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著的世界

2024-07-16

走进名著的世界(精选十篇)

走进名著的世界 篇1

一、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兴趣是阅读的前提。没有兴趣的阅读,学生只能敷衍了事而毫无成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因势利导,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除了依赖于名著自身的魅力外,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缺少教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只会停留在仅为兴趣所驱动的“傻瓜”水平上,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名著阅读就会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有了意志的作用,阅读便进入了高度自觉的境界。

二、营造宽松环境,确保阅读时间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家是中学生生活和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家庭阅读环境对中学生的阅读行为的影响最为深刻。学校可利用开学伊始、寒暑假期向家长发倡议书,告知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列出古今中外名人关于名著阅读的箴言,下发名人如何阅读名著的文章,并附上教育部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使家长从思想上产生足够的重视,从而积极与教师协作,每天给孩子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在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定时带学生去借阅名著,每周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课时让大家交流读名著的体会,教师也参与讨论,如此一来,师生在读书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语文课堂怎么可能没有精彩的内容,语文教师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也会由功利性的阅读向自发性的阅读转变,名著的熏陶功能也就得以实现。

三、制定名著阅读计划,分段分期实施

学生有学生的阅读实际,教师应根据班级总体阅读情况,制定好名著阅读计划,分段分期完成名著阅读任务。笔者先将《红楼梦》作为阅读指导的范本,要求学生每天读五个章回,读后完成一篇读书体会文章。教师每天可利用课前五分钟让一名学生读自己的读书体会,然后师生参与互评,调动大家读书的兴趣。教师每周抽一节课进行阅读总结,如学生阅读《红楼梦》至第二十回时,我对第五回十二金钗的十一首判词进行了解读,让学生了解十二金钗的悲惨经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师生的互评探讨从课堂上进行到了下课后都没有停止。学生再读时也不会跳过红楼诗词了,往往第二天还会在课堂上向教师发问相关诗词的内容。作业完成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随着大家读书的投入,学生们对书中人物的点评越来越深入。这样去读名著,学生既完成了相关应试内容的积累,也促进了个人创作素材的积累,为“厚积”后的“薄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综合评估,激励学生驻足文学殿堂

学生在阅读名著之后,教师要加大多元化评价学生阅读效果的力度。

第一,可以通过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内容包括阅读态度、阅读定量、阅读心得、活动参与等,检查学生阅读的实际效果。“学生评价与老师、家长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能有效地促使学生阅读由量到质的变化。”

第二,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考试中,增加名著阅读方面的题目。教师对高一的学生可以从常识性的知识入手去设计试题,让学生能够在试卷上收获阅读成功的快乐。针对高三文科班的学生实际,教师可以先将江苏省2008—2011年的高考名著附加题展示给学生,并让他们去解答,根据解答情况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强化考试的紧迫性。考试的功利性目的会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读完一部名著,教师应立即让学生去做名著训练题,教师及时讲解,以强化学生的目标积累意识,使其收获读书的成功。

第三,建立学生名著阅读成长记录袋,对学生阅读做出综合评价。

教师通过各种策略,激励学生驻足文学殿堂,相伴文学,爱读乐写,多思而悟,能够使学生逐步进入感悟人生、提升人格素养。

走进名著的教学反思 篇2

内容摘要:“走进名著”教学力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抓住经典课文的故事情节。在情境中走进课文、在朗读中了解内容、在表演中感知人物、在品读中体悟语言。优化教学结构力求创新,开发学生智能,使教学相长。

“走进名著”的阅读训练点,如节选了《三国演义》、《史记》、《水浒传》等。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名著,感知名著,提高学生欣赏和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和具有初步欣赏美的能力。针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单元的重点难点,反观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旨在突出几下几点: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名著,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手机,录音机以及电脑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欣赏各名著电视剧的主题曲,或播放名著中的经典片段,如观看《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场面,使学生置身于名著的情境中,耳听优美的曲调,眼观精彩的瞬间,身临其境中赏心悦目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情不自禁的陶醉其中。为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创造了一个浓郁的契机,这比教师直接的千言万语的精彩表白更有向心力。学生自然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具有初步欣赏古典文化的意识,在情境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让学生在优化的活动情境中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名著故事情节生动富有情趣,为此,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安排了操作与欣赏两个层面的活动。第一个层面是让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故事内容,自主地表述和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合作与表演中体会内容,品味情节,感受人物,这比教师若口婆心的讲述要强千万倍。学生分角色自制道具,自演自编做学习的主人,如学习《将相和》学生分别表演“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精彩片段。并且在表演完后进行小组评议,集体评议。整个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思维活跃。第二层面是在表演与讲述活动的基础上,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品析名著中的课文的精美语言,赏析富有文采的精典片段,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中学生赏析诸葛亮的多层面“笑”。那笑中有诸葛亮自己的自信坦然;有对鲁肃老实,厚道的善笑;有对周瑜奸诈,狡猾的讥笑;有对曹操多疑,谨慎讽笑。学生在品读中闪烁着多元思维的火花,令我赞叹不已。此外我让学生通过制作读书卡片,好词佳句名片,人物小传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品味,在活动中创造,在合作中交流,从而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欣赏语言,欣赏古典作品内涵的能力。

