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问题

2024-07-14

公园景观设计问题(精选十篇)

公园景观设计问题 篇1

公园的游客中心对于规划设计者和广大市民而言皆是新兴事物, 学术界对其研究较少, 大多停留在论述方面, 而指引游客中心规划和设计方面的经验更是不足, 虽然国内部分公园存在着能为游客提供信息服务的建筑, 但游客中心的发展及设计尚处在初期阶段, 功能尚不完善, 更没有相应的设计导则或规范, 难免会造成公园的类型与游客中心的功能不匹配、选址不合理、规模不适宜、没有统一的标志和服务标准等问题, 游客中心使用效率低, 形同虚设的状况就不可避免。因此理清公园游客中心设计的基本理论, 明确各种类型公园与游客中心之间的关系, 系统总结出设计游客中心涉及的基本科学问题, 对促进游客中心的设计和建设, 公园的管理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 游客中心的概念和内涵

2.1 游客中心的概念

游客中心 (visitor center) , 又称“游人中心”、“访客中心”或“游客接待中心”, 就是接待游客的地方, 是旅游休闲区对外展示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 大到一个城市, 小到一个公园甚至一个景点都应该有自己的游客中心。游客中心的设置起源于美国国家公园, 现在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用借鉴并不断发展完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3年颁布的旅游区 (点) 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中对游客中心的定义是:旅游区 (点) 在区内设立的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游程安排、讲解、教育、休息等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的专门场所[1]。

2.2 游客中心的内涵

游客中心的设置起源于美国国家公园, 主要功能是向游客提供游览景区所必须的信息和相关的旅游服务, 现在随着游客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功能的不断完善, 其提供的服务种类正在日益增多。现在, 国外的风景区大都有自己的游客中心并且功能完善, 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大峡谷国家公园等, 国内一些风景旅游区近年来也建设了一批游客中心, 并且有一些著名景区已率先建成了与国际水平接轨的现代化游客中心, 例如: 峨眉山、九寨沟、三峡等[2]。

张咏 (2003) 以不同形式的叙述对游人中心这一概念作出诠释, 将游人中心的内涵归纳为以下几点:

游人中心是为游客提供各项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专门场所;游人中心应起到集聚和分流的作用, 即拥有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对于一个旅游区而言, 游人中心可以有一个, 也可以同时有几个[3]。

张咏对游客中心的内涵归纳为三点, 其中包括游客中心的功能性需求原则、选址和空间布局原则, 本文的主导思想除上述三点之外还包括游客中心的规模和主题相符合的原则, 即不同规模的旅游区应设置不同规模的游客中心与之相配套, 游客中心的主题亦是如此。因此笔者将游客中心的内涵增加两点:游客中心的规模应该和旅游区的规模相配套, 以适应不同游客规模的需求;游客中心的主题和风格直接反映了旅游区的形象, 所以应与其主题相符合。

3 公园游客中心设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 游客中心设计现状

我国公园的游客中心建设起步较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也在逐渐的完善。于此同时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管理、功能设置、规划设计和旅游区形象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游客中心作为公园的门户形象、旅游接待的主题建筑、服务引导设施成为旅游区 (点) 必不可少的建筑之一, 许多公园针对自己主题、规模以及有利和不利因素建造不同的游客中心。一些旅游区近年来已经建成了一批游客中心, 并且有一些著名景区已率先建成了与国际水平接轨的现代化游客中心, 例如:华山、峨眉山、九寨沟等。

游客中心的建设和设计尚处在发展的过程中, 因此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沈花晨 (2007) 对现阶段国内游客中心的研究和设计现状总结为以下三点:相关建筑法规与规范制订时间过早, 也未及时更新, 不能适应现今的市场发展状况;与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相比, 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学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 缺乏统一的设计依据和评价标准;大部分论著研究的是旅游规划, 对于公园游客中心的研究仅仅局限于规划层面, 没有对公园游客中心进行针对性研究, 在建筑学层面更缺乏进一步的深入探讨[4]。

3.2 游客中心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公园游客中心在使用和管理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对比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1) 游客中心并不是作为公园的配套服务设施出现在游客的意识中, 游客体验项目的设计也被忽视, 所以使用效率低, 没有发挥其服务和接待的功效。

(2) 游客中心的数量远远不够, 并没有形成公园的旅游配套设施, 不能满足游客旅游的需要, 而导致公园整体上降低了功能。

(3) 普遍存在着选址不当、规模不适宜的情况。

(4) 宣传少、没有统一的标志和服务标准、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甚至有些游客中心是为赢利而设置的设施, 造成了很多城市旅游信息咨询单位利用率极低, 形同虚设的状况。

(5) 功能不完善、形象和公园的类型 (主题) 不符、和环境的融合显得参差不齐等, 降低游客中心美感的同时也影响游客对整个公园的印象。

目前公园游客中心在规划和建筑设计理念、功能要求、景观设计、技术设备和配套设施等各个方面对设计者和管理者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因此, 对公园游客中心的相关理论和设计中基本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和较高的科研价值, 其成果对我国旅游市场合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4 设计游客中心涉及的基本科学问题

游客中心的设计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 并且各个基本设计要素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并且这种逻辑关系是不可逆的。笔者通过大量的调研和相关游客中心的方案设计, 系统的总结出设计游客中心涉及的基本科学问题, 用于解决设计游客中心理论不完善、设计不规范和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涉及到的科学问题有公园的类型、游客中心的规模、空间布局和数量、选址、功能模块和建筑风格等。

4.1 公园类型

设计任何一种建筑其所在的环境都是首要因素, 游客中心也不例外。无论是公园的类型或是规模均是决定游客中心后续设计的必要因素, 因此, 公园的类型是游客中心设计的首要因素。公园的类型可以分为公园服务客体、公园主体特征和公园功能三种, 根据公园服务客体的对象可以分为:城市公园 (城市居民公园) 和休闲观光公园;根据公园主题特征可以分为:自然公园和主题公园;根据公园功能可以分为:科学公园、遗产保护类公园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类公园) 和纪念类公园 (和平公园) [5], 公园类型的分类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李同德《地质公园规划概论》2007编绘

公园的类型是设计游客中心的首要因素, 不同类型的公园其环境和功能以及服务对象都不同, 这点可以从表1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游客中心是公园的配套服务设施, 因此不同类型的公园应配备相应规模、功能和风格的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各项服务。

4.2 规模

影响游客中心规模的因素很多, 主要包括公园环境容量、公园游客规模, 所在区域的经济情况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公园的环境容量直接影响公园的游客规模, 而公园游客规模决定了旅游接待建筑的规模和数量。游客中心是公园服务接待设施的重要内容之一, 增加旅游接待建筑建设, 可以增强风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游客规模一旦出现接近或大于公园合理环境容量时, 就必须及时考虑建设新的景区或景点, 同时按照比例有计划地增建新的旅游服务设施, 否则将会影响游客的旅游效果或对公园环境造成不可恢复性破坏等。以上影响游客中心规模的因素中环境容量和游客规模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量化分析, 但剩余因素由于不同区域、经济、社会背景等难以量化分析, 所以从公园环境容量和游客规模来分析游客中心的规模比较恰当。

约翰·A·维佛卡 (2008) 认为公园游客中心一个假期或平均高峰季节的周末设计承载量 (简称DL) :

DL=VI×VA×VS×VW/NW

其中, VI为游憩项目/解说项目总到访人数 (估计) ;VS为高峰季节期间到访的人数占总到访人数的百分比;VW为高峰季节周末或节假日到访的人数占高峰季节总到访人数的百分比;VA为使用游客中心的游客所占比例;NW为高峰季节的周末或节假日天数。游客中心预期的单次人数:

PAOT=DL/ (H×TR) 。

其中, H为游客中心运营的小时数, TR为游客中心每小时游客周转率。 由游客中心预期单次人数乘以游客感到舒适的最小空间, 得出游客中心展览区域的最小面积[6]。可以统计出在公式中需要的公园游客数量, 再经过计算便能得到展览区域的最小面积, 这个面积对游客中心规模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公园游客容量的量化分析同样有相应的公式, 董成森 (2008) 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一文中根据旅游区内景点特征设计出总量模型和流量-流速模型两种公式计算出张家界森林公园各游览区资源空间的承载力, 并得出结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为244.2 万人/年, 在不同的季节,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日空间承载力在其夏半年 (旺季) 为8200人/d, 冬半年日承载力为4800人/d, 此数据可作为公园门票销售和游客管理的依据[7]。其他公园同样有类似的公式或方法计算出公园的环境容量, 游客规模是可以统计和监控的, 通过环境容量和公园的游客规模的分析比较, 制定适宜的管理机制来确保公园能持续良好的发展下去。

4.3 空间布局和数量

根据不同区域、环境和面积将公园的形态结构分为三种, 即点状结构、线状结构和面状结构, 但无论是那种情况游客中心所处的空间环境都离不开它所在的大环境 (旅游地) , 而大环境也被更大的空间环境 (区域) 包括在内。从图1中可以看到区域、旅游地、景区、景点之间的空间关系, 通常游客中心的规模和空间布局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游客中心服务的对象是区域级别的那么他接待游客的规模会相应增加, 如果是景区级别的自然就会减少。进一步说对于一个区域级别的公园来说它的游客中心可以有一个, 也可以有多个, 如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有3个, 分别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门票站、武陵源门票站和黄龙洞门票站。

根据区域、旅游地、旅游点、景区、景点之间的空间关系, 游客中心的空间布局通常采用“集中型”、“星座型”等形态。集中型空间布局的形式多指将游客中心单独设置在公园的一处, 这样可以集中对游客服务节约资源, 但这种空间布局形式对土地的占用比较大, 适用于用地条件宽松, 地势平坦的公园, 如香港湿地公园访客中心、深圳锦绣中华游客中心等, 图2左为游客中心集中型空间布局简图;星座型空间布局形式一般根据公园的规划要求, 结合公园有利地势, 将游客中心分级别设置与公园的交通换乘处或重要节点处, 这种空间布局形式适用于用地紧张或景观丰富的公园, 如广州白云山风景区、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等, 图2右为游客中心星座型空间布局简图。

4.4 选址

游人中心的选址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游人的可达性和解说效果。美国国家公园的主管们 ( Park superintendents) 意见比较一致, 认为将游人中心设置在公园入口, 或在游览服务比较集中的区域, 或邻近被解说资源最有效率的地区[8]。游客中心如果过于远离自然、历史或人造吸引物, 对游人的教育和游憩作用将会受损。基于上述两点考虑通常将游客中心设置在公园入口处、交通换乘处、重要节点处或其中两处 (三处) 结合处这几个位置, 如图3游客中心选址简图, 因为这些位置游客相对集中, 并且疏散方便, 同时在这几个位置设置游客中心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1) 在符合公园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游客中心所在的大环境最小应该是景群 (旅游村) 级别, 那么它的服务半径覆盖率要足够满足整个景群。景点或小型景群级别的旅游区设置服务点 (站) 就可满足游客的需求。

(2) 应具备游客中心服务游客规模相匹配的环境容量, 因为游客中心是公园主要的集散中心, 它将服务、解说和游程安排等功能集于一体, 势必会聚集大量的游客逗留、休息等, 所以应具备一定面积的空旷的广场, 这不仅便于游客出入和疏散而且利于旅游车辆的停放。

