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发展

2024-08-19

中国建筑发展(精选十篇)

中国建筑发展 篇1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即“资源可有效利用或可循环利用的建筑”, 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 (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过程) 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 (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 、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设计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 减少不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的使用, 尽量避免使用建筑构件或建筑产品, 加强对老旧建筑的修复和某些构成材料的重复使用。这种建筑通过各种方式节能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是绿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实施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建筑的选址、布局十分合理, 尽量减少使用人工合成材料, 充分利用阳光、自然通风等资源, 节省能源, 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同时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二、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面临整合升级, 建筑设计及家居设计也越来越呈现专业化、高科技化的趋势。城市现代建筑对制冷制热及通风等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对其总运行成本、节能环保、用户体验、与建筑外观的结合等都提出了新要求。能源结构调整、技术更新速度都超乎想象, 推广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已是大势所趋。房地产开发商只有不断了解信息, 注意那些已被开发且被成功应用的技术, 把关注环保节能的客户需求和新技术结合起来, 才能带来更高的收益。

中国的绿色建筑运动正处在起步阶段, 结合中国特点的绿色建筑概念在人们的争论中正逐渐清晰。伴随着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依据绿色建筑理念进行的建筑实践, 开始从示范性阶段步入实际操作阶段。随着政府推动力度的加强以及这一概念为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 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将进入一个加速期。随着国务院有关部委全面推进包括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节能配套法律规范政策的制订步伐也随之加紧。

三、关于推进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推进建筑节能, 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任务, 也是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 中国提出了建筑节能发展的两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 从现在起到2015年, 通过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 城镇建筑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 其中各特大城市和部分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开展城市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大城市完成改造面积25%, 中等城市完成15%, 小城市完成10%。第二阶段, 从2015年到2020年, 实现大部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 东部地区实现节能75%, 中部和西部地区争取实现节能65%。

我国还确立了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四大基本策略。

1. 强制执行节能标准。

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法规体系, 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 制订包括建筑设计、施工、验收、检测、运行的严格标准和管理规定。所有新建建筑必须强制执行节能设计标准。中央政府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定期检查地方政府建筑节能实施计划及进展情况。对于不执行标准的各有关单位, 根据责任予以罚款、曝光、限制进入市场、对资质或资格进行处置、不予核准售房等各种处罚。限定各大城市完成供热体制改革的时间。采取政府投资和限期贷款贴息的方式, 推进政府机关办公楼先行实施节能改造, 对能耗过高的大型公共建筑限期完成节能改造。

2. 促进国际技术和经验的学习交流。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 基础差, 理论研究不足, 工程实践少。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经验和做法, 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 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发展模式, 是加快绿色建筑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政府从2005年开始, 每年的3月28—31日在北京举办大型的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研讨会暨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 简称“绿色建筑大会”, 以构建国内外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政策的交流平台, 有利于全国各地设计师、建造师、房地产开发商、政府主管和科技人员的观摩学习, 高效汲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设计方案, 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

3. 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推进建筑用能产品能效分级认证和能效标志管理制度, 建立节能建筑评定体系, 推行建筑能耗性能评级和绿色建筑性能评定分级。通过建筑节能评审, 对节能效果显著的建筑颁发“绿色建筑之星”标志。鼓励各地大批量建造各种类型的有代表性的绿色节能示范建筑, 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 使示范建筑真正起到引领该地区建筑节能技术潮流的作用。示范建筑运行两年后, 通过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和办法确认是优异的, 国家授予其“绿色建筑创新”称号。

4. 优惠政策激励节能。

建立各类财政税收激励政策。政府经常性预算中设立建筑节能支出科目, 主要用于节能技术开发、宣传、示范、推广以及节能监管;设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专项基金和供热改革专项基金;建筑节能产品减征增值税, 扩大墙改产品减征税范围;对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能耗定额管理, 组织严格的能耗监察, 规定累进的阶梯能源价格;使用资源的代价应包括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费用;对高等级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减免房地产税。

四、结论与建议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篇2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ª¡ª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b.c21世纪——b.c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

•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1>城市——“镐京”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东周(前770——前476称为春秋,475——前280称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1.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战争

•天子失学,学在四夷——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

•老子将人还给自然,孔子将人还给社会——伦理理性的社会

•色彩寓意“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3.建筑特征:

•<1>防御性强

•<2>礼制

•<3>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

(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2.秦始皇修长城、修驰道。

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三、汉(前206——公元2)

1.艺术风格:

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弘庶

2.建筑状况: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2>单体建筑:

•明堂辟雍

•洛阳白马寺

•园林,受术士影响湖中建仙岛——蓬莱三岛模式

•阙——门通道两边的附属建筑,阙上建楼——“观”。

3.技术成熟:

<1>木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

<2>屋顶丰富,出现歇山

<3>拱券式、叠涩式艺术风格:

三、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1.历史文化背景:

•战争、迁徙、分裂、割据

•士族大夫厌恶战乱、寻求静谧安定

•“魏晋玄学”

•人的自觉——艺术形式表现人本身

2.建筑状况:

•薄葬

•园林——追求自然、寄情山水,有限表达无限

•佛教建筑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遗存最早的佛塔

石窟,新疆克孜尔——最早的石窟

甘肃麦积山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岗

洛阳龙门

太原天龙山

一、隋、唐、五代

1.文化背景:

•先秦儒的理性+魏晋南北朝道的内在精神

•文士风度+佛教释的影响

•互存互补——“和”的意境生机勃勃的人文鼎盛

2.建筑群的发展:

•夯土台——以山为陵

•加强总体规划——纵轴收放:“三朝五门”

•唐长安——严整、有序“万国和”

建筑风格——开朗、朝气蓬勃

材料充分发挥

形式、结构完美结合

3.文化的交流: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朝鲜

•引进胡床——高足家具、建筑体量加高、空间抬高

•寺庙——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小雁塔

4.建筑技术:

<1>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李春建造

世界最早的—敞肩券—大跨度—石拱桥

长37米,高7.23米,高跨比1/5

•①四个敞肩券,减少1/5自重

•②桥洞增加水流量——排洪、减少水压

•③铁件加固——连接28道拱

•④加契子

•⑤28道并列券——券上加伏石、平面上两边大中间小

•⑥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

<2>木构建筑——大面积、大体量

<3>都料匠——唐代出现一个阶层,使用神墨画图施工。此名延续到元代。

隋代宇文恺发明比例尺、制作模型

五代:完美——停滞——定性化。

<4>砖木混合结构——灵隐寺双石塔(砖)

苏州虎丘塔(砖木)

南京栖霞山舍利塔(石)

广东光孝寺铁塔

二、宋、辽、金

历史背景:公元10世纪时(北宋+辽)

12世纪时(金+南宋)

赵匡胤——“艺祖”、军人、喜观看制造舟车

赵佶——喜欢绘画诗文

1.建筑理论:李诫《营造法式》

•按照斗拱的材模数化、定型化

•等级制、伦理化

•成就和局限

成就:制度成熟,节约了用料——经济合理

规范了结构和构造——结构合理

局限:没有分析建筑结构构造内在的关系、作用

僵化——限制发展

2.群体结合:

•城市——东京汴梁:开敞性、商业性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水城苏州——水网富庶军事要地“平江图”

•宋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

强调单体之间的组合

•河北正定隆兴寺

3.建筑艺术趣味:

•宋代从唐代的恢宏变得隽永、秀丽、优雅

园林——赏石,重个人趣味,小、秀

•辽代承唐风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秀美纤细、色彩华丽

山西县崇福寺弥陀殿

山西佛光寺文殊殿

中国道教建筑的起源发展及分布 篇3

道教建筑的起源

道教奉祀系统的建筑源于华夏祖先的墓葬祭祀活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以血缘纽带联结起来的原始先民,相信人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生活,因此在墓葬中埋入随葬品,产生并形成了祭祖的习俗。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先民们除在祖先墓地进行祭祀活动外,又向象征祖先神灵的“神主”或称“庙主”(或称牌位)祭祀。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左宗庙”、“右社稷”的祭享制度,在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不断。反映在建筑上,儒家的殿堂宗庙和道教的殿堂祠庙以及其他一些附属建筑逐步发展,并日趋完备。

