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注射液/治疗应用

2024-08-10

黄芪注射液/治疗应用(精选十篇)

黄芪注射液/治疗应用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 观察组30例患者中, 男性17例, 女性13例, 年龄最大患者为75岁, 年龄最小患者为46岁, 平均年龄为 (56.7±1.3) 岁, 病程为3~15h;平均病程为 (7.8±0.6) h。对照组30例患者中, 男性14例, 女性16例, 年龄47~78岁, 平均年龄为 (58.4±2.3) 岁, 病程为2~13h, 平均病程为 (6.5±1.4) 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即利用甘露醇对患者进行颅内压降压, 并进行血脂、血压、血糖控制治疗, 然后再利用胞二磷胆碱做好抗感染治疗, 并维持患者体内电解质的平衡, 连续治疗2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黄芪注射液治疗, 即将25mL黄芪注射液与250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溶合, 然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每日1次, 连续治疗14天。

1.3 治疗标准

痊愈:患者的急性脑出血得到控制,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以上;好转:患者的急性脑出血症状明显好转,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50%~80%以上;无效:未达到痊愈或好转标准。

1.4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水肿带体积、血肿体积及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30例患者中, 痊愈23例, 好转6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7%, 且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30例患者中, 痊愈11例, 好转10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70.0%, 且低血压2例, 头晕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结果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水肿带体积以及血肿体积变化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 水肿带体积以及血肿体积明显减小;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低于观察组, 水肿带体积以及血肿体积减少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3 讨论

综上所述, 黄芪注射液具有活血祛瘀、活血止血的功效, 能够有效减轻脑水肿, 改善血液循环, 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从而达到治愈急性脑出血的作用, 而且黄芪注射液是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较少, 治疗安全、可靠[5],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s)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应用于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黄芪注射液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黄芪注射液能够有效修复神经功能, 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且能够改善机体血液循环, 对治疗急性脑出血具有积极的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芪注射液/治疗应用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12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对同时期收治的12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糖尿病正规治疗。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6%,治疗组24h尿蛋白、尿微量蛋白和血肌酐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任何毒副反应。结论 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明显,具有促进细胞免疫、改善血液流变学、减少尿白蛋白的排出、减轻肾损害和保护肾功能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糖尿病;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N)为糖尿病并发的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之一,治疗颇为棘手,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进展是治疗DN的关键。所以早期诊断DN,应给予及时治疗,对改善DN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我院自2008年6月~ 2010年6月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25例DN患者为治疗组,均符合诊断标准[1],男67例,女58例;年龄41~78岁,平均55.2岁;糖尿病病程5~ 10年,平均7.2年;根据尿白蛋白分为早期DN( 尿白蛋白30~ 300mg/ 24 小时) 52例,临床期蛋白尿(尿白蛋白> 300mg/ 24 小时) 56例,终末期肾衰( 尿素氮、肌酐升高) 17例;均排除心脏、肝脏、发热、尿路感染、酮症酸中毒及其他肾脏疾病;选择同时期我院收治的125例DN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2 治疗及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糖尿病正规治疗即严格控制饮食(尤其严格限制蛋白质,每日<0.6g),口服降压药(钙拮抗抗剂、ACEI 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抗凝,适当体育锻炼,诺和灵30R (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如控制不理想可改用注射胰岛素;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3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24h尿蛋白、尿微量蛋白和血肌酐的值。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水肿消退,血压120/70 mmHg,24 h 尿蛋白定量< 0.5 g/ d,肾小球滤过率恢复正常;有效:水肿明显减轻或消退,血压130/80mmHg,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到治疗前50%以下,肾小球滤过率无改善;无效:水肿无改善,血压> 130/ 50 mmHg,24 h 尿蛋白下降小于原量50%。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经过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6%,治疗组24h尿蛋白、尿微量蛋白和血肌酐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任何毒副反应。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注:* 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尿微量蛋白和血肌酐变化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3  讨论

