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插管

2024-08-27

全麻插管(精选八篇)

全麻插管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例, 女6例, 均为术前神清的非神经外科患者, 年龄37~60岁4例, 61~89岁5例。

1.2 麻醉方法

本组9例都为全麻气管插管, 手术结束前15~30min停麻醉药, 手术期间监测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心电图、尿量、出血量等, 手术历时2~4h。

2 全麻气管插管术后清醒延迟的原因

(1) 老年患者全麻药相对过量5例; (2) 严重失血低血压2例; (3) 麻醉后体温过低1例; (4) 酸中毒并电解质紊乱1例。

3 护理措施

3.1 监测生命体征, 加强病情观察, 及时做好记录。监测生命征, 氧饱和度, 肌张力恢复情况, 自主呼吸恢复情况。针对不同清醒延迟的原因, 有观察的重点。如体温过低者重点观察体温情况;酸中毒者重点观察血气分析, 电解质紊乱者重点观察电解质检测结果等。及时准确做好记录, 提供可靠的病情资料及自我保护资料。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给氧有效。全身麻醉后患者可出现清醒延迟;吞咽反射微弱, 为了防止呕吐引起窒息, 全麻后患者取侧卧或去枕平卧, 头侧向一侧, 有呕吐物及时吸出;全麻患者清醒前颌关节、肌肉松弛, 舌根易后坠, 堵塞咽喉气道, 出现鼾声时, 可托起下颌或应用鼻咽通气导管。出现尖锐的喉鸣声提示发生喉痉挛, 应及时抢救, 去除诱因, 充分加压给氧。

3.3 保证静脉输液通畅, 遵医嘱用药,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随时观注静脉输液通畅情况, 以便及时遵医嘱给药, 给药后观察效果及不良反应, 根据患者的血压及医嘱调整输液速度。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杜绝差错及意外发生。

3.4 针对清醒延迟的原因, 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3.4.1 老年人因体质差、肝肾功能障碍等导致全麻药代谢率下降、血浆半衰期延长, 苏醒延迟可能是麻醉药物相对过量引起。对存在高龄、恶病质, 尤其肝、肾功能不全等使药物代谢缓慢原因的病例, 应酌情使用麻醉药, 遵医嘱用药时剂量一定要准确。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 据医嘱用药及掌控好输液速度。老年人皮肤薄, 组织疏松, 手术时间长, 加强皮肤护理, 注意保暖。老年人一般牙齿易松动, 插管前及拔管后都要认真检查。

3.4.2 对严重失血低血压的患者, 输液通畅及速度至关重要, 据医嘱合理选用液体种类及是否输血。用升压药时掌握好剂量、速度、用药后血压恢复情况。此类患者大脑及重要脏器处于缺血缺氧状态, 要注意保护其功能。

3.4.3 麻醉后体温过低者, 注意保暖。通过空调提高室温至24~26℃, 四肢用毛巾或布类包裹, 减少散热。术毕撤去切口周围潮湿布类, 包扎好切口, 整理好衣裤后盖保暖性好的被服。输入液体可适当加温后再输入。每15~30min测体温及触摸肢端温度。必要时用电热毯或热水袋来复温。

3.4.4 酸中毒并电解质紊乱, 据血气分析、电解质监测结果及医嘱用药, 掌握碱性药、电解质及拮抗剂的药理作用、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使用时严格查对并在输注瓶上做好醒目标志及特殊要求。

3.5 拔管前后的护理

掌握拔管的适应证, 拔管前患者会躁动, 注意各管路固定及通畅情况, 防止拔脱, 注意适当约束患者, 以防损伤。吸尽插管内痰液。拔管后保持呼吸道通畅, 观察氧饱和度情况, 及时发现并发症并及时配合麻醉师处理。

3.6 做好心理护理, 患者清醒拔管前, 告知手术已做好, 不用着急, 管子拔了就好受了。拔管后及时清除面部污秽, 告知咽喉部会有不适感, 尽力深呼吸, 有痰可吞下。

3.7 患者清醒, 生命征平稳, 备齐病历、X线片、标本、简易呼吸气囊等物品, 妥善固定好各种管路, 送患者至病房, 和病房护士做好交接, 强调注意事项, 并签名。

