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法律制度

2024-07-27

消防法律制度(精选八篇)

消防法律制度 篇1

一、消防法律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消防法律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部门监督职责不明确。当前我国政府不断改革消防机构,进一步加强了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建筑施工工地、危险化学品等方面的安全监管力度,并且国家也颁布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安全监管主体为质检、住建和安监部门。但是没有修改《消防法》,公安消防部门仍然需要承担相关的消防监管工作,这样导致部门之间的监督职能不明确,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

二是制度缺乏针对性。消防安全作为一项社会性工作,对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现有的《消防法》没有明确规定家庭与公民个人需要具备的火灾防范和处理措施,以及如何扑救初期火灾和引导疏散周围人员等[2]。此外,《消防法》中的相关内容虽然对消防安全监测、消防设施检测和消防产品质量认证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是其缺乏详细的规定以及操作性,没有科学设立准入门槛,无法明确消防技术服务的行业领域,影响法律实施的效果。

三是缺乏健全的消防工作机构。《消防法》主要是对城乡“二元”管理模式加以借鉴与参考,多是在县级以上城市设立公安消防监督机构,而农村和城镇社区的消防工作则缺乏专门机构进行监管,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率较高。

四是无法达到立法预期效果。《消防法》明确规定了消防工作责任制,需要由政府来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和单位则依法进行监督与负责,使公民积极参与到制度建设过程中,这一规定是基于我国消防工作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其对公民、部分和政府职责的规定不够具体,仅仅只能将其作为号召性和倡导性规定,导致各方面都无法落实到位。例如《消防法》的第16、17条的规定缺乏操作性和针对性,没有对火灾危险性程度以及单位大小进行详细分析,而都是同一要求。

二、消防法律制度调整和完善的有效对策

(一)明确消防单位的安全职责

要想有效调整和完善消防法律制度,需要积极扩展现行《消防法》的相关内容,使其更加详细和具体,明确消防单位的安全职责。首先可对各消防单位的安全管理标准加以建立,引导单位落实相关的技防、物防和人防等措施,保证消防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其次可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以构建,单位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制度开展消防安全工作,有效落实相关的管理情况,定期向社会公示,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3]。最后可对单位消防管理机构加以完善,对于火灾危险性和规模较大的单位,应积极设立消防专职管理人员和消防安全机构,保证消防的安全。

(二)合理添加“社会监督”规定

将“社会监督”合理添加在现有的《消防法》中,结合企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信息公示平台,对单位消防安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科学构建,并与国家信用系统等进行联网,自觉接受政府部门、其他组织和社会公民等的监督。值得注意的是,系统应对重大火灾调查情况、消防安全执法和抽查情况、单位消防安全评估情况、火灾多发季节和火灾预警信息等加以公布。

(三)建立科学的建设工程消防监管模式

在构建科学的建设工程消防监管模式时,首先可建立监督抽查制度。公安消防部门应定期抽查建设单位公示的工程,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则严格按照消防法律标准进行严惩。其次取消工程单独实施的消防行政许可。解决国外先进的做法,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需由消防部门对固定消防设施进行审查与验收,并将检查意见送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待其做出许可决定后方可实施[4]。再次应建立信用制度和终身负责制。每一项工程都应从监理、施工、设计和建设等阶段建立终身负责制档案,对于不合理的予以剔除,并将有关监管部门通报向社会公示,结档案记录来依法追究相关责任。最后应建立业主自行管理备案制度。工程的监理、设计、施工和建设等需要依法来履行相关的消防安全职责,对消防技术标准和法律制度加以严格执行。

(四)优化消防工作的原则

现行的《消防法》中虽规定与强调了消防工作是部门监管及政府主导,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公民与单位消防工作仍然处于被动情况,部分单位发生火灾之后,都需对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加以追究。在消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以积极借鉴与参考国外的做法,对单位主体地位加以明确,强化公民在消防安全中的主体地位,并合理确立社会中介相应的法律地位,将政府的监督和服务作用加以充分发挥。总而言之,社会监督是最为有效的一种监督,因此需要在消防管理工作中有效引入社会监督,积极落实各主体的责任,从而推动消防安全的顺利开展。

(五)落实消防安全监管的职责

为了有效落实消防安全监管的职责,可将“消防安全监管”纳入在《消防法》中,对政府部门的职责加以明确,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消防管理职责,促进消防安全监管职责的有效落实。同时可对多元化的消防监管制度加以建立,要求公安部门能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进行作业,将自身监督管理的职能加以有效发挥,保障消防的安全[5]。此外,应对消防部门监管的边界和范围加以明确界定,对于人员密集场所,消防机构需要加强消防监督管理,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和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来管理与监督生产加工领域单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的消防法律制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门监督职责不明确、制度缺乏针对性、缺乏健全的消防工作机构、无法达到立法预期效果等,严重降低了消防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不利于保障消防的安全。基于这种情况,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现有的消防法律制度,明确消防单位的安全职责,合理添加“社会监督”规定,建立科学的建设工程消防监管模式,优化消防工作的原则,落实消防安全监管的职责,从而增强消防法律制度的运行效果,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霞.消防法律制度的调整与完善[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07:961-963.

[2]彭立新.新<消防法>实施后消防行政强制制度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0,01:70-78.

[3]韩雪.中外消防法律及制度比较[J].品牌与标准化,2011,22:39

[4]杨昌永.消防安全责任主体及其责任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07:277-279.

消防法律法规知识 篇2

1、灭火救援业务资料包括哪些?

答:灭火救援业务资料主要分为灭火救援准备资料和灭火救援作战资料两大类。

2、灭火救援准备资料包括哪些?

答:责任区情况资料、执勤业务训练资料、安全管理资料、消防装备资料。

3、灭火救援作战资料包括哪些?

答:接警记录、现场录像,照片,救援报告表, 战评与总结等内容.4、灭火救援预案制定的范围包括哪些? 答:灭火救援预案制定的范围是:(1)消防安全重点单位。(2)在建重点工程。(3)各类重大灾害事故。(4)重要保卫勤务。(5)跨区域救援行动。

(6)其他需要制定灭火与抢险救援预案的单位或场所。

5、灭火作战预案制定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灭火作战预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重点单位或部分基本情况,火灾设定、力量部署、扑救对象、供水方法、注意事项等。

6、预案制定中重点单位或部位基本情况包括哪些? 答:(1)重点单位或部位基本情况。

(2)火灾设定。(3)力量部署。(4)扑救对策。(5)供水方案。(6)注意事项。

7、抢险救援预案制定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抢险救援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灾情设定、危害特性、力量部署、处臵对策、勤务保障及注意事项等。

8、抢险救援预案制定中灾情设定包括哪些? 答:(1)发生灾害事故的类型(如建筑类、化工类、运输工具类等)。

(2)灾害发生的区域、地点、单位、名称等。(3)发生的灾害规模、危害程度等。

(4)发生灾害区域的气象条件,如风力、风向、温度、湿度等。

9、抢险救援预案制定中处臵对策包括哪些? 答:(1)组织有关人员,成立灾情侦查组,对现场内遇险人员、爆炸物质、建筑破损程度、可燃物与有毒气体、液体泄漏等方面情况进行侦查和检测。(2)划定危险区域,调集相关力量,实施对危险区域的警戒,严控人员进出。

(3)依据灾情和参战力量、装备器材等情况,迅速进行战斗展开,运用有针对性的救援措施,实施遇险人员疏散与救生,防暴排险。控制火势,疏散贵重物资,控制灾情发展等救援行动。

(4)适时调集增援力量和社会有关部门及专业队伍到场,参与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

10、预案制定的要求有哪些? 答:(1)建立组织,深入调查

(2)领导重视,参于制定(3)准确细致,保证质量(4)简要明确,便于使用

11、预案的应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

1、平时应用。

(1)熟悉重点单位或部位的情况和灭火救援对策。

(2)促进战术、技术训练,提高综合作战能力。

(3)演练落实各项灭火救援准备工作。

2、实战应用。

(1)用于实战中各种参战力量的调动协同。(2)用于灭火救援现场上的计划和临机指挥。(3)用于现场灾情处臵的辅助决策。

12、灭火救援预案图线型和着色有何规定?

