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五步曲

2024-06-25

文言文教学五步曲(精选十篇)

文言文教学五步曲 篇1

第一步:“找”。找什么?找文言文中的比较难以理解的字词, 找文言文中比较重要的字词, 找文言文中重要的句子。难以理解的字词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懂的字词;重要的字词是指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词类活用的字词、古今异义的词;重要的句子则是指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尤其是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如何找?主要由学生来找, 特别是找文言文中自己认为的比较难以理解的字词, 老师也要参与找, 老师则主要找出学生没有找出的重要的字词、重要的句式。师生通过“找”, 来找到文言文教学需要师生来解决的基础知识的问题, 为下一步教学找到了目标, 使教学能够有的放矢。

第二步:“议”。议则是对第一步曲中找出的难以理解字词比较重要的字词句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讨论的过程中, 老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这些字词是什么意思?学生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合理?这些句子是什么句式?为什么是这种句式?这样的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讨论中不光知道了正确的结论, 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这才是正确的结论, 即知其然, 亦知其所以然。要注意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要不吝啬花时间, 让学生作充分的讨论, 甚至是激烈的辩论, 同时老师在此过程中, 不到关键时刻不要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及理由, 所谓关键时刻把握就是要遵循大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师生通过议论, 解决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所遇到的语言障碍, 这样, 师生是不是就完成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了呢?非也。

第三步:“练”。文言文教学最大的任务, 就是解决学生对文言文中字词句理解问题, 知道了字词句的意思, 并不是说学生一定真正掌握了这些字词句, 第三步则要遵循及时巩固的教学原则, 对学生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及时训练。如何练?一方面让学生从文言文中找出自己现在认为仍然比较难的字词句, 写在黑板上, 然后让一些同学上黑板板演, 最后请一些学生上黑板进行批阅。另一方面老师自己也要把文言文中一定要掌握的字词句, 通过投影展示出来, 也让学生上黑板来板演并批阅。这样的练, 既解决了学生真正疑难字词句问题, 又解决了一些重要的字词句学生容易疏漏的问题, 同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有了针对性的巩固, 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步曲因为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所以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兴趣明显变浓了。

第四步:“赏”。字词教学任务的完成, 代表着文言文教学将要进入新的阶段。赏析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不可或缺组成部分, 课本上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我国历朝历代的文章的精华, 我们阅读文言文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知识, 很多的启迪。赏主要侧重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文言文的内容, 如《离骚》, 我们要赏析诗人屈原的形象, 赏析他那奇特怪诞的外表形象, 更赏析他浓烈的爱国主义的内在情感;另一方面是文章的形式, 如《琵琶行》, 我们要赏析它的结构安排, 文章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主线, 三次演奏先暗写后明写, 同时又以诗人感受为暗线, 使文章结构严谨缜密, 形式错落有致, 我们要欣赏它的表现手法, 文中运用鲜明的对比, 生动的比喻, 有着高超的表现力, 我们要欣赏文中优美的语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等等。

写字教学“五步曲” 篇2

汉字是一种表音表意的符号,了解了它的意义,掌握了它的规律,一般是不会写错的,并且是可以把它写美的。可是许多学生在写字时,不是少笔画,就是多笔画,写出的字“东倒西歪”“比例失调”,更有甚者,滥用“通假字”。出现上述种种情况除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细以外,更主要的是学生没有了解汉字,没有掌握其内在规律。笔者总结了一套“五步曲”写字法,其效果较为明显,现简介如下:

一、说一说

说一说字的结构、音符、意符,自己采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等。老师先做示范,再让学生上台练习说,然后再让同桌之间互相说。如“刃”是“刀”上点了一点,表示刀中最锋利的地方,为什么不能加两点(许多学生写时多加了一点),因为刀的背面不锋利,这时可拿出实物――学生用的小刀,指出哪处锋利,有几处锋利。通过说、看这个字就不会写错了。

此外,还可以结合字编谜语等形式巧记。如“二人力大冲破天”

(夫),“要一半,扔一半”(奶)。

二、写一写

机械重复地练字是不提倡的,

但是适度地写字练习也是少不了的,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学生不同情况适当而定。例如,会写的少写甚至不写,好写错的`多写两遍等。可以用笔写,也可用手指在桌上写。教师要以身作则,自己在板书时要工整、规范、实践证明,书写规范、美观的教师,其学生的字也工整、耐看。