三、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倡导入名著、诵经典。

课文的学习只起一个引领学生阅读的作用,这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读、赏析作品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由课文相机导流,让学生自主地利用课余空间去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走进中外名著、了解名著内容;品读名著精要、诵读名著语言,传承古典文化。从小培养学生阅读古典作品的兴趣和习惯。

总之,让学生在情境中走进名著,在活动中感知名著。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延伸。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以趣促读,走进名著世界 篇3

【关键词】兴趣 名著 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生应“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①而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的每册课本附录部分都会有名著导读。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成为必修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如此,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名著的阅读,现在流行的做法就是考试考什么,老师就讲什么。这些方法都是不符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的额阅读能力,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领悟作品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要求的,在课程标准中都明确的提出了,一句话就是要学生能够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对此,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对学生的名著阅读进行指导呢?是不是让学生照搬上课时对课文的阅读方法呢?还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呢?如何既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达到让学生自由阅读,或者照搬课堂的阅读方法显然是不妥当的。笔者通过对高中不同年级名著导读课的教学实践,概括出如下几点经验:

一、结合生活,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认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入了充实的活力。”②许多的名著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甚至深入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当中去了,实际生活中很多的古诗、成语、歇后语都包含了很多的名著故事,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如教学《三国演义》导读的时候,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把全班分为四个组,每组选出三个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而比赛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通过成语、古诗等来猜这些话当中说的是《三国》中的那个人物,例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说的是谁?第二部分就是说歇后语,先把歇后语的前半段显示在课件上,由学生接后半段例如:张飞吃豆腐——;第三部分有关《三国》脑筋转转弯,例如为什么关羽比张飞死得早?

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热情非常的高,兴趣也非常的高,无论在那个年级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个环节结束之时便可以立刻总结,名著的阅读我们可以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去生活中寻找名著的影子,让我们的名著阅读更有成就感,也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知识、懂文化的人。

二、衔接考试,增强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找到一些中考、高考的试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中、高考的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三国演义》导读过程中,我从几个省的中高考试卷中选取了几个选择题的选项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判断对错,如:赵云保护着麋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曹操的追兵又到了。赵云苦苦劝说受了重伤的麋夫人抱着阿斗上马,自己步行护卫。但为了让赵云全力保护刘备的骨肉,麋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就拔剑自杀了。请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情况进行判断。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积极地搜索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判断提出问题的对错,这是很多学生就开始进入了思考,特别是那些看过原著或者电视剧的学生开始有些反思,为什么明明自己看过,但是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有些模糊不清,有些犹豫不决,不敢确认答案是对是错。这个时候老师自然的引入下一个问题:阅读名著方法的指导。

三、教授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水平

通过结合生活、衔接考试学生有了阅读名著的兴趣,接着面临的问题便是怎么去阅读,怎么去高效阅读。我们很多的学生是热爱阅读名著的,也阅读了很多的名著,但是当面对考试题目时,却发现自己对名著模糊不清。在名著导读中,要指导学生善于把平时阅读课文的方法应用到名著阅读中去,让学生自己动眼、动手和动脑,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并且做到举一反三,驾轻就熟。

在教学《三国演义》导读的时候,我给学生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要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知道名著的作者生平、名著的形成过程以及名著对我们生活、社会有什么影响;二是要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特别是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和有广泛影响力的情节,以及这本名著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三是通读名著,抓住小说三要素来欣赏精彩篇章。我们不仅要知道经典故事和情节,我们还要能利用学过的只是赏析这些故事和情节,去把握人物的形象。四是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读名著时,如果对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古代的礼仪制度,古代的特定称谓不了解,不熟悉是不可能读懂名著的深层内涵,甚至都不能够读懂名著,不知道故事为什么要设计这一环节。

四、观看影视,提高学生名著鉴赏的能力

许多文学作品对于还没有一定阅读积累的初中学生来讲,毕竟还是存在一定的阅读距离感的,这种距离感已经影响了对原著精神的理解。“艺术是最切身的,是要能表现情感和激动情感的,所以观赏者对于所观赏的作品不能不了解。如果他完全不了解,便无从发生情感的共鸣,便无从欣赏。”③别一下子让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达到高屋建瓴的境界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当今时代,随着电影技术的高速发展,新传播媒体产生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学所使用的新的资源,除一些经典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和电影,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家》等。还有一些综艺节目,如《百家讲坛》、《科学探索》等也能够让我们聆听作家或学者的论述,从中汲取营养,丰富阅读体验。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的学生也存在用单纯的影视欣赏来代替对文本的阅读。

