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疫苗

2024-06-17

基础疫苗(精选八篇)

基础疫苗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预防接种门诊既往未患过麻疹,初次接种麻疹疫苗的8月龄健康儿童。

1.2 方法

同一对象于8月龄基础免疫前和完成基础免疫后1个月,各采集静脉血,无菌分离血清,-20 ℃冷冻保存,检测麻疹IgG抗体。

1.3 接种方式与剂量

采血的同时在左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用乙醇消毒,待干后皮下注射麻疹疫苗0.5 ml(北京天坛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1000917-1,效期2012-3-4)。

1.4 检测指标

采用酶标仪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试剂盒购自IBL INTERNATIONAL GMBH,按说明书规定进行操作。

1.5 结果判断

血清IgG抗体滴度<1∶200为阴性,≥1∶200为阳性,≥1∶800为有效保护水平,以免前抗体阴性或有低水平抗体(<1∶800),免疫后抗体阳转或≥4倍增长为免疫成功;以基础免疫成功率(接种某疫苗免疫后成功人数/观察人数×100%)≥85%为达标。

1.6 统计学处理

麻疹IgG抗体水平采用几何平均浓度(GMT)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免疫前后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的比较

86名初免儿童免前抗体阳性率22.9%,免后抗体阳性率81.4%,免疫前后抗体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6,P<0.01)。86名初免儿童免前抗体为1∶138,免后GMT为1∶2 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81,P<0.01)。见表1。

2.2 不同性别免疫后抗体水平的比较

免后男性检测47人,抗体阳性率为79.59 %,GMT 1∶2 825;女性检测37人,抗体阳性率为83.78 %,GMT 1∶3 112,男女阳性率及GMT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t=-1.907,均P>0.05),见表2。

2.4 不同户籍免疫后抗体水平的比较

免后本地儿童检测28人,抗体阳性率82.1%,GMT 1∶17 184;外地儿童检测58人,抗体阳性率81.1%,GMT 1∶1 614。本地与外来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但GMT本地大于外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0,P<0.05)。见表3。

2.5 免疫成功率

86名儿童中,免前67名抗体阴性(<1∶200),免后阳转51名,18名免前抗体滴度为1∶200,免后均增长4倍及以上,1名免前抗体滴度为1∶800,免后无变化;因此,免后抗体阳转或≥4倍升高的有69名,成功率为80.23%。

3 讨 论

我国已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这在理论和技术上是可行的[3]。尽管我区麻疹发病大幅下降,但距离WHO确立的将麻疹发病率降至0.1/10万以下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免疫成功率监测是考核和评价疫苗接种质量和效果的常用指标[4]。本次检测结果表明,我区麻疹IgG抗体GMT从1∶183上升到1∶2 864,增加了14.65倍,抗体滴度上升明显,但免疫成功率不高,仅为80.23%,未达到《预防接种工作规划》对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85%的指标要求。

虽然影响疫苗免疫成功率的因素很多,如疫苗效价、冷链条件、母传抗体、接种技术、其他病毒干扰等[5],在排除了一些硬件条件外,我们推测本次检测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未达标的原因是初免儿童免前的麻疹抗体阳性率较高,影响了其免后的阳转率和4倍增长率[6]。免前抗体水平较高的原因是该批母亲年龄在20~30岁之间,在出生后大部分已接种麻疹疫苗,导致其麻疹抗体水平较高,其婴儿在出生后获得的母传抗体水平也随之升高;其次,近年来我区麻疹高发出现在6~8月龄儿童中[2],因此这些儿童可能在麻疹疫苗免前已通过麻疹的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获得了抗体。

鉴于国内外研究表明,曾有疫苗接种史的母亲所生婴儿比自然感染母亲所生婴儿应更早进行免疫[5,7],我们建议南山区麻疹疫苗初免时间提前到6月龄。此外,我们还将从疫苗贮存、运输、接种操作技术、接种对象状况、防保人员素质等方面查找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8],切实提高麻疹疫苗接种质量和人群免疫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摘要:目的 监测和评价深圳市南山区2001年麻疹疫苗的初次免疫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预防接种门诊接种麻疹疫苗的8月龄儿童86名,分别于免疫前、免疫后1个月采集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麻疹IgG抗体。结果 86名初免儿童免前抗体阳性率22.09%,免后抗体阳性率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6,P<0.01)。86名初免儿童免前抗体GMT为1∶138,免后为1∶2 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2,P<0.01)。免疫成功率为80.23%。对麻疹疫苗免疫后不同性别、不同户籍的抗体阳性率及GMT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南山区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成功率未达到85%的指标要求,建议麻疹疫苗初免时间提前到6月龄。

关键词:麻疹,疫苗,抗体,监测

参考文献

[1]杨开玺,彭维斌,王超,等.泰州市2009年麻疹减毒活疫苗初免成功率调查分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5):32-23.

[2]曾玲荣,曾钊敏,戴传文,等.2007年深圳市南山区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4):347-348.

[3]杨华可,黎景全,李艳芬,等.东莞市2008年儿童麻疹疫苗初免成功率监测[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8):2016-2017.

[4]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8-152.

[5]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90-310,359-381.

[6]陆培善,陶红,张晋琳.江苏省正常人群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J].江苏预防医学,2002,13(1):1-3.

[7]Carson MM,Spady DW,Albrecht P,et al.Measles vaccination of in-fants in a well-vaccinated population[J].Pediatr Infect Dis J,1995,14:17-22.

基础疫苗 篇2

根据《县疾控中心2011年春节常规免疫疫苗查漏补种方案 》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按照“免疫规划疫苗漏种儿童补种原则”,结合我站实际情况,于2011年1-2月在本辖区内开展了7岁以下适龄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及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工作。通过2个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工作成效并完成了预期的目标,现小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克服困难。

我站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把这次查验接种证和查漏补种工作作为本季度免疫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动员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托幼机构(小学)、卫生室(服务站)医务人员等共同参与;二是要克服厌战、松懈思想,认清这次查漏补种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认真执行方案,并按照计划逐步实施各项相关工作。制定计划和工作方法,积极展开摸底调查工作,掌握相关信息。

1、首先结合儿童体检及手足口病的防治等工作深入到辖区的各个角落和层面,认真做好了摸底调查、宣传、发动等工作。结合托幼儿童体检工作加强宣传和发动;明确职责和任务。1月25日召开辖区内各卫生室相关工作会议,对本次查漏补种工作作出明确的要求,一是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二是要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尤其是流动儿童的摸底和发动工作是重点,同时要和当地的村居进行必要的联系以获得协助;三是做好接种通知等工作。

