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提升学校品质

2024-07-31

以文化提升学校品质(精选五篇)

以文化提升学校品质 篇1

一、构建多彩课程,培养学生兴趣专长

丰富的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石。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活动的生存方式,现代学校课程可以理解为学校及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全部学习资源和学习经历。学校在全面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努力开发高品质的,具有活力的,吸引学生的课程文化作为重点来抓,努力给学生搭建更多的发展平台,挖掘更多的优质资源。

1. 学校课程

《经典诵读》《口风琴》《兰州风情》《安全与生活》《环境保护》《文明礼仪》《法制与生活》《传统节日》等八门,补充和扩展了现有课程资源。《兰州风情》在兰州市校本教材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2. 班本课程

先后开发了《刻葫芦》《石头画》《剪纸》《花艺制作》《诗配画》等各具特色的19个班本课程,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从课程开发到课程文化营造,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积累,学校以“相映成趣”的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为依托,促进了学生更好成长,促进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更高层面上落实了“励学敦行成就人生”的办学理念。

二、丰富文化活动,满足师生精神需要

多彩的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学校“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作为课题来研究,引导师生以活动为载体,寻求一个岗位,扮演一种角色,学会一种本领,获得一份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

1. 学生活动

主题活动,每月一个大主题,3月文明礼仪、学雷锋,4月环保月,5月劳动节、端午节,6月入队仪式,7月红领巾心向党,2月和8月社会实践月,9月敬老敬师月,10月国庆节,11月感恩节,12月法制宣传月,根据少先队和政教处的要求开展相关活动,“生态道德实践”和“三爱三节”等的主题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励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文化,让每个学生置身于适合自身发展的氛围之中,尽显风采。

班级活动,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开展突出班级特色的集体性活动,看爱国影片,讲爱心故事,“啄木鸟小队”等也为学生启智,育德起着积极作用。

2. 教师活动

“三磨三草根”特色教研活动极大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磨文、磨课、磨课题,使自我反思成为习惯,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草根书院、草根论坛、草根讲堂、教师的教学思想,点滴的教学智慧都在这里被放大,被重视,有人聆听,有人回应,有人思辨,教师的教研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名师工程、青蓝工程、读书工程等使教师队伍迅速成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由此生发。

三、加强制度管理,实现校园安定和谐

精细化的充满情感和人文关怀的管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制度又是管理的基础。

1. 构建“一主两翼”学校管理体制

“一主两翼”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是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以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委员会制度为辅,学校其他工作制度相互配合的学校管理体制。

2. 建立和完善学校基本制度

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并制定和完善教学、科研、学生、人事、资产与财务、后勤、安全、对外合作等各方面工作的配套制度,完成《福利二校制度汇编》,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组织规则和工作制度,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运转。

综上所述,正确先进的思想导向,丰富个性的课程,多彩有趣的活动,优美人文的环境,完善精细的制度管理都是学校精神力、执行力、形象力的具体体现,是形成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并贯穿在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必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润师生的心灵,陶冶师生的情感,丰厚师生的综合素养,彰显学校的办学品味,引领学校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用文化滋润课堂 以智慧提升品质 篇2

以智慧提升品质 ——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研究

执笔:薛法根、娄小明

文化就像空气,你虽浸润其中,却往往难以体察,而又须臾不可或缺。一方文化养育了一方人,滋润着他们的心灵,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一方文化孕育了一方教育,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提升了教育的品位。丝绸文化是我校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土壤,自觉汲取丝绸文化的精神品质,积极融入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将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校园生活质量和学科教学品质,有利于我们自由、滋润地成长。

一、学科教学的文化启示

《文心雕龙》曰:“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盛泽的丝绸经济生活孕育了盛泽的丝绸文化,盛泽的丝绸文化化育了盛泽人的精神和品格。千百年来,盛泽先民在从事蚕桑劳作、开创丝绸行业的进程中,凝聚了 “仁爱”、“尚智”、“精细”、“坚韧”的精神品格,四者之间相互促成,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丝绸文化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基础,开启和陶铸了盛泽先民的文化心智。丝绸文化之所以那样旖旎,富有摄人心魄的魅力,就在于具有仁爱、尚智、精细、坚韧和包容、开放的精神品格,以及神秘性和想象力。

作为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校

教育,应该建基于采桑织绸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植根于这种特殊的丝绸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才能顺应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并积极触发学生血液中沉睡着的文化基因,激活他们内心孕伏着的仁爱、尚智、精细、坚韧和包容、开放的精神品格,消解当代时尚文化中的消极影响,融合周边文化的健康因子,保持、生发他们内在的丝绸文化精神品质,促进他们健康、自由、充分的生命成长。