面对这个问题,我在教授《三国演义》导读的时候特地安排了电视剧和原著的对比环节,我先让学生观看《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一小段《孔明挥泪斩马谡》,之后我出示原著中这一段的描写,请学生自己去找一找两者的区别。学生很快的就发现了其中的不同。

这时候我告诉学生,影视和原著是有区别的,影视作品是影视创作人员根据原著进行了二次加工的。我们可以去通过影视节目来熟悉名著的一些故事情节,但是绝对不能去迷信影视作品,一定要自己去看名著,通过分析比较很好的了解名著的特点和价值。

总之,“名著导读”应立足于激发学生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有独特体验的读者。“名著导读”教学需要关注学生自身的阅读心理,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强调学生自主阅读,引领学生与文学经典深度“对话”,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在名著智慧之光、情感之美的光照下,汲取生命的力量,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基础。

【注释】

① 国家教育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 刘国正. 语文教学与生活——在“大语文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J]. 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2期.

③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国家教育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袁振国. 教育原理[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 王先霈. 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孙绍振. 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引领学生走进名著 篇4

引千锤百炼、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历久不衰之作, 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它含英咀华, 对于领◇养增益, 智慧特别是, 语文素养有着举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学山东轻重的作用省学生走进名。下面著的所, 做我、所思就引领、

生照市一所感, 馈、激发兴于读者, 趣共同交流。走学太长实验名, 著普遍深奥难懂内容又远离现实生、活篇幅,

校学生往往会望而却步、敬而远

进吕之, 但引导有方会使他们充满

爱阅读期待。为此, 教师先从了

名生三分钟军解作家、自由发言作品入手, 时间课前, 让他给学著作、名言警句们说说搜集到、名家故事有关的名、名家家名

生活、作品梗概等;阅读课上, 听听朗诵片断、看看改编的影

视剧片断, 使原本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谈谈对自己影响较深的情节, 这样做大大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慢慢揭开名著神秘的面纱, 让名著走进学生的视野, 在心理上逐渐产生认同感。

引导阅读初识名著, 学生会跃跃欲试。为了延续这份热情, 要推荐适合的阅读顺序。刚起步之时, 学生如果能读进去, 读出味道, 能产生心灵共振, 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考虑到学生兴趣、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从童话小说入手, 如《木偶奇遇记》《格列佛游记》《爱丽斯漫游奇境记》等, 过渡到儿童小说, 如《窗边的小豆豆》《城南旧事》《草房子》等, 顺次是荣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名著、古典名著, 最后读外国的经典名著, 如《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阅读层次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 课前, 让学生收集有关三国的故事读一读, 教学时先让学生读通课文, 理解故事的脉络, 弄清故事的原委, 再着重让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议一议, 演一演, 评一评, 领悟人物的的精神世界, 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掌握阅读的方法。

二、泛读为主

倡导读原著, 不提倡读浓缩版或者改编本, 因为它语言过于简练, 失掉名著的原汁原味。阅读时, 我鼓励学生自主泛读, 先把握作品主要内容, 能复述故事梗概, 弄懂主旨、人物、内涵, 再细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学生单纯的心灵融入名著荡起层层涟漪时, 他们的稚嫩思想与作家智慧火花产生了碰撞, 及时捕捉, 会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不动笔墨不读书。我注意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摘抄优美的词句和语段, 并写上点评或心得, 或者边读边进行圈点批注, 随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

每周阅读课, 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所读的名著, 内容形式自定, 评议人物、谈谈感受, 感情朗诵, 讲讲故事, 合作表演等。请看摘录学生一段精彩感言:“桑提亚哥老人靠什么战胜困难?靠的是永不放弃, 精神不倒, 信念永存!我深深地被老人的勇敢、坚强和对生活的乐观精神所感动, 真正明白了遇到困难和挫折, 一定要勇敢面对, 保持乐观的态度, 充满胜利的信心, 坚持到底, 最后就一定能成功!”

三、阅读拓展

名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浓缩或者剪影, 它不仅传承人类文明思想, 启迪人类的智慧, 而且还是一部大百科全书, 包罗万象。社会百态、奇人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成为学生了解社会, 开阔眼界, 丰富知识积累的素材。在阅读中, 我让学生分门别类的整理记录, 相互交流。例如, 读完《三国演义》后, 让学生收集有关的人物、成语、歇后语、对联、经典战役等, 做成手抄报展览。

