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目录

2024-06-25

检测目录(精选四篇)

检测目录 篇1

1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的提出背景

无公害农产品的建立标准是以保护人的身体、生命的安全为基础,但是早期我国设置了过多的农产品安全性指标,在无公害农产品的定位上存在很大分歧。并且国家对于农业投入品的规定经常出现重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甚至还会造成生产环节、检测环节的标准不能实现统一,破坏了相关保准的权威性。尤其在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过程中,与实际的监督环节有很大出入,因为在实际的农产品种植中会存在使用大量肥料和药物的现象,并且会涌现出大量新的农产品投入品,所以需要根据具体检测的情况来进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准的适度调整。但是在早期的标准检测中,检测的方法是保持长期不变的,难以适应农产品生产的变化。针对早期的这种现象,我国农业部重新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的重新认证工作,重新制定和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并且依据现行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实施。

2无公害种植业农产品检测目录的内容及技术评估

2.1检测目录的内容

从目前的检测目录来看,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共有58类,其中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有37类,主要包括10类蔬菜类无公害农产品,8类水果类无公害农产品,19类其他种类的无公害农产品,如花生、大豆、芝麻、玉米、菌类、稻类等。这些无公害农产品的检测项目都是1项,但是茄果类、芸薹属类蔬菜产品有14项检测项目。

2.2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技术评估

2.2.1评估原则

为了保证对无公害农产品实现风险控制和动态管理,结合农产品实际的生产状况,以及检测认证功能的需要,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评估技术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要对农产品生长期间根据病虫害预防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检测农药使用的情况,以及相关有害物质污染存在风险的情况,列出重点监控的监测项目;要客观分析近年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抽查数据;做好无公害种植业产品的农药使用情况记录;依据限量值的规定来进行检测的项目;检测项目的进行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限量值规定;检测项目的确定要以现行无公害食品的标准为前提,然后得出风险评估的数据结果。

2.2.2评估过程

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调查手段,查询无公害农产品的具体用药情况,是我国农业部重点监控的药物,并且根据药物投入的状况来确定重点检测的项目,分析农产品实际生长过程中受到的病虫害危机程度,最终得出无公害能产品的用药相关成分,并在我国农药信息网上进行毒性登记判断;利用农药信息网站,了解农产品登记用药的具体使用信息,确定用药的情况以及用药成分,做好农药毒性的判断;对得出的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2.2.3评估结果分析

通过多种途径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得到相关的检测信息数据,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科学整理,根据整理的数据分析无公害农产品的农药使用是否超出了国家农业部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用药规定标准;根据对监测目录的调研,分析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检测目录实际使用的情况,判断无公害农产品的检测目录实施效果;利用相关的网站,查询各类农产品使用者的反馈和评价,分析存在风险的农产品项目,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风险项目,保证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各类监测的数据结果分析,参考无公害农产品的用药情况、农产品投入品的登记信息、污染的参数等对检测目录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我国的无公害农产品需要重点检测的项目,并提出重点项目的监控措施和建议;进行重点项目检测的时候,要合理选择限量值和检测的方法;检测目录要与相关的农产品名称进行一一核对,防止出现遗漏或者错误的情况,保证监测目录和实际认证农产品的一致性。

3评估典型示例

例如叶菜类蔬菜,我国今年发布了很多关于叶菜类蔬菜的检测目录评估情况,每一项叶菜类蔬菜的评估项目至少在10种以上。并且在叶菜类蔬菜的检测目录技术的评估过程中,要针对蔬菜的限量值、重点检测的项目、参考依据、检测方法等各项技术都要进行国家规定标准的查询与整理,保证检测的各个环节都能与现行的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的检测、认证标准相符合。最后对叶菜类蔬菜的动态查询、检测数据的整理状况、病虫害危及程度、用药的规范性等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叶菜类蔬菜检测目录的内容。

4结语

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能够实现对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的动态管理、参数的采集、风险的检测。判断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是否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和标准,最大程度的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也成为现在人们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产品检测目录的发展历程,探讨无公害种植业检测目录的提出背景、内容、评估手段等,旨在为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和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检测目录,评估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品检测目录及技术评估探讨[J].无公害农产品,2015(4).

