农村金融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金融差异。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贡献率明显超过区域内差异贡献度, 但新疆各区域农村金融差异仍逐年缩小, 但因为北疆各地州间的贷款差异扩大, 出现了“马太效应”。

(2) 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分析

数据来源:根据《新疆金融60年》计算整理得到;贷存比是指农业贷款总额除以农村存款总额

①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效率趋于平稳。从银行盈利的角度来看, 农村贷存比越高越好;但从风险角度分析, 贷存比过高则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越大。图3显示, 1992年五个区域中南疆东北部农村贷存比达到最大值12.31, 1995—2009年新疆农村贷存比基本平稳, 贷存比保持在2左右。

②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呈草帽型。1978—2009年新疆各经济区农村贷存比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贷存比不断上升, 以天山北坡区域为代表的农村贷存比率先达到最高点, 南疆东北的农村金融效率最低;第二阶段农村贷存比迅速下降, 贷存比从最高点迅速降至平衡水平;第三阶段是农村贷存比基本平稳 (1994—2009年) , 五个经济区域的农村贷存比差距不大, 波动明显减弱。这与李敬 (2004) 研究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长期动态路径可能呈“草帽型”特征基本相符。

③北疆西北及东疆区域农村金融贷存比率高于其他区域, 但差距不断削弱。从图3可以看出, 尤其是新疆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 天山北坡继续保持农村金融良好发展势头, 东疆把握政策先机, 放大政策效应、顺势直追, 贷存比不断优化。

(3) 农村金融相关度分析

数据来源:《新疆金融60年》《新疆50年》《新疆统计年鉴》和《新疆人民60年》计算整理

①新疆农村金融相关度增强。1995年新疆天山北坡、北疆西北、南疆东北、东疆和南疆西南农村相关度分别为59.85%、14.37%、21.24%、35.24%和11%, 至2009年各区域农村金融相关度达到118.08%、36.7%、77.08%、57.72%和47.79%, 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南疆西南地区, 为11.06%。

②天山北坡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相关度明显较强。1995—2009年, 天山北坡农村金融资产与一产GDP之比持续保持新疆五个区域前茅, 农村金融相关度明显强于其他四个区域, 但金融相关度差异逐年缩小。

③北疆西北和南疆西南区域农村金融相关度偏低。样本期间, 新疆北疆西北和南疆西南区域农村金融相关度明显低于其他区域, 在2002年差距最大;北疆西北和南疆西南农村金融相关度最大, 分别为36.7%和47.8%。

三、新疆农村金融区域差异原因分析

(一) 区域经济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导致农村人均收入的差距, 而且在金融业发展、社会基础设施、科技与管理人才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相比而言, 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农村金融发展的有利条件。杨国中等 (2004) 研究发现资金流向是从农村到城市, 从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 信贷资金的非均衡流动将导致资金的低效配置。近几年,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 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大多集中在北疆和东疆地区, 南疆的弱势经济难以获得金融资源青睐, 金融机构比较匮乏。

(二) 资源和地域优势差异

天山北坡区域煤、石油及天然气储量丰富, 新疆政治经济中心 (乌鲁木齐) 对农村金融发展起到了辐射作用;东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是新疆连接内地的交通要道, 也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依托交通枢纽的优势及矿产开发, 东疆的经济基础不断得到巩固, 农村经济也受益于本地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天山北坡和东疆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基础好, 两区域的农村金融得到优先发展, 而南疆农村市场化程度低。

(三) 政策与信贷机制差异

汪兴隆 (2000) 认为资金区域配置失衡是导致区域金融差异的重要原因。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严格, 资本金要求高, 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在金融机构设立成本上处于劣势;另外, 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标准是盈利能力, 农村地区资源贫竭, 新设机构实现盈利周期长, 鉴于此, 商业银行新增机构会向发达地区倾斜, 造成机构资源配置区域失衡;中央银行实施无差异的货币政策, 不能根据区域金融与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控, 再加上货币政策传递效应在经济落后地区不通畅, 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 结论