走进名著中的人物初二作文 篇5

想当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立下亘古不变的誓言,那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扶汉室,如若违背,天人共戮。”也就是这样一句誓言,让关羽尊奉了一生。屯土山关公约三事: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有刘备消息就走,无论刀山火海,可能不及道别。30三是对两位嫂嫂要好。这三件事,说不尽的忠义、说不尽的对刘备的忠心。关云长挂印封金辞汉相,又是为了什么?那么多的美女、金钱、爵位都不要,又是为了什么?曹操给了新袍,却穿在刘备给的旧袍里,为了什么?过五关、斩六将,又是为了谁?关羽经历这么多艰辛,依旧坚持,又是为了何?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为了汉室的复兴。这是我敬佩他的最大原因。

同时,他也吃苦耐劳,有勇有谋。水淹七军的光荣事迹,就是他最好的证明,同时也能突出其特点;家喻户晓的还是刮骨疗毒,刮骨之疼痛无人可忍受,而他却无惧色,镇静自若,悉悉有声的刮骨疼吓不倒他。如此之勇敢,尽显其大丈夫本色,不是吗?

但人无完人,关羽自然也有它的弱点。想当初,刘备封五虎上将,当他得知时,却轻蔑地说:“马超、黄忠等老卒,怎能与我等并列。”其自大可见。但我觉得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 篇6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呢?这里谈点粗浅看法。

一、精心指导选择读物,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英国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这部作品为什么会从英国走向全球,吸引着当下这么多的青少年如痴如醉地阅读,原因就是符合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名著,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内容生动有趣,知识性强,易于被学生吸收领会的名著,如《西游记》、《汤姆索娅历险记》、《爱的教育》、《俄儿斯骑鹅旅行记》、《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基督山伯爵》、《福尔摩斯探案集》等。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去阅读、欣赏和品味,有能力直接与大师对话,直接去亲近原汁原味的“绿色文体”。

二、投其所好,充分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走近名著。电脑电视以直观的声像刺激,利于学生放松心境。因此,许多学生课余时间多愿用来上网,或看电视剧,我们何不投其所好,引导他们走进名著,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我让学生读完文章后,把他们带到了多媒体室。不久,雨果的生平,思想简介,以及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建筑的图片等相关的资料一一下载,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学生纷纷举手问《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是讲什么的?好不好看?我于是趁机向他们介绍这两本书,布置学生利用“五一”长假阅读它们,并布置写读后感。假期回来后,科代表向我反映:读后感收不齐,书读不太懂,文章写不出。我安慰科代表,没关系,晚点收。正好我买这两部名著时,都配有DVD光盘,于是我又把同学带到多媒体室,组织学生观看这两部名著的光碟,学生兴致很高,说“原来名著这么有意思”。课堂时间不够,同学们自己找课余时间看完了。茶余饭后经常有同学模仿剧中的人物表演、背台词,写出了许多有较高质量的读后感。期末考试是市里出题,其中有一大题是有关名著阅读的,由于是第一次考名著,也不知道题型,所以我们没复习到,但同学们的得分率是98%,基本上没丢分,学生从中尝到了读名著的甜头,兴趣大增。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名著的兴趣,并提高阅读效益,老师还要经常指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1、读书笔记展览。当学生们阅读了名著后,往往情动于衷,有话想说,我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凝置于纸,发话于文。指导他们写出一篇篇内容充实,情真意切的读后感,适时进行评选,在校刊上刊登,在展览窗内张贴,在校广播站广播,并鼓励他们向全国的报刊杂志投稿,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2、召开研讨会,任何一部名著,其内涵都是十分丰富的,任何人都不能穷尽其所表达的意义。中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限制,肯定疑惑会更多。例如读《巴黎圣母院》后,我提出:同学们通过读原著,看电影,对这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书中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呢?请同学们找一找,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解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听就都兴致勃勃深钻原著,寻找问题,新问题层出不穷,诸如:为什么聋子也可以做法官?弗洛德二十多年来收养卡西魔多是出于真心,还是别有用意?世界之大,为什么雨果偏偏写巴黎圣母院,况且这地方以前也没有什么名气?害死爱斯梅兰达的真凶手是谁?作者为什么要写爱斯梅兰达的母亲的事,这与文章主题有什么联系,为什么电影中她的母亲没有出现?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我带着鼓励的语气问: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哪些同学愿意从中自由选择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结果学生发言十分踊跃。

还有一些问题,没有人解答,怎么办?我这样引导: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不少同学谈了自己的见解,但在课堂上我们仅作了初步的讨论,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哪些同学愿意带着问题到课下广泛查寻资料,继续作深入的探讨研究?学生纷纷举手领取问题,研究同一问题的学生,还兴高采烈地结合成学习小组,准备课下继续研究。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了钻研问题的能力,分享了阅读的快乐,促进了整体学习水平和全面素质提高。

