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骨干工程

2024-07-24

灌区骨干工程(精选十篇)

灌区骨干工程 篇1

骨干工程直接影响着灌区效益的发挥, 在灌区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灌区的主动脉, 如果骨干工程出现了问题, 灌区的供排水系统将无法运行或是低效运行, 将直接影响到灌区的正常运转, 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给农户带来直接经济损失, 给国家的粮食生产带来安全隐患。

2 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星火灌区有着60多年的历史, 是我省著名中型灌区, 灌区内人民群众种水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但由于灌区建设较早, 工程老化不健全, 田间工程不配套, 多数为临时性工程, 水资源浪费损失严重, 阻碍了灌区长远的发展。

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2.1 灌区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不配套。

2.2 建筑物老化、破损严重。

2.3 节水改造滞后, 水资源浪费严重。

2.4 渠系水利用系数低。

2.5 工程管理设施不配套。

3 农业生产和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对灌区骨干工程的要求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以及水利工程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 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田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 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 迫切需用进一步加快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步伐, 对灌区骨干工程进行节水改造。

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危机全球的问题, 我国是用水大国,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用水量在迅速增加, 用水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不少地区出现水危机。因此节约用水, 避免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并在保证农业增产的前提下, 采取渠道防渗、改进灌溉方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和先进的灌溉技术, 尽可能节约农业用水量、发展节水农业和节水经济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三江平原幅员辽阔, 土地连片, 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 气候适宜, 雨、热、光同季, 水土资源丰富, 农业开发增产潜力很大, 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在粮食主产区集中连片建设高产稳产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工程之一。

将三江平原建成国家重点商品粮 (稻) 基地,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是农业部、黑龙江省政府和三江平原地区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4.1 星火灌区建设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和保证粮食安全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下降, 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失地农民增加, 城乡差距加大, 深刻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因此, 为确保粮食安全, 稳定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中央决定“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片增产潜力大的地区, 集中投入, 建成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1996年国家计委正式启动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近两年, 由于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农业政策调整, 全国粮食生产得以恢复性增长。实践证明, 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是促进粮食生产最直接、见效最快的建设项目, 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粮食生产优势尤其突出, 是我国难得的增产潜力巨大的区域。一是土地利用潜力大。三江平原土地肥沃, 平坦连片, 在全国十分难得。二是地表水利用潜力大。尤其是松花江干流沿岸地区, 水资源量极为丰富。因此星火灌区工程是黑龙江省乃至国家的一项重要工程, 星火灌区是三江平原地区中的灌区之一, 其区内水土资源平衡, 粮食增产潜力大, 机械化程度较高, 并且松花江水质好, 灌溉期水温高, 由江水灌溉生产出的水稻产量高、质量优良, 因此星火灌区建设后会成为优质的商品粮基地, 故应加大灌区投资力度, 新建水源及骨干工程, 以满足国家对商品粮基地建设的要求。

4.2 星火灌区建设是提高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该项目区自建设以来, 农业生产一直以旱田为主。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经常发生旱、涝、低温、冷害、虫灾、雹灾等灾害。近些年对生产危害最大, 发生次数最多的是旱灾, 旱灾呈现逐年上升、连年发展趋势, 致使作物不能高产稳产甚至绝产, 使区内农田成为低产农田, 另外, 本区种植结构上一直以大豆为主、玉米、小麦为辅, 大豆种植比例在80%以上, 重迎茬现象十分普遍, 直接影响大豆产量, 大豆平均亩产只有125kg左右, 农民为了保持产量逐年增大化肥的施用量, 造成农业投入加大, 地力下降, 土壤板结, 农民的种植收益呈逐年下降趋势, 形成一种越种投入越大, 越种地越贫, 越种收益越少的恶性循环。而种小麦经常遭遇春旱, 影响小麦产量;种玉米无霜期偏短。种植水稻是老百姓公认的改变本区种植结构最好办法, 收益大, 效益为旱田效益的3倍~4倍, 并且水田具有极强的抗灾能力, 是高产、稳产、高效益的旱涝保收农田。尤其近年的水稻旱育稀植, 大棚工厂化育秧, 钵育摆栽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 当地农民种稻积极性不断高涨。灌区的建设不仅对区内农民脱贫致富、增强实力、繁荣本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同时也落实了中央提出的“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精神, 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具体表现。

4.3 灌溉农业是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 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步骤

灌溉农业可以说是最有生产力的现代化农业,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垦区时指出“发扬北大荒精神,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其中水利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产业, 目前从领导到百姓对此认识一致, 认为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的绿色产品不能没有灌溉, 排水只能解决稳产, 灌溉才能优质高产, 加之现在水稻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 如工厂化育秧、旱育稀植、钵育摆栽等先进种稻技术的推广, 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高涨, 可以说现在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一个质量效益生态综合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建设新阶段, 为其服务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必须不失时机的由单纯防洪排涝逐步转移到既除害又兴利、排灌工程同步建设的新阶段, 灌区建设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4.4 星火灌区建设是实施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本区水土资源丰富, 松花江水量足, 水质好, 无污染。区内可灌溉的土地平坦开阔, 透水性弱, 保水性强, 非常适宜水田开发。而地表水是发展绿色水稻的优质水源, 因其水温高, 无污染且有机质含量高, 灌溉的稻米品质好, 产量高, 好销售, 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和提升市场竞争力都有其明显的优势。

灌区建设完善灌溉发展布局, 合理调配管理水资源, 充分利用过境地表水资源发展灌溉, 使丰富的水土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以促进区内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建设此灌区无论是从商品粮基地建设角度, 还是发展当地经济、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水资源统一管理等方面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我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的效益, 因此星火灌区工程建设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摘要:介绍了桦川县星火灌区骨干工程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建设的必要性。

灌区渠首工程的设计措施 篇2

关键词:灌区 渠首工程 设计

中图分类号:TV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036-02

在水工建筑物这一整体当中,渠首工程始终占据着关键性的地位。灌区渠首工程的运行质量很大程度上会对本区域内的水利事业发展水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同时,渠首工程的可靠运行还能够为本灌区营造良好且安全的环境,避免因水旱灾害等恶劣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灌区运行失调的问题。而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灌区渠首工程运行的质量水平,良好且科学的设计措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即对其展开详细探讨。

1 工程概况

A渠首工程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位于某河流干流上。现该灌区渠首工程由橡胶坝、渠首进水闸等相关水工建筑物所构成。当前来看,该灌区渠首工程所对应渠首进水闸建筑物运行完好,但橡胶坝在长时间的运行作用之下出现严重的破坏,先后共进行3次修补,均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坝前存在严重淤积问题,引水水位无法满足设计标准,致使灌区灌溉效益受到严重不良影响。

2 灌区渠首工程设计方案

由于本工程所施工区域对应原框架拦河坝当前仍处于可靠运行的状态下,故在针对本灌区渠首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维持渠首轴线即有位置。工程总体布置在满足即有灌区渠首轴线恒定的前提条件下实施。在整个灌区渠首工程设计工作的实施过程当中,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因灌区渠首工程施工给既有渠首建筑物运行带来不良的影响,故将即有渠首工程橡胶坝坝体进行改造,改建为泄洪冲砂闸工程。同时,还需要配合针对工程固滩区段进行加固处理,针对工程进场道路区段进行维修处理。具体而言,在针对本灌区渠首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1)在针对本灌区渠首工程泄洪闸区段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的重点在于以泄洪冲砂闸工程替代既有橡胶坝坝体结构。本次设计当中,整个泄洪闸区段的组成部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进口段;②闸室段;③消力池段;④防冲段。以上四段分项工程整体设计长度为104.75 m。现针对各分项工程在设计过程中的具体要点做详细阐述。