答:(1)重点保卫单位的重点保卫部位。如生产和贮存易燃、易爆、有毒物质及重要建筑等,建筑物外轮廓用粗超实线绘出,内着红色。

(2)消防栓、水池、水井等可作为灭火用的消防水源,其轮廓采用轮廓粗实线绘出,内着蓝色,并加注容量(m)。

(3)所有消防车辆及水枪等装备采用规定图例符号绘出,公安消防车辆及水枪内着红色,企业专职消防队车辆及水枪内着黄色。

(4)火势蔓延箭头和重点保卫主攻箭头按规定图例符号,着红色绘出。

(5)厂区内其他主要建筑轮廓采用黑色中实线绘出,内不着色。

13、日常检查用的水源手册包括那些内容?

答:(1)目录:将责任区的水源情况按城市(镇)功能分区、分道路布臵。从检查水源出发,分成若干个分区,将每个水源分区进行命名、编号,并列出目录,便于查找。(2)责任区消防水源分区图:责任区消防水源分区图主要包括消防道路、主要单位、建筑;消火栓、消防水池位臵、地下消防给水管网布局、直径;天然水源位臵(流向)、消防码头及可供消防车停靠取水的岸段。

314、消防装备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答:1.配备情况登记。

配备情况是指消防部队消防车(艇)器材装备的配备情况。

(1)消防车(艇)配备登记。登记各执勤消防车(艇)服役的日期、类型、性能以及操作使用、维修保养等技术资料。

(2)器材装备登记。主要登记随车(艇)器材装备的时间、种类和数量,灭火剂的种类、数量,战斗员配备的个人装备种类、数量和使用情况等。

(3)储备装备登记。主要登记器材库所储存的灭火剂种类、数量、购臵时间,器材的种类、名称和数量以及领缴册等。

2.检查保养情况登记。

检查保养是指战斗员定期或不定期对所配备的器材装备开展检验、检测、擦拭、维护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其目的就是保证消防装备处于完好状态。

(1)消防车(艇)检查保养记录。主要记载平时对消防车(艇)进行检查保养和检查时的状况,更换加注各种油脂的日期、数量等。

(2)消防车(艇)维修记录。主要记录消防车(艇)进行维修的原因、日期和返队投入执勤的时间以及主修项目,更换的零部件型号、数量。(3)器材保养记录。主要登记执勤消防车(艇)上的器材名称、数量、保养日期和和保养人姓名。

15、接警出动记录包括哪些内容?

答:由值班通信员填写。主要记录接警时间,事故现场地点,报警人姓名及电话、灾害性质(燃烧物质种类),出动消防车种类,灾害对象、数量、人员和时间,灾害事故的控制时间及归队时间等情况,它是最原始的资料。

16、人工消防水源包括哪几部分?

答:人工水源按其形式和储存、提供灭火用水的方式主要分为室外消火栓和消防水池两类。

17、火场供水指挥员使用的水源手册包括哪些内容? 答:其水源手册应包括以下内容:

1、目录。

将各重点单位(重点部位)的现场供水计划图进行编号,列出重点单位(重点部位)的名称,以便查找。

2、基本情况。

在手册的前面,应简明扼要的说明制定手册的目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对责任区内所有消防水源概况,各重点单位(重点部位)的基本情况、水源分布情况、供水能力 情况、消火栓位臵、管径压力等情况,以及救灾现场供水计划应进行较详细的文字表述。

3、重点部位供水计划图。各重点单位(重点部位)的现场供水计划图,就是在重点单位的平面图上标出水源、道路、环境和消防站的位臵等。根据救灾现场供水力量计算方法,确定现场供水战斗车数;根据水源离现场的远近,确定现场供水车总数;根据消防站离现场的远近,部署和落实供水车辆,最后来决定现场第一出动的供水车数量。

在现场供水计划图上,应标出消防车(手抬泵、拖泵)停靠的水源位臵,水带干线铺设方法,并且明显的红色标志,标出第一出动的供水车辆。

在现场的供水计划图上,还应标出方位和常年主导风向。

4、检查计划。

制定出6重点单位(重点部位)水源检查计划。

5、现场供水演习计划。

作战单位对每个重点单位(重点部位)的现场供水计划的演习,既可以与灭火救援预案演习一同进行,也可单独组织第一出动供水演习,每半年不应少于一次。要通过演习总结经验,找出灾现场供水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现场供水计划的意见,并加以修正,不断完善现场供水指挥手册的内容。

水源手册的制定,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由消防部队和企业专职消防队自行制定。

18、执勤人员构成包括哪些内容?

答:执勤人员应由值班人员和带班首长、通信指挥中心(室)值班人员、基层战斗中队及作战保障人员组成。

19、执勤人员的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1)必须严格交接班制度。

(2)执勤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3)不得擅自动用通信、信号设备和灭火器材。(4)消防部队外出训练时,必须向上级报告,并保证通信联络,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5)消防部队的执勤力量不得用于灭火、训练、抢险救援以外的其它方面。特殊情况必须动用时,要报请上级批准。

20、器材装备的构成包括那些?

答:(1)消防员防护器具包括:战斗服、头盔、消防靴、消防手套、安全带、安全钩、消防腰斧、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隔热服、避火服、防化服、方位灯、呼救器等。

(2)灭火器材和设备包括各种灭火器、吸水器具、射水器具、消防泵、消防车(艇)、消防直升飞机等。

(3)救援器材包括破拆工具、登高器具、救生器具、防毒抢险救援车等。

(4)灭火剂。指灭火时用的药剂,包括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烟雾灭火剂等。此外还有1.消防宣传设备,如消防宣传车、火灾模拟车、消防加热车等;2.消防通信设备,如消防通信指挥车、通信器材等。

21、灭火救援的总结方法包括哪些?

答:(1)由一个消防中队单独执行灭火救援任务的总结,由该中队指挥员负责组织参战的有关人员进行战评与总结。

(2)两个以上消防中队参加灭火救援行动的总结,应由消防支(大)队指挥员,负责组织参战的人员进行战评与总结。方法如下:

1)先由各参战的中队指挥员组织本中队参战人员进行战斗讲评,集中全队的意见。总结出经验教训,写出完整的总结材料,上报主管战训部门。

2)战训部门要适时组织参战指战员开展战评总结,集中参战官兵意见,总结出经验教训,并形成总结基础材料。3)消防支(总)队司令部门根据下级的战斗总结材料,就其战斗规模、损失大小及对社会的影响,决定是否召开战评会议。如有必要,就要召集参战官兵进一步总结战斗中存在的经验与教训,形成完整的战斗总结材料上报省或公安部消防局。同时,对在战斗中表现勇猛,取得一定成绩的人员进行表彰。

22、灭火救援总结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一)战评。各参战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战斗结束后,必须发扬民主,组织参战人员进行战评,战评主要内容包括: 1)评受理报警、调度力量和出动情况。2)评战斗部署和指挥情况。

3)评战术运用和技术装备应用情况。

4)评协同作战和战斗保障情况。

5)评现场纪律和战斗作风情况。

6)评战斗得失和经验教训。

(二)灭火救援总结报告。总结报告的内容主要分文字和图表两大部分:

1.文字部分的主要内容。(1)基本情况。

1)灾害及事故发生时间、单位(部位)名称、地址、毗连(邻)情况,行车里程与时间、消防水源,有无灭火抢险救援预案。

2)起火建(构)筑物及大型易燃物质容器等突发灾害事故的基本特点、性质、面(体、容)积及其他危险性。

3)接警、力量出动,第一出动力量到达现场时间,增援力量的派出于到场时间,参战的消防人员和各种车辆数。

4)当天风力。风向、温(湿)度及气象(晴、雨)情况。

5)灾害事故毁坏的建(构)筑物面积及其他物质的名称、数量;灾害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战斗经过。

1)责任区消防部队到达现场时,灾害事故的情况,有

无人员被困。指挥员进行情况侦察和战斗部署的情况采取的技、战术措施。

2)成立现场指挥部的情况,增援力量到场时间及到场时灾害的发展情况,现场指挥员对出现的意外情况采取的应变措施。

3)使用灭火剂、消防水源、停车位臵、水枪(炮)阵地及第进行抢险救援所实施的各项技术手段(器材的运用)等情况。

4)战斗人员进行的破拆、救人、疏散和保护物资及具体战斗行动过程情况。

5)灭火救援预案是否发挥作用,灾情被控制和结束时间。

6)现场的通信联络、后勤保障、政治鼓励及各支援力量协同作战情况。

(3)经验教训。

1)分析研究在接警、力量出动、调配增援力量、组织指挥、情况侦查、战斗部署、技术战术的运用,灭火救援行动方面的经验教训。2)分析在现场供水、通信、后勤保障及支援力量的协同作战等方面存在的经验教训。