DN属于DM微血管病变,为DM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现代医学认为,DN的发生、发展是包括高血糖、高血压、血液流变学异常、生化代谢紊乱、各种细胞因子异常表达、遗传背景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目前尚无明显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无论中、西医控制血糖、血脂、血压以及饮食和运动治疗,均为基础治疗方法。中医学无DN病名,将其列入“消渴、水肿”等病范畴,认为DN是因消渴日久,失治、误治,久病入络,其病机多由阴虚燥热发展致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并且贯穿于整个疾病的演变过程,并导致或加重肾功能损伤。治宜多选用益气补阴,补肾生血,活血通络为法。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的根,味甘、性温,含有微量元素、黄酮、黄芪皂苷、黄芪多糖等成分[3],具有补气升阳、健脾益气、扶正祛邪、通脉利湿、利水消肿等的功效。其保护肾功能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黄芪是一种有效的双向免疫调节剂,能明显促进细胞免疫,减少自由基生成和增加清除,能明显扩张外周血管、微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含有的微量元素硒对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均有保护作用,降低肾小球滤过压,防止理化因素所致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的增加,抑制血小板内5-羟色胺的合成和释放,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达到抗凝作用,从而降低尿蛋白,有效地保护肾脏[4]。

黄芪注射液/治疗应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均为本院2005年6月至2007年月12月在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患者。均符合1982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6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 男28例, 女16例, 年龄 (25±9) 岁;对照组21例, 男14例, 女7例, 年龄 (24±8) 岁;排除甲亢、风湿性或中毒性心肌炎、心包炎、原发性心肌炎、冠心病等。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5%GS 250 ml+黄芪注射液20 ml静滴, 1次/d, 疗程14 d;地奥黄芪注射液 (简称黄芪注射液) 由中科院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提供, 每支10 ml, 相当于黄芪原药材20 g。对照组:5% GS 250 ml +能量合剂 (ATP 20 mg+CoA 100 U+VitB6 10 mg) 静滴, 1次/d, 疗程14 d。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 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心功能等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 但心电图、心功能、心肌酶学检查未完全恢复正常水平;无效:治疗后与治疗前症状无明显改善, 心电图、心功能及心肌酶学检查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对改善主要症状如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疗效较好, 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后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及心功能等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一般认为,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理是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细胞, 并通过免疫反应造成心肌损害。动物实验也表明,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病毒性心肌炎中起主导作用, 病毒局部作用次之。目前对于病毒性心肌炎, 单纯的西医治疗尚无理想的方法, 一般是针对症状及支持治疗。黄芪具有补气生阳固表止汗、解毒排浓、利水消肿之功效。药理研究表明, 黄芪具有扩张血管、抗缺氧、强心、保护心血管内皮细胞、稳定心肌细胞膜、保护心肌细胞作用。同时黄芪具有调节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也有研究结果表明, 黄芪具有促进或增强干扰素的诱生作用。在体外与病毒有直接接触作用无明显灭活作用, 或有一定抑制作用。黄芪注射液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可能与上述作用有关。本文结果表明, 黄芪在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方法治疗组:5%GS250 ml+黄芪注射液20 ml静滴, 1次/d, 疗程14 d;地奥黄芪注射液 (简称黄芪注射液) 由中科院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提供, 每支10 ml, 相当于黄芪原药材20 g。对照组:5%GS250 ml+能量合剂 (ATP 20 mg+CoA100 U+VitB610 mg) 静滴, 1次/d, 疗程14 d。结果黄芪在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结论黄芪注射液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修订草案) .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 (2) :75.