首先,在对进口段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该区段的整体长度为23.75 m,前端8.0 m长度区段内,保留橡胶坝坝体结构对应的基础底板,不做调整,后端15.75 m长度区段内,对结构底板进行新建,具体方案为: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底板,底板厚度为0.5 m。与此同时,在新建钢筋混凝土底板前侧、后侧分别设置齿槽,提高此区段的排水功能。齿槽的设置方案为:深度0.5 m。所设置齿槽的底部需要预先铺设混凝土垫层,垫层铺设厚度控制为10.0 cm。在基础之上,以钢筋混凝土原材敷设挡土墙,提高结构稳固性水平。

其次,在对闸室段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该区段内采用5孔宽顶堰进行结构设计,宽顶堰设计尺寸标准为长度10.0 m,宽度10.0 m,整体宽度为50.0 m。整个灌区渠首工程上游、下游区域分别设置深齿,设计深度为2.0 m。同时,在闸室段内,还设置有平板钢闸门,钢闸门的设计标准为长度10.0 m,宽度为2.5 m。为方便与外界的连接,在闸室段闸墩部位,还设置有工作桥。工作桥的设计标准为长度61.75 m,宽度4.2 m。

再次,在对消力池段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为确保此区段消能效果的可靠与有效,采取的结构设计模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形成基于低流运行的消力池。消力池所对应的设计标准尺寸为长度22.5 m,宽度59.5 m,深度1.5 m。在按照以上方式所形成的消力池基础之上,消力池左侧、右侧分别采用悬臂结构边墙,底板铺设排水管,排水管材的选型为聚乙烯排水管。排水管所对应的布置方式为:按照0.1 m单位孔径以及2.0 m间隔距离,呈梅花形布置。

最后,在对防冲段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围确保此区段运行结构的稳定与安全,此区段采用前10.0 m位置底部防护,以钢筋石笼进行护底。在此基础之上,后端设置有干砌石护砌处理,设计厚度为0.3 m。防冲段末端设置抛石结构防冲槽。抛石结构防冲槽底部宽度的设计标准为5.0 m,区段整体长度48.50 m。

(2)在针对本灌区渠首工程固滩区段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的重点在于:考虑到本渠首工程所对应固滩区段位于该河流左侧岸滩位置,将整个固滩区段划分为三个分段进行独立设计。现场勘察资料证实:本区段内固滩段所对应的整体长度为118.0 m,顶部高程参数为117.0 m。针对上游区段,整体长度为4.5 m,此区段内的设计方案为:黏土覆盖;针对中间区段,整体长度为18.0 m。上部设置有长度为5.5 m的钢筋混凝土网格结构,下部覆盖有长度为18.0 m的干砌石;针对下游区段,整体长度为14.0 m,此区段内前端9.5 m范围之内结构设计方案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后端5.5范围之内结构设计方案为抛石结构。

(3)辅助工程:在针对本灌区渠首工程进行泄洪闸设计以及固滩区段加固处理的基础之上,考虑到该灌区渠首工程所对应的框架拦河坝坝面遭受严重破坏,坝面局部区域表现有一定的坍塌问题,因此需要在工程建设中,对拦河坝进行维修。具体设计方案为:在该渠首工程拦河坝所对应既有框架结构坝基基础之上,对塌陷区段进行填平处理。填平区段上覆钢筋网,做混凝土罩面,罩面厚度设计标准为20.0 cm。

3 结语

灌区渠首工程设计措施的使用会对渠首工程后期的使用质量与水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按照上述方案设计施工形成的灌区渠首工程不但对于灌区内各种风险具有良好的抵御效果,同时由于渠首工程属于公益性事业,被纳入财务收入较少的支农工程,但只要通过对本灌区内水费的合理征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强化管理,就能够促使整个渠首工程的稳定运转得到保障,确保其综合效益的发挥与实现。

参考文献

[1]卞玉山,郭小雅,赵琳,等.黄河山东段渠首工程要素配置及引水防沙效能[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2,22(2):28-30.

[2]马国栋,李玉鹏,李晓丹,等.北引渠首鱼嘴工程区河势演变分析及整治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4):36-37.

[3]闫海,王学军.江萝灌区渠首工程施工安全与文明施工监督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17(2):50-52.

[4]李春鹏,苏迎春.叶尔羌河中游渠首工程地连墙施工技术[C]//2009年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99-102.

灌区骨干工程 篇3

1 骨干渠道生态护坡

采用三维排水柔性生态护坡系统, 用软体的特殊环保材料, 取代高耗能的钢筋、混凝土、石材等硬体材料解决了多种传统刚性边坡不可突破的技术难题。使结构稳定、水土保持与绿化一次完成。系统由生态袋、三维排水联结扣、扎口带、缝袋线、加筋格栅、生态锚杆等系统材料以及填充材料配比方案袋体绿化配方技术服务体系等组成。

(1) 生态袋

生态袋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 采用无纺针刺工艺经单面烧结制成, 其力学参数相当于纵向5.8 1 K N/m, 横向7.2 4 K N/m, C B R顶破强力1458N, 等效孔径O95为0.20mm, 垂直渗透系数为0.1 7 2。具有目标性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 使植物穿过袋体自由生长。根系进入工程基础土壤中, 如无数根锚杆完成了袋体与主体间的再次稳固作用, 时间越长, 越加牢固, 降低了维护费用。

(2) 三维排水联结扣

三维排水联结扣与同一力学数学模型下设计的生态袋互相联结, 形成稳定的三角内摩擦紧锁结构。优化设计的倒钩棘爪结构最大限度地与生态袋紧密相连。其上下面棘爪数量的分配和位置的分布在力学上更加科学, 能将集中应力合理分散;双向通道凹槽和垂直孔洞组合成相互交错的非流线型凸肋, 加大了三联结扣表面与生态袋之间的摩擦力。其网孔状结构使得联结部位刚柔并济, 倒钩棘爪始终与袋体保持垂直紧贴, 充分发挥其柔性结构的受力特点;垂直孔洞和通道凹槽的尺寸、位置都通过精密计算并形成立体交错的三维排水网络, 能使边坡体内的渗水迅速排泄, 从减小边坡静水压力, 进而消除渗水对边坡的破坏。垂直孔洞的孔间距, 孔径大小, 孔位的布局, 都综合考虑了适应边坡种植的植物根系生长的特点, 为植物根系提供了无障碍的生长通道, 有利于植物根系在边坡体内的自由生长和穿透, 使异株植物根系盘根交织, 与坡体有机地融为一体, 是柔性边坡的结构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