(4)灭火救援战斗中参战人员的先进事迹。2.图表部分内容。

(1)战斗部署图。根据实施情况绘制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战斗部署图。

(2)火场供水图。标明每辆供水消防车位臵,供水路线、使用水带的口径;地下消防供水管网压力、口径、管网形式;室内消防管网的口径、压力;其他天然、人工水源情况。

(3)现场战斗照片(录像)。如救灾现场全景,局部被烧程度,起火点,爆炸、倒塌部位等;参战人员的作战行动,救人、排险情景;疏散与营救遇难人员及物资等情况。

23、灭火剂按灭火原理不同包括哪些? 答:(1)物理灭火剂:水、泡沫、二氧化碳等。

(2)化学灭火剂:干粉、卤代烷等。

24、水灭火剂灭火原理及其在灭火中的应用包括那些? 答:

(一)水的灭火作用

(1)冷却作用。

(2)对氧的稀释作用(即窒息作用)。

(3)对水溶性液体的稀释作用。(4)乳化作用。

(5)水力冲击作用。

水的灭火作用是多方面的,灭火时往往不是一种作用的结果,而是几种作用的综合结果。在不同情况下,各种灭火作用在灭火中的地位可能不同,但在一般情况下,冷却是水的主要作用。

(二)水流形态及在灭火中应用

水作为灭火剂,是以四种形态出现的。水的形态不同灭火效果也不同。

1.直流水。可扑救下列火灾;

(1)一般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纸张、粮草、棉麻、煤炭、橡胶等。

(2)能够冲击、渗透到可燃物资的内部,用来扑救阴然物质的火灾。

(3)可以扑救闪点在120℃以上、常温下呈半凝固状态的重油火灾。

(4)利用直流水的冲击力,可切断或驱逐火焰,如扑救石油和天然气井喷火灾。

2.开花水(滴状水)。开花水除了可扑救一般可燃固体物质火灾外,还可扑救纤维物质、谷物堆囤等火灾。

3.喷雾水(雾状水)。可扑救下列火灾:(1)重油或沸点高于80℃的石油产品火灾。(2)粉尘火灾,纤维物质、谷物堆囤等固体可燃物质火灾。

(3)带电的电气设备火灾,如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充有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器,油开关等。

4.水蒸气。有如下作用:

(1)对于汽油、煤油、柴油和原油等可燃液体,当燃烧区的水蒸气浓度达到35%以上时,燃烧就会停止。

(2)利用水蒸气扑救高温设备火灾时,不会引起高温设备的变形和破坏。

(3)水蒸气主要适用于容积在500m以下的密闭厂房,以及空气不流通的地方或燃烧面积不大的火灾。

(三)水灭火作用的局限

1.不能用水扑救“遇水燃烧物质”的火灾。2.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用直流水扑救可燃粉尘(面粉、铝粉、糖粉、煤粉、锌粉等)聚集处的火灾。因为,沉积粉尘被水流冲击后,悬浮在空气中,易引起粉尘爆炸。

3.在没有良好接地设备或没有切断电源的情况下,一般不能用直流水扑救高压电器设备、线路的火灾。因为,一般水中含有杂质,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

4.某些高温生产装臵设备着火时,不宜用直流水扑救。因为,这些高温设备的金属表面在受到水流的突然冷却时,机械强度会受到影响,设备可能遭到破坏。

35.储存大量浓硫酸、浓硝酸、盐酸等场所发生火灾时,不能用直流水扑救。因为,水与酸液接触会引起酸液发热飞溅或流出。

6.轻于水且不溶于水的可燃液体火灾,不能用直流水扑救。

7.熔化的铁水、钢水引起的火灾,也不能用水扑救。

25、泡沫灭火剂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包括哪些? 答:

(一)适用范围

(1)A类泡沫灭火剂,用于扑救A、B类物质火灾,可起隔离、覆盖、保护等作用。

(2)非水溶性泡沫灭火剂,可以扑救固体物质火灾、非水溶性液体火灾。

(3)抗溶性泡沫灭火剂,可以扑救A、B类火灾。

(4)液下喷射泡沫灭火剂,可以用于液下喷射泡沫灭火系统。

(5)高倍数泡沫灭火剂,可以用于全淹没灭火系统,排烟等用途。

(二)泡沫灭火剂的局限

(1)不宜扑救带电设备火灾。

(2)不宜扑救金属火灾。

(4)不宜扑救浓酸场所火灾。

26、干粉灭火剂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 答:(1)ABC干粉灭火剂可以扑救A、B、C类火灾。

(2)BC类干粉灭火剂可以扑救B、C类火灾,主要用于扑救易燃、可燃液体火灾及易燃气体火灾。

干粉灭火剂灭火速度快,但易复燃。

27、各类水枪适用范围包括哪些?

答:(1)直流水枪:扑救一般的固体物质火灾以及灭火时的辅助冷却等。

(2)喷雾水枪:扑救建筑物室内火灾,还可用于扑救带电设备火灾、可燃粉尘及部分油品火灾。

(3)多用水枪:既可喷射直流,又可喷射雾状射流,有的还喷射水幕,几种水流可互相转换,组合适用,机动性能好,对火场适应性强。

(4)脉冲水枪:脉冲水枪是近年来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校灭火装备主要用于扑救初起、小面积的A、B类火灾,交通工具火灾和电气线路、设备火灾等。

28、水带的使用与管理有哪些要求? 答:

(一)使用要求

1.水带与接口连接时,应垫上一层柔软的保护物;水带使用时,严禁骤然打折;不要在地上随意拖拉水带。

2.防止火焰和辐射热直接作用,特别注意不要使水带与高温物体接触。

3.注意水带不要沾染油类、酸、碱和其他化学药品,一旦沾染,要清洗,及时晾晒。

4.将质量较好的水带,用在距水泵出水口较近的地方。

5.向高处垂直铺设水带时,要用水带挂钩。通过道路铺设水带时,应垫上水带保护桥,通过铁路时,应从轨道线面通过。

6.水带有孔时,要立即用包布包裹;冬季使用时,要防止冻结;水带用后要及时清洗、晾晒。

(二)维护保养

1.所有水带应按质分类,编号造册储存;储存室应保持良好通风,并避免日光直射水带。

2.水带应以卷状竖放在水带架上,每年至少翻动两次,并交换折边一次。

3.水带应专人负责管理,并经常检查接头是否变形,有无损坏,一旦发现,及时修补。

29、消防员个人防护器材包括哪些? 答:(1)消防头盔

(2)消防战斗服(3)消防手套和消防靴(4)消防安全带和保险钩(5)呼吸保护器具(6)内臵重型防化服(7)封闭式防化服(8)防火防化服(9)军用防化防核服(10)简易防化服(11)避火服(12)移动式供气源(13)双气瓶呼吸器(14)多用途滤毒罐(15)防化手套(16)电绝缘手套(17)防割手套(18)防高温手套(19)防化安全靴

30、避火服的用途、性能组成和维护包括哪些内容? 答:(1)用途:适用于高温有火灼伤危险的场合。

(2)性能及组成:绝热玻璃纤维、铝化玻璃纤维、无铝化玻璃纤维表面;加大避火服内可佩带呼吸器,观测面镜由多层热处理玻璃及防热玻璃制成。防火温度 833 ℃,防辐射温度 1111 ℃。

(3)维护:防止表面破损,不可超温使用。

31、侦检器材包括哪些? 答:(1)热成像仪(2)可燃气体和毒性气体检测器(3)智能型水质分析仪(4)有毒气体探测仪(5)核放射性侦测仪(6)核放射性探测仪(7)生命探测仪(8)军事毒剂侦检仪(9)综合电子气象仪(9)漏电探测仪

32、热成像仪的用途、性能和维护包括哪些内容?