道教奉祀系统建筑的第二个来源是秦汉的神仙思想,作为与神沟通的普通建筑,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祀神之所。

道教最早的道观相传是陕西终南山的楼观。《楼观本起传》称:“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喜)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楼观成为沟通天人的场所正是道教建筑又一来源的反映。《史记·封禅书》也有大量记载,如“《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登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周公既相成王,郊祭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自禹兴而修社祀……郊社所从来尚矣。”至汉武帝时“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公孙卿还对武帝说“今陛下可为观,如缑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楼居”;于是武帝下令在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将招来仙神人之属”。由此可见,宫、观之名在道教产生以前就有了。《说文》:“宫,室也。”“室,实也,从室从至,至所止也。”宫室原本指的是普通的房屋,秦汉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宫和殿才成了帝王居所的专称。《汉书·黄霸传》颜师古注:“古者室之高严,通呼为殿,不必宫中也。”由于封建帝王要突出“君权天授”的至高无上,就将祭祀神灵的祠宇升格为“宫”为“殿”,原意在以示区别,后来天下寺庙的一些重要建筑也就同此称呼了。

至于“观”,据《尔雅·释宫》称:“观谓之阙。”郭璞注:“宫门双阙”,邢昺疏:“雉门之旁名观,又名阙。”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乃取其高峻,可登临观望之义。《新唐书·李叔明传》:“臣请本道定寺为三等,观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上观留道士十四。”至此,“观”似已成为道教庙宇的专称了。

道教建筑的历史发展

演变发展至东汉末年,道教创立,山中居住的道士,大都沿袭道家以“自然为本”的思想,结舍深山,茅屋土阶,甚至栖宿洞穴,反映了他们顺乎自然、回归自然的意趣。汉张道陵在巴蜀汉中创五斗米道时,设二十四治所,建筑规模也是不大而且非常简陋的。《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太真科》称:“立天师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数,唯升阳之气。治正中央名崇虚堂,一区七架六间十二丈,开起堂屋,上当中央二间上作一层崇玄台。当台中安大香炉,高五尺,恒火贲香。开东西南三户,户边安窗。两头马道。厦南户下飞格上朝礼。……崇玄台北五丈起崇仙堂,七间十四丈七架,东为阳仙房,西为阴仙房。玄台之南,去台十二,又近南门,起五间三架门室。门室东门南部宣威祭酒舍。门屋西间典司察气祭酒舍。其余小舍,不能具书。二十四治,各各如此。”所谓堂、室、间、架等都是指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古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不管是抬梁式或穿斗式梁架结构,四柱落地即可构成最简单的一间;从承托中央脊檩的梁柱,到承托前后两檩的梁柱,即可构成最简单的三架梁。早期道教的生活修炼和进行宗教活动的房舍,都是此类传统建筑。

五斗米道的治所,有的也称静室,或称靖,是供道师修炼或为人治病、闭门思过用的,取其安静的意思。与静室相类似的是江淮一带道士的精舍。《三国志·吴志·孙破虏讨逆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此精舍当与儒家的书斋、学舍、集生徒讲学之所以及佛教云房等同类。如《晋书·孝武帝纪》称:“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名称,如李宽的道室称庐,许逊则称馆。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寇谦之、南方陆修静分别整顿改革道教,创立了新的南、北天师道,以适应儒家的礼法制度,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欢迎,很多崇道皇帝在京邑为道士大兴道观,如北魏太武帝为寇谦之建五层重坛道场,南朝宋建崇虚观,齐梁建兴世馆、朱阳馆,北周改馆为观等。当时道教建筑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并趋于定型。

唐、宋两代是道教的鼎盛期,恰好这一时期以高台基、大屋顶、装饰与结构功能高度统一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经过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不论从建筑形制到组群布局还是工艺水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帝王宫殿陵寝以至王公官吏和平民的住宅,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为道教建筑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唐六典·祠部》记载,当时天下宫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道教建筑统称为宫观,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旧唐书·高宗本纪》载:乾封元年(666),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下诏各州设一观一寺;《玄宗本纪》载:开元二十九年(741),在东、西两京和各州置玄元皇帝庙;天宝二年(743),将西京东京及各州玄元庙分别改为太清宫、太微宫和紫微宫,并在太清宫立玄宗像,侍立于老子塑像之右。后来更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陪祀老子。此后,规模较大的道观多称宫。

宋太宗赐华山道士陈抟为“希夷先生”,在全国各地大修宫观。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又建玉清昭应宫,“总二千六百一十区”。从宋真宗起,道教在宫观内才开始普遍塑像供奉。

历唐、宋两朝六百六十多年间,也是儒、佛、道三教建筑相互影响、彼此吸收的大融合时期。儒家的宫、殿、堂、厅、门、阙等官方建筑固然已被佛道大量移入神堂佛殿建筑,即佛道的山门、藏经楼、牌坊等也和孔庙、书院等的同类建筑,在形制和布局组合上都有相似之处。

元明以后,道教衰落,在建筑上也墨守成规,没有大的发展。十二世纪中叶,全真道在北方兴起,后来扩及到南方。

全真道主张出家清修,因而它的宫观建筑也多仿照佛教禅院,并且建立起子孙庙和十方丛林两个系统。庙中师傅即住持,收授弟子,稱道童。十方丛林不招收弟子,只为各小庙推荐来的弟子传戒。教规和财产管理都有严格的制度。

道教建筑的分布

中国道教自产生起,就多选择深山幽谷作为“静修”之处。因此,道教建筑也常常建于名山大川之间,体现了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形成了自然山水与道教建筑融为一体的建筑风格。如大家所熟的“五岳”(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就是著名的道教名山。此外,湖北武当山、福建武夷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江苏句容茅山、青岛崂山等,也均为道教名山。其中,泰山、武当山、青城山、武夷山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然,后期也有不少道观为了方便祭祀和扩大影响,进一步世俗建于城市之中如四川成都的青羊宫。

中国建筑节能发展刍议 篇4

当前节能减排是约束性指标, 各级政府必须千方百计完成。“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单位GDP能耗, 比“十五”未再降低20%的目标, 在节能降耗方面迎来了千载难缝的挑战和机遇。

长期以来,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大部分地区人民居住水平较低, 很少考虑夏季隔热、冬季保温的问题。我们现有的建筑房屋, 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较差, 其墙体不隔热、屋面保温效果不好、门窗不密闭、大玻窗、单玻窗等热桥作用等等, 让这边用电能制得的冷量和热量很快流失, 要想保证人们在室内有一个适合生活、生产和活动的良好环境, 就得长时间、大功率地使用空调或取暖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筑用能还将迅猛增加。中国的建筑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 中国节能建筑的规模也是史无前例的, 全国既有房屋建筑面积已达500亿m2, 每年还将新增住宅开工面积10多亿m2。建筑耗能实际有两个方面:一是建筑材料的生产耗能, 归属于工业能耗;二是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耗能, 包括采暖、空调、降温、电气、照明、炊事、热水供应等所消耗的能源。建筑节能指的是节约建筑使用中的能耗, 而使用中的能耗伴随着房屋的使用寿命, 是长期的能源消耗。有统计数据显示, 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早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30~40%。而我国2003年的建筑用商品能耗共计4.61亿tce, 当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6.78亿tce, 建筑用能占全社会终端用能消费量的27%, 而1978年这个比例才只有11%, 相信这个比例会很快达到35~40%。目前, 建筑使用能耗也远大于交通能耗。在这样高能耗的建筑背景下, 建筑节能显得尤为重要。

