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

2024-09-11

李白诗歌(精选十篇)

李白诗歌 篇1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对于李杜优劣的评论浩如烟海, 既有抑李扬杜, 又有抑杜扬李的。我认为, 正是因为李杜之在中国, 是根深蒂固地植入生活里, 他们的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才会有这么多的文人墨客来探讨这一问题。李白和杜甫各有所长、不宜用优劣论之。我觉得将两个伟大诗人进行比较, 分析他们的特点, 展现他们的诗歌成就, 才是有意义的探讨。

一提到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我们往往想到的是他们的不同之处。诚然, 他们两个的创作方法、风格是根本不同的。但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稍微提一下他们之间的联系。我认为, 他们虽然在创作方法上有所不同, 但两者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诗的题材都来源于生活。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也是有密切关系的。浪漫主义决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 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就成了空想主义, 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现实主义的夸张和放大也就是浪漫主义, 缺少了浪漫主义的现实生活也就缺少了更多的姿色。另外他们都推崇“风雅”, 对他们所赞赏的人, 都以此来称颂。还有, 他们对汉魏诗赋的看法也颇为相似。

但是,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更不用说两个相同的伟大诗人了。两个诗人更多的是他们之间的不同特点。

先说说李白。在盛唐诗人中, 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 他崇尚浪漫主义, 其诗歌创作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其创作时, 激情用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时用大胆夸张。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思想愿望时就借助于惊人的幻想, 神话、历史故事也就挥之而来, 感情瞬息万变, 思想的奔腾流动, 也带来句式和结构的跳脱变化等, 从而形成其独特的浪漫主义手法。其表现手法异常丰富:一、夸张。这是李白重要表现方法,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 他的想象变化莫测, 往往发想无端, 奇之又奇, 常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跳跃极大, 形成了李式的想象。二、比兴。李白喜用比兴,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起兴, 下接“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点题。类似这种写法, 李白用得随心所欲、变化莫测。三、用典。典型作品如《行路难》通篇用典, 使得诗歌内容更为深刻丰富。除此之外, 他的诗句中还有不少的警言佳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点与杜甫颇为相似。

总之, 李白诗歌的美是多样的, 除了大气磅礴、雄奇壮美风格之外, 还有自然明快的优美情调、清新飘逸、明净秀美。作诗“纯以气胜”, 他在创作时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及创作时独有的冲动、激情、勇气等等, 使他的作品赋予了奇气、大气、朝气。这是他最为独到的特点, 后人难以模仿他的创作手法。

再看看杜甫。他善于写现实主义的诗歌,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杜诗用叙事手法写时事。他大量使用五、七言古体写时事, 即事名篇。他写时事融入自己强烈的抒情、议论。如《羌村三首》, 他记述的是时事, 反映的是历史真实场景, 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二、语言成就高。叙事诗善于写对话和人物独白, 做到个性化;善于使用动词、叠词等等。三、寓主观于客观。通过具体生动、细致入微的客观描写, 体现诗人主观思想, 达到雄浑壮丽的艺术境界。如《赠卫八处士》《北征》等, 这些作品对于细部描写, 或人或物或心情, 精心刻画, 从细微处见出真实, 展开画面, 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这种描写方法与李白风驰电掣、大刀阔斧颇为不同。四、善于对现实生活做典型的艺术概括, 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往往从一个人, 一件事, 一个家庭写起, 以小见大, 为我们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的生活画面。

总体上看杜诗, 其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 其感情基调是悲慨的, 其诗中蕴涵着一种厚积薄发的感情力量。另外, 他的诗歌另一特色则是萧散自然。

雄奇壮美与沉郁顿挫、冲动激情与悲慨苍凉、大刀阔斧与细致入微……这几组词语意思显然大相径庭, 这也就是说, 倘若李白的诗歌汲取杜甫的特点或是杜甫的诗歌汲取李白的特点, 这样就会变得不伦不类的。因此, 两位大诗人各有所长、不宜用优劣论之。

李白诗歌教学 篇2

1、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2、已学诗歌回顾

从小到大,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 通:惟)《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 一作:随君)

3、新诗介绍

李白虽然胸怀壮志、却一直壮志难酬,想立志报国、却总是一路坎坷。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1)《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通:馐;直 通 值)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小结: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这首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小结: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3)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小结:

全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4)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馋毁,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小结:

这首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5)《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 一作:也如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小结:

这首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李白诗歌的生命气韵 篇3

一.我字当先——无比强烈的主观精神

李白自信非凡,凡事我字当先,极有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即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人格的珍视、对自由精神的高扬。李白满腔激情,唯一倾泻之途就是以创作来充分表现自己,所以他总是以充满主观色彩的大笔去涂抹一切,以“我”的目光、“我”的心胸、“我”的思维方式去审视一切、感知一切、再现一切。于是他的诗文就具有异常鲜明而强烈的主观色彩,饱含着主体深厚激越的情感。据统计,在李白的一千余篇诗文中,直接提到“我”(包括“吾”、“余”、“予”、“李白”等)的作品就占了很大比例,可见李白的创作就是要表现其摇曳多姿的自我形象。李白在关注政治和国家的命运,抒发自己的愤懑与不平时,“既热情,又泼辣;即执著,又超脱;所表现的内心世界冲突之尖锐,风暴之强烈,波澜之壮阔,是前无古人的”。①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具体指出,李白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鲜明的人性自觉意识、自由自主的个性特征在唐代诗人中尤为突出。在物我、人我关系中,李白非常突出“自我”,“我”仿佛成了世界的中心,万物皆备于“我”,一切事物都围绕在“我”周围,为“我”所设,服从于“我”。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李白在诗中时刻关注“我”的存在,例如“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登太白峰》,《全唐诗》卷180)、“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全唐诗》卷184)、“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秋浦歌》,《全唐诗》卷167)等。李白为了表明志向、发泄愤懑、感叹不遇,往往采取先入为主的抒情方式,诗句往往“我”字当头:“我到巫山渚,寻古登阳台”(《古风·五十八》,《全唐诗》卷161)、“我浮黄云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梁园吟》,《全唐诗》卷166)、“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沙丘城下寄杜甫》,《全唐诗》卷172)、“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全唐诗》卷175)。随便翻检太白诗集,诸如此类诗篇不胜枚举,正如康怀远所说:“古往今来,在差不多所有的诗人中,李白是生命意识最为强烈的诗人之一。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在于他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永恒与不朽。”②

