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使命与责任

2024-06-19

企业家的使命与责任(精选十篇)

企业家的使命与责任 篇1

那么基于这样一个动力, 我们才有了后面的创业, 才有了我们企业的发展, 才有了我们企业走入社会。我们开始创业的时候, 我们的第一个阶段, 也是我跟我的团队来分享的。最开始我的指导思想就是非常朴素, 为了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因为我曾经是在国企做一把手的, 在那时候, 每回都是把一个企业做得很好, 没有你的事了, 自己穷得叮口当响, 孩子出国都没钱, 那时候我就萌发自己创业的想法。所以企业的第一个阶段一定是自我的, 一切是自私的。第一个自私为了生活, 活得更好;第二个自私为了想干一番自我的事业, 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么这样我们创办了公司, 创办了我们现在的人人乐。我认为这是我的第一个阶段, 是初级阶段。

当公司创办以后, 遇到了大量的问题和困难。这个时候能够使公司活下来的还是这两个最原始的目的, 干一番事业, 把生活过得更美好或者叫挣点钱。那么有这两个原始的动力在推动以后, 公司活下来了, 在残酷的竞争当中活下来了, 这时候公司才往前走。这个时候公司进入到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我就发现如果我们的价值观, 就是创业者的价值观还沉浸在自我的这种私有的观念、价值观的时候, 这个企业在无形中做不大。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作为企业家也好, 作为创始人也好, 必须完成一个价值观的转型或者叫升华。

那个时候我们挣钱了, 有了一个小企业了, 如果满足了, 今天就死掉了。所以开始转型, 追求做大企业, 要把这个企业做大。同时还有一个问题, 这拨人跟着你干, 你要对他们负责任。那么这样一个阶段里面, 你的价值观稍微有些升华, 就是追求把企业做大, 追求为跟着你拼命干的员工负责任, 这已经开始逐步超越自我了。

那么有了这个思想、价值观的转换, 企业慢慢开始做大, 也就是企业进入了一个成长阶段。进入成长阶段以后, 公司大概可以做到十几个亿、二十个亿左右的销售。这时候如果价值观不发生转变, 仍然停留在原有的价值观上, 那么企业又做不大了。这个时候我开始初步朦朦胧胧地意识到我们办企业究竟是干什么, 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企业的社会责任开始慢慢进入我的潜意识里。这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不仅是为自我, 为这个企业, 为这个团队, 同时开始承担社会责任。有了这个价值观的转换以后, 你就敢于投资了。因为在第二个阶段的时候你不敢投资, 不敢发展, 只想着挣的钱要守住。当你有这个价值观转换以后, 你就敢于投资, 企业是社会的, 我们本身什么都没有, 公司有了钱, 也是社会资源的一个部分。然后企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你想让它不发展都不行, 因为你的价值观为它拓宽很大的空间。

当企业进入快速成长以后, 规模迅速放大, 财富追着你而来了。这个时候体会出人生的一个规律, 就是想要发财是没有财的, 不想发财财富是追着你的, 这样一个辩证哲理。你想发财, 始终守着钱, 始终在第一阶段, 最多到第二阶段。你不想着发财, 到了第三阶段你不能仅仅想发财的概念了, 这个时候财富自己来了。你把事做好了, 把事业做大, 财富会追着你跑, 你不想要, 它都追着你。

企业进入高成长阶段以后, 企业还会遇到瓶颈。因为我们认识到思想决定企业未来, 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所以我们意识到这个企业是社会的, 责任是我们的。我们开始想明白了, 实际上我们还是在为社会做贡献。最开始我们是追求财富, 到最后我们发现所有的财富实际上都是数字, 你还是吃三餐饭、睡一张床, 最多开一辆好车、住一套好房, 赤条条来赤条条走。意识到这点以后, 胆子就更大了, 就想把这个企业办得更好。折腾了半天, 还是在为社会做事。有些人因为没挣到钱总想要多挣点钱, 觉得我们企业家潇洒。我告诉他们, 我们只是另外一个活法, 我很羡慕你们, 你们没承担责任, 企业家是最痛苦的, 要承担社会责任。巨大的员工队伍、每个月的开支、社会风险等等。企业是社会的, 责任是我们的, 你要保证企业长治久安、可持续;你要思考企业的战略, 思考企业的管理。

企业上市之前你是百分之百拥有企业公司股权, 上市第一次被摊薄, 增发时再摊薄, 不断摊薄, 最后就剩下一点, 就剩下这一点你认为是你的吗?当你走了, 你传给你的儿子也好, 传给谁也好, 总归是你这个家族的。但是, 经过几代之后, 谁都不认识谁了, 你的家族也在被社会化。所以企业家把企业看作自己的, 就算传给儿子最后还是社会化的, 因为你家族本身最后也是社会化的。所以我认为从资本上来看, 从投资上来看, 从价值观来看, 它都是逐步地在被社会化。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 企业初始阶段创始人和投资者是我们, 然后我们跟员工一起创造了一个平台, 最后你就会发现你把企业认为是你的, 你就做不大了。很多人都是这样, 没有突破这个价值观念。这个价值观念的核心是什么?是社会责任。你把企业认为是你的, 你就做不大了;你把企业认为是社会的, 责任是你的, 你就做大了。

我们还可以总结另一点, 好像企业的盈利是你的。不对, 它是社会资源的一种再分配。你如果不好好经营, 就亏损。亏损是什么?亏损就是再分配, 资源是不灭的, 去哪儿了?去了更优秀的企业了。你的盈利并不是你挣的钱, 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社会由于你精心经营这个企业, 资源向你归集, 资源的分配权力及消费权力交给你管理, 让社会资源不断增值。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企业是社会的, 责任是我们。我们要努力用社会分配给我们的资源让它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最终我们要对整个企业负责任, 要承担责任。

另外作为一个上市公司, 你必须在为社会承担责任时候, 还要为投资者承担责任, 这个之前我只意识到为社会承担责任, 还没有意识到为投资者承担责任, 上市以后这个观念对我的冲击非常大。举个例子, 我们在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开了34家大型和特大型门店, 已经超过了公司的历史记录, 是公司有史以来翻倍的开店速度, 但是2011年开的过量了, 因为这个拓展是好几年前, 甚至四年、五年前就在选店, 那时候是一块地一块地的在选, 选好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我们管这叫战略储备店, 选完了,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到了2011年全部集中拿到了, 这么多店不开还不行, 都是好的网点资源。开了就有市场培育期, 就有亏损。当然对企业短期有压力, 对企业长期一定是利好的。

我们发现在2003年、2004年我们开了很多店, 亏损很厉害。但是2006年、2007年、2008年我们是陡式增长。过去我是自己能接受亏损就行了, 现在不行了, 有了投资者了。我有这个体会, 前不久一个大学老教授靠讲台上挣了50万块钱, 背着老婆买了我们的股票, 因为他在广东, 他说他了解人人乐, 看着人人乐长大的, 相信它。他把自己惟一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50万人民币买了我们的股票。结果两个问题来了, 一个是股市不好, 另一个是2011年开店猛了。结果老先生跑到来我们公司来, 老泪纵横, 在我们那儿待了三天, 那次对我心灵和良心的冲击是巨大的。我觉得一个老教授, 人家相信你才买你的股票, 结果你给人家这么一个交代, 尽管你可以说相信我们股票会起来, 相信我一定会做起来, 业绩会上来。但是作为他来说, 他的风险是巨大的, 他看不到, 他认为50万挣不回来, 全家要从楼上跳下去, 这个对我压力太大了。

从那次我接待他以后, 我自己给自己定了三个“不”, 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 拼着命也要把公司办得更好, 要对得起我们的投资者。我自己也总结了上市和不上市是完全不一样的, 上市之前可以考虑长远一点, 上市之后既考虑长远, 同时也要注意短期, 不能让投资者跟着你一起波动。所以我自己下决心一定要对投资者负责, 对投资者负责本身就对社会负责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公司上市以后, 也在被社会监管, 证监局经常约谈你, 社会股东经常约见你, 所以你的公司每时每刻任何决策都在被规范、都在被监管。这对公司是一个重大约束, 但同时也是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大帮助。