三、现场接种工作情况。

1、时间安排:从1月25日——2月30日对须补种儿童在我接种门诊进行集中补种;3月1日-15日对应种而未来接种的儿童进行调查并再次通知,并在3月16日-4月15日在安排再次的补种工作,同时对第一次接种的儿童未完成补种疫苗的进行第二轮补种。

2、严格标准,确保疫苗质量和安全。接种前在市疾控中心领取足够的疫苗,在在运输疫苗过程中确保冷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保证疫苗要求的温度,疫苗储存、运输、数量、批号等做好了各项登记。

3、规范程序,应急处理。为保证预防接种实施的安全性,我防保站严格按照预防接种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对所有常规基础免疫疫苗都严格掌握了接种禁忌、接种部位、接种方法、接种剂量。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接种反应进行应急处置准备,接种过程中未出现异常接种反应及一般较重反应。

4、安全有效地接种。为保证接种质量,本次接种采用预约定点门诊式接种,禁止入校开展群体性接种。对于未到接种点接种的儿童,通过采取反复通知和动员、上门接种等措施,确保了应种儿童按免疫程序得到接种。接种期间对发现未登记的目标儿童,作为应种儿童进行登记、接种。对每名儿童应按免疫程序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和地点,保证完成全程基础免疫。免疫接种时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本方案的要求进行,切实保证接种安全。接种保证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并做好注射器的销毁工作。

四、通过以上的积极工作,本查漏补种工作成效显著。

本次查漏补种206人,应查漏补种250人,查漏补种率82.4%;补种后初步统计:200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所有儿童接种率≥98%,基础免疫全程合格率≥96%,各苗(除白破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95%。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此次工作不仅对我们防疫工作是个大促进,同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完善资料的登记、收集和管理。此项活动的各项登记及记录资料已经归档管理,并做好了整理和上 报工作。

六、总结经验,巩固成果。

本次查验工作充分贯彻执行了上级的要求,使我辖区内的儿童的免疫水平进一步提高,儿童的身体健康得到有力的促进,大力提高我辖区内的免疫规划工作,同时总结了良好的经验和工作方法,今后在工作中不断运用和提升,为全县的卫生防病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湖江防保站

基础疫苗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定安定、北臧村、孙村、青云店、林校、西红门、红星、旧宫、瀛海、亦庄10个地区为监测地区。按照“代表性和随机性”原则,每个监测地区选定4名8~9月龄未患麻疹、风疹的儿童为监测对象,若某地区监测儿童不足4名,由其他地区补足。

1.2 监测方法

被监测儿童接种0.5 ml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麻风疫苗。采集被监测儿童免疫前、免疫后(接种麻风疫苗1个月后)血标本各2 ml,各监测地区于7月15日前完成标本采集送检工作。

1.3 检测方法

采集的血标本由大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统一进行检测。采用德国维润赛润医疗诊断试剂(中国)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麻疹IgG和风疹IgG抗体,麻疹抗体浓度≥200 mU/ml为阳性判定标准,≥800为保护性抗体;风疹抗体浓度≥20 U/ml为阳性判定标准[1,2]。

1.4 分析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

2 结 果

2.1 麻风初免前后抗体水平比较

共监测40名儿童,免前麻疹抗体阳性7人,阳性率17.50%;GMT 1∶18.19。免后麻疹抗体阳性40人,阳性率100%;GMT 1∶1 385.52。免前风疹抗体阳性6人,阳性率15.00%;GMT 1∶1.81。免后风疹抗体阳性33人,阳性率82.50%;GMT 1∶31.18。见表1。儿童初免前后麻疹抗体总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42,P<0.01),免后高于免前;儿童初免前后风疹抗体总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06,P<0.01),免后高于免前。

2.2 麻风初免前后抗体水平分布

初免前麻疹抗体阳性儿童7名,抗体滴度以1∶800和1∶1 600为主,占85.71%;初免后儿童抗体阳性率100%,抗体滴度1∶800和1∶1 600分别占65.00%和30.00%。1名儿童免后抗体滴度未及保护性抗体水平。见表2。初免前风疹抗体阳性儿童6名,抗体滴度主要以1∶40为主,占83.33%;初免后儿童抗体阳性率82.50%,抗体滴度主要以1∶20和1∶40为主,分别占40.00%和35.00%。见表3。

2.3 各监测地区初免后抗体水平分布

10个监测地区麻风初免后麻疹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F=2.522,P<0.05),红星、北臧村麻疹抗体滴度高于青云店、瀛海等地区。10个监测地区麻风初免后风疹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85,P>0.05)。见表4。

3 讨 论

①随着麻疹疫苗的使用,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麻疹病毒的循环相对较少,育龄期妇女的免疫力大多来自疫苗所介导。多项资料证明,接种麻疹疫苗的女性所生婴儿母传抗体水平较自然感染麻疹的母亲所生婴儿母传抗体水平下降得要快,大于80%婴儿到8月龄时母传抗体已消失[3,4]。大兴区此次监测结果(免前麻疹抗体阳性率17.50%)与资料报告较一致。

②8月龄婴儿接种麻风疫苗1个月后麻疹抗体均为阳性(100%),抗体滴度1∶1 385.52,说明现行的麻风疫苗所包含的麻疹成分免疫原性好,0.5 ml的免疫剂量能够使8月龄婴儿机体产生有效的抗体。但由于少数儿童未及或刚及保护性抗体水平,为使儿童长期维持较高的免疫水平,巩固人群免疫屏障,后续的加强免疫是必要的。

③儿童接种麻风疫苗后风疹抗体阳性率为82.50%,抗体滴度1∶41.50,为减少免疫失败,提高儿童风疹抗体水平,防范儿童感染风疹,应进行风疹疫苗复种弥补。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大兴区2011年8月龄儿童接种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简称麻风疫苗)后的免疫效果,为制定麻疹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40名8月龄儿童麻风疫苗免疫前、免疫后1个月双份血标本,分别进行麻疹、风疹IgG抗体测定。结果 免后麻疹抗体阳性40人,阳性率100%,GMT 1∶1 385.52;风疹抗体阳性33人,阳性率82.50%,GMT 1∶31.18。结论 该区现行的麻风疫苗所包含的麻疹成分免疫原性好,风疹成分免疫效果较差,应进行风疹疫苗复种弥补。

关键词:麻风疫苗,8月龄儿童,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葛备,秦才珍,张以祥,等.麻疹疫苗及麻腮风联合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2221-2223.