黄芪注射液/治疗应用 篇4

2003年10月~2006年10月收治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93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7例,男17例,女20例,年龄36~82岁,平均59岁;原发病: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12例,肺源性心脏病20例,风心病5例,高心病7例,心肌病3例,其中心功能Ⅳ级21例,心功能Ⅲ级17例,心功能Ⅱ级9例。对照组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37~72岁,平均60岁;原发病:冠心病13例,肺心病23例,高心病9例,风心病2例,其中心功能Ⅳ级16例,心功能Ⅲ级22例,心功能Ⅱ级8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20ml+5%葡萄糖250ml静滴,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同时口服卡托普利片12.5mg,1日3次。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吸氧,休息,限制纳盐,强心利尿,扩冠,消除诱因等治疗。

疗效判定:①显效:心衰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Ⅱ级或Ⅱ级以上。②心衰症状有一定改善,心功能I级。③无效:心衰症状无变化或者加重。

结 果

治疗组显效26例(55.3%),有效17例(37.1%),无效3例(6%)。对照组显效21例(45.6%),有效16例(34.7%),无效8例(17.3%)。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讨 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功能失代偿的临床,不仅有心肌收缩力减弱及心肌缺血,室壁张力增加,同时伴有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

黄芪为中药补益气血之药,具有利尿、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通过作用于Na+-K+-ATP 酶增加心肌收缩力。同时,黄芪注射液较强的清除自由基减少过氧化脂质,降低心肌氧耗量,稳定细胞膜及超微结构,增强肌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功能,保护心肌细胞,增加抗缺氧能力和正性肌力作用,可改善心功能。

而卡托普利则为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外周阻力下降,静脉扩张,减少水钠潴留,使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输出量增加。

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100例腹泻患儿, 于2009年1月至5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 男54例, 女46例;年龄最小7个月, 最大4岁, 平均22个月;全部患儿急性发病, 病程均在3 d以内, 每日大便次数在5次以上, 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稀水或蛋花汤样, 含有少量黏液;患儿均有脱水表现, 其中轻度63例, 中度37例;大便镜检无红细胞和脓球, 多数为脂肪细胞, 可见少数白细胞。患儿诊断依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2]。

1.2 研究方法

依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 对照组应用病毒唑静脉滴注, 比较两组疗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组间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两组常规治疗方法相同, 包括调整饮食、口服乳酶生、复合维生素B, 脱水较轻者给予补液盐口服, 中度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 必要时静脉补液, 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调, 但不使用止泻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 剂量0.5~1 ml/kg, 1次/d, 对照组静脉滴注病毒唑, 剂量10~15 mg/ (kg·d) 。两组均连续应用3~5 d, 黄芪注射液由成都地奥集团九泓制药厂生产。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建立FOXPRO数据库储存数据, 统计分析用SPSS13.0统计软件, 定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用药后48 h内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 或恢复正常, 大便性状正常, 患儿精神、食欲恢复正常, 呕吐消失, 水电解质紊乱得以纠正;好转:服药3 d内大便次数减至4次/d, 性状好转, 精神、食欲改善, 腹泻、呕吐明显减少;无效:服药3 d后每天大便次数仍在4次以上, 全身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3]。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两组比较结果见表1。

治疗组治愈率82% (41/50) , 好转率12% (6/50) , 治疗总有效率为94% (41/50) , 对照组治愈率62% (31/50) , 好转率14%, 治疗总有效率76% (38/50) ,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讨论

腹泻是婴幼儿的常见疾病, 其发病机理多由轮状病毒引起, 在其进入患儿体内后, 会迅速损伤小肠微绒毛上的上皮细胞, 这种上皮细胞一般带有成熟的微绒毛, 在病毒侵袭的影响下, 微绒毛会变性坏死并迅速脱落, 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裸露带, 此时双糖因不能及时水解而在肠腔大量滞留, 导致高渗状态的形成, 引起液体和电解质向肠腔的渗漏, 降低了葡萄糖促钠转运功能[4], 使小肠吸收减少而分泌增多, 从而引起腹泻。

黄芪注射液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主要成分为黄芪, 现代研究表明, 黄芪含有黄芪多糖、黄芪皂苷类、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成分, 能益气升阳, 扶固正本, 可以扩张血管, 对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5], 并且能够降糖、调节脂质代谢, 黄芪可以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物活性, 增加对氧自由基的清除, 从而降低过氧化脂质的人体含量, 减轻自由基造成的损伤[6]; 黄芪还能使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 促进淋巴细胞转化, 使白细胞数量增加, 产生更多抗体, 增强人体抵抗力, 对轮状病毒引起的心肌损伤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因而对小儿腹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 在常规治疗的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4%, 说明黄芪注射液能提高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5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00例腹泻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 对照组应用病毒唑静脉滴注,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82%, 好转率12%, 治疗总有效率为94%, 对照组治愈率62%, 好转率14%, 治疗总有效率76%,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腹泻,小儿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290-1299.