4 结果

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结束前15~30min停麻醉药, 通过恰当处理和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9例患者都清醒, 无并发症及意外发生。

5 讨论

有的患者虽然顺利过了手术关, 但全麻气管插管术后不能及时清醒, 发生清醒延迟甚至死亡。全麻后患者能否及时苏醒是判断麻醉质量的标志之一, 也是手术室管理重点之一。做好术前准备, 术前加强麻醉医师会诊制度, 仔细询问病史, 以免遗漏, 而引发不良后果;加强术中麻醉管理,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及时处理并发症;术后发生苏醒延迟时, 应尽快作多项检查, 以及时查明原因和确诊, 并予正确处理后手术患者多能苏醒。手术室护士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 对病情变化及发展有预见性, 而且对各个易忽视环节做好防控, 及时观察病情变化, 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积极配合麻醉师处理各种危急情况, 才能更好保证手术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蒋建渝.临床麻醉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634-636.

[2]汪小敏.最新医院手术室临床护理细节操作要点与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及护士长工作必备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89-190.

全麻插管 篇2

一般资料:115例患儿,男80例,女35例,年龄4~12岁,体重8~49kg,ASAⅠ~Ⅱ级,手术有阑尾炎、嵌顿疝、肠系膜囊肿等。所有患儿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02mg/kg,苯巴比妥钠2~5mg/kg。

麻醉方法:所有患儿采用静脉全麻,麻醉诱导用药,氯安酮1~2mg/kg,力月西0.2mg/kg,丙泊酚5~10mg/(kg·小时),静脉输注,并追加维库溴安0.3mg/kg。术中所有患儿全程控制呼吸,潮气量(VT)10~15ml/kg,呼吸频率(RR)14~24次/分,呼吸比(1:E)为1∶[KG-*2]1.5,并根据血氧及呼气末二氧化碳结果,适时调整通气量,并且维持PETCO2在4.65~5.32kPa。在满足手术野充分暴露的情况下,起伏压力越小,对患儿呼吸循环影响越小。

结果

所有患儿麻醉诱导期呼吸循环相对平稳,麻醉期间均行机械通气。VT、MV、气道压适时调整,均维持在正常范围。患儿二氧化碳气腹后5分钟。PO2、SaO2、SPO2均下降,PaCO2、MA、pH均上升,放气后5分钟上述所有参数基本恢复气腹前水平,遇有分泌物多者,可用氟美松2.5~5mg,术中清理呼吸道,术毕待患儿完全清醒后拔管。全部患儿在手术结束后,均能如期苏醒,并顺利拔出气管导管。

讨论

小儿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已成为当今腹部外科的重要发展方向。由于小儿腹腔容量小、腹腔吸收CO2快,以及對缺氧的耐受性差,因此小儿腹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有一定难度。

气腹对循环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高碳酸血症和腹内压的增加,并与患儿的体重、手术时间、注药速度、注气容量、年龄和心血管状态有关。气腹使膈肌移向头侧,减少肺容量,降低肺顺应性,增加气道阻力,气道内压升高,膈肌运动受限。

我们体会:①麻醉前做好充分准备,如补充血容量,预防呼吸道感染。②采用麻醉性镇痛药和肌松药,并辅以丙泊酚复合全麻,使用肌松药便于控制呼吸,保证足够的通气量,使气腹所致的高腹内压相应下降,增加腹腔容量。应在手术早期严格控制芬太尼用量,以免苏醒延迟。丙泊酚起效快苏醒快,适用于麻醉维持。③使用较低的气腹压既能满足手术操作需要,又能维持最低的气道压及合理的通气为宜,才能避免高气道压对气道的不利影响。④保证CO2排出,麻醉期间控制呼吸,轻度过度通气以抵消气腹对呼吸动力和通气的影响。⑤重点监测:呼气末CO2、SPO2、体重、术中呼气末CO2与PaCO2。

全麻插管 篇3

例1, 男, 64岁, 气管插管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术, 患者气道困难评Ⅰ级, ID7.5#单腔导管。患者术后即出现声嘶、声音低沉症状, 术后第2天给予庆大霉素、糜蛋白酶、地塞米松超声雾化治疗, 症状未缓解, 术后第16天耳鼻喉科检查发现左杓状软骨脱位, 表麻下间接喉镜下行左杓状软骨拔动复位, 复位后声嘶好转, 出院时已近痊愈。

