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问答

2024-05-17

课堂教学与问答(精选十篇)

课堂教学与问答 篇1

一方面,这般问答能够落实教学重点吗?显然,很值得怀疑。我们先从“教”的角度来看,即使问答之间环环相扣,过程非常顺利,也不过是“口耳相传”式的教师“讲”过了,学生“听”到了;我们再从“学”的角度来说,即便学生完整地“听”到了,能等同于“理解”、等同于“掌握”吗?比如学骑车、学游泳,只是听到了、知道了若干知识,不加以实际体验,恐怕仍然难以避免失败的结局。之所以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有练习环节,教师也会布置若干回家作业,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操作达到熟悉、熟练和掌握。

另一方面,课堂问答能够实现什么目标呢?问答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实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表现方式,便于教师从学生的回答里作出判断,然后采取合适的对策,这比单调乏味的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被动记录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操作简便、效率很高。同时,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以师生问答方式所呈现出来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必须建立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形式的课堂练习之上。因此,要想使用问答来改善课堂教学,就必须让所有的“问”,都要有引领教学进程走向的意图,都要有引发学生思考的意图,都要有激发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实践的意图。

端午小知识与问答 篇2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亦称端

五、端阳节、重

五、重午、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流行地区还有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要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 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哀痛异常,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 278 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公元前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身殉国。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 《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雄黄酒、菖蒲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端午节有为小孩配香囊的习惯,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避邪驱瘟。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粽子多是做成角形,一般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等形状,象征牛,祭祖。1998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端午节知识问答

问题:

1、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至少说出3个)

2、端午节的起源有哪几种说法?(至少说出2个)

3、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哪些?(至少说出3个)

4、屈原是哪国人?

5、屈原卒于何时何地?

6、粽子多是做成角形,一般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等形状,为什么粽子的 形状大多以角为主? 7、哪一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 龙舟赛。、在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最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其次,吃粽子表示 什么? 9、端午节人们大都会采摘一些艾蒿并插在门上,地区不同,意义不同。插 艾蒿是为了什么?

10、端午节小孩配香囊的有什么意义?

课堂问答的意义、问题与对策摭议 篇3

一、课堂问答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研究者总结出来的超过200种的教学方法中,问答可以说是最为古老也最为重要的一种。大约3000年前,东西方的精神导师就用这种工具创造了人类文明的辉煌成果,如柏拉图的《对话录》、孔子的《论语》等,从而开创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大约300年前,班级授课制诞生,问答更是成为课堂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时至今日,几乎每节课上,我们教师还要问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形形色色的问题,以此实现知识的传递、精神的濡染和心灵的沟通。

然而,尽管问答在课堂教学中如此重要,长期以来,其作用和地位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德国著名教学法专家迈尔对此有过深入的研究,他将教学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微观层面的教学法,包括提问、回答和倾听等;第二个层次是中观层面的教学法,包括教学的组织方式和流程模式等;第三个层面是宏观层面的教学法,包括自主学习、项目学习和讲授教学等。其中,微观层面的教学法最不被研究者和实践者所看重,却恰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最大。2004年,英国著名学者布莱克和威廉公布了一项为期6年的实验研究成果,该成果以实证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课堂问答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上述研究成果对我们的课程改革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为什么历经十余年改革探索,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却没有实现预想中的突破?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然而,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其问题恐怕就出在我们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宏观和中观层面教学法的变革上(如大力提倡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学模式的突破),却忽略了诸如课堂问答这类微观教学法的改善,这使得我们的教学变革看起来声势浩大,实际上却流于形式。“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微观层面的教学法做不好,中观和宏观的教学法自然难以发挥其效能。具体到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情况也是如此。以韩老师为例,他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并没有使用什么先进的手段或模式,仅仅凭借一个个或者悉心倾听、或者谈笑风生、或者低头沉思的细节,就将孩子带入了哲学思考的境界,微观教学法的效力由此可见一斑。

二、课堂问答中存在的三大“顽症”

如果用韩老师的教学反观当下的课堂,我觉得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大部分老师并没有摆脱传统课堂问答中存在的三大“顽症”。

第一,好问题缺失症。针对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语文课堂,北京师范大学的郑国民教授曾专门选取一些获得国家级优质课的课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同样是二年级的《丑小鸭》,一等奖的提问总量是108个,二等奖是127个;三年级的《掌声》,一等奖是90个,二等奖是87个;四年级的《去年的树》,一等奖是75个,二等奖是122个;五年级的《桥》,一等奖是54个,二等奖是82个。问题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而在这些问题当中,很大一部分是诸如“好不好,对不对”之类的群体无意识问题,其中最多的一节课高达50多个。

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哪些才是他们喜欢的、有价值的问题呢?为此,我们曾专门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最喜欢老师提的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时,90.9%的学生选择了“需要自己思索才能回答的”这一选项;在回答“几天以后,你还会记得老师曾经提出的哪类问题”这一问题时,35.6%的学生选择了“很有趣,有多种答案的问题”,33.3%的学生选择了“曾在教室里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

对比上述两组数据不难发现,我们当下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多一少”的现象,即问题的整体数量太多,而学生期待的、高质量的问题又太少。

第二,“候车室急躁症”。如果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接下来的课堂行为该是什么?可能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学生回答啰!”如果您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说明您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等待时间。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分析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300多节课的录像,结果发现,除了其中三节课之外,其他课堂的教学步调都非常快,其平均的等待时间不足一秒,也就是说,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必须在一秒钟内作出反应。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几乎是不可能的,回答的质量当然很难保证。不仅如此,当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同样会在一秒钟之内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回应。如此短促的时间,教师当然也很难做出高质量的评判。这些没有耐心等待学生思考的教师,与那些在乱糟糟的车站候车室里等车的乘客的心理非常相似,因此我将之称为“候车室急躁症”。

