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技

2024-08-23

生活科技(精选十篇)

生活科技 篇1

虽然无纸化办公概念在20世纪末已崭露头角,但时至今日全球仍然在消耗大量的一次性纸张打印文档。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统计,每年全世界办公用纸的产量达到3.62亿吨,直接扔进垃圾桶用过的旧纸张更是多得无法统计。而且废弃的纸张和墨盒等还会带来森林滥砍滥伐以及化学品对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科学家设想,如果纸张能够被“擦写”多次,那么上述状况可以得以改观。现在光盘既然能够反复使用,那么纸张为什么不行呢?

很久以前,人类就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古代僧人把经文书写在硬化牛皮纸上面,在发现字词写错时,或者想重复使用牛皮纸,便会用小刀将旧表层刮掉,在露出来的全新表面上重写内容。然而此举效果并不理想,只要认真仔细地察看,之前写过的文字还依稀可辨,而且刮过几次后牛皮纸就不能再使用了。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的化学家经过反复研究实验,试制出一种传统纸张无法比拟的新型“纸”,在丢弃之前能够将内容打印和擦除20次。这种“纸”基本上是以玻璃或塑料薄膜形式的可重写介质,其中有蓝、红、绿三种基色,分别使用商用氧化还原染料亚甲蓝、中性红和酸性绿备制。染料中含有作为催化剂用的二氧化钛纳米晶体和作为增稠剂用的氢纤维素,给这种“纸”增添了高可逆性和可重复性。

在对“纸”的写入阶段,紫外光将染料减少到无色状态。可以利用特制晒图机,配合汞合金氧化还原染料将模版文字转印上去。由于不需要额外的油墨印刷,因此在经济和环境上可行。目前,彩色文字和图案暂时无法实现。这种染料有较高稳定性,字体清晰,常温下至少可以3天不褪色。在对“纸”的擦除阶段,氧化还原染料恢复其原来的颜色,即成像材料通过与周围环境中的氧反应而恢复其原来的颜色。只需将这种“纸”加热到115℃,不到10分钟完就能擦除旧文字的内容,使表面恢复空白,可用来写上新内容。

这种“纸”的发明已获得美国能源署的资助,并申请了临时专利。当前研发团队正集中力量想方设法降低总成本,扩大其潜在的用途。例如,使打印文本或图像的清晰度超过3天,能够进行100次循环使用,探索多色印刷的可能性。科学家雄心勃勃,下一个目标是开发有真正纸张质感(即由木浆制成的)的复用擦写纸张。

中性笔打印机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签字笔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例如 , 经常会不小心把笔帽弄云,致使笔尖直接暴露在 空气中,没多久就干掉,结果写不出字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好将这样的签字笔扔进垃圾桶 。但是设计师Taejin Kim和Su-inKim发明的PenPrinter(中性笔打印机),却可以对这样的签字笔进行再利用。

Pen Printer体积小巧玲珑,采用USB接口。它打印所需要的墨水直接来自废弃但笔芯中其实仍然有墨的签字笔,将其插入打印机的墨腔,然后接上电脑即可打印。PenPrinter虽然无法打印彩色内容,但应付黑白的普通文档一点也不成问题。

凹槽可放画笔的凳子

孩子都喜欢涂鸦,但用过的画笔常常到处乱丢,结果下次画画时难以找到,变得格外沮丧。为了帮助爱画画的孩子们随时可以提笔涂鸦,设计师马丁·雅各布森(Martin Jakobsen)别出心裁,开发了一种名为Phant的凳子。这款椴木凳子表面有很多细长的凹槽,可以将画笔完全藏身于凳子的面板中。

“Phant虽然是一种外形很简单的凳子,但是却藏有孩子们童年的许多故事。凹槽记载着宝宝们成长的轨迹,带给他们快乐的回忆。”雅各布森说,“凳面凹槽并非规矩排列,富有变化,有助于孩子天性的发挥。”

高科技备忘贴

对于习惯用即时贴提醒自己的人来说,将一天计划做的事罗列出来必不可少。然而记录了很多张,有时还是难免会忘记。因为想要知道哪个重要,还需要在一张张的即时贴中去找。美国科学家近日发明的一款高科技的备忘贴,却可以避免上述麻烦。这款备忘贴共有5层,上面为白色透明的橡胶,依次排下来为蜂窝磁粉层、LED控制电路层、橡胶电池层和橡胶压敏胶层。

生活科技 篇2

技改变生活

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做一名科学家,想要给各人发现一些世界中没有,但对人类世界有辅佐的对象。

大概你还没有发明,大概你会发出疑问:“科技?科技在那边?”你看,科技就在你身边:电视、电脑、手机、mp3、火箭、卫星、宇宙飞船„„许多几何许多几何,说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并且做科技勾当的同时也学会了僵持、学会了全力,学会了不懂的题目问先生、问大人。然则光说、光空想,不去全力地做又有什么用呢?以是我就去介入许很多多的科技勾当,加强我对科技常识的相识。