1.区域间差距是农村区域金融总差异的主要来源。

根据本文区域划分, 区域内各地区经济基本相似, 区域间经济差异明显, 因此, 区域间农村金融发展差异较大。

2.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呈草帽型。

1995年以来, 新疆农村金融贷存比基本保持在2左右;新疆农村金融区域间差异逐年缩小, 区域内差异不断扩大。

3.新疆北疆西北和东疆区域的农村金融效率高。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北疆西北和东疆地区依托地理优势、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发展成熟的特色农牧业, 促进了农业贷款总额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由于新疆并未采取倾斜性金融政策, 农村地区拥有相应的投资项目, 因而农业存款的规模相对减少。

4.天山北坡区域经济金融相关度明显较强。

位于天山北坡区域的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 依托乌鲁木齐金融资源的辐射, 并且由于乌昌一体化的逐步展开、石河子兵团政策支持以及克拉玛依石油资源优势等原因, 能够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

(二) 对策建议

1.促进经济发展区域平衡。

经济发展差距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发展差异, 新疆各地州应加强区域间资金、人才和技术的互补与合作, 努力实现新疆农村金融平衡发展。

2.实行差别化的金融政策, 培育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市场。

统一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不同, 亟须多层次、梯度化的农村金融制度和差异化的授信审批政策, 培育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市场, 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能力和效率。

3.加快发展农村保险与证券业。

目前, 新疆农村金融主要以银行信贷为主, 保险业与证券业发展相对滞后, 但发展前景较好, 因此, 新疆应以发展农业保险业和农村证券业为突破, 提升农村金融发展质量。

4.积极引导民间资本, 有效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

监管部门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的流向, 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 满足多层次的农村融资需求, 缓解银行信贷不足的矛盾。

参考文献

[1]King, Robert G.and Levine, Ross.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17-38.

[2]赵洪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J].经济学家, 2011 (11) :58-63.

[3]吕勇斌.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2 (19) :111-116.

[4]张胜林.交易成本与自发激励:对传统农业区民间借贷的调查[J].金融研究, 2002 (2) :125-134.

[5]谢琼.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了吗[J].经济评论, 2009 (3) :61-68.

[6]赵伟, 马瑞永.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J].经济地理, 2006 (1) .

[7]汪兴隆.货币资金区域配置失衡的考察及其调整——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思考[J].财经研究, 2000 (6) :60-64.

[8]温涛.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 2005 (9) :30-43.

新疆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建议 篇8

“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 一直以来都得到政府的广泛关注, 也是诸多学者关心的焦点问题。“三农”对中国的改革影响较大, 中国的改革第一步就起源于“三农”。中国未来的发展与成败, 也必然与“三农”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中国以农为根本, 只有解决好根本问题, 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才能达到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新农村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建议的提出和执行, 成为了农村第二次飞跃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一、新疆新农村建设现状

在约占中国国土面积1/6 的边疆地区———新疆, “三农”问题得到了自治区各部门的广泛关注, 农村的面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稳步推进, 使农民的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条件有了质的飞跃, 大大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加快了乡村人民向城镇转移的步伐, 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 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1、农业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12.8 亿人生活在农村, 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很有必要,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过去的5 年中, 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我国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 及时对农产品供求关系和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做出了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治措施, 克服了重重困难和问题, 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和农村的好形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给丰年有余。将新科技带入了农业, 将农业科学化发展, 使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农村经济开始出现全面繁荣的新局面。

2、农民收入。农民的收入是各地区迫切解决的难题。在党中央的带领下不断自我吸取教训, 完善了农村的基本设施, 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8%, 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53.4%下降到46.2%, 基本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新疆农业产值的主要来源为棉花和谷物植物, 以棉花产量为实例, 2007~2013 年棉花产量对比分析, 棉花产量没有持续增长的幅度, 反而有所下降, 增幅不稳定, 这也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密切联系。因此, 新农村建设需要考虑当地区域的诸多问题, 因此新农村建设需要长期维持并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并及时更新。 (图1)

(二) 农村社会事业收入

1、农村教育卫生平均收入。近几年, 新疆对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增大, 但城乡之间的差异还是巨大的。2013 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 874 元, 而农村人均收入为7, 296 元, 两者比例为2.7∶1, 差距较大, 为了缩小差距, 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投入更多的资源。