[2]段恕成, 刘湘云, 朱启镕, 等.儿科感染病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3, 22 (4) :222-237.

[3]刘莎, 符州.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6, 28 (4) :203-206.

[4]张慧珍.黄芪注射液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疗效观察.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8, 24 (6) :33.

[5]张琦.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腹泻42例临床观察.国医论坛, 2006, 19 (3) :44.

黄芪注射液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7年2月~2008年11月, 白细胞值<4.0×109/L的住院病人。临床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腰膝酸软、易患感冒等症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5例, 男9例, 女26例, 年龄19~51岁, 平均32岁。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放、化疗所致者5例, 免疫因素5例, 病毒感染13例, 原因不明12例。对照组32例, 男10例, 女22例, 年龄22~55岁, 平均36岁。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放、化疗所致者7例, 免疫因素6例, 病毒感染8例, 原因不明者11例。

1.2 治疗方法

(1) 治疗组:采用黄芪注射液40 ml (中科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生产、含生药10 g/ml) , 加入250 ml糖或盐水中静滴, 1次/d, 15 d为一个疗程, 观察两个疗程。 (2) 对照组:采用口服鲨肝醇, 利血生, 静滴能量合剂, 15 d为1疗程, 观察两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白细胞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提高1倍以上;有效:白细胞较治疗前提高>0.5×109/L;无效:白细胞较治疗前提高<0.5×109/L。

2.2 治疗结果

(1) 治疗组:显效9例, 占25.7%, 有效23例, 占65.7%, 无效3例, 占8.6%。 (2) 对照组:显效5例, 占15.6%, 有效15例, 占46.9%, 无效12例, 占37.5%。治疗组总有效率91.4%, 对照组总有效率62.5%, 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 (P<0.05) 。

2.3 临床症状

治疗组经一个疗程结束后, 头昏、乏力等诸症即有明显改善, 而对照组通常经两个疗程以上的治疗后, 上述症状才获部分缓解。

3 讨论

黄芪注射液/治疗应用 篇7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糖尿病肾病,尿蛋白

糖尿病肾病 (DN) 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 长期高血糖刺激肾小球毛细血管逐渐出现基底膜增厚, 系膜细胞轻度增生, 体系膜基质增多, 导致蛋白尿排泄和过滤异常, 病变继续发展, 可出现肾功能衰竭[1]。治疗除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饮食外, 减少尿蛋白排泄量延缓DN的进程亦非常重要。气虚血瘀是DN的中医病机, 补气活血是重要的治疗原则。笔者于2009年10月—2010年6月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有效地减少了DN患者的尿蛋白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糖尿病的诊断符合WHO (1999) 诊断标准, DN按Mongensen分期, 排除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引起的尿蛋白增加及肾功能异常。将60例DN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 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48~75岁, 平均 (60.2±7.4) 岁, 病程5~20年;对照组30例, 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45~73岁, 平均 (58.6±7.6) 岁, 病程5~1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比较间有均衡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控制饮食、诺和灵30R (诺和诺德公司生产) 皮下注射控制血糖的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均常规监测血压、空腹及餐后2h血糖, 血肌酐、尿素氮、24h尿蛋白定量。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h血糖<10mmol/L。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暂时给予ACEI或ARB类降压药降压, 血压控制在<140/90mm Hg的理想范围。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加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30ml/次, 1次/d, 14d为一个疗程, 共4个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 (x¯±s) 表示,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完成疗程后, 治疗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两组治疗后的肌酐、尿素氮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注: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夹黄芪和蒙古黄芪的干燥根, 味甘, 性温, 入脾肺二经, 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等功效。其化学成分包括:甙类、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2], 黄芪注射液是黄芪的提取物, 具有扩血管、降血压、增加肾血流量, 降低血小板黏附率, 改善微循环, 抗缺氧及调节免疫, 清除自由基等作用。DN早期, 主要病理改变为肾小球肥大、肾小球出现高压、高灌注、高滤过;黄芪的扩血管、降血压作用能减轻肾小球的前后负荷, 改变肾小球高压、高灌注现象。有研究报道, 黄芪对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均有保护作用[3], 此作用能改变肾小球高滤过现象, 从而减轻和消除肾性蛋白尿。DN的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 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 血瘀与血液的高黏高凝状态与DN的形成密切相关, 活血化瘀是防治DN的重要治则, 黄芪注射液能有效降低血小板的活性及血小板的凝聚性, 改善微循环及血液高凝状态[4], 改变因血流缓慢、组织缺氧对肾小球的损伤。本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黄芪注射液的DN患者在良好控制血糖、血压的前提下, 24h尿蛋白量明显下降。提示黄芪注射液能有效减少早期DN患者24h尿蛋白量。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部.血瘀症研究国际会议[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 9 (2) :111.