(3) 具备相应的水、电、能源、通信、环保、抗灾等基础工程条件, 靠近交通便捷的地段, 依托现有服务设施及城镇设施, 避开有自然灾害和不利建设的地段[9]。

(4) 同时还要分析所选位置的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 充分顺应和利用原有地形, 尽量减少对原有地物与环境的损伤或改造[10]。美国国家公园管理规则 (2006) 规定: 所有公园设施的规划设计都必须首先要考虑到它对资源保护的影响。为了减少对公园重要景点的视觉干扰, 游人中心通常不可布置在这些景点周围。若设置在公园内对环境影响较大, 则应将游人中心布置在公园以外。只有当室内解说媒体最有效率并且需要一个比较集中的公众联系点 (public contact point) 时, 游客中心才是必要的[11]。

4.5 功能模块

游客中心作为公园旅游服务设施中一种功能性建筑, 人们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它已经成为公园的解说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 游客中心作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正在尝试着改变游客传统的旅游方式, 引导游客走入以吃、住、行、游、娱、购为特点的全新文化旅游的时代。《GB/T17775-2003旅游区 (点) 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对游客中心的定义指出游客中心应具备信息咨询、游程安排、讲解、教育和休息等这几方面的功能, 笔者通过大量调研得出公园游客中心应该分为基础功能和外延功能, 其中基础功能是所有的游客中心都应该具备的功能, 而外延功能是除基础功能之外需要额外增加的功能, 游客中心应具备的功能见表2。

4.6 建筑风格

岭南建筑大师林克明曾说:“建筑风格不是一个时代可以形成的, 而要经过很久的时间积累而成。”当代中国建筑风格和流派众多, 并没有形成中国特有的建筑风格, 除了某些地域性比较强的建筑风格如徽派建筑、岭南建筑等, 当然这些建筑通常也是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演化过来的, 鉴于此笔者并非要总结出现代建筑的风格, 而是要论述决定建筑风格的要素, 其中包括:地域和文化特征、气候特点、建筑群体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平面布局、立面构成、空间组织、结构方式、材质、色彩、体量等。

游客中心的建筑风格首先是受到公园类型的制约, 如自然公园倾向于体量小、材料色彩与地域环境融合等特点, 华山游客中心就体现了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藏不宜露的特点, 但主题公园更多的是突出其主题, 并带有强烈的景观标志性和对游客的吸引性, 深圳锦绣中华游客中心便是采用非常传统的设计风格, 体现的就是突出其主题的特点;第二个决定因素就是规模, 规模反映的是建筑的体量和空间的组合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规模大则游客接待量也相应增加, 自然游客中心的体量和空间就会增大;第三个是空间布局和数量, 集中型的布局方式空间和体量相对大, 香港湿地公园游客中心是集中型布局, 接待游客规模也比较大, 功能非常完善所以它的体量较大, 建筑面积约1万m2。而星座型的布局方式体量通常会比较小, 因为功能和规模分散在各个单体游客中心中, 相应就变小了, 广州白云山风景区游客中心采用星座型布局方式, 体量小的多且每个游客中心建筑面积都不超过1000m2;第四个是选址, 游客中心所处的小环境, 涉及的因素有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群体关系等, 而在建筑和环境融合的因素中也包括建筑的材质、色彩、立面构成和结构方式等, 游客中心所处的大环境涉及的因素有地域和文化特征和气候特点等, 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和白沙湾海水浴场旅客服务中心均是结合地形和环境设计的非常成功的案例;最后一个就是功能, 功能反映的是建筑的使用情况和平面布局以及部分空间组织和结构方式方面的内容,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旅游接待中心便是以传统和地域精神为基调设计出的平面布局方案。综上所述, 各个设计要素对游客中心建筑风格的确定都有影响, 并且都要求将游客中心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给游客带来亲切和舒适的游憩体验。

5 结语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接待量也在与日俱增, 公园游客中心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但学术界对其研究相对较少, 大多是关于游客中心的规模、选址、布局或者建筑风格方面的论述, 各部分之间也没有相关的逻辑关系, 相关理论也多偏向于定性的分析, 更缺乏指引游客中心规划和设计方面的经验。国内大部分公园都存在着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旅游接待、风景展览等功能的服务性建筑, 其规划、设计和管理尚处在初期阶段, 没有相应的设计导则、规程或规范, 所以公园游客中心的设计合理与否通常取决于规划设计者对游客中心的理解深度。本文系统的总结出设计公园游客中心涉及的基本科学问题, 在实践意义方面能指导公园游客中心的设计和建设;在理论方面能深化公园规划和游客中心的设计理论, 规范公园规划和游客中心的设计及建设。

摘要:论述了设计公园游客中心涉及的几个基本科学问题, 旨在理性和科学地说明游客中心的概念和内涵, 各设计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为规划、设计和管理者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篇2

北山公园现为一个具有简单的游步道及休息凉亭的部分开发的山体公园。按照温岭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形态为“一带二轴八组团”,“一带”为由北山公园、中央生态水网保护区构成的绿色空间,南北向贯穿城市,是城市生态防洪、景观、旅游空间主体。“二轴”为以万昌路和76复线为交通通道;以中华路和城西大道为交通通道串联城市八个组团。因此北山公园位于“一带二轴”的核心交汇地带,其生态、景观、旅游休闲功能就显得更为突出。同时北山公园与温岭胜景石夫人峰隔城相望,其规划设计应设计应充分考虑与石夫人、东辉阁、下保山公园、塔下山公园等城市景观的统一性与协调性。是城市的主要景观点和观景点。

根据景区性质、地域特征、资源分布特点将公园共划分为六大功能区:

1、自然风景生态区、2、中心景观带、3、休闲观景区、4、生态文化景区、5、娱乐休闲带、6、入口景区。

从景观地理环境特点及景区划分的实际出发,根据山体公园的特征以及景区地规划布置,本次规划形成了“一线、一环、四点”的结构。

“一线”指的是由南线公路入口——休闲度假别墅区——观景台——台地园的一系列景点所组成的空间轴线序列。“一环”指沿山脚下居民区附近的带状娱乐休闲区。“四点”是指别墅区、观景台、台地园、入口景观广场所组成的各具特色的景点。

“点”、“线”和“环”由园路游线加以沟通,以多种方式丰富了游览形式和游览内容,满足了不同游人的需要。

一、规划布局

表3-1景区功能划分

功能分区

景观功能

服务对象

区内特色

休闲观

景区

保持两座山头的互动关系,提供游人合适的观景扬所。

本市居民、周边城市游客和附近居住区居民。

俯瞰城市,观景为主

生态文化

景区

观光览胜、休闲度假、生态康体健身。

本地居民、周边地区的香客及居民。

健身休闲与生态文化的结合中心景观带

为开发区城市中轴上的绿带,保持两座山体的连续性。

本市居民及开发区居民。

城市绿地

自然风景生态区

以生态植被与自然风景为主,山坡上分布有台地园、生态竹林,山顶上建立石塔,成为公园标志物,也是市西北区中的标志性景观。

本市居民及游客。

自然气息强烈,设计中体现自然生态特色。

娱乐休闲景区带

绿色教育、健身康体、结合废弃采石场的改造,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等。

本地区市民,特别是北山附近的居民区、各类学校、厂矿。

娱乐休闲的典型范例、生态恢复的先进代表 入口景区

结合北山面水的优美环境,创造品味高雅的休闲环境,成为反映城市文化面貌的窗口

本市居民及游客。

文化品味高雅,档次高、优美的滨水环境。

(一)休闲观景区

位于南部山体的北端,这里植被相对稀疏,视野开阔,是俯瞰全市的绝佳景点。依附照山形走势在地势较高处规划三处观景建筑,彼此分隔,相得益彰。

1、观景平台:在山顶相对开阔的地方开辟设置观景平台,其上构造钢架、张拉膜搭建的观景亭,供居民及游人休息、聊天、饮茶等使用,观景亭既考虑人与建筑的尺度,同时自身也是体现城市景观形象的小品。

2、观景亭:在近中心区的峭壁处建构两处膜结构亭,形状似展翅欲飞的仙鹤,游人可登高远眺,亦可在亭中休息,两亭之间遥相呼应,夜晚灯火通明,成为都市中的亮点。

(二)生态文化景区

位于南部山体的西南部,这里林木茂盛、有一个村落和两处寺庙:上林庙和山塘庙,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文化色彩。本区利用现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塑造地方文化景观。

1、上林庙博物馆

确保原上林庙寺院的环境氛围,保护其视线走廊和空间环境效果。在道及门区等视线敏感区避免设置大型构筑物及各种与景点氛围不和谐的元素;对已有影响景观的构筑物应予以拆除或改造。大力挖掘寺庙的历史文化内涵,修建上林庙博物馆,充实馆藏内容,全面展示上林庙的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充分体现中华古老的文化艺术风格与成就及道教的特点。

2、山塘庙

现状中是以杨家将为主题的宗教建筑,规划中建议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利用和改建,对所在的区域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保留部分原有的寺庙建筑,新增老年活动室,户外布置健身广场,放置健身器械,使整个区域的性质转向公共性,强化其宗教色彩,使之成为老年人活动场所。

3、山居风情度假村

增建各档次度假别墅,运用乡土性建筑材料如天然石材、木材等体现原始自然的建筑风格,外观协调统一、统中有变,室内装设施则各有特色,风格鲜明。别墅建筑为在此度假的游客提高质量的住宿条件,昼保留周围现有植物,在别墅周围点缀花灌木,以构成优美、恬静的别墅群。

在原有山地民居的基址上改建各档别墅,其风格外拙内秀,设施齐全,造型各弄,以古朴自然的造型将游客带入山野林间,倍享温馨。别墅依山势而建,3 有平台直挑入山谷中,别墅之间可由小路通达,改造村庄木屋条件,住宅内设卫生设施,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成为旅游综合服务区。

控制别墅度假村建筑规模,禁止肓目扩建乱建,保护现有的景观和植物资源,建立完善的电力给排水设施系统,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和破坏

(三)中心景观带

进一步完善北山公园中心景观带的植被建设,增强其城市绿带的功能,为市民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立意别致,造型典雅的综合性的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建立起联系两山之间的绿色桥梁。

(四)自然风景生态区

位于北部山体的东南部,景区内生态环境良好,有大量的自然野趣环境,规划在植物群落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指导下,依据不同的景观规划要求,规划不同的植物群落,从而创造出不同景趣的景点。

1、自然风景园:

面向中心景观带的北山山坡,此处林地开多于合,林地山坡间有较多的空旷地,在此处沿坡向上开辟一道亮丽的透景线,将山下的景色一直延续到山顶,两侧宜建风景林带,以秋色叶为主,配以常绿阔叶乔木和针叶树,乔灌草结合形成高郁闭度的生态风景林。

2、台地园:

在山顶制高点开辟一跌落式台地园,层层台阶随山型跌落,在最高处设一石塔,成为全园的视觉中心,同时也成为城市中借景的对象。

3、生态竹林:

北部山体以北的山坡以竹林景观为特色,点缀秋色叶和针叶类植物,在园路交叉口和景观优美的地段设立景亭和弧廊等景观小品,成为游人观景休息,改造现有园路,使其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同时形成本区朴野、自然的景观特色。

(五)娱乐休闲景观带

本区是北山山脚近居民区沿线地势相对平坦的带型绿地,由于靠近居民区,规划中加强了娱乐休闲的功能。

1、水景广场(山底公园休闲区)