李白自信非凡,这种自信最终化为一种生命的自觉力量,即为“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全唐诗》卷166);即为“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全唐诗》卷168),即为“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全唐诗》卷166)。这样的风格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了最本质的感动兴发的内涵——生命气韵。越是伟大的诗人,他们越是用发自心灵的歌唱表达顽强生命的呐喊与奋争。

二.笑傲千古——不畏权贵的铮铮傲骨

李白思想多元,儒、道、侠、纵横家兼具,才高八斗,浑身是胆,充满激情。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人之中李白最特立独行,因而魅力无穷。李白平交王侯,面对权贵依然傲岸雄伟,心怀四溟,做事磊磊落落。他常以圣贤自比,如其诗:“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比孔子)、“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比孔子)、“知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比吕尚)。李白诗中,管仲、乐毅、贾谊、鲁仲连、晏子、诸葛亮、谢安等人,更是常比的对象。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文中展示了自己的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全唐文》卷348)李白在其诗中塑造的自我形象,自信、自傲、自负,蔑视权贵,充满着浩然之气和叛逆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将狂傲的个性和过人的才华结合起来聚于一身的,除了李白之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人了。就像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所称誉的那样:“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王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四引)《松窗杂录》记载:“会花方繁开,上乘月夜召大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板檀,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醒未解,因援笔赋之。”(王琦《李太白诗集注》卷三十五引)可以看出,李白此时备受礼遇,但权宦高力士却在杨贵妃面前攻击李白。声称《清平调词》中所写的“可怜飞燕倚新妆”,是借赵飞燕来贬低杨贵妃。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贵妃研墨,力士脱靴”故事表明,李白不畏权贵,一身傲骨,因而李白的生命气质也凸显出一个傲字。宋人赵德麟《侯鲭录》卷六记载了李白在权贵面前的铮铮傲骨:

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版,上题云:“海上钓鳌客李白。”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钓线?”白曰:“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 明月为钩。”相曰:“何物为饵?”曰:“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时相悚然。

苏轼曾说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像李白这样放任不羁、率性而为、不惧权贵的诗人是十分罕见的,但如此特立独行的个性与卓然不群的情怀,使他必然遭受群小的妒忌报复与恶意中伤。但诗人仍保持着尊严的人格和不屈的气概。“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酬崔十五见招》,《全唐诗》卷178)尽管谤声四起,如蝇逐臭,但诗人绝不退缩,依然傲骨嶙峋,坚持操守,他声称绝不“沽名矫节以耀世”(《鸣皋歌送岑征君》,《全唐诗》卷166),继续高声吟唱出“一身自潇洒,万物何嚣喧”(《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全唐诗》卷178)、“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赠别王山人归布山》,《全唐诗》卷174)等这样弘扬个性、蔑视权贵、肯定自我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来。李白的人格、气骨、气象、气势,都通过他的诗歌淋漓尽致地昭示给读者。李白的傲骨一向为人称道,曹松《吊李翰林》称其:“李白虽然成异物,逸名犹与万方传。”(《全唐诗》卷717)好友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言其“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八咏楼中坦腹眠,五侯门下无心忆。”(《全唐诗》卷216)可以说,李白的诗歌充溢着豪气、逸气、壮气,历经千古而犹然在目。任何时代都有其面临的问题和难以排遣的困惑,一个人不管他所处地位是优越还是卑下,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和大小不一、内外各异的威压及种种不开心的烦扰,这就是苏轼所感叹过的人生不得意者十七八。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人们阅读到李白这些充满傲骨、张扬个性,蔑视权贵、倾泄胸中块垒的诗句时,自然会产生痛快淋漓的生命震撼力。李白的傲骨,正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不阿谀逢迎、不低三下四、正直无私、一身傲骨、不惧邪恶的高尚品格。这就是李白诗文能够激动人心,引起读者千古共鸣的奥秘所在。人性的复归、个性的张扬、精神的舒展是引起读者共鸣与认同的基础,好的文章、诗歌具有陶冶情操,消解烦忧,呼唤自由的审美功用,会给人以精神的陶醉与享受。

三.狂狷任性——桀骜不驯的一代狂才

李白举手投足间无不彰显其凌厉千古的狂傲之气,在中国古代像李白这样个性张扬和解放的诗人是少有的,他向来以狂名世,如张埜《前调》就说:“太白狂歌起舞,便得腰悬黄金印。”(《御选历代诗余》卷九十六)所谓狂,就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绝不是疯狂、颠狂。他狂而有则,荡而不浮,并非放浪形骸,滥醉如泥。如“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全唐诗》卷173),诗人摆出一副挑战礼教、儒学传统的姿态。“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送贺宾客归越》,《全唐诗》卷176)李白的挚友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归隐山阴,像王羲之那样,以书法自娱,雅兴岂不浓乎?这里,李白以狂写狂,正突出地显示了他那向往自由的情趣。因此,李白诗风之狂,正是诗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精神的表现,难怪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把“由道返气,处得以狂”作为“豪放”的一个特点。

李白以狂狷任性之躯为大唐帝国的知识分子树立起了一个光辉的人格典范。这一典范的树立,使我们得以从中窥见唐代进步文士崇尚自由、桀骜不驯、与黑暗势力绝不妥协的时代风貌。李白之狂,狂得个性十足,诚如蒋孔阳先生说:

所谓个性,不是指耳目鼻这类的长相,也不是指饮食男女之类的本能的冲动,而是说一个人的精神上成熟了,能够以独立自主的非意识,来对周围的世界进行独立自主的判断和观赏。个性是从自我的觉醒开始的。一个人,当他意识到自己是人,并且要以自己的生命来保障自己做人的权利的时候,他的个性开始了。这时,他像找到了童话中所说的金钥匙一样,他能以他独有的金钥匙,打开一个新鲜而美好的世界。这个金钥匙,就是个性。③

李白以狂为美,以狂为荣,这就是李白的个性。只有具有高度个性的人,才会具有高度的灵性,也才能大量而准确地发现世界的美。“唐诗之所以美,也在于它有个性。”④他在《与韩荆州书》中不无自豪地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候;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以义气。”(《全唐文》卷348)李白之狂狷气魄正如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所说:“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王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一引)刘全白《唐翰林李君碣记》亦说:“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王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一引)李白之狂,令后人景仰不已,激动不休,齐己《读李白集》就说:“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全唐诗》卷847)李白正因为具备如此的豪气,所以才狂得潇洒。《唐才子传》卷二记载: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李白文武全才,英名远扬,玄宗最终召见,供奉翰林,据李阳冰在《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中说:“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全唐文》卷437)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人之中,李白最有狂的资本,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又浑身是胆,充满侠情,因而他才狂得潇洒,狂得自由,狂得任性。李白,就是这样一个口出狂言的人,一个个性狂荡的人,一个举止狂放的人,一个喜交狂士(如贺知章、张旭)的人,一个狂歌纵饮的人。表现在豪放诗风上,焉得不狂?

总之,李白诗歌之生命气韵实乃一种人生境界,体现出盛唐的时代精神,诚如袁行霈所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⑤李白诗歌之生命气韵具有美学典范意义,不可复制。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即云:“太白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力也。”毋庸置疑,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响亮的名字之一,他超过了许多富有江山的帝王,超过了许多功绩彪炳的将相,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达到了名扬四海的地步。李白的狂傲之气淡化了士人对于皇权的依附性,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生命人格范式,中国的文史需要李白这样的生命张力来支撑。李白在盛唐睥睨一世,他的诗情,他的气骨,必将如同日月,永世不朽,万古长青。

注释:

①王运熙、杨明《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页。

②康怀远《李白创作和生命意识》,《宝鸡文理学院学报》(杜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③蒋孔阳:《唐诗的审美特征》,《文史知识》1985年第10期。

④蒋孔阳:《唐诗的审美特征》,《文史知识》1985年第10期。

⑤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文学遗产》1986年第1期。

※ 本论文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唐人生命气质与诗歌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JRC12008。

首届“李白诗歌奖”揭晓 篇4

四川日报消息,5月7日,由中国诗歌学会、绵阳市李白诗歌协会主办的首届“李白诗歌奖”揭晓,在1000余件应征作品中,洛夫的《洛夫诗全集》获首届“李白诗歌奖”,另外5件作品入围“李白诗歌奖提名奖”,将共同分享总额100万元的奖金。首届“李白诗歌奖”征稿于2015年1月12日启动,2月28日截稿。根据组委会要求,参评体裁为诗歌(含散文诗、旧体诗),参评作品必须是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经国家批准的中国大陆地区报刊首次发表的诗歌作品或首次出版的个人诗集,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作品须以汉语译本参评。评选设奖金100万元,其中“李白诗歌奖”1名,奖金50万元;提名奖5名,奖金各10万元。据介绍,李白诗歌奖将每两年评选一次。

李白诗歌主导风格 篇5

李白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李白是盛唐时期的天才诗人。要说盛唐诗人的诗体、个性特点、诗的风格在谁身上展现无遗,当数李白。李白的诗豪放、飘逸,艺术个性鲜明,可谓是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的。

一、性格方面

李白生于盛唐时,他从幼年开始,文学、奇学、百家杂学,没有一项是他没有学过的。对于他来说,有三种思想对他影响十分深刻。这三种思想是儒、道、侠。他一直都希望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而这一远大的政治理想却一直都未实现。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奋斗了一生,至死不渝的政治思想是“安社稷、济苍生”。

而道家思想对于李白来说也是深受其影响的。李白在政治上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抑郁愤懑的时候,道家的思想对他起到了主导作用。然而天才诗人李白尽管满腹诗情,满怀豪情,但是他的一生事事不得意,因此道教就会影响且伴随他一生。

三种不相容的思想在李白身上展现。在功名成就之后,拂衣而退,过着那种悠闲飘逸的生活。在仕途遇到阻碍的时候,他既非常的气愤,又具有宽大的胸怀,依然放弃仕途生活,投入田园生活。他的内心对社会非常不满,对统治阶级非常憎恶,但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对抗统治阶级的,在苦闷中,他毅然选择了放弃,开始过一种田园生活。因此,在他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痛恨,也有平静和狂放,他自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正是这三种思想在他身上刻上的印痕,让他拥有了这三种思想的精华,在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诗融入了新的元素,让诗句有了更加根深蒂固的豪迈和飘逸。

诗人李白放纵不羁、豪迈的个性色彩完全体现在了他的诗中。李白那傲岸不屈、放荡不羁的个性和充满自信的心态,充分地在气势奔放、意气凌云的诗句中表现出来。《月下独酌》这一诗,体现出他的孤寂。他有才,但是无处施展才华,他对这个社会非常痛恨。他空有一腔的才华,但是,又有谁能够欣赏,又有谁会发现呢?于是,他一个人独饮,和月亮一起喝酒,只有这一轮月亮可以读懂自己的心。他无助、他寂寞、他无奈,只能把这一心情向月亮诉说。在这样的境遇下,他没有消沉,仍然表现出豪情万丈,思想仍旧放荡不羁。

