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级服务

2024-05-11

高等级服务(精选十篇)

高等级服务 篇1

今年是榆林一院的“优化服务年”,该院紧紧围绕转变服务意识、建立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展开工作,获得患者普遍好评。启动并完成绥德院区整体改扩建工程、榆林院区二期工程、绥德院区职工住宅工程、PET-CT、外国政府贷款设备和全院信息化二期等六大工程项目。建成一批省、市级重点专科和优势学科,加快自身人才培养,引进国内知名专家和实用型中青年人才。做好延安大学医学院临床本科教学,开展在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护理本科教学工作,制定科研论文和成果增长指标。

以“二康精神”构建医院特色文化体系,建立全员在岗培训机制,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目前,榆林市第一医院绥德院区和榆林院区两院区总占地面积172.51亩,拥有固定资产13.48亿元,编制床位2500张,2015年开放病床1400张。现有在职职工215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00人、副高职称以上273人、博士6人、硕士180人,设置临床、医技科室75个。近三年来,榆林一院固定资产增长221%、门急诊增长67.22%、收住院增长37.79%、手术例数增长50.79%、病床使用率增长19.73%。在医疗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榆林一院就诊患者数量逐年攀升。该院坚持医院公益性。医院成立全科医生科,启动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工作;与佳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制定“振南计划”,帮扶南六县推行社区服务指标化管理;开展“三合理”专项治理活动,加强费用控制。

在“老二康”优势专科基础上,榆林一院优先发展肿瘤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重点专科,积极发展急救中心、眼科、麻醉科、神经外科等一批优势专科,建成并报批榆林市神经内外科诊疗中心、榆林市腔镜中心、榆林市皮肤病诊疗中心等12个市级诊疗技术中心,形成较完整的专科发展体系,巩固榆林市医疗技术中心地位,形成技术领先、专科带动、院有特色、人有专长发展态势。医院着重发展了泌尿外科、妇产科、消化内科、眼科、耳鼻喉科、心内科等一批微创重点学科,一大批创伤手术可以通过微创手术解决,基本替代开放式手术,各类手术告别传统的开刀,进入全新“微创手术时代”。该院开展的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镜下单鼻孔入路垂体瘤切除、颅内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同位素治疗甲状腺疾病等,部分项目已达省级先进水平。医院妇产科以先进的诊疗技术、微创手术、无痛诊疗、优质服务为特色,先后成立了榆林市妇科腔镜中心、榆林市危重孕产妇急救中心、医院不孕不育中心,开展腔镜、微创无痛分娩、妇科产科疑难重症的抢救和治疗,新建的产科中心功能完善,体现了人性化温馨的服务理念。该院2008年成立榆林市肿瘤诊疗中心,可对全身各系统肿瘤进行诊断及规范治疗,目前拥有世界先进的两台进口直线加速器、定位CT机、外照射计划系统、模拟定位机、后装治疗机,全套的物理检测设备,引进了PET—CT,并与2015年8月投入使用,为当地群众早期诊断肿瘤提供了便利。

技术高超的医生配备先进的治疗仪器,奠定了榆林一院呼吸内科在周边地区医疗界重点科室的地位。呼吸内科目前设有电子支气管镜室,配备先进的进口奥林巴斯290系列气管镜,ERBE进口冷冻治疗仪和氩气刀治疗仪,开展气管镜下冷冻治疗、氩气刀和气道狭窄的球囊扩张治疗,对支气管内膜结核及肺部肿瘤诊断及治疗,均有显著疗效。设有血气分析室和肺功能室,以及针对哮喘检测和治疗的国际最先进的瑞典进口Fe NO检测仪。目前,呼吸内科在诊断和治疗呼吸系统常见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胸腔积液、间质性肺病等处于区内领先水平。在榆林市率先开展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系统教育和管理工作。

高等级服务 篇2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

第一节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意义

一、对办学方向的意义

 《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为社会服务,即是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坚持。

二、对促进教学科研的意义

 通过服务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及教学内容与模式;通过服务社会提高科研能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并获得经费。

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

 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高校的地位和作用,会得到社会对高校的充分关注与全面支持。

第二节

国外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借鉴

一、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新模式

1、美国都市大学

 也叫合作大学或相互作用大学(80年代末),基本战略:使学校与它所在的社区的企业界、公众及政界的领导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为实现社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宣言:利用大学的知识性和学术性功能满足都市社区的各种需要。坚持“知识的创造、阐释、传播和运用是其根性的功能”,要求学术研究遵照最高学术标准。

2、专业发展学校

 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教师培养模式。核心:大学与基础学校之间建构性的伙伴关系的建立与获得,以及在教师培养过程学院气氛的淡化和实践气氛的浓厚。“在目标上,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质量,为未来的教师提供准备,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第二节

国外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借鉴

二、国外高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

1、大学走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为了生存并产生影响,大学的组织和职能必须适应周围人们的需要。它必须像社会秩序一样充满活力和富于弹性。

2、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难题。

3、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与管理

一、高校服务社会的内容

1、教学服务  高校为了满足特定单位的实际需要或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供正规的教学服务。

 高校原有专业中以委托培养、定向招生和分配以及联合培养形式为急需人才的部门培养人才。

 在高校内增设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 高校为当地政府、企业或个人提供岗位培训。 形式:培训班、研讨班、讲习班。 直接提供技术性教学服务。

第三节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与管理

 培养技艺型人才和高科技设备的操作工人。 培养初级管理人才。

 形式:短期职工大学、专业技术培训班、夜大和函大等。

2、科研服务。 科技开发

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 已有基础上的基础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开发。 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让  科技咨询

第三节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与管理

 科技人才的直接输入

3、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

 高校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为改革提供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发展;

 高校将图书馆、体育场馆和设施对外开放,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 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法律、卫生健康、文化等知识的普及作出贡献。

二、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管理

1、社会(政府)对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管理

第三节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与管理

 政策支持: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执行国家政策、法令、计划的前提下,高等学校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委托培养学生和招收自费生;有权调整专业的服务方向,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和选用教材;有权接受委托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 法律保障和约束

 资金鼓励: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等。

2、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过程中的自我管理  强调校长的职业素质

第三节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与管理

推进高等教育服务甘肃转型跨越发展 篇3

由于地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差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过来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甘肃省教育厅现任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王智平,曾是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在他任期的8年时间里,多次呼吁国家加大对西部高校的支持力度,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本刊也曾多次进行报道。此次,王智平再次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介绍甘肃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教育与职业》: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王智平: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1999年,十几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引导下,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养了一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出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进入大改革、大发展时期。在这一背景下,我省高职教育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全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从1999年的7所增长到22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59.5%;在校生从1999年的1.88万人增长到14.96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36.9%;招生数达到5.55万人,比1999年的6656人增长了8.3倍;毕业生数达4.79万人,比1999年的7076人增长了6.8倍。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任教师由2005年的4462人扩大到2011年的6118人,真正成为我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同时,从办学质量上看,已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32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49项;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0名;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5个;省级特色专业30个;国家级高职示范(骨干)院校5所,省级高职示范院校7所。十几年来,全省高等职业教育已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我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有效地缓解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另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为我省整个高等教育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办学主体上看,政府举办18所,行业企业办学3所,民办1所,形成了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从办学类型上看,除传统的师范、医学教育外,设立了包括石油化工、资源环境、冶金、机电、农业、林业、警察、建筑、交通、外语等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职业学院,基本上涵盖了我省的支柱产业。还增设了服务区域经济、具有社区学院性质的地区性、多科性高等职业学院。从地区布局上看,按照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至“十一五”末,我们沿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形成了三个高等教育区,即以省会兰州为中心的省城高等教育区、以张掖市为中心的河西高等教育区、以天水市为中心的陇东南高等教育区。这三个高等教育区的形成,改变了过去我省高校主要集中在兰州的局面,高等学校地区分布不均衡的发展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从河西走廊到陇南山区,全省14个市、州,除临夏州外,已有13个市、州设立了高等学校,这其中绝大部分是高职高专院校。从专业结构上看,以适应我省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为重点,依据甘肃省优先发展石化、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特色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力发展和培育优势特色专业。目前,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共设置专业点854个,全部涵盖了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的19个专业大类。逐步形成了一批以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基本建立起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衔接的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与职业》:近年来,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王智平:一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我省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培养目标上,要求各高校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劳动者,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实践和应用为核心,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高等学校的学分制、选课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等教育管理制度;广泛开展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各种活动,进一步加强师范院校学生实习工作,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提高从师技能。