例2, 女, 56岁, 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胆总管、肝内胆管切开取石术+胆总管空肠吻合术+T管引流术, 患者气道困难评Ⅰ级, ID7.0#单腔导管。患者术后即出现声嘶、声音低沉症状, 术后第3天给予庆大霉素、糜蛋白酶、地塞米松超声雾化治疗, 症状未缓解, 术后第6天耳鼻喉科检查发现左杓状软骨脱位, 表麻下间接喉镜下行左杓状软骨拔动复位, 术后第16天患者仍有声嘶、呛咳, 表麻下直接喉镜下再次左杓状软骨拔动复位, 复位后呛咳消失、声嘶好转, 出院时已近痊愈。

例3, 男, 61岁, 双腔支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左下肺癌根治术, 患者气道困难评Ⅱ级, 37F双腔导管。患者术后即出现声嘶症状, 术后第1天给予庆大霉素、糜蛋白酶、地塞米松超声雾化治疗, 症状未缓解, 术后第9天耳鼻喉科检查发现左杓状软骨脱位, 表麻下间接喉镜下行左杓状软骨拔动复位, 复位后声嘶好转, 出院时已近痊愈。

2 讨论

环杓关节运动受损 (杓状软骨脱位) 引起的声嘶及声带韧带固定不动是气管内插管引起的合并症[1], 临床表现为声嘶、咽下困难、喉痛、饮水呛咳、甚至失声。此3例患者均为左杓状软骨脱位, 术后即出现声嘶症状, 未引起重视, 超声雾化治疗无效后, 经耳鼻喉科明确诊断并行左杓状软骨拔动复位术, 复位效果满意。

杓状软骨脱位以左侧脱位多见, 与气管插管时麻醉医师左手持镜, 气管导管右侧口角插入, 导管前端翘起部分施力于左侧环杓关节所致[2]。杓状软骨脱位属于较少见的气管插管并发症, 赵冬生等报道发生率0.088%[3], 周峰等报道0.059%[4], 术后因切口疼痛、留置胃管等原因患者不愿意大声说话, 早期症状不典型, 未引起医护人员重视或误诊为“咽炎、喉炎”等, 超声雾化治疗无效后经耳鼻喉科明确诊断, 例1术后第16天、例2术后第6天、例3术后第9天才明确诊断即属于此情形。3例患者1次复位成功2例, 2次复位成功1例, 低于文献报道 (一般均需经2~3次) [5]。

杓状软骨脱位多发生于气管插管困难者, 但亦可发生于气管插管顺利的患者[6], 亦有报道留置胃管致环杓关节脱位[7]。主要原因在于麻醉喉镜过深插入或过度上提致杓状软骨脱位, 或是反复盲探插管可能导致杓状软骨脱位;对于气管插管术后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声嘶、喉痛、呛咳等症状, 应警惕发生杓状软骨脱位,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则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屠伟峰.麻醉相关并发症处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763-764.

[2]王彬全.耳鼻咽喉头颈应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3-74.

[3]赵冬生, 黄海斌, 段吉安, 等.全麻气管内插管致杓状软骨脱位临床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9, 17 (6) :597.

[4]周峰, 刘洁, 杨海涛, 等.气管插管术后并发症杓状软骨关节脱位的临床回顾总结[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9 (3) :252-254.

[5]罗爱林, 周碧云, 刘凌云, 等.环杓关节脱位与气管插管术[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9 (2) :114-115.

[6]郭向阳, 罗爱伦, 任洪智, 等.气管插管并发杓状软骨脱位五例[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7, 17:697-698.