虽然对建设新农村投入巨大, 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其一, 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由于农民受教育底子薄弱, 包括村干部, 因此大多数人片面的以为新农村建设只是为了改善村容村貌, 不考虑本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意愿, 盲目的去搞建设。把不必要建设的事物当成重点;其二,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缺乏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不少农村至今还受到水、电、路的制约, 无法达到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本要求, 很多地都不能得到很好的灌溉, 只能靠天吃饭;其三, 部分村干部依赖思想严重, 村民文化素质低。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 存在依赖思想, 上级给多少经费就干多少事, 不给钱不干事;其四, 各地环境不同, 对发展农业要求就不同, 好多区域盲目效仿其他地区, 但结果却相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将主要目标定位在以下五点: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事业,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改变农村容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以上五点明确了一个基本认识, 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的推进。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凝聚力量, 攻坚克难,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运用十八大精神, 整合新农村建设的凝聚力和思想。思想统一, 行动就能高度一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达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提出要带着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 发动群众的主人翁精神, 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真正做到新农村人民共建, 建好新农村人民共享的良好局面, 用十八大精神整合资源。

2、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事业不单单是教育事业, 而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族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要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让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 共享现代化果实。让农民相信科学,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增强农民综合生产力, 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 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 从根部全面改善农村的生活水平。依法维护农民的各项权益,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济体系。

3、农村文化需求层次下降。虽然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得到了完善, 但农民阶层结构快速分化, 促使农村文化需求呈现了多样化、娱乐化的趋势。不合理利用设施, 使原本好转的形势反向增长。农民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增大。农村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但农民精神生活却相对滞后甚至贫乏。农民朋友闲暇时, 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进入图书馆阅览、去体育馆健身等。所有开设的场所, 因为无固定人员值班关闭, 图书馆也很少更新设施及图书, 光顾的人也就寥寥无几了。

(三) 农村生态环境

1、农村环境污染。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环境污染”。当前, 农村环境污染形势多元化, 面积不断扩大, 后果具有不可逆转性。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药、化肥的施用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农用薄膜等难降解的固体废物污染;秸秆没能得到很好的综合利用, 焚烧后产生的大气污染;农村生活垃圾、粪堆随意堆放产生的雨水淋溶污染地表水和渗滤液污染地下水;企业厂矿生产废气、废水、固废排放过程中的转嫁污染;

2、农村可利用资源。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点任务, 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让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 共享现代化果实。让农民相信科学,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增强农民综合生产力, 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 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 从根部全面改善农村的生活水平。

二、新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文化差异等因素, 牧区是后进地区, 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制约因素较多。如果没有外部的帮助和支持, 牧区的游牧民很难实现事实上的平等。资金紧缺是牧区发展的重要症结, 只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方可确保牧区加快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 没有国家财政、金融的支持, 靠地方政府, 只能是无米之炊, 是无法 (从根本上解决牧民的生产、生活现状) 解决的。因此, 在政策支持外, 还需要国家在财政和金融方面加大对牧区的支持力度。在财政政策上, 进一步加大对游牧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支持加强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扩大对牧区的专项拨款和补助规模。新的财政体制实行后, 中央集中财政较多, 而对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返还比例过小, 没能充分体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因此, 建议在今后对财政体制不做调整的基础上, 能否将相当比例的税金返还给牧区, 集中用于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为当地牧民服务, 让游牧民真正得到实惠。在金融政策上, 增加牧区贷款额度, 扩大贷款授权、放宽贷款规模、延长贷款期限。

牧区普遍经济结构单一, 主要以经营畜牧业为主。一些定居下的牧民, 虽然每户分到了几亩土地, 但大多水土条件差, 不是盐碱就是干旱缺水, 由于缺少农业科学的种植经验, 很少进行田管, 每年春天播下种, 到秋天来收获, 收成极低, 有的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定居下来的牧民又回到原来的游牧状态, 生活水平相当低。要解决这个问题, 要坚持以发展畜牧业为主要产业, 解决温饱, 走种养相结合道路, 发展红花、胡麻等经济作物, 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旅游业, 大多数哈萨克族牧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区, 工业少、空气污染少, 有天然草场的衬托, 山清水秀, 很适合旅游。

