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阅读古诗词

2024-07-30

怎样阅读古诗词(精选七篇)

怎样阅读古诗词 篇1

一、理解诗意

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笔者以为应该先让学生试着朗读,教师再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把学生语音、节奏把握不准的地方给予适当的引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基本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让学生理解诗意后,更能体会到诗词的感情,朗读起来就会更准确一些。

二、体会感情

在教学此诗时,引入背景知识,体会诗人的感情。这首诗是刘禹锡在被贬官二十多年后的感慨。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曾任监察御史。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宝历二年(826年)冬应召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刘禹锡从永贞元年贬官朗州司马,至宝历二年冬罢和州刺史,经历约二十二个年头,估计回到洛阳当跨进第二十三个年头了,所以说置身凄凉的巴山楚水间有二十三年了。再通过典故“闻笛赋”“烂柯人”,让学生明白这段漫长的流放生涯对刘禹锡打击之沉重,以及此刻其心境之低落,内心的凄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果只按诗意解读,就很难理解诗人对“新贵们的讽刺”,这里如果引入了刘禹锡写的赴玄都观看桃花的诗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就很好理解了,他被贬出京城后,又有多少新人得势擢升,所以说“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联系两诗就能比较清楚地理解诗中对自身命运的感叹与无奈了。“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一联,表现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并不消沉的精神。可从诗人《再游玄都观》一诗看出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忘却自身的悲愁,已经失去的岁月再不可能返回,但是毕竟过去的就过去了。那些曾经得势的权贵们现在在哪里呢,我还是又回来了,那种豁达溢于言表。

三、把握意象

学习古诗词如果把握好诗词的意象,就会更容易理解诗意了。所谓“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这里“巴山楚水”那种偏僻荒凉让人生畏,但是诗人在那里生活了二十三年,可见诗人内心的苦楚。“闻笛”就能引发对往事的怀念,“烂柯”表现了时代变迁、人事皆非的沧桑感。“沉舟”“病树”自比,不被重用,“千帆”“万木”比喻那些得势的新人,表现诗人内心难受。这样就很容易理解诗人对政治革新不被理解的不满,对因循守旧的新权贵的蔑视与嘲讽,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四、想象意境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本首诗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诗人当时那种境遇。诗歌开头回顾被贬历程,写被贬地的荒僻;贬时之漫长,为全诗定下基调。接着感叹人事变迁,运用典故,作者孤身只影,远离家乡,重返旧地,仿如隔世,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再展望未来,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同时也有充满人生的乐观感悟和哲思睿理。最后听歌举杯抒怀,是诗人对白居易关怀的感激及相互慰勉;表现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坚定不移的意志。全诗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从整体上来看,诗中虽然流露出感慨与不满,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消沉,相反却是振奋,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怎样提高小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 篇2

1999年2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演创人员时指出:“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①著名学者、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顾问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要无愧于这样的光荣使命,不光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也要让孩子们从小吸取传统文化的滋养,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②这些都是对儒家诗教传统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古诗文诵读活动的高度评价。

认识到了小学生古诗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校上下努力,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及创作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取得的成绩显而易见,“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等古人的优良品质在孩子们身上得到了再现。这种工作就是要将中国优秀文化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的义务,但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高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电影电视的飞速发展等对孩子们带来的对古诗文诵读的动摇。所以古诗文的诵读也同样遇到了一个严峻的命题——创新!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受到冲击。如何综合各种方法,让古诗文“年轻化”,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又让他们体味到创新的乐趣,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美国学者吉尔福德曾经提出“智力结构”的理论模式,从运作,内容及结果三维空间来探讨人类智力的结构;我们运用5种“运作”方式来培养学生逐渐具备自己创作诗歌的能力。这里的“运作”方式是指个人处理资料或解决各类问题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也是活动的主要过程。“运作”的方式共分为5类:积累激趣、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自主选择及评鉴。我们在实践中充分运用这五种方式,对学生们进行古诗文创作及鉴赏能力培养。本文主要阐述前四种方式在我校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工作及教学心得以供行家批评指正。