三、评一评

评一评方式很多,可采取定期作业展览、书法竞赛等形式,评出“错字最少的人”“字写得最美的人”等等,也可以开展”让学生找一找媒体、广告中错别字”及“评一评字写得最美的媒体、广告”等活动,促使学生写对字,写美字。要积极鼓励、推荐学生参加书法大赛,学生得到奖励后,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写字、练字中去。

四、演一演

单纯地讲写,时间长了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效果也不明显,若借助于表演造型,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吃”字,学生往往多写一横,成“口+气”,教师可请一名学生上台,让其嘴里横衔着一支笔,再给他一块糖让他吃,自然吃不成,因为嘴里横着一个东西。

现代诗歌教学五步曲 篇3

一、以读为本,琅琅书声中感悟

朗诵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宝,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苏教版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接触文本,要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诗歌的优美;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巧抓诗眼,平等对话中理解

每一篇现代诗篇,尽心涵泳,总会从诗篇中找到现代诗的“诗眼”,这“诗眼”或明或暗,或显或隐,或是一个字,或是一个词,或是一句诗,找到它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只有准确地捕捉到正确的“诗眼”,整个教学环节才能不偏离“准确的航线”。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时,可紧抓诗眼 “绿色”一词,展开教学,让学生自我开掘,发现“自己的课本”、寻找“心中的色彩”,力求在学生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架起一座互为融通的桥梁,以便和文本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 “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共同艰苦跋涉,奋力思考而得到的新义。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这一意义的追索中得到了升华,同时,它又激励着学生进入一个更新的阅读期待,激励着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对话平台,俯瞰一个更加崭新的世界。

三、链结生活,个性解读中提升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这种机会。如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向同学大声朗读出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请找出你认为写得较好的诗句或词语,并简要说明原因。经过我的多次实践,这种情况下学生皆能有所发现并不时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词句的理解,往往具体而深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我们有时可以在找准整首诗歌的关键之后,再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情感的切入点,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解读,甚至要引导学生有独特阅读体验。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得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鼓励学生积极的,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诗歌尤其如此。

四、新旧迁移,巧妙拓展中品味

现代诗歌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千万不可忽视语言文字的品味。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的《我们爱你啊,中国》第二小节时,在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用词的精当时,我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文章《西湖》、《黄河的主人》,背诵其中描写西湖、黄河的精彩片断,体会诗歌语言与记叙文描述性语言的异同,也可引进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刘禹锡《浪淘沙》诗行,体会不同诗人在描述同一事物的不同笔法,体会祖国语言的生动与鲜活。

五、读写结合,学以致用中创造

古诗教学“五步曲” 篇4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伟大的里程碑,它们犹如两粒璀璨的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古诗词字简凝炼,意韵隽永,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古诗词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古诗文又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比较难的一个领域。如何让学生爱上古诗、更好地品读和感悟诗文的意境,是我一直不断探索的目标。每次的古诗教学,我都有不同的感受,下面就我平时课上的一些片断教学的点滴感悟。

一、图文结合、初步了解

古诗篇幅短小,短短的二十字、二十八字却营造了雄伟壮丽的祖国山河,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幽然萧瑟的边塞哀歌,和平静穆的隐居生活,悲凉凄清的宫闱缠怨。就因言少意多,故白话文的差异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材中的古诗一般都编配了图案,学生可以通过对图的观察,在脑海中先形成一个轮廓,对古诗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教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看图片,说说图上都画了哪些景物:(黄鹤楼,万紫千红的花、绿意盎然的树,波涛万里的长江水,一只小船、还有人)。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说画面大意,对古诗内容有个大概印象。再结合语文的诵读,进一步感悟。

二、诵读为主,加深印象

着手新授古诗,先不急于要求学生逐句逐字翻译,这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记得一次古诗教学课上,课题是《舟夜书所见》,学生自读两遍后,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的解释试着将古诗译成白话文。结果,学生是翻译出来,但译文令人啼笑皆非。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译成“月亮黑黑的,看见渔灯,孤单的灯光,旁边有一些萤火虫”。学生的译文只按照字面逐字翻译,但古诗的表达方式又与现代文有一定的差别,译文要有时要改变顺序,有时要加入自己的语言。如上文那句的译文应是: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点点亮光,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我认为,古诗应注重多读,熟读成诵,自然而然,读熟了就有了语感,理解就容易多了。人们不是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吗?再者,古诗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朗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渲染出一种诗意氛围。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节奏高低起伏,读起来具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韵脚字“按、流”读音低沉,与依依惜别的离情极为合拍。

三、改编诗文,深入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此曰“情境”。情境是作者对人生娱乐愁怨的情感体验,学生该如何去领会呢?

