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抢玩具

2024-08-30

争抢玩具(精选四篇)

争抢玩具 篇1

关键词:争抢玩具,幼儿教育,分享谦让

今天我观察的重点是早晨的桌面游戏, 每桌最先来的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积木进行活动,后来孩子陆陆续续来了,常规就有些混乱了,大家随意走动,到处看每桌的玩具,只有一些小朋友知道搭积木时保持安静,搭一些好玩的东西。正当我和这帮孩子搭积木时,突然听见一阵争吵声:“这是我的积木,你不能拿。”闻声一看,原来是乐乐,他正在抢旁边贝贝手里的玩具,硬说他手里拿的是他的,贝贝本来也不是容易受欺负的孩子,不甘示弱,不肯给他,所以就上演了一幕抢积木的场景。

从今天争抢的现象可以看出: 乐乐是一个表现“自我中心”较明显的孩子,后来从别人口中了解,由于在家里,该幼儿想要的东西都能得到,因此就让他以为只要是自己想要的,都会属于自己。在家都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正因为宠爱有加,致使现在的孩子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更不会与人交往、协商,才出现今天争抢积木的现象。其实这类现象的发生已不再是小部分人,而是班里大部分幼儿都这样,一旦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会采用争抢的手段解决, 一方面是由于家庭因素,让幼儿觉得只要自己想要,都能得到,另一方面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还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遇到问题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 或者是家里的老二,家长往往溺爱,从而使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享受家人的关怀、照顾,不知道关心别人,也没有分享的意识。这样的不良行为显然是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 老师应该怎样帮助幼儿改正自私、霸道的不良习惯呢?

面对今天的争抢积木现象,我应该放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可以通过教学活动, 让幼儿知道争抢东西是不好的, 应该学会谦让,同时应该与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在家里不因为溺爱而导致幼儿的一些攻击性行为,这是不利于幼儿成长的。有了家园共同的努力,相信孩子的这种自私、自利的习惯一定会得到改变。

一、日常随机教育,引导幼儿学会谦让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会对幼儿产生影响。教师要把幼儿当做自己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要事实处处引导幼儿爱同伴爱幼儿。因此在平时,我们处处做有心人, 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如引导幼儿把自己好吃的食品、好玩的玩具与同伴一起分享,让幼儿体验到大家一起分享玩具、食品的愉快心情,让幼儿逐渐改变“自我中心”的状态。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 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 ”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慢慢地, 幼儿会把家中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其当时的情绪。

通过随机教育, 幼儿在反复的教育训练中逐渐养成乐于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 懂得做任何事情自己不可能永远都排在第一位,进而逐渐做到遇事想到别人。

二、集体生活熏陶,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这样他必然会在不断磨炼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这种磨炼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三、利用游戏帮幼儿学会谦让

幼儿的活动范围有限, 教育者在利用自然情景进行享受分享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锻炼。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识进行游戏,以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完成游戏,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分享和谦让的行为。在小班组织幼儿开展“大家一起玩”的游戏,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若干大小不一的饼干, 并向孩子们提出当有“客人”来“娃娃家”做客时,“妈妈”、“爸爸”、“宝宝”应当怎样分配这些饼干?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启发他们学习分享,把饼干送给客人,让幼儿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分享行为随之产生。

在玩图书馆的游戏时,我准备了数量不多的图书,见一些幼儿拿到图书,一些幼儿没有拿到图书,就问拿到书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没有书看怎么办 ? ”让幼儿通过思考 ,自觉产生分享的语言和行为。有的幼儿说:“把这本书给他看吧! ”并将书递给没有的孩子。有的则说:“我们一起看吧! ”过后,我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们:“和小朋友一起看书高兴吗? ”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 你看因为你把图书让给小朋友看,所以你们在一起看书才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以后类似的情景发生后,我都注意及时强化,使幼儿在今后的交往中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 同时我特别注意评价时的语气、语调, 强化时注意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四、利用移情与模仿等手段,有目的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利用移情的手段, 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如有一次菲菲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电动玩具,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菲菲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这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拿过玩具,对菲菲说:“这个玩具现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该怎么办? ”“问你借呗!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可是,我不借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样啊? ”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菲菲想了想说:“我会很难过。”“那你们大家呢? ”“我会很难过,老师……”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菲菲,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很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 ”菲菲不说话了,他拿过玩具塞到小朋友的手中,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 体验到了羡慕时地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摆脱了自我这一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的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成人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状态, 从而培养幼儿合作、互助、分享等一系列亲社会的行为。

我们在教育中应教给孩子简单的交往语言, 喜欢听故事是学前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对于小年龄的孩子认识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的特点,如果把想教育的内容含在故事情节当中,他们仍然不能理解,可以把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反复地讲在故事当中。

五、建立家园配合,增强幼儿互相谦让意识

为什么现在父母对孩子们发生争吵这个问题非常敏感,急于得到解决呢?