“为什么天是蓝的呢?”“为什么海水是咸的呢?”“为什么恐龙会灭尽呢?”„„爸爸也搞不懂我的小脑壳里为什么装了这么多“为什么”,这些小问号太多了,有些题目当先生的爸爸都难住了,这时我就会在书中探求谜底,找不到还要到大型书店去找,总之非要找到不行。对于科技,我们一点也不生疏,由于我们天天都世界在科技的器量中,我们天天都在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的利便与快捷。昔时瓦特发现蒸汽机的时辰,曾经惊动全天下,本日我们坐在高高的轻轨上和高速的地铁上,一点也不感想稀疏;一个苹果从树上落到牛顿头上的时辰,智慧的牛顿发明白地球的引力,又按照地球引力的定律发现了很多对象。

从发明到发现,科学家支付了多大的全力啊!

科技正在飞速发展,世界在全力改变。我尚有个特点——爱问为什么。点点滴滴,时事势事,科技无处不在。

在饭桌上,我也会把本身所看到的新常识完好讲给爸爸妈妈听,这样不只分明白很多常识,并且还加强了表达手段。要知道一位乐成的科学家是从小发现开始的,不是生下来就是科学家的,必然要现实操纵和斗胆想象还要僵持、全力地做才行。总之世界离不开科技,科技在为世界处事。

丰台科技馆:让科技走进生活 篇3

丰台科技馆(即丰台科技中心),位于北京市西四环南路丰台区丰台镇北大街甲13号,是一所以天文知识为特色的科普场馆和丰台区科普教育基地。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馆内设有展览厅、天象厅、天文台、多功能厅等。

自1991年开馆以来,丰台科技馆始终坚持正确的办馆方向,充分利用科普场馆的作用和优势,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积极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你好!我是××社区。星期三下午2:00,我们有30个孩子到咱们馆活动……”每当寒、暑假来临的时候,丰台科技馆(简称科技馆)的电话就成了热线,科技馆也成为中小学生寒、暑期活动的好去处。

不仅如此,为了加强社区与社区间的沟通与交流,使社区居民切身感受到科技就在身边,科技馆还多次组织社区代表参观、召开交流会,并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在多家中小学校和社区举办各类科技知识讲座、互动展览和科技小制作,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

天文爱好者的乐园

为了突出天文知识特色,科技馆在楼顶新建天文台,安装了从美国进口的2台折返式天文望远镜,可以进行全天实时观测,能够观测到5万个天体。一层大厅有可演示地球自转的傅科摆,与天象厅、天文知识展览、互动展品相得益彰,成为以介绍天文知识为主的特色科普场馆,也成为天文爱好者的乐园。同时科技馆又投资90多万元,完成了天象厅的外天幕改造,将积木式附属设备改为由电脑操作的多媒体演示,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而且增加了视频效果,使节目更加逼真,天文现象更加形象化,提升了科技馆的宣传能力和手段。

搭建科普网络体系

为了充分利用丰台区的科普资源,推动丰台区科普事业的发展,科技馆还担负起创建科普型社区、科普教育基地的任务,搭建了丰台区三级科普网络建设的平台。三级科普网络建设即:一级是科普场馆主阵地建设,二级是整合辖区资源,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三是科普深入到社区——科普型社区建设。

通过搭建科普网络体系,使广大居民在有益的活动中了解科学的无穷奥妙,提高了居民学科学、爱科学的意识。

特色科普活动深入民心

科技馆开展的科普活动,不仅形式多样,更注重了解社区居民的科普需求,有针对性地满足其需要,同时注重科普的个性化发展。

科普图书流动站 科技馆购进健康养生、美化生活、常见病的治疗与预防等500多种、1500多册图书,整理、分类后装入15个流动箱,就像一个小型的图书馆,在各社区巡回流动,每个社区停留1~2个月。因为书籍内容贴近居民生活,深受居民的喜爱。

环保主题宣传活动 科技馆开展的“调查家庭每日用水量”、“算一算,你身边每日产生的垃圾”等5个环保实验活动,获得了第23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活动奖;科技馆与区环保局共同开展的环保征文活动,吸引了36所学校的1922名学生参加。经过专家评选,有100篇作品获奖,并被收集在《丰台区中小学生“绿色卫士”主题环保征文获奖作品集》中……这些科普宣传活动,将环保教育渗透到思想教育过程中,使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科普知识的快乐,培养了他们作为“地球村村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记者手记:这里不仅是中小学生以及天文爱好者的乐园,社区居民也可以利用节假日或休闲时间,来到科技馆参观,浏览、阅读、借阅书籍,参与科普互动,参加科普讲座、培训和其他科普活动。通过参与科技馆的活动可以使你对天文以及相关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是汲取知识、陶冶情操、学习休闲的好地方。

(责任编辑 郭苏)

特色科普

课堂搬进科技馆

“看见了,看见了,我看到太阳黑子了!” 丰台二中初二学生们在丰台区科技馆天文台用300毫米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时,不禁脱口而出,激动不已。

这是2007年4月6日下午,应科技馆的邀请,丰台二中将地理课堂搬进科技馆,学生们正在天文科普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观测太阳时发生的一幕。

科技改变生活 篇4

身边全是一群运动狂人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马路上, 身边飞驰而过的都是无人驾驶汽车又是怎样一种体验?出门不用带各种卡片, 结账只需要识别指纹。当科技走进生活, 世界也开始了变化。

当运动遇上智能穿戴设备?