(3) 抗紫外扎口带、缝袋线

绿霸扎口带具有抗紫外线及抗拉性强的特点。其强度、长度、宽度, 结头尺寸扣等参数还充分考虑了袋口的缩紧拉力和人体工程学中人的发力特点和握拔力的大小。

(4) 生态锚杆与加筋格栅

生态锚杆是一种以合成树脂为黏结剂, 复合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 采用拉挤成型方法制成的复合纤维杆体, 具有抗拉强度大、耐腐蚀性强、重量轻、锚固反应快、易于加工等特点。加筋格栅在构筑较陡的回填土边坡时, 三维排水联结扣把加筋格栅和进行联结, 对工程的坚固和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5) 植被方式

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边坡工程系统的根植土厚度达0.3 m以上, 达到园林规范要求植被土层的厚度。尽量选用乡土植物, 选用一种或多种植被方式;择易成活的、少 (免) 维护的植被;不易退化的植被, 尽量选择乔、灌、花、草的立体植被形式。在生态袋的填充料中补充土壤中缺少的元素成分和养料, 以利植被的生长。分别采用喷播、混播、压播、插播、铺种草皮及围坑栽植等种植方式。

2 骨干渠道混凝土衬砌防渗

混凝土防渗抗冲性能好, 输水能力大, 能适应高流速水流, 耐久性强, 不易滋生杂草和淤泥, 减少杂草清除和清淤工作量, 适用于各种地形、气候和运行条件的大、中、小渠道, 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防渗措施。缺点是造价高, 易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产生裂缝, 易受盐类的侵蚀。

(1) 渠道断面形式

梯形断面形式, 优点是施工方便。此外还有渠道为直线、渠底为弧线的形式, 这种形式具有较好的水力条件, 能抵抗较大的浮托力和减少衬砌工程量;U形渠槽, 节省占地面积, 但施工较复杂。

(2) 防渗层厚度

防渗层厚度与气候条件、渠道流速和混凝土结构有关, 参见表1。

(3) 伸缩缝

设置纵向横向伸缩缝, 适应混凝土板的变形。垂直水流方向的横缝, 一般间距3~5 m, 缝宽2 c m左右, 若底宽太大, 则要设顺水方向的纵缝。伸缩缝, 多采用梯形或矩形, 在填筑缝时, 首先要清理缝内泥土杂物, 使缝壁清洁、干燥, 接着在缝壁刷上一沥青一柴油混合物, 再将拌和好并保持在110℃的焦油塑料胶泥灌入缝内, 迅速向缝壁抹压, 使胶泥与缝壁充分黏结, 最后用热烙铁沿缝口压烙, 使表面平整并粘牢。

(4) 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1) 地基处理

在选择渠道线路时, 尽量避开湿陷性、膨胀性黏土及地下水位高的不良地段, 对于新建渠道在防渗体工程铺筑之前, 先要将渠基整平, 然后夯实, 最好能提前开挖使基土的水分在自然风干下尽量降低, 以增强土基强度, 减轻冬季冻胀破坏。对于改建渠道, 应尽早停止放水, 并扒松渠基风干。

(2) 选择合理的施工方式

混凝土防渗渠道一般有两种施工方式:一是预制板衬砌, 它常用于沉陷未定的一般渠道, 这种方法接头比较多, 整体性差, 容易被破坏, 预制砼板的大小, 应根据施工条件决定。另一种施工方法为现浇砼, 它多用于地基较稳定的情况, 这种施工方法操作比较困难, 施工费用高, 要求工期长, 但施工质量好, 防渗整体性好, 强度高, 施工缝少, 容易管理。

3 结语

渠道改造措施在干渠及支渠以上渠道推广应用合计100km, 斗农渠推广应用合计300km。三维柔性生态护坡面积推广应用10000m2。而且生态护坡在人工湿地、河道整治, 公路、铁路边坡防护绿化、园林景观、城建等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 给灌区科学管理提供了技术和设施支持。

浅谈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技术的改造 篇4

【关键词】节水灌溉;大型灌区;灌区改造;方案设计;具体措施

0.前言

该文就水利工程灌区的节水技术改造进行一系列剖析,找到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技术的不足,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促进我国水资源的合理运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展开。

1.关于节水灌溉涵义的具体分析

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灌溉,节水灌溉更加具有节水、节省时间,提高灌溉效率的作用,它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粗放式灌溉方式,实现节水灌溉的效率提升,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能将节水灌溉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减少灌溉用水量,它实质上是通过多种技术措施的组合运用,提高作物对降水和土壤水的利用效率,降低作物的蒸腾和棵间蒸发,减少无益耗水,从而实现灌水量的减少。从我国目前的灌区工程现状来看,通过渠道防渗、实行管道输水、推广喷、微灌是当前一个时期的主要节水途径。

2.节水灌溉技术及对策措施

2.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又可分为输配水渠系节水和田间节水,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畦田改造以及平整土地等,主要是通过减少渠道渗漏及田间深层渗漏、减少渠系及田间地表蒸发,提高渠系水和田间水的利用系数,实现节约用水、节约耕地的目的,喷微灌技术还可以维持田间的土壤结构,提高灌水的均匀度,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水分条件。

2.2非工程措施

(1)农艺节水技术。主要包括耕作保墒技术、地膜和秸秆覆盖技术、化学调控技术、作物栽培技术、作物套种与间播技术、土地免耕、水肥耦合等。

(2)田间灌水技术。就是采用膜上灌、膜下灌、间歇灌、波涌灌和交替隔沟灌份根交替灌)等,采用节水型灌溉制度、非充分灌溉制度、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最大含水率等,减少土壤渗漏,控制土壤的湿润区域和深度,降低蒸发与蒸腾耗水。

(3)生物节水技术。主要是指依据区域水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选育作物节水抗旱良种,选择推广适合于灌区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作物类别与品种,优化种植结构等。

(4)管理节水技术。通过加强改善灌区配水与灌溉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应用水权理论,改革水价核定办法,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广计量供水、按方收费,缩小计量单元,吸收用水户参与管理,改革支渠以下田间工程的管理办法等措施,从技术上、政策上、经济上促进节水灌溉的发展。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加强与改善灌区配水与灌溉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是节水灌溉的技术保证,没有科学的水资源调配和灌溉信息指导,再好的输配水工程条件地会形成灌区内区域问的水资源丰枯不均和引水的浪费。要统一灌区内不同形式水资源的管理,方便灌区水源的优化配置。对引水灌区,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条件、需水形势等,应用水权理论将灌区内地表水资源进行用水权的再分配,并创造条件,保证用水权在灌区内部的交易。同时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要实行差别水价、定额水价、阶梯制水价等;在水价的核定办法上,要改变过去“愈远愈贵”的水价核定办法,上下游统一水价,不同水源统一水价,以水价作为杠杆促进节水灌溉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灌区的水环境。

3.灌区改造技术措施

3.1灌区改造技术

(1)以渠道衬砌、渠系及建筑物配套为重点。针对灌区渠系渗漏损失量大、渠系及建筑物不配套的现状,根据灌区实际,加大渠道的衬砌力度,做好灌区渠系及建筑物的配套,设置测水量水设施,减少灌水的渗漏损失,杜绝偷水灌溉、渠系及建筑物跑水与漏水,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2)以井保丰、井渠结合、井库联合调度。受黄河调控力度加大和降水量减少、工业与生活用水量增大的影响,灌区可引用地表水量被挤占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因此在灌区发展过程中府根据区域水资源状况.按照宜渠则渠、宜井则井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强化灌区内水资源优化配置,坚持走以井保丰、井渠结合、井库联合调度的路子。