二、内心情感方面

李白内心世界经常处于剧烈的矛盾冲突中,这是由于其复杂的思想性格、“功名身退”的最高理想所影响而产生的。而在李白的诗歌中这种独特的个人情感体现得非常活跃,使诗的感情强烈,富于变化。比如,《将进酒》这首诗就如同大海,刚开始风平浪静,波光粼粼,非常平静,但是,随着风动,水面上掀起了层层的波浪,再后来,风起云涌,波浪一层接一层,掀起了波涛,汹涌澎湃,最后,又陷入了异常的平静。这首诗给人的感受就是急缓相间,急中有缓,缓中有急,让读者既有感情的澎湃,也有感情的平静,这就是李白性格的体现――豪放和飘逸。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万丈,到“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借酒浇愁,情绪一落千丈,这是他受到连连的挫折的打击,思想陡然转变。 诗从头到尾运用了比兴、比喻、反衬的手法,从一开始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到政治前途出现挫折以后,由“悲”到“欢”、“乐”、“杯莫停”,诗人的情绪陡然转变,形成一个大逆转。然后,在酒酌正酣中将“与君歌一曲”表现出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诗的情感从刚开始到此时狂放至极,似乎已经结束了,开篇的“悲”相互结合,然而,最后突然又迸发出了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正是作者强烈的思想,让诗有了浓浓的情感,使诗人的思想更加情绪化。当诗人处于顺风的时候,表现出豪情壮志,当诗人处于逆风的.时候,表现出借酒浇愁,对黑暗社会无比痛恨。

三、诗歌技巧

(一)李白诗歌的诗体

李白的诗作非常多,很多的诗都流传很远,就像一股涓涓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田,让人吸取它的甜美,享受作品所带给人们的精神境界。他的诗作所使用的诗体也多种多样。七古(包括七言乐府和七言诗行)和绝句是他运用最多最出色、贡献最大的诗体。当时最自由的诗体就是七古和绝句,是李白诗体的首选。

绝句的体制短小,而贵在含蓄自然。然而李白的绝句里面完完整整地表现出了那种豪爽性格、率真情感、洒脱气质,体现了那种清新飘逸的感觉,诗人畅游自然,拥抱自然,将日常琐碎生活的感悟大多数都写在他的绝句中。就像《静夜思》,这首诗就简简单单的四句,一共20个字,每个字都不多余,每个字都不能少,真的做到了言简意赅。为什么李白的诗句那么简单,但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那就是因为,在他的诗中融入了感情,是他多年来对生活的体验。这首诗运用的是五言绝句,简单明了,让人感受到一气呵成。这首诗没有华丽辞藻,但是,却在世间流传很广,其原因就是融入了情,让读者产生了共鸣,使读者深深地感受到那种思虑之情,感受到那种游子思念亲人的心情,此景此情,让人回味无穷。

又再如《宜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一诗,诗人的豪迈情怀展示得非常到位。诗歌从一开始到结束,抒发出一种浓厚的情感。特别是,诗中的那种重叠的字词,更加显示出那种情感。此外,在这首诗里表现相当突出的语言风格是自然与豪放的和谐组合。

李白的诗中总是给人以惊喜,让人看到他跳跃的思想。他的情感极其强烈,具有非常强的冲击力,让人感受到无穷的震撼。所以,当用平实的语言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时候,就用一种夸赞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比如,在《望庐山瀑布》中,他看到大好河山,心里顿生热爱之情,内心思绪澎湃,就如同汹涌的波涛。所以,就写下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情壮语,充分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再如 《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在这些诗中,更多地展现出他最纯真的思想,他内心思想澎湃,在这些诗中尽显无遗。他的思想具有飘逸性,他的性格随意和开放,这就给他的诗注入了豪放的元素,让他的诗中永远有抒l不完的激情,永远充满活力。不管是在逆境中,还是在顺境中,都是那么的饱满和热情,都显示出无穷的力量。

(二)李白诗歌的句法

对于李白的七言诗而言,他在诗中更多地运用了散文的格式,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就像天空漂浮的白云,思绪想到哪里,笔锋就写到哪里,根本不去考虑格式,比如《蜀道难》和《将进酒》这两首诗,它主要的格式是七言,但是里面又夹杂着很多其他格式,因此,看起来非常杂乱,就像一丛丛杂草,但是,细细读起来又觉得铿锵有力,感受到力量十足,思绪飘扬,李白豪放和飘逸的性格在诗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示。

对于近体诗而言,它对格律有很严格的规定,然而,在李白的诗中却非常少地使用对仗的句子,没有一定的格式规定,显示出自由、开放的特点,诗句非常的自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想用什么格式就用什么格式,没有严格按照诗体格式来写。他的诗非常的自在,也非常的清纯,就像出水芙蓉,透露着一种天然之美。在他的诗句中很少使用对偶句式,他的诗歌更加显示出自然飘逸、无拘无束的特点,比如,我们从小就非常熟悉的《赠汪伦》和《静夜思》等诗,它们虽然看着简单,但是蕴藏着真理在里面。这些诗非常的亲切,信手拈来,一气呵成。诗中都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背景,通过非常平凡的小事,让人感触颇深,给人无穷的回味。同样,李白的律诗也往往不拘于对偶,别有一番风味。就像五律中的《送友人》,应该用偶句的地方不用偶句,不应该用的地方偏偏用了,离别的悲痛却体会得真真切切,率性为之,语言流畅,无拘无束,行云流水,让诗歌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借李白诗歌谈语言表达 篇6

关键词:源头活水;生动感人;艺术手法

语言表达,既包括书面表达,又包括口头语言表达。今天,主要与各位同仁谈一下书面表达。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

笔者从教十几年来一直苦苦追求着科学的写作教学。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逐渐摸索出一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同仁、学生探究一番,作为日后指导教学或写作一鉴。

一、探求源头活水

如何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呢?