你可以不承担社会责任, 但是就像我们生孩子一样, 要不你别生他, 你生了他就得对他承担责任, 生了他就得养他, 培养他, 让他成人, 让他进入社会, 这个责任你是跑不掉的。除非不生、不办, 生了、创办了就有没完没了的责任, 推不掉, 跑不掉, 你必须要认识, 必须要承担。

企业家的使命与责任 篇2

摘 要:服务是指不以实物形式而是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的一种营销活动。在现代买方市场条件下,优质、高效的服务已经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的一种关键性手段。如何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让顾客感到满意进而赢得市场已经成为营销者非常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本人作为中石化安庆分公司销售中心的一名销售服务员工,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充分地认识到营销服务的重要性。本文从优质服务战略、顾客满意战略和人员形象战略三个方面对如何搞好营销服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其中,优质服务战略和人员形象战略是前提和基础,顾客满意是企业和营销者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服务 满意 形象 战略

我国市场已经从短缺经济的卖方市场转型为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消费类型也由温饱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顾客越来越重视在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与消费过程中是否带来心里上的满足,“满意和不满意”已经成为顾客购买的重要标准,顾客满意已经成为营销工作的重要之本。企业的营销部门必须践行对顾客高度负责任的承诺,通过开展优质的营销服务工作,通过取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来树立高度受尊敬企业的形象,进而最终实现营销绩效的改进和企业的长期成长。中石化安庆分公司销售中心是企业对外销售的业务部门,是企业对外的窗口,直接面对顾客和消费者,业务点多面广,公众关注度高,销售中心根据公司“打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企业”的工作要求,对当前销售工作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开展此项工作的几点策略,以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一、优质服务战略

要做好产品销售工作,必须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服务是指为顾客做事,并使顾客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性的活动。只有优质的服务才能吸引顾客,才能激活我们的市场。营销服务是营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对石油化工产品的促销,营销服务对开拓经营市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当今以顾客为主导的“买方”市场条件下,顾客所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本身,而是以产品为核心、包括包装和服务等在内的整体产品。企业的营销不仅仅是将产品推销出去而已,而且还要通过销售产品,为顾客提供效益,在顾客中树立企业形象,进而不断开拓市场。

营销服务一般分为三种,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是指在商品售出去以后,营销人员为顾客提供的各项服务;与顾客利益关系最密切的是售后服务。我们中石化安庆分公司销售中心在营销服务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按计划和订货合同的要求,尽快组织交货与发运并及时通知顾客。根据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和使用情况,采用送货上门的服务方式。石脑油(乙烯裂解料)是公司的一种产品,是供应给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的原料,我们销售中心为满足顾客需求,组织运输船舶,将石脑油送到顾客码头;同时对顾客提出的要求能及时得到满足,顾客很满意,销售渠道稳定,每年销售量逐年增加。

2、为顾客提供技术服务,对顾客提出的各种技术问题和困难,给予答复和解决。我们销售中心采用多种方式尽量做到产品销售到哪里,服务就跟踪到哪里。2011年7月4日,宣城华利化工有限公司对我公司的液化气质量提出异议,而公司出厂前产品质量是合格的,销售中心立即与公司质量管理部联系,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检验等部门到宣城华利化工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技术服务,通过对其公司操作规程和仪器分析比对,并进行了现场采样,回公司后再进行分析比对,确认异议原因是宣城华利化工有限公司对分析仪器操作不规范,仪器紧密度调试不准确,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宣城的顾客,顾客改进后十分满意,整个处理过程仅在3天内完成。

3、开展顾客走访工作,将企业的情况介绍给顾客,将顾客的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企业,实现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而实现了市场需求与企业生产之间的紧密结合。2011年8月9—10日,我们销售中心组织一个液化石油气调研小组,对公司下游顾客宣城华利化工有限公司及安徽泰和森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走访,对我公司当前液化石油气的生产情况进行了通报,对其中异丁烯含量较以前有所下降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让他们适时调整了生产工艺,做到生产最优化。

4、及时处理顾客的来访来函,对于顾客提出的产品使用、质量和计量等问题,及时给予了解决,做到不推不拖、热情周到地为顾客服务。公司成立了售后服务受理中心和售后服务工作办公室,对顾客反映的问题有专门的部门受理并调查处理。2011年6月1日,赣长江油轮在我公司装0#柴油3242.590t,我公司是用质量流量计计量出厂,中石化华中公司驻安庆办事处根据舱容表计量确认实收量,双方计量差异过大,华中公司驻安庆办事处要求进行跟踪监卸和比对。按照公司售后服务办公室的安排,由相关单位人员组成的现场工作组于6月13日至18日前往该船卸入油库进行跟踪监卸和比对,对超耗量给予了妥善处理,让顾客和运输方都感到十分满意。

二、顾客满意战略

顾客满意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为方针,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按顾客的观点来考虑和分析顾客的需求。实际上,顾客满意本身并不是什么新思想,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的消费者市场营销、20世纪60年代的产业市场营销、70年代的社会市场营销、80年代的服务营销,还是90年代的关系市场营销,其核心都是追求顾客的满意。但将顾客满意作为一种战略提出来,却有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正是顾客满意战略的提出,推动了顾客满意与忠诚度、企业经营绩效间的关系,影响顾客满意的因素,如何衡量顾客满意度等方面大量研究成果的出现。在实践上,则推动了企业将其战略重点由过去的市场份额规模增长,转向了市场份额质量(用市场份额中忠诚顾客的百分比衡量)的提高。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不仅有利于增长顾客的利益,而且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我们如何才能让顾客满意进而达到我们所谓的最高境界和标准呢?实际上让顾客满意很简单,创造惊喜,创造让顾客期望之外的东西,这就是营销中让顾客满意的手段。在这一方面,我们销售中心的主要做法是:

(1)站在顾客立场上而不是站在自己本身的立场上去销售产品;

(2)不断完善系统服务,优化环境,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安全、舒适和便利;

(3)重视顾客的意见。每年9月由公司领导定期进行顾客走访活动,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召开顾客座谈会,认真收集、听取顾客意见,以不断满足顾客的要求。

(4)千方百计留住老顾客,挖掘新顾客;

(5)创造企业与顾客彼此友好和忠诚的界面,使服务手段和过程处处体现真诚和温暖;

(6)按照以顾客为中心的原则,开展富有活力的组织活动。每年底通过召开顾客洽谈会,组织顾客到异地旅游,满足顾客的精神需求。

三、人员形象战略

在服务市场营销中,人是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建立一支能够并且愿意为企业“创造真正顾客”的员工组成的营销队伍,使“顾客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能真正了解和认识到“顾客第一”的重要性,并形成与此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即一种对顾客充满爱心的观念和价值观。

日本有一家叫木村事务所的企业想扩建厂房,看中了一块近郊土地意欲购买。而其他几家商社同时也想购买这块地。可地主是一位老太太,说什么也不卖。一个下雪天,老太太进城购物,顺便来到木村事务所,她本想告诉木村先生死了这份心。老太太推门刚要进去,突然犹豫起来,屋内那么干净,而自己脚下的木屐沾满雪水,肮脏不堪。正当老人欲进又退之

时,一位年轻的小姐出现在老人面前:“欢迎光临!”小姐看到老太太的窘态,马上回屋想为她送一双拖鞋。不巧没有了,小姐便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拖鞋脱下来,整齐地放在老人脚下,让老人穿上。等老人换好鞋,小姐才问到:“老太太,请问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哦,我要找木村先生。”小姐就像女儿搀扶母亲那样,小心翼翼地把老太太扶上楼。于是,就在要踏进木村办公室的一瞬间,老人改变了注意,决定把地卖给木村事务所。那位老人后来告诉木村先生说:“在我漫长的人生里,遇到的大多数人是冷酷的。我也去过其他几家想买我的地的公司,他们的接待人员没有一个像你这里的小姐对我这么好,你的女职员年纪这么轻,就对人那么善良、体贴,真令我感动。真的我不缺钱花,我不是为了钱才卖地的。”

一家大公司倾其全力交涉了半年之久也徒劳的事,竟因一位女职员小小的爱心行为而在无意中促成了。事实上,女职员并不知道这位老太太是公司的重要客户,她仅仅是按公司的要求,尽了一个职员应尽的职责。这位小姐的行为与其说是一种个体行为,不如说是富于人情味的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作为中石化公司的员工,我门平时非常关心企业的形象,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职工都在大讨论活动中认真思考,在企业里自己应该担当什么责任,从而对照《员工守则》去规范自己行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只有严细认真,努力工作,干好自己本职岗位的工作,为企业发展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心里时时想着怎样让安庆石化好、中石化好,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会蒸蒸日上,才会受人尊敬。

