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技术推广

2024-07-26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精选十篇)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 篇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 提高整体效益,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所以说, 现阶段国家要大力发展机械技术, 加大对机械技术的投入资金, 同时做好推广机械技术工作, 这样才能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 不断提高工业化的水平, 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面临的现状

我国农业机械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行业整体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得到较快提升。但在农业机械出口方面我国主要出口市场在发展中国家, 长期以来我国的机械现代化水平较低, 信息科技含量不高, 自动化控制以及工程监控系统及装备落后, 加工配件及一些大型离合器等关键零件部位仍然依赖进口,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

因此, 要提高机械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推广机械技术就要结合国情, 突出重点, 在吸收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 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自身特点的道路。

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国家的发展方针对机械技术进行推广, 要循序渐进, 结合现阶段机械工业发展的国情, 稳定有序的推广, 要保证质量, 实事求是, 加大对农机推广员的培训力度, 使其服务于技术推广, 及时传输专业知识。让机械技术推广的实效落到实处, 要一步一个脚印, 这样机械技术推广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推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二、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对策建议

农机推广部门和技术人员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审时度势, 把机械化技术在农业中广泛的推广, 才能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于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完善农机推广体系组织结构, 增加农机推广项目投入

完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 整合区域内乡镇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资源, 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认识。对乡镇农机推广机构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对乡镇农机化机构的非专业人员要大力进行培训工作, 完善基层推广机构, 提高农机推广队伍的水平。

国家增加财力对农机项目投入, 促进和推动资源作用的发挥, 增强推广实力。以重点项目为起点, 同时, 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增加农机动力等工作, 让其逐渐实现示范带动基地化、推广技术精准化、推广手段时代化、项目实施正规化, 引导农民自觉选用新的技术、新的机具, 增强推广效果, 提高推广效率, 加快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市场需求, 充分认识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利用技术和信息服务农民。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稳定。

(二) 搞联合, 提高农机服务意识

近年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 并成为农机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和跨区工作的主要力量, 是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机合作组织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 在优化配置农机资源和提升农机化综合水平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 组织农资连锁经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重组农资经营机构资产, 延伸服务领域。

发挥农机合作组织的辐射作用, 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同时, 还要联合农机科研、教育部门等, 共同开展一些农业机械知识普及活动, 例如:在公共场所存放一些适合农民的科技书籍与挂图;定期在群众中播放农业机械相关知识、开发科技成果, 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适用的农机产品, 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 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推广技术的培训

首先, 提高农机驾驶员的的驾驶水平, 加快培训力度和范围。可采取“走出去, 引进来”的工作方式, 按照“一切从基层开始”的总体工作思路, 主动进村入户开展培训工作, 一方面让劳动人民真正理解和掌握技术要领,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散发“服务新农村建设, 培训新型农民”宣传教育材料, 张贴在农机维修网点和乡村主干主要位置附近, 让农机培训工作深入人心, 人人皆知, 营造培训工作良好的舆论氛围。

其次, 要创新培训方式。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 与推广站相联合, 新时期的农技推广工作需要农技人员掌握现代农业知识, 现代化的办公器材 (包括计算机、摄像机、开车) , 给农村劳动力讲授操作农机具所需的专业知识, 现场演示操作技能, 使一批农机手在实际作业中发挥作用, 促使农机实用技术培训与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了加快推广农业机械技术, 除了要做好上述工作外,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不要盲目发展更从别人的道路。而要严格围绕市场规律,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产业经营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组织形式, 有利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

三、结束语

农机推广是农机技术推广部门重要的职责, 在我国普及农业机械技术与知识、提高农机使用水平与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领头羊的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 我国对于农业越来越重视,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工作不断发展。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 篇2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之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关于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本文从现代化的视角提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元结构理论,并用它分析近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迁所引发的农业技术需求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是整个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创新的路径是由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进程决定的。因此,要分析近代以来的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或农业现代化,首先要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开始。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1](译者前言,P7)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西欧早期的现代化开始于16世纪市场和商业的发展,经过政治和制度变革,导致18世纪的工业革命。[2](P5)工业革命以及随后的历次科技革命成为现代化的强大原动力,推动着现代化向纵深发展。这是对内生型现代化进程的一般描述。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应激型的,无论是现代政治制度,还是现代科技,都不是从本土产生,而是从外国引进的。不过,应激型现代化的实质,同样是“社会内部的传统性在功能上对现代化的要求不断适应的过程”。[1](译者前言,P19)而且,中国的商业和市场在16世纪就已出现现代化的征兆。例如徽商、晋商、陕商等大商帮,就已属自由商人,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特殊的商人阶级”或希克斯所说的“专业商人”。[2](P8)不过,这些经济上的变化不但没有引起政治制度上的变革,反受传统政治制度的压制而不能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革命也无从谈起。中国政治制度上的变革,是从19世纪中期以后,受外界压力开始的。从科举制的废除到辛亥革命,中国的政治制度从形式上来说已经出现现代化的端倪了。但是这种没有相应的经济制度安排的现代化只是一座海市蜃楼,中国受列强奴役的地位没有改变,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贫困状况没有改变。尽管如此,变化总是开始了,而一旦开始,就不可逆转。引起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一项重大制度变革是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传统社会由四个基本阶级组成:学士、农民、手艺人和商人。这样的次序排列也决定了不同阶层的社会政治地位。位于他们之上的是有特权的官僚阶级,而在他们之下的则是人数较少的贫民。从古到今,官吏的地位一直是最有抱负的中国精英所追逐的最高目标。[1](P224-225)据韦伯的观察,“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主要是决之于具有做官的资格,而非财富”。[3](P30)自隋唐以后,取得做官资格,实现人生最高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科举考试。正是科举制强化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它长期处于稳定状态。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社会上的才智之士,在对西方价值的向往以及新的利益的诱惑下,已经纷纷从传统政治的窄门中走出,特别是在西方式教育制度普及之后,“人们依着经济技术的专业化的趋向与需要,各自选择了性之所近的道路。数学、逻辑、物理、工商管理、政治、建筑、绘画„„成为了新时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东西。而新的行业亦已一一出现,‘政客’就是一个新的行业,企业家、买办、留学生、工程师、律师、教授、医生、作家、报人乃至电影明星、歌星也都是崭新的职业。” [3](P67)到了1919年,医生、律师、工程师等现代职业,以及在现代商业和金融业中的领导地位已被开始认为具有与传统社会的官吏同样高贵的地位。[1](P225)这样,传统社会结构及等级次序发生了变化。原来身居末位的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而原来居第二位的农民可说是下降到末位。在农民之上,有各种各样的新兴职业。人往高处走,稍有才能之人都不可能安心务农了。但是农业领域的新兴行业——农科大学、农业科研机构却在农村之外的大城市应运而生生了。农科大学的教授、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员同样是有社会地位的职业。在城市也出现了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业主也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总之,由现代化而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农业本身发生分化,形成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

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是指农业技术发明、应用、农产品社会价值的实现由三个不同性质的部门完成。这三个部门处在农业生产的同一条产业链上,但是各自独立实现自己的功能,各自独立追求自身的利益。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主要是由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由家庭农场实施;应用新技术生产的农产品的社会价值,则主要通过市场实现。

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性农业,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基本上在农业内部完成,农业技术创新也是在农业内部完成的,不存在三元结构。这种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与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推动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传统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已经将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至,不可能再在农业内部有重大的创新。农业生产力已经无法承受人口及市场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农民必须从农业以外寻求活路,农民兼业逐渐成了普遍现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开始起步。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三元结构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逐渐形成。从技术层面看,在农业生产系统的外部——城市制造的技术产品如良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开始进入农业生产系统,创造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教育、科研机构也相继在城市中出现。换言之,在农业生产外部形成了引进和研究开发新技术的专门部门。这些部门的组织管理形式、经费来源、工作目标、人员素质、价值观念、社会地位与传统的农业部门完全不同,但确实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从市场层面看,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相继出现,与之相伴的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这些都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这些部门的出现构成了现代农业的特征: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是现代农业技术)由农业外部的科研机构、工业企业提供;农产品主要作为商品出售。但是,中国的现代化是由外部推动被迫做出的反应,而不是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新事物与传统社会经济缺少历史的继承性,较难融合为一体。表现在农业上就是农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与农业生产实际的脱离以及农业生产者与市场的脱离。本来,现代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的出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由于中国现代化的特点,使得这些机构在农业技术创新上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市场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是中国农民大多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尽管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从一开始就缺少内在的联系,但是毕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出现了现代化的农业新因素,开始了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艰难历程。农业技术创新三个环节之间的关联程度成了影响农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由于近代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前人已经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所以本文不再重复。以下仅从技术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对清末至民国时期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体系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三、现代化与现代农业技术需求的形成