作为学科课堂教学,不仅仅要融合丝绸文化内容,以丰富课堂学习生活,更要的是融合丝绸文化精神与品格,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与品位,使师生获得智慧的成长。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科教学,需要以“仁爱”为底色,“尚智”为核心,“精细”为特质,“坚韧”为保障。

学科教学呼唤“仁爱”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仁爱”的缺失将使课堂失去教学的生命意义。教师应该像蚕桑先民一样,对孩子怀着敬畏、圣洁之心,虔诚地布施甘霖。这样充盈着“仁爱”光辉的课堂教学,就有了期待,有了温暖,有了宽容,有了尊重,有了保护……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有了“儿童”意识,充满了文化的关怀。

学科教学需要“智慧”生成: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和情意的熏陶,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儿童内心“尚智”的本质追求,创造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环境,开发儿童的智慧潜能,锻炼思维品质,使儿童得以智慧地发展。

学科教学讲究“精细”运作: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培育心灵的科学与艺术,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儿童心灵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教学,需要教师谨慎地运用科学的方法与艺术的手段,“精耕细作”。教学的无数个细节中,透露的正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慧心。

学科教学崇尚“坚韧”品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是一项需要倾尽一生精力的工作,“教人六年,为人想六十年”,“用一生备一课”,我们需要用坚韧之心去守望自己的理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困难是学习品质的试金石,你攀登的困难有多大,获得的智慧就有多大,这就是“坚韧”的教学价值。“坚”,是信念的坚守;“韧”,是百折不挠的勇气,对坚韧的追索是教学智慧的行为。

如此,我们就能创造一种具有丝绸文化特质的卓越的教育,而丝绸文化“仁爱、尚智、精细、坚韧”的文化基因,又能通过这种教育,造就一大批社会人才。

二、学科课堂的人文关怀

课程内容、文化精神,都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影响,而主阵地是学科课堂教学。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活质量;用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高质量地实施学科课程、高效能地传承丝绸文化精神,需要建设高品质的学科课堂教学:用文化滋润课堂生活,以智慧提升教学品质。

1.让文化滋润课堂,滋养学生,提升学科教学品位。课堂教学是师生校园生活的主要方式,必须扎扎实实抓好课堂教学,提升师生的文化教育质量。这种文化的浸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协调,将丝绸文化和学科文化中的目标、思维、体态、范规、行为等在功能上相互依赖,结成一个整体,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二是文化的创新,将丝绸文化整合到学科文化中去,或者用学科文化去改造丝绸文化,产生新的校本文化。三是模式的建构,生成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构架新的行为体系,产生新的评价制度,营造新的教学环境,使丝绸文化生活方式与学科教学方式结成一个整体。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上突出丝绸文化发展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渗透丝绸文化核心要素,在教学方式上顺应丝绸文化精神品质,在教学反馈上符合丝绸文化规律要求,在教学环境上展示丝绸文化本质内涵。一方面使学科课堂教学彰显出各自的特性,符合学科教学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科教学都烙上丝绸文化的底色,突出文化的整体效益。

2.让教学触发智慧潜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以智慧提升教学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离开校门的时候,也可能有些知识没有学到,但他必须是一个聪明的人”,而“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在人的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中,知识的生命是怎样进行的。”这句话揭示了智慧教育的本质联系——知识与生命的共同建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丝绸文化比学科文化的时空范畴更加广泛,将两者整合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的功效,而其中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否得以显现。用学生的认识结构去比照教学结构才是一种智慧的教学,用学生的个性发展去评价课程体系才是一种智慧的课程,用学生的身心发展去衡量师生交流才是一种智慧的交往,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生命活力得以加强,生命潜能得以发挥,让个性鼓起生命的风帆,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生活,让学生、教学、知识获得共同生长,这才是一种智慧的教学。

三、教学策略的文化生成

在“文化课堂、智慧教学”的学科教学理念观照下,我们积极变革教学行为,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形成教学特色。