近日, 不甘心落后但又不爱运动的刘女士为了在微信运动中登上榜首, 于是把手机计步器绑在了家中小狗的腿上, 当天其步数如愿登顶。微信运动、咕咚手环、nike running、小米手环……这些运动计步App一时间刷出了新热度, 各种晒步党瞬间倾巢而出。

记得有一次, 与闺蜜外出吃饭, 她所在的公司给员工发了个手环, 每天公司上下进行计步排行, 并把步数成绩跟个人每月绩效挂钩。那顿饭闺蜜几乎没闲着, 因为临近月底, 步数统计进入尾声, 她只好绕着饭桌来回踱步, 刷新步数。这种“被强制”的运动量, 似乎难以让人感受到快乐。

与“被强制”运动不一样, 不少人有了这些APP之后, 还是主动迈开了步子。以微信运动为例,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新数据, 每天会有固定排行榜, 超过一万步者可捐出步数做公益。伴随着运动风在蔓延的, 还有刹不住的攀比风。为了成为“霸屏”者, “今天走了多少步”成了每次饭桌上朋友“比拼”的主题。小小的一个排行榜足以激起伙伴们之间的敌意。时下仿佛已经不流行“拼车拼女友拼房”了, 先在步数上赢了我再说。

有了攀比, 运动就开始变味了。笔者有一个朋友对微信运动就像中毒了一样, 为了赢得每天冠军占据伙伴们的封面, 他手机从不离身, 每隔十分钟就去点开微信运动查看自己的排名, 为上榜不惜一切, 即便下班累成狗也不走到第一不罢休。据我所知, 他曾经有一晚加班到深夜依然坚持走了五公里, 让人高兴的是, 他当天终于登顶。但不幸的是, 第二天因韧带拉伤只能向公司请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走多少步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必须要排第一。这种“毅力”, 实在不知该不该佩服。

这位朋友的冠军好歹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但像那位把计步器绑在小狗腿上的女士则未免失去了运动的本义。更有登峰造极的工科男, 为了每天都能保证稳坐第一, 决定学以致用, 运用机械思维, 做一个类似钟摆的装置来模拟走路, 结合加速度传感器实现每天冲顶朋友圈运动榜首。

实际上, 刷步的“毒瘾”不仅在步行, 跑步亦然。身边已经有不少往日下班只爱瘫在沙发上吃薯片看电视的男女青年纷纷入手运动装备, 绑上臂带、穿上跑鞋, 告别懒惰。不少持之以恒者, 早已跑进了马拉松的圈子里, 从过往刷步数、刷公里数发展到现在“刷马拉松”, 一旦哪里有赛事必定去抢名额、自费机票、订住宿, 在别人看来“花钱买辛苦”的事儿他们依然乐此不疲, 为什么?因为跑步让他们“上瘾”, 跑马拉松就像“集邮”。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 迈开腿总比在家中呆坐要好。这种新科技所掀起的时尚是让人喜闻乐见的。但运动如何才能回归本义?当然是强身健体, 而不是为了冠军殊荣。只要别被攀比冲昏头脑, 把注意力放在“动起来”而不是“比下去”, 一切皆有可能。

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号称“改变世界”的科技, 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 各大巨头捉对厮杀, 蓝海很快就变成了红海。科技就像龙卷风, 来去太匆匆。

下一个改变世界的科技会是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下一个改变世界的科技会是什么?

《时代周刊》给出的答案是:虚拟现实技术。它最新一期杂志封面就献给了一位头戴高科技头盔的宅男, 标题为《虚拟现实的奇妙享受, 为什么它将改变世界》。封面背景是碧海蓝天, 渚清沙白, 这本是悠闲度假好去处, 但光着脚的宅男无视美景, 全身心沉浸在头盔造就的虚拟现实中, 甚至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

Google、Facebook和Sony三大科技巨头, 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Sony发力虚拟现实的理由显而易见。它执游戏市场之牛耳多年, 一直孜孜不倦地开发令人沉浸的游戏体验, 虚拟现实是他们的必走之路。Google以极客文化著称, Google气球、无人驾驶汽车等项目都玩得风生水起。Facebook董事局主席马克·扎克伯格更是断言:“智能手机之后, 我相信下一个平台是虚拟现实。”这位小伙子出手一点也不含糊, 花20亿美元的大手笔, 买下了虚拟现实厂商Oculus VR。