第三,正确答案痴迷症。在课堂问答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显示师生配合的默契以及教学的流畅,往往乐于提一些简单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而不愿意提那些容易引发争论的复杂问题。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对话就变成了一场“猜猜我在想什么”的“游戏”,如果学生碰巧一下子说出了答案,教师就非常高兴;如果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到点子上,教师就会非常着急。他们要么中途插话,提示学生正确的答案;要么干脆终止学生的回答,让另一个学生完成任务。这样的现象在各类观摩课和优质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曾听过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在全国数学研讨会上做的一节课,题目是《椭圆的简单性质》,在那节课上,这位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几乎每次都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而后自己和盘托出正确的答案。结果弄得回答问题的学生只能像戏曲舞台上跑龙套的士卒,呆呆地立在自己的座位上听老师演讲,站着也不是,坐下也不是,看起来很是可怜。

三、提高课堂问答质量的“三剂药方”

对应课堂问答的“三大顽症”,我这里开出“三剂药方”。

(一)增加“胖问题”比例

所谓“胖问题”,指的是那些答案相对开放的问题,它们与那些信息识记类的“瘦问题”不同,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因而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韩老师在教《嫦娥奔月》一课时,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本来,嫦娥飞到月亮上去了,课文也就到此结束了,教师却别出心裁地抛出了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逢蒙这个人?”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连韩老师也始料未及的深度讨论由此展开。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中提出类似这样的“胖问题”呢?这里给大家推荐两种方法。

方法一,认领五个“胖小子”。他们分别是:“你是怎样认为的?” “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一个理由吗?” “还有别的办法吗?”建议大家上课时把他们带在身边,一旦有机会就让他们粉墨登场,相信他们一定能有效地提高您的提问质量。

方法二,掌握提问“十字诀”。这是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的提问技巧,它们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玩问答游戏,如“假如你是犹太人,在纳粹德国统治下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的”;“例”:即是多举例;“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如“哺乳动物和鸟类有何异同”;“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用“除了……还有什么”的公式启发;“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为何;“类”:就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延长等待时间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当我们的候答时间从平均1秒延长到3~5秒时,学生的回答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惊喜的变化,如:学生的回答从平均8个单词增加到了27个单词,能力稍差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概率明显增加了,答案更加深思熟虑且有创造性等。课堂教学的质量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令人惊讶的是,当我们试图把这个研究结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时,却发现多数教师很难做到这一点。这里我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大家提供两个小技巧。

第一,“倒计时法”。当我们提出一个“胖问题”之后,可以强迫自己在心里默默地做个“倒计时”游戏,在完成了从“10”到“0”的计数之后,再开始让全班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摆脱那种“候车室急躁症”。

第二,“约法三章”。如果有足够的胆量和幽默感的话,你不妨向学生坦白自己患上了“候车室急躁症”,并请他们在课堂上帮忙治愈你的疾病。这样不但效果奇好,而且有益于你和学生的坦诚交流。如果你觉得这样做的条件尚不成熟的话,我建议你在提出一个核心问题时,将整个组织过程用文字呈现出来。比如,问题是什么,学生的独立思考用多长时间,同学之间的讨论用多长时间,全班的分享用多长时间等。如此一来,你急于发言的心理就被关进了自己设定的“制度的笼子”,想发作都很困难。

(三)历练倾听技能

如果说延长等待时间可以治疗“候车室急躁症”的话,要治愈“正确答案痴迷症”,则需要另一剂“良药”——倾听。有人把教师职业称为“口耕”,其实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在我看来,对于任何人来说,倾听远比说话更为重要。美国教师曼尼克斯写过一本很畅销的书,题目叫《美国学生社会技能训练手册》,其中第一项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由此可见倾听的重要性。但是,据我的观察,在大部分情况下,当学生回答时,我们的教师并没有全身心地倾听孩子的发言。他们只是忙于在学生的答案中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至于学生此时此刻真正在想什么,却被他们忽略甚至有意过滤掉了。这样的师生问答看似热热闹闹,实则自说自话。因此,一个成熟教师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能够耐心地听出学生的弦外之音、话中之话。这一点韩老师就做得特别好。当他抛出“你怎么看待逢蒙这个人”的问题之后,除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外,其余几个学生的回答其实已经明显地偏离了话题,从如何评价一个人完全转向了如何处置一个人。但是,韩老师并没有打断学生,而是一直耐心地倾听,并敏感地捕捉到了当下影视中的暴力文化对孩子心灵的负面影响,进而决定将学生引入情与法、善与恶的思考和讨论中,从而使枯燥的道德评判变成了师生心灵的交响。

英语课堂中问答策略的优化与研究 篇4

一、提问的目的

一是使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 更有效地获得新知识;二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四是及时获得信息反馈, 针对每个学生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效益。

二、提问的分类

(一) 检测性提问

此类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熟悉程度, 学生只需要回答“Yes”或“No”, 做出“True”或“False”的判断。

(二) 理解性提问

这类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化解句子或段落的难度, 使他们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所学内容。

(三) 提示性提问

学生在学习时难免走弯路, 这类问题是让学生尽快获取新知识的正确途径。

(四) 激发性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应随机应变,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一) 提问方式单一

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的提问方式单一, 更多的是直接提问, 答案无非是“Yes”或“No”, 一问一答, 追问、深问较少。

(二) 不重视提问的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提问多, 但不重视质量, 效果不好。如提出问题后, 往往不等学生思考或学生正回答时, 就打断他们, 直接或间接给出答案, 勉强让学生接受自己的答案。这个过程中, 明知故问多,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真实的交流少, 表层问题多, 深层问题少。