[2]李勤, 刘宏.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医中药, 2004, 10 (10) :633.

[3]周燕宁.应用低分子肝素与黄芪注射液佐治糖尿病肾病59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 (7) :38.

黄芪注射液/治疗应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0例 (1型糖尿病26例, 2型糖尿病94例) 早期糖尿病肾病 (EDN) 患者均为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 其诊断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颁布的糖尿病 (DM) 诊断标准, 按Mogensen的DN分型标准诊断为DNⅢ期, 其中男67例, 女53例, 年龄40~76岁平均 (62.4±11.5) 岁, 平均病程 (12.1±7.4) 年。

1.2 方法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60例, 治疗组60例, 临床资料见表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锻炼治疗, 蛋白质摄入0.8 g/ (kg·d) , 严格控制血糖、血压, 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 mmol/L, 血压≤130/80 mm Hg, 60岁的老年人血压≤150/80 mm Hg, 口服依那普利10 mg, 2次/d, 有咳嗽副作用的换用缬沙坦胶囊, 1次/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300 ml, 加生理盐水250 ml, 1次/d, 20 d为1疗程。

注:治疗前比较*P<0.05, **P<0.0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1.3 检测项目 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糖、血浆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 24 h尿白蛋白 (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试剂由英国RANDOX公司生产) 并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 结果以 (x¯±s) 表示结果。

治疗组的尿白蛋白排泄率明显下降, 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1) ,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异性 (P>0.05) , 见表1

2 讨论

DN是DM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 也是DM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DN的发展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 但微量白蛋白尿是DN的早期标志, 它的出现预示着将进一步发展为临床DN, 在DN中严重的内皮损伤启动促进了肾小球硬化及慢性肾功能减退的进程, 因此及时有效地减少尿白蛋白、保护受损的血管内皮是逆转和延缓早期DN的发生发展、保护肾功能的关键。

DN患者因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及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 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 出现血凝平稳失调, 导致血瘀和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加重肾缺血、缺氧, 进一步加速了肾功能的损害。祖国医学认为, DN是发生在DM的基础上属消渴范畴, 其主要病理变化为气阴两虚、瘀血阻滞, 气阴两虚则固摄无权, 气化不能导致蛋白尿、口渴、多尿等症状。

黄芪注射液为传统中药黄芪提取物的灭菌水溶液, 具有益气养元、养心通脉、扶正祛邪、健脾利湿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黄芪可降低血小板活化程度, 抑制血小板内5-羟色胺的合成和释放, 降低血小板聚集性, 减少血栓形成,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起到抗凝、减少尿蛋白排出作用[3]。有研究表明黄芪还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的表达, 减轻氧的自由基的损伤, 增加起氧化歧化物的活性。其含有的微量元素硒, 对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和机械屏障均有保护作用, 从而降低蛋白尿, 保护肾功能[4]。

综上所述, 本研究结果表明, 黄芪治疗EDN, 能减少尿白蛋白的排出、减轻EDN的损害, 保护肾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郑法雷, 章友康, 陈香美, 等.肾脏病临床与进展.人民军区出版社, 2005:89.