1.善于观察自然景观,深入社会生活,是直接获取写作材料的有效途径。家喻户晓的唐代诗人李白为什么创作的作品之多,成就之卓著,难道不值得借鉴深究吗?可以说他是古代乃至现代人学习的楷模。

观察自然,深入生活也是李白诗歌取得如此惊人成就的重要原因。李白的一生除了儿时,其余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漫游蜀中名山大川,这种经历对他终生都有影响。他先后到江陵、洞庭、庐山、扬州等地,先后写下了著名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名诗。而后西入长安,北到梁宋,或进谒诸侯,或隐居山林,先后几十年,官没当上,诗友颇多,诗名大作,写下了《蜀道难》《行路难》等。

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陶冶学生情操,为作文提供素材。经常指导学生深入丰富的社会活动。因是亲身经历的事,所以感情真挚,内容充实感人。例,在写作文《秋》时,我特意带孩子们到城外的田野中观察浏览一番。回来后学生写作的速度快,内容真实有形、有声、有色。有位学生这样写道:这边是金黄的稻谷,秋风掠过,它们笑着向我们点头哈腰;绿叶衬着的大红枣,宛如发光的玛瑙;那边高粱头上燃起了烁烁的火焰;银白色的棉花笑开了花……绿叶秋实构成了五颜六色的秋天。谁说春天最美丽,我说秋天更璀璨!

这次实地观察,对写作收到了意料之中但有非常惊喜的效果。

2.博览群书是获得写作材料和提高写作技能的重要途径。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文化,掌握知识,获取信息,阅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意义如同布帛黍粟,不可须臾失之。在这方面,李白堪称典范。

少年李白天赋聪明,“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广博的阅读为李白日后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思想发展拓宽了渠道。

写好文章,首先要积累一定数量的词汇,要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要具有一定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表达能力。这些写作知识和表达能力,主要靠阅读来获得。

二、写作妙笔生花

1.感情易入。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生活,尤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李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许多名山名水都有他的足迹。《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是最好的见证。“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这就要求教师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投入生活,凭着主观情感真正探测到事物的底蕴。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六连万象之机,沉吟视听之区。”倾情生活,做生活的有情人,做出有情之文。

2.文章多采用恰当的艺术手法。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其想象的丰富上。李白诗歌所描写的内容是超现实的,很少对现实生活作深入描绘,而是纵横驰骋于广阔的空间,通过梦境、幻想、仙界与尘世对照来曲折地反映现实。例如,他的《古风》主观意象非常浓重。

关于夸张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从具体的诗作中领略妙处。如,说北方大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歌颂友谊的,“桃花潭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平时写作时,如果想极言某种情怀,最好可恰当采用。

善用比喻,美化文句。运用比喻表情达意,往往能收到形象生动、优美典雅的效果,李白诗歌中美妙绝伦的比喻俯拾皆是。在《将进酒》中李白以“朝如青丝暮成雪”来比喻人生由少年到华发的巨大变化。巧妙的比喻,恰当的比兴,信手拈来,平易自然而又不失秀丽。

李白诗歌的绝妙之处还在于他善于在诗中把夸张、比喻、想象等浪漫的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非凡的意象,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从他的《将进酒》中略见一斑。“与君歌一曲……径须沽取对君酌。”

上述李白诗歌的艺术手法都值得中小学生学习借鉴。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时大胆展开想象,借助类型多样的艺术手法无疑会使学生习作锦上添花,达到飞扬灵动的目的。

学生走出狭小的生活圈子,开始像李白那样眼观四海云水,耳听九州风雨,心系天下兴亡之际,就有了写作的源头活水,你的人生境界也飞升了。情动于衷,语言内容中加恰当的艺术特色,文发于外,泼墨于纸,铸魂于心,使你的文章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杜豫,李献芳,郭的仿.中国古代文学(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01.

[2]庞雪梅.作文教学应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宾州教育,2004(6):39.

[3]陈新友.怀情作文.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06).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 篇7

一、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任何一首诗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时期背景, 同时直接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联, 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诗人诗歌中想要表达的含义, 必须要结合一定的历史时期情况, 了解作者在不同创作时期所经受的遭遇情况, 然后根据特殊环境下, 分析作者诗歌中蕴含的艺术特点。李白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少年壮志不言愁的阶段, 诗人对人生充满激情, 所创作的诗歌都包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并且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感。而到了作者进入官场生活之后, 由于作者满腔的报复和理想没有用武之地, 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视, 因此, 李白诗歌创作风格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发生的重大的变化。李白在官场失意阶段创作的诗歌都是比较悲壮的, 这也体现李白追求独特和个性的诗歌艺术特点。他整天在醉生梦死中度过, 借酒消愁, 但是, 李白一生创作都是坚持浪漫主义, 这是李白诗歌中最具艺术特色的地方, 其创作手法、诗歌结构以及思想情感都散发出一种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

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大的艺术特点, 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主要表现李白诗歌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意境十分浪漫。 诗歌作品结构形式十分大气和, 形式紧凑, 通过简短而精湛的语句表达的激情澎湃的内心思想, 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如李白的《江上吟》中“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啸傲凌沧洲。” 两句诗歌表达李白对自己作诗落笔掷地有声, 有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感觉。同时还有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两句诗所表达的主要思想, 即李白对自己未来人生道路充满着自信, 心中踌躇满志的报复, 对理想的坚定信念。这些都说明李白是心中向往一切的美好, 充分说明李白心中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些都是李白早期的作品, 李白刚出道时, 涉世不深, 还没有经历官场上的黑暗, 心中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希望、激情都很高。

二、独立特性, 主观色彩强烈

李白诗歌中注重个人感情的抒发, 丝毫不在乎世人的看法, 即使官场失意, 也不会改变“诗意”, 一生在官场没有得到认可, 自身满腹才华没有得到很好的施展, 使得李白心理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李白诗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人生在世, 是如此的不如意, 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 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