展示“水”主题,广场开敞、明朗、以水景环境小品、精致的铺装地面为表现对象,创造与人们心中温泉感觉相呼应的形象。

2、林荫水景道

将空旷的道路改造为步行与车行两部分,沿步行道利用旅游区经生态处理形成的中水,做一条景观水道,以林荫树与花草植物美化水道两侧的环境,并在适当地点修建一到两处表现本地特点的建筑文艺小品,作为点晴之笔激活居住区的环境。

3、体育游乐场

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及障碍等条件,结合自然材料(原木、绳索、废轮胎等)设计各项独特的游乐设施,让人们在其间跳跃、攀爬、摇荡,尽情游戏于天地之间。为山林增添不少野趣。由于该项目占地面积小,建议在施工时采用密集式运动设施,在狭窄的基地,以立体构筑方式将数项活动设立于一处。

4、采石场生态重建区

大力整治现有采石场,推平、推缓陡坡,利用石料修路、填坑,增加可建设用地,利用石料堆山障景,改变景区整体环境。设置各项游戏设施,使之成为宜人的休憩环境。

科学植树造林,改良区域气候。当整体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善后,本区将成为区域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但这是一项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期长,需要下大力气,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作为规划建设的长期目标,必须加以重视并长期坚持。

二、绿化规划

(1)规划原则

生态环境保全原则:建设和维护本地区的生态平衡,育林、造林、保林、杜绝任何可能的破坏、毁林行径。绿化、美化、采花一体化,注意形成多种组合的形式各异的植物空间。

1、道路绿化:

2、公路绿化:选择枫香、黄山栾树、香樟等作为行道树,沿线种植,留出透景线。

3、游览道路沿线绿化:作为联系园内各点的通行用地,其绿化配置主要考虑对游人的引导及沿途相关景物的适时展示。种植方式上以自然式风景林带为主,强调路口绿化。

4、山林地绿化:在公园的山坡地及外围可视范围内营造风景林、防护林,选择乡土速生树种,快速形成森林景观,以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服务于其它景点。

5、树种选择:

(1)常绿乔木:柳杉、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香樟、杜英、女贞、紫楠、浙江樟、香泡、棕榈、桂花、楷杷、杨梅、柑桔。

落叶乔木:青冈栎、杂交鹅掌揪、白玉兰、板栗、三角枫、枫杨、榔榆、柿树、银杏、麻栎、无患子、花榈木、苦槠、枫香、乌桕、黄连木、黄山栾树、鸡爪槭、罗汉松、水杉、珊瑚朴。

(2)灌木:木芙蓉、红叶李、山麻杆、六月雪、山茶、茶梅、栀子花、中华胡枝子、胡颓子、紫荆、紫薇、金钟、中华绣线菊、黄馨、腊梅、垂丝海棠、山茶、杜鹃、映山红、阔叶十大功劳。

(3)藤本:常绿油麻藤、凌宵、爬山虎、山葡萄、络石、辟荔。

(4)花卉地被:鸢尾、二月兰、红花苕子、白花三叶草、红花酢浆草、石蒜、葱兰、麦冬、玉簪

公园景观设计问题 篇3

关键词:湿地公园;问题;对策;广东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2-0000-00

收稿日期:2014-11-17

修回日期:2014-12-23

Abstract:Having understood the extant questions of 14 state-level, provincial level wetland parks in Guangdong,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about functions division,the typical wetland landscape type construction,humanistic elements integration,drainage water circulation,wildlife habitat construction,ecological corridor protection and control,in order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wetland park design and specification.

Key words:Wetland Park; Exist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 Guangdong

1.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重视湿地保护,湿地公园建设方兴未艾。由于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等理论尚不成熟,导致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出现了如下问题:1)湿地公园湿地景观类型不典型,景观同质化较明显;2)过于追求美学观赏价值,不重视甚至忽略生态服务功能;3)湿地公园人文内涵体现不足;4)湿地公园水系内外循环顺畅性较差;5)野生动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不力;6)湿地公园游客环境容量与公众湿地游览诉求之间的矛盾较突出。本文以现存问题为导向探讨湿地公园的设计对策。

2.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2.1湿地公园景观类型不典型,景观同质化较明显

典型湿地景观是指区别于其他湿地的风貌特征,依托湿地原生生态系统固有的异质性和多样性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与代表性的景观[1]。湿地公园内已有的地域代表性湿地景观或当地的地域性典型湿地景观(需恢复)一般构成主体景观[2],在湿地公园中占主体(表1)。

目前,国内湿地公园基本按照《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4]进行功能区划分,且由于部分规划建设者对湿地公园功能的认识较差,往往以休闲游憩相容性湿地景观主导湿地公园景观,导致了各湿地公园功能区布局雷同及景观同质化。

湿地公园景区建设基本上以湿地生态旅游作为其发展模式。由于规划建设者对湿地公园拟应营造出的典型湿地景观的认识不足,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大多结合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形成简单的“湖泊游、水乡游、湿地观鸟、休闲垂钓”等主题,各湿地公园主题特色定位不鲜明,导致湿地景观类型不具备典型性,景观同质化较明显。如广东肇庆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以湖泊、滩涂芦苇、湿地水禽、湿地植物为主体景观开展生态旅游;广东万绿湖国家公园以湿地观光、湿地体验休闲、湿地文化游特色景观游为主体,大力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一期示范区依托果林湿地,整合资源,形成岭南水乡生态旅游区。如果湿地景观类型不具备典型性,湿地公园的存在意义将受到质疑。

2.2过于追求美学观赏价值,不重视甚至忽略生态服务功能

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为生态服务、休闲游憩、科普教育,部分城市湿地公园具有应急避险功能。

经对广东的案例研究分析,湿地公园功能体现有两种倾向:1)部分湿地公园休闲游憩、科普教育以及应急避险区域过于追求景观美学价值,不重视其生态服务功能;2)在湿地公园全园中均追求景观美学价值,忽略其生态服务功能(表2)。

2.3湿地公园人文内涵体现不足

在湿地公园设计和建设中,人文内涵的意义是进一步强化湿地公园的主题和特色,更为完整地体现湿地公园地域性特点。归纳总结广东14个已建的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规划的人文内涵,得出广东典型湿地人文内涵元素主要有:1)岭南水乡文化(含岭南建筑);2)桑基鱼塘文化;3)渔农文化(含疍家文化);4)龙舟文化5)客家文化;6)宗教文化等,详见表3。然而通过调研分析广东湿地公园现状,湿地公园人文内涵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1)人文内涵的设计主题存在缺陷;2)湿地公园主题与人文元素不匹配,主要体现为湿地公园设计元素的选择与运用趋同,包括植物选择与配置、建筑小品模式与装饰材料的趋同性;3)湿地公园人文内涵展示空间过于分散,不能很好地与科普宣教区等功能区相结合。

2.4湿地公园水系内外循环顺畅性较差

“水”是湿地公园中最为活跃的物质形态,也是最为重要的生态流。水体的内外循环,对湿地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起着关键性甚至控制性作用。保障水系的内外循环的顺畅性是湿地公园设计和建设重要的一环,其模式见图1。

在湿地公园的水系规划建设中,多重视内循环而欠缺考虑外循环。只有水系内外循环顺畅流动,湿地生态系统才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湿地公园的自然生态过程,从而实现湿地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

2.5野生动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不力

nlc202309032044

湿地是鱼类、鸟类(含水鸟、林栖鸟)、两栖类、爬行类、兽类(小型兽类)和昆虫等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是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生物成分(图2)。野生动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不力具体表现在:1)湿地野生动物类群不完整,忽视动物栖息地的面积占比及其空间分布不合理;2)不重视野生动物适宜栖息环境的构建(包含安全缓冲空间的营建等);3)忽视对野生动物生活习性的考虑,如驳岸湿地水体深浅程度设计不合理、水体驳岸过于人工化及坡度过大、动物食源植物覆盖度不足等问题;4)野生动物栖息地周边噪声和光污染等较为严重。上述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

2.6游客环境容量与公众湿地游览诉求之间的矛盾较突出

一方面由于湿地公园中湿地景观(多为水体)占公园主体,可游览区域较少;另一方面湿地的生态脆弱性导致其主要功能以生态保护为主体,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多数区域划定为限制游览区和禁止游览区,可游览区域进一步减少。由于湿地特殊的生态条件因素,其有限的环境容量并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湿地旅游需求(图3)。

3.应对措施探讨

3.1建设典型湿地景观类型,构建完整湿地生态系统和地域性生物多样性

面对湿地公园设计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营造尽可能多的湿地景观类型,为构建完整湿地生态系统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地域性湿地生物多样性(图4),具体对策如下:

1)保护以湿地水体、滩涂、沼泽为主的湿地景观类型,并保证湿地景观类型的完整性;

2)形成以湿生植物为主、中生植物为辅的多样性群落类型,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生态空间,为野生动物提供丰富的食源植物及栖息地环境;

3)保持湿地(尤其是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以及各生态流的畅通性;营建及保护野生动物的避难场所;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2构建与湿地公园功能相适应的功能分区

由于湿地公园主体功能存在差异,自然湿地公园与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区划分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根据《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3],自然湿地公园的保育区与恢复重建区的面积占比应该尽量大,以为野生动物提供足够的适宜栖息地环境。城市湿地公园,可参考《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4],规划建设要点有:1)合理利用区(游憩游览区)面积占比可适当提高,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足够的休闲游览空间;2)在不影响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部分区域提高环境容量,如提高陆域湿地面积、营造花园或森林湿地、营建微缩湿地展示园等,以期最大限度地提升湿地功能和景观(美化)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游客需求与环境容量的矛盾(表4)。

3.3表现地域性典型湿地景观,在休闲游憩区融入人文景观内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湿地沉淀了土著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对湿地公园的设计建设中融入人文景观、演绎人文内涵、强化公园主题,是湿地公园设计建设者的使命和责任。具体可通过以下5点进行体现:1)通过历史文化的挖掘、风俗民情的演绎,从湿地的历史变迁、遗存的诗词歌赋和文化遗迹等方面对湿地公园人文主题进行提炼总结;2)运用图腾、雕刻等景观元素强化湿地人文主题,如广东的湿地公园,可运用岭南水乡聚落文化、龙舟文化、桑基鱼塘文化等元素来加强人文景观内涵;3)通过对各景观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形成一个整体的人文景观体系;4)重视地域性乡土湿地植物群落的营建;5)运用当地材料以及保留本土建筑风貌,尊重地方特有的民俗、民情等非物质文化,如在湿地公园内规划相应节庆日,配设庆祝表演场所等。湿地公园地域性典型湿地景观人文景观内涵体现详见表5。

3.4强化水系循环,保持稳定的水量与洁净的水质

水是形成湿地的基础要素,充足的水资源和稳定的水量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平衡的基础,良好的水质是湿地发挥功能的必要条件。对于湿地公园内的水系循环的构建主要有以下6个措施:

1)保障区内水系与周边主水体形成完整的内外水系循环体系,并合理科学地设计入水口和出水口位置、规模及循环周期;

2)形成一定规模的集水面,控制水体最低水位线,保证湿地生态需水量;

3)水体平面形态应尽量依地形与功能而定,做到灵活有致,避免出现死水面;