一、积累激趣,以提高学生们对古诗文的兴趣

我们在吉尔福德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首先提出了融认知和记忆于一体的积累激趣,即通过多各种触觉、动觉、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直接的发现、察觉、再发现或认同,可达到理解的层次,然后对于这些资料保留及储存。

我们先立足与课内的学习,采用辐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诗歌、认同诗歌。辐射学习既以教材出现的古诗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他相关的古诗来学习。例如教学某一著名诗人的作品,我们会推荐他的其他作品;教学同一题材的诗歌,我们会号召大家去寻找不同诗人的作品;教学有故事情节的诗歌,我们提倡让孩子从课外籍阅读中、从网络中找到故事的来龙去脉……这样,由于新出现的诗与教材中的诗是同一体裁形式,所以学生都学得比较扎实。此外,我们遵循由浅入深、有易到难的原则,从课本阅读中选取古今诗词曲,让孩子们诵读,他们天天读、周周读、月月读、年年读。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杜甫的“苛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从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孩子们畅游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吟唱着,诵读着。古人在吟诵古诗的时候常常会“摇头摆脑”,殊不知这也是我们“刺激“学生诵读的一种方式,我们也让学生学做古人,摇晃自己的小脑袋,运用动觉激发学生了解诗文的韵律,而孩子们也乐在其中。

诗配画也是我们让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完成认知的方法。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画面,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诗歌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孩子们还把自己的绘制画作品扫描在电脑中制作成集,既训练了想象力,有培养了绘画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

教学时,我们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背来背去,而是在朗读、背诵过程中,用适当的启发,适时的点拔,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生命体验,进行有意义的记忆,激发对诗词的通灵感悟,用诗词所蕴含的美好情愫、智慧光芒、理想火花点燃生命的火炬。我们会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及人生际遇,结合课堂上气氛的营造,让学生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词中产生对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敬仰,在“孤帆远影必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中体会跨越时空的友人惜别之情。

学生往往习惯于把一首诗或意义上有关联的一组诗放在一起背诵,我们则采用让学生把同等意象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记忆。这样,在学生的记忆库中,会构建成一个立体的带有比较色彩的知识结构。比如同是带有植物的名称的诗句,从白居易的《草》到王维的《鹿柴》;同是带有江河的诗句,从王之涣的《登鹤雀楼》到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凌》;同是带有“山”字的诗句,从李白的《送友人》到杜甫的《望岳》,当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这些记忆存储时,他们再“任意调用”就会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而素材多了,自然他们在创作时的原材料就会丰厚,因而写起来了就易行些!

二、收敛思维,以提高学生们的总结归纳能力

收敛思维是指个人利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引导,按照传统的方法,从储存的资料中寻找正确的答案的推理性和逻辑性思维。

在认知和记忆的基础上,学生先开始了自己创作诗歌的准备:先对他人的诗歌进行评析及接触到“新诗”。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尝试让学生自己讲解诗歌,让我吃惊讶的是课堂气氛空前的活跃,大家共同讨论和切磋,为了一个“绿”字的妙用我们会讨论许久;为了一个字的替换,我们曾争论不休,就是在这样的探讨与研究中,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了熏陶与感染以及情感上的接受与理论上的初涉。

鉴于以上的积累,我们开始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同龄人的作品给他们,让他们接触到真正的自我创作。例如,我们介绍了一位同学在1999年看罢中国足球再负韩国队时,从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谷》得到启发后写下的词,激发学生从自己的爱好出发写诗歌;我们介绍了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盟大使馆,一位同学看完电视后疾笔写成的诗歌,激发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抒发情感;我们还介绍有位同学因考试“马失前提”而连续写的三首词,激发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写起,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事实证明,这些在孩子们今后的实践中都大有益处。

三、发散思维,以创新创作和鉴赏方法

发散思维是指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向,不受限于现有知识范围,不遵循传统的固定方法,采取开放的方式,以衍生各种可能的答案或不同的解决办法。