(3)搞好渠系调整,增强调控力度。绝大部分都是老灌区,都有30a左右的发展历史。为了用水方便,各乡镇、村都想在干渠上开口建闸,独自分水,有的甚至一家农户也想独自建闸分水,众多的分水口门给用水的分配、调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水费征收和下游用水的困难。为改善灌区渠系布置现状,增强管理、调控能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要搞好渠系调整、合并。

(4)搞好土地平整,改造沟、畦尺寸。土地平整程度是影响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的重要因素,对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也有重要作用,灌区改造的过程中,要搞好土地平整,同时应争取实现激光整平土地。结合土地平整,改长畦为短畦,改宽畦为窄畦,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

(5)改面灌为局部湿润灌。局部湿润灌溉,既能减少土壤蒸发量,也可以提高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深扎,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节水可达30%以上.增产8%左右。

(6)改进放水方式,发展间歇灌溉。间歇放水可以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借助土壤孔隙的自动封闭能力,在土壤表层形成一薄封闭层,加快水流推进速度。在用相同水量灌水时,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为连续灌的1~3倍,减少了深层渗漏,提高了灌水均匀度。

3.2发展节水灌溉需要研究的问题

(1)加大非充分灌溉技术的研究力度。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都与灌水地区、灌水作物、地质土壤、水文气象有关,在水资源不充裕地区从灌区均衡受益和保证灌区整体效益最高、实现灌水的经济最高产量出发,根据作物产量与供水量的关系,研究各种作物的经济需水量,因时因地分别不同作物研究非充分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

(2)加快蔬菜、花卉、果树和珍贵经济作物灌水技术的研究。蔬菜、花卉、水果和珍贵经济作物的需水规律、不同时期灌水量和灌水方法与产量品质的关系等,目前我们了解的还比较少,不仅不利于节约灌溉用水,而且对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等都有影响,不利于市场上的竞争,因此要加强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蔬菜、花卉、水果等的需水特性和灌水技术的研究。

(3)集约化经营。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我国目前实行的以联产承包为主体的分散化经营模式,劳动效率低、缺乏规模效益,生产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要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必须研究农村村庄和小城镇的调整、合并的方法、方式,加快调整合并步伐,既能扩大耕地面积,搞活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减轻城市接纳农民工的压力,又有利于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红,闰凤容.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实现可持续发展[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13(2):135.

水库灌区建设及工程管理 篇5

1 灌区建设

水库灌区项目投资来源为中央国债资金、省级配套以及地方自筹。为了确保自筹资金到位, 灌区建设项目部要求在工程开工前各县 (市、区) 项目管理单位必须将自筹资金全部汇入项目部专项帐户存储, 集中管理, 否则不得办理开工手续。

在资金使用上, 为确保工程资金的专款专用, 作为项目建设的法人, 灌区建设项目部从一开始就实行单独开立帐户, 独立核算, 专款专用, 从而杜绝了截留、挤占和挪用现象。总经费基本上按照上级批复的工程总投资进行控制, 单项工程经费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国家发展计划委等八部委第30号令《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运作。初设批复及完成施工图设计后, 灌区建设项目部即进行公开招标。开标、决标均公开进行, 整个招标过程邀请纪检监察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加, 符合招标工作的程序和要求, 保证了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

为了加强国债项目建设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灌区在落实工程施工单位的同时, 也落实了工程监理单位。使得工程的建设与监理同步进行, 并要求监理人员素质要高, 技术要全面。特别是对工程施工方案及质量要求应有高度的认识, 能严格按照监理大纲要求切实履行“三控制, 二管理、一协调”。

灌区建设项目部全面负责工程的质量管理。根据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为了保证措施有力, 工作到位, 专门设立了质量管理小组, 配备一定技术人员配合监理部进行工程建设监督管理, 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各个工程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并严格把好验收关。

灌区建设项目部制定了职责分明而严格的合同, 合同主要条款均在招标文件中体现, 并避免模糊产生歧义。在招标投标的基础上, 按规定签订了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合同一经签订均严格执行, 使工程造价、质量、工期、付款等有据可查, 避免相互推委和扯皮现象发生。

2 工程管理方面

水库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农田灌溉用水服务。水库主要水工建筑物有挡水坝、溢洪道、放水涵 (闸) 管和灌溉渠道等, 现就其存在的问题分别作一简述。

水库挡水坝, 一般是均质粘土坝, 标准较低, 一些水库没有进行设计就进行施工, 工程设施建筑物没有达到相应的级别标准。如挡水坝高度或坝顶宽度也不够, 坝的坡度较大, 坝坡稳定安全系数低。相当一部分小型水库的坝基清理不完整, 缺少反滤堆, 坝基渗漏较大。坝体与两岸的山坡交接处, 没有排水沟, 山坡集水冲刷坝体。坝的上游坡面没有块石或混凝土块护坡, 受水库风浪冲刷, 下游坝坡也没有草皮护坡。

水库的溢洪道, 一般为开敞式宽顶堰溢洪道, 在原山坡开挖而成。经长期的运行使用, 有些两侧没有导墙、底板没衬砌的溢洪道, 大部分均被破坏;而有导墙和底板的也被冲刷损坏。另外, 溢洪道宽度不够宽, 设计泄洪流量小, 溢洪道堰顶高程与坝顶高程的高差偏小, 遇到特大暴雨时, 水库最高水位几乎接近坝顶。严重影响大坝的安全运行。

放水涵 (闸) 管分为斜涵管 (或放水闸) 和平涵管。涵管一般为方形浆砌体结构, 大部分水库涵管年久都漏水严重, 渗漏水不断带走或冲刷孔洞周围的坝体土质, 造成坝体有空洞, 最后形成坝体塌方。大坝为均质粘土坝, 最大坝高为27m, 放水涵管为M10砂浆砌石结构, 断面尺寸为0.60m×0.50m。由于当时施工质量控制不严, 在运行过程中涵管顶部条石断裂, 造成库水渗漏, 经长期的渗漏和冲刷, 形成了一个直径为0.30m的孔洞, 库水面出现水旋涡, 库水直接从孔洞流入平涵管内, 造成坝体塌方, 严重影响大坝的安全。

小型水库灌溉渠道大部分是沿地形开挖而成, 多为自流灌溉农田。渠道普遍没有进行防渗处理, 渠道渗漏水量大, 加上农田灌溉用水多采取漫灌、串灌、渠道间歇供水, 边坡塌方沉陷较多, 使渠道淤塞严重, 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低。

水库工程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 当时均成立了相应的管理单位, 负责水库工程的运行管理。水库是无偿为农村集体的农业生产提供灌溉用水服务, 不收取水费, 或者收得很少, 水库的运行管理费用由地方政府负责解决。

近几年来,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非常重视水利工作, 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同时, 也加强对病险水库工程的除险加固。作为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 要利用这难得的机遇, 主动争取区、乡人民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支持, 多方筹集资金, 对病险水库进行处理。同时, 要促使全社会关注水利工作, 加快自身管理单位的经营管理制度改革, 发展多种经济, 增强经济实力,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逐步解决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以下问题:

对坝高不够, 坝顶宽偏小的小型水库, 要根据水库工程级别, 重新进行水文计算, 复核设计洪水, 确定坝顶高程和坝顶宽。对于坝坡要按规范规定和坝坡稳定计算, 确定坝的坡度及护坡结构。

