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限划分

2024-07-19

期限划分(精选三篇)

期限划分 篇1

一、提出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

1、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文书档案工作由于其工作特点以及环境的因素, 决定了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缺乏活力, 一般都是长时间枯燥乏味地工作, 正因为这样, 往往职员从事该项工作时间不长, 缺乏一种积极;另外, 由于文书档案工作毕竟是较沉闷, 职员记录信息时由于麻痹较容易出现错误, 从而导致了以后所用信息的错误性, 影响文书档案信息的质量效果。因此, 文书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档案工作者应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应耐得住寂寞、甘于清苦, 从而确保文书档案的准确性。

2、拥有专业知识,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鉴于文书档案工作对服务对象的重要性, 以及其较强的专业性, 决定了文书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专业知识, 拥有较强的档案管理技能。其次, 要求工作者熟练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在档案管理中得到体现, 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的深化, 如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二次开发等, 以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3、做好文书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

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失误将影响其以后使用的正确性, 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做好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先要求从基础工作入手, 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管好堆”, 应不断的完善原有的档案。保证现有档案工作无错误的基础上, 要求档案工作者对原有档案应进行核查, 以防之前档案管理工作的失误, 从中发现错误时, 应采取补救措施以使失误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全心全意地进行档案工作管理, 从基础抓起。

二、关于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工作

文书档案保管期限划分为永久、30年、10年比永久、长期、短期更科学合理吗?越明确保管年限是否真能体现档案的保存价值, 是否真能避免鉴定的含糊?在此谈两点看法:其一, 直接划分具体年限, 可以使到期档案得到更明确的鉴定时间, 由于鉴定本来就存在对未知的东西做明确判断的悖论, 所以越具体年限, 破绽就越多。其二, 分永久、长期、短期三种保管期限, 则更含糊, 使人鉴定更容易产生惰性和说不清的“瓜葛”。

通过实际工作我发现新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规定》太含糊、太死板, 无灵活性, 这些规定仅供参考。档案人员应根据本单位需要, 参考《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规定》, 结合自身实际, 编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科学地整理本单位的档案, 便于保管和利用。新颁发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合理性是主要的, 因为那毕竟是档案界学者、专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认识后对原有《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扬弃。其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更加突出了“以本级为主”原则, 省却了“长期”的保管期限, 从根本上杜绝或曰相对避免了馆藏重复的问题, 使有限的档案馆资源相对的得以扩充和有效利用。新颁发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合理性虽然是主要的, 但并不等于说新《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就十全十美、非常科学, 我觉得, 基于认识与实践的原理, 其科学合理性永远都是相对的, 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成分或因素则是绝对的, 随着人们实践和认识的深化, 便会发现、剔除其不合理的因素。我想, 我们讨论的主旨就在于挑刺找毛病, 目的是使其更加完善、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更便于操作。从史学界往往因缺乏微观史料而难于破解历史之迷的困惑中, 可以看出, 新《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许多条款往往把宏观材料多定为永久, 把微观材料定为10年、30年的不合理性。若干年后, 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也就只有宏观材料而缺乏微观材料了, 对后人深入研究某一问题肯定会带来诸多不便。

期限划分 篇2

一、永久保管

1、本机关及以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

2、国民经济统计年报;

3、上级机关任免、表彰、处分涉及本机关及本机关工作人员的相关文件资料;

4、本机关会议纪要、会议记录本;

5、县委、县政府讨论涉及本机关工作的会议纪要;

6、县政府下发的政策性文件及规范性文件;

7、每年的党员干部年报、党员花名册、党内统计年报。

二、10年保管

1、临时机构成立的文件;

2、县委、政府下发的简报性文件;

3、安排阶段性工作和临时性工作的文件;

4、无批复的请示;‘

5、常规性工作文件(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等);

6、下级(各村、各单位)上报的工作总结、计划类文件资料;

7、上级下发的工作总结、计划类文件。

三、不予归档的文件资料

1、上级机关任免、表彰、处分不涉及本机关及本机关

工作人员的相关文件资料;