三、对策建议

现代化农畜牧业是农牧民提高经济收入的根本出路, 将以前的普通经营方式向商品生产方式经营转化, 努力发展二三产业, 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提高总量、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在有限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下, 利用有利正确的方式推进产业化、产业链的发展, 促进劳动力转移。同时, 利用自身优越独特的风俗习惯, 文化特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民俗旅游业和草原生态旅游。

安置定居点虽然取得很好的效果, 农牧民的生活状况、思想意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收入也增加了许多, 但农牧民还是没有利用好这些优越的条件, 把握机会的意识比较浅, 取得了一点成绩就骄傲, 相互攀比、挥霍, 没有真正理解和体会到定居给自己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很多家庭都用政府扶持的资金去买消耗品, 如汽车、摩托车等, 而没有将这些资金用于购买其他生产工具、仪器来继续增加收入。

有些牧民对定居的理解有很大的错误, 把大部分牲畜卖掉, 以为定居就要像城镇生活一样, 但没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是无法达到的, 擅长的项目被自己放弃, 只靠政府的扶持是无法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的。为了更好地利用民族民俗, 使传统的畜牧业转变为现代化畜牧业, 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加大财政投入, 完善设施。多年来, 由于草场资金投入有限, 草场建设缓慢, 因此经济发展滞后, 牧民收入低下, 难以筹资进行饲草料建设和暖棚的修建。只依靠国家补贴是无法完成的, 也需要当地财政部门支持与扶持。要积极听取农牧民的心声, 在物质、精神方面切实做好牧民定居工作。

(二) 从实情出发, 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 扩大教育规模, 提高农牧民文化程度, 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破了这个难点, 整个教育形势将会发生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 抓好普及初等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要大面积地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 严格控制学生流失。针对游牧民族多处于偏僻边远山区、人口居住分散、语言不同、文化心理不同、自然条件差的情况, 从财政中安排资金, 逐步免收小学课本费、学杂费, 让适龄的游牧民儿童都能进入小学、初中就读。另外, 加强双语教学力度, 根据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汉语言条件, 按照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

(三) 提高乡村医疗水平。采用多种方式培养乡村医疗人员, 实施送教下乡政策, 积极开展乡村全科医师培训, 为促进农村社区卫生工作做出贡献。而且要加强医务人员的统一管理, 新进入乡镇卫生机构的人员学历必须达到专科以上, 新进入村卫生室的人员学历必须达到中专及以上。在规定时间内对在岗的无学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 不合格的分流, 从制度上保证医疗卫生队伍的基本素质。而且要长期开展医疗宣传工作, 加强对民族医药知识的培训。提高农牧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医疗水平, 使农牧区人民享受正常的医疗服务, 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条件的主要途径。

(四) 改变农牧民传统的思想。要让农牧民意识到科技的力量, 传统的游牧生产经营方式根本无法解决现有的差距。正确理解定居的含义, 定居不是为了放弃畜牧业, 而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不是等到一切枯竭了才去后悔遗憾。有计划、有组织地合理利用资源是保护牧区生态环境和脱贫致富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建设饲草料基地, 牧民科学种草养畜, 实行冷季牲畜舍饲, 暖季放牧, 使季节草场利用得到有效的调剂使用, 缓解冷季草场压力, 使其休养生息, 提高生产能力。此外, 加大草地植被恢复及绿地覆盖面积, 既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又能得到良好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五) 挖掘各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 发展旅游经济。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只要利用好这点, 就能够开启一片属于自己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旅游经济体系。发扬自身的优势, 结合现有的资源, 将自己的传统融入旅游经济, 发展民俗旅游, 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无论规模大小, 都会吸引凝聚各种商机。例如, 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叼羊皮、姑娘追等都是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 利用好这一特色, 就能达到一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光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2.1.

[2]李江峰.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中国期刊网, 2008.