技术创新由社会需求引发,但也可能相反,创新引发需求。近代以来中国的农业技术创新,兼有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和拉动。因社会需求而引发创新,我们称之为“需求填充效应”,它主要发生在城市,其创新主要表现在现代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的出现;因创新而产生需求,我们称之为“需求诱导效应”,它主要发生在乡村,这种需求是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各种示范推广活动引发的。

(一)民族危机与国家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民族优越感使其对西方文明不屑一顾,也就不存在对西方新技术、包括农业新技术的需求。直到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才有了向西方学习的意识,对西方技术的需求也随之出现。最初是对西方军事技术、工业技术的需求。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才提上议事日程。国家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主要通过政府官员及士人的启蒙提倡来体现。清中期以后,政府官员及士人已经意识到传统农业因人口压力所产生的危机,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还是想方设法增加耕地面积。此外,在最大限度利用传统技术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旱地为水田,推广水稻种植;推广接茬作物,变水田一收为水旱两收。[4](P237-239)对于西方农业技术,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就不知道,也就谈不上需求和利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的大量引进,西方农业科技知识也被介绍到中国。但是,在最初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关注的重点是西方军事技术和工业技术,对西方农业技术真正全面了解的人不多,但是已经有了向西方学习之倡议。他们提出向西方学习,大多并不是因为已经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对改进中国农业有何实际作用,而是因为中国在与西方的交锋中屡战屡败,从多次失败的经历中逐渐得出一种认识:中国军事上不如人是因为经济上不如人,经济上不如人最根本的还是科学技术不如人,科学技术不如人,则是因为教育不如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兴学校、育人才,其中包括兴办农学堂、培育农业人才。

薛福成在《出使四国记》中描述了西洋各国学校的兴盛,并由此推断西洋各国强盛的根源: 西洋各国教民之法,莫盛于今日„„文则有仕学院,武则有武学院,农则有农政院,工则有工艺院,商则有通商院。„„近数十年来,学校之盛,以德国尤著,而诸大国亦无不竞爽。德国之兵多出于学校,所以战无不胜。推之于士农工贾,何独不然?推之于英法俄美等国,何独不然?夫观大局之兴废盛衰,必究其所以至此之本原。学校之盛有如今日,此西洋诸国所以勃兴之本原欤?[5](P3)

康有为、梁启超、胡燏棻等都有类似的观点,并提出兴办西学的主张。他们倡办西学的出发点,是基于对民族兴亡的忧患意识,而不是基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换言之,在中国创办西学,不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需要各种专门人才的程度,而是因为西方列强打败了中国,中国要雪耻、要富国强兵,就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其中暗含这样一个认识逻辑:中国被西方列强打败,是因为他们的军事力量比中国强,而军事力量强的原因是经济比中国发达,经济比中国发达的原因又可以追溯到教育比中国先进。因此,中国要变得与西方列强一样强大,就得从学习其教育制度开始。至于将西式教育移植到中国是否能适合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尚未考虑到。但是,分科培养专业实用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当时的士人能认识到分科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并大力提倡,已是一大进步。分科办学自然包括建立农学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明确提出要建立农学堂。张之洞不但指出农业和农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而且在武昌设立农务学堂,聘请外国教习从事农事试验与教学研究。自1898年起,清政府多次下诏分科办学,其中包括举办农学。随着士人兴办农学的主张变为政府的实际行动,我国的农业学堂从中等到高等,相继建立起来。与此同时,也创办了一些农事试验机构,进行农业技术试验。

综上所述,国家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源自列强入侵所引发的民族危机,由士人及政府官员的言行体现出来,满足需求的途径是兴办农学堂、农业科研机构。由于这种需求不是来自本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因这种需求而建立的农业教育科研机构,是官僚士大夫的事业,与中国农村、农民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种需求虽然引发了中国农业技术在制度上的创新,但是要对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产生实际影响,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对本文所用现代工商业的概念作一界定。从组织制度上讲,现代工商企业与中国传统工商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随着国家的逐步现代化,在工业领域,如纺织业和面粉业,新兴工业企业有可能逐步取代传统工业。但是,许多传统形式的商业企业,并不会被现代企业取代,他们能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即使在近代化程度最高的上海,除了永安公司、先施公司等大型百货公司,以及部分大商号,采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以外,大部分中小商店都是独资或合伙经营的,为数最多的是街头巷尾的夫妻店。大部分商店,诸如绸缎庄、皮草行、南货店、衣庄等,都同传统商业一脉相承。因此,传统的家族式商贩或合伙经营的店铺仍在商业中占主导地位。在近代上海是如此,在整个近代中国更是如此。[6](P20-21)有鉴于此,本文在运用现代工商业这一概念时,并不是指采用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工商企业,而是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工商企业,只要它们为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生产和服务,就属于现代工商业。它们可以是机器工业,也可以是手工业;可以是股份制,也可以是家族商铺或合伙制;可以是外资企业,也可以是民族资本企业。

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由市场决定,通过工商企业家或工商团体的言行反映出来。这种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增加农产品产量的新技术的需求;二是对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新技术的需求。

1、对增加农产品产量新技术的需求。现代工商业的兴起使非农人口增加,导致市场对农产品产量的需求增加。现将农产品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来分别探讨。首先分析粮食需求的增加对新技术的需求。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到近代,出现区域专业分工后,在经济作物区域已经出现了粮食短缺。随着城市及现代工商业的兴起,粮食短缺现象更加普遍。侍郎张弼士“奏陈振兴商务条议”就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张氏认为粮食短缺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农田面积减少,也不是由于耕田的人减少。水旱灾害等是造成粮食减产的原因,但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事非农行业的人数增多,引起市场对粮食需求的增加,粮食价格上涨。[7](P771)从现代的观点来看,非农行业人数增多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且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城市规模的扩大,农田面积会有减少的趋势,从事农业的人口也有减少的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解决粮食问题,是近代中国面临的课题。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增加也会引起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但是这种需求主要是非市场性的,通过增加农田面积,充分发掘传统农业技术潜力可以解决。即便是到了近代,传统的增产手段用尽,不能增加粮食产量,农民也可以通过节衣缩食,降低生活水平来克服粮食不足的问题,只要能生存下去,不至于发生社会危机,当代中国的农民仍然如此。但是城市市民就不同了。城市的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决不会像农民那样忍受贫困,他们要维护自己的生活水平、要发展自己的事业,对粮食问题会很快做出反应,通过报纸杂志形成社会舆论,从而影响到政府的农业政策,使改良农业、增加粮食产量提到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议事日程。

就工商业而言,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如果原料供应不足,不仅会影响本企业的发展,还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如工人失业所引发的社会动荡等等。正因为如此,工商企业会直接采取行动,从事农业改良活动,满足其对原料的需要,以供应市场,维护其企业的发展。工商企业从事农业改良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本国人民对粮食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以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源自对利润的追求。以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中国近代面粉加工业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为一时输出品之大宗,而粉厂次第设立,于斯为盛,小麦产量有限,随不得不采用国外原料,其数量且与年俱增。”面粉厂为了解决小麦求过于供的问题,“陆续派遣厂员分赴各处劝导种麦,更岁集巨资,补助农事试验场”。还与农业院校合作,建立小麦实验场,进行小麦改良。由此可知,工商业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与其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工商企业资助的是与其事业发展密切相连的农业技术改良,例如面粉厂会资助小麦生产的技术改良,但它不会去资助棉花或蚕桑的改良。

与工商企业关系最紧密的还不是粮食生产,而是经济作物的生产。所以我们接下来分析经济作物需求的增长对新技术的需求。

自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市场之后,外国工业品的输入和中国农产品(主要是经济作物产品)的输出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丝棉等农产品是出口的重要商品,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外国企业直接介入中国的农业技术改良。为了切实改良中国蚕桑,外商还成立了改良蚕桑的机构,设立制种场培制、购买改良蚕种,分给农民饲养。同时在发种区域内设立蚕业指导所,指导农民养蚕。

随着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原料需求的增加,中国的工商界也产生了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提出了改良棉植和蚕桑的要求。工商界要求农业改良的主要原因,在华商纱厂联合会会同中国棉业联合会、国立东南大学,给北洋政府农商部的呈文中,得到很好的说明:

窃我国自七年以还,纱锭倍增,棉产未旺,无论年岁丰欠辄有供不应求之势,每年外棉输入,恒在一二千万两以上。„„近年敝纱厂联合会,曾年拨巨资,分向直、鲁、苏、鄂等省设立之棉试验场,力图棉植之推广改良。„„今年(1923)印、美棉产均嫌不敷应用,国产棉花,又无法禁其输出,全国数百万锭之纱厂,皆以原料缺乏有不能维持工作之势,而未来之棉荒,且必一甚一日。