建材检测标准目录(二)水泥类 篇2

二、水泥类

1. GB.T4131-水泥的.命名、定义和术语

2. GB.T12573-1990水泥取样方法

3. GB175-.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4. GB1344-1999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5. JC600-石灰石硅酸盐水泥

6. GB200-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

7. jct 659-2003低碱度硫铝酸盐水泥

8. GB13693-2005道路硅酸盐水泥

9. GB199-1990快硬硅酸盐水泥

10. GB12958-1999复合硅酸盐水泥

11. GBT3183-2003砌筑水泥

12. JCT 218-1995自应力硅酸盐水泥

13. GB 10238-油井水泥2Z

14. GB748-2005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15. JCT 870-彩色硅酸盐水泥

16. 钢渣矿渣水泥GB13693-1992

17. 快硬高强铝酸盐水泥JCT 416-1991

18. JC933-2003快硬硫铝酸盐水泥

19. 快硬铁铝酸盐水泥JC 435-

20. 磷渣硅酸盐水泥JCT 740-1988

21. GB 2938-1997低热微膨胀水泥

22. JCT 311-1997明矾石膨胀水泥

23. 自应力硫铝酸盐水泥JC 715-1996

24. JCT 739-1987膨胀硫铝酸盐水泥

25. 自应力铝酸盐水泥JC 214-1991

26. 自应力水泥物理检验方法JCT 417-1991

27. JCT741-1988无收缩快硬硅酸盐水泥

28. 自应力铁铝酸盐水泥JC 437-1996

29. 膨胀铁铝酸盐水泥JCT 436-1991

30. 白色硅酸盐水泥GB2015-91

31. GB9774-1996:水泥包装袋

32. GBT12957-2005用于水泥混合材的工业废渣活性试验方法

33. 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高炉钦矿渣JCT 418-1991

34. 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高炉矿渣GBT 203-1994

35. 用于水泥中的粒化增钙液态渣JCT 454-1992

36. JC409-硅酸盐建筑制品用粉煤灰

37. 用于水泥中的粒化电炉磷渣GBT 6645-1986

38. GB1596-91: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39. 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40. GB1346-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41. GB.T1345-2005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

42. GBT 2420-1981水泥抗硫酸盐侵蚀快速试验方法

43. GBT 750-1992水泥压蒸安定性试验方法

44. GBT 12959-1991水泥水化热测定方法

45. JCT 602-1995水泥早期凝固检验方法

46. GBT 205-2000铝酸盐水泥化学分析方法

47. JCT 312-1982明矾石膨胀水泥化学分析方法

48. GB176-1996水泥化学分析方法

49. GB-1980:白色硅酸盐水泥白度试验方法

50. GB.T208-1994水泥密度测定方法

51. GB.T8074-1987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

52. JCT 313-1982膨胀水泥膨胀率试验方法

53. jct 734-1996水泥原料易磨性试验方法

54. GBT2419-2005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

55. GB200-2003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

56. JCT452-2002通用水泥质量等级

检测目录 篇3

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 学生已现疲态, 甚至个别学生觉得已没有继续复习的必要。为了克服学生的复习疲劳, 暴露学生复习中的问题, 给学生以新鲜感, 我特意安排了课本目录这一课。

【课前准备】

布置任务, 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将三年六本课本的目录以表解的形式 (即“{”的形式) 抄写到一张8K纸上, 以备课堂使用。

【课堂训练】

(1) 引导学生浏览全部目录, 看看每个单元主题都有哪几课, 课题名称是什么。

(2) 根据课程内容将目录中形象化的课题转换成直白式的课题, 如将八年级下册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还原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将九年级上册第十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还原成“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等。 (此项训练意在使学生重温课文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为课文重命名,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 要求学生对照《考试说明》将不考的课题划掉。 (此项训练意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及要求。)

(4) 引导学生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期, 明确每个时期分别有几课, 包括哪些内容, 都在哪本书中。即《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为中国古代史, 八年级上册为中国近代史, 八年级下册为中国现代史。《世界历史》上册第一至三单元为世界古代史, 第四、五、六、七、八单元为世界近代史, 《世界历史》下册为世界现代史。 (此项训练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 明确不同历史分期的起讫点, 哪些课目属于哪个时期, 以便按历史时期对所学课程进行分类。)