2建筑节能的政策

中国建筑节能是顺应世界历史潮流的大趋势。我们知道, 能源的消耗伴生的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环境的严重污染, 尤其是中国, 能源的结构是以煤炭为主, 石油只占21%, 天燃气、太阳能、风能、水电及核电能的总合才占10%左右, 近70%的能源需要燃煤提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原则和承诺;《京都议定书》进一步规定了发达国家2008~2012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我国的建筑节能已被确定为战略性的基本国策, 各级政府都在强力推进。2007年6月我国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 就将建筑节能列为提高能源效率与节约能源领域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在此之前, 建筑节能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 建设部还专门起草了《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四十五条, 其中大部分条款都涉及建材、工程建设、建筑节能方面的内容, 条款的第二十七条还规定了严格建筑节能管理:“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全过程监督管理, 实施建筑能效专项测评, 对达不到标准的建筑, 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不准销售使用;从2008年起, 所有新建商品房销售时在买卖合同等文件中要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2007年10月28日, 通过全国人大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在第三章专列出第三节, 标题为“建筑节能”, 其中第三十五条这样规定:“建筑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遵守建筑节能标准, 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工程、建设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已经开工建设的, 应当责令停止施工, 限期改正;已经建成的, 不得销售或者使用。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在建建筑工程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情况的监督检查。”又在第七十九条规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违反建筑节能标准的, 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对建设单位的罚款下限是20万元) , 情节严重的, 由颁发资质证书的部门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由此可见, 国家对建筑节能的重视, 无论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 谁在建筑节能上违规, 就是违法, 都将受到严重处罚。除此之外, 建设部令第143号, 发布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随后建设部还陆续下发了“建质[2006]92号”文件《民用建筑工程节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资质[2008]19号”文件《民用建筑节能工作质量监督工作导则》。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 各地、市也都相应出台了符合本地情况的建筑节能规章和具体实施细则。如信阳市建委以“信建建[2008]20号”文件颁布的《信阳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在第10节专列“建筑节能”一节, 其中这样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 全市新开工公共建筑项目和居住建筑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河南省地方标准设计和建筑。各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应积极采用外墙外保温、太阳能和建筑一体化、节能照明灯具、节水洁具等节能环保产品。凡达到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工程, 允许在建筑物上镶嵌永久性的节能标识, 参加各类评优时优先考虑;建有合格节能建筑工程并获得‘绿色建筑创新奖’”施工企业, 在工程招标中给予1分的加分奖励。凡未达到节能标准的工程项目一律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并且不得参加‘鲁班奖’、‘绿色建筑创新奖’、‘中州杯’等奖项的评选。”

中国的建筑节能, 有各级领导的重视, 有政策法规的保障, 有政府的激励措施。在这样好的机遇下, 从事建筑节能的企业和节能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 各项节能技术推陈出新, 发展形势一派大好。

3建筑节能的标准

中国建筑节能标准的制订工作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86年建设部颁布了第一本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JGJ26-86, 仅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 而地域广阔的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 尚无考虑居住建筑保温隔热的节能设计。时隔15年后, 直到2001年才颁布《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90年代中后期, 国家加大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工作的力度。1993年出台了《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93;1995年修订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JGJ26-95。此时, 仍然受经济发展的制约, 无从考虑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的建筑节能设计。

跨入21世纪, 建筑节能标准工作明显加快, 而且不再是只停留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上, 一些建筑节能工程技术标准, 以及建筑节能检验标准也相继出台, 如:

《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JGJ129-2000;

《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JGJ132-2001;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09, 等等。

还有一些建设行业产品类标准, 如:

《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JG149-2003;

《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JG158-2004;

《外墙面保温用膨胀聚苯乙烯板抹面胶浆》JC/T992-2006;

《外墙面保温用膨胀聚苯乙烯板胶粘剂》JC/T993-2006;

《建筑保温砂浆》GB/T20473-2006, 等等。

2005年建设部对《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93进行了重新修编, 更名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随后,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JGJ26-95, 也纳入修订工作中, 后者修订后更名为《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至此, 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涵盖除小部分温和地区以外的全国所有的地区。

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的建立, 为实施建筑节能确立了标杆, 如《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和建筑节能的目标;二是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要求;三是采暖空调和通风系统设计的节能要求。该标准对居住建筑的外墙、窗户、屋顶等建筑围护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的传热系数提出了最大限值的要求, 对窗户、屋顶的隔热性能也提出了要求, 并且对采暖窗调和通风设计也提出了一些措施, 对所采用的采暖和空调设备规定了最低能效比, 并鼓励使用太阳能和地热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按照该节能设计标准设计建造的住宅, 在同样维持冬季室内16~18 ℃, 夏季室内26~28 ℃的情况下, 将比传统的住宅节约大约50%的电能。而2010年修订后的该标准, 则将住宅节能目标确定为节约65%的电能, 而且不是只关注字面上的节能率, 还要促使标准更容易贯彻实施。

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推进, 节能标准体系将会更加健全, 能耗指标也将在不同地区、不同建筑、不同分项工程上进一步细化, 建筑节能检验、建筑节能验收工作也将更加完善;国家将以标准、规范引导和推广成熟节能技术应用, 加快推进建筑节能技术创新。

4建筑节能技术与节能材料

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室内舒适温度 (冬季16~18 ℃, 夏季26~28 ℃) 的条件下, 降低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采暖、空调、照明等能耗。建筑用能的50%是通过围护结构消耗的, 其中门窗占70%, 墙体占30%。显然建筑节能的主要技术途径有两方面:一是提高采暖、空调、照明等系统的能效比;二是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 也就是增强墙体、门窗、屋面、地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因此, 建筑节能范围十分宽广, 包含了众多专业, 建筑节能新技术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 百花齐放。

围护结构的外窗节能, 目前主要采用中空玻璃加窗框空腔充填保温材料做断桥处理的技术方法。其实外窗的节能, 应主要关注它的得热而不是失热问题, 在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 外窗的失热可通过采用双层窗及三层中空玻璃来解决;而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 外窗的得热才是主要需解决的问题。因此, 仅仅采用中空双层玻璃是不够的, 因为双层玻璃的中空层厚度为10 mm以内时, 其厚度的增加与热阻的关系是线性增加的, 而大于10 mm以后, 热阻增量减缓, 考虑窗框厚度因素的性价比, 不宜盲目加大双层玻璃中空层厚度。那么传热系数受此所限影响了节能效果。而要使外窗得热减少,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减少太阳的热辐射, 因此, 采用低辐射率的窗玻璃是最好的节能方法。

低辐射率玻璃, 即LOW-E中空玻璃, 也叫低辐射镀膜玻璃, 是一种表面镀有极低表面辐射率的金属或其他化合物组成的多层膜层的特种玻璃。LOW-E中空玻璃的远红外热辐射反射率为70%, 进入室内的远红外热辐射只有30%, 可大大减少夏季热量进入室内;冬季, 它对室内暖气及室内物体散发的热辐射, 可以像一面热反射镜一样, 将绝大部分反射回室内, 保证室内热量不向室外散失, 从而节约取暖费用。LOW-E中空玻璃的中空层充填的是惰性气体——氩气, 其传热系数更低, 节能效果最好。但是LOW-E中空玻璃价格太高, 短期内难以大范围推广。在夏热冬暖地区, 解决外窗得热问题, 还应首推高效遮阳技术, 特别是东西朝向的房屋围护结构的节能率仅与外窗的遮阳性能密切相关, 而与外窗传热性能关系甚小。

围护结构墙体保温技术分为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外墙自保温等系统。外墙内保温施工技术简单, 但会占用建筑使用面积, 一般较少采用, 外墙外保温和外墙自保温技术应用较多。

目前, 推广应用的外墙保温材料, 主要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 (EPS板) 、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 (XPS板)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板 (PURF板)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玻化微珠保温浆料。实际应用中还有聚苯乙烯泡沫复合铝板、硬质聚氨酯泡沫复合板、泡沫玻璃板 (砖) 、酚醛泡沫板、橡塑复合材料等。传统的保温材料如、岩棉、矿棉、蛭石、珍珠岩等已较少采用。

5外墙外保温常用的技术方法

(1)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 (EPS或XPS板) 薄抹灰外墙

外保温系统。该系统是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 (EPS板) 或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 (XPS板) 作保温隔热层, 保温板用胶粘剂与基层墙体粘贴, 当建筑物高于20 m时辅以锚栓固定;保温板的防护层为嵌埋耐碱玻纤网格布增强的聚合物抗裂砂浆薄抹灰面层, 涂料饰面。XPS板因其强度更高, 常用于建筑物的首层等易受撞击的部位, 以有利于抵抗各种外力的作用。