全麻插管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需进行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60例, ASA分级Ⅰ~Ⅲ级, 男40例, 女20例, 年龄20~70岁, 体质量45~80kg, 术前心、肺、肝、肾功能均正常, 无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病史, 术前未服用对肌松剂有影响的药物。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2组均排除颈椎活动受限, 张口度<3cm, 颈后仰<80度等影响气管插管的因素。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入室前30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 连续监测心电图 (HCG) 、血压 (BP) 、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 O2) 。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2mg/kg、芬太尼4μg/kg, 继之治疗组用罗库溴胺0.6mg/kg、对照组用琥珀胆碱2mg/kg快速推注, 90s后行气管插管。插管中对声门暴露、声带活动、呛咳、肢体活动、咬肌或颈部肌肉紧张等进行统计分析。插管后行机械通气, 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罗库溴胺、间断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

1.3 声门暴露分级

Ⅰ级:声门暴露满意;Ⅱ级:声门部分显露;Ⅲ级:仅见会厌;Ⅳ级:会厌看不见。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插管时, 2组患者声门暴露均充分, 无声带活动, 能提供良好的插管条件, 顺利完成插管。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琥珀胆碱作为去极化肌松药, 具有起效快, 作用迅速完善和时效短的优点, 是常用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用药, 但琥珀胆碱不良反应多。琥珀胆碱可以使细胞外液K+浓度突然升高, 不适合大面积烧伤、挤压伤和严重感染的患者。另外, 琥珀胆碱还有肌痛、肌束颤动、眼内压和胃内压升高等不良反应[1]。

罗库溴胺具有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优点, 不释放组胺、对心血管影响小、几乎无不良反应[2]。其特点是起效快, 静脉注射2~3倍ED95量罗库溴胺90s后即可提供气管插管的肌松条件。因此, 罗库溴胺是目前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肌松剂的良好选择。尤其适用于琥珀胆碱禁用时做气管插管。

摘要:目的 观察罗库溴胺和琥珀胆碱用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的肌松效果。方法 选择60例需进行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均以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做全麻诱导后, 治疗组用罗库溴胺0.6mg/kg, 对照组用琥珀胆碱2mg/kg快速静脉推注, 90s后行气管插管。观察术前气道评估、声门暴露分级及气管插管条件。结果 2组术前气道评估、声门暴露分级及气管插管条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罗库溴胺是目前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肌松剂的良好选择。

关键词:气管插管,罗库溴胺,琥珀胆碱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 等.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67-586.

全麻插管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体重45~75 kg,男31例,女29例。所有病例既往无心、肺疾患,无麻醉手术史,无精神病及药物依赖史。其中腹部手术34例,开胸手术12例,骨科手术14例,随机分为心理学疏导组(X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文化程度、职业分布、疾病种类间比较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2.1心理疏导方法

对X组患者采取个体化心理疏导,具体如下。(1)在手术前一天进行麻醉前访视,先查阅病历,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包括: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过敏史及患者的职业、家庭、民族习惯和个人宗教信仰等。入院后基本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ECG、胸片等。首先向患者作自我介绍,消除陌生感,取得患者信任,向患者提供有关手术、麻醉及术后恢复的信息。(2)强烈暗示麻醉的可逆性及安全性,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3)麻醉诱导前,告诉患者麻醉方式及麻醉恢复期出现的一些不适反应和应对方法,教会患者配合面罩吸氧,指出拔管前后应平稳呼吸,配合医生的处理。提高患者对手术及麻醉的应激能力。(4)告知患者自己会一直陪伴其身边,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思想负担,消除恐惧、焦虑、孤独心理,D组患者仅做常规麻醉前访视。

1.2.2麻醉方法

带套管针入室后给予咪唑安定0.05~0.1 mg/kg、芬太尼2~4μg/kg、丙泊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完成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机械通气,术中静脉注入芬太尼3μg/(kg·h)、维库溴铵60~70μg/(kg·h),泵注丙泊酚2~4 mg/(kg·h),吸入异氟醚1~3 MAC维持麻醉。手术中保持循环平稳,术毕前15 min停吸入异氟醚,开启静脉自控镇痛泵,术毕前5 min停丙泊酚。清醒拔除气管导管