为了扩大棉花来源,纱厂积极从事棉花改良与推广事业。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专门成立了植棉委员会,主持植棉事宜,在产棉区改良棉种,在不产棉之地推广植棉,所需经费,“由全国各厂用花一担,抽费一分充之”。还先后与南京金陵大学农科、东南大学农科合作,进行棉花改良推广。

总之,现代工商业的兴起使市场上的农产品供不应求,从而促使工商界人士直接介入农业生产,引发了对增产技术的需求。

2、对提高农产品质量新技术的需求

现代工商业的生产与经营以市场为导向,而且是进行大规模生产与经营。这两个特点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市场,就有竞争。在竞争中,质量不好的产品就会失去其在市场中的份额。有学者提出,鸦片战争后,我国丝茶贸易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难以和国外竞争。而中国对外丝茶贸易的衰落,则激起了人们改良农业技术的要求。这是从农产品加工角度得出的结论。农产品加工技术似乎更多地与工业生产技术相关,例如缫丝厂对丝的生产加工技术,面粉厂对面粉的生产加工技术,都会影响产品质量。但这都是工业技术对农产品加工质量的影响。农业技术对农产品加工质量的影响要从原料角度去分析。

原料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可分两个方面:第一、生活习俗变迁对原料品质提出新的要求。第二、机器大生产对原料品质提出新的要求。罗振玉在《农事私议》“农业移植及改良”一文中提到:近来外国麦粉进口者日多,初则因西人憎华麦调制不精,输入以供西人之食,今则华人亦嗜食之,由商埠而输入内地者日有所增。夫华麦固调制不精,而粉量亦不如美麦,盖种类之异矣,宜求美国嘉种传布内地,一蕲改良。

此文反映出近代中国引进美麦品种的原因之一,饮食习惯的变化。外国人到中国通商口岸后,不习惯食用中国产面粉,于是从外国进口洋面粉。洋面粉进入中国后,渐渐引起中国人的喜好,由通商口岸传入内地,在中国的市场需求扩大,于是国内有了引种美麦的技术需求。

引种美棉也与人们衣着习惯的变化有关。据同治、光绪年间的海关贸易报告及报刊反映,实际上洋布没有土布耐用,但比较柔软美观,加上价格低廉等因素,渐受华人欢迎,占领了中国市场。于是引出朱祖荣这样一段议论:

子独不见夫今天下乎?无论通都大邑,僻壤遐陬,衣大布者不过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已有十之八九,风尚之变,由来已久„„而近来亚东日本,所织洋布,亦复花样翻新,既精且巧,足以广事招徕。

洋布的普及为近代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棉纺工业的发展则对其原料棉花的品质提出新的要求。

洋布与土布的差别主要有二:从生产方式上讲,洋布是用机器生产,而土布则是手工生产。从生产原料上讲,洋布是用洋棉、主要是美棉生产,而土布则是用国产棉。因此,洋布不一定是从外国进口的布,国内机器生产的布也称作洋布。洋布也可以用国产本地棉生产,但是规格和质量受到限制。“中国原先栽种的亚洲棉(中棉)品质差、纤维短,不能适应机纺要求,每年不得不进口大批美棉以补其缺,花费甚大。于是,一些实业家和有识之士开始提倡引种美国陆地棉以解决上述问题,美棉由此开始引入中国。” 机器生产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在面粉工业同样有所反映。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早已存在面粉加工业,根据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给性加工和商业性加工两部分。自给性加工是农民加工自家消费的粮食,对小麦品质没有特别苛求。商业性加工主要服务对象是城镇居民,对小麦品质有一定要求,但是由于传统磨坊的加工量有限,每个磨坊对小麦的需求量不是太大,因此对品种规格的要求不一定很严格。近代机器面粉厂则不同,其生产能力强大,因此对小麦的需求量也大。如果品种规格混杂,就会影响面粉质量。而面粉的品质则会影响食品的进一步深加工。原颂周在分析我国小麦的缺点时注意到了这一点:

我国普通的麦种,大半交杂不堪,几无纯种之可言,以至制造食品的工艺,颇不发达。例如品质不良的硬小麦,不适宜机械面粉厂的制造。又如通常的软小麦,对于制造饼干,无大妨碍。但若用他来制造上等面包,则不相宜。因其中所含的胶质较少。至如半硬小麦,品质不甚恶劣。倘能选择北方的良种,和南方的良种相交配,而成一优美新种,推及农民,广为种植,则以后不致再向外国输入小麦,以作制造各种食品之用。

上文表明,不但机器制粉业对小麦品种提出新要求,而且食品深加工业对小麦品种也有要求。中国传统小麦品种混杂,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结果让外国小麦占领了中国市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进行品种改良。

总之,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工商企业往往直接参与同他们利益相关的农业技术改良。由于工商业界投资农业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工业原料,所以其对农业科技的支持程度与市场密切相关。市场前景好的时候,支持力度大。市场前景不好的时候,就会取消支持。正因为如此,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能引发农业技术创新,但不能长期支持农业技术创新。

(三)农业生产者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生产者主要是小农的家庭农场。一家之长既是农业生产的管理者,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因此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取决于家庭主要劳动力。也可以说,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生产领域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农民。到近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公司。在农业公司中,农业生产的管理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分离,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取决于公司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大多是政府官员、绅士、商人、华侨、外国资本家等等。[3]家庭农场的主人与农业公司的主人,无论在文化知识水平、社会政治地位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他们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层次和表现形式完全不同。在近代中国的报纸杂志上,经常有农业公司采用国外先进技术(主要是引进外国农业机械)进行垦殖的报道,但是几乎没有农民主动采用西方技术的报道。相反,到是有向农民推广农业新技术困难重重的报道。这并不能证明在家庭农场的生产中不需要新技术,只是反映出农民对新技术需求的条件和形式不同。因此,在分析近代中国农业生产者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时,要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生产者。

1、农业公司经营管理者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就农业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来说,其学识及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取决于理性和现实利益两方面的考虑。从理性上说,由于他们对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大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中西对比,能够认识到西方农业技术的先进性,并能推断出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对自身企业发展是有益的。从现实利益来说,如果通过理论分析证明,用西方先进农业技术开发农业有利可图,就足以促使他们投资农业。但是公司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如果经过实践证明投资新技术于实际农业生产无利可图,他们会放弃对农业的投资,转而经营其他行业。或者放弃先进技术,转而采用传统的农业经营形式,即招佃经营。

民国时期,创办了许多新式农垦企业。这些企业从组织管理形式上看,具备某些现代企业的特征,如采用股份制等等,但是在农业生产上,大多采用招佃形式,由农民一家一户从事生产。当然,这种生产形式与传统的小农生产也有区别。首先,生产什么是由公司决定的,如何销售也由公司决定。其次,生产技术也由公司指导。因此,这些公司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是由公司管理层决定,而不是取决于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农业公司虽然在近代中国出现了,但是其数量很少,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大。在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还是家庭农场。农业科学技术最终的服务对象,还是广大农民。因此,分析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更为重要。

2、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通常认为,传统社会的农民愚昧落后,对新技术持排斥的态度。本文认为,农民排斥新技术,并不能说明农民没有对新技术的需求,而只能说明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遇到了障碍。我把这些障碍分为习俗障碍、知识障碍、经济障碍、社会环境障碍几个方面。

习俗障碍可分为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两方面。生产习俗是农民世代相传下来的组织生产的规矩、程序,它属于一个农村社区,而不是一家一户农民的事情。据费孝通调查,开弦弓村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排水灌溉的组织管理程序,依靠这套程序解决农民旱涝时的排灌事宜。后来村里有了两台动力抽水泵,承包全年的灌溉,按每亩收费。然而,这种机器在当时并没有被普遍采用,主要是因为使用机械而节约下来的劳动力尚未找到生产性的出路。村民们宁愿使用旧水车,不愿缴纳动力泵费用而自己闲搁数月。有些人告诉费孝通,那些依赖动力泵灌溉的人,自己没有事,便到城镇的赌场去赌博,害了自己。这说明,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习俗是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形成的,它是和当地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改变生产习俗的前提是相关的社会环境必须改变,否则就会带来社会问题。就费孝通所举例子而言,就是用机械代替人工后,如何安置闲余的劳动力或劳动时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引进现代机械未必是好事。农民经过理性的判断会拒绝新机械的使用。这其中反映出来的不是农民的愚昧,而是农民的智慧:用劳动来打发时间,总比去赌场赌博要好。提到赌博,就牵涉到生活习俗。据当时人反映,近代中国许多地方的乡村社会赌博成风,很多农民除了在田间劳动,剩余时间大都去进行赌博,哪有时间精力考虑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喝酒赌博已经成为农民生活的习俗,所以有人在参观金陵大学农民服务社后评论道:

农民之无正当娱乐,尽人皆知。每遇秋收之后,或迎神赛会,或邀朋聚赌。工作之暇,尤多喝酒啜茗。欲阻止此种不正当之娱乐,非有相当正当之娱乐代之不可。农民服务社有鉴于此,乃以种种有益身心之游戏代之,对症下药,定能妙手回春。[12]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风气问题,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也就不能指望农民会产生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知识障碍可分为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见识两个方面。如果说近代中国的农民都是文盲,那未必准确。据李伯重研究,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大众教育已经普及,并深入到农村地区,到了19世纪初期,识字率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另有学者估计19世纪初期广东农村男子识字率为40~50%。但是识字并不足以引起对新技术的需求,只有当农民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技知识后,才具备对农业新技术产生主动需求的可能。如果根本不知道世界上存在某种新技术,就不可能产生对该项技术的需求。中国农民没有对新技术的需求,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有新技术的存在。所以,农民产生对新技术需求的条件之一是,有机会接受现代科技知识教育。而近代中国的大多数农民不具备这个条件。如果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但是能有机会通过耳闻目睹接触到西方的农业新技术,也有产生对这种技术需求的可能。但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特点、农民的社会生活地位决定了这种机会也很少。

经济障碍是影响农民技术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便他们知道某种先进技术,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也不会主动去采用。经济障碍主要体现在农民接受新技术的经济承受能力上。如果新技术的使用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农民无法承担,他们就只能沿用旧技术。即使将新技术免费提供给他们,也会考虑将来的收益是否可靠,这就是所谓的“机会风险”。在不能确定采用新技术的实际效果之前,农民一般是不会采用新技术的,因为农民承担不起失败的风险。这与官员、军阀、工商企业家这些有权有钱的人不同。这些人可以引进外国机器从事农业垦殖,即便不能从农业垦殖中获利,于他们自己也无太大的损害。而农民,只有已经通过示范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新技术,才敢使用。南京金陵大学农科的推广员在农业推广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是:农业推广之成绩与各地领袖或农友之切实辅助成正比例。从事推广最有效的办法是与当地领袖或农友合办“表证场”,用以证明农业新技术的有效性,当农民们亲眼目睹新技术的成就时,就会纷纷采用新技术。

社会环境障碍。近代中国军阀连年混战,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使得农民没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一家人朝不保夕,也就谈不上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了。另外,随着城乡差别的加大,农民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下,促使乡村中最有能力、有文化的人都流向城市,而本来最有可能首先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就是这些人。可以说,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结果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扩大,传统乡村精英城居化,人才资金流向城市,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下降了,这也影响到新技术的需求。

四、结 论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 篇3

关键字: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98-01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提高我国农业生产业、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解决我国农业现存问题的主要措施,是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中出现了一些不容我们忽视的障碍和问题,需要我们制定正确的解决策略推动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

一、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制不完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便开始了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由于当时条件的有限,使得我国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并未有很明显的成效。计划经济时期的农业机械推广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推广,农民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并没有意识到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会的必要性。因此,这一时期的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并不成功。当前我国农民虽有主动接受并学习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心理和愿望,但是由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农业机械不能够满足不同农民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技术的顺利推广。

2.专业技术人员极其匮乏。目前,我国农业中心懂得并熟练使用农业机械技术的专业人员较为匮乏,还有一些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不足,他们不能坚持贯彻上级的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消极被动地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导致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工作完成得不尽人意。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公益项目,需要各推广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

3.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我国乡镇农机站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阻碍了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乡镇农机站是国家的全额拨款单位,但国家拨款严重不足,在支付了工作人员的工资后,用于开展工作的经费便所剩无几。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需要不断更新设备、学习新技术,需要大量的经费作支撑;但由于乡镇的经费有限,无力解决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遇到的问题,导致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遥遥无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4.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方式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已不适应当前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当前农业机械推广工作应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农民群体的具体需要制定推广计划和推广方式,促进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而是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选择农业机械。因此,“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式,需要根据农民的多样化需求来制定不同推广方案。

二、促进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发展的解决策略

1.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当前我国乡镇农机站工作人员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导致重视农业机械拥有量、轻视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乡镇农业机械的保养和维修,农业机械技术服务理念非常落后等现象的出现。这些现象阻碍了农业机械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充分利用,不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因此,促进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需要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认识。首先,领导应加强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树立农业机械技术服务理念,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满足人们对不同农业机械的需求,并对其进行农业机械技术使用的培训。其次,专业技术人员要提高科学素养,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主动落实领导下达的工作任务,深入让人民群众之中进行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要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促进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

2.加大农业机械推广的资金投入。资金缺乏是阻碍农业机械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经费的不足导致农业机械更新缓慢、技术落后,人员不足等现象出现。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乡镇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经费支持,及时更新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政府可通过加强对农业机械技术人员的技术补贴来增强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还要加强对乡镇农业机械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提高农业机械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其进行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能力,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3.完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制。当前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因此政府要及时转变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制,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和农业作业的结合,制定配套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制。首先,要理顺乡镇农业机械推广机制,保证各个乡镇都有特定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其次,推廣机构应积极履行其职能,要积极引导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能使农业机械推广技术市场化、功利化。

4.提高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服务质量,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好坏关系着农民生产和厂家生存,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是提高农民生产效益和厂家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首先,乡镇农机站在进行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时,一定要使用优质的农业机械产品,做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其次,政府要加强对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监管,引导厂家生产合格、优质的农机产品。再次,厂家要完善农业机械售后服务和必要的技术讲解,为农民解决其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政府要提高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质量,引导基层工作人员为农业机械推广工作认负责,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满足农民对于农业机械技术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丁志新.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F].北京农业.2025(34).

[2]黄兴伦.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分析[F].农业与技术.2016(04).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 篇4

1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过程中的问题

因为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 并且大部分农村与山区始终运用的是落后农业生产方式, 所以, 在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也很难进行转化与应用, 无法发挥科技自身的功能与作用。

第一, 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部门实际的办公条件相对较差, 而且农机技术的推广经费也严重匮乏, 在技术力量方面十分薄弱, 所以, 导致农机老化速度相对较快[1]。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第二, 因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的对象就是农民, 由于大部分的农民都没有接受高等的教育, 所以, 小农、守旧和从众的心理比较严重, 而且很容易受到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影响, 最终使其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并理解新的事物。因此, 针对农业机械新技术很容易出现怀疑、抵触等情绪, 进而阻碍了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 最终使得农业机械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时间被延长, 进而影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 推动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具体策略

2.1 构建新型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

现阶段, 在农业机械推广领域, 其体制仍然是以省市推广总站为主轴, 将县农机推广作为牵头部门, 各个乡镇农业机械推广站是主要的纽带, 进行纵向的推广。然而,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大部分农民都需要通过全新的农业机械技术来提升其生产效率[2]。所以,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 应不断加强互补类型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在实际的推广当中, 需要相应政府号召, 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配合, 进而实现机械技术向生产领域的推广。另外, 需要对农民农业生产的动态与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与设施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在此基础上, 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机生产公司在实际推广工作中, 应同推广机构相互合作, 全面掌握机械技术推广信息, 并且有效地提升农业机械设备工作的效率, 进而更好地开展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工作。

2.2 不断增强农村从业人员现代意识

应与当地的农业条件和实际的状况进行有效地结合, 这已经成为了推广工作的首要任务。然而, 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专业知识也十分匮乏, 而且对于农业机械掌握的程度较低。正是以上原因, 导致农村的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但是投入资本过高的情况经常发生[3]。所以, 一定要不断强化农业机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工作, 并且使农村从业人员对农业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认识与了解, 并把现代意识与前沿的农业科技融入到其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勇于突破农民封建保守的思想, 进而积极地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除此之外, 农业机械推广机构一定要与生态环境要求相适应, 而且在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基础上, 积极呼吁农村从业人员对环境予以保护。

2.3 创建农机示范基地

可以在农村创建农机示范基地, 这样一来, 就可以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同时, 在各级农机推广部门创建示范基地的时候, 一定要对产业结构予以科学合理地调整, 进而将全新研究成果应用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另外, 一定要保证农业机械生产公司的研究情况和农业机械化进度的一致性, 进而更好地实现平台交流与推广的能力。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农机作业, 并且与运营化技术相互结合, 不断提高农村从业工作人员经济效益与收入。同时, 一定要树立典型的带头作用, 促进其他机构平台的推广, 实现大范围内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

2.4 全面创新

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积极引进机械推广技术与相关项目, 并且将市场经济当作重点参考依据, 进而更好地开展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与此同时, 应在实际的推广工作当中积极地创新技术并更新知识, 有效地节省生产升本, 并更好地提高生产的效率。为了确保机械技术可以大力推广, 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 一定要积极创新才能够加快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速度。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基础上, 农业生产逐渐提高了农业机械技术的要求, 所以, 应积极推广农业机械技术, 进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保障。对农村格局予以合理地布局, 并且积极地推广使用农机技术, 使得农村从业人员自身的生产水平得到提升, 积极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巧存.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北京农业, 2013, (6) :144-144.