4)水系岸线应趋于自然状态并尽量保持软质河岸,适当放缓水岸坡度;

5)建设用地须沿主水系岸线退让足够距离,为野生动物构建适宜栖息地与缓冲空间,并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6)环主水体设置截污管线,防止生活污水等进入自然水系,使自然水系的水体达到国家地面水质量Ⅰ-Ⅲ类水质标准排放。

3.5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营建

湿地主要野生动物类群有:鱼类、鸟类(含水鸟、林栖鸟)、两栖类、爬行类、兽类(小型兽类)、昆虫以及底栖动物。湿地动物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野生动物恢复的要点是栖息地的保护与营建。

湿地公园内多样性的景观和异质的生境,是野生动物(尤其是水鸟)栖息和繁衍的关键要素[5],水鸟栖息地的营建可通过营造离岛、滩涂沼泽、调节水位水量、恢复湿地水生植被等措施,以增加鸟禽种群和数量。由于鸟类活动性较强,且广东作为我国重要的候鸟中转站和停歇地,其湿地公园建设与设计要先确定吸引及恢复的目标物种,同时应考虑适宜候鸟觅食地栖息地的营造。在规划区构建以滩涂、沼泽、出入水口、湿地森林等为主体的觅食地;建设“鸟类栖息地保护区”,禁止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和干扰(图5)。

3.6降低周边声环境和光环境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针对周边声环境和光环境对湿地公园的影响,具体应对策略有:

1)加强湿地公园周边的植被种植工作,临近建设用地的区域设置以垂直郁闭为结构的生态防护隔离林带;以小山丘形式阻隔公园边界,尽量减少因车辆运行带来的声污染以及周边照明设施带来的光污染(图6)。

2)在各功能区间,尤其是动物栖息地外围要以水道隔离,且水体周边设置隔离林,以阻隔各功能区间的声污染与光污染。

3)湿地生态保育区(含动物栖息地)内绝对禁止设置照明措施,为野生动物营造静夜环境。

4)区内应尽量少建设道路尤其是机动车道,减少人为干扰。

3.7保护与管控生态廊道

湿地公园内生态廊道可保持湿地基底的畅通性,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湿地公园内一般具有三种生态廊道:水系廊道、动物迁徙绿廊以及道路廊道,具体构建要点见表6。

4.结语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与实践的结果,虽然目前部分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较具随意性,但是相信随着规划建设者对湿地公园现存问题的认识加深,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必将更合理与规范。

参考文献

[1] 张蕾,郑捷,李毅,等.城市湿地公园典型景观营造[J].风景园林.2012(增01):30-34 .

[2] 黄金玲.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几个基本问题的解读.规划师[J].2007(3):87-89.

[3] 中国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国家湿地公园导则[Z]. 林湿综字[2010]7号.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Z].城建[2005]97号.

[5] 成玉宁,袁旸洋,成实.人工引导下的湿地公园生态修复[J].中国园林.2014(4):5-10.

公园景观设计问题 篇4

1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及重要作用

城市森林公园不仅是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市民精神面貌及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景观设计规划过程中, 除了尽量合理之外, 还应重点体现出当代城市绿色发展的理念, 将生态发展理念进行到底, 为人们创造良好生活娱乐环境的同时, 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最优化的利用和开发。

1.1 景观生态规划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及生态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城市森林公园是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部分, 是城市建设中较为稀少的绿色场所。因此, 就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与规划来说, 其本身就是一项绿色建设项目。在景观规划的过程中, 从绿色、生态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是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客观需求, 是绿色环保时代理念的客观要求。

1.2 是促进城市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措施

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一般项目建设工程相同, 虽然森林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没有拔地而起的高楼, 但是所有材料的使用都是有限且有偿的。如果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不按照生态规划的要求进行的话, 设计的不合理必然造成资源上的浪费, 如此一来, 不仅有违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初衷, 对于城市森林公园功能的实现来说, 也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1.3 是引导市民绿色环保理念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是一项工程, 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风向标。它不仅能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场所及条件, 还能有效引导城市市民将绿色环保、生态发展的理念深深植入脑海, 从而积极引导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态的发展观念, 为城市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有效的思想基础及群众基础。

2 城市森立公园景观规划现状分析

从目前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实际情况来看, 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依然存在一系列亟待改进的问题。

2.1 设计理念亟待改进

当今时代, 绿色生态理念正在成为潮流, 尤其是城市建设规划的进行。森林公园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也应对生态环保理念加以应用, 在实现森林公园功能的基础上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目前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 有的城市在建设森林公园, 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盲目追求外观上的吸引力, 不仅将森林公园建设项目作为城市建设重点, 斥巨资打造, 还不惜对自然资源, 如土地资源等进行大力开发, 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2.2 设计布局不够合理

就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目前的现状来说, 除了设计理念不科学之外, 在具体设计布局的过程中, 也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所谓森林公园, 其建设及打造的本意是要为市民创造一个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的场所, 陶冶人们的情操, 提高市民的精神愉悦程度, 从而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就这一定义及概念来看, 森林公园与一般公园之间的区别应主要在于景观的设计和规划, 一般的公园旨在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 因此多以娱乐设施及基础建筑为主;而就城市森林公园的景观设计来说, 应多以自然景观为主, 如坡地、灌木等。但是从某些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的规划和布局来看, 已经将森林公园的概念与常规公园的概念混为一谈, 在进行景观设计布局的过程中, 打破了“森林”的主题, 使得森林公园失去应有的韵味及魅力。

2.3 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为了追求景观的独特性, 有的城市在建设森林公园的过程中不惜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植物资源等, 丝毫没有顾忌资源的有限性。比如有的景观设计, 完全可以对既有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但是设计规划人员却将原有的植被覆盖进行剔除, 耗费人力及物力再将新的植被培养起来, 这样不仅得不偿失, 而且对于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的生态发展也会起到消极的影响。

3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生态化的有效措施及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 建议应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入手, 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因地制宜, 综合推动城市森立公园建设的质量及效率, 为市民营造良好的生活及生存环境。

3.1 可持续生态发展观念的有效引入

就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的有效实现来说, 建设当局应有效树立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 并且将这一理念应用到实际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去。在聘用景观设计人员进行规划时, 应反复强调生态及绿色的发展概念, 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贯穿于森林公园工程建设的始终;作为景观设计人员来说, 应对生态发展的基本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学习, 结合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 引用一些环保设计理念, 在充分发挥景观功能的同时, 提升森林景观的生态价值;结合公园选址的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的储备情况, 对景观进行合理的布置及规划, 充分发挥景观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

3.2 因地制宜策略的合理运用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设计过程中, 应结合工程选址的具体环境条件及资源条件, 因地制宜, 充分落实生态发展理念。比如有的选址毗邻河流, 在进行水生植被景观设计的时候, 就应对河流这一地理优势进行充分运用, 尽量将河流引入到公园中, 将水源灌溉变成自然流, 使得景观的灌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不仅能够有效减少今后的能源输出, 还能形成一道天然的景观, 让人们赏心悦目。如果选址存在土坡或者田埂, 则可以顺势将景观空间规划成为相应的自然景观, 在表面上修建一些凉亭供人歇息即可, 不必大动手笔, 将土坡或者田埂夷为平地。就其取材的方式, 不仅能有效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 还能减少许多人力、物力的浪费, 从而实现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及可持续化。

3.3 加强对新兴生态材料的有效运用

在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中, 除了对各项资源进行因地制宜之外, 还应加强对新兴生态材料的有效运用。比如一些能快速净化空气的装置, 或者是太阳能的有效使用等。对这些新兴技术或设计装置进行有效运用, 能对新兴环境装置的使用进行普及, 对于实现森林公园的生态发展及景观的科学规划来说, 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4 充分利用人文景观

森林公园大多建立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方, 或多或少会涉及到当地的风俗人情, 对景观进行生态规划, 建议将人文景观纳入到规划的行列中来, 在充分丰富森林景观层次的基础上, 对人文风俗进行有效宣传和保护。这样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的发展, 还能实现森林公园与人文气息的交融, 从而提升森林公园的综合价值及作用。比如广西金秀大瑶山森林公园的开发, 正是对人文风俗进行了充分利用。

3.5 多种设计手法的综合运用

由于森林公园涉及的景观较多, 且范围较广, 种类较多, 在对景观进行生态规划的过程中, 不能单一的采取某一种手法, 而是应该将多种规划手段及设计手法进行有效结合。比如就选景过程中常用到的保护选择法来说, 就是基于建设当地地理环境及自然环境基础上,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将公园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通过游览路线的设计组织起来, 为游客提供更为便捷的观赏视角。如果是以自然区为基础的森林公园, 在进行选景及景观规划前, 必然要对景观保护的原则进行明确。除了保护选择法的运用之外, 还可灵活交叉运用饰景法及造景法开展景观的生态规划。所谓饰景法指的是在自然景观有限的情况下, 以原有景观为基础, 进行景观的修饰和强化的方法, 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季节性较强的景观;造景法指的是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采用园林设计的手法对各种景观因素进行人为的修饰及加工, 最后使得其升华, 最终成为公园中的亮丽风景线。就以上多种设计手法来说, 各有各的长处, 在景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应根据公园建设的实际情况, 进行手法的合理使用。

4 总结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 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促进城市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措施, 也是给市民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的现状来看, 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土地资源的使用、地理环境资源的开发等问题, 急需改进。针对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规划及设计的现状, 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促进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发展:在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的过程中, 不仅要对其地理位置进行科学考察, 还应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生态开发, 保证城市森林公园建设规模的基础上实现森林公园景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以响应科学发展观念及绿色环保理念的号召。

摘要:本文从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发展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入手, 围绕现阶段城市森林公园景观开发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详细论述, 并就其有效改进措施提出参考意见及建议, 希望对于今后城市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积极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

关键词: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规划,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黄茂玲.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11.

[2]刘智环.“反规划”理念下的森林公园景观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012.

[3]杨劲松.基于Geomatics的城市森林公园生态规划方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7.

[4]程逸楠.森林公园景观设施小品的生态化设计初探[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

[5]陈渝.城市游憩规划的理论建构与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3.

[6]牛毓君.“反规划”视角下的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13.

[7]施惠.城市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3.

[8]严雪丹, 彭重华.城市公园景观生态的恢复与改造——以武汉解放公园为例[J].绿色科技, 2013, 01:134-135+140.

[9]王亚男, 杨永春, 齐君, 王娟.资源型城市群生态规划框架探讨——以晋北中部城市群为例[J].规划师, 2013, 04:92-98.