孩子都是掌中宝,不能被欺负,更不能有任何损伤,孩子被欺负了,心疼不说,脸上也无光,这是家长疼惜孩子又爱面子的心态所致;同时,社会竞争的激烈给大家一个感觉: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如果从小就不反抗,不会保护自己,不争取自己的权利,长大后势必要落后、要挨打,这是由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导致的。其实未来成功靠的是综合素质,其中最主要的是德行、情商,并不是简单的厉害与否,更不能幼稚地以为孩子敢还手就是勇敢,以后就能成大事。

家长们应该有所反省:

第一,不要舍不得。孩子之间的矛盾是他们那个世界里的童话,所以家长不要用成人的斤斤计较度量孩子之间的矛盾,他们的矛盾很简单,家长要放宽心只要在合适的度内,完全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

第二,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往。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孩子有自己选择朋友的权利,家长不可用成人狭隘的眼光评判和限制。

第三,不要妄下结论。小朋友之间的个性差异很明显,但各有优势,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发生改变。年轻父母不可随便认定孩子是否就是一个爱打架的坏孩子或者一个软弱胆小的笨孩子, 更不允许给孩子灌输这样的判断标准。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才是这个阶段小朋友们应该培养的素质。

第四,不要就事论事。认为孩子受欺负就是胆小、懦弱,要想不被欺负,就得还手,比对方还厉害,这种思维大错特错。威信靠什么建立,难道就是打架、争斗? 其实智慧、情感、德性的力量比这种身体的力量要大得多, 我们不是要教孩子怎么还手,而是要教会孩子与人友好相处,用丰富的知识和善良的情感吸引更多的小朋友,身边的好朋友多了,他的力量自然就大了,这就是成人世界里的权威。

争抢玩具 篇2

小朋友们每天早上都喜欢到建构区玩玩具。他们摆弄建构区里的一切,时而拼拼这个,时而插插那个,各自玩得不亦乐乎。突然,我看到彭智杰和余润泽两个小朋友在互相的争抢玩具搭的一把枪。“你们怎么了啊?”我喊过去,看见我来了,他们马上向我告状说,“他抢我的。”“不是,是他抢我的。那枪是我做的,是我先看见的。”玩具要大家一起玩不要抢”见我这样说,两个都把那把枪放下了,在游戏中他们经常会出现像争抢玩具的现象,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看见别人有的,自己总是想要。班上提供的玩具那么多,孩子们争抢玩具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我们有时感觉有的孩子似乎“屡教不改”呢?我曾试着对一个抢玩具的幼儿说“你把别人的玩具抢走了,他没有了怎么办?”想通过让他具体地看到“别人没有了”,从而知道“自己不对了”。而孩子却很坦然地说去那(指玩具架)拿一个,或我也想玩。这就更清楚地说明此时孩子还不会进行“因为我抢了,所以他没有了”的逻辑推理,也还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应教给孩子简单的交往语言,利用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但对于小年龄的孩子认识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的特点,如果我们把想教育的内容含在故事情节当中,他们仍然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把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反复地讲在故事当中,如:小鸡对小鸭说:“你的大皮球让我玩一会儿好吗?”小鸡对小猴说:”你的小汽车让我玩一会儿好吗?”让孩子知道说这样一句话,对方就能够高兴地把玩具给自己玩,然后在生活中,成人要提醒孩子去使用这样的语言,并帮助他感受成功,让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抢玩具不对的印象。

争抢玩具 篇3

抢赢了,真的就是“强者”吗?

“我的宝宝可不能被欺负了。”“抢了别人的玩具总比被抢好吧?”这恐怕是很多“强势”宝宝的家长的心声,家长甚至会内心窃喜,觉得自己的宝宝有能耐。可你是否想过,宝宝为什么要用“抢”这个手段呢?

学龄前宝宝的心理特点是处在自我中心的发育阶段——看问题处理事情都从自我角度出发。当他看到想要的玩具时,往往既不知道什么才是实现目的的合适方法,又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于是干脆就动手抢。这是宝宝成长发育的特点,可谓是他的“动物本能”。宝宝在这种时候是需要成人结合具体问题给予引导。比起“玩具最后归谁了”,我们更应该大力关注于对宝宝社会能力的培养。

尚处于抢玩具阶段的“强势”宝宝,未来有两种发展可能:

1. 挫折不能 如果长期没有得到正面引导帮助,甚至被家长一贯地纵容默许,“抢”就会逐步发展成为宝宝解决问题的习惯性方式。后果却是他有可能在群体环境中被强烈抵制,或者被“更强势”的人硬性压抑,内心的挫折感会对他社会能力的形成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2. 孤立无援 虽然近期目标都能通过“抢”的行为得到满足,但在长期的交往中由于不顾他人感受,亦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此类粗鲁的行事风格会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中失去朋友,到头来沦为“孤家寡人”,如何在讲究协作的社会团队中生存?