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探讨 篇9

1 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1.1 新疆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2007年新疆总人口2095.19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1274.92万人, 占总人口的60.85%。2007年新疆从业人员830.42万人, 其中乡村就业人员454.83万人, 占新疆从业人员总数的54.77%, 其中乡村就业人员当中, 完全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21.56万人, 占总乡村就业人员的70.7%, 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仅占29.3%, 可见, 新疆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员严重偏低。

1.2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1.2.1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创收总体情况。

2003年全疆农村劳务输出54万人次, 人均劳务创收99元;2004年全疆农村劳务输出100万人次, 人均创收140元;2005年全疆劳务输出的人数超过115万人次, 人均劳务创收达到180元;2006年转移130万人次, 人均劳务创收260元;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劳务创收情况比2006年也更加好转。

1.2.2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情况。

从地域结构方面看,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流向在疆内, 如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内地沿海有10万人, 只占当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8.3%, 同时农村劳动力在疆内流动也有几个明显的地域表现, 即南疆多向北疆转移, 北疆多向天山北坡经济带转移;从年龄结构方面看, 绝大多数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处在15~40岁的年龄段;从素质结构方面看, 2006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7.24%, 小学程度的占42.84%,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8%,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0%;从农牧民总收入结构看, 2004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244.93元, 其中劳务收入仅138.23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少860.23元, 新疆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6.16%,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39个百分点。

2 影响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2.1 有利因素

2.1.1 政策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是国家对劳动力培训转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项目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二是新疆党委和政府在发展劳务经济上的思想越来越统一、措施越来越实、力度越来越大, 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并正在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机制, 鼓励外出务工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权流转, 解放禁锢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

2.1.2 农民需求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是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逐步增加, 单纯的农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农民转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据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 南疆喀什、克州及和田三个贫困地区, 目前就闲置了1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农民对增加收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三是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 农民对相关的政策知晓率明显提高、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2.2 不利因素

2.2.1 农牧民思想保守, 安于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 虽然全国农民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 新疆地处祖国边陲, 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仍然较为落后, “宁愿在家受穷, 不愿外出务工”、“老守田园”、“温饱即安”的保守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农牧民安于现状, 怕苦怕累, 故土难离, 不愿外出的思想依然较为严重。尤其是南疆的喀什、和田和克州等地, 少数民族农牧民占农牧民总人口的95%以上, 受传统习俗和一些陈规陋习的影响, 加上生态环境恶劣、信息闭塞, 制约了新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劳动力的转移。

2.2.2 农牧民自身文化素质低、语言不通、技能低弱。

据统计, 2004年, 新疆农村劳动力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90.02%,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分布是: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7.62%,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6个百分点, 小学文化程度占41.76%,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56个百分点, 初中文化程度占40.64%,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74个百分点, 高中文化程度占7.79%,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6个百分点, 中专文化程度占1.74%,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9百分点, 大专及大专以上占0.45%,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2个百分点,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新疆社科网,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探析, 张新华, 2006-10-27.

2.2.3 绿洲经济使得劳动力转移成本高。

新疆虽然地域辽阔, 但新疆农业属于绿洲农业, 受特殊的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虽然新疆国土面积达166万多km2, 但适合农业生产的绿洲只占总面积的5%, 2007年底, 新疆耕地面积只有411.42万hm2, 耕地面积仅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2.47%。而且新疆生态脆弱, 土地“三化”比较严重, “沙进人退”时有发生, 因此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绿洲经济。尽管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地貌环境上的阻碍, 但绿洲与外界的联系毕竟不如沿海地区、平原地区那样便捷, 严重地制约着绿洲之间的劳动力转移, 如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到各地 (州) 所在城市间的平均公路距离为742km, 各地 (州) 署、府城市与所属县城之间平均运距为155km, 各县之间的平均运距135km, 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高。

2.2.4 培训滞后, 培训层次水平低。

农牧民文化素质不高、技能低弱, 在转移过程中就需要以培训作为前提和基础来加强和提高农牧民的素质与技能, 以符合劳动力市场与企业的需求, 同时, 培训的质量又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就业工种、就业时间和就业人数。根据目前情况来看, 新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还处于起步阶段, 并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是培训滞后、覆盖范围小;二是培训师资力量紧缺;三是培训层次水平低;四是培训经费缺口大。

2.2.5 城镇化水平不高,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弱。

2007年新疆城市化率只有39.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 新疆的特大城市有1个 (乌鲁木齐市) , 没有大城市, 中等城市有5个, 其余均为小城市。由于缺乏大城市的辐射、带动, 经济实力不强, 缺乏聚集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并且很多小城镇存在着规模小、分布散、基础设施简陋、城镇化和工业化普遍发育不良等问题,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弱。