[2]田澍,刘中凯.儿童接种不同效价冻干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11,32(13):2536-3537.

[3]刁连东.麻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63-177.

动物疫苗和疫苗的免疫接种 篇4

1 疫苗种类

动物疫苗即以动物为接种对象的疫苗, 总体可分为传统疫苗和生物技术疫苗两大类。 传统疫苗目前应用最广泛, 包括活疫苗、灭活疫苗、代谢产物和亚单位疫苗; 生物技术疫苗包括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重组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核酸疫苗、合成肽、抗独特型疫苗等, 该类疫苗目前使用有限。以下主要介绍传统疫苗中的活疫苗、灭活疫苗及多价疫苗。

1.1 活疫苗 (1) 弱毒疫苗, 是对微生物的自然强毒通过物理化学处理和生物的连续继代使其对原宿主动物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轻微的亚临床反应, 但仍保存有良好免疫源性的毒株或从自然界筛选的自然弱毒株而制备的疫苗, 该种疫苗优点是免疫效果好、免疫期长, 对种母代动物接种可使子代获得被动免疫, 目前使用最多, 但在使用中应注意有出现异种微生物或同种强毒污染的危险, 经人工接种途径可能人为地传播该种疫病。 (2) 异源疫苗, 指用不同微生物菌 (毒) 株制备的疫苗, 接种后能使动物获得对疫苗中不含有的病原体产生抵抗力, 如兔纤维瘤病毒疫苗能使其抵抗兔黏液瘤病; 或用同一种中的某型微生物种毒制备的疫苗, 接种动物后能使其获得对异型病原体的抵抗力, 如牛、羊接种猪型布氏杆菌弱毒菌苗后, 能使牛、羊获得牛型和羊型布氏杆菌病的免疫力。

1.2 灭活疫苗又称死苗, 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微生物, 使其丧失感染性或毒性而保持良好免疫源性而制成的疫苗, 是疫苗发展的方向, 接种后不能在动物体内繁殖, 故使用剂量大、免疫期较短, 需加入佐剂。优点在于研制周期短、使用安全、易保存、性能稳定; 缺点是免疫效果次于活疫苗, 注射次数多、副反应稍大、成本较高。 主要有油佐剂和氢氧化铝疫苗, 如猪瘟结晶紫疫苗、猪丹毒氢氧化铝疫苗、猪细小病毒疫苗。

1.3 多价疫苗指用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 (毒) 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 多价疫苗能使免疫动物获得完全的保护, 如猪多价副伤寒死菌苗等。

2 动物疫苗的免疫接种

2.1免疫途径免疫途径有滴鼻、点眼、刺种、注射、饮水和气雾等。应根据疫苗类型、疫病特点及免疫程序来选择接种途径。死苗、类毒素和亚单位苗不能经消化道, 应采取肌肉或皮下注射, 选择活动少的易于注射的部位, 如颈部皮下、禽胸部肌肉。禽类滴鼻和点眼免疫仅用于接种弱毒疫苗效果较好;饮水免疫最方便适用于大型鸡群, 不适合初次免疫;刺种适用于某些弱毒苗, 如鸡痘苗;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可采用注射刺种和注射免疫, 效果确实;气雾免疫不仅可诱导产生循环抗体, 也可产生黏膜局部免疫力, 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 易引起呼吸道感染。

2.2畜禽疫病的免疫程序各养殖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免疫程序, 没有固定模式。应考虑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 以动物种类、年龄、饲养水平、母源抗体水平、疫苗的类型及性质、免疫途径、血清学抗体监测等各方面因素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选择制定最佳又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

3 影响动物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免疫应答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受诸多因素影响, 要充分考虑并尽量避免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因素有: (1) 遗传; (2) 营养状况; (3) 环境因素; (4) 疫苗质量与运输条件、保存稀释方法、操作不当及剂量不足; (5) 接种途径与免疫程序; (6) 病原的血清型与变异; (7) 疫病对免疫的影响; (8) 母体抗原; (9) 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干扰作用, 注意同时免疫两种或多种弱毒疫苗, 可能会产生干扰现象。

正确评价疫苗作用科学合理使用疫苗 篇5

2006年以来, 我国兽用疫苗行业有了长足进步, 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28家发展到现在100多家, 疫苗的品种、产能、数量、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增加和提升。但动物疫病数量却仍然不断增加, 疫病造成的损失严重, 疫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笔者最近参加了在法国南特举行的第18届世界禽病会, 从大会报告和提交的论文内容看, 中国专家主要关注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发病率、死亡率高、危害严重的疫病, 而国外烈性传染病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 专家们主要关注影响生产性能的禽病和影响家禽产品的微生物安全的感染。国际动物疫病的防控实践提示我们, 任何时候都要依据传染病防控科学原理, 正确评价疫苗作用, 科学使用疫苗才能达到很好的疫病防控效果。

传染病防控的原理是针对引起流行的3个环节:即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畜群。疫苗免疫显然是针对保护易感群体的, 如果结合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 (我们统称为生物安全措施) , 可以在防控传染病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在我国有很多人存在“手中有苗, 心中不慌”、“一针 (疫苗) 定天下”的完全依赖疫苗的错误观念, 这违反了传染病防控的最基本原则:必须在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易感畜群的免疫力三个环节上形成合力, 才能有效控制流行。对群体饲养的家畜家禽传染病的防控尤其如此。