所以,“强势”宝宝的家长,应当意识到宝宝其实是非常需要帮助的,请结合他的实际情况,检验一下他的成长环境,同时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

抢输了,是不是你把孩子变“弱”了?

对于所谓的“弱势”宝宝,家长往往一味地给予抚慰,多数会用“别哭,我给你买一个”来弥补宝宝的失落情绪,并教育他几招“避强”的方法以避免以后再吃亏。在未来的教育里,却暗暗将“强势”作为培养孩子的方向,力争将自家的宝宝也提升到“不受欺负”的境界。

请想一想,宝宝“被抢”后,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你有没有悄无声息地给他贴上了“弱者”的标签?

其实宝宝的内心比我们强大许多,也许他并没有因为一两次的失意而认为自己有多差劲,但大人的做法和想法却会深深影响到他。被教育“看到抢就躲”的宝宝只会越来越懦弱。

“强势”宝宝:需要学会与人沟通

我在加拿大早期儿童教育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的职业操作方法是:

我看到你做了什么:如果“强势”宝宝用“抢”来解决问题,就算得到了玩具,成人也要走过去,用中性的描述语言告诉宝宝,我看到了整个事件,我看到了你的行为。比如,“我看见豆豆正在玩这辆小汽车,你从豆豆手里拿过来了。”

我教你该怎么做:“请你先把这辆小汽车给我,我来拿着,我们谈谈,然后和豆豆谈谈。我们不从别人手里抢玩具,你如果想玩,你可以问,‘豆豆,等你玩完了把这个小汽车给我玩可以吗?’”这种时候,“强势”宝宝听进去了,我们通常把这个小汽车还到被抢玩具宝宝手里,让所谓的“强势”宝宝去做这样的一个沟通过程。

多给你一个好建议:“你如果想玩这个玩具,还可以拿另一个玩具去试,看人家愿不愿意和你换。”同时告诉“强势”宝宝,如果人家不和你换,你就只好等人家玩完了。等人家玩的过程中,你可以先拿别的玩具玩。

请安慰被你伤害的人:如果被抢的宝宝当时哭了,这个就是一个时机,可以让抢玩具的宝宝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你看豆豆的脸,他哭了,你抢了他的玩具,所以他很伤心,把玩具还给豆豆,他就不会哭了,你要是想玩这个玩具,就要问:‘豆豆,你玩完了这辆小汽车,让我玩好吗?’”宝宝都有同情心的,宝宝的同情心是一切美好情感发育的基础,利用这一点对宝宝这种原始天性进行教育,也是北美儿童教育中经常使用的教育方法之一。

说话算话轮流玩:如果正在玩的一方也不肯让步,我们就规定时间,告诉正在玩的宝宝。“我们轮流来玩这个玩具,你玩2分钟后要让给另一个宝宝。”在临近终止时间的时候,要提前提醒:“再过1分钟,豆豆就要把小汽车给另一个小朋友玩了。”

“弱势”宝宝:需要学会维护物权

对于被抢的“弱势”宝宝,我们也需要先用中性语言描述一下都发生了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宝宝对自己情绪情感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

比如,“我看见豆豆正在玩小汽车,苗苗过来把小汽车给抢走了,豆豆很难过,就哭了。来,我们和苗苗谈谈,告诉苗苗‘我不喜欢你抢我玩具,你要先征得我的同意。’”

争抢玩具 篇4

一、幼儿争抢玩具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 幼儿争抢玩具的频率较高

幼儿的活动中游戏占据很大一部分, 因此, 孩子们接触玩具的机会也很多。 所以争抢玩具的时间可以发生在一天中的所有时间段, 如餐前、离园前等。 通过观察, 我发现这种争抢不仅发生在各个时间段, 而且就发生频率来说也是非常的高。 由此可见, 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问题。 当然, 这种争抢的持续时间比不是很长, 一般都在3 分钟之内。

( 二) 争抢过程中的大部分幼儿具有 “ 反抗者”形象

有些孩子不愿意与同伴分析请自己先拿到的玩具, 在拿到玩具后将其占为己有。 对其他孩子想要分享该玩具的想法和行为置之不理, 采取忽略策略。 而在教师干预后, 这类孩子会消极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 如拿出多占的玩具, 但是对于剩余的玩具的占有欲则更加强烈, 保护意识也会增强。