(1)用途:在黑暗、浓烟条件下观测火源火势蔓延方向,寻找被困人员,监测异常高温及余火,观测消防队员进入现场的情况。

(2)性能:红外线成像原理,有效监测距离 80 米,可视角度 55 °;防水、防冲撞,密封外壳;重量为 2.7 千克。

(3)维护:轻拿轻放,避免潮湿。

33、有毒气体探测仪的用途、性能和维护包括哪些? 答:(1)用途:是一种便携式智能型有毒气体探测仪,可以同时检测四类气体,即可燃气(甲烷、煤气、丙烷、丁烷等 31 种)、毒气(一氧化碳、硫化氢、氯化氢等)氧气和有机挥发性气体。(2)性能:同时能够对上述四类气体进行检测,在达到危险值时报警;防暴, 防水喷溅;可燃气体能从 “0-100% LEL”(爆炸下限)的范围测量自动转换到以 “0-100% 气体 ”(体积百分比浓度)的范围测量;时限: Ni-Cd 的电池盒 10 小时。7~9 小时,引导了显示的 Ni-Cd 的电池盒的充电时间:。重量约 1 千克;尺寸: 194 × 119 × 58 毫米。

(3)维护:轻拿轻放,避免潮湿、高温环境,保持清洁,定期标定。

34、警械器材包括哪些? 答:(1)警戒标志杆

(2)警戒底座(3)警戒带(4)警戒灯(5)警戒牌(6)警戒桶

35、警示牌的用途和规格有哪些?

答:各种警示牌用图形、文字、标识、颜色构成不同情况,用于表示剧毒,爆炸、燃烧、露、核放射等警示牌。

规格为三角形状,金属制成,边长 400 毫米,表面红、黄反光漆;也有长方形状,金属制成,四角有四洞,供绳子穿带,表面红、白反光漆。

36、救生器材包括哪些? 答:(1)救生绳

(2)救生软梯(3)缓降器(4)救生照明线(5)可洗消担架(6)手提式婴儿呼吸带(7)防酸碱清洗剂(8)救生气垫(9)躯体固定气囊(10)救生衣

(11)自动呼吸复苏器(12)冲锋舟

37、救生照明线和救生气垫的用途是什么?

答:救生照明线适用于浓烟、无照明场所,以及水下作业;也可在有毒及易燃易爆气体的环境中使用。

救生气垫适用于10米以下的楼层下跳逃生。

38、堵漏器材包括哪些? 答:(1)管道密封套

(2)1.5巴泄露密封枪(3)内封式堵漏带(4)外封式堵漏带(5)捆绑式堵漏带(6)堵漏密封胶

(7)罐体及阀门堵漏工具(8)磁压堵漏系统(9)注入式堵漏器材(10)粘贴式堵漏器材。

39、捆绑式堵漏带用途、性能及组成和维护包括哪些内容?

答:(1)用途:密封50~480毫米 直径管道以及圆形容器的裂缝。

(2)性能及组成:有2种规格,980毫米,用于50~200毫米以及200~480毫米直径的管道。具有抗油、抗臭氧、抗化学与耐油性,短期耐热性115℃,长期耐热性95℃。主要由控制阀、减压表、快速接头气管和2条10米长带挂钩的绷带组成。

(3)维护:防止破损,避免高温。

40、注入式堵漏器材用途、性能及组成和维护包括哪些内容?

答:(1)用途:主要用于法兰、管壁、阀芯等部位的泄漏;适用于各种油品、液化气、可燃气体,(2)性能及组成:由手动高压泵(限额压力63Mpa,使用压力≤50Mpa)、注胶枪、高压橡胶管、专用卡箍和夹具及固定密封胶组成。可在温度-100℃~650℃,压力<50Mpa范围内使用。

(3)维护:使用前,必须检查所有连接部位和密封点的完好性。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41、破拆器材包括哪些? 答:(1)消防斧

(2)铁铤

(3)丙烷气体切割器(4)气动切割器(5)便携式万向切割器(6)开门器

(7)液压剪扩两用钳(8)氧气切割器

42、无齿锯用途、性能及组成和维护包括哪些内容? 答:(1)用途:切割金属阻拦物

(2)性能及组成:机动。由机体和砂轮切割片组成,刀片直径300毫米,最大转速5100转/分钟,动力4、8马力;油箱容量0、76公斤,重量9、3千克; 具有活性空气净化系统。

(3)维护:保持机体清洁,使用时,切割机的砂轮片要以较小的旋转速度接近破拆对象,待确定切割方向后再加速。切割物体时,必须沿着砂轮片旋转的方向切入,不能歪斜,严防砂轮片破裂飞出伤人。

43、起重气垫用途、性能及组成和维护包括哪些内容? 答:(1)用途:升举扶正倒翻车辆、重物起升。

(2)性能及组成:抗裂、耐磨、抗油、抗老化。可两个气垫同时使用。有4种规格,升举能力5~48吨,升举高度200~1100毫米。由减压器、连接器、充气软管、操纵仪等组成。

(3)维护:保持清洁,防止破损。

44、排烟器材包括哪些? 答:(1)水驱动排烟机。

(2)机动排烟机。

45、消防车按功能分有哪些?

答:消防车按功能分可分为灭火消防车、举高消防车、专勤消防车和后援消防车。

(1)灭火消防车:是指可喷射灭火剂并能独立扑救火灾的消防车。属于灭火消防车的有泵浦消防车、水罐消防车、泡沫消防车、高倍数泡沫消防车、干粉消防车、、二氧化碳消防车、泡沫-干粉联用消防车以及机场消防车等。

(2)举高消防车:是指装备举高和灭火装臵,可进行登高灭火或消防救援的消防车。属于举高消防车的有登高平台消防车、举高喷射车和云梯消防车。(3)专勤消防车:是指担负除灭火之外的某专项消防业务的消防车。属于专勤消防车的有通信指挥消防车、照明消防车、抢险救援消防车、勘察消防车和宣传消防车。

试论消防法律的适用 篇3

消防法律适用是指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照其职权范围和法定程序, 把消防法律规范应用于消防监督管理过程中处理消防案件的专门活动。它是实施消防法律的一种方式, 对实现消防立法的目的, 发挥消防法律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意义上的消防法律适用也被称为消防法律的实施。

二、消防法律适用的基本特征

1、法定性

消防法律的适用是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具体消防行政案件的应用消防法律处理的过程, 无论是在程序上还是在实体上, 都必须严格依据法律规定, 遵循法定的程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社会主体特别是经济主体的合法行为意味着它对行政权力的绝对无条件服从, 其法律是以行政权利为核心的命令法体系, 所以主要是通过行政控制手段来调整、保护社会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主体意志自主, 是通过契约发生关系, 这就意味着双方当事人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因此市场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 经济主体的合法行为首先在于经济主体具有法定的、任何行政权力都不得侵犯独立权力。

2、权威性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消防监督管理的活动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 具体行政行为, 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贯彻执行, 不得擅自修改和违抗。消防法律是体现国家消防意志和人民在消防工作方面利益的法律, 消防执法是消防法律规范实施的最直接的方式, 它通过监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履行消防法律义务、行使消防权利的情况来促使消防法律实施, 实现法律目的, 从而使人民意志得到体现。消防执法不仅直接确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消防资格, 赋予其消防权利, 而且能直接剥夺违法行为人的消防资格, 依法制裁违法行为人, 消除不安全因素, 保护多数人的利益不受侵犯, 为社会创造一种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实现人民安居乐业。

3、独立性

《消防法》明确规定了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对其辖区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即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查, 同时赋予了依法处理违法行为的权利, 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还明确规定了公安消防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应负的法律责任。从此可以看到依法行使消防执法权既是法律赋予公安消防机构的权利, 也是一种法律职责。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适用消防法律过程中具有独立性,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非法干涉, 但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可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适用法律的过程进行监督。

三、消防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法律适用活动要严格依法进行, 既包括程序方面也包括实体方面;既包括对事实的认定也包括对法律的适用, 即通常所说的“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

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它要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适用法律处理案件时, 对任何公民, 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别, 不论其政治、社会地位有何不同, 在使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消防行政执法过程中, 依照法律独立行使消防监督管理的权利, 不受其它任何机关、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干预。

4、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和国家赔偿原则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如果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 造成后果的, 要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造成损失的, 还要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四、消防法律适用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1、要正确认识消防执法中作为和不作为的法律责任, 从思想上保障法律

消防执法的法律责任即指公安消防机构违法使职权或不履行法定职责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它包括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我们通常讲的消防执法的法律责任主要是指行政法律责任。在消防执法中, 法律赋予我公安消防机构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而懈怠工作, 疏于管理, 即不作为要负法律责任, 在执法中滥用职权、超越职去积极的实施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即作为也要负法律责任, 情节轻微的负行政法律责任, 情节严重的要负刑事法律责任。