这首诗中明确表达李白开始看清官场上的尔虞我诈, 渐渐明确自己生在官场的身不由己。李白进入官场之后一直得不到朝廷的重视, 朝堂之上丝毫没有施展之地, 使得李白心中的理想和报复无施展之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从诗歌中能明确感受到李白的失落之情, 心情很是抑郁。李白毫不掩饰心中的不满和情感, 直接将自己心中的不满表达出来。还有在诗歌《蜀道难》中中李白曾经写道: “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再次表达诗人李白对现实的无奈, 这首诗是李白在官场失意的情况所作出的诗词, 具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李白诗歌艺术特色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官场阶段创作的诗歌都是比较悲观的, 但是即使官场失意, 李白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并且完全脱离世俗, 将自己与社会上的淤泥隔绝起来, 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三、思维跨度大, 情感丰富

思维跨度非常大, 情感丰富, 李白跨度大主要表现在诗人诗歌中悲壮交加的情感, 给人一种苦中作乐的感觉。李白成为诗仙、酒仙以及诗侠, 这些称号都是使人从李白遭遇以及其诗歌艺术特色中领悟的思想感情, 而最终给诗人起的别号。同时, 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天马行空、激流奔放、意境奇异的特色, 这些都说明李白思维跨度大, 情感丰富。

四、语言质朴, 毫不拘束

语言质朴只要表现在诗歌简短而易懂, 人们能从简短的文字中, 感受到李白心中的不满和对现实世界的愤世嫉俗之情。李白生平十分重视朋友, 尤其是一些官场上被贬的朋友, 每当与朋友离别时, 李白都会十分的感伤。如在李白诗歌《送友人》中, 诗人对朋友的离去感到很大的落差和失望, 其中 “青山横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李白这首诗歌在语言上通俗易懂, 很多学者都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往日朋友的珍惜, 对今日到来离别的伤心。情感的表达毫不拘束。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李白诗词我国唐宋时期浪漫主义诗人流派的先进代表人物, 李白一生愤世嫉俗, 在他的诗歌中充满对现实的不满, 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心中的不快。因此李白诗歌浪漫主义浓厚, 并且坚持自己独特的观念, 不会因世俗而改变, 此外, 李白诗歌中还具有一些特点, 语言朴质, 但是情感丰富。本文研究和分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我国诗歌文化的精髓被人们传承和发扬, 不断丰富我国民族文化, 增强民族凝聚力, 实现祖国繁荣富强。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部分, 学习和掌握诗歌中蕴含的文化, 对发扬我国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我国著名诗人李白为主要分析对象, 从李白的诗歌中寻找唐宋时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并且分析和体会诗歌中的优美的句子, 从诗歌中全面了解我国著名诗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 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李白诗歌的精髓。

关键词:李白,诗歌艺术,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何健.李白诗歌如何表现浪漫主义艺术特色[J].科技信息, 2011 (34)

[2]雷二平.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J].课外阅读 (中旬) , 2013 (03)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 篇8

一、李白的“月”缘

如果说太阳给自然万物鲜艳夺目的色彩, 主要表现为一种阳刚之美的话, 那么月亮给自然万物的则是一种空濛静白的色彩, 主要表现为一种阴柔之美。李白, 一个寂寞于人群之间的象征, 只会用如月一般单纯的静穆的日光, 看这个喧嚣的世界影子。既是低于诗人的众生, 也是曾经的诗人, 是他的源头。月亮, 既是高于诗人的神灵, 也是诗人神性的自我。是他内心梦幻与理想的写照, 而诗人既是在这过去的我, 现在的我, 神灵的我之间徘徊、凌乱、寂寞、孤单。

李白去世于公元763年。有人说他是病死的, 也有人说, 他是醉酒之后, 跳入水中捉月亮而溺死的。我更愿相信后一种说法。因为, 李白自己说过, 他早就想这样做了——“暂伴月将影”。“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那是的月亮, 大概是清澈的, 如清澈的水, 如孤童的心。从那时起, 月亮便成为李白最好的伙伴。游玩的时候, 镜湖上的月亮随着他寻仙访道——“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在访友的时候, 月亮是诗人最好的伴侣, 跟随诗人脚步——“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在出征的时候, 天山明月照亮将士的铠甲, 反射兵器的寒光, 也映出思妇愁苦的泪痕——“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大山月》。

李白是谪仙, 我想, 他一定是从月亮上被贬下凡间的。当他在人间的使命结束后, 仙人要归去了。回到他真正的家, 找回他真正的自己——月亮。凡人是来自泥土, 回到泥土, 但神灵尚不如此。于是, 他跳入水中, 拥抱月亮, 与自己的源头合二为一。用最诗意的行为, 完成自己生命中最后一次跳跃, 最终最完美的一次追逐, 获得了最大的一次圆满。

二、李白的诗歌风格

李白的诗创作, 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 又有标举风神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其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爆发强烈的感情, 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李白诗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绿水净素月明月白鹭飞。” (《秋浦歌》其十三)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 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有时白云起, 天机自舒展。心中与之然, 托兴每不浅。”他对白色的透明物体, 有一种本能的喜欢, 最感亲切的东西就是月亮, 其《月下独酌》云:“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月的形象在李白诗中反复出现。李白的诗歌的语言风格, 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 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这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 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 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司空图在《诗品》中把飘逸列为一格。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把飘逸释为“飘洒闲逸”。飘逸的特点是:体气轻扬, 志向凌云, 形影飘忽, 磊落不群, 风姿洒脱, 神情闲逸。李白之诗, 足以当之。李白飘逸, 虽飘然物外, 但不超然物外。飘然物外是为了静观默察, 排遣世虑, 故还是关心人生的表现。超然物外, 则是物我无涉、物我分离, 故不是关心人生的表现。月亮是美好的,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写月亮的多情。月亮本来是没有感情的, 但是有感情的诗人往往通过移情于物的手法, 把主观的感情写到月亮上去。“峨眉山月半轮秋, 映入平川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月, 寄思念。月与秋互相照应, 使诗歌的孤寂不安的情绪基调更为浓厚, 使那份依恋更加引人入胜。“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月, 意思乡。一时感悟, 明快说出, 道出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在《渡荆门送别》中发出了“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的豪迈诗句, 表明这位热血男儿踌躇满志, 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 他表示要“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实现兼济天下的大志。李白生逢盛世, 他怀抱伟大的理想, 渴望干一番事业。然而君王重色, 小人权奸当道, 李白常有“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的苦闷烦恼。现实中找不到出路, 他便在“众星罗青天, 明者独有月”的大自然中去寻找寄托, 抒发自己的复杂感情。明月是李白诗风的典型代表, 可称无明月既无飘逸之说, 明月实为李白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意象。