(2)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外墙外保温系统。

该保温系统实际还可分为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聚氨酯泡沫现浇喷涂外墙外保温系统、以及由聚氨酯泡沫现浇喷涂与保温板复合而成的外墙外保温系统。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方法与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 除保温层材料和工艺不同, 其它方面基本类似。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具有密度轻、比强度高、热导率极小的特点, 还有能现场喷涂的重要生产工艺, 能够在任何复杂的墙体表面进行施工。它的保温隔热、防水、抗老化等各项性能都优于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

(3)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 是由胶粉料和聚苯颗粒集料组成的保温灰浆, 其中聚苯颗粒的体积比不小于80%。采用这种保温灰浆直接涂抹于墙面形成良好的保温隔热层, 除此灰浆外, 还有玻化微珠保温浆料、珍珠岩保温微抹浆料等。其施工技术方法除浆料不同以外, 其它基本一致。由保温浆料涂抹于墙面形成保温层后, 再用抗裂聚合物砂浆复合玻纤网格布作防护层, 涂料饰面或面砖饰面。涂料饰面时, 保温层分为一般型和加强型, 一般型是在防护层内嵌埋耐碱玻纤网格布;加强型用于建筑物高度大于30 m且保温层厚度大于60 mm时;采用六角镀锌钢丝网在保温层中距外表面20 mm处铺设并与基层墙体拉牢。

(4)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现浇砼外墙外保温系统。

该保温系统的基层墙体为现浇钢筋砼墙, 采用聚苯板作保温隔热材料, 置于外墙外模板内侧, 并以锚栓为辅助固定件, 与钢筋砼墙现浇为一体。聚苯板的抹面层为嵌埋耐碱玻纤网格布增强的聚合物抗裂砂浆。

(5) 钢丝网架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现浇砼?墙外保温系绝。

该保温系统与聚苯乙烯泡沫塑斘板现浇砼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不同之处是保温层换成了腹丝穿透型钢丝网架聚苯板, 置于外墙外模板内侧, 并以锚筋钩紧钢丝片作为辅助固定措施与钢筋砼现浇为一体, 其保护层抹面砂浆属厚型抹灰面层, 涂料饰面或面砖饰面。

(6) 机械固定钢丝网架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外墙外保温系统。

本系统采用腹丝非穿透型钢丝网架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作保温隔热材料, 通过网卡或预埋钢筋固定于基层墙体, 聚苯板面抹抗裂砂浆覆裹钢丝网片, 属厚抹灰面层, 涂料饰面或面砖饰面。

6外墙自保温常用的技术与材料

轻集料砼保温砖墙体自保温、加气砼砌块墙体自保温、装配式夹心保温砼外墙自保温、泡沫砼板墙体自保昩、水泥聚苯板墙体自保温, 以及钢丝网水泥类夹心礍心板、钢丝网岩棉夹心复合板、GRC夹心复合板、彩钢夹心板、玻璃钢 (FRP) 夹心板等墙体自保温板材。各种复合保温涂料数不胜数, 各种保温施工技术还在日臻完善, 并在不断创新。

7结语

中国建筑节能顺应保护地球和人类生态环境的世界大潮流, 是转变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方针。中国的建筑节能标准、技术、材料、正在快速发展, 建筑节能必将取得重大成效。

参考文献

[1]涂逢祥.迎接建筑节能发展的新局面[C].中国建协建筑节能专委会论文集.

中国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论文 篇5

1 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的走上了绿色建筑的尝试之路。,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这一系列绿色建筑的技术规则、评估体系及评估规范陆续的出台,不但给绿色建筑明确的定义,而且针对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智能、运营管理等技术要点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得益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的成果,中国很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结合本身特点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创造出了诸如节能示范小区、生态小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建成的节能建筑,从“九五”初期刚超过1000万m2发展到 “九五” 末期的 5000万m2,到 年我国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8亿m2,建成太阳房1000多万 m2,太阳能热水器拥有量2. 6万m2,并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已接近高端技术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我国的绿色建筑具有超低能耗、健康空调、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绿色建材、再生能源、资源会用、智能控制、生态绿化、舒适环境等十大技术特点。还包括了真空玻璃、光导采光系统、双层玻璃幕墙、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等在内的一系列绿色建筑技术,并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

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除过自己在不停的开展新技术,进行自主创新之外,也在全面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已成型的产品。例如年我国都在举办“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会议上除过展示国内外建筑节能、绿色建材以及绿色建筑等的最新研发的技术成果之外,还有产品应用实例的展示,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引进技术、交流技术的合作交流平台。绿色建筑现在不仅是我国建筑技术的一个现状展现,也给传统的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促进了相关落后技术进行进步、改革的同时,也让我国的建筑业逐渐的摆脱了浪费、污染的大盖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绿色产业时代。从资源上来看,我国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各种可以利用的可再生资源,目前国内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规模,在国内的占有量来看,可再生咨询逐渐的占领到了总消耗能源的接近百分之十。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中,这个比例还会大幅度的上升。

2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策略

对于全球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在逐步的赶超国际绿色潮流,但是对于如何能引领绿色潮流,将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到顶尖水平,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各方各面来考虑这个问题,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投入,设计出最好的绿色技术。

(1) 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对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实现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应着重以下几点:

1.1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快速法杖的阶段,建筑业是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的产业,所以我们要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建筑模式,加强发展绿色建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1.2 我们要倡导城市紧凑型空间发展模式以及循环经济的理念。全民参与挖掘发现绿色建筑的`潜力,可以很好的处理满足建筑功能和节能、节水、节材以及环保之间的关系。

1.3 我们要坚持技术创新,选择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以及科技为先锋的新型绿色建筑道路。

1.4 我们应当综合核算建筑的效益以及成本,适应地方的经济状况,正确引导市场的发展需求,注重经济性。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1.5 我们应当在发展绿色建筑的同时,尊重地方的民族习惯,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等,遵循建筑理念,建筑出同时具有时代气息以及地域风格的绿色建筑,注重其地域性。

(2) 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应该侧重于环境保护方面

2.1 绿色建筑的能源观:绿色建筑的能源观是节能和环境,能源对于大量使用机械空调以及人工照明的老式建筑就意味着生命,他们对资源的高耗,是直接导致能源稀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大气污染的创造者。为了减少能源的消耗,绿色建筑改变设计观念,依靠高科技节能技术,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和开发出新的能源,从而来实现能源使用上的自给自足的效果。

2.2 绿色建筑设计观和环境气候之间的联系: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用机械空调改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但是它们的污染性以及高能耗,使得我们人类付出了经济和能源以及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为了克服它的弊端,绿色建筑的设计按照人体的舒适要求以及环境气候等条件来设计的。他注重地方性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对于环境舒适以及健康的要求,往往不需要空调也能够得到满足,就行我国北方的窑洞,即使室外温度是零下20度,室内温度却仍然保持在15度左右的舒适气温。所以,从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辅助设备系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大自然,它是主要的供给者。因此,照明可有太阳光来提供,采暖从人体或者办公设备中获得。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它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面使用,因为绿色建筑中,气候包含的格格因素是当做资源来考虑的。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充分利用是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本质。我们将他的原理和未来的科技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各种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一定会构成丰富的绿色建筑前景。

中国建筑发展 篇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是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市场最具活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建筑业顺应整个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保持了产业的继续增长,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着产业、市场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建筑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从1988年到2004年的16年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了10倍以上。近年来,在工程建设中,建筑业企业更加主动积极地追求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抓住高、大、难、新工程的机会,展开科技攻关,重视技术引进、吸收、创新,自主研发了一批工程建设管理软件和工程软件包,在远程控制、集中决策、项目平台、零距离管理等方面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和建造最顶尖建筑和工艺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舞台。

2、建筑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广泛应用,国际市场拓展速度加快

建筑业企业从开始单一的施工分包、施工总承包逐步发展到采购-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总承包。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从技术性较强、工艺要求较高的石化、化工行业项目逐步推广到冶金、电力、铁道、机械、电子、建材、市政等行业和装饰装修、幕墙、消防等专业的工程。随着实力的增强我国对外建筑业企业工程总承包业务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多家企业进入美国本土和中东等国家市场,跃居世界建筑业国家承包出口服务前5强之列。