[2]阮雪玲, 张秀薇, 郑东文, 等.黄芪和丹参注射液联用对早期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和肾功能的影响.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25 (2) :148-150.

[3]樊瑞芳.黄芪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1, 2 (11) :673-675.

黄芪注射液/治疗应用 篇9

【摘要】目的:观察肌氨肽苷与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方法:治疗组使用黄芪注射液加入肌氨肽苷注射液,对照组使用黄芪注射液,其他治疗相同。结果:治疗一周后的心肌酶谱对比变化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对VMC无明显特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作为一种可取得的药物治疗手段。

【关键词】肌氨肽苷;黄芪;病毒性心肌炎

【中图分类号】R54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71-01

自2004年我科在心肌炎的治疗中除了使用传统的黄芪注射液还加入肌氨肽苷注射液,效果显著。现将同时使用肌氨肽苷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和以往单用黄芪注射液的两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同时使用肌氨肽苷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治疗的病人比单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的病人,心肌酶谱的改变明显好转。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两组197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肌氨肽苷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与对照组(黄芪注射液)。治疗组108例中,男性64例,女性44例;室上性心律失常47例,室性心律失常29例,房室传导阻滞21例,ST-T异常23例。对照组89例中,男性50例,女性39例;室上性心律失常38例,室性心律失常24例,房室传导阻滞18例,ST-T异常13例。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使用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统计分析见附表1-4。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上提出的成年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拟定。

1.2治疗方法黄芪注射液使用大理药业公司生产的黄芪注射液;肌氨肽苷注射液使用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利欣牌肌氨肽苷注射液,每只装5ml,每只含8.75mg多肽,1.25mg次黄嘌呤。

1.2.1治疗组肌氨肽苷注射液10ml入5%GS250ml ,ivgtt,Qd+黄芪注射液60ml入5%GS250ml ,ivgtt,Qd。

1.2.2对照组黄芪注射液60ml入5%GS250ml,ivgtt,Qd。两组都给予口服辅酶Q10胶囊10mg,每日3次。同时予以吸氧及卧床休息。急性病毒性感染期可加静脉滴注病毒唑1.0g+5%葡萄糖注射液500ml ivgtt Qd,5%GS250ml+维生素C4.0维生素B60.2门冬酸钾镁20ml ivgtt Qd。

2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2003年《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第二版)》的疗效标准拟定。痊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及Holter等检查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或发作频度减少,心电图及Holter等检查有所改善;未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无变化或加重。除了整体治疗有效率的比较外,我们还把心肌酶谱的改变作为一个独立的指标来判定治疗组合对照组的疗效。因为患者出院时的心肌酶谱绝大多数都是正常的,难以看出疗效,所以我们以治疗一周时的心肌酶谱的变化作为疗效指标。

2.2结果见表1。X2=4.00,P<0.05。

备注:①显效:复查时心肌酶谱完全正常;②好转:入院时3项继3项以上心肌酶谱异常复查时只有一项异常;③无效:入院时有2项或一项心肌酶谱异常复查时仍有至少一项异常。

4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一般认为病毒及其毒素在疾病早期经血液循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产生病理变化,再有就是病毒侵犯心脏引起自身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所致[1]。现代医学表明,黄芪能稳定缺氧心肌细胞膜,保护线粒体及溶酶体,从而保护心肌细胞,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能诱生干扰素、提高免疫力和抗病毒感染的作用。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胃固表扶正的作用。目前研究显示,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仍以综合及支持治疗主,免疫调节剂、氧自由基清除剂、促进心肌代谢药、牛黄酸及中药等对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的疗效,能防治心肌损伤,可降低心肌缺血、缺氧时增强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纠正失衡的抗氧化物酶,从而保护心肌免受活性氧自由基损伤,防治心肌细胞过渡调亡。2004年我科在传统的治疗中加入肌氨肽苷注射液,肌氨肽苷注射液以前多用于脑功能紊乱、脑卒中、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在传统中药的基础上加上肌氨肽苷可以使心肌细胞修复加快,改善心肌供血,稳定心脏电活动。中西医结合治疗综合了抗病毒、抗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等多种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这些药物的联合使用可能通过相互协同、共同作用等方式,提高了对VMC的疗效,其详尽的机理尚不清楚,但在目前对VMC无明显特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作为一种可取得的药物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马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93.