(三) 不注重提问的量

一方面, 教师提出问题数量不够, 回答问题人数不多;另一方面, 教师为节省时间, 时常让中间、中上的学生回答问题, 忽略了后进生, 导致后进生处于边缘状态, 产生了厌学情绪。

四、英语提问策略的优化与研究

(一) 优化问答策略, 提升课堂效率

1. 问答应以思考为前提。对教师而言, 提问时应思考问题

提出的时机及甄别问题的难度;对学生而言, 应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当然, 教师也要兼顾全体, 面向全体学生, 容易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 激发他们的兴趣, 有难度的问题则留给中间或中上学生, 提升他们的能力。

2. 问题应难易适中。

教师提问时必须简单明了, 语速适中, 不能让学生听问题时有障碍, 同时应依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知识基础来设计问题, 既不能太难, 也不能太易, 应是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后能回答的, 力戒那些“对不对”“是不是”之类过于简单的提问。否则, 学生便不能积极思考, 更不能积极抢答。另外, 问题应有层次性, 既要让学生听明白, 又要使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后能有成就感。

3. 问题要避免信息差。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尽可能地考虑信息差的设置。信息差会导致问题含糊, 学生不明所问, 更不知所答。所以,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 “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 “当”指的是得当。同时, 要避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所提问题要紧扣教材, 突出重点、难点, 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问题除了要求语言上能让学生理解外, 还必须涉及一些生活常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学生所感兴趣的, 能激发他们的抢答欲望。

4. 提问要有艺术性。

我们在课堂上传授的不只是知识, 还有感情。教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 提问的语调、节奏和表情更是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所以, 教师的提问要自然得体, 收发自如, 并辅以身体语言。有时要问得细致入微, 使学生浮想联翩;有时要暴风骤雨, 连珠炮似地发问, 以确保学生的思路不会中断。

5. 提问讲求适时性。

不同目的的提问在时序上安排有所不同。“Yes”或“No”“True”或“False”回答多为检测性问题, 应安排在复习时;提示性问题应安排在新内容之前;理解性问题应多安排在讲解文章或语言点时;激发性问题是有感而发的, 应随机发挥。总而言之, 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 抓住关键点, 问在该问处, 问在当问处。

6. 问题趣味性和真实性并举。

为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问应尽量有趣些, 但决不可忽视问题的真时性。教师的提问必须要让学生在有话可说的情况下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 那些虚无缥缈、不着边际的问题, 只会使学生不知所云, 无法开口。

(二) 适时改变问与答的程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变问为答,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之后, 依据材料从不同的方面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讨论、解决问题。这样, 既能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材料,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总之, 课堂问与答是一种教学艺术, 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如何恰当、适时地提问, 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摘要:问与答是课堂最为常见的师生双边活动。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揭示学习重点, 启发学生的思维, 还能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实现师生互动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必须充分优化教学中的问与答, 提高发问的质与量, 把握发问的时机和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英语教学,问与答,策略

参考文献

[1]胡毅珲.英语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J].陕西教育:教学版, 2013 (Z2) .

高级折射镜观测与拍摄用途问答 篇5

答:主要是因为这样的折射镜解像力极高,色差极小,像场大而平,最适合高分辨率的观测和拍摄。普通光学玻璃很难在保证像质的情况下做到大光圈小焦比,而ED玻璃和复消色差(APO)技术使得焦距短到f/5或f/4成为可能。

问:为什么需要观测和拍摄能够兼容?

答:我们常见的很多折射镜都是拍摄、观测两用镜。由于资金有限,用途多样,自然希望花大价钱买的镜子既要能观测,又要能拍摄。

问:拍摄和观测对镜子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吗?

答:折射镜的拍摄对象主要是星云。首先要求焦距要短,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口径下,取得最大的相对光圈,以便缩短拍摄时间;其次,调焦筒要比较粗,成像圈要比较大,这样才能把相机装上而不遮挡视场。尽管摄影有好多种方式,但直焦摄影是最主要、像质最好的。为了能做到这两点。望远镜的生产商要做很多努力。首先,相对光圈的增大会使像差加大,因此必须使用ED玻璃、萤石等特殊材料,并采用多片(3片或4片)方案和APO技术。其次。为了能够用120底片的645和6×7相机,调焦筒越做越粗,从2"、2.7",一直到4"(102毫米)。这样,就造成摄星镜短、粗、胖的现象,这就要求望远镜的像场大而平。最后,还需要增加一些辅助功能,例如相机角度调整器等。用于观测时,最主要的要求是解像力要高,这也是折射镜的优势。为了提高解像力,一般焦距都做得比较长,这样不但设计容易、成本较低,同时可以利用普通目镜得到较大的放大倍数。

问:摄星镜如何兼顾观测呢?

答:1、加巴罗镜。一般可以把焦距变长为2倍,也有变长为3倍或更大的。当然,任何光学镜片的加入,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成像质量。也就是说,一个f/5的摄星镜加一个2倍的巴罗镜,与一个f/10的同水平望远镜比起来,还是后者的分辨能力占优势。

2、加装目镜适配器。4"的调焦筒,要用1.25"的目镜观测,需要怎样的接法可想而知。一般是分两级,首先用直角棱镜变成2",再利用转换器把2"转为1.25"。

3、需要采用特殊目镜,例如Pentax的目镜和LV的短焦距、长出瞳距离的目镜。实际上,这些目镜的内部结构类似加了巴罗镜,或称为内置巴罗镜目镜。

问:观测镜是如何兼顾拍摄的呢?

答:主要是利用减焦镜提高相对口径、减小焦距,以便提高焦平面处像的亮度,缩短拍摄时间。同时,有些减焦镜也可以改善边缘像质。然而,减焦镜的引入会使像圈成比例变小,这时如果原来像圈就小,则很容易形成暗角,除非以前像圈比较大。

问:兼容的结论?