2、要切实加强对消防执法工作中的领导, 从领导上保障

各级公安消防机构都要从事关国家权利, 关系人民利益的大事出发去考虑消防执法工作, 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消防执法工作, 实行法制工作一把手负责制, 切实加强领导, 将消防监督的全过程纳入执法轨道, 对执法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予以支持, 保障消防执法工作的合法运行。

3、要严格执法监督, 从制度上保障

要健全内部两种监督制度, 保障公安消防机构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对内要健全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重大案件集体议案制、审批制、内部执法监督制等制度。狠抓落实, 从内部促廉、保廉、保公正。对外要疏通各种监督渠道, 将消防执法纳入人民群众的监督视野, 自觉接受新闻、人大、政协、党委政府及司法机关的监督。为此要实行警务公开、执法公开, 聘请廉政监督人员, 设置举报箱、举报电话, 监督公安消防机构公正、文明执法。

4、要加强消防执法队伍建设, 从组织上保障

各级公安消防机构都要抓好宗旨教育、法制教育、思想路线教育, 增强执法人员从事消防执法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抓好学习培训, 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 法律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狠抓规范化建设, 以规范化建设保障依法行政, 要继续抓好廉政, 加大处查腐败的力度, 根除腐败的滋生地, 建设一支高效、廉法、文明、公正、严格执法的消防部队。

参考文献

关于我国消防法律体系构建的研究 篇4

一、我国消防法律体系中的问题

(一) 消防法律体系的地位不高

我国宪法规定, 行政机关需要按照国家机关组织法行驶职权, 消防法律体系是公安消防特别行政法范畴内的内容, 各级别的行政机构都做出了明确的消防行为规定。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出台与国家机关消防行为相关的组织法, 使得消防法在执行的过程中遭到有些国家机关的拒绝, 这让消防法在一些国家机关面前变成了一纸空文。

(二) 消防法律体系发展具有滞后性

对于世界上的先进国家, 他们大多能够依据经济发展的情况适时地对法律进行修订, 而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修订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 主要是我国的立法程序比较复杂, 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繁杂的手续, 需经历数年才能够完成。而且即使法律法规颁布后,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能得到全面的落实。消防法律体系的发展也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在很多方面, 我国的消防法律体系都呈现出滞后性, 导致各项消防工作的开展无法可依。

(三) 消防法律体系执行力比较差

我国消防法律体系执行力度之所以比较差, 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 消防执法的任务逐渐增多, 但目前的执法力量却严重不足。消防执法的任务量比较大, 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消防执法人员以及机构, 并且要以完备的技术以及物资作为前提和基础。其次, 公安消防机构在执行任务时还会受到地方政府的袒护以及人情的干预, 而且政府和消防部门的地位以及职能不同, 因此他们的消防目标、工作方法等也存在差异。同时企业事业单位等与政府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因此其违背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并不能得到及时整改, 甚至有些执法者会做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最后是执法手段单一。《消防法》中规定没收违法所得、扣留物品等强制性措施的执行部门主要是公安机关, 或者是申请法院执行, 所以消防机构并不能形成强制性的行政措施, 使得公安消防机构的执法力度以及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对于申请法院执行, 由于程序比较复杂, 花费的时间久, 行政效率又十分低下, 一般的行政处罚从法院判决到执行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且在这期间处罚对象依旧营业, 危险依旧存在。如果在此期间发生危害, 将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我国消防法律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 强化消防法律体系的地位

我国国家行政机关在行驶职权时都是依据国家机构的组织法, 因此, 为了使我国消防法律体系能够对国家行政机关行使执行力, 就需要强化消防法律体系的地位。依据我国的实际特点以及消防工作的情况, 制定能够约束国家机关的消防法律。明确公安消防机关与各级党政机构之间的关系, 通过法律手段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加以限制和约束。

(二) 进一步完善我国消防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快速发展, 消防法律体系建设的同时也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以及生命安全。因此完善我国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是十分重要的。要完善我国的消防法律体系就需要加快我国消防法律体系的立法进度, 科学规划立法, 保证消防法律法规体系能够与我国的社会制度以及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还需要加强消防立法机制的建设, 依据民主、公开的立法原则, 完善消防立法机制的建立, 并充分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想法。对现行的消防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明确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在保证人民群众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 完善目前运行的消防法律法规。对于当前消防工作中发生的新问题、新矛盾需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 特别是当前外资企业大量地涌入我国, 必然会出现建筑风格、消防技术上的差异。我国消防工作中面对的难题主要是现代化的工厂以及高层建筑消防。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使消防法律法规能够与时俱进, 。

(三) 提升消防法律体系的执行力

v效构建, 发挥其执行力度, 就需要相关部门强化自身的教育, 认识到消防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严格要求自己依据法律法规办事和开展工作, 不能将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消防责任人必须是单位的法人或主要负责人, 对违背或发生与消防法律法规不相符的行为时要能够追究责任。

三、结语

现阶段, 虽然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逐步提高, 但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却还是与时代发展相脱离, 并且其中的一些内容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冲突, 因此必须要构建我国的消防法律体系。但是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紧跟时代步伐, 实事求是地来促进我国消防法律体系的顺利构建, 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迅速的发展和提高, 社会文明程度逐渐上升。但当前的消防法律体系与社会时代发展之间却还有一定的距离。本文对我国的消防法律体系进行分析, 并提出消防法律体系构建的思路, 以期实现共同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消防,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康青春, 马宝磊, 张松.构建我国消防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02) .

[2]宁婧.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法制与经济 (中旬刊) , 2013, (08) .

易燃易爆单位消防监督检查法律分析 篇5

1 易燃易爆单位消防监督检查是公安消防机构的重要法定职责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部分人员认为,易燃易爆单位消防安全属于安全生产事项,理应适用《安全生产法》,由安全生产等部门负责管理;同时认为,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列举的有关主管部门未涉及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因此,易燃易爆单位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包括监督检查不是公安消防机构的法定职责。这种观点似是而非,主要是对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造成的。

1.1 易燃易爆单位消防监督管理应适用《消防法》规定

易燃易爆单位是众多生产经营单位中的一类,其消防安全工作实际上属于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个部分,本应适用《安全生产法》规定,但由于消防安全等在安全生产管理上有其特殊性,因此该法第二条作出了特别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的安全生产,适用本法;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以及核与辐射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就消防安全来说,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需要考察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其中,《消防法》对涉及单位(当然包括易燃易爆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则未对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是其中一类)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作出规定。按照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特别规定适用优先于一般规定的法律原则,易燃易爆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就应按照《消防法》的规定进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是具体实施监督管理的主体。

1.2 易燃易爆单位消防监督管理的必要内容

关于单位消防监督管理,《消防法》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设定。一方面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对单位申报的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消防设计审核、消防竣工验收;另一方面,要对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上规定完全适用于易燃易爆单位。实践中,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据《消防法》关于单位应申报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竣工验收的规定对大量的易燃易爆单位新、改、扩建建设工程进行了消防审批并发放行政许可文件。同建设工程行政审批消防监督管理一样,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单位进行消防监督检查,也应把对其中的易燃易爆单位的检查作为必要内容,这是全面贯彻执行 《消防法》、全面履行法定职责、避免出现选择性执法的必然要求。另外,从方法论角度看,消防员在扑救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火灾时往往要面对更大的伤亡威胁,消防机构开展易燃易爆单位监督检查,有效消除火灾隐患,减少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可以有效减少消防员扑救处置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火灾的频率,有利于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伤亡。因此,将易燃易爆单位消防监督检查确定为消防机构法定职责的现行消防法律制度设计是完全科学必要的。

1.3 适应消防监督管理方式调整的必然要求

1994年5月起,《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公安部18号令)开始施行,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对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实行消防行政许可管理。18号令制定依据之一是1987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3月国务院修订并重新颁布《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344号令),因公安部18号令与国务院344号令存在行政许可冲突,公安部遂于2002年5月颁布了第64号令废止公安部18号令。按照公安部第64号令规定,公安消防监督机构不再按照公安部第18号令规定的方式监督管理易燃易爆危险品,即消防机构不再继续依据公安部18号令发放《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审核意见书》、《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许可证》和《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准运证》。对此,部分消防监督人员误以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放弃了或应放弃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单位消防监督管理。为防止和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及工作上的偏向,公安部专门下发通知文件(公通字[2002]31号),明确要求在放弃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消防安全行政许可审批管理后,消防机构仍需依照《消防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对生产、储存和销售等过程进行消防监督,主要是对易燃易爆单位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消防设计审核、消防竣工验收,对易燃易爆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易燃易爆单位消防监督检查的法定形式和要求