[2]郭棋,彭天庆,杨英珍,等.黄芪对柯萨奇B3病毒感染培养大鼠心肌Ca2+内流及该病毒RNA复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8):483-5.

黄芪注射液/治疗应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2012年7月, 收集本院肿瘤科病房住院胃癌患者43例, 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为晚期胃癌, 拒绝化疗或无化疗指征, 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其中男性26例, 女性17例, 年龄32-79岁, 中位年龄5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 (黄芪组) 21例和观察组 (艾迪组) 22例。对照组男13例, 女9例;TNM分期:Ⅲ期3例, Ⅳ期18例;腺癌13例, 鳞状细胞癌5例, 粘液癌1例, 未分化癌2例。观察组男13例, 女8例;TNM分期:Ⅲ期2例, Ⅳ期19例;鳞癌6例, 腺癌12例, 未分化癌1例, 粘液癌2例, 印戒细胞癌1例。2组患者中医辩证均为气亏血虚型, 有纳差、乏力、面白无华, 舌质淡, 脉虚弱等症, 有以上2种或2种以上症状即可诊断。2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期标准按照UICC (Union of International Cancer Committee) 制定的TNM分期系统[3]。

1.2 观察指标

1.2.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WHO统一评判标准进行[4], 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和进展 (PD) 。总有效率 (RR) 指 (CR+PR) 的百分率。总稳定率指 (CR+PR+SD) 的百分率。显效为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 G≥70%, KPS评分 (Karnofsky) 增加10分;有效为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 G为30%-60%, 评分增加或减少<10分;无效为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恶化, G<30%, 评分减少>10分, 以上指标均持续3周以上。

1.2.2 生活质量评价

以KP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5]。凡治疗后增加10分以上者为提高, 减少10分以上者为降低, 治疗后无明显改变在10分以内者为稳定。增加稳定率= (提高例数+稳定例数) /总例数×100%

1.2.3 肿瘤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 (CEA) , 糖类抗原 (CA125和CA199) , 甲胎蛋白 (TFP) 。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mL, 离心分离血清, -20℃保存, 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

1.3 治疗方法

黄芪组用黄芪30mL加入到生理盐水250mL, 静脉点滴, 每日1次, 15d为1疗程, 每月1次, 共3个疗程。艾迪组用艾迪注射液50mL加入到生理盐水500mL, 静脉点滴, 每日1次, 15d为1个疗程, 共3个疗程。

2组患者在3个月的临床治疗中, 均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 包括复方氨基酸250mL静脉点滴, 每日1次;5%葡萄糖250mL+维生素C针3.0+维生素B6针0.3+成人脂溶性维生素Ⅱ2支, 静脉点滴, 每日1次。治疗期间, 对于出现疼痛、呕吐、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 采用哌替啶注射液止痛, 胃复安止呕、奥曲肽止血、头孢类抗生素控制感染等处理措施。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不接受其它方案或药物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有效率检验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定

治疗后2组均未出现CR或PR, 黄芪组SD11例, 总稳定率为52.3%, 艾迪组SD18例, 总稳定率为81.8%;2组总稳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黄芪组显效1例, 有效7例, 改善率为38.1%;艾迪组显效3例, 有效13例, 改善率为72.7%;2组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黄芪组贫血16例, 治疗后贫血症状改善2例, 有效率为12.5%;艾迪组贫血17例, 治疗后贫血症状改善6例, 有效率为35.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黄芪组疼痛7例, 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艾迪组疼痛8例, 治疗后疼痛减轻1例, 有效率为12.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KPS评分的变化