城市微型公园景观设计探析 篇5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城市公共空间日益减少。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旧城区的改造工程时,将其划分为网状结构分布的小空间,于是城市微型公园应运而生。以世界首例微型公园的设计——佩雷公园为例,表明城市微型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微型公园;景观设计;佩雷公园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城市急剧扩张,土地可谓寸土寸金,于是城市微型公园应运而生。城市居民最容易看到和感受到的是身边的一些微观的环境,它们虽然是一些小尺度的景观空间,但和居民生活却是息息相关的,对其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特别是一些微型的城市绿地;小型的具有特色、主题的公园;一些沿街道、城墙的带状公园等;这些小型的景观规划空间在城市中像斑点一样分布最广,利用率最高,同大型的城市公园不同,它们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最佳选择。微型公园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如何从这些像点状分布的城市小型环境的改造入手,合理利用城市内价格高昂的土地,从而由点及面地在短时间内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切实提供真正为居民服务的室外活动空间,同时也能建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型景观规划空间,是现代城市微型绿地建设的新课题。

一、微型公园的发展历程

(一)微型公园在国外的发展

在美国,自1965年发展起来的开放空间思想,是将分散的小空间联系成一个系统,当然其中也包括小型的公园绿地,但直到1967年佩雷公园开园,这种形式的微型公园才正式诞生。佩雷公园是美国微型公园史上最成功、最经典的案例。同时,费城也开始规划建设微型公园,当时宾大学承接了一个“邻里公共空间”的项目,教授和学生们开始将费城废弃的场地设计成能为市民所用的小型公园。虽然最后还是被改建为学校,但是费城政府开始开始拨款和利用基金修建一些微型公园。此后,微型公园得到青睐和推崇,修建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像哈佛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佐佐木英夫设计的格林埃克公园、托马斯·贝斯利设计的国会大厦广场等。

在日本,1919年颁布了城市规划法规《都市计画法》,其中规定其施行区域面积的3%以上应作为公园保留下来,这一项规定促进了微型公园的发展。在之后的1923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居住区一些小型公园,街头的一些带状小公园、广场给市民提供了避难的场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之后颁布的新法规中规定居住区中必须留出开敞的空间。上世纪70年代之后,同全世界的发展相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了环境恶化,土地紧缺,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日本政府规定高层商业和办公建筑物旁必须修建一些微型公园,为市民提供室外休闲空间。在一些大城市,尤其是东京这样的城市,大量修建微型公园,是其城市公园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微型公园的发展在美国和日本都非常成熟,甚至到今天,这些国家也非常重视微型公园的修建。与美国和日本的发展类似,在欧美等国,微型公园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微型公园在国内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公园总数也由上世纪80年代将近1000个发展到2002年的4000 多个,城市公园在国内的研究发展已然成熟。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居民开始注重文化娱乐活动,我国休闲公共空间的缺乏与不断上升的文化需求形成矛盾,再加上城市绿地的匮乏,决定了微型公园这种小型的城市公共绿地迅速发展的前景。

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有意识地在大中型城市建设微型公园,并把其归入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例如东莞计划在2014年内修建10个以上微型公园,积极引导各市区、各镇街积极建设小公园、小广场和微型森林公园;北京2014年第一次将微型公园的建设列为全市重点建设工程,微型公园共建设66处、总面积330亩,最小的微型绿地的面积仅10平方米。

二、浅析美国微型公园的代表——佩雷公园

1963年,佩雷公园的设计师罗伯特·泽恩(Robert Zion)对美国城市景观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认为当时美国的商业空间和办公空间人口流量过大,人们迫切需要一个缓冲空间来解决此问题,当时他提出的“袖珍公园”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多数人对其观点提出质疑,甚至当时任纽约公园专员的政府官员也曾断言此建议是不可行的,不仅价格太过昂贵而且是不易管理的。但是1967 年佩雷公园正式建成时,人们很快发现佩雷公园是真正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的,于是迅速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1967年5月23佩雷公园开园,标志着袖珍公园(Vest—Pocket Park)的正式诞生。

(一)位置分析

佩雷公园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心第53东大街,在第五大道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对面,位于建筑物之间。占地约400平方米,朝向西南,是一块阳光充足的长方形基地。微型公园的位置非常重要,它的选址只有位于潜在的使用人群密集的地方,才能服务于大量的使用者。例如位于社区附近的微型公园,一定聚集了大量的玩耍的儿童和老人;位于商业区的微型公园,会吸引许多上班人群在这里吃午餐和午休等等。佩雷公园坐落在繁华的商业建筑之间,吸引了无数的附近上班职员和购物者。另外一般很少有人会穿越四个街区以上到公园游玩,通常服务半径在1—2个街区之内。人们甚至不用穿过主干道就可以轻松的到达佩雷公园,在这里买杯咖啡,坐下休息一会儿。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佩雷公园如此受欢迎,成为当时纽约最拥挤的地方之一。

(二)空间布局分析

佩雷公园的设计初衷非常简单,就是在喧嚣的城市中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放松的场所,所以它的面积非常小,设计也很简洁,空间布局也非常简单,大致分为三个空间:

1.缓冲空间:从平面来看,在进入佩雷公园之前有一块缓冲的长方形场地,这个空间将街道和佩雷公园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空间,很好地处理了场地的边界问题,同时又将两个独立的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整齐的铺装整合了人行道,五棵乔木加强了空间的整体性。据观察,许多人在经过小型公园时,往往会在此停下休息观察,这个空间正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2.入口空间:入口的设计也极为简单,由四级又低又长的台阶和两侧的无障碍斜坡通道组成。从入口开始,抬高了整个公园主体空间,将公园和喧嚣的城市分割开来。

3.主体空间:整个场地几乎都是由铺装和可移动的座椅组成,设计非常简单。

佩雷公园的空间营造相当成功,三个空间相互呼应,主次分明,简单明确。

(三)细节分析

1.植物

佩雷公园的主体是树阵广场,主要由17棵高大的皂荚树组成,入口处5棵,公园的主体空间呈梅花形栽种,共12棵皂荚树,每棵间隔3.6米,一直延伸到又低又长的台阶处,形成轻松愉快的氛围。佩雷公园的主体空间是一块狭长的长方形基地,本身容易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如果植物的种植采取传统的规则的种植方式,那么整个空间则会显得更加呆板生硬。而佩雷公园的植物采取梅花形的种植方式,富于变化,丰富了整个主体空间。再加上墙面两侧覆盖的藤本植物和五颜六色的花朵,使人的身心更加愉悦。

2.铺装

地面铺装的材质、质感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观感。佩雷公园的铺装主要有两种:入口处两面无障碍通道和主体空间使用粗糙的、边界模糊的蘑菇面的方形铺装;另一种是缓冲空间、入口台阶、瀑布台阶、主体边缘使用光滑的、边缘十分整齐的花岗岩。前者给人自然、原始的感觉,后者则是给人整齐舒服的感觉,利用两种截然不同的铺装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丰富了空间的变化。

3.瀑布

佩雷公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主体空间尽头的瀑布幕墙,通过水声的设计,使人远离城市的繁华;潮湿的水汽使人如置身于自然之中;特别是晚上还会折射出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光,给人不一般的享受。

4.小品

佩雷公园的基地形状、铺装,包括公园的焦点景物瀑布幕墙都是规则的正方形,容易造成生硬的感觉,所以可通过一些景观小品来缓和整个空间。通过圆形的花器、铁丝网做成的弧形座椅搭配大理石圆形小桌台来缓和空间的呆板,活动的桌椅不仅活跃了整个空间,还能不影响周围人群的活动。

三、结论与意见

佩雷公园以简单明了的设计、有效的功能布局、吸引人眼球的细节设计,当之无愧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公园之一。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城市微型公园在整个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它以其自身独特的存在解决了许多城市规划中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问题、土地资源浪费问题,等等。本文通过对美国经典案例的学习与探讨,总结出以下三点意见,希望为之后的微型公园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条例与规范

我国关于微型公园的研究文献很少,缺乏相关的专业规范和法律条例。政府的引导、相关法律的完善在微型公园的设计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条例和规范,起到带头作用。

(二)更加注重设计过程

许多微型公园建成之后,慢慢地被人们遗忘,利用率极低,究其根本是其设计的不合理性。设计者相当更加注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习惯使用者的参与,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广泛听取使用者管理、使用、设计方面的意见。

(三)更加注重建成后的管理

佩雷公园直到今天仍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它后期完善的管理制度息息相关。佩雷公园属于私人管理的公园,其运营资金来源于绿色基金会,到2000年为止,它的相关工作人员达到3人,可见,微型公园建成后的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向荣,王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12.

[2][美]马库斯编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郑雪萍.街道袖珍公园空间营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4]赖秋红.浅析美国袖珍公园典型代表——佩雷公园[J].园林规划与设计,2011,(03):40-43.

作者简介:

张丽娟,河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

公园景观设计问题 篇6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休息地,是市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日常生活和身心再生所必需的“平常景观”,是居民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公园设计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在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是园林景观的主体,植物配置是园林设计、景观营建的主旋律。

1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植物营造的目的与原则

1.1“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公园的景观环境,是为居民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休闲区域。在植物配置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主要体现在视觉、触觉以及尺度等多方面,使他们在休闲、娱乐、赏景时更加舒适,创造一个生态健康、亲近自然的居住环境。

1.2 自然生态和谐原则

公园的植物配置,要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适当修整。在树种选择上一定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而且要选择抗逆性强、易于管理、生长好的树种为主,做到“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同时,要注重植物与周围建筑小品以及水体等环境的和谐,使植物的柔和美与建筑的硬质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

1.3 经济实用原则

公园绿化以满足居民休闲为主,公园景观中的植物配置,要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既要考虑到景观环境的美化功能,也要考虑到经济成本,根据已有的地形地貌适当修整,此外,还要兼顾后期的管理和养护费用。

2 案例分析———以上海世纪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2.1 公园概况

世纪公园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行政文化中心,是上海内环线中心区域内最大的富有自然特征的生态型城市公园。公园如一枚绿色翡翠镶接于壮观的世纪大道终点,充分体现了“人、自然、和谐”的高尚主题。公园以大面积的草坪、森林、湖泊为主体,建有乡土田园区、湖滨区、疏林草坪区等7个景区,以及世纪花钟、镜天湖、高柱喷泉等45个景点。还设有儿童乐园、绿色迷宫、垂钓区、鸽类游憩区等13个参与性游乐项目,形成了既具有现代感又具有自然野趣的新型休闲娱乐公园。

2.2 功能区划与植物配置

作为现代城市公园的典范,世纪公园的设计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2.2.1 采用西方造园风格,大气磅礴。

世纪公园整体采用西方造园的手法,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意境创造,园内的植物以丛植、片植为主要的配置方法,大量运用色块、色带的设计,突出整体感和大体量的美,体现简约的现代造园风格。

2.2.2 亲切宜人,贴近现代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由于世纪公园周边高楼林立,各个观赏角度都将高楼纳入园景之中,现代气息渗透了整个公园。植物配置的空间,无论平面或立面,根据植物的形态、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色彩和质地等,做到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疏落有致。园林造景讲求植物空间的轮廓刻画,有平有直,有弯有曲,形成有变化、有韵律、疏密有致的园林空间。

2.2.3 植物多样性,体现自然生态。

景观设计及植物造景上注重多样性,特别是在植物组合上,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合理配置,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搭配等,充分考虑了生物的多样性。

植物配置层次分明,注重色块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采用拟自然的生态群落式配置,利用生态位进行组合,使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共生,使喜阳、耐阴、喜湿、耐旱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壤、肥力,构成一个稳定有序的植物群落,提高绿地的质量,发挥生态效益和功能,增加生态作用,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公园内多运用立体植物造型,既丰富植物景观,又满足游人观赏需要,活泼生动,引人流连忘返。

3 结语

植物配置是绿化的主题,是园林规划和景观设计的主旋律。现代园林艺术中,要创造自然生态的景观环境,更应注重植物配置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城市公园的植物配置,应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园林的文化内涵,营造园林文化气息,使之更具内在的韵味。上海世纪公园作为一个新型城市公园,其在造景手法方面较为成熟,形式和内容丰富,使得设计师竞相效仿。乔灌草搭配的复层群落绿化模式,植物配置表现出兼收并蓄、广撷博取的海派风格,既借鉴地吸收先进的西方园林设计理念,又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由陆地到水体,体现了物种与生态环境的合理过渡,集中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参考文献