1.3 观察指标

入室后接监护仪监测HR,SPO2,INBP,PET-CO2,入手术室时、诱导时、拔管时、拔管后10 min各时间点HR,SBP,DBP数值;麻醉苏醒时间,镇静深度,躁动发生率及程度。本组苏醒期时间为: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镇静深度评估(改良的OAA/S评分法,包括四个方面:患者反应,语言表达,面部表情和眼睛,清醒为1分,镇静最深时为5分)。躁动定义为:意识模糊、定向障碍,不听从医生指令,不自主的运动。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及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手术均未输血,两组患者基础值,术毕拔管后10 min血压,心率差异无显著意义。但疏导组入手术室时、诱导时、拔管时各时段HR,SBP,DBP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2。X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缩短,镇静评分值低术毕躁动发生率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明确提出心理因素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转归具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干预在医学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得到肯定。手术麻醉是一种有创治疗手段,其风险高低,创伤大小,术后治疗效果对患者都难以预知和无法控制的。于是患者会出现恐惧、焦虑、紧张、担忧等各种心理应激反应。个别者对医学治疗采取不合作态度,极端者出现轻生念头。这些负性心理反应在患者进入手术室麻醉诱导前尤为明显。

注:与D组比较,*P<0.05;与基础值比较,△P<0.05

注:与D组比较,*P<0.05

这一系列的心理反应临床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和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为主要特点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1]。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患者的肾上腺激素和去甲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痛阈降低等一系列生理反应,将直接影响到麻醉手术的进行及术后的治疗效果。如有时因患者紧张引起血压过高或心律失常导致手术无法进行。或需术中增加全麻药剂量,抑制应激反应,术后苏醒延迟,术毕躁动,术后自我感觉不良甚至心理障碍。故在麻醉手术前实施心理疏导就尤显重要,措施如下:(1)术前签字制度保障了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但签字同意者承担着决策的风险和程度不同的心理压力。这是因为而紧急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越强,所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就越厉害,造成的生理紊乱就越严重。如遇危重患者,最好向家属单独交代,做好保护性工作。但在履行这一义务时,还应多一些人文关怀,讲究沟通的技巧和艺术。(2)加强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能够在精神上给患者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支持,以热情关怀的态度,真诚关注的表情,亲切和蔼的言语,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使其心态趋于平和。(3)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帮助患者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病情建立较为健康的看法和态度,使患者在对疾病的了解中自然的减轻心理压力,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4)解释疾病的转归,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增加负性事件的可预料性,减轻焦虑。(5)通过效果良好的类似病例现身说教,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6)术前运用放松训练减轻焦虑,创造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稳态,积极主动配合麻醉和手术。有研究证明,术前进行心理学治疗,可减少镇痛、镇静药物的应用,增强自身免疫力,强化镇痛[2,3]。本研究显示,经过心理疏导的患者,患者术前镇定,心率血压更加稳定,麻醉中生命体征平稳,全身麻醉用药量相对较少。术毕苏醒更快,能配合医生气管拔管,躁动发生率低,患者自我感觉舒适,术后情绪稳定,精神状态良好,能更好的进行康复治疗。

通过本试验,笔者的体会到术前对患者施行心理学疏导,简单易行,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对手术麻醉的恐惧心理,提高痛阈,大大减少镇静止痛药和麻醉药的用量。术毕苏醒时间缩短,清醒合作,躁动的发生率低,患者精神松弛,无不良记忆,满意程度高。提高了麻醉的质量与安全,促进患者身心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191.

[2]郭安梅,董希伟,朱迎梅,等.术前手术患者对麻醉认识及需求的调查.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4:306.

全麻插管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进行气管插管全麻术的1 325例患者, 年龄6~70岁, 平均年龄 (44.5±2.9) 岁, ASA分级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所选患者均无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红斑狼疮疾病。

1.2 方法

按照是否感染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感染组, 把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设定为6种, 分别为经鼻途径插管、拔管延迟>3h、插管不熟练、盲探插管、拔管指征不完全以及插管过深等, 深入分析各有关因素。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0软件对各相关因子比值、校正比值比的95%置信区间 (CI) 以及群归因危险度进行计算,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1 325例调查对象共有75例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感染率5.7%, 两组患者插管不熟练、拔管延迟>3 h、拔管指征不完全以及插管过深,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盲探插管以及经口腔插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作为一种全身麻醉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术在临床中已获得广泛应用, 而由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引发的下呼吸道感染已占术后感染的59.52%。很多因素都会对气管插管造成隐患, 如患者的年龄、体质、糖尿病等合并症、意识障碍、长期卧床同时兼发脑外伤与昏迷, 导致患者局部或全身性免疫力低下, 降低抗感染能力, 极易引发下呼吸道感染[1]。