基于以上的铺垫,孩子们可以提笔写诗的“境界”已经水到渠成了,我们采取分层要求的方法:初级层面的学生,我们只要求他们能够通过诗表露自己的看法或抒发自己的情感;中级层面的学生,我们要求他们尽量保证诗的韵律性;高一层面的学生,我们则要求他们对于古代的词牌曲牌重新填写。别看他们小小年纪,写出的诗歌真不一般:一位学生在观察了早晨的露珠后“灵感”迸发,写下《晨露》:是珍珠,散落花上;是宝石,凝聚叶上;晨露,是大自然的恩赐。给花当耳环,与叶作项链。

一位学生在感于现今环保事业的迅猛发展,欣然写下:漫天雪花飘(塑料袋),遍地柴火烧(一次性筷子)。环保为大家,科技逞英豪。两位学生有感于2001年我国各项事业喜事连连,兴奋之余写下《中国蛇年》与《论蛇年》,特别是《论蛇年》一篇,是仿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填写的新词:

《中国蛇年》:中国蛇年真富丰,首先申奥获成功。然后再把世贸入,最后足球出亚洲。蛇年慢慢走过去,马年骏马奔腾来。全国人民齐努力,再看我们展身手。

《论蛇年》:蛇年辞旧马年到,多少难忘往事。回想当年满是笑,深深印于心中。申奥成功,激动万分,圆我七年梦。足球出线,终于潇洒一把。中国加入世贸,犹如马儿一般,万马奔腾。蛇年即飞而逝,中国圆梦多时。马年来临,我已期待,我已期待,望再圆多梦,众多好事定将永载史册。

四、自主选择,以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潜能

我们在诗文教学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以达到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目的,我们做了以下研究: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来源是学科内容所带来的。所以我们在选用教材的时候,特别注意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内容。我们选用的教材是《古诗文手册》其中包含了古诗200篇,古文200篇。选择的理由是:

内容浅近;这些古诗文短小精悍、明白易懂,有简单的注释和赏析,正是学生稍作努力便可以自学理解的程度,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激发出探索钻研的兴趣,又不会因为过于艰深而使学习热情受挫。

内涵丰富;这些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精粹,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大到朝代更替、小到花鸟草虫,涵盖丰富、令人目不暇接,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因素。形式多样;这些古诗文在表现形式上更是精彩纷呈,让人赏心悦目,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教学形式的多样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设计上,我们注重了教学形式的变化多样。虽说是每节课只有五分钟的古诗文学习的时间,可是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却是富有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表演性的吟诵、演讲,具有知识性的介绍、具有文学性的赏析、具有思想性的评论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适时地组织辩论,在学习每一段落,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成果展示活动,又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互相合作、互相促进,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得到学习,培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为了确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不同的年级中,我们对教学形式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在一年级侧重于趣味性的教学形式,朗诵、介绍、竞赛等等。在中、高年级则侧重占诗文的理解、赏析。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以及其他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开拓了教学的空间,改变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单一联系,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为可行。

教学手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上网或利用其他手段。比如:查阅辞典、访问师长等方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通过英特网等各种途径了解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材料,然后针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选择。二是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时,要求学生用ppt电子演讲稿或flash动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以上的做法,打开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在有关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叶圣陶有过这样的论述:“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了这样的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不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

(五)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

1、自我评价、自我激励

自我评价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同样也应该是教学评价的主体。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在实践中,我们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

每次学习活动,除了一位同学作为主讲人外,另外还有一到两位同学对主讲人的讲课进行评价,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在学会对别人的评价中,进一步理解自主学习的意义、掌握学习方式。

在学习阶段总结时,除了卷面测试的形式之外,还由学生四个人一组,选择自己最有体会的一点、学习中最大的收获,以电子演讲稿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这一过程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了清楚的认识,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正确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鼓励性评价,促进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鼓励性评价,在保护学生的自尊、调动学生积极性上有着积极作川。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坚持给与学生的是正面的反馈,即便是学生参与的评价中我们也坚持这样两项原则:第一先肯定主讲人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出来的长处,再指出不足;第二在学习活动中能表示出自己见解的学生,给与鼓励。