答:兼容一般是可以做到的,但要有代价,兼顾得越好,代价越大。因此,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不要去兼顾。这也是国外很多爱好者有多个折射镜的原因之一。

问:常见的高档折射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网络问答平台理论与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网络问答平台,交互问题平台,理论研究,策略研究

一、网络问答平台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最早的基于网络门户的交互问答服务是美国的Look Smart (www.looksmart.com) 于1999年推出的Look Smart Live!。随后知名网络内容提供公司如雅虎、谷歌等推出yahoo!answers, google answers等知识问答平台。

国外学者对问答服务的产生、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随着网络的发展, 用户对网络响应速度、响应时间以及信息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用户体验的调查, 虽然知识互动问答平台的质量有待改善, 但是它适应了信息检索由“提问-检索”模式, 向“浏览-查询”模式的要求, 用户普遍对服务快捷便利性表示认可。

(二) 国内研究现状

2005年6月30日, 新浪旗下的搜索引擎“爱问” (www.i Ask.com) 正式发布, 创立了中文首个互动问答平台——“爱问知识人”。随后基于web2.0的网络问答平台在中国迅速发展, 2005年11月8日, 百度旗下的“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百度知道”正式版推出, 成为全球最大中文互动问答平台。依托QQ即时通讯软件, 腾讯推出互动问答社区——“SOSO问问 (搜搜问问) ”, 为广大用户提供的问答互动服务。

目前国内对网络问答平台的研究主要从参考咨询、知识组织以及信息检索角度进行, 多在于研究互动问答平台对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启示或影响方面。

(三) 存在的不足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 网络问答平台是个非常有潜力的互联网产品, 存在着很大的需求, 但是现在大多数的网络问答平台服务方式单一, 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二、网络问答平台的理论研究

(一) 小世界理论

1. 理论发展。

“小世界理论”这个学术概念起源于社会心理学, 逐渐运用到企业管理、情报科学、医学、生物学、社会学等领域, 产生广泛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 (Stanley Milgram) 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离”假说, 即“小世界效应”。它向人们展示了在当今信息化时代, 人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完全社会化, 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 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 最多不会超过6个人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1998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学者Watts与其博士论文导师数学家Strogatz在对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组著名的“W-S小世界网络模型” (简称W-S模型) 。它介于随机网络和规则网络之间, 具有小世界效应并表现出群集现象, 从而更好地切合了现实网络的特征。

2. 在网络问答平台中的表现。

无论是从Internet的信息组织还是节点结构来说, 网络都具有小世界效应, 使我们获取信息的效率更高, 检索信息更加容易。网络问答平台作为web2.0时代的产物, 信息聚类集团化的特征更加明显。通过检索入口, 网络问答平台的信息按照主题、关键词、领域分类、链接等规则根据相关度得以聚类集团化表达。

(二) 强弱关系理论

1. 理论发展。

强弱关系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来的。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 (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 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 , 人与人的关系紧密, 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反之, 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 (即交往面很广, 交往对象可能来自各行各业, 因此可以获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 , 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 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强关系通常表明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 在某些存在的互动关系形态上较亲密, 因此, 透过强关系所产生的讯息通常是重复的, 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内的成员由于具有相似的态度, 高度的互动频率通常会强化原本认知的观点而降低了与其它观点的融合, 故认为在组织中强关系网络并不是一个可以提供创新机会的渠道。而弱关系更容易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桥梁。

2. 在网络问答平台中的应用.强弱关系理论在网络中同样适用。

据国外媒体报道, 数据显示, 全球超过70亿的人口中有超过三分一的人使用网络。众多的网民积极活跃在各种网络互动问答平台上, 他们之间就是一种弱关系效应。在问答平台上, 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专业领域的用户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提问者解答。

(三) 长尾理论

1. 理论发展。

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 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 “指那些原来不受到重视的销量小但种类多的产品或服务由于总量巨大, 累积起来的总收益超过主流产品的现象。在互联网领域, 长尾效应尤为显著”。长尾理论的核心是让多样化的少量需求变成“规模优势”, 它倡导的服务理念是以用户为中心, 以差异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为导向。

长尾理论示意图

2. 在网络问答平台中的应用。

长尾理论破除了广泛适用的“二八定律”, 使80%的长尾巴的用户需求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个性化的, 零碎的, 小众的网络用户需求, 通过网络问答平台的整合, 实现了互相需求的满足。

三、网络问答平台发展策略

网络改变了人们对于关系联系强度、强弱关系、焦点的传统认知, 是小世界理论、强弱关系理论和长尾理论形成的基础。这些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网络朝着面向公众需求、开放、互动、共享的方向发展。网络问答平台正是在这一趋势下产生的。网络问答平台如果想跟上日新月异的网络发展步伐, 也必须应用网络理论, 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一) 基于位置的精准服务

基于位置的服务 (Location—Based Service, LBS) , 是一种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 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是测绘、卫星导航、GIS和无线通信网络等技术相集成的产物。虽然主要网络问答平台已经有意识地植入LBS应用, 但还处于初步的试验阶段。针对LBS在网络问答平台上的应用,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设置签到功能, 活跃用户。

借以积分、经验、等级勋章, 将网络平台的生活, 学习和娱乐功能相融合, 提高用户使用忠诚度, 保证网络问答平台的用户在线使用规模。

获取用户位置信息。

前网络问答平台在用户进行信息检索时, 只能根据关键词排序, 达不到用户对智能和精准的要求。运用LBS的功能是, 当用户在网络问答平台通过关键词检索问题时, 结果自动以“关键词+位置”规则按照相关度降序排列。