巨头们虎视眈眈, 市场上群雄逐鹿, 媒体一片看好, 但是虚拟现实技术真的能接替智能手机, 成为下一个改变世界的科技吗?未必。

因为目前所谓的虚拟现实头盔给消费者的印象, 实在是太书呆子气了。当你第一次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戴上头盔, 它的环绕式视觉+全方位声效带来的体验, 确实会让人耳目一新, 甚至骗过你的大脑, 提供前所未有的体验, 例如, 化身钢铁侠在天空飞翔的感觉。

但它向普通消费者推广时有天然的短板。首先, 虚拟现实头盔卖相太差, 它的外形设计可以改进, 它的声光体验能够提高, 它的游戏、影视内容会越来越丰富, 但这些永远没法改变它的致命缺点:不戴上头盔, 就无法体验它所提供的快乐。

你可以看朋友如何把i Phone玩得天花乱坠, 可以在电视上看人们如何玩转Google Glass。然而虚拟现实头盔非要戴上之后, 才能体验到它的独特。利用平面、电视等其他媒介向普通消费者推销时, 要达到简洁易懂、通俗明了简直难上加难。

其次, 是虚拟现实头盔的玩相太难看, 跟所谓“高科技产品”酷酷的形象有云泥之别。你看到朋友戴上又黑又硬的头盔, 看着他开始毫无来由地摇晃身体、跳跃、摔倒, 口中不断大呼小叫, 这种行为会令旁观者感到莫名其妙, 甚至蠢不可及。

虚拟现实头盔没有Google Glass那样冷峻的极客范儿, 也不像Wii挥舞起来那样潇洒。每当你戴上它, 朋友只能看着你自顾自地满地乱爬, 玩得团团转。除了少数有好奇心的书呆子, 没人愿意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类似的愚蠢行径。

英国《卫报》刊登文章表示:“虚拟现实技术可能会重蹈3D电视的覆辙。回到几年前, 人人都说3D电视是未来, 但厂商根本没有办法说服消费者花高昂的价格买一部回家。我们看到, 3D电视就这样完蛋了。”

为什么苹果的产品能够大获成功?因为乔布斯知道, 除了给用户提供绝佳的体验之外, 还要附赠让用户去炫耀、显摆、卖弄虚荣的功能。很可惜, 虚拟现实技术目前没法满足用户的第二重需求。以现今的虚拟现实技术和产品形态, 它很可能成为巨头们又一个失败的实验田。

科幻电影里展现的虚拟现实技术要炫酷得多。例如诺兰的大片《盗梦空间》里展示的梦境设计, 在人的睡梦中建构世界, 就可以视为未来的一种”虚拟现实技术“;又例如经典电影《黑客帝国》, 被母体统治的人类都生长在培育皿之中, 母体使用计算机技术在人脑中模拟1999年左右的世界, 让人类误以为还活在过去的年代。这种可在大脑中创建情境的技术, 可能才是虚拟现实的未来发展方向。

生物识别谁最靠谱?

生物识别技术已经走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那么, 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和指纹识别, 哪种技术更好呢?

据人民邮电整理, 指纹是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的一种技术, 也是生物识别应用的起点。指纹识别价格相对便宜, 功能性较强, 也是非常可靠的一种验证方式。但是, 如果你需要更高级的安全选项, 指纹仪+智能卡或者指纹仪+密码则是很好的选择。而低级别的安全选项一般是应用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 通过传感器实现与用户的交互。但是, 指纹识别仍然对于一些困难手指 (脱皮等) 以及识别条件 (潮湿手指) 有很大的限制。

虹膜识别一直被誉为最精准、最安全的生物识别方式。因此, 虹膜识别的成本也是比较高的, 而且需要专业的硬件产品。但是随着虹膜识别技术的成熟, 当前的虹膜识别成本已不再是令人“望而却步”的状态了, 厂商甚至已经研发出精致、小巧的移动终端专用虹膜模组, 性价比超高。

静脉识别紧随其后, 也是较为安全和准确的生物识别认证方式, 提供类似于指纹识别的高品质认证方式, 也可以直接与用户交互。

人脸识别则是非接触识别, 极具友好性和便利性, 也是一个利用摄像头的更好方式。它可以广泛应用到各种环境中, 包括建筑工地、移动设备、网站登录等, 甚至不需要专门的硬件支持。

语音识别也是一个非常方便的识别方式。对于移动设备来讲, 这是一个快速简便的验证解决方案。但是语音的质量控制是影响其识别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安全性也令人比较担心, 但是在呼叫中心、客户服务方面仍然可以大展拳脚。