[1]熊济华.观赏树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公园景观设计问题 篇7

关键词:绿化,生态,规划

0 引言

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的主要部分,公园以其环境幽深和清凉避暑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成为情侣们,老人们,孩子们的共同圣地。而位于施甸县的玉湖公园是全县的亮点公园,但是公园原有部分植物长势不好,景观层次单调,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休闲、游憩、娱乐的需要。通过对公园现状的认真分析,2011年春天玉湖公园实施了绿化改造工程,以人为本,突出地方特色和场地精神,利用植物造景,创造出时代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环境优美、满足休闲功能要求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1 规划总体要求

1.1 规划的背景

施甸县的玉湖公园为引领施甸县居住休闲度假新模式,创造性提出旅游产业园的概念:集生活居住、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商务会议区、动植物园、水上乐园、娱乐健身中心为载体的综合旅游产业园。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品质的物质环境

功能与形态并重,合理进行功能组合与用地布局,塑造富有特色的形态环境,构造一个空间层次丰富、具有时代感的居住区。

1.2.2 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绿化系统建设、营造诗意的居住休闲环境。

1.2.3 高效能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做到安全、高效、可靠:现代化高效能的通信设施、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高效能的上下水清洁能源供应系统、消防及垃圾回收加工等市政工程设施。

1.2.4 高水平的管理

加强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率,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增强规划弹性和对市场的应变力,建立完善的管理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2 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2.1 坚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地组织公园各个部分。在公园地形地貌的艺术处理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就地掘池,因势掇山,力求达到园内填挖土方量平衡;地形设计要充分考虑园林使用功能、园林景观、园林工程、园林植物生长等诸方面的要求,合理开掘布局。在公园各景点的组织上,可采用以两三处主景为构园重心,利用园路、溪水、山丘等造园要素连接各景区,使其前呼后应,过渡自然,构成协调的园林空间序列。

2.2 坚持以人为本

要依据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尽可能满足游览活动的需要。公园,是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公园规划设计要依据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进行。注意与周围环境配合,与邻近的建筑群、道路网、绿地等取得密切联系,使公园自然地融合在城市之中。

2.3 注重创新

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不同的设计。公园的规划设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

3 规划示范,塑造特色

3.1 规划理念

依照“溪涧穿村过、翠岱绕碧洲、环境原生态、示范双文明”的总体创意,来创造生态环境优美,形神相兼的生活环境,为大众创造出舒适祥和的自然环境(如图1所示),也就是人与自然以连为一体。达到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整体布局、从情态和意境方面入手,创造出人与环境的有机统一的休闲环境。

3.2 规划实践

规划内容主要以人为中心,创造出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方面三者结合的统一体,并重点刻画优美的生态环境,创造出城市优美、健康、舒适以及安全的天然栖息地;在体现建筑物同时,体现出人与布局关系的韵律感,创造出人性化的空间。水面面积156000平方米,配有人工沙滩,混合铺设鹅卵石、碎石板、标准石板;还配有亲水平台和观景平台、石拱桥,链子桥,流水石板、水磨等,在有序中求变化,体现出空间的序列之美,并融合了自然山水相间的环境。

遵循“以野为魂、以林为体、因地制宜、自然朴野、健康生态”的建设理念,以满足散步休闲为主,推动园林绿化功能由生态景观向休闲服务升级。对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地进行近自然化、公园化的改造,可以拓展城市绿化隔离带功能,提供更多休闲游憩空间。

贯穿人性化和环保节能理念在公园建设的始终:道路、路灯、凳椅、厕所、果皮箱、健身器材、小卖部等设施一应俱全,方便人们娱乐休闲。所安装的路灯基本上是太阳能灯,路面铺设的绝大多数是渗水砖,植物灌溉、人工湖蓄水尽量采用中水。综合布局。塑造山村特色、田园风光、倚山面水、错落有致的整体形态。

秉承“一核多心,多集群、分组团”的规划总体构架,以“山水共生”为主题,以原生山水作为景观空间构成的纽带,以养生作为目的,联系各个景观区域,自然风景作为景观设计为主题,将整体环境融入自然胜景的大背景中去,同时也将文化的题材贯穿到各个分级景观子系统当中,于是各个景区就表现出其固有的特质。利用场地内山水相依的有利条件,构筑具有现代氛围、都市形象、生活气息的悠闲旅游区域。

规划方案自北向南跌落而下,以一种变化的形态始终贯穿于园区的各个景观点之中,起承转合的形态磨砺出各个组团片区之间的柔和界面。犹如婉约的诗歌,富于空间灵动的气氛,让这里人的生命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水体在基地中心部分豁然开朗,形成面积达156000平方米的湖面,结合中心休闲绿地,以两座对峙的山体为大的背景,形如帆船,乘风破浪,共同组织成核心区景观系统的宏伟篇章。

改变部分单一的农田景观,整治成具有良好的大地景观和生态体验的绿地景观,增加区域的功能性。以配水节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改善工程、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农田培肥工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的田园清洁循环工程、以农田景观建设为中心的沟路林渠配套工程,包涵主要工程和技术措施:水源及输水工程,田间节水配套;增施有机肥、配方肥(缓释肥),推广玉米秸秆还田和土壤深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土地规模整理、林网修补完善、田间路网修补、农田景观提升。

为了更好的实现分期、分区开发的形式,注意通过植物的调和使防洪堤、绿地、水之间的和协共生,形成环境整体。由植物配合进行空间组织,根据景观区域或开放,或幽闭,或疏朗的空间要求,配以庭荫、孤植、密林、片林、疏林、草坪等不同形式,形成多种特征形态的空间,保证长期滚动开发能体现规划的精神与特色,对玉湖公园进行地块划分并确定一些指标。基于公园的整体化、一体化的需要,地块的边界划分了部分弹性区域,兼容几种功能的要求,形成复合用地。

3.3 园林道路布局规划

根据对现状条件的踏勘与研究,结合水系、湿地密布的特点,设计的公园道路布局。公园水系即作为了景观水系,人工水系能与自然水系相通相溶,巧妙地与自然水系融合在一起。

公园内以三类道路串起一系列的景点。滨水道路:用7.0米宽的滨水道路串联各个景区,可以环景点通过单车、步行、电瓶车进行观光等,形成亲水的各种体验。区域石板路:用4.0米宽的人行道路连接景区内的项目设施,人们可以骑单车、步行、乘电瓶车、滑旱冰等,与滨水道路联系,体验区域的生态感受。景点内游园路:用2.5米的人性化的道路联系各个局部,以步行为主,对于自然、生态、人文的感受更加的深刻。

4 体现生态,厉行节约

4.1 生态的规划建设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以生态环境脆弱区为重点,以小流域、山头地块为单位,综合应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景观生态多样性的原则,不仅要体现生态功能,而且要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使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和谐统一。在规划中把人对自然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尽量创造自然的生态景观,融入自然生态。以自然生态为主,人工为辅的原则,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通过复合用地的设计,充分利用区域中的各方面资源,达到景区的融合及协调。

4.2 生态的适用技术

玉湖公园设置了各种便民设施,体现了合理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公园中的建筑群内配套有公共厕所、管理用房和配电间等设施。公园内设置了休闲椅、坐凳、公用厕所、垃圾箱、各种灯具等便民设施,其中公园照明设计丰富多彩,灯光根据公园里空间的不同尺度和不同使用功能配置。为了克服气候对植物的不良影响,满足植物对水的需求,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施工中在绿地内铺设了自动喷灌设施。

顺应自然法则合理地改造自然、美化自然、还予自然以自然,不以机械的力量去“征服”,与自然和谐共处,以“生态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5 结束语

规划设计充分考虑远期与近期相结合,即要保证现在的景观效果,又要放眼长期的效果,考虑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应当因地制宜,相地造景,使植物与各景点相得益彰,形成有机的整体。玉湖公园绿化规划一个与周边山水环境相和谐的、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为市民提供环境优美的城市绿意空间,使之成为引领施甸县产业发展潮流的一个悠闲旅游区。营造一种都市的、人性的、健康的生活,为居民开辟全新的、高品质的居住、交流、休闲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俊正,贺风春,廖乍安等.城市公园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2010(9).

莲湖公园景观设计 篇8

项目概况:

莲湖公园项目位于长沙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北部配套区, 大王山东麓, 坪塘大道东西两侧, 门户广场南侧。项目总用地面积约300000m2。

2 构思

2.1 设计目标

以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打造一座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社交、参与社会活动的城市公园。同时引导两厢开发, 增加周边土地的附加值。

2.2 设计理念

“联山、联水、联城”:

基地山环水绕, 位于山、水、城紧密相联的格局中:

———南侧的大王山为基地创造出自然地天际线;

———湘江在东侧安静的流过, 流水塑造的巴溪洲独立江心;

———周边的新城为公园带来新的活力。

湘江的秀美与大王山的青翠, 为莲湖公园提供了良好的山水基底, 设计由场地而生, 围绕“联山、联水、联城”展开, 以古典园林空间的意境为背景, 通过时尚现代的设计手法塑造整体的景观空间, 打造集“生态、生活、传承”于一体的新的城市公园生活方式。

3 总体方案设计

怎样去回应场地, 怎样把“莲湖、联水、联城”的设计理念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设计分别从“生态、生活、传承”三方面来着手讲述。

3.1 联山、联水、联城——生态

响应建设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两型社会”的号召, 以生态为基底, 建立合理的水体保护和净化系统, 构建完善的水域生态体系。

在自然界中, 蜿蜒曲折的岸线容纳着丰富的生态环境。本案设计中, 在场地的中部为带状水域, 在处理水域与绿化这两种环境时, 使用曲折的岸线与绿化融合成丰富的环境。在保持和原规划湖泊同样的湖面面积之下, 新规划的湖拥有6倍湖岸线长度以容纳更多的生态机会和活动, 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岸线以及丰富多样的生境。

水域顺应地形由西至东潺潺汇入东面的湖泊水面, 一路上有池塘、有溪流、有台地跌水、有湖泊等等, 每种水态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净水系统, 将汇集的水体通过过滤、供氧、去氧、澄净等步骤汇入湖泊, 在雨季时多余的水量流入湘江。

3.2 联山、联水、联城——生活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 满足多样化人群的多样化生活, 引领一种新型的休闲公园生活方式。

基地周边的规划用地主要为商住混合区、学校、行政办公、商业等, 基于周边的用地性质, 公园划分为6个功能分区:

3.2.1 城市生物栖地走廊

该区坐落于坪塘大道的西侧, 由于高差的存在, 使蜿蜒的水系更富有乐趣, 形成一条城市生物栖地走廊。

区域主要项目包括:九溪烟树、荷塘月色、儿童认知园。

(1) 九溪烟树

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有诗云“重重选选山, 曲曲环环路, 丁丁东东泉, 高高下下树”, 九溪烟树立意取自于此。此处溪水潺潺、植物郁郁葱葱, 配以雾喷, 林溪相映, 秀树带雾。人们既可以耍于急流清溪, 又可尽情享受幽深恬静的山林野趣, 久为都市繁嚣所困的人们, 其不失为理想去处。