1 对疫苗作用的认识

1.1 认为疫苗免疫能产生不再感染的免疫力

很多人有完全依赖疫苗的错误认识, 主要来源于对疫苗免疫产生的免疫力的理解有偏差, 认为动物在用预防某种病的疫苗免疫后, 就不可能再感染该病的病原体, 不会再发生该病, 也就是说疫苗免疫产生了不再感染的免疫力。在所有的疫苗中, 只有预防人类天花的牛痘疫苗, 能产生这种不再感染的免疫力。天花之所以成为人类全球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 与牛痘疫苗能产生这种不再感染的终生免疫力有关, 当然与天花病毒的其他生物学特性也有关, 如宿主单一 (仅灵长类中的人类感染, 人类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 、感染者或死亡或完全康复而获得终生免疫, 没有康复带毒的情况。在动物疫苗中, 只有牛瘟疫苗产生的免疫力十分坚强, 与牛痘疫苗相似 (虽然达不到牛痘疫苗那样产生不感染的免疫力) , 是使牛瘟成为人类全球消灭的第一个动物传染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绝大多数动物疫苗不能产生不感染的免疫力, 也就是说动物在用一种病的疫苗免疫后, 还可以感染该病的病原体, 并在其中繁殖和排出。针对不同病原体的疫苗产生的免疫力是不同的, 针对同一病原体的不同疫苗产生的免疫力也是不一样的。疫苗产生免疫力的评价分为临床保护和感染保护两个层次。临床保护是保护不发生死亡或不出现临床症状, 感染保护是免疫动物在强毒攻击时, 病毒在体内的复制能力 (载毒量) 下降和排出持续时间缩短。按照这种评价标准, 牛痘疫苗的临床保护率100%, 感染保护率100%。而其他的所有疫苗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有的临床保护率虽达到100%, 但感染保护力肯定达不到, 而大多数疫苗的临床保护率达不到100%, 感染保护率就更差。

1.2 疫苗的作用

上面已提到, 绝大多数疫苗都不能产生不感染的免疫力, 而只能产生保护不发生临床疾病的免疫力, 因此疫苗的作用就是防止和减少临床疾病造成的损失, 同时也降低免疫动物在强毒攻击时强毒在体内复制的能力。应该注意, 不同疫苗产生的免疫力, 不仅其临床保护率差别很大, 而降低强毒复制的保护率差异可能更显著。

2 对免疫动物群体的认识

2.1 疫苗免疫产生的免疫力群体中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遗传差异、母源抗体水平差异和各种原因带来的差异, 使疫苗免疫的动物群体中个体产生的免疫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检测抗体水平, 群体中的个体常呈正态分布:即大部分个体为中等水平, 一小部分为很低水平, 而另一小部分为很高水平。疫苗免疫后个体产生的免疫力的不均一性, 通常用离散度来表示, 离散度愈大, 很高水平和很低水平个体所占的比例就愈大, 带来的问题也愈多。因此, 在免疫群体中如果有强毒存在, 或从外面引入了强毒, 那些免疫力低的个体就可感染强毒, 并大量复制和排出, 在群体中形成循环传播, 造成免疫群体的非典型发病。

2.2 疫苗免疫前后动物群体感染强毒的状况

疫苗免疫前动物群体已感染强毒, 在这种情况下疫苗接种往往会激发疾病的发生或流行。疫苗免疫不能清除动物群体中已经存在的强毒感染, 而已经存在的感染会严重影响疫苗免疫正常免疫力的产生。

疫苗免疫时未感染强毒, 而在免疫后尚未产生坚强免疫力之前发生强毒感染, 也会引起发病和影响正常免疫力的产生。

疫苗免疫已产生坚强免疫力以后动物群体感染强毒, 如个体免疫力离散度不大, 可能暂时不表现异常, 但强毒如能在群体中持续存在, 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免疫力下降时, 就可引起发病;如个体免疫力离散度大, 则免疫力很低的个体就可能发病, 造免疫群体的非典型流行。从以上的情况看, 防止强毒进入疫苗免疫群体非常重要, 而这不是疫苗免疫本身能做到的, 却是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生物安全措施能做到的。

3 疫苗产生的免疫力的局限性

3.1有的病原体有很多血清型, 各型之间完全没有交叉保护或交叉保护很差, 如FMDV, 我国流行的有A、O、A sia1三个主型, 互相间均无交叉保护。甚至同一血清型中不同亚型或变异型之间的交叉保护也很差。

3.2 有的病原体变异很快, 疫苗对新出现的变异型交叉保护比较差, 如H5N1禽流感。疫苗更新的速度远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

3.3 有些病原体的遗传型、血清型和保护型很复杂, 如鸡的IBV, 很难评价疫苗对流行毒株的交叉保护作用。

3.4 有些病原体虽然只有一个血清型, 如CSFV和NDV, 因为流行株与疫苗株之间的抗原性差异已积累到一定程度, 虽然临床交叉保护还可以, 但对流行株的感染保护就很差, 流行株攻击后病毒载量高, 排毒率高, 排毒时间长。

3.5 有些疫苗病毒有残余毒力, 如IBD疫苗毒本身可引起免疫抑制, 有的疫苗毒可引起临床或亚临床疾病, 有的可与流行毒发生重组, 使流行株的遗传型、血清型和保护型更加复杂。

3.6 免疫失败种种: (1) 母源抗体或基础免疫抗体很高时免疫:免疫程序不合理, 如禽流感在高母源抗体水平下, 早期免疫效果常常不理想。 (2) 疫苗抗原与临床野毒抗原性的差异:由于抗原性的差异导致免疫失败或免疫效力下降, 如非典型新城疫的出现。 (3) 疫苗的保存和使用存在问题:保存条件及运输冷链系统, 疫苗的贮存和运输都通过冷链系统维持疫苗的生物学活性。 (4) 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霉菌毒素, 存在免疫抑制性病原体感染, 中等偏强毒力法氏囊活疫苗对新城疫、禽流感免疫的影响等。 (5) 疫苗本身存在问题:原材料的标准化、疫苗的毒力、抗原含量、病毒滴度的稳定性;活疫苗纯净性、稀释液质量、灭活疫苗佐剂问题。

4 如何科学合理用好疫苗

伴随着我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一批规模化养殖集团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健康养殖及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少数集团如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与兽用疫苗企业疫苗质量检验平台相接轨的疫苗质量评价平台。控制动物传染病中的两个环节: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通过我们健康的养殖体系和疫病监测体系来实现的, 提高易感动物的免疫力通过疫苗质量评价体系选择优质疫苗、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评价疫苗免疫效果来实现, 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4.1 控制好引种

动物群体中携带的病毒主要来源一是通过引种引入, 二是在免疫失败后频繁更换活疫苗, 甚至引入多价活疫苗所致。由于动物群体病原携带状况复杂, 并且多病原循环存在, 难以清除, 在疫苗的选择压力下容易出现变异, 疫病防控难度加大。