根据《消防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具体按照《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120号令)载明的形式和要求进行。这同样适用于易燃易爆单位。

2.1 易燃易爆单位消防监督检查形式

根据《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根据本地区火灾规律、特点,在火灾多发季节,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前或者期间,应当组织监督抽查,其中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作为重点抽查对象。依据《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61号令),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将易燃易爆单位确定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并列入抽查范围。只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制定的抽查规则符合监督抽查的原则要求并严格按照规则执行,对于某一个具体的易燃易爆单位来说,即使在多次监督抽查中都没有抽到也是正常的情况,因为120号令对易燃易爆单位监督检查并没有固定频次的要求。在这种情形下,不会产生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该易燃易爆单位监督检查不到位的问题。

2.2 易燃易爆单位监督抽查不应忽视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检查

对于被抽中的易燃易爆单位,应依据《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十条的规定,检查该单位履行法定消防安全职责情况,即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情况。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检查内容共有十项,除其中的第三项、第十项外,其余均为消防监督检查人员所重视和熟知,并不存在疑义,需要进行进一步分析讨论的是第三项和第十项。根据第三项,消防机构应对易燃易爆单位消防安全制度、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是否制定进行检查;根据第十项,还要对其他依法需要检查的内容进行检查,而《消防法》第十六条规定单位还应履行制定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的职责,这样,消防机构就应对易燃易爆单位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是否制定进行检查。实际上,科学完善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是易燃易爆单位实现消防本质安全不可或缺的保障,一旦缺失造成火灾事故,即使消防设施设备配备齐全,扑救的难度也会很大;另外,多起火灾爆炸扑救战例从正反两面证明,充分完备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对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火灾成功扑救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对于易燃易爆单位的特殊重要性,检查时理应予以更大程度的重视,这才符合《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关于“抽查时应当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法律精神要求。江苏省消防总队在布署开展易燃易爆单位消防安全检查时,强调要求将重点部位管理及生产操作规程是否落实作为必查内容,对此很多化工方面的专家均认为这是按照防火防爆规律进行科学检查,抓到了关键之处,对于推动单位提升消防本质安全,必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3 易燃易爆单位消防监督检查根据需要也可采取专项检查等形式

《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六条的第一、二、三、四项在列举了四种检查形式后,第五项规定消防监督检查还包括根据需要进行的其他消防监督检查。文中所述公安部通知部署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场所专项整治要求开展的消防检查即属于这种情形,类似的还有各地公安消防总队对支队、支队对大队通过发布文件等布置的专项整治、专门检查等。这类易燃易爆单位监督检查,虽然是“红头文件”规定的,但是一经布置,消防机构及其检查人员就应严格落实执行文件中规定的监督检查措施要求,否则由此造成火灾爆炸事故的,就有可能被追究失职、渎职的法律责任。这是因为,《消防监督检查规定》是根据《消防法》的授权制定的,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很明显其第六条第五项规定的“根据需要进行的其他消防监督检查”首先应该包括上级部门红头文件部署开展的检查,这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这种检查就成为消防机构需要履行的一项法定监督检查职责。

3 与其他有关部门的安全检查是并行不悖的关系

《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均规定实行综合治理的方针,这就包括消防机构在内的多个部门,依照各自相应的部门法律法规在确定的职权范围内进行分门别类的监督检查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他们各自独立依法履行职责,独立依法承担责任,不可相互替代。对火灾爆炸事故个案来说,其发生发展可能涉及到多项监管事项,如果几个部门在某一监管事项上都有职权、都有缺失,那么就应共同承担责任,不会发生某个检查部门独自承担责任的情况。当前,确实有一部分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消防法律法规管理的要求存在交叉重叠的地方,易燃易爆单位既需要接受消防机构的消防监督检查,又需要接受安全生产等监管部门开展的各项安全监督检查,每项都要在形式上、内容上符合这些检查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单位的安全管理成本和开支,但这对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这类火灾爆炸事故风险极高的单位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实践中,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主动与安全生产等相关主管部门进行联系、沟通、协调,共同做好有关监督检查工作。江苏省各级消防机构检查时将发现的火灾隐患同时抄告安监等部门,同时采取提请政府领导带队检查,联合安监、商务、质监等部门共同检查等方式开展工作,形成监管合力,产生倍增效应,工作质量明显提升。易燃易爆单位消防监督检查对化学化工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安排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担任检查工作,并注意相应专业人才招录、储备和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这项重要的法定工作职责,有效防控易燃易爆物品火灾爆炸事故。

参考文献

[1]杜兰萍.筑牢三道防线有有效防控火灾[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6):387-389.

[2]傅智敏,黄金印,杨伯忠.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易燃易爆危险品监管职责探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11):856-857.

[3]张艺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的消防监督检查[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6):192-193.

[4]金莹.易燃易爆单位消防监督难点及对策探究[J].科技与企业,2011,(9):133.

[5]王绍伟.浅谈完善和健全消防监督管理的新机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2):241-242.

[6]刘志强,张嘉祥,李星萌.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消防监督责任追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12):1424-1427.

消防法律制度 篇6

一、目前限期改正法律规定的不利影响

限期改正作为一种行政命令, 其本质就是一种行政机关为行政相对人设定义务或者规范行为规则的行为, 体现了较强的国家意志性。它能及时有效地处理不断增加的行政管理事务, 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 解决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因而是现代国家实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法律规定了限期改正, 却没有明确改正期限, 容易引发各种不利影响。

(一) 同样的消防违法行为可能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行政决定。

这既不利于体现行政的公平、公正原则, 也不利于维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同样的违法行为, 不能因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执法环境等因素而有不同的处理结果。同样的行为同样的处理结果, 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及约束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二) 引发腐败的几率加大。

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个别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容易把合理确定改正期限变成一种“寻租”的手段和机会, 以此为由“吃, 拿, 卡, 要”, 并随意执法, 任意变更。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大大降低了消防行政执法的权威性, 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同时, 这也严重背离了党提出坚持推进依法治国, 坚持和拓展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定决心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改革目标。

(三) 期限的不确定不利于火灾隐患的整改。

由于不能合理的确定改正期限, 一方面不利于火灾隐患改正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也会增加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给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当前, 消防违法行为在新时期呈现出行为多样化、危害严重化的特点。针对这些违法行为实施限期改正, 就要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执法人员能根据违法行为的实际情况, 结合消防法律的规定, 从预防火灾发生的角度出发, 考虑当事人的客观情况, 合理且明确的确定改正期限, 确保火灾隐患限期改正工作能按期高效完成, 降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保证社会的安全稳定。

二、确定改正期限的原则

面对严峻的火灾形势, 有必要通过立法确定改正期限。确定改正期限应遵循合法与合理相统一等基本原则。

(一) 合法性原则与合理性原则的有机统一。

责令限期改正作为一种消防行政管理手段, 对规范消防行政相对人正确执行消防法律法规、切实履行消防安全责任制有较强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消防行政相对人违法消防法律规定,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处置得当是作出责令限期改正的基本前提, 体现了消防行政的合法性原则。而“限期”则是这一行为的核心要素, 需要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实际情况及违法行为人主观过错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合理的时间, 以确保违法行为人有足够的时间完成限期改正。这体现了消防行政的合理性原则。只有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才是公平、公正、文明、高效的执法行为。

(二) 确定期限要做到刚性与柔性的有机统一。

责令限期改正时间的长短能充分体现出行政执法的权威。改正时间过短, 虽然充分体现了消防法的刚性和威严, 但不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改正预期;反之, 若改正时间过长, 则消防行政执法周期变长,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管理成本增大, 不利于体现消防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刚性。因此, 合理确定限期改正时限, 要找准时间契合点并兼顾到消防行政执法的刚性与柔性, 做到刚柔相济。

(三) 明确界定与范围界定相结合的原则。

消防违法行为种类繁多, 表现各异。通过分析违法行为的产生原因, 调研改正工作的耗时程度, 可以对一些情节简单、改正容易的违法行为, 通过明确改正时限, 以便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对于情况复杂, 或者改正工作量大的违法行为, 虽然不能确定改正期限, 但也要设定一个改正时间上限, 防止因为改正行为的长期拖延而引发各种事故。