以上四种方法教学外,在教学中还用到评鉴方法。评鉴是指个人依据某种标准对所认知记忆及思维的资料,分析其好坏、是非、适当与否,作出判断或决定取舍。在孩子们写完诗歌后,我们从不做任何修改,而是在班里做统一的评论,他们也已经习惯了这种评判方式,在自己的心中自然有了评定的标准。可贵的是,他们会从诗歌本身出发,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通过这五种方法,我们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是孩子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孩子们接触的诗歌数量渐多,而且随着有益阅读的深入,他们对古诗的认识不仅仅仅停留在对字词的理解、对诗句意思的串翻,而是关注从作家的心境出发,分析这首诗所蕴涵的思想内涵,感悟佳词妙句的运用。二是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由于古诗新做的尝试孩子们在看待问题的视角、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都敢于“另辟蹊径”,因为我们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做法。三是写作、绘画、动手等多种能力得到了和谐统一的发展。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由于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所以为孩子们提供了发展多种能力的机会:诗配画的尝试,新诗歌的创作,都让孩子们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四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古诗文创新取得了点滴成绩。在区级班会上集体展示创作成果,获得了与会领导的好评;培养古诗文诵读标兵一名、诵读之星一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共同组成的课题组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属于„易会的知识‟这个范畴,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角度而视,它们也是人类自身潜能被高度开发后,表现在心智运作模式、思维方法、人格特质及智力笔方面的典范和实证。他们为后人留下的这些经典不只是一些文字而已,而是透过这些精练的文字背后所呈现出的立体智慧内涵空间,启发后人深入人类精密的心智领域,成为唤醒沉睡中大脑潜能的导航图”。报告认为,中国经典古诗文是:“高度浓缩又相互关联的智慧思想体系”从而获得立体多维的最佳学习效果。

怎样“泡”古诗词 篇3

那么,诗词怎么“泡”呢?

一是诵读。诵读是诗词学习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要想诵读好,必须做到四点:初读读准音,字正腔圆;再读读通意,句逗明、词意清、文意通;三读读出美,节奏和谐、韵味十足;四读读出情,走进作品、走近人物。

二是换词。诗词是古人反复锤炼的血泪之作。好比宋玉笔下的东邻之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能添、不能删、不能改、不能换。换了之后,就没味了。

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不能换成“僧推月下门”。夜深了,寺院是要关门的,甚至日落时分,就关山门了,是推不开的。“敲”字好啊!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夜深人静。

三是猜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李煜国破家亡被俘,身陷囹圄,在他的生日(同时也是祭日)的时候,我们不难猜测到他所说的“往事”,可能是昔日锦衣玉食的生活,可能是与后宫三千佳丽的嬉闹,可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荣耀,可能是惠风和畅、佳节美日之际与臣子妃嫔饮酒、填词、作赋的情景,可能是高高在上、臣民顶礼膜拜的尊严,可能是挂念他往日的百姓。

四是联想。“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公瑾”是周瑜的字,苏轼没有直呼其名,而是称他的字,为什么?表现了苏轼对年轻有为、功成名就的周瑜的钦慕之情。称字表示尊敬,如诸葛亮称鲁肃一律为“子敬”。不难联想到蒋介石对他手下将领也一律称字,如称杜聿明为光亭,陈诚为辞修。这又是为了什么?那是套近乎,拉拢人心啊。

五是想象。想象和联想是诗词学习的魂,离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诗歌就变得干巴巴的,枯燥无味了。“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诗人哀伤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更勾起了伤心往事:那不是以前传递过和丈夫之间往来书信的鸿雁吗?曾经相亲相爱的人,现在却阴阳阻隔,你和我一样孤影独立吗?那不是以前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常见的鸿雁吗?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藕花还那样娇艳吗?