二是明确各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突出优势,在各自层次上办出特色。要求我省高等学校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结合省情、校情,对办学定位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一是办学类型定位:除个别高校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外,我省大多数高校一般应为教学型或应用型。第二是办学层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发展研究生教育。第三是服务面向定位:我省的大多数高校都应当立足甘肃、服务区域(或服务西部)。

三是调整高等学校专业结构布局,紧密结合甘肃产业结构实际,培养区域发展急需人才。以主动适应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由数量扩展为特征的外延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特征的内涵发展转变,打造专业品牌,突出办学特色,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四是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改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计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和政策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要求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拨款力度,提高生均拨款标准,并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新校区建设、征地用地、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尽最大可能为高校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五是加强政府部门对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做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工作。根据《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的规定。采取积极措施,对全省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在配合教育部开展新一轮教学水平评估的同时,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和影响人才质量的主要因素,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状态(包括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教学效果等方面,通过合格验收、咨询检查、评估选优等形式加强监控,努力为甘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教育与职业》: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甘肃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哪些进步?

王智平:一是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显著扩大。到2012年,全省共设置普通高等学校42所,其中本科院校15所,高职高专院校22所,另有独立学院5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6所。全省14个市、州中,有13个市、州(除临夏外)设立了高等教育机构。全省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59.02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40.53万人;全省高校专任教师2.32万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36.36%,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为47.74%;高考录取率达74%,再创历史新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15%提高到2012年的24%,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

二是办学质量明显提高。我省高等教育正在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全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到2012年,在10所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学校中,有6所高校被评为“优秀”;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有5所高职学院进入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在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有4所高校纳入工程一期建设计划(分别为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中央财政将为每所高校安排建设资金约1亿元);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已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527门;国家级教学成果34项,省级教学成果529项;国家级教学名师7名,省级教学名师82名;国家级特色专业57个,省级特色专业12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8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省级教学团队9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2个。

三是布局结构日趋合理。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结合甘肃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在沿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形成了三个高等教育区:以省会兰州为中心的省城高等教育区、以张掖市为中心的河西高等教育区、以天水市为中心的陇东南高等教育区,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中央、省、地(行业、企业、民办)分级办学、统筹管理的办学体制,初步形成了包括农林、医学、师范、综合、理工、财政等门类齐全的高等院校体系。

四是专业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我省高等学校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适应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需要,扩大了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等紧缺人才和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压缩了一些就业率低、需求不旺的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尤其是近五年来,我省本科院校根据专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整的需要,对专业优势不够明显、行业人才过剩、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的59个专业点先后停止招生,117个专业点减少招生,招生总数减少6087人。五年来本科新增招生专业点113个,扩大招生专业点165个,招生总数增加21738人;控制招生专业点39个,改造传统专业点82个。

五是师资力量明显加强。目前全省高校专任教师23165人,比2005年增加了6796人,其中本科专任教师12851人,比2005年增加了3639人,年均增长6.58%。同时,我省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涌现了一批科技和学术创新人才,在全省领军人才中高校的比例达到了36.67%。目前,甘肃省高校共有两院院士17人,其中兰州大学14人,其他高校3人(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长江学者1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3人。

《教育与职业》:甘肃高等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王智平:我省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省高校现已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申报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5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8个。兰州大学和部分省属高校的重点学科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作为我省科技创新的主要源头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全省高校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产学研合作中的生力军。

《教育与职业》:作为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您曾多次呼吁应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的投入。现在您分管甘肃的高等教育,您认为目前甘肃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智平:一是债务负担沉重。截至目前,省属高校贷款总额达70多亿元,每年需要支付利息5亿多元,沉重的债务已成为制约我省高校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是办学条件紧张。高校扩招以来,由于投入不足,一些基本办学条件,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标准。同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全省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师资队伍紧张。由于投入不足,教师引进和培养难度都加大,导致教师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生师比明显偏高(全国平均17.33∶1,我省18.79∶1),双师型人才更加短缺,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亟待提高。

《教育与职业》:除投入不足外,还有哪些因素制约了甘肃的高等教育发展?

王智平:一是办学规模仍然偏小。目前,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全国为26.2%,我省为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全国平均高考录取率逼近80%,东部发达省份在85%以上,我省刚刚跨上70%。在国家特别支持下,2008年我省高考录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0.7%,2009年录取率为55.2%,2010年录取率为61.5%,2011年录取率为68.2%,2012年录取率达到了74%,但仍然处于全国的末位。

二是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少数新建本科和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比较模糊,尚未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由于教育部没有制定出台独立学院教学评估办法,对独立学院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质量等缺少有效的监测手段。总体来看,我省高校工科、医学类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师范类专业人才过剩;研究生教育中学术性研究生比例太大,专业性研究生比例太小;一些涉及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学科专业如石油化工类、装备制造类、新能源类、农产品加工类、生态环境类等发展不足;一些与新兴战略性产业如动漫、文化创意、生物制药、物联网等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个别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求大求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

三是社会服务能力较弱。同东部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联系不同,我省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没有真正起到“智囊团”“思想库”和“参谋”作用,产学研用结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所有这些,都对进一步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提高学校社会地位和办学声誉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教育与职业》:2012年5月,甘肃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十二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请您介绍一下未来五年甘肃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甘肃省“十二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王智平:2012年5月,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十二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主要是推进“八项”任务和实现“七大”目标。

“八项”任务主要包括:

一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我省高等教育投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使全省高等学校办学基本条件达到国家标准,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之上。

二是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实施“飞天学者与创新团队计划”等三个计划,设立16?20名飞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重点支持建设50个高水平团队和50个教学团队,每年选拔约60名优秀学术带头人,遴选约80名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和学习。

三是着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重点扩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就业指导、重点学科建设和实验、科研机构建设。推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培育和建设25个重点学科、300门省级精品课程,高职院校中建成国家精品专业、国家级重点专业40个和2?3个国家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10个左右省级实习实训基地;重点支持150个具有学科优势和50个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优势特色专业,建设30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0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五是稳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兰州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重点把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5所本科高等学校建成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大学。

六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增建2所与本地区经济结构个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学校,建设1所具有民族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争取建成1?2所民办高职院校。重点支持建设5?9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10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10个行业性和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

七是整体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组织实施“高技术合作开发中心建设计划”等四项计划,由企业和研究机构联合建设10个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每年支持10个产学研结合项目;建立10个符合我省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组建10个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要技术依托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10个知识服务中心,新建3?5个高水平的战略研究咨询机构。

八是深入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开展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试点,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开展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试点,探索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开展生均经费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改革试点,完善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学生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开展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建设与推广试点,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模式。开展教师教育创新体系与免费师范生改革试点,探索实施欠发达地区师范生免费教育模式,建立一套较为成熟的招生、选拔、培养、就业制度规范。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实行纵向沟通、横向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完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协作机制。开展高等学校分类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引导高校合理定位、有序竞争,走创新型、开放型、特色型、服务型发展之路。开展促进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试点,促进民办高校规范健康发展。

“七大”目标主要是:

一是高等教育规模适度扩大。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2%,在学生总规模达到63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达到50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研究生达到3.5万人。

二是高等教育结构更加优化。在现有“一体两翼”高等教育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建1所医科院校和2~3所高等职业院校。支持甘肃联合大学升为本科院校。

三是高校分类指导体系更加健全。制定办学标准,实施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坚持特色办学,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在国家高校分类体系中准确定位,构建省级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和毕业生就业检测反馈系统。

四是重点学科建设全面加强。集中力量建设与我省主导产业群直接相关的100个重点学科、50个优势特色学科和300个本专科重点专业、100个急需专业,整合全省学科资源,重点建设10个左右学科群。

五是高校教师结构趋于合理。到2015年,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75%以上,专科学校达到50%以上。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45%以上。

六是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重点扶持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高等学校有偿社会服务分析 篇4