[2]范慧芳.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湖南农机, 2013, (11) :20-21.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 篇5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二○一一年九月

前 言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机化发展靠科技,科技应用靠推广。为了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业机械装备的普及应用,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根据《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机化技术推广成效

“十一五”期间,各级农机推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宣传培训,农机化技术推广成效显著,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50%,实现农业生产方式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实现粮食七连增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重点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农业部认真组织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保护性耕作、科技支撑计划、行业科技、“948”、“跨越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农机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建设、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和农机化推进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了102个综合机械化示范区,282个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县,40个玉米收获机械化示范县,40个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县,256个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以及25个重点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地方各级也建立了一大批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农机化重点技术试验示范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10年,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玉米机收、油菜机收水平分别达到20.9%、25.8%、10.7%,分别比“十五”末提高13.8、22.7和5.7个百分点;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4317千公顷,比“十五”末增长6.5倍;机械化免耕播种、秸秆粉碎还田、农田节水灌溉和深耕深松面积分别达到11153千公顷、28517千公顷、11666千公顷和27435千公顷,比“十五”末分别增加了91.4%、47.4%、38.5%和19.7%。

(二)农机化技术推广领域不断拓展。在加强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的同时,农机化技术推广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向林果业、食用菌、设施园艺、畜牧业、草业、渔业、秸秆综合利用等领域拓展。重点开展了水稻、玉米、小麦产前种子处理和产后烘干技术试验示范,果园管理、采摘、运输、贮藏保鲜等林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牧草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食用菌生产、秸秆饲料加工、户用沼气及工业化利用等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械化饲喂、粪便处理等畜牧养殖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械化增氧、投饵等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推广,设施园艺装备与技术推广;丘陵山区轻便型耕整地、种植和收获等机械化技术推广。2010年,谷物烘干机保有量达到3.76万台,保鲜贮藏设备4.04万台(套),果蔬加工机械9.24万台,茶叶采摘机4.15万台、加工机械97.34万台,秸秆捡拾打捆机1.43万台,林果业机械17.4万台,畜牧养殖机械607.8万台(套),渔业机械247.6万台,温室1133996万平方米;机械烘干粮食2721万吨,机械初加工农产品61010万吨,机械化饲

中国矿山机械网http://kuangshan.gongchang.com有你更精彩,有我更精彩 草料加工数量18744万吨,牧草收获量1844万吨,机械化秸秆捡拾打捆面积1122千公顷,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

(三)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宣传力度加大。农业部制定了春耕、三夏、三秋技术要点,编印了《重要农时农机作业技术要点》《中国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技术》《中国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挂图》《水稻技术模式汇编》《十大节约型农业技术》等技术资料和科普读物,充分利用农机科技推广杂志、中国农机推广网、中国农机化信息网、中国农机化导报等媒体宣传农机化技术,举办重点农时和专项技术培训示范活动,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和推广机构采取现场展示演示、技术培训、咨询指导、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技大集、放映农机化科普录像、印发明白纸等多种方式,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宣传普及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十一五”期间,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现场会、科技下乡活动等20多万期(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5亿份以上,培训技术人员300万人次,培训农机操作人员2000多万人次。

(四)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积极推进农机化推广机构改革与发展。全国共有省级推广机构31个,地市级推广机构294个,县级推广机构2228个,乡镇级推广机构(含综合站)29996个,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达9.8万人。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基本稳定,职能进一步明确,以国家农机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机企业、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等积极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人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已成为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

但是,我国农机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结构还不够合理,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突破,技术推广任务艰巨;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还存在基层体制不顺、保障不足、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农机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成果转化速度慢。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机化发展处在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领域拓宽的重要阶段。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农机化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进一步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农机化技术普及应用,对促进我国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牢固树立情系三农、服务三农、造福三农的推广理念,紧紧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持续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及建设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的战略目标,以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加强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加快农机化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普及应用,努力实现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矿山机械网http://kuangshan.gongchang.com有你更精彩,有我更精彩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坚持公益。坚持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加大政府对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保障和投入力度,加强体系建设,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耕作制度和经济条件,探索适宜的农机化技术路线,推广先进适用的机具装备,推进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农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重点突出,示范先行。以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为重点,加快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突破,坚持先试验示范再推广普及,通过示范引导、宣传培训、辐射带动,加快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4.机艺融合,完善机制。建立完善农机推广部门与农艺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方法,探索全程机械化合理生产模式,形成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农机化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农机化技术推广总体目标是:通过进一步加强推广机构人才队伍建设、设施条件建设和推广机制创新,农机化技术创新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推广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通过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加快技术普及,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实现大面积推广,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明显突破,农机化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重点推广任务

(一)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1.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以工厂化育秧、低成本育秧、精量育秧播种、机插秧技术为重点,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大力推广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等田间管理机械化技术,水稻收获机械化技术和烘干技术。到“十二五”末,水稻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35%、80%以上,推动主产区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2.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以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加大玉米全程机械化、标准化推广力度,推广一次完成精少量免耕播种、化肥深施、覆盖镇压等作业的复式作业机具与技术,推广中耕施肥、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等田间管理机械化技术,以及种子处理、产后烘干等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到“十二五”末,玉米机收水平达到45%以上。

3.薯类生产机械化技术。以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加快薯类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推广开沟起垄、施肥、播种、覆土等复式作业机具与技术,节水灌溉、中耕培土、追肥、植保等田间管理机械化技术,收获、田间运输、贮藏机械化技术,加快国产马

中国矿山机械网http://kuangshan.gongchang.com有你更精彩,有我更精彩 铃薯联合收获机的性能改进。到“十二五”末,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20%、40%以上。

4.种子处理技术。示范推广主要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种子产前处理技术,烘干、筛选、药物处理等种子加工技术;试验示范大田育种机械化技术。

(二)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示范推广

1.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加快油菜直播、移栽、收获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强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配套,形成以机械化技术为支撑的区域性标准化生产体系。到“十二五”末,油菜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均达到18%以上。

2.大豆综合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先进的大豆高产栽培机械化技术,大力推广少耕深松、精密播种、分层深施肥、高效植保、节水灌溉、低茬收割等多项技术集成的技术模式。到“十二五”末,大豆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3.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铺膜播种、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推行规范化、标准化作业,地膜覆盖种植地区推广应用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形成不同地区的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到“十二五”末,花生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25%以上。

4.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种子加工清选、高密度铺膜精量播种和膜下滴灌、高效施药、棉花机械收获、加工、棉秆收获及残膜回收等综合机械化技术。到“十二五”末,新疆棉区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30%以上,全国棉花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以上。

5.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以甘蔗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为重点,示范推广蔗地深耕深松、中耕施肥培土、节水灌溉、蔗叶粉碎还田等机械化技术,完善不同类型的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到“十二五”末,甘蔗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20%、15%左右。

6.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开展茶园中耕、植保、茶树修剪、节水灌溉、茶叶采摘等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提升茶叶机械化加工工艺技术水平,实现茶叶生产清洁化、节能化。到“十二五”末,机械采摘水平达到25%以上,茶叶机加工水平达到90%以上。

7.果蔬生产和产后处理机械化技术。重点推广开沟、施肥覆土、中耕除草、高效植保、修剪、采收、运输、分级、包装等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果园复式作业机械和贮藏保鲜技术。

(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1.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加大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力度,发挥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实施规模;按照《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确定的类型区继续完善熟化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进一步探索南方地区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加强配套作业机具筛选和改进完善,建设技术试验监测平台,强化应用效果的试验监测与示范引导;强化宣传培训,加强技术普及,提高农民认知度和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自觉性,构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7亿亩。

中国矿山机械网http://kuangshan.gongchang.com有你更精彩,有我更精彩

2.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围绕秸秆的肥料、饲料、燃料、基料和原料“五料”利用,重点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以及秸秆收、储、运机械化技术,探索农作物秸秆科学还田技术模式,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收集加工体系建设,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能力,为实现到“十二五”末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5%提供机械化技术支撑。