例如大家比较关注的猪蓝耳病的防控, 从1995年我国报道首例经典蓝耳病临床案例至2007年, 经典蓝耳病和高致病性蓝耳病已经蔓延到我国大部分养猪地区。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蓝耳病疫苗品种繁多, 如经典弱毒株:CH-1R、R98、V2332, 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株:江西株JXA1-R、湖南株:Hu N4-F112、天津TJM-F92。多种疫苗毒株的存在使养殖户出现选择困惑, 常常在一种疫苗免疫失败后立即更换其他疫苗, 造成多种疫苗毒株在一个猪群同时存在现象, 加之引种环节中引入携带不同蓝耳病毒的种猪, 使得蓝耳病防控更加复杂。类似上述情况已经不是单一使用疫苗能够解决问题了。少数养猪企业通过严格的管理及生物安全措施维持着高致病性蓝耳病毒的双阴性, 其防控经验在于以下几点: (1) 控制好传染源:引种环节中加强种猪病原携带监测, 控制病原引入; (2)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措施, 控制进场车辆消毒、人员流动, 胎盘、精液等垂直传; (3) 提高易感动物免疫力:慎重选择疫苗, 在生物安全措施到位, 蓝耳病阴性猪场尽量不使用蓝耳病疫苗。蓝耳病阳性猪场选择安全有效的低毒力活疫苗建立优势疫苗病毒群, 切忌频繁更换疫苗。

4.2 选择好疫苗

在一个区域使用疫苗前必须进行疫病流行状况及动物群体血清学调查, 由于动物传染病多呈现地方流行性, 有条件的规模化养殖场可与疫苗生产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进行深度的病原学和血清学调查, 对于确定适合当地使用的疫苗, 指导中小规模养殖场选择针对性好的疫苗具有指导意义。

疫苗应选择取得兽药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拥有产品生产批准文号的产品, 农业部中国兽药信息网 (www.ivdc.gov.cn) 可以查询。在合法的疫苗产品中选择与所要预防的疾病类型相一致的疫苗。同一种疾病不同的血清型疫苗的保护效果会有差异。通过当地流行病学状况、病原携带状况及血清学检测结果, 我们可以选择与诊断出的疫病相一致的疫苗。

优质的疫苗必须是安全、高效、稳定、均一, 疫苗生产企业应在GMP条件下严格按照产品生产工艺规程及质量标准生产供应优质疫苗, 养殖户可通过以下方式选择安全和免疫效果好的疫苗: (1) 活疫苗选择低毒力、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产品, 慎重使用中等毒力及中等偏强毒力活疫苗, 尽量不使用多价全病毒活疫苗, 避免引入多种同类疫苗病毒。如市场上非法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多价活疫苗的使用使传支的免疫变得更加复杂。 (2) 注意活疫苗的纯净性。《中国兽药典》 (2010版) 对疫苗禽源和非禽源外源病毒的检测均有明确的检测方法和标准, 规范的疫苗生产企业均有严格的疫苗外源病毒检测手段, 有条件的规模化养殖户可通过自检、第三方检测平台或采用编盲样送疫苗生产企业检验的方法对疫苗质量进行监测, 但必须采用农业部公告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方法进行。 (3) 注意疫苗的抗原含量及效价。疫苗出厂均有效力检验方法对抗原含量及效价进行检测, 养殖户可通过上述方法对活疫苗抗原含量、灭活疫苗抗原效价进行监测, 优质疫苗抗原病毒含量及效价应在稳定的区间范围内, 批间波动很小。多联灭活疫苗的每种组分抗原含量均应同于同类单苗。疫苗的使用剂量应采用疫苗生产企业推荐使用剂量, 疫苗生产企业技术服务人员会根据不用区域疫病流行情况及疫苗使用效果数据统计提出该地区建议免疫剂量。 (4) 认真检查疫苗外观。疫苗使用前应对疫苗的外观及物理性状进行检查, 凡过期、物理性状发生变化、变色、收缩、无真空、破乳、有异物、污染的疫苗均不能使用。 (5) 疫苗的冷链运输及保存十分重要。为避免长途运输给疫苗质量造成影响, 疫苗生产企业一般选择当地取得兽药GSP合格证的单位合作, 采用最为快捷的途径供应疫苗, 如果选择非本区域指定销售公司提供的疫苗, 跨省、跨区购置疫苗会因运输路线的延长导致疫苗质量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疫苗免疫效果。

4.3 制订好免疫程序

疫苗生产企业会提供给用户建议免疫程序, 但由于流行病学因素、免疫学因素、具体实施条件、疫苗质量的不同, 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免疫程序。所有的免疫程序均与疫苗质量相关。因此在免疫程序不变的情况下, 疫苗生产企业提供的疫苗也应该是在稳定的抗原含量和效价区间范围内。任何降低抗原含量或盲目提高效价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在确定疫苗免疫程序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根据区域流行病学特点选择需要免疫的疫苗。在对养殖场进行病原调查后, 确定疫病种类、流行起止时间、发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疫苗。如在一个区域内当禽流感 (H9) 感染较为严重时应慎重进行传支活疫苗的免疫, 因为单一禽流感 (H9) 病毒危害性尚不严重, 但早期与传支病毒协同, 后期与大肠杆菌协同就会造成严重的支气管栓塞症状, 使发病率、死亡率迅速上升。在这种情况下, 就应该有重点的选择针对当前流行疫病的疫苗重点防控; (2) 通过母源抗体检测、疫苗免疫后抗体消长测定数据制订免疫程序。注意高母源抗体水平对灭活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 在制订免疫程序时应将种畜禽及后代商品畜禽的免疫程序结合起来通盘考虑, 通过调整种畜禽免疫程序使后代母源抗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这样可合理安排商品代免疫程序, 避免出现免疫空白期。如白羽肉鸡禽流感 (H9) 的免疫, 当1日龄母源抗体高于10以上, 一次免疫在整个饲养周期内均不能够产生有效的抗体保护效价, 应适当调整种禽免疫程序, 当母源抗体降至适宜的滴度, 早期免疫疫苗才能发挥作用; (3) 相同类别疫病活疫苗、灭活疫苗配伍, 或仅有灭活疫苗的免疫程序确定。