1.从“书本教学”回归“生活教学”,重构课堂生活。

丝绸文化的核心就是基于人的存在、为了人的发展,便于人的操作的“仁爱”品质。“仁者爱人”,一种“仁爱”理念关照下的课堂必然是以人为本的课堂,人的一切生活要素就是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但是曾几何时,对文本的过分追求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宰。如果我们的学科教学仅仅停留在学科书本知识的教学,而与儿童鲜活的生活隔离开来,就会使课堂教学枯燥、呆板,儿童便将课堂学习排除在自己喜爱的生活之外。教师只有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儿童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找回自己的生活乐趣,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2.从“结论性教学”回归“情境性教学”,生成教学智慧。智慧是灵动的、发展的,是思维敞开之境的澄明。知识是智慧的成果,智慧是知识的关照,“对智慧的最大尊敬就是运用它”,实践的智慧只有在知识的运用中才能成立。因此只有将知识还原成过程,设置成情境,以一种有机的组织形式展现出来,而不仅仅是作为标本,才能传承人的智慧。对智慧的学科教学必然需要传授结论性的核心知识,那种只求过程体验不注重梳理归纳结论的教学是片面的,会带来教学的散漫与无目的。但同样的知识结论,是教师直接讲授的,还是儿童主动获得的,所代表的教学有天壤之别。丝绸文化的精神就是“尚智”,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智慧特征将知识点转化为待探究的问题,有了问题情境就有了理智的挑战,儿童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此才能实现让儿童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发展,并生成教与学的智慧。

3.从“记忆型教学”回归“思维型教学”,提升思维品质。

学习的过程需要“坚韧”品质的终身相随,它是思维的长途跋涉,而不仅仅立足于文本知识的简单获得。如果将教学仅仅定位于知识的记忆,而忽视思维的内化;仅仅满足于认知的简单,忽视困难带来的愉悦,那么这样的教学不是智慧的教学。学习需要记忆,没有记忆就不可能产生学习,教学应该促进儿童有意义的学习,在儿童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给予适时的训练,激活记忆潜能。但学习不能只有记忆,而没有思维,尤其是儿童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纯粹的记忆型学习泯灭的是儿童生命智慧的无限潜能,使学习由刻苦变成了痛苦。“思维型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中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对知识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对坚韧的学习态度保持一种兴趣。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通过自身的深度思维获得属于自己的见解、产生自己的思想,获得学习思维所带来的内在愉悦感,以增强学习的信心,体会学习的力量,砥砺坚韧的学习意志。具有思维品质的教学才是高品质与高质量的。

4.从“批量化教学”回归“个性化教学”,促进风格形成。教学是一项精细的劳动,这个班的教学不同于那个班的教学,昨天的方法无法适用于今天的课程,教学的情境性、偶然性、湍流性需要教师有一颗细腻的心,根据教学的现实(师生、环境、课程)作出个性化的探索。教学是应该面向全体同学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为人才的批量生产而服务的。但是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如果仅仅是作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操作,那么其结果可能是大量不合格人才的出现。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自身的教学特长,创编有效的教学素材,构建独特的教学模式,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教师获得个性化完善,课堂文化产生个性化魅力。

当然,四种教学策略与四种文化理念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渗透、交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学科智慧教学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创新是对规范的突破与超越,创新与规范是辨证统一、相互融合的,缺少规范的创新不是真正的创新,缺少创新的规范也不是真正的规范。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研究为我们树立了一种规范,更加唤起了我们创新的欲望:如何突破学科的视野,来唤醒人生命的本质;如何突破课堂的时空,去走入思维的自由之境;如何去创新丝绸文化,回归智慧的解放……这都需要我们建立一种大智慧、整体智慧、动态智慧的智慧教育。

薛法根,男,1968年生,江苏省吴江市桃源人。本科学历,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近十年来,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十杰”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并于1998年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2007年被评为全国小语年度人物。

以文化提升学校品质 篇3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精辟地概述了教育的本质。真为“德”之首,诚为“德”之本,育人先育德。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以“德”文化为整体架构,以“崇德、励学、善为、笃行”校训文化为基石,强调一个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把事做好。崇德与励学表现了学校对“品”与“知”的重视,善为与笃行则进一步强调学校践行“行”与“为”的态度和能力。

一、管理育德,刚柔并济

队伍建设以德为先。学校提出了“教师12修炼”,每学期有“师德讲堂”,印发的教师工作笔记本、教师工作手册,甚至办公室,都有“施州民族小学教师12修炼”,旨在通过耳濡目染、朝夕熏陶,提升师德。学校坚持把党建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最大的政绩来抓,通过抓“党员先锋示范岗”和常态化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课外访万家活动,激浊扬清,凝聚正能量。