总之,今天的销售竞争已进入全面化、多样化的时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营销要灵活利用各种策略来创造竞争优势,特别是做好营销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赢得胜利。始终以“质优量足,客户满意”为追求,强化“质量永远领先一步”的质量意识,履行“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的社会责任,将服务看作是产品外延的扩展,通过改进服务来赢得市场,持续提升安庆石化服务品牌形象,才能赢得客户和社会的尊敬。参考文献:

企业家的使命与责任 篇3

我感觉现在缺少的是信仰。伴随着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国人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观的提升速度远落后于财富数据的变动速度。官商勾结,政府官员利用权力寻租,民营企业制造假冒伪劣赚黑心钱,黑砖窑残酷压榨工人等现象层出不穷,企业家和社会新富阶层的人赚了钱后出现精神空虚和信仰迷茫也是不争的事实。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在人们心中播下信仰的种子。

我们经过探索,初步找到了一种信仰—资本精神。资本不是意识形态上所说的用来剥削劳动者的物质基础,我们需要发掘资本发展的内在动机。资本意味着发展,金钱和生产资料可以是资本,也可能不是资本,只有用来进行再生产,创造出新的财富才是资本。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与之相对应的是儒家文化体系。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过唐宋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学术和思想观念,君王是天地万物的核心,整个社会都围绕它运行。这种高度向心的结构具有形成大一统的特性,能够把周围的游荡分子吸引进入自己的系统,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有积极意义。儒家文化促进了社会进步,也凝固了社会的继续发展。它缺少发展的动力,缺少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元素。资本的本质是发展,商业天性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和儒家社会总体的封闭保守倾向相冲突。因此,随着儒家意识形态地位的确立,商人的地位每况愈下。

资本在追逐利润的天性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和谐的内涵。资本是野性的,它具有欲望的特征,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它就成为恶。资本精神正是资本背后发挥积极作用的因素,它会对资本进行道德约束。

市场竞争是企业的竞争,而企业的竞争又取决于企业家的竞争。企业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企业家竞争有重要的影响,而企业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又和资本精神发育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资本精神,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家,而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和市场乃至社会。

现在商人们都愿意被称为企业家。企业家除了能力之外,还要有什么呢?我认为还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和良心。使命是出自对于远大理想的一种自觉的承担,它与信念密不可分。如果一个人没有信念,没有理想,那就不会有使命。它是一种主观感受,引导你应该做什么。责任是使命的一种实践,它是人们把使命付诸于行动的职责和任务。良心是人们实现使命,承担责任的出发点。三者不可分割,只有使命感的企业家是空想,只有责任感的企业家注定是短命的,只有良心的企业家,会走向平庸。

从历史上考察近代以前中国工商业者的使命观,有三种情况。一是没有使命感,经商就是单纯想发财;二是有使命感,但是出现偏差,比如徽商,他们在经商过程中想的还是治国平天下,发家致富后把钱从流动领域中退出来买田修宅,培育后代读书做官;三是有正确的使命感,但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使命感付诸流水。清末出现了一些有实业救国使命的企业家,但是面对洋商的冲击,清政府的袖手旁观,最终实业失败。

现在,中国又到了特定时期,近几十年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自主创新能力很差。这个时代需要自主创新的大品牌、大企业和大企业家的出现。没有世界级的企业和企业家,民族大复兴不可能。因此,这个时期的企业家应该承担起这样的使命。

企业家的责任首先是追求企业的发展,培育出世界级的大企业。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也需要大量的企业和企业家积累物质财富。企业家的能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是民族振兴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企业转型中女职工的责任与使命 篇4

笔者认为, 加强女职工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她们干事创业的才能, 是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需要, 是阳煤集团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 是阳煤集团“亿吨双千亿”宏伟目标早日实现的需要。

现代社会, 随着妇女的经济, 政治, 文化地位的不断提高, 女职工在企业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要, 全面提升女职工的素质, 充分调动她们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她们在社会中的作用, 成为当前女职工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如何加强女职工队伍建设

1. 加强女职工对当前形势的认知学习教育

首先, 要立足于阳煤集团转型升级的当下, 明确转型跨越发展的真蹄, 就是以科学转型为“跳板”, 探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不转型就没有发展、没有和谐, 也没有民生的发展。袁书记在讲话中对怎样转型有着精辟的论述:“转型发展不是推倒重来, 是对原有发展的扬弃, 是一个整合、提升、深化、创新的过程, 是发展的发展。”通过学习, 明确形势, 增强女职工发展意识, 效益意识, 安全意识, 实干意识。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

要做企业可持续发展、转型跨越发展的带头人, 必然要求我们女职工要冲破一切影响和制约我们发展的思想心结和体制障碍, 在转型和跨越的大道上劲跑, 越是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攻坚期, 越要解放思想, 特别是女工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解放思想, 就是要在同行业中, 敢为人先, 在工作中敢想敢干, 勇创夺先, 要加强女职工社会心理素质训练, 通过训练, 增强她们战胜多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 加强女职工职业培训

要提高女职工的素质, 使其将聪明才智充分贡献于企业, 必然要加强对女职工的培训, 在抓女职工培训方面要强化女职工的职业培训, 将培训内容与延长职工职业生涯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并以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 拓宽培训的渠道, 丰富培训内容, 多采取“走出去”的形式, 增加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鼓励她们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 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吸取新的知识和理念, 成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 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信息,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面, 扩大自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增强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适应当前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4. 培养女职工争优赶先的良好风气

积极开展“女职工素质达标成才”“女职工文明示范岗”“巾帼建功标兵”等项活动, 并以此为契机, 开展以“学技术、练内功”为主题的大练兵、大比武竞赛, 充分挖掘典型, 造就女工技术能手, 通过典型示范, 先进引路, 以点带面在女工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增强全体女工的战斗力, 同时要鼓励她们克服自身弱点, 克服固步自封的思想倾向, 树立干事创业的信念, 增强干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岗位比武、互教互学等活动, 在广大女工中形成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5. 最大限度地发掘并生成人力资本

女职工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热情耐心、遵纪守规等品质优势, 都从客观上为女职工建功立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例如, 35岁以下的女职工可以在检修和会计核算、业务岗位工作, 35-50岁就可以从事餐饮业、后勤服务及管理、机关工作。但是, 随着企业的战略转型的加快, 未来, 个人资质升级、有科技创新能力、有文化底蕴是衡量员工优劣的重要依据。所以, 企业要以科技创新为手段, 突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 以“文化-品牌”为驱动, 突出实力与魅力的建设。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 适当对职工进行调整, 用其所长, 既扩充了职工的工作内容, 也避免了一个岗位到退休, 工作激情和热情消退的现象。同时丰富了职工的工作经历, 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也盘活了企业的人力资源, 强化了职工的家园意识, 凝聚了人心, 实为一举多利之策。

三、在构建和谐煤炭行业中的优势和作用

多年来, 广大女职工勤奋工作, 努力进取, 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表现出了女性高度的智慧和才能, 充分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 展现了巾帼英雄的豪迈气魄, 为煤炭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煤炭行业中, 无论她们从事何职, 都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 积极投入到企业的稳定发展中, 为企业做贡献。她们娴熟的技术、认真的态度、敬业的精神, 充分体现出女职工勤劳、顽强的干劲。她们中的一部分为了给职工创造舒适、美丽的工作环境, 汗水浸透了她们的衣服, 她们却无怨无悔;她们中的一部分, 为了矿山的安全发展, 日复一日做着安全宣教工作, 承担着给井下员工送温暖的工作……

四、结束语

总之, 阳煤集团转型跨越发展任重道远, 我们女职工要抢抓机遇, 对标一流, 为阳煤的做大做强, 战胜危机, 勇敢地担负起重任, 在各个岗位上同男职工并驾齐驱, 携手并肩, 逆水行舟, 戮力同心, 众志成城, 用实际行动谱写一曲反危机、爱企业的和谐奋进之歌。