本研究比较分析对照组以及感染组的实际状况可知, 插管过深、拔管指征不完全、拔管延迟>3 h以及插管不熟练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因口腔内存在很多细菌, 在插管过程中, 导管易将口腔细菌直接带入下呼吸道;在全麻过程中, 贲门括约肌会出现松弛现象, 而胃内容物会随体位的改变发生反流, 消化道内的细菌进入咽部, 然后由导管周围带入下呼吸道, 假如在拔管指征不充分时就进行拔管, 胃内容物极易造成其发生感染。术后机体的抵抗能力降, 同时由于气管插管以及机械通气的影响, 正常呼吸道功能易被忽视, 而且呼吸道黏膜会遭受气囊与气管插管的压迫, 气管出现水肿, 而严重破坏其完整性[2]。操作不够熟练, 将会损伤气道上皮, 从而出现炎性反应, 气道出现过多的分泌物, 而由于机械通气, 会造成呼吸道无法充分发生湿化, 因为全麻与黏膜干燥的影响作用会大大削弱咳嗽反射, 从而制约分泌物的正常排出, 致使下呼吸道易于遭到细菌侵袭。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因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现象, 应采取加强患者术前口腔护理, 给予科学的术前指导;对麻醉医师给予定期培训, 实施规范的气管插管操作和无菌操作以及加强患者的术后护理等措施[3]。通过科学地预防以减少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 降低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概率。

总之, 术后拔管指征不完全与拔管延迟、插管不当等都是引起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关键因素, 临床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红, 陈永浩.气管插管全麻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9 (10) :90-91.

[2]刘风芹.手术室医院感染麻醉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4 (12) :19-20.

全麻插管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行气管插管全麻术临床患者, 共抽取105例, 其中包括男69例, 女36例, 年龄8-83岁, 平均 (47.8±6.9) 岁。105例患者的手术范围包括有:普外、骨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以及五官科。其中包括儿童18例, 成人87例。

1.2 方法

将抽取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 针对导致患者复苏期发生躁动的相关因素展开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性别

经统计发现, 年龄在8~15岁儿童有18例, 发生躁动者有15例, 发生率为83.33%;16~30岁者有49例, 发生躁动者28例, 发生率为57.14%;31-83岁者有38例, 发生躁动者27例, 发生率为71.05%。显然儿童与年轻人躁动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并且, 经过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发现, 69例男性患者中发生躁动者54例, 发生率为78.26%, 36例女性中发生躁动者21例, 发生率为58.33%, 显然男性发生率多于女性。

2.2 心理因素

本次研究中在发生躁动的75例患者中由于心理压力过大、术前过度紧张而发生躁动者有35例, 其中以女性最为常见。

2.3 术中不良刺激

经统计发现, 因伤口疼痛而发生躁动者20例, 占26.67%;低氧血症者20例, 占26.67%;尿潴留及膀胱膨胀者5例, 占6.67%;尿管刺激者25例, 占33.33%;由麻醉药物引起者5例, 占6.67%。详见表1。

2.4 手术部位及方式

本次研究中发生躁动的75例患者中行上腹部手术者29例, 胸外科手术20例, 普通外科者11例, 泌尿外科者8例, 五官科者7例。显然, 上腹部手术以及胸外科手术患者躁动的发生率较高, 经分析发现, 可能是由于呼吸运动会对伤口发生牵扯而导致剧烈疼痛, 导致患者在苏醒过程中患者无法忍受, 而对其他部位的手术发生躁动的概率相对较低。

2.5 约束方式不当

对于全麻患者在术后苏醒过程中, 应对其四肢进行约束, 而若是约束不当, 便经常会造成躁动现象的发生, 尤其是对于肥胖或者是阻塞性通气障碍的患者, 由于对半卧位的姿势比较习惯, 若是保持其平卧位, 并且对其四肢进行约束固定, 患者的活动受到限制便会导致躁动现象的发生。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在全麻药物停用后患者在短时间内便可以唤醒, 然存在部分患者会发生嗜睡到极度定向障碍、意识模糊、躁动不安等一些脑功能障碍现象, 尽管躁动不安为短暂性现象, 然会导致手术部位出血、手术切口裂开、气管导管以及各种引流管脱落发生、坠床、窒息、骨折以及软组织损伤等诸多意外伤害的发生,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会对手术效果产生极大影响, 有时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所以应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护理予以加强[2]。