溢洪道欠宽的, 要按校核洪水的最大泄洪流量, 确定溢洪道宽度和最大过水深度, 以此来确定溢洪道宽度。溢洪道未衬砌的, 要进行衬砌, 保证溢洪道安全泄洪, 以保大坝的安全。放水斜涵 (闸) 管和平涵管漏水的, 根据各水库工程的特点, 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案, 进行防漏防渗加固, 漏水严重的要重建。

主、支灌溉渠道一般应进行渠道防渗, 以减少水量损失、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数、缩短放水时间及节约水量来确保灌区用水。目前灌溉渠道防渗可以通过政府、水管单位投资和灌区受益农户投工投劳来完成。

加强小型水库的工程管理, 过去水库由区水利基层管理站管理, 多数人员由收费开支, 由于不能保障水利灌溉用水, 收不来费用, 管理人员无心管理, 造成恶性循环。改造后区人民政府明文规定:水库工程由区级水利部门主管, 重新确定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 负责水费收取和水工程的维护、运用、管理。

3 结语

水库工程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多是历史遗留的, 工程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主要和急需解决的。工程管理、交通和通讯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重要, 这些问题之间互相影响, 要解决这些问题, 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外, 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才能使水利工程, 特别是数目众多的小型水库造福于社会, 造福于人民。在粮食生产、经济发展、防洪安全、生态环境、供水保障等方面, 已发挥出较好的效益。随着灌区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 从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着手, 继续实现灌区建设与管理的科学、规范化, 使灌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走向自我积累, 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 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鹰, 宋德敦;水库防洪优化设计模型[J].水科学进展;1994年03期.

[2]茹玉英, 齐璞, 孙赞盈.桃花峪水库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调沙3.运用研究[J].人民黄河, 1997 (9) :11~13.

[3]上官周平.21世纪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展望[期刊论文]河海大学1999 (1) .

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技术浅析 篇6

关键词:节水灌溉,大型灌区,灌区改造,节水措施

1 节水灌溉的涵义

节水灌溉是相对于过去实行的传统的、粗放式的灌水技术而言的, 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当地的气象水文与土壤条件, 在充分而有效利用降水和土壤水、保证作物增产或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 通过工程的、农艺的、生物的和管理的措施, 适时适量灌溉, 减少灌区的灌溉用水量, 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灌水技术。不能将节水灌溉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减少灌溉用水量, 它实质上是通过多种技术措施的组合运用, 提高作物对降水和土壤水的利用效率, 降低作物的蒸腾和棵间蒸发, 减少无益耗水, 从而实现灌水量的减少。从我国目前的灌区工程现状来看, 通过渠道防渗、实行管道输水、推广喷、微灌是当前一个时期的主要节水途径, 但从灌区发展的远景来看, 通过加强引用水管理、科学调控、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对天然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节水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应是主要的持续的节水途径。节水灌溉是一个针对性较强的概念, 任何一项灌水技术的直接影响范围都只能是某个灌区。

2 节水灌溉技术及对策措施

农田灌溉涉及工程、农艺、生物和管理等多个方面,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灌溉理论研究的深入, 以及对灌溉节水目标要求的提高, 任何单一的节水技术已不能满足节水、增产、增效、节能、省肥、省工、改善生态环境与水环境的需要, 农业节水技术呈现多学科交叉、各单项技术互相渗透综合运用的发展趋势。

2.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又可分为输配水渠系节水和田间节水, 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畦田改造以及平整土地等, 主要是通过减少渠道渗漏及田间深层渗漏、减少渠系及田间地表蒸发, 提高渠系水和田间水的利用系数, 实现节约用水、节约耕地的目的, 喷微灌技术还可以维持田间的土壤结构, 提高灌水的均匀度, 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水分条件。

2.2 非工程措施

(1) 农艺节水技术。主要包括耕作保墒技术、地膜和秸秆覆盖技术、化学调控技术、作物栽培技术、作物套种与间播技术、土地免耕、水肥耦合等。 (2) 田间灌水技术。就是采用膜上灌、膜下灌、间歇灌、波涌灌和交替隔沟灌 (分根交替灌) 等, 采用节水型灌溉制度、非充分灌溉制度、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最大含水率等, 减少土壤渗漏, 控制土壤的湿润区域和深度, 降低蒸发与蒸腾耗水。 (3) 生物节水技术。主要是指依据区域水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 选育作物节水抗旱良种, 选择推广适合于灌区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作物类别与品种, 优化种植结构等。 (4) 管理节水技术。通过加强改善灌区配水与灌溉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 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 应用水权理论, 改革水价核定办法,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推广计量供水、按方收费, 缩小计量单元, 吸收用水户参与管理, 改革支渠以下田间工程的管理办法等措施, 从技术上、政策上、经济上促进节水灌溉的发展。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加强与改善灌区配水与灌溉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是节水灌溉的技术保证, 没有科学的水资源调配和灌溉信息指导, 再好的输配水工程条件, 也会形成灌区内区域间的水资源丰枯不均和引水的浪费。要统一灌区内不同形式水资源的管理, 方便灌区水源的优化配置。对引水灌区, 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条件、需水形势等, 应用水权理论将灌区内地表水资源进行用水权的再分配, 并创造条件, 保证用水权在灌区内部的交易。同时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 要实行差别水价、定额水价、阶梯制水价等;在水价的核定办法上, 要改变过去“愈远愈贵”的水价核定办法, 上下游统一水价, 不同水源统一水价, 以水价作为杠杆促进节水灌溉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改善灌区的水环境。任何单一的节水措施, 其节水效果都是单一的、不全面的, 其适用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样的节水措施在不同地区的节水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不同区域应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条件、水资源条件、土壤条件、气象条件、农作物品种及种植结构、耕作制度等进行综合比较, 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节水灌溉方式。

3 灌区改造技术措施

3.1 灌区改造技术

(1) 以渠道衬砌、渠系及建筑物配套为重点。针对灌区渠系渗漏损失量大、渠系及建筑物不配套的现状, 根据灌区实际, 加大渠道的衬砌力度, 做好灌区渠系及建筑物的配套, 设置测水量水设施, 减少灌水的渗漏损失, 杜绝偷水灌溉、渠系及建筑物跑水与漏水, 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2) 以井保丰、井渠结合、井库联合调度。受黄河调控力度加大和降水量减少、工业与生活用水量增大的影响, 灌区可引用地表水量被挤占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因此在灌区发展过程中, 应根据区域水资源状况, 按照宜渠则渠、宜井则井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确定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计划, 强化灌区内水资源优化配置, 坚持走以井保丰、井渠结合、井库联合调度的路子。 (3) 搞好渠系调整, 增强调控力度。本省的灌区, 绝大部分都是老灌区, 都有30a左右的发展历史。为了用水方便, 各乡镇、村都想在干渠上开口建闸, 独自分水, 有的甚至一家农户也想独自建闸分水, 众多的分水口门给用水的分配、调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水费征收和下游用水的困难。为改善灌区渠系布置现状, 增强管理、调控能力, 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要搞好渠系调整、合并。 (4) 搞好土地平整, 改造沟、畦尺寸。土地平整程度是影响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的重要因素, 对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也有重要作用, 灌区改造的过程中, 要搞好土地平整, 同时应争取实现激光整平土地。结合土地平整, 改长畦为短畦, 改宽畦为窄畦, 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 (5) 改面灌为局部湿润灌。局部湿润灌溉, 既能减少土壤蒸发量, 也可以提高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 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 促进根系深扎, 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 节水可达30%以上, 增产8%左右。 (6) 改进放水方式, 发展间歇灌溉。间歇放水可以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 借助土壤孔隙的自动封闭能力, 在土壤表层形成一薄封闭层, 加快水流推进速度。在用相同水量灌水时, 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为连续灌的1~3倍, 减少了深层渗漏, 提高了灌水均匀度。