在行政执法实际工作中, 有些部门、地区从实际出发, 遵循既要维护行政执法的严肃性, 又要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原则, 制定出台相关文件, 明确改正期限, 提高工作质量。“2010年, 徐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质监行政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整改时限设定参考》, 就责令限期整改的时限予以明确。”[3]

三、《消防法》中有关限期改正内容的建议

就《消防法》而言, 设定了限期改正的条文有第五十八条第二款, 六十五条第二款, 六十六条, 六十七条等四个条文。[4]其中第五十八条第二款针对的是未进行消防设计备案和未进行竣工消防备案的违法行为。第六十五条第二款明确的是人们密集场所使用不合格、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逾期未改的违法行为。第六十六条明确了四种违法行为, 即电器产品的安装、使用不符合规定;燃气用具的安装、使用不符合规定;电气线路的设计、敷设、维护保养、检测不符合规定;燃气管路的设计、敷设、维护保养、检测不符合规定。第六十七条规定的是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逾期未改的违法行为。

根据改正违法行为的难易程度、改正行为的性质以及导致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建议把上述消防违法行为的改正期限可以设定为7个工作日, 30个工作日, 90天和一年等4个档次。7个工作日的整改期限主要是针对那些以文字材料为主要内容的改正行为, 如补充材料申报备案, 制定消防安全制度及灭火和疏散预案, 建立防火巡查记录和检测记录等。30个工作日改正期限可以考虑适用难度不大但也需要一定时间加以改正的并以行为纠正为主要内容的改正行为, 如配置消防设施、器材, 组织防火检查和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演练, 重新安装、使用消防产品、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等行为。90天主要适用管路、线路的重新设计、敷设的行为。情况复杂, 改正难度大的行为。其他的违法行为最长改正期限不应超过1年。

摘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 可以做出责令限期改正的行政命令。但是法律并没有对限期改正的期限作出明确的规定, 在执法工作中容易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为规范消防行政执法活动, 提高执法质量, 有必要对改正期限加以法理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消防行政,责令限期改正,立法建议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武延平.&lt;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gt;释义与法律文书制作指南[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3.

[3]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EB/OL].http://www.fazhi.gov.cn/article/dfxx/dffzxx/js/xzs/201007/20100700258212.shtml.

消防法律制度 篇7

关键词:消防法律法规,问题,解决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1984年5月1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1984年5月13日国务院公布实施。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为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2004年《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的颁布实施, 分别从管理相对人和行政监督管理者的角度规范了消防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 进一步规范了各级各部门的消防监督工作如何开展, 使得消防管理工作有的放矢;2008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 同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六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正式实施, 作为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消防监督管理模式正在进行着革新,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化监督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消防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已经基本构成框架, 法律及各种规范种类大体上涵盖到了消防监督管理的各个领域。同时, 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法律法规在具体的执行操作中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具体问题。消防监督管理领域的不断拓展, 管理对象也在不断增加, 管理难度随之不断加大。就需要我们及时完善与建立健全消防法律法规体系, 创建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确保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发展。

1 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 无法可依《消防法》在执行中存在对部分行政部门的违法行为无可制约的问题

《宪法》规定, 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职权, 要根据《国家机关组织法》进行规范和调整。《消防法》规定了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一些相关职能部门及公安消防机构等国家机关的消防行为, 但是, 还没有一部规定国家机关消防行为的组织法, 以致《消防法》的实施力不从心, 各级公安机关消防部门对出现国家机关的行政部门违反了《消防法》的行为无计可施的局面。

1.2 消防法律法规执行性、操作性不强

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消防法》对消防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等规定, 只是明确了人民政府的相关职责, 却没有明确具体负责实施的职能部门。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维护保养、管理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形成管理空白, 造成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等方面遗留了诸多的欠账, 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无法落实。

二是一些条款表述笼统, 实施困难。如《火灾事故调查规定》中对火灾事故责任人及及相关人员在进行调查取证时拒不配合的情况, 应该如何处理未作出规定。如:对一般火灾事故调查案件中对经济损失不大、社会影响不大的火灾, 责任人逃逸等情况未作出相应规定, 使一些案件无法按时限要求调查清楚。

1.3 国家现行消防技术标准相对滞后和存在空白

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随着建筑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的广泛应用, 出现了许多不能适应和处理的新领域的滞后现象, 如果在备案和审核中一味按照原有条款要求进行消防设施建设, 并不一定是最科学合理的方案, 难免出现一些达不到预期的消防安全水平的情况出现, 或因不必要的过度保护措施而增加建筑建设成本等情况。另外, 在一些新兴领域出现了规范和管理标准的空白, 例如, 近年来新兴的瓦斯发电站项目, 就没有相对应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 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客观性和科学性上存在着的局限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新需要。

2 完善消防法规体系的对策

2.1 进一步提高《消防法》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1.1 研究制定《消防组织法》等行政法规, 并实现对《消防组织

法》《消防法》在落实层面上进行认真细化, 进一步提高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1.2 明确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管理、维护的具体部门和管理责任, 做到有法可依, 责任明确。

2.2 进一步提高消防法律体系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建议在今后参照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 结合我国国情和消防工作特点, 尽快制定出台《消防组织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包括政府与消防机构的职责和关系, 各行政机关的职责和关系及与消防机构的关系, 不断提高消防法律体系的地位, 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3 进一步提高执法队伍建设水平, 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随着国家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完善, 对消防执法人员综合业务素质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一方面要从体制上把好入口关, 让德才兼备充分掌握相应法律法规的业务人员从事消防行政执法工作, 同时, 应当进一步明确监督执法人员的职责, 不断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2.4 紧跟时代步伐, 进一步完善各类《规范》和《标准》

有关部门要组织研究人员, 不断更新和完善各类《规范》和《标准》, 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有效的解决例如: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瓦斯发电的设计和管理无法可依的情况。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 特别是新《消防法》的修订颁布, 我国的消防监督管理的许多观念、制度、方式、方法和手段也相应的有了很大的转变, 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和国家专职部门大包大揽、社会单位被动接受的管理模式向"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社会化消防工作的管理模式转变。然而在现实工作中, 我国消防监督管理及消防法规体系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针对当前消防法规体系中存在的消防法地位不高、操作性不强和技术标准相对滞后等问题, 应采取提高消防法律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提高《消防法》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完善监督执法规章, 提高监督执法水平和完善消防技术标准等措施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博.从新《消防法》的实施看消防监督管理模式的社会化转向[J].经济与法, 2009 (9) .[1]冯博.从新《消防法》的实施看消防监督管理模式的社会化转向[J].经济与法, 2009 (9) .

[2]石洪涛, 左晶磊.论法律体系下的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J].武警学院学报, 2011 (8) .[2]石洪涛, 左晶磊.论法律体系下的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J].武警学院学报, 2011 (8) .

[3]王诗军.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07 (22) .[3]王诗军.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07 (22) .

[4]邓志明.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6) .[4]邓志明.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6) .

纪录片的法律现状与法律制度构想 篇8

纪录片产业化需要法律保障。中国纪录片要承担起对内传承文化和对外宣传的使命, 就要逐步实现规模化效益, 形成从产出到进入市场的整体链条。当下, 中国纪录片正进行艰难的市场转型, 走产业化道路。所谓产业化, 是指形成一个产业的过程, 其核心内涵是生产的连续性、产品的标准化和生产过程的集成化。产业化必须在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下进行, 在一个有良性竞争环境的自由市场中进行。也就是说, 纪录片欲进入市场, 就必须有相关法律对其产权和公平竞争进行有效保护。促进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 需要健全的法制。

发展中的纪录片遭遇法律难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记录影像已经变得越来越平民化、大众化。另一方面, 随着DV的兴起, “拍摄者”的范围越来越广, “个人影像时代”来临。由于DV体积较为小巧, 即使不用脚架也能拍摄出合格的画面, 这就赋予了DV拍摄者较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 因此越来越多的非专业拍摄者投身于纪录片的拍摄。毋庸置疑, DV的优势是便于携带, 可随时记录, 也可以进入狭小细窄的空间, 但正是这样的随意拍摄削弱了拍摄者的责任心, 再加上拍摄者水平和素质的良莠不齐, 会激化纪录片领域各种利益的矛盾冲突, 加大纪录片涉案几率。