在移动网络问答平台方面, 可以发布安卓等主流系统的移动设备客户端, 打造整合LBS应用的平台, 利用GPRS辅助定位技术, 提供基于位置的精准服务。比如, “O2O+LBS”模式, 提供在有效需求半径上精准服务。对用户提出的信息首先基于LBS将信息按用户有效的需求半径距离推荐, 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实现“O2O+LBS”模式。

(二) 基于用户的个性化服务

通过对网络问答平台上的大众需求的深度挖掘, 笔者认为, 它符合长尾理论, 实质上是一种小众需求。因此, 基于对象, 必须对用户需求进行细分, 提供个性化服务。

挖掘用户信息, 对用户的注册信息深度挖掘;跟踪用户网络问答平台内的浏览痕迹, 记录用户的需求偏好, 主动推送平台内该需求领域知识权威的会员回答或者具有一定信息相关度、较好专指度的个性化信息。当用户提问超过一定时限, 网络问答平台可以判定为用户需求未得到满足, 提供弹跳窗实时服务, 并记录下需求, 以便提供进一步的推送服务。

采取差异化策略, 细分用户需求, 通过网络问答平台, 以最短的路径寻找到最佳人选, 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用户的信息需求。

(三) 基于知识的专业服务

构建专家团队。

在国内的网络问答平台中, 主要问答平台都重视建立专家团队。在百度知道中, 用户可以通过参与问答获取积分, 当积分达到一定标准时可以建立团队或者申请加入某方面团队。这种通过积分为门槛的知道团队其实就是对其在某方面权威的认证。

为了控制问答的质量, 交互问答平台除了对提问进行严格的审核, 还可以依靠用户的力量。比如, 百度知道在每个提问的后面设置了举报, 赞同和评论的功能按钮, 可以直接点击向平台反馈。

建立专业知识共享数据库。

在问答平台上, 众多高质量的问答服务会形成一个结构化知识库。网络问答平台还可以与搜索引擎相结合为用户服务。比如在百度知道, 它利用百度搜索引擎为用户提供相关问题的检索结果, 在搜索结果列表的基础上再选择进一步的操作。这样有效避免造成过多重复网络信息, 也更加方便和快捷。网络交互问答平台与当前的web2.0提倡的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相一致的。

网络问答平台作为一个崭新的互联网应用已经展现了它的巨大潜力。加强对其理论和策略的研究促进问答平台的发展对数字参考咨询, 搜索引擎, 个性化服务, 跨系统资源共享与转换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知津, 王春燕, 范淑杰.基于网络互动问答平台的信息检索模式构建[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11 (3) :1-5.

[2]张菁.我国小世界理论研究评述[J].情报科学, 2008 (9) :1425-1431.

[3]司徒俊峰.Internet的小世界网络研究[J].情报技术, 2004 (12) :86-88.

[4]长尾理论[EB/OL].[2012-06-08].http://zh.wikipedia.org/wiki/长尾理论.

[5]安德森.长尾理论[M].乔江涛,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6]刘铁健, 李瑞涛, 吕彬, 庄士东.我国LBS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6 (3) :7-8.

课堂教学与问答 篇7

1 需求分析与数据层设计

1.1 需求分析

EAP的服务对象是全校师生,可分为学生服务和教师服务两大类。师生关心的问题如下:

1)关于政策的提问

如对某事务原则的提问

2)关于某事务具体操作细节的提问

如关于时间的提问,提问类型:{在}+{何时|什么时候|什么时间}+{可以|做|进行|开始|能}+{事务};关键词:何时、时候、时间、事务;信息关键词:{事物}+{时间}。

1.2 数据层设计

系统的底层数据可以采取文本存储(如Word、XML、TXT等文档),占资源少,适合小数据量的存储,易维护。由用户提问内容可知,内容组织形式分为通知和政策两种,故系统可用XML文档用于存储通知数据,TXT文档用于政策数据。

1.3 信息导航目录设置

信息导航目录是为简单快速有效地引导用户找到相关的信息而设置。用户在实际使用时只要根据系统提示输入分类名称对应的类型编号即可。

一级导航目录共分为学生选课、学籍处理、培养计划、学生注册、英语四六级考试等,类型编号分别为A、B、C、D、S;二级导航目录分为通知信息(notice)、政策法规(law)等。

2 系统实现

2.1 总体结构

基于聊天机器人的系统总体采用三层结构[2](如图1)。数据层专门存放数据,应用服务器提供各类服务部件来访问数据和响应客户端的请求,界面表现层浏览器端只显示结果和发出请求。

2.2 系统模块架构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本系统主要分3个模块:通知查询、政策查询、常用网站链接。

2.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2.3.1 查询模块的实现

如何对用户输入的自然语言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给用户一个有效的回复,主要考虑自然语言问题分析、中文分词、信息检索、答案抽取等。

1)问题分析模块

问题分析的目的是要从用户的语言中最大限度地提取出有效关键词,同时,还要尽量除去非关键词,对用户问题中的一些潜在关键词进行意义扩展。

2)中文分词

采用一基于LUCENE分词架构而实现的中文分词组件,名为“庖丁解牛”。此组件用于对底层数据进行建立索引和搜索索引时。最终从问题分析模块得到一个长度为7的String型特殊字符数组QueryString[i],数组中的i代表不同的问题分类,如i=0,表示时间问题,QueryString[i]存储值为Null或“时间”。