二、争抢玩具现象产生的主管和客观原因

(一) 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有教师、环境、家庭和社会因素等。 在幼儿园活动中, 有些教师单纯传授孩子知识技能, 缺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培养, 这点尤其体现在孩子的交往能力和道德意识的培养上。 其次是幼儿园自身条件有限, 缺乏充足的玩具。再次是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等方面不够重视。 最后, 社会有时候不能为孩子提供道德意识发展的良好的环境。

(二) 主观因素

在我的观察中, 我们发现有些争抢事件是由于孩子缺乏分享意识造成的。如很多孩子在拿到玩具后将其据为己有, 不与其他同伴分享, 虽然在教师的干预下被迫交出玩具, 但这只是一种屈服于教师权威的外在干预, 并非自身所愿, 更不是发自内心。因此, 在这类游戏过程中, 不管分享与否, 这类孩子都体会不到游戏所带来的真正快乐, 反而会产生不满, 甚至是仇恨情绪。合作意识的强弱也是影响幼儿争抢行为的一项主管因素。 在争抢现象之外, 也有幼儿学会了合作。如在一次组装玩具的过程中, 他们明白了想要做得更好, 就需要同别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务。 可以看出, 主观原因引起的玩具争抢是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幼儿争抢玩具问题的解决策略

通过观察, 我发现大部分解决方法就是增强玩具的数量, 如果仍然出现争抢现象, 则进一步对幼儿进行训话式教育。

如, 在第一、二节课后, 教师安排幼儿进行拼接游戏, 全班学生则围着桌子等待教师分发玩具, 每张桌子周边坐4~6名幼儿, 每桌分配一大盒玩具零件。

时间:2015.11.20 上午

地点:通渭县幼儿园大三班

事件:我们有玩具玩了!

幼儿A:“老师, ×××抢我的玩具! ”

教师:“×××, 你为什么要抢他的玩具? 这样做是不对的。 ”

幼儿B:“他们把玩具全部拿走了, 我们没玩具玩! ”

当我查看玩具盒后, 发现里面的玩具确实被抢光了, 再看其他几个组的孩子都在兴趣盎然地忙着搭建自己喜欢的建筑模型, 如果这个时候强制命令他们拿出部分玩具, 则会影响到游戏活动的开展, 也会让大部分幼儿情绪低落, 没有兴趣继续游戏。 于是, 我让幼儿B去人数相对较少的小组去, 安排他玩游戏。 毕竟是幼儿园的孩子, 只要有玩具玩, 至于是什么玩具, 其实是不会太在意的。

这一争抢事件就这样顺利得到了解决。通过对一些老教师的访谈, 我得知玩玩具本来就是幼儿园最普遍和最为寻常的游戏活动, 同时也会导致争抢事件频率的上升。教师在幼儿园不仅要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 更要注意孩子们的安全性, 在教学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 再处理较多的玩具争抢事件, 难免让教师倾向于高效、便捷的办法, 例如增加玩具。但我经过较长时间的后续观察后认为:争抢事件并不会因为玩具增加而减少, 相反, 由于新玩具的加入, 幼儿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占有欲使得争抢事件发生频率明显比以前增加。 因此增强幼儿分享、合作意识, 进而减少争抢现象, 从长远上讲这个方法则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但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 会无形增加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因此, 这种方法并不能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同和首选。然而这种方法难道真如其他教师所说的那样难以实施和操作吗? 事实是否定的。

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但是, 作为教师的我们却不能因为常见普遍而做简单处理或者忽略, 要有“千里之堤, 毁于蚁穴”的危机意识。 这种现象小则会影响幼儿及教师的情绪, 大则影响孩子今后的良好的道德意识的形成。 因此, 要重视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各种行为, 从小事上去发现大问题, 寻求有效的方法, 以“大智慧”来培养祖国的花朵。

摘要:幼儿园的一项主要活动便是游戏, 这对于幼儿的智力开发有着有益的帮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往往因为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 或是材料资源投入不足等主客观原因, 造成在游戏过程中发生争抢游戏玩具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 很多教师采用增大玩具的数量和制定游戏规则的方法, 但收效甚微。笔者认为, 从幼儿身心发展出发寻找解决方法, 通过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分享意识, 逐渐从无条件道德向有效道德发展, 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游戏活动, 养成同他人友好相处的习惯。本文试图通过观察游戏环节中的争抢现象, 从深层次去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进而阐述相应的教育策略, 从而为幼儿的全方位发展服务。

关键词:幼儿园,争抢玩具,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胥兴春.幼儿人际冲突及其应对策略[J].幼儿教育:教师版, 2006 (3) .

[2]车燕虹.试论幼儿合作交往技能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 2001.

[3]叶绿兰.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初探[J].山东教育, 2004.

上一篇:一体化模型下一篇:特色产业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