电子签名、步态识别 (步行轮廓) 、耳纹识别等新技术, 目前还处于观望状态。

校园科技节科普征文:科技改变生活 篇5

南城阳光第三小学 301班张馨怡

星期五下午,班主任张老师带同学们去观看学校大门口左边的科技长廊。我爸爸是科技老师,我自然对科技感兴趣,但是这个科技长廊我以前就看过,今天还是认真地再看了一遍,感受收获很大。

学校的科技长廊主要是介绍中国的科技发展史,分前沿科技·克隆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好多个版块。我最喜欢的还是前沿科技部分,因为前沿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今天的克隆技术,无一不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无一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创新。

从爱迪生发明了灯泡到今天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话乃至冰箱空调,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都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在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应该认真学习,用知识和能力去参与科技创新,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科技改变生活 篇6

科技从没像过去两个月那么贴近我们。从3月开幕的日本爱知世博会到6月初开幕的第八届北京科博会——3D游戏手机、102英寸等离子电视、最轻的12.1英寸宽屏笔记本电脑、最薄的19英寸液晶显示器、能看电视的手机、能够远程监视家居的智慧住宅、形形色色的机器人纷纷登台亮相……人们豁然发现,科技原来离我们很近,近到比比皆是、触手可及。科技原来也离我们那么远,远到不可想象、难以揣测——但是,当自然的智慧与生活的艺术成为科技的主题时,这便是个科技的时代,时尚的时代,生活的时代。

视生活

养眼的别样诠释

养眼的定义从来都跟暧昧有关,潜规则里,美女佳人似乎是它惟一的标准。但对科技来说,养眼显然有更深层的意义(尽管利用电脑技术做出完美的女性图像是眼下的另一种热潮)——让视觉更舒适,让眼睛更健康更大、更环保是这一季的主题。

三星一口气在北京科博会上拿出了三款全球最顶级的电视产品:102英寸等离子电视、82英寸液晶电视以及71英寸DLP背投电视。它们都是同类型电视机中尺寸最大的产品。尤其是102英寸巨型等离子电视,外观尺寸达到2.2米×1.3米,已超过普通单人床的规格。6月我们就能在电器商场中买到它,不过它的预计售价也会高达80万元左右。

机器人

生活的幻想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但相信上帝自己也承认,自己最伟大的创造并不是这个世界,而是人类,因为人类继续创造着这个世界。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呢?造纸术、火药、蒸汽机、发电机、原子能……或者,是机器人?不会再有任何一种发明能引起人类自身如此多的情绪,盼望、喜欢、满足,甚至猜忌、怀疑和恐惧。就连关于机器人的讨论,都深入到了社会问题、人类进化这样的程度。

从来没有这么多的机器人聚集在一起。以“自然的智慧”为主题的日本爱知世博会几乎成了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展场,100多台机器人负责清扫、警戒、接待等工作;日本70多家著名企业开发的63种机器人也都在展会上亮相。难道这是当今科学界对机器人真正的理解——机器人并不是人类的创造,而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也许我们并不需要浪费那么多的脑细胞在这样复杂的问题上,我们只需要知道,机器人时代来了,而且它就在前面,我们的生活会因它而彻底改变。

视生活

看看更远的故乡

看看遥远的故乡、看看遥远的家人,是多少离家人的希望。看一看,多简单的愿望,但在这个现实世界里,愿望是有成本的,比如金钱、比如时间、比如疲劳。所以,视频通讯来了,它不再神秘和昂贵,它就在我们身边。

华为在科博会上展出了新款视频电话ViewPoint8220。这款电话采用一体化便携式结构设计,内置摄像头、麦克风和液晶显示屏,支持IP可视电话、IP语音电话和普通电话,能召开多方会议;还提供音频和视频输入接口,可外接摄像机、录像机等外设;同时提供音频和视频输出接口,可连接电视机。当然,和以前的产品相比,它更清晰,无论图像还是声音。

玩生活

掌上娱乐中心

索尼新近推出的PSP掌上游戏机无疑为我们的掌上生活提出了新的标准,更丰富的功能,更好的音响效果,更好的画面质量——最重要的是它第一次让掌上游戏机的3D机能达到实用水平。当然,它很昂贵,尺寸也很大,只有真正的玩家会去选择和享受。

现在情况不同了,LG在科博会上展示了世界第一款3D游戏手机KV3600,其多边形绘图生成率高达每秒100万,手机上的真实3D图像终于不再是梦想。另外,加速感应器、多功能的键盘设计、2.2英寸的TFT真彩屏幕、双喇叭立体声3D音效,使手机不再单调,而真正成为掌上娱乐中心。

行生活

动力无所不至

人类关于交通工具的想象很多,从自由飞行到下海入地,几乎所有的领域,人类都在积极地尝试着。车也好、船也好、飞机也好,交通工具就该无所不至,不管你叫它什么。当然,这个愿望还很虚幻。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一辆不错的车已经是最高的期望了。

高科技改变体育生活 篇7

体感技术杀入NBA

下个赛季的NBA赛场上将有些不一样。NBA官方宣布, 与一家名为Stats LLC的数据公司合作, 在2013-2014赛季的所有NBA比赛场馆中, 安装体感追踪系统。