摘要:在阳煤集团身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际, 面临着前所未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如何直面考验, 开创转型跨越新局面?如何在企业转型升级和应对危机中, 更好的发挥阳煤集团20000多名女职工这个庞大的女性群体的作用, 强化女工责任, 履行职责, 担负使命, 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女工工作研究的紧迫现实课题和长期战略任务。

关键词:企业转型,责任,使命

参考文献

[1]谭翔允.以人为本是促进安全生产的关键[A].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安全生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2]徐国平.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A].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

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专题 篇5

“责任与使命”这个话题份量很重,我看着这个沉甸甸的题目不知如何下笔。思考良久,只能说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首先我想到的是什么是责任与使命。我想弄清楚“责任”与“使命”的定义。对“责任”我用望文生义的方法理解就是“职责和任务”。网上一查,知道它有其丰富的含义:“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有社会就有责任,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带有强制性。”由此可知,责任就是一种规定、一种义务。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肩负着责任,或对工作、或对家庭、或对自己、或对朋友等等。

“使命”的意思,词典上解释是“派人做事的命令或决定;或指重大的任务或责任”,可见,“使命”的内涵比责任更丰富、层次更高。一说到“使命” 我便马上会联想到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社会责任等等。

再是我想到的是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有工作就会有责任,每一个职位的工作内容就是一份责任。教师这一职业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呢?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古人的观念中,“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现如今,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我认为就是教师要在教育工作中做到三件事,一是做好德育工作,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讲文明,懂礼貌;二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增长见识;三是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我觉得教师这份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尽到责任,很容易从这三点中比较出来。

最后我想到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来对待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教师肩负着如此重大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份光荣的使命呢?人们把许多美丽的光环加在教师的头上,称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教师这份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把老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喻作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等等很多很多这样的赞誉。由此可见教师身上承载着太多的期待,我们唯有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师这份职业当作事业来做,才对得起这些赞誉。

我们教师队伍里有很多人或许并不是因为理想才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只是做教师可以直接跳出农门,吃上国家饭,有一个安定的工作,一份安稳的工资。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得对得起这个职业,说大了,是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说小了,是为了对得住自己的良心,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成才愿望,为了每一位家长的期待目光。

荣誉、责任与使命 篇6

目前世界各地博物馆中国书画收藏方面的镇馆之宝,大多是经过乾隆收藏的。徽宗与乾隆两位皇帝对书画的垂青超越其他任何一位帝王,他们将书画家揽至宫中画院,并将书画收藏编制著作文献,都是中国书画史上贡献很大的人物。也许他们并非基于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但即使是为了粉饰太平,抑或炫耀虚誉,客观上均起到发展文艺、保存文化的作用,既是他们自己的荣耀,也是国家的荣誉。故宫博物院近期即举办了与乾隆皇帝密切相关的“《石渠宝笈》特展”,显然是肩负了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祖国文艺的使命,而广而大之又是我们媒体人的责任,因此本期特推出该展特辑,图文并茂,期冀能够带来别样的艺术享受。

乾隆皇帝还是有名的“崇玉皇帝”,不但爱玉,而且懂玉识玉,亲自收集各地的古玉,并且非常喜欢在古玉上题诗,据说有近千首之多。由于玉的品质犹君子之德,普通老百姓亦极喜爱。然而玉器以及金银珠宝的收藏领域的确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本期的相关文章会让你了解一些有关知识。去伪存真,摧邪辅正,使广大藏家乃至整个社会翕然崇尚风雅之气,亦为有识者的责任。

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现实使命 篇7

一、牢固确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

乐山电业局是国家电网公司四川省电力公司直属企业。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肩负着重要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长期以来, 乐山电业局不仅关注企业价值, 而且十分关注社会价值;不仅努力创造物质财富, 而且更加努力创造精神财富和知识财富, 实践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倡议和社会行动。该局将社会责任观定位为“发展企业、服务社会、以人为本、共同成长”。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 大力推进农村“户户通电”工程, 累计解决了836户4 000多人的通电问题;深入开展“优质服务进万家”、“金牌服务迎奥运”等重大活动, 认真落实供电服务“十项承诺”、“三公调度”、“十项措施”、员工服务“十个不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积极开展“爱心活动”、缴“特殊党费”等, 积极支持员工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积极建设和谐社区;面对几十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和特大地震灾害, 电力职工挺身而出,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责任的内涵。

二、实施全面社会责任管理

一是坚持发展企业、服务社会的责任目标。电业局的核心功能是为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责无旁贷承担起电网的科学发展责任, 积极做好电网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功能, 切实履行了安全供电责任, 始终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为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坚持对客户、对员工、对合作伙伴、对环保承担应有责任。乐山电业局坚持对客户承担优质服务责任, 优质服务理念进一步提升, 优质服务常态机制进一步完善, 保障放心用电, 保障满意用电;坚持承担对员工发展责任, 坚持人才是企业第一资源, 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观, 关心员工成长, 为每一个员工发展提供条件, 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保障员工安全健康。大力实施全员培训, 加强员工参与民主管理, 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对伙伴承担合作共赢责任, 针对不同利益相关方, 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制度, 保障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益相关方合作机制, 发挥其价值潜能, 做到双赢;坚持对环保承担责任, 依法合规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和环保政策法规。

三是坚持承担企业公民责任。坚持依法诚信经营, 强化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 保障企业合规经营和持续健康发展;大力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开展爱心助学、助残、助老工作;开展员工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服务社区建设。

四是承担服务三农责任。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 认真履行服务三农责任, 供区内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圆满完成;积极实施农网改造, 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工程;深入推进城乡同网同价,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加强农电管理, 努力提高农电队伍素质, 开展推进农电同业对标创一流。

三、在重大灾害面前挺身而出

2008年1月中下旬, 中国南方遭受一场罕见的特大冰雪灾害。乐山电业局负责着5条共计530千米500千伏输电线路的维护任务, 4条二滩电力输出线路中途经乐山境内就有3条, 对确保川渝电力供应责任重大。在罕见的冰雪灾害面前, 全体员工众志成城, 团结协作, 连续奋战40多天, 相继完成了500千伏石雅 (石棉至雅安) 一线、二线、普洪 (普堤至洪沟) 一线、二线的抢修投运和配网、农网的抢修工作, 为保证二滩、石棉电力送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和成昆电铁畅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乐山电视台、四川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对乐山电力职工抗冰保电报道330条 (篇) 。

面对冰雪灾害强度大, 持续时间长的艰苦环境, 乐山电业局员工形成“五种精神”, 即舍生忘死、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无怨无悔、夜以继日的奉献精神;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科学调度、精心施工的敬业精神;英勇顽强、攻坚克难的铁军精神。在气候恶劣的高山峻岭、深壑大谷踏冰雪、穿荆棘, 巡查、消除缺陷, 往返巡线5万多公里, 查清各类缺陷430项, 运送抢修材料、物资210吨, 恢复铁塔两基, 消除缺陷420项, 出色完成抗冰救灾恢复重建任务。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抗冰雪、保供电”先进集体。

“5·12”汶川特大地震, 乐山市处于地震波及区。受地震影响, 乐山电业局部分变电站和线路受损停电,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 000万元。

地震发生后, 电业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在快速查明自身电网受灾情况并了解地震灾害初步情况后, 明确了生产自救、电力保障、对外支援三大任务, 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这场特殊战斗。

5月12日, 全局紧急出动各类抢修人员300余人次, 当晚24∶00前就基本恢复了供区内城市配网受损设备和农村部分受损线路, 确保了重要场所和居民生活用电, 同时组织了大量的发电机和可移动照明设备, 为避震群众临时聚集场所提供照明, 有效避免了因地震后停电造成的群众恐慌情绪, 确保了乐山市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的电力供应。

全力支持灾区抗震救灾。先后派遣了约6 200人次、车辆200多台次前往广元、汶川等地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和电网恢复重建, 并送去大量的物资、器材、机械、设备等。5月13日, 第一支抗震救灾支援队伍126人赶赴广元, 经过8天的连续作战, 先后完成了220千伏袁家坝变电站抢修任务, 使该站成为第一个震后恢复运行的重灾区220千伏变电站;恢复宝成铁路10千伏信号自备电源线路, 保证了宝成铁路的正常通行;抢修10千伏下竹线, 打通了广元电网向重灾区青川县送电的唯一通道。对口支援汶川、映秀、水磨等地电网恢复重建和供电恢复工作。地震后第9天, 映秀镇的夜晚重现光明。