(5) 引导学生在抄写的目录上按照社会形态进行阶段划分。即《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原始社会、第二单元为奴隶社会、第三单元及七年级下册为中国封建社会、八年级上册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年下册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世界历史》上册第一课为原始社会, 第二、三课为奴隶社会, 第二单元为封建社会, 第四单元以后为资本主义社会, 下册第一、五单元为社会主义阶段, 第二、四单元为资本主义社会, 第七单元兼有。 (此项训练旨在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按社会性质进行归类划分, 明确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几种形态及每种形态社会历史在课本中的位置, 以便于复习, 进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6) 引导学生进行中西历史比较, 发现问题。因为六本书的目录在一张纸上, 所以学生对三年所学尽收眼底、一目了然, 比较起来很方便。

问题一:比较中国和欧洲国家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结束封建社会的时间又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中国、欧洲进入和结束封建社会的时间。)

答案:中国比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早, 结束得晚。现象:中国的封建社会特别漫长。

问题二:这一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造成什么影响?课外思考。

问题三: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比较, 中国缺少哪个社会阶段, 与中国相比, 欧洲国家又没有经历哪个阶段?

答案:资本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外思考:中国与西方社会发展的这种差异, 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 (此比较训练旨在给学生以新的内容, 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使学生感知历史发展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弥补前面复习之不足。)

【课后反思】

检测目录 篇4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食品安全法》的出台与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一系列新制度的确立为食品安全法律保护提供依据。但是仍有诸多问题不容忽视。

1、内容上的交叉重叠与缺失。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制尚未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 过程。种植、养殖等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尚没有专门的法律予以调整,有的环节还存在交叉。

2、制度设计上的实操性。“十倍赔偿”,作为《食品安全法》的亮点之一,其实际威慑、惩治食品违规者的作用有限。立法者意图通过十倍的惩罚性赔偿起到威慑、惩治作用,却没有考虑到此规定的模糊操作性。十倍赔偿的基数是仅指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还是基于违法所得,亦或是一个固定的数额?在这一点上是不明确的,因此法律的确定性,权威性遭到质疑。

3、分管部门职责不清。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职权分散于几个不同的行政部门,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互不相同,但并不是独立的,有些职责是重合的,因此,部门之间的职责衔接存在严重问题,甚至导致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造成多头监管、互相推诿。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之道德缺失。食品安全忧患有引起的道德难题,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大问题。都说法律史道德的底线,违法者在违反法律的同时也意味着我国道德面临底线边缘。在如今唯利是图的商品经济中,利益是一切食品生产者违法行为的根源。当食品生产者为一己私欲不顾他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时,其利益观念已发生严重扭曲,道德品质亟待提高。所以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时,不仅要强调法律制度的完善,更要注重人们内心的控制和把握,也就是注意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要最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注重整个社会的道德涵养,通过内心信念教化说服和舆论导向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形成全社会利益追求不超越道德底线氛围。

法律与道德同为调控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上同等重要。如果仅有道德的感化和劝诫,而缺乏法律的强制手段,社会就可能因失去行为规范的威慑力量而达不到惩恶扬善的效果。同样,如果仅仅依靠严刑峻法而缺少道德手段,人们就会因道德水准的普遍低下而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法律与道德约束两者缺一不可。唯有让其双翼齐飞,才能为我国食品安全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首先,从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各个环节来看,制度缺失是今天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食品在其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餐饮等各个环节中都有可能由于生产技术、操作规范的缺陷或外部环境的污染等原因导致食品安全问题。而缺乏严格的操作标准和规范的监测制度会让问题进一步加剧。例如对于企业而言,有些生产商其实不知道哪些物质会对人体有害就盲目地使用,最后酿成悲剧。而严格的处罚机制、科学的技术标准能规范企业的生产,保障食品的安全。(45)

其次,从食品生产的监管和消费者维权的方面来看,制度缺失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一方面,我们当下的监管制度并不完善,尤其是各个监管部门的职能、职责混乱,而且缺少对监管部门本身的监督机制。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相关部门推卸责任,让问题搁置以致民怨激愤,最后使问题恶化。另一方面,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伤害时,高额的诉讼成本和悬殊的力量对比让普通消费者的维权之路格外艰辛。所以维权制度的缺失造成消费者利益表达困

难,不能很好的实现监督社会化,最终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久久不能解决。

上一篇:基础实验课程建设下一篇:避灾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