2.2.6 信息不灵, 渠道不畅, 中介服务组织不规范。

农村相对闭塞, 信息不灵, 农民获取就业信息的难度较大, 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和无序化, 很多农民想出去打工, 不知该干什么;想在家创收, 不知干什么挣钱;想学技术, 不知要到哪里去学。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 亲友介绍、家庭成员带领、本村外出人员示范、自行外出等仍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 缺少管理规范的专门从事劳动力转移的指导、协调、培训和服务等工作的专业性中介组织, 这就使得农民的流动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 不仅给劳务市场带来混乱, 也给接收地增添了不安定因素, 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后续转移及规模化流动。

3 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

3.1 加大宣传, 切实转变农民就业观念

在新疆及各地州所属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介开辟专栏, 宣传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方面的有关政策, 以及当地涌现出的劳务创收典型户、典型乡镇等。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 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农牧民解放思想, 树立“一户一人外出打工, 学会一门手艺, 赚回一笔钱, 致富一家人”的新观念, 大胆走外出务工创收之路。努力营造浓厚的鼓励劳务创收的社会舆论氛围, 帮助农牧民逐步开拓视野,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增强农牧民开展劳务创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强化培训, 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

建立以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等各类职业院校和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和以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城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鼓励用人单位、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 大力推进先进实用技术和农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培训。对农牧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开展以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劳动合同、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和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还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订单式定向培训, 使更多农牧区劳动力掌握专项职业技能, 对职业培训结业者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实行“市场引导培训, 培训带动鉴定, 鉴定促进就业”的机制。

3.3 各地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为当地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各地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该重视利用当地原材料和劳动力, 要积极组织农牧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牧民, 参与政府投资的退耕还林、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环境整治、县乡公路、电力和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地州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使用本地农民工, 在项目招标中, 要把使用当地农民工作为一项约束条件, 对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做得好的企业, 工商税务部门也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3.4 积极探索、拓展境外劳务输出

由于思想意识相对比较保守以及知识、技能水平不高等原因, 以往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长期转移到国际劳务市场上的非常稀少。随着培训力度的增强、农村劳动力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及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 新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地缘优势以及少数民族农牧民与周边国家在语言、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有较强趋同性的优势, 积极开展境外劳务输出, 把邻国的国际劳务市场作为劳务输出的主“战场”, 将中亚国际劳务市场作为劳动力长期转移输出的主攻方向。

3.5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与二、三产业是相辅相成的, 城镇化能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二、三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城镇建设。新疆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 鼓励农牧民以家庭经营形式从事个体商贸、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业, 围绕当地的优势资源和产品发展相关的加工、贮运、营销和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 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 采取优惠政策, 鼓励、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 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新领域。

3.6 培育劳务中介组织, 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服务工作

按照“政府服务引导, 乡村组织登记, 中介组织参加, 农民自愿参加”的思路, 新疆各地州应该结合实际制定优惠政策, 积极培育支持劳务经纪人和中介组织带动农民劳务创收, 并结合实际建立劳务经纪人奖励长效机制, 同时重视加强农村劳务经纪人和中介组织的管理。此外, 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通过劳务供求信息服务网和劳动保障网等网络体系、农业部门“三电合一”和农信通等各种媒体广泛搜集和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培训信息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 并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搞好供需对接, 这样既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 又可以降低农民外出就业的成本。

3.7 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回归”创业, 实施“引凤还巢”工程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很多返乡农民工回到自己的家乡, 这批人在发达地区打工过程中开阔了视野, 拓展了思维, 增进了阅历、知识、经验和技能, 自身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 与未外出者相比, 回乡农民工有较强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能力。如何使这些外出民工回乡创业, 已成为一些贫穷落后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新的增长点, 也是激活农村市场、扩大有效需求、实现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所以新疆各地州应该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创业, 这种回流实际上包含有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甚至意识流等, 各地工商管理部门也应该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 降低准入门槛, 为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农民从事经营活动创造便利条件, 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寻找新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新疆社科网,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探析, 张新华, 2006-10-27.