与此同时, 全局广泛开展各类爱心捐助活动和义务献血、争当志愿者活动。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 乐山电业局作为中央企业, 始终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义无反顾, 不惜代价, 不讲条件, 动员一切力量全力投入抗震救灾, 承担了应尽的社会责任。乐山电业局荣获了中央国资委“中央企业2008年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在省公司系统内, 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非重灾区基层单位。

四、自觉发挥中央企业履责的表率作用

一是遵纪守法, 依法治企。做到了“人际关系简单, 经济关系清白”。企业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提高全局职工法律素质, 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转变, 全面提高企业法治化管理水平。普法工作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和四川省普法工作先进单位。

二是牢记“两个务必”, 实践“四个服务”宗旨, 积极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培养责任为本、奋发有为的企业文化, 发挥中央企业履责表率作用。乐山电业局是多年的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国家电网公司文明单位, 乐山市首家文明行业。

三是强化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 保障企业合规经营和持续健康发展。乐山电业局长期以来, 坚持利用审计成果剖析、查找、整改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推进全面风险管理, 健全完善覆盖规划、建设、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 严格执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七项要求。

五、大力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长期以来, 乐山电业局坚持对口“电力扶贫”, 对马边、沐川等地的中小学对口支援, 对口支援资金、物资达数十万元。

倡议“人人享受电力文明”, 深入实施农村“户户通电”工程, 帮助城市贫困家庭解决基本电费负担。开展“和谐电力进万家”、“青春光明行”等主题实践活动, 电力员工走进社区、学校、乡村, 访贫问苦, 爱心募捐, 救灾济困。积极参加四川省电力公司开展的“川电留守学生之家”建设工程, 对口资助的农村留守学生, 共产党员服务队开展助残、帮助孤寡老人。

与此同时, 还积极服务社区建设。电业局大力推进“电力服务进社区”, 深入开展“社区建设促和谐”活动, 切实服务社区建设。在乐山市中区及峨眉、五通桥、沙湾、夹江、沐川、马边、井研等地均建立了“电力社区”。通过设置社区主任、党组织, 建立联系制度等多种方式, 为社区居民提供用电业务指导, 方便社区居民办理业务, 及时了解计划停电、临时停电等信息, 掌握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科学用电常识。

六、全方位落实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

认真履行环保节约责任, 全方位落实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要求, 服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全员落实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理念, 全员参与环境管理。在发展战略、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生产运行、客户服务等业务运营全过程中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大力实施标准化建设, 推广输电线路和变电站通用设计,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变电站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输电线路。坚持节能优先的原则, 推广新设备、新技术, 提高现有电网输送能力, 降低输电线路损耗, 推进节能减排。展环保型、节约型、高能效技术。一拉得公司生产的电气产品始终坚持这一原则, 效果显著, 客户称道。全面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努力推动客户科学、节约、高效用电, 提高电力在能源终端消费中的比重, 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

七、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实现员工的合法权益

乐山电业局履行社会责任, 激发了员工创造力, 实现和维护其合法权益。乐山电业局全面贯彻《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 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规范劳动合同管理, 实行员工带薪休假。尊重每个员工的个人尊严和自由;尊重每个员工的私人生活和家庭生活。

乐山电业局为员工提供符合国情与企业实际的福利与待遇, 以岗定薪, 按劳分配, 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依法为员工建立各项社会保险;在企业效益增加的情况下, 保证员工的工资待遇、实际收入有所增长;员工生病住院, 企业有关部门到医院看望;通过设立员工互助基金和定期开展“送温暖”活动等方式, 帮助生活困难的员工和家属解决实际问题。

企业家的使命与责任 篇8

在企业所有的组成因素中人是最具有活力、最可变化、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正如被企业界和公众共同认知的那样,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速度, 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度, 决定了企业的成败。有了优秀的人才真正努力地为企业服务, 企业就会有好的前途。中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一个人才救活一个企业或者带动一个产业的例子。这样的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企业的前途着想, 把企业的命运和自己的荣辱紧密相联。他们具有自己是企业主人的心态, 具有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事例和经验告诉我们, 一个人只有在以主人的身份或者心态工作的时候, 才会更有责任感使命感, 才会全心全意投入, 才会有更高的产出, 才会有最好的结果。因此企业要有最好的经营业绩, 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前途, 就要让包括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在内的所有员工都成为企业的主人或者都具有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都以主人的心态工作。

如何让员工具有企业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呢?以下介绍两种方法, 供参考。

第一种方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员工持有企业的股份, 使员工真正具有企业主人的身份。那么员工实实在在就是企业的主人, 他的责任感使命感就会油然而生, 就会自然有了企业主人的心态。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好多企业并不适用, 尤其是小型企业和初创企业不适合使用。

第二种方法也是所有企业都适用的方法, 就是在员工不具有企业主人身份时让他具有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主人的工作心态。这虽然不容易做到, 但是一旦做到了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企业的经营者要通过多种办法让员工与企业的利益保持一致, 真正做到休戚相关, 荣辱与共,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具体的方法就是企业要给员工提供安全感、归属感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1 企业如何给予员工安全感

安全感是每个人生存生活的最基本需求, 它包括一份经济收入的安全感和集体安全感。

经济收入的安全感:员工进入企业工作最基本的目的就是通过付出劳动取得一份报酬用以维持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 同等时间内取得的报酬越多它的收入安全感就越高, 他能预期到的取得报酬的时间越长安全感就越高。因此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要想让员工取得安全感就一定不要与员工争利, 要给员工更高的工资报酬和福利, 要让员工看到在这个企业里能长久稳定地取得一份满意的收入。个别企业因为资金紧张有时会拖欠员工的工资, 有时尽可能地给员工较低的工资报酬, 这都会让员工觉得在你的企业里经济收入没有安全感。

集体安全感:员工进入企业就是加入企业团队, 就会和团队的成员形成集体的力量, 集体的力量相比于个人的力量来说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要大很多, 这种力量和抗风险能力无形中给予员工一种安全感。企业给予员工的集体安全感越强员工对企业就越依赖, 他就越珍惜和维护企业的利益, 越视企业为自己的家, 因此他的企业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越强。企业运行过程中经营者应该关心每一个员工, 在员工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风险和困难的时侯企业经营者和同事要伸出援手, 用集体的力量帮助他抵御风险渡过难关, 从而让他直接感受到来自企业的集体安全感, 通过这样的帮助也让其他员工感觉到企业具有的集体安全感。有的企业对于员工漠不关心, 甚至员工有困难请求帮助时也无动于衷, 慢慢的员工的心就会冷就会散, 就更不用说有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了, 事实也证明这样的企业都走不远。

2 企业如何给予员工归属感

相对于安全感, 归属感更多是属于精神层面的, 是员工对于企业强烈的心理认同, 并且以自己是企业的一分子感到骄傲和自豪。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首先来源于企业给予的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就不会有归属感。但是仅仅有安全感也不足以让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 员工有了较高的安全感以后企业就要进一步给与员工归属感。

首先企业要有好的文化, 比如普惠公司的宗旨、远大的目标、先进的理念、崇高的使命、向上的精神。员工都清楚一个道理, 企业有了好的文化才会有好的行动, 有了好的行动才会产生好的结果。员工认同了企业的文化就有了被认同的感觉, 就有了找到家的感觉, 自然的就有了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企业要把文化的内容用一定的形式贯彻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让员工感觉到企业文化不是空洞的形式, 而是实实在在的内容。比如用高工资高福利体现企业“让员工致富”的宗旨, 以先进的技术体现“用科技创造精品”的理念, 用团队竞争的活动激发员工“团结拼搏, 积极向上”的精神。再用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文化活动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 用各种方式的学习培训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工作生活技能等等。从而满足每一个员工集体和个人的精神需求, 使之从心底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家的感觉, 企业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越来越强烈。