中国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企业中的应用,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近40年的路程,且无论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在实践探索的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框架。

二、当前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建筑市场混乱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根除,市场各方主体行为不规范问题还大量存在,其中业主行为不规范问题还较为突出,承建单位自律努力差,工程监理、造价等咨询机构发育不完善,市场中介环节还很薄弱,治理拖欠、转包、挂靠、虚假招标、阴阳合同等问题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信用体系不健全,工程风险制度尚未建立,难于发挥经济手段调控或约束作用。

二是依法许可与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矛盾较多,建筑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涉及建筑市场准入资质许可的程序、条件、标准等同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认真研究不断改进。比如政府取消企業资质年检和项目经理资质行政审批后,对企业动态监管和项目经理的培养监管缺少相应的手段,致使一些地方出现大量伪造和复印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的现象。

三是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援助渠道和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规范业主行为上没有形成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相互制约的局面,在短期内靠政府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将继续存在。

四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WTO过渡期后的有关对策的出台落实,国际跨国公司和工程承包商将更实质性地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开展业务,中国建筑企业将面临国内市场和国际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

三、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与建筑业发展的趋势

1、进一步完善建筑法规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抓紧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推行工程担保制度。

国家建筑法规的制定要紧跟建筑市场形势,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目前大力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发布、信息共享”的原则,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统一的信用法规体系、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的中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而努力工作,并及时推行工程担保制度。

2、加大了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招投标过程中的违规问题、工程转包、违法分包和资质挂靠问题、地区封锁和行业封锁问题、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偷工减料问题以及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一定要进行专项整治,及时查处违反招投标管理法规的工程项目。

3、要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标投标工作。

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行业垄断、地区保护;项目业主逃避招标,投标人串通投标,招标代理机构不依法开展招标活动等。所以必须继续强化对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督管理,尽快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准入和清出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工程招标投标行业自律机制。加强有形建筑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其运作程序和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和拓展有形建筑市场发布工程建设信息、为工程承发包交易活动提供服务、集中办理工程建设有关手续等功能作用,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范工程分包活动、遏制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提供优质服务。

4、要尽快修订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改进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要采取“两淡化”“两突出”的措施,以淡化企业资本金和设备,突出企业专利,专有技术为原则,希望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弥补资质涵盖不到的地方,引导企业按市场机制进行结构调整。加强对企业动态监管和项目经理的培养监管,改进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坚决杜绝伪造和复印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现象的发生。

5、加强两层建设,重在劳务管理,建立和规范劳务分包制度。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和扶持劳务分包企业发展,特别是要通过制度建设,一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建筑劳务分包管理体系。当前重点要强化对劳务分包制度的建设,注重制度的落实。

6、要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全面推进建筑业企业职业化建设。

尽快培养造就一支合格的建筑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才队伍,并使建筑企业的经理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同时建立起与市场体制相配套的职业经理人的行业标准,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当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改革企业领导体制的关键和迫切需求。

结束语

只有建筑业稳定增长,才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我国建筑业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我们一定要针对国内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完善建筑市场监管,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促进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以保证中国建筑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浅析中国商业建筑的发展 篇7

对于什么是商业建筑,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出处的解释也略有不同。商业建筑在工具书中的解释:“供出售各种商品和提供社会服务用的建筑。主要指各种零售商店、有屋盖的市场和各种饮食商店。”商业建筑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解释:“如今只要存在着实物商品或服务商品消费的建筑就都可以称为商业建筑。”[1]

笔者认为所谓商业建筑广义上说就是供人们从事各类经营活动的建筑物, 狭义上的商业建筑是指供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的建筑。但随着今后人类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密以及服务项目和娱乐方式的日益增多, 商业建筑的类型也将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2 中国古代商业建筑

我们知道商业建筑就是供人们从是各类经营活动的场所, 所以有商业建筑的出现就必须要先有经营贸易活动。中国最早的经营贸易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 (公元前3000年左右) , 当时的人们把自己生产和捕获来的多余物品放到居住村落的十字路口与别人进行简单的物物交换从而各取所需。当时这种简单的“物物交换”行为只是对自己多余物品的再次利用, 它与我们今天现代意义上的商贸活动完全不同, 并且当时也没有专职从事这种活动的人员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商人, 对于当时所谓的商业建筑也只能是在十字路口摆的摊而已。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商贸活动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相传商朝人善于经商, 周武王灭商后, 商朝遗民为了维持生计, 东奔西跑地做买卖, 日子一长, 便形成一个固定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 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也一直延续到今天。[2]由于商人及真正意义上的商贸活动的出现, 也应运而生了为期提供活动场所和活动空间的商业建筑。在中国宋代以前的商业建筑主要集中在市集中, 由于市集的开放与关闭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并且都相对封闭的集中在城市的某几个区域, 所以当时市集内的商业活动的种类并不多样, 商业建筑的模式也比较单一多以摊铺为主。

到了宋代以后, 由于商品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里坊制”的废除也使得集市有个更多的种类, 如首次出现的夜市和早市, 当时夜市一般至晚上12点, 早市一般始于早4点。除此之外由于城市的形制更加开放, 商业建筑的种类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商业建筑的功能也由单一的买卖货品发展到饮食、娱乐、住宿等等。如茶楼酒楼、火铺饭店、青楼勾栏、猜赌戏耍、客栈货栈以及灯会、庙会等均加入到了新的商业建筑形式中。

此时商业活动的种类和规模虽然大幅的增加了, 但商业建筑依然没有自己的形式, 仍然与传统的民居的形式相似。当时街道两侧的商业建筑都不是太高, 人在中间行走很容易看到建筑的全貌, 并没有像现在的商业街道如同在峡谷中行走抬头只见一线天的感觉。商业街道的两端多有牌坊来界定空间, 各类商业建筑多用显目的牌匾和幌子来招揽顾客。这种古老的商业建筑模式一直沿用到明、清封建社会的末期。

3 中国近代商业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 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商业建筑也随着这一时代的洪流, 呈现了中西结合逐渐西化的演变趋势。

这一时期对于旧式的商业服务业建筑一般都沿用传统建筑形式, 适当采用新材料、新结构进行局部改造。改造的主要目的是扩大活动空间, 以接纳更多的顾客和争取更多的商品陈列空间, 在立面处理上极力加强店面的广告效果。当时天津的谦祥益绸缎庄就是这种改造的典型代表 (现已改为茶楼) 。同时这一时期的大型综合性商场, 则突破旧商店的独立布局, 在密集的纵横街弄上面搭盖屋顶, 下面设店摆摊, 把露天的街弄变成室内营业面积, 形成聚集成片的大型商场。如占地2万多平方米, 容纳600户商贩的北京东安市场就是这种运用简易技术创造的近代大型综合性商场的典型实例。

对于新式商业服务业建筑包括大型百货公司、大型饭店、影剧院、俱乐部、游乐场等, 则是近代中国城市商业区规模最大、近代化水平最高、建筑艺术面貌最突出的建筑。这类建筑中不少是多层、高层或大空间、大跨度、高标准的高楼大厦, 如上海沙逊大厦 (今和平饭店, 1926~1928) 、上海国际饭店 (1931~1934) 、上海大新公司 (今上海市第一百货公司) 等。

总体而言, 中国这一时期的商业建筑与古代的商业建筑相比由于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大变革从而使其自身也有了很大变化。材料上钢材、玻璃、水泥等新材料开始逐渐替代传统的木材得到应用, 建筑结构更加多样, 建筑规模更加庞大, 建筑种类也更加繁多。

4 中国现代商业建筑

中国现代商业建筑主要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这六十多年来相继建设的用于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的建筑。在这六十多年间商业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也是在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而逐渐变化的。

在建国初期的十年商业发展缓慢,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商业体系才基本形成, 但这个时期的商业建筑只是一个为商品提供流通的简单的空间场所, 形式和种类很少, 此时商业建筑类型主要有:城市中心与区级组团中心的百货大楼 (城市型商业中心) 、供销合作社 (行政区型商店) 、小型市场与菜市场等。