我认为,根据古诗改编成现代文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熟读古诗,了解诗意的基础上,站在作者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将其改编成现代文。因为是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故而要融合心理活动描写,有助于学生深入作者的所营造的情境。在改编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还可以根据意愿加入一些情节。这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古诗改编现代文,学生的兴趣很高,个个非常积极。再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一个学生不单只把画面的景物生动地描述出来了,还增添“杨柳”的描写与人物的对话。他这样写道:薄薄的烟雾中,杨柳轻轻地摇曳着柔软的枝条,一阵凉风拂过,柳絮漫天飞舞。李白握着孟浩然的手,说“:浩然兄,你一定要保重!”等等。

四、描绘图画,情现于景

曾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江南春》画一幅图。这种练习对学生理解古诗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诗意描绘图画,是学生对诗意感性认识的主观再现。但不少古诗都配有插图,所以在让学生画图的时候,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能力,根据自己所改写的进行描画,让自己的无声语言转化于生动形象的直观图意流泻于纸上。课本的范图可供于参考,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一个原型。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课本的插图只是一幅以粗略手法表现的色彩画,花树皆以省略的手法表现,波涛汹涌的长江水也以单一的手法突现。有个学生说“:这幅画太简单了,连李白和孟浩然都看不见了。”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改造。收上来作业一看,还真有些作品不错。前面所说的那个同学画得最好。他用水彩颜料作画,画出了五彩缤纷的繁花,绿意茵茵的新树,尤其表现了柳树,还用水彩的渲染技法表现烟花三月蒙蒙胧胧的似烟雾缭绕的效果,还利用水彩水色明净的特点表现了长江水的波光鳞丽与飘飘渺渺。他还添加了几只燕子,主人公李白、孟浩然放大了,作了细致刻画。

如此,做到了文字与图画的相互融合,加深了对诗意的感悟。

五、导情入境,情景合一

意境,是诗词的至高境界。每一个景物的描写,每一个情节的描述,无不蕴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作者思想的凝聚,正所谓“情景交融,浑然合一”。

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要教会学生从表面文字的描写去揣测诗内蕴含的真意。古诗词中作者常借用景物传达内心的情感。如浮云与思归,流水与伤逝,蓬莱与羡仙,杨柳与惜别等等,皆使用一个原型意象来表达某一个抒情母题。

“五步曲”环环相扣,让学生多读、多练,久而久之,理解判断能力得到提高,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互融合,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其中的意蕴,从而提高了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语文学习能力,从而爱上祖国的语文文字。古诗学习不再是难题,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我和我的学生们乐在其中。

摘要:古诗词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数学应用题教学五步曲 篇5

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实现应用题的多能性目标,教师必须以思维训练为主弦律,弹好数学应用题教学五部曲。

一、审题。

由于应用题叙述的生活化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差别,加上冗长、抽象的特点,学生对理解题意往往产生困难。对此,可采用“缩写”、“改写”的方法帮助理解。“缩写”即是把与解题有关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从题中分化出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重新构建,使句式简单,数量关系趋于明朗;“改写”即把应用题的生活化叙述改为更贴近四则运算意义的数学叙述,使学生在学习四则运算后形成的认知结构纳入新的知识结构并予以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析题。

这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一步。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辅助手段,使数量关系更直观地显示出来,减缓思维坡度;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的思维方向是逆向思维--执果索因。即从最后问题想起:“要求出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通过一步步的逆推分析,把未知量变成两个已知量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即通过已知量之间的某种运算能得出所需的`未知量);综合法的思维方向是正向思维--由因导果。即从已知条件出发,由两个已知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导出一个必然结果。依此法,在基本数量关系的支配下一步一步前进,直至最后求出问题。第三,在学生基本掌握常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简缩思维过程,要求学生直接说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桥梁,同时逐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拓展解题思路,拓宽思维广度。

三、解题。

要做到“一看二算三查”:看列式与思路是否一致,数据是否抄错,算式有无利于简算的特点;算要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进行,锻炼口算能力和速算能力;查指检查结果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题意、符合常理。在有条理的计算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四、论题。