3.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在北方旱作区重点示范推广少免耕播种、深松、联合整地与化肥深施等机械化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示范推广以机械化覆膜保墒种植及残膜回收等为主的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在灌溉农业区重点示范推广深松蓄水、激光平整地、滴灌等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

4.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加强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研究制定各类作物残膜回收作业技术规程及相关标准,加强机具试验选型,提高机械化残膜回收率,减少白色污染。

(四)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1.畜牧养殖机械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饲料加工技术、饲喂技术,机械化畜禽舍粪便清理技术、固液分离技术、液态肥储运施肥技术、有机肥堆肥生产技术,推进畜牧业与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农村能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促进畜禽养殖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

2.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推广牧草种植与收获、天然草场恢复机械化技术、青贮和黄贮饲料收获加工机械化技术,促进草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十二五”末牧草机收水平达到50%,人工草场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

3.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重点推广耕水机、微孔曝气增氧装备、叶轮式增氧机、智能投饵机、清淤机等健康养殖装备和技术;示范推广养殖水质的便携式检测、在线监控等智能化水质调控技术和装备,提升科学养殖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

(五)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示范推广

加强设施园艺实用装备、设施畜牧实用装备、设施水产实用装备示范和推广,重点推广设施生产机械、环境调控、物理农业装备与技术。

(六)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

针对丘陵山区种植制度多样、规模小、种植分散等特点,示范推广适合丘陵山区先进适用的轻简型农业机械及技术,加大技术推广服务与技术培训力度,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探索丘陵山区机械化技术体系,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与机具的推广与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完善扶持政策。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将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科学谋划,确定推广重点,强化推进措施,落实部门责任,切实抓出成效。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机化技术推广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和措施。切实落实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保障推广人员合法权益,保证推广工作正常运转。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技术补贴的中国矿山机械网http://kuangshan.gongchang.com有你更精彩,有我更精彩 导向作用,引导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农机企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民等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加强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建立起机构健全、责任明确、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推进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创新运行机制,改善推广手段,提升服务能力。依托《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农机化推进工程》等建设项目,加强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知识更新,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全面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抓好项目实施,发挥示范作用。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的论证和立项工作力度,科学谋划项目,增加项目储备,争取项目支持。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要以农民为主体,紧紧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实施,充分发挥项目的宣传带动、技术辐射和示范效应,提高项目实施效果。要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以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加强先进的农机化和农艺技术集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加强项目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并充分发挥项目的培养人才的作用,提高项目的综合效应。

(四)加强广泛协作,创新推广机制。完善农机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推结合。加强农机、农艺等部门的合作,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融合。建立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合作推广机制,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技术推广中的载体作用。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运行机制,不断创新推广机制和方法,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道坎”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机化技术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五)强化信息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宣传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化技术推广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农机化技术推广法规政策、成效经验,先进典型,为农机化技术推广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广泛利用报刊杂志和网络,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势,大力宣传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并加强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建设以互联网为主的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信息服务水平。

更多具体内容解析尽在中国矿山机械网http://kuangshan.gongchang.com?gzm=r11t10

农业机械节油技术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油耗因素;节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32

农业机械的研究者和生产者应当着力于节油技术的改进,并淘汰耗油多的机器,推广新型节能机械。然而,农业机械的节油技术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研究人员的改进和完善,更需要操作者的正确使用和日常维护。实际操作者通过选择合适的机械,进行规范化的操作以及适当的保养和维护,达到降低机械工作的油耗,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以及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目的,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选择节油机型

为达到农业机械节油的目的,应当选择设计合理、适应性好、技术成熟的机器,另外,机器的动力性能和作业稳定性也必须考虑在内。在选择时,也要看产品是否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质量鉴定,是否获得实践检验,并且能否满足本地的农业需求,只有选择综合效益较好的节能型机械,才能达到高效、节油的目的。除此以外,市场上正规有效的节油型机械也应当有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便于使用者的维修与更换配件,这一点也是选择优良机械的依据。

2 正确操作农业机械

机械的操作过程也是油耗的一部分,正确操作农业机械可以降低一定量的油耗,下面分析几点使用者应当注意的节油操作。

在确认装置完好的前提下,启动机器;行驶过程中,操作者应当注意使用合理的油门和档位;在高负荷工作时,及时更换机油,避免机油温度过高而加速老化;如果要长时间停车,必须要熄火,减少发动机的空转带来的不必要油耗;熄火前猛轰油门不仅会损耗发动机零件,更会增加油耗。机械所处的状态不佳也是油耗增加的因素,比如发动机气缸的压缩力不足、空气滤网堵塞等。

不规范加油亦是增加耗油的重要原因,应当注意加油不要加太满,油位太高会造成油封损坏、机油渗漏。另外,曲轴箱的通气孔应该保持畅通,以防止油渗漏,同时排出水汽和油汽,避免污染机油。

3 农业机械的保养

农业机械在长时间的使用后,部分部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不仅降低了机械的性能,也增加了油耗,更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使用者平时对农业机械的保养是不可缺少的。新购买的机器需要磨合,使用者应当依照机械说明书的要求对其进行磨合,不要一开始就将新机器投入重荷作业中,在磨合时需要控制好操作速度,在加速、减速时都不要太快。

在使用前应该将机械用油进行48 小时沉淀,避免发动机因机械油中的杂质出现故障或者损坏,在确保发动机的供油系统处于最佳状态时才运行机器。机械的滤清器也需要经常清洗和更换,据统计,车况良好的机械可以省油15%~20%。空气滤清器的堵塞会导致气量减少,燃油不充分,因此降低了燃油的效率;柴油滤清器堵塞会使得发动机的供油异常、功率下降,从而油耗增加。

机械各部位的轴承润滑度应该保持良好,在部件轴承处滴注润滑油,并控制好它们的松紧度,太紧或太松都会增加工作阻力,从而增加油耗。另外,螺丝的松动也会增加油耗,尤其是发动机的支架与变速箱间的螺丝。

4 农业机械的日常维护

使用者对机械的发动机要经常检查,可以定期进行耗油技术的检测,严防燃油滴漏的情况,减少耗油,安全行车。检查与调整气门的间隙,也是必不可少的维护工作。据统计,气门的间隙过大,油耗会增加大约15%~20%。发动机的齿轮和凸轮轴的磨损,会导致配气相位角的减少,应当适当减小气门的间隙,来弥补相位角的减少;凸轮轴的磨损较严重时,要及时更换,否则会降低功率、增加油耗。

经常检查机械制动系统的状态,不但能保证行车安全,同时也能减少油耗。如果制动回位状态不好,有拖滞的现象,说明机械处于半制动的状态。另外,检查喷油器的雾化状态,喷油器如果有滴油或者雾化不良的现象,会使机械油得不到充分的燃烧,因此增加油耗。

农业机械大多使用柴油作为动力燃油,实践证明,柴油需要经过48小时以上的沉淀,使用效果才有显著的提升,可以提高发动机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还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在加油之前,要擦干净油箱,去除灰尘后再打开盖子。加油时最好用软管加油,这样能使燃油借自重流入油箱。

5 结语

农业机械油耗的增加受较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很多都是与使用者的驾驶习惯有关,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当及时改正这些不好的习惯,在实践中分析出农业机械节油的技术,使机器使用时间更长,油耗得到一定的控制。除了文中提到的节油措施之外,使用者还应该根据当地气候、环境以及管理水平、燃油品质等因素,不断地探索农业机械节油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静.农业机械节油技术[J].科技论坛,2013,(35).

[2] 罗旭华,周凌龙.如何做好农业机械节油技术工作[J].南方农机,2012,(2).