1 高等学校有偿社会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 高等学校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及学费收入己远远满足不了扩张的资金需求, 如何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随着高等学校办学活力的增强, 有偿社会服务成了教育经费的有力补充, 部分消除了由于物价上涨所引起的忧虑, 稳定了教师队伍, 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 有偿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 使各高等学校引进竞争机制, 有利于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事实证明, 有偿社会服务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开展有偿社会服务活动, 是推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知识分子待遇的必要途径

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 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逐步建立起能够适应社会对专门人才需要的有效机制。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经济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础, 党和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有一支强大的教学、科研队伍, 应当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引导他们主动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鼓励他们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 在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逐步改善自身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这段论述为高等学校开展有偿社会服务活动指明了方向, 高等学校应抓住这个有力时机, 利用自身优势, 开展多种多样的有偿社会服务活动,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知识分子待遇。

3 高等学校有偿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高等学校在有偿社会服务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使一些人产生了疑惑和焦虑, “从现实讲, 不得不干, 从内心讲, 不赞成干, 从行动讲, 不知如何去干”的矛盾心理清楚可见, 面对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应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是高等学校教育职能和创收手段的矛盾, 二是高等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与追求经济收入短期行为的矛盾, 三是各大院校之间创收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高等学校的职能是培养国家所需的合格人才, 但是, 在目前教育经费不足, 教师待遇低等因素的影响下, 会造成人才外流, 师资力量不强, 办学条件落后, 学校没有知名度, 致使生源下降等不良现象, 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 势必会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所以, 高等学校要积极应对。

(1) 在政策上区别对待, 以弥补各经济实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造成这种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多数是客观原因所致, 建议管理者在制定政策上区别对待, 除要求各经济实体在加强自我发展的同时, 适当给予扶持, 让其在扶持中发展, 在发展中摆脱扶持。

(2) 高等院校要利用自身优势, 以科技服务、技术成果转让为主, 紧紧围绕教学和科研主体, 充分发挥教师的能量。有些科研成果可以由本校实习工厂转化为产品, 这样既可以使教师接受从理论型向特定产品转移的锻炼, 又可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 与此同时, 学校增加了收入, 职工改善了待遇, 校办工厂改善了生产条件,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节约了学生实习经费, 又为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和资金保障。

(3) 对外要直接面向社会, 进行人才、知识和技术的扩散, 瞄准科技前沿, 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技、工相结合的经济实体, 充分占有商品市场, 使之成为高等学校创收的主要支柱和主要自有资金的来源。

(4) 对内要做到广开财源, 拓宽办学模式, 拓展创收渠道, 增强自身实力。

只有这样, 高等学校才能稳健发展, 广大教职员工也能从经济效益中得到实惠, 实现双赢。

4 对搞好高等学校有偿社会服务活动的几点建议

4.1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经营服务方针

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优势, 主动参与竞争。高等学校是知识的宝库, 科技成果的宝库, 信息的宝库, 它拥有教授、副教授、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等多层次的人才, 有多层次的技术知识, 拥有众多的科研成果, 有纵横国内外各个领域的信息交流网, 高等学校有着其他单位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高等学校开展有偿社会服务活动, 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积极开展技术、经济咨询服务活动, 承包科技项目, 进行协作科研、科技成果转让, 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和进修班, 创办科技开发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有偿社会服务活动。

4.2 要对创收工作加强领导和宏观指导

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艰巨形势, 要求高等学校的负责人胸怀全局, 重视并正确引导职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情况下, 开源节流, 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对创收渠道、创收范围、收入分配比例等予以宏观指导, 协调好正常教学、科研和创收的关系, 做到活而不乱。

4.3 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高等学校既要保证教学、科研任务地圆满完成, 又要促进有偿社会服务活动的正常开展, 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 是做到这一点的关键, 要在进行合理的定岗、定编、定员的基础上, 对各类人员进行合理分工, 统筹安排, 使之做到各司其职。精简机构, 合理分工, 使人尽其材、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组织教学、科研、创收三支队伍, 明确责、权、利, 既保证学校、科研少受干扰, 又能使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分配制度的制定中, 要依靠教务部门、科研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科技服务部门互相协商, 兼顾教学、科研、创收三支队伍的关系, 运用经济杠杆, 制定合理的分配办法, 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4.4 发挥经济管理部门和经济监督部门的作用, 加强成本核算工作

开展有偿社会服务活动, 使得各经济实体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同时需要进行收益的分配。目前, 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采用了“集中核算, 分级管理”的做法, 这样有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 防止资金失控和任意扩大成本, 尽量消除私立帐户, 设立帐外帐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有利于学校有效地监督和控制有偿服务活动, 严格财经纪律, 堵塞漏洞, 保证此项活动沿着合理合法地轨道前进。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服务等级协议设计 篇5

关键词:云计算;网络;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073-01

一、前言

Web网络系统实现了一个可扩展的SLA模式,它耦合了状态模型和事件处理以支持对SLA的进一步定量研究。Web网络系统已经实现了一个简单却强大的初步的SLA,它可以使用户控制其实例的高层网络拓扑结构。Web网络系统使用Amazon EC2提出的概念“区域”(zone)来指代由计算和存储资源组成的“池”(Pools)或“集群”(Clusters)。区域是由多个节点控制器和单个集群控制器从逻辑上构成的机器集合。Web网络系统允许用户为一个实例的执行指定一个区域配置,该配置提供不同的管理和网络性能参数,根据该配置,一个实例集可以在一个集群或跨集群运行,以获得所要的性能。

二、虚拟组网模型设计

虚拟机实例之间的互联问题是构建云计算基础设施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不同于物理机器组成的具有严格逻辑结构的物理网络,虚拟机实例组成的网络是一个虚拟化的网络,它具有简单和易配置等特点。虚拟机实例之间应有网络连接,且它们中至少有一个虚拟机实例和外部公共网络相连,以便于为其所有者提供访问入口及与其它域的实例进行交互。由于用户对于自己所监管的的虚拟机具有超级用户权限,其可以访问基本的网络接口,因此其具有获取系统IP和MAC地址的能力并对系统网络造成干扰。此外,如果两个实例运行在同一台物理机器上,虚拟机用户可以影响和窥探另外一个虚拟机的网络包,这将导致安全问题,因此在有不同用户共享的云计算平台上,协作完成单一任务的虚拟机之间应该可以通信,而属于不同用户的虚拟机之间应该是通信隔离的。虚拟组网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虚拟组网的工作原理,这里不再赘述。

三、Web服务支持框架系统设计

(一)核心模块设计

核心模块:采用Spring、Hibernate、Webwork做统一的底层技术框架实现,提供统一的对象持久化处理,通过简单配置就可以实现对象的增、删、修改与分页查询操作,并提供一致的缓存实现、JNDI数据源、Web服务支持与事务配置方式。

构件界面库:构件界面库建立在Ext2.0 Widget库上的,通过模板引擎对Ext进行了Tag封装。再运用TagLib来封装,使得开发者使用AJAX的门槛大大降低。此外我们在原有Ext的基础上还要对通用的JavaScript界面构件进行扩充和封装,期待能让用户能快速地开发定制。

应用安全构件:应用安全管理是每个应用系统最为核心的功能,就如同程序的事务控制一样是每个业务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XX基础业务平台小组的CuteFramework Security模块作为一个通用的框架来满足通用的企业级应用安全需求,完整实现ACL授权模型。

组织机构构件:组织管理分为组织类型管理、组织关系类型管理、组织树管理,涵盖了对组织机构业务模型的建立、管理和维护功能。组织管理支持单一部门的组织树的管理,也支持多个组织树之间组织节点的业务关系的管理,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组织机构网络。根据某类业务,支持在行政组织基础上定义业务条线组织,从而可以清晰地体现某类业务相关的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

业务流程构件: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手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是指一个业务过程的整体或局部的自动化。即为了完成某一目标,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某些信息或在所有参与者之间进行传递,并由参与者进行处理的一个自动化的业务过程。

(二)MVC协调机制方案设计

提供了一套面向Web应用的MVC解决方案,为B/S系统开发建立前后台统一协调机制。MVC方案的引入,不仅能丰富CuteFramework作为基础平台框架的功能,最重要的是框架体系开始延伸到前台,无论是框架的功能设计、技术运用、还是性能调优都将建立在前后台统一的基础上,有利于CuteFramework的各种特性与机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控制器Action,往往是MVC框架核心控制部分,因为Action的设计直接决定了Web层的耦合度。同时,Action也是客户请求与系统响应的纽带,它提供了以下方面的功能:

1.处理前台的各种请求,包括同步请求(Redirect,Dispatch)和异步请求(AJAX)。

2.与后台的业务服务交互,获取结果数据。

3.数据传递及格式转换。

4.BO对象向VO对象的值传递。

5.VO对象和JSON数据双向转换。

通过附加自定义控制增强MVC框架的总体功能度并体现可扩展性。这里,我们提到了VO和BO,它们都是POJO,但处在不同层次:VO,顾名思义,ViewObject。页面产生的数据集合,不具有任何业务特征,同时不包含任何复杂类型,VO间相对独立,仅仅是传递参数的一个载体。BO,则是业务对象,Business Object。本身具有业务特征,从面向对象的角度看它包含了复杂的关联关系和约束信息,同时还可以包含一定的业务方法。由于界面展现和后台处理的需要,往往VO对象拥有BO对象的若干域变量。

参考文献:

[1]刘汝元.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12,2

[2]曾宇,王洁,吴锡兴,邓朝晖.工业云计算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机械工程,2012,1

[3]李慕江.“云计算”发展现状调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

[4]邓朝晖,刘伟,吴锡兴,曾宇,谢智明.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磨削云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2012,1

高等城市社区护理服务内容调查 篇6

关键词:高等城市,社区护理服务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高等社区卫生服务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从而社区护理显得更为重要。社区护理不仅是医疗护理, 而是将医疗护理、预防、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社区护理服务对象是为社区范围之内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和每一个公共卫生场所。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 从而为居民提供了综合、连续、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卫生保健护理服务。社区护理人员要准确掌握社区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 建立居民个人、家庭、社区健康档案, 随时掌握慢性病、手术患者及残疾人康复的管理信息。社区护理作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用是可想而知, 高效的高等城市社区护理服务能够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为实现我国高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目标奠定强有力的基础[1]。为了探讨高等城市社区护理服务内容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对我省高等城市社区护士进行了调查,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中,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表, 对2011年1月-2013年10月对在笔者所在省2所高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所社区服务中心站,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进行研究, 实验中, 共发放293份问卷, 回收258份, 其回收率为88.1%, 问卷经分析共有254份有效, 有效率98.4%。

1.2 方法

实验中,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 其中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疾病护理、预防、计划生育、临终关怀等项目。问卷调查时主要由课题组成员对调查单位、个人进行解释调查目的, 并要求护士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 其问卷可以当场发放及填写或者同意发放之后经填写后同意收集起来[2]。

2 结果

排在前2位的是疾病护理, 共有239人 (94.1%) , 健康教育共有225人 (88.6%) , 后2位是社区卫生诊断和临终关怀, 详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高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造成社区护士的工作量逐渐增大。如今的门诊量是以前的20倍左右。调查中, 排在前2位的是疾病护理, 共有239人 (94.1%) 、健康教育共有225人 (88.6%) , 后2位是社区卫生诊断和临终关怀, 这与刘秀娜等[3]在全国范围抽样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

当前, 受新的经济、技术的冲击下, 我国医疗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方面, 由于医疗制度不完善, 技术相对比较落后, 慢性病、传染病的患病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 医疗费用不断攀升, 造成个人及社会不堪负重[4]。何宇芬[5]研究结果显示:居民需求的调查, 居民对心理知识方面的需求为89.3%, 而实际提供的为34.8%, 说明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需求大, 而现有的精神卫生资源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6], 本次调查从事精神卫生服务的人员只有16.5%也与其一致。

综上所述, 当前高等城市的社区护理是适应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 并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需要而逐步发展,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7]。作为一名优秀的社区护理者, 应熟悉和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 了解社区护理的特殊性, 这对提高社区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高等城市社区护理服务内容较多, 且其影响因素也较多, 但是社区服务中并没有彰显特色, 社区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护士素质, 扩展社区护理服务内容[8]。因此, 高等城市要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应如下: (1) 高等城市社区服务中药配备合理的社区护理人员; (2) 增加高等城市社区从业者的培训力度, 提高社区护士的业务素质; (3) 加大高等城市社区投资力度, 拓展社区护理内容。

参考文献

[1]陈良英, 何促, 赵红, 等.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及任职资格的预测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1 (6) :490-493.

[2]高凤玲, 谈卫华, 谈晓霞, 等.石河子市社区护理工作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12 (8) :1457-1458.

[3]刘秀娜, 周娟, 王仙园, 等.重庆市社区护理管理者社区护理发展建议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 2010, 17 (10A) :1-4.

[4]陈淑红, 李薇, 田永峰.北京市宣武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及利用中的问题与思考[J].护理研究, 2010, 24 (8B) :2155-2156.

[5]何宇芬.恩施州及周边地区社区卫生护理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5, 19 (25) :2342-2343.

[6]钟建群.嘉兴市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现况调查与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7 (6) :1979-1980.

[7]郭清, 陈雪萍, 章冬瑛.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21) :1767-1769.

浅谈加强高等学校会计服务 篇7

一、强化高校会计服务的内涵

强化高校会计服务就是要求会计人员保持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文明、热情的服务态度, 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具体来说强化会计服务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 会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自身不断学习和同事间加强交流;另一方面, 会计服务人员需要秉承高度的服务热情, 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更好地为相关人员服务。

加强对财经法规的学习,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要根据有关财经政策法规和高校财务会计制度, 对各项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效率性进行会计监督, 维护财经纪律, 为保护高校资金和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服务, 同时, 还可以利用对财经法规和预算管理制度等的熟悉, 积极向相关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服务;理论寓于实践, 提高操作技能, 通过对高校预算收支会计事项的处理, 如实反映高校预算执行情况, 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对日常的会计事项及时办理和进行会计处理, 如实反映高校资金的使用情况, 提供真实、相关的财务信息;最后, 要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 和谐高校财会各科室与学校其他部门、师生之间的关系, 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形象。

二、高校会计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会计服务工作按照高校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 积极筹措资金, 开源节流, 对教学和科研活动进行全面、完整、真实地反映, 保证教学科研的正常进行, 服务整个高校的日常经济活动。

1. 会计服务是财务部门形象的展现

高校会计人员的服务对象分为对内和对外两大类。对内主要是学生和全体教职员工, 对外主要为财政、物价、税务政府有关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等。财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都直接决定了财务部门留在办事人员心目中的形象。

2. 会计服务是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

会计服务和财务管理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财务管理的基础阶段是通过制定严格、规范的财务政策和财务制度实现财务管理的功能。当财务管理实现初级目标后, 将向更高质量的管理发展, 通过营造和谐融洽的管理氛围, 使得高水平财务管理顺利实施, 最终实现无为管理。

三、高校会计服务的现状

(1) 高校会计人员学习意识强, 大多数人都有接受继续教育和考取职业资格晋升的经历, 但目前看来, 学习的回报效果并不明显; (2) 会计部门机构庞大, 会计人员众多, 存在舞弊的隐患, 有的高校会计人员流动性过快, 导致岗位了解不深, 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师; (3) 高校会计服务的对象非常广泛, 不可避免的导致工作环境嘈杂, 尤其是窗口部门, 往往是熙熙攘攘、门庭若市, 没有良好的工作环境; (4) 高校财务收入的逐年增加, 科研经费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会计人员不能得到有效补充; (5) 高校的会计部门作为后勤部门, 负责提供资金保障, 核算经费使用情况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打击了会计人员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四、提高高校会计服务的措施

1. 加强高校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会计人员是高校会计工作的承担者, 只有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才能应对会计业务日趋复杂、会计改革不断深入的状况。因此, 必须加强高校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高校会计人员的素质。

一是加强会计职业道道教育, 在现实生活、工作中, 会计人员面对很多诱惑, 要不断强化会计人员廉洁自律、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的思想, 培养素质过硬的有责任感的会计人员;二是要加强会计专业教育, 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服务技能, 才能积极应对新准则、新制度的变革, 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会计业务, 提供真实、可靠地财务信息, 才能创新会计服务机制, 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