通过审、析、解三步,教学已知一段落,但不能停留在此。还要让学生学会论题,把思维训练推向新的境界。这部分训练包括:较完整、条理地叙述分析过程;计算时叙述每步计算的意义;变换题目的叙述方法;改变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并作出相应解答;把问题与算式搭配起来;根据算式补充相应的条件或问题;判断多余条件;补充条件或问题并作出相应解答。

五、编题。

在前四步的训练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解题技能。通过编题,给思维以广阔的驰骋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认知结构中的旧知板块,进入知识的运转状态,在思维的创造性活动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这部

作文评改“五步曲” 篇6

【关键词】作文评改 小组合作 信息技术 评改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74-01

一、第一步:重温要求,交流方法

(一)重温作文要求,制定评改标准

学生开始修改作文时,往往不得要领,不知如何改,首先引导学生重温作文的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评价的角度,评价的步骤及基本用语。

考虑到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不同,评改时也要检查训练重点的落实情况。如评改写人的文章时制定的标准是:①开头有没有注意开门见山,直接引题。②选择适当的人物。③通过典型事例写人。④通过多种手法展示人物性格。又如,评改记事的文章时,又可以制定这样的标准:(1)叙事要素要交代清楚。(2)叙事要完整。(3)挖掘出事件中深刻的思想意义。(4)写好感人的细节。(5)写好事件中的精彩场面。

(二)提出评改要求,交流评改方法

要尽量发掘和吸取别人作文的优点,不得随意挖苦和嘲笑。重点修改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符号。修改文理不通的语句。删去对表现主题无关的句子和段落。调整和重新安排不妥当的段落层次。修改和补充结构不完整的地方,并且还要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在旁批的基础上,最后写出总批,签上评者姓名和批改日期。看到作文评语后,写出读后意见和感想。

二、第二步:我读你评,亮出自己

大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的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推敲法,边读边思,进行增、删、换、改,并给自己的习作作出评价,写上评语。在这个过程中,授予学生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学会修改,学会评价,能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眼光去看待每一种事物,通过推敲,考虑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等。但也不能用统一标准来衡量。我建议后进生量力完成错别字的订正,可疑字词的查正,基本保证语义明确,有想象的情景;中等生除以上要求外,能对明显病句进行修改,能初步说清前因后果,使整篇文章的语句通顺;优秀生还要对自己表达方式,遣词造句进行斟酌。

学生在自读作文后,经过思考,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有的还提出了不懂的问题。自我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打破了教师一个人评价作文的传统作法,促进了主体性的发展。

三、第三步:小组合作,妙笔生花

《课标》在“教学建议”及“评价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在学生学会了自改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互评互改。

我在作文评改中,就开展了小组互评的活动,组成四人批改小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将学生按作文水平的优、良、中、差搭配成四人一小组,以便优带差,互相促进,构成评改集体,保障在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和组内成员的优势互补。并推荐一名有责任心的学生任组长负责评改工作。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小组与小组之间可展开平等的竞争,对评改快而好的小组及时激励,让兴趣带动互评互改,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大家在小组内说说理由,写出小组意见,以备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认真阅读别人的“自荐语”,撷取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片断,一个句子,一个词。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多看到同学作文中的亮点,对缺点、错误要注意措词的分寸,提意见要中肯,要重在鼓励,使同学容易接受。

四、第四步:七嘴八舌,佳作共享

在小组批阅的基础上,各评改小组各推出一篇佳作,派一名代表,走上讲台进行交流。教师将学生的作文用多媒体出示,交流时先简要介绍全组成员的评价意见,再请作者登台朗诵佳作,全班共同分享评改感受。引导学生将别人的作文当做名家名篇来欣赏,互相评价,互相寻找作文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起交流,一起赏析,从而形成“读者”与“作者”,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多维双向的交流局面,让学生从欣赏别人的作文入手,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形成独到的见解,这是欣赏的最终目的。