[3] 刘洋.浅议农业机械节油技术[J].农林科技,2013,(30).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探讨 篇7

1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的增收、农村的稳定及农业发展三方面与农业机械化的技术推广密不可分, 并肩负着落实国家农业政策[2]、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及农民正确使用现代化生产工具的指导等艰巨任务。

1.1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示范基地建设尚不完善

农业机械化技术在现阶段建设相对薄弱, 尤其是县级地区, 目前只有在县农业园中可看到农业机械化技术。针对此现象, 要求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机构发挥其示范作用, 对农民进行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的培训与指导, 达到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目的。

1.2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受业务缺乏与经费缺乏的制约

从调查中发现, 由于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经费投入不充足, 导致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受到局限, 影响了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各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 例如:引进环节、实验环节、示范环节及推广环节, 最后是验收环节。由于农业机械化技术在部分县、乡及镇上所推广的设备比较落后、推广方式比较差, 培训所用投影仪及其测试设备的不完善等, 使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推广过程中不能得到相应的测量与检测, 推广数据的来源大多来自以往经验, 进而随意进行估算, 使其数据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农业机械化操作方法与工作过程由于录像设备与摄像设备缺乏, 使其不能得到正常录放与展示, 造成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推广范围上受到严重影响, 再加上农民对新技术不够了解, 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实践与落实。

时代在发展, 农业机械化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与创新, 因此, 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相关的人员都需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及时的更新与调整。目前, 因普遍缺乏经费, 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相关的科研人员无法参加院所举办的农业科技创新研讨会或者农业机械化技术交流会、培训班以及出国考察班等, 导致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科研成果远远满足不了农业需求, 因此, 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受到制约。此外, 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过程中, 农机主要来源于生产厂家及农机供应站, 这使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受到制约, 无法实现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预期效果。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影响力与推广力度由于推广设施不完善及推广宣传比较差而受到严重制约。

1.3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有效作用因推广的不完善不能得到发挥

现阶段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主要是由推广站 (省、市及区) 开展的[3], 此种推广方式的不完善与不快捷, 使农业机械化技术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与使用。乡镇机构体系模式因经济发展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并对其与之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合并与精简, 导致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人员加大了工作量, 农业机械化技术只能在人员短缺状况下进行推广, 因此, 该工作无法正常高效运转。

2推广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法

生产开支的节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业成本的降低、农业的增收、农业的增产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是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整个过程的终极目标, 其根本目标则是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满足当前社会的要求。

2.1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方式进行完善, 对其推广行为进行规范

出台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农业机械化技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下对其推广工作规定行为标准与法律依据。从实际出发, 推广人与推广部门需做好详细调研工作, 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 并进行针对性的推广工作, 引导农户接受农业机械化技术并使用。

2.2借农机补贴政策东风, 扶持并发展农机大户

农户在购机时, 国家会对其进行部分补贴, 激发农民对农机的购买欲, 并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服务与技术信息传授给购机农户, 帮助农户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促进农户提高收入。支持农户跨区域进行作业, 扩大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范围。

2.3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宣传

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中, 宣传工作对其有着重要意义, 在进行推广工作时, 其推广过程就是宣传过程。需要提高农户对新农机与新技术的认识, 宣传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4培训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

帮助技术人员对相关的推广方法、原则及程序进行了解, 本质上就是科学管理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及农机工程技术三者的统一。学科的统一性因提升科技的整体能力而得到充分发挥。

2.5推广先进新机具与新技术, 建设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的建设首先要获取相关财政部门及政府部门的支持, 通过示范基地对机具的试验, 将适用的新机具与新技术向农户推广, 使其认识到农业机械的使用对农业生产的有益之处, 促进农户对农业生产使用机械化的意识提高, 将其传统的生产方式及观念进行整改, 指导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新技术。

例如:某地区水田耕作的田地规划为南北500 m, 东西50 m, 海拔为2~10 m, 地势为东高西低。东西田地落差每50 m为2~3 m, 此落差有利于水田插秧实现机械化。主干道 (水田机耕道) 宽6~7 m, 可实现两台拖拉机并行。东西方向的田块机耕道每100 m一处, 其宽度为4~5 m, 为保证联合收割机在行走时保持通畅, 南北方向为200~500 m。50 m内 (东西机耕道) 机动车入口设置2个 (4~6 m一个) , 此规划满足机械化生产要求。

2.6依据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程序进行推广

为保证农业机械的适用性, 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要按照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的顺序进行。首先与示范基地试验进行对照, 再对现场示范进行试验对照, 保证地理条件的适宜, 节本增效, 实现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避免因盲目推广给农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结语

有效的推广机制与有效策略的实施, 再加之不同的经营方式, 将农业机械化运用到农业生产中, 充分体现其基本作用, 有利于农业及其机械化技术的发展。

摘要:农业机械化技术随着“三农”问题备受关注, 其技术推广也得到重视。为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贯彻国家政策, 本文针对目前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如何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梁轲轲.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可持续性分析[J].时代农机, 2015 (1) .

[2]姜贞姬, 孙武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可持续性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4 (10) .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 篇8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使得农业机械推广内容逐渐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农业机械推广作为一项综合性工作, 其不仅涉及农业机械创新, 还需要兼顾国家方针、政策。磐石市是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的一部分,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积极推进农机推广工作势在必行。因此, 加强对磐石市农业机械现状及推广机制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磐石市农业机械推广现状分析

农业机械推广主要是指通过试验、鉴定及示范等服务, 将农业机械及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活动[1]。磐石市坐落于吉林省中部低山丘陵区, 地质构造为剥蚀低山、丘陵及河谷平原等, 主要农业产品有玉米、水稻、大豆等, 近年来, 随着磐石市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及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大部分乡镇农机机械得到了广泛推广, 且农民对农机需求日渐增大[2]。现阶段, 磐石市农业总量呈现上升趋势, 且农业装备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大中型、小型拖拉机等机械数量可观, 随着农机程度日趋深化, 农业机械化作业指标也明显提高, 且本市农机制造企业通过学习和研究, 研制出新型玉米剥皮机和联合打稻机等新型农机, 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为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极大支持, 但是, 在农机推广过程中, 仍存在很多问题:

1.1 推广经费较少

由于经费投入不够, 使得专项农机推广及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与农机推广初衷相违背,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机推广发展, 据了解可知, 磐石市农业机械推广除了承担人员基本工资之外, 没有进行其他投入, 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不能够引进新技术、新设备, 使得多数示范基地基础较为薄弱, 无法有效发挥示范作用。

1.2 推广方式较为落后

基层农机推广方式较为落后, 由于经费缺乏等因素的影响, 车辆、计算机等推广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难以向农民充分展示农机作业具体环节, 农民对农机使用方法一知半解, 推广新技术仅需要依靠技术人员现场宣传, 很多农民无法掌握农机具体使用方式, 不仅影响农机发挥积极作用,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机推广工作。

1.3 技术人员知识水平偏低

通过对技术人员调查研究发现, 磐石市农机推广人员中, 大中专学历以上人员仅占30%, 且年龄结构偏大, 专职推广人员知识陈旧现象较为普遍, 缺乏对高新知识的学习、且实践操作能力水平并不高, 直接影响农机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1.4 机构设备不健全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乡镇机构也随之改革, 传统农机推广体系结构被破坏, 导致管理体制不完善, 部门及人员职责分配不清晰, 无法保障农机推广工作正常开展[3]。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新机具的技术含量日渐增加, 无疑增加了农民接受难度, 如果技术人员不积极学习, 势必对本市农业现代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2磐石市农业机械推广机制的创新

面对我国农业发展新形势, 本市要积极创新农机推广新机制, 学习其他地区农机推广经验, 并结合本市实际情况, 制定一套符合本市发展的推广新机制,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 增加机制创新资金投入

现阶段,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本市农机推广工作, 应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方针、政策, 借助农业发展基金等项目, 组织并落实农业机械配套项目, 结合本市农业实际情况, 吸引合适的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 逐步扩大推广规模, 提升本市农机综合实力。与此同时, 还需要通过广播、电视等形式, 加大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内容的宣传力度, 让更多农民认识并接受农机, 尤其是要抓住农闲季节时间, 对农民进行针对性技术培训, 以确保推广机制更好地落实。

2.2 结合本市农业发展特色, 创新推广机制方法

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 创新推广机制方法是落实农机推广的关键, 传统推广模式下, 农机推广渠道过于单一, 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而面对信息化设备, 大量信息充斥着市场, 构建多元化农机推广方式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 可以将经营与服务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整合到一起, 将农机服务作为突破点, 并配合经济补贴等方式开展推广工作;另一方面, 还可以引进互联网、计算机技术, 开辟农机化信息宣传通道, 不仅要广泛收集农机相关知识, 为本市农机推广机制的创建奠定信息、网络基础, 还需要兼顾技术服务, 设置技术服务小组, 立足于农民实际需求, 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农机使用及故障等问题, 并落实好与制造厂家的联系工作, 最大限度消除农民购买农机的后顾之忧, 以更好地推进先进农机机具的应用和普及。

2.3 树立现代农业理念, 创新机制推广人才培养

农机推广人员要积极转变传统观念, 树立现代农业理念, 解放思想, 认真学习国家方针、政策, 明确自身职责, 充分认识到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性, 将农业与农艺整合到一起, 并加大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关注力度, 切实推进农机推广工作。另外, 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 丰富培训内容,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培训, 不断提高技术人员专业水平, 促使技术人员在农机推广工作中能够将自身所学渗透到推广工作中, 将先进技术传授给农民, 指导农民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工作[4]。

2.4 完善机械推广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农机推广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落实农机推广管理机制, 还需要加强对推广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改革管理机制, 充分结合本市农业特色, 完善机制推广相关管理机制, 明确部门及人员职责, 规范农机推广工作行为, 并按照种植、畜牧及水产等农业类别构建不同的推广系统, 提高农机推广针对性, 另外, 还需要注重思想教育工作, 坚持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农机推广工作, 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能够提高农机推广效率及质量, 还能够促进本市农业朝着现代化、机械化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 本市在农机推广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 农机推广工作机制还有待完善, 为此, 相关部门要切实结合本市农机推广工作实际情况, 明确本市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树立创新观念, 加强推广方法、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建立高素质技术人员队伍, 促进农机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从而推进本市走出一条灵活高效、协调发展的农机推广道路。

参考文献

[1]姚亮.打造农机科技创新平台助力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江苏省南通供销产业园以农机科技创新引领市场竞争能力提升[J].中国合作经济, 2012, 18 (03) :259-261.