2. 强化服务意识

强化会计人员的服务意识, 建立高效、有序的服务机制和服务态度, 提高会计工作的有效性。高效会计人员要从内心深处树立服务意识,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坚决杜绝出现以前的“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的不良现象, 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处理业务, 与学校其他部门及教职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更好的服务学校的教学、科研。

3. 对办事人员进行培训

尤其是各个学院的经常报销的人员, 提高其对财务规章制度的熟悉, 减少不必要地往返财务处次数;对于经常报销不合理票据的单位或个人实行约谈制, 对其进行重点财经法规培训,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争取各部门的支持, 这样既节省了办事人员的时间又能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同时可以减少办事人员与财务人员的矛盾, 实现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并举。

4. 增加财务人员, 释放财务人员的思考与判断

随着高校经费规模的不断增长, 高校财务人员工作任务量也不断加大, 财务人员匮乏。只有增加财务人员, 才能将他们从过度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以思考和判断, 以保证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的质量。

5. 经常组织交流与探讨

同事间多交流, 彼此取长补短, 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研究, 提高实际能力, 对于较深层次的问题可请教专家和学者;兄弟科室间多举办讲座, 加强交流, 避免对制度的不同理解造成制度执行的不同。同时要加强各高校间的交流, 走访其他高校, 学习同行间的工作优势, 进一步地探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在学习与总结中不断践行“寓服务与监督中”的高校会计工作。

6. 不断优化会计服务环境

为保证会计服务工作的质量, 高校应重视会计工作, 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高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依法履行职责, 合法处理各种会计事项, 创造会计监督的良好环境;根据高校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和会计业务不断丰富的实际情况, 高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 在校长的领导下, 主管本校的财务工作。同时, 高校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要克服与其他部门及师生沟通冲突的问题, 积极做好便民服务。

充分利用新平台, 例如预约报销、网站宣传等工具, 宣传财会法规和会计政策, 介绍办事流程和注意的问题;根据高校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 积极运用管理会计, 进行相关筹资、用资方案分析, 为领导决策提供会计支持;对涉及教职工和学生的会计事项, 要通过明白纸等方式加强与教职工和学生的沟通, 把会计服务做细做实。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综述 篇8

一研究概念的界定

国外学者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解释可以概括为三种: (1) 以知识为基础, 高校的社会服务就是对知识的加工、应用。 (2) 以活动为基础, 高校的社会服务就是高校为社会提供咨询、技术支援和科学研究, 也包括对个人进行培养和提高。 (3) 以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基础, 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看做是教学和科学研究两种活动的延伸。国内学术界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解释暂无统一的观点。

在笔者看来, 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指高校在既遵循自身特性而又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 以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为基础, 向社会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服务性的活动。

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

第一,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性质研究。综合分析各个学者的研究发现,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特性主要有: (1) 社会服务的学术性。这主要是指大学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是以研究为基础的, 能在服务中体现学术内涵和教育内涵。 (2) 社会服务的有限性。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大学为社会的服务也遵循这一定理。大学为社会服务受到大学这一组织的本质、科研的性质和大学与企业之间关系等的限制, 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大学服务社是有限的。 (3) 社会服务的引导性。高校的社会服务, 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指明方向, 并作为社会公用事业的基本工具, 起到积极改造社会的作用。

第二,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必要性研究。有的学者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做了必要性分析, 如缪顾根在《大学的定位及社会服务职能探究》一文中指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实现的必要性在于“ (1) 学术独立, 满足社会的根本需求; (2) 协调发展, 保证大学的多层职能; (3) 规范产业行为, 建立合作机构与制度”。

第三,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历程研究。关于大学社会职能的历史演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 社会服务职能的萌芽。虽然直到19世纪大部分的大学还处于封闭状态, 但这一时期大学中仍有与社会的直接联系, 这是大学服务社会的萌芽。 (2) 美国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与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1904年, 范·海斯提出的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 直接促使其将直接为社会服务作为其任务和职能, 这就使得孕育已久的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终于清晰化。 (3) 当今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新发展——全面开放。在当今社会, 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已由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 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将会以更直接、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式进行, 高等学校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服务站”。

三研究评述

首先, 我国关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集中于理论研究, 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实证研究较少。另外, 我国东中西部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状况有差异, 东部地区先进的高校社会服务经验不适用于西部。

其次, 高校的社会服务是有限度的, 高校在进行社会服务前要对自身状况进行衡量, 摆正自身位置。能服务什么, 能服务到何种程度, 能提供什么类型的服务, 这都是高校在进行社会服务之前必须先考虑清楚的。

四未来展望

目前, 我国共有1700多所高校, 其中地方院校就有1600多所, 占所有高校的94%左右。因此, 加强对地方高校、区域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必将成为大势所趋。同时, 在科技高速发展、知识迅猛增加的信息化社会中, 高等学校应走在社会的前面, 引领人们不断前进。

总之,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对我国来说, 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加快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 引领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创新, 是我们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必须采取的措施。

摘要: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作为高校的第三大职能, 在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查阅近年来关于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文献, 本文在确定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内涵的基础上, 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概念、发展历程、必要性等方面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评述, 以期为我国高校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综述

参考文献

[1]张瑞.论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D].山东师范大学, 2001

[2]潘愁元.高等教育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52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413

[4]缪顾根.大学的定位及社会服务职能探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6)

[5]朱国仁.从“象牙塔”到社会“服务站”——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演变的历史考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 (1)

[6]程建军、倪颖.和谐校园视野下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J].江苏高教, 2009 (2)

高等级服务 篇9

20世纪末以来, 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并扩展到教育领域。经济的一体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 从而带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加之高等教育又是知识要素在国家间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有助于科技、知识的创新和传播, 这又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联动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广西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也逐步迈入国际轨道。自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以来, 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其中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 这样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环境将为广西-东盟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再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的教育开放政策更是为广西-东盟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此外, 中越两国“两廊一圈”的成功建立,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都为广西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08年1月, 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区发展规划》, 这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这必将对教育服务的需求及利用提出新的要求, 从而进一步推动广西积极发展教育服务贸易, 参与激烈的国际教育贸易竞争。

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形式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从概念上看, 是指“国与国之间主要出于经济目的而进行的关于高等教育的输出与输入, 它属于一种国际服务贸易。” (1)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主要有以下四种提供方式:1.境外消费 (eonsumption Abr oad) :指在一成员国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国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在教育上主要表现为留学生教育。2.商业存在 (eonunereial presence) :指允许一国的企业和经济实体到另一国开业, 提供服务, 包括投资设立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在教育上主要表现形式是独资办学、合作办学等。3.自然人流动 (Presence of Natura persons) :指一个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国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的服务。在教育上主要表现为一国公民到另一国从事专业教育教学、培训、研发等工作。4.跨境交付 (Cross一border Supply) :指从一成员国境内通过电讯、邮电、计算机网络等向任何其他成员国提供服务。在教育上主要表现为跨国远程教育、提供教育软件、通过信息技术提供公司培训等。

三、广西-东盟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广西与东盟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从总体看来, 呈现的局面是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蓬勃发展, 而其他的教育服务贸易形式虽有一定发展, 但比较缓迟。

(一) 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

据统计, 目前在广西留学的东盟留学生超过5000人, 广西派往东盟交流学习的高校学生也超过了5000人。在广西的越南留学生占越南在中国留学人数的四成。近几年来东盟在广西的留学生数分别为:2007年1000人, 2008年3696人, 2009年为5224人;分别占全国东盟学生比重的3.32%, 10.64%, 14.93%, 东盟国家学生选择到广西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 广西成为东盟国家学生来华留学的一个重要选择地。10年前, 在广西留学的东盟国家留学生只有339人, 2009年达到了5224人, 10年间增长15倍。由此可见, 广西与东盟在留学生教育方面呈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

广西-东盟留学生教育之所以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除了与我国和东盟各国对其放宽了条件外, 也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双方不断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以及中国政府加大对东盟国家政府奖学金学生的资助力度等因素有关。但是在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方面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留学生课程以语言类居多, 课程、学分、学历和学位不能互相承认等问题。

(二) 其他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形式的发展

1. 商业存在:

加入WTO后, 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中外合作办学, 并允许外方获多数拥有权,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 广西与东盟各国在教育合作上也呈现了新的面貌, 主要体现在:合作办学层次不断提高, 合作日趋紧密。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下, 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与泰国的3所大学及老挝的1所大学建立了4所孔子学院, 培训学习汉语的各类学生1万多人。广西师范大学今年还将在越南再建1所孔子学院。

2. 自然人流动:

随着广西与东盟各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不断推进, 语言教学成为双方教育合作的热点, 这使得汉语和东盟当地语言学习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希望学习对方国家的语言, 进一步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历史。2006年以来广西派出了近300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前往泰国、菲律宾任教, 同时为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培训了300多名汉语教师, 各大高校或教育厅也都曾经委派教员到越南、泰国等国家的高校任教。

3. 跨境交付:

广西与东盟各国在跨境交付这一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形式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因而此种形式发展缓慢, 没有取得显著成效。

四、广西-东盟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障碍分析

(一) 制度层面的阻碍

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中, 我国和东盟各国就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所作出的承诺可做以下梳理: (1) 境外消费方面, 我国对境外消费方式下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没有限制, 即不采取任何限制中国公民出境留学或者接受培训的措施。 (2) 商业存在方面, 我国允许中外合作办学, 允许外方获得多数所有权, 但没有承诺给予外方国民待遇, 并且不允许外国机构单独在华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3) 自然人流动方面, 我国在教师 (自然人流动) 的国民待遇上, 有以下资历要求:外籍教师来华任教要具有学士或者学士以上学位, 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或者专业职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年以上;越南对外国教育服务提供者也有相应的资格限制。 (4) 跨境交付方面, 我国对跨境交付方式下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均未做承诺, 因此对外国机构通过远程教育和函授等方式向中国公民提供教育服务, 中国可以自主地决定开放的尺度, 不受WTO协议的约束正是这种制度层面上的障碍使得广西与东盟各国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侧重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而忽略了其他教育服务贸易形势的发展。

(二) 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文化环境障碍是指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对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造成的障碍。跨文化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广西与东盟诸国之间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源远流长, 但也不能忽视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及东盟内部的文化差异对双方合作的不利影响。

首先, 由于东盟各国长期受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中国文化、西方宗教和文化等的影响;从宗教和文化传统的角度看, 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各国都有自己秉持的传统观念和坚持的信仰, 因而, 在双方的教育合作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意见的分歧, 形成文化上的障碍。

其次, 东盟各国自身的文化差异性也比较大。广西虽然与东盟各国是近邻, 但毕竟是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 因而差异性还是比较显著的。相比较而言, 欧盟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的地步, 是欧洲一直存在着一种一体化意识或观念, 因此, 这种较大的文化差异性, 无论是广西与东盟之间还是东盟各国之间, 都严重制约着广西与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开展。

所以, 这种文化环境和文化观念的不同, 导致广西与东盟各国在开展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时候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 涉及到国家安全及教育主权等, 教育服务贸易形式就难以得到较快的发展, 从而导致广西与东盟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一枝独秀 (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而其他形式则相对落后。

(三) 意识层面的障碍

首先, 在许多人的意识里, 东盟10个成员国之中, 除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外, 其他成员国如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的高等教育是比较落后的, 与这些国家的高校合作, 没有品牌效应, 生源不够, 也就不能很快收到显著的成果。因此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反应也就较为冷漠。

其次, 由于知识要素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关键竞争要素, 涉及到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 因此, 各个国家对知识要素特别是核心的、战略性的知识要素具有较强的保护意识,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 知识和技术成果比较密集。这种较强的保护意识对广西与东盟开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构成了一定的障碍。

再次, 广西和东盟的部分高校还未真正树立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当今世界已经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这种全球化的范围已扩展到教育领域, 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教育国际化观念的缺乏不仅对广西本地的教育发展是一种阻碍, 也会对与东盟各国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合作构成障碍。

这些意识层面的障碍使得广西与东盟各国在开展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时, 往往仅局限于留学生教育即境外消费这一种形式, 而对于其他三种教育服务贸易则关注不够, 实际上, 这四种教育服务贸易形式有着内在的联系。“四种提供模式之间是存在相互影响的, 在服务贸易开放的过程中, 如果政府只针对其中一种服务贸易采取开放 (或限制) 政策的话, 那么, 有可能会对其他服务贸易提供模式造成影响, 从而导致服务贸易政策的实施结果将会是无效或者是不可预知的。” (2)

五、广西-东盟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 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制度突破与创新

以科斯、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 把制度作为经济领域的一个内生变量, 这与其他经济学家把制度这一因素剔除或者作为外生变量有很大的不同。科斯、斯诺等也提出“在缺乏有效制度的领域或地区, 或者一国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 此时此地制度效率是最高的。” (3) 他们也认为讨论经济问题时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而必须结合制度环境, 教育服务贸易同样也要受到制度的制约。制度创新是提高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些国家的科教之所以比较发达, 这与其崇尚科学、重视教育的社会习惯或文化 (即为制度) 有很大关系。因此, 在广西与东盟发展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过程中, 需要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制度建设并加以创新和突破。如在教育上对教育主权部分让渡, 允许外国机构在本国提供非义务教育服务、取消境外消费限制、一定条件下允许跨国交付或自然人流动等等。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这些举措将会促使交易双方面对竞争通过调整适应市场的产权安排, 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其竞争力。这也有利于广西与东盟开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从而进一步加强与提高双方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合作的水平。

(二) 在文化上加强交流与合作

首先, 我国与东盟10国是近邻, 双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有2000多年的历史。虽说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文化传统上存在诸多差异。但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双方交往频繁, 文化交流的内容丰富。因此, 在开展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过程中, 双方应该求同存异, 扩大共识。其次, 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宗教差异制约着东盟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 因而东盟高等教育只能以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宗教信仰为前提来确定高等教育政策目标或模式, 所以, 尊重东盟各国的民族文化和宗教的多样性是顺利开展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途径之一。最后, 中国和东盟各国国情文化教育传统存在差别, 不可能存在一种具有普适性的高等教育模式。因此, 各国都在力图保存自己民族文化传统、语言、价值准则等, 都不希望本国的高等教育系统被他国高等教育模式所取代。所以, 中国在与东盟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中, 要在保存、传播、创造和更新民族文化以及鉴别、选择、改造融会外来文化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重视道德教育,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三) 增强共识, 加强多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模式的综合开发

无论是广西还是东盟各国, 在进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时都应该提高意识, 形成教育国际化的共识, 积极促进多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形式的综合开发。在高等教育的四种贸易模式中, 境外消费 (国际留学生教育) , 一直占广西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最大份额, 在巩固境外消费贸易模式的基础上, 要注重对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开发。如加强双方的合作办学, 促进商业存在这一贸易模式的发展。虽然由于各国法律的制约, 商业存在模式投资周期长, 也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但是其贸易利益和市场潜力都在不断增长, 因此, 广西各高校可以通过合作办学、设立分校、建立友好学校、开展相关教育研究项目等方式进入东盟各国教育市场, 抢占先机。增派教学人员到国外任教, 促进自然人流动这一贸易模式的发展。在支持本地区教师、研究人员到东盟各国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机构的同时, 也要注重通过政府资助, 支持东盟部分国家的专家及学者来广西进行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应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科技成果, 发展跨境交付———电子学习的模式, 跨境交付这种贸易形势不仅可以减少教师和学生在地理上的流动成本, 而且在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中也有较大的潜力和吸引力。

六、总结

广西与东盟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正迎来难得的机遇并展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 目前在留学生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 其他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形式并没有达到协同发展的程度, 这与我国在WTO框架下作出的相关承诺的制度因素有关, 也与文化差异、意识观念等层面的原因有关。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依靠某一种贸易形式, 最终还是要着眼于多种教育服务贸易形式的协调一致发展。因此, 国家及相关地方政府应该从制度上加以突破创新, 在文化上加强交流与合作, 增强共识, 加强多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模式的综合开发。

摘要: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等背景都极大地推动了广西与东盟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文章以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四种发展形式为切入点, 通过探讨与分析广西与东盟四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形式的总体概况, 进一步分析了阻碍广西与东盟各国多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的因素, 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以促进广西-东盟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能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关键词:东盟,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庆.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思考[J].大众科技, 2009 (5) .