3)信息检索

要对信息进行检索,首先要对信息创建索引,然后再对索引进行搜索,得到信息检索的结果。

(1)创建索引

根据系统底层数据存储方式,建立不同字段的索引,XML文档使用的索引字段有标题、事务、时间安排、地点、发布单位、电话等;TXT文档用标题、内容作为索引字段。

(2)搜索索引

搜索时,输入参数为QueryString[i]和从用户获取的两个用户标签,且不论是何种查询均从多角度进行搜索,方式一无结果,再采用方式二。

4)答案抽取模块

从信息检索模块得到信息检索的结果集(Hits对象),作为参数传入答案抽取模块。需要注意和说明的是:答案抽取模块拿到的结果集是已经过相似度评分处理,筛选留下的结果,同时,结果集里保存的对象是对文档的引用,而不是文档中的数据[3]。

此模块需要完成:一根据系统收集到的用户标签值、提问分类信息来确定要给用户提供哪些内容;二对答案内容进行输出格式化处理。通知信息答案抽取核心代码:

2.4 测试截图

图2为用户查询导航示例图。

3 结论

该文分析了问答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教务信息发布应用为背景,针对门户的可用性和用户交互性存在的不足,研发了基于聊天机器人的教务信息自动问答门户系统,重点阐述了门户根据用户需求标签的信息组织模式和聊天机器人语言规则模板。此系统改善了传统的页面浏览模式,用户获取信息通过机器人自动推送,即由门户主动向用户展示功能和服务。本文创新点是采用机器人交互的这种模式来改进教务信息的发布,为增加教务信息门户的可用性提供一种新思路。

摘要:教务门户信息的查询等操作存在交互性差的问题,利用搜索引擎又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基于聊天机器人的自动问答系统(Automatic 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QA)在人机交互上的优势及其自主性的问答机制有助于解决用户在教务门户网站交互性差的问题。通过对教务门户网的用户需求分析和信息操作分类,构建底层数据结构以文档形式储存;对自动问答系统核心的三个模块:问题分析、信息检索和答案抽取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设计,给出了实现的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互操作性。

关键词:自动问答系统,聊天机器人,LUCENE,XML

参考文献

[1]文勖.中文问答系统中问题分类及答案候选句抽取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

[2]丁一.基于聊天机器人技术的房产导购信地理信息门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7.

[3]Otis Gospodnetic,Erik Hatcher.LUCENE In Action[M].USA:Manning Publications Co,2005:1-300.

[4]王宇,战学刚,蔡建山.基于网络的中文问答系统的研究[D].鞍山科技大学:鞍山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06.

历史课堂的问答处理技巧 篇8

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 要表示充分肯定, 如点头, 或者语言判断“对”“是的”。如果学生回答的声音不够洪亮或者需要强调, 教师可重复学生的回答, 并且进一步深化, 对正确回答作进一步解释, 或者追问一个问题, 让学生真正理解, 而不是简单地“背答案”。

如我在讲授“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课时, 采用导学方式出示了三个问题。针对学生对第3题有关皇太极的主要历史活动的改错题回答得很准确, 我先加以肯定, 接着卖了一个关子:“课本上提到1644年清军入关, 迁都北京这一史实, 我为什么在皇太极的主要历史活动习题里没有提及呢?”由于学生对皇太极的在位时段不了解, 而教材上又没提到顺治帝入关这一历史事件, 他们一时语塞。我便这样引导:“课本上虽然提到1644年清军入关, 迁都北京, 但是大家要注意, 这时候的统治者已经不是皇太极了, 是顺治帝。 (同时大屏幕显示北京故宫图, 上附‘1644年, 清军入关, 迁都北京’字样介绍图片) 。可是, 推翻明朝的并非顺治帝, 是明末农民军李自成的军队。”再巧妙引进导入框部分让学生再作了解。这样, 不仅让学生通过改错题了解了课本的显性知识, 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即时补充, 挖掘了教材的隐性知识, 避免了学生认识上的错误。

对于学生不完整或部分正确的回答, 教师首先要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 然后向学生提供回答线索作进一步的探问。如果学生仍不能得出完整答案, 则要转问其他学生或教师自己提供答案。如我在讲授“秦末农民起义”一课时, 让学生先看书归纳秦朝的暴政, 学生很快归纳了几方面:兵役徭役沉重, 刑法严厉。但是他们对秦二世的残暴统治这一原因没有提及。我想到学生对“指鹿为马”的故事比较熟悉, 何不利用这一资料作进一步的探问呢?于是我就出示了《指鹿为马》图, 问:“这幅图反映了什么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秦二世身上。学生看了图后, 马上就联系到了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问题迎刃而解。

针对错误具体情况, 制定相应对策。如果学生的回答是由于粗心或口误, 可直接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继续教学。如果因缺少知识或对知识不理解而造成的回答失误, 教师要依次采取探问、转问等方式, 就同一问题改变发问角度, 或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 等等。

如我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以课本上的“动脑筋”习题为切入点,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进行分析。学生各持己见, 争辩不休。我没有马上定论, 而是把话题转向了另一个问题:“大家的争论暂停, 我们先来看一下参战的国家, 看他们是为何而战吧。”接着引导学生一起归纳了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成员国, 并对他们当时参战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后继续发问:“这些国家除了塞尔维亚还有哪些国家是为正义而战呢?”学生笑了, 答案显而易见。

对于学生不回答, 即超过教师候答时间限度而学生仍不能回答教师的发问时, 教师应弄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及时处理。如果是由于知识欠缺而不能回答问题, 教师可采取探问的各种方式简化问题, 或帮助学生弥补所缺知识, 最后获得正确答案。如果问题本身模糊, 学生茫然不知所问, 教师就要改进问题本身, 使原有问题明朗化。如果是学生怀有恐惧心理, 害怕回答错误被老师批评或同学嘲笑, 教师则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 问一些他们能成功回答的问题,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课下还可以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如在讲授“全面内战的爆发”时,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这一难点, 我补充了蒋介石与毛泽东来往的三封电文, 并提问:“从电文中可看出,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真实用意何在?毛泽东为什么要接受邀请?”学生一时答不全, 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还是困难, 于是让学生读书了解当时重庆的“白色恐怖”情况, 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假如毛泽东去重庆, 蒋介石可能会怎样?假如毛泽东不去重庆, 蒋介石又可能怎样?毛泽东为什么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呢?”学生通过回答这两个多思维指向、多思维结果的问题, 既真正理解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又展示了自己的观点, 自信心大增。