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教师可多挑选一些精品佳作请同学上台宣读,以便取他山之石、补己之短。在作文荐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有时对于同-篇文章,小组同学之间意见各异,争论激烈,思想撞击,学生因此开拓了思路、激发了灵感,提高了思辩能力。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在评判他人文章时,定能全面客观,从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第五步:总结经验,修改到底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不管学生改得多还是改得少,哪怕只是更改一个错字,更换一个标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比教师精批细改得体无完肤都强得多。教师和同学对学生作文只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修改意见,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修改,这样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出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表现出来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评改之后的优秀作文张贴在教室的“作文角”内,以供学生在课外观摩、交流。这样做,既鼓励了作文优秀的学生,又让作文稍差的学生进行模仿借鉴。对同学的评改如有不同意见,可以附一张纸,写出自己的意见,被评改者如不同意的看法,还可以提出异议。最后达到全班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同时,让有条件的同学把作文发到班级博客中,让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进行评论欣赏。甚至老师也是一样,做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来读文评阅,在博客上留下自己的一点意见或建议。这样,一方面对文章的作者是肯定和激励,他会争取写得更好,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另一方面作为评阅者,如果看到别人的评价与自己不谋而合,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感到自己的鉴赏是有一定水平的。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五步曲 篇7

一、Lead-in

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对阅读材料 (课文) 产生兴趣, 进而愿意去阅读, 为理解奠定基础。在导入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爱好, 通过使用多媒体、讲故事、讨论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该课时的教学中, 教师先借助多媒体来展示一些反映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的图片, 接着提出问题:“What’s the biggest problem facing the earth?Why do you think so?What causes the problem?What can we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Lead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can hold a meeting and discuss how to save the earth.) ”提出这些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能做好阅读准备, 了解阅读材料的大致内容。接着教师以“记者”身份来引导学生:The Earth Summit is going to be held in Johannesburg in South Africa.As Chinese journalists, all of us are invited to report this important summit.

二、Fast-reading

英语语篇中的词汇基本可以分为关键词 (带信息的词语) 和结构词 (虚词, structure words) 。其中, 结构词的作用就是把实词联系在一起。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人, 不会逐词逐句地去看语篇, 也不会死死盯着不认识的词语, 而是注意理解文章所需要的带信息的词语, 然后根据自己的逻辑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由此不难看出, 速读是为了整体了解文章内容, 快速地对文章进行阅读。速读技巧主要包括skimming和scanning。一般而言, 在速读中, 学生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文章开头、各段的段首和结尾即可。教学中教师可给出一些关键词或提出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Saving the Earth一文中, 速读关键词有the main themes of the summit, contaminated drinking water, poor sanitation, air pollution, poverty, war, violence等。对于第四段的阅读, 可提出引导问题, 如:“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Earth Summit?”

三、Detailed Reading

细读是深层次的阅读。在细读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对所读段落的词语进行理解, 还要结合句子及其段落, 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教学中, 教师可分组引导学生围绕相应的段落进行阅读分析, 然后再总结。

如Saving the Earth一文中对poverty, war, violence的理解, 教师可用问题“What’s the present problem with the global development?What should people do to solve this problem?”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四、Discussion

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行阅读的基础上再次理解文章内涵, 进而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并在其他同学的启发下获得进一步的认识。如对于Saving the Earth一文的讨论, 可围绕purpose of the Earth Summit讨论文中所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五、Consolidation

在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需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能在操练中再次理解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Saving the Earth一文的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中国记者”的身份来参加the Earth Summit, 也可围绕用金钱还是知识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进行辩论。但无论采用哪种训练方式, 在学生操练时, 教师都要进行引导, 并对结果进行评价。最后,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Write a report about the Earth Summit”来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效果。

文言文教学五步曲 篇8

一、精设导语

导语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大门的一把金钥匙。设计导语的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学习内容中来, 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 让其愿学、乐学, 并很快进入角色。良好的导语, 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 短时间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质, 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端正的态度、热情饱满的精神步入课堂, 也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教学《三峡》时, 笔者用《长江之歌》伴音, 再以饱满的热情吟诵导入词, 不仅让学生心潮澎湃、心驰神往, 而三峡的优美风光似乎也呼之欲出, 从而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急切了解, 为学好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语文的氛围, 做到宽松、愉悦。教师应该富有亲和力, 学生有疑问, 才会乐于提出。让学生只要有想法, 随时都可以表达, 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对话。同学之间做到无拘无束地交流, 全身心地投入, 争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还要不断地给每个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展示课内学习所得, 展示课外学习所获, 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 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使“后进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愉悦。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这一丑陋市侩、趋炎附势的形象, 笔者让学生把他几次穿、脱大衣的情节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通过表演, 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奥楚蔑洛夫这一沙皇走狗的形象, 再因势利导, 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课文不感兴趣, 那么老师再讲得天花乱坠, 其结果也只能是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笔者在讲课当中一是引入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名人轶事、历史知识、文坛掌故、典章制度等。这样, 既吸引了学生, 同时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例如, 笔者在教《孔乙己》、《范进中举》时, 把古代科举制度的有关内容在讲课当中穿插讲解, 以此诱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既明白了道理, 又懂得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二是模仿课文中的角色, 自唱自演。如此, 学生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