3 企业如何帮助员工实现自身的价值

每一个企业都会为员工提供不同的工作岗位, 比如普通岗位、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基层岗位、中层岗位、高级岗位等等。员工进入企业后, 企业会根据其文化水平、工作经历、工作能力以及企业的需要安排其到具体的合适的工作岗位。也就是给员工提供一个施展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但是由于很多员工刚刚进入企业时得到的岗位都是普通的基层岗位, 都想通过努力获得更好的岗位, 因此企业就有责任告诉他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岗位, 有责任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学习和培训以使他们获得相应的能力, 提供相应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岗位。比如一个基层业务员通过努力具备了领导一个销售团队的能力, 企业就要给他提供做销售部门经理的机会。一方面发挥他的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企业发展, 更重要的是给他提供一个发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和获得更多回报的机会。如果企业不能给他提供这样的机会, 他就不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 长此以往就会有被埋没和壮志难酬的感觉, 迟早会离开。

除了给予员工升职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以外, 还要在企业里和社会上给予他相应的地位。比如在企业的工作中给他发挥作用的机会, 彰显他在团队的地位。在行业和社会活动中让他多参与显示他的能力和地位, 并逐步提高他参加各种活动的层次。还可以通过表彰奖励、派出培训等办法显示他的业绩和地位, 让他有足够的成就感和被重视感。同时他的企业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会增强。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以外, 企业的经营者要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向员工传达积极的信息, 让员工时刻感到企业的远大前途和美好前景, 从而让员工对企业和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强化企业管理, 让员工确实看到一个高效规范运行的企业, 看到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企业。

大学的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 篇9

一流大学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它的内部

种种丑事的出现虽然与社会大环境有关, 但是主要源于学术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内部学术精神的消解。

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过, 自从古老的欧洲大学建立以来, 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就逐步从贵族们的门客这样的身份中解放出来, 学术研究也逐步职业化。然而, 这个职业化是有问题的, 尽管表面上提高了整个学术研究的生产力, 但作为个人来说, 它会扭曲从事学术研究的目的性。

从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可以看出, 大学的建立与发展就是一个科学和学术逐渐制度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大学确立了一种独立、超脱、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品质, 并逐渐成为高级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中心和基地, 这就是我们大学所扮演的角色。

美国学者西尔斯 (Edward Shils) 认为, 研究型大学在21世纪面临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外部, “一流的大学在21世纪的生存将取决于大学的内部条件, 以及科学精神与学术精神的状况”。在他看来, 实际上大学的学术精神并不是那么牢固, 并且有被逐步消解的危险。

从国内目前学术界的状况来看, 与二三十年前相比, 我们的学术精神也有所消解。李醒民先生在讨论科学和科学家被异化时警示说:“在不良的社会大环境和失范的学术共同体的小环境的熏染下, 学者们也会被世风流俗所裹挟, 被污泥浊浪所席卷;学者们也会被极权政治异化为学术官僚和政治痞子;也会被市场经济异化为经济的机器, 甚至堕落为经济动物;也会被泡沫的学术异化为学术掮客或科学骗子;或被时尚文化异化为学术的玩偶或文化小丑。”我曾经提到过两种人, 一种是鲁迅批判的才子加流氓, 另一种就是才子加上帝王气, 当了一点官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例如, 曾经有个别院士为一种根本没有任何科学性的所谓的药物作广告。因此, 我相信学术精神确实是很容易被消解的。

这样的例子其实比比皆是。例如, 国家曾经逮捕过一个业务上相当不错的化学家, 他的有机合成水平很高, 合成的成本也很低, 但是他合成的是毒品, 严重危害社会。再如, 我们大家都熟知的毒奶粉事件, 往奶粉里面加三聚氰胺;让黄鳝吃避孕药;往养活鱼的水箱里加孔雀绿;将苏丹红加到辣椒酱里;用硫磺熏白木耳……这些丑事显然都是懂科技的人所为。这些行为不仅仅危害的是学术和学术共同体的内部, 而且会毒害整个社会。种种丑事的出现虽然与社会大环境有关, 但是主要源于学术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内部学术精神的消解。

学术精神是诚笃、独立和超越的精神

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一种自由探索的氛围, 不允许任何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存在。

只有坚守学术精神, 才能实现大学的学术使命。

所谓学术精神首先是一种诚笃的精神。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Karl Jaspers) 说过:“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追求真理当作一种内在的需要时, 才算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因此我们每一位学者包括我自己在内, 都要拷问一下自己在做学术研究的时候, 是否真的是出于探求真理的内在需求。人本主义哲学家马斯洛 (Abraham Maslow) 说:“我们探索人究竟想从生活中获得什么时, 我们就接触到了人的本质。”因此, 我们也要问一下自己, 我们做学术研究时究竟想获得什么?因为这个涉及人的本质问题。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教授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提到:“在学术的探索中, ‘知识的诚笃’ (Intellectual Integrity) 是特别重要的德性……只有当这种德性充分发挥时, 知识的尊严与学术的纯净性才能有效地建立起来, 而且从长远的意义上说, 发扬光大这种德性也是大学以及她所培养的学子能够对社会文化所作出的最大贡献。”

学术精神也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我们复旦大学的校歌唱得很好:“学术自由, 思想独立, 政罗教网无羁绊, 无羁绊, 前程远。”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做到了?我们的学者在研究当中有没有羁绊?我相信大家都会感觉到各种各样的羁绊。我希望复旦的教师, 当你感到思想不自由的时候, 当你感到你的学术研究不独立的时候, 应该向校领导提出来。这样才能促使我们校领导为复旦大学建立一个真正的思想自由、独立的学术研究环境。

复旦的毕业生, 非常有名的陈寅恪先生, 大家都称他是“学术大师”。他说:“我以为研究学术, 最主要的是要有自主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国内大学的某位老校长曾经说过, 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我个人认为, 这种氛围就是一种自由探索的氛围, 不允许任何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存在。这是大学的特质, 也是大学要坚守的学术使命。所以, 我们的校歌中才会唱响“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无论如何, 复旦大学学术独立的精神传统不应该被消解。坚持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精神气质不仅有利于对真理的探求, 而且也有利于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对纷繁躁动的干扰与羁绊, 保持一种必要的平静。

学术精神还是一种超越的精神。温总理勉励大学和大学生要“仰望星空”。我认为温总理说的就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北京大学的张维迎教授在《大学的逻辑》一书中指出:“大学应该考虑十到二十年后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十到二十年后的一流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 在这个坐标下来看现在我们应该怎么来做事情。做这样的思考, 我们必须坚持理想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完美结合。我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谈过理想主义, 她在哲学上是具有彼岸性质的东西, 虽不能至, 但心可向往之。但是, 难道因为她永远不可能达到而我们就不向往吗?不行。因为理想主义是彼岸的一座灯塔, 她照亮你此岸脚下的路。大学是孕育理想主义的精神家园, 复旦大学是具有理想主义传统的学校。我们的校友说:“复旦大学的氛围让我立即感受到了理想主义的魅力, 这是复旦给我最为宝贵的东西。”

道德、精神和知识运用体现大学的社会责任

大学的社会责任体现为大学是民族精神的脊梁骨。因此, 大学必须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当社会出现任何失范的行为时, 大学应该发出警世之言。我们很多的教授就在做这些事情。我认为, 作为社会责任的体现, 大学及其教师们的“警世之言”必须是建设性的, 而不是破坏性的。

大学的社会责任体现为大学是道德的楷模。人们对一所大学的要求, 希望它是崇高的、纯洁的, 认为在里面从事的学术活动都应是高尚的, 而不是危害老百姓的事情。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对大学的崇尚。尽管对每一位学者个人来说, 学者的秉性可谓五花八门、形形色色, 但作为学者的整个群体而言, 由于他们的职业是探索真理, 他们应当具有许多优良的品行:一是他们对真理有敬畏感, 如果对真理没有敬畏, 这不是学者的态度;二是对不良的行为有羞耻感, 对学者来说, 这个羞耻感的要求比一般人更高;三是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有历史感, 因为如果你有历史感, 你就不会狂妄, 不会随心所欲, 你就会抱着对大家负责, 更重要的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工作。

大学的社会责任还体现为在扎实的学理研究的基础上, 大学要为社会、为国家, 乃至为整个人类解决技术和社会问题。我这里要强调的是, 服务社会不是泛泛的空谈, 也不是成为一般的服务站, 而是应该深入问题的本质, 提供分析和理论思考, 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理论方法。一言以蔽之, 我们应该在高深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 给国家和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在一些不伦不类的班上, 随意讲一些不三不四的内容, 一小时拿几千块钱, 但说的东西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这与大学的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是不相协调的, 对社会也常常是有害的。