3.2 发展节水灌溉需要研究的问题。

(1) 加大非充分灌溉技术的研究力度。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都与灌水地区、灌水作物、地质土壤、水文气象有关, 在水资源不充裕地区, 从灌区均衡受益和保证灌区整体效益最高、实现灌水的经济最高产量出发, 根据作物产量与供水量的关系, 研究各种作物的经济需水量, 因时因地分别不同作物研究非充分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 (2) 加快蔬菜、花卉、果树和珍贵经济作物灌水技术的研究。蔬菜、花卉、水果和珍贵经济作物的需水规律、不同时期灌水量和灌水方法与产量品质的关系等, 目前了解的还比较少, 不仅不利于节约灌溉用水, 而且对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等都有影响, 不利于市场上的竞争, 因此要加强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蔬菜、花卉、水果等的需水特性和灌水技术的研究。 (3) 集约化经营。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我国目前实行的以联产承包为主体的分散化经营模式, 劳动效率低、缺乏规模效益, 生产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要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 必须研究农村村庄和小城镇的调整、合并的方法、方式, 加快调整合并步伐, 既能扩大耕地面积, 搞活农村市场, 发展农村经济, 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 减轻城市接纳农民工的压力, 又有利于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降低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红, 闫凤容.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实现可持续发展[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7, 13 (2) :135.[1]曹红, 闫凤容.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实现可持续发展[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7, 13 (2) :135.

浅谈灌区工程建设管理 篇7

1提高认识, 切实加强领导

近年来, 农垦总局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为己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总局党委明确提出加快东部三江平原地区水田灌区建设, 并将这一决定作为进一步巩固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的关键举措纳入工作日程。总局及各管理局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明确了行政和技术责任人, 及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灌区建设问题, 将三江平原灌区项目由部门牵头提升为行政领导亲自组织。

2转变思路, 提升建设理念

项目设计充分挖掘生态优势, 大力推行绿色、环保、低碳理念, 青龙山灌区通过采取排蓄灌结合、井渠结合等方式节约了67%的工程占地, 大型灌区水泵和机电设备均选择国内领先、高效节能的产品, 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充分挖掘功能优势, 把工程与水利风景区建设有机结合, 构成独具特色的北大荒农业生态旅游线路, 兴凯湖第二泄洪闸已被命名为国家级水利旅游风景区。充分挖掘资源优势, 突破行政区划限制, 将相邻市县56万亩耕地纳入青龙山等大型灌区规划范围, 使资源效益最大化, 并开拓了场县共建的新领域。

3严格程序, 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

为抓好三江平原灌区项目实施, 垦区不断强化建设管理, 确保灌区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一是认真落实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加大了“三项制度”落实力度。各灌区项目均成立了独立的项目法人机构, 并抽调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灌区法人单位。项目参建单位全部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选择, 并引入纪检、监察、检察、法律公证等部门对水利招投标全过程进行监管, 选择的施工单位全部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以上资质。灌区项目全部选择具有甲级资质的监理单位承担监理任务, 监理单位及时组建现场机构, 充实技术人员, 认真履行“三控、两管、一协调”职能。严格执行水利基本建设程序, 及时完成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并按规定及时办理了开工报告, 保证了工程如期开工建设。

二是强化施工现场监管。完善现场管理体系, 现场参建单位团结协作, 实行工程例会制, 集体研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齐抓共管, 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强化行政监管, 总局水务局先后多次召开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会、现场会及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项目建设问题。施工期抽调人员深入工程建设现场巡回检查、指导, 充分发挥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技术优势和行政监管职能。加强现场内业资料管理, 做到内业资料与工程建设同步, 真实反映工程建设实际。大力开展文明工地建设, 各施工现场彩旗招展、标语醒目, 场区整洁干净、物品摆放有序, 现场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三是强化质量和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 从工序质量控制入手, 实行动态监控。项目开工前, 各项目法人单位及时办理了质量监督书, 按期完成项目划分确认手续。质量监督单位制定了详细的质量监督计划, 明确质量控制要点, 专门成立了质量监督项目站, 并要求分别委托不同的检测单位在现场建立质量检测站, 开展施工单位自检和项目法人单位抽检, 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控制。认真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 督促项目法人单位及时办理安全监督书。总局水务局组织编印了《垦区水利工程安全生产内业整编手册》, 规范了安全监督内业资料整编。并在施工期间不间断派出监督检查组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杜绝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浅析灌区信息化系统工程 篇8

灌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灌溉农业是否持续发展, 粮食产量能否保持稳定, 将直接影响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和国家的稳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水资源已成为本灌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但由于灌区目前水资源管理调度技术手段处于较低层次, 没有灌区科学管理所需各种信息的实时监测、分析处理和综合应用系统, 水量测点不精确、不及时, 而且信息传递相对滞后, 使灌区管理决策者无法实时或及时地了解全灌区的运行情况, 造成了大部分地区在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 农田灌溉仍然依靠经验, 采用旧的灌溉方式, 灌水量大, 渠系利用系数很低。由于实时信息的缺乏, 灌区的用水计划, 也不尽合理, 且没有办法做出实时的修正, 造成了水资源不能合理分配和利用、束缚了灌区效益的提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为改变传统的灌区管理方式, 建设灌区的信息化系统是完全必然选择。

二、灌区信息化传输型式及应用

目前灌区信息化传输型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有线传输;二是无线传输;三是有线加无线传输。

1) 有线信息传输是指电子信息通过光缆进行传输的一种传输方式, 它的特点是信息通道稳定性高, 可进行视频传输, 进行远程控制和操作, 但相对建设成本比较高, 需要铺设专用的光缆或租借电信等部门的专用光缆通道, 而且终端设备配置和功能要求较高, 适合应用于大型灌区渠首进水闸、枢纽闸门、中心管理站等关键部位, 如滦下灌区的西灌区闸、十三支闸均是采用了有线信息传输。

2) 无线信息传输是指通过GPRS、CDMA等无线通道进行数据传递与交换的一种传输方式, 它的特点是终端设备安装简单, 功能较少, 成本较低, 适用于功能要求简单、数据采集量较小、控制功能要求不高的闸门、泵站、机井等, 目前我市中小型灌区的机井、扬水站、泵站水量计量大多采用这种型式。

3) 有线加无线信息传输型式是指数据传输与交换方式既包括有线传输又包括无线传输, 这种型式的特点是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既能保证重点枢纽工程远程控制、视频等功能、又能保证数据传输量较小的闸门、泵站、扬水站等终端的数据传输, 保证数据收集的全面性, 适用于灌区覆盖面积较大、灌区水利单元层次较多的灌区, 滦下灌区自动化系统设计总体思路就是采用这种型式。