这个所谓的“体感追踪系统”和这些年来颇为流行的客厅体感游戏有相似之处, 都是利用摄像头来进行数据和信息采集, 但原理复杂得多。这个专门开发出来的球员追踪系统, 包括6个摄像头和专门的软件, 将被安装在30支NBA球队的球场, 记录并追踪篮球和球员的运动。

这个系统最初级最简单的功能就是视频捕捉。球迷想看到科比一场比赛中的每一次进攻的各角度动作, 直接调用这套系统的数据就行了。

当然, 如果仅是这样就大材小用了。更进一步的方式是, 除了球员传了几个球、投了几次篮这些基本的技术统计之外, 这个系统所统计的数据带来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在比赛的48分钟内, 系统将提供持续的数据流和非传统的统计数据, 那些专有的名词已不是篮板球、助攻、抢断了, 看看这些词:速度、距离、球员之间的间隔、控球情况分析……这些将让NBA的技术统计系统完全被颠覆。

开发这套系统的数据公司的CEO加里·沃尔拉斯笑言:“‘速度档案’、‘进攻战术类型’、‘球场覆盖图’这些词, 将成为新的NBA技术术语。”

冰冷的数据会说话

数据总是枯燥和乏味的, 但NBA的数据管理系统堪称一绝。得分、篮板球、助攻、盖帽、抢断、失误、犯规等一系列场上数据都被统计在内。这一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国际篮联比赛采用了类似的数据统计, 我们的CBA联赛更是如此。

数据能带给我们什么?现在NBA的数据已经成熟到了什么地步?打个比方, 不仅能查询单个球员的表现, 更能分析两名球员对位时的表现。例如, 詹姆斯场均能拿到28分, 科比场均能拿到27分, 但两人相遇对位时, 科比能拿到30分, 而詹姆斯仅能拿到24分——这样的分析有点意思。

好吧, 用数据来看, 解析得更详尽些——例如, 詹姆斯在篮筐的左侧运球时, 有70%的概率选择投篮;而当他位于篮筐右侧时, 进攻方式则有64%的概率为突破上篮, 这样的数据统计就告诉防守者, 当詹姆斯位于篮筐左侧时, 可以选择紧身贴防他, 封住他投篮即可, 因为他从左侧突破的概率很低;而当詹姆斯来到篮筐右侧时, 则不能贴身紧逼, 这样容易被他甩在身后, 这时好的防守者都会选择远离詹姆斯两步, 因为他很少会选择跳投, 空出足够的距离, 反而能防他突破。

再举一个我们熟悉的例子, NBA在统计姚明职业生涯的数据时发现, 他在篮下接球和运球的失误次数比, 能够说明以下问题:他右手接球时往往可以运球3次;而他用左手接球时, 往往两次后就有很大概率失误。防守的球员如果聪明些, 就知道要把他限制在离篮筐远一点的位置, 让他运球3次以上才能到篮下——这样他的失误几率就会大增。

现在的NBA球队, 已经把数据分析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超过一半的球队有自己的专职数据分析师。这些数据分析师会在比赛日、选秀大会和交易决定日时提出重要建议。

在这些重视数据分析的球队中, 他们的平均胜率达到59.3%, 而剩下球队的平均胜率只有40.7%。

虚拟现实相结合

球迷们有时候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去现场看球, 确实能感受现场火热的气氛, 可一不留神, 就可能错失精彩的瞬间;在家里看比赛, 虽然有慢镜头回放, 也配有详尽的数据, 可就是好像缺了现场的那股劲。在不久的将来, 你就什么都不会错过了。一个名为“深蓝”的谷歌眼镜应用最近被开发出来, 它的作用就是给戴着谷歌眼镜的球迷提供详尽的体育赛事数据信息。

对体育迷来说,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想象一下: 老周走进天河体育中心, 眼镜上的软件提醒他, 今天天河体育场有中超联赛, 广州恒大迎战北京国安, 他跟着谷歌眼镜上的实时导航过了安检并找到自己的位置。比赛已开始, 恒大1比0领先, 他调整一下软件, 眼前就回放出刚才郜林的进球, 他又调整一下软件, 恒大的控球率、射门次数都在眼镜上显示出来。就在他查看数据的同时, 恒大又进球了, 老周高举双臂狂呼, 数据和现场实况同时显示在他的眼镜里, 一切都无缝对接。

虽然这些数据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同样可以查看到, 但球迷观看比赛时往往没有精力低头看手中的其他电子设备。这一技术让球迷可以一边获取数据一边端着啤酒振臂呐喊。

虽然谷歌眼镜目前只是一个概念产品, 但五六年前, 谁能想到我们现在会高效地使用智能设备?也许几年后, 人人都拥有了穿戴式的数码设备, 刚才那一幕, 已不是科幻小说里才有的事了。