纪录片的特性与专项法律缺位之间的矛盾。纪录片具有关注社会现实的特性, 记录真相的行为有时可能会曝光社会阴暗面, 触怒强势群体, 因此有些拍摄者会成为暴力侵害的对象。例如美国纪录片《海豚湾》因揭露日本捕杀海豚, 导致拍摄团队中有一名成员不幸遇难。在我国国内也有很多纪录片导演在走着颇有些悲壮的记实路, 例如贾樟柯的《小山回家》在展映过程中多次被人威胁警告。

纪录片的特性给拍摄者带来了拍摄风险, 因此, 为更好地促进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应有专项法律对其进行保护。但事实却是当纪录片拍摄或者拍摄者本人遇到拍摄难题时, 只能利用民法对自然人的保护进行保护———新闻记者的名誉权、人身安全、被摄对象的财产权和隐私权, 却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保护介于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利之间的媒体形象。

对中国纪录片法律法规的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并没有就纪录片单独立法, 有关纪录片的法律法规零散地分布于各个法律领域, 举其要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作简要分析:

第一, 纪录片相关立法综述。

宪法领域。《宪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 给以鼓励和帮助。”

民法领域。《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作品是著作权的客体, 而纪录片作为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属于著作权的保护范畴;第二章第一节第九条规定了著作权人的范围, 包括作者和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第十条规定的是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 其中包括: (1) 发表权; (2) 署名权; (3) 修改权; (4) 保护作品完整权; (5) 复制权; (6) 发行权; (7) 出租权; (8) 展览权; (9) 表演权; (10) 放映权; (11) 广播权; (12) 信息网络传播权; (13) 摄制权; (14) 改编权; (15) 翻译权; (16) 汇编权; (17) 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同时在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了著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行使第 (5) 项至第 (17) 项规定的权利, 并依照约定或者本法有关规定获得报酬;在第三款规定著作权人可以转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第 (5) 项至第 (17) 项规定的权利, 并依照约定或者本法有关规定获得报酬;第十五条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 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 并有权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在第三章著作权许可使用和转让合同和第五章法律责任和执法措施中, 比较重要的有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侵犯著作权行为及其法律救济, 第五十三条著作权违约责任。

行政法领域。第一, 《电影管理条例》。《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专题片等电影片的制片、进口、出口、发行和放映等活动”, 将纪录片纳入《电影管理条例》的适用范围内, 故以下《条例》所述的“电影”均包括纪录片。《条例》第50条规定“国家鼓励、扶持科学教育片、纪录片、美术片及儿童电影片的制片、发行和放映”。《条例》于第二章规制电影制片, 比较重要的有第八条限制电影制片单位条件和第十六条电影制片单位登记制度。第三章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明确标明电影禁止内容、第二十七条至第二十九条规定电影审查程序;第五章规制电影发行和放映, 比较重要的有第三十六条电影发行单位和电影放映单位资质条件、第三十七条电影发行许可、第三十八条电影放映许可;第六章规定电影事业保障, 其中第四十七条规定“国家保障电影创作自由, 重视和培养电影专业人才, 重视和加强电影理论研究, 繁荣电影创作, 提高电影质量”;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建立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 并采取其他优惠措施, 支持电影事业的发展”;第四十九条规定“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资助下列项目: (一) 国家倡导并确认的重点电影片的摄制和优秀电影剧本的征集; (二) 重点制片基地的技术改造; (三) 电影院的改造和放映设施的技术改造; (四) 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电影事业的发展; (五) 需要资助的其他项目”。第二, 《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该《条例》适用于录有内容的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等音像制品的出版、制作、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出租等活动 (音像制品用于广播电视播放的, 适用广播电视法律、行政法规) 。《条例》包括总则, 第二章出版, 第三章复制, 第四章进口, 第五章批发、零售和出租, 第六章罚则和第七章附则几部分内容, 涉及出版、制作、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出租音像制品环节中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第二, 纪录片相关立法的特点。

没有对纪录片进行单独专项立法。没有就纪录片单独立法, 且有关纪录片的法律法规散乱地分布于各个法律领域的现状, 让纪录片创作者难以在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中找到合适的行为准则, 当纪录片拍摄或者拍摄者本人遇到问题时, 只能适用民法对自然人的保护进行维权, 在法律实务中情况异常复杂, 这一方面使得纪录片涉法问题难以快速有效地解决, 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纪录片人维权的负担。

在立法上纪录片依附于电影, 受到了诸多限制。从《电影管理条例》的立法角度看, 立法机关将纪录片归为电影的一种, 与故事片、科教片、美术片、专题片并列。一方面, 纪录片和故事片等接受相同的管理和制约, 例如限制制片单位条件和制片单位登记制度以及规范审片程序等;另一方面, 在一些鼓励性措施中, 由于语义模糊笼统, 纪录片仅作为在《条例》中提到的电影事业的一部分, 无法切实地主张权利。

这样的立法现状首先是忽视了纪录片的特性。纪录片的内容具有真实性, 同故事片等相比传播诉求和传播效果不同。当今, 纪录片已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 承载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使命, 如果不将其与故事片、美术片等加以区分, 笼统列入电影片的范围进行法律调整, 将会消解纪录片的独特价值, 不利于纪录片创作。

其次是忽视纪录片的发展现状。近几年纪录片有“回暖”之势, 再加上DV促使更多人投身纪录片拍摄, 把纪录片领域的法律问题都归到电影片的门类之下必然加大司法难度。

对立法重点的把握不符合纪录片产业化发展趋势。纪录片产业化需要的是面向市场, 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配置作用, 在这个层面之上再辅之以经济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 并利用民商法中的相关规定维权。但现实是, 经济法和民商法相关法律缺位, 没有出现专门性立法, 而在行政法领域的相关立法和政策较多, 这说明我国立法机关还是将纪录片作为政府管理下的文化事业, 未将其视为文化产业从而纳入市场竞争的轨道中来。

此外, 行政法下的相关立法主要规定管制措施, 涉及的激励和保护内容也大多为原则性条款。根据“法无明文禁止皆自由”的原则, 私权主体的自由不受公权主体的随意干预, 而行政法领域关于纪录片的立法过多, 极有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干预纪录片的自由发展。

对中国纪录片产业法律制度设计的初步构想

目前, 国际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有三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民间主导和产业政策中心型, 一种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和文化政策中心型, 一种是以韩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和产业政策中心型。无论促进模式的选择如何, 将促进政策法律化却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世界上起步较早的文化产业发达国家, 普遍选择修改现有法律, 以适应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典型的是美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多次修改了著作权等法律。作为文化产业后起之秀的日韩两国, 则选择了专门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法的方式, 这种方式对于我国的纪录片产业立法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故笔者针对纪录片相关立法的一系列问题, 拟提出如下设计:

第一, 出台《纪录片产业促进法》促进纪录片产业化发展。

国家对纪录片产业进行财政资金上的支持。一方面加大力度对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 广泛吸收各方资金, 并在税收、银行贷款等方面对纪录片产业进行相应的扶持;另一方面成立专项基金, 让纪录片投资公司从基金中获得相关贷款。

促进制作生产。相应地减少禁止性法律条款, 在纪录片题材和审查方面适当宽容, 放松对纪录片产业的管制, 并加强对制作商的制作扶持力度。

促进流通。法律规定在搞活流通中, 政府应致力于促进纪录片商品的活跃性及流通的信息化;加大版权保护力度, 促进纪录片作品在市场中的二次销售。

促进纪录片产业基础形成。包括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技术开发的促进等措施。支持创立规模大、资源充足的纪录片制作团队, 走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

第二, 出台配套实施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

除了制订经济法领域的产业促进法给予宏观支持外, 还应在其他法律领域加以微观规制, 以全方位地实现法律对纪录片发展的促进作用。

拟在教育法领域加入加强纪录片人才培养的相关内容;在民商法领域加强对纪录片权利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性内容, 要切实保护拍摄者的人身安全和权利空间, 规定拍摄者行为的边界, 以及保护被拍摄者自愿接受采访的权利。

第三, 加强对纪录片工作者的普法宣传。拍摄纪录片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创作, 也是一项社会活动。随着纪录片产业化发展, 纪录片投入市场后还将面对多方权益碰撞。“无规矩不成方圆”, 加强对纪录片工作者的普法宣传, 加强他们的维权意识, 不仅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还将提升整个纪录片行业的规范化规模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刘雅婧.中国纪录片挣扎在产业与法制边缘[N].法制日报.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法律出版社, 2011 (4) .

[3]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学生常用法律手册[G].法律出版社, 2011 (1) .

上一篇:技改设备下一篇: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