根据免疫学免疫应答的基本原理, 以体液免疫应答为例, 初次免疫应答应阴性期较长, 产生抗体水平不高且多为Ig M类抗体, 亲和力较低。再次免疫应答可刺激机体抗体迅速上升并维持较长时间, 并且主要为Ig G, 所以一次免疫能够达到高而持久的抗体水平是不现实的。科学的免疫程序是至少两次免疫, 即用活疫苗首免, 间隔一定时期以后采用灭活疫苗加免, 对于没有活疫苗的疫病如圆环病毒病, 可采用灭活疫苗两次免疫的方法, 免疫间隔时间与疫苗的滴度及佐剂性能相关, 对于大型养殖场, 没有一个拿来就可以用的现成免疫程序, 一定是经过前期流行病学调研和血清学调研, 对不同来源疫苗进行质量评价, 选定合适的疫苗后通过一个完整的免疫周期监测方能确定合适的免疫接种剂量和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一经确定就不要轻易修改, 疫苗一经选定也不宜经常变换。

基础疫苗 篇6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1接种率:2013 年7-12月与2014 年1-6 月乙肝疫苗首针数, 2013年9-12月与2014年1-8月脊髓灰质炎疫苗首针接种数。2儿童家长:对0~6适龄儿童家长320例开展电话调查。其中城市、农村各160 例, 城市配合调查154 例, 农村配合调查160 例, 共314例, 有效率98.13%。

调查方法:1接种率调查:调查2012年7-12月与2013年1-6月、2013年7-12、2014 年1-6 月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儿童数, 2个月后脊髓灰质炎疫苗首针接种儿童数, 以乙肝疫苗为分子, 脊髓灰质炎疫苗为分母, 计算接种率。2乙肝疫苗事件认知态度:通过在济南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随机抽取的0~6 岁适龄儿童监护人联系电话, 根据工作中了解到的相关知识,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电话调查并填写问卷。

统计学分析:用epidata数据库录入, 以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乙肝疫苗首针估算接种率:2012 年7-12 月与2013 年1-6 月城区儿童乙肝疫苗首针估算接种率分别为92.71% 、92.38% (χ2=0.09, P=0.76) , 农村分别为97.82%、96.47% (χ2=0.80, P=0.35) , 估算接种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3 年7-12 月与2014 年1-6 月城区儿童乙肝疫苗首针估算接种率分别为100.97% 、88.61% (χ2=135.42, P=0.00) , 农村分别为96.17%、88.23% (χ2=26.86, P=0.00) , 乙肝疫苗事件前后乙肝疫苗首针估算接种率在城市、农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城市下降14.18% , 农村下降7.94%, 见表1。

乙肝疫苗事件知晓率:有效调查的314 例中, 了解乙肝疫苗事件者288 例, 知晓率91.72%。城市、农村知晓率分别为98.70%、85.00%, 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86, P=0.000 1) , 农村知晓率低于城市, 见表2。

最早获得信息的渠道:获得信息的渠道在城市以网络为主, 其次为电视, 分别占52.60%、31.08%。农村以电视为主, 其次为网络, 分别占52.95% 、35.29%, 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09, P=0.001) , 见表3。

乙肝疫苗事件与乙肝疫苗的关系 (了解事件的家长) :9.03%的儿童家长认为有关, 79.86%表示怀疑, 12.50%认为无关。城市和农村儿童家长认知态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6.97, P=0.000 0) , 见表4。

事件发生前, 儿童家长对乙肝疫苗安全性的认识 (了解事件的家长) :70.14%的儿童家长认为乙肝疫苗安全, 24.31%认为不确定, 5.55%认为不安全, 城市和农村对乙肝疫苗的安全性认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94, P=0.000 0) , 见表5。

事件发生后, 儿童家长对乙肝疫苗安全性的认识 (了解事件的家长) :在乙肝疫苗事件发生后, 只有31.24%的家长认为乙肝疫苗安全, 34.08%的儿童家长对疫苗的安全性不确定, 34.08%认为乙肝疫苗不安全, 农村和城市认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49, P=0.47) , 见表6。

不了解乙肝疫苗事件的家长对乙肝疫苗的安全性认知:不了解乙肝疫苗事件的家长26 例, 认为乙肝疫苗安全的占46.15%, 不确定占53.52%, 无人认为乙肝疫苗不安全。农村和城市认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49, P=0.47) , 见表7。

讨论

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但普及预防接种知识, 消除公众的认知误区, 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传染病发病率降到非常低的时候, 大家感受不到传染病的威胁, 任何负面信息都会极大影响群众对疫苗的接受程度。当今社会, 信息极其灵通,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 知晓率为91.72%的人群了解乙肝疫苗事件。虽然2014年1月3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宣布:最后经调查、诊断, 儿童死亡与疫苗接种无关, 但我市乙肝疫苗接种率在城市和农村均出现明显的下降。在疫苗事件中, 9.03%的人群认为事件肯定与疫苗有关, 这与我市疫苗接种率下降情况基本一致;79.86%的人群持怀疑态度, 只有12.50%的人认为与疫苗无关, 事件发生前后对疫苗安全性的认识发生明显下降, 特别是持怀疑态度的人群, 农村较城市的影响程度更为严重;对该部分人群若不及时干预, 任凭负面信息传播, 将进一步影响乙肝疫苗的接种。

防止再次出现不良事件对儿童家长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是要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管, 在国际就有类似先例:1998年, 英国权威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一篇论文, 称接种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可能引发自闭症。经媒体报道后, 不少家长拒绝为孩子接种该疫苗。6年后, 英国麻腮风疫苗接种率由最高时的92%降至81%。该论文的观点还波及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 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抵制疫苗”运动。使欧洲国家麻疹病例大幅度上升, 2012 年, 英国儿科医师协会经循证和集体讨论, 决定吊销当年发表该论文医师的行医资质, 并撤销其在《柳叶刀》 上发表的论文[2], 最终使不良影响得以消除。另一方面, 要加强日常健康教育, 特别是疫苗预防传染病的重要作用及安全性, 提升儿童家长的信心, 是预防不良影响进一步扩散的关键。通过调查, 农村和城市获取信息的渠道虽有差别, 但均主要是网络和电视, 所以, 除了出现负面信息后及时通过网络和电视发布调查结果外, 日常要充分利用该媒体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摘要:目的:了解2013年乙肝疫苗事件对济南市乙肝疫苗接种率的影响及儿童家长对事件的认知态度。方法:乙肝疫苗接种率的调查方法为查阅常规儿童接种率报表, 家长对事件认知态度的调查方法为电话问卷调查。结果:事件发生前后, 城市乙肝疫苗估算接种率下降14.18%, 农村下降7.49%。城市对乙肝疫苗事件知晓率98.70%, 农村85.00%。在疫苗事件发生前, 70.14%认为疫苗安全, 24.31%不确定是否疫苗安全, 5.55%认为疫苗不安全。事件发生后, 31.24%认为疫苗安全, 34.08%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34.08%认为不安全。结论:受乙肝疫苗事件影响, 乙肝疫苗接种率出现下降趋势, 儿童家长对疫苗安全性的认识受到影响, 要加强儿童家长日常疫苗安全性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乙肝疫苗事件,乙肝疫苗估算接种率,认知态度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乙肝疫苗调查进展媒体通气会文字实录[EB/OL].2014-1-3.