门线技术盯住世界杯

高科技离球迷最接近的要数“世界第一运动”足球赛场。争议已久的“门线技术”, 在国际大赛的赛场上终于得到了使用, 巴西联合会杯中门线技术就已经发挥作用了。

在今年7月的联合会杯季军争夺战中, 意大利上半场凭借任意球的机会在第24分钟打破了僵局, 迪亚曼蒂的任意球打中立柱后又击中了乌拉圭门将穆斯莱拉, 随后飞向球门, 意大利后卫阿斯托里在门线上将球捅入, 不过国际足联还是将进球算在了迪亚曼蒂身上。

下半场比赛进行到第51分钟时, 电视转播信号中突然出现了动画模拟镜头, 画面显示迪亚曼蒂的任意球并没有完全越过门线, 因此这个进球应该是由阿斯托里捅射完成, 随后国际足联将进球者的名字改为阿斯托里。

这是门线技术第一次在大赛中发挥作用, 各国媒体都表示, 这无疑是“历史性的一刻。”

今年的巴西联合会杯比赛试用了这一技术。整个系统由安装在体育馆顶部的14架摄像机组成。每个球门各由7架摄像机负责, 这些摄像机与电脑相连, 以每秒500帧的速度抓取图像。电脑实时追踪足球的运行轨迹并进行情景重建。一旦电脑感应到足球越过门线, 它将向裁判的手表发送信号, 手表会震动并显示“进球”字样。

这项技术的精度达到误差正负5毫米, 大大超过了国际足联正负3厘米的标准。新技术会让球场上的错误少一些。

链接:

我们身边的体育新科技

健身课程预订

通过一个对接健身课程与运动爱好者的在线预订平台, 用户可以方便地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以及想要进行的运动预订课程。

赛事平台开发

智能化的赛事组织管理平台很快就能登录智能设备了。只要用户创建一个比赛项目, 它就会自动通过客户端通知你的朋友并针对各种突发状况进行人员调整。利用这个平台, 可以在自己的小区甚至城市组织一届小规模的运动会。

电子战术板

看篮球的朋友很快就能体验电子战术板的概念了。类似IPAD的平板电脑上的战术板软件可以记录教练画下的战术, 并且进行动画演示, 球员也可以看动画来理解。

企业健身平台

高科技生活用品观瞻 篇8

大麻是地球上大部分温带和热带地区都能生长的一种强韧、耐寒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麻的变种很多, 是人类最早种植的植物之一。大麻的茎、竿可制成纤维, 汉麻纤维是典型的功能型、环保型稀贵纺织纤维, 具有吸湿、透气、舒爽、散热、防霉、抑菌、抗辐射等特性。汉麻的排湿性是纯棉的三倍, 面料可在1小时内将附着的细菌消灭。汉麻织物可屏蔽95%以上的紫外线, 在370度高温时不改色, 在1000度时不燃烧, 具有极佳耐热、耐晒性能。同时, 它又是毒性植物, 长期以来因可提炼毒品而被各国禁种。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针对汉麻的特性专门成立军用汉麻材料研究中心, 完成了大麻改良, 完成了“云麻1号”和“云麻2号”的品种培育。汉麻中心联合国内有关科研院所, 通过4年多的技术攻关初步研制成功了机械脱胶软麻设备、闪爆加工设备、生物脱胶、高温蒸煮设备、分纤漂洗、液氨整理设备和纤维分级梳理设备及相关的工艺技术, 在实验室和小试阶段获得突破性进展。采用的新工艺方法开发出的汉麻纤维除保持了原有优良性能外, 还具有纤维长度长, 柔软舒适的性能;利用该纤维可纺出60Nm的优质纯汉麻纱线, 可与棉、莫代尔、天丝等其它任何材料进行混纺, 研制出高品质的汉麻混纺纱线。目前, 只有中国、加拿大、德国掌握了汉麻纤维开发利用技术。

作为一种新材料应用到纺织服装业, 大麻可缓解我国天然纤维紧缺的现状, 改变纺织行业的原料结构;大麻纤维可代替石油、煤等矿物原料, 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 减轻能源消耗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大麻的综合应用研究被专家称为“新一代的纤维革命”。

汽车“智能激光眼”

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激光探测汽车主动放碰撞智能安全系统”, 利用了激光、机、电等手段与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 直接获取车辆行驶中的各种安全信息, 相当于给汽车安装上了“智能激光眼”。在正常高速行驶的状态下, 不需要驾驶员的操作, 汽车就能自动根据前方出现的障碍, 确定汽车遇到的危险等级, 自动进行报警、减速、刹车等处理方式, 保障汽车行驶的安全;当障碍消失, 汽车则自动恢复正常行驶。最为关键的是, 因为激光的特点, 这双智能激光眼睛比人的眼睛处理速度要快, 就能比人提前发现危险并采取与之相应的处理措施, 从而避免、减少碰撞等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实验表明:如驾驶员提前0.5秒意识到危险并采取措施, 60%追尾撞车事故可以避免, 若驾驶员能提早1秒意识到危险并采取正确措施, 则90%追尾撞车事故可以避免。对于汽车可能发生事故前的准确判断与快速反应是避免或减轻事故的核心保障, 各国政府都在加紧研制汽车主动防碰撞系统。国外只有很少的国家有这项技术, 而且成本都非常昂贵。