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极大地丰富诗词的内涵和韵味。

六是情境再现。古诗词中创设了大量的情境,怎样才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置身其间的感受呢?这就需要还原、再现情境。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呢?我们可以再现出来:陡峭的石头奇形怪状,参差交错,直插云霄。波涛如惊马一样,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翻江倒海。滔滔的江水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仿佛把我们带进了杀声震天,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不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七是模拟。模拟诗词中的声音、动作、神态,可以使欣赏品味妙趣横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词人和他的恋人怎样执手(是单手相牵,还是双手相握、相拉),怎样凝噎(酒醉后打嗝和哭泣后的呜咽),可以模拟他们的动作和声音。

八是组合。古代诗词中有许多相同的意象,蕴含却不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能够领略到无限的美妙。

酒是古代文人墨客生活的必需。同是酒,却代表着不同的感情。他们在什么情况下都喝:依依惜别时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兴时喝,“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悲伤时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惆怅失意时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思念亲人时喝,“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农村小学怎样开发古诗文校本教材 篇4

一、教材编写:对教材内容进行定位, 使诗文的收集工作目的明确, 内容适用于小学生

(一) 根据难易程度分类编排, 体现系统性原则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比较明显, 低年级学生机械记忆能力强, 但理解能力较差, 所以针对低年级学生排写的内容以比较简单的绝句为主, 适当地加入内容简单的律诗, 或者抒情性较强的容易理解的散文等, 并要求学生背诵, 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 使学生初步从背诵、理解中体味古诗文的优美, 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中高年级的学生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所以选择内容要提高难度和数量, 并且要在规定诵读内容的基础上, 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 鼓励他们自己寻找诵读内容,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诵读诗文的作者、时代背景、表达的内涵及隐含的思想感情进行适当的点拨, 指导学生体会我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诵读古诗文。

(二) 突出内容趣味设计编排, 体现教材性原则

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 对感兴趣的知识容易接受。针对诵读古诗文活动, 我校首先发动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古诗文, 以便激发他们的兴趣, 提高他们收集整理的能力, 然后各班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汇总整理, 去粗取精, 形成班级初稿, 再上交教研组, 教师集体筛选, 形成年级教材初稿。在这个过程中, 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 依据内容趣味性原则, 设计校本教材。最后学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精心自编了《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教材以唐、宋各朝代名家经典诗文为核心, 还有《弟子规》《三字经》及近代诗词等, 其内容反映着“仁、义、礼、智、信”等儒学文化的精髓, 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神韵。此外, 在编写过程中, 本校教师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爱国篇、孝悌篇、友情篇、思乡篇、哲理篇、生活篇、自然篇、礼仪篇为基本框架, 逐个剖析, 注释准确科学, 翻译通俗顺达, 有较强的实用性。如骆宾王的《鹅》内容简单明了, 适用低年级的学生诵读, 只要求教师简单描述诗中的画面:碧波荡漾的湖面上, 一只洁白的鹅弯曲着长颈在吟唱高歌, 两只红掌在水中快活地划着, 清清的湖水被绿绿的荷叶映着格外亮丽。这样学生就能边吟诗, 边领略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再如柳宗元的《江雪》感情体会比较困难, 适用于中高年级, 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萧条的旷野白雪皑皑, 杳无人烟, 只有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顶着凛冽的寒风在江面垂钓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感受雪野的空旷寒冷, 感受到诗人凄清、孤独之情。

(三) 坚持内容多元并存编排, 体现延展性原则

我校自编的《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 共分上下册, 上册供一二年级使用, 下册供三至五年级使用, 上册60首诗, 下册80首诗。教师在编排时注重内容上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 形式上体裁交错, 花样多变, 从而使学生有多方位的感受和体悟。同时, 学校利用墙壁上装饰古诗文挂图, 走廊里设置古诗文报栏, 教室里张贴古诗文图画等形式, 营造古诗学习的氛围, 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影响, 达到将古诗文诵读从教材、课堂引向校园和社会的目的。在教学安排上, 低年级每学期上16课时, 中高年级上8课时。同时利用升国旗仪式、诗歌诵读比赛等形式扩大古诗文对学生的影响, 达到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此外, 在校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 我们要坚持个人经典诵读与集体诵读相结合, 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和审美能力;坚持集体经典诵读与培养兴趣相结合;坚持学校经典诵读与课外积累相结合。