[2]唐拥军, 杨波.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障碍与对策[J].东南亚纵横, 2004 (10) .

[3]刘稚.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思想战线, 2010 (4) .

[4]孙西河, 郑小娟, 吴庭万.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高等级服务 篇10

关键词: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SWOT;WTO;国际化

教育服务贸易是指国(地区)与国(地区)之间主要出于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服务输出与输入。从经济学层面看,教育服务贸易是一种跨国(地区)的教育选择,选择的主体可以是以学生及其家庭为主的教育消费人群,也可以是政府或社会机构,教育选择的课题是服务生产者提供的具有一定质量、品牌和特色的多样化的教育服务[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急剧增长,教育服务贸易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正逐步取代国际教育交流的传统概念,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新兴领域,其发展速度之快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据OECD统计数字,2011年约有450万名大学生出国交流、学习,而美国仍然是出国留学的首选之地,所接收学生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7%,英国紧随其后(占13%),其次是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在人数背后,留学给地主国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不容小视:2006-2007学年,在美国高等学府求学的国际学生人数高达62万人,给美国带来122亿美元的经济收入。国际教育协会会长古德曼曾表示,在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之时,大量海外学生的涌入对美国经济贡献良多。[2]

2001年11月,台湾以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简称中国台北)的名义,成为WTO成员,台湾地区教育市场置身于国际背景之下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教育服务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以往独占鳌头的美国等成熟国家的单向优势逐渐消解,新兴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教育市场跃跃欲试,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必须应对激烈的挑战。本文从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和沿革出发,梳理台湾教育服务贸易市场的现状,并使用SWOT模型分析其内外部环境,试图提出合宜的发展策略,为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提供参考。

一、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概况

WTO的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旨在大幅度减少成员之间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GATS)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其中,教育服务也被纳入服务贸易范畴。GATS规章第一条第二款规定了4种服务提供模式:跨国提供服务(cross-border supply),即服务提供者自一会员境内向其他会员境内消费者提供服务,如远距教学、虚拟教育机构或教育软体提供;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即服务提供者在一会员境内对进入其境内的其他会员消费者提供服务,如出国留学进修;商业据点呈现(commercial presence),即一会员的服务业者在其他会员境内以设立商业据点的方式提供服务,如海外办学设立学校或语言训练机构;自然人呈现(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即一会员的服务业者在其他会员境内以自然人(个人)身份提供服务,如教授、研究人员至海外从事专业服务工作。

台湾承诺开放教育服务业的内容包括开放外国人设立高中职及其以上的学校、远距教学、设立短期补习班及留学服务业等。为适应市场开放趋势,台湾教育部门于2001年9月19日发布了台湾加入WTO教育服务业开放承诺(见表1),具体包括下列思想及相关限制[3]:第一,海外人士在台湾设立高中高职及其以上学校与教育机构,需依据台湾私立学校相关规定——校长与董事长必须为台湾籍人士,担任董事的外籍人士不得超过董事总额的1/3;第二,远距教学方面,同意境外学校可针对台湾高中以上学校学生的需求,提供来自境外的服务,如函授学校及远距教学,但其学分的承认最高不得超过毕业学分数的1/3;第三,海外人士需依台湾公司法规设立公司,或依商业登记相关规定设立的行号名义,登记经营短期补习班,但仍须受台湾补习及进修教育相关规定规范,其设立、变更、停办等相关管理规则,由直辖市及县市主管教育行政机关订定,并受理申请;第四,开放境外留学服务业者中介,台湾高中以上学生赴境外留学,但仍应接受两项规范,即不得在台收取学生学杂费用(但可收取手续及代办相关费用),不得在台开班授课。目前,留学中介服务业将改名称为“留学服务业”,服务项目不限于留学中介,还可包括留学资讯提供与咨询、代办招生业务等。

台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两岸经贸关系的缓和,以及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中关于教育服务贸易的内容列入战略规划,更加促使了台湾教育服务贸易市场日趋活跃。台湾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概况,可以从对外投资情况及国际化模式两方面来看。

(一)对外投资情况

据台湾经济部门投资审议委员会统计资料,2002-2013年台湾核准对外教育服务投资共计6项,投资总额为1440.7万美元,占该期间全部对外投资总额的0.028%;2002-2013年核准对大陆教育服务投资共计23项,投资总额为3092.4万美元,占该期间全部对大陆投资总额的0.027%[4]。从该数据可以看出,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对外投资数量和总额都很小,在加入WTO之后有缓步增长态势,但增长并不稳定。而且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台湾教育服务对外投资核准3项,分别在韩国、日本和美国,而在对大陆的教育服务方面无投资,从侧面反映了台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有所改变。

(二)国际化模式

台湾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致力于吸引国际学生、强化国际学术合作交流、鼓励台湾学生留学、签订双联学制和设置境外台湾教育中心。

1.吸引国际学生

为了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培养具备全球移动能力的人才及延揽国际人才,台湾教育部门近年来努力推动大专院校国际化,鼓励台湾学校与境外学校建立学术合作关系。藉由设置外籍生奖助学金、外籍学生来台留学专案奖学金及与境外大学共同设立华语中心等配套措施,鼓励外籍学生来台留学。其中,在台湾大专校院修习学位的外籍学生人数,从2005学年度的2853人增加至2013学年度的12597人。2013年4月30日,台湾修正并发布了《大陆地区学历采认办法及大陆地区人民来台就读专科以上学校办法》,提出扩大采认大陆地区大学至111所,专科191所,并试办二技招收大陆专科毕业生。2013学年度来台的大陆生中博士71人、硕士467人、学士1284人(大学部1209人,二技75人),共计1822人;来台研修大陆生计2.1233万人次;台湾各级学校与大陆地区学校签署合作协议计1837项。

2.强化国际学术合作交流

另据台湾教育部门国际文教处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66年至2013年,台湾有165所学校与全世界104个国家的3265所学校签订9805项学术交流协定合约。从表2可以看出,2013年缔造了历年签约总数最高纪录,共计141所台湾学校与1052所境外学校建立合作管理,并签订了1677项合约[5]。在2013年签订合约的国家数中,交往最频繁的前五名国家分别是日本、美国、韩国、泰国和西班牙。

3.鼓励台湾学生留学

在鼓励台湾学生留学方面,2013年,获得留学奖学金的学生人数为170人,尖端科技人才培育奖学金的学生人数为22人,本部欧盟奖学金的学生人数为7人,俄罗斯、约旦、巴拿马、波兰、韩国、以色列等国家政府奖学金共计83人。另台湾公费留学考试录取100人;协助中低收入户子女申办留学贷款共计669人。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签定合作协议,补助台湾学生赴各校攻读博士学位,双方共同分摊学费及生活费;截至2013年底,台湾分别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南加州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5所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合作,选送37名台湾学生到海外留学。[6]

4.签订双联学制

双联学制为台湾教育部门于2004年开始推行的一种国际学术交流模式,这种是比姊妹校或交换学生更加深入的国际性校际合作模式。双联学制是为促进境内外学生交流,借此改善以新生为主的海外留学生来台等条件限制。根据台湾教育部门统计,2006-2010年台湾大学院校与境外大学院校签订双联制的合作案数有198项,合作国家有21个,其中以美国、法国及东南亚国家居多。2008年,台湾选择双联制的学生人数为308位,对方学校学生人数为67位;已经取得双联学位的台湾学生有178位,对方学生有17位。相对于外国学生,台湾学生有较高出境取得学位的意愿,这也显示出台湾的大学在吸引外国学生方面还需再加强。[7]

5.设置境外台湾教育中心

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呼应教育产业国际化的需求,台湾教育部门从2007年开始设立台湾教育中心,除了通过参加当地教育展、在当地办理台湾教育展及各项宣传活动,增进该国教育界及学生对台湾高等教育的认识,也需在该处举办各类学术领域教育研讨会或座谈会,增加学校知名度,促进双方研究合作,以协助台湾大学院校与世界各国发展国际合作关系与招收国际学生。目前,台湾教育中心已经在马来西亚、印尼、蒙古、泰国、美国、日本6国分别设置了境外台湾教育中心,有效促进了境外优秀学生来台留学及研习华语。