大学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服务站。所谓服务站, 就是社会需要什么, 尤其是市场需要什么, 你就在低水平上提供什么。大学应该是在坚守学术研究的基础上, 为社会提供高水平服务。美国密歇根大学前校长杜德斯达 (J.J.Duderstadt) 在《21世纪的大学》一书中特别强调说:“大学最基本的功能仍然是学术活动, 大学的其他主要活动只有与教学和学术研究相关联才具有合法性。”这个合法性, 是针对一所大学本身应该承担的责任来说的。

我们复旦大学不乏为了学术、为了社会责任进行奋斗的楷模。数学学院的谷超豪教授现在已经90岁了, 去年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但是他仍然关心、支持学术以及本学科的发展战略。数学学科究竟该怎么发展, 他一碰到我就讲这个事情。外文学院的陆谷孙先生已经76岁了, 他是享誉世界的《英汉大辞典》的主编, 现在还会通宵达旦地工作, 天亮后就在学校附近服务区里喝杯咖啡继续工作。经济学院的张军教授, 他1968年出生, 年龄不太大, 但是得了白血病。他在治疗期间, 仍在报纸上与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进行学术切磋。张五常说, 张军给他上了一课, 甚至用了“得到张军的提点”这样的说法。还有更年轻的, 如计算机学院的孙贺博士, 1984年出生, 他和1988年出生的本科生郭泽宇, 这样一对复旦校园里最年轻的师徒, 在各方面条件不佳的情况下, 推动了“曼哈顿最小网络问题”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实质性解决。曾经通过复旦“莙政学者”计划资助他们的李政道先生, 立刻给他们发来了贺信。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复旦文、理、医等各个学科还有很多。作为复旦校长, 每次听到这些动人的故事, 我的心里都十分感动。我希望这些学者的故事, 能够让我们思考和明白, 什么样的人在大学的神圣殿堂里才能得到崇敬。答案是非常清楚的。

有人说, 30年以后中国将和美国、欧洲成为世界上的三强, 前景十分诱人。但是, 前提是经济的持续增长、政治的稳定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而前提的前提则是人。我们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 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也会影响到世界和人类的未来。

我想强调, 一个没有思想家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 一所没有一流学者的大学也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就是真正的软实力。我们要在各行各业、各个学科里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的思想家、学术家, 他们坚守学术使命。这样, 我们的大学才能成为国家的神圣殿堂, 成为在无数人心目当中能够唤起崇敬之心的神圣殿堂。我们只要坚持这点, 就不会辱没大学的学术使命, 就不会辜负大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校车安全:教育的使命与政府的责任 篇10

一、校车不是公共物品, 却是政府的责任

公共管理理论把社会产品划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萨缪尔森这样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物品, 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 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相比之下, 私人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 它们能分割开来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 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 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地加以分配。”[1]也就是说, “公共物品”由政府和非营利性社会机构等公共部门来向社会提供, 而“私人物品”由市场向社会提供。所以说, 政府埋单的一个逻辑前提是, 这个“单”上列出的物品应当是公共物品。换言之, 如果是私人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 政府就不应该埋单或者只应该部分埋单。

1. 从自然属性看, 校车不是公共物品

从“物品效用的可分性”这一自然属性的角度看, 不同于政府、国防、立法、司法等“纯公共物品”, 公路、公共交通 (包括校车) 、公园、图书馆、学校, 只能被看作是“准公共物品”。校车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 在消费方面具有争夺性和排斥性。

第一, 消费中的争夺性, 即你坐校车可能会导致其他想坐校车的人坐不了校车。这一现象在世界上很多国家 (包括发达国家) 都比较普遍, 在目前我国校车总体上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消费中的争夺性就更加明显了。甘肃正宁县榆林子镇“11·16”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 面对记者, 村民道出了自己的无奈:“幼儿园校车超载的事早就有了, 反映了, 没用, 镇子上只有一个幼儿园, 我们也没办法, 不然孩子就上不了幼儿园了。”频频出事故的校车, 基本上都是一般巴士客车, 不规范, 有重大安全隐患。这和正式的校车有很大的区别。目前, 我国使用真正的专用校车的地区还是少数, 大部分地区还是“山寨校车”和标准校车混杂运营, 包括微客、普通公路客车、公交车等。统计数据显示, 每年我国有超过1.85万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安全事故, 约有9000万学生需要乘坐安全规范的校车, 专业校车的市场容量将超过100万辆。然而截至2009年底, 我国专业校车实际销售量仅为900辆。偌大的中国, 校车却如此稀缺。[2]

第二, 消费中具有排斥性, 这意味着不是每个人都能无偿地坐校车, 而只有先按价付款 (或者用其他方式支付一定成本) , 才能有资格坐校车。例如英国在校车费用方面, 私立学校由家长承担, 公立学校的租车费用由各地方政府承担, 学生乘车费用由家长支付, 通常使用较优惠的学期卡。此外, 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儿童可免费乘坐校车。日本很多地方的学生可以免费搭乘校车, 但也有部分地区出于成本以及财政压力等考虑, 规定乘坐校车要付费。[3]

2. 从社会属性看, 校车是政府的责任

但是, 也有全部由政府“包下来”的。例如在美国, 校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的运输费用被列入教育预算, 由各州下拨到市 (县) , 再由市 (县) 下拨到学校, 由学校集中统一购买校车, 并管理和聘用司机, 学生免费乘坐校车。当然, 这种政府包下来的做法, 并不是就意味着校车已经成为公共物品。实际上, 别说校车, 就算是义务教育, 是属于公共物品还是属于私人物品, 这都是经济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 到目前还没有定论。简言之, 政府等公共部门提供教育与其说是出于“教育是一种公共物品”的考虑, 不如说是出于“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的考虑;与其说依据的是教育的“自然属性”, 不如说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属性”。

同时, 教育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的敏感领域, 是关涉社会公平的底线。因此, 教育的社会地位的界定, 就不仅仅是由这个物品的固有属性和市场所能决定的, 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协调、协商和博弈就成为举足轻重的因素。而这种博弈的结果也就决定了教育是何种程度的“公共物品”或“私人物品”。在此基础上, 公共部门的介入也就顺理成章。这里面有经济利益的考虑, 但更多的却是遵循人道主义原则, 从个人基本权利、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进行的权衡, 公共部门对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贫困者等弱势群体的责任, 也主要是出于这个原因。

具体到教育投入方面, 之所以要让政府为教育埋单, 是因为任何社会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贫富差距, 如果政府不管教育费用, 谁有钱谁上学, 那么未来的国家栋梁、社会精英就只能从富裕家庭子女中挑选, 大批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儿童就会失去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 这不仅对一个国家而言是重大损失, 而且从根本上违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面对这种情况, 只能由政府出面, 通过国家财政解决寒门子弟受教育的问题。

就校车而言, 作为特种运输工具, 如同消防车等公益特种车辆, 校车的社会属性使其不能完全市场化, 国家财政应该对此有公益投入。受服务群体学生的特殊地位决定, 校车运营的安全度, 应该高于市场运输业。要做到这点, 就需要政府强制干预, 将校车并入特种公交体系。校车司机纳入政府事业编制, 但可进行企业管理, 并要依法制定严格的运营制度与责任追究机制。校车应该由中央政府委托具有生产资质的大型国有汽车企业, 在严格的监督下进行生产, 并且由民营检测机构复检。

二、校车有问题, 是教育的问题

很多人分析解决校车问题存在的原因, 看到了交通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路面行驶隐患大;某些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对校车安全思想认识严重匮乏;校车司机交通安全法规意识淡薄;大雾天气、道路不平, 导致司机遇到紧急情况处置不力等。这些都是导致校车事件的原因, 但是, 在这些原因背后, 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1. 财政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校车事件的产生

从“有益物品”的角度看, 政府应当为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平等地受教育权利提供服务, 这包括了为儿童提供安全的交通运输保障。不过, “安全的交通运输保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例如英国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方式较为多样化, 主要包括走路、骑车、公共交通、校车和私家车, 其中使用校车的中小学生不到10%。英国政府鼓励家长让孩子使用前4种方式上下学, 而尽量少用私家车接送孩子, 以减少马路拥堵,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从而保护环境。[4]