引领学生走进名著 篇7

但是,中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本朴实的农村孩子正在逐渐“小皇帝”化。星期天回家,既没有农活可干,又没有很重的家务需要做。再加上农村已普及了网络,各种不良信息对孩子们的冲击很大,导致人性中本有的“向善、感恩、好学”正渐渐隐形,取而代之的是“懒惰、攀比、颓废”。究其原因,有社会因素,也有教育因素,因为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学生读书少了,读经典的就更少了, 眼中充斥的尽是些流行、时尚的低俗的网游小说,校园恋爱, 穿越,韩剧,等等。英国的萨克雷说过: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高尔基在《论青年》中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一个民族的青少年如果没有名著的熏陶和滋养, 就会导致孩子们无知和粗浅, 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谈不上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其实, 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很重视读书,春秋时期的教育先贤孔子很早就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唐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人为了读书“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都在所不辞。现在的中学生不屑于光顾万卷藏书的图书馆,对充裕的读书时间和机会视而不见。当我国的青少年迷恋于电视、网络时,经济极为发达的欧美,日本等国的中学生却走上了阅读回归的道路。我们在伦敦、东京的火车站、街头、地铁随处可见安静读书的人群,而且他们已经不仅限于西方经典的阅读,中国的《论语》、《资治通鉴》、《三十六计》、四大名著等书,西方的中学生也已经开始涉猎。当下我国的中学生被发达科技创造出的游戏、虚拟空间占据,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正在啃食我们的文化精髓, 这是一种隐形的文化掠夺, 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两种环境中成长的中学生,一个积极、乐观,一个消极、颓废。试想十年后,二十年后,这将是一场什么结局的对决呢? 简直令我们汗颜。

中学教育一线的老师有义务、有责任“力挽狂澜”,让这一代中学生尽快走上阅读之路,走进名著的海洋,让经典为他们的人生导航。

一、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

1.阅读经典能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人的聪明才智。苏霍姆 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这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光明、更长久的照耀。其实,阅读就是一种对话, 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阅读名著就是读者与智者的对话。中外名著广泛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及化学等各个学科,各个领域, 大量阅读经典不但拓宽了视野, 而且增加了知识积淀。如: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了解了诸多海洋知识;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可以认识很多昆虫的生活习性及特点等;读《孙子兵法》可以掌握许多军事常识。走进文学作品 ,学生就能联系自身或社会现实,能更多地激起读者的心灵感悟,自然而然地就跳出了“井底”,不为无知所困,沐浴在阳光下,如此,增强了学生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深层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2. 阅读名著能提升人生境界。阅读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如:读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能让我们学会坚强面对困境积极想办法就能绝处逢生。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读高尔基的《童年》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正直,教会我们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每一部名著都是一座灯塔。一线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积 极地阅读那些充满人性, 关注人类命运和保护美好家园的经典作品,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 尤其是要拜读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巴金等大师的文学作品,更能树立学生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文学底蕴。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 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性变得更美好。”阅读经典能使每个人变得更纯洁、更善良,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二、指导阅读的方法

1.浏览。阅读无处不在 ,平时学习累了的间隙 ,茶余饭后的闲暇之余,都可以培养学生坐下来小看一阵的习惯,每天手不离书,有闲暇就看,不求每个章节都钻进去,能博览群书也是一种学习。孙权在对吕蒙劝学时就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诵古典诗文。所谓诵读 ,就是出声朗读 ,熟读成诵。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千古名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多读多诵,日积月累,腹有诗书气自华。

3.精读中外名著。好的文章一定要精读 ,“好书不厌百回读”。一本好书就是一部“生活百科”,它浓缩了人生的精华,流动着生活的韵律。而经典名著的阅读,正是中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的“绿色长廊”。能增加其生活的厚度,强化其角色意识,丰富其文化底蕴,提高其人文素养。读好书,终生受益。

三、培养阅读习惯

1.通过营造氛围培养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和家长进行沟 通,不但在学校设班级书柜,推荐好书,在家里也要给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 建议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 定期做读书交流,家长读书论坛,等等。

2.举行丰富的读书活动促进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习惯 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 孩子的好习惯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的督促或鼓励。老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每天课前朗读一段经典片段;每周召开“同读一部书”论坛;每月举行一本好书推荐会;每学期评出“我说名著”最佳小辩手,等等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学生阅读经典的最好动力。

走进名著的世界 篇8

一、培养阅读兴趣,以课内带动课外阅读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初中学生还受到阅历的限制,他们对名著缺乏必要了解。与此同时,受网络信息的诱导,从而让名著阅读倍受冷落。所有,首先要培养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充分的利用课内阅读内容,来带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初中语文新教材中选编了很多国内外名著,我们利用课内这些作品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时,就专门来介绍这部作品。教师从中选几个精彩的片段来吸引学生读这部名著的兴趣。再如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就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名著《骆驼祥子》;在学习《智取生辰纲》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就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水浒传》。大部分学生对《水浒传》这部作品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进行拓展与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浒传》中的人物故事,进而分析这部作品的主旨。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通过课内阅读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进行有序指导,领悟名著阅读的真谛