[2]王茂明, 张建军, 高峰.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的思考[J].税务研究, 2012, 20 (05) :12-14.

[3]田阡.连接现代化的桥梁——论基层农业机械合作组织的意义[J].农机化研究, 2011, 10 (8) :158-159.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 篇9

作为农业、农民服务的推广机构, 必须牢固树立市场理念, 围绕市场搞推广, 为农民进入市场服务。把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的技术推广方式和行为倒过来, 按照“市场-产品-技术-理论”的理念, 来运作新阶段农技推广工作。朝阳县地处北纬40°55′~41°54′, 光热资源丰富, 日照时数达到2890小时, 日照率62%~67%, 大于10℃的时间为1462小时, 生育期4月18日~10月9日, 为期144天。年平均降雨量仅为467毫米, 蒸发量达到2080毫米, 且雨热同期, 虽有8.67万公顷耕地, 但有效灌溉面积仅为2万公顷。这一条件最适合发展的是大棚蔬菜 (光热资源丰富) 、优质小杂粮 (谷子、绿豆、小豆等适宜在二坡地上生产) 和棉花 (喜温喜光, 全国最北的特早熟棉区) 等旱作节水农业。立足本县现有资源, 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守的准则。因此, 我们应紧紧围绕在市场上有优势的产业搞推广。

二、紧紧围绕效益理念

推广机构制定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 要在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 用经济效益来检验。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农业内部的土地、资金、劳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的配置, 同样也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例如, 作为植保技术, 可以在学术和理论上讲综合防治 (或可持续治理) , 在面向农民时要将这些技术简化、优化, 变成人人都懂的技术, 真正让农民有所为。必须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投入量最小, 经济效益最高, 才能使技术在农民那里开花结果, 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当前一部分大棚蔬菜生产效益提不上来,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到节本增效:滥用农药、随意加大农药使用浓度和次数、农药械的“跑冒滴漏”等现象严重, 造成农药利用率只有30%~40% (比发达国家低20%) , 防治不及时, 病虫害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使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 导致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还有施肥技术, 一味地使用尿素、二铵, 而使棚内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化肥的有效利用率降低, 一些复合肥、专用肥没有被普遍接受和使用, 化肥投入和产出之间比例失调而经济效益下滑, 其它农作物也是如此。这也是目前我们工作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需要保证的质量理念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生产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 国家和各地区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 借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提高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朝阳县的农业环境评估工作已经完成, 但在如何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以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方面还没有具体步骤, 一旦各地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对朝阳县的影响是巨大的, 尤其是保护地蔬菜。为此, 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 要求在抓住农产品基地认证、企业认证、产品认证等环节的同时, 还应从源头抓起, 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突出把生产中各环节抓好, 既要有效控制病虫害, 减少损失, 又不能造成农药残留超标;既要做到科学合理的配方施肥, 又要减少对土壤及农产品的污染。其次, 要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 (保护地蔬菜、小杂粮、大枣、水蜜桃等) , 进行标准化生产, 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丰富朝阳县农业发展内涵。

四、牢固树立服务理念

朝阳县的农业发展, 越来越受到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这一普遍问题的制约,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 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将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这在客观上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或机构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为解决这一矛盾, 政府要大力培育发展各类农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包括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 目的是通过这些专业合作组织, 解决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现在, 大庙镇建立了食用菌协会, 波罗赤镇成立了甜瓜合作社, 还可以在各种植基地建立土肥、植保和环保协会等服务组织, 让这些专业服务组织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技术支撑, 其最终目的就是把集体组织“统”不起来、国家专业技术部门包不起来及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下来的事办好, 推进社会化服务向纵深发展。

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探讨 篇10

1 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制约着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

据有关数据统计, 国外在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中投入的资金是农业生产总值的0.65%~1.1%, 就算是在发展中国家平均的水平也达到了0.6%, 但是在我国的平均水平大概在0.19%左右, 而且平均费用更是少的可怜。农业机械化运用大型的机器作为支撑, 这就要求经费投入一定要得到保证, 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说, 经费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的机械化的发展[2]。

对于技术人员来说, 要有相应的培训经费, 但是因为经费的缺乏, 只能顾此失彼, 所以很多技术人员的技术没有过关、更新、调整, 各个推广机构的技术人员变化比较大。出现了一种新人推广技术人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很少, 重点推广技术的现象;老人有普遍是大中专学生、知识结构没有与时俱进;还有就是关于研讨单位的农业科技创新由于缺乏经费, 研讨以及研发都没有到位, 技术人员由于长期没有得到培训, 已经局限其发展。

农村基层的基础设施配套很差、推广的手段也很落后, 在农村现代的一些设备都没有。同时因为在操作中, 很少使用录像设备, 所以很多先进的作业环节没办法保存下来给农户宣传, 这也制约了农村机械化推广工作的发展。

1.2 推广的机构没有完善, 没有充分的发挥其作用

在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推广中, 目前是由政府统一组织推广的, 但是明显的这种力度还不够, 还应该加大推广力度。原有的推广体系主要是由省、市、县构成的, 在这样的推广体系下应该加大基层的投入力度。但是乡镇的推广体系并不完善, 由于乡镇经济不断的发展, 原有的机制也改变了。乡镇机构变成了一个很精简的结构, 技术、人员都配备不足, 所以很多推广人员身兼数职, 这给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另外一方面, 在乡镇的机构里推广机械的技术以及设备也不健全, 一般都是理论知识, 这没有什么实践意义。

1.3 农业机械化试点不够

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中, 一个重点的内容就是试点、建立示范基地, 但是就现阶段来说很多基层农村并没有一个单独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园区, 所以直接导致了农业机械化的新技术试验不突出、专业性不够。使得农业机械化的试点效果很低, 没办法给后期的农民培训以及宣传工作作保证。

2 发展对策以及建议

2.1 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投资力度

对于培训的经费来说, 政府应该适当的增加培训的经费。让技术人员的知识达到更新, 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以及更显推广人员的先进科学技术能力以及水平, 可以组建一支有着专业的机械化技术的人才队伍。在新的形势下, 要求技术人员对于知识以及技术要迅速掌握, 并且快速反映到农业机械化的具体操作中。同时在进行技术培训的时候, 还应该加强对农业机械设备的维护以及维修技术的培训, 并且对于现分的掌握。这样才能培养出全方面的人才, 能够保证基础的农村机械化队伍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业务水平[3]。有效的促进农村机械化推广工作的全面发展。必须安排专项的农业技术创新的经费, 用于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以及新的机械的引入, 便于更好的进行示范, 提高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技术含量。农业机构体系的资金也应该有一个很大提高, 可以改善农业机械推广机构的办公环境, 增强推广服务的功能。

2.2 健全推广机构、加大推广力度

在农村的基层重新组织推广机构以及体系, 在乡镇组建专业的推广站, 使得机构的专业化程度更高, 同时应该配备配套的人员, 让更高层的技术人员下到基层来带动基层人员, 这便于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引进, 同时还能将人员有力的运用起来。

2.3 建立优秀的农机化试点、示范基地

为了建立一个有限的农业机械化的试点以及示范基地,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示范园区中, 努力的提高园区的科学技术含量[4]。一是需要运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农业化的生产, 保证农业园区的技术标准, 为接下来的推广工作做准备;二是要拥有现代高科技的技术人员对于机械进行严格的技术把控;三是要加强对于该示范地区饿的有效管理, 明确分工, 实施责任制, 以及奖惩制度, 促进园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及提高他们的责任感。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前农村基层的机械化推广工作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这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影响了农村的生产力的发展, 从而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所以相关单位以及部门应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使得农业机械化真正意义上的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 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本发, 袁玉强, 蒋晓旭.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农业, 2015, (1) :57.

[2]杜晓民.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 (12) :40.

[3]刘士辉.关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9) :357+360.

上一篇:输变电工程下一篇:场地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