综合对外投资与国际化模式两大面向,可以看出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日趋活跃,在全球盛行中华文化之风的吹拂下,顺势成长,虽然在体量上与欧美一些教育服务贸易成熟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台湾的国际意识、多样的国际化策略效果明显,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具有一定竞争力。

二、分析与讨论

本文主要采用SWOT分析工具对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进行结构化和系统化分析。SWOT分析最早由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教授提出。安德鲁斯把面临竞争的企业所处的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而外部环境则包括企业所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

(一)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优势

1.留学花费较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低廉

欧美国家或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传统的留学大国虽然学术氛围浓厚、教学质量较高,但所费不菲,令不少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或家庭望而却步。台湾对国际学生收取的学费较低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力。以攻读学士学位为例,4年在台花费为2~3万美元,而在美国攻读学士学位至少需要负担15万美元,在英国攻读3年学士学位也至少需要16~17万美元。相较之下,留学台湾的经济负担对许多经济状况普通的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来说,性价比相对较高。

2.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有口皆碑

除留学费用之外,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力就是教育质量。台湾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有口皆碑的,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以强大的人力资本迅速发展起来的台湾经济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台湾高等教育也从未止步。台湾教育部门启动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5年500亿定向补助十几所高校[8],另外还有面向技职体系大专院校的“发展典范科技大学计划”和面向未入选顶尖大学的非技职体系院校的“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同时积极建立有效的高等教育评鉴制度、教育品质保证管理机制等。通过经济和制度支持,台湾高等教育质量有了长足的发展。2013年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的亚洲地区大学排名中,台湾地区就有17所大学入围100强,台湾大学位居14名,台湾“清华大学”排名27,台湾“交通大学”排名32。由此可见,台湾的高等教育具备一定内在的实力。

(二)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劣势

1.开放步伐缓慢,政策法规制定较为保守

台湾在开放本地区服务贸易方面始终较为谨慎,一方面出于保护本土多样化的私营经济考量,另一方面也有岛内复杂的政治生态的影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也是如此。例如,上述列举的台湾教育部门公示限制海外资本在台设校董事会成员比例等,都体现了这一保护意识。然而,自加入WTO后,台湾同时面临着服务贸易全球化的挑战,如来自其他会员要求减少限制的压力等,过度保护将会背离自由经济的精神,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2.台湾地区大学校院品质参差不齐

台湾地区的大学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迅速扩充,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大众阶段,进入普及阶段,岛内高等教育资源供大于求。截至2013年10月,台湾共有大学校院159所,其中公立大学校院59所,私立大学校院100所。数量众多的大学校院因没有足够的生源和财源,品质参差不齐。特别是私立学校,政府提供的支持有限,基本依靠学费生存,而多年未能上调的学费与少子化人口结构变迁,使得一些原本就很弱小的学校面临生存危机,更罔谈发展。而一些原本就“身强力壮”的公立学校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也吸引了更多的资源,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如果没有采取恰当的策略,台湾的大学校院在这样的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中将出现阵痛和公正与效率的拉扯。

(三)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机遇

1.中文学习在全球教育视野中兴起

随着世界发展的多元化,汉语、中医、戏曲等传统文化,以及武术、中国古典哲学、中式烹饪等有中华文明特色的专业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台湾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地,自然具备了这一先天优势。正是中华文化地位的提升,给予了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巨大发展机遇。而这一机遇能否持续,如何持续,需要两岸共同携手。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增强等,都是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发声的有力支撑。

2.远距教学发展迅速

台湾的资讯产业起步早、发展好,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资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也较为成熟。随着全球远距教学的迅速发展,各国或地区争相通过网络争夺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台湾在这股风潮下可以利用自身良好的技术基础、学术声望,争取远距教学的一席之地。

(四)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挑战

1.面临少子化冲击,大学生存力不足

近20年来,台湾地区出生人口逐年下滑,新生儿人数在2000年达到30.5万之后,便一路直线下降。据统计,2009年,台湾新生儿人数为19万人,2012年低至15万余人,经建会推估台湾人口将在2022年后开始呈现负增长。从这一点可预见,台湾高等教育人口市场的供需将严重失衡,部分学校会因无法招到足够学生而倒闭。面对如此严峻的考验,台湾政府开始着手制定应对少子化的策略,如拓展国际市场、校院特色发展、建立退场机制等。而其中一些大学本身生存力就很弱,来自国际教育服务市场的冲击可能会加速它们的退场进程。

2.大陆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场的激烈竞争

上述提到的汉语学习热潮兴起、中华文化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提升等是台湾的教育服务贸易优势,然而同时,大陆以其庞大的体量、日渐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开放策略吸引着国际学生的眼球。来自大陆的竞争是台湾一直以来面对的问题,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也是这一境况的延伸。不过,竞争之外也可以谋求共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推进虽然困难重重,但可以看到双方应有的合作精神,化解威胁,创造机遇,对两岸人民都将是福祉。

三、启示

通过以上对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回顾,以及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SWOT矩阵分析框架中,可以窥见台湾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状况。笔者试图基于国际化的视野,提出以下三点启示。

(一)修订相关规定,夯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际操作

通过对相关规定的修订给予高校更大的自主空间与更明确的权责边界,健全大学法治运作。同时,修订一些阻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条文,因为不合时宜的法规条文给外界带来保守、封闭的信息,不利于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提升台湾高等教育的可见度

提升台湾高等教育的可见度,可采取品质保证、国际认证等策略,同时持续培养一批精英校院,在国际学术声望的提升上下足功夫;建立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强者联盟”,通过合作的成果推广自身;加强大学校院的国际行销,可通过举办重大国际活动、深耕台湾教育中心影响力、鼓励教师参与海外交流活动等策略进行推广。

(三)打破保守主义思潮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将惠及每个求学者,人类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热情是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如何利用好这股全球化态势,讲究的是策略而不是逃避。只有打破保守主义思维,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此外,对于弱势校院的未来发展,台湾政府应当预备多样的引导机制,如品质精致化、整并、退场等;重视远程教育的发展,可结合汉语教学、中华文化特色课程等内容加速发展,争取新兴市场的优势地位;面临少子化危机,国际化也可以是机遇,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终身教育认证制度,推动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给中后段校院带来生源和财源;合作化解危机,加强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合作,特别是与同根同源的大陆合作,将给双方带来巨大的机会。

注释:

①资料来源:Current commitment under the GATS in educational services, by OECD。

参考文献:

[1]宋岩.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SWOT分析与实证检验[D]. 山东:山东大学,2009.

[2]冀国忠.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 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10.

[3]陈木子. 台湾加入WTO对教育的冲击与因应[J]. 教育资料与研究,2002(11): 134-140.

[4]台湾经济部门投资审议委员会. 2013年12月统计月报[EB\OL].http://www.moeaic.gov.tw/system_ external/ctlr?PRO=PublicationLoad&id=160, 2014-06-08.

[5]台湾学校与外国学校或学术机构签署教育学术交流合作协约统计表(2013年底)[EB\OL].http://www.edu.tw/userfiles/2013_12%E5%AD%B8%E8%A1%93%E4%BA%A4%E6%B5%81%E5%90%88%E4%BD%9C(4%E7%89%88).xls, 2014-06-08.

[6]立法部门教育及文化委员会第八届第五会期报告(2014/03/12)[EB\OL].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40328140311/%E7%AB%8B%E6%B3%95%E9%99%A2%E6%95%99%E8%82%B2%E5%8F%8A%E6%96%87%E5%8C%96%E5%A7%94%E5%93%A1%E6%9C%83%E7%AC%AC%E5%85%AB%E5%B1%86%E7%AC%AC%E4%BA%94%E6%9C%83%E6%9C%9F%E5%A0%B1%E5%91%8A.pdf, 2014-06-08.

[7]李湘云. WTO对两岸技职教育市场发展的影响[D]. 台湾:淡江大学, 2013.

[8]维基百科.迈向顶尖大学计划[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2%81%E5%90%91%E9%A0%82%E5%B0%96%E5%A4%A7%E5%AD%B8%E8%A8%88%E7%95%AB, 2014-06-08.

上一篇:化学实验安全下一篇:换电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