专家组成的鉴定组认为, “激光探测汽车主动防碰撞智能安全系统”是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的基于激光技术的汽车主动防碰撞智能安全系统。这一成果为我国交通安全技术开辟了主动智能安全的新模式,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多功能“聪明手杖”

2012年科技让生活更精彩 篇9

回顾刚刚离去的2011年, IT界风云变幻。云计算成当红明星, 公有云、私有云等概念正在向实际应用方面试点推进;物联网的雏形也在逐步形成, 摄像头、传感器、图像识别等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互联网一统江湖, 移动应用大行其道, 一边是iPhone和Andriod两大阵营之争日趋白热化, 一边是运营商和各种服务提供商致力于创建更丰富、互动性更强的应用, 争取让用户体验达到极致……

2012年, 这个被古老的玛雅文明预言为世界末日的年份, 却又将是科技领域开天辟地的一年。古语有云:破而后立。世界毁灭与否我们无从可知, 但可预见的是, 电子商务、云计算、近场支付 (NFC) 、语音控制、IPv6和HTML5等技术将大放异彩。

新的一年, 技术创新、信息安全、移动支付仍然是关键词。

创新是个永恒的话题。一手打造出“苹果帝国”的乔帮主去世后, 全世界都在讨论:谁将成为下一个乔布斯?形似神似都不足以让外人道也, 新的产品、新的应用、新的体验只有赢得用户的认可和赞扬, 才能在这创新路上引领科技发展的热潮。

伴随着2012年脚步来临的, 不是iPhone 4S闪电推出最受关注, 而是“泄露门”这个让用户草木皆兵的事件, 敲响了开年的警钟:不管是银行、企业, 还是用户, 都要时刻绷紧信息安全这根弦。用户首先要把好第一道关, 将一切私密信息封存到私密状态, 而银行和企业则要把好最后一道关, 做好网站信息安全工作, 坚持不泄露一名客户的个人信息, 也不放过任何一次未经授权的访问。2012年, 让用户高枕无忧, 让黑客无路可循。

随着新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 预计移动支付产业会全面开花结果, 2012年将成为当之无愧的“NFC年”。大量重要的移动技术创新和移动支付服务将会让你“乘兴而来, 满意而归”。

信息科技引导下的生活 篇10

有了互联网, 关键的变化之一就是每件事情都提速了, 我们希望随着眼睛和手指的移动迅速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我们匆匆浏览各个网站, 常常顶多看上一两页就跳出或者打开新网页。这样做的“净效应”就是我们越来越多的同时关注多个不同的话题, 但关注的层次更加肤浅, 结果我们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深入地阅读或思考。关于这一点, 好的一面是人们的信息扫描、浏览和一心多用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由于我们被迫应对操作环境中日益提高的复杂性, 这个变化还是很有用的。但不好的一面是我们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在不断下降。

书刊时代造就了阅读者线性的思维模式, 人们可以沉浸到一本书中, 按照书本的页码和文字顺序, 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思考。而到了网络时代, “即时性”高于一切, 传统阅读演变成“快餐式”阅读。网络文化的高度综合性, 打破了图片和文字的桎梏。形象化倾向诱导人们用“看”去了解世界, 而排斥“想”。“速食”文化下的产物, 大都以短小精悍的碎片化形式出现, 而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更多是“内容翻译者”, 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 长久发展只会弱化人的思维能力。

以往, 人们遇到问题时, 通常会开动脑筋分析问题, 找出解决办法。而现如今, 这样的思维模式正逐步发生变化。人们遇到问题, 首先是打开网页, 登录搜索引擎, 输入关键词, 简单的输入便使相关信息一览无余。“不记、不想、不争”, 已经是许多都市白领最普遍的互联网行为;一群“史上最牛的职场达人”宣称自己达到了“三不境界”:不记忆任何资料、不思考任何问题、不撰写任何文案。搜索引擎的功能强大, 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让很多上班族染上了“搜索依赖症”, 形成了思考惰性。

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 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 (网络社交) 也正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传统的面对面互动交往方式已发生改变。传统交友方式大多是熟人穿针引线, 或由同学、同事关系发展而来, 传统人际关系多是近距离接触培养感情的结果。而在网络社交中, 交往双方藉由各种网络工具, 以一种“身体缺席”的方式互动。心理学家埃里克·西格曼在一份报告中说, 社交网站等电子媒体是英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的罪魁祸首, 因为它们减少了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上一篇:会展功能下一篇:婴儿湿疹的预防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