三、灌区信息化软件设计

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中, 软件建设是灵魂和核心, 也是目前信息化建设中出现问题最多的部分, 根据多年来对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和其它专业软件的使用经验来看, 我认为灌区信息化系统软件应在以下方面有所加强:

1) 实用性。目前灌区信息化软件编制, 大多依据灌区管理单位提出的要求, 通过计算机编程人员进行编制, 在功能实现上只尽量满足灌区单位提出的功能要求, 软件是按照编程角度上进行设计, 考虑灌区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方面的因素较少, 研发出的软件实用性比较差, 只是一些功能菜单的集合体, 这是软件编制中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2) 易操作。目前的灌区信息化系统软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操作相对繁琐, 对于一般常用计算机的灌区管理人员上手速度也不快, 不常用计算机的人员操作难度更大, 不适合向各种层次的灌区工作者推广, 特别是向基层管理工作者推广, 设计中应尽量简化操作步骤, 易于推广。

3) 兼容性原则。灌区软件由于各灌区提出的功能要求不同, 软件具有不同的特色, 目前一般只应用于单个灌区的管理工作中, 随着水利信息化进程的扩大, 灌区信息、墒情信息、雨情信息等多方面数据通道的建立和互通已成为必然, 因此进行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数据交换, 就应充分考虑软件的兼容性问题, 这也成为制约灌区信息化软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延展性原则。灌区信息化软件成形后, 一般很少进行软件的后期开发和软件的更新升级, 这样软件使用周期很短, 就不能适应灌区管理的需要, 因此软件后续更新和开发能力也是衡量灌区信息化软件的一个重要标准, 这也是灌区信息化软件发展最大的一个软肋。

四、对灌区发展信息化系统的建议

信息化系统工程虽然是灌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由于近年来我市降雨量偏少, 地表水资源日趋紧张, 加之生活、工业等用水量的不断扩大, 大量挤占了农业灌溉用水指标, 严重威胁了灌区生存发展, 大中型灌区, 特别是以地表水为主的灌溉农业受到了很大影响, 因此, 不能盲目的建设信息化系统工程。结合我从事灌区管理以来的经验, 我为想要发展信息化系统工程的灌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整体规划, 分布实施。由于信息化系统投资一般较高, 为缓解经济压力, 灌区应充分考虑自身经济能力, 建议先制定整体工程的规划, 确定分年度实施方案, 再进行工程建设, 这样一方面, 年度工程投资较少、经济压力小, 另一方面作息化领域硬件产品更新速度非常快, 根据技术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工程规划, 避免信息化设备的过快淘汰。

2) 组织机构不完善, 应健全组织。目前为分块管理, 各科室负责自己的建设内容, 没有有效结合起来, 不能综合考虑, 系统整体性能就差。所以, 灌区信息化建设应成立科长牵头, 各科室相关技术人员参加的项目组。灌区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复杂工程, 包括建设以及今后整个系统运行维护, 都必须有专管技术人员来做, 而目前仅仅从各科室临时组织技术人员参与建设是不够的, 从时间上就不能完全保证, 而且今后运行维护也应有专管人员系统维护。建议灌区成立专管机构, 全面系统负责信息化建设以及今后的运行和维护。

灌区骨干工程 篇9

【关键词】三屯河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效益分析

1.三屯河灌区的经济地位

三屯河灌区位于新疆昌吉天山北路准格尔盆地南缘。地理位置界于东经86°24′~87°37′,北纬43°26′~45°20′之间。东以头屯河流域为界,西至呼图壁河流为界,南以天山山脉的阿斯克达坂山脊为界,北至古尔班特沙漠为界。南北长约260km,东西宽约31km,流域面积796km2。三屯河发源于天山北坡东段的天格尔峰,跨越高、中、低山带,自南向北流入昌吉市境内的一条内陆河,全长200km,库址以上集水面积为1878km2,河床平均坡降27.8%。雨雪混合补给的山溪性河流。灌区总人口40.35万人,有汉、回、哈萨克和维吾尔等32个民族,市辖6镇4乡6个办事处,49个社区居委会,88个村民委员会。灌区宜农面积114.51万亩,开垦面积已达90万亩,播种面积77万亩,园林面积1.91万亩,林地面积75.06万亩,水域面积25.6万亩,荒漠地306.77万亩。境内交通便利,由312国道乌鲁木齐至伊宁段一级公路从市区通过,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与乌奎高速公路自市区南侧通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先进卫生城市及旅游城市,也是新疆省主要粮、棉、糖的生产基地。灌区自运行以来,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工业产值稳步增长,强有力地促进灌区内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灌区内的人民生活,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12年三屯河灌区粮食总产已达1.69亿公斤,农业总产值14.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4.73亿元,畜牧业也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图1 三屯河水库

2.灌区工程现状

三屯河灌区大规模兴建水利始于60年代中期,许多工程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问题,虽然经过40多年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分期分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干、支、斗渠进行了加固及更新改造,但仍然跟不上老化发展的速度,严重影响着效益发挥。如:东西干渠和盘山渠已严重老化,加之多年的资金缺乏,维修也只限于表面,而无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干渠渠道泥沙淤积,渠道磨损严重,衬砌破坏,糙率增大,输水能力不足,防洪能力差,也成为灌区发展的瓶颈。西干渠输水能力原设计为50m3/s,现为20m3/s减少了60%,东干渠输水能力原设计为15m3/s,现为8m3/s减少了47%。虽然渠首和支渠、斗渠的引、输水能力可以满足设计要求,但干渠的输水能力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灌溉面积从80万亩减少到67万亩,效益减少20%。上述问题已无法满足灌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图2 改造前西干渠

3.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情况

3.1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情况

三屯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以加强灌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为目标,以骨干建筑物的除险加固、续建配套,解决隐患工程和渠道防渗为重点,本着投资效果好,地方积极性高,配套资金落实的原则。自1999年三屯河灌区被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区,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水利部联合批复立项,并下达专项资金进行改造,项目规划总投资5.16亿元。其中骨干工程投资1.69亿元,田间工程投资3.46亿元,建设期为1999年-2015年。

3.2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的完成情况

自1999-2012年实施三屯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以来,先后完成西干渠首和排沙漏斗工程、东干渠首和沉砂池、渠堤保护工程、盘山渠取水工程、生态渠延伸工程、龙口枢纽闸门改造及启闭机配套工程以及东干渠以下支渠渠系配套工程、灌区信息化工程。共计完成骨干工程:改建干渠8条,防洪坝38条,排沙漏斗1座、沉砂池1座,渡槽1条,配套建筑物62座、完成信息化测报系统。田间工程:完成灌区8.75万亩喷灌,12.69万亩滴灌节水改造工程。

目前,三屯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共完成了十个年度工程的建设任务,骨干工程投资9773.3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1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673.31万元),占规划骨干工程投资的58%,完成的配套建筑物占规划配套建筑物的65%。