三、李白情感的寄托

李白现存有一千首诗歌, 跟月亮直接相关的就是两三百首。《月下独酌》, 把明月邀请来, 一起饮酒, 一起跳舞, 这就是“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花间摆一壶酒, 一个人喝酒, 没有什么朋友, 这时“举杯邀明月”, 举起酒杯, 邀请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亮, 我, 影子, 月既不解饮, 不邀自来, 怕也不懂得饮酒, 影子只晓得跟着我。下面“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说“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岂不乐哉!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李白对象征这光明, 纯净的月亮的一往情深。抒发诗人的志向。明月象征纯真的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挚爱明月, 明月寄寓着诗人无边的深情, 而这些有明月意象出现的诗大都隽婉明净, 这正是李白人格的体现。

李白认为人生得意须尽欢, 人生失意也要尽情畅饮。从长安“赐金放还”以后, 政治上的失意, 加之抱负的落空, 李白发出了“含光混世贵无名, 何用孤高比云月”的沉闷声音。《玉壶吟》说:“三杯拂剑舞秋月, 忽然高咏涕泗涟”, 《长相思》中曰:“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迁客此时徒极目, 长洲孤月向谁明”, 抒发了被迫离京的痛心和愤怒。朗月让诗人独醒, 残月让诗人黯然。于是, 他寻仙访道,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若教月下乘舟去, 何啻风流到剡溪”, 李白希望在飞扬的想象当中摆脱政治失意, 怀才不遇的痛苦。大约从这时起, 明月和酒与诗几乎成了李白人生的全部。

总之, 李白咏月的诗歌充满了奇思异想, 感情色彩十分浓郁, 诗人以生花妙笔和横溢的才华, 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明月形象和优美旖旎的空明境界。宗白华老先生在《艺境》说:“诗人善醒, 他能透彻人情物理, 把握世界人生真境实相, 散布着智慧, 那由内心体验所获得的晶莹的智慧。但诗人更要能醉能梦。由梦由醉诗人方能暂脱世俗, 超俗凡近, 深深地陷入这世界人生的一层迷离、奥妙惝恍的境地”。能醉、能梦且能醒的诗仙李白与月亮真正达到了物质形式上的同构与精神情感上的共鸣。

摘要:李白诗歌中的“月”各有不同, 他望月、咏月、醉月、邀月, 寄情于月, 明月可以表达他成功的喜悦, 也可以寄寓他失意的感慨, 明月是友情的象征, 明月是心灵自由的故乡, 明月是相思的托付, 明月更是他审美的对象。

关键词:月,李白,风格,情感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明居.唐诗风格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1.

[3]胥树人.李白和他诗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借李白诗歌谈语言表达 篇9

笔者从教十几年来一直苦苦追求着科学的写作教学。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逐渐摸索出一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同仁、 学生探究一番,作为日后指导教学或写作一鉴。

一、探求源头活水

如何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呢?

1.善于观察自然景观,深入社会生活,是直接获取写作材料的有效途径。家喻户晓的唐代诗人李白为什么创作的作品之多,成就之卓著,难道不值得借鉴深究吗?可以说他是古代乃至现代人学习的楷模。

观察自然,深入生活也是李白诗歌取得如此惊人成就的重要原因。李白的一生除了儿时,其余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漫游蜀中名山大川,这种经历对他终生都有影响。他先后到江陵、洞庭、 庐山、扬州等地,先后写下了著名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名诗。而后西入长安,北到梁宋,或进谒诸侯,或隐居山林,先后几十年,官没当上,诗友颇多,诗名大作,写下了《蜀道难》《行路难》等。

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陶冶学生情操,为作文提供素材。经常指导学生深入丰富的社会活动。因是亲身经历的事,所以感情真挚,内容充实感人。例,在写作文《秋》时,我特意带孩子们到城外的田野中观察浏览一番。回来后学生写作的速度快,内容真实有形、有声、有色。有位学生这样写道:这边是金黄的稻谷,秋风掠过,它们笑着向我们点头哈腰;绿叶衬着的大红枣,宛如发光的玛瑙;那边高粱头上燃起了烁烁的火焰;银白色的棉花笑开了花……绿叶秋实构成了五颜六色的秋天。谁说春天最美丽,我说秋天更璀璨!

这次实地观察,对写作收到了意料之中但有非常惊喜的效果。

2.博览群书是获得写作材料和提高写作技能的重要途径。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文化,掌握知识,获取信息,阅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意义如同布帛黍粟,不可须臾失之。在这方面,李白堪称典范。

少年李白天赋聪明“,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 作赋凌相如”。广博的阅读为李白日后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思想发展拓宽了渠道。

写好文章,首先要积累一定数量的词汇,要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要具有一定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表达能力。这些写作知识和表达能力,主要靠阅读来获得。

二、写作妙笔生花

1.感情易入。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生活,尤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李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许多名山名水都有他的足迹。《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是最好的见证。“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这就要求教师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投入生活,凭着主观情感真正探测到事物的底蕴。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六连万象之机,沉吟视听之区。”倾情生活,做生活的有情人,做出有情之文。