四、方法指导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教师要从多方面进行引导, 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学。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对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可采用以下处理方法:教师先用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引发学生学习诱因, 引导学习方向;学生在目标导引下自读教材, 教师针对目标提出系列性、程序性导读问题;学生在解读的基础上求索解难, 教师巡视、答疑、辅差。这样的自主学习兼有认知性和情感性特点, 与一般性泛读不同, 具有明确的目标性,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要及时了解学生自学障碍, 指引优等生自主发展, 及时为学困生提供必要帮助, 并善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后续教学目标和进程。这样, 师生共同合作, 高效率地完成学习目标。

五、开发资源

重奏快乐作文“五步曲” 篇9

一、善于观察,积累素材

写作素材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叶圣陶说:“作文原是生活的部分。”作文成功的关键是要对“生活美”有所发现,这必须依赖学生双眼背后的心灵。因此,教师应教导学生要从生活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多留意身边的事情,并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多给学生介绍一些课外书籍,让学生多了解社会,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在教学描写景物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景物,去欣赏景物,再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田野、山坡等地做游戏,让学生感到集体野外观察的乐趣,趁机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这样持之以恒,逐步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积累了素材,学生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为写作迈出了第一步。除此以外,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我建议学生准备一本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学习,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文学素养。

二、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如学完《小木偶的故事》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小木偶将来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不少同学续编的故事,可谓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闪烁着一朵朵创新的火花。此外,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改写训练,也是一种激发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作文能力的好方法。如学完《赠汪伦》这一课后,教师可抓住课文插图,利用美妙的音乐、富有激情的导语和带有启发性的提问等,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就是诗人李白,展开想象。这时学生就会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感人的镜头,再现李白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场面。此时再要求学生进行改写,就水到渠成了。再如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和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和生动。

三、从说到写,扎实训练

自由的“说”是自由“写”的必然阶梯,快乐的“说”是快乐地“写”的精神底座。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我尝试了“音画为媒”的方式。即在教学中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从音乐声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有时让学生画一幅自己喜爱的图画,并将自己画的内容说出来。学生就会主动去观察、想象,口头作文的时候,自然是落笔生花。又如,在口语训练“小小辩论会”中,就“看电视究竟好不好”展开辩论。同学们通过思考,结合自身体验,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小组中形成共识。观点不一致的小组又组合在一起,展开激烈的辩论。这一口语交际活动不仅使学生对看电视的利弊有了充分深刻的认识,也使学生的思辩才能得到提高。同时,这一精彩的场面也为习作提供了经典的素材。

四、勤于练习,运用自如

每一种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反复的练习,写作作为一种技能也不例外。因此,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完成书本上的习作之外,还可要求学生多写一些命题作文或布置一些自拟题目的作文给学生进行练习。可要求学生每日坚持写日记,每周坚持写周记。还可利用手工课,让学生动手做小玩具,用橡皮泥捏自己喜欢的动物,用玻璃纸做门帘等,然后让他们介绍制作过程,讲讲自己的感受。如以《我捏……》《有趣的……》为题,把说的内容有条理地写下来,也可以根据所制作的动物形象,赋予它们生命,展开丰富的联想,写想象作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小制作的作品十分精巧,作文也写得多姿多彩,很有创意。学生运用多样化的体裁,多角度立意,多形式表达,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紧张激烈的体育竞赛、健康活泼的班队活动、庄重严肃的升旗仪式、气氛热烈的联欢活动等等,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教师要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让学生自觉养成细心观察、善于积累、勤于练笔的良好写作习惯。在作文教学中,利用多形式的趣益皆俱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巧妙地变学生“愁作文”为“乐作文”,让学生在欢乐中亲身体验,把写作当成一项愉快的创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仅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综合素质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五、重视修改,取长补短

写完一篇文章,并不算是已经成就一篇好的文章。俗话说得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强调学生在写完文章之后,一定要进行修改。集体修改,即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进行修改,虽然花费时间长,但能取众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互相传阅交流修改,就是分学习小组互相传阅,互相指出对方修改后还存在的不足。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修改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自行修改,可培养学生个人对作文的抉择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小学“快乐体育”五步曲 篇10