[2]新疆党校经济学部, 加快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市经济杂志, 2007, 11.

[3]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4]王方华, 顾海英.新农村、新思路、新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5]陆学艺.“三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普惠金融对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考 篇10

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能满足新疆农村贫困农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为贫困农户提供了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目前新疆农村金融体系离普惠金融体系还有很大距离, 低端贫困群体金融机构覆盖面严重不足。因此对于新疆农村而言, 不断完善新疆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更是创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构建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对有效改善新疆农村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2 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一词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2005年联合国率先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运用该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对金融机构的目标定位、运行机制、绩效衡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服务的主要目标客户是穷人和低收入群体。2006年, 印度国有开发银行—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 (NABARD) 将非正规农户互助组 (SH6) 与正规金融业务结合起来开创了新型小额信贷的模式。2006孟加拉国银行家、“小额信贷之父”穆罕默德·尤努尔博士, 开创了小额信贷发展之路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另外还有印尼名为BRI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传统小额信贷的模式, 使其农村信贷部成为覆盖成本和达到高还贷率的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机构。

3 普惠金融在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实践

3.1 小额信贷业务缺失, 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在实践中初露头角

在小额信贷发展初期, 新疆农村地区实施普惠金融的机构主体为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两家。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来说, 由于小企业融资规模上不去, 运营成本很高, 收益有限, 风险很大, 没有一定的补偿等等因素是不愿意给小企业贷款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企业这块“贷款难”问题;而农村信用社承担了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 全区网点达1062个, 资产总额达到533亿元, 负债总额达到512亿元。除存单抵 (质) 押外, 农行信用社基本停止了其他贷款, 而且由于农村信用社规模经营效应较小, 可用人才缺乏, 市场经营意识淡薄等缺陷导致大量专项贷款被豁免或核销, 进而导致农民款项债权债务不清, 这些贷款实质上扮演了普惠金融的角色, 普惠金融实践在此阶段开始显现。

3.2 各金融机构并驾齐驱, 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得到较快发展

随着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新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机构由发展初期的两家增加到三家。农业发展银行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 期间发放贷款369.96亿元, 比上年上升80.1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65.96亿元, 比年初增长24.37亿元。农行兵团分行各项存款达到472.9亿元, 比上年增长52亿元, 完成计划的128.59%;各项贷款余额184.8亿元, 比上年增长6.9亿元。农信社各项存款达408亿元, 比上年初增长15.8%, 高于全区金融机构1.6个百分点。存款余额达到220亿元, 比上年增长41%, 高于全区金融机构水平增长水平29.77%。普惠金融在这一阶段为新疆农村地区农牧民摆脱自然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 贷款对象基本面向全体农牧民, 贷款利率均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 可以看出, 新疆农村地区普惠制金融在该阶段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3.3 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多, 新疆农村普惠金融步入正轨

伴随这小额信贷发展的逐渐成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新疆农村地区普惠制金融的发展也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更加开阔, 不仅农村信用合作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而且农行新疆分行60%的机构网点, 80%的工作人员, 40%的业务广泛分布于县域农村市场, 2009年新疆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余额就达到427.7亿元, 创历史最好水平。另一方面, 新疆邮政储蓄银行与2009年7月末, 在全疆范围内有实际办理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网点85个, 基本实现小额贷款县县通;新疆的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石河子国民村镇银行、哈密天山村镇银行以及库尔勒富民村镇银行把业务定位、资金投向主要圈定在各兵团区域内的农场职工、中小农户龙头企业和居民自主创业;石河子农村合作银行于2008年正式挂牌成立, 以全新的产权形式为“三农”、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服务;呼图壁县首创的农户养老保险证质押抵押贷款;五渠市国民村镇银行的成立;信鑫、新温商和华春等五家试点小额贷款公司相继揭牌。

4 新疆普惠金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 普惠金融供给严重不足, 农村地区贫困人民需求难以满足

随着新疆国有商业银行的“扁平化”发展, 不断撤出;新疆邮政储蓄部门对农牧区资金的虹吸作用, 进一步挤压、占用了农村资金资源;以及新疆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仍然局限粮油收购业务, 对于惠农型的小额贷款尚难顾及;使得农民很难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生产急需的资金。直到现在, 新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金融压抑现象, 这势必影响“普惠制金融体系”建设, 也从侧面反映出金融普惠制在新疆农村地区的紧迫性。