进入20世纪70年代, 中国逐渐开始对外贸工作更加重视, 并在当时南方最大的城市广州, 陆续建起了一组交通、旅游和商业建筑, 其设计创新颇具特色。如1974年在广州建成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这一更加开放的政策使得经济形式也更加繁荣, 经济模式也更加多样,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经营活动的需求, 商业建筑的种类、规模、功能、形式也越加多样。进入到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许多大型和超大型城市的商业活动更加日趋繁荣, 商业建筑的种类和规模在原有形式的基础上也向更加集中化、大型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往往一处商业建筑能汇集购物、休闲、住宿、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同时随着新型材料、电子信息技术、建筑结构技术等的进步, 新世纪的商业建筑也在向着绿色建筑、环保建筑、智能建筑等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在商业建筑的设计中得到更多的体现。如2010年竣工的香港国际商务中心 (ICC Hongkong) 和于2008年完工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 都是21世纪中国商业建筑的代表。

笔者相信随人这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融合, 中国的商业建筑也会随着时代的需求进一步的发展, 探讨中国商业建筑的发展历史和展望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将对今后的商业建筑设计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春雨.浅谈商业建筑的发展历程[J].山西建筑, 2011.4.[1]王春雨.浅谈商业建筑的发展历程[J].山西建筑, 2011.4.

[2]吴慧.中国古代商业[J].商务印书馆, 1998.11.[2]吴慧.中国古代商业[J].商务印书馆, 1998.11.

浅谈当代中国建筑思潮发展 篇8

一定的建筑思潮,总是处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存在于一定的主体中。当代中国建筑思潮是在当代中国大背景下发生的,中国社会的变动和发展,深刻地制约着当代建筑文化发展的道路。

在一定区域内的建筑思潮,有原生和外来之分。原生的建筑思潮,受到科技因素、文化传统、艺术思想因素的影响,而外来的思潮则是外来文化在本土的反映,既包括外来文化的特征,也反映本土文化的特点。原生的建筑思潮,在文化交流的状况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与世界潮流在某种程度上呼应。同样的思潮,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反映和认识。

2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发展的历程

2.1 1979年~1986年初期震荡

开放后的中国建筑论坛是从“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讨论开始的。开放以后,中国最早引进的仍然是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两次进入中国却中途夭折的现代建筑,现代建筑的引进所产生的震荡仍然是强烈的。一方面是觉察到中国建筑落后而产生的紧迫感,另一方面是对西方建筑文化所产生的民族意识。学术界,一方面是强调建筑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试图赋予“民族形式”以新生。

2.2 1986年~1990年文化反思

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一,就是对外来建筑文化引进的思考,包含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对以后现代建筑理论为代表的国外理论和经验的介绍,也有对引进国外建筑理论的教训和反思。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二,是对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反思,其中既有对“民族形式”话题的延续,也有超越简单的要不要“民族形式”的争论,向文化机制的深层次的反思,还包括了对民居建筑的考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地方智慧的关注。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三,是中外建筑文化的比较。文化反思主题之四,是关于中国建筑出路的思考。

2.3 1990年~1994年多元探索

多元探索阶段,中国建筑界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建筑学术界关心的话题范围明显扩展,尤其是对设计方法层面的文章明显增多,表明建筑界开始超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争论和思考,而是关心如何做的问题。对外来文化的引进,也不再局限在风格、流派,而是更关心设计方法论的介绍。

2.4 1994年~1999年走向整合

走向整合,表现在建筑论坛,对风格流派明显减少,对技术重视明显增强。表现在设计实践领域,人们在介绍或评价建筑作品时,也极少再以“创新”为题,而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对“创优”的追求——杨秉德的“不追流派新潮,但求尽善尽美——宜昌三峡机场航站楼的设计”;齐康的“环境脉络中的建筑形态构成——东南大学榴园设计研究”等。

2.5 1999年~至今理性创新

这个时代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社会环境受到关注。2)传统情结依然不了。3)从业素质备受重视。4)创作论坛超越风格。5)理论探讨多维多层。6)建筑技术普遍忽视。

世纪之交中国建筑界主流社会热点话题的转变表明中国的建筑开始对建筑本体的追问。一种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功能、环境和技术作为建筑本体存在的要件,超越文化、民族等所有的差异。不管在什么文化背景下,充分考虑和满足使用者的功能要求,合理利用基地所提供的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并且仔细推敲细部处理,是基于建筑本体的建筑设计的共同特征。而关于文化和传统的思考,只有取向的理性创新,是超越民族特色、地域风格、时代精神之后在建筑本体意义上的理性重建。

3 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的创作实践倾向

3.1 简洁造型倾向

广州白天鹅宾馆于1983年建成使用(见图1),宾馆采用客房楼与低层公共裙房的组合方式,高100 m的主体建筑结合平面功能和结构布置,采用腰鼓形的平面,主立面上以阳台斜板构成丰富的明暗光影变化,有较强的韵律感。建筑以白色作为主体颜色,既合乎现代建筑形式的惯例,又暗合白天鹅之名称。同时我们在肯定这栋建筑清新的时代建筑形象以及采用时代手法表现传统文化的同时,其实应该看到,作为高层宾馆建筑,其立面造型中的主要因素——阳台本身并不合乎建筑的功能。

3.2 玻璃幕墙倾向

1983年建成的长江饭店(见图2),以其全玻璃幕墙的崭新形式(国内第一个玻璃幕墙建筑)和在立面造型中处于显著位置的旋转餐厅而成为效仿的对象,新材料、新设备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形式作为表达时代精神的有效手段而迅速在国内得到传播。但在对新材料的构造、新设备的运行还不了解的情况下,首先中意并采用的仍然是新形式。

3.3 后现代建筑倾向

清华大学建筑馆,西向入口采取体块穿插和符号运用相结合,入口门厅南北墙处理采取了后现代建筑常用的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南北墙面两侧各开了一个通高的凹槽,凹槽中放置了代表中西古典建筑艺术的标志——白色汉白玉古典柱式片断,一为古希腊雅典帕提侬神庙爱奥尼柱式,一为中国宋代木结构柱式片断。

深圳南油文化广场设计,设计者汤桦明显受到后现代建筑思想的影响,其拼盘式的建筑组合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当时一般建筑的“先锋”形象,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品评。

3.4 高技派倾向

高技派在国门打开后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同时被引入,然而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它远不及后两者引人关注。高技派在国内的传播是有历史和现实基础的,即使与西方建筑发展隔绝,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也产生了采用先进悬索结构的北京工人体育馆(1959年~1961年)和浙江省人民体育馆(1965年~1969年)等建筑(见图3)。坐落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证券大厦,由东西两塔楼和中央横跨63 m的天桥组成巨门式对称形体,表达了上海新时代的建筑形象。

3.5 生态建筑倾向

当“生态觉醒”的浪潮逐渐地席卷全球时,尊重自然、关注环境、创造健康生活和消费方式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强音。面对全球范围内绿色思潮的巨大冲击,当今中国建筑时代精神刻意表现的另一种倾向,就是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介入,建筑开始绿色化起来,Eco-Tech成为时代精神的主体。许多建筑师都在尝试把绿色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日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阳构件以及各种控制阳光辐射和热量进入外墙的方法,不仅有效地起到了节能作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建筑外观的科技魅力,塑造出新的“时代感”。

3.6 解构倾向

源自西方20世纪80年代的解构主义建筑,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建筑的理解,尽管在中国没有被多数人所接受,但文本、中心、中心的缺失、颠倒、变构、移植等却成为中国建筑界熟悉的话语。最初具有解构意味的作品也许是深圳大学的大学活动中心(见图4),“冒着语言混乱的危险进行尝试”,各种不同的设计语言在对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等因素理性分析的前提下,却创造出一个非理性的建筑形式。

4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困境

传统建筑的现代继承、地域特色不懈追求、时代精神建筑的表时尚、建筑的绵延不绝、基于本体的建筑探索,这五种主要的建筑思潮的发展演变贯穿在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考察梳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审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认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主要理论建树以及有待克服的局限性,通过批判的总结和理性反思,总结出当代中国建筑思潮面临的困境在于:传统包袱沉重、外来建筑相对强势、本土建筑缺乏理论、职业态度不够敬业、创作环境仍未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永生.建筑百家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建筑师编委会.中国百名一级注册建筑师作品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戴志中.建筑创作够地解析——动态.复合[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4]齐康.杨延宝建筑设计作品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赫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推进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快速发展 篇9