接受美学观点认为,个体总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构建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因为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心理发展水平对阅读材料产生不同的认知与理解。可能出现比较贴近原文,或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升华。也可能与原文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指导。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品给他们阅读。例如: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反映典型的生活化作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在阅读中可以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给学生人生的启迪。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总是通过众多的生活场景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在描写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语汇,既能反映作家作品的风格,又能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从而给读者更多的收获。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阶段性的调整给学生推荐书目。同时,可以开展一些专题性的讲座进行阅读指导。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从面上得到收获,同时又能从点上得到指导。

三、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

阅读是一种素养,从阅读中可以让文本与人们的生活之间实现视界的融通。所以,我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首先,在阅读中进行批注。其次,在阅读中进行摘抄。最后,是写读后感。批注是表明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摘抄是借鉴作者的独到之处,读后感是对文章的总体评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想法及时的记下来,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通过对阅读名著中的批注与摘抄,能够实现学生、文本、作者三者之间的对话,从而提高阅读效果。例如: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后,要求学生仿写童年时期的生活,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阅读《西游记》后,仿写生活中人与事,批判假丑恶、弘扬真善美。通过不同类型的阅读与写作中,不仅丰富了原作品,同时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模仿写读后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风格,以及叙事技巧等。所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名著。同时,逐渐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

四、以活动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内驱力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来巩固阅读教学的效果。”心理学研究也发现,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阅读内驱力。如本学期在班级中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让每个同学拿出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并书面说出自己的推荐理由,然后把书临时捐赠给班级。这样,同学间相互共享这些书籍。等到学期结束的时候,这些书籍一律归还给大家。但是,把所有同学的推荐语整理到一起,并用精美的封面装订起来,冠名为《名著阅读集萃》,等到下学期开学时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经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在班级开展专题读书交流活动。如在学年的第一学期的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第一个月举办《暑假读名著心得体会》,然后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专题读书会。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还有效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阅读计划。保证在学生学有余力的范围之内尽量多读一些经典名著,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摘要:阅读可以提升人的素养。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走进名著阅读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文章围绕培养阅读兴趣,以课内带动课外阅读;进行有序指导,领悟名著阅读真谛;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名著阅读效果;以活动促阅读,激发阅读的内驱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蒋友军.让阅读殿堂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J].中学生优秀作文,2014(1).

[2]陈玉芬.多读,善读,寻找写作的源流[J].语文月刊,2015(6).

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篇9

儿童的生活空间相对狭窄, 这就需要通过阅读来扩展他们的精神空间。只要一书在手, 就可以和百年、千年之遥, 千里、万里之远的任何一个写书人进行精神的对话与交流。而且可以“召之即来”, 打开书就是朋友;“挥之即去”, 放下书就可以彼此分手:这样的自由和爽快, 是最符合儿童心理与学习需求的。正是通过这样的广泛而自由的阅读, 才使儿童从“自然人”逐渐变成了“文化人”,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儿童精神成长过程。因此, 诵读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小学教育, 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中心, 让学生在名著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在经典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为孩子营造精神家园, 应该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 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由此可见, 将经典名著纳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 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要求教师扩大视野, 放开教材, 将学生的诵读范围扩展到教材以外的经典名著上, 以长远的眼光、辩证的思想构建语文教学新体系。

事实上,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不管是哪种文学题材、哪种文学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对鲜活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这其中, 也包括我们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到过的耳熟能详、意味深远、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些优秀作品将会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

一、让学生养成诵读的好习惯

很长一段时间, “阅读”对于中国的中小学生而言近乎成为了一项奢侈的活动, 这也是常常被中国家长和学校所忽略的。有报告指出, 一些发达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 便将儿童智力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培养阅读能力上。在欧美国家, 阅读占到幼儿园及小学课程的60%~80%, 睡前亲子阅读、假日聚会阅读更是孩子们成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欧美国家的学校、家庭、图书出版机构、媒体及政府通过不同形式的参与共同为青少年创造了积极、和谐的阅读环境和良好的阅读风气。而在我国, 中小学生的阅读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

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已成为不容忽视和亟待改善的成长问题, 而这亦是此次语文改革的重要缘由之一。对于广大中小学生而言, 阅读不仅能够增长见闻、丰富知识, 还能够有效强化审题速度和写作水平, 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方法。从长远看来, 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阅读能够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改善人类的思维习惯, 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诵读经典名著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塑造优秀的品格和修养, 让那些生活在象牙塔里终日埋没在考试习题中的学生通过阅读经典, 借鉴他人的经历, 来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厚重。