2、不涉及本机关的简报性文件;

3、事务性文件(如开会、培训、报刊征订);

4、传真、内部发电电文;

5、重份文件;

6、无本机关人员参与的临时性机构成立文件。

期限划分 篇3

一、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档案的分类

档案分类是根据档案内容和形式的异同, 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 区分档案的过程, 必须根据立档单位的职权范围、机构设置、工作任务等结合档案内容来决定。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档案是纪检监察机关在履行纪检监察职责, 查处各种违纪案件工作中形成的案件材料, 它清晰地反映了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活动, 依据纪检监察机关不同的工作职能和案件办理方式分为:检查类、审理类和信访类。

1.案件检查类。案件检查类档案是由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检查部门办理违纪案件所形成的材料。一般分为主办案件、协办案件、初步核实案件及转办要结果案件。 (1) 主办和协办案件, 包括办案依据、初步核实报告、立案报告、调查方案或办案计划、证明材料、调查报告、错误事实见面材料、案件进展情况报告及简报、调查过程中的往来文书、处理决定及相关材料、对下批复材料、下级对批复的执行情况报告、承办部门结案意见及对案件的通报等材料。 (2) 初步核实案件, 包括办案依据、调查证明材料、核实情况报告、承办部门的结案归档意见及领导批示等材料。 (3) 转办要结果案件, 包括办案依据、批转下级或有关单位办理的函件、下级或有关单位上报的案件查处情况报告、承办部门对下级案件查处结果的意见、承办部门的结案报告及领导意见等材料。

2.案件审理类。案件审理类档案是以案件审理部门形成的档案为主, 包括经本级纪检监察机关审理并批复的审批案件下级纪检监察机关报送的备案案件材料及复查复议等案件材料。 (1) 审批案件, 主要包括下级报送或本机关移送的案件处理待审批材料、审理报告、与本人的谈话记录或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材料、本级有关案件处理的决定、本级报上级审批的请示、上级的批复、本级下达的批复、下级执行批复情况的报告、对案件的通报和报道等材料 (2) 备案案件, 包括下级报送的备案材料本级备案材料报告及领导批示。

3.信访类档案。纪检监察机关的信访工作是, 按照规定的范围受理检举、控告和申诉, 从中了解违法违纪案件线索;直接办理或向下级纪检监察机关、有关党组织或相关部门交办检举、控告和申诉。信访类档案是纪检监察机关在受理对党员和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检举、控告和他们的申诉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 (1) 办案依据材料, 指检举、揭发、控告、申诉材料及有关领导的批示; (2) 批转下级或有关单位办理的函件; (3) 下级或有关单位上报的案件查处情况报告; (4) 承办部门的结案报告或办结意见及领导批示。

二、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档案的保管期限划分

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档案的保管期限划分, 是根据案件的办理方式、干部管理权限、案件的查办结果以及社会、党内外影响等因素综合考虑的, 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保管期限, 其中长期保管期限为60年, 短期保管期限为15年。

1.永久保管的案件档案。凡属于本机关干部管理权限内, 并直接查处的大案要案及有重要影响的典型案件所形成的, 有长远利用价值的案件档案, 应划为永久保管。 (1) 在本级机关管辖区域内有一定影响或发有通报的典型案件; (2) 在审批权限内, 经审理给予正式批复处理的审理类案件; (3) 本级机关正式立案调查后, 按审批权限需要作出正式处理的检查类案件。

2.长期保管的案件档案。凡属于本机关干部管理权限内, 并直接查处的案件,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利用价值的案件档案, 应划为长期保管。 (1) 本级机关正式立案调查后, 不需要作出正式处理的检查类案件; (2) 本级机关过问、督办或转办, 经下级机关正式立案调查并作出正式处理的检查类案件; (3) 按审批权限, 经审理作为备案的审理类案件; (4) 本级机关转办, 经下级机关正式立案调查并作出正式处理的信访类案件。

上一篇:毒力测定下一篇:作战效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