我国绿色建筑推广工作亟待加强

据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介绍,我国建筑能耗有三大特点:一是建筑用能效率低,浪费严重。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十分惊人,单位面积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1.5~2.0倍。二是建筑能耗增长迅速。主要原因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住房面积与家用电器负荷不断增加,尤其是农村越来越多的使用商品能源,更加加剧了建筑能耗的增长。三是我国建筑节能潜力巨大。若能落实各项节能政策,每年可节约4.1亿吨标准煤。

同时,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滞后,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国家政策有待完善;二是民用建筑监管有待加强;三是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四是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北方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任重道远;六是农村建筑节能工作尚未启动;七是建筑节能管理体制和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要通过绿色建筑节能专项检查,推动各级政府绿色建筑节能监管职能;出台建筑能效和绿色建筑标识,拉动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建立ChinaGBC(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启动政府机构、民间组织与科研机构等各级服务组织。几项工作思路均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走出一条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之路。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设计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叶青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之路应该具有本土、低耗和精细化的特点,而主要策略可概括为以创新为魂,平衡为本的精宜之道。即观点、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是绿色建筑设计之魂,在需求、资源、环境、经济因素之间如何平衡是建筑设计之本。叶青解释到,“精”就是常规技术精细化,表现为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分类分级分层,定性定量验证,从经验中挖掘,提升常规技术的效能,进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宜”就是在风险管理下,与项目定位匹配四新技术应用要适宜化。

深圳建科院通过对全国8座城市内43个获得各类绿色称号的住宅、别墅、商住普通住宅及公寓的细致调研,总结我国绿色建筑存在下列五大误区:

一是戴“绿帽子”:许多所谓“绿色建筑”是为评奖而建造的,违背了绿色设计的初衷。在已经被评上各种称号的绿色项目中,在节地、节水、节能、节材与室内环境质量等指标上仍出现不到位的现象。一个生动实例便是在绿荫下安装太阳能路灯。

二是依赖评价标准指导设计,出现技术冷拼。例如,设计了人工湿地,雨水收集却不做水量平衡;设计了太阳能设施,却不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了地下室采光井,却没有与室外绿化、照明控制相结合。

三是片面强调技术性,缺乏艺术性。

四是全过程关注度不均匀,不匹配,重技术应用,轻过程管理。例如,照明出现光污染,透水地面出现积水等。室外机摆放位置没有考虑到实际运行效果和易造成的热岛效应。

五是采用绿色技术性价比不高,适应性不足。表现在为达到效果而忽略技术成本;为应用技术而忽略地区差异。

无疑,这些都是与绿色建筑本质相背离的。针对上述问题,叶青认为只有以设计为突破口,解放思想、变革流程、增加内涵、创新方法,才能使中国走上绿色建筑的扎实的本土化之路。在原有的建筑周期“前期→规划设计→建造→使用→拆除”基础上,增加绿色建筑设计策划环节,同时增加绿色建筑工程师的角色(可由建筑师或第三方监督机构担当,参与项目运作的全过程)。增加基于策划定位的资源平衡规划,对材料施工方式的更高效的要求,对运行管理、持续改进设施的增加以及对使用模式和行为的指导等方面内涵。将方案阶段同步进行绿色技术设计,变串联为并联,定性与定量并行,经验与模拟结果相结合,实现设计方法上的创新。

“绿色施工”不容忽视

绿色施工,是指在工程建设中,通过施工策划、材料采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与对环境较小的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倡导绿色施工,是建筑业转变粗放式发展模式,在建筑活动及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实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高效利用资源,最低限度的影响环境,发展绿色建筑事业的有效途径。我国尚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建筑业每年消耗大量能源资源,我国已连续19年蝉联世界第一水泥生产大国,因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高达5.5亿吨,而美国仅为0.5亿吨,同时我国却是散装水泥使用小国。袋装水泥需要消耗大量的包装材料,且由于破损和袋内残留等造成的损耗在3%以上,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混凝土是我国建筑业用量最大的一种材料,目前年用量已超过20亿m3。混凝土搅拌与养护用水基本上都是自来水。粗略估计,若搅拌与养护全用自来水来估算,年用水10亿吨,而我国每年缺水60亿吨,所以混凝土用水也是绿色施工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同时,建筑垃圾问题也相当严重。据北京、上海两地统计,施工1万m2的建筑垃圾达500~600吨,均是由新材料演变而生,资源、材料浪费明显。

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高污染、高消耗的数据,使我们意识到推广绿色建筑,需要有全周期的概念,严格的说,绿色建筑应该包括绿色施工。建设部近日发布了《绿色施工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紧扣“四节一环保”内涵,根据绿色施工原则,结合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导则》提出了绿色施工的主要内容,根据其重要性,依次列为: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构成了绿色施工的总体框架,涵盖了绿色施工的基本指标,为将来指定“绿色施工评价标准”打基础。

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二者关系需要明确,即绿色建筑不一定通过绿色施工才能完成,而绿色施工成果也不一定是绿色建筑,但是,绿色建筑能通过绿色施工完成的更好。

绿色建筑要有“标准”

近10年来,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其中英国的BREEAM、加拿大的GBC2000和美国的LEED标准都是较为成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在此背景下,2006年,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方面的国家标准出台,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明确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保护;(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

为了更好的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建设部科技司组织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科研单位编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并同时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是绿色建筑评价的技术原则,是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系统总结我国绿色建筑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绿色建筑方面的成功经验,集中国内绿色建筑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而编制完成的,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为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提供更加详细的评判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明确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含义,适用条件、申请原则、工作原则等。规定了绿色建筑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三个星级;审定的项目由建设部发布,并颁发证书和标志。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有关人士认为,为了更快地推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要加强绿色建筑理念的宣传,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加快研究制定激励性政策,同时加大对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从而规范绿色建筑市场,引导我国绿色建筑又快又好的发展。

结语

中国的绿色建筑是基于人口、资源、经济能力存在的矛盾而导出的,它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必须尊重中国广大国土领域的生态特性,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传统生态技术、材料和方法,结合转化为高新技术。形成绿色建筑科学体系,这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发展之路。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和标准制定,必须结合中国的现实、通过科学规划、系统技术集成与绿色建筑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促进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

链接:何为"绿色建筑"

上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将生态与建筑合称为“生态建筑”,即“绿色建筑”。在1992年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球的科学家和社会各界人士都认识到日益快速发展的经济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与会者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

巴洛克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篇10

1 巴洛克建筑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

巴洛克建筑17世纪初传入中国,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步蜕变消失。巴洛克建筑传入中国,是从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开始的。从建筑风格内部演变脉络看,是文艺复兴盛期米开朗琪罗风格的流变。外部环境,则是天主教会推波助澜使然。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MichaeleRuggieri,1543~1607)首次被奉派到中国,在广东传教。此后,不断有天主教耶稣会士随西方商船来华。其中较有影响的如利玛窦、龙华民、金尼阁、艾儒略等。明末清初,中国已有13个省设立了天主教堂。较有影响的如澳门大三巴教堂(1602)、上海嘉定天主教堂(1621)、武昌蛇山天主教堂(1638)、北京宣武门天主教堂(1650)和府右街蚕池口天主教堂(1692)。但今除大三巴教堂尚有残迹外,悉毁。从大三巴教堂残壁看,属早期巴洛克风格。

清初至清中叶,天主教传播受到清廷限制,不及晚明广泛。乾隆帝受西洋画的启发,命意大利传教士朗世宁(G.Castiglione,1688~1766)、法国传教士王致诚(J.D.Attitet,1702~1768)、蒋有仁(P.M.Benoist,1715~1774)设计监造了长春园西洋楼。