二、鼓励学生尽量诵读原著

要支持并鼓励学生读原著, 原著就好像原汁原味的面包, 各种改编版的著作就好像被人嚼过的面包, 原著体现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 改编版的著作体现的是改编者的思想, 读原著才能更好地吸收作品的营养, 能更好地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原著是一种内涵精微、信息量巨大的表意符号。可以让人联想和想象的曼妙世界, 传达丰富情感和艺术形象。一旦沉浸其中, 就会反复阅读, 吟咏品味, 吸纳精华, 和作者产生共鸣。

三、增加对国学经典的诵读

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首先应该回归人文传统。人的精神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书籍。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 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取决于阅读的力量。古人刘勰云:“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万剑而后识器。”教育家朱永新提倡学生应坚持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生活方式, 还有专家强调学生应有最真实的原生态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今后将成为中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小学阶段, 为学生精选蒙学读物和古诗词等优秀国学经典, 通过熟读成诵, 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摘要:俗话说, “语文是万科之母”。小学教育中, 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 学好语文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文化底蕴深厚、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真正有潜力的学生, 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积淀, 还要有厚重的人文积累, 有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胸襟和情怀, 这些情感培养单单通过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语文教学要将经典名著渗透进学生的生命中。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贯穿经典名著, 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中。

关键词:经典名著,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谦.小学语文经典名著阅读教学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 .

[2]潘春辉.农村小学语文中对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引导[J].考试周刊, 2014 (89) .

[3]葛正华.走进名著“享受”经典--小学语文教材中名著类课文教学策略探寻[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5) .

[4]单月霞.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渗透的有效尝试[J].考试周刊, 2012 (69) .

[5]张杰.文学经典的流动与语文教材的嬗变[J].复印报刊资料, 2003 (2) .

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篇10

经典名著之所以经得起时间和社会变迁的考验, 是因为它们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 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对了解历史, 了解自然, 了解社会, 了解人生是大有裨益的。经典名著通过形象的故事, 生动的语言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情感和人格的熏陶。《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的学生, 要求更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所以, 名著阅读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 很少有学生能有耐心读完一部经典名著, 就连我国传统的四大古典名著, 九成多的学生对其部分情节和人物有一些简单了解, 更有甚者, 四大名著及其作者还经常混淆。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影视剧或是老师上课时偶尔的讲解来了解的, 而对于外国的一些经典名著, 学生则普遍都知之甚少。这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相差太远。中学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推荐经典名著并引导他们阅读,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审美能力, 拓宽他们的视野, 净化他们的心灵。

二、学生冷落名著的原因

引导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回归, 就要了解名著阅读低迷状况产生的原因。从学生方面来看, 首先, 他们还未阅读名著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因为经典名著大多文字比较多, 看到厚厚的一本书, 学生就已经犯愁什么时候才能读完了。以这样的心态看待名著, 阅读效果可想而知。其次, 学生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较少, 课余时间都被各学科的作业占据了。再次, 有些经典名著距离现实太遥远, 主题难以把握不说, 有些文字的意思都读不懂, 久而久之, 自然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最后, 班级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有些学生虽然阅读了, 但是没有人同他分享心得体会, 他体会不到自己的收获, 也没有小小的“成就感”, 最终在紧张的学习中把名著束之高阁了。从教师方面来看, 由于名著阅读在试卷中所占比例很小,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也是有限的。教材中有几篇名著的选段, 受到课时的限制, 也只能处理相应的几个问题, 学生的收获并不多。我原来教学生读课外阅读名著时只是结合课本中的“名著欣赏专题”讲解书中所设的几个问题, 让学生看看名著、写写心得而已。平时, 教师缺少对学生名著阅读的关注与考察, 没有了“监督机制”, 学生就会慢慢懈怠。再有, 教师追求“短期效益”, 只是就题讲题, 试卷出了什么关于名著知识的题, 就讲解那两三道题, 对名著内容的延伸并不多, 最终导致学生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既满足不了考试的需要, 又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为了学生能“应付”考试, 更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在名著教学这方面, 我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将名著阅读指导与常规的语文教学相结合, 使二者不再“各自为政”, 而是相辅相成。