二、使用教材:逐步完善内容, 建立有效机制, 使学生形成乐读、多读、精读古诗文的行为习惯

(一) 创设校园诵读氛围, 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为搞好诵读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校教师从校本教材中挑选童趣较浓、通俗易懂, 具有教育意义的诗文, 如《清明》《悯农诗》《游子吟》等, 并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 如依诗做画、依诗演剧、依诗明理等形式, 营造古诗文诵读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

首先, 开展竞赛, 激发热情。我们利用校本课程学习的机会, 由各班级的语文教师或指导学生赏析校本教材中的古诗文, 或让会背古诗文的学生进行展示, 并在班级内开展背诵古诗文的竞赛活动, 以培养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其次, 组建课外活动小组, 展示学生才华。在语文教师指导下, 建立学校古诗文诵读小组,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并且定期开展活动, 如每学期举行两次诵诗大赛, 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最后, 联系家长, 让他们在家里尽量为孩子创造学习古诗文的环境, 并给孩子提供阅读和背诵的材料, 建立古诗文教育的长远机制。此外, 教师在家长会上向家长进行宣讲, 让家长了解古诗文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组织家长参观学校古诗文校本课程, 给他们发放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手册。通过以上举措, 形成校内校外的合力, 促进诵读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二) 以读促学, 以背促德,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推动诵读活动长期开展

在进行古诗文诵读教育过程中, 重要的一步是指导学生读, 主要是读出感情和意境, 体会古诗文之美, 如体会“一只黄鹂鸣翠柳, 两行白鹭上青天”诗中有画的美,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祖国山川之美, “慈母手中线, 临行密密缝”中的人性美等。通过诵读能促使学生喜欢古诗文, 使他们形成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性, 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并养成经常诵读古诗文的习惯。

怎样教好古诗 篇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赠———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乐嬉游而惮拘检。“大抵童子之情,”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课末“增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充满生机。

鉴定论文

怎样教好古诗

怎样欣赏古诗的美 篇6

一、释文解意,了解形象美。

古诗的用词造句十分精练,有些字词的意思同现代有所不同。因此,读古诗,首先要逐字逐句地把意思弄懂,了解全诗描述的思想内容。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先要了解何为“西辞”,何为“烟花”,什么是“下”,什么是“尽”……这样逐字逐句地解释通了,就初步了解了诗的内容。在花繁柳密的阳春三月,李白的老朋友要东去扬州,诗人不忍与友人离别,眼看着载送友人的一叶扁舟在碧波蓝天之际渐行渐远,直到眼前只留下滚滚而去的江流。了解了诗的大意后,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形象美丽的图画:艳丽的春天、浩荡的大江、红花绿柳、碧波蓝天、交相辉映,诗人矗立于巍巍塔楼上目送友人乘舟东去,此情此景何等感人!

二、反复咏吟,领略意境美。

了解了诗中描述的美丽形象,就可以进一步吟咏思索,想想诗人写这首诗时在想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还拿上面的诗来说,反复吟咏之后,你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描述中,就不难领悟到诗人的一片真情。面对那载着友人的孤帆远远驶去,消失在天际,诗人仍在翘足远眺,那一脸的深情,多么感人啊!

三、咬文嚼字,鉴赏语言美。

一首短诗,为何如此动人呢?让我们对全诗的语言文字进一步咀嚼鉴赏。例如:诗中为什么说“下”扬州,而不用“上”“去”?为什么说碧空“尽”而不写“消”“失”?因为唯有“下”,才能把长江直泻而下的气势表现出来;唯有“尽”,才能把风帆渐行渐远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从而深深寄托诗人那真诚而炽烈的情感。

(山东*孙永太)

农村小学怎样开发古诗文校本教材 篇7

一、教材编写:对教材内容进行定位,使诗文的收集工作目的明确,内容适用于小学生

(一)根据难易程度分类编排,体现系统性原则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比较明显,低年级学生机械记忆能力强,但理解能力较差,所以针对低年级学生排写的内容以比较简单的绝句为主,适当地加入内容简单的律诗,或者抒情性较强的容易理解的散文等,并要求学生背诵,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使学生初步从背诵、理解中体味古诗文的优美,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中高年级的学生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选择内容要提高难度和数量,并且要在规定诵读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寻找诵读内容,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诵读诗文的作者、时代背景、表达的内涵及隐含的思想感情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体会我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诵读古诗文。