(2) 荷塘月色

位于九溪烟树的首端, 每到夏天满池的荷花, 夜晚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青蛙和蛐蛐也来凑热闹, 蛙声与蛐蛐声此起彼伏, 萤火虫一闪一闪的散落在林间。

(3) 儿童认知园

水林共生的绿树翠黄, 野草杂花赋予以场地秀色和灵性。如此生态的场地成为了一些野生动物的乐园, 林间的跳跃的松鼠, 林下啜着青草的小兔, 水上成双成对游玩的鸳鸯以及游弋的鱼类等等, 这些在繁华的都市里难得一见的场景, 吸引了小朋友们的注意力, 在家长的带领下, 与自然界美好的事物进行互动, 增长知识。

3.2.2 文化体验区

该区位于坪塘大道东侧, 通过秋水长天桥与城市生物栖地走廊相接。西部的水系通过跌级水景汇入中心湖面, 经过上游的层层净化, 此处的水质已达到良好。本区定位为文化体验区, 主要是社区文化的体现, “琴棋书画诗酒花, 柴米油盐酱醋茶”, 更多的是挖掘市井生活的真正意义。

区域主要项目包括:水乡生活、露天剧场、水稻梯田。

(1) 水乡生活

基地内原为农村居民区, 有民房、菜畦、农田、鱼塘, 当夜幕降临时炊烟袅袅, 好一派淡雅素净的水乡生活景象。在进行设计时保留了部分场地记忆, 一片片绿地似一块块的菜畦, 游步道穿插其中, 在某个不经意的转角或是广场设置生活情景雕塑, 村民耕种、生活的场景重现的景观当中。

(2) 露天剧场

露天剧场背靠跌级绿化, 台地式的剧场座墙延伸至水面, 与露天剧场相对的水上舞台似一颗珍珠漂落在水面, 为人们提供一个表演舞台, 同时也为周边的商业办公提供一片商务展示的天地。

(3) 水稻梯田

水稻梯田也是结合场地记忆的再现, 并形成台地水系净化系统。水经过水生植物及土壤的过滤汇入到中心湖面。

3.2.3 鸟类乐园

位于中央水面的南部, 该区域种植观花、观果类植物, 构建吸引蜂、蝶、鸟类的林带, 婉转的鸟鸣、色彩丰富的蝴蝶, 人们行走其间或是登上瞭望塔, 惬意而舒缓。

区域主要项目包括:观光码头、百鸟林、朝凤堤。

(1) 观光码头

提供市民、游人游览观光的自驾小船。

(2) 百鸟林

种植蜜源植物及果林, 吸引蜂、蝶、鸟类。让人们放慢脚步, 缓下心思, 悠悠的、细细的, 尽情领略这里的绿树、鸟歌、云影。

(3) 朝凤堤

沿南岸的朝凤堤穿越两个半岛, 立意于“百鸟朝凤”, 衍祥和安康之意。以一片人工生态堤岸来丰富驳岸的景观空间和观景体验。

3.2.4 茶垄修竹

位于莲湖路与潇湘大道的西侧, 顺应现状地形形成梯田式茶垄, 道路穿插于茶垄和竹林之中。在喧嚣的城市中, 为人们提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场所, 吸引人们在大自然中停留, 放慢脚步, 拥抱自然。

区域主要项目包括:花间问茶、茂林修竹、幽谷听琴。

(1) 花间问茶

一路峰回路转, 茶园散处, 流水淳淳。晴天秀色可餐, 阴天烟云飘渺。

(2) 茂林修竹

竹子枝干挺拔、婀娜多姿、四季青翠, 深得人们的喜爱。穿梭于竹林中, 竹影婆娑。

(3) 幽谷听琴

沿着道路的高差形成叠泉小溪, 叮咚泉声似琴瑟和鸣。

3.2.5 城市生活体验

该区北面为规划中的坪塘中学, 西北与已建成的门户广场相接。以健康动感为特点, 旨在促进青少年、老年人和年轻的白领走出家门和办公室, 在公园内进行丰富的室外活动和面对面的交往。

区域主要项目包括:千帆竞渡、儿童游戏场、老年人健身区。

(1) 千帆竞渡

做为门户广场几何式设计语言的延续, 引用水乡龙舟的运动精神, 在场地内浑然天成的千帆竞渡覆土建筑形式, 为立体的交通系统。建筑与栈道是广场向湖面的延伸。

(2) 儿童游戏场

为儿童的游乐天地。

(3) 老年人健身区

紧挨着儿童游戏区设置健身设施, 在让老年人看护小孩的同时, 享受健身的乐趣。

3.2.6 水塑沙洲

为中心湖面的两座小岛, 通过景观桥将其与周边的景区联系起来, 该区定位为时尚天地。紧跟时代的脉搏, 本功能群可以举办各种商业和时尚活动, 进行灵活的场地设计, 可以适应高端化和平民化的需要。

区域主要项目包括:艺术工坊、时尚广场、沙雕园。

(1) 艺术工坊

为手工艺的创作工坊。

(2) 时尚广场

配合休闲吧和咖啡吧的设置, 构成时尚广场街区。

(3) 沙雕园

沿水边打造一片可以发挥艺术创意的沙石园地, 增添城市浪漫人文气息。

3.3 联山、联水、联城———传承

西湖———是中国城市景观山水融合的典范, 承载着千年江南文化的灵魂。

莲湖公园的莲湖将借鉴西湖叠山引水的手法, 营造借景远山, 水映青山, 移步异景的山水城市空间, 将长沙浓郁的地方风情与诗意的山水融为一体, 使之成为中国未来山水城市景观的典范。

3.3.1 城的传承———千帆竞渡

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 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龙舟精神是湖南地区最具代表的精神之一。

本着设计由场地而生的原则, 龙舟竞渡建筑体是门户广场几何化设计语言的延续, 与门户广场的设计融为一体。

龙舟竞渡为仿龙舟形体的长条状两层覆土建筑, 是广场的融合与延续, 单体建筑伸入水体, 犹如蓄势待发的龙舟。

经过竖向上的微妙处理, 形成广场、建筑、步道的多层叠加。覆土建筑上的屋顶步道连通城市广场与下层滨水步道, 从而使屋顶绿化与城市广场融为一体。架空建筑突出水面, 通过滨水木栈道与上层步道垂直相接。这样一来, 立面上有高差变化, 而步道系统无障碍联接。

3.3.2 水的传承———水塑沙洲、轻舟逐浪

畅游莲湖, 绿荫遮湖畔, 水塑白沙洲, 轻舟逐浪欢。位于中心湖面的小岛似一叶轻舟游弋在湖中, 该区域的上层入口广场与小岛间存在高差, 在景观处理上运用波浪形态的穿孔考登钢景墙, 晚上灯光透过点点穿孔, 似轻舟逐起的层层波浪。

3.3.3 山的传承———竹径问茶

云栖竹间, 银峰问茶。

在挖掘山的传承这一概念的时候, 我们把视线范围扩大至长沙, 长沙地区属于丘陵地带, 盛产竹子, 竹子枝干挺拔、婀娜多姿、四季青翠, 深得人们的喜爱。密林竹径形成与大王山景区的延续。依地势而建的茶垄景观, 秉承着设计应场地而生的原则。在两片竹林形成的广场空间, 设置休闲座椅, 人们在这里品着银峰, 满眼美景, 惬意聊天。

4 结语

莲湖公园山环水绕, 位于山、水、城紧密相联的格局中, 密切联系场地、文化以及生态, 公园建立起一个有机循环系统, 使之成为具有科学内涵、文化底蕴、艺术结构的综合体。

参考文献

[1]艾伦·泰特.城市公园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格兰特·W·里德.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公园景观设计问题 篇9

我国的主题公园开发起步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市场催生的产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旅游热的兴起,使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被启动。当时的旅游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主题公园开始从萌芽状态转入全面发展。

主题公园是具有某种主题的模拟景观公园,其内的游园形式及内容均围绕此主题展开。主题公园类型丰富,包括各种森林公园、动植物园、地质公园、温泉公园、文化公园、海洋公园、历史文化公园等。基本涵盖了科学、历史、文化、生态、游乐等门类。国内的航海公园还处于起步阶段,除小窑湾航海主题公园外,目前只有两个航海公园正在筹建中。所以本项目顺应了国内主题公园的发展趋势,将旅游发展与城市发展结合在一起,注重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发展前景广阔。

1 小窑湾航海主题公园的项目概况

小窑湾商务区位于大连金州新区的环小窑湾区域,与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规划用地界线相接,北临双D港产业园区与电子信息园,西靠大窑湾保税港区。航海主题公园位于商务区的南端,西靠滨海路,东临小窑湾海域,项目占地34.36万平方米。基地属于填海用地,沿岸环境优美,生态资源良好,拥有不可多得的岸线优势。总体地形属于西高东低的走势,场地内平均绝对标高为6米,东侧临海的防浪坝高度在4-5米,百年一遇的潮位高度为3.03米,两侧滨海路的绝对标高在6.3-7.2米。

2 航海公园景观设计的价值与目标

2.1 促进小窑湾国际商务区的的建设步伐

小窑湾航海主题公园是依托小窑湾国际商务区的发展趋势提出来的,公园建成后,将为小窑湾国际商务区提供配套的城市绿地景观,提升商务区的环境形象,完善商务区的配套设施,有效的促进了小窑湾国际商务区的建设步伐。

2.2 传承大连航海历史文化,普及航海知识

航海公园建成后将成为大连城市发展的新地标、城市文化的新名片、休闲的新乐园,并达到具有科技感的新高度。大连三面环海,作为一座海滨城市,海洋文化历史悠久,航海公园内将设置一处以航海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航海史,并详细展示了大连本地的航海文化,向公众普及航海知识。航海公园的航海主题表达以中国航海史为主,着重突出大连航海历史的脉络,使之贯穿整个公园,强调游人的航海体验,增强游人的参与性。

2.3 丰富居民的日常休闲娱乐生活

航海公园的建设将为周边居民提供大面积的公共生活和休闲游憩绿地,极大的丰富了居民的日常休闲娱乐生活。同时,项目的建设完善了大连金州新区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

2.4 改善城市整体环境

通过小窑湾航海主题公园的建设,可以达到对水体及其周边岸线整治的目的,提升现状自然环境的洁净度和宜人度。同时也合理利用了城市内部的自然环境,大大提升周边城市自然景观的融合度和观赏性,改善了城市整体环境。

3 设计原则

3.1 自然生态的原则

设计要以维护区域生态稳定和发展为基本目标,多采用大写意,小细节的设计意向;公园以自然、绿化为主,适当减少铺装面积。

3.2 因地制宜的原则

考虑地区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水平,营造城市绿地环境。最大程度应用乡土树种,多采用当地的材料进行施工设计。充分考虑使用过程中潮汐、海雾、盐碱等不利因素对公园的影响。

3.3 可实施的原则

滨水景观的建设要具有可操作性、实施性、建设性。公园建设分期分阶段进行,在周边用地未投入使用的阶段,尽量减少设置需要人工维护的场地及设施,多使用朴素的,耐久的景观设计元素,对于预留建筑用地采用绿化覆盖手法,减轻后期建筑施工对公园的破坏与影响,并在近期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公园形象。