学生素质习惯第一。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提出了“施州小学学生八个好习惯”(见人问声好、走路靠右行、清洁自己做、饭菜吃干净、写字姿势正、做操有精神、每天勤读书、主动常提问),每天的大课间,全体学生齐读,强化习惯养成;通过“小交警”“学生会”和教师值日岗,督查学生习惯养成;通过宣讲“学生行为习惯一日常规”,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上学、上课、课间、做操、升旗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

二、环境育德,情境相谐

书香雅其行。学校以建设书香校园为抓手,让“德”“润物细无声”。学校以“忠孝雅诚”“施小之星”“生活实践小看台”为主题打造四横四纵走廊文化,以“书法艺术”为主题建设校园书法文化长廊和翰墨书法工作室。以校史馆为载体的学校展示厅,引领师生向善、向上,在传承经典中陶冶道德情操、在学习身边人物故事中不断追求进步。学校以校图书室、阅览室为基础,建设班级图书角、书法角、校园书吧和数字移动图书查询终端,让校园真正成为书的海洋。

绿色美其行。播种绿色,净化心灵。学校依托“文明交通教育基地”,精心规划、设置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给校园道路命名赋予“德”的寓意:“崇德路”“善为路”“励学”“笃行路”……因为道路标识的提醒,孩子们的行为有了不自觉的约束。

三、课程育德,滋养生命

德育先行,贵在育德。育德树人,课程是主阵地。学校在充分依托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进行德育有机渗透的前提下,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以期达到经典润心、艺术育人、社会造就人的教育效果。

阅读经典。学校自主开发了以《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诗词楹联》等国学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忠”“孝”“雅”“诚”系列诵读课程,分年级确定必背内容,并实行期末检测;开辟了20分钟晨读空间,引导学生在大声吟诵中感其境、动其心;开展了书香班级评比活动,通过各班展示班级图书数量、图书借阅数量、读书笔记、读书交流会等,营造“人人诵经典、个个有诗文”的书香氛围,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远志向。

艺术陶冶。民族文化是学校的根,是学校发展的营养,传承本地非物质文化也是学校的义务,更是学校“德”文化的血液。学校着眼恩施民风民俗,把学生身边的艺术,特别是优秀的“三民文化”引入校园,移植课堂,形成了独特的校园艺术教育特色。2010年秋,学校组建了“走向明天——民乐管乐训练基地”和“书法教育基地”,开发了民乐、管乐、声乐等13类课程,每周为孩子提供5课时的免费训练。特色课程的全面开设,使学生在节奏与旋律、色彩与线条、汉字与墨韵中陶冶美、创造美、传承美。同时,1-6年级全面开设写字课,3-6年级开设软笔书法课,全体教师参与汉字书写训练。

健康推动。学校依托“足球特色试点学校”的建设,开发了篮球、足球、乒乓球、花样跳绳、武术、健美操等体育类课程,形体舞、街舞、爵士舞、拉丁舞等舞蹈类课程,每周为有这些爱好的学生提供2小时培训。同时,创办球类俱乐部、课间花样跑操和每天半小时的晨练微课程,为学生的健康身体打底子。学校坚持“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之中”,在学生学习体育技能技巧和体育锻炼时,进行意志品质、艰苦奋斗的教育,以及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团结协作和劳动观念的教育,在体育竞赛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科学启迪。学校长期坚持落实周一下午2小时的科技制作、科幻画、七巧科技等科技类课程。设置趣味智力角,为学生搭建课余“玩”的平台,启迪“玩”的智慧,使学生在想象中发现美,在游戏中创造美。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故事,领悟科学家的崇高品德;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文明习惯。

家校共建。为有效搭建“家校共育、家校共管”平台,学校请家委会参与班级管理,通过“家长义工”“家长讲堂”等,实现了“小手牵大手”与“大手牵小手”双互动,孩子影响着家长,家长也影响着孩子,家长之间共同影响、共同进步,达到了“文明齐步走”的良好教育效果。

四、活动育德,形神兼修

学校充分利用每一次活动,“寓德育于实践活动之中”,精心设计每一次德育主题活动,真正达到一次活动培训一批人、影响一群人的效果。

搭建平台。学校对升旗、重大节日、开学(毕业)、班队会等德育常规活动进行精心设计,达到了“周周有升旗主题”“节日有文化内涵”,开学典礼、开班典礼、毕业典礼别开生面,每两周有一次主题班会或队会。这些活动的开展,无疑会成为孩子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全员争星。学校开展了“争施小之星”主题教育活动。学校依据《施小之星评价细则》和《争星计划表》,以个人争“施小之星”为切入点,以小组争“星星小组”、班级争“我班最亮”、年级争“群星璀璨”为主线,形成不断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为让目标管理更加具体,我们又将“施小之星”分为“文明之星、健康之星、智慧之星、劳动之星、特长之星”五星。学校还搭建了“星光舞台”,展示星光优胜者。连续三个月都能争得同一颗星的学生,通过申报,可以在“施小星光大道”展示自我风采,成为校园偶像。