当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预设问题的答案时, 教师的处理技能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强化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 具备必要的教学教育机智, 充分获取课堂的动态生成为教学服务。

课堂教学与问答 篇9

问答系统(QuestionAnsweringSystem,QAS)是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应用系统,它需要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的词法、句法、语义及语用研究作为支持。随着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深入,问答系统的性能会越来越好。同样,问答系统的研究反过来也会促进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通过问答系统评测专项的结果,可看出要想进一步提高问答系统的性能,单纯依靠词法、句法的分析远远不够,必须要进行语义甚至语用方面的分析。因此,为了提高问答系统的处理水平,本文在中文问答系统中应用了语义角色标注的思想。

1 语义角色标注的研究现状

浅层语义分析[1]是对深层语义分析的一种简化,语义角色标注(semantic role labeling)是浅层语义分析的一种实现方式,它只标注句子中的一些成分为给定动词的语义角色,这些成分作为此动词的框架的一部分被赋予一定的语义含义。目前,人们大多采用统计学习的方法解决语义角色标注决问题。Chen等[2]使用决策树C4.5算法进行语义角色标注的实验,但决策树学习对于处理高维问题并不理想。而近年出现的随机森林算法是对决策树算法的改进,Nielsen等人将其应用于语义角色标注[3]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大熵模型[4]就是一种用来直接计算条件概率的方法,其被广泛应用于浅层语义分析领域[5]。SVM最早由Vapnik提出[6],后成功的应用于文本分类[7]等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基于SVM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获得了较好的分析结果[8],然而SVM的效率非常低,学习时间复杂性随着训练实例个数的增加成指数增长。为了加快学习时的速度,人们引入在线学习算法。Winnow和Perceptron及其各种变形算法[9]等是常用的在线学习算法,也被成功的应用于语义角色标注中[10]。

2 中文问答系统中语义角色标注的实现

2.1 语义角色标注方法

语义角色标注使用的是机器学习的方法,利用Proposition Bank中文语料库作为训练和测试语料,以句法成分作为标注的基本单元,采用最大熵模型作为分类器,把与谓词动词相关的全部句法成分进行语义角色标注。将用户的问句和搜索到的结果转化成语义框架结构,将标注的所有语义角色填到语义框架中,答案抽取时通过比较语义框架中各个槽、值,进行语义框架的匹配。

2.2 最大熵分类器

近些年来,最大熵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中。最大熵模型是最大熵分类器的理论基础,其基本思想是为所有已知的因素建立模型,而把所有未知的因素排除在外。最大熵模型具有不要求具有条件独立的特征,较为容易地对多类分类问题进行建模和训练效率较高等显著特点。

2.3 训练语料

本文使用来自Chinese Proposition Bank(CPB)[11]的数据。CPB是Upenn基于Penn Chinese Treebank(PCT) 标注的汉语浅层语义标注资源,在PCT句法分析树的对应句法成分中加入了语义信息。CPB包含20多个语义角色,相同语义角色对于不同谓语动词有不同的语义含义。其中核心的语义角色为ARG0-5共六种,ARG0通常表示动作的施事,ARG1通常表示动作的受事等等。其余的语义角色为附加语义角色,用前缀ARGM表示,后面跟一些附加标记来表示这些参数的语义类别,如ARGM-LOC表示地点,ARGM-TMP表示时间[12]等等。

我们采用的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是k分交叉评价方法,目的是充分利用初始验本进行训练。它将初始样本分成k份{ T1,T2,…Tk}, Ttrain=T-Ti,Ttest=Ti, i=1,2,…,k, 最后将k次测试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在我们的实验里,k=5,即将语料库的例句等分成5部分,每次取一部分作为测试数据,其余4部分作为训练数据集,做5次实验,取平均值作为结果。

2.4 基本特征的选择

对于机器学习而言,特征选择对于提高学习机器的性能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直接影响机器学习的质量。Proposition中文语料库提供了句子的句法树,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句法树来抽取特征。这些特征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待标注单元的语义角色信息。

Proposition中文语料库中,每一个例句都是针对该例句所属的动词词条进行标注的,对于例句中的其他动词,没有给出标注,而在实际的系统中,应当对句子中的所有动词进行标注。表1给出了我们所抽取出来的部分特征。

2.5 语义角色的标注过程

语义角色标注的具体过程为:首先过滤掉不可能成为语义角色的句法成分,然后识别出哪些标注单元是某一目标动词的语义角色,接着将确定为语义角色的单元进行具体语义角色的分类。由于最大熵模型的速度很快,并且分类时类别数量对最大熵的分类效率影响不大,因此,我们采用一步到位的方法对与谓词相关的全部句法成分进行预测,看其属于哪类语义角色,不属于任何角色的成分被赋予空类别。

语义角色的标注过程就是将句子分块,给每一块标记语义角色,这里我们参考使用的是基本名词短语的BIO标注方法[13]。其中,B-表示每一个语义角色的开始第一个词;如果语义角色块多于一个词,除第一个词外,后面的词都用I-来表示;语义块以外的词用O表示;语义块所属的类型标记在B-或 I-后面。例如:[陕西/NR西安/NR][近年/NT]来/LC颁布/VV实施/VV了/AS……, 用BIO标记为:

陕西 NR B-ARG1 颁布 VV O

西安 NR I- ARG1 实施 VV O

近年 NT B-ARGM-ADV 了 AS O

来 LC I- ARGM-DIS ……

标记的目的是将语义角色标记的结果根据句子的每一个词组成的序列,生成语义角色系列。通过这样的标记方法,使用标注好的语料库及机器学习的方法来解决语义角色标注的问题。本文对PropBank中文语料库进行加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语义角色标注语料库。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提高语义角色标注的精度和召回率,本文采用两步的标注方法,第一步是语义角色块的标注,即首先发现语义角色块,进行B, I, O的标注;第二步再对语义块进行语义类型的标注,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语义角色标注结果的测试采用3个常用的评测指标:精度P,召回率RF-measure,计算公式为:

Ρ=/(1)R=/(2)Fβ=(β2+1)×Ρ×R/(β2×Ρ+R)(3)

这里,取β=1, 即F1 =2×P×R / ( P+R)

将这个结果与英文同类的研究相比较,CoNLL2004 Shared Task的语义角色标注,性能最好的系统精度为72.43%,召回率为66.77%, F1为69.49%, 本文的实验结果与之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是很大。因为汉语比英语的处理难度要大,因此这个结果还是不错的。

本文选择了240条简单问句,8种类型,分别用开发的问答系统原形进行测试,计算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得到如表3所示的实验结果。

对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问答系统中不使用语义分析的技术,240条测试问题中共有91条问题回答正确,占测试问题总数的37.9%; 使用语义分析,240条测试问题中共有120条问题回答正确,占测试问题总数的50%, 这个结果还是令人比较满意的。在这样的结果水平上,使得系统具备了初步的应用价值,达到系统预先设定的目标。

4 总结与展望

由于现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统计学习技术的成熟,使语义角色标注得到实现,同时它能够对问答系统、信息抽取和机器翻译等应用产生巨大帮助。本文尝试将语义角色标注的思想应用在所开发的汉语问答系统中,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语义角色标注可以有效地提高问答系统的性能。汉语问答系统是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于一身的新一代搜索引擎,相信将来问答系统的研究将会取得重大的突破。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问答 篇10

问:在新课程背景下,对物理概念教学有哪些要求?

答:在教学方法上,应体现问题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其中一定要加强对形成概念的过程的教学。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问题要有层次性和探究性、具有思维含量,符合学生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从情境的创立到表象的概括,再到概念的定义形成过程,教师都要用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适时引领学生,從而培养学生自主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分析概念,通过师生互动,剖析概念、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概念。

问:高中物理概念的新授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具体开展物理概念教学呢?

答:开展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序:一是创设情境引入物理概念;二是形成物理概念;三是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四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其处理问题,加深理解。

有难度的物理概念常常需借助多种科学方法进行教学。如温故知新法、列举实例法、演示实验法、比值定义法、设疑讨论法、类比法等。形成物理概念的基本途径:先通过感知体验活动、实验观察等活动为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认识基础;其次,通过科学抽象(比较、分类、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通过讨论归纳,进一步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注重理解概念所具有的物理意义。

问: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容易碰到这样一个难题: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学生已经形成对一些现象的认识,但往往存在一些错误概念,常称为前概念,它会对新的正确物理概念的形成产生障碍,教学中应如何处理这类问题?

答:在开始学习某一概念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如课前预习测试、调查问卷、提问等,去深入了解学生前概念存在的详细情况。知道了学生头脑中都有什么前概念,接下来师生合作将学生的这些前概念向科学的概念进行转换。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事例或现象,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前概念去解释这些事例中的物理问题或物理现象,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即当前面临的现实与大脑中已有的前概念产生矛盾,从而感觉到有必要改变原来的认知结构。接着通过讨论分析引出科学的物理概念,并将新的科学物理概念广泛应用,使学生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接受新的物理概念。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惰性,前概念的影响具有顽固性,因此学习建立科学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譬如,对加速度的认识过程比较漫长,从物理必修一到必修二将近一年的时间,才能比较完整地认清加速度。因而需要一个认识的持续反复的过程。可以设计针对几个相关概念的习题课、复习课进行深化探究。

问:为了强化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如何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探究?

答:在学习了概念之后,教师应该把握时机,设计针对性强的思考题考查学生对新物理概念的理解。

在刚学习完新概念的最初阶段,设问注重基础性。例如,学完电场强度的概念后,对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学生容易记住,而对电场强度的真正物理意义、本质并不能掌握很好。可设置以下问题:

1.电场中A点放入一电量为6.0×10C的正点电荷时,此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为1.2×10N,求A点的场强。

2.上题中若在A点放一电量为3.0×10C的正点电荷,A点的电场强度多大?若此处放入电量为6.0×10C的负点电荷,该处的电场强度是多少?若电场A点不放电荷,该处电场强度为零吗?此时电场强度多大呢?通过问题的出来,使学生再次体会电场强度是用来描述电场中各点电场强弱的物理量。通过E=可以定量的计算某点的电场强度,而与放什么电荷、放不放检验电荷无关,从而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

相似物理概念的区分对学生学习新概念产生较大障碍。可设计问题进行对照分析。比如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的关系。设问如下:

请同学们判断有关加速度的说法是否正确。

(1)运动中物体速度越大,加速度必定越大。

(2)运动中物体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必定越大。

(3)运动中物体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必定越大。

(4)加速度a=3mms比a=5ms加速度大.

(5)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a=2ms是指1秒末比1秒初的速度减少了2 m/s。

(6)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一致,但与速度的方向不一定一致。

教师可针对学生在以上问题展示点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评析,让学生加深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陶进前,王明怡.我国物理教学概念转变研究述评[J].广西物理,2011(04).

上一篇:自反馈下一篇: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