基础疫苗 篇7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O型口蹄疫VP1抗体ELISA (VP1-ELISA) 检测试剂盒 (批号为201012004) , 购自上海优耐特公司;O型口蹄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 (LB-ELISA) 检测试剂盒 (批号为2012070901) , 购自兰州兽医研究所。

1.2 疫苗

随机抽取3家疫苗企业生产的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用A、B、C表示;3家疫苗企业生产的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 用X、Y、Z表示;各组疫苗均在保质期内。

1.3 试验动物

在某种猪场选取本底情况较一致的同一品种、同一批次仔猪120 头, 该种猪场母猪使用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 每年免疫3次, 每次4 mL/头。

2 方法

2.1 试验分组及免疫程序

将120 头仔猪随机分成6 组, 每组20头。按照疫苗说明书进行免疫注射, 28日龄时进行首次免疫, 剂量为1 mL/头;首免后4 周进行二免, 剂量为1 mL/头。

2.2 临床免疫反应的观察

于每次免疫后观察免疫仔猪的临床表现, 包括过敏反应、精神状况、采食量和注射部位炎性反应等。

2.3 血清样品的采集

分别在首免当天和首免后2周、4周 (同时二免) 、8周、12周于前腔静脉采血, 无菌分离血清后-20 ℃保存, 备用。

2.4 抗体的检测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抗体用LB-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 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免疫抗体用 VP1-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 检测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结果判定按照《2012年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农医发[2012]2号) 执行:LB-ELISA抗体效价≥26为免疫合格;VP1结构蛋白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 (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免疫血清稀释25后再进行VP1-ELISA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免疫不良反应观察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后部分猪只采食量下降, 但24 h内恢复正常;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免疫猪只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2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对经LB-ELISA检测的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抗体效价转换为以2为底的对数值后进行统计分析。口蹄疫灭活疫苗A、B、C组平均抗体效价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首免当天A、B、C组母源抗体水平很高, 平均效价均达到8.000 lb以上;受母源抗体影响, 从首免开始平均抗体效价一直呈下降趋势, 同时抗体阳性转阴性的个体不断增多, 在二免后4周 (首免后8周) 时A、B、C组平均抗体效价降到谷底, 即6.000 lb以下, 低于农业部规定水平;此后平均抗体效价开始缓慢上升, 到首免后12周上升到6.000 lb左右。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抗体效价检测结果见表1。

A、B、C各组母源抗体合格率在90%~95%之间;首免后2周抗体合格率在80.00%~82.35%之间;首免后4周 (同时二免) 抗体合格率在72.22%~77.78%之间;首免后8周抗体合格率在57.89%~66.67%之间, 低于农业部规定的70%;首免后12周抗体合格率在70.59%~72.22%之间。3个组的抗体合格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受母源抗体影响, 二免后4周 (首免8周) 之前抗体合格率呈现下降趋势, 二免后4周之后逐渐上升。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统计结果见表2。

3.3 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抗体的VP1-ELISA检测为多板进行, 每个检测板判定“+/-”的临界值不同 (临界值=0.23×每板阳性对照孔平均OD值;样品≥临界值判为阳性, 否则为阴性) , 因此检测样品原始OD值通过下面公式转化为标准化OD值进行统计分析:标准化OD值=原始OD值/临界值。X、Y、Z组首免当天母源抗体均在较高水平, 标准化平均OD值是临界值的5倍左右。3组疫苗基本未受母源抗体影响, 抗体水平从首免后2周开始上升, 经过二免后持续上升, Y、Z组抗体水平直到首免后12周仍然呈上升趋势, X组抗体水平在二免后4周 (首免后8周) 到达顶峰, 之后开始下降, 并且X、Y、Z组的抗体从首免当天到首免后12周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X、Y、Z组抗体标准化平均OD值变化情况见表3。

X组、Y组、Z组的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抗体合格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未受母源抗体影响并且5次检测的抗体合格率均达到农业部规定要求, 首免开始抗体合格率就呈现上升趋势, 在首免后4周达到100%, 并且一直持续到首免后12周。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统计结果见表4。

4 讨论

4.1 免疫不良反应

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核心抗原为人工合成的多肽, 抗原纯度高, 在生产过程中不需要灭活, 不存在异体蛋白, 免疫不良反应较小[8,9]。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为进口佐剂浓缩苗, 抗原纯度提高, 在本试验中不良反应也比较轻微[10]。

4.2 母源抗体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通常认为特异性母源抗体对疫苗的首免影响较大, 对二次加强免疫影响较小。本试验猪场母猪均采用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组二免后4周之前抗体合格率和抗体水平一直呈下降趋势, 二免4周之后才缓慢上升。说明如果首免日龄偏早, 高母源抗体不仅影响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首次免疫效果, 并且影响二次加强免疫的适宜时间和免疫效果。因此, 猪场的免疫程序应根据抗体监测的结果进行合理调整, 才能获得理想的免疫效果。

4.3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与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的免疫效果

此次试验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各组只有首免后8周免疫抗体合格率低于农业部规定;其余各时间点抗体合格率均达到农业部规定。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各组、各时间点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农业部规定, 并且免疫抗体合格率较高。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抗体产生迅速, 始终呈现上升趋势, 抗体效价与合格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而灭活疫苗二免后4周之前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出现此种情况可能是母源抗体的影响。

4.4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与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的配合使用

本试验结果显示, 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抗体水平受到母源抗体影响较大, 而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基本未受到影响, 出现此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母源抗体对同类型疫苗效果影响比不同类型疫苗要大一些。因此, 在母源抗体较高的规模场, 建议配合使用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和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 (母猪和仔猪使用不同类型的疫苗) , 从而有效降低母源抗体干扰问题。

4.5 兽医实验室监测对规模场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试验参照该场的免疫程序进行, 检测结果表明该场存在口蹄疫首免时特异性母源抗体偏高、口蹄疫疫苗使用不合理等问题, 通过此次试验为该场免疫程序的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持。 实验室监测可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规模场的疫病情况和免疫状况, 为合理制订免疫程序、提高疫病防控效果提供技术支持。因此, 动物疫病疫控机构和规模场应加大动物疫病血清学和病原学的监测工作, 做到科学管理、有效防控疫病。

参考文献

[1]张康.口蹄疫的防控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 2011, 9 (1) :24-25.