图3 改造后西干渠

4.综合效益分析

4.1工程效益

工程项目实施后,现已建成以三屯河水库、东西两大枢纽为主体的灌区输水工程和永久性桥、涵闸、渡槽1893座。灌区内已建成正规的条田,林带和田间道路;所建设的四级防渗渠道,全长1864km,其中总干渠36.3km,支渠62.17km,斗渠667km,农渠1129.26km和农用机井800多眼,控制面积在83.56万亩。西干渠首的过水量由以前的20m3/s增加到23m3/s;東干渠首的过水量由以前的8m3/s增加15m3/s。改建后干、支、斗渠渠系利用系数由以前的85%提高到93%,每年可减少渗漏损失水量2880万m3,增加水费收入256万元。

图4 改造后西干渠首

图5 节水工程

4.2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由于灌区骨干工程得到较大改善,渠道输水保证率进一步提高,缓解了用水高峰期“卡脖子旱”的现象。作物用水量、农业产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在项目实施后产量也有不同的幅度增长,小麦亩产量由1999年的每亩322公斤,增加到2012年的每亩480公斤,增幅150%;养殖业户的增长比例也翻了两翻;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5320元增加到2012年的10313元,增加了4993元。项目的实施给灌区的农业生产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农民收入,为农村实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我市农业由传统型农业向节水型农业转化的步伐,直接带动了灌区内农田林网、渠路建设,形成了渠路布局合理,防风林纵横密布,田块整齐划一,村村油路四通八达的全新灌区。

图6 新建的渡槽

4.3生态效益

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的建设,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有力地降低了项目区亩均用水量,用水量由1999年的480方/亩,下降为2012年的425方/亩,下降了55方。在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大力发展周边地区生态防护林建设,生态用水量由1999年的403.75万m2,提高到2012年的555.17万m2。灌区的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的抑制。同时每年可减少13-15万m3的泥沙进入灌区,泥沙量的减少对延长灌区水利工程使用寿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周边的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沙尘暴的次数明显减少,既维护了农业生产环境又保护了水利工程,生态效益较为明显。

图7 生态效益显著

5.结束语

三屯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后,对促进灌区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改善灌区内水利基础设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促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改善灌区生产、生活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灌区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篇10

1 灌区工程建设特点

灌区工程作为水利水电工程, 尤其自身的特点。首先, 灌区作为建立在自然水利的基础上, 必须要符合挡水、蓄水、泄水的特点, 在对水利建筑物的稳定上需要有专门的行业技术规范, 采取专门的施工方法和措施来确保工程质量;第二, 灌区因其地质条件的影响, 对其地基的建设要求相当严格, 灌区工程一旦建成就很难再去弥补;第三, 因其灌区特点, 此类工程多建设在自然水域、河道等基础上, 需根据水流特点进行施工导流、截留及水下作业;最后, 灌区工程建设时与自然影响密切相关, 施工周期长, 要及时解决因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自然影响, 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及按期完工。

2 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目标及主要内容

2.1 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工程质量是整个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 与投资控制、进度控制相互制约, 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必须贯彻以质量为中心的方针、按合同、委托协议书、技术规范、设计图纸及有关文件, 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的原则, 以预防为主、动态管理、跟踪健康, 实现工程质量控制的总目标。

2.2 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

灌区工程必须要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检查体系, 严格按照建设程序施工, 严把工程质量关,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对灌区的建设工程要求创优质工程, 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100%, 优良率达70%以上。

2.3 工程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根据灌区工程建设项目战线长, 范围广、单项工程投资小、在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范围较广的特点, 从设计图纸、原材料到分部分项工程施工, 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忽视, 掌握控制的主要内容, 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 使质量处于预控状态。在一般情况下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分为开工前质量保证工作, 工程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和工程设备的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单元和分部工程的验收三阶段。

3 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针对渠道工程的施工特点, 必须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 在组织上确保项目法人全面负责, 监理、施工、设计单位各负其责, 以强化质量意识为核心, 以落实质量、完善管理制度为基础, 在体系上保证每道工序责任到位, 职责清晰, 有迹可循。管理体系上科学合理, 在程序控制上重抓落实。

3.1 落实项目法人制及明确质量专管制度。

在办理开工报告前, 应依据水利监管部门管理条列办理好工程质量监管手续, 应专设质量监督组织及专职负责各专业项目的质量控制工程技术人员, 从负责组织技术交底工作开始, 深入到每个施工阶段, 保证制度执行到位、人员管理到位、过程落实到位, 全面进行工程质量的鉴定及验收工作。

3.2 明确监理及施工单位职责。

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必须加入监理机构, 对施工全过程实施检查、监督、纠正职责, 监理机构要编制各项目监理规划和实施细则, 从参与招投标开始, 严格审查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及各项技术措施, 根据监理规范进行巡视检查, 确保施工单位按要求施工, 保证施工质量。

而施工单位必须依据国家、水利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工程技术规程等相关施工技术要求, 建立符合工程要求的施工组织、施工队伍、施工机械等, 落实质量责任制, 全面推行质量管理, 对其承包的各项施工项目严格按照行业要求进行施工。

3.3 建立质量检测体系。

质量检测体系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 为质量控制目的起到了决定作用, 利用科学的数据分析依据, 在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质量控制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利用专业灌区检测手段对工程开工前, 制定专业自检计划报项目法人审核, 以其达到质量检测力量的补充。

3.4 完善质量事故的调查与处理制度。

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质量事故, 为确保施工质量控制无遗漏, 建立施工质量控制及时报告制度, 加强的事故调查与处理跟踪力度, 认真调查事故原因, 科学研究处理措施, 明确事故责任, 并及时做好事故处理工作。

4 材料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基础, 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却是关键, 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单位对施工项目的材料要求, 要严把采购关、加工关、使用关, 不得随意更换材料要求。材料的选择必须符合该施工区域的自然影响,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遇条件限制必须变更料场或料源时, 必须由设计单位或地质勘探单位实地进行勘探, 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5 施工工艺管理

5.1 混凝土振捣机的使用。

灌区混凝土振捣机应具备内部振捣和表层提浆功能。由于混凝土衬砌板厚度的限制, 对垂直坡面的振捣, 普通的振捣机无法振捣密实, 必须装备插入式振捣棒或振动梁加振捣棒或平板振捣器等, 才能达到内实外光的振捣效果。为防止混凝土振捣不密实, 先要做到找平垫层, 再用木楔子对保温层进行固定, 保证紧贴坡面、粘结严密, 对薄弱部分再进行人工振捣, 防止发生蜂窝、空洞等现象。

5.2 加强边坡混凝土的振捣。

对于灌区边坡施工也尤为重要, 必须对边坡压实修平, 安装纵向分隔条, 形成若干分隔仓, 在用混凝土车将混凝土倒入分隔仓内时必须人工摊平, 为影响密实度, 侧边必须安装膨胀止水条。

在施工工艺中, 必须严格确保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保证每道工序能振捣不少于2次, 注意设计厚度, 振捣过程中也要关注振板荷重的调整, 以达到最佳的振捣荷重和次数。

6 结论

为达到工程质量要求, 必须采取科学的施工规范和正确的操作手段, 全面贯彻设计要求, 为达到合同、监理、质量监督的合格标准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认真对待每道施工工序, 重视重要施工节点, 内外控制, 努力保证工程质量, 实现灌区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李根红.浅谈小型农灌渠道工程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20) :49.

[2]徐则平.浅析灌区渠道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17) .

上一篇:多级模糊综合评判下一篇:想象力培养的语文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