本次研究中对患者发生躁动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 发现由于术中不良刺激等诸多因素所导致的躁动发生率较高, 主要包括有: (1) 伤口疼痛。本次研究中的105例患者中有20例因伤口疼痛而发生躁动, 主要表现为患者想要坐起来, 大喊大叫, 身体扭动, 手伸向疼痛部位等, 其中有7例患者发生突然极度躁动, 对监测生命体征的导朕线予以挣脱, 需要3名护理人员联合方可按住。在给予其适当的止痛药物后, 症状好转。 (2) 低氧血症。本组有20例患者因低氧血症而发生躁动, 都是在气管插管拔管后发生, 症状为血氧下降低于90%, 患者处于迷蒙状躁动, 其心率以及呼吸会增快, 其中有7例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导致术后发生通气不足, 在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 将口中分泌物吐出后低氧血症得到有效的纠正[3]。 (3) 尿潴留、膀胱膨胀。本组有5例患者因发生尿潴留以及膀胱膨胀而导致躁动发生, 5例患者均为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 由于术前没有留置导尿管, 并且手术时间较长, 输液的速度相对较快, 术后患者会出现膀胱区隆起, 躁动不安, 轻轻按摩膀胱区没有尿液流出, 针对该现象给予患者一次性导尿管经尿道将尿液引出, 患者病情好转[4]。 (4) 尿管刺激:本组有25例患者因尿管刺激而发生躁动, 且绝大多数为男性, 术前患者没有留置尿管, 在全麻后在患者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将尿管予以安置, 患者在术后麻醉恢复期间, 意识还没有完全的清醒, 无法用意志对自已的行为进行控制, 会出现躁动不安的现象, 绝大多数的患者会表现为要下床小便或者是大声叫喊憋尿。 (5) 麻醉药物。本组有5例患者因术中全麻方式为吸入麻醉, 静脉镇痛药用量相对较小并且手术结束前没有给予适当的镇痛药, 而导致患者在麻醉恢复期出现躁动不配合的现象, 遵医嘱给予患者20~30mg丙泊酚静脉注射, 在用药后患者便能够安静入睡, 等到意识完全清醒后, 患者没有再次发生躁动。经分析得知, 可能是因为吸入麻醉药止痛效果持续时间短, 患者麻醉恢复期意识还么有完全的恢复, 从而导致疼痛感觉已经基本的恢复, 患者无法有意识地对自已的行为进行控制, 从而表现出躁动[5]。

总之, 针对气管插管全麻术复苏期患者而言应在术后对其生命体征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密切的观察, 随时监测躁动的发生, 并采取对症处理, 保证患者能够安全度过复苏期

参考文献

[1]谭明韬, 徐美燕, 焦莲萍.术前心理干预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15 (10) :1934-1935.

[2]郭爱芳, 赵玉荣.全麻患者术后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0 (21) :161-162.

[3]张雪红, 夏燕飞.全麻患者苏醒期严重瞻望的处理与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3 (24) :3343-3344.

[4]李辉, 肖彩霞, 王秋红.拔除术后留置导尿管排尿困难原因及措施[J].实用护理杂志, 2009, 19 (17) :336-337.

全麻插管 篇8

注:与麻醉前比较,*P<0.05;与诱导时比较;#P<0.05与置喉罩或插管时比较;+P<0.05;与手术30分钟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ASAI~Ⅱ级,年龄最小30岁,最大55岁,平均年龄36.5岁,入选患者均无严重心肺疾患,均系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例。无咽喉肿痛、气道梗阻、张口度受限、肺顺应性过低等喉罩应用禁忌症。男性45例,女性35例。随机分为喉罩组(治疗组),气管插管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1.2 麻醉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常规禁饮、禁食,入手术室前肌注阿托品0.5mg,入室后均开放静脉通道,监测HR、MAP、Sp O2、ECG。两组均用2%利多卡因喷雾,进行充分咽喉部表面麻醉,依次静注咪唑安定3mg、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mg/kg、丙泊酚1~2mg/kg诱导。面罩吸氧,肌松满意后治疗组置入喉罩,对照组行气管内插管,接麻醉呼吸机。两组患者术中均采用丙泊酚加瑞芬太尼靶控泵输注维持麻醉,维库溴铵间断静注维持肌松。