2.文章多采用恰当的艺术手法。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其想象的丰富上。李白诗歌所描写的内容是超现实的,很少对现实生活作深入描绘,而是纵横驰骋于广阔的空间,通过梦境、幻想、仙界与尘世对照来曲折地反映现实。例如,他的《古风》主观意象非常浓重。

关于夸张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从具体的诗作中领略妙处。 如,说北方大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歌颂友谊的,“桃花潭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平时写作时,如果想极言某种情怀,最好可恰当采用。

善用比喻,美化文句。运用比喻表情达意,往往能收到形象生动、优美典雅的效果,李白诗歌中美妙绝伦的比喻俯拾皆是。在《将进酒》中李白以“朝如青丝暮成雪”来比喻人生由少年到华发的巨大变化。巧妙的比喻,恰当的比兴,信手拈来,平易自然而又不失秀丽。

李白诗歌的绝妙之处还在于他善于在诗中把夸张、比喻、想象等浪漫的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非凡的意象,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从他的《将进酒》中略见一斑。“与君歌一曲……径须沽取对君酌。”

上述李白诗歌的艺术手法都值得中小学生学习借鉴。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时大胆展开想象,借助类型多样的艺术手法无疑会使学生习作锦上添花,达到飞扬灵动的目的。

学生走出狭小的生活圈子,开始像李白那样眼观四海云水,耳听九州风雨,心系天下兴亡之际,就有了写作的源头活水,你的人生境界也飞升了。情动于衷,语言内容中加恰当的艺术特色,文发于外,泼墨于纸,铸魂于心,使你的文章熠熠生辉。

摘要:随着语文教学改革对语言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继而写作教学越来越提高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十多年来,大多数学生语文水平偏低,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写作能力较差。

浅谈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篇10

一、情景交融的自然美

李白最擅长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李白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色,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描绘,在浓郁的氛围中,蕴含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静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诗人成功地捕捉到对自然景物、山光水色的独特感受,以刻练之笔出以平易面目,在继承谢灵运、谢眺、何逊等前人的语言风格基础上,加以更深层次地开拓。《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

二、雄伟壮丽的意象美

在李白的佳篇美作中,《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一类表现大自然宏伟壮丽,抒发豪迈情感的作品最具特色。如《望天门山》,诗人用变幻莫测的神笔,描绘出天门山的雄伟壮观景象,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壮丽美景,还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自然美景。景色处处瞬息万变,捉摸不定,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

李阳冰曾说:“太白不读非圣人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原,鞭挞杨、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这段话是对李白诗歌形象雄伟、气势磅礴的艺术成就的确切评价。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寄托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表现了向往雄伟不凡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就中国诗歌发展而言,唐宋两代是诗歌成熟和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在李白之前,具有浪漫气质,创作上显现出“气势雄伟,苍劲有力”特点的诗人有王维、高适、岑参,后有韩愈、刘禹锡、苏轼,但其作品的形象和所表现出的气势,都不及《蜀道难》等杰作,就是金人元好问、明代高启和清代袁枚的诗,也不能与之匹敌。李白的诗歌不仅表现了自我形象,而且被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具有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突出特点,这就是李白在诗歌创作上超过前人、启迪后人的功力所在。

三、明朗清新的色彩美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辅助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李白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在接受前人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名篇。李白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描绘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道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四、夸张比喻的修辞美

构成李白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的想象,现实事物、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自然景物、梦中境界等在李白的笔下,无不成为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诗人的想象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意驰骋,而这种任意驰骋的想象又以现实为基础,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超现实的描写为更深刻反映现实服务。在李白的诗歌中,夸张与想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夸张与想象一样,都是在平常的描写不足以表现出强烈、炽热的激情时,经常会使用到的艺术手法。大胆而恰当的艺术夸张是构成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另一重要因素。关于李白的夸张,鲁迅曾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确实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这就是艺术中夸张与真实的辩证法。李白诗歌中的夸张,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恰恰相反,他总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因此,往往越是夸张,现实生活越是被表现得深刻、真实。

此外,李白还是善于运用比喻的艺术巨匠,形象而生动的比喻是构成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可以看出,李白运用比喻,一是做到了形象,感情本来是抽象的,而诗人用滔滔江水或千尺深潭来比喻感情,就把感情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二是做到了贴切,比喻与友人别情之长,绵绵无尽的流水正有长的特点;比喻友人送我深情,千尺潭水正有深的特点;比喻愁情不断,抽刀断水正有不可断的特点。三是生动,形象本身就具有生动的特质,而诗人善于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人们丰富联想的形象作比喻,就更显其生动。以“抽刀断水”比喻愁不可消,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愁情,而且从“抽刀断水”的动作上,使人联想到诗人激愤的心情、豪迈的气概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李白的诗中,还引用了大量典故,这些典故大多也起着比喻的作用。典故能够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往往比直言表达来得更深刻,更有感人力量。

五、简洁朴素的语言美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各种因素都是通过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李白非常注意向民歌学习,他从民歌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无论是豪迈而奔放的气势,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还是大胆而恰当的夸张,形象而生动的比喻,都有民歌的特色,特别突出的则是语言。李白主张写诗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正是李白诗歌清新而自然的语言风格,形象化的概括,也正是他学习民歌语言风格的结果。语言朴素简洁,不加雕琢,又活泼生动,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味,但又不是单纯以民歌语言为模式,而是经过加工提炼,既不失民歌语言的本色,又有含蓄精炼的特点,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初看如脱口而出、毫不费力,但若深入品味,便觉意味深长、千锤百炼,使清新而自然的民歌语言风格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李白诗歌】相关文章:

李白诗歌赏析05-22

李白的诗歌05-31

论李白诗歌06-08

李白诗歌浅析07-20

李白经典诗歌范文05-29

李白诗歌风格范文05-29

李白诗歌朗诵范文05-29

李白诗歌小镇范文05-29

李白诗歌创作特色07-08

李白诗歌群文阅读07-08

上一篇:颈内动脉-眼动脉瘤下一篇: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