与英国服务型政府的举措相比, 中国政府之前处理这类问题的举措通常是“两手抓”:一手抓紧铁棍子, 严厉打击、“依法取缔”一切“黑校车”;一手抓紧钱袋子, 四处叫穷, 坚决不出钱。在校车事件未引起全国关注时, 曾有人大代表提交校车安全议案, 但被教育部以“费用太大”挡了回去。[5]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一些地方推行安全校车的瓶颈。

就校车事件本身而言, 解决之道在于依照政府主导的原则, 政府切实保障对校车的投入, 为急需校车的中小学、幼儿园提供安全牢固的校车;同时, 建立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监管体系, 这是理顺权责关系之后的新的“两手抓”:一手抓校车投入, 一手抓安全监管。最近的校车事件发生后, 温家宝总理表态:一个月拿出条例, 校车资金财政出。可以说与之前的做法比较, 这是一个进步。

实际上, 发生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校车安全问题, 直接原因在于财政投入不足, 最后导致不合格校车、黑校车泛滥。如果政府部门不加大投入, 仅仅在安全监管上做文章, 其结果只有两个, 一是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大家“遵章守纪”, 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 学生徒步上学, 在城市还可以挤公交车, 而在一些山区, 则只能每天来回跋涉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二是“严打”、监管风头过后, 私车黑车死灰复燃, 家长无法忍受孩子长途跋涉之苦, 出钱找私车接送孩子, 一切又恢复到原点。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 符合我国现实的选择是, 对于中西部农村地区学校的校车, 由中央财政统一出资购买校车, 当地财政 (省、市政府) 负责校车日常运行经费;对于大中城市郊区学校的校车, 由省财政负责出资购买校车, 学校和家长分摊运行费用。在解决上述地区的校车问题之后, 进一步从城市公共交通保障出发, 将中小学校车纳入考虑。[6]

2.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是解决校车问题的必要前提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提出“系统边界原理”:“我们应该研究的互动因素, 应该是那些跟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因素, 而不是以我们的组织或系统中, 因功能而划分的人为界限为出发点。”[7]通过这种系统思考, 我们可以“看见整体”。要解决校车问题, 必须加大财政投入。但是, 如果仅仅停留于此, 忽视校车事件背后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那就是对“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因素”的忽视, 最终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 学生就近入学似乎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既方便学生上学和家长接送, 又不需要大规模配备校车, 还减轻了学校的负担和社会的压力。[8]但是, 就近入学是要有前提的。在许多国家, 公办义务教育也有社区内入学的规定, 但同时也立法保证各社区教育资源的平等。如印度就规定公办小学教师与管理人员都实行轮换制, 以消除教育资源集中于某些“特殊学校”的现象。没有这些前提, 是谈不上“就近入学”的。众所周知, 如今的“重点学校”将其控制的优质教育资源转化成为“创收”的手段乃至变相贿赂官员的手段, 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所以说, 解决校车问题时当然要关注校车, 但又不能仅仅盯住校车。因为校车问题本身只是教育问题的一个部分, 而且进一步说, 校车上的问题, 根子在于教育问题。中国缺乏校车制度, 没有规定也没有立法, 中国的校车还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原来农村上小学和幼儿园是就近入学, 不需要校车, 这些年由于实行撤点并校和集中举办乡镇幼儿园使得上学远了, 开始需要校车。城市间校车需求主要是由于择校造成的居住地点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增大。可以说, 导致校车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均衡教育资源才是解决校车问题的治本之道。

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 前提是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 关键在于取消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但我们国家在这两个重要问题上均止步不前, 从而导致了校车问题的一再产生。这迫使我们意识到, 教育有问题, 但不是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的根源在教育之外。

三、教育有问题, 但不是教育问题

1. 校车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

我们知道, 日本校车制度在经营上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由地方政府购买车辆作为专门的校车使用, 并招聘校车司机;二是地方政府或学校与交通公司签订合同, 将接送学生上下学的任务委托给对方。[9]但不管哪一种经营模式, 都是经过议会审核并通过, 从而获得合法性, 校车司机和受委托的交通公司都要接受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管理和监督。不仅在校车问题上, 而是在所有问题上, 政府的每一笔钱, 收多少, 怎么收, 用多少, 怎么用, 都要一清二楚, 明明白白。很多发达国家在法律中明确地规定了纳税人有权知道税收是如何开支的, 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了或者以判例形式确定了纳税人对税款支出及用途的监督管理权。

不管是加大校车经费投入, 还是均衡教育资源, 都是“干大事”, 干大事就得“花钱”, 政府要花钱, 就得先征税。众所周知, 税收具有强迫性。征税意味着纳税人部分财产权被政治权力所剥夺, 但这种“剥夺”的权力, 并不是国家或政府“天然”就拥有的。在民主法治的社会里, 政府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民向政府缴纳税收。于是, 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 就很像是市场上的交易者, 体现的是一种利益交换、平等互惠的关系。既然双方是一种平等的法律关系, 对税收的征用和使用也就不能只由政府自家说了算, 而是必须事先取得另一方——纳税人的同意、许可, 并接受其监督。

在建立了宪政秩序的国家, 这些问题是政府财政行为的一个自明的前提, 所以不需要讨论。但是在今天的中国, 正是因为缺少这样的理念机制, 在绝对权力之下, 没有权力之间的分立与制衡, 没有权责对应的现代政府和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宪法规定的公民的知情、参与、决策与监督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我们看到今天中国的诸多乱象:一方面, 政府缺钱, “到20世纪末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4%”这个目标自1993年提出, 至今都没有实现;另一方面, 政府的钱多得花不完, 尤其是政府部门的“年终突击花钱”, 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如果纳税人在税收课征中民主参与、管理权利以及在税收支出中享有支出和用途的民主监督管理权得不到保证, 政府“好心办坏事”“拆了东墙补西墙”“按下葫芦起了瓢”这样的事情就不会消失, 人民的权益也最终得不到保障, 发生校车事件也就是必然的了。

2. 解决校车问题的根本在于宪政秩序的建立

对于当代政府治理而言, 良好的宪政秩序是基本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宪政秩序意味着法治权威的确立、政府合法性的建立、政府治理体系的稳定、政府过程的有序等。[10]要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必须建立宪政秩序, 理清政府、学校的关系, 清晰界定政府举办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以及学校办学者的权利和义务, 打破教育资源的垄断, 建立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 推进教育的科学民主决策, 真正全面落实基础教育校本管理、高等教育自主办学, 完善受教育者和公众参与管理、决策、监督的体系。就校车事件折射出的宪政秩序建设而言, 我们可以朝“权”“责”两个基本方面努力。

第一, 在公共问题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保证公民权利的行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 “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应当建立由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组成的教育委员会, 对学校及周边的安全做出相关决策, 要求相关机构落实、执行, 并根据执行情况问责。

第二, 根据权责对应的原则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权责对应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原则, 也是保持政治秩序良性运行的关键。在现代社会, 权责对应是通过民主宪政的制度安排来实现的, 公共权力由公民自由选择、授予, 权力与责任的边界由宪法界定, 并定期接受选民的调节。为了切实解决校车事故这种问题, 组织独立的调查组进行调查十分必要。调查成员应当包括政府监察部门官员、人大机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新闻媒体, 把校方、交管及其他相关部门作为调查的对象, 根据调查结果, 追究相关部门以及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萨缪尔森, [美]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 (上) [M].胡代光, 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6.

[2]佚名.核载9人怎能装下64人?17名“小博士”命丧校车![N].温州都市报, 2011-11-17.

[3][4][9]柳丝.盘点美英日校车管理经验美法律保障校车优先权[N].经济参考报, 2011-11-29.

[5]张璐晶.人大代表曾提交校车安全议案教育部称费用太大[N].中国经济周刊, 2011-11-29.

[6]熊丙奇.建校车安全制度可分步骤推进[OL].http://blog.qq.com/qzone/622007992/1322094084.htm, 2011-11-24.

[7][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8]屠晨昕.教育的现实距离理想有多远[N].钱江晚报, 2011-12-11.

上一篇:涵义和内容下一篇:野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