长春园西洋楼吸收了巴洛克为主的西方园林布局和建筑风格。同时,又遵照中国皇帝的旨意和宫廷礼仪典章,且施工用中国工匠、材料和工艺。这样,欧洲的巴洛克揉进了中国建筑的秩序,细部处理和工艺特征中国化了。如“谐奇趣——水法台——黄花阵”景区,运用了巴洛克庭院的布局,将建筑、园林、水景、雕塑交织融汇,建筑群与外部空间被赋予动态感。但另一方面,它全部建筑被冠以等级化的中式大屋顶、主体建筑“谐奇趣”被置于汉白玉高台上、以围墙分割成若干个院落,在序列终端用于收束的北山方亭,这些仍然能感受到中国宫苑的秩序和趣味。“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景区的建筑最接近于巴洛克原貌,布局也酷似巴洛克式广场。但仔细品评,不仅发现融汇到巴洛克形态中的重檐屋顶、宝顶、鼎炉、卷云纹饰,发现中国的汉白玉雕刻、五色琉璃瓦增添了巴洛克的珠光宝气,同时也发现不同于巴洛克的一种秩序。它有一个中心,即“观水法”台上的宝座。景区所有建筑被围绕它展开:从背后用作庇护的半圆形石屏风,到前景大水法、喷水塔,以及作为远景的远瀛观。这一中心使巴洛克流动的空间凝固化了。长春园西洋楼并非孤例。几乎同时,扬州一些私家宅园也受到巴洛克的影响。

清中叶以长春园为代表的西洋楼,是中国首次主动引入西方巴洛克建筑,它与中国传统建筑繁缛的细部纹饰合流,本国材料和施工工艺又使国人易摹仿。在以后一个多世纪中,很多呈“中华巴洛克”风格的所谓洋式建筑,都可以从长春园西洋楼中找到原型。

追逐洋风,中华巴洛克盛行。从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通商口岸,西方建筑随之大量涌入中国。建筑类型也不再限于教堂,拓宽到领事馆、洋行、银行、工部局、俱乐部、商场、医院和学校等。这批建筑中,有些是呈巴洛克风格的。如上海董家渡天主教堂(1853)、汇丰银行(1880)、青岛总督府医院(1903)等。但同时传入的还有罗曼式、拜占廷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式、折衷主义式、殖民地式等,甚至和欧洲几乎同步出现新艺术风格。由于巴洛克是当时国人易接受的一种文化。因此,在同期中国业主兴建的所谓“洋式”建筑中,巴洛克及变体占了主流。重要实例如,清陆军部衙署(1908~1910)、北京农事试验场的大门和畅观楼(1906)、北京瑞蚨祥绸布庄(1900)等。从建筑类型看,它涵盖了包括办公、商业、医院、学校、园林建筑等主要类型。从传播面看,甚至播及扩散到村镇。

约略1910年前后,上海、广州、哈尔滨、武汉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折衷巴洛克。这类建筑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外观上属于综合多种风格的折衷主义,但不同程度地揉入了巴洛克语汇,故可称之为折衷巴洛克;第二,以大型商业建筑、银行居多,采用了现代材料结构;第三,设计者从缺乏足够文化修养的营造商和工匠,转到训练有素的建筑师。

纵观中国折衷巴洛克的发展,有一个大趋势,即非理性巴洛克成份逐渐减少,古典主义理性成份上升。将1908年的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与1922年哈尔滨吉黑邮务管理局大楼,或1925年上海新新公司比较,后者巴洛克手法被限制在局部,整体呈古典主义清晰、简洁、整一的品格。折衷巴洛克嬗变,预示了中国巴洛克风格的终结。

2 巴洛克在中国建筑近代转型中的作用

巴洛克传入中国,正值中国建筑从传统向近代过渡,巴洛克参与了这一转型全过程。相比之下,与巴洛克同期传入的罗马式和哥特式,除偶见于教堂,对中国建筑几乎没发生影响。为什么中国建筑近代转型时,选择、接纳了巴洛克?

从外部环境看,巴洛克建筑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当然得益于耶稣会传教士顽强的文化渗透。乾隆帝对长春园西洋楼的钦定,客观上起了先入为主的示范作用。

决定性因素,还是出自巴洛克固有属性。首先,巴洛克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分崩离析,天主教神权面临生死攸关挑战之时,使这一风格潜涵了动荡时代焦燥不安情绪。而这种情绪正合当时国内主流文化意识。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引发了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崩溃。失落之中,国人急切地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填补支撑。于是我们看到,洋务运动及其追随者,把巴洛克建筑语汇,作为一种改良的标志。第二,中国建筑传统与近代的冲突,很大程度在结构、材料和技术等方面,而巴洛克建筑恰恰在这些方面有相当弹性。它可用中国工匠熟悉的砖木、砖石结构,如长春园西洋楼、清陆军部衙署、谦祥益绸布庄。也可运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上海华洋德风公司大厦、先施公司大楼、永安公司大厦。这样,巴洛克便缓释了中国建筑近代转型过程中这一矛盾;第三,巴洛克建筑形态有很大的包容性。巴洛克在中国产生变体,并不应引起太多费解。第四,巴洛克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存在某些观念形态的暗合。巴洛克追求运动动势,中国传统建筑很早就会运用反曲屋檐、屋角起翘等方法,使形象轻巧灵活。巴洛克一改西方古典主义以数学为基础的构图法,求助于直觉、感官、想象,而中国传统建筑历来重视感官效果,重视由实入虚、即实即虚的意象。巴洛克喜欢曲线正合中国古典建筑美学趣味,且中国工匠有处理飞檐翘角、卷杀、升起等一整套曲线化的经验。巴洛克和中国传统建筑一样饰以浓重的装饰。即便是西方雕刻手法使巴洛克出现的凸凹起伏立面,也很容易被国人误读成梁架形象的变异。

3 中华巴洛克的特征

巴洛克繁缛的雕饰,与包括民居在内的中国传统建筑丰富的细部纹饰,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使得中国工匠能驾轻就熟地在巴洛克中揉入传统建筑细部纹饰,常见的有字匾、雀替、望柱、卷草、三福云、垂莲、云纹、万字纹、寿字纹等。典型实例如北京农事试验场大门,于巴洛克式门坊中揉入碎密的传统建筑云纹、游龙等,流传甚广。北京瑞蚨祥绸布庄是本世纪初中国新式店铺的代表,它于巴洛克门面中渗入了中式匾额、壶门、松鹤图和莲花、牡丹花饰。将传统漏窗嵌入巴洛克立面的作法,显示出相当的创造性。

丰富的传统材料与工艺,是中华巴洛克另一特征。琉璃瓦和汉白玉石雕,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精粹,它们用于中国巴洛克建筑,可以追溯到长春园西洋楼。琉璃和汉白玉雕饰,增添了巴洛克豪华气质。如武汉大学体育馆,不仅屋顶用绿色琉璃瓦。在巴洛克式山墙,也局部饰以琉璃瓦披檐,成为巴洛克式立面构图重要手段。北京瑞蚨祥绸布庄,鲜鱼口浴池等建筑繁缛的立面,则镶嵌以汉白玉石雕。灰泥装饰及砖雕,在一些中小型巴洛克建筑中极普遍。

以扁方柱将立面处理成凸凹起伏状,是意大利巴洛克建筑经典作法。但这一语汇被中华巴洛克误读成仿木结构形象,并和中国传统建筑门坊融和,成为中国巴洛克最普遍的立面形态之一。典型实例如北京农事试验场大门(1906)、云南陆军讲武堂(1909)、南京太平南路石坊(1913)、上海尚贤坊(1924)和四川大邑刘氏庄园(1938)等。

在主要立面上端建镂空的塔楼,在中国巴洛克式商业建筑中很普遍。这种镂空塔楼源于意大利巴洛克教堂立面的钟塔,原多成对出现。而在中国商业娱乐建筑中大都取单塔形式。这是因为,立塔除了标新立异突出门面,以便招揽生意,主要还是作镇风水。这样,西方钟塔的语义,被改译成中国的风水塔。

中国传统建筑本身一般不具表意功能,这和善于用形态和雕刻传达一定意义的西方古典建筑很不相同,利用字匾、楹联等通过题辞赠诗表意,是中国传统建筑特征。这一特点,也被中国巴洛克建筑吸收。

上一篇:一次码烧下一篇:人力资源成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