一、激发学习兴趣, 激活教学活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假如小学体育教学只偏重传授知识和技能, 那往往使学生感到体育活动枯燥乏味。为此, 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实际,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选择爬杆、投篮比赛、小组接力等富有竞争和挑战的项目, 既可以请动作完成标准、规范的学生进行示范,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交流的舞台, 增强学习信心, 也可以通过讲解方法、规则等内容, 营造活跃的教学场景, 让学生在竞争中赢得胜利, 喜得收获。譬如, 我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比赛, 如:运球PK赛、百米飞人跑、小篮球对抗赛“、小少林”展示活动等, 通过比远、比高、比反应、比作风等, 评选出“小飞人、“”跳远王”和“大力士”等体育小明星, 进一步吸引更多学生的运动目光, 迸发出参与体育运动的激情。

当然, 课堂中体育教师本身要有激情。教师的语言、示范动作、面部表情、哨声以及对学生的表扬鼓励, 处处都要体现出热情、健康向上的精神。当教师以亲切的教态、饱满的热情、愉快的情绪出现在体育课堂中时, 学生会感到情趣盎然, 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音乐情境, 美化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学课程中, 我们可以创设愉悦教学的氛围, 以利学生在赏心悦目环境下参与参加体育活动。譬如, 我在进行队列训练时, 一边讲解示范, 一边配以雄壮的《进行曲》, 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 不仅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 而且减轻了学生运动的疲劳, 充分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适度渗透游戏, 增强互动乐趣

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 确保和发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而体育游戏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形式, 内容丰富多彩, 趣味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运用竞赛和游戏的方法, 适当地编排一些竞赛性游戏去练习。譬如:我在投掷教学中, 先让学生比赛射纸飞机, 比比谁的飞机飞得远、飞得高, 学生都特别感兴趣, 很快就进入了投掷训练。通过学生在玩中练、练中乐、乐中思、思中学, 使学生的天性在“玩”中得以体现, 从而使学生增添了其乐无穷的新鲜感, 达到疲而不厌、累而想练的美妙境界。再如我在执教100米跑时, 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然后以接力赛跑的形式进行比赛, 得到第一名的小组奖励他们一面竞赛小红旗, 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100米跑的兴趣, 使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技能, 切身体验到参与之乐。

四、感化学生心灵, 拉近师生距离

教学效率的高低, 与师生之间感情是否融洽密切相关, 当喜欢一个教师时, 也往往喜欢这个教师所任教的学科, 反之亦然。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感化学生的心灵入手, 千方百计地拉近师生的距离, 逐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 我们务必对学生一视同仁, 让他们都能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心和爱护。但是每个班上都会有少数的顽皮学生, 他们或者学习态度不端正, 或者不喜欢与其他同学们一起学习和活动。面对这类情况, 我们千万不能粗暴的批评, 也不能听之任之, 更不能排斥他们, 只有付出真诚的爱心, 了解他们、走近他们, 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并予以适度的肯定和表扬, 从而逐步扭转他们的落后面貌, 使他们自觉融入集体之中。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快速跑”动作时, 发现个别不愿意参加学习的学生, 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呵斥等手段, 而是结合小学生热衷于游戏的心理特点, 组织同学们进行“十字接力跑”“、丢手绢游戏”等活动, 使不愿意参加体育学习的学生也兴高采烈地参与其中, 并且逐步感悟了一个真谛:只有掌握正确的快速跑动作, 才能起步快、跑得稳。可见, 感化学生的心灵, 能填平师生之间的沟壑,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从而对体育课程也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五、注重画龙点睛, 达到寓教于乐

一堂室外体育课接近尾声的时候, 大部分学生感到筋疲力尽, 为了消除学生的疲劳, 有效抑制高度兴奋的状态, 使身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地过渡到相对静止状态,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诸如在课结束时, 可以采用闭目入静放松法, 教师可提示学生想象自己驾驶着一条大船, 课中的大运动量训练恰似在大风大浪中航行的小船, 而运动结束需要放松时, 好像小船进入了风平浪静的海港, 没有一点浪, 没有一丝风, 寂静无限;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鸽子在空中翱翔, 从而达到快速放松的目的。

上一篇:高血压患者怎样补钙下一篇:复合制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