校园三节。学校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节、阳光体育节、校园科技节。校园民族文化节以诵经典、展心得、赏书画、唱民歌、奏民乐、跳民舞等不同形式精彩演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全面展示素质教育成果。阳光体育节全面展示学生的身体素质、竞技技能和团结协作精神。校园科技节,以讲科学家的故事、七彩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营造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校园三节”以其丰富的内容,多元的跨学科资源,灵活的学习方式,使师生信其道、养其习、懂其礼、明其仪、知其行。同时,每年的“校园三节”活动都会评选“精神文明道德风尚奖”,对在活动中组织得好、讲文明、讲风尚的团队进行表彰,努力体现“德艺双馨”的活动成果。

四项教育。学校坚持以“师德师风教育、文明行为教育、安全法纪教育、健康卫生教育”四项专题活动为载体,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设计文明礼仪月、安全教育月、健康卫生月、感恩回报月等月主题活动,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全面推进学校“德”文化建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施小人将会继续以“德”文化为根基,以“崇德、励学、善为、笃行”校训文化为基石,以“书香校园”为抓手,以“校园三节”为平台,以“四大基地”(书法基地、民乐培训基地、交通安全基地、生活实践基地)为支撑,以“五大工程”

以文化提升学校品质 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红色精神,教育品质

大凡当今名校, 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学校文化, 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王秀小学地处王秀街道管理区, 而太仓市的第一个中共党支部, 成立于今王秀杨漕村境内, 原地名叫草庙。党支部成立于1940 年5 月, 由徐明德、徐念慈等6 名党员组成。党支部成立后, 根据“江抗”指示, 利用太仓、常熟两县交界边缘地区的有利地形, 与日伪展开了地下斗争。徐明德、徐念慈等11 位烈士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是英勇战斗、不畏牺牲的一生, 他们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热爱祖国、赤心为民众的精神不但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而且永远是学校全体师生前进的动力, 在建设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行政会在讨论如何确定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定位时, 决定充分利用太仓市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王秀这得天独厚的优势, 把“红色精神”作为学校文化的支点, 将“红色精神”融入到学校教育和管理中, 将学校打造成“红色文化”学校。下面就谈谈我校全方位打造红色校园文化的一些做法或想法。

一、强化“硬”载体, 营造红色校园文化环境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有载体, “硬”环境作为载体的重要体现形式, 具有直观形象的效果。

1.广场文化。设计升旗台, 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举行国旗下讲话。中间设计主雕“勤奋好学”———由大小不同的绿色嫩芽、蓝色的帆和阶梯组成。嫩芽寓意王秀学子在烈士精神的感召下, 勇敢向上, 拼搏奋斗, 带着理想的翅膀向着成功迈进!

2.围绕红色校园文化主题布置好相关的条幅标语、图片墙报等, 打造橱窗文化、墙壁文化、走廊文化、楼道文化等。让校园时时处处都充满红色的精神, 让红色文化渗透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3.让班上每一面墙壁会说“红色”的话。各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 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 创设不同的风格与追求, 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红色文化建设。通过班训、班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红色文化, 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红色”场所, 让每一面墙壁记录学生成长历程中红色文化的声音。

二、组织“软”载体, 感悟红色校园文化

活动是学校的主要教育形式, 是学生喜爱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熏陶“红色精神”, 学校每学期都通过大量活动来宣传革命烈士, 让学生感受“红色精神”无处不在。

1.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班级红色文化活动, 让红色校园文化深入细致、得到落实。如举行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 各班要利用每周班会开展班级红色文化活动;每学期学校要举行一次全校学生红歌赛、红色故事会、红色美术与红色书法作品展;请烈士后代到学校作宣讲报告, 对学生进行榜样和励志教育;每年清明节都要组织学生去太仓第一个党支部杨漕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争做时代新人”祭扫活动;艺术节期间开展“五个一”活动, 即读一本描写革命斗争的书, 看一部反映革命战争的电影或电视, 学唱一首革命歌曲, 看望走访一位革命老前辈, 做一件有益的事等, 让学生在充满“红色精神”的校园里健康成长。