三、让名著走进语文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以《陌上桑》为例, 它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 是汉乐府中一篇出色的叙事诗, 讲述了在路边桑林中一个美丽聪慧的采桑女子罗敷与居心不良的使君斗智斗勇的故事。课堂教学中分析罗敷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描写人物可以从正面对人物进行刻画, 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 或写肖像, 或写语言, 或写动作, 或写心理。描写人物也可以把镜头移开对准其他人或其他物让外界事物充当最佳配角从不同的侧面烘托某个人物, 以期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境界, 这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 或以物衬物, 或以景物烘托人物, 或借助他人刻画此人, 使所描绘的对象更鲜明, 更突出。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美貌到极点, 不是正面刻画, 而是用她周围的人的神态、动作来烘托、渲染。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与动作, 种种表现聚焦在一点, 即采桑女罗敷貌美惊人。如果正面刻画, 就不够含蓄, 不能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的余地。与同学们分析到这里, 我趁热打铁, 对同学们说, 我国著名的一部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一个叫范进的人物形象, 他出身低微, 穷困潦倒, 可他一心只想做个读书人。他久经科场, 老大不悔, 屡败屡战, 到54岁终于考进秀才, 中举后, 他喜极而疯, 被他的丈人胡屠户一打一骂后才清醒。《范进中举》一文中对范进中举时的描写一连进行了三次侧面描写。一写众人的看法:“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一语点破发疯的原因。二写为范进治疯。报录人出主意, 提出治病的药方———打掉范进的欢喜, 只说并不曾中;胡屠户执行, 打范进的嘴巴, 并凶神似的说:“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疯是欢喜得痰迷心窍, 是心病, 治心病就是从侧面烘托出范进中毒之深, 醉心于科举、功名而不可自拔。这就从深一层次进行揭露。三是胡屠户打范进嘴巴时众人和邻居的反应:“忍不住的笑。”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刻画了范进追求功名利禄可怜、可鄙、可悲、可笑的形象。如果同学们想继续了解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殉道者的形象, 就走进《儒林外史》, 走进《范进中举》。同学们听得尽兴, 我继续简单介绍书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 比如严监生, 因为临终时仍在可惜灯盏中点着两茎灯草一直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而成为吝啬人物的典型, 等等。这时已经充分燃烧起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热情, 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儒林外史》的愿望。又如,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 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强的好奇心, 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 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 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 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 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反之, 强行摊派阅读任务, 常会令学生感到沉重的负担, 从而对名著敬而远之。综上所述, 在语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走进名著, 抓住恰当的时机, 适时引导, 才是最重要的。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才是名著阅读“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要把这种兴趣持续下去, 渐渐变成一种习惯, 师生还要作出许多努力。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 必须将名著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 利用语文课堂的有限资源, 将名著阅读的措施与方法落到实处。

1. 明确篇目, 制订计划。

古今中外的名著作品都是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优秀作品。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和教科书的要求向学生推荐阅读的相应篇目, 还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相应的阅读内容:平时零碎时间, 可读一些短小精悍的作品, 寒暑假可读那些长篇名著;低年级的学生, 可安排学生阅读《格林童话》、《西游记》等浅显有趣的作品。到八九年级, 学生的思想和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可推荐学生阅读结构复杂、内容较深的名著, 如《战争与和平》、《红楼梦》等。通过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陶冶自己的情操。

2. 指导方法, 养成习惯。

要让学生一时的兴趣成为终生的热爱, 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心灵的碰撞与交流, 就必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如下阅读方法: (1) 博览。一位名人曾说:“见多识广义, 学才遍天地。”为了开阔学生视野, 丰富知识, 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广泛地阅读大量有营养、有价值的书籍,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和特点, 浏览自己所要的信息, 经过自己的捕捉、获取、汇集, 学生进一步明确, 只有博览群书, 才能提高阅读速度, 在较短的时间里, 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特别是课外阅读能力的兴趣。 (2) 精读。认真指导学生, 对作品的重要细节, 关键情节, 话外之音, 静心细读, 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妙词佳句等, 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教师可以从中找重点片段进行指导阅读, 甚至指导学生找出哪一句话最生动, 它有什么意思, 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反映人的什么样的品质, 等等?都要认真指导学生精读。

3. 开设活动, 营造氛围。

由于主观、客观等方面的原因, 要让初中生长期坚持阅读名著有较大的困难, 这就必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磨炼他们的阅读意志。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 可以尝试开展如下活动: (1) 班专门设计一个园地———凡是有好的心得体会、读书方法、读书笔记, 就张贴出来, 让全班同学学习, 每一个月评比一次,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2) 开展新书推介的活动, 让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及感受。这一活动使学生介绍新知识时, 得到大家的赞赏, 这种成功的喜悦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 学生的独到见解, 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好奇心, 引领他们从书籍中探宝。 (3) 开展“名著知识知多少”竞赛。 (4) 讲名著故事比赛, 等等。我深信,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读书活动, 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会越来越浓, 阅读水平会越来越高。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 爱上名著, 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语文教师应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让名著伴随学生左右, 体验名著阅读的乐趣, 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 从而受益终身。

摘要:本文论述中学生阅读名著的问题。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 目前名著阅读活动的开展仍存在许多困难。作者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分析学生冷落名著阅读的原因, 提出培养学生阅读方法的措施, 应由课堂教学引导课外名著阅读, 培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

关键词:名著阅读,现状,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磊.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语文教学研究科技文, 2007 (1) .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

[3]呼玉山.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教育实践与研究[J].教学实践平台, 2002 (10) .

上一篇:验收环节下一篇:材料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