1.3 观察指标

于麻醉前、诱导时、置喉罩或插管时、手术30min、拔喉罩或拔管时分别进行HR、MAP的监测并记录。观察两组术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同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对计量指标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对所有数据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HR和MAP变化

经过观察,术中治疗组各时点HR和MA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插管时、拔管时较麻醉前、诱导时及治疗组置喉罩时、拔喉罩时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手术30分钟对照组较置喉罩或插管时HR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拔喉罩或拔管时较手术30min时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 术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

经过对比分析,治疗组的术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2.3 并发症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气道梗阻、喉痉挛、声嘶、低氧血症、反流误吸、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在喉罩组,漏气、咽痛例数明显高于气管插管组,但术中呛咳和苏醒期躁动发生例数在气管插管组高于喉罩组。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二氧化碳气腹易导致二氧化碳吸收入血,引起循环与呼吸的紊乱,而且腹腔镜手术的麻醉要求较高,多年来一直在麻醉与围术期气道管理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面罩维持气道通畅效果不够满意,束缚了麻醉医生的双手,气管导管置入不够简便,麻醉诱导期和恢复期血流动力学欠稳定,术后并发症较多,有利有弊,均不够理想[4]。

喉罩是英国麻醉医师Brain于1983年根据解剖人的咽喉结构所研制的一种人工呼吸道。随着喉罩的逐步改进和使用经验的积累,使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最初用于一般患者,短小手术麻醉中保持自主呼吸时的气道管理,现在已发展到应用于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困难气道的处理等方面[5]。与面罩相比,喉罩具有气道维持更容易,通气效率明显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麻醉气体渗漏量减少,手部疲劳减少等优点[6]。与气管插管相比,喉罩操作简便,快速有效,消除了对气管及喉头的机械性刺激,气道纤毛运动反射不受影响,术中、术后气道仍维持正常的自洁作用,置入时无需喉镜暴露声门,气道阻力小,对循环系统及眼内压影响轻微,易于耐受,术后苏醒快,咽痛等并发症少[7]。

在麻醉中,喉罩置入和拔出时,心血管反应小,术后并发症少。喉罩通气下,全麻循环稳定,减少心肌耗氧,并保证充分供氧。肌松效果良好,患者无躁动。拔喉罩时,患者的反应小,没有屏气,术后随访无不良记忆。因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手术时头高脚低左倾位,术中喉罩位置不易变化,呼吸道管理方便安全。

本文结果显示,全麻喉罩通气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且优于气管内插管,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快,麻醉不良反应少,全麻后恢复平稳,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比较喉罩通气全麻与气管插管全麻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喉罩通气全麻组(治疗组)和气管插管全麻组(对照组),分别进行HR、MAP的监测并记录,观察两组术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同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观察,术中治疗组各时点HR和MA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麻喉罩通气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且优于气管内插管,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快,麻醉不良反应少,全麻后恢复平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气管插管全麻,喉罩通气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参考文献

[1]倪新莉,徐继善,廖红.全身麻醉苏醒期病人躁动原因调查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17(11):100.

[2]袁菊芳,孙彩霞.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种麻醉方法的对比[J].江苏大学学报,2006,3(16):248-250.

[3]向强,王力甚.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4):274-275.

[4]薛富善.麻醉特色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55.

[5]周仁龙,杭燕南.第三代喉罩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9):880-882.

[6]刘艳茹,高宝柱.喉罩的临床应用[J].中国麻醉与镇痛,2007,9(10):72-7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全麻插管】相关文章:

一例全麻气管插管气道压显著升高患儿围术期护理09-12

插管通气06-15

动脉插管06-28

静脉插管08-27

插管反应09-10

困难气管插管05-12

插管全身麻醉07-25

气管插管诱导08-11

气管插管患者09-09

呼吸全麻05-13

上一篇:灰色综合评估下一篇:乡镇工业集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