2.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理念, 积淀丰厚红色校园文化。如语文教师可让学生每周至少读一首红色诗词, 每月至少背诵一首红色诗文, 每学期开展一次红色诗词朗诵会或红色故事演讲会和开展一次红色诗文征文比赛, 让红色文化的元素伴随着学生的成长。班主任可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 举行红色革命故事会, 让学生收集红色故事或红色案例等逸闻轶事, 让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音乐教师可教唱红歌, 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生红歌比赛, 让红色文化的声音响遍校园。体育教师可在每节课参照革命军人的标准对学生实施队列、跑步、形体、仪表、速度、纪容等六项训练, 让学生学会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 集合排队齐整。让红色的革命精神穿透岁月成为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美术教师每学期可安排让学生画红色画、写红色字, 举行学生书画展, 通过活动让红色文化开满校园, 花香果美。

三、与时俱进, 创新红色精神

1.用“红色精神”打造名师工程。教师是“红色精神”的主要传播者, 是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 在引导学生成才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奠基作用, 教师队伍建设更是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全体教师要像烈士那样, 勇立时代潮头, 锐意进取, 大胆改革创新, 把教育学生当作自己毕生的崇高事业, 鞠躬尽瘁, 以公心、耐心、爱心、全心来对待学生。学校积极争取机会、创设条件, 为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学习、进修、教研活动, 承担各级公开课、展示课搭设平台。

2.用“红色精神”培育学生成才。学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红色精神”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通过学风、校风的建设, 以及校训、校规、行为规范的落实等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学生的健康人格、社会规范、政治文明的教育。

丰富学校内涵 提升学校品质 篇5

规划——学校发展的引力

学校在新规划中树立了“建设国际化、信息化、高质量、有特色的省级实验小学”的总体目标,并细化定位。一是具有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建立一所国际友好学校,建设双语文化校园,组织师生赴国外交流学习。二是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建设数字化校园。三是提升师生素养,丰富办学内涵。四是发展特色项目,保持区位优势,打造学校品牌。学校力争发展头脑奥林匹克运动,力求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的优势;发展模型类、少年电子技师等学校传统项目;传承苏绣文化等。

理念——学校发展的精神

理念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能起到精神导向的作用。在创建实验小学初期,学校提出“让师生在自主与成功中拥有自信”的办学理念,创造条件帮助师生获得成功与自信。创建实验小学以后,学校提出“建设学校共同体”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师生目标共同体、教师思想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创建现代化学校以后,学校提出“文化育人,质量强校”的发展理念,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策略——学校发展的路径

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科学理念指导下的有效行动,学校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建设现代师资队伍 一是注重师德建设,每年学校评比师德先进教师并进行奖励。二是注重校本培训,如开展两年一次校级评优课活动、每年一次的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三是加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四是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

构建优质教育 一是全面优化学校德育工作,健全德育网络。二是切实优化教学“六认真”流程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三是构建精品课堂。四是加强学科教学研究,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五是切实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六是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七是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积极开展学校社团建设。八是整合社区各类教学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实施现代学校管理 一是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提升现代学校管理水平。二是坚持依法治校,坚持科学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三是积极推进校内分配制度的改革。四是不断完善教职工岗位考核机制,建立社会、学校、师生参与的立体考核网络体系。五是逐步推进用人机制的改革,逐步引入竞岗聘任机制,尝试推行岗位轮训机制。六是进一步完善后勤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育人”的质量。七是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卫生工作,加强安全教育。八是切实加强学校档案资料建设工作,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九是重视学校品牌建设。十是积极加强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国际友好学校及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

品质——学校发展的追求

品质是学校发展水平的真实体现,也是学校发展的追求。目前,学校已经打造出一支师资优秀、专业素养高、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队伍,学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成绩连续两年进入区内前三名。学科竞赛成绩在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中持续保持区内领先水平。学校的科技定向项目连续两年保持城区学校第一的较大优势,已成为市队的主力,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在传统刺绣的传承及“苏绣娃”品牌建设上同样特色鲜明。《姑苏晚报》《苏州高新报》先后对学校进行报道。学校还接待了十多批省内外学校参观团,承办了江苏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进课堂研讨活动、市综合实践研讨活动及多次区级研讨活动。

办好学校任重道远,相信在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下,这所百年老校必能展现活力的新姿,成为江苏省的品牌学校。

上一篇:抗生素应用策略下一篇:软包装输液