[2]杨兆林, 戴剑锐, 蒋新鸿.浅谈猪口蹄疫的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 2011 (2) :105.

[3]BARBARA E S, JEFFERY J Z, SYLVIE D A.猪病学[M].9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

[4]赵建辉, 刘晓志.口蹄疫新型疫苗研究进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9) :85-86.

[5]杜进鑫, 王永录.口蹄疫新型疫苗及其免疫特性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 2009, 20 (2) :295-298.

[6]赵朝美, 聂文军, 张玲琴.不同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及检测[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 28 (3) :109-110.

[7]曹轶梅, 卢曾军, 田飞鹏, 等.口蹄疫新型疫苗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 2009, 36 (11) :1750-1757.

[8]李婷婷, 王君伟.口蹄疫合成肽疫苗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 2012, 33 (4) :76-79.

[9]张琳.口蹄疫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 2011, 47 (6) :56-58.

基础疫苗 篇8

1 全病毒灭活疫苗

全病毒灭活苗一般是用甲醛灭活禽流感病毒鸡胚增殖的尿囊液, 辅以佐剂制成的油乳剂疫苗, 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疫苗。该疫苗安全性好, 抗原成分齐全, 免疫原性强, 不会出现毒力返强和变异的危险, 能够经受同种亚型AIV的攻击, 给免疫鸡群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1995年1月, 墨西哥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HPAI, 3年时间里政府使用油乳剂禽流感灭活疫苗对8亿多羽禽进行预防接种, 最终控制了禽流感的爆发。目前, 我国采用预防为主的策略防制禽流感发生, 主要使用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H9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H5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载体活疫苗和H5/H9二价禽流感灭活疫苗4种疫苗免疫, 并且疫苗生产企业是由农业部正式批准的定点生产企业。兽用禽流感灭活油佐剂疫苗首次免疫接种后, 机体常常在10~15 d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 产生抗体速度较慢, 短时间紧急接种的效果不会太好。接种油佐剂疫苗后, 家禽的机体常常会有局部肉芽肿和无菌性囊肿, 影响其酮体的品质, 即使接种人用铝佐剂疫苗, 也会产生炎症, 引起局部刺激症状和副反应。而使用纳米氢氧化铝辅佐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疫苗免疫, 可以提前刺激动物产生有效保护抗体, 且对生产机体的产生较小副反应, 应用前景广阔。

2 重组活载体疫苗

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来分离血凝素基因 (H5、H7、H9) , 并把它们插入另外的载体病毒, 如痘病毒、痘苗病毒、杆状病毒和反转录病毒、构建表达HA的重组病毒, 此病毒可在体内复制表达HA蛋白, 从而诱导机体产生针对AIV的免疫保护力。同灭活苗相比, 携带HA基因的重组活载体疫苗不仅可提供相当的保护效果, 而且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用量少、成本大大降低, 免疫保护持续时间长;经翅膀刺种, 可有效预防H5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和鸡痘, 具有“一针多防”的效果;免疫后, 不影响鸡肉品质, 尤其适合于肉鸡的预防接种;不影响AIV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优点;但病毒载体的安全性和靶向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Swayne等发现, 构建的H5亚型HA的鸡痘病毒重组活载体疫苗, 可保护鸡体免受H5N2亚型的攻击, 但是如果鸡体已接受过鸡痘病毒的免疫接种, 则该重组活载体疫苗免疫效力只能持续较短的时间。其表明, 对于接种过鸡痘疫苗、感染过鸡痘病毒或进行过该疫苗的初次接种的鸡群, 机体会存在抗载体反应, 因而使载体的保护期变短, 这就使重组活载体疫苗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3 结语

近年来, 禽流感已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防控工作也越来越复杂。虽然禽流感疫苗种类已逐渐增多, 但是研制出一种安全、高效、生产成本低的疫苗仍然是该疫苗研制的发展方向, 特别是应对疫苗辅助物如保护剂、稳定剂、佐剂及其他免疫辅助物等方面均应进行深入研究, 可望大幅度改善常规疫苗的免疫效力和安全性。

摘要:禽流感 (Avian Influenza, AI) 是A型一种禽类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接种疫苗仍然是当前防控本病的最有效手段。由于禽流感病毒血清型众多, 变异性强, 给疫苗的研制带来极大的困难, 本文将对全病毒灭活疫苗和重组活载体疫苗全球热点疫苗的研制和应用进行综述, 旨在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张秀美.禽流感的流行特点和综合防制.山东家禽, 2002 (02) :8-9.

[2]王传强, 马保臣, 秦卓明, 等.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家禽科学, 2006 (07) :46-48.

[3]徐爱平, 秦卓明.纳米氢氧化铝吸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其对肉鸡抗体效价的影响.中国兽医学报, 2012, (02) :189-195.

[4]李明义, 范根成, 杜元钊, 等.禽流感 (H5、H9亚型) 二价油乳剂灭活苗实验研究.中国动物检疫, 2005, 22 (04) :25-27.

[5]BEARD C.W, SCHNITZLEIM W M, TRIPATHY D N.protection of chickens against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H5N2) by recombinant fowl pox viruses.Avian Dis, 1991.35:356-359.

[6]CHAMBELLS T, KAWAOKA Y, WEBSTER R G.Protection of chickens from lethal influenza infection by Vaccinia expressed hemagglutinin[J].Virology, 1988, 167:414-421.

[7]毛娅卿, 王嘉, 王哲, 等.应用于受用疫苗研发的病毒载体研究进展.中国兽药杂志, 2013, 47 (02) :61-6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基础疫苗】相关文章:

疫苗过敏05-12

口服疫苗06-11

疫苗产业07-06

疫苗论文题目05-01

疫苗采购制度05-02

疫苗领发登记制度05-26

疫苗相关论文题目05-05

接种疫苗流程范文05-28

接种疫苗指南范文05-28

麻疹疫苗接种范文05-30

上一篇:中日发展下一篇:职业化员工心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