与治疗前相比, 患者的生活状况评分均得到了改善 (P<0.05) ;艾迪组治疗前后比较、与黄芪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 见附表。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黄芪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肿瘤标志物的变化

黄芪组治疗前CEA升高5例, CA125升高9例, CA199升高3例, TFP升高2例;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无明显改变 (P>0.05) 。艾迪组治疗前CEA升高7例, CA125升高13例, CA199升高7例, TFP升高4例;治疗后CEA 21例、CA125 4例、CA199 3例均明显下降, 其中CA125 1例下降至正常 (P<0.05) , 而TFP无明显改善 (P>0.0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 其发生发展严重地威胁了国民的健康。胃癌在出现症状和体征时候往往已发展成晚期胃癌, 从而错过手术治疗的机会。目前认为, 胃癌对化疗中等敏感, 化疗能减轻患者的症状、并改善生存质量, 延长生存期[1]。但基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仍有一定数目的中晚期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失去了化疗机会, 或基于家庭经济状况而拒绝化疗, 从而选择保守的姑息性治疗以求延长生存期。

艾迪注射液是一种纯中药抗癌制剂, 它是根据中医学中扶正祛邪的原理, 采用人参、黄芪、刺五加与去甲斑蝥素精制而成[6]。大量的研究证明, 艾迪注射液能够刺激人产生干扰素, 抑制细胞S期合成, 提升白细胞, 减轻肿瘤患者肝肾毒性, 降低化疗副作用,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的杀伤作用。目前, 艾迪注射液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癌症的辅助治疗, 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已有研究证明, 黄芪注射液具有补气、提高免疫力、双向调节血压和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可用于晚期癌症的辅助治疗中。

本研究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采用艾迪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胃癌患者 (气亏血虚型) 43例, 结果发现, 2组患者在接受3个月的治疗后, 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KPS评分均有所提高 (P<0.05) , 但艾迪组疗效明显优于黄芪组 (P<0.05) 。黄芪组在治疗后患者的4项肿瘤标志物无明显下降 (P>0.05) , 说明黄芪不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艾迪组在治疗后发现CEA升高7例患者中有1例明显下降, CA125升高患者13例有4例明显下降, 其中1例下降至正常, CA199升高患者7例有3例明显下降, 而TFP无明显改善 (P>0.05) ,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艾迪注射液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可起到明显的抗癌作用。本研究证明, 对于晚期肿瘤患者, 若采用中医疗法辨证施治, 还是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的。艾迪注射液在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近期疗效, 但其远期疗效如何,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证明。

摘要:目的 比较艾迪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对晚期胃癌 (气亏血虚型) 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观察组用艾迪注射液加基础治疗, 对照组用黄芪注射液加基础治疗, 分别观察其近期临床综合疗效、生活状况评分 (KPS评分) 及肿瘤标志物 (CEA、CA199、CA125、TFP) 的变化。观察治疗3个月。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2组均取得了临床疗效 (P<0.05) 。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方面,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治疗后生活状况评分 (KPS评分) 以及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方面, 艾迪组优于黄芪组 (P<0.05) 。结论 对于晚期胃癌患者, 黄芪注射液的疗效甚微, 艾迪注射液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黄芪注射液。

关键词:中晚期胃癌,艾迪注射液,黄芪注射液

参考文献

[1]MacDonldJS.5-Fluorouracial, doxorubicin, andmitomycin (FAM)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Ann Intern Med, 93 (1980) :533-536.

[2]李迎莉.尚宁.艾迪注射液和华蟾素注射液治疗晚期肺癌的对比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8, 23 (2) :6-8.

[3]张一昕.干地黄“消淤活血”的古方运用探析[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5, 30 (4) :23-24.

[4]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9-47.

[5]陈静, 陈青, 黄之杰, 等.艾迪注射液治疗老年晚期胃癌32例的疗效观察[J].华西药学杂志, 2004, 19 (2) :157-158.

上一篇:电费风险下一篇:艺术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