(二)突出内容趣味设计编排,体现教材性原则

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对感兴趣的知识容易接受。针对诵读古诗文活动,我校首先发动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古诗文,以便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收集整理的能力,然后各班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汇总整理,去粗取精,形成班级初稿,再上交教研组,教师集体筛选,形成年级教材初稿。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内容趣味性原则,设计校本教材。最后学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精心自编了《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教材以唐、宋各朝代名家经典诗文为核心,还有《弟子规》《三字经》及近代诗词等,其内容反映着“仁、义、礼、智、信”等儒学文化的精髓,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神韵。此外,在编写过程中,本校教师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爱国篇、孝悌篇、友情篇、思乡篇、哲理篇、生活篇、自然篇、礼仪篇为基本框架,逐个剖析,注释准确科学,翻译通俗顺达,有较强的实用性。如骆宾王的《鹅》内容简单明了,适用低年级的学生诵读,只要求教师简单描述诗中的画面: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一只洁白的鹅弯曲着长颈在吟唱高歌,两只红掌在水中快活地划着,清清的湖水被绿绿的荷叶映着格外亮丽。这样学生就能边吟诗,边领略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再如柳宗元的《江雪》感情体会比较困难,适用于中高年级,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萧条的旷野白雪皑皑,杳无人烟,只有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顶着凛冽的寒风在江面垂钓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感受雪野的空旷寒冷,感受到诗人凄清、孤独之情。

(三)坚持内容多元并存编排,体现延展性原则

我校自编的《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共分上下册,上册供一二年级使用,下册供三至五年级使用,上册60首诗,下册80首诗。教师在编排时注重内容上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形式上体裁交错,花样多变,从而使学生有多方位的感受和体悟。同时,学校利用墙壁上装饰古诗文挂图,走廊里设置古诗文报栏,教室里张贴古诗文图画等形式,营造古诗学习的氛围,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影响,达到将古诗文诵读从教材、课堂引向校园和社会的目的。在教学安排上,低年级每学期上16课时,中高年级上8课时。同时利用升国旗仪式、诗歌诵读比赛等形式扩大古诗文对学生的影响,达到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此外,在校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个人经典诵读与集体诵读相结合,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和审美能力;坚持集体经典诵读与培养兴趣相结合;坚持学校经典诵读与课外积累相结合。

二、使用教材:逐步完善内容,建立有效机制,使学生形成乐读、多读、精读古诗文的行为习惯

(一)创设校园诵读氛围,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为搞好诵读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校教师从校本教材中挑选童趣较浓、通俗易懂,具有教育意义的诗文,如《清明》《悯农诗》《游子吟》等,并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如依诗做画、依诗演剧、依诗明理等形式,营造古诗文诵读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

首先,开展竞赛,激发热情。我们利用校本课程学习的机会,由各班级的语文教师或指导学生赏析校本教材中的古诗文,或让会背古诗文的学生进行展示,并在班级内开展背诵古诗文的竞赛活动,以培养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其次,组建课外活动小组,展示学生才华。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建立学校古诗文诵读小组,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且定期开展活动,如每学期举行两次诵诗大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最后,联系家长,让他们在家里尽量为孩子创造学习古诗文的环境,并给孩子提供阅读和背诵的材料,建立古诗文教育的长远机制。此外,教师在家长会上向家长进行宣讲,让家长了解古诗文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组织家长参观学校古诗文校本课程,给他们发放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手册。通过以上举措,形成校内校外的合力,促进诵读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二)以读促学,以背促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诵读活动长期开展

在进行古诗文诵读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是指导学生读,主要是读出感情和意境,体会古诗文之美,如体会“一只黄鹂鸣翠柳,两行白鹭上青天”诗中有画的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祖国山川之美,“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中的人性美等。通过诵读能促使学生喜欢古诗文,使他们形成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养成经常诵读古诗文的习惯。

上一篇:海上安装过程下一篇:交叉口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