3.4 零碳的原则

设计主旨是以生态和人为本基础,修复和重建当地生态系统,设计中运用了新型的可持续技术。并且,零碳公园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所共同倡导的“低碳发展”的理念。同时,它向来访者展示了一种健康并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4 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4.1 功能分区

小窑湾航海主题公园规划四个功能分区,由北向南分别为:航海展示区、中轴线区、航海文化区、沙滩娱乐区。航海展示区由公园绿地和航海博物馆组成,在公园绿地中通过各类航海雕塑以及码头的帆船模型等展示大连航海文化,并将于航海博物馆集中展示中国以及大连的航海发展历程,主要是向人们展示航海家的航海历程,描述了四大航海家的历史足迹。由于航海博物馆将在二期建设,未建成前场地设计以大面积的疏林草地为主,这样既预留了待建设的场地,减少了重复建设的工程难度与费用,同时也保证了公园前期使用的完整性。中轴线区位于小窑湾商务区的公共服务轴线延长端,是航海公园的主要轴线,由主入口广场,中轴广场和观海广场组成。主入口广场可以用来举办各类广场活动,主入口大门由大连港大连门提炼而来,中轴广场上依次布置了大连—中国—世界的航海主题元素,寓意航海公园作为门户窗口,向公众展示小窑湾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风貌。观海广场设计世界地图与格林威治子午线铺装,以特色铺装来体现航海文化;设计海上看大连的公共码头和帆船停靠码头。航海文化区主要由大连航海史展示及码头广场组成,其中大连航海史主要有展示了船的起源、大连航海史介绍、世界航海及船舶之最、大连滨海风情。沙滩娱乐区为游人提供了各种活动的可能,使游人可以漫步沙滩,也可以进行沙滩运动。曲线形的滨海步道为公园增添了浪漫的气息;绿道系统连接四大航海家的历史足迹,使游人在休闲的同时,了解航海历史;基地南侧建设一处以航海探险为主题的大型游乐场和舰艇俱乐部,增强游人的参与性和体验感。

4.2 场地内的交通组织

航海公园的交通组织采用人车分流设计,除了紧急通道与后勤服务通道外,园内以人行为主,公共停车场与车行路线设置在公园靠近滨海路一侧。人行路线分为两线一道,两线分别为市民公园体验线,滨海观海线路,一道为全长2.3公里的绿道。因为航海公园为全开放市民公园,所以在出入口组织上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最大程度的满足来此处游玩的市民的要求。园区内设置了4处生态停车场,提供大型旅游客车及普通机动车的停车位。

4.3 航海公园附属建筑设计

航海公园建筑设计将管理与为游人服务综合考虑,在地块中设置管理用房与厕所、淋浴等附属用房。因为航海公园属于分期建设,在投入使用的前期,考虑到人流及周边相关地块的人气聚集还得有一段时间,所以管理上不能投入过多的人力和财力,同时景观设计上也是强调自然生态的风格,航海公园常年会受到海风盐碱的侵蚀,避免使用金属等易受腐蚀的材料。因此在建筑立面的设计上采用朴素有质感的混凝土为主要材料,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在人造沙滩的一侧,结合场地高差设计了具有特色的曲线式挡墙以及半地下服务建筑,建筑构思来源自海水海滩相接触的状态,采用双曲线的造型,技术上采用混凝土挂板,整个形态优美,与海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4.4 绿道设计

场地内设置的绿道系统与小窑湾整体绿道相融合,并具有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其复合功能有:自行车租赁、小型零售点、导识系统等,规模面积:60m2,休息节点服务半径为100米,位于自行车道与人行道之间,场地用相对柔和的碎石铺设平整,简单设置了自行车停车位、座凳、垃圾桶等,保证服务功能完善。为节约成本,休息节点间隔设置了太阳能亭,为休息节点灯光提供能源。

5 工程难点与技术措施

5.1 零碳措施

零碳公园以生态和人本为基础,设计中运用了整套新型的可持续技术。并且,零碳公园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所共同倡导的“低碳发展”的理念。航海公园在公园休憩处和停车场可以设置太阳能伞,太阳能伞不仅可以用来遮阴避阳,而且还能收集太阳能,为公园提供照明和动力。航海公园在建筑周边运用光导照明系统,通过室外的采光装置捕获室外的自然光,并将其导入系统内部,然后经过光导装置强化并高效传输后,由浸射器将自然光导入室内需要光线的任何地方。从黎明到黄昏,甚至是阴天或者雨天,该照明系统导入室内的光线仍然十分充足。

5.2 盐碱地技术处理

小窑湾为填海造地地区,土地多由山石、建筑垃圾等填海而成,自然条件较恶劣,四季多强风,或干旱或水涝或反盐碱或冻害,根据实测地下水位,航海公园需对设计标高低于4.5米以下的场地采用隔盐层植树技术处理。隔盐层植树即为了有效地控制地下盐分的迅速上升,可在树穴底层铺设“隔盐层”。适合做隔盐层的材料据观察炉灰以20cm以上为好,麦糠以5cm为宜;锯末树皮以10cm左右为宜,其他要适量,要注意隔盐层之上与根系之间要有保护性土层,以防烧坏根系。“隔盐层”以上用原土,重盐碱地换客土,利用优质土来保证生根、发萌。同时,作为有机物的隔盐层腐解产生有机酸形成。

5.3 绿化树种的选择与工程措施

航海公园绿化分为2界面4片区,其中城市界面绿化主要以草坪空间为主,作为与城市的分割线,既作为城市与公园的自然边界,也作为航海主题公园的背景。观海界面主要以草坪空间为主,形成观海的开敞界面,种植白三叶,以减少人工养护。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设计了各有特色的绿化分区。植物设计树种丰富,保持原冠形修剪,多采用适宜大连沿海种植的乡土树种,注意孤植与群植相配合,注重季相搭配,高低错落。植物的选用要求没有病虫害,上下截口位要做防腐处理。在植物的选择上临近海的区域需考虑抗海雾的树种,如龙柏、柽柳、白蜡等。为了保证外来树种的成活,在施工中对土壤进行了更换,先回填500mm黄粘土,种植草坪的表层土建议采用种植土或黄土+草炭土搅拌,经济适用。

6 结语

通过这次设计的经历,可以体会到滨海空间的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工程,从现状的地形地貌、区域文化、功能分区、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计中既要从宏观的规划框架上把握,更重要的是从现状细节上实施,处理好城市、滨海与游人之间的关系。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东北唯一以航海文化为主题特色的自然生态公园,也将成为大连乃至全国以航海文化为主题公园的建设典范。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大连小窑湾商务区的景观绿化环境,使周边居民感受“城市绿肺”带来的环境提升。

摘要:本文从方案设计的立意目标与景观特色等方面入手,阐述了航海公园的设计特点和实现这些景观元素而采用的工程技术措施。

关键词:主题公园,航海文化,自然生态,景观规划

参考文献

[1]刘福智.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日本土木学会编.滨水景观设计[M].孙逸增译.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小议城市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 篇10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85-1

0 前言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态坏境,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场所。

然而,在城市建设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的城市公园的乡土特色正在逐渐消失,各种公园景观风貌趋同一致。正是由于我国城市公园的景观趋同性现象,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士开始研究将文化特色及地域特色应用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而城市文化公园也就成为目前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文化公园不仅具有城市公园的基本功能,还能够保护、继承和宣传其所属城市的人文风情、社区文化、习俗礼仪等传统。城市文化公园更注重对城市传统文化要素的保留、挖掘及再现,使城市公园不仅成为城市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更能形成新的视觉效果,将城市公园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体现城市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

1 城市文化公园设计的指导原则

1.1 突显人文特色

城市文化公园的设计原则首先应该是展现现代城市文化文明,弘扬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生机澎湃、活力四射的现代城市公园,因此城市文化公园的设计应以建设高质量、高品位、有特色、风格高雅的现代文化景园为目标。

1.2 注重场地肌理

“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城市文化公园应该是基于场地原有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改造,是在场地不能适应发展需求或与领土景观特征相去甚远时进行的一种帮助场地资源再组织、再运行的方法[1]。城市文化公园应在满足城市公园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场地特色及现状风貌的原则,挖掘场地固有的特征,这也是城市文化公园最基本的原则。

1.3 设计以人文本

城市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在城市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尊重公众意愿,增加公众的参与性。城市文化公园是展示城市地域特色的橱窗,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通过满足城市居民户外活动的要求,为游客创造一个环境舒适、历史文化气息浓厚、景观特色鲜明的公共空间,真正打造一个具有现代活力和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园。

1.4生态设计优先

城市公园的首要功能就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而城市文化公园也不例外。城市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应该顺应自然的和谐景致,设计原则也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城市文化公园的环境景观应是自然植被多、群落多、种类多的生态风景空间。特别是选择地方长势强盛、造型优美、抗性良好的优势植物材料配以合理地方生态的针阔比和乔灌比,打造自然优美的城市文化公园景观。

2 城市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

2.1 文化要素的合理应用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素包括植物、建筑、山体、水体、道路铺装,而城市文化公园则要强调将文化要素结合景观要素,将各个要素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城市文化公园的特色景观。文化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地域传统文化:地域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域或民族在行为习俗和价值观念上赖以相互认同的基础。

(2)地域建筑:民居建筑是地方性传统文化景观的典型,具有依托自然又抵御自然的地方特征。

(3)民俗风情:“民俗”反映着一个时代民众的理想、信念、情趣、价值观和生活习俗,是民众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的真实体现。

(4)地区产业文化:产业文化由地方文化长时间不断累积而成,而不同产业、区域、居民、风俗等因素,均对形成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有所影响[2]。

将文化要素与建筑相结合,设计时要考虑建筑的风格、功能、体量、质感与色彩,使建筑与文化特色相统一。其次在植物选取时多采用乡土树种,将地域植物与特色植物相结合,丰富季相景观,赋予文化景观的生命力。此外,文化要素还应与公园中的主题小品相互协调,在小品材质和形式的选择上注重体现文化特色,表现城市公园的文化主题。

2.2 公园景观空间的营造

城市文化公园中更强调景观空间的序列组合,从而表现城市的空间特色。将文化公园的各部分景观空间按一定的次序组织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是为游客营造最佳景观空间。

首先是利用文化主题打造空间序列,通过空间序列节奏性的变化来调动和引导人的情绪,可以使游人在进行游园活动时,自然地体会到空间的秩序和变化,并伴随产生相应的心理律动和情感的序列[3]。

其次是将公园内的文化景观空间并列放置。将景观空间紧紧围绕文化主题线索,依据环境内部特定的联系,按照一定的空间序列结构形成的一种“空间集聚”,环境空间形散而“神”不散。

3 结束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城市文化特色不断被“吞噬”,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在城市更新建设中逐渐消失,城市文化公园的设计就是要避免城市面貌走向趋同。努力发挥城市特色,保留城市传统文化景观,为我国城市景观增加文化魅力。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体会传统文明,继承传统文化特色,最终形成鲜明的外向型文化特色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并强化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 杨鑫.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

[2] 季蕾.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

[3] 罗艳艳.民族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云南民族村新建民族村寨”工程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公园景观设计问题】相关文章:

滨江公园景观04-22

滨河景观公园07-24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04-15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06-24

公园景观设计说明07-02

山体公园景观设计07-16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04-25

公园景观设计思路05-10

公园景观设计背景07-09

公园景观设计要点07-20

上一篇:述情障碍下一篇:OCD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