4.2 普惠金融机构缺失, 难以达到惠农效果

新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这两大普惠金融机构的日益减少, 使普惠金融在农牧区最基层的金融机构中日趋消亡。调查显示, 辖内农行和农村信用社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选择优质高效贷款客户的特征日益明显, 贷款投向和投量日趋“非农化”和“城市化”, 一般农户的贷款满足率不断降低;同时利率定价机制在商业化目标前严重失衡, 多数农信社贷款利率常常一浮到顶, 广大农牧民不仅无法得到普惠金融的支持, 而且连国家规定的正常商业贷款利率也享受不到, 普惠金融距新疆农村地区农牧民越来越远。

4.3 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难以保证, 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小额信贷作为普惠金融的核心, 其业务风险大、成本高、客户通常是没有担保或者信用评级的, 因此小额信贷机构都不愿意直接对农户发放信用贷款, 而将业务重点转向获利高的行业, 这样信贷资金供应渠道狭窄、总量不足。资金规模过小限制了小额信贷这种倍受农民欢迎的组织形式的发展, 乘数效应难以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只停留在提供资金上, 缺乏对农牧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及新产品的策划

5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促进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5.1 完善对新疆农村普惠制金融的政策扶持, 扩大市场供给

新疆新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应是“政策补贴、优惠利率、商业性金融运作”。国家政府对新疆农村贷款的一定贴补是必要的, 新疆农村小额贷款的发放主体应是所有的有条件的新疆商业性金融机构, 同时必须建立一种资金向农村的流入机制, 这就需要政府的推进和制度创新。利率放开后, 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贴息的负担, 也可以使新疆小额信贷专职机构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量上和质上保证新疆农村融资环境的改善, 扩大新疆农村金融市场供给, 扩展融资渠道, 通过间接融资、资本市场IPO、再融资、债券发行等方式, 让资金进入良性循环, 满足广大新疆农户的需求。

5.2 以农信社为主构建多层次的新疆农村普惠制金融体系, 强化各类涉农金融机构

就现实情况而言, 在新疆农村落后地区, 应继续巩固农信社作为实施新疆农村地区普惠制金融的主力军地位;完善农业担保和风险保偿机制, 建立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银行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拓展农发行金融服务领域, 强化其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功能;加快邮政储蓄机构的改革, 进一步发挥其支农作用。除此之外, 在这些新疆农村普惠制金融已有的基础上, 更多的引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小额保险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无庸置疑对于维持区域稳定, 同时提供积极的普惠制金融服务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5.3 建立完善的小额信贷内部控制制度, 为新疆农村构建普惠制金融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促进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是要加大信贷投入的力度, 以实现新疆农村普惠金融的良性循环, 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加强对新疆农村普惠制金融的引导和监测, 构建以普惠金融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 同时, 小额信贷作为构建新疆农村普惠制金融的核心, 对其自身的内部监管十分重要, 因此必须加强小额信贷内部的监管体系建设, 维护金融债权。

摘要:随着新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 严重制约着新疆农村经济发展。首先对普惠制金融的概念进行界定, 通过对新疆农村普惠制金融实施的现实情况的分析得出新疆农村普惠制金融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并提出对促进新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策。

关键词:普惠金融,小额信贷,建议

参考文献

[1]淡亚君等, 农村金融需求演进与普惠金融弱化[J].问题与探讨, 2009 (11) :21-26.

[2]孙少妍, 从普惠性金融体系角度探索小额信贷的多元化发展模式[J].济南金融, 2005 (8) :55-57.

[3]尹刚、张均、宋晓, 普惠制金融对民族落后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启示[J].农村金融331 (39-41) .

[4]韩俊, 加快构建普惠农村金融体系研究[J].教学与研究, 2008 (12) :10-14.

[5]黄良谟、黄革、向志军, 普惠制金融理论的述评以在我国贫困地区的应用[J].海南金融, 2008 (01) :21-29.

上一篇: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下一篇:美丽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